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0

第一章 东城区

东城区是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1958 年由东单区、东四区合并而成,大部分区域地处元代大都
城和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东部。北京城中轴线上现有的 11 座古今标志性建筑东城有其八,从
南往北依次为:正阳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端门、故宫、鼓楼、
钟楼。全区东西最宽 5.2 公里,南北最长 8.3 公里,总面积为 25.38 平方公里。划分为和平里、
安定门、交道口、景山、东华门、建国门、朝阳门、东四、北新桥、东直门 10 个街道。
东城区属老城区,其街巷构成为棋盘格状,明清以来就已确定。明代时东城区为 14 个坊:金台
坊、灵椿坊、北居贤坊、南居贤坊、昭回靖坊、教忠坊、仁寿坊、保大坊、明照坊、南熏坊、
明时坊、澄清坊、思诚坊、黄华坊。清代分为 4 个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民
国时更改建制,今东城区即当时北平特别市的内一区、内三区全部和内五、内六、内七区东半
部及郊一、郊七、郊八区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大规模进行,原有的部分胡同被新辟的道
路所替代,逐步形成纵贯南北、横穿东西的交通格局,且保留了原有的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
至 2003 年末,纵贯本区南北的有东直门南北小街-朝阳门南北小街-北京站、雍和宫大街-东四南
北大街-东单北大街-崇文门、安定门外大街-安定门内大街-交道口南大街-王府井大街、东黄城
根北街-东黄城根南街、北河沿大街-南河沿大街等交通干道。横穿东西的有安定门西大街-安定
门东大街、鼓楼东大街-交道口东大街-东直门内大街-东直门外、地安门东大街-东四十条-工体
北路、五四大街-东四西大街-朝阳门内大街-东二环、东华门大街-金鱼胡同-雅宝路-东二环、东
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前门东大街-崇文门西大街-北京站西街-北京站东街等干线。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起,和平里、东直门外相继开辟居民住宅区,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
后,危旧房改造大面积展开,原有的部分胡同被新建的住宅区和危改小区所替代。到 2003 年末
已建成 26 个住宅区和 4 个危改小区,有兴化西里、兴化东里、青年湖东里、青年湖南里、安外
东河沿、安外西河沿、和平里 1-7 区、和平里 9 区、安外花园、地坛北里、上龙西里、安贞东
里、民旺园、胡家园、察慈、十字坡西里、新中西里、十字坡东里、香河园北里、工体北里住
宅区和民安危改区、交东危改小区、海运仓危改小区、东四危改小区。
1991 年,东城区共有胡同 640 条。1991 年至 2003 年,相继拆除胡同 108 条;截止 2003 年 末 ,
该区现存胡同 532 条。

第一节 和平里地区
和平里地区,位于东城区北部。其范围,东以土城路西侧、国家林业总局东缘为界,与朝阳区
左家庄地区相连;西以人定湖北巷、旧鼓楼外大街为界,与西城区德外地区相接;南以安定门
东、西滨河为界,与安定门、北新桥地区相邻;北以青年沟路、第三机床厂北缘、柳荫公园北
墙为界,与朝阳区小关、和平街地区毗连。辖域南北最长 3050 米,东西最宽 2100 米,总面积
为 5.02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19 条,为安定路、北三环东路、小黄庄北街、安定门外大街、鼓楼外大街、黄
寺大街、青年沟路、兴化路、和平里西街、和平里东街、和平里北街、和平里南街、和平里中
街、安德里北街、青年湖南街、安德路、旧鼓楼外大街、安定门西滨河路、安定门东滨河路。
安定门外大街,北起安贞桥,南止安定门桥,全长 2203 米。 鼓楼外大街,北起北辰路南端,
南止安定门西大街,全长 1642 米。黄寺大街,东南起安德里北街,西止德胜门外大街,全长(东
城区段)1643 米。青年沟路,东起和平里东街,西止安定门外大街,全长 1472 米。兴化路,
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和平里北街,东城区段长 313 米。和平里西街,北起青年沟路,南止安定
门西滨河路,全长 1560 米。和平里东街,北起青年沟路,南止安定门东大街,全长 1399 米 。
和平里北街,东起东土城路北端,西止安定门外大街,全长 1467 米。和平里南街,东起和平里
东街,西止和平里西街,全长 624 米。和平里中街,东起和平里东街,西止安定门外大街,全
长 1484 米。安德里北街,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止人定湖公园,全长 1820 米。青年湖南街,
南起安德路,西止旧鼓楼外大街,全长 812 米。安德路,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止旧鼓楼外大
街,全长 1235 米。安定门西滨河路,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止旧鼓楼外大街,全长 1243 米 。
安定门东滨河路,东起东土城路,西止安定门桥,全长 1855 米。
该地区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古迹地坛,原名方泽坛,曾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地祗的地方。
辖区内驻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总局等中央单位和公园 3 座(地坛公园、青年湖公园、
柳荫公园)。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42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32 条,现存胡同 10 条。
胜古北路
胜古北路,北三环东路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胜古中路,西止安定路。全长 286 米,宽 13 米 ,
沥青路面。
胜古北路,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皇姑坟。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皇姑坟部分改称胜古北路。现街内均为居民住宅。
胜古中路
胜古中路,北三环东路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北三环东路,北不通行。全长 466
米,宽 13 米,沥青路面。
胜古中路,原为村庄,民国时称皇姑坟,80 年代开始建筑楼群住宅区,命名为胜古中路。
现街内有地毯二厂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小黄庄路
小黄庄路,北三环东路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和平里西街,以小黄庄北街为界,西为东城区,
东为朝阳区,西止安定门外大街,南与小黄庄南街相通,北与小黄庄西巷相通。东城区段长 294
米,宽 17 米,沥青路面。
小黄庄路,原为村庄,名小黄庄,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
小黄庄路。现街内有天坛家具公司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交林夹道
交林夹道,和平里中街东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和平里东街,东不通行,北有支巷通
和平里北街。全长 291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交林夹道,路两侧为交通部、林业部(国家林业总局)宿舍楼群,1981 年取两部宿舍名称第一
个字命名为交林夹道。现街内有和平里第四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青年湖西里
青年湖西里,青年湖公园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安德里北街,南止青年湖南街。
全长 458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青年湖西里,民国时称六铺炕。据传此处原有一茶馆,房前有两棵槐树,树下有六个土炕,多
有人在此喝茶、打牌,故得名六铺炕。1949 年后建成居民区,形成街巷。1972 年命名为青年湖
西里。现街内均为居民住宅。
青年湖北街
青年湖北街,柳荫公园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外馆斜街,南止安德里北街。全长 540 米,宽10
米,沥青路面。
青年湖北街,民国时为农田、窑坑。1949 年后陆续建成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时 ,
因地处青年湖北,命名为青年湖北街。现街内有国家黄金管理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青年湖路
青年湖路,青年湖公园东侧,是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不通行,南有支
巷通安德路,北有支巷通安德里北街。全长 150 米,宽 20 米,沥青路面。
青年湖路,民国时称陈家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渣子坡并入,改称安外大
街二巷。1982 年命名为青年湖路。现街内有和平印刷厂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民旺北胡同
民旺北胡同,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区转角楼,西止和平里东街,南与民
旺六巷、五巷、四巷、三巷、二巷、一巷相通。全长 332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民旺北胡同,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时命名为
民旺北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民旺南胡同
民旺南胡同,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和平里东街,东不通行,北与民
旺六巷、五巷、四巷、三巷、二巷、一巷相通。全长 420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民旺南胡同,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一区,因此地原
有一柏林寺而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民旺南胡同。现街内有和平里第二小学等单位,余
为居民住宅。
安外东后巷
安外东后巷,地坛公园南侧,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间曲折。东南起安定门东滨河路,西北止
安定门外大街。全长 352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安外东后巷,此地原为荒地,住户极少。1949 年后建成住宅区,称安定门外东河沿。1965 年整
顿地名时将安外东河沿的一部分改称安外东后巷。现街内有经贸部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胜古西路
胜古西路,安定路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北三环东路,北不通行,东邻胜古中路,
西靠安定路。
胜古西路,原为农田,民国时曾称皇姑坟。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皇姑坟部分改称胜古西路。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前街头条
小黄庄前街头条,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小黄庄前街,东西两
侧与小黄庄南街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
小黄庄前街头条,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前街头条。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前街二条
小黄庄前街二条,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小黄庄前街,东西两
侧与小黄庄南街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
小黄庄前街二条,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前街二条。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前街三条
小黄庄前街三条,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小黄庄前街,东西两
侧与小黄庄南街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
小黄庄前街三条,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前街三条。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前街四条
小黄庄前街四条,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小黄庄前街,东西两
侧与小黄庄南街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
小黄庄前街四条,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前街四条。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前街五条
小黄庄前街五条,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小黄庄前街,东西两
侧与小黄庄南街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
小黄庄前街五条,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成居民区,形成街巷。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前街五条。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前街六条
小黄庄前街六条,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小黄庄前街,东侧与
朝阳区为界,西靠与小黄庄南街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
小黄庄前街六条,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蛮子营并入,改称小黄庄前街六条。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南街
小黄庄南街,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黄庄路,南止小黄庄前街,中与小黄庄
南街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
小黄庄南街,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甘水桥部分改称小黄庄南街。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南街一巷
小黄庄南街一巷,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黄庄前街六条,西止安定门外大街,
南北两侧与小黄庄前街头条、二条、三条、小黄庄南街、小黄庄前街四条、五条相通。
小黄庄南街一巷,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巷。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南街一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南街二巷
小黄庄南街二巷,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黄庄前街六条,西止安定门外大街,
南北两侧与小黄庄前街头条、二条、三条、小黄庄南街、小黄庄前街四条、五条相通。
小黄庄南街二巷,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巷。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南街二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南街三巷
小黄庄南街三巷,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黄庄前街六条,西止安定门外大街,
南北两侧与小黄庄前街头条、二条、三条、小黄庄南街、小黄庄前街四条、五条相通。
小黄庄南街三巷,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巷。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南街三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小黄庄南街四巷
小黄庄南街四巷,安定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黄庄前街六条,西止安定门外大街,
南北两侧与小黄庄前街头条、二条、三条、小黄庄南街、小黄庄前街四条、五条相通。
小黄庄南街四巷,原为村庄,称甘水桥。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巷。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甘水桥的一部分改称小黄庄南街四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房居民区。
下井村
下井村,和平里东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民旺北胡同,北不通行,东邻转角楼,
西靠和平里东街。
下井村,民国称此名,所住大都是看坟人。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楼
房居民区。
民旺一巷
民旺一巷,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民旺北胡同,南止民旺南胡同。
民旺一巷,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三区。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将柏林寺三区的一部分改称民旺一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民旺园居住区。
民旺二巷
民旺二巷,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民旺北胡同,南止民旺南胡同。
民旺二巷,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三区。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将柏林寺三区的一部分改称民旺二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民旺园居住区。
民旺三巷
民旺三巷,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民旺北胡同,南止民旺南胡同。
民旺三巷,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二区。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因位于民旺北胡同南侧,改称民旺三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民旺园居住区 。
民旺中巷
民旺中巷,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的双胡同。北起民旺北胡同,南止民旺南胡同,东
邻民旺四巷,西靠民旺三巷,中有支巷将双胡同连接。
民旺中巷,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四区。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因位于民旺地区中部,改称民旺中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民旺园居住区。
民旺四巷
民旺四巷,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民旺北胡同,南止民旺南胡同。
民旺四巷,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六区。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将柏林寺六区的一部分改称民旺四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民旺园居住区。
民旺五巷
民旺五巷,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民旺北胡同,南止民旺南胡同。
民旺五巷,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五区。1965 年整顿
地名时改称民旺五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民旺园居住区。
民旺六巷
民旺六巷,安定门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民旺北胡同,南止民旺南胡同,东邻转角楼,
西靠民旺五巷。
民旺六巷,原为农田、荒地,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柏林寺六区。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将柏林寺六区的一部分改称民旺六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民旺园居住区。
地兴居四巷
地兴居四巷,安定门西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安德路,南不通行。
地兴居四巷,民国时称地兴居,据传,因此地有一茶馆称地兴居,故名。1949 年后陆续建成居
民区,称地兴居居民区。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地兴居居民区的一部分改称地兴居四巷。该胡同
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安外西河沿居住区。
地兴居三巷
地兴居三巷,安定门西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安德路,南不通行。
地兴居三巷,民国时称地兴居,据传,因此地有一茶馆称地兴居,故名。1949 年后陆续建成居
民区,称地兴居居民区。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地兴居居民区的一部分改称地兴居三巷。该胡同
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安外西河沿居住区。
地兴居二巷
地兴居二巷,安定门西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安德路,南不通行。
地兴居二巷,民国时称地兴居,据传,因此地有一茶馆称地兴居,故名。1949 年后陆续建成居
民区,称地兴居居民区。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地兴居居民区的一部分改称地兴居二巷。该胡同
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安外西河沿居住区。
地兴居一巷
地兴居一巷,安定门西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安德路,南不通行。
地兴居一巷,民国时称地兴居,据传,因此地有一茶馆称地兴居,故名。1949 年后陆续建成居
民区,称地兴居居民区。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地兴居居民区的一部分改称地兴居一巷。该胡同
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安外西河沿居住区。
前花园北巷
前花园北巷,地坛公园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向南曲折。南起前花园南巷,西止安定门外大
街,北有支巷通和平里北街。
前花园北巷,民国时称前花园。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前花园北部改称前花园北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中路大厦等商务楼。
前花园南巷
前花园南巷,地坛公园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向南曲折。南起和平里中街,西止安定门外大
街,北与前花园北巷相通。
前花园南巷,民国时称前花园。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前花园南部改称前花园南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中路大厦等商务楼。
青年湖东一巷
青年湖东一巷,青年湖公园北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北起安德里北街,南止青年湖东二
巷。
青年湖东一巷,原为教场。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教场居民区。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教场居民区的一部分改称青年湖东一巷。该胡同于 80 年代末拆除,现为青年湖居住区 。
青年湖东二巷
青年湖东二巷,青年湖公园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安德里北街,南止青年湖东一巷,西靠青
年湖公园。
青年湖东二巷,原为教场。1949 年后发展为居民区,形成街道,称教场居民区。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教场居民区的一部分改称青年湖东二巷。该胡同于 80 年代末拆除,现为青年湖居住区 。
安外西后街
安外西后街,青年湖公园南侧,呈西北、东南走向。北起安外大街一巷,南止安德路。
安外西后街,民国时称西后街。1949 年后称安外西后街。该胡同于 80 年代末拆除,现为青年
湖居住区。
西营房胡同
西营房胡同,青年湖公园南侧,呈南北、东西十字形。北起青年湖公园,南止安德路,东邻上
龙南巷,西靠青年湖南街。
西营房胡同,民国时称西营。此地清朝为旗兵驻地,又称小营房。1949 年后称西营房胡同。该
胡同于 2003 年前拆除,正在改建之中。
安外大街一巷
安外大街一巷,青年湖公园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安外大街,西止青年湖南里,南与安外西
后街相通。
安外大街一巷,民国时称西后街。1949 年后称安外西后街。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安外西后街
的一部分改称安外大街一巷。该胡同于 80 年代末拆除,现为青年湖居住区。
上龙南巷
上龙南巷,青年湖公园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青年湖南里,南止安德路。
上龙南巷,民国时称上龙大院。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上龙大院南部改称上龙
南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青年湖居住区及京宝花园等商务楼。

第二节 安定门地区
安定门地区,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其范围,东以雍和宫大街为界,与北新桥地区相邻;西以旧
鼓楼大街为界,与西城区新街口地区相接;南以交道口东大街、鼓楼东大街北侧为界,与交道
口地区相邻;北以安定门东、西滨河为界,与和平里地区交界。辖域东西最长 1935 米,南北最
宽 912 米,总面积 1.7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3 条,为安定门西大街、安定门东大街西段、安定门内大街。
安定门西大街,东起安定门立交桥西端,西止德胜门东大街东端,全长 730 米。安定门东大街
西段,东起雍和宫大街北端,西止安定门立交桥东端,全长 2188 米。安定门内大街,北起安定
门立交桥南端,南止交道口南大街北端,全长 910 米。
该地区有孔庙、国子监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鼓楼和钟楼、清循郡王府、清那王府等北京
市文物保护单位,有明清两代顺天府署大堂、杨昌济故居等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辖区内驻有
国家技术监督局等中央单位和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有胡同 69 条。
中绦胡同
中绦胡同,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宝钞胡同,西止旧鼓楼大街,南与赵府街、
玉阁一巷、二巷、三巷、四巷相通。全长 46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中绦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东绦儿胡同,因此地多有艺人为皇宫加工绦条而得名。清代属镶
黄旗,乾隆时称东绦胡同,宣统时将东绦胡同西段改称中绦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街内有区急
救中心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玉阁四巷
玉阁四巷,旧鼓楼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中绦胡同,南止玉阁胡同,东有支
巷通玉阁三巷。全长 21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玉阁四巷,清宣统时称玉皇阁,因明、清时此地有玉皇庙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后
坑。1949 年后称后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后坑胡同一部分改称玉阁四巷。现巷内均为
居民住宅。
玉阁三巷
玉阁三巷,旧鼓楼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中绦胡同,南止玉阁胡同。全长 21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玉阁三巷,清宣统时称玉皇阁,因明、清时此地有玉皇庙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后
坑。1949 年后称后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后坑胡同一部分改称玉阁三巷。现巷内均为
居民住宅。
玉阁二巷
玉阁二巷,旧鼓楼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多支岔。北起中绦胡同,南止玉阁胡同。
全长 179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玉阁二巷,清宣统时称玉皇阁,因明、清时此地有玉皇庙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后
坑。1949 年后称后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后坑胡同一部分改称玉阁二巷。现巷内均为
居民住宅。
玉阁一巷
玉阁一巷,旧鼓楼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中绦胡同,南止玉阁胡同。全长 213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玉阁一巷,清宣统时称玉皇阁,因明、清时此地有玉皇庙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后
坑。1949 年后称后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后坑胡同一部分改称玉阁一巷。现巷内均为
居民住宅。
玉阁胡同
玉阁胡同,旧鼓楼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赵府街,西止旧鼓楼大街,南与国旺东巷、国
旺西巷相通,北与玉阁一、二、三、四巷相通。全长 236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玉阁胡同,明代属金台坊,有玉皇庙。清代属镶黄旗,宣统时称玉皇阁,因庙得名。据《北平
庙宇通检》载:玉皇庙处玉皇阁胡同,明建,亦称玉皇阁。玉皇阁 10 号即朝天宫后阁,旧作玄
云观,清以避讳改为元天观。民国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与西城区玉皇阁重名改称玉阁
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国旺西巷
国旺西巷,旧鼓楼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玉阁胡同,南止国旺胡同。全长 187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国旺西巷,明代属金台坊,有酒醋局外厂。清代属镶黄旗,称酒醋局。民国 36 年(1947 年 )
称前坑。1949 年后称前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前坑胡同的一部分改称国旺西巷。现巷内
均为居民住宅。
国旺东巷
国旺东巷,旧鼓楼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玉阁胡同,南止国旺胡同。全长 24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国旺东巷,明代属金台坊,有酒醋局外厂。清代属镶黄旗,称酒醋局。民国 36 年(1947 年 )
称前坑。1949 年后称前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前坑胡同的一部分改称国旺东巷。现巷内
均为居民住宅。
赵府街
赵府街,钟楼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中绦胡同,南止豆腐池胡同,东与国盛胡同、国祥胡同、
国兴胡同、王佐胡同相通,西与玉阁胡同、国旺胡同、张旺胡同相通。全长 390 米,宽 7 米 ,
沥青路面。
赵府街,明代属金台坊,称赵府胡同。清代属镶黄旗,宣统时称赵府街。民国后沿称。现胡同
内有国家技术监督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国盛胡同
国盛胡同,旧鼓楼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宝钞胡同,西止赵府街。全长 217 米,宽 7 米,
沥青路面。
国盛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碾儿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国盛胡
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国祥胡同
国祥胡同,旧鼓楼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宝钞胡同,西止赵府街。全长 227 米,宽 6 米,
沥青路面。
国祥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锅腔胡同。清代沿称,属镶黄旗,宣统时称国祥胡同。民国后沿
称。清代时胡同内有蒙古王爷进京朝拜时居住的如意馆。2 号为清末和硕亲王那彦图府第(俗
称那王府)的一部分,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国旺胡同
国旺胡同,旧鼓楼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赵府街,西止旧鼓楼大街东侧,北与国旺东巷、
国旺西巷相通。全长 237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国旺胡同,明代属金台坊,为酒醋局外厂。清代属镶黄旗,称酒醋局。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
顿地名时,改称国旺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国兴胡同
国兴胡同,旧鼓楼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宝钞胡同,西止赵府街,南有支巷通王佐胡同。
全长 22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国兴胡同,明代属金台坊,为慈隆寺。据《燕都丛考》载:高公庵胡同有慈隆寺,明代高勋建,
人称高公庵。清代属镶黄旗,称高公庵胡同,宣统时称高公庵。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高公
庵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国兴胡同。原高公庵旧址今为安定医院宿舍。
现胡同中有北京市财经学校,原为清末那王府的一部分,余为居民住宅。
宝钞胡同
宝钞胡同,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属安定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南北走向。北起东绦胡同,南止
鼓楼东大街,东与华丰胡同、琉璃寺胡同、净土胡同、纱络胡同、朗家胡同、千福巷相通、西
与草厂胡同、豆腐池胡同、王佐胡同、国兴胡同、国祥胡同、国盛胡同相通。全长 806 米,宽7
米,沥青路面。
宝钞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倒钞胡同。据考,因元于巷南口设倒钞库,故名。清代属镶黄旗,
称宝钞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爱军街,后恢复原名。 《顺天府志》载:超
勇亲王府在宝钞胡同,称那王府。现胡同中有北京第一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绦胡同
东绦胡同,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锣鼓巷,西止宝钞胡同,北有支巷通安定
门西大街。全长 27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绦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东绦儿胡同,因此地多有艺人为皇宫加工绦条而得名。清代沿称,
属镶黄旗,宣统时将东绦胡同西段改称中绦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军
街七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千福巷
千福巷,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北锣鼓巷,西不通行。全长 198 米 ,
宽 6 米,沥青路面。
千福巷,明代属金台坊,称千佛寺胡同,因此地有一庙宇供有一尊千手千眼佛,故名。清代属
镶黄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称千佛寺。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千佛寺胡同。1949 年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千福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军街六条,后恢复原名。据《顺天
府志》载:千佛寺元遗刹,明正统年间改名吉祥,现庙已废。《燕都丛考》载:“宝泉局西作厂
在千佛寺胡同东北,俗称其地为钱局”。现胡同内有北锣鼓巷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郎家胡同
郎家胡同,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锣鼓巷,西止宝钞胡同。全长 271 米,宽6
米,沥青路面。
郎家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郎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据《燕都丛考》载:八旗书院
在郎家胡同路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军街五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纱络胡同
纱络胡同,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锣鼓巷,西止宝钞胡同。全长 270 米,宽5
米,沥青路面。
纱络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栅栏胡同,宣统时称纱络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赞军街四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净土胡同
净土胡同,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锣鼓巷,西止宝钞胡同。全长 269 米,宽6
米,沥青路面。
净土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净土寺胡同。清代沿称,属镶黄旗,宣统时称净土寺。民国 36 年
(1947 年)称净土寺胡同。1949 年后名称沿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军街三条,后恢复
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锣鼓巷
北锣鼓巷,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安定门西大街,南止鼓楼东大街,东与花园
北巷、花园前巷、车辇店胡同、谢家胡同、分司厅胡同、北下洼子胡同、大经厂胡同、大经厂
西巷相通,西与东绦胡同、千福巷、朗家胡同、纱络胡同、净土胡同、琉璃寺胡同、华丰胡同
相通。全长 86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北锣鼓巷,清代属镶黄旗,称北锣鼓巷,名称来源一说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锣鼓巷;另一说,
此处因多锣鼓之商,又在鼓楼东大街之北,故得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
军街,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安定门医院分部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花园北巷
花园北巷,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东西、南北直角形。西起北锣鼓巷,南止花园胡同。全长 142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花园北巷,明代属灵椿坊,称千佛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木樨胡同,宣统时称
木樨园。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天仙庵。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位于花园胡同
北侧,改称花园北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花园前巷
花园前巷,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花园胡同,西止北锣鼓巷。全长224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花园前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粥铺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位于花
园胡同南侧,改称花园前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花园胡同
花园胡同,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北锣鼓巷,南止车辇胡同,东与
花园东巷相通,西与花园前巷相通。全长 41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花园胡同,清光绪时称北花园胡同。胡同中原有达尔汉亲王府,为蒙古族人王府,府内有一花
园,胡同由此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花园,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天仙
庵部分并入,改称花园胡同。现胡同内有市汽车公司一公司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花园东巷
花园东巷,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多支岔。北起安定门西大街,南止车辇
店胡同,东与灵光胡同、永恒胡同、柴棒胡同相通,西与花园胡同相通。全长 429 米,宽 4 米,
沥青路面。
花园东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贵子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位于花园
胡同东侧,改称花园东巷。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灵光西巷
灵光西巷,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安定门西大街,南止灵光胡同。
全长 13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灵光西巷,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灵官庙胡同,宣统时称灵官庙,因胡同中有一灵官庙而得
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灵官庙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灵官庙胡同西
部改称灵光西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灵光胡同
灵光胡同,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花园东巷,北与灵光东
巷、灵光西巷相通。全长 246 米,宽 4 米,沥清路面。
灵光胡同,明代属灵椿坊,称千佛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灵官庙胡同,宣统时称灵
官庙,因胡同西部北侧有一灵官庙而得名,今庙已无存。民国初沿用,民国 36 年(1947 年 )
称灵官庙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灵光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
跃进路十五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灵光东巷
灵光东巷,安定门西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安定门西大街,南止灵光胡同。
全长 309 米,宽 4 米,沥清路面。
灵光东巷, 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灵官庙胡同,宣统时称灵官庙,因胡同中有一灵官庙而得
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灵官庙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灵官庙胡同
东部改称灵光东巷。此巷狭窄多弯曲,均为居民住宅。
永恒胡同
永恒胡同,安定门桥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花园东巷。全长 240 米,宽5
米,沥清路面。
永恒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姑姑寺胡同,宣统时称姑姑寺。民国 36 年(1947 年)称
姑姑寺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永恒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
进路十四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柴棒胡同
柴棒胡同,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花园东巷。全长 243 米,
宽 5 米,沥清路面。
柴棒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柴棒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十三
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安定门旅馆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车辇店胡同
车辇店胡同,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北锣鼓巷,南有支巷
通谢家胡同,北与花园胡同、花园东巷相通。全长 451 米,宽 7 米,沥清路面。
车辇店胡同,明代属灵椿坊,称车辕店。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车辆胡同,宣统时称车辇店
胡同。车辇店为明、清两代皇家制作车辇和祀孔时停放车辇之地,故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
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十二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河北饭店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五道营胡同
五道营胡同,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与箭
厂胡同相通,北有二条支巷通安定门东大街。全长 632 米,宽 6 米,沥清路面。
五道营胡同,明代属崇教坊,称武德卫营。据传此地为明朝守城的兵营驻地,故名。清代属镶
黄旗,称五道营。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头条、小二条并入,改称五道营胡同。
研究北京民俗的著名学者金受申曾住在 36 号。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后肖家胡同
后肖家胡同,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箭厂胡同,南止前肖家胡同,
北有支巷通五道营胡同。全长 306 米,宽 4 米,沥清路面。
后肖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修道家胡同,宣统时称后肖家胡同。据传,胡同内原仅
有一肖姓人家,后在此宅后盖房屋逐渐形成胡同,故称后肖家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歌颂党北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前肖家胡同
前肖家胡同,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箭厂胡同,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北与后肖
家胡同相通。全长 268 米,宽 5 米,沥清路面。
前肖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修道家胡同,宣统时称前肖家胡同。民国后沿称。据传,
胡同内原仅有一肖姓人家,后在此宅前盖房屋逐渐形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歌颂党
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永康胡同
永康胡同,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箭厂胡同,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全长 266 米,
宽 5 米,沥清路面。
永康胡同,明代属崇教坊,称极乐寺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极乐寺内有敕建碑,在崇
教坊北”,故名。清代属镶黄旗,称极乐寺。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永康胡同。1949 年后沿称 。
现胡同内有区工商局安定门管理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大格巷
大格巷,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箭厂胡同,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
有支巷通国子监街。全长 293 米,宽 5 米,沥清路面。
大格巷,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打鼓巷,宣统时称大格巷。大格巷为打鼓巷之音讹。民国后
沿称。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侧有公
益巷,北侧从东至西依次为官书院胡同、箭厂胡同、大格巷。全长 680 米,宽 12 米,车行道宽
6 米。沥清路面。
国子监街,元代时已形成,有元之太学。明代属崇教坊,有国子监、文庙。清代属镶黄旗,称
国子监。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国子监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九
条,后恢复原名。现街北侧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庙和国子监。孔庙是元、明、清三代祭
祀孔子的地方,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 年 ), 1988 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在
孔庙西侧,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 年),是元、明、清三代的太学旧址,1961 年被定为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街上还保留有四座牌坊和下马石碑,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街 。
现街内有水运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箭厂胡同
箭厂胡同,雍和宫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五道营胡同,南止国子监街,东与箭厂北巷、
箭厂南巷相通,西与后肖家胡同、前肖家胡同、永康胡同、大格巷相通。全长 318 米,宽 8 米,
沥青路面。
箭厂胡同,清宣统时称慈悲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胡同内在历史上曾设有箭
厂,故改称箭厂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箭厂北巷
箭厂北巷,安定门东大街南侧,是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箭厂胡同,东不通行。全长 96 米 ,
宽 4 米,方砖路面。
箭厂北巷,清代宣统时称慈悲胡同。民国 36 年( 1947 年)称箭厂。 1949 年后称箭厂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箭厂北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箭厂南巷
箭厂南巷,国子监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箭厂胡同,东不通行。全长 211 米,宽4
米,方砖路面。
箭厂南巷,清代宣统时称慈悲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箭厂。1949 年后称箭厂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箭厂南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国学胡同
国学胡同,孔庙北侧,是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官书院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176 米,宽6
米,沥青路面。
国学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因胡同位于国子监(亦称太学)之后而得名。 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有国学小学,余为居民住宅。
官书院胡同
官书院胡同,孔庙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雍和宫大街,南止国子监街,东与砖儿
胡同相通。全长 290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官书院胡同,清代宣统时称小后井。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官书院、小后井。1949 年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后井并入,称官书院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砖儿胡同
砖儿胡同,孔庙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官书院胡同。全长 97 米,宽 3 米 ,
沥青路面。
砖儿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因胡同短小呈长方形如砖而得名。1949 年后沿 称。
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张旺胡同
张旺胡同,钟楼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赵府街,西止旧鼓楼大街。全长 235 米,宽 4 米,沥
青路面。
张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张望儿胡同,宣统时称张帽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 )
称张旺胡同。1949 年后沿称。15 号原为庄士敦住宅。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豆腐池胡同
豆腐池胡同,钟楼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宝钞胡同,西止旧鼓楼大街,南与钟楼湾胡同相通,
北与赵府街相通。全长 47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豆腐池胡同,明代属金台坊,称豆腐陈胡同,因此地一陈姓豆腐商,生意极为兴隆,故而得名。
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豆腐池胡同,宣统时以赵府街为界,东段称豆腐池,西段称娘娘庙。
民国 36 年(1947 年)东段称豆腐池胡同,西段称娘娘庙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娘娘庙胡同并入,称豆腐池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朝红胡同,后恢复原名。今 15
号曾为杨昌济(怀中)住宅,毛泽东早年在此居住过,1984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
胡同内有安定门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王佐胡同
王佐胡同,钟楼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宝钞胡同,西止赵府街,北有支巷通国兴胡同。全长23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王佐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王作儿胡同,宣统时称王佐胡同,民国后沿称。李宗仁曾
住在 1 号,现为单位办公用房,余为居民住宅。
琉璃寺胡同
琉璃寺胡同,钟楼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锣鼓巷,西止宝钞胡同。全长 269 米,宽 7 米 ,
沥青路面。
琉璃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琉璃寺胡同,宣统时称琉璃寺。据《北平庙宇通检》载:
胡同内有一寺皆盖琉璃瓦,胡同由此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琉璃寺胡同。1949 年后
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军街二条,后恢复原名。现街内有琉璃寺小学等单位,余为
居民住宅。
华丰胡同
华丰胡同,钟楼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锣鼓巷,西止宝钞胡同。全长 270 米,宽 5 米,沥
青路面。
华丰胡同,明代属金台坊,此街已形成,东端北侧有法通寺(净业寺)。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
称法通寺胡同,宣统时称法通寺,胡同因寺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法通寺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华丰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军街头条,后恢复原
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的母亲,被称为革命母亲的廉维曾居住于此。现胡同内有华丰幼儿
园,余为居民住宅。
谢家胡同
谢家胡同,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北锣鼓巷,北有支巷通
车辇店胡同。全长 44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谢家胡同,明代属灵椿坊,称解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谢家胡同。据传,明、清两代出兵
打仗,从德胜门出,得胜回来进安定门,到此处解甲休息,“解甲”音转为“谢家”,故得名解家
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十一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
民住宅。
分司厅胡同
分司厅胡同,鼓楼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内大街,西止北锣鼓巷,南与东公街、
小经厂胡同相通。全长 44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分司厅胡同,明代属灵椿坊,称分司厅。清代属镶黄旗,称分司厅胡同,俗称粉子亭。明、清
两代顺天府署在胡同南侧。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分司厅。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分司厅胡同 。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十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
京办事处、安定门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马园胡同
马园胡同,安定门内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方家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150 米,
宽 4 米,沥青路面。
马园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马园。1949 年后称马园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
日北路七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公益巷
公益巷,国子监街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国子监街,南止方家胡同。全长 188 米,
宽 4 米,沥青路面。
公益巷,明代属崇教坊,称交阯号胡同。 清代属镶黄旗,宣统时称公益巷。民国后沿称。现巷
内有均为居民住宅。
方家胡同
方家胡同,雍和宫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有支巷通
交道口北三条,北与公益巷、青炭局胡同、马园胡同相通。全长 67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方家胡同,明代属崇教坊,称方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
北路七条,后恢复原名。清代此地驻有神机营所属内火器营马队厂。41 号曾是白衣庵,殿中供
奉观音像,后佛像被毁,现庙址仍存,已为居民住宅。民国时北平警察厅长吴品番曾在 19-27
号办北平警察传习所,并居住胡同 13 号,今为外交部宿舍。京兆尹薛笃弼曾住在 15 号,现为
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21 号为北平沦陷时期伪市长刘玉书住宅,现为国家建筑综合研究所。27
号为北平沦陷时期伪宪兵司令陈亚南住宅,今为卫戍区宿舍。胡同内尚有清末办的北京第一代
图书馆——京师第一图书馆,已为民房。现胡同内方家胡同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青炭局胡同
青炭局胡同,孔庙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方家胡同,北不通行,东与雍和宫大街相
通。全长 128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青炭局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青炭局。1949 年后称青炭局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
改称红日北路七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汤公胡同
汤公胡同,钟楼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钟楼湾胡同,西止旧鼓楼西大街,南有支
巷通铃铛胡同。全长 159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汤公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汤锅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汤公胡同。1949 年后沿称。“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颂军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铃铛胡同
铃铛胡同,钟楼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钟楼湾胡同,西止旧鼓楼西大街,北有支巷通汤公胡
同。全长 16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铃铛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铃铛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颂农胡同,后
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钟库胡同
钟库胡同,钟楼西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钟楼湾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93 米,宽 4 米 ,
沥青路面。
钟库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钟库。1949 年后称钟库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钟楼湾胡同
钟楼湾胡同,钟楼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豆腐池胡同,南有两个出口分别通鼓楼西大街、鼓
楼大街,东与草厂北巷相通,西与钟库胡同、铃铛胡同、汤公胡同相通。全长 757 米,宽 7 米,
沥青路面。
钟楼湾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钟楼湾,因位于钟楼周围而得名。1949 年后称钟楼湾胡
同。现胡同内有鼓楼、钟楼,1957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草厂北巷
草厂北巷,钟楼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多支叉。东起草厂胡同,西止钟楼湾胡同,北靠
豆腐池胡同。全长 361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草厂北巷,清代属镶黄旗,称草厂。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草厂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草厂胡同北部改称草厂北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草厂胡同
草厂胡同,钟楼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多支叉。北起宝钞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东通
宝钞胡同、草厂东巷,西有支巷通钟楼湾胡同、草厂北巷。全长 21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草厂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草厂,因此地为储草之所,故名。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草厂
胡同。现胡同内有草厂小学,余为居民住宅。
草厂东巷
草厂东巷,钟楼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草厂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东有两条支巷通宝钞胡
同。全长 380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草厂东巷,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北醋儿胡同,宣统时称草厂。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草
厂和北醋胡同。1949 年后称草厂胡同、北醋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草厂胡同东部及并入的
北醋胡同改称草厂东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下洼子胡同
北下洼子胡同,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小经厂胡同,西止北锣鼓巷。
全长 25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下洼子胡同,清宣统时称北下洼。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下洼子,因此处地势低洼,雨
水常聚积于此,故而得名。1949 年后称北下洼子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大经厂胡同
大经厂胡同,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端多曲折。北起北锣鼓巷,南止鼓楼东大街,
东有支巷通小经厂胡同,西与大经厂西巷相通。全长 30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大经厂胡同,明代属灵椿坊。清代属镶黄旗,光绪时称大经厂。据传,这里曾是印刷经卷的场
所,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大经厂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
民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大经厂西巷
大经厂西巷,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大经厂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
西有支巷通北锣鼓巷。全长 24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大经厂西巷,明代属灵椿坊。清代属镶黄旗,光绪时称大经厂。据传,这里曾是印刷经卷的场
所,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大经厂西段改称大经厂西巷。“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赞兵胡同,后恢复原名。现巷内有安定门地区文化站,余为居民住宅。
小经厂胡同
小经厂胡同,安定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分司厅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
西与北下洼子胡同、大经厂胡同相通。全长 347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小经厂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小经厂。民国后沿称。据传这里曾是晾晒经卷之地,故而得名。
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小经厂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赞学胡同,后恢复
原名。现胡同内有分司厅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西公街
西公街,鼓楼东大街北侧, 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东公街,北不通行。全长 21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西公街,民国初称西公街,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京兆西公街。因位于京兆地方公署西侧而
得名。1949 年后称西公街。现街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公街
东公街,鼓楼东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分司厅胡同,南止鼓楼东大街,西与
西公街相通。全长 402 米,北段宽 5 米,南段宽 10 米,沥青路面。
东公街,民国初称东公街,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京兆东公街,后为明、清两代顺天府衙所
在地。因位于京兆地方公署东侧而得名。1949 年后称东公街。现街内有明清时期顺天府署,1986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余为居民住宅。
交道口北头条
交道口北头条,交道口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有
支巷通交道口东大街,北有二条支巷通交道口北二条。全长 68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交道口北头条,明代属崇教坊,称头条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称大头条胡同。民
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梁家湾、东仁里、翔凤胡同并入,改称交道口北头条。 “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头条,后恢复原名。据《天咫偶闻》载:“交道口头条胡同有地名
范家大院。考其地为范文肃公文程故居。”范文程前后历任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
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交道口北二条
交道口北二条,交道口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有
二条支巷通交道口北头条,北有支巷通交道口北三条。全长 68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交道口北二条,明代属崇教坊,称二条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称大二条胡同。民
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针鼻胡同并入,改称交道口北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
红日北路三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北京第六医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交道口北三条
交道口北三条,交道口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有
支巷通交道口北二条,北有支巷通方家胡同。全长 67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交道口北三条,明代属崇教坊,称三条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称大三条、小三条。
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三条、北扁担胡同并入,改称交道口北三条。 “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五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北京二十一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第三节 交道口地区
交道口地区,位于东城区西北部。其范围,东以东四北大街西侧为界,与北新桥地区相接;西
以地安门外大街东侧为界,与西城区新街口地区毗连;南以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南侧为界,
与景山地区相邻;北以鼓楼东大街、交道口东大街北侧为界,与安定门地区交界。辖域南北最
长 800 米,东西最宽 1750 米,总面积 1.47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5 条,为鼓楼东大街、交道口南大街、交道口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
路。
鼓楼东大街,东起交道口东大街西端,西止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与鼓楼西大街相接,全长 1098 米 。
交道口南大街,北起安定门内大街南端,南止美术馆后街北端,全长 822 米。交道口东大街,
东起东直门内大街西端,西止鼓楼东大街东端,全长 713 米。地安门东大街,东起张自忠路西
端,西止地安门西大街东端,全长 1070 米。张自忠路,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街
东端,全长 708 米。
该地区名胜古迹、名人故里共有 20 余处,有文天祥祠、清末大学士文煜宅第可园、顺天府学、
和敬公主府、婉容故居、茅盾故居、田汉故居、欧阳予倩故居、僧格林沁祠堂等。辖区内驻有
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第二集团公司等中央单位和北京轻工业研究所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43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2 条,现存胡同 41 条。
辛安里
辛安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西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方砖厂胡同。全
长 50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辛安里,清宣统时称马圈。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辛安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辛寺胡同部分并入辛安里。现胡同内有中国民主促进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小厂胡同
小厂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方砖厂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220 米,
宽 4 米,沥青路面。
小厂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为方砖厂支巷。因胡同内有一专供皇宫制砖的场所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小厂。1949 年后称小厂胡同。 23 号即砖厂故址。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方砖厂胡同
方砖厂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下洼子胡同,西止地安门外大街,南与豆
角胡同、帽儿胡同相通,北与辛安里、小厂胡同相通。全长 31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方砖厂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方砖厂,因此地为生产储存皇宫所用大方砖而得名。清代
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方砖厂胡同,宣统时称方砖厂。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方砖厂胡同。方砖
厂胡同北侧有一支巷称香厂,讹称厢厂,现已并入方砖厂胡同。据载,明洪承畴曾住方砖厂胡
同。71、73 号原为清朝一管银库官所居,绰号银王家。现胡同内有中华国画社等单位,余为居
民住宅。
豆角胡同
豆角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间曲折。东北起方砖厂胡同,西南止帽
儿胡同,东有支巷通南下洼子胡同。全长 25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豆角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到底胡
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地安门外大街,南与东不压
桥胡同相通,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全长 585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帽儿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帽儿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四条,
后恢复原名。原胡同内有文昌庙、斗姥宫(又名斗母宫)、显佑宫,今均已无存。5 号为清朝四
合院,1984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9 号、11 号的“可园”是清代咸丰年间监司荣沅的私
人宅园,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5 号、37 号原为婉容皇后娘家,她大婚前居于
此,俗称娘娘府,1984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3 号院是北洋军阀冯国璋的住宅。45 号院
是清代提督衙门,俗称北衙门,民国时曾为保安警察队部驻地沿称,今为中央实验话剧院。现
胡同内有帽儿胡同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后鼓楼苑胡同
后鼓楼苑胡同,鼓楼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前鼓楼苑胡同。
全长 22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后鼓楼苑胡同,清宣统时称后鼓楼苑,据传,因此地多为制鼓作坊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大亨里并入,改称后鼓楼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八条,后恢
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前鼓楼苑胡同
前鼓楼苑胡同,鼓楼东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北与后鼓楼苑
胡同相通。全长 26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前鼓楼苑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孤老胡同,因胡同内曾有一养济院而得名。清代属镶黄
旗,乾隆时称前鼓楼院,宣统时称前鼓楼苑。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前鼓楼苑胡
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八条,后恢复原名。7 号、9 号四合院 1986 年被定为东城
区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南下洼子胡同
南下洼子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景阳胡同,北不通行,东与黑芝
麻胡同、沙井胡同相通,西与方砖厂胡同、豆角胡同相通。全长 276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南下洼子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下洼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下洼子。1949 年后
改称南下洼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学毛著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
宅。
黑芝麻胡同
黑芝麻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全长 265 米,
宽 5 米,沥青路面。
黑芝麻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何纸马胡同。清代属镶黄旗,宣统时称黑芝麻胡同。据传,
此胡同有一何姓糊纸马者,开有一“七巧斋”作坊,故名。后人以其谐音讹称何纸马为黑芝麻。
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七条,后恢复原名。13 号原为清光绪时内务府大
臣奎俊府,1986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四合院。现胡同内有黑芝麻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
宅。
沙井胡同
沙井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南锣鼓巷,西止南下洼子胡同,
南有支巷通景阳胡同。全长 29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沙井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沙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称沙井胡同。民国
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六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景阳胡同
景阳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南锣鼓巷,西止豆角胡同,北与
沙井胡同相通。全长 29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景阳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宣家井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井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景阳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五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
为居民住宅。
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鼓楼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东与炒豆胡
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
胡同相通,西与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
同、前鼓楼苑胡同相通。全长 786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南锣鼓巷,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锣锅巷。清代属镶黄旗,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之名,一说
此地多为锣鼓商,又地处北锣鼓巷之南而得名;另一说是以平民命名的锣锅巷即今锣鼓巷。民
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后恢复原名。据《天咫偶闻》载:洪承畴府第在
南锣鼓巷路西,即现在的 59 号。现胡同内有中央戏剧学院小剧场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菊儿胡同
菊儿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北与寿比胡同
相通。全长 43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两侧门牌 1-107 号,其中大部分已拆建成楼房四合院。
菊儿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局儿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桔儿胡同,宣统时称菊
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
路八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二条。1979 年将小菊儿胡同并入,复称菊儿胡同。41 号原为一寺庙,
据传庙里的第一个和尚是皇帝的替僧。3 号、5 号、7 号原为清直隶总督大学士荣禄府邸(后迁
东厂胡同),其中 3 号是祠堂,5 号是住宅,7 号是花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7 号曾为阿
富汗驻华大使馆。现胡同内有北京一轻研究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寿比胡同
寿比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东起交道口南大街,北止鼓楼东大街,
南有支巷通菊儿胡同。全长 360 米,宽 2 米,沥青路面。
寿比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西段称臭皮胡同,因此地有一熟皮作坊而得名;东段为肃宁府,
明宦官魏忠贤侄肃宁伯魏良卿府邸在此。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东段称绥宁府,宣统时东段称
肃宁府。民国 36 年(1947 年)西段称寿比胡同,东段称肃宁府。1949 年后东段沿称。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将寿比胡同并入,改称交道口南头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九条,后
复称交道口南头条。1979 年称寿比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圆恩寺胡同
后圆恩寺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 44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后圆恩寺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后圆恩寺胡同,因胡同在圆恩寺背后而得名,宣统时
称后圆恩寺。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
跃进路七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三条。1979 年称后圆恩寺胡同。7 号“恩园”,民国时曾是蒋介石
的行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为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现为友好宾馆,1984 年被定为北
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3 号院为茅盾故居,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圆恩
寺影剧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前圆恩寺胡同
前圆恩寺胡同,鼓楼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 449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前圆恩寺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圆恩寺胡同,因此地建有圆恩寺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
乾隆时称前圆恩寺胡同,宣统时称前圆恩寺。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四
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六条,后复称交道口南四条。1979 年称前圆恩寺胡同。
圆恩寺旧址今为铁道兵退休干部休养所。现胡同内有圆恩寺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秦老胡同
秦老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全长 447 米,
宽 6 米,沥青路面。
秦老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秦家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秦老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五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五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五
条。1979 年称秦老胡同。19 号为北京典型的并列四合院。35 号原为“绮园”,1986 年被定为东
城区文物保护四合院。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兵马司胡同
北兵马司胡同,交道口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鼓楼巷,南有支
巷通东棉花胡同。全长 44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北兵马司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北城兵马司。明代北京内城设有中、东、西、南、北五
城兵马司,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北城兵马司在此胡同,故名。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兵马司
胡同,宣统时称北兵马司。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六条。“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四条,后复称交道口南六条。1979 年称北兵马司。1981 年称北兵马司胡同 。
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官邸在此,1949 年后曾为交通部,现为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第二集团公
司等单位。现胡同内有区卫生防疫站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香饵胡同
香饵胡同,交道口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交道口南大街,南与花梗
胡同相通。全长 68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香饵胡同,明代属教忠坊,称香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香儿胡同,宣统时称香饵胡同。
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新安号、中扁担胡同并入。2003 年,胡同北侧已建成交东危
改小区。现胡同内有百龙实业公司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吉祥胡同
北吉祥胡同,交道口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交道口南大街,东不通行。全长104
米,宽米,沥青路面。
北吉祥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花梗胡同
花梗胡同,交道口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香饵胡同,南止大兴胡同,西靠
北吉祥胡同相通。全长 18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花梗胡同,明代属教忠坊,称花猪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花针胡同,宣统时称花枝胡
同。民国时称花梗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花枝胡同并入,称花梗胡同。
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大兴胡同
大兴胡同,东四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南折。南起细管胡同,西止交道口南大街,南
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北与花梗胡同相通。全长 32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大兴胡同,原为县署。据《宸垣识略》载:“大兴县署在安定门内迤南教忠坊,南向。本秦蓟县
地,辽为析津,金名大兴,元、明、本朝仍之”。明代属教忠坊,称大兴县署。清代属镶黄旗,
称大兴县胡同。大兴县衙在胡同内,故此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大兴县东胡
同、大兴县西胡同并入,改称大兴胡同。25 号原为关帝庙,今仅存石碑。原大兴县衙旧址今为
东城公安分局,余为居民住宅。
东旺胡同
东旺胡同,交道口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剪子巷,西止交道口南大街,中与文丞相
胡同相交。全长 27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旺胡同,明代属教忠坊,称马将军胡同,因此地曾有一姓马的将军居住而得名。清代属镶黄
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旺胡同。现胡同内有东城区教委房管所等单位,余为居民
住宅。
文丞相胡同
文丞相胡同,交道口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兴胡同,南止府学胡同,东与桃条胡同
相通,西与东旺胡同相通。全长 21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文丞相胡同,明代属教忠坊,有文丞相祠,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囚禁于此。清代属镶黄旗,乾隆
时称靶儿胡同,宣统时称巴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文丞相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
度改称庆新胡同,后恢复原名。今文天祥祠并不在此,而在府学胡同西口。现胡同内均为居民
住宅。
北剪子巷
北剪子巷,张自忠路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兴胡同,南止府学胡同,东与细管胡同、白米
仓胡同相通,西与东旺胡同、桃条胡同相通。全长 212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北剪子巷,明代属教忠坊,称剪子巷。清代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分称南、北、中剪子巷。
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细管胡同
细管胡同,张自忠路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北剪子巷,南有三条支巷通白
米仓胡同,北与大兴胡同相通。全长 39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细管胡同,明代属教忠坊,称水塘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水塔胡同。 《顺天府志》记作油罐胡
同。民国 36 年(1947 年)西段称水獭胡同,东段称细管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元善里、水獭胡同并入,称细管胡同。9 号为著名作家田汉故居,1984 年被定为东城区
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北京市第五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桃条胡同
桃条胡同,张自忠路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剪子巷,西止文丞相胡同。全长 10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桃条胡同,清代光绪时称桃条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白米仓胡同
白米仓胡同,张自忠路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北剪子巷,北有三条支巷通
细管胡同。全长 41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白米仓胡同,明代属教忠坊,称济阳卫仓,为明代八大仓之一。清代属镶黄旗,称白米仓胡同。
民国后称白米仓。1949 年后称白米仓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东部的梯子胡同并入。今粮仓
已无迹可寻。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拐棒胡同
拐棒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东不压桥胡同,西止地安门外大
街。全长 282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拐棒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拐棒胡同,因其形状似一拐杖而得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比学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岔子胡同
岔子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南北曲折形。西起地安门外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
全长 63 米,宽 3 米,方砖路面。
岔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因其形状如岔子而得名。1949 年以后沿称。现胡同
内均为居民住宅。
安乐堂胡同
安乐堂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北起地安门东大街,西止地安门内
大街。全长 200 米,宽 2 米,沥青路面。
安乐堂胡同,明代属皇城禁区,称安乐堂。安乐堂明代设立,为宫廷太监患病养体之所,故而
得名。清代属皇城,沿称。1949 年后称安乐堂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浪胡同,后恢
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不压桥胡同
东不压桥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南、西北走向的双胡同。北起帽儿胡同,南止地安门
东大街,东与雨儿胡同、福祥有同相通,西与拐捧胡同相通。全长 44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不压桥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布粮桥,桥在胡同东南端。据传此地
曾为交易布匹、粮食的集市,故胡同以桥得名。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宣统时称
马尾巴斜街。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东不压桥东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河沿、口袋胡同并入,改称东不压桥胡同。布粮桥于 1955 年被拆除,改明河为暗沟,辟为马路 ,
胡同东南口遗有二尊石狮。我国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曾住在 16 号。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
雨儿胡同
雨儿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全长 343 米,
宽 5 米,沥青路面。
雨儿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雨笼胡同。清代属镶黄旗,称雨儿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三条,后恢复原名。民国时曾任北海公园董事会长董叔平曾居 11-15
号院,时称董家大院。光绪年间镶黄旗衙门曾在胡同北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著名书画
家、篆刻家齐白石曾居住在 15 号。现胡同内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蓑衣胡同
蓑衣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南锣鼓巷,西止福祥胡同。全长295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蓑衣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裟衣寺胡同,因胡同内有一裟衣寺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
沿称。清宣统时称蓑衣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辉煌街二条,后恢复原名。
现胡同内有区房屋管理中心交道口分中心,余为居民住宅。
福祥胡同
福祥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锣鼓巷,西止东不压桥胡同,北与蓑衣胡
同相通。全长 25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福祥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福祥寺街,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称福
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福祥胡同。“文化大革命”中
一度改称辉煌街头条,后恢复原名。据《顺天府志》载:福祥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 1498 年 )
敕建,正德三年(1508 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 年)重修。现胡同内有均为居民住宅。
东棉花胡同
东棉花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北有支巷
通北兵马司胡同。全长 44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棉花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棉花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据传,此地曾是棉花市
场,故此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七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三条,
后恢复原名。1979 年为区别西城区棉花胡同改称东棉花胡同。15 号原为清末吉林将军凤山宅,
院内拱门砖雕于 1986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北洋军阀靳云鹏曾住在 39 号。现胡同内
有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板厂胡同
板厂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南有二支巷
通炒豆胡同。全长 457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板厂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板肠胡同,宣统时称板厂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
地名时改称交道口南八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大跃进路二条,后复称交道口南八条。1979
年称板厂胡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朝鲜大使馆曾设在 19 号。27 号院为东城区文物保护
四合院。30 号、32 号、34 号原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僧王府后门。现胡同内有交道口派出所等单
位,余为居民住宅。
炒豆胡同
炒豆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锣鼓巷,北有二支巷
通板厂胡同。全长 46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炒豆胡同,明代属昭回靖恭坊,称炒豆儿胡同。清代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称炒豆胡同。民
国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安宁里并入,改称交道口南九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
称大跃进路头条,后复称交道口南九条。1979 年称炒豆胡同。77 号为僧王府,1986 年被定为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府学胡同
府学胡同,张自忠路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交道口南寺街,南与中剪子巷
相通,北与北剪子巷、文丞相胡同相通。全长 681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府学胡同,明代属教忠坊,称府学胡同,因顺天府学设在胡同内而得名。清代属镶黄旗,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怀仁里、箭杆胡同并入。明宣德年间元大兴县学改为顺天府府学,并将原
报恩寺址包括在内。顺天府学明伦堂遗址及孔圣殿均尚存,魁星阁亦有遗迹。府学旧址今为府
学胡同小学、府学胡同幼儿园,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胡同西口北侧有文丞相祠 ,
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 年),万历年间重建,寺内保存有多方刻石,院内有古枣树一株,相传
为文天祥亲手所植。1979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6 号四合院原为清末兵部尚书志和府
第,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区人民法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麒麟碑胡同
麒麟碑胡同,张自忠路北侧,呈南北走向,北端西折。西起交道口南大街,南止张自忠路。全
长 201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麒麟碑胡同,清宣统时称口袋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麒麟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
将麒麟碑胡同并入张自忠路。“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亮胡同,1976 年从大街分出后,称麒
麟碑胡同。据载,明朝大同总督仇鸾曾住胡同西口,其府门前影壁上镶有汉白玉石雕麒麟碑。
清光绪时仇府为荣禄第,后光绪的妃子(瑜妃、珣妃、瑾妃)曾在此居住,俗称瑜妃府。民国
时为 29 军将领张自忠的住宅。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中剪子巷
中剪子巷,交道口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府学胡同,南止张自忠路。全长 231 米,宽6
米,沥青路面。
中剪子巷,明代属教忠坊,称剪子巷。清代属正白旗,沿称,宣统时分称南、北、中剪子巷。
民国后名称沿用。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张自忠路
张自忠路,地安门东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北端西折。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
街东端,南与南剪子巷相通,北与中剪子巷、麒麟碑胡同相通,全长 708 米,今为平安大街的
一部分。
张自忠路,明代属仁寿坊,称铁狮子胡同。一说明崇祯田贵妃之父田畹居此巷,其门前有两尊
铁狮子,故此得名;一说田府在西城,胡同得名与此无干。清代属正白旗,沿称。民国 35 年
(1946 年)为纪念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命名为张自忠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麒麟碑胡同并入。后又全部并入地安门东大街。1984 年复称张自忠路。清代此街有恭亲
王府(府主为恭亲王常颖,后为多罗)、贝勒斐苏府、承公府、廉公府、那公府,街东路端北有
和亲王府与和敬固伦公主府。北洋政府时和敬固伦公主府作过陆军部,和亲王府作过海军部;
直奉战争后改为段祺瑞临时执政府。1926 年 3 月 18 日,北京群众 2000 多人到执政府门前请愿 ,
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竟令卫队开枪,群众死了 47 人,伤 150 余人,制造了“三?一八”惨
案。抗战时期这里是日本侵略军司令部,今为中国人民大学占用。3 号为段祺瑞执政府旧址,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3 号为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地,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
单位。5 号为欧阳予倩故居,1986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街内有和敬府宾馆等单位,
余为居民住宅。
土儿胡同
土儿胡同,东四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交道口东大街,西止交道口南大街,
南有支巷通香饵胡同。全长 56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土儿胡同,明代属教忠坊,称土胡同。清代属镶黄旗,乾隆时称补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吉照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畅游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 2003
年前拆除,现为交东危改小区。
明亮胡同
明亮胡同,东四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交道口东大街,南止香饵胡同。全
长 270 米,宽 2 米,沥青路面。
明亮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堂子巷、明堂大院。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明堂大院并入,改称明亮胡同。该胡同于 2003 年前拆除,现为交东危改小区。

