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DOI: 10. 15942 / j. jcsu. 2019. 06. 01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年( 第 45 卷) 第 6 期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Vol. 45 No. 6. 2019

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
Researchon the Technical Optimization Training
of the Elite Sprinter Su Bingtian
1 1,
2 1 1 1
王国杰 ,苏炳添 ,章碧玉 ,彭秋艳 ,邹吉玲
WANG Guojie1 ,SU Bingtian1。2 ,ZHANG Biyu1 ,PENG Qiuyan1 ,ZOU Jiling1

摘 要: 文章采用跟踪调研法和录像解析法对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技术优化训练问题进行分
旨在说明专项技术优化对运动表现的影响。通过技术优化训练,达到了如下效果: ( 1) 延长
析,
了抵足板至起跑线距离,并利用不同距离阻力跑后的后激活增强效应,提高起跑以及起跑后加
速段的技术效果。( 2) 采用具有不同倾向性的技术训练手段,优化最大速度阶段技术,提高最大
速度阶段前蹬技术效果和功率输出。( 3) 精细化全程呼吸节奏。( 4) 延缓终点跑“撞线”时机,
减小终点跑前技术变化程度,保持良好的终点跑阶段身体姿态,减小着地制动力、减小过度后蹬
带来的步频过度下降问题,从而保证前蹬技术效果。( 5) 提高平均步长,延长加速段距离,缩短
速度衰减段距离,优化全程技术节奏。
关键词: 起跑; 步长; 速度节奏; 最大速度; 呼吸节奏; 弹性用力; 前蹬技术
中图分类号: G822.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9154( 2019) 06 - 0082 - 06

自苏炳添 2018 年室内赛 3 次打破男子 60 m 亚 数为研究内容。


洲记录 ( 6. 47 s /6. 43 s /6. 42 s) 至室外赛 2 次追平 1. 2 研究方法
男子 100 m 亚洲记录 ( 9. 91 s) 以来,其近阶段训练 1. 2. 1 跟踪调研法
( 专项技术、体能训练和训练安排 ) 相比以往的差异 利用为短跑项目进行科技服务的机会,深入运
一度成为学术界乃至社会媒体的关注点。 因此本 动队对苏炳添专项技术训练以及体能训练进行跟
[1 - 4]
研究在前人对苏炳添竞技能力研究基础之上 , 踪,采集相关技术参数,为本文撰写提供原始数据
立足于实践,进一步对其技术能力训练进行研究, 支撑。
揭示当前技术训练取得成效的内在原因,探讨专项 1. 2. 2 二维录像解析法
技术优化对运动表现的影响,为高水平短跑运动员 ( 1) 录像拍摄与解析。
技术训练提供新的思路。 采用 Casio EX - FH20,拍摄频率 210 Hz,快门

1 速度 1 /1000 s,拍摄范围 5 m,拍摄距离 15 m,摄像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机主光轴垂直于跑进方向,保证不同训练条件下相
1. 1 研究内容 同拍摄设置; 利用 Ariel 2016 Standard Edition 对视
以苏炳添为研究对象( 表 1) ,以其 2017 年 6 月 频录像进行解析,利用 16 个关节点,计算人体质心,
训练局训练、
9 月全运会比赛和 2018 年 5 月深圳训 采用 14 Hz 的数字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平滑,并获
练以及 2017 年 ~ 2018 年部分比赛全程技术节奏参 取研究所需数据。
( 2) 部分技术参数定义。
第一作者简介: 王国杰,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田径运动员技术诊断 躯干角: 矢状面髋与耳屏点连线与水平面夹角;
与评价、远度跳跃项目专项体能训练。E - mail: wang-
guojiede@ 163. com。 大腿角: 矢状面膝、髋关节连线与水平线夹角;
作者单位: 1.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田径运动学院,北京,100084; 2. 暨 步频: 1 / ( 支撑时间 + 腾空时间) ;
南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China Track and field college,Bei-
着地瞬间着地点与身体质心间距: 着地瞬间脚
jing,100084; 2. Ji’nan University,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 尖与身体重心投影点之间间距;
tion,Guangzhou,Guangdong, 510632
着地瞬间踝关节速度: 着地瞬间着地脚踝关节
收稿日期: 2019 - 02 - 24 修回日期: 2019 - 09 - 29
后扒水平速度;
82
王国杰,苏炳添,章碧玉,等: 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

