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10.16594/j.cnki.41-1302/g4.2011.10.

009

2011 年 10 月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Oct. ,2011


第 30 卷 第 10 期 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Vol. 30 No. 10

人类语言能力获得的认知基础
——— 基于天赋假设的哲学思考
胡斌彬
( 华侨大学 文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 乔姆斯基关于人类语言能力的天赋假设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人类语言能力是由许多能力综
合形成的,类推思维能力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获得知识和创造潜能的重要源泉。乔氏天赋假设理
论实际上就是类推思维的结果,可惜忽视了类推的普遍性,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普遍语法”的狭小圈子中,
看不到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 语言能力; 乔姆斯基; 天赋假设; 类推思维; 语言哲学
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4970( 2011) 10 - 0011 - 04
收稿日期: 2011 - 03 - 13
基金项目: 国侨办基金项目( 10QSK09)
作者简介: 胡斌彬( 1973 - ) ,男,四川仪陇人,华侨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 汉语语法理论
与应用、对外汉语、汉语应用与规范。

人类的语言能力究竟是如何获得的,一直是哲学 ( Universal Grammar,简 称 UG ) 或“语 言 普 遍 现 象 ”


家和语言学家反复思 考 的 问 题。由 此 提 出 了 许 多 假 ( Linguistic Universals) 。“普遍语法就是构成语言学习
[1]
说,诸如布龙菲尔德的刺激———反映说 、乔姆斯基 者的初始状态的一组特性、条件和其他东西,是语言
[7]69
的天赋理论
[2][3]
以及后来的皮亚杰( Jean Piaget) 的建 知识发展的基础” ,“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
构理论
[4]
以及我国学者石毓智提出的合成理论
[5]
等 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最基本的东
[8]29
等。在世界上最有影响 力 的 当 数 乔 姆 斯 基 的 天 赋 理 西” ,对任何人来讲都是不变的,即都要符合普遍
论,本文针对这一理论的几个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和 语法,语言能力是人类通过生物进化和遗传先天获得
局限性,并试图提出我们的观点。 的。这有助于解释儿童习得母语的现象。但是,仅有
普遍语法还不足以解释人类语言的差异性,于是他又
一、天赋假设和普遍语法理论简介 提出了“原则和参数理论”(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 in
Syntactical Theory) ,认为儿童天生具有普遍的语言知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
识。当儿童习得母语时,他会把自己内在的语言系统
基发现,以前的任何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都无法对下
与本民族的语言系统进行比较从而调整自身的语法。
列现象作出解释: 儿童在五六岁时,智力还不太发达,
任何语言都可以根据这一具体语言的特定规则而设置
学习其他知识还相当困难,而学习语言却如此容易;
不同的参数值。儿童学习语法的过程主要是设置参数
儿童所接触到的话语并不都是标准的,但他们所获得
值的过程,获得语言知识就是确定参数值。他用这个
的却是标准的语言; 五六年时间接触到的话语毕竟是
理论来解释普遍语法跟个别语法的关系。图示如下:
有限的,但儿童学到的句子却是无限的,可以听懂和
说出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 尽管儿童所处的环境千
差万别,但他们在五六岁所达到的语言能力却基本相
[6]207 - 211
仿。
乔姆斯基因此假设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
能力,称 之 为“语 言 习 得 机 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图1
Device,简称 LAD) 。这种机制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该公式是说: 人脑先天具有的普遍语法 UG 通过
是一种物种属性,它使得儿童在外界“刺激贫乏”的条 代入不同的参数 α( 儿童所处的不同语言环境) ,可以
件下也能习得母语的语言体系。在此基础上,他认为 得出各种具体语言的语法。例如,当代入的参数 α 为
人脑天生就具有一套语言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 英语时,儿童获得的是英语语法; 当参数为汉 语时,
· 12·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10 期

