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2006.

3                      应用技术                    遥感信息

空间分析技术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
刘建国‚王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100710)

摘要:运用 GIS 的空间分析技术中的缓冲区分析、坡度与坡向分析、可视域分析等手段‚对山西省襄汾县境内的古代聚落


进行考古学研究‚探究古代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古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改造。
关键词:空间分析;古代聚落;缓冲区;可视域
中图分类号:P237.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177(2006)85-0051-03

期出现了规模宏大陶寺城址‚陶寺遗址内曾经发掘出很多大
1 概 述
型的宫殿‚以及同时期的大型墓葬、高规格的礼器‚探查出封
伴随着 GIS 技术的深入发展‚考古研究中 GIS 技术的应 闭的城墙等等‚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的重
用与研究也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 要标志。1959至1982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
现代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一整套全新的方法和手段‚成为考古 西工作队‚对山西南部地区自仰韶至汉代的聚落进行了多次
学研究中一个独特的研究方向。很多定期召开的考古界国 晋南考古调查报告》[1] 。这份调查报告从传
调查‚并发表了《
际学术研讨会(如 CAA-Computing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 统考古学研究的角度‚对晋南地区文化类型的发展和演变进
ogy、Archaeometry 以及一些考古学研究方面的年会等)都将 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考古学问题。
GIS 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与研究作为独立的专题‚让考古界 本项目的研究就是根据《晋南考古调查报告》中襄汾县
的学者与 GIS 方面的专业人员一起进行交流和探讨‚更加促 境内的考古调查资料‚以及襄汾县1∶50000地形图、中巴资
进了考古研究中 GIS 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源卫星影像等资料‚建立了该区域内聚落分布的地理信息系
考古调查和发掘中获得的资料都具有空间属性‚一个考 统。我们首先根据资料中描述的聚落位置‚在地形图上标注
古遗址的位置和范围可以通过空间数据来表示‚考古遗址内 全部聚落‚再对地形图进行了矢量化‚建立了等高线、水系、
的遗迹、现象乃至每一件器物或陶片‚都是在特定探方中的 现代居民地、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等矢量图层。其中水系层
特定位置上‚可以用准确的数据来表示各自的空间位置。所 矢量化时‚只是选择自然形成的水系‚而对于现代人工开挖
以‚
根据遗址中各种遗迹和器物的空间分布的状况‚可以模 的渠道则不作选择;各时期的聚落层中‚根据聚落面积的大
拟和重建当时的历史及其演变过程。传统的考古学研究一 小‚将聚落分为三个等级:面积小于50000m2 的为小型聚落‚
般是通过人脑的思考‚然后使用文字描述或图表对研究结果 面积大于50000而小于100000m2 的为中型聚落‚面积大于
进行归纳和总结。这种研究方法非常简便‚但是往往无法同 100000m2 的为大型聚落。
时运用全部的考古信息进行综合研究‚而且不便于进行空间 在时间分布上‚该区域中的聚落发展从仰韶时期开始‚
的分析和模拟‚深入浅出地对考古学问题进行阐述和研究。 到庙底沟二期发展迅速‚至龙山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插页6
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正是从考古遗迹或现象的空间位置 图2)‚而且出现了很多大型和中型聚落‚东下冯时期聚落数
出发‚建立多种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并存的数据库和图形图 目开始减少‚尔后在商、西周时期由于未知原因而急剧减少
像库‚从而能够方便地进行多重空间分析和模拟‚直观、简洁 (插页6图3)‚东周至汉代再慢慢发展起来。这种在一定时
地复原当时的社会状况。 期内聚落剧减的情况在其他地域也出现过‚如陕西七星河流
域在夏和早商时期几乎没有聚落‚而其前、后几个时期则有
2 研究区域及所采用的资料
很多的聚落 [2]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人
山西省襄汾县位于汾河流域中部‚地势平坦‚水源丰富。 口过度发展导致环境恶劣‚人类无法生存而离开‚或者是疾
西北的吕梁山与中部平原的边界由断层陷落形成‚地势起伏 病、自然灾害等迫使人类迁徙到其他地域。
很大;东部塔儿山与南部中条山的起伏则较为平缓‚其山麓 笔者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夏和商王朝迫使这两
地带非常适合于人类生存(插页6图1)。自仰韶至汉代的 个地域的人迁徙到夏、商王朝的中心统治区域或者被驱赶到
数千年中‚这里的聚落文化不断发展、演变‚特别是在龙山时 其他地区。因为晋南地区属于夏的统治区‚所以夏代这里有
很多聚落‚而陕西七星河流域不属于夏的统治区则无人居
2005-10-14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刘建国(1966~)‚男‚安徽庐江人‚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考古遥感、考古 GIS 分析与
研究。

