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ISSN 1002-4565,CN 11-1302/C

《统计研究》网络首发论文

题目: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
作者: 陈普,傅元海
网络首发日期: 2022-10-31
引用格式: 陈普,傅元海.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J/OL].统计研究.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302.C.20221028.1045.010.html

网络首发:在编辑部工作流程中,稿件从录用到出版要经历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等阶
段。录用定稿指内容已经确定,且通过同行评议、主编终审同意刊用的稿件。排版定稿指录用定稿按照期
刊特定版式(包括网络呈现版式)排版后的稿件,可暂不确定出版年、卷、期和页码。整期汇编定稿指出
版年、卷、期、页码均已确定的印刷或数字出版的整期汇编稿件。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稿件内容必须符合《出
版管理条例》和《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学术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符合编
辑部对刊文的录用要求,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及其他侵权行为;稿件内容应基本符合国家有关书刊编辑、
出版的技术标准,正确使用和统一规范语言文字、符号、数字、外文字母、法定计量单位及地图标注等。
为确保录用定稿网络首发的严肃性,录用定稿一经发布,不得修改论文题目、作者、机构名称和学术内容,
只可基于编辑规范进行少量文字的修改。
出版确认:纸质期刊编辑部通过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签约,在《中国
学术期刊(网络版)》出版传播平台上创办与纸质期刊内容一致的网络版,以单篇或整期出版形式,在印刷
出版之前刊发论文的录用定稿、排版定稿、整期汇编定稿。因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是国家新闻出
版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连续型出版物(ISSN 2096-4188,CN 11-6037/Z),所以签约期刊的网络版上网络首
发论文视为正式出版。
网络首发时间:2022-10-31 13:35:06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302.C.20221028.1045.010.html

统计研究
Statistical Research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
与应用*
陈 普 傅元海

内容提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经
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和环境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但当前仍缺乏规范的内循环测度方法。本文从全球
价值链角度,阐述了基于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两个维度下的经济内循环测度方法。该方法的优势在
于充分考虑了包括中间产品在内的所有产品均需在国内生产、流通、消费的特征。研究表明,
2000—2014年样本期内,在国家层面,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内循环较高,德国较低,金砖国家如
巴西、印度内循环较高,中国和俄罗斯略低。在三次产业层面,我国农业和服务业内循环程度较高,
制造业内循环程度较低。在行业层面,2019年,我国制造业中内循环程度最低的是其他制造业和废
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内循环程度较高的是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扩大内循环对不同行业增加值
增长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典型的如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会经历更快增长,应着力扩大内循环,但
农、林、牧、渔业,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会经历增长停滞,
此类行业应从商品、要素自由流通的角度,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内循环质量。
关键词:内循环;全球价值链;总产出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Cy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Chen Pu & Fu Yuanhai

Abstract: Build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n whic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ouble cycles
promote each other with the domestic cycle as the main body is a major decision to adapt to the condi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faced by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is no standard method
to measure the domestic cy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value chai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asurement method of the domestic cycle from two dimensions: forward link based on domestic demand
and backward link based on domestic supply. The advantage of this method is its consideration that all
products, including intermediate products, need to be produced, circulated and consumed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tween 2000 and 2014,at the national level, developed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have high levels of domestic cycle, Germany is lower, BRICS countries such as Brazil and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发展新动力研究”(16AZD001);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青年项目“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创新的非线性溢出效应”(JJ212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科技创新与高质量经济增长”(71973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人力资本服务企业竞争力演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71863007)。
·2· 统计研究

India have high levels of domestic cycle, and that of China and Russia was slightly lower. At the level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the degree of the domestic cycle in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y is high, while the
degree of the domestic cycle in manufacturing is low. At the industry level, in 2019, the lowest degree of
domestic cycle in the manufacturing is in other manufacturing and recycling, while the food, beverage and
tobacco industry has high levels of domestic cycl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expanding the domestic cycle on the growth rate of added value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Typically, the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would experience faster growth, and domestic cycle should be
amplified in this industry; but the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forestry, and fishing industry, food,
beverage, and tobacco industry, and the coke, refined petroleum and nuclear fuel industry would experience
growth stagnation, so the logistics cost of such industries should be reduced, and domestic cycle quality be
promoted, from the angle of liberal circulation of commodities and factors.
Key words: Domestic Cycle; GVC; Total Output