摆动腿折叠前摆角速度: 摆动腿膝、髋连线,相 髋连线相对于垂线的加速度;


对于垂线的角速度,以蹬离地面瞬间至摆动腿最大 摆动腿着地后蹬地角速度: 摆动腿着地至离地
前摆时止; 瞬间摆动腿着地后蹬地角速度;
着地瞬间摆动腿角速度: 着地瞬间摆动腿膝、
表1 苏炳添身体形态信息
Table1 Su Bingtian's body shape information
指标 身高 / cm 体重 / kg 下肢长 / cm 小腿长 / cm 足长 / cm
数值 173 70 84. 5 43 26

力,加大垂直分力,但是这种调整并未引起蹬离瞬
2 结果分析
间水平速度的衰减,反而相比 2017 年之前的蹬离速
2. 1 延长抵足板至起跑线距离,优化起跑技术,改 度提高了 0. 592 m / s。增加的垂直分力使起跑腾空
善起跑表现 时间延长 0. 013 s、起跑步长增加 0. 07 m,对运动表
起跑的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迅速脱离静止状态 现有提升作用。苏炳添在起跑支撑时间缩短 ( 减小
和形成良好的加速姿态,因此起跑环节技术好坏会 0. 172 s) 以及膝关节蹬伸幅度变化不大的条件下,
对起跑蹬伸效果和起跑反应时产生影响,虽然有研 加快了蹬离速度,并提高了步频 ( 增加 1. 54 Hz) ,说
[5 - 6]
究指出起跑反应时仅占全程用时的 5% ,并且 明伸髋、伸膝、趾屈爆发用力能力提升,功率输出增
起跑占优的运动员并不一定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加。起跑后,第 1 步蹬离瞬间水平速度为 6. 6 m / s,
但是不可否认优异的起跑,对差之毫厘就能决定比 相 比 2017 年 之 前 有 了 较 大 的 提 高,增 幅 为
赛胜负的 100 m 而言是弥足珍贵的。通过比赛数据 1. 88 m / s,速度的增加主要以步长( 增加 0. 10 m) 和
分析发现,苏炳添 2017 年之前 3 场世界大型比赛中 步频( 增加 0. 17 Hz) 的同时增加为主要特点,而时
起跑反应时平均为 0. 180 s( 伦敦世锦赛 0. 224 s,北 间节奏上则是延长了支撑时间 ( 减小 0. 019 s) ,缩
京世锦赛 0. 175 s,里约奥运会 0. 140 s) ,
2017 年之 减了腾空时间 ( 减小 0. 028 s) ,主要是通过延长支
后 3 场比赛的起跑反应时平均为 0. 158 s( 马德里挑 撑时间获得更大的冲量产生更快的加速度。 所以
战赛 0. 138 s,上海钻石联赛 0. 150 s,尤金钻石联赛 从技术细节上优化起跑技术,改善起跑表现是苏炳
0. 186 s) ,对比发现 2017 年之后的 3 场比赛中平均 添当前取得成绩突破的一个着手点之一。
起跑反应时优于之前的比赛,说明 2017 年以来的起 2. 2