第四节 景山地区
景山地区,位于东城区西部。其范围,东以东四北大街为界,与东四地区相邻;西以景山东街、
景山后街、地安门内大街为界,与西城区厂桥地区相接;南以东四西大街、五四大街、景山前
街为界,与东华门地区相邻;北以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为界,与交道口地区交界。辖域南
北最长 1113 米,东西最宽 1350 米,总面积 1.52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5 条,为东黄城根北街、美术馆后街、美术馆东街、景山东街、景山后街。
东黄城根北街,北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五四大街,全长 992 米。美术馆后街,北起交道口南
大街南端,南止美术馆东街西端,全长 852 米。美术馆东街,北起大佛寺东街南端,南止王府
井大街北端,全长 334 米。景山东街,北起景山后街,南止景山前街,全长 546 米。景山后街,
东起景山东街,西止地安门内大街,全长 245 米。
该地区名胜古迹、名人故居共有 12 处,有毛泽东 1918 年第一次来北京的住所,有京师大学堂
建筑遗址,有清末营造家马辉堂的花园,有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宅院,有嵩祝寺及智珠寺等。辖
区内驻有北京市中医医院等市属单位和东城区政府等区属单位。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85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1 条,现存胡同 84 条。
北月牙胡同
北月牙胡同,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南北环形状。此胡同出入口均在慈慧胡同内,北邻安
乐堂胡同,东临西吉祥胡同,西靠地安门内大街。全长 21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月牙胡同,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北月偃。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月牙胡同。1949 年后
沿称。北月牙胡同因此地处南月牙胡同以北,其地形弯曲似月牙而得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
宅。
慈慧胡同
慈慧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东起帘子库胡同,西止地安门内大街,
南与南月牙胡同相通,北与北月牙胡同相通。全长 23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慈慧胡同,清代属皇城,称慈慧殿,因明朝在此建有慈慧殿(全称“护国龙泉慈慧禅林”)而得
名。民国后沿称。1949 年称慈慧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宝书胡同,后恢复原名。美
学家朱光潜曾居住在 3 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南月牙胡同
南月牙胡同,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东西起止均在慈慧胡同,南邻黄化
门街。全长 151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南月牙胡同,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南月偃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月牙胡同。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西吉祥胡同
西吉祥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东吉祥胡同,北不通行,西靠安
乐堂胡同。全长 91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西吉祥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吉祥胡同。1949 年后沿称。此地原为清朝皇宫太监居住地 ,
取名吉祥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吉祥胡同
东吉祥胡同,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南北、东西折形。北起地安门东大街,西止西吉祥胡同。
全长 370 米,宽 10 米,沥青路面。
东吉祥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吉祥胡同。此地原为清朝皇宫太监居住地,取名吉祥胡同。
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东吉祥胡同。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焕新胡同
焕新胡同,黄化门街北侧,呈东西走向,多曲折。南起北河胡同,西止东吉祥胡同。全长 13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焕新胡同,清代时称火神庙,因此地曾有一火神庙,故名。民国沿称。 1949 年后称火神庙胡
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焕新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帘子库胡同
帘子库胡同,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吉祥胡同,南止黄化门街,东与东板桥
西巷、锥把胡同相通,西与慈慧胡同相通。全长 188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帘子库胡同,清代属皇城,宣统时称帘子库。民国沿称。1949 年后改称帘子库胡同。此地原为
皇宫储存帘子之所,胡同由此得名。现胡同内有黄化门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板桥西巷
东板桥西巷,北河沿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东板桥街,西止帘子库胡同。全
长 253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板桥西巷,清代属皇城,称妞妞房。据传,明代由外地送来的民女,先在此地训练,然后送
进宫去,故此地称妞妞房。民国时称西妞妞房。1949 年后称妞妞房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
称东板桥西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板桥街
东板桥街,景山公园东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北河胡同,南止纳福胡同,东与东板桥东巷、
织染局胡同相通,西与黄化门街、东板桥西巷相通。全长 258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板桥街,清代属皇城,称内府大街,宣统时称东板桥。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东板桥大街。
1949 年后称东板桥街。此地原有一木板桥横跨北河,街名由此而得。该桥于 1958 年拆除。现
街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板桥东巷
东板桥东巷,北河沿大街西侧,呈东北走向的死胡同。西起东板桥街,东不通行。全长 140 米,
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板桥东巷,明代属皇城,称酒醋面局,因此地是皇宫储存酒醋之地,故名。清代属皇城,称
酒醋局。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板桥东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锥把胡同
锥把胡同,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南北直角形。南起黄化门街,西止帘子库胡同。全长79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锥把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东西向较宽,南北向较窄,
其形状类似锥子把,故而得名。1972 年将中间截断分成两部分,名称未变。现胡同内多为居民
住宅。
火药局头条
火药局头条,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火药局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58
米,宽 3 米,方砖路面。
火药局头条,民国时称此名。因此地设有火药局,该巷为火药局胡同一条分支,故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青春一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火药局二条
火药局二条,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火药局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5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火药局二条,民国时称此名。因此地设有火药局,该巷为火药局胡同一条分支,故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青春二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火药局三条
火药局三条,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火药局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60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火药局三条,民国时称此名。因此地设有火药局,该巷为火药局胡同一条分支,故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青春三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火药局四条
火药局四条,北河沿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火药局胡同。全长 67 米 ,
宽 3 米,沥青路面。
火药局四条,民国时称此名。因此地设有火药局,该巷为火药局胡同一条分支,故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青春四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火药局五条
火药局五条,北河沿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火药局胡同。全长 70 米 ,
宽 7 米,沥青路面。
火药局五条,民国时称此名。因此地设有火药局,该巷为火药局胡同一条分支,故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青春五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火药局六条
火药局六条,景山公园东北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北河胡同,
西与火药局胡同相通。全长 172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火药局六条,民国时称此名。因此地设有火药局,该巷为火药局胡同一条分支,故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青春六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火药局胡同
火药局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火药局六条,南止北河胡同,
北与火药局头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相通。全长 22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火药局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火药局胡同,因此地设有火药局而得名。宣统时称火药局。
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火药局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青春胡同,后恢复
原名。清代此地有镶黄旗侍卫教场,有一龙王庙,一火神庙。火药局临河,在皇城内,地广;
后库废,逐渐成为今六条分支。1969 年挖防空洞时,曾在此处出土多种兵器。现胡同内均为居
民住宅。
北河胡同
北河胡同,地安门东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河沿大街,西止东板桥街,南与水簸箕胡
同相通,北与焕新胡同、火药局头条、火药局六条相通。全长 375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北河胡同,清代宣统时称北河沿。民国后沿称。北河原为皇城内御河(玉河)一段,后一直作
排泄污水的水沟。1955 年改造为暗河,上面铺成马路,即现在的北河沿大街。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此段从北河沿大街分出,又把二道桥并入,命名为北河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织染局胡同
织染局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水簸箕胡同,西止东板桥街,
南与后局大院相通。全长 320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织染局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织染局胡同。明代此处设有内织染局,掌管印制御用的缎
匹之类,胡同由此得名。宣统时称织染局。民国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织染局胡
同。胡同内有华严寺旧址,今为织染局小学,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水簸箕胡同
水簸箕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北河胡同,南止后局大院,西与织染局胡同
相通。全长 183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水簸箕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水簸箕。1949 年后称水簸箕胡同。因胡同形状似簸箕又
地处河边,故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后局大院
后局大院,嵩祝寺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北河沿大街,西止腊库胡同,南与钟鼓
胡同相通,北与织染局胡同相通。全长 339 米,宽 13 米,沥青路面。
后局大院,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后局胡同,宣统时称后局大院。民国后沿称。据传,此地明、
清时居住的多是为皇室服务的勤杂人员。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阳春胡同
阳春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东西直角状。北起地安门东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北街。
全长 19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阳春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小苏州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阳春
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大取灯胡同
大取灯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美术馆后街,西止东黄城根北
街,南与小取灯胡同相通。全长 203 米,宽 14 米,沥青路面。
大取灯胡同,明代属保大坊,称取灯胡同,此地明代设有储存取灯(引火物)的仓库,故名。
清代属正白旗,沿称,宣统时称大取灯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首创路五
条,后恢复原名。清贝子宏旿宅在此,后为贝勒宏明居所,民国时此宅为北平研究院。现胡同
内多为居民住宅。
利薄营胡同
利薄营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剪子巷,西止美术馆后街。全长 245 米 ,
宽 4 米,沥青路面。
利薄营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喇嘛杨家胡同,因此地有一喇嘛庙而得名。清代属正白旗,乾
隆时称喇叭营。据传,明代喇嘛庙清时改为兵营,经常吹喇叭集合士兵,故名。宣统时称利薄
营。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利薄营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文胜街四巷,后恢复原名。
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南剪子巷
南剪子巷,美术馆后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张自忠路,南止什锦花园胡同,东与协作胡同、
汪芝麻胡同、魏家胡同相通,西与利薄营胡同、山老胡同、西扬威胡同、刚察胡同相通。全长37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南剪子巷,明代属仁寿坊,称小街。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剪子巷,宣统时称南剪子巷,因
地处北剪子巷之南而得名。民国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文胜街,后恢复原名。现胡同
内多为居民住宅。
协作胡同
协作胡同,张自忠路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南剪子巷。全长 42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协作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噶噶胡同。清代属正白旗,称嘎嘎胡同。民国沿称。1965 年整顿
地名时改称协作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清时嘉庆大学士明亮封一等襄勇伯第在此。现
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山老胡同
山老胡同,张自忠路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剪子巷,西止美术馆后街,南有支巷通西扬威
胡同。全长 23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山老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山青太监胡同。据传,山青太监曾住过此胡同,故而得名。清代
属正白旗,称山老胡同。民国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文胜街三巷,后恢复原名。7 号为
清光绪皇帝之弟载涛贝勒府,院中有游廊、假山,其假山石 1972 年移往地坛公园内。现胡同内
多为居民住宅。
汪芝麻胡同
汪芝麻胡同,张自忠路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南剪子巷,南与汪魏新巷相
通。全长 43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汪芝麻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汪纸马胡同。据传,胡同因有一汪氏纸马店而得名。清代属正
白旗,称汪芝麻胡同。民国沿称。现胡同内有北京市第一幼儿园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西扬威北巷
西扬威北巷,美术馆后街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山老胡同,南止西扬威胡同。全
长 13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西扬威北巷,民国 36 年( 1947 年)称油杓胡同,是以其形状似油杓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西扬威北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汪魏新巷
汪魏新巷,张自忠路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汪芝麻胡同,南止魏家胡同。全长 72 米,宽 3 米 ,
沥青路面。
汪魏新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系魏家胡同与汪芝麻胡同的通巷。1949 年后沿 称。
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西扬威胡同
西扬威胡同,美术馆后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剪子巷,西止美术馆后街,北与西扬威北
巷相通。全长 22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西扬威胡同,清代属正白旗,称羊尾巴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西扬威胡同。1949 年后
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文胜街二巷,后恢复原名。载涛曾住在 14 号。现胡同内多为居
民住宅。
魏家胡同
魏家胡同,张自忠路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南剪子巷,南与小细管胡同、
南吉祥胡同相通,北与汪魏新巷相通。全长 43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魏家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卫胡同。明代胡同地处中城,为皇帝亲军金吾左卫驻地,因而称
卫胡同。清代属正白旗,称魏家胡同。据传是因有一魏姓官员住此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8 号
原为清末营造家马辉堂住宅,称马辉堂花园,1986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
为居民住宅。
刚察胡同
刚察胡同,美术馆后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南剪子巷,西止大佛寺东街,南与什锦花园胡
同相通。全长 177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刚察胡同,清代属正白旗,称缸察胡同,亦名缸岔胡同。民国称刚察胡同。1949 年后沿称。“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文胜街一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吉祥胡同
南吉祥胡同,东四北大街西侧,呈东西、南北环形状。北起魏家胡同,南止什锦花园胡同。全
长 10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南吉祥胡同,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黄土坑胡同,宣统时称南吉祥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
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小细管胡同
小细管胡同,张自忠路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魏家胡同,南止什锦花园胡同。
全长 223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小细管胡同,清光绪时称戏馆胡同。民国称小细管胡同。1949 年后沿称。此胡同狭窄多弯,以
其形状似细管而得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什锦花园胡同
什锦花园胡同,东四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大佛寺东街,
南与南阳胡同、道湾胡同相通,北与小细管胡同、南吉祥胡同、南剪子巷相通。全长 607 米 ,
宽 7 米,沥青路面。
什锦花园胡同,明代属仁寿坊,西段称红庙街,东段为适景园,据《京师坊巷志稿》载:“《帝
京景物略》:成国公(朱能)园曰适景园,都人呼十景园”,为京师著名私家园林。此园在今胡
同东段北侧,园中有亭台楼榭,古槐高柳。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石景花园,宣统时称什锦
花园。 《故都变迁纪略》曰:适景园为明成国公花园,久废,其巷仍名适景花园,今讹为什锦花
园。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什锦花园胡同。19 号四合院 1986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
物保护单位,据说国民党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曾住在此院。清礼部尚书傅良曾住 21 号。民国时北
洋军阀吴佩孚住在 23 号,据传为适景园旧址。43 号为宏仁堂乐家宅院。现胡同内有东城区人
事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黄化门街
黄化门街,景山公园东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板桥街,西止地安门内大街,南与碾子胡同、
吉安所右巷相通,北与帘子库胡同、锥把胡同相通。全长 409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黄化门街,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东黄瓦门。据《日下旧闻考》载:黄瓦门之名见于大佛寺碑
刻。俗称黄化门、黄华门,均为音之讹变。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黄化门大街。1949 年后沿
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黄化门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化门,后恢复原名。明代街
南设有管制造皇帝、太子、亲王冠冕、龙袍的尚衣监,掌管内外奏章、督理皇城事务、管门禁、
催促供应的司礼监,街北设有办造各宫用帘子、篾簟、地毯的司设监。民国时此街已成为居民
区。北京共产党小组发起人之一张申府曾住 5 号。19 号原为清末总管太监李莲英的房产。现街
内有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碾子胡同
碾子胡同,地安门内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多支叉。北起黄化门街,南止景山后街,中与吉
安所北巷相通。全长 61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碾子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碾子胡同,因此地明多碾磨房而得名。宣统时称碾儿胡同。
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碾子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吉安所右巷
吉安所右巷,景山公园东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黄化门街,南止景山后街,中与吉安所北巷
相通。全长 233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吉安所右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吉安所右巷。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司礼
监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荣兴胡同,后恢复原名。吉安所明代为司礼监公廨,司礼监
是太监的总领管。清朝,宫眷薨逝,以衾被从宫中裹出,于此殡殓。妃嫔以上丧仪由内务府请
旨施行,贵人以下则由吉安所沉丧。吉安所意即吉祥安葬,此巷由此得名。10 号为吉安所旧址 ,
已为民居。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吉安所北巷
吉安所北巷,景山公园东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板桥街,西止吉安所右巷,中与吉安所左
巷相通。全长 15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吉安所北巷,清代属皇城,称铁匠营。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吉安所北巷。“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荣兴北巷,后恢复原名。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吉安所左巷
吉安所左巷,景山公园东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吉安所北巷,南止三眼井胡同。全长 187 米,
宽 3 米,沥青路面。
吉安所左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吉安所左巷,因此巷位于吉安所左侧而得名。1949 年后
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荣兴东巷,后恢复原名。民国时胡同内有北京大学学生公寓。8
号为毛主席故居,1918 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时,曾住在院内北屋,1979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
保护单位。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纳福胡同
纳福胡同,景山公园东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嵩祝院北巷,北止东板桥街,西与
吉安所北巷相通,南与横栅栏胡同相通。全长 23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纳福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内府大街,宣统时称内府库。明代此地为内府供用库,故名。
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纳福胡同。据说,胡同之名是民国初年京兆尹薛笃弼所改,取吉祥之
意且音相近。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鼓舞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
居民住宅。
横栅栏胡同
横栅栏胡同,景山公园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纳福胡同,南止三眼井胡同。全长 104 米,宽4
米,沥青路面。
横栅栏胡同,民国时称横栅栏。据传,早年在胡同两头各有一栅栏门,夜晚关上,早上打开,
胡同因此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横栅栏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腊库胡同
腊库胡同,北河沿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后局大院,南止嵩祝院西巷,西有
支巷通东板桥街。全长 42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腊库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蜡库胡同,因明代皇宫存储蜡的仓库而得名。清宣统时称蜡
库。民国时沿称。1949 年后称腊库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钟鼓胡同
钟鼓胡同,地安门东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后局大院,南止嵩祝院北巷。全长 209 米 ,
宽 6 米,沥青路面。
钟鼓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钟鼓司,因明代二十四衙门之一的钟鼓司在此而得名。光绪
时称钟鼓司胡同,宣统时称钟鼓寺。因胡同内有一庙叫钟鼓寺,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钟鼓寺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钟鼓胡同。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胡适曾居于钟鼓
寺正房。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嵩祝院北巷
嵩祝院北巷,景山公园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北河沿大街,西止腊库胡同,北与
钟鼓胡同相通。全长 245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嵩祝院北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嵩祝寺后身,因其地处嵩祝寺后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椅子胡同并入,改称嵩祝院北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鼓舞胡同,后
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冶金工业出版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嵩祝院西巷
嵩祝院西巷,景山公园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纳福胡同,南止沙滩北街,东与嵩祝院相通,
西与三眼井胡同相通。全长 17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嵩祝院西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嵩祝寺夹道,因其地处嵩祝寺西侧为一较窄过道而得名。
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嵩祝院西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嵩祝院
嵩祝院,景山公园东北侧,呈东西南北走向环形状。西起沙滩北街,东邻北河沿大街,南靠沙
滩北街,北邻嵩祝院西巷。全长 95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嵩祝院,民国时称嵩祝寺,因此地有嵩祝寺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嵩
祝院,“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欢欣大院,后恢复原名。嵩祝寺系雍正十一年(1733 年)为章
嘉呼图克图修建的,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移建于此,为章嘉呼图克图焚修之所。据《宸垣
识略》载:嵩祝寺东有法渊寺,西有智珠寺,法渊寺东有三厂遗址,明置汉经厂、番经厂、道
经厂。法渊寺为番经厂,张居正撰番经厂碑犹存;智珠寺为汉经厂。 《燕都丛考》记:嵩祝寺“东
廊下有铜钟一,铸番经厂字,西廊下有铜云板一,铸汉经厂字”。嵩祝寺和智珠寺均为北京市文
物保护单位。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三眼井胡同
三眼井胡同,景山公园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多支叉。东起嵩祝院西巷,西止景山东街,南
与大学夹道相通,北与吉安所左巷、横栅栏胡同相通。全长 30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三眼井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三眼井胡同,因胡同内有一口三个井眼的井而得名,宣统
时称三眼井。其井因阻碍交通被毁掉。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二眼井并入,改称景
山东胡同。1981 年复称三眼井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大学夹道
大学夹道,景山公园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三眼井胡同,南止沙滩后街,东与东
高房胡同相通。全长 282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大学夹道,民国时称大学堂夹道。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大学校夹道。1949 年后称大学夹道。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西高房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原京师大学堂旧址)侧门在大学夹道内。
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高房胡同
东高房胡同,景山公园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沙滩北街,西止大学夹道。全长 149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高房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高房胡同,光绪时称东高房胡同。民国称东高房。1949 年
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高房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沙滩北街
沙滩北街,景山公园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嵩祝院,南止五四大街,西与东高房胡同、沙滩
后街、中老胡同相通。全长 331 米,宽 14 米,沥青路面。
沙滩北街,清宣统时称松公府夹道,因街内有松公府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
将操场大院并入,改称沙滩北街。据传,此地挖护城河时,流沙不止,后砌墙乃住,故得名沙
滩。15 号为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1990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街内有中国文联、文化部
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沙滩后街
沙滩后街,景山公园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沙滩北街,西止景山东街,北与大学夹道相通。
全长 323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沙滩后街,清代属皇城,称马神庙街。民国时称景山东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
将东老胡同并入,改称沙滩后街。55 号、59 号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1990 年被定为北京市
文物保护单位。现街内多为居民住宅。
西老胡同
西老胡同,景山公园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沙滩后街,嵩祝院,南止中老胡同。全长 110 米,
宽 4 米,沥青路面。
西老胡同,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老虎洞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西老胡同。1949 年后
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普红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中老胡同
中老胡同,景山公园东侧,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东起沙滩北街,西止西老胡同。全长 29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中老胡同,明、清属皇城,清宣统时称中老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孟家大院
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旭日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小取灯胡同
小取灯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取灯胡同,南止亮果厂胡同。全长 291 米,
宽 5 米,沥青路面。
小取灯胡同,明代属保大坊,称取灯胡同。因此地设有储存取火之物的仓库,故而得名。清代
属正白旗,沿称,宣统时称小取灯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官房胡同并入。6
号原为清贝子宏旿宅。民国时,国立北平研究院在此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亮果厂胡同
亮果厂胡同,中国美术馆西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美术馆后街,西止北河沿大街,南与黄米
胡同相通,北与小取灯胡同相通,中与东黄城根北街相通。全长 185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亮果厂胡同,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晾果厂,俗称亮谷厂,宣统时称亮果厂。此处为清宫秋
收后,储存晾晒干果之所。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亮果厂胡同。“文化大革命”中
一度改称首创路三条,后恢复原名。清左都御史崇厚曾居于此。宣统婶母曾住在 1 号。现胡同
内多为居民住宅。
达教胡同
达教胡同,中国美术馆西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东黄城根北街,东不通行。全长 95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达教胡同,民国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黄米胡同
黄米胡同,中国美术馆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美术馆后街,南不通行。全长 196 米,
宽 6 米,沥青路面。
黄米胡同,清代属正白旗,称黄米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牛排子胡同并入,“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首创路二条,后恢复原名。5 号、7 号、9 号原为带花园的大宅院,名为
半亩园,是清代遗留至今较为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其东边是住宅,西边是园林。正堂题名“云
荫堂”,中设流云槎,为康熙时物。正堂旁有拜石轩、曝画阁、近光斋、退思斋、赏春室、凝香
亭等建筑。云轩堂南有“流波华馆”。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江南河道总督麟庆购得一所旧园,
请良工修复,历时两年建成,取名“半亩园”。半亩园采取比较灵活的对称布局。今半亩园和美
术馆后门接通,联成一组专门展览美术作品的建筑群,半亩园部分专门用于展出中国字画、石
砚、印章和盆景等实物。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晓教胡同
晓教胡同,中国美术馆西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东黄城根北街,东不通行。全长 80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晓教胡同,民国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蒋家大院
蒋家大院,中国美术馆东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美术馆东街,西不通行,北有支巷
不通行。全长 92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蒋家大院,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蒋家胡同,1949 年后称蒋家大院。“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
称首创路头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弓弦胡同
弓弦胡同,中国美术馆西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东黄城根北街,东不通行,南有支巷
通五四大街,北靠晓教胡同。全长 95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弓弦胡同,明代属保大坊,称弓弦胡同。清代属正白旗,沿称。民国后沿称。弓弦胡同原是东
黄城根北街通往美术馆东街的一条胡同,因修建美术馆被截断。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西库司胡
同、双辇胡同北部并入。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大佛寺东街
大佛寺东街,美术馆后街东侧,呈南北、东西直角形。南起美术馆东街北端,西止美术馆后街,
北与什锦花园胡同相通,东与育群胡同、钱粮胡同相通。全长 406 米,宽 16 米,沥青路面。
大佛寺东街,原为两条街合并而成,其东西向一段,明朝属仁寿坊,称中城
兵马司。因明朝京城划分五城,每城均设“防察奸宄,禁捕盗贼”的兵马司,故名。清朝属正白
旗,称兵马司胡同。民国称南兵马司。1949 年后沿称。南北一段,明朝时已形成街,但名称无
考。清朝属正白旗,光绪时称大佛寺后。民国时称大佛寺东街。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两段合并 ,
因地处大佛寺东侧,改称大佛寺东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高产街,后恢复原名。大佛寺,
元代古刹,即普德寺,俗称大佛寺。建寺岁月无考,今寺已废。现街内有财经出版社等单位,
余为居民住宅。
道湾胡同
道湾胡同,美术馆后街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什锦花园胡同,南止育群胡同。
全长 185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道湾胡同,清光绪时称八道湾,因胡同内曲折多弯而得名。1949 年后称八道湾胡同。1965 年整
顿地名时改称道湾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阳胡同
南阳胡同,东四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什锦花园胡同,南止育群胡同。全长 121 米 ,
宽 5 米,沥青路面。
南阳胡同,清光绪时称扁担胡同,因其沟通南、北两条胡同,故以扁担胡同命名而寓其义。1949
年后称南扁担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南阳胡同。现胡同内有中国演出公司排演场等单位 ,
余为居民住宅。
育群胡同
育群胡同,中国美术馆东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大佛寺东街,北与道湾胡
同、南阳胡同相通。全长 52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育群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马定大人胡同。清代属正白旗,乾隆时称马家胡同,宣统时称马
大人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育群胡同。19 号原为天后宫,即妈祖庙。45
号为清景大人府,民国 36 年(1947 年)崇慈女子中学迁入,1952 年改为北京市第十一女子中
学 ,1972 年改为北京市第一六五中学。现胡同内有东城区土地资源管理局、东城区政协等单位 ,
余为居民住宅。
钱粮北巷
钱粮北巷,隆福大厦西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钱粮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8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钱粮北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花园。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地处钱
粮胡同北侧改称钱粮北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钱粮胡同
钱粮胡同,隆福大厦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大佛寺东街,南与轿子胡同、
人民市场西巷、钱粮南巷、钱粮西巷相通,北与钱粮北巷相通。全长 536 米,宽 7 米,沥青路
面。
钱粮胡同,明代属仁寿坊,称钱堂胡同,因钱局设此而得名。清代属正白旗,称钱粮胡同。民
国后沿称。清宝泉局南作厂设此,所铸铜钱以发放薪饷为主,其旧址民国时曾作过内城官医院。
帛公府在此,帛公为怡贤亲王次子宁良郡王宏皎之后。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曾住 19 号,25
号、27 号原为艺术界名人金北楼的住宅。现胡同内有中共东城区委、区政府等单位,余为居民
住宅。
钱粮西巷
钱粮西巷,隆福大厦西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钱粮胡同,南不通行。全长 5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钱粮西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西花园。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地处钱
粮胡同西侧改称钱粮西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钱粮南巷
钱粮南巷,隆福大厦西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钱粮胡同,南不通行。全长 128 米 ,
宽 4 米,沥青路面。
钱粮南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花园。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地处钱
粮胡同南侧改称钱粮南巷。今巷内 19 号院原为明朝崔氏太监府组成部分,院内建有花园、假山 、
亭阁、月牙河等。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崔府夹道
崔府夹道,隆福大厦西侧,呈东、西、南、北环形状。南面两个出口均在隆福寺街,北靠铜钟
胡同,东邻鸟枪胡同,西邻美术馆东街。全长 27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崔府夹道,清代属正白旗,称崔府夹道胡同,亦名崔府胡同,因有一崔氏府第在此而得名。据
传,崔氏是明代太监。乾隆年间,崔府夹道只是指南口通隆福寺街之南北走向的一条死胡同,
后把南口通隆福寺街,西口通崔府夹道的一条曲折胡同也称为崔府夹道。民国 36 年(1947 年)
称崔府夹道。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铜钟胡同
铜钟胡同,隆福大厦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人民市场西巷,西不通行。全长 135 米,
宽 3 米,沥青路面。
铜钟胡同,清代属正白旗,称铜钟儿胡同。民国称铜钟胡同。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
民住宅。
鸟枪胡同
鸟枪胡同,隆福大厦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隆福寺街,北不通行。全长 7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鸟枪胡同,清光绪时称鸟枪胡同。据传,因胡同走向形状颇似一支鸟枪,故而得名。民国后沿
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人民市场西巷
人民市场西巷,隆福大厦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钱粮胡同,南止隆福寺街,西与
铜钟胡同相通。全长 299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人民市场西巷,清光绪时称西廊下。旧称寺庙旁走道为“廊下”。明景泰三年(1452 年)在中城
仁寿坊元代所建的东崇国寺旧址建大隆福寺,该寺西廊有一通道,称西廊下,胡同由此得名。
民国后沿称。1956 年在隆福寺旧址修建了人民市场,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人民市场西巷。1949
年前此地曾为狗市,所出售的均为国内外名狗,而以北京的哈巴狗最受宠爱。现巷内均为居民
住宅。
人民市场东巷
人民市场东巷,隆福大厦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隆福寺街,北不通行。全长 204 米,
宽 4 米,沥青路面。
人民市场东巷,清光绪时称东廊下。旧称寺庙旁走道为“廊下”。明景泰三年(1452 年)在中城
仁寿坊元代所建的东崇国寺旧址建大隆福寺,该寺东廊有一通道,称东廊下,胡同由此得名。
民国后沿称。1956 年在隆福寺旧址修建了人民市场,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人民市场东巷。1949
年前此地曾为狗市。现巷内驻有隆福寺街派出所,余为居民住宅。
连丰西巷
连丰西巷,隆福大厦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连丰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76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连丰西巷,清代属正白旗,称孙家坑。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孙家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因此巷地处连丰胡同西侧,改称连丰西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连丰胡同
连丰胡同,隆福大厦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轿子胡同,南止隆福寺街,西与连丰
西巷相通。全长 269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连丰胡同,清代属正白旗,称孙家坑。因此地居住姓孙的较多,地势又低,故而得名。民国后
沿称,俗称“孙子坑”。1949 年后称孙家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连丰胡同,意即连续丰
收。原孙家坑有庙两座:一曰兴胜寺,一曰崇宁观,建于何时无考。51 号原为国民革命军第三
军军长孙岳住宅。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轿子胡同
轿子胡同,东城区人民政府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钱粮胡同,南止隆福寺街,东
有支巷通东四北大街,西有支巷通连丰胡同。全长 33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轿子胡同,清光绪时称轿子胡同。据传,因该胡同居住着许多轿夫,以抬轿子为生,故而得名。
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钱满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爱群胡同,后恢复
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隆福寺街
隆福寺街,东城区人民政府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止美术馆东街,南侧从东
至西依次为益茂大院、广汇大院、盐店大院、大沟巷,并有支巷通东四西大街,北侧从东至西
依次为轿子胡同、连丰胡同、人民市场东巷、人民市场西巷、鸟枪胡同、崔府夹道。全长 63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隆福寺街,明代属仁寿坊,称隆福寺街,因此地有隆福寺而得名。清代属正白旗,沿称。“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市场街,后恢复原名。隆福寺,元代此地为东崇国寺。明景泰三年(1452
年)景帝下诏在东崇国寺址兴建大隆福寺,为朝廷香火院。其寺气势宏伟、巨丽,庙门两进十
间,飞檐彩饰,白石台栏,是一座有三世佛殿、三大处士殿、藏经殿、转轮殿、毗卢殿、大法
堂和僧房等五层大寺院,时称京师巨刹。雍正九年(1731 年)重修后,更加雄浑庄肃,葺旧如
新后,香火极盛。雍正、乾隆都为这座寺庙写过碑文和匾额。每逢庙市,百货骈阗,与护国寺
并称东西两大庙会。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一场大火烧毁了隆福寺第一层大厦,此后,庙会
虽未中断,但寺院香火从此断
绝。
1952 年在原庙市空场上建成一座总面积为 6800 平方米的大型摊贩市场,命名“东四人民市场”,
由董必武题匾。1988 年东四人民市场上建成了当时北京最大的百货商场,共有 10 个营业大厅,
营业面积 1.6 万多平方米,有商品 3.5 万多种更名为隆福大厦,由薄一波题匾。隆福寺街现在已
成为京城商业密集的购物中心。
大沟巷
大沟巷,隆福大厦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隆福寺街,南止东四西大街。全长 89 米,宽 5 米 ,
沥青路面。
大沟巷,清光绪时称大沟巷。因此地有一条宽、深近 1 米,为隆福寺街排水的大沟,故名。民
国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市场四巷,后恢复原名。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盐店大院
盐店大院,隆福大厦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隆福寺街,南止东四西大街。全长 97
米,宽 2 米,砖路。
盐店大院,民国称此名,因胡同内 24 号院曾是一个官盐店,故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人民市场三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广汇大院
广汇大院,隆福大厦南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隆福寺街,南止东四西大街。全长 94
米,宽 3 米,砖路。
广汇大院,民国 38 年(1949 年)定此名。现胡同内 6 号院,民国时曾有一家饭馆,名“广汇”,
其规模不大,但生意颇兴隆,广汇大院之名由此而得。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
称人民市场二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益茂大院
益茂大院,隆福大厦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隆福寺街,南止广汇大院。全长 105
米,宽 2 米,砖路。
益茂大院,民国 36 年(1947 年)定此名。因胡同内多为佟功懋的户产,佟家将胡同命名为“益
懋大院”,后改为益茂大院。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市场一巷,后恢复原
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汪家大院
汪家大院,东黄城根北街东侧,呈环行状。东起美术馆后街,向西曲折迂回,出口仍在美术馆
后街,西邻小取灯胡同,南靠亮果厂胡同,北临大取灯胡同。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居
民住宅楼。