51
遥感信息                     应用技术                     2006.
3

住;
商代的 统 治 中 心 东 移‚晋 南 与 七 星 河 流 域 都 无 人 居 住。 关于史前人类修筑水利工事的情况‚何驽博士曾经在湖
河南省的洹河流域与伊洛河流域‚在夏、商时期都是统治中 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上发掘出“ 围堰” 遗迹‚由此提出“ 堰
心地区‚一直有大量的人口生活在两个流域中 [3~4] 。 居式”聚落的概念 [6] ‚说明至少在屈家岭时期人们已经开始
在本项目的研究中‚我们运用了缓冲区分析、可视域分 修建水利设施来贮水。屈家岭文化的时间相当于中原仰韶
析、坡度与坡向分析等方法‚研究聚落的分布、演变及其与地 之后、庙底沟二期之前‚可以说时间上与本项目研究的早期
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聚落比较接近‚所以晋南地区的先民自新时期开始修建水坝
是绝对有可能的。然而‚襄汾县与京山县的土壤情况有所不
3 空间分析与研究 同‚襄汾县的黄土土质疏松‚表层土壤易于渗水‚所以不能修
一个区域内各种考古遗迹或现象与周围环境之间都有 建大面积的围堰来贮水‚只能利用下切很深的河道来贮水。
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当时人类的生存受到自然环境的严重 3.
2 坡度与坡向分析
制约。在聚落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中‚考古学家记录了很多 从研究区域中聚落的总体分布上看‚各个时期的聚落基
有关考古遗迹或现象的空间数据‚或者说那些数据具有重要 本上都集中在中部地区‚南部和北部则很少有聚落‚而且很
的空间信息。所以能够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一个区域内 多都是在东部塔儿山的山麓地带。通过 GIS 软件生成坡度
的考古数据进行研究‚揭示考古遗址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等因 °以内和超过3
分析模型之后‚可以看出坡度在1 °的地带几乎
素的关系。 没有聚落分布(插页6图5)。西部吕梁山沿线坡度很大‚河
3.
1 缓冲区分析 流的落差也很大‚不适合修建堤坝用来贮水‚人类无法在这
缓冲区又称影响区或影响带‚是指围绕地理要素的一定 °以内的平坦地带‚可能是河流的稳定性
里生存。而坡度在1
宽度的区域。缓冲区是以某类图形元素(点、线或面)为基础 很差‚山洪爆发的时候经常发生河流改道等事件‚人们也就
拓展一定的宽度而形成的区域。在本项目的研究中‚各个时 °至3
无法在那里生存了。而1 °的地带中‚河道下切很深‚河
期的聚落基 本 上 都 是 沿 着 河 流 分 布‚所 以 建 立 了 河 流 缓 冲 流较为稳定‚适合人类的生存。在坡向分析中‚一般认为古
区‚并且发现 全 部 聚 落 基 本 上 都 是 在 汾 河 各 支 流 两 侧 大 约 人选择朝南的坡向居住时可以接收更多的光照‚较少受寒冷
600m 的范围 内‚而 汾 河 两 岸 的 聚 落 则 非 常 稀 少 (插 页 6 图 的西北风的侵扰。但是该研究区域中聚落的分布与坡向的
4)。这个情况与其他一些地区的聚落分布特征比较一致‚当 关系不很明显‚其原因应该是各时期中人类的生存主要依赖
时人们的生活与水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选择居住 于水源‚选择 合 适 的 河 段 才 是 保 证 全 年 不 断 水 的 最 重 要 条
地点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与水源的距离。研究区域的西南部 件‚其他方面的的因素都是次要的‚有时候不得不放弃。
地势较平坦‚现在修建了一些人工水渠‚很难发现自然河流 3.
3 可视域分析
的痕迹‚当时自然河流遭到严重破坏‚这里的聚落看起来显 遗址或聚落的可视范围或一组遗址能否相互通视的情
得与河流无关‚但在当时应该是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况‚
在考古学的景观结构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古代战略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山西省属于半干旱性气候‚全 要塞或墓冢往往位于地势较高的位置‚所以可视域分析在考
年的降水量较少‚而且分布极不均匀‚现在一般七、八两个月 古学分析和解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很多文化类型和
的降水量超过全年降水量的65%‚而另外10个月的总降水 人群来说‚一个地域中视觉的影响力超过其他感官接收的信
量还不到35%。当时的人们为了在旱季也能够生存在这里‚ 息‚这个地域可以感知其冷或热‚气味或声音‚但是视觉特性
必须在雨季贮存足够的水量。于是人们就在靠近河流的地 则能留下很深的记忆和暗示‚常常形成对这个地域最基本的
方选择居住 地‚每 个 聚 落 的 人 都 会 在 附 近 的 河 流 上 修 建 堤 描述 [7] 。
坝‚
使堤坝以上的河段成为一个个小型水库‚常年贮存一定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遗址(不论其地位和功能如何)的可
的水量以满足人们长期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当然‚考古工作 视特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一个遗址选择可视特性的原因
[5]
发现河姆渡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水井 ‚山西南部地区自龙 可能有很多‚其中有与其具有某种特定关系的同期(或早期)
山时期也开始使用水井‚但可能水井的使用并不很普遍‚否 遗址‚或者是具有特殊自然景观的地点。古人确定聚落位置
则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也可以生存‚所有的遗址就不会紧 时可能会认真考虑各种关系‚受到各种故事、传说或者一些
紧靠近河流分布。 重复的经历或遭遇的影响‚所以可视性并非只是选择聚落、
研究区域内汾河的支流众多‚每条支流的汇水面积都很 祭祀或其他活动场所的唯一因素 [7] 。
小‚
不同聚落的人们逐水而居‚在每条支流上往往会修筑多 在本项目的可视域分析中‚以较为典型的仰韶、龙山、东
座堤坝‚从而使雨季里河流中水的流速和流量都得到较好的 下冯(插页6图6)几个时期的大型或中型聚落为视点‚分别
控制‚一般的暴雨不至于冲毁堤坝。当然有时也会有大的山 建立相应时期的可视域‚发现各个时期的小型聚落基本上都
洪冲毁堤坝‚人们需要经常性地修复和维护他们赖以生存的 不在相应时期大型遗址的可视域内。
堤坝。研究区域中的聚落基本上都是沿小型的支流分布‚而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
汾河沿线分布的聚落则非常稀少‚其原因就是雨季中汾河的 是各个时期的人们选择聚落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距离
水量很大而无法控制。 水源的远近‚生存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再考虑
52
2006.
3                      应用技术                    遥感信息

