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八课《答司马谏议书》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安石敬启:昨天承蒙赐教,我觉得和您来往关系好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现实事物常常不同,
(这大概是我们采取)替政治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guo1),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
宜卤莽,
虽然想要勉强多说,最终必定不能蒙受谅解,所以简略回信,不再一一自己辩白。再次想到蒙
受到您对待我很好,在于书信往来不应该草率,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现在详细说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读书人所争议的,特别在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合,名义和实际已经明确,那天下的道理得到
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的新法)侵犯官吏的职权、废旧立新,名目繁多,制造
事端,生事扰民、争夺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反对的意见,因此招来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遵从皇上的旨议,法令制度是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把它交给专责的官吏,
不能说是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re2n)人,不
为拒谏。
效法先王的政策,用来兴办国家有利的事,隔从弊端;替天下治理财政,不能说是争夺百姓的
财利;驳斥不正确的言论,驳斥 巧辩的坏人,不能说是制造事端。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的事,士大夫们多数把不忧虑国事、随波逐流向大众献媚讨好当
作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争论的样子)
皇上才想要改变这不良风气,那么我不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要出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
大家怎么会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之迁,胥(xu1)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迁都时,人们都互相埋怨,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du4),度(duo2)义(合宜的道理)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盘庚不因为有人埋怨的缘故更改他的计划,考虑合理后就行动,认为对的就没有可以后悔的缘
故了。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给予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
假如您拿我在位很久来责备我,没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这些人民得到恩惠,那我承认罪过
了;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如果说现在应当一切不做任何事,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那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没有机会见面,内心不胜 仰慕至极!

第一课《庖丁解牛》
庖(pa2o)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yi3),
名丁的厨工替文惠君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脚所踩的,膝盖所抵住的,
砉(hua1)然向然,奏刀騞(huo1)然,莫不中(zho4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
会。
牛皮骨相离的声音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合乎《桑林》舞曲的节
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he2)至此乎?”
哇,好啊!技术怎么会高超到这样?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道,超过技术了。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之后,未曾看到整头的牛。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现在(宰牛的时候),我用精神和牛接触,不是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活动还在进
行。
依乎天理,批大郤(xi4),导大窾(kua3n),
依照牛体原本的生理结构,劈入大的空隙,顺着(骨节间的)空隙进刀,
因其固然,技 经 肯 綮(qi4ng)之未尝,而况大軱(gu1)乎?
顺着牛体原本的结构,用刀的技术高妙,不曾碰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更何况大骨
呢?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好的厨师每年换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一般厨师每个月换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而砍坏的。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xi2ng)。
现在我的刀用了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牛的骨节间有间隙,刀刃很薄;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刀刃宽绰地 运转在骨节空隙中,一定有回旋的余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chu4)然为戒,视为 止,行为迟。
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见那里难下刀,警惕小心的样子,目光专注,
动作缓慢下来。
动刀甚微,謋(huo4)然已解,如土委地。
动刀很轻微,哗啦一声牛已经解体了,像泥土散落在地上。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我提刀站起来,环顾四周,为此心满意足;把刀擦干净藏起来。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了养生的道理了。

第三课《察今》

上 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国君 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不好,因为它不可能取法。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 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
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古代而流传下来的,有的人增补它,有的人删减它,怎么可能取
法的?

虽人弗捐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即使人没有删减替补它,还是不可能取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
凡是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合当时的需要的。
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
时代不可能由于法令制度同时保留下来,法令制度即使今天还存在,还是不能取法它。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 为法。
所以要抛弃古代帝王现成的法令制度,而取法先王制定法律制度的根据。
先王之所以 为法者,何也?
古代帝王制定法令所以来的,是什么呢?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
先王取法先王制定法令制度的根据,是人,自己也是人。
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所以明察自己就可以推究别人,明察现在就可以推知古代。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古代现代也是一样的,别人和我们也是相同的。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明白事理的人,可贵在能根据近的情况推知远的,根据现代推知古代,根据看到的推知看不到
的,