一、引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
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选择。“双循环”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我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经济
结构以及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双循环包括内循环和外循环,研究者们对内循环的
理解基本一致,但对外循环存在更多不同的解读(江小涓和孟丽君,2021)。这给涉及到该变量的实
证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内循环入手,厘清其基本内涵,并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给
出内循环的准确测度。
什么是内循环?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多种解读,刘志彪(2020)指出“所谓国内大循环,就
是指在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即投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这种有机过程的周而复始
所形成的循环,都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出发点,同时也以此作为落脚点”;汤铎铎等(2020)
在文中提到“无论是从生产供给角度看,还是从消费需求看,中国已经具备了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
体的基础条件,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和消费市场具有满足规模经济、集聚经济要求的条件,具备依
靠国内经济循环为主的经济效率基础”;徐奇渊(2020)绘制了从生产(侧重于供给产业链升级)
到消费(国内市场的需求)的国内循环示意图。综上,研究者对内循环的理解基本是一致的,即内
循环的内涵更多强调经济活动在本国发生,以及商品在本国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也是本文对内
循环概念的基本界定。
研究者对于内循环的测度方法缺乏一致结论。戴翔和杨双至(2021)通过一个包含经济一体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三个一级指标,主要商品价格比值等六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
构建了区域一体化指数,并以其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代理。更多文献在讨论双循环时,往往用“内需
(投资和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外需(净出口)占GDP比例”分别作为内、外循
环的一个数据说明(钱学锋和裴婷,2021;荣晨等,2021;孙早等,2021)。然而,上述度量方式存
在改进空间,首先,区域一体化指数没有直接涉及商品生产、流通和制造,该度量与内循环的内涵
存在较大差异。其次,若将内需占GDP比例作为内循环的度量,则因数据限制,无法细分到行业层
面,且这种测度方式忽略了生产和流通,或者说忽略了中间产品的来源与去向。比如,我国消费的
最终产品很可能包含大量国外进口中间产品的价值,不把这些因素剔除而纳入内循环的度量中可能
陈 普 傅元海: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 ·3·

会带来一定的误导。实际上,国家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
发展格局”,正是考虑到当前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复杂环境下,中间产品进出口存在较大不
确定性(钱学锋和裴婷,2021)。因此,在构建内循环测度时,需考虑中间产品因素。对此,全球价
值链的分析体系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测度框架。全球价值链是指一件商品在最终使用前已经在多个国
家形成价值增值的生产链条。最早由Krugman(1995)提出,之后的学者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对
增加值进行分解。Timmer等(2013,2014)提出新的概念“全球价值链收入”,用于度量一个国家
对最终产品生产的增加值贡献,并通过全球价值链的分解追踪增加值去向。Koopman等(2014)则
将总出口分解为被外国吸收的增加值、返回国内的增加值、外国增加值和纯重复计算的中间贸易品。
Wang等(2013)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分解核算方法。王直等(2015)对一
系列出口增加值分解相关成果进行了综述。从这种涉及全球价值链的增加值分解中,可以清楚看到
产品增加值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也正是这样的分解特征,使得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讨论、测度内
循环存在极大便利。第一,全球价值链分析考虑了中间产品进出的国际因素。具体而言,如果一个
商品最初生产环节在本国,但在中途出口到外国加工制造,最后又返回国内消费,这样的商品就不
能计算在内循环的测度口径中。而以内需或外需占GDP的比例度量,无法捕捉到该特征。第二,全
球价值链可以在生产的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两个维度下考虑内循环测度。前向链接下的内循环是指
国内某部门生产的产品,有多少被本国使用,其反映了国内生产经营对国内需求的依赖。后向链接
下的内循环是指国内某部门使用的最终产品构成中,有多少是来自本国,其反映了国内最终产品对
国内供给的依赖。
本文可能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内循环测度方式,该测
度为今后“双循环”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规范、可行的计算方法。为提高研究的可复制性,本文

将该计算代码以R软件包的形式存储在了Github的网站上 ,利用该包的函数可以基于世界投入产出
表计算得到任何国家任何行业的内循环测度。二是基于本文的测度结果,不同行业的内循环程度差
异较大,有些行业继续扩大内循环会经历更快增长,而有些行业则可能陷入停滞,研究结论有助于
降低外需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影响。本文其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全球价值链框架下阐述
内循环的测度方式;第三部分计算并讨论我国行业层面的内循环程度,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横向对
比,同时通过一个半参面板模型讨论内循环对行业增加值增长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全文总结与政策
建议。