儿童获得的就是汉语语法; 当参数 α 为日语时,儿童 3. 劳动特点的差异。人和许多动物都具有一定的


获得的自然就是日语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正因为儿 获取食物和构建居所的能力,即劳动能力。比如,燕
童大脑具有这种先天 的 普 遍 语 法,才 使 得 儿 童 短 期 子、麻雀、喜鹊等鸟类能用树枝、野草、泥土等筑窝;
内,在不需要大人专门传授很多语言知识的情况下, 蜜蜂能建造六角形的蜂房,用于居住和储藏食物; 蜘
就能说出很多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语言。 蛛会分泌丝线编织蛛网,捕捉昆虫; 老鼠会打洞,找寻
乔氏所提出的天赋假设、普遍语法原则与参数理 稻草垫窝保暖。尽管许多动物构建的作品足以让人类
论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被认为是对以 最伟大的建筑师自愧不如,但必须承认的是,每一种
往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反动,被称为“乔姆斯基革 动物的巢穴在结构上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构建的,并
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的观点在哲 且还受到自己身体器 官 功 能 的 限 制,同 样 具 有 封 闭
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 性。比如,蜜蜂的蜂房尽管漂亮,但我们从未看见同
领域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兴趣,激起了大家的热烈思考 一种类的蜜蜂能建造出风格样式各不相同的蜂房,也
和讨论,大加赞赏者有之,批评之声也很强烈。 从未见过同一蜘蛛织出花色款式各不相同的蛛网。只
有人类才能设计出花样百出、风格迥异的房屋来。尽
二、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管所有的动物都能劳动,但只有人类劳动能制造出各
我们认为,对于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天赋观,无 式各样的从未见过的劳动工具来,从原始人的打磨石
论是批评还是赞同,必须要放眼于比语言能力更为普 器,到当今的宇宙飞船上天,都是人的创造能力的独
遍、宏观的问题上来思考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相同和差 特表现。
别。人跟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获取食物的能力、进食 在承认人类和动物的这些共通性和差异性的基础
的能力、消化的能力、繁衍后代的能力、感知周围世 上,我们再来评价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就会发现天赋
界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运动的能力、构建巢穴 假设具有合理和局限的两面性。
的能力、跟同伴进行一定交流的能力等等,这是一切 各种动物感知能力的差异性,是由它们身体器官
动物具有的普遍性。然而,人和各种动物会因物种的 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所决定的,从生物遗传学的角
不同,显示某些独特而突出的能力,同时也会因物种 度来说,这是由于物种的基因差异造成的。乔姆斯基
[4]
的不同,缺失某些能力。我们将这些区别总结为如下 认为“普遍语法是人脑的天然特征” ,正是遗传基因
三点。 决定了人脑结构不同 于 动 物,它 具 有 发 达 的 认 知 系
[6]211
1. 信息交流特点的差异。人跟许多动物一样,同 统。 他同时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是经过长期的生物
伴之间具有一定的信息交流能力。比如,蚂蚁能够用 进化才获得的。他的这个观点跟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
触角和同伴进行交流,蜜蜂能跳一种八字形的圆圈舞 论相符合,而且人跟动物大脑构造上的差异已经由现
告诉同伴蜜源的方向和距离,麋鹿能用声音传达危险 代神经生理学证明。从这个角度上说,乔姆斯基的天
的信号等等。但这些与人类的语言相比,有着本质的 赋假设语言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同: 动物发出的信号只是简单且固定的几个,不具 另一方面,人类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获得
有创造性和开放性; 而 人 类 的 语 言 却 是 复 杂 而 开 放 了世界其他知识和技能,诸如世界的物质结构、构成
的,能根据有限的规则进行无穷的组合,表达无限的 成分和功能,世间万物的物理运动和化学变化过程,
意思。正因为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跟人类语言不可等 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劳动中学会了各种复杂
量齐观,许多学者并不承认动物的这些交流方式是语 的创造性劳动和技能等等,亦即语言知识的获得和其
言。 他知识的获得具有同步性。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
2. 感知能力和器官构造的差异。一些动物在感知 具有语言能力是因为他们先天就具有语法的普遍 知
能力方面往往体现出某种独特性。比如,狗对各种气 识。按照这样的逻辑,人类既然还获得了世界的其他
味特别敏感,这是因为它的鼻子上能辨别各种气味的 知识,那么在他们的大脑中也应当先天具备其他物质
部位特别大,鼻腔上部生有褶皱,褶皱上生有黏膜和 世界和非物质世界的普遍结构、成分、变化和关系的
无数的嗅觉细胞; 蝙蝠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 所谓普遍知识,亦即人的任何一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捕捉食物,是因为它们头部有一种回声定位系统,为 都需要大 脑 中 先 天 存 在 一 种 相 对 应 的 所 谓“普 遍 语
自身飞行路线定位,还能辨别不同的昆虫或障碍物, 法”原则。照此类推,各种动物之所以会建筑自己的
从而进行有效的回避或追捕。这些具有物种差别的独 巢穴也是因为它们先天具有巢穴的普遍知识。这使得
特认知能力,显然是由于物种本身的器官构造不同形 他的这个假设看起来是一种无所不能的万金油式的解
成的。 释理论。然而,他的观点却解释不了人类跟动物之间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10 期 · 13·

