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42 卷第 4 期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l.42No.4
2022 年 8 月 J
our
nalo
fHuanggang No
rma
lUn
ive
rsi
ty Aug.2022

在批判与怀恋的张力之间
——— 论萧红 《小城三月 》的反讽

谢懿涵
(北京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

摘 要:作为萧红生前的最后一部小说,《小城三月》通过对“爱情悲剧”的书写延续了其文化批评的
思路,同时又借助“回忆”视角削弱了反讽的强力,形成某种“弱反讽”
/“浅 反 讽”。 在 批 判 与 怀 恋 的 张 力
之间,也彰显着萧红生命弥留之际寓居香港时对故乡的态度变化与其对左翼文学的独有追求 。
关键词:《小城三月》;萧红;反讽;回忆;战时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7020(2022)
04-0041-05
收稿日期:2021-12-20 :
DOI10. /
3969ji.
ssn.
2096-7020.
2022.04.
008
作者简介:谢懿涵( 2002- 女,湖南怀化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
),

特征也就构成解读“哥哥”身份的关键要素。
一、恋爱的“失语”与“浅反讽”
小说从服饰上细致描写了以哥哥为首的哈尔
小说《小城三月》一 开 头 便 有 种 独 特 的 “萧 红 滨学生群像:“个个都穿着西装,带着呢帽,外套都
味”:略显散漫的语句,点染的不同景色,在抒情的 是到膝盖的 地 方,脚 下 很 利 落 清 爽。 比 起 我 们 城
笔墨中,“人 人 像 久 久 等 待 着 一 个 大 暴 动 ”① 的 春 里的那种怪样子的外套,好像大棉袍子似的,好看
天扑面而来。而在 对 “带 着 呼 唤,带 着 蛊 惑”的 春 得多了。而且颈 间 又 都 束 着 一 条 围 巾 来,人 就 更
日大篇幅描写之 后,紧 接 着 却 是 一 句:“我 有 一 个 显得庄严,漂亮。”这一形象十分典型:一个受新式
姨,和 我 的 堂 哥 哥 大 概 是 恋 爱 了。”朴 素 的 判 断 句 教育的新青年。与之相对的另一个典型则是翠姨
成为一个突兀的 转 折,也 在 转 折 的 棱 角 中 带 有 了 的 未 婚 夫,那 个 穿 蓝 布 袍 子 黑 马 褂 的 小 矮 个 儿。
一种坚硬的质 地 与 力 量 感。 小 说 中 心 由 此 从 “春 哥哥上的是哈尔 滨 洋 学 堂,丈 夫 上 的 是 乡 下 私 学
天”转向“恋爱”,也 难 怪 这 篇 小 说 常 被 概 括 为 “爱 馆。从外表和读 书 地 点 两 方 面 看,哥 哥 显 然 都 与
情悲剧” 。因此,本文也就从“恋爱”说起。

1]
翠姨的未婚夫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承担起了对“启
小说中恋爱 的 女 主 角 翠 姨 的 形 象 格 外 生 动: 蒙新青年”这一身份的想象。
“长得窈窕,走起 路 来 沉 静 而 且 漂 亮,讲 起 话 来 清 但是,与五四风潮中高大坚定的启蒙者不同,
楚地带着一种 平 静 的 感 情”。 萧 红 特 地 写 到 了 伸 本该掌握 话 语 权 的 哥 哥 在 小 说 中 却 始 终 是 失 语
手吃樱桃、以及被喊时回头的两个细节,虽没有刻 的。在“我”的视 角 捕 捉 之 下,小 说 前 四 节 中 二 人
画五官,但那纤细柔弱、欲说还休的女性剪影已即 的“恋爱”从头到尾几乎没有出现哥哥的直接或间
刻显现在眼 前。 相 比 之 下,小 说 第 四 节 开 头 对 哥 接引语,二人的对 话 更 少,被 突 出 的 是 哥 哥 “好 久
哥的描述则饶有趣味:“人很漂亮,很直的鼻子,很 好久地看住那帘子”的视觉动作,而哥哥给翠姨讲
黑的 眼 睛,嘴 也 很 好 看,头 发 也 梳 得 很 好 看,人 很 的故事、解释给翠 姨 的 红 楼 梦 等 话 语 内 容 则 都 被
长,走路很爽快。”仿佛对哥哥全方位打量了一番, 省略带过。
但哥哥的面容又 显 得 格 外 笼 统 模 糊,不 过 是 哪 里 小说真正大 篇 幅 展 现 哥 哥 与 翠 姨 相 处 场 景,
都“好看”。而除了“漂亮好看”之外,小说提到“哥 是在第五节。通过 直 接 引 语、“哥 哥 正 想”等 心 理
哥”时唯一反复 强 调 的,就 是 在 哈 尔 滨 读 书,这 一 描写以及“刚一伸 出 手 去”等 细 节,小 说 似 乎 开 始
· 42 ·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42 卷