第五节 东华门地区
东华门地区,位于东城区西南部,王府井大街西侧。其范围,东以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北大街、
东四南大街为界,与建国门、朝阳门地区相邻;西以天安门广场西侧、中山公园西缘、故宫紫
禁城西墙、景山前街为界,与西城区西长安街、厂桥地区毗连;南以前门东大街、崇文门西大
街为界,与崇文区前门、崇文门地区交界;北以景山前街、五四大街、东四西大街为界,与景
山地区相邻。辖域南北最长 2500 米,东西最宽 1800 米,总面积 5.35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17 条,为北池子大街、景山前街、五四大街、东黄城根南街、灯市口西街、王
府井大街、东四西大街、灯市口大街、东华门大街、东安门大街、南池子大街、南河沿大街、
东长安街、正义路、台基厂大街、大华路、北河沿大街。
北池子大街,北起五四大街,南止南池子大街北端,全长 921 米。五四大街,东起东四西大街
西端,西止景山前街东端,全长 741 米。东黄城根南街,北起东黄城根北街南端,南止晨光街
北端,全长 976 米。王府井大街,北起美术馆东街南端,南止东长安街,全长 1797 米。灯市口
大街,东起东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长 567 米。东华门大街,东起东安门大街西端,
西止故宫东华门,全长 426 米。南池子大街,北起东华门大街,南止东长安街,全长 792 米 。
南河沿大街,北起北河沿大街,南止东长安街,全长 812 米。东长安街,东起建国门内大街西
端,西止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全长 1507 米。正义路,北起东长安街,南止前门东大街,全长 796
米。台基厂大街,北起东长安街,南止前门东大街,全长 796 米。景山前街,东起北池子大街,
西止北长街北口,该街以景山东街为界,以西属西城区,以东属东城区,东城区段长 492 米 。
灯市口西街,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南街,全长 345 米。东四西大街,东起朝阳门内
大街西端,西止五四大街东端,全长 566 米。东安门大街,东起金鱼胡同西口,西止东华门大
街东端,全长 386 米。大华路,北起东长安街,南止东交民巷,全长 625 米。北河沿大街,北
起地安门东大街,南止南河沿大街北端,全长 2049 米。
该地区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安门、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大学红楼、皇室宬、太
庙、社稷坛、正阳门等 8 处,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4 处以及东长安街、东交民巷、北池子大街
等历史文化风貌街。辖区内驻有公安部、民政部、最高法院等中央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
市人民政府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93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9 条,现存胡同 84 条。
银闸胡同
银闸胡同,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北起五四大街,南止北河沿大街。全长 459 米,
宽 7 米,沥青路面。
银闸胡同,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银闸。据《京津风土丛书》载:御河,有白银铸水闸一座,
上镌有“银闸”二字,故名。宣统时称银闸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旌旗胡
同,后恢复原名。银闸胡同内原有一真武庙,规模宏大,民国时为内六区警察分局,今为市公
安医院。24 号原为北京大学“大风公寓”,今为民居。现胡同内有公安医院住院部等单位,余为
居民住宅。
沙滩南巷
沙滩南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五四大街,南止银闸胡同。全长 132 米 ,
宽 5 米,沥青路面。
沙滩南巷,清代属皇城,称新开胡同。民国称新开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位
于沙滩南侧,改称沙滩南巷。1 号、3 号曾是北大学生公寓。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草垛胡同
草垛胡同,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北池子大街,南止骑河楼街,东有支巷通
银闸胡同。全长 35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草垛胡同,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草垛胡同。民国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五所胡同并入。
现胡同内有北京证章厂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景丰胡同
景丰胡同,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骑河楼北巷,西止草垛胡同,北与银闸胡
同相通。全长 136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景丰胡同,民国 36 年( 1947 年)称井儿胡同,因胡同西头有一口井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景丰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骑河楼北巷
骑河楼北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银闸胡同,南止骑河楼街,西与景丰胡同相通。全
长 26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骑河楼北巷,清代属皇城,称马圈胡同,因此地为乾隆时御马监养马之地,故名。民国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椿树胡同并入,改称骑河楼北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骑河楼街
骑河楼街,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河沿大街,西止北池子大街,南与骑河楼南巷、智
德北巷相通,北与骑河楼北巷、草垛胡同相通。全长 28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骑河楼街,清代属皇城,乾隆时称骑河楼街。椐《日下旧闻考》载:“骑河
楼在东安桥北,芜史云:有亭居桥上,曰涵碧。桥上有石础二。相传有楼骑河,今桥西街尚叫
骑河楼。”宣统时称骑河楼。民国时沿称。1949 年后称骑河楼大街。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承
侯大院并入,改称骑河楼街。现街内有北京市妇产医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骑河楼南巷
骑河楼南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骑河楼街,南止北池子头条,东与福禄巷、智德北
巷相通,西有二支巷通北池子二条、北池子三条。全长 28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骑河楼南巷,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妞妞房,据传,此地为清朝宫女居住之所,故名。民国后
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二条并入,改称骑河楼南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福禄巷
福禄巷,骑河楼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骑河楼南巷,东不通行。全长 150 米,宽4
米,沥青路面。
福禄巷,清朝属皇城,光绪时称闷葫芦罐。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蒙福禄馆。1949 年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福禄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翠花胡同
翠花胡同,中国美术馆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南街,南与东厂北
巷相通,北有支巷通五四大街。全长 32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翠花胡同,明代属保大坊,称翠花胡同。清代属镶白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南花枝
胡同、双辇胡同南部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十一条,后恢复原名。第一次国共
合作时期,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曾设在 8 号。9 号曾为北洋军阀张勋所住。张西曼曾住在 12 号 。
现胡同内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厂北巷
东厂北巷,五四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翠花胡同,南止东厂胡同。全长 157 米,宽 8 米,
沥青路面。
东厂北巷,清光绪时称太平胡同。民国时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厂北巷。“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十一条,后恢复原名。民国时国民党将领陈诚居此。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
东厂胡同
东厂胡同,五四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南街,南与安居里相
通,北与东厂北巷相通。全长 319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厂胡同,明代属保大坊,称东厂,因明代此地设有特务机构东厂而得名。东厂始设于明永乐
十八年(1420 年),以太监提督之,使刺外事,与锦衣卫相表里,四处迫害忠良。清代属镶白
旗,称东厂胡同。民国后沿称。北平沦陷时期改称东昌胡同,抗日战争胜利后复称东厂胡同。“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十条,后恢复原名。清末军机大臣荣禄府第在胡同内路北。胡同东
口路北有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住宅,后售给日本文化事业总委员会,1945 年后为中国科学院图
书馆,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因在王府井大街开有大门,故门
牌为王府井大街 27 号。现胡同内有公安医院门诊部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安居里
安居里,王府井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东厂胡同,南不通行。全长 80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安居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小草厂胡同
小草厂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大草厂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16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小草厂胡同,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小草厂胡同,亦作小草场。此地为明代中府草场,系储
存马草之地,故名。清宣统时称小草厂。民国沿称。 1949 年后称小草厂胡同。现胡同内均为
居民住宅。
大草厂胡同
大草厂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富强胡同,西止东黄城根南街,南与丰富胡
同相通,北与小草厂胡同、北口袋胡同相通。全长 14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大草厂胡同,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大草厂胡同,亦作大草场。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明
代此地设有都府草场,储存御马草料,后改为中府草场,故名。天启三年( 1623 年),草场失
火,三日乃熄。清宣统时称大草厂。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大草厂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
宅。
北口袋胡同
北口袋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大草厂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14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口袋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因胡同外小内大呈口袋形而得名。
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富强胡同
富强胡同,王府井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灯市口西街,北不通行,东与黄图岗
胡同相通,西与大草厂胡同相通。全长 323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富强胡同,明代属保大坊,称中街。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关东店胡同,因此地有东北会馆,
并且有几家车马店,多为关东客人居住,故而得名。宣统时称关东店。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
顿地名时将花园胡同并入,改称富强胡同。3 号为清惠王府,1986 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
位。6 号、23 号四合院亦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黄图岗胡同
黄图岗胡同,东黄城根南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富强胡同。
全长 20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黄图岗胡同,清代光绪时称黄土坑。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黄图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
整顿地名改称黄图岗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九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
居民住宅。
康健胡同
康健胡同,北河沿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灯市口西街,北不通行。全长 220 米,
宽 3 米,沥青路面。
康健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库司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改称康健胡同 。
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丰富胡同
丰富胡同,王府井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草厂胡同,南止灯市口西街。全长 178 米 ,
宽 3 米,沥青路面。
丰富胡同,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风筝胡同,宣统时称丰盛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因与西城区丰盛胡同同名,改称丰富胡同。19 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故居,1984 年被
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多福巷
多福巷,东四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大豆腐巷,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长 36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多福巷,清代属镶白旗,称小豆腐巷。民国称多福巷。1949 年后沿称。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大豆腐巷
大豆腐巷,王府井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西大街,南止报房胡同,西与多福巷相通。
全长 235 米,宽 13 米,沥青路面。
大豆腐巷,明代属明照坊,称宝府巷。清代属正白旗,称大豆腐巷。民国后名称沿用。“文化大
革命”中一度改称节约巷,后恢复原名。大豆腐巷曾是北京最大的肉市之一,巷内有多处屠猪作
坊。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弓箭大院
弓箭大院,东四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东四西大街,南不通行。全长 96 米 ,
宽 7 米,沥青路面。
弓箭大院,清光绪时称弓箭大院。民国后名称沿用。因此巷内多是制作出售弓箭的作坊、店铺,
故而得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玉石胡同
玉石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报房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112 米 ,
宽 8 米,沥青路面。
玉石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桂花胡同
桂花胡同,东四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报房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146 米 ,
宽 3 米,沥青路面。
桂花胡同,清光绪时称贵人关,亦称鬼门关。民国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桂花胡
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报房胡同
报房胡同,东四西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与官房大院、
前厂胡同相通,北与玉石胡同、大豆腐巷、桂花胡同相通。全长 527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报房胡同,明代属明照坊,称豹房胡同,清代属镶白旗,沿称。据传,此地早年是皇宫养豹的
地方,故而得名。清光绪时以其谐音改称大、小报房胡同,宣统时称报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信义大院、毛厂大院、槐树大院、兴隆大院、无量庵、油杓胡同并入。“文化大
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九条,后恢复原名。明代太监刘通舍宅建法华寺于此,天启年重修,
有大学士黄立极碑。清代正白旗蒙古都统署、汉军都统署设此。原无量庵今已无存。1860 年恭
亲王奕訢和大臣瑞常、文祥等在法华寺与英法代表谈判。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也发生在法华寺。
现胡同内有《海外文摘》杂志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小鹁鸽胡同
小鹁鸽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大鹁鸽胡同,西止王府井大街。
全长 22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小鹁鸽胡同,明代属明照坊,称鹁鸽市。清代属镶白旗,称小鹁鸽市。据《京师坊巷志稿》载:
“案:元时鹁鸽市在喜云楼下,楼今无考,或当在此。”胡同由此得名。民国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小鹁鸽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新文艺北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
多为居民住宅。
大鹁鸽胡同
大鹁鸽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灯市口北巷,西止王府井大街,
北与小鹁鸽胡同相通。全长 26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大鹁鸽胡同,明代属明照坊,称鹁鸽市。清代属镶白旗,称大鹁鸽市。据《京师坊巷志稿》载:
“案:元时鹁鸽市在喜云楼下,楼今无考,或当在此。”胡同由此得名。民国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大鹁鸽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新文艺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
多为居民住宅。
官房大院
官房大院,王府井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报房胡同,南止小鹁鸽胡同。全长 141 米,宽6
米,沥青路面。
官房大院,民国初称官房子。据传,此地是朝廷专为一些宫内服务的小官员所置的房屋,院落
大体相近,因而得名官房子。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官房大院。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红思想大院,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灯市口北巷
灯市口北巷,王府井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大鹁鸽胡同,南止灯市口大街。
全长 26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灯市口北巷,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油坊胡同,宣统时称油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
顿地名时改称灯市口北巷。民国此地有北平育英中学,今为北京二十五中学。现巷内有宋庆龄
基金会《金钥匙》华音音乐学校东城分校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前厂胡同
前厂胡同,灯市口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东四南大街,西止报房胡同,南与
同福夹道相通。全长 247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前厂胡同,清代属镶白旗,称箭厂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与安定门地区的箭
厂胡同重名改称前厂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七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
为居民住宅。
同福夹道
同福夹道,东四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灯市口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329 米,
宽 6 米,沥青路面。
同福夹道,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东夹道。路西是明代严嵩府东墙,东夹道由此得名。宣统
时称佟府夹道,因清安北将军佟国纲府第于此,故名。佟国纲府今为北京一六六中学。民国时
称同福夹道。1949 年后沿称。现巷内有空军政治部话剧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池子头条
北池子头条,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智德西巷,西止北池子大街,北与骑河楼南巷相通。
全长 9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池子头条,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北池子头条。民国后沿称。因地处北池子大街东侧,自南
而北排列顺序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十六条,后恢复原名。明、清时这
一带为皇城禁区,居住的多是内务府太监。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池子二条
北池子二条,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骑河楼南巷,西止北池子大街,北有支巷通北池子
三条。全长 73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池子二条,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北池子二条。民国后沿称。因地处北池子大街东侧,自南
而北排列顺序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十八条,后恢复原名。明、清时这
一带为皇城禁区,居住的多是内务府太监。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池子三条
北池子三条,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骑河楼南巷,西止北池子大街,南有支巷通北池子
二条。全长 86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北池子三条,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北池子三条。民国后沿称。因地处北池子大街东侧,自南
而北排列顺序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二十条,后恢复原名。明、清时这
一带为皇城禁区,居住的多是内务府太监。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文书馆巷
文书馆巷,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北池子大街,东不通行。全长 87 米,宽 5 米 ,
沥青路面。
文书馆巷,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文书馆。据传,慈禧皇后好听评书,由太监和一些民间艺人
表演,这些人居于此,因太监住处称馆,故而得名文书馆。文书馆旧址已无考。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文书馆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十四条,后恢复原名。现巷
内均为居民住宅。
智德北巷
智德北巷,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河沿大街,西止骑河楼南巷,北有支巷通骑河楼街。
全长 21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智德北巷,清宣统时称孟公府,因巷内路北有一孟公府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
时改称智德北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箭杆胡同
箭杆胡同,北池子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智德北巷,南止骑河楼南巷。全长15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箭杆胡同,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箭杆胡同。民国后沿称。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曾居
住在 9 号(今 20 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智德西巷
智德西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北池子头条,南止智德东巷,西与万庆巷
相通。全长 22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智德西巷,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光禄寺西夹道,因此巷在光禄寺以西而得名。民国时,在光
禄寺旧址建立了私立孔德学校,遂改称孔德西巷。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智德
西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智德东巷
智德东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北起北河沿大街,南止智德前巷,西靠智德西
巷。全长 207 米,宽 2 米,沥青路面。
智德东巷,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光禄寺东夹道,因此巷在光禄寺以东而得名。民国时,在光
禄寺旧址建立了私立孔德学校,遂改称孔德东巷。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智德
东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万庆巷
万庆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智德西巷,南止东华门大街,东与智德东巷
相通。全长 143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万庆巷,清代属皇城,光绪时称万庆馆。据传,清内务府总管崔某在此地建有一住所,名万庆
馆,故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万庆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智德前巷
智德前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智德东巷,南止东华门大街。全长 58 米,宽 12 米 ,
沥青路面。
智德前巷,民国时称孔德前巷,因此地有孔德学校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
改称智德前巷。清代此巷北端设有光禄寺、宗人府。11 号为光禄寺旧址,民国时为孔德学校,
今为北京二十七中。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官场胡同
北官场胡同,王府井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灯市口西街,南止韶九胡同。全
长 21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官场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称北官场。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观
场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八条,后恢复原名。1981 年称北官场胡同。现胡同内
均为居民住宅。
北梅竹胡同
北梅竹胡同,王府井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王府井大街,西不通行。全长 127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梅竹胡同,清代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母猪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梅竹胡同。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并入人民路,后恢复原名。民国时国民党将领宋哲元曾居住 3
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韶九胡同
韶九胡同,东安门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南街,南有支巷通
锡拉胡同,北与北官场胡同相通。全长 32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韶九胡同,明代属南熏坊,称烧酒胡同。清代属镶白旗,沿称。此地为明、清时光禄寺所属烧
酒作坊,故而得名。宣统时以其谐音改称韶九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
民路七条,后恢复原名。23 号原为关帝庙,康有为曾在此居住,现为民居。现胡同内多为居民
住宅。
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东安门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东黄城根南街,北有支巷通
韶九胡同。全长 32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锡拉胡同,明代属南熏坊,称锡蜡胡同。清代属镶白旗,沿称,宣统时称锡拉胡同。因此地有
锡灯、蜡台作坊而得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六条,后恢复原名。据
《京师坊巷志稿》载:清代“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帽作局在南。”慈禧幼年时居此。北洋军阀袁世
凯任外务部尚书、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时住在此巷西口。民国时有女青年会、玉华台饭馆。
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曾住在 21 号。民国时期北平市市长何思源曾住在 19 号。现胡同内有东
华门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柏树胡同
柏树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长 539 米 ,
宽 9 米,沥青路面。
柏树胡同,明代属澄清坊,称椿树胡同,相传此地有一棵古椿树,故而得名。 清代属镶白旗,
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马尾巴胡同并入,改称柏树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
十五条,后恢复原名。胡同内有明代成化元年(1465 年)太监夏时所建的成寿寺,万历四十一
年(1613 年)重修,后成为民居,1988 年拆除,改建为松鹤大酒家。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甘雨胡同
甘雨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长 539 米 ,
宽 10 米,沥青路面。
甘雨胡同,明代属澄清坊,称干鱼胡同。清代属镶白旗,沿称,宣统时称甘雨胡同。民国后沿
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三条,后恢复原名。明代有玄极观置此。清代胡同内有
镶白旗蒙古都统署、元极观,北侧有天主堂。雍正四年(1726 年)在此设会同馆舍,以备外国
使臣居住,乾隆二年(1737 年)撤销。民国时,甘雨胡同有北平证券交易所、协成汽车行、巴
西驻华使馆。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西堂子胡同
西堂子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长 539 米,
宽 6 米,沥青路面。
西堂子胡同,明代属澄清坊,称堂子胡同。明初移南方居民于北京,此处靠近灯市口繁华商业
区,妓院较多。“堂子”系明代苏沪妓院的方言之称,胡同由此得名。清代属镶白旗,称西堂子
胡同,以区别于东堂子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一条,后恢复原
名。西堂子胡同 25 号、27 号四合院原为清末军机大臣左宗棠住宅,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
保护单位,现已改建为台湾饭店。路北原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家庙一座。现胡同内有北京基督
教青年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金鱼胡同
金鱼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与校尉胡同
相通。全长 567 米,宽 12 米,(东口宽 44 米)沥青路面。
金鱼胡同,明代属澄清坊,称金鱼胡同。清代属镶白旗,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
路九条,后恢复原名。胡同内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府第,俗称那家花园,民国元年( 1912 年 )
孙中山先生来京时,曾三次到那家花园出席欢迎会。民国时为陆海军联欢会社,今建为和平宾
馆。据《宸垣识略》载:清一等褒绩公邸亦在此胡同,自明、清以来,金鱼胡同西口的王府井
大街和东安门大街就是商业繁华的地区,民国时有东安市场、福寿堂饭庄、同泰号南华庄、亚
细亚药店、吉祥戏院、芮克电影院、济众医院等。现胡同内有新东安集团市场,王府饭店、台
湾饭店、和平宾馆等。2003 年开通金宝街,金鱼胡同拓宽后为金宝街西段。
飞龙桥胡同
飞龙桥胡同,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北东起南池子大街,出口亦在南
池子大街。全长 292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飞龙桥胡同,清代属皇城,称飞龙桥胡同。此地为明南城龙德殿的一部分,殿后原有飞虹桥,
其桥南北有牌楼曰飞虹、曰戴鳌,东西有“天光”、“云影”二亭。因龙、虹音讹,胡同得名飞龙
桥,今桥已无存。民国沿称。清宣统时称飞龙桥。1949 年后称飞龙桥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
将冰窖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七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
住宅。
大苏州胡同
大苏州胡同,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池子大街,北止飞龙桥胡同,南与小
苏州胡同相通。全长 12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大苏州胡同,清朝属皇城,称苏州胡同。因此地有观心殿,河上有涌福阁,北有飞龙桥,楼亭、
山石、泉水,颇似江南苏州园林,故而得名。民国时称大苏州胡同。 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
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五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普渡寺后巷
普渡寺后巷,故宫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普渡寺东巷,西止普渡寺西巷。全长 29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普渡寺后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捷报处并入 ,
改称普庆后巷,1980 年夏称普渡寺后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普渡寺西巷
普渡寺西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南池子大街,南止普渡寺前巷,东与普
渡寺前巷、普渡寺后巷相通。全长 41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普渡寺西巷,清朝宣统时称普渡寺西夹道,因靠近普渡寺西墙而得名。民国称普渡寺西巷。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葡萄园并入,改称普庆西巷,1980 年夏称普渡寺西巷。现巷内
多为居民住宅。
普渡寺前巷
普渡寺前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普渡寺西巷,南止缎库胡同,东与普渡
寺东巷相通,西有支巷通普渡寺西巷。全长 27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普渡寺前巷,民国初年称前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普渡寺前巷。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普庆前巷,1980 年复称普渡寺前巷。明、清时此地为皇城禁区,明南城设此 ,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北还时居住在此。清初为睿亲王府,睿亲王多尔衮被夺爵后,康熙三十三年
(1694 年)王府改变萨满教神庙玛哈噶喇庙,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赐名普度寺,1984 年
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普渡寺东巷
普渡寺东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普渡寺后巷,南止普渡寺前巷,东与磁器库北巷、
磁器库南巷相通。全长 206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普渡寺东巷,民国初年称普渡寺东夹道,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普渡寺东巷,因巷西有清建
的普渡寺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普庆东巷,1980 年复称普渡寺东巷。
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磁器库北巷
磁器库北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磁器库胡同,北不通行,西与磁器库南巷、
普渡寺东巷相通。全长 10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磁器库北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磁器库北岔,因磁器库胡同中有南北两条死胡同,此巷
偏北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磁器库北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磁器库胡同
磁器库胡同,东华门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河沿大街,西止磁器库南巷,北与磁器库
北巷相通。全长 171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磁器库胡同,清朝属皇城,称磁器库胡同。因此地系明、清宫廷存放磁器的仓库,故而得名。
民国称磁器库。1949 年后称磁器库胡同。民国初(1917 年)张勋住此,张勋复辟失败后,宅毁
于火,人称“火场”。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磁器库南巷
磁器库南巷,故宫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磁器库胡同,南不通行,东与磁器库北巷
相通,西与普渡寺东巷相通。全长 178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磁器库南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磁器库南岔,因磁器库胡同中有南北两条死胡同,此巷
偏南而得名。清末民国初,此巷为张勋住宅,张勋复辟失败后,宅毁于火,后建成几处四合院
式住宅,遂形成此巷,原张勋住宅已无考。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磁器库南巷 。
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灯笼库胡同
灯笼库胡同,故宫东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南池子大街,东不通行。全长 82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灯笼库胡同,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灯库胡同。据传清内务府灯笼库在此,故而得名。民国 38
年(1949 年)称灯笼库。1949 年后称灯笼库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十二条 ,
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湾子胡同
北湾子胡同,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南湾子胡同,西止南池子大
街,北与缎库胡同相通。全长 35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湾子胡同,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湾子胡同,宣统时称南湾子。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南湾子北段划出,改称北湾子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八条,后恢复
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湾子胡同
南湾子胡同,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南河沿大街,南止菖蒲河沿,东与北湾
子胡同相通。全长 24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南湾子胡同,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湾子胡同,宣统时称南湾子。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南
湾子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划出北段,将官豆腐房胡同、小井胡同并入。清朝末年,此巷住
有清末九门提督江朝宗,宅院面积很大。现胡同内有市房屋建筑设计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库司胡同
北库司胡同,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南池子大街,东不通行。全长13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库司胡同,清朝属皇城,乾隆时称裤子胡同。 《顺天府志》作南、北库司胡同。民国称北库子 、
南库子,民国 38 年(1949 年)称北库司胡同、南库司胡同。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
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六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晨光街
晨光街,北京饭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黄城根南街,南止东长安街,东与菜厂胡同、大
阮府胡同、大甜水井胡同、南口袋胡同相通,西有支巷通南河沿大街。全长 655 米,宽 13 米 ,
沥青路面。
晨光街,明朝属南薰坊,称夹道。明初这里是皇家院圃“东苑”的一部分。清朝属镶白旗,光绪
时称东安门外南夹道。民国称南夹道。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东河沿并入,改称
晨光街。现街内有《解放日报》驻京办事处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菜厂胡同
菜厂胡同,东安门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晨光街。全长 375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菜厂胡同,明朝属南薰坊,称菜厂。清朝属镶白旗,光绪时称菜厂胡同。菜厂为供皇家御膳房
所需蔬菜的厂所,故名。民国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五条,后恢复原名。据《京
师坊巷志稿》载:清太宗皇太极第十子韬塞府第设此,韬塞初封镇国将军,康熙八年(1669 年 )
晋辅国公。现 7 号院是清末大学士那桐的祠堂。民国时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此胡同内。现胡同
内有王府井大街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大阮府胡同
大阮府胡同,百货大楼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晨光街。全长 33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大阮府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大冉府胡同,宣统时称大阮府胡同。据传,此胡同东口
有一阮姓府邸,故名。民国沿称。1958 年官学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四条,
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东华门医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大甜水井胡同
大甜水井胡同,北京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晨光街。全长 356 米,宽6
米,沥青路面。
大甜水井胡同,明朝属南熏坊,称甜水井。清朝属镶白旗,宣统时称大甜水井。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大甜水井胡同。据传胡同西口原有一口井、水质甘甜,故而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颐寿里、沟沿胡同、梯子胡同、康家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三条,后恢复
原名。清温郡王府在大甜水井胡同,俗称空府。据《京师坊巷志稿》载:隐志郡王奕纬之子伦
贝子府在胡同北侧。现胡同内有大甜水井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大纱帽胡同
大纱帽胡同,北京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王府井大街,西不通行,南与小纱帽
胡同相通。全长 27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大纱帽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抓帽胡同,光绪时称大纱帽胡同。据清朝梁启超著《北
京历史风土丛书》载:此地明朝为出售纱帽之所,故而得名。又据当地老住户讲,这里曾住有
两个官员,官大的所居胡同为大纱帽胡同,官小的所居胡同为小纱帽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甜水井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二条,后恢复原名。现胡
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小纱帽胡同
小纱帽胡同,北京饭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大纱帽胡同,南止霞公府街。全长216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小纱帽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抓帽胡同,光绪时称小纱帽胡同。此地明朝为出售纱帽
之所,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二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
均为居民住宅。
南口袋胡同
南口袋胡同,北京饭店北侧,呈东西、南北走向的死胡同。西起晨光街,东不通行。全长 13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南口袋胡同,清光绪时称口袋胡同。因其内宽外狭形如口袋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
南口袋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霞公府街
霞公府街,东长安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王府井大街,西止晨光街,北与小纱帽胡同相通。
全长 313 米,宽 14 米,沥青路面。
霞公府街,清光绪时称理藩院后胡同,因理藩院衙门在南侧而得名。理藩院,为清设,掌管蒙
古、西藏、新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设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38 年)改理藩院,属礼部 。
顺治十八年(1661 年)改与六部同。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改称理藩部。宣统时更名为霞公
府。据《京师坊巷记》载:“昔霞公者,公爵也,宅居巷内,是其名所由来也”。清温郡王府曾
在此。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霞公府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头条,
后恢复原名。民国时,该街有葡萄牙使馆、新记洋行、山本照相馆、平汉铁路局、邮政总局、
信昌洋行等。现街内有华闻国际旅行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校尉胡同
校尉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金鱼胡同,南止东单三条,东与煤炸胡同、北
帅府胡同、东帅府胡同相通,西与帅府园胡同相通。全长 540 米,原宽 6 米,沥青路面。2000
年,胡同拓宽为能通行公共电、汽车的街道。
校尉胡同,明朝属澄清坊,称校尉营。清朝属镶白旗,光绪时沿称。此地为明、清两代京营驻
防地之一,故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冰渣胡同、二十四间房、西夹道并入,改
称校尉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帝医院前街,后恢复原名。胡同北部东侧有贤良寺,
原为清怡亲王允祥府邸。雍正十二年(1734 年)改建为贤良寺。因此寺靠近紫禁城,许多封疆
大吏入觐述职者常居住在这里。曾国藩、李鸿章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于此办公。光绪年间,戊戌
变法时康有为等也寓于贤良寺。该寺现为校尉小学。胡同南部东侧为清豫亲王府所在地,民国5
年(1916 年)建为协和医院。现胡同内有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煤渣胡同
煤渣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校尉胡同,南与北帅府园胡
同相通。全长 316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煤渣胡同,明朝属澄清坊,称煤炸胡同,因此地设有铸铁厂,堆积了许多煤渣,故而得名。清
朝属镶白旗,光绪时称煤渣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七条,后恢复
原名。清朝这里设有神机营衙门,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 年),民国改为陆军部军需学校。民
国时,胡同内有美国圣经会,英文北平时事日报社,体育竞进会等机构和北洋政府代理总统冯
国璋府邸。今东口北侧的基督教青年会旧址,1984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
民住宅。
北帅府胡同
北帅府胡同,王府井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北起煤渣胡同,西止校尉胡同。全长34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帅府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马家庙并入 。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帝医院北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帅府胡同
东帅府胡同,东单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校尉胡同。全
长 17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帅府胡同,明朝属澄清坊,称帅府胡同,胡同中有将帅府邸。清朝属镶白旗,称东帅府胡同,
因位于原明朝帅府以东而得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五条,后恢复原
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帅府园胡同
帅府园胡同,东单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校尉胡同,西止王府井大街。全长 211 米 ,
宽 7 米,沥青路面。
帅府园胡同,清朝光绪时称帅府园。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帅府园胡同。“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帝医院前街,后恢复原名。据《京师坊巷志稿》载:“神机营所属威远营
捷字步队置厂于此”。民国时为卫戍司令部衙门。胡同东口有清豫亲王府,民国五年(1916 年)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驻华的中华医学基金会购买了王府,改建成协和医院。原协和医学院旧址
1984 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帅府园交通中队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单三条
东单三条,东长安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南侧为东方广场,
北与校尉胡同相通。全长 534 米,沥青路面。
东单三条,明朝属澄清坊,称三条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分称西三条、东三条,宣统时
称三条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单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
三条,后恢复原名。三条胡同内有清豫亲王府,民国五年(1916 年)改建为协和医院。民国时
有法国圣心女学校、政闻报社、日本俱乐部、日本同仁医院、日本电通社、瑞典使馆、北京铁
工厂等。现胡同内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东方广场等单位。
新大路
新大路,毛主席纪念堂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东东交民,西止天安门广场东侧。
全长 65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新大路,民国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巷内有长城餐厅等单位。
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天安门广场东侧,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止天安门广场东
侧路,南与前门东大街相邻,北与大华路、兴华路相通,中与台基厂大街、正义路相交。全长1552
米,宽 16 米,沥青路面。
东交民巷,明朝属南熏坊,称东江米巷。据传,此地曾是出售江米之处,系因米市而得名。清
朝属正蓝旗,沿称。光绪时称东江米巷,亦称交民巷,宣统时称东交民巷。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汇丰夹道、大华街、三关庙、公安后街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帝路,
后恢复原名。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明朝,这里有会同馆、上林苑监以及藩育、嘉蔬、左典
察、右典察、前典察、后典察等十署。清朝,这里有太医院等衙署,与蒙古贸易的“里馆”、户
部的银库和一些王府宅第,如肃王府、梁公府、庆公府等。乾隆嘉庆年时,巷之中段曾辟一地
建“迎宾馆”,外国使臣临时居住。清大学士徐桐府第在此巷。在西面靠近棋盘街一带,还有明
朝建造的“天街游廊”,是作买卖最热闹的地方。清咸丰十年(1860 年)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战败。从咸丰十年到光绪十二年(1886 年),英、法、美、德、意、奥、比利时、荷兰、日
本等国相继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
订《辛丑条约》将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界”界内一切事由各国自行处理,中国政府一概不能
过问。民国二十七年(1928 年)各国大使馆迁往南京,这一带仍驻有各国公使馆,直到北平和
平解放。现巷内有东交民巷派出所、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台基厂头条
台基厂头条,崇文门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大华路,西止台基厂大街。全长 365 米,宽 8 米,
沥青路面。
台基厂头条,宣统时称头条,因在台基厂东侧,按自北向南排列顺序而得名。东交民巷清末属
外国使馆区,其北有奥国使馆,东是奥国兵营。民国时称头条胡同。1949 年后称台基厂头条。“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永革路头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北京空军后勤部等单位,余为居民
住宅。
台基厂二条
台基厂二条,崇文门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大华路,西止台基厂大街。全长 362 米,宽 8 米,
沥青路面。
台基厂二条,宣统时称二条胡同,因在台基厂东侧,按自北向南排列顺序而得名。东交民巷清
末属外国使馆区,其东南有德国医院,北有海关办事处。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台基厂二条 。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永革路二条,后恢复原名。现北京医院后门和外贸部宿舍占据胡同两
侧。
台基厂三条
台基厂三条,崇文门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兴华路北口,西止台基厂大街。全长 178 米,宽13
米,沥青路面。
台基厂三条,宣统时称东三条、西三条,因在台基厂东侧,按自北向南排列顺序而得名。原东
三条北为德国医院,南有德国兵营。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台基厂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
度改称永革路三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市总工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兴华路
兴华路,崇文门内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台基厂三条,南止东交民巷。全长 165 米,宽10
米,沥青路面。
兴华路,民国称此名。清末民初修建使馆时形成此路。1949 年后曾称高弼路,后复称兴华路。
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菖蒲河沿
菖蒲河沿,东长安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河沿大街,西止南池子大街,北有支巷通南湾
子胡同。全长 270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菖蒲河沿,清朝属皇城,光绪时称菖蒲河,因地处菖蒲河北岸而得名。菖蒲河明永乐年间开凿,
水来自中南海,经中山公园水榭,大液池,沿御用监南墙东流,顺宝钞司东墙南下,抵西长安
门折向东流,沿社稷坛南墙内侧流经天安门前金水河流至此,与御河相汇,出内城向东入通惠
河。民国后沿称菖蒲河。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菖蒲河沿。“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
路四条,后恢复原名。明、清时此地为皇城禁区,据《京师坊巷志稿》载:明之御作设此,牛
郎桥架于河上,今南池子南口红墙处有桥的遗物。1949 年后西段改为涵洞,1983 年又将东段改
为涵洞。2002 年危旧房拆迁,恢复历史风貌,现为菖蒲河公园。
小苏州胡同
小苏州胡同,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南
池子大街,西不通行。全长 16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小苏州胡同,清朝属皇城,称苏州胡同,因此地有殿阁桥亭,山石泉水,颇似江南苏州园林,
故而得名。民国时称小苏州胡同。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三条,
后恢复原名。小苏州胡同南侧路口以西原有小桥一座,名牛郎桥,已拆除。该胡同于 2002 年拆
除,现为菖蒲河公园。
西银丝胡同
西银丝胡同,东长安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南池子大街,西不通行。全长 192 米,
宽 4 米,沥青路面。
西银丝胡同,民国时称西银丝沟,因胡同细长且有排水沟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
地名时改称西银丝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头条,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2
年后拆除,现为菖蒲河公园。
东银丝胡同
东银丝胡同,东长安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菖蒲河沿,西止南池子大街。全长 30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银丝胡同,民国时称东银丝沟,因胡同细长且有排水沟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
地名时改称东银丝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葵花向阳路二条,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2
年后拆除,现为菖蒲河公园。
东单二条
东单二条,北京饭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单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北与东胜胡同、
西受禄街、东单小二条相通。全长 53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单二条,明朝属澄清坊,称二条胡同。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民国时此地有京汉铁路同人会、
三井洋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单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头条,后恢复原
名。该胡同于 90 年代拆除,现为东方广场。
敦厚里
敦厚里,北京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王府井大街,东不通行。全长 94 米,宽 4
米,方砖路面。
敦厚里,1949 年后称此名。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东方广场。
南观场胡同
南观场胡同,东长安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东起东单小二条,西止东胜胡同,北有
支巷通东单三条,中与西受禄街相通。全长 28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南观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灌肠胡同,据传,此巷多有专营煎灌肠的小贩,故而得
名。清宣统时称官场胡同。民国时称南官场胡同。1949 年后称南官场。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牛
毛大院、南慕义并入,改称南观场胡同。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东方广场。
东胜胡同
东胜胡同,东长安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南观场胡同,南止东单二条。全长 10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胜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井儿胡同,因胡同内有一眼井而得名。1949 年后称东井胡
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胜胡同。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东方广场。
西受禄街
西受禄街,东长安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单三条,南止东单二条,东与东单小二条相通,
西与东胜胡同相通,中与南观场胡同相通。全长 14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西受禄街,清光绪时称神路街。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西受禄街。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将南段并入瑞金路头条、北段并入瑞金路三条,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
除,现为东方广场。
东单小二条
东单小二条,东长安街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南观场胡同,南止东单二条。全长108
米,宽 2 米,方砖路面。
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小二条。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
改称东单小二条。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东方广场。