二、经济内循环的测度方法
本文认为内循环指的是商品在本国生产、流通和消费,度量内循环就是度量在本国生产、流通
和消费的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例。如今,一件商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因此简
单地把某个商品归类为属于或不属于内循环的范畴,从而汇总计算内循环程度是不合理的,应将商
品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值一一分解开来,持续追踪商品增加值的来源和去向,且统计这些增加值有多
少来自国内,有多少来自国外。全球价值链分析为此种增加值分解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借鉴Wang
等(2017)对全球价值链参与指数的算法,对内循环计算做出如下推导。
定义 X i , i ∈ {1, 2, , G} 是总产出列向量,维数为 N × 1 ,表达的是 i 国 N 个行业的总产出,G 是国
家总数目;投入产出系数矩阵为 Α ,维数为 GN × GN ;增加值系数向量 V ,由该向量作为对角元素
——————––—–
①https://github.com/common2016/MeasureGVC。
·4· 统计研究

可构成对角矩阵 Vˆ ;最终需求向量为 Y ,维数为 GN × 1 ,


 Y11 + Y12 +  + Y1G 
Y =   

YG1 + YG 2 +  + YGG 
其中,Yij 维数为 N × 1 ,是 j 国对 i 国产品的最终需求。由向量 Y 作为对角元素亦可构成对角矩阵 Ŷ 。
基于 Α 的定义,可获得如下矩阵:
 A11  0 
A =   
D
  , AF = A − AD (1)
 0  AGG 
其中, Aij 为 N × N 矩阵,表示一国内部投入产出系数。基于 Y 的定义,可获得如下矩阵:
 Y11 + 0 +  + 0 
 0 + Y + + 0 
YD = 22  ,Y F = Y − Y D (2)
  
 
0 + 0 +  + YGG 
由向量 Y D 作为对角元素可构成对角矩阵 Yˆ D ,类似地,由 Y F 可得对角矩阵 Yˆ F 。那么基于投入
产出恒等式 X = AX + Y 以及式(1)和式(2)有,
X = AD X + AF X + Y D + Y F
 X = (I − AD ) −1 Y D + (I − AD )−1 Y F + (I − AD ) −1 AF X
 BY = LY D + LY F + LAF BY
ˆ ˆ = VLY
 VBY ˆ ˆ D + VLY
ˆ ˆ F + VˆLAF BYˆ (3 )
D −1 −1 ˆ ˆ 是一个矩
第三行利用了 L ≡ ( I − A ) , B ≡ ( I − A) 和 X = BY 。上述变换使得式(3)左边 VBY
阵,其典型元素可以写为 vi bij y j ,表示任一国 j 行业总产出中蕴含的任一国 i 行业的增加值,其中
v , b , y 分别是矩阵 Vˆ , B, Yˆ 中的对应元素。如果将目光聚焦该矩阵的行方向,则可以看到某国某部
i ij j

门的增加值(对应 vi ,脚标 i 不变)在各国各行业的投入情况(对应 bij y j ,脚标 j 变化),此为前向


链接的基本含义;如果聚焦列方向,则可以看到某国某部门的最终产品(对应 bij y j ,脚标 j 不变)
其增加值最终源自哪些国家哪些行业的增加值(对应 vi ,脚标 i 变化),此为后向链接的基本含义。
注意式(3)右边第一项,因为 L ≡ ( I − AD ) −1 是局部里昂惕夫矩阵而从式(1)可以看到 AD 中
的元素仅涉及一国内部的投入产出系数,任何从他国到本国或者从本国到他国的投入产出系数部分
都为0。类似地, Y D 仅涉及本国的最终需求,因此 LYˆ D 表达的是国内最终需求在国内循环而得到的
总产出,再通过将 Vˆ 左乘 LYˆ D 则可以得到国内最终需求在国内生产的增加值。式(3)右边第二项,
表达的是国外最终需求引起的总产出(即 LYˆ F )在国内生产的增加值部分。或者说这一项表达的是
生产在国内,但最终需求(或者消费)在国外的增加值部分,很明显,这并不属于内循环。当前国
内国外形势复杂,外需波动较大,这一部分也是当前对国内生产冲击最具不确定性的部分。式(3)
右边第三项涉及里昂惕夫矩阵 B ≡ ( I − A)−1 ,其中 A 矩阵元素中本国与他国的投入产出系数部分不
再为0,这使得该部分表达的生产活动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换,即国内或国外需求(可以通过将
第三项中的 Ŷ 进一步拆分成 Yˆ 和 Yˆ F )需要经过全球生产循环的某国某行业的中间产品所体现的
D

增加值。
ˆ ˆ D 是对内循环的一个准确捕捉,因其表达的是在国内
综上,可以看到,式(3)右边第一项 VLY
生产、国内消费的增加值,没有任何国外生产或需求的介入。但 VLY ˆ ˆ D 是一个矩阵,为精确测度内
陈 普 傅元海: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 ·5·