贴着哥哥的视角进行书写,而此时,哥哥的失语更 的表里不一也正是由成年叙述者有意的“破绽”而
加突出:翠姨作为 一 个 想 要 将 爱 情 秘 密 带 入 坟 墓 显形。
的人,反常性地“突 然 地 拉 住 他 的 手,而 且 大 声 地 相比 成 年 “我”生 成 的 反 讽 视 角,少 女 时 代 的
哭起来了,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面对 “我”则不多加判断,而是更依赖直觉,对万物都显
如此强烈的情 感 表 达,哥 哥 的 反 应 却 是 “没 有 准 得十分笃定:当翠姨问不读书是不是很坏的,“我”
备,就 很 害 怕,不 知 道 说 什 么,做 什 么”,面 对 翠 姨 的回答是“自然说 是 很 坏 的”;“我”在 面 对 在 哈 尔
的遗言,哥哥“茫然地不知道说什么”,祖父来了之 滨读书的男学生时也带着大户人家少女的天真的
后更是逃也似的“看了看翠姨就退出去了”。如果 骄矜:“我晓得他们,因我们家比较有势力,他们是
说前四节是以“我”的视角观看哥哥“漂亮好看”的 很愿和我们讲话的”;“我”面对哥哥与翠姨的恋情
外在,第五节则在“我”离 家 退 场 之 后 增 加 了 大 量 时也只是直觉式 的 一 瞥:那 天 撞 见 哥 哥 与 翠 姨 二
内在心理,哥哥的形象也到此才变得完整:一个漂 人独处时,“从前是他回回赢我的,我觉得奇怪,但
亮的新青年,在爱 人 临 死 时 却 显 得 茫 然 无 措 甚 至 是心里高兴极了”,虽 然 感 到 奇 怪,但 并 不 继 续 猜
害怕,原本仰慕哥哥的翠姨此时则“心里安静”,与 测下去;在哥哥对翠姨讲故事的时候,语气则更加
五四风潮中塑造 的 男 性 启 蒙 者 形 成 了 身 份 倒 转。 笃定:“那是因为 她 的 年 龄 稍 稍 比 我 们 大 些,当 然
哥哥对翠姨的探 访 似 乎 也 并 不 十 分 主 动,反 倒 是 在理解力上,比我 们 更 接 近 一 些 哥 哥 的 了 ”“这 显
母亲显得更加开 明,带 领 其 上 门 探 访,却 “也 不 过 然 因 为 翠 姨 是 客 人 的 关 系,而 且 在 名 分 上 比 他
是吃 饭、喝 酒,应 酬 了 一 番,而 且 说 是 去 看 外 祖 母 大”。从少女“我”不懂人事的视角观看,哥哥与翠
的”,回来以后“也 并 不 带 回 什 么 喜 欢 或 是 什 么 新 姨的关系似乎并 无 什 么 特 别 之 处,对 翠 姨 的 死 也
奇的忧郁,还是和我们一样打牌下棋”。小说中更 只是感到纳闷;只有 成 年 “我”才 从 回 忆 的 蛛 丝 马
直白的或许是那句 “他 不 知 道 现 在 就 该 是 保 护 翠 迹中得出了“大概 是 恋 爱”了 的 线 索,由 此 组 织 起
姨的地位,还是保护自己的地位”———好看的外表 少女“我”所眼见 的 种 种 场 景,并 对 哥 哥 的 茫 然 投
穿着之下却是自私自怜、懦弱失语,在内外不一之 以反讽的一瞥。
间,反讽也就由此生成。 但在反讽之外,成 年 叙 述 者 在 回 溯 过 去 的 种