第六节 建国门地区
建国门地区,位于东城区东南部。其范围,东以建国门北大街、建国门南大街为界,与朝
阳区建国门外地区相接;西以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北大街为界,与东华门地区毗连;南以崇文
门东大街为界,与崇文区东花市地区为邻;北以干面胡同、禄米仓胡同为界,与朝阳门地区交
界。辖域南北最长 1750 米,东西最宽 1498 米,总面积 2.6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9 条,为建国门内大街、建国门北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北京站西街、北京站
街、北京站东街、建国门南大街、东单北大街、金宝街。
建国门内大街,东起建国门立交桥西端,西止东长安街东端,全长 1502 米。建国门北大街,北
起朝阳门南大街南端,南止建国门桥北端,全长 784 米。崇文门内大街,北起东单北大街南端,
南止崇文门外大街北端,全长 798 米。北京站西街,东起北京站街,西止崇文门西大街东端,
全长 732 米。北京站街,北起朝阳门南小街南端,南止北京火车站前广场,全长 370 米。北京
站东街,东起建国门南大街,西止北京站街,全长 605 米。建国门南大街,北起建国门立交桥
南端,南止东便门立交桥北端,全长 1293 米。东单北大街,北起东四南大街南端,南止崇文门
内大街北端,全长 806 米。金宝街, 东起建国门北大街,西止王府井大街,该街以东单北大街
为界,以西属东华门地区,以东属建国门地区,东段全长 1502 米。
该地区有智化寺和古观象台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于谦祠、亚斯立堂等北京市文物保护
单位。还有蔡元培故居、朱启钤宅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辖区内驻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红
十字会、国家旅游局等中央单位,有北京日报社、北京市保险公司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96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10 条,现存胡同 86 条。
干面胡同
干面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南大街,南与西石
槽胡同、东石槽胡同相通,北与东罗圈胡同、西罗圈胡同相通。全长 731 米,宽 8 米,沥青路
面。
干面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干面胡同。据传此路是去禄米仓运输禄米必经之路,车马行走,
尘土飞扬,居民戏称为“下干面”,故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据《燕都丛考》载:贝子
吴达海宅在此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六条,后恢复原名。民国时有中国红十
字会、华北救济总暑、铁路大学、泗洲试馆。现胡同内有东城区委党校、世界知识出版社等单
位,余为居民住宅。
西石槽胡同
西石槽胡同,东单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东起东石槽胡同西端,北止干面胡同,
南与遂安伯胡同相通。全长 340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西石槽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石槽胡同。据传胡同内有供骡马饮水用的石槽,故名。清朝属
镶白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分称东、中、西石槽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石槽胡同
东石槽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干面胡同,南有支巷
通遂安伯胡同。全长 41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石槽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石槽胡同。据传胡同内有供骡马饮水用的石槽,故名。清朝属
镶白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分称东、中、西石槽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中
石槽胡同并入。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遂安伯胡同
遂安伯胡同,东单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西石槽胡同,
南有两条支巷通红星胡同,北有支巷通东石槽胡同。全长 578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遂安伯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遂安伯胡同,因明永乐年间遂安伯陈志居此而得名。清朝属镶
白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井儿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五敢胡同,后恢复
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红星胡同
红星胡同,东单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单北大街,北有两条支
巷通遂安伯胡同。全长 724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红星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吴良大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因胡同内有一无量庵,改称无量
大人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官房大院并入,改称红星胡同。“文化大革命”中
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四条,后恢复原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七?七”事变前曾住在该胡同
9 号院内。现胡同内有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堂子胡同
东堂子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单北大街,南与协
和胡同相通,北靠红星胡同。全长 726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东堂子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堂子胡同。“堂子”是明时江南方言,妓院之意,故而得名。清
朝属镶白旗,称东堂子胡同。据《天咫偶闻》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东堂子胡同,故大学士
赛尚阿第也。”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二条,后恢复原名。民国时北大
校长蔡元培曾居胡同 75 号,今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9 号院原为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现胡
同内有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协和胡同
协和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堂子胡同,南止外交部街。全长 151 米 ,
宽 6 米,沥青路面。
协和胡同,清朝光绪时称蝎虎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协和胡同。1949 年后沿称。现胡
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外交部街
外交部街,东单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单北大街,北与协和胡
同相通。全长 721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外交部街,明朝属黄华坊,称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亨宅第在此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沿
称。清工部宝源局在此胡同。睿亲王府、迎宾馆、藏经馆、辅国公如嵩府第在胡同北侧。北洋
政府外交部设此,故改称外交部街。
北伐战争之后,曾为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冀察政务委员会所在地。“七?七事变”后为
伪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及议政委员会、伪华北政务委员会驻地。1949 年后沿用外交部街名称。“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条,后恢复原名。现北京一二四中学为睿亲王府旧址。胡同内有
外交部街礼堂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西总布胡同
西总布胡同,东单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单北大街。全长 723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西总布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总铺胡同,因总捕衙署设于此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
称总部胡同,宣统时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部布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八条,后恢复原名。胡同中有李鸿章堂祠, 1991 年 1 月李鸿章祠堂被拆除,
在原址上建成东城区档案局办公楼。现胡同内有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禄米仓胡同
禄米仓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牌坊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有二
支巷通小雅宝胡同,北与武学胡同、东八宝胡同、禄米仓东巷、禄米仓西巷相通。全长 540 米,
宽 10 米,沥青路面。
禄米仓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禄米仓,因清官员和八旗兵均到巷内皇库禄米仓领俸禄,故名。
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禄米仓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怀仁里并入。今胡同东口北侧有智化
寺,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 年),保存完好,1961 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禄米仓民国
时曾做过陆军被服厂。现胡同内有北京军区休干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小雅宝胡同
小雅宝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小牌坊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
街,南与春松胡同相通,并有二支巷通大雅宝胡同,北有二支巷通禄米仓胡同。全长 668 米 ,
宽 6 米,沥青路面。
小雅宝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小哑巴胡同。据传这里曾住有富家二兄弟,乳名大、小
哑巴,故此得名。宣统时称小雅宝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宽街、小牌坊胡
同南部、羊圈胡同、东龙凤口、中龙凤口、西龙凤口并入。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春松胡同
春松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南北、东西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小雅宝胡同,南止盛芳
胡同,东与大雅宝胡同相通,西与松树院相通。全长 11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春松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礼拜寺胡同,因胡同内有一礼拜寺而得名。1949 年后称礼
拜寺。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春松胡同。现胡同内礼拜寺旧址为春松小学,余为居民住宅。
松树院
松树院,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南北、东西走向。北起小雅宝胡同,东止春松胡同,南与盛芳
胡同相通。全长 171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松树院,民国称此名,据说因胡同 4 号院内有一株直径约 1 米的古松树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 。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礼拜寺夹道并入。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盛芳胡同
盛芳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朝阳门南大街,西止春松胡同,
南与北牌坊胡同、艺华胡同、先晓胡同、北总布胡同相通,并有四条支巷通大雅宝胡同,北与
小雅宝胡同相通。全长 451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盛芳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十方院,宣统时称什方院。据传胡同中有一寺庙,名十方
院,故此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井胡同并入,改称盛芳胡同。现胡同内十
方院旧址为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驻京办事处,余为居民住宅。
宝盖胡同
宝盖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盛芳胡同,南止赵堂子胡同,东与向春胡同
相通,西邻朝阳门南小街。全长 10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宝盖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向春胡同
向春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北总布胡同,西止宝盖胡同。全
长 19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向春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小椿树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向春
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总布胡同
北总布胡同,国际饭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雅宝胡同,南止东总布胡同,东有二支巷通
先晓胡同,西与向春胡同、后赵家楼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相通。全长 394 米 ,
宽 8 米,沥青路面。
北总布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城隍庙胡同,因街内有一城隍庙而得名(庙今已毁) 。宣
统时称城隍庙大街。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总布胡同。1949 年后沿称。今胡同 2 号旧宅院,
1984 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先晓胡同
先晓胡同,建国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大雅宝胡同,南止北牌坊胡同,
东有三支巷通艺华胡同,西有二支巷通北总布胡同。全长 367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先晓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贤孝牌。1949 年后称贤孝牌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
先晓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艺华胡同
艺华胡同,建国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大雅宝胡同,南止先晓胡同,西
有三支巷通先晓胡同。全长 35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艺华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牛角湾,因其形状似牛角而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艺华胡
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赵堂子胡同
赵堂子胡同,国际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宝盖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
与阳照胡同相通。全长 25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赵堂子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以西称东堂子胡同,以东称赵堂子胡同。“堂
子”江南方言即妓院。民国后沿称。此胡同东端同其它四条胡同相交,即西南阳照胡同,正东后
赵家楼胡同,正南宝珠子胡同,正北宝盖胡同。五条胡同相交,形成一个少见的胡同枢纽,当
地居民称之为“五路通祥”。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曾住此胡同 3 号,现为外交部宿舍,1984
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阳照胡同
阳照胡同,国际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北起赵堂子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全长 272 米,11
米,沥青路面。
阳照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羊尾巴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阳照胡同,取
阳光普照之意。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大羊宜宾胡同
大羊宜宾胡同,国际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东起宝珠子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
南有支巷通东总布胡同。全长 258 米,11 米,沥青路面。
大羊宜宾胡同,明朝时属黄华坊,与小羊宜宾胡同统称杨仪宾胡同。据《燕都丛考》载:“仪宾
者,明代尚郡主之称也”,胡同因此得名,但杨氏历史无考。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杨夷宾胡
同,宣统时东段称小羊宜宾胡同,西段称大羊宜宾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豆
坑胡同并入。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宝珠子胡同
宝珠子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赵堂子胡同,南止东总布胡同,东与后赵
家楼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小羊宜宾胡同相通,西与大羊宜宾胡同相通。全长 201 米,宽 117
米,沥青路面。
宝珠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赵家楼胡同
后赵家楼胡同,建国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总布胡同,西止宝珠子胡同。全长 141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后赵家楼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与前赵家楼胡同统称赵家胡同,光绪时称赵家楼,因此胡同内
有一赵家三层小楼而得名。民国 23 年(1934)时分称前、后赵家楼。1949 年后称前、后赵家
楼胡同。现胡同内有建国门医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前赵家楼胡同
前赵家楼胡同,建国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总布胡同,西止宝珠子胡同。全长 135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前赵家楼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与后赵家楼胡同统称赵家胡同,光绪时称赵家楼,因此胡同内
有一赵家三层小楼而得名。民国 23 年(1934)时分称前、后赵家楼。1919 年“五?四”运动时期,
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住在这里。北京学生曾为抗议签订卖国的《巴黎和约》 ,在此放火烧了曹宅 ,
并打了正在曹宅内的驻日公使章宗祥,史称“火烧赵家楼,怒打章宗祥”。1949 年后称前、后赵
家楼胡同。现胡同内有赵家楼饭店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小羊宜宾胡同
小羊宜宾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总布胡同,西止宝珠子胡同。全长 150
米,宽 15 米,沥青路面。
小羊宜宾胡同,明朝时属黄华坊,与大羊宜宾胡同统称杨仪宾胡同。据《燕都丛考》载:“仪宾
者,明代尚郡主之称也”,胡同因此得名,但杨氏历史无考。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杨夷宾胡
同,宣统时东段称小羊宜宾胡同,西段称大羊宜宾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弘通巷
弘通巷,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北牌坊胡同,南止东总布胡同。全
长 192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弘通巷,清朝乾隆时此地有弘通寺。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弘通观,因巷中有一庙名弘通观
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弘通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苍松巷,后
恢复原名。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总布胡同
东总布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建国门北大街,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与
顶银胡同、贡院西街、南牌坊胡同相通,北与大羊宜宾胡同、宝珠子胡同、北总布胡同、弘通
巷、北牌坊胡同相通。全长 631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总布胡同,明朝时属明时坊,与今西总布胡同统称总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总部
胡同,宣统时分称东、西总布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忠厚里、小丁香胡同
并入。今 53 号院原作家协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东总布邮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
宅。
新开路胡同
新开路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单北大街,南与春
雨胡同、北极阁胡同相通,并有二支巷通北极阁三条。全长 742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新开路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新开口。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新开路胡同,宣统时称新开
路。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新开路并入。后改称新开路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
度改称瑞金路六条,后恢复原名。据《京师坊巷志稿》载:宁郡王府在今胡同西端,正蓝旗官
学在此胡同内。民国时常山会馆、安陆会馆、丹麦公使馆在此。现胡同内有建国门街道办事处
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极阁胡同
北极阁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新开路胡同,南止栖凤楼胡同,东与北极
阁头条、二条、三条、四条相通。全长 19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极阁胡同,清朝宣统时称北极阁,因胡同内有北极阁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北极
阁胡同。今协和医院宿舍即原北极阁旧址,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极阁头条
北极阁头条,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北极阁胡同,东不通行,南有支
巷通栖凤楼胡同,北有支巷通北极阁二条。全长 330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极阁头条,清朝属镶白旗,称娘娘庙,因胡同内有一娘娘庙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
顿地名时将栖凤楼小三条并入,改称北极阁头条。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极阁二条
北极阁二条,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春雨胡同,西止北极阁胡同,南有支巷通
北极阁头条,北有支巷通北极阁三条。全长 23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极阁二条,清朝属镶白旗,称小土地庙,因胡同东口有一小土地庙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极阁二条。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极阁三条
北极阁三条,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北极阁四条,西止东单北大街,
南有支巷通北极阁二条,中与北极阁胡同相通。全长 360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北极阁三条,明朝属明时坊,称黄兽医胡同。因巷内住有一黄姓兽医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
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小头条、小二条并入,改称北极阁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
瑞金路四条,后恢复原名。宁郡王府在胡同西端,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中国儿童
艺术剧院音像出版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极阁四条
北极阁四条,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春雨胡同,西止北极阁胡同,南与北极阁
三条相通,北靠新开路胡同。全长 23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极阁四条,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土地庙胡同,宣统时称大土地庙。因此地曾有一土地庙,
因规模较大被称之为大土地庙,故此得名。民国后沿称大土地庙。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极
阁四条。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春雨胡同
春雨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新开路胡同,南止建国门内大街,东与春雨
一巷、春雨二巷相通,西与北极阁二条、栖凤楼胡同相通。全长 30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春雨胡同,清宣统时称火神庙,因胡同内有一火神庙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火神庙
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春雨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春雨二巷
春雨二巷,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春雨胡同,东不通行,南有支巷通
春雨一巷。全长 39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春雨二巷,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象鼻子胡同,宣统时称象鼻子坑。据传,此地为清朝皇家
养象之所,设有大象洗澡的水坑,故此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分称象鼻子前坑、中坑、
后 坑。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象鼻子后坑改称春雨二巷。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
南衣袍胡同
南衣袍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多曲折。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春雨胡同,
南与建国门内大街相通,北与春雨一巷相通。全长 31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南衣袍胡同,清朝光绪时称称衣包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衣袍胡同。1949 年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铁厂胡同并入。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栖凤楼胡同
栖凤楼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春雨胡同,西止东单北大街,南与建国门
内大街相通,北与北极阁胡同、北极阁头条相通。全长 49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栖凤楼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门楼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骑凤楼,宣统时称栖凤楼。
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扁担胡同并入,改称栖凤楼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
瑞金路二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顶银胡同
顶银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贡院西街,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与后椅子
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东总布胡同。全长 32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顶银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赶驴桥。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大、小顶银胡同。据传此地曾
有制作金银首饰的铺子,故名。宣统时称顶银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甘石
桥、草厂小门并入。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后椅子胡同
后椅子胡同,国际饭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顶银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全
长 9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后椅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58 年因盖科技馆,拆除了前椅
子胡同、中椅子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草厂胡同、草厂大坑并入。著名科学家严济慈曾
住在此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富建胡同
富建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顶银胡同,南止长安大戏院。全长 150 米 ,
宽 5 米,沥青路面。
富建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斧钺司营。清朝属正蓝旗,称福建司营胡同。民国称福建司营。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东井胡同并入,改称富建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贡院西街
贡院西街,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总布胡同,南止建国门内大街,东与贡院
头条、贡院二条相通。全长 369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贡院西街,明、清时为贡院的一部分。贡院系明、清科举考场。清朝宣统时称贡院西大街。民
国沿称。1949 年后称贡院西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朝霞街,后恢复原名。现街内有新华
通讯社香港分社北京办事处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贡院头条
贡院头条,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贡院东街,西止贡院西街,南与贡院二条相
通,北与东总布胡同相通。全长 243 米,宽 10 米,沥青路面。
贡院头条,原为元朝礼部旧基,明永乐年间改为贡院。贡院头条原属贡院的一部分。民国 36 年
(1947 年)东段称贡院头条,西段称贡院二条。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贡院
三条并入,统称贡院头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朝霞街一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四
川省人民政府驻京办事处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贡院二条
贡院二条,建国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贡院头条,西止贡院西街。全长 174 米,宽6
米,沥青路面。
贡院二条,明、清时为贡院的一部分。贡院二条,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贡院四条。1949 年
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贡院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朝霞街二巷,后恢复原
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贡院东街
贡院东街,建国门内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总布胡同,南止建国门内大街,西与贡院
头条相通。全长 312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贡院东街,明、清时为贡院的一部分。清朝宣统时称贡院东大街。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贡院
东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朝霞东街,后恢复原名。现街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牌坊胡同
南牌坊胡同,建国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总布胡同,南止建国门内大街。全长 292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南牌坊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牌房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牌坊胡同,宣统时称大牌
坊胡同。民国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以东总布胡同为界,分南、北牌坊胡同。“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无私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洋溢后巷
洋溢后巷,崇文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邮政枢纽西墙,西止北京日报社,南与洋溢
胡同相通,北与建国门内大街相通。全长 20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洋溢后巷,明朝属明时坊,称冠帽胡同。清朝属正蓝旗,称官帽胡同。据传,明朝权相严嵩曾
住在此巷,许多豪门贵族登门拜访以求恩宠获得官位,故而得名。民国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银碗胡同并入,改称洋溢后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洋溢胡同
洋溢胡同,建国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邮政枢纽西墙,西止崇文门内大街,北与洋
溢后巷相通。全长 519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洋溢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扬州胡同。清朝属正蓝旗,称羊肉胡同。民国改称洋溢胡同。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西裱褙胡同
西裱褙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邮政枢纽西墙,西止崇文门内大街,南与
麻线胡同相通。全长 51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西裱褙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表背胡同。因此地靠近贡院,买卖字画者甚多,昔日胡同内从
事裱糊者多,故名。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裱褙胡同,宣统时分称东、西裱褙胡同。民国后
沿称。胡同北侧 23 号为于谦祠,1984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北京日报报业集
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八宝楼胡同
八宝楼胡同,崇文门内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麻线胡同,南止苏州胡同。全长 130 米 ,
宽 6 米,沥青路面。
八宝楼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八宝楼。据传胡同内曾有一所很大的厕所,人称“岜岜楼”,
后为文雅中听,改称八宝楼。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八宝楼胡同。“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灭资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麻线胡同
麻线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北鲜鱼巷,西止崇文门内大街,
南与侯位胡同、八宝楼胡同相通,北与西裱褙胡同相通。全长 46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麻线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麻绳胡同。清朝属正蓝旗,称麻线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代代红胡同,后恢复原名。今 3 号院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
宅。
侯位胡同
侯位胡同,北京站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东起北鲜鱼巷,北止麻线胡同。全长 17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侯位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前锋胡同,
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鲜鱼巷
北鲜鱼巷,北京火车站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西裱褙胡同,南止苏州胡同,东与喜庆胡同、
芝麻胡同相通,西与麻线胡同、侯位胡同相通。全长 17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鲜鱼巷,清朝属正蓝旗,称土地庙下坡。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鲜鱼巷。现
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喜庆胡同
喜庆胡同,北京站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东起邮政枢纽西墙,西止北鲜鱼巷,南有
支巷通芝麻胡同。全长 5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喜庆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喜鹊胡同。据传,此地曾有一老槐树,喜鹊常在树上筑巢,因而
得名。清朝属正蓝旗,称喜雀胡同。民国称喜鹊胡同。1949 年后称喜雀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
时,以其谐音改称喜庆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芝麻胡同
芝麻胡同,北京站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邮政枢纽西墙,西止北鲜鱼巷,南有支巷通苏州
胡同。全长 6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芝麻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罗纸马胡同。清朝属正蓝旗,光绪时称芝麻胡同。民国后沿称。
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苏州胡同
苏州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邮政干线运输局,西止崇文门内大街,南与公
平巷、中鲜鱼巷、八宝楼胡同相通,北与北鲜鱼巷、八宝楼胡同相通。全长 520 米,宽 7 米 ,
沥青路面。
苏州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苏州胡同。据传这里曾集居苏州人,且有苏州会馆,故而得名。
清朝属正蓝旗,沿称至今。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七贤里、延寿庵并入。清末民初此地因靠近东
交民巷使馆区,商业发展很快,甚为繁华。现胡同内有市地下铁道建设公司等单位,余为居民
住宅。
小报房胡同
小报房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八宝胡同,西止崇文门内大街。全长 16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小报房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报房胡同,光绪时称小报房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
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八宝胡同
南八宝胡同,崇文门内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苏州胡同,南止船板胡同,东与三源胡同
相通,西与小报房胡同相通。全长 21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南八宝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巴巴胡同,宣统时称南八宝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
内多为居民住宅。
三源胡同
三源胡同,北京站西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南折。南起治国胡同,西止南八宝胡同,南与
庆平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苏州胡同。全长 26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三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三元庵,因胡同内原有一尼姑庵名三元庵,故名。1949 年
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三源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治国胡同
治国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北京站西街,西止三源胡同,南与
庆平胡同相通。全长 18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治国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姚铸锅胡同。清朝属正蓝旗,称三元庵胡同,因此地原有一三元
庵而得名。民国时改称尧治国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治国胡同。现胡同
内均为居民住宅。
庆平胡同
庆平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北京站西街,西止三源胡同,南有
二支巷通西镇江胡同,北有支巷通治国胡同。全长 21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庆平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范子平胡同。清朝属正蓝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庆平
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西镇江胡同
西镇江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北京站西街,南止船板胡同,北
有二支巷通庆平胡同。全长 18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西镇江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镇江胡同。清朝属正蓝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边的
钓饵胡同并入。后因修建北京站西街,将镇江胡同一分为二,称东、西镇江胡同,其西段 1979
年命名为西镇江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中鲜鱼巷
中鲜鱼巷,北京火车站西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苏州胡同,南止北京站西街。全长 127 米 ,
宽 5 米,沥青路面。
中鲜鱼巷,清朝属正蓝旗,与南鲜鱼巷统称鲜鱼巷。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南鲜
鱼巷。后因修建北京站西街,将南鲜鱼巷分为南北两段,街北段 1977 年命名为中鲜鱼巷。现胡
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公平巷
公平巷,北京站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苏州胡同,南止北京站西街。全长 124 米,宽 4 米,
沥青路面。
公平巷,清光绪时为两条胡同,一称公平当,一称箭杆白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箭杆白胡同并入,改称公平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船板胡同
船板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崇文门内大街,东南止崇文门东顺城
街,并与后沟胡同相通,北与南八宝胡同、西镇江胡同、丁香胡同相通,中与北京站西街相通。
全长 525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船板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船板胡同。据传此地曾有造船场,因而得名。清朝属正蓝旗,沿
称至今。1958 年修建北京站西街,将胡同截为两段。现胡同内有外文书店、铁路旅社等单位,
余为居民住宅。
晓顺胡同
晓顺胡同,崇文门内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后沟胡同,西止金朗大酒店东墙。全长 30 米 ,
宽 6 米,沥青路面。
晓顺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孝顺牌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称孝顺胡同。
民国后沿称。1974 年改称晓顺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沟胡同
后沟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船板胡同,南止崇文门东顺城街,西与晓顺胡
同相通。全长 24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后沟胡同,清宣统时称后沟,因此地两侧房屋中间原有一明沟而得名,后改明沟为暗沟。民国
后沿称。1949 年后称后沟胡同。清末,基督教美国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在胡同内修建会所。
基督教亚斯立堂位于胡同丁 2 号,1990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北京市眼科研究
所、北京同仁眼库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江擦胡同
江擦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京火车站广场西侧,西止北京站西街,南与
南鲜鱼巷相通。全长 7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江擦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江聪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礓嚓胡同,宣统时称江擦胡
同。民国后称沿。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鲜鱼巷
南鲜鱼巷,北京火车站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北京站西街,南止东镇江胡同。全长 73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南鲜鱼巷,清朝属正蓝旗,与中北鲜鱼巷统称鲜鱼巷。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南
鲜鱼巷。后因修建北京站西街,将胡同分为两段,街南、北侧分称中、南鲜鱼巷。现巷内均为
居民住宅。
东镇江胡同
东镇江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北京火车站广场西侧,西止北京
站西街,南与丁香胡同相通。全长 25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镇江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铫儿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吊儿胡同,宣统时称钓饵
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钓饵胡同并入镇江胡同。后因修建北京站西街,将镇
江胡同一分为二,称东、西镇江胡同,其东段 1979 年命名为东镇江胡同。现胡同内有北京市一
二七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丁香胡同
丁香胡同,北京火车站西侧,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东镇江胡同,西南止船板胡同。全长112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丁香胡同,清朝属正蓝旗,称丁香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有丁香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
住宅。
崇文门东顺城街
崇文门东顺城街,北京火车站西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京火车站,西止北京站西街西端,
北与船板胡同、后沟胡同相通。全长 408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崇文门东顺城街,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城根。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崇
文门东顺城街。后修建二环路拆除了原来部分城墙,今存的明城墙遗址,1984 年定为市级文物
保护单位。现街内有北京市三八家务服务总公司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水磨后巷
水磨后巷,建国门内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通水磨胡同,东端北折通建国门内大街。
全长 49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水磨后巷,清朝属正蓝旗,称牛角湾。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位于水磨胡同后,改
称水磨后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水磨胡同
水磨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金融大厦西墙,西止北京站街,北与水磨后
巷相通。全长 25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水磨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随磨房胡同,因此地有随(隋)姓磨房而得名。清朝属正蓝旗,
称水磨胡同,水磨系随磨的谐音。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裱褙胡同
东裱褙胡同,北京火车站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羊毛胡同,西止北京站街,南与大羊毛胡
同、南裱褙胡同相通。全长 298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裱褙胡同,明朝属明时坊,与西裱褙胡同统称表背胡同,因此地靠近贡院,买卖字画者甚多,
昔日胡同内从事裱糊者多,故名。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裱褙胡同,宣统时分称东、西裱褙
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裱褙胡同
南裱褙胡同,北京站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裱褙胡同,南止北京站东街,东与老钱局胡
同相通,西邻中粮广场等商厦。全长 252 米,沥青路面。
南裱褙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黄土大院。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黄土大
院南部改称南裱褙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小羊毛胡同
小羊毛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北起东裱褙胡同,西止大羊毛胡同,
南与柳罐胡同相通。全长 277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小羊毛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羊毛胡同,宣统时称小羊毛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
革命”中一度改称东新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丰收胡同
丰收胡同,北京站东街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大羊毛胡同,南止老钱局胡同。全
长 181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丰收胡同,明朝属明时坊,称豆腐巷,因此地有豆腐作坊而得名。清朝属正蓝旗,沿称。民国
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丰收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柳罐胡同
柳罐胡同,建国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泡子河东巷,西止大羊毛胡同。全长 110 米,
宽 8 米,沥青路面。
柳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据传胡同内曾有一口二眼井,系一柳罐供人打水,
故此得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老钱局胡同
老钱局胡同,北京站东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大羊毛胡同,西止南裱褙胡同,
北与丰收胡同相通。全长 299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老钱局胡同,清朝宣统时称钱局后身,因此处曾是清朝工部铸钱的地方,故此得名。民国后沿
称。1949 年后称老钱局后身。“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农跃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北
京铁路分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大羊毛胡同
大羊毛胡同,建国门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小羊毛胡同,南止盔甲厂胡同,东与柳罐
胡同相通,西与丰收胡同、老钱局胡同、东受禄街、抽屉胡同相通,中与北京站东街相通。全
长 349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大羊毛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称羊毛胡同,宣统时称大羊毛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
革命”中一度改称东新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北京站地区管理处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毛家湾胡同
毛家湾胡同,北京火车站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北京站东街,南止抽屉胡同,东
与东受禄街相通。全长 27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毛家湾胡同,清朝属正蓝旗,称毛家湾。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毛家湾胡同。“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克俭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受禄街
东受禄街,北京火车站东侧,呈南北走向,多曲折。东起抽屉胡同,西止毛家湾胡同。全长 250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受禄街,清朝属正蓝旗,宣统时称神路街。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东受禄街。“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克勤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抽屉胡同
抽屉胡同,北京火车站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大羊毛胡同,西止毛家湾胡同,南与盔甲厂胡
同相通,北与东受禄街相通。全长 33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抽屉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因其形状似抽屉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旭东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盔甲厂胡同
盔甲厂胡同,北京火车站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泡子河东巷,西止抽屉胡同,南与解放里相
通,北与大羊毛胡同相通。全长 232 米,宽 15 米,沥青路面。
盔甲厂胡同,明朝此地为盔甲厂,故名。清朝属正蓝旗,称盔甲厂。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
地名时改称盔甲厂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后继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
住宅。
解放里
解放里,北京火车站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北起盔甲厂胡同,南不通行。全长 117 米 ,
宽 4 米,沥青路面。
解放里,是建国后新建的居民区。1949 年后,政府投资建设新房,铺设马路,彻底改变了以前
贫民窟的形象,群众为表达感激之情,取名解放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泡子河西巷
泡子河西巷,建国门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京安饭店,南不通行。全长 95 米,宽 3 米 ,
沥青路面。
泡子河西巷,明朝属明时坊,称泡子河,因此地为泡子河,故名。泡子河水无上源,是由积水
形成的水面,北端在贡院以东,自北向南,在角楼下西折,出崇文门以东的水关入护城河。清
朝属正蓝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泡子河西段改称泡子河西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
改称万年青西巷,后恢复原名。据《宸垣识略》载,明朝时此地十分繁华,有著名的吕公堂(明
万历年间赐名护国永安宫)、慈云寺(十方寺)、华严禅林、大清宫、关帝庙等,是游览胜地。
崇祯七年(1643 年)九月,泡子河的西的盔甲厂火药爆炸,泡子河围边建筑毁于此难,仅吕公
堂幸存。明清两代曾多次疏浚泡子河,到 20 世纪初水面还夏溢冬涸,20 世纪 40 年代已无水面 。
后一些居民迁入,逐渐发展为居民区。1949 年后,政府填平河沟,修建了居民住宅。该胡同于
90 年代拆除,现为三元金安大酒店。
泡子河东巷
泡子河东巷,北京火车站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北京站东街,东止建国门南大街,
中与盔甲厂胡同相交。全长 419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泡子河东巷,明朝属明时坊,称泡子河。清朝属正蓝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泡子河
东段改称泡子河东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万年青东巷,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1996 年拆
除,现为荷华大厦。
大雅宝胡同
大雅宝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北总布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
街,南与宝盖胡同相通,北与松树院相通,并有四条支巷通大雅宝胡同。全长 472 米,宽 11 米 ,
沥青路面。
大雅宝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大哑巴胡同。据传这里曾住有富家二兄弟,乳名大、小
哑巴,故此得名。宣统时称大雅宝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扁担胡同并入。 “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蓬勃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0 年拆除,并入金宝街。
北牌坊胡同
北牌坊胡同,建国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雅宝胡同,南止东总布胡同,东邻建国
门北大街,西与先晓胡同、弘通巷相通。全长 388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北牌坊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牌房胡同。清朝属正蓝旗,乾隆时与南牌坊胡同统称牌坊胡同。
据查,此处并无牌坊,原是清军兵营,营房为排房,附近居民称此地为大排房,谐音讹变为大
牌坊。宣统时称大牌坊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大牌坊胡同北段改称北牌坊胡
同。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华润大厦。
春雨一巷
春雨一巷,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端东折。东起朝阳门南小街,南止南衣袍胡同,
西有支巷通春雨胡同。全长 39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春雨一巷,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象鼻子胡同,宣统时称象鼻子坑。据传,此地为清朝皇家
养象之所,设有大象洗澡的水坑,因此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分称象鼻子前坑、中坑、
后坑。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象鼻子前坑、中坑改称春雨一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北京市政协等单位。
北京站一巷
北京站一巷,北京火车站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裱褙胡同,西止北京站街,南有支巷通北
京站东街,北有支巷通北京站二巷。全长 190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北京站一巷,明朝属明时坊,称马皮厂。清朝属正蓝旗,沿称。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马皮厂并入,改称北京站一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北京站街东侧商业设施。
北京站二巷
北京站二巷,北京火车站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南裱褙胡同,西止北京站街,南
与北京站一巷相通。全长 15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京站二巷,清光绪时称苏州胡同下坡,因位于苏州胡同之东下坡而得名。民国后称苏州巷下
坡。1949 年后沿称。1958 年修建北京站,因靠近火车站而更名为北京站二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北京站街东侧商业设施。
北京站三巷
北京站三巷,北京火车站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裱褙胡同,西止北京站街。全长 127 米 ,
宽 3 米,沥青路面。
北京站三巷,清朝属正蓝旗,称箭杆胡同,因其地形细长似箭杆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京站三巷。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北京站街东侧商业设施。
集贤里
集贤里,北京火车站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内城东南角楼,西止崇文门东顺城街。
全长 197 米,宽 10 米,沥青路面。
集贤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此地原是燕京大学的花园,地名取贤人集居之意。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明城墙遗址公园绿地。