利用不同距离阻力跑后的后激活增强效应,提
跑训练取得了一定成效。 高起跑后加速段步长,提高加速效果
[12 - 14]
通过对苏炳添 2017 年前后在训练状态下的起 目前有研究认为 起跑后急促的加速 ( 通
跑技术比 较 分 析 发 现,苏 炳 添 起 跑 调 整 主 要 体 现 常指步频急剧增加,而步长增加幅度较小 ) 会对后
在: 保持了 相 同 的 起 跑 线 至 前 后 抵 足 板 距 离 之 比 续的速度保持阶段产生影响,体现在: 速度衰减时
( 67% ) ,但起跑器前、后抵足板距离起跑线距离分 机早、衰减幅度大、步频下降快和步长增大等方面。
别向后移动 0. 05 m 和 0. 07 m; 预备姿态前、后腿 苏炳添在起跑加速阶段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在
髋、膝角均有所增加,前后髋角增量分别为 12. 8° 和 当前的训练中,其教练员多强调在加大动作幅度的
22°,前后膝角增量分别为 30. 3° 和 17. 2°,使躯干与 前提下提高步频。 在日常训练 中 采 用 1080 Sprint
下肢相对位置更舒展一些,减小了臀肌和腘绳肌等 阻力和助力训练系统,以保持起动加速阶段步频的
后群肌的拉伸幅度,减缓了股直肌和髂腰肌等前群 基础之上,加大每个单步的步长为技术要求,进行
[6 - 11]
屈髋肌群的紧张度 ,更好的利用肌肉牵张反射 不同距离和不同阻力交替的加速训练来提高起动
和肌肉适宜收缩初长度,使下肢关节处于最佳用力 加速阶段的技术能力、稳定起动加速技术。
[11]
角度 ,加快起跑蹬离速度。 苏炳添在日常训练中采用 15 kg( 21. 4% BW,
虽然良好的准备姿态为加快起跑速度奠定了 body weight) × 10 m × 2 次、
12 kg( 17. 1% BW) × 20
前提条件,但也需要躯干以及下肢的蹬摆配合才能 m × 2 次和 7 kg( 10. 0% BW) × 30 m × 2 次的训练
达到最佳效果,表现为较小的躯干前倾角和蹬离瞬 安排,完成上述负荷后间歇 5 min 进行起跑 + 20 m
[7]
间适宜的支撑腿膝关节角 。 通过起跑姿态的调 加速跑训练,测得起跑后加速 10 m 的平均时间为
整,苏炳添在预备姿态和蹬离瞬间躯干角相比以往 1. 77 s,与其在 2017 年上海钻石联赛( 1. 743 s) 和伦
有所增加,增量分别为 1. 2° 和 4. 6°,离地瞬间膝角 敦世锦赛 ( 1. 880 s) 中前 10 m 用时较为接近,所以
增加 1°; 虽然躯干和膝关节角度加大会减小水平分 苏炳添在保持步频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增大起跑加
83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年( 第 45 卷) 第 6 期