然而不难发现,对哥哥的反讽皆来自第五节。 种场景时,也 同 时 表 现 出 一 份 留 恋 与 怅 惘。 小 说
这一节小说叙事 节 奏 明 显 加 快,哥 哥 与 翠 姨 的 形 前三节的故事节奏十分松散,拉拉杂杂,主要就表
象、地位也与 前 四 节 拉 开 距 离。 在 哥 哥 与 翠 姨 最 现在以少女视角 叙 述 故 事 主 线 时,不 断 受 到 成 年
后一次见面的场景 中 无 一 个 “我”字 出 现,似 乎 完 视角的干扰。成年 “我”在 物 件 上 盘 旋,牵 扯 出 许
全是从哥哥视角 的 自 述,直 接 中 立 地 展 示 哥 哥 的 多似乎是偏离了“恋 爱 故 事”的 回 忆,在 目 光 的 无
内心,但值得注意 的 是,小 说 第 五 节 的 场 景 “都 是 限萦绕和爱抚中生成一份对“十五年前”小城的物
哥哥或母亲讲给我听的”,在从“讲给我”到“我讲” 恋。以第一节为例,“我”回忆起与翠姨的谈话时,
的转述中,故 事 也 由 此 产 生 了 裂 隙。 翠 姨 临 死 前 接着详细描写了 一 通 小 城 的 衣 着、老 少 女 性 对 色
与哥哥的见面场 景 只 有 二 人 在 场,因 此 小 说 这 一 彩的追求,而后再转到“绒绳鞋”事件上;少女“我”
情节高潮只能来自哥哥对“我”的讲述。然而这一 与翠姨走进店铺之后,成年“我”由此想起母亲们进
讲述中最频繁出现 的 确 是 “不 知”,意 味 着 哥 哥 的 店铺买花布的样态;买绒绳鞋的事件中同样穿插进
视角有限;“哥哥后 来 提 起 翠 姨 常 常 落 泪”则 意 味 数段 众 人 讨 论 花 边 的 场 景。在 以 “那 时 候”“那 一
着时间距离 的 产 生。 故 事 的 讲 述 对 象/听 者 是 少 天”为开头的回溯视角中,抒情的回望“反客为主”,
女时期的,作为参 与 者 的 “我”,但 故 事 的 组 织 者/ 翠姨的故事在前几节中几乎失去了中心地位。
小 说 的 叙 述 者 却 是 成 年 的,作 为 事 后 回 忆 者 的 此外,叙述者对“繁华”显得情有独钟:家庭音
“我”。从小说开头“我有一个姨,和我的堂哥哥大 乐聚会、花灯闪烁之夜、满族女性聚会都受到仔细
概是恋爱了 ”开 始,叙 述 者 “我 ”几 乎 完 全 从 少 女 的描 摹 刻 画,突 出 其 色 彩 明 艳、人 群 喧 闹,并 在 欢
“我”的内视角直 接 观 看,以 其 有 限 视 角 观 察 着 哥 愉的顶点忽而渗入一声冷落寂寞的叹息:“不知为
哥与翠姨相处的“失 语”;但 第 五 节 “我”回 到 哈 尔 什么,在这么快乐的调子里,大家都有点伤心”“哪
滨去念书之后,在母亲与哥哥的转述中,成年叙述 里 会 来 得 及 看,似 乎 只 是 在 眼 前 一 晃 就 过 去 了
者“我”暴露出自 己 与 翠 姨 故 事 的 时 间 距 离,哥 哥 …… 其 实 也 不 见 得 繁 华 得 多 么 不 得 了,不 过 觉 得
第4期 谢懿涵:在批判与怀恋的张力之间 · 43 ·