第七节 朝阳门地区
朝阳门地区,位于东城区东南部,朝阳门立交桥西侧。其范围,东以朝阳门南大街为界,与朝
阳区朝阳门外地区相接;西以东四南大街为界,与东华门地区毗连;南以干面胡同、禄米仓胡
同为界,与建国门地区为邻;北以朝阳门内大街为界,与东四地区交界。辖域南北最长 876 米,
东西最宽 1432 米,总面积 1.4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4 条,为东四南大街、朝阳门内大街、朝阳门南大街、朝阳门南小街。
东四南大街,北起东四北大街南端,南止东单北大街北端,全长 970 米。朝阳门内大街,东起
朝阳门桥西端,西止东四北大街南端,全长 1445 米。朝阳门南大街,北起朝阳门立交桥南端,
南止建国门北大街北端,全长 769 米。朝阳门南小街,北起朝阳门内大街,与朝阳门北小街相
接,南止建国门内大街,与北京站相接,全长 1800 米。
该地区有东四清真寺、孚王府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桂公府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辖区
内驻有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等中央单位,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北京
分公司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现存胡同 38 条。
大通胡同
大通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朝阳门内大街,南止前炒面胡同,
东与后炒面胡同相通。全长 196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大通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大烟筒胡同,据传,因胡同形状似烟筒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大淹通胡同,系谐音讹变。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大通胡同。现胡同内
均为居民住宅。
小通胡同
小通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朝阳门内大街,南止后炒面胡同。
全长 146 米,宽 2 米,沥青路面。
小通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小烟筒胡同,据传,因胡同形状似烟筒而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小淹通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以其谐音改称小通胡同。现胡同内均为
居民住宅。
后炒面胡同
后炒面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前拐棒胡同,西止大通胡同,北与小通胡
同相通。全长 178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后炒面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炒米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炒面胡同,宣统时分称前、
后炒面胡同。民国后沿称。据传,此地曾有多处经营炒面的餐馆,胡同因此得名。现胡同内均
为居民住宅。
前炒面胡同
前炒面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前拐棒胡同,西止东四南大街,
北与大通胡同相通。全长 38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前炒面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炒米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炒面胡同,宣统时分称前、
后炒面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三十条,后恢复原名。据传,此地
曾有多处经营炒面的餐馆,胡同因此得名。胡同内 5 号院曾是五四运动时被学生列为卖国贼陆
宗舆的住宅。34 号院民国时是眼科专家毕毕德住宅。现胡同内有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和中国
公路工程咨询公司,余为居民住宅。
前拐棒胡同
前拐棒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南北、东西曲折形。北起朝阳门内大街,东止朝阳门南小
街,南有支巷通礼士胡同,北与后拐棒胡同相通,西与前、后炒面胡同相通。全长 492 米,宽5
米,沥青路面。
前拐棒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拐棒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前拐棒胡同,因其地形和所处方
位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万庆桥并入。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拐棒胡同
后拐棒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朝阳门内大街,南止前拐棒胡
同。全长 25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后拐棒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拐棒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后拐棒胡同,因其地形和所处方
位而得名。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礼士胡同
礼士胡同,东四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
演乐胡同、灯草胡同,北有支巷通前拐棒胡同。全长 72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礼士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驴市胡同,亦称骡市。据传,此地曾是驴骡市场,故而得名。清
朝属镶白旗,沿称,宣统时驴市废,以其谐音改称礼士胡同。1949 年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
地名时,将关家大院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八条,后恢复原名。清时镶白
旗护军统领署在胡同南。123 号为清大学士敬信旧居,民国时做过蒙藏院,今为礼士胡同小学。
54 号院,曾是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武官处。129 号四合院曾做过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1984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为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现胡同内有东城区国家税务局、北京
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灯草胡同
灯草胡同,东四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礼士胡同,西止东四南大街,南与
演乐胡同相通,北与礼士胡同相通。全长 48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灯草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灯草胡同。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据传,此地接近灯市,因售卖
灯草(灯芯)而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南北走向的下洼子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
改称瑞金路二十六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朝阳门医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演乐胡同
演乐胡同,东四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南大街,
南与东花厅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礼士胡同、灯草胡同。全长 74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演乐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演乐胡同,系明朝教坊司所属乐队演习奏乐的地方,故名。清朝
属镶白旗,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四条,后恢复原名。胡同 92 号院有一株
胸径 1.1 米的古枣树,约有 500—700 年的历史,被尊为枣树王。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本司胡同
本司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花厅胡同,西止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
内务部街,北与西花厅胡同相通。全长 606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本司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本司胡同。因明朝教坊司在此,故名。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明
朝教坊司属宫廷内府,官妓院属教坊司,管辖宫廷音乐、戏曲活动之地。民国后沿称。“文化大
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二条,后恢复原名。清左翼前锋统领衙门,正蓝旗满洲、蒙古、汉
三军都统署曾在本司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西花厅胡同
西花厅胡同,东四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多曲折。北起东花厅胡同,南止本司胡同。全长15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西花厅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西花厅。1949 年后称西花厅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
宅。
东花厅胡同
东花厅胡同,东四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演乐胡同,南止本司胡同,西与
西花厅胡同相通。全长 21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花厅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东花厅胡同。据传,清时此地有妓院名花厅,故而得名。宣统
时称东花厅。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改称东花厅胡同。此地原有一庙为双关帝庙,今已拆除。
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内务部街
内务部街,东四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南大街,北有支巷通
本司胡同。全长 72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内务部街,明朝属黄华坊,称勾阑胡同。勾阑即妓院的代称。勾阑胡同是以妓院所在地命名的
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构栏胡同,宣统时称民政部街。民国时,北洋政府内务部在此
地,更名为内务部街。1949 年以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二十条,后恢复原名。
清朝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府第在胡同内。20 号为文化名人梁实秋住宅,今为内务部街居委会。
现 11 号四合院,1984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北洋政府内务部旧址今为北京第二中学。
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史家胡同
史家胡同,灯市口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南大街,南与东、西
罗圈胡同相通。全长 72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史家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史家胡同。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据传是因当地住有史姓大户而
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京华邨、官学大院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十八条,
后恢复原名。胡同内曾有清左翼宗学。据老住户讲,清末中法银行董事长刘福成、名妓赛金花
(傅彩云),都有宅第在此胡同。史家胡同小学校址原为史可法祠堂。胡同内 51-55 号四合院 1984
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史家胡同小学、 《中国妇女》杂志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
宅。
西罗圈胡同
西罗圈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史家胡同,南止干面胡同。全
长 18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西罗圈胡同,清朝光绪时称西罗圈胡同。据传,因此胡同形似罗圈而得名。民国后沿称。现胡
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罗圈胡同
东罗圈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多曲折。北起史家胡同,南止干面胡同。全长359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东罗圈胡同,清朝光绪时称东罗圈胡同。据传,因此胡同形似罗圈而得名。民国后沿称。“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远见胡同,后恢复原名。胡同北口路东原有一小庙,传为清朝大学士刘墉的
家庙,今为民居。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竹杆胡同
北竹杆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大街,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有
三条支巷通竹杆胡同,北有二支巷通朝阳门内大街。全长 63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北竹杆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老君堂,因胡同中有一老君庙而得名。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
称老君堂胡同,宣统时称老君堂。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南钓鱼台、北井儿胡同并
入,改称北竹杆胡同。清朝正白旗满洲都统署在此胡同内,置神机营所属左翼汉军排枪队、炮
队于此。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竹杆胡同
竹杆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南大街,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有支
巷通南竹杆胡同,北有二支巷通北竹杆胡同。全长 63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竹杆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铸锅巷。据传,因当时为铸锅匠人聚居之地,故名。清朝属镶白
旗,乾隆时改称竹杆巷胡同,传此地曾为竹杆市场故得名,宣统时称竹杆巷。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贵人关、扁担胡同并入,改称竹杆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竹杆胡同
南竹杆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水关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与东
水井胡同、新鲜胡同相通,北有二支巷通竹杆胡同。全长 62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南竹杆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把台大人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巴大人胡同,宣统时
称八大人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林驸马胡同、蔡家大院并入,因其位于竹
杆胡同以南,改称南竹杆胡同。现胡同内有北京市第八十五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新鲜胡同
新鲜胡同,朝阳门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竹杆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与红岩
胡同、西水井胡同相通。全长 56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新鲜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新鲜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五道湾并入。胡同
内原有清朝正白旗觉罗宗学,今为新鲜胡同小学。40 号为清桂公府,1986 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
单位。东口路北有清内务府大臣邵英旧居。路南有礼部尚书绍棋花园,今为民居。79 号院中有
一直径 30 多公分酸枣树,果实大,人称老虎眼。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水井胡同
东水井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南竹杆胡同,南止小牌坊胡同,东邻南水
关胡同,西与红岩胡同、新鲜胡同相通。全长 14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水井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苦水井胡同,宣统时分称东、西苦水井。据传,因胡同
内有一苦水井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水井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
宅。
西水井胡同
西水井胡同,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新鲜胡同,南止小方家胡同,东与红岩胡
同相通,西与前、后芳嘉园胡同相通。全长 18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西水井胡同,清朝属镶白旗,乾隆时称苦水井胡同,宣统时称西苦水井。据传,因胡同内有一
苦水井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西水井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红岩胡同
红岩胡同,朝阳门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水井胡同,西止西水井胡同,北有支巷通
新鲜胡同。全长 19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红岩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真武庙,据当地老住户讲,胡同内曾有一真武庙,胡同因此得名,
此庙现已无存。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红岩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芳嘉园胡同
芳嘉园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南北曲折形。南起大方家胡同,西止大方家,东与
前、后芳嘉园胡同相通。全长 34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芳嘉园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大、小方家园。因明朝在此建有第宅园林—方家园而得名。园
废后,改称芳嘉园。民国称芳嘉园。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芳嘉园胡同。胡同
内有清承恩公桂祥府,桂祥是慈禧太后之弟,其女是隆裕皇后,一门两后,时人称桂公府为凤
凰窝,府址今为科学院幼儿园。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后芳嘉园胡同
后芳嘉园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西水井胡同,西止芳嘉园胡同。全长 17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后芳嘉园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斗母庙(宫)。据传,胡同内曾有一庙,名斗母宫,胡同由此
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位于芳嘉园东侧,前芳嘉园胡同以北,改称后芳
嘉园胡同。清桂公府花园在胡同内。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前芳嘉园胡同
前芳嘉园胡同,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西水井胡同,西止芳嘉园胡同。全长 167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前芳嘉园胡同,清宣统时称火神庙,因胡同内有一火神庙而得名,现庙已无存。民国后沿称。 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前芳嘉园胡同。清桂公府花园在胡同内。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牌楼馆胡同
牌楼馆胡同,禄米仓北侧,呈环行状。西起朝阳门南小街,向东曲折,出口亦在朝阳门南小街。
全长 130 米,宽 2 米,沥青路面。
牌楼馆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牌楼馆,据当地老住户讲,此地曾有私塾馆。1949 年后
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牌楼馆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小方家胡同
小方家胡同,智化寺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小牌坊胡同,西止大方家胡同,北与
西水井胡同相通。全长 291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小方家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小方家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风发胡同,
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大方家胡同
大方家胡同,智化寺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小牌坊胡同,西止朝阳门南小街,南与禄米仓后
巷相通,北与小方家胡同、芳嘉园胡同相通。全长 547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大方家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大方家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有北京军区干休所等单位,
余为居民住宅。
小牌坊胡同
小牌坊胡同,智化寺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水关胡同,南止禄米仓胡同,东有二支巷通南
水关胡同,西与大、小方家胡同相通。全长 39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小牌坊胡同,明朝属黄华坊,称牌房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小牌坊胡同,据传,清乾隆时这
里曾立过贤孝坊,故名。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建荣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
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南水关胡同
南水关胡同,朝阳门立交桥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竹杆胡同,南止小牌坊胡同,东有三支巷
通朝阳门南大街,西与南竹杆胡同相通。全长 567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南水关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南水关。清朝属镶白旗,沿称。据当地老人讲,此地曾有一水
闸,控制流经护城河的水,因是水的关口,故称南水关。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衣袍胡同、鼓
手胡同并入,改称南水关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春江胡同,后恢复原名。原胡同中部
有一座二圣庙,已改成公共厕所。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禄米仓北巷
禄米仓北巷,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禄米仓西巷,西止朝阳门南小
街。全长 67 米,宽 2 米,方砖路面。
禄米仓北巷,民国时称油房胡同,因胡同内有一油坊而得名。1949 年后称小油房胡同。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因其地处禄米仓以北,改称禄米仓北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禄米仓南巷
禄米仓南巷,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多曲折。东起禄米仓西巷,西止朝阳门南
小街。全长 90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禄米仓南巷,民国时称井儿胡同,因胡同内有一水井而得名。1949 年后称南井胡同。1965 年整
顿地名时改称禄米仓南巷。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禄米仓西巷
禄米仓西巷,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禄米仓后巷,南止禄米仓胡同,西与禄米
仓南巷相通。全长 167,宽 5 米,沥青路面。
禄米仓西巷,清光绪时称仓西夹道,因其地处禄米仓西侧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改称禄米仓西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永强西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
宅。
禄米仓后巷
禄米仓后巷,朝阳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东起禄米仓东巷,西止禄米仓西巷,
北与大方家胡同相通。全长 271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禄米仓后巷,清朝宣统时称仓后身,因其地处禄米仓后面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改称禄米仓后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永强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
宅。
禄米仓东巷
禄米仓东巷,智化寺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禄米仓后巷,南止禄米仓胡同,东有二支巷通东
八宝胡同。全长 172,宽 4 米,沥青路面。
禄米仓东巷,清朝光绪时称仓东夹道,因其地处禄米仓东侧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
地名时改称禄米仓东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永强东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
住宅。
东八宝胡同
东八宝胡同,智化寺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禄米仓后巷,南止禄米仓胡同,东
有支巷通武学胡同,西与禄米仓东巷相通。全长 149,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八宝胡同,民国 38 年(1949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武学胡同
武学胡同,智化寺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禄米仓东巷,南止禄米仓胡同,西有支
巷通东八宝胡同。全长 28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武学胡同,清朝属镶白旗,称武学胡同,因明朝此地设有武学而得名。民国后沿称。据《京师
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 年)设京卫武学。据当地老住户讲,遗址在今 16
号院。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第八节 东四地区
东四地区,位于东城区东部,东四北大街东侧。其范围,东以朝阳门北大街西侧为界,与东直
门地区、朝阳区朝外地区相邻;西以东四北大街东侧为界,与景山地区毗连;南以朝阳门内大
街北侧为界,与朝阳门地区为邻;北以东四十条南侧为界,与北新桥地区交界。辖域东西最长1500
米,南北最宽 1100 米,总面积 1.65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3 条,为东四十条、朝阳门北大街、朝阳门北小街。
东四十条,东起东四十条立交桥西端,西止张自忠路东端,全长 1453 米。朝阳门北大街,北起
东四十条立交桥南端,南止朝阳门立交桥北端,全长 1028 米。朝阳门北小街,北起东四十条,
南止朝阳门内大街,全长 1032 米。
该地区有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崇礼住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明、清两代储粮仓库东门
仓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段祺瑞住宅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叶圣陶故居、沙千里故居等。
辖区内驻有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对外演出公司等中央单位,有北京市百货公司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45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15 条,现存胡同 30 条。
东四九条
东四九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南板桥
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东四八条,北有支巷通东四十条。全长 718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四九条,清朝属正白旗,称九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 年后改称东四九条。“文化大革命”中
一度改称红日路九条,后恢复原名。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九而得名。据
《燕都丛考》载:“九条胡同,吉公府在路北,其东有观音庵”。现胡同内有东四九条小学、北
京第一聋哑学校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八条
东四八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石桥胡
同相通,中与南板桥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东四九条。全长 717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东四八条,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正觉寺胡同,因胡同中部北侧建有正觉寺而得名。清朝属正白
旗,称八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 年后改称东四八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八条,
后恢复原名。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八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八条
胡同有正觉寺,案:正觉寺为明正统十年(1445 年)所建,有敕建碑”。《宸垣识略》记:“承恩
寺在南居贤坊,东四牌楼北八条胡同,明万历间建”。此胡同 71 号为教育家叶圣陶故居。现胡
同内有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七条
东四七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
南与德华里、月光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石桥东巷,中与南板桥胡同、石桥胡同相通。全长 724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东四七条,清朝属正白旗,称七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东四七条。1965 年整顿地名时
将八宝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七条,后恢复原名。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
胡同中排序为第七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顺天府志》:灿公第在七条胡同,公为圣祖
十五子愉恪郡王讳允禑之后。《宸垣识略》:一等超勇公第在七条胡同,案:乾隆时领侍卫内大
臣海兰察封超勇公,谥武壮”。现胡同内有七条小学、国务院第八招待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月光胡同
月光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四七条,南止东四六条。全长 16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月光胡同,民国时称娘娘庙,据传,胡同内曾有一娘娘庙,故而得名。1949 年后称娘娘庙胡同 。
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月光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南板桥胡同
南板桥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九条,南止东四六条,中与东四七条、
东四八条相通。全长 30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南板桥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板桥。清朝属正白旗,宣统时称板桥胡同。民国 38 年(1949
年)称南板桥胡同。1949 年后沿称。因胡同南口曾有一座长约 5 米、宽 2 米的木板桥而得名。“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并入红日路六、七、八条,后恢复原名。1950 年桥被拆除,修成马路。该胡
同被东四八条、七条横截为三段,由南而北一段比一段宽。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德华里
德华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七条,南止东四六条。全长 148 米,宽 4 米,
沥青路面。
德华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据当地老住户讲,此胡同旧时无名,大约日本人占领
北京时,始称德华里,其名称来历已无考。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石桥胡同
石桥胡同,东四十条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四八条,南止东四六条,东与石桥
东巷相通,中与东四七条相通。全长 253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石桥胡同,清朝宣统时称此名,因胡同中段三岔路口处曾有一座装饰街道用的石桥而得名。民
国后沿称。北段“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七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石桥东巷
石桥东巷,朝阳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起石桥胡同,东不通行,北有支巷通
东四七条。全长 22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石桥东巷,明朝属居贤坊,称圣姑寺胡同。清朝属正白旗,称黄姑院。据传,胡同内曾有皇族
或官宦人家女子出家的圣姑寺(姑子庙),但无文字、遗址可考。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皇姑
院。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位于石桥胡同东侧,改称石桥东巷。现胡同内均为
居民住宅。
东四六条
东四六条,朝阳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月牙
胡同、流水巷、育芳胡同相通,北与月光胡同、南板桥胡同、德华里、石桥胡同相通。全长 715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东四六条,清朝属正白旗,称六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东四六条。“文化大革命”中一
度改称红日路六条,后恢复原名。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六而得名。据《京
师坊巷志稿》载:“采访册:元公第在六条胡同。谨案:公为圣祖三子诚隐郡王讳允祉之后。 《宸
垣识略》 :袭三等信勇公第在六条胡同。案:雍正时,振武将军靖边大将军傅尔丹袭信勇公,其
曾祖直义公费英东封爵也。清光绪年间日本使馆曾设此。今 63 号、65 号四合院为清朝大学士
崇礼的住宅,1988 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东四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余为居民
住宅。
月牙胡同
月牙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南北曲折形。北起东四六条,南止东四五条,全长 31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月牙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月牙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至今。据《燕都丛考》载:“此胡
同东称流水沟,西称西月牙胡同,俗称大、小月牙胡同”。现胡同内有新文化促进会等单位,余
为居民住宅。
铁营北巷
铁营北巷,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铁营胡同,北不通行。全长 118 米 ,
宽 4 米,沥青路面。
铁营北巷,明朝属思诚坊,称牛房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未注记。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牛
圈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位于铁营胡同北侧,改称铁营北巷。现巷内均
为居民住宅。
铁营胡同
铁营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流水巷,西止铁营北巷,南与铁营南巷相通。
全长 227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铁营胡同,明朝属思诚坊,称铁箭营。清朝属正白旗,称铁匠营。据传明、清时此地多有铁匠
作坊,故名。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铁匠营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铁营胡同。现胡同
内均为居民住宅。
铁营南巷
铁营南巷,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两端曲折。北起铁营胡同,向南曲折出口仍在铁营
胡同,南有支巷通东四五条。全长 19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铁营南巷,明朝属思诚坊,称铁箭营。清朝属正白旗,称铁匠营。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铁
匠营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铁匠营胡同南部改称铁营南巷。巷南口有一高大房屋,据传旧
时为曾任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的家庙,保存完好。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流水巷
流水巷,朝阳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四六条,南止东四五条,东与流
水东巷相通,西与铁营胡同相通。全长 22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流水巷,清朝属正白旗,称流水沟,因此处曾有一条由北向南的流水沟而得名。民国后沿称。 1965
年后改称流水巷。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流水东巷
流水东巷,朝阳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西起流水巷,南止东四五条,东与育
芳胡同相通。全长 23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流水东巷,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瓜子胡同,宣统时称后坑,因此地有一大水坑而得名。民
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后坑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地处流水巷东侧而改称流水东巷。现
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育芳胡同
育芳胡同,朝阳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四六条,南止东四五条,西与
流水东巷相通。全长 29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育芳胡同,清宣统时称班大人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育芳胡同。据《燕都
丛考》载:“《顺天府志》案:乾隆年间定北将军班第封诚勇公,居此,故名。 ”《天咫偶闻》
载:“裕鲁山制府第在班大人胡同。”原班第旧宅已大部分拆除或改建,今为市五建公司。现胡
同内有育芳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五条
东四五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
南有二支巷通东四四条,北与月牙胡同、流水巷、流水东巷、育芳胡同相通。全长 781 米,宽7
米,沥青路面。
东四五条,清朝属正白旗,称五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东四五条。 “文化大革命”中一
度改称红日路五条,后恢复原名。因位于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五而得名。据
《燕都丛考》载:“《顺天府志》麟公第在五条胡同。案:公为饶余敏亲王次子,温良贝子博和
讬之后。”《日下旧闻考》记:“水月寺在东四牌楼五条胡同,寺前旧碑剥落,惟篆额水月庵三
字可辨。”北洋政府大总统徐士昌宅在五条胡同。现胡同内有五条幼儿园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东四四条
东四四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有支巷通
东四三条,北有二支巷通东四五条。全长 72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四四条,明朝属思诚坊,称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 年后称东四四条。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将东、西水车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四条,后恢复原名。因地
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四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顺天府志》宝泉局
东作厂在四条胡同。”现胡同内有区公安分局东四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三条
东四三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东四二
条相通,北有支巷通东四四条。全长 722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东四三条,明朝属思诚坊,称三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 年后称东四三条。 “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三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三
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路北有海公府”,现已无存。该胡同为直线型,机关宿舍较多。
现胡同内有东四三条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二条
东四二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东四三条,西止东四北大街。全长386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东四二条,明朝属思诚坊,称二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 1949 年后称东四二条。“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二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二
而得名。据《宸垣识略》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一等嘉勇公福第在东四牌楼北二条胡同 。”
《天咫偶闻》记:“松文清公筠第在二条胡同。”现胡同内有中国化学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头条
东四头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的四胡同。西起东四北大街,东不通行,南邻朝阳门
内大街,北靠东四二条。全长 19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四头条,明朝属思诚坊,称头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 1949 年后称东四头条。“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头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一
而得名。1969 年该胡同因建外交部大楼被截为东西互不通行的两部分,东半截已划归朝阳门内
大街。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门仓胡同
东门仓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十条,南止豆瓣胡同北端,东与椅子
胡同、东门仓横胡同、南沟沿胡同相通,西邻北京军区总医院。全长 460 米,宽 8 米,沥青路
面。
东门仓胡同,明、清时为南新仓,此仓建于元代,明、清时扩建续用。民国 36 年(1947 年 )
因其位于南新仓东门外,称东门仓。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门仓胡同。现胡
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南门仓胡同
南门仓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门仓胡同,西止朝阳门北小街,南与墨
河胡同、南弓匠营胡同、罗家大院相通,北邻北京军区总医院。全长 457 米,宽 12 米,沥青路
面。
南门仓胡同,明、清时为旧太仓。民国时改称南门仓。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
南门仓胡同。民国时粮仓改作陆军医院、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卫生材料厂、陆军兽医学校。现
此地楼群林立,为北京军区总医院所在地。现胡同内有东城回民小学分校等单位,余为居民住
宅。
南弓匠营胡同
南弓匠营胡同,朝阳门北小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南门仓胡同,南止烧酒胡同,东与仓南
二巷、仓南一巷相通,西与吉兆胡同、吉兆东巷、宝玉胡同、墨河胡同相通。全长 428 米,宽7
米,沥青路面。
南弓匠营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弓匠营,宣统时称南弓匠营。据传,一些制作弓箭的
人曾聚集于此,故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南椿树胡同并入,称南弓匠营胡同 。
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仓南胡同
仓南胡同,北京军区总医院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南门仓胡同,东止豆瓣胡同,
南与福夹道相通,西与墨河胡同、仓南二巷、仓南一巷相通,并有支巷通南弓匠营胡同。全长351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仓南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因地处南门仓以南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南新开路并入。元朝在此地建有太庙。清朝乾隆时固山贝子弘昽府第在此,后废为
空府。民国时段祺瑞在空府处建成宅院,人称胡同 5 号为老段府,今仍可见门前大影壁。据传,
影壁后有一门楼,上雕有一石鹰,一爪拳起,意为称霸全球,今已无存。原门前一对大石狮子,
已搬到正阳门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烧酒胡同
烧酒胡同,孚王府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南折。南起朝阳门内大街,西止朝阳门北小街,北
与南弓匠营胡同相通。全长 34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烧酒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西烧酒胡同,因此地有许多民间烧洒作坊而得名。宣统时
称烧酒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斜街并入。据《宸垣识略》载:“恒亲王府在
齐化门(今朝阳门)内烧酒胡同。”嘉庆朝改为惇亲王府,俗称五爷府。原烧酒胡同以五爷府门
前分东、西烧酒胡同,后王府被改造,前面盖起小楼、民房,西烧酒胡同东头才南折,今王府
已不存在。据《日下旧闻考》载:“永丰观在烧酒胡同,今名永丰禅林,有明成化三年(1467
年)户部尚书薛远撰碑,略言景泰五年(1454 年)七月命太监阮通时建,额永丰。正德六年
(1511 年)重修,有礼部侍郎李逊学碑。”现胡同内有多为居民住宅。
豆瓣胡同
豆瓣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南门仓胡同,南止后石道胡同,东与梁家大
院相通,并有支巷通南豆芽胡同,西与罗家大院、仓南胡同、南利民胡同相通。全长 446 米 ,
宽 7 米,沥青路面。
豆瓣胡同,清朝属正白旗,称豆瓣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福夹道
福夹道,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仓南胡同,南止后石道胡同,东与
南利民胡同相通。全长 260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福夹道,民国称府夹道,因位于五爷府之西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福
夹道。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石道胡同
后石道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大街,西止福夹道,南有二支巷
通朝阳门内大街,北与南利民胡同、豆瓣胡同、南豆芽胡同相通。全长 286 米,宽 8 米,沥青
路面。
后石道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东烧酒胡同,宣统时称后石道。民国后沿称。据传,此
胡同是明、清运粮必经之路,路上铺有较厚的石头,故称后(厚)石道。 1965 年整顿地名时,
将钓鱼台、解放胡同并入,改称后石道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椅子胡同
椅子胡同,东四十条桥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豆咀胡同,西止东门仓胡同,南与北豆芽胡同
相通,北有支巷通东四十条。全长 11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椅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东段“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并入红小
兵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北豆芽胡同
北豆芽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十条,南止南沟沿胡同,东邻豆咀胡
同,中与椅子胡同、东门仓横胡同相通。全长 416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北豆芽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北豆芽菜胡同、中豆芽菜胡同。宣统时北段称骆驼桥,
南段称北豆芽菜胡同。据传,此地曾有许多豆腐房和发豆芽菜的,故此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北段沿称,南段称北豆芽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骆驼桥并入,称北豆芽胡同。“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小兵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东门仓横胡同
东门仓横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豆咀胡同,西止东门仓胡同,中与北豆
芽胡同相通。全长 14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门仓横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横胡同。1949 年后称东门仓横胡同。东段“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红小兵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豆咀胡同
豆咀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椅子胡同,南止南沟沿胡同,西与东门仓横
胡同相通。全长 376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豆咀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豆须胡同、豆咀胡同,宣统时称豆咀胡同。民国初沿称,
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豆须胡同、豆咀胡同。1949 年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豆须
胡同并入,称豆嘴胡同。据传,因此地靠近东门仓,该仓以储存豆类为主,封建王朝为了表示
国库粮食充足,便将周围地方命名为豆咀、豆瓣、豆芽等,以示吉祥,胡同名称亦因此而得。
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南沟沿胡同
南沟沿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大街,西止东门仓胡同,南与南
豆芽胡同相通,北与北豆芽胡同相通。全长 121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南沟沿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沟沿。1949 年后称南沟沿胡同。东段“文化大革命”中
一度改称红小兵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墨河胡同
墨河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东起仓南胡同,北止南门仓胡同,南
与南弓匠营胡同相通。全长 18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墨河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前、后墨河胡同。据传,清时看粮仓的八旗兵居此,其家
属为维持生计,多从事制作墨盒,故而得名墨盒(河) 。1949 年后称前墨河、后墨河。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将前墨河并入,改称墨河胡同。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仓南一巷
仓南一巷,朝阳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仓南胡同,西止南弓匠营胡同。全长 80 米 ,
宽 5 米,沥青路面。
仓南一巷,民国 38 年(1949 年)称前井胡同。1949 年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仓
南一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仓南二巷
仓南二巷,朝阳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仓南胡同,西止南弓匠营胡同。全长 81 米 ,
宽 3 米,沥青路面。
仓南二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后井胡同。1949 年后名称沿用。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仓
南二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宝玉胡同
宝玉胡同,朝阳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弓匠营胡同,西止朝阳门北小街,南与吉
兆胡同相通。全长 172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宝玉胡同,清朝宣统时称此名。民国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吉兆东巷
吉兆东巷,朝阳门北小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南弓匠营胡同,南止吉兆胡同。
全长 152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吉兆东巷,清朝光绪称鸡爪胡同,宣统时以其谐音改称吉兆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吉兆胡同东段改称吉兆东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吉兆胡同
吉兆胡同,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南弓匠营胡同,西止朝阳门北小街,北与吉
兆东巷、宝玉胡同相通。全长 229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吉兆胡同,清朝光绪称鸡爪胡同,据传,因胡同形似鸡爪而得名,俗称鸡罩胡同。宣统时以其
谐音改称吉兆胡同。民国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罗家大院
罗家大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南门仓胡同,南止仓南胡同,东有二支巷
通豆瓣胡同。全长 201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罗家大院,清朝宣统时称此名,据传,因此巷居民罗姓较多而得名。民国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梁家大院
梁家大院,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朝阳门北大街,西止豆瓣胡同,
南与南豆芽胡同相通,北与北豆芽胡同相通。全长 130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梁家大院,民国 36 年( 1947 年)称此名,因此巷居民梁姓较多而得名。1949 年后沿称。东段“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小兵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南豆芽胡同
南豆芽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梁家大院,南止后石道胡同,东有二支巷
通朝阳门北大街,西与豆瓣胡同相通。全长 39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南豆芽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豆芽菜胡同,宣统时称南豆芽菜胡同。据传,明、清时
此地有许多豆腐房、发豆芽菜的,故此得名。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豆芽菜胡同,1949 年
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美人胡同并入,后改称南豆芽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
小兵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南利民胡同
南利民胡同,朝阳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豆瓣胡同,南止后石道胡同,
西与福夹道相通。全长 93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南利民胡同,民国时称煤铺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南煤铺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南利民胡同。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东四危改小区。