故审 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所以察看屋前的阴影,就知道太阳月亮的运行,早晚和季节寒暑的变化;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看见瓶子里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已经寒冷,鱼鳖已经潜伏了。
尝一脬(lu2an)肉,而知一镬(huo4)之味,一鼎之调(tia2o)。
吃一块肉,就知道一整锅食物的味道,全鼎食物调味的好坏。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yo1ng)水。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预先在澭水某处作标记。
澭水暴 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yo4u)余人,军惊而 坏 都(du1) 舍(she4)。
澭水突然 大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间渡水,溺死的有千多人,军队大声惊叫如同
大 房子倒塌一样。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先前他们作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沿着标记过河的,现在的水位已经变化涨了很多了,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楚国人还顺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现在的国君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就和这种情况一样。
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
现在的时代已经和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有差异了,还在说这是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因而取法
它。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用这个方法治理国家,难道不可悲吗!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be4i),悖乱不可以持国。
所以治国没有法令制度就会混乱,死守旧有的法令制度而不改变就会行不通,荒谬混乱不可能
治理国家。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社会变化,时代变迁,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了。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比如好的医生,病情千变万化,用药也要千变万化。
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sha1ng)子矣。
病症变了而药不变,原先可以长寿的人,现在成了未成年便夭折的人。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所以凡是做事必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的人也要顺应时代来变化。
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
因此古代统一天下的许多君主,他们的法令制度都不一样;
非务 相反也,时势异也。
不是一定要 有所不同,是时代形势不一样。

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mo4 ye2);
所以说:好剑要求它能斩断东西,不要求它是镆铘;
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ji4 a2o)。
好马要求它走千里,不要求它是骥骜。
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就像良马期乎千里一样,成就功名才是先王追求的目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u4) 契其舟,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水里,急忙在船上刻个记号,
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船停止,他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打捞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
船已经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找剑,不也糊涂吗?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xi3)。
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自己的国家和这故事相同。时代已经变迁了,但法令制度不变。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用这个方法治理国家,难道不困难吗!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里,婴儿哭。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有人问他原因。 这是因为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那孩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个方法处理事物,也必然荒谬了。
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楚国治理国家,就像这种情况。
《燕歌行》 《短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草木摇落露为霜。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群燕辞归鹄南翔,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念君客游思断肠。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慊慊思归恋故乡,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君何淹留寄他方?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贱妾茕茕守空房,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忧来思君不敢忘,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援琴鸣弦发清商,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短歌微吟不能长。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明月皎皎照我床,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星汉西流夜未央。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牵牛织女遥相望,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尔独何辜限河梁?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饮酒》(其五) 《情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游子叹黍离,处者歌式微。
慷慨对嘉宾,悽怆内伤悲。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复句

并列复句
→ 几个分句并列地说出有关系的几件事物,或说出同一事的几个方面
→之间没有主次、先后之分
关联句:
- 又 - 既.......又
- 也 - 一边.......一边
- 同时 - 有时......有时

递进复句
→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句表示的意思比前句进了一层
→由轻到重,由大到小,由浅到深
关联句:
- 何况 - 更
- 尤其 - 甚至

选择复句
→ 两个或以上的分句分别说出几种情况,让人从中选择
关联词:
- 是.....还是 - 与其.....不如
- 宁可.....也 - 不要么.....要么

转折复句
→后一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句的意思说下去
关联词:
- 但是 - 尽管.....但是
- 然而 - 虽然.....但是
- 可是 - 固然.....但是
- 否则

因果复句
→分句之间有原因和结果,根据结论关系
关联词:
- 因为 - 因为.....所以
- 因此 - 既然.....就
- 以致 - 之所以.....是因为
- 为了

假设复句
→前一分句假设出现或存在着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这种情况产生的结果
关联词:
- 如果 - 即使.....也
- 假若 - 万一.....就
- 要是 - 就算.....也
- 纵使
条件复句
→前一句提出一个条件,有一句说明这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关联词:
- 无论 - 除非.....才
- 不管 - 除非.....否则
- 只有.....才 - 任凭.....也

承接复句
→ 几个分句按顺序表达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
→分句之间的承接关系可以是时间、空间、事理上的承接
→ 前后不能随意调换
关联词:
- 便 - 终于
- 就 - 于是.....就
- 又 - 首先.....然后
- 然后 - 起先.....后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