世界 上 是 不 会 比 这 个 再 繁 华 的 了。”繁 华 易 逝,才 虽然已经是“最开 通 的 了”,但 毕 竟 还 是 属 于 三 世


更显珍贵。在追 忆 的 眼 光 中,成 年 叙 述 者 的 价 值 同堂的大家庭,还是属于“小城”。
判断也就变得复 杂 起 来,由 此 或 多 或 少 抚 平 了 翠 但小 说 中 与 这 个 “小 城”故 事 紧 密 相 连 的,还
姨恋爱故事中狰 狞 的 创 口 和 伤 痕,平 滑 地 整 合 了 有“大城”哈尔滨。哈尔滨应该是小说中最现代化
种种充满异质性的裂隙。叙述者黏着于对过往的 的空间,翠姨也正是在越过了“我家”这个中介、直
物恋中,强大的主体已经不复存在,反讽也就减弱 接去往哈尔滨以后,才下决心开口要求学读书、反
了效力。相 比 于 《马 伯 乐 》酣 畅 淋 漓 的 幽 默 与 辛 抗出嫁。然而,小 说 中 没 有 一 个 主 人 公 真 正 属 于
辣,《小城三月》的 叙 述 者 的 反 讽 则 只 能 被 姑 且 称 哈尔滨。翠姨唯一一次接受大都市的现代文明洗
作“浅反讽”
/“弱反讽”。 礼,却 是 因 为 履 行 传 统 的 婚 约,要 去 办 嫁 妆;翠 姨
的母亲看似对女儿进行了妥协,实际上不过是“给
二、“小城”的在场与“春天”的缺席
她在家请了一位 老 先 生,就 在 自 己 家 院 子 的 空 房
“浅反讽”意味着叙述者态度的游移、暧昧,这 里边摆上了 书 桌”———这 不 过 是 包 上 了 读 书 的 外
显然与价值判断对象本身的暧昧性相关。故事在 壳,老先生教的显然不同于洋学堂,不同于翠姨佩
翠姨家、我家以及 哈 尔 滨 三 个 空 间 展 开,又 以 “我 服并渴望接受的“我”与哥哥的那种新教育。翠姨
家”为焦点。翠姨家中就存在一组女性的对照:一 是无法出走的娜 拉,不 能 进 入 哈 尔 滨 接 受 现 代 文
边是 翠 姨 姐 妹,追 赶 时 髦、新 潮 大 方;另 一 边 是 翠 明,甚至也难以进入 “我 家”这 个 小 城 里 的 开 通 的
姨的堂妹,同样是 寡 妇 的 女 儿,但 “看 上 去 却 像 个 现代场域:翠姨住在外祖父的后院,尽管只隔一道
乡下丫头”“永远 是 穿 着 深 色 的 衣 裳,黑 黑 的 脸”。 板墙,但却没有门可通,这种地理位置上的隔阂同
堂妹承袭着其母 亲 的 命 运,只 能 维 持 着 最 传 统 的 时也暗示着身份 的 尴 尬 与 边 缘;翠 姨 在 我 家 永 远
女性形象,在劳动和哭泣中结束自己的一生,翠姨 只是 借 住,最 终 还 是 要 回 到 自 己 家 中;此 外,就 算
姐妹相较之下“却像有钱的人家的小姐”。 翠姨回到家,也不过是被嫌弃为寡妇的女儿,住在
但相比于我 家,翠 姨 家 则 又 是 “传 统”的。 小 后院,因而只能永远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撕裂,受到
说第二、三、四节大篇幅描绘了我家的情景:热闹, 现代与传统的双重放逐。而就算是哥哥与“我”这