第九节 北新桥地区
北新桥地区,位于东城区东北部,东直门立交桥以西。其范围,东以东直门北大街、东直门南
大街东侧为界,与东直门地区相接;西以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西侧为界,与安定门地区、
交道口地区毗连;南以东四十条为界,与东四地区为邻;北以安定门东滨河为界,与和平里地
区交界。辖域南北最长 1747 米,东西最宽 1451 米,总面积 2.25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8 条,为东四北大街、雍和宫大街、东直门北小街、东直门内大街、东直门北
中街、东直门北大街、东直门南小街、东直门南大街。
东四北大街,北起雍和宫大街南端,南止东四南大街北端,全长 1846 米。雍和宫大街,北起和
平里西街南端,南止东四北大街北端,全长 928 米。东直门北小街,北起安定门东大街,南止
东直门内大街,全长 965 米。东直门内大街,东起东直门立交桥西端,西止交道口东大街东端,
全长 1442 米。东直门北中街,西起针线胡同,南止东直门内大街,全长 520 米。东直门北大街 ,
北起安定门东大街,南止东直门立交桥北侧,全长 916 米。东直门南小街,北起东直门内大街,
南止东四十条,全长 814 米。东直门南大街,北起东直门立交桥,南止东四十条立交桥,全长824
米。
该地区有雍和宫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明、清两代粮仓北新仓和柏林寺等北京市文物保
护单位。还有通教寺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梁启超故居等。辖区内驻有全国华侨联合会、国务
院侨务办公室等中央单位,有北京电视设备厂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98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25 条,现存胡同 73 条。
戏楼胡同
戏楼胡同,雍和宫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柏林胡同,西止雍和宫大街,南与北新二巷、
北新四巷相通,北与戏楼一巷、戏楼二巷、藏经馆胡同相通。全长 262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
戏楼胡同,清光绪时东段称太保街。民国 36 年(1947 年)东段沿称,西段称戏楼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太保街并入,改称戏楼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全红胡
同,后恢复原名。据传,农历正月雍和宫庙会打鬼、演戏,戏台很高,故而得名。今戏楼胡同1
号为柏林寺,1984 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有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培训部等单位 ,
余为居民住宅。
戏楼一巷
戏楼一巷,雍和宫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戏楼胡同,北不通行,东有支巷通戏楼二
巷。全长 18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戏楼一巷,民国时为喇嘛居住区,分为东、中、西三路,每路 10 连,每连住 1—2 个喇嘛,习
惯称此巷为连里。1949 年后改称雍和宫西路。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雍和宫中路并入,改称戏楼
一巷。“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全红一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戏楼二巷
戏楼二巷,雍和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藏经馆胡同,南止戏楼胡同,西有支巷通戏楼一巷。
全长 21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戏楼二巷,民国时为喇嘛居住区,分为东、中、西三路,每路 10 连,每连住 1—2 个喇嘛,习
惯称此巷为连里。1949 年后称雍和宫东路。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戏楼二巷。“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全红二巷,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藏经馆胡同
藏经馆胡同,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安定门东大街,南止戏楼胡同,
东与青龙胡同相通。全长 397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藏经馆胡同,清朝属镶黄旗,因北口曾是雍和宫的藏经楼,又因信喇嘛教的多为藏人,故又称
藏(zang)经馆。民国沿称。1949 年后称藏经馆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铜厂子并入。“文
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封建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藏经馆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青龙胡同
青龙胡同,安定门东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藏经馆胡同,南与育树
三条、育树胡同、育树四条、炮局三条、炮局头条相通。全长 393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青龙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青龙庵,因胡同东部有一小庙名青龙庵而得名。1949 年后
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菜园子、北城根并入,改称青龙胡同。现胡同内有市广告艺术公司
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炮局头条
炮局头条,雍和宫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青龙胡同,南止炮局胡同,东有支巷通育树胡同。
全长 505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炮局头条,民国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双胜头条,后恢复原名。现
胡同内有市公安局公共交通分局招待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炮局二条
炮局二条,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炮局三条,西止炮局头条,北与炮局四条相
通。全长 16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炮局二条,民国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双胜二条,后恢复原名。现
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炮局三条
炮局三条,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青龙胡同,南止炮局头条,西与炮局二条、
炮局四条相通。全长 118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炮局三条,民国称炮局三条。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双胜三条,后恢复原名。
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炮局四条
炮局四条,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炮局三条,西止炮局二条,北有
支巷通青龙胡同。全长 129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炮局四条,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双胜四条,
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炮局胡同
炮局胡同,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柏林胡同,
南与后永康北巷、后永康一巷、后永康二巷相通,北与炮局头条相通。全长 399 米,宽 9 米 ,
沥青路面。
炮局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此地为炮局,宣统时称炮局胡同。因镶黄旗炮厂设此而得名。
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双胜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市公安局公共交通
分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育树胡同
育树胡同,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青龙胡同,南止北利民胡同,东与育树二条、
育树三条相通。全长 20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育树胡同,民国称椿树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育树胡同。现胡同内均为
居民住宅。
育树头条
育树头条,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的死胡同。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不通行。全长 5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育树头条,民国称椿树头条。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位于育树胡同东侧改称
育树头条。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育树二条
育树二条,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育树四条,北与育树三
条相通,中与育树胡同相通。全长 173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育树二条,民国称椿树二条。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位于育树胡同东侧改称
育树二条。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育树三条
育树三条,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青龙胡同,南止育树二条,西有支巷通育树
胡同。全长 6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育树三条,民国称椿树三条。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位于育树胡同东侧改称
育树三条。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育树四条
育树四条,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青龙胡同,南止育树二条。全长 102 米,宽8
米,沥青路面。
育树四条,民国称椿树三条。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椿树三条的西段改称育树四
条。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利民胡同
北利民胡同,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炮局头条,北与育树
胡同相通。全长 162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利民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煤铺胡同,因胡同东口曾有一家煤铺,故名。1949 年
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利民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柏林胡同
柏林胡同,雍和宫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后永康一巷,西止藏经馆胡同,南
与合作巷相通,北有支巷通炮局胡同。全长 303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柏林胡同,清朝光绪时称柏林寺胡同,因胡同内有柏林寺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
名时将龙王庙并入,改称柏林胡同。其东段“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全红胡同,后恢复原名。
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合作巷
合作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多曲折。北起柏林胡同,南止后永康胡同。全长 241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合作巷,清朝属镶黄旗,称达子营。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合作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永康一巷
后永康一巷,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炮局胡同,南止后永康胡同,东有支巷通
后永康北巷。全长 167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后永康一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三十间房。据传,最早此地住有三十家居民,俗称三十
间房。1949 年后称三十间房胡同。“文化大革命”中改称后永康一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后永康二巷
后永康二巷,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炮局胡同,南止后永康胡同,西与柏林胡
同相通。全长 147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后永康二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鞭稍胡同。1949 年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改称后永康
二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永康北巷
后永康北巷,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炮局胡同,南止后永康胡同,
西有支巷通后永康一巷。全长 176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后永康北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口袋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位
于后永康胡同北侧,改称后永康北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后永康胡同
后永康胡同,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合作巷,
南有支巷通前永康胡同,北与后永康一巷、二巷、后永康北巷相通。全长 387 米,宽 8 米,沥
青路面。
后永康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此名。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有东城区工商分局等单位,余为
居民住宅。
北官厅胡同
北官厅胡同,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的双胡同。北起安定门东大街,西止
东直门北小街,东邻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南与针线胡同相通。全长 432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
北官厅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官厅。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官厅
胡同。现胡同内有北京一九六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针线胡同
针线胡同,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南端西折。北起北官厅胡同,南止东直门北小街,
西与旗杆胡同、针线一巷、针线二巷、案板章胡同、马道胡同相通。全长 484 米,宽 8 米,沥
青路面。
针线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针匠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针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将四爷府、真武庙东部并入。19 号为通教寺,创建于明代,为静土宗,是北京市现
在唯一的尼僧寺庙,1984 年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新二巷
北新二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戏楼胡同,南止北新胡同。全长 68 米,宽 3 米 ,
沥青路面。
北新二巷,民国称北新开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新开路的一部分改称北新
二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新四巷
北新四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戏楼胡同,南止北新胡同,西有支巷通北新二
巷。全长 8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新四巷,民国称北新开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新开路的一部分改称北新
四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新胡同
北新胡同,雍和宫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柏林胡同,西止雍和宫大街,南与前永康胡同、
北新一巷、三巷、五巷相通,北与北新二巷、四巷相通。全长 324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北新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新开路。民国称北新开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
称北新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新一巷
北新一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北新胡同,南止前永康胡同。全长 8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新一巷,民国称北新开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新开路的一部分及并入的
观音寺北部,改称北新一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新三巷
北新三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北新胡同,南止前永康胡同,东与北新五巷相
通。全长 8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新三巷,民国称北新开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新开路的一部分改称北新
三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新五巷
北新五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东西、南北直角形。北起北新胡同,西止北新三巷。全长 96 米 ,
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新五巷,民国称北新开路。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新开路南部改称北新五巷 。
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前永康胡同
前永康胡同,雍和宫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北新桥三条,西止北新胡同,南与前
永康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相通,北与北新一巷、三巷、后永康胡同相通。全长 567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前永康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永康侯胡同,因永康侯徐忠的住宅在此而得名。清朝属镶黄
旗,乾隆时称前永康胡同,宣统时称观音寺,观音寺系明天顺年间所建的寺庙。民国 36 年( 1947
年)西段称观音寺,东段改称前永康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观音寺并入,
改称前永康胡同。7 号、9 号四合院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据传,此宅为清末太监李莲英为其
妹所置。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前永康一巷
前永康一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前永康胡同,南止北新桥三条。全长 75 米 ,
宽 4 米,沥青路面。
前永康一巷,民国称观音寺。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观音寺的一部分改称前永康
一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前永康二巷
前永康二巷,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前永康胡同,南止北新桥三条。全长 70 米 ,
宽 6 米,沥青路面。
前永康二巷,民国称观音寺。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观音寺的一部分改称前永康
二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前永康三巷
前永康三巷,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前永康胡同,南止北新桥三条。全长 73 米 ,
宽 5 米,沥青路面。
前永康三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大康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大康里的
一部分改称前永康三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前永康四巷
前永康四巷,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前永康胡同,南止北新桥三条。全长 70 米 ,
宽 2 米,沥青路面。
前永康四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大康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大康里的
一部分改称前永康四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前永康五巷
前永康五巷,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前永康胡同,南止北新桥三条。全长 69 米 ,
宽 3 米,沥青路面。
前永康五巷,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大康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大康里的
一部分改称前永康五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新桥三条
北新桥三条,雍和宫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雍和宫大街,南与酱房东夹
道、酱房西夹道相通,并有支巷通北新桥二条、草园胡同,北与前永康一巷、二巷、三巷、四
巷、五巷相通。全长 731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北新桥三条,明朝属北居贤坊,称王大人胡同。清朝属镶黄旗,沿称,宣统时东段称赵公府,
西段称王大人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王大人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八仙巷并入,
改称北新桥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六条,后恢复原名。胡同内有明末太监王
承恩的宅邸,清朝时为理郡王府,民国时王府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在王府旧址建成中华全国
归国华侨事务委员会。据传,王府西侧的广恩寺曾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何应钦别墅,后为一木材
厂老板所有,拆走了寺中大批木料与砖瓦,使广恩寺成了空场。广恩寺原址建成华侨饭店。现
胡同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侨务办公室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新桥二条
北新桥二条,雍和宫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南折。南起北新桥头条,西止雍和宫大街,北有
支巷通北新桥三条。全长 26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新桥二条,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报恩寺胡同。胡同西口有一寺院名报恩寺,胡同由此得名。
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称报恩寺。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新桥二
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四条,后恢复原名。报恩寺位于胡同西口路北,为一座
三层殿的寺院。据传,寺中原有一块汉白玉石匾,长约 2 米多,上刻“护国报恩寺”,现已下落
不明。民国时五台山普及佛教会曾在报恩寺院内开设平民医院。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酱房西夹道
酱房西夹道,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北新桥头条,北不通行,东有支巷
通酱房东夹道。全长 12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酱房西夹道,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酱房夹道。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酱房夹
道西部改称酱房西夹道。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酱房东夹道
酱房东夹道,雍和宫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北新桥三条,南止北新桥头条,
西有支巷通酱房西夹道。全长 17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酱房东夹道,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酱房夹道,据传,因胡同中有酱房而得名。1949 年后沿
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酱房夹道东部改称酱房东夹道。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草园胡同
草园胡同,东直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北新桥头条
东端,北有支巷通北新桥三条。全长 421 米,宽 10 米,沥青路面。
草园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草厂胡同,因此地为军马草料厂,故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
顿地名时将骆驼脖并入,改称草园胡同。现胡同内有北新桥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北新桥头条
北新桥头条,雍和宫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草园胡同西端,西止雍和宫大街,南有支巷通东
直门内大街,北与酱房西夹道、酱房东夹道相通,并有支巷通北新桥二条。全长 431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北新桥头条,明朝属北居贤坊,东段称金太监寺,据传,明代有个金姓太监家庙在此,故名;
西段称箍稍胡同。清朝属镶黄旗,光绪时东段称金太监寺胡同, 西段称箍梢胡同,亦称鼓手胡
同或鼓哨胡同,宣统时西段称箍筲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东段称金太监寺,西段称箍筲
胡同。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金太监寺并入,改称北新桥头条。“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红日北路二条,后恢复原名。乾隆年间金太监寺被改为关帝庙,今为民房。据传,
改为关帝庙后,每逢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关公单刀赴会的日子),便有善男信女前来进香,此风
气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间。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西羊管胡同
西羊管胡同,东直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中街,西止东直门北小街,南有
支巷通西手帕胡同。全长 26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西羊管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杨二官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羊管儿胡同。民国称羊管胡
同 。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羊管胡同西段及并入的口袋胡同改称西羊管胡同 。
胡同北有南馆公园。现胡同内有区公安局北新桥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羊管胡同
东羊管胡同,东直门桥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大街,西止东直门北中街,南有三条
支巷通东手帕胡同,北与南马杓胡同、民安胡同、东扬威胡同相通。全长 353 米,宽 9 米,沥
青路面。
东羊管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杨二官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羊管儿胡同,宣统时
称羊管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羊管胡同东段改称东羊管胡同。“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防修胡同,后恢复原名。胡同北侧有清代建的东正教堂,命名为“圣尼古拉教堂”,
又称“北馆”。教堂连延甚广,北至安定门东城根,东至东直门北城根。1958 年改建为苏联驻华
大使馆,今为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据《宸垣识略》载:胡同内东口北侧有古刹园宁寺,以僧园
宁得名。明嘉靖十五年(1536 年)重修。万善寺亦在此胡同内,寺内有礼部尚书赵贞吉撰碑 。
明万历年间浙江籍的药商在此创立德爱堂药铺,今为东羊管副食店。现胡同内有昆仑酒家等单
位,余为居民住宅。
石雀胡同
石雀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新太仓胡同,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板桥胡同、
九道湾西巷相通。全长 358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石雀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石桥胡同,宣统时称石雀胡同。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
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七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中国杂技团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板桥胡同
板桥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石雀胡同,南止东四十四条,东与
西仓门胡同相通,西与东四北大街、板桥南巷相通。全长 33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板桥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永宁寺胡同,宣统时称财神庙。民国 36 年(1947 年)称
财神庙、板桥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财神庙并入,改称板桥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
称红日路十六条,后恢复原名。据《北平寺庙调查一览表》载:此巷原有古刹永宁禅林,三层
殿宇,供奉关帝、韦陀、阿弥陀佛及二尊者、观音、天仙等。寺内小铁钟刻“康熙五十二年蒲月
吉旦,永宁寺供奉”。今寺仍存,已为民宅。现胡同内有中国杂技团旅馆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
板桥南巷
板桥南巷,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板桥胡同,西止东四北大街。全长145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板桥南巷,清光绪时称骆驼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板桥南巷。“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五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
宅。
九道湾西巷
九道湾西巷,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石雀胡同,南止九道湾南巷,东与九道湾北
巷相通。全长 17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九道湾西巷,清光绪时称九条湾,宣统时称九道湾。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九道
湾的西部改称九道湾西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九道湾北巷
九道湾北巷,东直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新太仓胡同,西止九道湾西巷,
南与九道湾中巷、九道湾东巷相通。全长 19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九道湾北巷,清光绪时称九条湾,宣统时称九道湾。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九道
湾的北部改称九道湾北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九道湾中巷
九道湾中巷,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九道湾北巷,南止九道湾南巷,东与九道湾
东巷相通。全长 8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九道湾中巷,清光绪时称九条湾,宣统时称九道湾。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九道
湾的中部改称九道湾中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九道湾东巷
九道湾东巷,东直门内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曲折。北起九道湾北巷,南止九道湾南
巷,西与九道湾中巷相通。全长 119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九道湾东巷,清光绪时称九条湾,宣统时称九道湾。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九道
湾的东部改称九道湾东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九道湾南巷
九道湾南巷,东直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西端曲折。东起新太仓胡同,西止九道湾西巷,
南有支巷通八宝坑胡同、西仓门胡同,北与九道湾中巷、九道湾东巷相通。全长 199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九道湾南巷,清光绪时称九条湾,宣统时称九道湾。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九道
湾的南部改称九道湾南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西仓门胡同
西仓门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多曲折。北起九道湾南巷,南止东四十四条,西
有支巷通板桥胡同。全长 29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西仓门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西仓门。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西仓门
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八宝坑胡同
八宝坑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北折。东起新太仓胡同,西止西仓门胡同,
南邻东四十四条,北有支巷通九道湾南巷。全长 37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八宝坑胡同,清光绪时称八宝坑。据传,因胡同中段旧时有一粪坑,俗称岜岜坑,音转为八宝
坑。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四眼井并入,改称八宝坑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
新太仓胡同
新太仓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直门内大街,南止东四十四条,东与大菊
胡同、新太仓一巷、新太仓二巷、罗车胡同相通,西与石雀胡同、九道湾北巷、九道湾南巷、
八宝坑胡同相通。全长 411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新太仓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新太仓北门。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新太仓胡同,宣统时
称新太仓。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新太仓胡同。据《北平寺庙调查一览表》载:
今胡同南端东侧清时有广音寺,为三层殿宇。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新太仓一巷
新太仓一巷,东直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多支叉。东起新太仓二巷,西止新太仓胡同。
全长 250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新太仓一巷,清朝属正白旗,称褡裢坑。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褡裢坑的一部分改
称新太仓一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新太仓二巷
新太仓二巷,东直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沟沿胡同,西止新太仓胡同,南通罗车
胡同,北有两条支巷通新太仓一巷。全长 25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新太仓二巷,清朝属正白旗,称褡裢坑。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褡裢坑的一部分改
称新太仓二巷。现巷内均为居民住宅。
罗车胡同
罗车胡同,东直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多曲折。北起新太仓二巷,南止新太仓胡同。全
长 51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罗车胡同,清光绪时称罗刹坑,宣统时称罗车坑。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罗车胡
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沟沿胡同
北沟沿胡同,东直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大菊胡同,南止东四十四条,东有两条支
巷通小菊胡同,西与新太仓二巷相通。全长 30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沟沿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学房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官学胡同,宣统时称北
沟沿。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北沟沿胡同。据考,明初从东直门北小街至今北京站,原是一
条排水沟,此胡同位于沟岸,故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都胡同,后恢复原名。23 号为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的故居。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大菊胡同
大菊胡同,东直门内大街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新太仓胡同,南与北沟
沿胡同、小菊胡同相通。全长 385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大菊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瓦嚓胡同,据传,此地专出供官府、庙堂所用之瓦,故此
得名。清宣统时称瓦岔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大菊胡同。现胡同内均为居
民住宅。
小菊胡同
小菊胡同,东直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北起大菊胡同,南止东四十四条南端,
东有支巷通东直门南小街,西有两条支巷通北沟沿胡同。全长 25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小菊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局子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北段称椿树胡同,南段称桔
儿胡同,宣统时称小菊胡同。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北新仓胡同
北新仓胡同,东直门桥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大街,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南与库司
胡同、北弓匠营胡同、仓夹道相通,北与北新仓一巷、二巷、三巷、四巷、五巷相通。全长 628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北新仓胡同,明朝为海运仓(赛百万),是储存大米的仓库,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 年 ) 建 。
清朝属正白旗,称北新仓。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北新仓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
民住宅。
仓夹道
仓夹道,东直门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北新仓胡同,南止海运仓胡同,东有三条支巷
通北弓匠营胡同。全长 364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仓夹道,民国称此名,因此巷西侧是两大官仓(北新仓、海运仓)高墙,东侧为民宅,故称仓
夹道。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一条
东四十一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有两条
支巷通东四十条,北与横街相通。全长 720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东四十一条,明朝属南居贤坊,东段称抄手胡同,西段称十一条胡同;宣统时称十一条胡同。
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称东四十一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一条,后恢复原名。
现胡同内有东城区卫生局、东城区审计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二条
东四十二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北有支巷
通辛寺胡同、门楼胡同,中与横街相通。全长 72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四十二条,明朝属南居贤坊,称老君堂,因此地有一道观老君堂而得名。清朝属正白旗,乾
隆时东段称老君堂,西段称罐儿胡同,宣统时东段称老君堂,西段称十二条胡同。民国后沿称。
1949 年后称东四十二条。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老君堂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
二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东城区检察院、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三条
东四十三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北有支巷
通东四十四条,中与横街相通。全长 724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东四十三条,明朝属南居贤坊,东段称慧照寺胡同,因此地有慧照寺而得名,西段称汪家胡同。
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东段称慧照寺,西段称汪家胡同。民国后沿称。1949 年后
东段称慧照寺胡同,西段称汪家胡同。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慧照寺胡同并入,改称东四十三条 。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三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东四十三条小学等单位,余
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四条
东四十四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横街
相通,并有三条支巷通东四十三条,北与小菊胡同、北沟沿胡同、罗车胡同、新太仓胡同、西
仓门胡同、板桥胡同相通。全长 760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四十四条,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新太仓南门,因位于明新太仓南门而得名。清朝属正白旗,
乾隆时称王寡妇胡同,宣统时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将五显庙并入,改称东四十四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四条,后恢复原名。胡
同西端路北原为肃亲王新府,后为北京袜厂。现胡同内有东四十四条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
宅。
辛寺胡同
辛寺胡同,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南折。东起横街,南止东四十二条。全长 373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辛寺胡同,清光绪时称新寺胡同,因胡同中部北侧有一新建寺院而得名。宣统时称辛寺胡同。
民国后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喜报胡同,后恢复原名。原胡同中有地藏庵,三层殿宇,
今已成为居民院。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门楼胡同
门楼胡同,东四十条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横街。全长 348 米,宽 6 米,
沥青路面。
门楼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门楼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与辛寺
胡同合称喜报胡同,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横街
横街,东直门南小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四十四条,南止东四十一条,东与门楼胡同相
通,中与东四十二条、东四十三条相通。全长 314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横街,清朝属正白旗,称此名。民国后沿称。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海运仓胡同
海运仓胡同,东直门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弓匠营胡同,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南与
扁担胡同、蚂螂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东颂年胡同,北与仓夹道相通。全长 493 米,宽 10 米 ,
沥青路面。
海运仓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宣德年间于此建海运仓,为京师十三仓之一。清宣统时称海运
仓。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海运仓胡同。现胡同内有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总
参招待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南颂年胡同
南颂年胡同,东四十条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扁担胡同,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全长 260 米 ,
宽 7 米,沥青路面。
南颂年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王驸马胡同,据传,因胡同中曾住有一王姓驸马而得名。清
朝属正白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南颂年胡同。现胡同内有冶金招待所等单位,余为
居民住宅。
北门仓胡同
北门仓胡同,东四十条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大街,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南有支巷
通东四十条,北与北弓匠营胡同、蚂螂胡同、扁担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南颂年胡同。全长 654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北门仓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旧太仓北门。清朝属正白旗,称兴平仓。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北门仓。此仓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扩建续用。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何
家口、东门仓并入,改称北门仓胡同。原北门仓 9 号有文殊菩萨庙,建于民国 21 年(1932 年)。
现胡同内有北门仓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旗杆胡同
旗杆胡同,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针线胡同,西止东直门北小街。全长 105 米,
宽 10 米,沥青路面。
旗杆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十根旗杆胡同。胡同东有履亲王府,南有真武庙,旗杆甚多,故
而得名。民国称十根旗杆。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旗杆胡同。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
民安危改区。
针线一巷
针线一巷,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针线胡同,西止东直门北小街,
南有支巷通针线二巷。全长 141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针线一巷,清朝属镶黄旗,称真武庙,因胡同东端有一真武庙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
顿地名时将真武庙西部改称针线胡同一巷。后改称针线一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
安危改区。
针线二巷
针线二巷,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针线胡同,西止东直门北小街,南有支巷通
案板章胡同,北有支巷通针线一巷。全长 12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针线二巷,清朝属镶黄旗,称真武庙,因胡同东端有一真武庙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
顿地名时将真武庙西部改称针线胡同二巷。后改称针线二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
安危改区。
案板章胡同
案板章胡同,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针线胡同,西止东直门北小街,南邻马道
胡同,北有支巷通针线二巷。全长 106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案板章胡同,清朝光绪时称昂邦章京胡同,俗讹按班张。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案板章胡同。
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马道胡同
马道胡同,东直门北小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针线胡同,西止东直门北小街。全长 119 米,
宽 5 米,沥青路面。
马道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马道胡同。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
民安危改区。
民安西巷
民安西巷,东直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民安胡同,北不通行,西邻俄罗斯
驻华大使馆。全长 87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民安西巷,民国称第二平民住宅。1949 年后称平民住宅二巷。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民安西巷 。
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民安东巷
民安东巷,东直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南北丁字形。北起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南止民安胡同。
全长 230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民安东巷,清朝属镶黄旗,称马杓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马杓胡同部分改称
民安东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民安胡同
民安胡同,东直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民安胡同,南止东羊管胡同,东有支巷通南
马杓胡同、民安东巷,西与民安西巷相通。全长 361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民安胡同,民国称安南营,据传,清朝此地为安南会馆;另说此地可能为安南人集中地,故名。
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平民住宅一巷并入,改称民安胡同。该胡同于 2001 年后
拆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东扬威胡同
东扬威胡同,东直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端曲折。东起东直门北中街,南止东羊管胡
同,北有支巷通民安胡同,西有两条支巷通东直门北中街。全长 14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扬威胡同,民国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东扬威胡同东段及并入的五
岳观改称东扬威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反修胡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
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北马杓胡同
北马杓胡同,东直门北大街西侧,呈东西、南北直角形。东起东直门北大街,北不通行,南与
南马杓胡同相通。全长 222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马杓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马杓胡同。据传,因胡同形状似马杓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马杓胡同北段改称北马杓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梅胡同,后恢复原
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南马杓胡同
南马杓胡同,东直门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北马杓胡同,南止东羊管胡同,
西有支巷通民安胡同。全长 131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南马杓胡同,清朝属镶黄旗,称马杓胡同。据传,因胡同形状似马杓而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马杓胡同南段改称南马杓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梅胡同,后恢复原
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西手帕胡同
西手帕胡同,东直门内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端曲折为环行状。东起东直门北中街,北有
支巷通西羊管胡同。全长 306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西手帕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手帕胡同。清朝属镶黄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手
帕胡同西段改称西手帕胡同。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安危改区。
东手帕胡同
东手帕胡同,东直门桥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北大街,西止东直门北中街,南有两条
支巷通东直门内大街,北有三条支巷通东羊管胡同。全长 367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手帕胡同,明朝属北居贤坊,称手帕胡同。清朝属镶黄旗,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手
帕胡同东段及并入的万元胡同、当铺胡同改称东手帕胡同。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民安
危改区。
北新仓一巷
北新仓一巷,东直门桥西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东直门内大街,南止北新仓胡同。
全长 91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北新仓一巷,清朝属正白旗,称堂子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位于北新仓胡
同以北改称北新仓一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北新仓二巷
北新仓二巷,东直门桥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直门内大街,南止北新仓胡同。
全长 104 米,宽 10 米,沥青路面。
北新仓二巷,清朝属正白旗,称北新仓。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北新仓的一部分
改称北新仓二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北新仓三巷
北新仓三巷,东直门桥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直门内大街,南止北新仓胡同。
全长 11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北新仓三巷,清朝属正白旗,称北新仓。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北新仓的一部分
改称北新仓三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北新仓四巷
北新仓四巷,东直门桥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直门内大街,南止北新仓胡同。
全长 96 米,宽 2 米,沥青路面。
北新仓四巷,清朝属正白旗,称北新仓。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北新仓的一部分
改称北新仓四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北新仓五巷
北新仓五巷,东直门桥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东直门内大街,南止北新仓胡同。
全长 95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北新仓五巷,清朝属正白旗,称北新仓。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北新仓的一部分
改称北新仓五巷。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北弓匠营胡同
北弓匠营胡同,东直门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北新仓胡同,南止北门仓胡同,东与库
司胡同相通,并有两条支巷通东直门南大街,西与蒋家胡同、东颂年胡同、海运仓胡同相通。
全长 599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北弓匠营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弓箭营,因此地曾设有弓箭作坊,故名。宣统时称北
弓匠营。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骆驼桥胡同并入,改称北弓匠营胡同。“文化大革
命”中一度改称胜利营,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库司胡同
库司胡同,东直门南大街西侧,呈东西、南北丁字形。北起北新仓胡同,南止北弓匠营胡同,
东与东直门南大街相通。全长 17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库司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裤子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库
司胡同。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西颂年胡同
西颂年胡同,东四十条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扁担胡同,西止东直门南小街。全长 268 米 ,
宽 7 米,沥青路面。
西颂年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宋姑娘胡同。据传,明代有一名妓宋姑娘居此处,故名。清
朝属正白旗,乾隆时分称东宋姑娘胡同、中宋姑娘胡同、西宋姑娘胡同,宣统时称东送姑娘胡
同、西送姑娘胡同。民国初年东送姑娘胡同改称东颂年胡同,西送姑娘胡同改称西颂年胡同。 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东颂年胡同
东颂年胡同,东直门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弓匠营胡同,西止扁担胡同,南有支巷
通蒋家胡同,北有支巷通海运仓胡同。全长 286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东颂年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宋姑娘胡同。据传,明代有一名妓宋姑娘居此地,故名。清
朝属正白旗,乾隆时分称东宋姑娘胡同、中宋姑娘胡同和西宋姑娘胡同,宣统时称东送姑娘胡
同、西送姑娘胡同。民国初年东送姑娘胡同改称东颂年胡同,西送姑娘胡同改称西颂年胡同。 1949
年后沿称。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扁担胡同
扁担胡同,东直门南小街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海运仓胡同,南止北门仓胡同,东与东颂年
胡同、南颂年胡同相通。全长 223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扁担胡同,清朝属正白旗,称扁担胡同。据传,因此地有扁担作坊而得名。民国年后沿称。该
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蒋家胡同
蒋家胡同,东直门南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北弓匠营胡同,西止扁担胡同,北有支巷通
东颂年胡同,中与蚂螂胡同相通。全长 223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蒋家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晋家胡同。清朝属正白旗,称蒋家胡同。民国年后沿称。“文化
大革命”中一度改称首创路头条,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后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蚂螂胡同
蚂螂胡同,东直门南大街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海运仓胡同,南止北门仓胡同,中与东颂年
胡同、蒋家胡同相通。全长 15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蚂螂胡同,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此名。清朝属正白旗,沿称。“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爱军胡
同,后恢复原名。该胡同于 2001 年拆除,现为海运仓危改小区。

第十节 东直门地区
东直门地区,位于东城区东北部,东直门立交桥以东。其范围,东以春秀路、工人体育场
西路为界,与朝阳区三里屯地区相接;西以东直门北大街、东直门南大街、朝阳门北大街为界,
与东四地区、北新桥地区毗连;南以潘家坡胡同、吉市口八条北侧为界,与朝阳区朝外地区交
界;北以香河园街、东直门外斜街为界,与朝阳区香河园地区、左家庄地区毗连。辖域南北最
长 3114 米,东西最宽 1080 米,总面积 2.5 平方公里。
该地区的大街有 6 条,为香河园街、东直门外斜街、东直门外小街、东直门外大街、工人体育
场北路、春秀路。
香河园街,东北起朝阳区京顺路南端,西南止东直门外斜街南端,全长 768 米。东直门外斜街,
东北起朝阳区首都机场路西端,西南止东直门外大街,全长 916 米。东直门外小街,东北起朝
阳区亮马河南路,西南止东直门外大街,全长 1063 米。东直门外大街,东起春秀路,西止东直
门立交桥,东城区段长 925 米。工人体育场北路,东城区段东起工人体育场西路,西止东四十
条立交桥,全长 827 米。春秀路,北起东直门外大街,南止工人体育场北路东端,全长 840 米。
该地区曾有清真寺一座,60 年代后期被毁,后选新址,按原样重建,新建的清真寺于 1991 年
末竣工。东直门外一里明、清时设有春场,为举行迎春礼仪处。辖区内驻有华夏出版社等中央
单位,有北京市微电子技术研究所等市属单位。
该地区 1991 年前共有胡同 33 条。1991 年至 2003 年拆除胡同 14 条,现存胡同 19 条。
北香河园
北香河园,东直门外斜街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香河园街,南止东直门外斜街。
全长 29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北香河园,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小营房。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地处东、西
香河园以北,改称北香河园。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西香河园
西香河园,东直门桥东侧,呈东西、南北走向,多支叉。东北起香河园街,西南曲折出口亦在
香河园街。全长 329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西香河园,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冰窖口。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其地处香
河园以西改称西香河园。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香河园
东香河园,东直门外大街北侧,呈东北、西南走向,多支叉。北起香河园街,出口曲折迂回亦
在香河园街。全长 269 米,宽 4 米,方砖路面。
东香河园,民国 36 年(1947 年)称冰窖口。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香河园居民
区并入,因其地处香河园以东改称东香河园。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察慈胡同
察慈胡同,东直门外斜街南侧,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察慈住宅区,西南止东直门外小街。
全长 61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察慈胡同,民国称此名,亦名岔子胡同。据传,因其是从东直门外小街斜岔出的一条胡同,故
名。1949 年后沿称。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直门外南后街
东直门外南后街,东直门外大街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直门外小街,南止东直门外大街。
全长 130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直门外南后街,街东端清朝时称春场,因是顺天府官员每年立春时节的迎春场所而得名。民
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朝道胡同、马家井胡同并入 ,
改称东直门外南后街。原东直门外南后街已改称东直门外大街,今南后街只是原大街一支巷。
现街内均为居民住宅。
北二里庄
北二里庄,东直门外大街北侧,呈西北、东南走向,南端多曲折。北起东直门外斜街,南有三
条支巷通东直门外小街。全长 468 米,宽 9 米,沥青路面。
北二里庄,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民国时此地为苇塘和坟地,1949 年
后建起民房。据说,从东直门外桥头至此为二里路,故而得名。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劳儿德并
入。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南二里庄
南二里庄,东直门外小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南端曲折。北起东直门外小街,南端西折与东直
门外大街相通。全长 160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南二里庄,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民国时此地为苇塘和坟地,1949 年
后建起民房。据说,从东直门外桥头至此为二里路,故而得名。现胡同内均为居民住宅。
东中街
东中街,东四十条桥东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中中街,南止潘家坡胡同,东与铜厂子、王家园
胡同相通,西邻中中街,中与工人体育场北路相通。全长 1269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东中街,明朝称此名。清末称铁塔寺。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将八条下坡并入。现街内有市乳品研究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十字坡街
十字坡街,东直门外大街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直门外大街,南止新中街北端,西与十字
坡西里、铜厂子胡同相通。全长 499 米,宽 20 米,沥青路面。
十字坡街,清末称十字坡。其西有著名的铁塔,北是春场。民国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土城并入。1980 年命名十字坡街。1979 年起兴建大批楼群,形成住宅区,以现在的十字坡街为
界,以东称十字坡东里,以西称十字坡西里。现街两侧均属居民住宅区。
铜厂子胡同
铜厂子胡同,东直门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西端向北曲折。东起十字坡街,西止东中街。
全长 398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铜厂子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铜厂子。据传,民国时造钱局的垃圾倒在附近,当地居
民常到此筛铜土搪炉子,久之此地便称为铜厂子。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铜厂
子胡同。现胡同内有北京一六三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新中街
新中街,工人体育馆西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十字坡街南端,南止东营房七条,东与新中街一
条、二条、三条、四条相通,西与新中西里、新中西街相通。全长 626 米,宽 22 米,沥青路面 。
新中街,民国时此地为坟地。1949 年后新建住宅,开辟了此路,因与中街相邻而称新中街。现
街内有东直门派出所、北京五十五中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新中街一条
新中街一条,工人体育馆北侧,呈东西、南北直角形。东起工体北里,西止新中街,南有支巷
通工人体育场北路,北有三条支巷通新中街二条。全长 291 米,宽 12 米,沥青路面。
新中街一条,清末属大兴县,称九王坟。民国时为臭水河沿。1949 年后将臭水河改建成盖板河
道,并建起楼群,称新中街。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新中街的一部分及并入的楼房改称新中街
一条。现胡同内有东直门街道办事处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新中街二条
新中街二条,新中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新中街一条,西止新中街,北有三条支巷通新中
街三条。全长 186 米,宽 8 米,沥青路面。
新中街二条,清末称九王坟。民国时为臭水河沿。1949 年后将臭水河改建成盖板河道,并建起
楼群,称新中街。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新中街的一部分改称新中街二条。现胡同内多为居
民住宅。
新中街三条
新中街三条,新中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新中街一条,西止新中街,南有三条支巷通新中
街二条,北有三条支巷通新中街四条。全长 95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新中街三条,清末称九王坟。民国时为臭水河沿。1949 年后将臭水河改建成盖板河道,并建起
楼群,称新中街。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新中街的一部分改称新中街三条。现胡同内多为居
民住宅。
新中街四条
新中街四条,新中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春秀路,西止新中街,南有三条支巷通新中街三
条,北有三条支巷通十字坡东里,中与新中街一条相通。全长 280 米,宽 10 米,沥青路面。
新中街四条,清末称九王坟。民国时为臭水河沿。1949 年后将臭水河改建成盖板河道,并建起
楼群,称新中街。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原新中街的一部分及并入的九王坟改称新中街四条。
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新中西街
新中西街,工人体育场北路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多支叉。北起工人体育场北路,南止王家
园胡同,东有两条支巷通新中街,西有支巷通东中街。全长 315 米,宽 11 米,沥青路面。
新中西街,此地原是菜地,50 年代城区拆迁搬来许多居民,在新中街南部路西开辟此巷。1965
年整顿地名时,因地处新中街以西而称新中西街。现街内有北京亚洲大酒店等单位,余为居民
住宅。
新中街东巷
新中街东巷,工人体育馆西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为环行状。北起工人体育场北路,南止
新中街,东邻工人体育馆。全长 256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新中街东巷,清末属大兴县,称窑坑,因今工人体育场处当年是个砖窑,这里是挖土烧砖形成
的窑坑,故名。50 年代城区拆迁搬来许多居民,在新中街南部路东开辟此巷。1965 年整顿地名
时,因地处新中街以东而称新中街东巷。现巷内多为居民住宅。
王家园胡同
王家园胡同,东四十条桥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为环行状。东起新中街,西止东中街,
北与新中西街相通。全长 462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王家园胡同,民国称王家园。此处原有清九王坟,地属王爷之家,故称王家园。1949 年后沿称 。
1965 年整顿地名时称王家园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潘家坡胡同
潘家坡胡同,东四十条桥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营房八条,西止东中街。全长 230 米,宽9
米,沥青路面。
潘家坡胡同,民国称潘家坡。此处多是苇坑和坟地,地面坡形,属潘姓,故称潘家坡。1949 年
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潘家坡胡同。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枣儿店胡同
枣儿店胡同,东直门外大街北侧,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间多曲折。西北起察慈胡同,东南有
三个出口与东直门外小街相通。全长 60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枣儿店胡同,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枣儿店。据传,民国时此地一些小商贩多经营枣儿等干
鲜果品,故而得名。1949 年后称枣儿店胡同。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察慈社区东湖别
墅小区。
西中街
西中街,东四十条桥东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北起华美达饭店,南止中中街,中与工人
体育场北路相通。全长 56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西中街,明朝称此名。清末称铁塔寺。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
整顿地名时将南河沿并入。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都会经典大厦、中航大厦、保利大厦
等。
中中街
中中街,东四十条桥东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北起华美达饭店,南止东中街,西邻西中
街,中与工人体育场北路相通。全长 634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中中街,清末称铁塔寺。民国 36 年(1947 年)称此名。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东河坊并入。该胡同于 1991 年后拆除,现为都会经典大厦、中航大厦、保利大厦等。
东营房胡同
东营房胡同,工人体育馆南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营房一条,西止东营房八条,中与东营房
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相交。全长 243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胡同,清朝时此地为兵营,是守卫京师兵营驻地,设中、南、北三营。据《日下旧闻考》
载:外东北守备署在东直门外大街。民国称北营房东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
北营房居民区并入,改称东营房胡同。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一条
东营房一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工人体育馆南侧,南止吉市口八条,东邻工
人体育场西路,西与东营房胡同相通。全长 240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一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东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东街改称东营房一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二条
东营房二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吉市口八条,北不通行,东与东营
房一条相通,西有支巷通东营房三条,中与东营房胡同相通。全长 23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二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东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东街中部改称东营房二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三条
东营房三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工人体育馆南侧,南止吉市口八条,东与东
营房二条相通,西与东营房四条相通。全长 245 米,宽 6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三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东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东街西部改称东营房三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四条
东营房四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吉市口八条,北不通行,东与东营
房三条相通,西与东营房五条相通,中与东营房胡同相交。全长 203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四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东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东街的一部分改称东营房四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五条
东营房五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南起吉市口八条,北不通行,东与东营
房四条相通,西与东营房六条相通,中与东营房胡同相通。全长 155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五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东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东街的一部分改称东营房五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六条
东营房六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新中街,南止吉市口八条,东与东营房五条
相通,西与东营房七条相通,中与东营房胡同相通。全长 214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六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宽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东
营房六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七条
东营房七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新中街,南止东营房胡同,东与东营房六条
相通,西与东营房八条相通,中与东营房胡同相通。全长 154 米,宽 4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七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西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西街东部改称东营房七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八条
东营房八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新中街,南止吉市口八条,东与东营房七条
相通,西与东营房九条相通,中与东营房胡同相通。全长 254 米,宽 7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八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西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西街中部改称东营房八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九条
东营房九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东营房八条,南端西折与东营房十条相通,
东与东营房八条相通。全长 180 米,宽 3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九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西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西街中部改称东营房九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东营房十条
东营房十条,工人体育馆南侧,呈南北走向。北起王家园胡同,南止吉市口八条,东与东营房
九条相通,西与潘家坡胡同相通。全长 147 米,宽 5 米,沥青路面。
东营房十条,清朝此地为兵营。民国称北营房西街。1949 年后沿称。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北营
房西街改称东营房十条。该胡同于 90 年代初拆除,现为聚龙花园。
西城区
德外街道
裕民路
位于德外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辰路,西至八达岭高速路。全长 1000 米,均宽 10 米。
西段旧称红庙,因其南有明代所建旗纛庙,俗称西红庙。东段称五路居,以附近的五路居村而
得名。原为农田,后辟筑成路,20 世纪 80 年代始建住宅楼区,形成南北通道,1981 年命名裕
民路。路南侧为欲中东里、裕中西里住宅区、路北侧为朝阳区辖地。