ˆ ˆ D 在行方向上体现了前向链接下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分解,在列方向
循环,需要做进一步处理。 VLY
上体现了后向链接下一个行业的增加值分解。为获取矩阵的行和列,只需要将式(3)中的对角矩阵
Vˆ 在恰当情况下变换成原始矩阵 V 即可。具体地,在行方向和列方向的增加值分解可以写为:
ˆ
AV forward = VBY ˆ D + VLY
= VLY ˆ F + VˆLAF LY

AVbackward = VBYˆ = VLYˆ D + VLYˆ F + VLAF LYˆ


则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下的内循环可以定义为:
ˆ D
VLY
IC forward = (4)
AV forward
VLYˆ D
ICbackward = (5)
AVbackward
式(4)和式(5)右边表示对应矩阵元素相除,其测度了世界投入产出表中任一国家的任一行
业在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下的内循环程度。

三、测度结果与应用

下述分析中包含有两类数据源,一是亚洲开发银行(ADB)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 ,该表包含

35个行业,63个国家或地区,时间范围为2007—2019年;二是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官网
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相对于ADB,该表行业划分更加详细,包含56个行业,45个国家或地区,
但时间范围为2000—2014年,较为滞后,但该数据库囊括了ADB没有包含的2000—2006年的数据,
该时间段包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事件窗口,可以清楚看到该事件冲击下我国内循环
的变化情况。因此,本文依据研究需要呈现这两类数据源的内循环计算结果。
(一)行业层面的经济内循环程度
利用ADB2019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到我国各行业在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下的内循环程
度(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到,内循环程度高低与行业的可贸易特征紧密相关。该表按前向链接
下内循环程度从小到大排序,制造业行业排名相对靠前,这是因为相对农业和服务业,制造业参与
全球生产和销售的程度更深。
1.制造业的内循环程度。
表1的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具备丰富的内涵,比如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内循环程度

最低,在前向链接下,内循环增加值占比44% ,意味着该行业在国内生产后仅有44%在国内使用。
后向链接下占比23%,意味着我国该行业的最终产品仅23%源自本国生产。仅从制造业来看,该表还
具备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前向链接下,仅有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内循环程度低于
50%,而内循环程度超过80%的行业有三个,包括运输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饮料
和烟草制造业。第二,后向链接下,有7个行业的内循环程度低于50%,表明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最终
产品包含了较多外国中间产品。第三,多数行业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下的内循环程度相差不大,但
仍然有部分行业在不同链接下的内循环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些行业均集中在制造业。如非金属矿
物制品业,前向链接下内循环增加值占比89%,后向链接下占比33%,差异达到46%,意味着该行业

——————––—–
①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下载了其对该投入产出表进行全球价值链分解后的数据。
②http://www.wiod.org/home。
③此处使用了百分比表达,在表 2 中值为 0.44,下同。
·6· 统计研究

表1 我国各行业2019年内循环测度①
内循环 内循环
行业名称 行业名称
前向链接 后向链接 前向链接 后向链接
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0.44 0.23 机器设备租赁和其他商务服务业 0.81 0.85
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0.52 0.29 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82 0.85
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 0.55 0.42 道路和铁路运输业 0.82 0.87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0.60 0.49 金融业 0.85 0.95
航空运输业 0.66 0.38 运输设备制造业 0.85 0.80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66 0.09 农、林、牧、渔业 0.87 0.94
水上运输业 0.66 0.5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89 0.33
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 0.72 0.66 其他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业 0.89 0.91
金属制品业 0.75 0.43 食品、饮料和烟草制造业 0.89 0.8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0.76 0.65 住宿和餐饮业 0.90 0.94
除机动车和摩托车之外的批发和中介贸易 0.76 0.80 邮政业 0.93 0.94
除汽车和摩托车之外的零售和日用品修理业 0.76 0.83 房地产业 0.95 0.99
造纸、纸制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0.77 0.57 公共管理、国防和社会保障业 0.99 0.94
采矿业 0.78 0.69 建筑业 0.99 0.89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0.79 0.73 教育业 0.99 0.95
其他辅助运输和运输代理业 0.79 0.84 卫生和社会工作业 0.99 0.92
木材及木材和软木制品业 0.81 0.61