开通,现代化。“我家算是最开通的了”,但这样一 些在哈尔滨上学的“洋学生”,最终也还是属于“小
个“咸与维新”的 家 庭 却 是 由 于 “叔 叔 在 家 庭 里 是 城”。哥哥需要留在小城才能养病,成年“我”也在
有点地位的人,并且父亲从前也加入过国民党,革 回忆中重返少女时期离开的故里。哈尔滨作为都
过命,所以这个家都咸与维新起来”———“我家”变 市文明的代表,是“小 城”难 以 抵 达 的 他 者,《小 城
开通是因为父系 家 长 的 领 导 改 造,这 或 许 恰 恰 是 三月》因而归根到底是个关于小城的故事,在新与
不那么开通的。“我家”有着现代化的设施:网球、 旧之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游移,正如叙述者在回
音乐会、送去洋学堂,但是家中的各个成员却似乎 忆的耽溺与反讽的批评中的游移。
并不完全现代化:堂哥,上文已经提到其对翠姨的 叙述者显然意 识 到 了 自 身 的 矛 盾,却 对 此 显
态度并不完全符合 “新 青 年”,而 与 “旧”还 脱 不 了 得无力,难以在尾声中提出一个明确的远景。《小
干系;哥 哥 虽 然 会 弹 钢 琴,但 在 音 乐 会 上 负 责 吹 城三月》的故事关乎“小城”,翠姨的生命却并未等
箫,因为“我 家”有 的 是 笛 子、萧、日 本 琴、风 琴、月 到“三月”。虽则小说的开头与尾声共同构成了关
琴、打 琴,但 是 “真 正 的 西 洋 的 乐 器,可 一 样 也 没 于早春三月的完 整 而 封 闭 的 结 构,但 翠 姨 所 处 的
有”;“我母亲”虽在第五节表现出对翠姨与哥哥结 场景却大多在冬天:买绒绳鞋时下着大雪;参加家
合的支持,事后表 示 “要 是 翠 姨 不 愿 意 出 嫁,那 也 庭音乐会时是过年;看花灯是元宵的夜晚;去哈尔
是可以的,假如他 们 当 我 说”,但 在 翠 姨 被 族 里 亲 滨办嫁妆也同样还处于冬天,“出嫁的日子又不远
家拒绝的时候却 说 的 是 “辈 分 合,他 家 还 有 钱,翠 了,或者就是二三月”。小说中是将翠姨比为冬季
姨过的是一品当 朝 的 日 子,不 会 受 气 的”,以 一 己 的“腊梅”,其温柔 内 敛 显 然 有 别 于 开 头 描 写 春 季
之身体现着“自由恋爱”与“家长说亲”两种观念的 的“大暴动”与“人人带着犯罪的心情,想参加到解
交织;我的伯父,骑马打枪、诗词文章文武双全,这 放的尝试里”———事 实 上,翠 姨 “解 放”的 时 刻,即
些技能也透露出 一 种 古 典 文 人 英 雄 的 气 质,而 与 第五节突然 的 哭 诉,也 成 为 死 亡 的 预 兆。 春 天 在
五四之后的现代“新青年”形象有所差别。“我家” 翠 姨 的 命 运 中 始 终 缺 席,就 连 其 恋 爱 也 不 过 是
· 44 ·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 42 卷