裕民东路
位于德外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三环中路,北至裕民路。全长 480 米,均宽 14 米。原
为农田,20 世纪 80 年代始建住宅楼区,形成南北通道,1991 年 8 月命名为裕民东路。

裕民中路
位于德外地区东北部。原属朝阳区,1987 年划归西城区。南北走向,南起北三环中路,北至裕
民路。全长 480 米,均宽 25 米。原为农田,20 世纪 80 年代始建住宅区,形成南北通道,1981
年命名为裕民中路。东侧为裕中东里,西侧为裕中西里。

安德路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以旧鼓楼大街为界,西段为西城区德外街道管辖。东西走向,东起安定
门外大街,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1200 米,均宽 8 米。原为北城墙外连通安定、德胜二门之
小路。其西段称大市口,因卖大肉和年货而与卖破烂的小市口相对称;中段称地兴店。1949 年后
于两侧陆续兴建住宅办公楼,形成街道,因其东通安定门,西通德胜门,故取二门之首字,命
名安德路。1965 年将大市口并人。街道两侧多为国家机关、企业单位。

人定湖北巷
位于德外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人定湖公园,北至黄寺大街。全长 380 米,均宽 6 米。原
为荒地,50 年代初因北京广播器材厂等单位建房,形成巷道,1981 年因其位于人定湖公园之北 ,
定名人定湖北巷。

六铺炕一巷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德路,北至西城区师范学校。全长 504 木,均宽 6 米。
东属六铺炕一区,西属六铺炕二区。本巷系六铺炕一区、二区之间的一条通道,1986 年 7 月命
名。

六铺炕二巷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德路,北至安德里北街。全长 575 米,均宽 6 米。东
属六铺炕二区,西属六铺炕三区。此巷系六埔炕二区、三区之间的一条通道,1986 年 7 月命名 。
大井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德路,北至教场口北街。全长 254 米,均宽 6 米。原
为土路,1949 年后于两侧兴建住宅,形成小巷,四旁侧原有大水井,俗称大井,1965 年
定名大井胡同。东侧为六铺炕三区。北端有人定湖公园。

六铺炕街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旧鼓楼外大街,西至大井胡同。全长 750 米,均宽 10 米 。
1997 年 5 月命名。

六铺炕南小街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旧鼓楼外大街,西至六铺炕二巷。全长 530 米,均宽 5
米。1997 年 8 月命名。

六铺炕北小街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旧鼓楼外大街,西至六铺炕二巷。全长 530 米,均宽 7
米。1997 年 5 月命名。

新风北街
位于德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风街,北至北三环中路。全长 700 米,均宽 8 米。原
为土路,1949 年后于两侧陆续建起住宅,形成街道。因位于新风街之北,1981 年命名新风北街 。

新德街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全长 766 米,均宽 8 米。原为
一条土路,东端称关厢北头,其西泛称石佛寺,因有金代古刹石佛禅林而得名。再西俗你功德
林,清代僧人于此设养济院,雍正皇帝敕额"功德林",其地由此得名。后功德林改顺天习艺所,
1911 年后又改为京师第二监狱,主要关押政治犯,后撤销,现已改为居民住宅。西端泛称小西
天,因北京师范大学院内原有一小庙,额为 "小西天",其左近地带泛称小西天。1949 年后道路
拓宽改建,因其连通德胜门外大街和新街口外大街,1965 年将上述路段台并命名新德街。

新风街
位于德外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有折弯,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全长 830
米,均宽 5 米。西段清代为太平营,即正黄旗蒙古营房;中段姑子庙;东端有龙王庙,故自东而西
分称龙王庙、姑子庙、太平营,多为空地。1949 年后,周围陆续兴建住宅,形成街道。1965 年
命名新风街。

新明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北部。呈弧形走向,西起新街口外大街,南至新德街。全长 420 米,均宽 6 米。
清代原属太平营,即蒙占正黄旗营房,后废为农地。1949 年后陆续建房,形成胡同。1965 年命
名新明胡同。北侧为新风南里,南侧为新明里住宅区。

安康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走向呈"厂"字形,东起敞风胡同,西端南折通冰窖口胡同。全长 476 米,
均宽 6 米。该地原泛称真武庙,因庙得名。1949 年后,居民渐增,1965 年因胡同内有治疗精神
病的安定医院,取安宁健康之义,改称安康胡同,同时将费家胡同并入。现属德胜科技园规划
区。

冰窖口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全长 867 米,均宽7.5
米。明代名冰窖小店儿,因内官监于此建冰窖藏冰,供皇宫消暑及冷藏祭品之用,故名。清代
称冰窖口。1965 年定名冰窖口胡同。胡同西端原止于今安康胡同稍西,1949 年后延伸至新街口
外大街,并将皇姑坟部分并人。皇姑坟因清代顺治皇帝妹坟墓和祭殿在此而得名。

新康街
位于德外地区西北邵。以东西走向为主,东端南折通新德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全长 468 米,
均宽 5 米。原为土路,两侧多为菜园、荒地,1949 年后道路改造拓宽,因内多卫生事业单位,
故 1965 年定名新康街。2000 年,因道路改造拓宽,南侧部分房屋拆除,该街向东延伸至德胜
门外大街。

酱坊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德外西后街。全长 110 米,均宽 3
米。清代此地有黄酱作坊,故泛称酱坊。后形成住宅区,1911 年后称酱房胡同,1965 更名为酱
坊胡同。1990 一 2003 年部分拆除,属德胜科技园规划区。

德胜里西街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南起德胜里三区,北至新德街。全长 300 米,均宽 5 米。东侧为德胜里
一、二、三区,西侧为小西天东里。为 1949 年后新辟道路。1981 年,因其位于德胜里之西,
命名德胜里西街。

西小井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走问呈"l"形,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行北折至新德街。全长 178 米,均
宽 2.5 米。清代称小井,据传因咸丰年间住户李廷月出资打一口小井,故名。后为别于德胜门
外大街东侧之小井(胡同),改称西小井。1911 年后定名西小井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改中将部
分拆除,属德胜科技园规划区。

小市口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端北折起安德路,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640 米,均宽 4
米。清代泛称晓市,因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1911 年后,因该巷是通往晓市市场的主要道
路,故名小市口。1965 年定名小市口胡同,并将前九条并入。1990 一 2003 年危改中拆除,已
建安德馨居小区,仅剩留部分道路。

什坊街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端两口(东通什坊东里,西通五路通北街),北至黄寺大街。
全长 300 米,均宽 8 米,因什坊院而得名。什坊院为清代蒙古汗王、贝勒所建斋僧之所。其地
在今黄寺大街北侧,故附近地带遂泛称十方院,后作什坊院。1949 年后北京广播器材厂等单位
于此建宿舍楼,形成街道,1981 年命名什坊街。西为什坊西里,东为什坊东里。

教场口街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大井胡同,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472 米,均宽 6 米 。
明代于此设五军神枢营教场,此为通往教场之路,故名教场口,1965 年定名教场口街。

林家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德路,北至教场口街。全长 206 米,均宽 5 米。原为旷
地,其北有水坑,名菱角坑,1911 年后,讹为林家坑,1949 年后填坑建房,并向南延伸。1965
年将北上坡并入,改称林家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改,道路拓宽,改造后全长 220 米,均宽 14
米,东侧为汽修二厂,西侧为德隆小区 6 号院居民楼区。
前荷包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塔院胡同,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84 米,均宽 3 米。清
代此处有制造烟荷包作坊,将产品卖给蒙藏贸易驻京机构——外馆,再转卖至蒙古。后形成两
条胡同,因此巷在南,遂称前荷包嘴,1965 年更名前荷包胡同。现属德胜科枝园规划区。

后荷包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东西走问,东起塔院胡同,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82 米,均宽 2 米 。
清代此地有制造烟荷包作坊,将产品卖给蒙藏贸易驻京机构——外馆,再转卖至蒙古。后形成
两条胡同,因此巷在北,故名后荷包嘴,1965 年更名后荷包胡同。现属德胜科技园规划区。

安德里北街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安定门外大街,西至人定湖公园。全长 1800 米,均宽 10
米。南侧西段为六铺炕一、二、三区住宅区。原有土路,通往已废的明代教场,故称教场小街。
1949 年后,西侧兴建办公楼,形成街道,命名为安德里北街,自旧鼓楼外大街至人定湖公园属
西城区辖界。

德外东滨河路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旧鼓楼外大街,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1200 米,均宽
2 米。1991 年 8 月命名。

弘慈巷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北两端均西折通德外东后街。全长 200 米,均宽 5 米 。
原泛你宏慈寺,以夺得名。后亦作弘慈寺。 《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七引顾肇迹宏慈寺碑:"京师德
胜门外有古刹遗址,发地得石竭,盖元之元统三年(1335 年)兴国禅林也。"明成化中,"刘公信
心喜(舍),鼎建一新。奏闻,赐召宏慈”。寺今已不存,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即为寺院旧址。
1965 年命名为弘慈巷。1990 一 2003 年危改时,路南侧建成德隆小区 6 号院,路北侧建成德隆
小区 9 号院。2004 年,拓宽道路,现南至教场口街,西至德外大街。全长 400 米,均宽 21 米。

塔院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走向曲折,南起德外东后街,北至五路通街。全长 324 米,均宽 6 米 。
清代称塔院,以和尚塔得名,1949 年后形成胡同,遂名塔院胡同。

五路通街
位于德外地区东部。东起人定湖公园,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456 米,均宽 6 米。五路通原
指中段与东段,因其间有一小庙,四周有小路四通八达,故名。1965 年将关北头与火神庙并入 。
关北头为今五路通街西端,为原德胜门关厢北界,故名。火神庙在关北头东侧,《日下旧闻考》
卷一百七载:"长泰寺俗召火神庙",清初建。

五路通北街
位于德外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五路通街,北至什坊街。全长 310 米,均宽 6 米。原为
荒地,1949 年后北京广播器材厂于此修建职工宿舍,形成街道。因地在五路通街之北,1981 年
命名为五路通北街。

德外西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郡。南北走向,南起德胜门西河沿,北至德外前胡同。全长 90 米,均宽 2 米 。
1911 年后,因其位于德胜门外前、后胡同西侧,始称西胡同。1965 年更名德外西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中国工程院综台楼建设用地。
冰窖后巷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走向曲折,东起德外西后街,南至冰窖口胡同,北通安康胡同。全长 264
米,均宽 4 米。因地处明代所建冰窖之北,原称冰窖后身。1965 年改称冰窖后巷,并将马家胡
同(今巷西端南北走向部分)和羊角灯胡同(今巷东段)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属德胜科
技园规划区。

弓箭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德胜门西河沿,北至冰窖口胡同。全长 68 米,均宽 5 术 。
清代称弓箭会馆,因弓箭行会设会馆于此而得名。1965 年更名弓箭胡同,均为平房住宅。2000
年拆除,现为中国工程院综合楼工程建设用地。

德外西滨河路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全长 600 米,均宽20
米。1991 年 8 月命名。

德外西后街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北起酱坊胡同,南至冰窖口胡同。全长 402 米,均宽 5 米 。
清代因其地处德胜门外大街之西,并与之平行,故称西后街,1965 年改称德外西后街。1990 一
2003 年因德胜科技园建设,部分建成德胜科技大厦,部分待建。

德外前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段略向南倾斜,东起弓箭胡同,西至德外西胡同。全长 98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前胡同,因与后胡同并列得名,1965 年更名德外前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中国工程院综合楼工程建设用地。

德胜门西河沿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东西走问,东起德胜门外大街,西不通行。全长 182 米,均宽 4 米。原
为德胜门外护城河北沿道路,俗称北河沿。1965 年因其位于德胜门外西侧,命名德胜门西洞沿 ,
并将东端挑水胡同,西部菩萨店部分、西端里姑坟部分并入。挑水胡同因冰窟口一带至河沿井
上挑水,须经此巷,故名。菩萨店因清代小庙得名。皇姑坟址在冰窖口胡同,此为护坟菜地。
德胜门西河沿原只北侧有住宅,20 世纪 80 年代形成西段的夹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中
国工程院综合楼工程建设用地。

德外后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大体呈“h”形,南两口均通德外前胡同,北通冰窖口胡同。全长 107 米 ,
均宽 3 米。清代称后胡同,因与前胡同并列而得名。1965 年更名德外后胡同,并将菩萨店部分
(今巷西部)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中国工程院综台合楼工程建设用地。

敞风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以南北走向为主,南起安康胡同,北端东折至富家胡同。全长 180 米 ,
均宽 3 米。清代称敞风口,因北端为旷野,北风直灌巷内,故名。1965 年定名敞风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正建德胜科枝大厦。

富家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德丰胡同,北端东折通德外西后街。全长 102 米,均
宽 2 米。1911 年后始称富家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正建德胜科技大厦。

西德丰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西南部。走向曲折,东起德外西后街,西至敞风胡同。全长 50 米,均宽 3 米。据
传清代有赵姓于此开设茶馆,字号西德丰,胡同由此得名。1965 年定名西德丰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正建设德胜科技大厦。

小市头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 80 米,均宽 3 米。清代该
地泛称晓市,因其地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逐渐形成胡同。1911 年后,因其为小市胡口
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一条胡同,故名小市头条。1965 年将横三条部分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
已建民族团结小学。

小市二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问,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 100 米,均宽 2 米。清代
该地泛称晓市,因其地旧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逐惭形成胡同。1911 年后,以其为小市
口胡同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二条胡同,故名小市二条。1965 年将横三条部分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巳建民族团结小学。

小市三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呈梯级形,南不通行,北至安德路。全长 106 米,均宽 2 米 。
清代该地泛称晓市,因其地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渐形成胡同。1911 年后,因其是小市
口胡同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三条胡同,故名小市三条。1965 年将横三条部分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民族团结小学。

小市四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 ll0 米,均宽 3 米。该地清
代泛称晓市,因其地旧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渐形成胡同。1911 年后,因其是小市口北
侧自西向东数第四条胡同,故名小市四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民族团结小学。

小市五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 102 米,均宽 3 米。清代
泛称晓币,因其地旧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渐形成胡同。1911 年后,因其是小市口胡同
北侧自西向东数第五条胡同,故名小市五条。1990 一 2003 年拓路,改造后长 190 米宽 5 米 ,
西为民族团结小学、德外派出所,东侧为安德馨居小区、中国致公党办公楼。

小市八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小市口胡同,北至安德路。全长 85 米,均宽 2.5 米。清代
该地泛称晓市,因旧有市场,拂晓即散,故名。后渐形成胡同。1911 年后,因其是小市口胡同
北侧自西向东数第八条胡同,故名小市八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安德馨居小区。

小市南头条
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德胜门东滨河路,北至小市口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4 米。清
代该地为晓市市场,泛称晓市三更开市,拂晓即散,故名。后渐形成胡同。1911 年后称小市市
场(部分)。因其为小市口胡同南侧自西向东数第一条胡同。1965 年定名小市南头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德外派出所。

小市南二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德胜门东滨河路,北至小市口胡同。全长 90 米,均宽 5 米 。
清代该地为晓市市场,泛称晓市,三更开市,拂晓即散,故名。因其是小市口胡同南侧自西向
东数第二条胡同,1965 年定名小市南二条。1990—2003 年拆除,建德外派出所。
小市南三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德胜门东滨河路,北至安德路。全长 55 米,均宽 2 米,水
泥路面。清代为晓市市场,泛称晓市,三更开市,拂晓即散,故名。后渐形成胡同。1911 年后
称小市市场。因其是小市口胡同南侧自西向东数第三条胡同,1965 年定名小市南三条。1990 一
20U3 年拆除,建德外派出所。

小市南四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德胜门东滨河路,北至小市口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3 米 。
清代为晓市市场,泛称晓市,三更开市,拂晓即散,故名。后惭形成胡同。1911 年后称小市市
场。因其是小市口胡同南侧自西向东数第四条胡同,1965 年定名小市南四条。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建德外派出所。

礼拜寺街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德路,北至教场口街。全长 206 米,均宽 4 米。因有礼
拜寺 (清真寺),故泛称礼拜寺,1911 年后称礼拜寺街,1965 年将北端西侧的盲巷狮子胡同并入 。
礼拜寺旧址为北京时装店占用。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教场口 6 号院居民小区。

炭厂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林家胡同,西至礼拜寺街。全长 80 米,均宽 2.5 米。清代
于此设木炭厂,故泛称炭厂,1911 年后炭厂废,住户日增,形成胡同,遂称炭厂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待建。

东花枝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林家胡同,西至礼拜寺街。全长 82 米,均宽 3 米。原称花
枝胡同,1965 年礼拜寺街西侧的箭杆胡同改称西花枝胡同,此段在礼拜寺街东,遂改称为东花
枝胡同,与西花枝胡同相对。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德隆小区 6 号院。

六枝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小井胡同,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46 米,均宽 2.5 米 。
该胡同形成于清代,名六指胡同,因其东端南拐通东小井胡同,形如畸指,故名。1911 年后讹
作六枝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待建。

东小井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塔院胡同,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80 米,均宽 2 米 。
巷内原有三口甜水井,1911 年后,为区别于德胜门外大街西侧之小井胡同(今西小井胡同),定
名东小井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待建。

永兴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马家胡同,北至义和胡同。全长 240 米,均宽 2.5 米 。
清代北段称万隆店,中段西岔道称永兴店,皆因骡马宿店得名,南端称糖房,因制糖作坊得名,
1911 年后万隆店以南一段据传因有马氏兄弟开设鸡蛋店,而称马家胡同,后为与德外直武庙西
侧之马家胡同 (今开入冰窖后巷)相别,改称东马家胡同,并将糖房改称糖房胡同。1965 年将万
隆店、永兴店、东马家胡同、糖房胡同合并,统称永兴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待建。

义和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永兴胡同,西至德外西后街。全长 144 米,均宽 4 米。原
称义和店,亦称义和店胡同,因骡马宿店而得名,1965 年定名义和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待建。

西花枝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礼拜寺街,西至德胜门外大街。全长 110 米,均宽 2 米 。
清代称箭杆胡同,因胡同细长,以形得名。1965 年为避免重名,又因地处东花枝胡同之西,改
称西花枝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德隆小区 6 号院。

西马家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端东折起德胜门外大街,北至永兴胡同。另有岔道通德外西后街。全长264
米,均宽 4 米。北段原称广善寺,因寺得名,中段称三眼井,因有三口甜水井得名,南段称西
马家胡同,以姓得名。1965 年将三段合并,统称西马家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正在建设
德胜科技大厦。

德外东后街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教场口街,北至塔院胡同。全长 332 米,均宽 4 米。清代
称东后街,因在德胜门外大街之东,且与之平行,故名。1965 年改称德外东后街,并将北段东
侧豆芽菜坑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教场口街 9 号院居民小区。

张家大院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走向曲折,南起华岩四条,北至塔院胡同,东通德外东后街。全长 90 米 ,
均宽 4 米。始称于清代,以姓得名。中部东西向岔道南折至华岩四条一段,原名马蹄胡同,因
形似马蹄得名,1965 年改称华岩五条,1981 年并入张家大院。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德隆
小区 9 号院居民小区。

华岩胡同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教场口街,北至张家大院。全长 218 米,均宽 5 米 。
明万历年间于此建华岩寺(现德外街道办事处所在地),该路地处寺后,故原称华岩寺后身,或
称华古寺后身胡同。1949 年后将分署胡同西段(现胡同西岔道)并入。1965 年定名为华岩胡同。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德隆小区 9 号院居民小区。

华岩头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外东后街,西至华岩胡同。全长 90 米,均宽 4 米。原称
东头条,因系华岩寺东侧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故名。1965 年为避免重名,更名华岩头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待建。

华岩二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后街,西至华岩胡同。全长 51 米,均宽 2 米。原称东二
条,因系华岩寺东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胡同,故名。1965 年为避免重名,更名华岩二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德隆小区 9 号院居民小区。

华岩三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后街,西至华岩胡同。全长 78 米,均宽 2.5 米。原称东
三条,因系华古寺东侧目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故名。1965 年为避免重名,更名华岩三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德隆小区 9 号院居民小区。

华岩四条
位于德外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后街,西至华岩胡同。全长 132 米,均宽 2.5 米。清代
此巷西段通德胜门外大街,内有步军巡捕营北管德外汛都司衙署,故名都司署。1911 年后衙署
改为分司署,为北平市北郊区总署分支机构,胡同遂改称分署司,亦称分署胡同。1949 年后西
段并入华岩胡同。1965 年因其为华古寺东侧自南向北数第四条胡同,而更名华岩四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德隆小 9 号院居民小区。

新街口街道
双寺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后南折。呈"厂"宇形,东起旧鼓楼大街,西至大石桥胡同。
全长 185 米,均宽 4 米。该胡同北段因内有双寺,1911 年后由大石桥胡同析出命名双寺胡同。
该胡同东西段是以庙得名的北药王庙之一部分,1965 年并入双寺胡同。双寺今为西城区文物保
护单位。

西绦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旧鼓楼大街,西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1130 米,均宽 6
米。明代称西绦儿胡同,因胡同又直又长,形如绦带,且在原北药王庙(今旧鼓楼大街)之 西 ,
故名。1965 年将北城根、北药王庙(部分)并入后定名西绦胡同。

西绦南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石桥胡同,北至西绦胡同。全长 162 米,均宽 4 米。
清代称半壁街,因在西绦胡同之南,1965 年改称西绦南巷。

大石桥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旧鼓楼大街,西至小八道湾。全长 569 米,均宽 5 米。
清代称大石桥,因原有石桥且在小石桥之北,故名。1965 年定名大石桥胡同。北侧 61 号原为
拈花寺,除大雄宝殿拆除外,基本保持原格局,今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小石桥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中有折弯,东起旧鼓楼大街,西至新开胡同。全长 303 米,
均宽 4 米。明代始称小石桥,以桥为名。1965 年定名小石桥胡同。南侧 24 号院为竹园宾馆,
该院原是清末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宅园,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曾寓此。四合院市局严
谨,保存完好,今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果家大院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中有折弯,南起大石侨胡同,北至西绦胡同。全长 180 米,
均宽 2 米,原向北不通行,初称郭家大院,以姓氏得名。后改为果家大院,并向北延至西绦胡
同。

碧峰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起新开胡同,西至景尔胡同。全长 210 米,均宽 6 米 。
清代为小石桥一部分,因北侧有碧峰寺,1911 年后由小石桥析出遂以碧峰寺为名。1965 年将新
开胡同部分并入后改称碧峰胡同。寺今已为民居。

前马厂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呈"厂"字形,东起旧鼓楼大街,西段南折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370 米,
均宽 3 米。明代称马厂胡同。清代析为南北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故称前马家厂,俗称前马
厂。1965 年将果子观并入后定名前马厂胡同。

后马厂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呈"┓"形,东段南折起自前马厂胡同,西至新开胡同。全长 349 米 ,
均宽 4 米。明代称马厂胡同,清代析为南北两条胡同分称前、后马家厂,此胡同在北,故称后
马家厂,俗称后马厂。1965 年将酱房大院部分并入后改称后马厂胡同。

景尔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起新开胡同,西至小八道湾。全长 120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井儿胡同,以水井得名。1911 年后改称景尔胡同。

新开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南起鼓楼西大街,北至碧峰胡同。全
长 213 米,均宽 5 米。1911 年后形成街巷,称新开路,1949 年后曾改称南新开路,1965 年将
酱房大院部分并入改称新开胡同。

小八道湾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南起鼓楼西大街,北至大石桥胡同。全长 134 米,均宽 2
米。因走问多折弯,故清代称八条湾,亦作八调湾。1911 年后称八道湾,1965 年,为与西直门
内大街南侧的八道湾相区别,改称小八道湾。

八步口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鼓楼西大街,北至西绦胡同。全长 230 米,均宽 8 米。
清代称八步口。1965 年定名八步口胡同。东侧原为清醇贤亲王祠堂,1911 年后改为关岳庙,为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今为西藏自治区政府驻京办事处。

迁善居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起八步口胡同,西不通行,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88 米 ,
均宽 3 米。1911 年后始称迁善居,1965 年定名迁善居胡同。

后海夹道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略向西倾斜,南起后海北沿,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原为清代醇亲王府西墙外狭窄通道,故称府夹道,亦称西夹道。因在后海之北,
1965 年改称为后海夹道。

铁影壁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呈"厂"字形,多折弯,东起八步口胡同,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21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铁影背胡同,因内有一影壁,色青,俗称铁影壁,又称铁影背,故名。1965
年定名铁影壁胡同。影壁于 1911 年后移至北海公园内。

棠花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呈"┛"形,斜向,南部西折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104
米,均宽 3 米。南北走向段原称糖房胡同,东西走向段原称糖房大院,后糖房胡同、糖房大院
与南侧的段家胡同部分合并统称为糖房大院。1965 年糖房大院部分并入糖房胡同,改称棠花胡
同。

滨诲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后海西沿,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150 米,均宽 5
米。原称段家胡同(部分),以姓氏得名。因其东临后海,1965 年命名为滨海胡同。

后海西沿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大部为南北走向,略呈长方形环状,南端西折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
孝友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 4 米。因在后海西侧,故原称后海西河沿,1965 年改称后海西沿 。

德胜门西顺城街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400 米,均
宽 4 米。清代称西水关。1965 年,将小井胡同并入,因此街在德胜门之西,并顺原城墙而行,
故命名为德胜门西顺城街。1969 年修建地铁时城墙拆除,1981 年辟建德胜门西大街,北侧房屋
金部拆除,南侧尚留部分平房住宅,与德胜门西大街混为一体。西端有汇通祠及地铁积水潭站。

糖房大院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滨海胡同,北至孝友胡同。全长 132 米,均宽 5 米 。
今糖房大院原称段家胡同,以姓氏得名;棠花胡同南北走向段原称糖房胡同,东西走向段称糖房
大院,后糖房胡同、糖房大院与段家胡同南北走向段合并统称为糖房大院。1965 年将段家胡同
部分并入,统称糖房大院。27 号院原为什刹海庙,今已为民居。

孝友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走向曲折,南起后海北沿,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135 米,均宽 4 米。
清代称药酒葫芦胡同。1911 年后改称孝友胡同并沿用至今。

西海东沿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端略向东倾斜,南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水章胡同。全
长 360 米,均宽 5 米。原称西海北河沿 (东段),1965 年将饯家胡同并入后改称西海东沿。

西海西沿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南起板桥头条,北至西海北沿。全长318
米,均宽 5 米。原称西海西河沿,因在西海西侧,故名。1965 年定名西海西沿。

西海北沿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略有倾斜,东起西海东沿,西至德胜门西顺城街。全长 484
米,均宽 6 米。原称西海北河沿,因在西海北侧,故名。1965 年将铜局胡同、净业寺夹道、太
平胡同并入,改称西海北沿。

水章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西海东沿。全长 78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水罐儿胡同,因地势低洼,故名。后更名为水章胡同。

小铜井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85 米,均宽 7 米 。
清代始称小铜井,因在大铜井之东,故名。1965 年定名小铜井胡同。

苇坑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多岔道,南起正觉胡同, 北端分两岔通新街口东街。全长
290 米,均宽 4 米。因地势低洼,多芦苇,故清代称苇坑。后形成胡同,遂称苇坑胡同。

大黑虎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东起旧鼓楼大街,北至小黑虎胡同。全长 150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黑虎胡同或称黑虎儿胡同。1911 年后析为大、小黑虎胡同,此胡同在南,称大黑虎
胡同。
小黑虎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东起旧鼓楼大街,北至铸钟胡同。全长 230 米,均宽 2 米。
清代称黑虎胡同或黑虎儿胡同。1911 年后析为大、小黑虎胡同,此胡同在北,规模较小,称小
黑虎胡同。

东轿杆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鼓楼西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50 米,均宽 4 米。因该
胡同与西轿杆胡同为两条并行的小胡同,形似轿杆,1911 年后遂分别得名东轿杆、西轿仟,此
胡同在东,故名东轿杆,1965 年定名东轿杆胡同。

西轿杆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鼓楼西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30 米,均宽 4 米。因该
胡同与东轿杆胡同为两条平行的小胡同,形似轿杆,1911 年后遂分称东轿杆、西轿杆,此胡同
在西,故名西轿杆,1965 年定名西轿杆胡同。

西魏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呈"厂"字形,东起铸钟胡同,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西位胡同。1911 年后演为西魏胡同。

清秀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部东西走向,西部呈"回"字形,东起旧鼓楼大街,西不通行。全长 155
米,均宽 4 米。因西端原有道教清虚观,故称清虚观,今观已为民居。1965 年改称清秀巷。

铸钟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呈 "厂"字形,东起旧鼓楼大街,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370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铸钟厂,因是铸钟厂所在,故名。觉生寺(大钟寺)著名的永乐大钟即铸造于此。1965
年改称铸钟胡同。

板桥头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223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头条胡同,因左近有石板桥,又称板桥头条。

板桥二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二条胡同。因左近有石板桥,1911 年后改称板桥二条。

板桥三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海西沿,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190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三条胡同。因左近有石板桥,1911 年后改称板桥三条。

鸦儿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起小石碑胡同,西至鼓楼西大街。
全长 820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广化寺街,因内有广化寺而得名。清代改称鸭儿胡同,亦作鸦
儿胡同。1965 年地名整顿时将侯卫胡同并入,统称鸦儿胡同。广化寺,元建,今保存完好,为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6 号院为作家萧军旧居。

羊房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西斜形走向,东起柳荫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471 米,均宽
5 米。明代始称羊房胡同。胡同北侧有后海公园,俗称小花园。始建于 1965 年,1987 年于此建
西城区儿童乐园。5 号院原为马灵官庙,今为民居。

甘露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东起鸦儿胡同,南至后海北沿。全长 180 米,均宽 5 米 。
明代称乾石桥,以桥得名。清代改为甘水桥与甘水侨胡同。1911 年后称为甘石桥,1965 年改名
为甘露胡同。

后海北沿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起小石碑胡同,西至孝友胡同。全
长 795 米,均宽 6 米。原名后海北河沿,因在后海北侧,故名。1965 年改称后海北沿。北侧原
有清醇亲王府,其西部 1963 年起为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寓所,今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
部原为卫生部使用,现为国家宗教事务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后海北沿 23 号北海幼儿园
原为龙华寺,明建,清代道光年间曾改称心华寺。因是拈花寺下院,又称小龙华寺,保存较好,
今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4 号院为杰出的国际主义白衣战士、著名医学家马海德故居。38 号
院为诗人田间故居。

西海南沿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走向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起自德胜门内大街,西北至西海西沿。
全长 181 米,均宽 5 米。原称西海南河沿,因在西海南侧,1965 年将高庙并入改称西海南沿。

东明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西起德胜门内大街,南通羊房胡同,北至后海。全长 155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狗尾巴胡同,因胡同短小,以形得名。又因内原有观音寺,故 1911 年后
又俗称为观音寺。寺今已不存。1965 年改称东明胡同。

水车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东街,北至西海南沿。全长 225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水关水车,因北端临西海处有抽水车而得名。清代称水车胡同。1965 年将高庙部分并入 。

辛勤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中郡有折弯,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铁炉胡同。全长 193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抄手胡同。1965 年改为辛勤胡同。

新街口东街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579 米,均宽 7.5 米 。
明代称浆绎房,亦称浣衣局胡同和浆糨房胡同,俗称浆家房,因浣衣局设此而得名。清代称浆
家房胡同,又演称蒋家房、蒋养房和蒋养房胡同。1911 年后称蒋养房。因街在新街口之东,1965
年将豆腐巷并入改称新街口东街。

铁炉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中有折弯,南起新街口东街,北至辛勤胡同。全长 95 米 ,
均宽 5 米。清末称铁香炉,因北端有金刚寺(在今抄手胡同西端路北),又名般若庵,寺内有铁
香炉,故名。1965 年改称铁炉胡同。

罗儿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正觉胡同,北至新街口东街。全长 285 米,均宽 5 米。
清代始称罗儿胡同。

四环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呈环状,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罗儿胡同。全长 316 米,均宽 6 米。
原为隙地,因地势低洼,习称大坑,又称草场大坑。后渐成街巷,遂以草广大坑为名。因胡同
呈环状,1965 年更名为四环胡同。

邱家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四环胡同,北至新街口东街。全长 101 米,均宽 3 米。
1911 年后始称邱家胡同,以姓得名。

光泽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东衔,北不通行。全长 402 米,均宽 5 米。清
代称火药局。1911 年后改称大火药局。西侧位于大半截胡同之北的一条小死胡同称小火药局,
1965 年将小火药局并入大火药局,改称光泽胡同。东侧原为清德贝子府,其地今已改建为积水
潭医院。北端原与板桥头条相连,1949 年后因建设发展,遂不通行。

大半截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光泽胡同,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260 米,均宽 5
米。原向东不通行,胡同短小,故清代称半截胡同。清末,胡同向东延至光泽胡同,东西始能
通行。1911 年后为别于板桥二条北侧的半截胡同,分别改为大、小半截胡同,此胡同在南且规
模较大,称大半截胡同。

小半截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北部。东西走问,东不通行,西至新街口北大街。全长 90 米,均宽 2 米。因
胡同短小,东不通行,故清代称半截胡同。1911 年后为别于新街口东街北侧的半截胡同,分别
改称大、小半截胡同,此胡同在北且规模较小,故称小半截胡同。

正觉夹道
位于新街口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中有折弯,南起正觉胡同,北至新街口东街。全长 220 米,
均宽 3 米。北段原为蒋养房之一部分,又称蒋养房横胡同,南段为正觉寺一部分,因地处正觉
寺旁侧,1965 年两段合并改称正觉夹道。

北草厂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510 米,均
宽 16 米。明代称草厂,又称西草厂胡同,因有草料厂且在北新草场西侧,故名。清代,以西直
门内大街为界,分称南、北草场,此段在北,故名北草厂。1965 年将钱筒子胡同并入,定名北
草厂胡同。

新如意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中有折弯,南起黑塔胡同,北至后英房胡同。全长 172 米,
均宽 6 米。原为黑塔寺一部分,1949 年后由黑塔寺析出改称如意里。1965 年又将黑塔寺南北段
的南部并入如意胡同,定名新如意胡同。两侧原皆为平房住宅,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西侧
平房改建为多层住宅楼。1988 年,楼区命名如意里。

新街口头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起新街口北大街,北至新街口二条。全长 210 米,均宽4
米。明代称一条胡同。清代称头条胡同。因是新街口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故名。
1965 年改称新街口头条。

新街口二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珠八宝胡同。全长 110 术,均宽4
米。明代称二条胡同。因是新街口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胡同,故名。1965 年改称新街
口二条。

新街口三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珠八宝胡同。全长 116 米,均宽5
米。明代称三条胡同。因是新街口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故名。1949 年后珠八宝
胡同东西段改称小三条,此胡同遂改称大三条胡同,1965 年地名整顿时,改称新街口三条。1990
一 2003 年危改中大部分拆除,现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一区居民小区。

新街口四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西教场胡同。全长 530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四条胡同,因是新街口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四条胡同,故名。清代东段称四条
胡同,西段称双栅栏。1911 年后两段合并,为别于其北的小四条而改称大四条胡同,因在新街
口小三条之北,1965 年改称新街口四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已建成新街口西
里一区居民小区。

新街口六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红园胡同。全长 145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六条胡同,因是新街口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六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今红园
胡同南段称六条胡同,此胡同遂改称大六条胡同,1965 年改称新街口六条。1990 一 2003 年拆
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一区居民小区。

新街口七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东教场胡同。全长 275 米,均宽12
米。清代称七条胡同,因是新街口北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七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为别于
西侧的小七条胡同而改称大七条胡同,1965 年地名整顿时,改称新街口七条。1990 一 2003 年
危改中大部分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一区居民小区。

阳泉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呈半环状,两口南均与新街口六条相交。全长 229 米,均宽 4 米。原
称羊圈,以养羊圈所得名。后谐音改为阳泉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一
区居民小区。

红园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四条,北至新街口七条。全长 279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官菜园。清代称菜园,以蔬菜种植地得名。因在新街口六条之西,故又称菜园六条。
1965 年将东侧一死胡同—骆驼胡同并入,改称红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工地。

大铜井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段略为倾斜,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后坑
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2 米。清代称大铜井,因胡同内有一水井为铜制井圈,外方内圆,上刻
"大元至顺辛未秋七月赐雅克特穆尔自用”字样,故名。今井已不存。1949 年后称大铜井胡同。20
世纪 80 年代,因北二环道路拓宽,胡同北部已大部分拆除。1990 一 2003 年拆除剩余部分,现
为空地。
寿屏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不通行,西至红园胡同。全长 170 米,均宽 4 米。原称
烧饼胡同,后谐音改称寿屏胡同,又作寿瓶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一
区居民小区。

马相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五恨檩胡同。全长 224 米,均宽10
米。明万历年间《宛署杂记》记为御马监官房胡同。清代称马香儿胡同或马香胡同。1911 年后
改为马相胡同。

马相西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马相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100 米,均宽 4 米。清代
称党家胡同,以姓氏得名。1911 年后以马相胡同为界,分称东、西党家胡同,此胡同在西,故
名西党家胡同。1965 年改称马相西巷。

玉芙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呈“厂”。字形,东起狮子巷,南至西直门内大街。全长 200 米,均宽 3
米。清代为火药局地界,后形成道路,困北侧有玉佛寺,故 1911 年后称玉佛寺,1965 年将蔡
家大门并入,改称玉芙胡同。

桦皮厂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394 米,均
宽 10 米。清代始称桦皮厂胡同。《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载:"拉发北数十里,有桦皮厂,每岁打
哗皮入内务府。辽东桦皮遂有市于京师者矣。"此处当为内务府存储桦皮之所,故名。

酱坊大院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198 米,均宽 4 米 。1911
年后始称酱房大院,1965 年改称酱坊大院。

后坑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七条,北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250 米,均宽5
米。因地势低洼,且在新街口七条之北,故称后大坑,俗称后坑,1965 年地名整顿时,定名后
坑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空地。

长青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曲折走向,南起小七条,北至北城恨。全长 283 米,均宽 4 米。清代
称松树庵,以庙得名。1911 年后亦称为松树湾,1965 年更名为长青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
现为工地。

东教场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750 米,均
宽 14 米。原为教场,后形成街巷,因此胡同在教场东侧,故清代称东教场。 1965 年定名东教
场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西教场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四条西端,北至四眼井东端。全长 337 米,均
宽 7 米。原为教场,后形成街巷,此胡同地处教场西界,故清代称西教场。1965 年定名西教场
胡同。1990 一 2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西教场小二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中教场胡同,西至西教场胡同。全长 128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宽街儿。因是西教场胡同东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胡同,故名。1965 年改称西数场小
二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西教场小三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中教场胡同,西至西救场胡同。全长 12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砖瓦胡同。因是西教场胡同东侧自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故名。1965 年改称为西教
场小三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西教场小四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中教场胡同,西至西教场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小四条。因是西教场胡同东侧自南向北数第四条胡同,故名。1965 年改称为西教场
小三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昆小区。

