You are on page 1of 3

读《1980 年代的爱情》有感而发

《1980 年代的爱情》,以作者野夫的名义,半自传地讲述
了上世纪 80 年代,于土家公母寨的悲情故事。
这本书让我最为触动的地方,在于故事情节本身的感人至
深与情节背后为我们所带来的深层思考,对人生观,爱情
观的思考。我敢肯定地说,这里的爱情,不是羞于启齿的
不是庸俗的,而是轰轰烈烈,潸然泪下的。丽雯爱雨波吗?
或许从故事的一开始,公母寨的酒馆里,两人对视的第一
秒钟,丽雯便早已爱上了他。丽雯的爱情观与我们今日所
崇尚的大相径庭,那是一种母亲式的爱,不愿雨波为她而
自断羽翼,甘于平庸;而今日大多数人所推崇的是情侣相
爱相杀,彼此依傍一辈子。丽雯比谁打心底里都爱他,更
不是为了如雨波省城里的女友小雅一般,展现给他人看;
但是,对于丽雯来说,恰恰相反的是她越是对丽波爱之深
越不允许他甘于平庸度日。
我记得书中曾说过,他们二人的命运,或许在 70 年代就已
经确定。“文革”时代的政治原因,再加上丽雯高考所差
的 1 分,这也许就是这对情侣的命吧。从高考过后,他们二
人就已不是一个世界的人——雨波成为名牌大学的大学生,
风光无限;而丽雯则成为了寨子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
小妹。是时代把他们二人拆散,更准确的说,是“文化大
革命”把他们二人拆散。若不是“文革”,他们二人或许
双双考入名牌大学,在省城中找到工作,谈婚论嫁,只可
惜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国家在进步,社会在进步,但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付出惨痛
的代价,社会似乎整体往前发展了,而个体生命却要在历
史车轮下化为血泥。”这是雨波与丽雯父亲会面时曾说的,
我想这句话用在他们二人的爱情上也许正合适吧,他们的
爱情正如车轮下的血泥一般,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我也曾思考,若是在公母寨,或是在恩施,如果关雨波没
有选择远走高飞,而是选择留守,或许他不会在京城混成
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是否能使他的生命更为充实呢?
人往高处走,鸟往高处飞,但若是枝杈上已有足够温暖的
巢穴,是否还要再义无反顾地飞向充满未知、充满危险的
天空呢?如果我是雨波,定当选择至死厮守,而不是逃离,
更不是遗忘。即便这就是命运,那又如何?命运将我们拆
散,但又给我们邂逅重逢的契机,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命运
的戏弄,但难道真的不能以此为契机,永相厮守吗?的确
飞向天空的雨波,在京城也能算上成功人士,他或许不缺
少财富,更不乏地位与追捧,但那一块伤疤将会永远隐隐
作痛。那时的爱情,是纯真的,是蔑视权贵与金钱的,是
不需要货币去定义的!那为何不舍弃那如土一般的金钱,
追随最纯真,最真实的感情呢?可以说,时代背景与“文
化大革命”第一次拆散了他们,丽雯的爱情观第二次拆散
了在恩施重逢的昔日恋人。
雨波所理解的爱情,似乎要有些惊心动魄伤筋动骨的东西,
而如果没有疼痛,只有快感,那就是成年人的一种两性关
系而已。的确,疼痛、离别是他们二人恋爱中的主旋律。
若时光能永远定格在公母寨,若时光能永远定格在每天黄
昏、傍晚携手走过的他们,那该多好啊……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