“我”事后捕捉到 的 鸿 爪 雪 泥 之 迹,三 月 到 来 的 时 考据:“萧红这个时期的女友中还有继母的异母妹


刻,“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因而叙述者才 妹,小名叫开子,是翠姨的原型。继母为她定了一
会发问“春天为什么它不早一点来,来到我们这城 个农村的寡妇儿子为亲,对方给了几万吊的彩礼。
里多住一些日子”。 而开子看不上那家的儿子,暗恋萧红的堂兄,一个
“春天的命运就是这么短。”翠姨等不到春天, 洋学 生,整 日 郁 郁 寡 欢,又 不 能 明 说,因 为 自 己 找
叙述者“我”也留不住春天。“我”对种种女性的同 婆家是被认为大逆不道的,终于患了肺结核,青春
情几乎是不可自 抑 地 流 露 在 文 字 中,但 翠 姨 的 命 生命不治而亡。”[4]根据这一说法,开子才是翠姨,
运却只能如开头那“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 而萧红 对 应 的,其 实 是 少 女 观 察 者 “我 ”。 然 而,
几个弯儿 才 能 钻 出 地 面 的 ”,有 了 冲 出 传 统 的 意 《小城三月》也同样不能被简单定义为萧红的自传
识,但却没有门 路。《小 城 三 月》的 时 间 从 开 头 至 书写:更贴近萧红自 身 经 历 的 《呼 兰 河 传》中 “我”
尾声构成闭锁与循环,“解放感”的春天总会过去, 反复断言“我家是荒凉的”,但《小城三月》却说“我
除了翠姨逝去以 外,似 乎 无 人 发 生 了 实 质 性 的 改 家是最开通的了”,“我家”不论男女都可以去新学
变,线性时间的“将来”只是留白。 堂上学,有着热闹的音乐会,少女“我”比萧红的童
这种发展有机性的缺失并非《小城三月》所独 年幸福许多,反倒是翠姨家,或许更加接近那个真
有。《小城三月》写于 1941 年 7 月,而辍笔于同年 实的萧红家的境况。翠姨与萧红不能不说存在诸
的《马伯乐》,也同 样 “还 没 有 把 那 忧 伤 的 马 伯 乐, 多的相似:对包办婚姻的反抗;对去哈尔滨求学的
提出一个光 明 的 交 代”[2]。 马 伯 乐 经 过 了 由 青 岛 渴望;周 围 女 性 的 不 理 解;性 格 的 纤 细 敏 感 等 等。
到上海再到武汉 的 时 空 百 年 前 之 后,却 并 未 随 着 或许正是因此,翠 姨 才 会 被 误 认 为 是 萧 红 的 自 我
经验的丰富而明 显 发 展 成 长,从 家 中 逃 离 的 五 四 书写。或 者 说,“我”与 翠 姨 的 结 合,才 构 成 了 萧
出走模式也只是 缺 乏 内 在 驱 力、只 能 依 靠 外 部 环 红:翠姨是未能出走的萧红,“我”则是萧红给自己
境刺激的出走表 象,马 伯 乐 最 终 还 要 一 次 又 一 次 设想的理想“萧 红”。 因 此,小 说 在 拉 拉 杂 杂 的 叙
地返 回。 远 景 的 缺 失 在 40 年 代 萧 红 的 创 作 中 似 述中流露出的追 忆 与 留 恋,或 许 也 包 含 着 在 战 火
乎成为常态,在《小城三月》中,叙述者难以预判小 纷乱的“时空错动”中对故乡生活的镜像设想。吴
城 的 未 来,因 而 只 能 捕 捉 回 忆 的 场 景,书 写 “过 晓东在《现代小说 研 究 的 诗 学 视 域》中 用 “后 发 国
去”,并对其走向悲剧的命运投以悲悯却又无能为 家的文学抒情性”来 解 释 这 一 诗 化 小 说 形 式:“相
力的目光。 对于西方资本主 义 发 达 国 家,中 国 是 一 个 后 发 展
的民族国家,它的 文 学 也 因 此 带 有 后 发 国 家 普 遍
三、“我弥留之际”:回忆与批判
具有的双重的文 化 和 美 学 特 征:一 方 面 是 现 代 性
然而正如前文所提及,小说前三节絮絮叨叨, 的焦虑,其中交织 着 对 现 代 性 的 既 追 求 又 疑 虑 的
在书写与翠姨相关场景时穿插进大量似乎显得冗 困惑;另一方面则是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面临
余的细节,削 减 着 成 年 叙 述 者 反 讽 的 强 力。 我 们 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丧失所带来的怅惘体验和挽
或许可以将这些 对 小 城 女 性 衣 着、交 谈 的 絮 状 书 歌情怀。”[5]《小城三月》中反讽与怀恋交织的情感
写同样归入“小城”中,与翠姨的故事共同构成“小 大约如此。尽管 家 乡 是 荒 凉 的、落 后 的、愚 昧 的,
城”与“三月”的时空体。由此,《小城三月》的书写 但在 抗 战 之 初,萧 红 还 是 在 《失 眠 之 夜 》(写 于
中心也就超越了现 有 研 究 的 “爱 情 悲 剧”的 归 纳, 1937 年 8 月)中 表 示:“家 乡 这 个 观 念,在 我 本 不
而成为对整个时 空 体 的 回 溯,小 说 的 主 角 就 不 再 甚切 的,但 当 别 人 说 起 来 的 时 候,我 也 就 心 慌 了!
是“翠姨”,而是“小城”。在此基础上,叙述者不时 虽然那块土地在没 有 成 为 日 本 的 之 前,‘家’在 我
流露出的怅惘的 一 叹,就 成 为 对 小 城 的 追 忆 似 水 就等于没有 了”[6]。 在 将 自 己 的 部 分 灵 魂 寄 托 于
年华式的怀恋。 “我”身上时,萧红 通 过 回 忆 的 叙 述 机 制 给 自 己 编
留恋什么?追忆什么?已有诸多文献关注到 织了一个美好的青春梦境。
萧红与翠姨相似的时空错动体验,因而认定“从翠 同时,翠姨/开子 如 同 萧 红 的 另 一 面 镜 像,对
姨的身上可以丝丝缕缕地看到萧红的暗影” ,小 [
3]
这一女性 的 书 写 或 许 也 寄 托 着 对 自 我 选 择 的 设
说 则 是 “借 悼 亡 翠 姨,祭 奠 自 己 不 久 于 世 的 生 想:如果没有走出小城,会怎样?对翠姨的命运思
命”,然而季红真于 《萧 红 全 传:呼 兰 河 的 女 儿》中 索或许也隐含着由自己多段感情创伤而生发的对
第4期 谢懿涵:在批判与怀恋的张力之间 · 45 ·