速后前 7 ~ 8 步的步长,是对起跑加速节奏的一种调 角度,进而在前程加速已经获得的水平速度基础之


整,并达 到 较 好 的 训 练 效 果。 通 过 阻 力 跑 训 练 发 上,保持向前的动能。( 3) 助力训练: 指在有一定助
现: 在阻力加速跑中,随着阻力负荷的减小,前 8 步 力的前提下,非主动用力而达到次极限速度 ( 85%
步长和总步长逐渐变大,最终在无阻力情况下达到 ~ 95% 最大速度) [1 8],目的在于使机体逐渐适应高
理想步长,前 8 步步长超过基于下肢长度的预测步 速下的协调用力能力,如: 完成下压“鞭打 ”着地后,
长值和 2017 年全运会比赛中的步长值,差值分别为 以腘绳肌、臀大肌为主的伸髋肌群与股直肌、髂腰
0. 332 m 和 0. 96 m。 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可归结 肌和阔筋膜张肌为主的屈髋群肌的协同收缩,高重
为: 机体在多次大负荷及次最大负荷下的后激活增强 心、高速跑时的全身协调用力,并利用下压着地时
[15] [19 - 20]
效应( post - pctivation potentiation,PAP) 。 机体在 的刚性支撑 来获得更好的反弹力。( 4) 行进
大阻力负荷下会发放更多的神经冲动、动员更多的 间跑 发展最大速度能力。( 5) 超速跑: 发展高速下
:
肌纤维来产生强有力的收缩力来克服阻力,并且负 的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建立新的神经肌肉适应,打
荷后该种现象会出现不 同 时 间 长 度 的“最 佳 效 应 破速度障碍。
期”,该时期内肌肉的收缩效果通常优于负重干预 2. 3. 2 不同训练手段下最大速度阶段技术特点
训练前。PAP 后的增益效应幅度取决于与专项技 通过比较苏炳添在不同训练手段时技术参数
[6 - 16]
术力学相似程度 。Whelan[16] 研究发现短距离 与优秀运动员的异同,可以对不同训练手段的针对
冲刺跑 成 绩 ( 0 - 5m - 10m ) 在 承 受 25% ~ 30% 性进行评价。 主要从超速训练、助力训练、小栏架
BW) 负荷后,间歇 2、4、6、8 和 10 min 后得到提高; 固定间距跑、行进间跑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表 2) 。
Winwood[17]采用 75% 、
150% BW 抗阻力跑干预后, ( 1) 超速训练。
对 4、
8 和 12 min 后加速跑表现进行测量,发现 15 m 超速训练是采用高出运动员最大速度能力的
后的冲刺时间提高了 0. 02 s( P < 0. 05) 。 而此类研 速度训练负荷进行速度训练。 在超速跑训练中苏
究多以冲刺跑时间作为评价标准,不考虑步长的变 炳添单步步长和步频分别为 2. 31 m 和 4. 88 Hz,步
化,但是苏炳添在阻力跑和随后的加速跑中,更加 频与 30 m 行进间跑相同,并且超过世界优秀运动员
强调在保持步长或者加大步长的前提下,不损失速 4. 76 Hz 的平均水平,虽然步长高出 30 m 行进间跑