的本质差别: 为什么只有人类的交际和劳动产品才具 实验和经验证明,许多动物也是具有记忆和模仿


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联系之前的哲学思想,我们发现 能力的。比如,猴子、猩猩能模仿人做出某些动作,鹦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观带有苏格拉底唯理论和康德先 鹉能模仿人说话,各种动物都能模仿父母进行觅食和
验论等形而上学理论的色彩。难怪乔姆斯基语言观提 建造巢穴。而这些动物既没有学会用各种手势来表达
出后遭到众多学者批 评,其 本 身 的 缺 陷 是 客 观 存 在 意思,也没有学会用语音形成组合来表达各种意思的
的。 能力,更没有动物能够学会创造出变化多端、从未见
过的新事物。为什么人 跟 动 物 之 间 会 有 上 述 明 显 区
三、语言与类推思维
别? 这促使我们思考人类与动物在认知思维能力上的
人类的知识从哪里来? 唯物主义认知观认为,是 根本差异。我们认为,这个差异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
从实践中来的,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先从实践中获得感 是否具有类推思维能力。人类具有类推能力,而动物
性认识,然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让理性 的思维不具有类推性。
认识接受实践检验的不断反复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关于类推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比照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 某一事物的道理推出跟它同类的其他事物的道理”。
文中指出,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语言。因为劳 类推的英文为 analogy,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里
动提出了语言的社会需要,发展了原始人的思维,改 解释为“process of reasoning based on such similarity( 基
善了原始人的发音器官。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尤其强调 于相似性的推理过程) 。类推思维实际上包括两个过
语言的实践性: “语言是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 程: 归类、推理。归类就是范畴化,这是人类进行思维
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 活动的基础。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呈现在他周围的事
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 物是纷繁复杂的,儿童 在 与 他 周 围 事 物 接 触 的 过 程
[9]81
才产生。” 认为: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 中,掌握了物质的一些属性,并根据这些属性的相似
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 和差别,把复杂的整个混沌的世界划分为一些简单的
现实生活的表现。”
[10]525
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得出如下 类别加以掌握。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常常
图示: 拿着某样东西或玩具反复摆弄把玩。儿童跟周围的世
界反复接触,通过对周围事物的反复观察、拆卸、组
装,发现了它们的结构和关系,使自身的分析和综合
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对于掌握语言的结构打下
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是类推能力逐步提高的过
图2
程,也是语言知识、世界知识逐步积累的过程。类推
人类学会语言实际上需要很多前提条件。比如, 思维存在的一个明证就是儿童经常根据已经获得的语
语音听辨能力、发音能力、记忆能力、联想能力、模仿 言知识类推出新的说法,有时符合语言的实际面貌,
能力、类推能力等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伤, 有时却与语言实际不符。例如,儿童在习得了“大人”
都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学会说话。先天耳聋的儿童丧失 是指成年人的意义后,会 类 推 创 造 出 指 小 孩 的 词 是
了语音听辨能力,因此他们不能学会说话。从这一点 “小人”。在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正确或错误的类
上来说,我们认为石毓智等学者提出的语言能力合成 推是非常普遍的。这说明儿童会自觉运用类推思维来
说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丰富语言知识。那么儿 童 的 类 推 能 力 是 怎 样 获 得 的
但是一些生理有缺陷的儿童即使丧失了语音听辨 呢? 从大人教儿童学说话的过程我们得知,这是父母
能力和发音能力,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交流思想 亲通过反复的言语刺 激 强 化 形 成 的,具 有 条 件 反 射
和信息。例如,聋哑儿童能学会手语并以此来进行交 性。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动物对信号的反
流,我们无可否认这仍然是一种语言。即使有些聋哑 复刺激会形成某种条件反射,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就
儿童没有学习手语,他们长大以后仍然能够像正常人 是大人反复不断地给他以言语刺激,反复的言语刺激
一样从事劳动,这使得他们与不会说话的动物有本质 就在他的大脑里形成某种抽象的结构规律,然后又自
的区别。“实验表明不会手势语的聋哑儿童在这种能 发地将这些规律加以运用,类推创造出新的言语。人
[11]9
力的发展上跟正常儿童没有什么两样。” 这说明语 类就是这样循环往复而习得母语的,分析和综合思维
音听辨能力和发音能力并不是获得语言能力的决定性 能力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人的类推思维具有定
因素。 向性,人一旦习得某种语言,就会在他的心中形成某
· 14·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10 期