在本国的下游产品中占有更高比例,但该行业的最终产品却包含有大量国外输入。这从侧面说明,
在内循环中,该行业更多处于国内上游,主要为国内其他行业的生产提供中间品。第四,造成较低
内循环程度的原因不同。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内循环程度不高,该行业通常由发达国家掌
握关键尖端技术,我国处于该产业链中上游,而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当发达国家断供关键技术时,
企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扩大内循环也难以实现。发展这类行业应注重科研创新、突破关键技术、
拥有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从而达到较高的内循环程度。同样,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的内循环
程度也不高,该行业往往是发达国家提供品牌、标准和设计,在我国或东南亚等地生产,产品最终
需求分布全球。这样的行业技术含量有限,关键要在品牌、标准和设计环节上获得优势地位,以提
高内循环程度。
2.内循环的时间趋势。
为探究2001年我国加入WTO对我国内循环的冲击情况,本文利用WIOD数据库计算了全部行业
2000—2014年不同链接下内循环程度的时间序列数据。因篇幅所限,仅在图1中展示了前向(第一列)
和后向(第二列)链接下的三种典型的形态。第一种如图1的纺织、服装及皮革制品制造业呈现V型

反弹。本文发现,大部分行业均呈现这种形态 。内循环自2000年开始下降,然后在2008年附近进入
上升通道,并逐渐恢复至原来的内循环水平。前期的下滑可能源自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而后期
的恢复则可能是由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第二种如图1的仓储和运输业,自2000年以来一直
趋于下降。建筑业,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和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除汽车
和摩托车之外的批发贸易业和零售业,科研发展业等行业也是同样的变化趋势。第三种如图1的通讯

——————––—–
①私人家庭雇佣业等部分行业的投入产出系数为 0,使得本文定义的计算无法进行,因而本文在计算中删除了这些行业。
②ADB 与 WIOD 两者所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名称不一致,本文未对其进行调整。
陈 普 傅元海: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 ·7·

业,自2000年以来内循环程度一直趋于上升。这类行业并不多,仅包括通讯业,除强制性社会保障
外的保险、再保险和养老基金业,行政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共4个行业。
尽管行业内循环主要呈现出三种形态,但部分行业的内循环在时间维度上波动较小,主要集中
在服务业,如建筑业,公共管理、国防和社会保障业,教育业等,前向链接下标准差不到0.005。但
有些行业则展示出较大的内循环波动,如家具制造和其他制造业,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制造业,
航空运输业等,标准差在0.1左右,占均值的25%以上。表2总结了WIOD数据库中波动最弱和最强的
三个行业。

图1 我国行业内循环趋势的典型形态图

表2 前向链接下内循环波动最弱和最强的三个行业
行业名称 标准差 均值 标准差/均值
建筑业 0.001 0.990 0.001
公共管理、国防和社会保障业 0.004 0.993 0.004
教育业 0.004 0.984 0.005
航空运输业 0.085 0.484 0.177
家具制造和其他制造业 0.106 0.415 0.255
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制造业 0.092 0.298 0.307

3.内循环的国际比较。
本文利用ADB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金砖国家中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以及发达国家美国、日
本、德国共6个国家不同行业在2019年的内循环程度。因篇幅所限,在表3中仅列示了这些国家纺织
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内循环程度。可以发现:第
一,整体上看,俄罗斯、巴西、印度以及美国的这三个行业的内循环程度较高,德国和日本则相对
较低;第二,德国在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的内循环程度较低,前向和后向链接
·8· 统计研究

下在保留2位小数的情况下,内循环程度为0,与表中其他国家存在显著差异;第三,虽然德国和日
本的汽车制造业较发达,但两国的运输设备制造业内循环程度并不高,这与两国汽车制造公司全球
广泛的生产布局以及两国汽车制造与国外产业的高度融合有关;第四,俄罗斯的纺织和纺织服装、
服饰业的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下的内循环差异较大,前向链接达0.91,后向链接只有0.67,这反映出
俄罗斯该行业的产品大量供给国内,但有大量国外中间产品输入。

表3 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部分行业2019年内循环程度
内循环
国家 行业
前向链接 后向链接
美国 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 0.74 0.70
美国 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0.59 0.61
美国 运输设备制造业 0.63 0.54
日本 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 0.72 0.72
日本 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0.42 0.47
日本 运输设备制造业 0.36 0.31
德国 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 0.00 0.00
德国 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0.13 0.13
德国 运输设备制造业 0.18 0.13
俄罗斯 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 0.91 0.67
俄罗斯 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0.73 0.65
俄罗斯 运输设备制造业 0.83 0.57
巴西 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 0.89 0.85
巴西 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0.88 0.72
巴西 运输设备制造业 0.76 0.60
印度 纺织和纺织服装、服饰业 0.74 0.69
印度 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 0.80 0.69
印度 运输设备制造业 0.74 0.59

(二)三次产业层面的内循环测度
通过将WIOD数据按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口径汇总后,重新计算内循环程度,本文绘
制了我国三次产业内循环程度的时间趋势图。由图2可以看到几个特征,第一,无论是前向链接还是
后向链接下的测度,三次产业内循环均呈现出V型,这实际上与前述图1展现的纺织、服装及皮革制
品制造业等多数单个产业内循环状态是类似的,本文认为2000年后内循环程度下降可能与我国2001
年加入WTO有关。第二,工业的内循环程度相对较低,但前向链接下,工业内循环整体高于后向链