度作为评价训练效果的参照。 由此可见: 结合 1080 0. 09 m,但是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存在 0. 33 m
sprint 系统进行的变化阻力和负荷距离的加速跑训 的差距; 着 地 瞬 间 着 地 点 靠 近 身 体 质 心 投 影 点
练,能够在加大起跑前 7 ~ 8 步步长的前提下,稳定 ( 0. 336 m) ,制动力小,且着地瞬间摆动腿“绞剪 ”速
和提高 苏 炳 添 前 10 m 加 速 跑 速 度,使 加 速 效 果 度 快,摆 动 腿 膝 关 节 位 于 支 撑 腿 膝 关 节 之 前
提高。 ( - 0. 12 m) 。支撑 时 间 缩 短,但 腾 空 时 间 有 所 延
2. 3 不同训练手段结合,优化最大速度阶段技术 长。着地“鞭打”下压效果最佳,踝关节“扒地 ”速度
2. 3. 1 优化最大速度阶段技术的主要训练方法 高达 9. 15 m / s,前蹬技术训练效果好。 并且着地瞬
2018 年钻石联赛尤金站比赛之后,苏炳添的训 间躯干 正 直,无 屈 髋 现 象。 离 地 瞬 间 蹬 地 幅 度 适
练主要以稳定途中跑阶段前蹬技术、加大前摆下压 宜,无过度蹬伸倾向。
阶段动作 幅 度,并 保 持 相 应 的 动 作 速 率 为 主 要 任 ( 2) 助力训练。
务。采用的手段有: ( 1) 改进跑的技术: 负重跑条件 助力训练与超速训练不同,更加强调结束助力
下跑的辅助性练习( 主要采用 Exogen 贴片式负重方 牵引后自身的主动用力。 助力跑中苏炳添步频达
法) ,训练内容有 Ankling、Fast leg、Alternate Fast leg、 到最 大 值 5. 13 Hz,步 长 高 出 30 m 行 进 间 跑
Straight leg bounce 和 B run,针对性的发展跑动过程 0. 04 m,但仍旧与世界优秀选手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下压着地、团腿折叠、下压“鞭打 ”和左右侧高速 着地点更接近身体质心投影点 ( 0. 312 m) ,“扒地 ”
交换的协调能力,以次来募集更多的臀肌参与下压 动作以及“绞剪 ”更加积极; 支撑时间相对稳定,腾
动作,并加大下压阶段的动作幅度。( 2) 发展弹性 空时间缩短; 着地瞬间“扒地 ”速度适宜,躯干正直;
跑的能力: 采用固定间距小栏架,距离由近及远分 离地瞬间髋关节伸展幅度适宜 ( 159. 66°) ,前摆幅
别为 2. 0 m( 6 个) —2. 1 m( 6 个) —2. 2 m( 6 个) ,将 度合理 ( 261. 802°) ; 前摆、下压和蹬伸的角速度均
前序练习中的动作要求在小栏架练习中展现出来, 超过 理 想 值,分 别 为 546. 037° / s、960. 478° / s 和
由于跑动速度相对较慢,可以在高重心的前提下, 546. 037° / s。
达到所有技术要求。 最为重要的是在着地至垂直 ( 3) 小栏架固定间距跑。
支撑时获得更多的垂直推动力,以获得较好的抛射 小栏架间距跑是用来控制步长和稳定跑动技
84
王国杰,苏炳添,章碧玉,等: 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