种思维定式,并且习惯于把母语中的某些规律类推到
五、结语
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去,这就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现象,实际上也就是类推。不但语言的习得过程是人 乔姆斯基关于人类语言能力的天赋假设具有很大
类在自发运用类推能力,而且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变 的合理性,这是他的观点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影
异和演变发展过程也都是人类运用类推的一种结果。 响力的根本原因。但其 理 论 本 身 还 存 在 一 定 的 局 限
不过,人类运用类推思维方式自然习得和运用语言, 性,不能解释人类和动 物 在 知 识 和 能 力 上 的 根 本 差
只是一种直觉、感性的认识阶段,并没有上升到将语 别,不能解释人类获得世界知识的过程与原因。我们
言结构进行理论抽象这个高度。 赞同知识是后天获得的,而人脑结构只是为知识的获
儿童获得语言前的思维问题。人们获得语言的过 得准备了先天条件。我们认为,语言能力合成说更具
程也是其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过程,虽然聋哑儿童 解释力和普遍性,并强调类推思维对于区分人和动物
因为先天的缺陷最终不能说话,但他们仍能获得关于 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意义。乔氏提出的天赋假设实际
世界的其他知识。这就证明了人的其他认知能力可以 上是对类推方法的自觉运用,但可惜的是他忽视了这
独立于语言能力。正如沈家煊所说: “现在有人认为 种思维方式的普遍性,把思维仅仅局限于“普遍语法”
有两种认知能力,一种是逻辑思维能力,它的发展似 的狭小圈子中,因此看不到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乎跟语言的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心理语言学
[参 考 文 献]
家认为语言确实在认知能力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
[11]9
还不能构成认知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1] Bloomfield L. 语言论[M]. 袁家华,赵世开,译. 北京: 商
务印书馆,
1980.
四、人类类推思维的普遍性
[2] Chomsky N.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M]. 黄长著,等译. 北
类推思维是人类从已知世界推测和掌握未知世界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的一个基石,是人类创造发明的灵魂和根本动力。著 [3] Chomsky N. 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 徐烈炯,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名天文学家开普勒就说过: “我特别喜欢类推———我
[4] 艾朝阳. 乔姆斯基与皮亚杰语言能力理论比较研究[J].
最可靠的老师,因为它 给 我 揭 开 了 自 然 界 的 各 种 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1( 12) .
秘。”①著名数学家 Polya 指出: “类比充满着我们的思
[5] 石毓智.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假说的反证[J]. 解放军
维和交流,从简单推论到艺术表达以至最高的科学成
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
就,无不充满类比。”17 世纪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开普
[6]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勒通过观察、计算、想象得出了火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版社,
1995.
火星运动的轨迹不是正圆,而是椭圆; 太阳位于椭圆 [7] Chomsky N. Rulers and Representations[M]. Cambridge:
的一个焦点上;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运动的速度不是匀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速的。而后,开普勒又将他对火星运动规律的发现类 [8] Chomsky N. Reflections on Language[M]. London: Fon-
推到太阳系的所有行星,全面表达了他关于太阳系行 tana,
1976.
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充分说明类推思维对于科学发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北京: 人民出
现的重要性。牛顿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一再平常不 版社,
1995.
过的现象进行思考,发现这是地心吸引力的缘故,继 [10]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 卷[M]. 北
而通过大胆类推,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 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与两 [11] 沈家煊. 心理语言学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 2) .
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
反比。我国古人很早就会使用类推的思维方式。《易
[责任编辑 杨 倩]
传》云: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
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经》八个卦象就是古人对
自然万物的类化 ( 范畴化) ,然后又推演出六十四重
卦,继而推演出三百八十四爻,纷繁复杂的天地人间
规律就蕴含在卦爻体系之中,古人就用之来“以通神
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教化万民。这些例子都说明
类推思维的普遍性及其对于人类创造发明的重要性。 ① 《世界科学》,1982 年第 7 期,第 52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