图2 我国三次产业内循环程度时间序列图
陈 普 傅元海: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 ·9·

接下的情形,而农业和服务业内循环程度相对较高,但前向链接下整体低于后向链接的情形。这意
味着,若令 s 为我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在我国最终使用的比例,令 r 为我国最终使用的工业产品中源自
国内中间产品作为输入的比例,则 s > r 。换句话说,我国生产的工业品更多作为中间产品在我国使
用,但我国使用的工业最终品中却包含了更多国外中间产品。农业和服务业情况则反之。
表4列示了2014年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金砖国家,以及德国、日本和美国等主要发达经
济体的内循环测度。可以发现,从金砖国家看,俄罗斯农业和服务业的内循环与中国相差不大,但
其工业内循环相对更高。值得指出的是,俄罗斯工业内循环前向链接明显低于后向链接,这表明俄
罗斯的工业产品更多用于出口,其本国工业制成品也较多地使用了自己的中间产品。巴西的农业内
循环程度略低,特别是前向链接下更低,反映了巴西农产品大量出口的属性。印度三次产业大部分
都有着较高的内循环,但印度工业后向链接下的内循环程度较低,这反映了印度工业品制造更多使
用了外国中间产品。从发达国家看,与中国相比,美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内循环程度都相对略高,
农业相对略低。德国三次产业内循环都相对较低,而日本三次产业内循环与中国相差不大。

表4 2014年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德国、日本和美国三次产业内循环测度
内循环 内循环
国家 三次产业 国家 三次产业
前向链接 后向链接 前向链接 后向链接
第一产业 0.82 0.92 第一产业 0.80 0.86

中国 第二产业 0.75 0.71 日本 第二产业 0.70 0.63


第三产业 0.84 0.91 第三产业 0.92 0.92
第一产业 0.80 0.85 第一产业 0.42 0.58

俄罗斯 第二产业 0.63 0.82 德国 第二产业 0.39 0.38


第三产业 0.80 0.93 第三产业 0.78 0.87
第一产业 0.69 0.86 第一产业 0.73 0.75

巴西 第二产业 0.81 0.77 美国 第二产业 0.80 0.76


第三产业 0.94 0.95 第三产业 0.93 0.94
第一产业 0.90 0.95

印度 第二产业 0.80 0.69


第三产业 0.87 0.90

(三)国家层面的内循环测度
本节在测度国家层面内循环程度后,做了两方面分析,一是进行了国家层面内循环程度的国际
比较,二是与内需除以GDP的内循环测度结果进行了对比。
1.内循环的国际比较。
通过将WIOD世界投入产出表按国家进行汇总,可以计算每个国家的内循环程度。因篇幅所限,
本文将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德国、日本、美国共7个国家内循环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列示在表
5中。可以看到,前向链接下中国和俄罗斯的内循环程度的均值和中位数均略低,巴西和印度的内循
环程度较高。同时,巴西和印度的内循环程度十分稳定,标准差相对更小。而在后向链接下,中国
的内循环程度最低,俄罗斯的内循环程度反而最高。因为前向链接反映产品去往何处、后向链接反
映的是产品来自哪里,这意味着俄罗斯的产品更多源自本国制造。最后,可以看到无论是前向链接
还是后向链接,美国和日本都有着较高的内循环,德国的内循环程度最低。
·10· 统计研究

表5 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德国、日本、美国内循环程度
前向链接下内循环程度
国家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均值 标准差
中国 0.69 0.81 0.77 0.76 0.04
俄罗斯 0.63 0.75 0.72 0.72 0.03
巴西 0.84 0.90 0.88 0.87 0.01
印度 0.82 0.88 0.84 0.85 0.02
德国 0.62 0.72 0.65 0.66 0.04
日本 0.84 0.90 0.87 0.87 0.02
美国 0.90 0.93 0.91 0.91 0.01
后向链接下内循环程度
国家
最小值 最大值 中位数 均值 标准差
中国 0.67 0.79 0.74 0.73 0.04
俄罗斯 0.85 0.91 0.89 0.88 0.02
巴西 0.85 0.89 0.87 0.87 0.01
印度 0.79 0.86 0.81 0.82 0.03
德国 0.64 0.74 0.67 0.68 0.04
日本 0.82 0.90 0.86 0.86 0.03
美国 0.89 0.92 0.90 0.90 0.01