术节奏的一种方法。 比较后发现 2. 10 m 间距小栏 行进间 跑 是 发 展 最 大 速 度 能 力 常 用 的 方 法。


架训练后,苏炳添支撑、腾空时间均延长,达到几种 通过比较,苏炳添在行进间跑中步频为 4. 88 Hz,超
训练手段的最大值,分别为 0. 096 s 和 0. 128 s,步频 过优秀运动员 0. 12 Hz,步长较小 ( 2. 22 m) ; 支撑、
也随之下降,为 4. 46 Hz; 着地距离高出 30 m 行进间 腾空时间合理,与世界优秀运动员处于同等水平;
跑 0. 06 m,会 增 加 制 动 力; 髋 关 节 伸 展 幅 度 偏 小 着地点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着地“回扒 ”速度 快
( 164. 08°) ,前摆时屈髋幅度大 ( 269. 58°) 。 虽然小 ( 9. 094 m / s) ,髋关节伸展 ( 156. 786°) 、前摆幅度适
栏架跑训练中的技术参数均与理想的参数有一定 宜( 256. 252°) ; 前 摆、下 压 和 蹬 伸 角 速 度 分 别 为
的差距,但是在小栏架跑时腾空时间相对较长、腾 585. 832° / s、
900. 386° / s 和 561. 179° / s,均超过优秀
空高度较理想,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摆动和下压着 运 动 员 标 准; 离 地 瞬 间 膝 关 节 伸 展 幅 度 适 宜
地准备阶段技术动作,提高着地前技术效果。 ( 149. 761°) ,折叠前摆过程中膝关节放松程度较其
( 4) 行进间跑。 他练习手段好,更接近专项实际状况。
表2 苏炳添不同技术训练手段条件下技术参数比较
Table 2 Su Bingtian's step parameter Index change in competition in 2017 - 2018
技术参数 优秀运动员 行进间 30 m 跑 助力跑 11 m/ s 7kg 小栏架跑 2. 10 m 超速跑 11. 7 m / s 5 kg
速度 / ( m / s) 12. 55 11. 02 11. 40 9. 60 11. 33
步频 / Hz 4. 76 4. 88 5. 13 4. 46 4. 88
步长 / m 2. 64 2. 22 2. 26 2. 17 2. 31
着地瞬间着地点距身体质心间距 / m 0. 380 0. 319 0. 312 0. 379 0. 336
着地瞬间两腿膝关节间距 / m 0. 070 0. 003 0. 003 0. 020 - 0. 120
支撑时间 / s 0. 087 0. 086 0. 085 0. 096 0. 081
腾空时间 / s 0. 123 0. 119 0. 110 0. 128 0. 124
摆动腿着地瞬间足速度 / ( m / s) 8. 470 9. 094 8. 723 8. 434 9. 150
着地瞬间躯干角 / ° 80 84. 284 85. 335 86. 294 88. 024
离地瞬间支撑腿大腿角 / ° 157 156. 786 159. 66 164. 083 165. 020
摆动腿最大前摆瞬间摆动腿大腿角 / ° 259 256. 252 261. 802 269. 576 265. 339
摆动腿折叠前摆角速度 / ° 435 585. 832 546. 037 483. 269 523. 778
着地瞬间摆动腿角速度 / ( ° / s) 465 900. 386 960. 478 547. 105 659. 814
摆动腿着地后蹬地角速度 / ( ° / s) 580 561. 179 546. 037 409. 213 517. 983
注: 表中助力跑 11 m / s 7 kg 指的是助力跑速度为 11 m / s,牵引助力为 7 kg。
2. 4 精细化全程呼吸节奏 度快,而人体肌肉向心收缩力量有随着动作速度的
本赛季苏炳添加强了呼吸节奏的训练,首先明 加快而减小的特性,所以人体通过下压着地和蹬伸
确了节奏划分和不同分段的具体任务; 其次,通过 所能获得力量就受到限制,此时所能做的只是最大
慢速下的鞭打下压“B skip”来进行全程节奏练习。 限度的保持已经获得的水平速度,其技术的关键在
如: 起跑至 30 ~ 35 m 蹬伸加速 ( 完成第 1 次换气 ) , 于: 首先,减小着地水平制动力; 其次,维持身体平
35 ~ 45 m 转换阶段,
45 ~ 70 m 强有力的“鞭打 ”下 衡,尤其是骨盆相对正直且微后倾状态; 第三,获得
压( 完成第 2 次换气) , 70 ~ 95 m“弹性 ”下压跑 ( 完 一定垂直推动力,防止因为重力作用下身体运动轨
成第 3 次换气) ,
95 ~ 100 m 终点跑。 这种呼吸节奏 迹的过早下移。因此,采用弹性跑是防止速度衰减
在以往训 练 或 者 是 比 赛 中 也 同 样 存 在,但 意 识 不 阶段速度下降过大,最大限度的节省体力的一种方
强,常常在比赛中由于 “憋气 ”和体力下降等原因, 式。因为其更多的是利用折叠前摆阶段,臀肌和腘
在比赛后程出现头晕目眩的感觉,间接影响速度耐 绳肌预先拉长所储存的弹性势能在着地阶段的释
[21]
力,导致后程跑效果不佳 。 因此,本赛季在分析 放,加之本身的主动用力,会最大限度的提高用力
[22 - 23]
比赛表现的基础之上,明确了节奏上的发展方向: 效果 。
第一,形成 跑 动 中 关 键 转 换 点 进 行 呼 吸 调 整 的 意 2. 5 延缓终点跑“撞线 ”时机,减小终点跑前技术
识; 第二,在达到最大速度之后,采用弹性跑。 运动 变化程度
员在加速并达到最大速度阶段之后,人体处于动力 运动员在接近终点时,体力下降较为明显,多
和阻力平衡状态,通过主动用力再次进行加速难度 会出现步长加大,步频下降和身体大幅度前倾以及
极大,因为在高速跑动中,步态周期时间短,动作速 骨盆前旋的问题,加大了摆动腿上抬的难度,缩短