自由恋爱的迷思,隐 含 着 重 新 选 择 命 运 之 路 的 萧 一。”[9]而相 比 《生 死 场 》等 前 期 作 品,以 《小 城 三


红自 身 的 困 惑。 这 一 份 命 运 感 也 同 样 是 40 年 代 月》为代表的后期作品在文化批判时又更进一步,
的普遍倾向:“人物及其故事只不过是作者表现自 “充满了前期所不曾有的坚忍、含蓄、冷静和郁闷,
身关于‘命运’的一种看法的表现方式”“重要的倒 是苦难已经从肉 体 的、生 态 的 外 放 疼 痛 转 化 为 精
是由此表明的作者对于人生命运的一种独到的发 神不可外放的苦闷”[10]。战时寓 居 香 港 的 萧 红 在
现”[7]。 对翠姨的命运反 思 中,在 琐 碎 的 回 想 与 生 活 观 照
当年那个愚昧、迂腐、极力想要逃离的小城此 中,最终在弥留之际 重 现 了 一 部 有 关 “小 城”的 独
时反成追寻的一 片 憩 息 地,与 萧 红 的 创 作 境 况 密 特的现代化历史 记 忆,以 年 轻 的 女 性 之 躯 书 写 着
切相关。迁徙与流亡构成了萧红战时命运的两个 左翼文学的独特 面 向,而 其 文 字 所 带 来 的 如 春 天
关键词,她最后寓居于香港,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三月的呼唤与大暴动,至今未息。
却始终难以找到属 于 一 个 人 文 主 义 女 性 的 “一 间
自己的房间”。现实大环境已无法实现庇佑,未来 注释:

又模糊不清,只 有 过 去 成 为 唯 一 的 心 安 之 所。 在 ① 萧红 .
生死场;后花园;小 城 三 月 [M].
北 京:人 民 文 学 出
版社,
1987: 以 下 对 原 文 引 用 均 来 自 此,不 再
138-160.
病床上望向窗外 的 民 生 流 离,或 许 只 有 曾 经 的 小
一一标注。
城才能完成 对 自 我 生 命 的 拯 救。 萧 红 从 1940 年
初 抵 达 香 港 开 始,不 断 通 过 作 品 完 成 精 神 返 乡, 参考文献:
《后花园》《北中国》《小 城 三 月》以 至 宏 篇 《呼 兰 河 1]蒋祎玮 .
[ 女 性 的 爱 与 绝 望———《小 城 三 月 》细 读 [ 牡
J].
传》,似乎都蕴含 着 对 故 乡 的 追 忆,对 苦 闷 寂 寞 的 丹,
2017(
20):
41-43.

现实的逃离,在鬼 影 中 重 新 为 失 落 的 主 体 找 寻 定 2]葛浩文 .
[ 萧红评 传 [M].上 海:复 旦 大 学 出 版 社,
2011:

位。《小城三月》作为萧红弥留之际的最后一部小 195.
3]赵坤 .
[ 文化错 动 中 的 人 生 悲 凉———《小 城 三 月 》的 时 空
说,也染上了一份生命预言的属性:在写就之后不
体形式[ 文艺争鸣,
J]. 2011(
5):
69-72.
久,萧红就如翠姨般平静地逝去了。
4]季红真 .
[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全传[M].北京:现 代 出 版
然而,尽管存 留 着 对 故 乡 回 首 的 姿 态 还 存 留
社,2011:
89.
着,萧红在小说的最后仍叹息“只是不见载着翠姨 5]吴晓东,倪 文 尖,罗 岗 .
[ 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
J].
的马车来”,虽然 怅 惘,但 并 未 完 全 沉 浸 于 多 少 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
1):
67-80.
得虚幻的 怀 旧 之 中。 如 果 为 《小 城 三 月 》最 终 定 6]萧 红 .
[ 萧 红 全 集 [M ].哈 尔 滨:哈 尔 滨 出 版 社,
1991:
性,冷静、坚硬的质疑仍然超过了身处异乡时寂寞 1059.
而柔和 的 怀 乡,而 成 为 小 说 的 底 色。 与 之 类 似, 7]范智 红 .
[ 世 变 缘 常———四 十 年 代 小 说 论 [M].
北 京:人

《呼兰河传》在抒 情 性 极 强 的 结 尾 中 也 最 终 直 言: 民文学出版社,
2002:
99.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 8]萧红 .
[ 呼兰河传[M].天津:天津人 民 出 版 社,
2015:
217
-218.
充满 我 幼 年 的 记 忆,忘 却 不 了,难 以 忘 却,就 记 在
9]李宪瑜 .
[ 现代 小 说 家 如 何 “伤 春 ”———萧 红 《小 城 三 月 》
这里了。”[8]萧红并不试图通过对故乡的诗化的回
导读[M]
//李 宪 瑜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经 典 通 识.
北 京:
望而过滤掉其在现代化过程中新旧交错的诸多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149-150.
题,正如李宪瑜所 言,“可 以 读 出 萧 红 作 品 中 柔 美 10]孟 悦,戴 锦 华 .
[ 浮 出 历 史 地 表:现 代 妇 女 文 学 研 究
文字 背 后 那 种 坚 硬 的、残 酷 的、绝 不 妥 协 的 质 地,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194.
这些毋宁 是 与 她 内 在 的 左 翼 文 学 立 场 紧 密 相 关 责任编辑 张吉兵
的,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始终如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