2.与内需除以GDP的内循环测度对比。
引言中提到部分文献简单地利用内需(投资+消费)除以GDP作为内循环的代理,为将本文提出
的测度方法与上述方法作一对比,图3绘制了2000—2014年内需除以GDP的我国经济内循环测度,以
及利用本文全球价值链的方法对我国经济内循环在前向和后向链接下的测度。

图3 不同方式测度下的我国经济内循环走势图

其中,内需中的消费和投资分别是GDP支出法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源自Wind
数据库。图中最上面的细点虚线是内需除以GDP得到的我国经济内循环测度,实线是后向链接下的
内循环测度,虚线是前向链接下的内循环测度。从该图可以发现如下特征,第一,传统方式测度下
的内循环估计数值较大,内循环程度在90%以上,而本文测度方法表明内循环程度基本上在80%以下,
有时甚至不足70%。实际上,因为传统测度方式无法区分中间产品的内外来源,比如部分产品虽然
在国内消费,但该产品涉及的中间产品中国外价值部分并未剔除,使得在最终的汇总计算中过高估
计了内循环程度。第二,不同方式测度下的内循环在形态上是类似的,基本上都呈现出先降后升的
走势。但传统方式测度显得更加平缓,本文提出的测度方式波动更大。可见,不同的测度方法尽管
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质”上基本是类似的。
陈 普 傅元海: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 ·11·

(四)内循环与行业增加值增长
为从行业层面讨论内循环对GDP增长的影响,本节以行业增加值增长率为因变量,内循环程度
为自变量,针对每个行业使用包含国家、时间两个维度的面板数据,建立一个半参估计模型:
vait = β 0 + f (innerit ) + α i + γ t + ε it
其中, vait 是 i 行业在 t 期的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因为前向链接内循环对应的是增加值在国内部分的
比例,因此 innerit 使用的是前向链接下内循环测度, f 是某种函数形式。 β 0 是截距项, α i , γ t 分别是
个体和时间固定效用, ε it 是随机误差项。可以看到该模型对固定效应设置了线性形式,但却放松了
内循环对增加值增长的影响是线性的约束,而以非参的形式度量内循环对增加值增长的影响。对该
模型的估计,本文使用Baltagi和Li(2002)的方法框架,数据是基于2007—2019年的ADB世界投入
产出表计算的行业增加值增长 vait 和内循环 innerit 。
因篇幅所限,图4仅呈现了农业和工业行业内循环对行业增加值的影响。图中横轴是内循环,实
线绘制的是 f (innerit ) 的估计值,虚线是其95%的置信区间。图中实曲线的斜率表达了内循环对行业

图4 行业增加值增长与内循环
注:横轴是内循环程度,纵轴是行业增加值增长,垂线标记了我国2019年该行业内循环程度所处位置。
·12· 统计研究

增加值增长影响的偏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到如下三个特征,一是部分行业的内循环与行业增加值增
长近乎呈现出线性增长关系,如食品、饮料和烟草业,造纸、纸制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
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废弃
资源综合利用业。二是部分行业呈现出在内循环较低时,增加内循环会迅速促进行业增加值增长,
但在内循环较高时,增加内循环会使得这种促进作用大打折扣,甚至起反向作用。如农、林、牧、
渔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三是有两个
行业,即木材及木材和软木制品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内循环程度较低时增加内循环促进作用有限,
但在较高内循环程度下,继续增加内循环反而会大大促进行业增加值增长。这些特征意味着,在不
同的内循环位置,继续扩大内循环对不同行业增加值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
为使得上述特征更具现实意义,本文在图4中用垂线标记了我国2019年该行业的内循环程度所处
位置。基于图4,可以看到在垂线位置继续扩大内循环,对不同行业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差异。一是
部分行业可能会面临行业增加值增长停滞或下滑的风险。这些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皮革、
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
制品业。二是部分行业可能会更快地促进行业增加值的增长,这些行业包括木材及木材和软木制品
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三是部分行业约与过去保持相似的速度实现行业增加值增长,如纺织和纺织
服装、服饰业,造纸、纸制品、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
其他机械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光学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和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通过对增加值的分解提出了对内循环测度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包含
基于前向链接和后向链接两个维度的测算,根据本文的计算和实证结果,得到如下三点相关结论。
第一,横向看,我国不同行业内循环程度差异较大。一般而言,农业内循环程度最高,服务业次之,
制造业最低。同时,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前向链接下的内循环程度远高于后向
链接下内循环程度,反映出这些行业在国内循环中更多地处于上游位置。纵向看,我国多数行业内
循环更多经历了V型反弹,即在2001年后内循环逐渐下滑,在2008年前后,内循环又逐渐上升,这
可能与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有关。第二,在国际上,样本期内,德国无
论是在行业、产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其内循环程度并不高,即便是在其较为擅长的运输设备制造
领域,其内循环程度也很低,这事实上反映了该行业的全球生产布局。而美国、日本以及金砖国家
中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在三次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内循环程度相对较高。第三,内循环对行业
增加值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且不同行业存在显著差异。比较突出的是皮革、毛皮、
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当前状态下,继续扩大内循环可能面临行业增加值增长降速的风险,而运
输设备制造业继续扩大内循环却有着更快的行业增加值增速。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如下三点
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快自主创新,畅通国内大循环。部分行业反映国内供给程度的后向链接下的内
循环程度较低,表明该类行业更多依赖国外上游领先科技的供给,其断供往往对国内企业发展带来
巨大困难,也正是这类技术造成了经济内循环的关键堵点。疏通该类堵点,只有进一步深化供给侧
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应行业的科研投入、全球范围内吸纳专业人才、集中力量科研攻关,加快
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国内产业往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才能最终实
现畅通无阻的经济内循环。
陈 普 傅元海: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经济内循环测度与应用 ·13·