85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 年( 第 45 卷) 第 6 期

了着地加速距离,减弱前蹬效果; 此外,为了维持身 小腿倾角,也是提前结束加速的主要体现。 虽然苏


体平衡,支撑腿通常会过早的着地,使着地点远离 炳添全程速度节奏相比国内其他运动员具有一定
身体重心投影点,加大着地制动力。 一般运动员甚 优势,但也同样存在加速阶段偏短的现象; 鉴于此,
至在刚进入最后一个 10 m 分段时就开始出现此种 在训练中也有特别的要求,即: 适当的延长加速阶
情况,而优 秀 运 动 员 出 现 此 种 情 况 的 时 机 相 对 较 段的距离 ( 30 ~ 35 m) ,伴随着加速段的延长,速度
[24]
晚 。鉴于此,保持终点前良好的身体姿态,延缓 衰减阶段在体力分配合理的前提下会相对短缩减,
压线动作的时机也是苏炳添在训练中需要注意的 这里除了能量的合理分配外,也涉及到前后肌群肌
细节。通过上海钻石联赛和马德里比赛终点前技 肉能量的合理利用上,蹬伸加速阶段膝关节伸肌股
术录像可见,马德里比赛终点压线动作出现的时机 四头肌做功幅度大,是加速的主要肌群; 而最大速
比上海钻石联赛晚 1. 5 ~ 2 m 左右,有利于终点前速 度阶段,臀 大 肌 和 腘 绳 肌 等 伸 髋 肌 群 动 作 幅 度 较
度的保持,所以整体效果较好。 大,是加速用力的主要肌群,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应
2. 6 提高平均步长,延长加速段距离,优化全程技 将肌肉力量充分的应用,这也是实现能量合理分配
术节奏 的一个方面。
步长和步频指数是衡量全程技术节奏的重要
3 结论
指标,研究 显 示 优 秀 运 动 员 步 长 和 步 频 指 数 应 在
1. 24 和 8. 28 以上[25]。苏炳添马德里比赛全程总步 通过对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达到如下效果:
数为 47. 75 步,步 长 和 步 频 指 数 分 别 为 1. 21 和 ( 1) 延长了抵足板至起跑线距离,并利用不同
8. 34,相比以往比赛而言,他能够在提高全程平均步 距离阻力跑后的 PAP 效应,提高起跑以及起跑后加
长的前提下保持和加快步频,也说明近期在训练中 速段的技术效果。
强调“弹性用力”、重视“鞭打下压 ”、增强功率输出、 ( 2) 采用具有不同倾向性的技术训练手段,优
[26]
加大着地前随势伸膝的幅度、强调刚性支撑 以及 化最大速度阶段技术,提高最大速度阶段前蹬技术
加大起跑前 7 步步长的训练对提高平均步长有促进 效果和功率输出。
作用。以目前苏炳添跑至 9. 91 s 时全程步长步频 ( 3) 精细化全程呼吸节奏。
指数 1. 21 和 8. 34 的数据来看,已经较为接近世界 ( 4) 延缓终点跑“撞线 ”时机,减小终点跑前技
顶尖运动员,但是在步长方面还有细微的差距,这 术变化程度,保持良好的终点跑阶段身体姿态,减
也是今后训练中需要继续强化和提高的。 优秀短 小着地制动力、减小过度后蹬带来的步频过度下降
跑运动员 Maurice Greene( 9. 79 s)
[26]
与苏炳添身体 问题,从而保证前蹬技术效果。
形态较为接近 上述 个指标分别为 25 和 8. 15,
, 2 1. ( 5) 提高平均步长,延长加速段距离,缩短速度
步频指数低于苏炳添 0. 19,但步长指数高出苏炳添 衰减段距离,优化全程技术节奏。
0. 04,成绩优于苏炳添 0. 12 s,所以较好的步长能力
对取得优异成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步长能力不足 参 考 文 献

是我国运动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在自身高动作
[1] 茅鹏,程志理. 论苏炳添的单步技术[J]. 体育与科学,2018,
频率的基础之上加大步长是今后我们应着重解决
39( 4) : 15 - 17.
的问题。
[2] 毛旭江,朱娟红,潘慧炬. 苏炳添百米跑全程节奏的研究[J].
100 m 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由于人体能量 2016,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32( 1) : 92 - 95.
系统的限制,ATP - CP 系统高效做功仅能持续 6 ~ 7 [3] 马杰,王泽峰,代强. 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苏炳添起跑加速技
s,因此在短时间内进行能量的合理分配,将有助于 术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
33( 2) : 92 - 97.
[12 - 14] [4] 王常安,谢志垚,刘小惠,等. 苏炳添起跑与起跑后加速跑衔接
实现运动表现的最佳化。 研究认为 中国运动
技术影响因素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7,
25( 9) : 84
员普遍存在前程加速过快、动作频率高和动作幅度
- 86.
偏小的特点,这种加速节奏在运动员达到最大速度 [5] TERCZY SKI R. The influence of sprint block start elements on
后,会过早出现速度衰减的弊端。 一方面是绝对速 initial velocity of 100 meter race[J]. Cen Eur J Sport Sci A Med,

度和速度耐力发展方面的缺失,另一方面与速度节 2014,
8( 4) : 87 - 96.
[6] MILAN K.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sprint start and acceleration
奏的分配不合理有关,这里的不合理与起跑加速后
from the blocks[J]. NSA,2006,
21( 3) : 23 - 33.
过早的过渡到途中跑有直接关系,蹬伸加速段过于
[7] RALPH M. The mechanics of sprinting and hurdling[M]. South
急促、支撑时间过短,不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和获得 Carolina :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2015: 125
较大的冲量; 此外,过早的抬起躯干,下肢过早失去 - 135.