其他的因素。其二是在大型聚落内‚人们可以修建很高的了 方法得出的‚缺少足够的田野考古工作支持‚还没有得到传
望塔‚或者选择聚落内地势最高的地方搭建了望台‚这样可 统考古学的证实‚而且有的假设(如建设水坝等)目前很难去
以看到周围的中小型聚落‚牢固地掌握管辖地域内的各种情 证实‚所以很多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况。或者是在聚落附近的山顶上修建了望台‚然后通过烽烟 但是‚基于 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仍然具有传统考古学研
把信息传递到聚落内部。 究无法比拟的优势‚为区域考古研究提供了一套重要的分析
工具‚揭示 人 类 社 会 在 发 展 之 初 对 自 然 界 的 依 赖 关 系。当
4 结束语
然‚
并非所有的空间分析方法都能适合各种考古项目‚只有
本项目的研究是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缓冲区分析、坡度与 在合适的考古项目中‚慎重地运用 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才
坡向分析、可视域分析等技术为基础‚对山西省襄汾县境内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工具的潜力。同时‚还需要足够的考
的仰韶至汉代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自新 古调查与发掘等方面的资料‚对空间分析的结果作出科学的
石器时期开始‚人们依赖与简单地改造自然环境的假设‚为 推理与解释‚使 GIS 的空间分析方法与考古学研究紧密地结
GIS 支持的区域考古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研究实例。本项目 合在一起。
的不足之处在于提出的各种假设只是根据 GIS 的空间分析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晋南考古调查报告 [R ].考古学集刊‚
1989(6):
1~51.
2 徐良高‚等.七星河流域区域调查 [J ].考古学报‚
2005(4).
3 唐际根‚等.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 [J ].考古‚
1998(10):
13~22.
4 许宏‚等.洛阳盆地2001年~2003年考古调查简报 [J ].考古‚
2005(5):
18~37.
5 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 [ M ].文物出版社‚北京‚
2003.
292~294.
6 宋豫秦‚等.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 [ M ].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2.
40~147.
7 David Wheatley & Mark Gillings‚Spatial T echnology and Archaeology [ A ].T he Archaeological Applications of GIS [C ].London 2002.201~
214.

The Study of Settlements Archaeology Surpported by Spatial Analysis


LIU Jian-guo‚WANG Lin
100083;
(① China U niv 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② Institute of A rchae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10)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analyses‚such as buffer analysis‚aspect and slope analysis‚visibility analysis etc.were employed
for 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ancient settlements in Xiangfen county‚Shanxi province‚namely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ancient settlements and how the ancient people depends on and reform the environment .
Key words:spatial analysis;ancient settlements;buffers analysis;visibility analysis

(上接第50页)

An Algorithm of Flight Path Design Based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MAO Ding-shan① ‚LI Xing② ‚Z HANG Lian-peng③
(① College of Inf orm ation Sci.&Engg‚Shandong U niv 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 266510;
② College of Geo-inf o.Sci.&Engg‚Shandong U niv 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Shandong 266510;
③ Dept.of Ter ritory Inf orm ation & Mapping Engineering‚X uz hou Norm al U niv ersity‚X uz hou‚jiangsu‚221116.

Abstract:T he Design of flight paths is the first step in the aerial photogrammetry.Previously‚the design of flight paths is inefficient ‚
precision-poor and cost-high‚since the paths are manually draw n‚so it has not met the precision requirement of increasingly develop-
ing aerial photogrammetry.Now ‚an algorithm for designing flight paths based on computational geometry has developed.First of
all‚we analyzed all ways in w hich line intersects polygon‚then judged w hether the points of intersection are critical ones ‚and then
choose the points of valid intersections w hich have met the conditions.According to some rules‚we connect these valid intersections to
form flight paths.T he algorithm was used in given soft ware‚and user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s.
Key words:aerial photogrammetry;polygon;critical point ;flight path;linear interpolation
5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