第二,加快树立国内企业品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内循环程度。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较
低的内循环在于国外掌握上游的品牌、标准和设计。因此,提高该类行业内循环,一方面从上游供
给入手,提高消费者对国内相应产品的品牌和设计认同感,逐步参与并影响行业标准的制定,进一
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从下游需求入手,提高国内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拓展
内需市场。尽管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万元,但仍有部分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
低,应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释放新的消费增量,从而有效提高内循环,
减少对国外需求的依赖性,降低外需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三,着力建立统一的全国大市场,畅通商品、要素自由流动,提高经济内循环的质量。本文
结论表明部分行业内循环程度已经较高,进一步扩大内循环,其行业增加值增长率会遭遇停滞。因
此,该类行业可以考虑从效率改进入手,提升内循环质量。对于商品流通而言,要充分整合利用物
流基础设施资源,系统性摊薄存储和运输成本。对于要素流通而言,要优化土地要素供给,充分发
挥市场在土地供求中的中心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中小企业更便捷地
获取借贷资金,避免相关企业在资金融通上遭遇瓶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地方医保、养老等
各项政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更多的人自由选择最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地方,为经济增长
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戴翔, 杨双至. 扩大开放在畅通国内大循环中的作用: 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经验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4): 75‒86.
[2] 江小涓, 孟丽君. 内循环为主、外循环赋能与更高水平双循环: 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 管理世界, 2021, 37(1): 1‒19.
[3] 刘志彪. 重塑中国经济内外循环的新逻辑[J]. 探索与争鸣, 2020(7): 42‒49.
[4] 钱学锋, 裴婷.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理论逻辑与内生动力[J]. 重庆大学学报, 2021, 27(1): 14‒26.
[5] 荣晨, 盛朝迅, 易宇, 等. 国内大循环的突出堵点和应对举措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21(1): 5‒18.
[6] 孙早, 谢慧莹, 刘航.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下的西部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1(1): 1‒7.
[7] 汤铎铎, 刘学良, 倪红福, 等. 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潜在增长率与后疫情时期高质量发展[J]. 经济研究, 2020, 55(8): 4‒23.
[8] 王直, 魏尚进, 祝坤福. 总贸易核算法: 官方贸易统计与全球价值链的度量[J]. 中国社会科学, 2015(9): 108‒127.
[9] 徐奇渊.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如何理解和构建[J]. 金融论坛, 2020, 25(9): 3‒9.
[10] Baltagi B H, Li D. Series Estimation of Partially Linear Panel Data Models with Fixed Effects[J].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2, 3(6):
103‒116.
[11] Koopman R, Wang Z, Wei S. Tracing Value-ad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4, 104(2):
459‒494.
[12] Krugman P R. 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 26(1): 327‒377.
[13] Timmer M P, Los R S B, de Vries G J. Fragmentation, Incomes and Jobs: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mpetitiveness[J]. Economic Policy, 2013,
28: 613‒661.
[14] Timmer M P, Erumban A A, Los B, et al. 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ains[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 28(2): 99‒118.
[15] Wang Z, Wei S, Zhu K.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R]. NBER Working Paper, 2013.
[16] Wang Z, Wei S, Yu X, et al. 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Global Business Cycles[R]. NBER Working Paper, 2017.

作者简介
陈普,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博士后,华东交通大学经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定量研究。
傅元海(通讯作者),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电子邮箱:
fuyuanhai1126@163.com。

(责任编辑: 张晓梅)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