86
王国杰,苏炳添,章碧玉,等: 优秀短跑运动员苏炳添的技术优化训练研究

[8] KUGLER F. Body position determines propulsive forces in acceler- [18] SHEPPARD J. The use of resisted and assisted training methods
ated running[J]. J Bio,
2010( 43) : 343 - 348. for speed development: coaching considerations[J]. Mod Ath A
[9] JOSEPH P R.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ound reaction force impulse 2004,42( 9) : 9.
Coa,
and kinematics of sprint - running acceleration[J]. J Appl Biome- [19] CHELLY S M. Leg power and hopping stiffness: relationship
2005( 21) : 31 - 43.
chanics, with sprint running performance[J]. Med and Sci I Sports A
[10] MORIN J. Technical ability of force application as a determinant 2001,
Exe, 33( 2) : 326 - 333.
factor of sprint performance[J]. Med A Sci I Sports A Exe,
2011 [20] BRET C. Leg strength and stiffness as ability factors in 100m
( 43) : 1680 - 1688. sprint running[J]. J Sports Med A Physi Fit,
2002,
42( 3) : 274
[11] SLAWINSKI J. Kinematic and kinetic comparisons of elite and - 281.
well - trained sprinters during sprint start[J]. J Strength Cond [21] WARD A J. Energy conversion strategies during 100 m sprinting
2010,
Res, 24( 4) : 896 - 905. [J]. J Sports Sci,
2001,
19( 9) : 701 - 710.
[12] MACKALA K. Optimisation of performance through kinematic a- [22] WEYAND P. Faster top running speeds are achieved with greater
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100 metres[J]. NSA,
2007, ground forces not more rapid leg movements[J]. J Appl Physio,
37( 10) : 7 - 16. 2000( 89) : 1991 - 2000.
[13] ADITI S. The science of speed: determinants of performance in [23] THELEN D G. Simulation of biceps femoris musculotendon me-
the 100 m sprint[J]. Inter J Sports Sci & Coa,
2011,
6( 3) : 479 chanics during the swing phase of sprinting[J]. Med Sci Sports
- 493. Exe,
2005a,
37( 11) : 1931.
[14] 骆建. 速度节奏对 100m 运动员体能能力发挥的影响[J]. 成 [24] 中 国 体 育 直 播 网. 男 子 100m 世 界 纪 录 的 秘 密[EB / OL].
2007( 5) : 49 - 52.
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11 - 5 - 26) [2019 - 10 - 14]. http: / / video. zhibo. tv / vide-
[15] 周彤,章碧玉. 复合式训练研究进展[J]. 体育科学,2017,37 o / details /847de9da - 1eeb - 11e8 - 9d83 - 525400ccac43. ht-
( 10) : 72 - 79. ml.
[16] WHELAN N. Resisted sprints do not acutely enhance sprinting [25] 姜自立,李庆,邓晖. 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步长和步频的评
performance. J Strength Cond Res ,
2014( 28) : 1858 - 1866. 价标准与发展规律[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0( 3) : 64
[17] WINWOOD P W. The acute potentiating effects of heavy sled - 72.
pulls on sprint performance[J]. J Strength Cond Res ,2016 [26] YOUNG M. Maximal velocity sprint mechanics[J]. Track
( 30) : 1248 - 1254. Coach,
2007( 179) : 5723.

Abstract
Using the methods of tracking research and video analysis to analyze several technical issues excellent
sprinter SU Bing - tian during April - June 2018,this present paper aims to illustrate the impact of special
technical improvements and physical training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Results show that: ( 1) The first 7 steps
length can be improved without losing speed when combined with the block start training with different resist-
ance loads under the 1080 sprint resistance assist system; ( 2) When the starting position of both sides of the
supporting foot moves backwards,the muscles of the lower limb joints are in an appropriate elongated state,
which is conducive to explosive force and improve the stretching effect; ( 3) Improving the special technology
and optimizing the " whipping" action effect a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technical effect and power output
before the maximum speed stage; ( 4) Extending the acceleration phase distance after the start will shorten the
speed attenuation segment distance; ( 5) Maintaining a good body posture during the final stage of race is bene-
ficial to reducing the ground braking force and reducing the excessive step frequency drop caused by excessive
back squatting,thereby ensuring the technical effect of the front - side mechanics.
Key words: block start; step length; speed rhythm; maximum velocity; breathing rhythm; elastic force;
front - side mechanics
CLC number: G822. 1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1 - 9154( 2019) 06 - 0082 - 06

( 编辑 李新)

8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