西教场小五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中教场胡同,西至西教场胡同。全长 174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小五条。因是西教场胡同东侧自南向北数第五条胡同,故名。1965 年改称西教场小
五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巳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西教场小六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中教场胡同,西至西教场胡同。全长 190 米,均宽 2
米。清代称小六条。因是西教场胡同东侧自南向北数第六条胡同,故名。1965 年改称西教场小
六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西教场小七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教场胡同,西至西教场胡同。全长 313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小七条胡同。因是西教场东侧自南向北数第七条胡同,故名。1965 年改称西教场小
七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二区居昆小区。

愧树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教场胡同,西至中教场胡同。全长 122 米,均宽 3
米。清代始称槐树胡同,以树为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中教场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四条,北至西教场小七条。全长 350 米,均宽3
米。原为教场,后形成街巷,因此街地处教场中部,故清代称教场中街,俗称中街。1965 年定
名中教场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石碑大院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五根檩胡同,北至葡萄院。全长 66 米,均宽 4 米。清
代始称石碑大院,以石碑得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前英房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呈"L"形,南部东折起自西教场胡同,北至后英房胡同。全长 330 米 ,
均宽 6 米。明代该地泛称营房,为兵营驻地,故名。清代形成街巷,分称前、后营房,此胡同
在南,故名前营房。1911 年后定名前英房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
居民小区。

后英房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教场胡同,西至北草厂胡同。全长 230 米,均宽 12
米。明代泛称营房,为兵营驻地,故名。清代形成街巷,分称前、后营房,此胡同在北,故称
后营房。1911 年后定名后英房胡同。1965 年将四眼井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
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朋奖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教场胡同,西至中教场胡同,全长 115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彭家楼胡同,以彭姓住宅得名。1911 年后谐音改称棚匠刘胡同,后又演
为朋奖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潜学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教场胡同,西至中教场胡同。全长 110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前桌子胡同。1911 年后改称潜学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二
区居民小区。

葡萄院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后桃园胡同,北至后英房胡同。全长 184 米,均宽 4
米。1911 年后始称葡萄院,因多植葡萄而得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
居民小区。

大丰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草厂胡同,北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206 米,均宽5
米。清代称观音寺胡同,俗称观音庵或观音寺,因东侧原有观音寺,故名。1965 年改称大丰胡
同。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东侧改建为多层住宅楼,楼区 1988 年命名为如意里。1990 一 2003
年,因道路改造,剩余部分平房住宅并入北草厂胡同。

新街口小三条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北大街,西至珠八宝胡同。全长 120 米,均宽4
米。原为珠八宝胡同一部分,1965 年析出,因在新街口三条之北,遂定名新街口小三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一区居民小区。

东新开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新街口四条。全长 46 米,均
宽 4 米。清代形成街巷,称新开路。1911 年后为别于哗皮厂之西的新开路(今已并入西直门北顺
城街),改称为东新开路。1965 年命名东新开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工地。

东光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永泰胡同,北至新街口四条。全长 165 米,均宽 5 米。
清代称教子胡同,亦称轿子胡同。1911 年后沿用轿子胡同一名,1965 年改称东光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改中大部分拆除,现为工地。
珠八宝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街口二条,北至新街口四条。全长 170 米,均宽 3
米。清代始称珠八宝胡同,1911 年后亦称苏八宝胡同。原呈 "卜"字形,1965 年地名整顿时,
将东西走向一段析出改称新街口小三条后形成今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巳建成新街口西里
一区居民小区。

时刻亮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有果胡同,北至新街口四条。全长 65 米,均宽 3 术 。
原称屎壳郎胡同,后改称时刻亮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工地。

黑塔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轿子胡同,西至观音庵。全长 168 米,均宽 4 米。清
代称黑塔寺胡同,因内旧有万佛寺,亦称黑塔寺,故名。寺塔无考。1949 年后南北段析出命名
新如意胡同,1965 年东西段改称黑塔胡同。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西段两侧改建为多层住宅
楼,楼区 1988 年命名为如意里,余仍为平房住宅。1990 一 2003 年所余平房拆除,建成新街口
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西井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起后章胡同,西通东光胡同,北至新街口四条。全长 198
米,均宽 3 米。初称井儿胡同,以井得名。后改称西井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
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有果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珠八宝胡同,西至东新开胡同。全长 216 米,均宽 4
米。清末西段称油炸果胡同,东段称小三条。1911 年后油炸果胡同改称有果胡同,1965 年将小
三条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一区居民小区。

前牛角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后牛角胡同,西至北草厂。全长 130 米,均宽 5 米 。
清代称前牛犄角胡同,与后牛犄角胡同相对。1965 年改称前牛角胡同。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现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三区居民小区。

后牛角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部南折起自前牛角胡同,西至北草厂胡同。全长 110 米,
均宽 4 米。清代称后牛犄角胡同,与前牛犄角胡同相对。1965 年改称后牛角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工地。

五根檩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草厂胡同,西至马相胡同。全长 143 米,均宽 7 米。
清末称五根檩。1965 年定名五根檩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改中南侧拆除,并人玉桃园小区,
胡同仍在。

前章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南起东新开胡同,北至后章胡同。全长 53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张公园,1911 年后胡同分成三段,自南向北分称前张公园、中张公园、后张公园,此段
在南,故名前张公园。1965 年前张公园与中张公园(即今胡同北段)合并改称前章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工地。

后章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西起西章胡同,北至新街口四条。全长 237 米,均宽 3 米。
清代称张公园。1911 年后胡同分成三段,自南向北分称前张公园、中张公园、后张公园,此段
在北,故称后张公园。1965 年改称后章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二区居
民小区。

西章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永泰胡同。全长 192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三官庙,大埋寺、太常寺卿以下诸臣曾建庆祝经坛于庙内。 1965 年其东侧前、中、
后张公园改称前章胡同与后章胡同,因三官庙在其西,故改称为西章胡同。 1990 一 2003 年危
改中部分拆除。

前桃园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桃园胡同,西至哗皮厂胡同。全长 330 米,均宽 6
米。明代该地泛称桃园,以桃树园而得名。清代形成街巷,分称前、后桃园,此胡同在南,故
名前桃园。1965 年定名前桃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胡同名保留。

后桃园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葡萄院,西至桦皮厂胡同。全长 322 米,均宽 4 米 。
明代该地泛称桃园,以桃树园得名。清代形成街巷,分称前、后桃园,此胡同在北,故名后桃
园。1965 年东桃园胡同析出后定名后桃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玉桃园小区一区。

东桃园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五恨檩胡同,北至后桃园胡同。全长 167 米,均宽 3
米。明代该地泛称桃园,以桃树园得名。清代形成街巷,分称前、后桃园,此胡同为后桃园之
一部分。1965 年由后桃园析出,因其在东,故定名东桃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人玉
桃园小区。胡同名保留。

青柳苍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70 米,均宽 2 米。清
代称柳树大门,以树得名。1911 年后改称柳家大门,1965 年定名青柳巷。1990 一 2003 年平房
拆除,待建工商银行办公大楼。

高井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永泰胡同。全长 278 米,均
宽 4 米。清代始称高井胡同,以井为名。1990 一 2003 年危改中大部分拆除,现为工地。

永泰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草厂胡同,西至西章胡同。全长 220 米,均宽 12 米 。
明代称永泰寺,以寺得名。1965 年改称永泰胡同。寺今已不存。1990 一 2003 年危改中大部分
拆除,现已建成新街口西里二区居民小区。

马相东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中有折弯,东起北草厂胡同,西至马相胡同。全长 144 米,
均宽 3 米。清代称党家胡同,以姓得名。1911 年后以马相胡同为界,分称东、西党家胡同,此
胡同在东,故名东党家胡同。1965 年改你马相东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

穿堂门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主干道为两条并行的南北走向道路与两条东西向道路互相穿插贯通。
东端两口均起自马相胡同,南至西直门内大街,全长 88 米,均宽 4 米。1911 年后称穿堂门,
又称川堂门,为连接马相胡同与西直门内大街的小通道,故名。1965 年定名穿堂门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
铁狮子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呈"厂"字形,南起西直门内大街,北至桦皮厂胡同。长 120 米,均宽 3
米。清代为火药局地界,后形成街巷,1911 年后北段称铁狮子庙,以庙为名;南段称火药局,1965
年两段合并改称铁狮子巷。1990 一 2U03 年危改中大部分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

桦皮厂一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西起桦皮厂胡同,北至桦皮厂二巷。全长 199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八王子胡同。1911 年后析为前、中、后王子胡同,此胡同在南,故称前王子胡同,
因地处桦皮厂胡同东侧,为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1965 年改称桦皮厂一巷。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

桦皮厂二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西起桦皮厂胡同,南通桦皮厂一巷,北至桦皮厂三巷。全
长 165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八王子胡同。1911 年后析为前、中、后王子胡同,此胡同在中,
故名中王子胡同,因地处桦皮厂胡同东侧,为自南向北数第二条胡同,1965 年改称为桦皮厂二
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

桦皮厂三巷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西起桦皮厂胡同,南至桦皮厂二巷。全长 184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八王子胡同。1911 年后析为前、中、后王子胡同,此胡同在北,故名北王子胡同,
因地处桦皮厂胡同东侧,为自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1965 年改称桦皮厂三巷。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

西直门北顺城街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桦皮厂胡同,西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230 米,均宽5
米。西直门北顺城街原指西直门北京内城西城墙内侧道路,此段路清代初属正红、正黄两旗炮
厂地界,泛称炮局。清末形成道路,称新开路,1911 年后为别于新街口附近的新开路又称为西
新开路。1965 年与西直门北顺城街合并,统称为西直门北顺城街,始成"厂"宇形。1969 年修建
地铁时,城墙拆除,1981 年德胜门西大街建成后南北段即原西直门北顺城街一段消失,仅存原
新开路一段,仍以西直门北顺城街为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玉桃园小区。

阔带胡同
位于新街口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铁狮子巷,西至德胜门西大街。全长 160 米,均宽 4
米。清代为火药局地界,后形成街巷,因状似口袋,故 1911 年后称口袋胡同,后改称阔带胡同 。
西端原至西直门北顺城街,1981 年德胜门西大街扩建后,将西直门北顺城街南北段并入德胜门
西大街,西端遂与德脚门西大街相通。

展览路大街

西直门北滨河路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呈南北弯曲走向,西南起高梁桥路,北端东折至西直门北大街。全长540
米,均宽 6 米。因东临护城河,1949 年后命名为西直门北滨河路。20 世纪 70 年代因修环城路
和西直门立交桥,填平护城河后改建成停车场和西直门地铁站。北端有西直门火车站,始建于
1906 年,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更名北京北站。2003 年后,该站正在改造、扩建之
中。

高梁桥路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以高梁桥为界,桥南属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办事处辖界,桥北属海淀区
辖界。东南、西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学院南路。全长 2477 米,均宽 7 米。高梁桥
南原称北关,高梁桥北原称北下关,1965 年将两段合并,因路经高梁桥而命名高梁桥路。明清
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主要干道。高梁桥,元代建,因横跨在高梁河上而得名。桥
西南有船坞,桥东北建绮红堂,慈禧每年四月初九出宫到颐和园避暑,在绮红堂小憩后由此登
舟。今船坞、绮红堂巳废,桥仍存,1982 修葺一新。

新兴东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大钱市胡同,西至新兴中巷。全长 190 米,均宽 10 米 。
原为旷地,1955 年始建平房形成通道,东西向一段初名新兴里,1965 年改称新兴东巷。1990
一 2003 年进行危房改造,原平房拆除改建为住宅楼,部分并入德宝新园。

北礼士路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邵。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大街,北至西直门外大街。全长 1850 米,均宽
6 米。原为金中都通玄门外官道。因月坛东门外有礼神坊,故明代称礼神街。清代将礼神坊改
为光恒坊,街名亦改为光恒街。阜成门外旧有驴币,租用脚驴,礼士与阜成门外大街相交处清
代泛称驴市口,因路在驴市口北,故取北驴市口。1911 年后谐音改称北礼士路。街内多为企业
单位。

文兴西街
位于展览路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车公庄大街,北至文兴街。全长 360 米,均宽 6 米 。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于此兴建办公与住宅楼,辟建此路,1965 年命名文兴西街,与文兴
东街相对。

西直门外南路
位于展览路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大街,西至三里河路。原金长 1600 米,均宽 10
米。原为西广线(西直门一厂安门)铁路,1968 年 8 月拆除铁路后改为公路,因地处西直门外南
大街南侧,故 1981 年命名为西直门外南路。两侧多为机关单位和住宅楼。142 号院内二层小楼
为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故居。中部与东部有集贸市场,北侧有动物园公共汽车枢纽站。

文兴街
位于展览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文兴东街,西至三里河路。全长 317 米,均宽 7 米 。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于此兴建办公及住宅楼后辟建成街。因街内多文教单位,1965 年取
文化兴盛之意,命名文兴街。

文兴东街
位于展览路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车公庄大街,北至西直门外南路。全长 500 米,均宽5
米。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于此兴建办公楼与住宅楼,辟建成路,1965 年命名文兴东街,
与文兴西街相对。

展览馆路
位于展览路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大街,北至西直门外大街。全长 1730 米,均宽 12
米。原为旷地。1953 年修建北京展览馆时辟建此路,因道路垂直北京展览馆(原名苏
联展览馆)前,命名展览馆路。南段原有西广(西直门一广安门)铁路,1968 年 8 月拆除铁路修筑
公路,后两侧陆续建起办公楼和住宅楼。1990 一 2003 年道路拓宽,并在北端新建一处文化广
场。

榆树馆胡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中部。东西走问,东起榆树馆东里,西至展览馆路。全长 380 米,均宽 5 米 。
原多为旷地、坟地,住户稀少。据传一洪姓于一株大榆树旁开一茶馆,茶馆俗称榆树馆,后左
近地区遂泛称榆树馆。20 世纪 50 年代后逐渐形成居民区,此街为横贯居民区的主干道,故名
榆树馆胡同。20 世纪 80 年代后,平房多改建为楼房,胡同南侧为车公庄北里住宅小区,北侧
为榆树馆西里住宅小区。

新官房胡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北滨河路,北端不通行。西通高梁桥东巷、高
梁桥路。全长 150 米,均宽 5 米。原为空地,清末西直门火车站建成后,铁路系统即于此兴建
宿舍,俗称官房。后于官房南增建宿舍,遂称新官房,原官房改称老官房。1965 年新官房定名
新官房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改造,建交通枢纽。

老官房胡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端不通行,北至北京北站货场。全长 110 米,均宽 5 米。
清末建成西直门火车站后,铁路系统于此建宿舍,俗称官房。其后于南侧又建宿舍,命名新官
房,此地遂称老官房。1965 年定名老官房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改造,建城市轻轨铁路。

百万庄北街
位于展览路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南起百万庄大街,西至百万庄中里。全长 200 米,均宽 6
米。因在百万庄大街北侧,1965 年命名百万庄北街。

高梁桥东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呈曲折走向,南起西直门北滨河路,北至北京北站货场。全长 250 米。
原称澡堂子胡同,因御园堂浴池在此,故名。今浴池已不存。1965 年因地处高梁桥路东侧而更
名高梁桥东巷。1990 一 2003 年平房拆除,建城市交通枢纽。

高梁桥西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起高梁桥路,西至大钱市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3 米。
原称小寺胡同,1965 年因其位于高梁桥路西侧故更名高梁桥西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改造,
建城市轻轨铁路。

大钱市明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南长河。全长 213 米,均宽 3 米。
清代称钱市,据传此处原有"官钱帖"市场以兑换钱币而得名。1911 年后形成两条胡同,分称大、
小钱市胡同,此胡同规模胶大,故名大钱市。1965 年将北端的人民市场并入,定名大钱市胡同 。
1990 一 2003 年平房拆除,现仅剩 2 栋住宅楼。

小钱市胡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高梁桥路,西至大饯市胡同,全长 82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钱市,据传此处原有 "官钱帖"市场以兑换钱币而得名。1911 年后析为大、小饯市两条胡
同,此段规模较小,故称小钱市。1965 年定名小钱市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改造,计划建
西环广场绿地。

新兴西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兴东巷,西至北京展览馆。全长 150 米,均宽 3 米。
原为旷地,1955 年开始在此建房,后逐渐形成两条胡同,分别命名新兴里一巷、二巷。1965 年
将二巷合并,又因位于中巷之西,故命名新兴西巷。1990 一 2003 年危房改造,原平房大部分
拆除,仅存小部分平房。
新兴中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新兴东巷。全长 110 米,均宽 5
米。原称糖房胡同,20 世纪 50 年代后改称新兴里,1965 年因其位于新兴东、西巷中间而改称
新兴中巷。1990 一 2003 年危房改造,原平房拆除,建楼房。

桃柳园东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礼士西三条,北至西直门外大街。全长 160 米,均
宽 3 米。原称老虎洞,1965 年因其位于桃柳园东侧,改称桃柳园东巷。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待建。

桃柳园西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外南路,北至西直门外大街。全长 260 米,均
宽 5 米。1911 年后称柴货市,以木柴市场得名。1949 年后盖起民房,逐渐形成居住区。因其位
于桃柳园西,1965 年改成桃柳园西巷。1990 一 2003 年危房改造,现为德宝二期工程。

桃柳圆北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呈不规则走向,南起桃柳园胡同,西至桃柳园西巷,北至西直门外大
街。全长 30 米,均宽 5 米。原称西外市场,以集市得名。1953 年兴建北京展览馆 (初称苏联展
览馆)时迁住户于此,市场消失。1965 年因其位于桃柳园之北,改称桃柳园北巷。均为平房住宅 。
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德宝二期工程。

桃柳园胡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桃柳园东巷,西至桃柳园西巷。全长 210 米,均宽3
米。原称桃柳园,1965 年定名桃柳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待建。

小园胡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新兴西巷。全长 166 米,均宽 2
米。原称小菜园子,以菜园得名。1953 年在此建平房,后逐渐形成胡同,遂称小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进行危房改造,原平房全部拆除,建德宝新园小区。

德宝胡同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新兴西巷。全长 230 米,均宽 4
米。1911 年后始称德宝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房改造,原平房全部拆除,建德宝新园小区。

桃柳园南巷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端南折至北礼士西三条,西不通行,北至桃柳园胡同。
全长 50 米,均宽 3 米。原为旷地,1949 年后兴建住宅形成胡同,因位于桃柳园南侧,1965 年
命名桃柳园南巷。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附近进步巷、铁路巷改建,胡同几经切割,现仅存原地
段的三分之一。1990 一 2003 年进行危房改造,现为德宝二期工程。

北礼士西头条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起北礼士路,西至桃柳园东巷。全长 153 米,均宽 3 米。
因胡同多曲折,1911 年后曾名八道湾,因是北礼士路西侧目北向南数第一条胡同,1965 年更名
北礼士西头条。199U 一 2003 年平房全部拆除,计划建城市高架桥

北礼士西二条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礼士路,西至桃柳园东巷。全长 120 米,均宽 3 米。
1911 年后称四眼井,以井得名。此处原有一水井,井口盖石板,板上有四个井眼,可供四人同
时打水,故名。今井已不存,因是北礼士路西侧自北向南数第二条胡同,1965 年改称北礼士西
二条。1990 一 2003 年平房住宅拆除,计划建城市高架桥。

北礼士西三条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礼士路,西至桃柳园南巷。全代 130 米,均宽 4 米。
初称上二条,因是北礼士路西侧自北向南数第三条胡同,
1965 年更名北礼土西三条。1990 一 2003
年平房住宅拆除,计划建城市高架桥。

北礼士西四条
位于展览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礼士路,西至桃柳园西巷。全长 350 米,均宽 4 米。
原为水沟,两侧为晒粪场,20 世纪 50 年代后填沟盖房,逐惭形成街巷。因是北礼十路西侧自
北向南数第四条胡同,1965 年命名北礼士西四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头二三条小区。

北礼士西六条
位于展览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礼士路,西行北折至西直门外南路。全长 220 米 ,
均宽 4 米。原为车公庄村一部分,20 世纪 50 年代在此陆续兴建居民住宅,后逐渐形成街巷,
因是北礼士路西侧自北向南数第六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北礼士西六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
计划建头二三条小区。

阜外大街

百万庄南街
位于阜外地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大街,北至百万庄大街。全长 720 米,均宽 10 米 。
原为坟岗旷地。2 世纪 50 年代初外文出版局、地质科学院情报所等单位在此建办公楼而辟建成
街。因位于百万庄大街之南,故 1965 年命名百万庄南街。

北营房中街
位于阜外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至百万庄大街。全长 470 米,均宽 5
米。明代泛称北营房,为护卫阜成门卫队驻地,因在阜成门外北侧,故名。此胡同为贯通营房
南北通道。清代南段称教场□,为部队操练之地,北段称北营房。1965 年将北营房与教场口合
并,命名北营房中街

北营房南街
位于阜外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不通行,西至北营房中街。全长 50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
北营房。因护卫早成门卫队营房设此,且在阜成门外北侧,故名。清代泛称北营房。此街正处
北营房南,故 1965 年命名为北营房南街。原东起北礼士路,西至外交学院,20 世纪 70 年代西
段改建为北营房西里小区。东段大部分为新建楼房占用,故成今状。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己
建成市政大院。

阜成门外北街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阜成门外大街,西至百万庄南街。全长 1400 米,均宽 5
米。原为早成门外官道。始建于元代,是北京通往西郊的主要通道。因位于阜成门外,故 1911
年后称阜成门外大街。因街道向北弯曲,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其南侧自阜成门向西取直辟建新
路,因老街在新路北侧,故 1965 年将老街改称阜成门外北街。1990 一 2003 年改造拓宽。

三里河路
位于阜外地区西部。以马路中心线为界,西侧属海淀区辖界,东侧属西城区辖界。东侧分属月
坛、早外、展览路三个街道办事处管辖。全长 3400 米,均宽 40 米,南段西侧毗邻永定河引水
渠。两侧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于两侧兴建办公楼,1957 年建成北京市第一条。三块板"
式道路。因东侧有中国科学院,曾名科学路。1965 年因地近三里河村,更名三里河路。两侧多
国家机关与科研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单位办公大楼是 1954 一 1955 年按中国传统形式
兴建的大屋顶式群体建筑。钓鱼台国宾馆位于路的西侧,始建于 1959 年。玉渊潭公园内的钓鱼
台和养源斋,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月坛北小街
位于阜外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月坛北街,北至阜成门外大街。全长 520 米,均宽 10 米 。
原为坟岗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于此建办公和住宅楼而辟建成街,初称天宁寺路(北段),因夺得
名。又因在月坛北街之北,1965 年命名为月坛北小街。

万明巷
位于阜外地区东南部。走向曲折,东起阜成门南河沿,西至南礼士路,为南北两
个部分,北部为东西走向的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4 米。万明巷原称万明寺,四原有
明代建万明寺而得名。寺内有万历四年(1576 年)造钟一口,上刻"万明寺拜忏钟"六字,今 15 号
院为其旧址。20 世纪 50 年代后形成居民区,60 年代部分平房改建为简易楼,1965 年定名为万
明巷。1990 一 2003 年危改,建万明园小区。

南礼士路东巷
位于阜外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万明巷,北至阜成门外大街。全长 195 米,均宽 4 米 。
原为南礼士路一部分。1911 年后,南礼士路北段取直,此段遂成为南礼士路北端东侧的胡同,
俗称东夹道。1965 年命名为南礼士路东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万通新世界商城。

南露园胡同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露园二条,西至露园十条。全长 265 米,均宽 7 米。明
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地处露洋园北部,又泛称北露泽园。20
世纪 50 年代初始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此胡同因是三条横向胡同的最南部一条, 1965 年
命名南露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

中露园胡同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展览馆路,西至露园七条。全长 140 米,均宽 5 米。明
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洋园。此胡同地处露泽园北部,又泛称北露园。20
世纪 50 年代初始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是三条横向胡同的中间一条, 1965 年定名为中
露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危改三期工程。

北露园胡同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扣钟南六巷,西至扣钟南十一巷。全长 155 米,均宽 7
米。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地处露泽园北部,又泛称北露泽
园。20 世纪 50 年代初始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此胡同因是三条横向胡同的北边一条,1965
年命名北露园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

露园头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至中露园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地处露泽园北部,后又泛称北露
泽园。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此兴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向西数第一条胡同, 1965
年命名为露园头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及国家开发银行
露园二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端东折起自露园头条,北至中露园胡同。全长 172 米,均
宽 4 米。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地处露泽园北部,后又泛称
北露泽园。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此兴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向西数第二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露园二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及国家开发银行。

露园三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露园五条,北至中露园胡同。全长 155 米,均宽 4 米 。
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地处露泽园北部,后又泛称北露泽园。
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此兴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问西数第三条胡同,1965 年命名
露园三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及天意商城。

露园四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为主,形似"丁"字,东起露园三条,西至露园五条。全长 160
米,均宽 4 米。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地处露泽园北部,后
又泛称北露泽园。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此兴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向西数第四条
胡同,1965 年命名为露园四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

露园五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至中露园胡同。全长 234 米,均宽 5
米。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地处露泽园北部,后又泛称北露
泽园。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此兴建房屋,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向西数第五条胡同,1965 年命
名为露园五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及国家开发银行。

露园六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露园七条,北至中露园胡同。全长 150 米,均宽 5 米 。
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左近有黑塔,又俗称黑塔村。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此兴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向西数第六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露园六
条。1993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及天意商城。

露园七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耶。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北街,北至北露园胡同。全长 280 米,均宽 8 米。
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左近有黑塔,又俗称黑塔村。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此建房,形成居民区,因是目东向西数第七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露园七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及大意商城。

露园九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露园八条,北至北露园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3 米 。
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左近有黑塔,又俗称黑塔村。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此兴建平房住宅,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向西数第九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露园九
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及天意商城。

露园十条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问,南起露园九条,北至北露园胡同。全长 182 米,均宽 6 米 。
明代泛称漏泽园,为官置丛葬之义地。后俗呼露泽园,因左近有黑塔,又俗称黑塔村。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此建平房,形成居民区,因是自东向西数第十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露园十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南露园小区。
阜外北一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全长 120 米,均宽 4 米。地
处阜成门外关厢,原有清真寺,俗称礼拜寺,故胡同得名礼拜寺。因是阜成门外北街北侧自东
向西数第一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阜外北一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阜外北二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至阜外北四巷。全长 50 米,均宽
2 米。地处阜成门外关厢,初称四眼井,因井得名。因是阜成门外北街北侧自东向西数第二条
胡同,1965 年命名为阜外北二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阜外北三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全长 100 米,均宽 2 米。地
处阜成门外关厢,原为一土坑,因位处礼拜寺西,故称后大坑。因是阜成门外北街北侧自东向
西数第三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阜外北三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阜外北四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东通阜外北二巷。全长 100
米,均宽 2 米。地处阜成门外关厢,原称孔王坟,又因是阜成门外北街北侧自东西数第四条胡
同,1965 年命名为阜外北四巷。原为环形路,后北部改建为楼房,故成今状。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建成环科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小区。

阜外北五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外北街,北不通行。全长 50 米,均宽 2 米。地处
阜成门外关厢,原称二眼井,以井得名。因是阜成门外北街北侧自东向西数第五条胡同,1965
年命名阜外北五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阜成门外大街。

扣钟胡同
位于阜外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展览馆路,西至扣钟南十一巷。全长 400 米,均宽 9 米 。
原为旷地,左近原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此建居民住房,
形成居民区。因此胡同横贯东西,1965 年命名为扣钟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北露园
小区。

扣钟南一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中露园胡同,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145 米,均宽 4 米 。
原为旷地,左近原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一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一巷。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巳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二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扣钟南一巷,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98 米,均宽 4 米 。
原为旷地,因左近原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 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
区,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二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二巷。1990 一 2003 年拆
除,已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三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中露园胡同,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155 米,均宽 5 米 。
原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三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三巷。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已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四巷
位于阜外地区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扣钟南三巷,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175 米,均宽 4 米。
原为旷地,因左近有店,庙前有倒扣大钟,故核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四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四巷。1990 一 203 年拆除,已
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五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中露园胡同,北至扣钟南四巷。全长 155 米,均宽4
米。原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 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
民区,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五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五巷。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已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六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露园胡同,北至扣钟南七巷。全长 80 米,均宽 3 米 。
原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六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六巷。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已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七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扣钟南六巷,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3 米 。
原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七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七巷。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已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八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露园胡同,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150 米,均宽 5 术 。
原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八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八巷。1990 一 203 年拆除,已
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九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巷,南起北露园胡同,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92 米,均宽 5 米。原
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九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九巷。1990 一 203 年拆除,已
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十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露园胡同,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82 米,均宽 4 米。原
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扣钟胡同南侧自东向西数第十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十巷。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已建北露园小区。

扣钟南十一巷
位于阜外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露园胡同,北至扣钟胡同。全长 87 米,均宽 4 米。原
为旷地,因左近有庙,庙前有倒扣大钟,故该地泛称扣钟庙。20 世纪 50 年代初形成居民区,
因是抑钟胡同南侧目东向西数第十一条胡同,1965 年命名为扣钟南十一巷。1990 一 2003 年拆
除,已建北露园小区。

月坛大街
月坛北街
位于月坛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阜成门南大街,西至三里河路。全长 1758 米,均宽 26 米。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初,街东端北京内城城墙开一豁口,并向西辟筑成路。因在月坛之
北,而命名为月坛北街。

乐道巷
位于月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复兴门北大街,西至南礼士路。全长 250 米,均宽 7 米。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后,南侧相继建起北京市规划局办公楼及宿舍,北侧辟为南礼士路
公园,遂形成通道。因该地原泛称乐道湾,1987 年命名为乐道巷。

三里河东路
位于月坛地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外大南街,北至阜成门外大街。全长 1600 米,均宽
8 米。原为铁路,1970 年拆除铁路后辟为公路。

三里河北街西巷
位于月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月坛南街,北不通行。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原为三
里河居民区内通道。1965 年命名为三里河后巷。2000 年后更名为三里洞北街西巷。

月坛西街
位于月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月坛南街,北至月坛北街。全长 494 米,均宽 7 米。原
为菜地,俗称四道口。20 世纪 50 年代铁道部于西侧建住宅楼,形成南北通道。因在月坛西侧,
1965 年命名为月坛西街。1990 一 2003 年拆除部分,正在兴建恒华盛嘉公寓。

三里河北街
位于月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月坛南街,北至月坛北街。全长 461 米,车行道宽 8 米。
明代该地称三里河村,因地近三里河,故名。原左近多坟岗、旷地,后形成以回族为主的居住
区,俗称三里河居民区。月坛南街开辟后,月坛南街与三里河路相交处遂泛称为三里河。后国
家计委于三里河居民区东侧兴建宿台,开开辟此路。因位处三里河之北,1965 年命名为三星河
北街。

三里河南一巷
位于月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三里河南横街,北至月坛南街。全长 234 米,均宽 6.5
米。原为旷地,1955 年兴建商业部礼堂和四机部招待所大楼后形成楼间通道。因地处原三里河
南街(今三星河南三巷)之东,初称三里河东街。又囚系三里河村之南,自东向西数第一条楼间
通道,故 1981 年命名为三里河南一巷。

三里河南二巷
位于月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三里河南横街,北至月坛南街。全长 235 米,均宽 4 米。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此兴建国家机关办公楼。后建起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学,形成楼
间通道。因系三里河村之南自东向西数第二条楼间通道,故 1981 年命名三里河南二巷。

三里河南三巷
位于月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三里河南横街,北至月坛南街。全长 295 米,均宽 6.5
米。原为旷地,1953 年于此兴建国家财政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甲国人民银行办公大楼后,形
成楼间通道。因在原三里河村之南,1965 年命名为三里河南街。又因系自东向西数第三条楼间
通道,故 1981 年命名为三里河南三巷。

三里河南四巷
位于月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三里河南横街,北至月坛南街。全长 282 米,均宽 6.5
米。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初,在此兴建中央机关办公大楼,形成楼间通道,俗称三里河
中街。因在原三里河村之南,且为自东向西数第四条楼间通道,故 1981 年命名为三里河南四巷 。

三里河南五巷
位于月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三里河南横街,北至月坛南街。全长 292 米,均宽 6 米。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初,国家计委、第一机械工业部相继在此兴建办公大楼,形成楼间
通道。因在原三里河村之南,且为自东向西数第五条楼间通道,故 1981 年命名为三里河南五巷 。

三里河南六巷
位于月坛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外大街,北至三里河南横街。全长 455 米,均宽 6
米。原为三里河二区与三区之间的通道,因在三里河南一巷至南五巷之南,1987 年命名为三里
河南六巷。

三里河南七巷
位于月坛地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外大街,北至三里河南横街。全长 416 米,均宽 6
米。原为三里河三区内楼间通道,因在三里河南一巷至南五巷之南,1987 年命名为三里河南七
巷。

月坛南街
位于月坛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阜成门南大街,西至三里河路。全长 1800 米,均宽 13 米。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初,于西端始建国家计委、财政部等办公大楼并辟筑此街。东段称
社会路,西段称三里河。因地处月坛之南,1965 年将东、西两段合并命名为月坛南街,同时将
采道湾(部分)并入。"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称"社会路",后还称月坛南路。

三里河南横街
位于月坛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三里河南一巷,西至三里河路。全长 552 米,均宽 6 米 。
原为旷地,20 世纪 50 年代初,财政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等中央牢位在此兴建办公大楼及三里
河住宅区,形成楼间通道。因此通道为东西横向,且在三里河村之南,故 1981 年命名为三里河
南横街。

二七剧场路
位于月坛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外大街,川至月坛南街。全长 708 米,均宽 13 米 。
原为菜地。1953 年,铁道部等单位先后在此兴建职工宿舍,逐惭形成街巷。初名天宁寺路 (部
分),后于西侧建起二七剧场,遂以二七剧场为路名。

莲花池东路
位于月坛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厂安门北滨河路,西至西三环中路。全长 3200 米,均宽
15 米。1974 年辟建成路。因在莲花池之东,1975 年命名为莲花池东路,是北京城区通往西郊
的重要交通干线。西端南侧为莲花池公园。1991 年于东端建立交桥。

地藏庵北巷
位于月坛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南礼士路二条,北至月坛南街,中与南礼士路三条相交。
全长 292 米,均宽 6.5 米。原为旷地,因有古庙地藏庵,故左近泛称地藏淹。1949 年后建起店
民住宅楼,形成街巷。1981 年命名为地藏席北巷,与地藏庵南巷相对。
地藏庙南巷
位于月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巷,南起复兴门外大街,北至南礼士路头条。全长 214.5 米,均
宽 7 米。原为旷地,因有古庙地藏庵,故左近泛你地藏庵。1949 年后,国家机关单位在此兴建
办公及住宅楼,遂形成街巷。因地处地藏庵之南,故 1981 年命名为地藏庵南巷,与地藏庵北巷
相对。

南礼士路头条
位于月坛地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南礼士路,西至二七剧场路。全长 526 米,均宽 7 米。原
为菜地、坟地。1953 年后,国家机关相继在此兴建办公楼,形成楼间通道。因位于南礼士路西
侧,为自南向北数第一条通道,故 1965 年命名为南礼士路头条。

南礼士路二条
位于月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南礼士路,西至二七剧场路。全长 403 米,均宽 7 米 。
原为菜地,1953 年后在此兴建居民住宅楼,形成楼间通道。因位于南礼士路西侧,为自南向北
数第二条通道,故 1965 年命名为南礼士路二条。

南礼士路三条
位于月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南礼士路,西至二七剧场路。全长 520 米,均宽 6 米 。
原为菜地,1953 年铁道部及市属机关牢位相继在此兴建办公及住宅楼,遂形成楼间通道。因位
于南礼士路西侧,为自南向北数第三条楼间通道,1965 年命名南礼士路三条。

南礼士路
位于月坛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外大街,北至阜成门大街。全长 1850
礼 均宽 12 米。原为金中都崇智门外官道,元大都建成后,金中都遂废。明代北京外城建成后,
礼士路成为西便门外官道。因西侧月坛东门外有礼神坊,故明代称礼神街。清代雍正二年(1724
年)礼神坊改称光恒街。又因阜成门外原有驴市租用脚驴,故清代以阜成门外大街为界,分称南 、
北驴市口。1911 年后驴市雅化为礼士,因此街位于阜成门外大街以南,故称南礼士路。

西便门东街
位于月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复兴门南大街,西至西便门外大街。全长 292 米,均宽6.5
米。此街形成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因位于西便门之东,故 1987 年命名为西便门
东街。东端有明北京西便门城墙遗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 年于东端建西便门立交桥 。

真武庙路头条
位于月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便门外大街,西至真武庙路。全长 126 米,均宽 6.5
米。原为旷地,因左近原有真武庙,故泛称真武庙。20 世纪 50 年代后在此兴建住宅楼,形成
楼间通道。1965 年命名为真武坊头条。1981 年更名为真武庙路头条。

真武庙路二条
位于月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便门外大街,西至真武庙路。全长 533 米,均宽 10 米 。
原为旷地,因左近原有真武庙,故泛称真武庙。20 世纪 50 年代后,广播事业局等单位在此兴
建宿舍楼,形成楼间通道。因是西便门外大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楼间通道,1965 年命名为
真武坊二条。1981 年更名为真武庙路二条。

真武庙路三条
位于月坛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南起真武庙路,北至真武庙路二条。全长 565 米,均宽 8 米。
原为旷地,因左近原有真武庙,故泛称真武庙。20 世纪 50 年代后,铁道部、北京广播事业局
等单位在此兴建宿舍楼,形成楼间通道。1965 年命名为直武坊小二条。因是西便门外大街西侧
自南向北数第三条楼间通道,1951 年更名为真武庙路三条。

真武庙路四条
位于月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便门外大街,西至真武庙路。全长 559 米,均宽 14 米 。
原为旷地,因左近原有真武庙,故泛称真武庙。20 世纪 50 年代后,国家机关于此建宿舍楼,
形成楼间通道。1965 年,命名为真武坊三条。因是西便门外大街西侧目南向北数第四条楼间通
道,故 1981 年更名为真武庙路四条。

真武庙路
位于月坛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真武庙路四条,北至复兴门外大街。全长 435.5 米,均宽 7.8
米。原为旷地,因左近原有真武庙,故泛称真武庙。20 世纪 50 年代后辟建成路,初称天宁寺
路(部分)。1981 年命名为真武庙路。

广安门北滨河路
位于月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广安门外大街,北端东折至西便门外大街。全长 552.5
米,均宽 13 米。因位处原厂安门至西便门护城河之西、广安门之北,故初称广安门北河沿。1949
年后道路展宽。1965 年定名为广安门北滨河路。20 世纪 80 年代中,道路拓宽改建,东侧辟为
滨河公园。现两端已改建为立交桥。西侧有辽代建筑天宁寺塔,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观街
位于月坛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广安门北滨河路,西至白云路。全长 500 米,均宽 6 米 。
因位于白云观之前,1965 年命名为白云街。1981 年更名为白云观街。北侧白云观是北京现存最
大道教寺庙,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路
位于月坛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莲花池东路,北至复兴门外大街。全长 1030 米,均宽 10
米。原为铁路,1969 年拆除铁路,改修为公路,因地处白云观之西,故命名为白云路。

二龙路大街
华远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大木仓胡同。全长 1500 米,均宽
24 米。1990 一 2003 年新建,新皮库胡同拆除并入。

华远东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民丰胡同,北至大木仓胡同。全长 160 米,均宽 15 米 。
1990 一 2003 年新建,原大木仓南巷拆除并入。

华远西街
位于二尼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京畿道,北至皮库胡同。全长 160 米,均宽 15 米 。1990
一 2003 年新建。

兴盛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金融街。全长 475 米,均宽 12 米 。1990
一 2003 年由西兴盛胡同改造扩建命名。

皮库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二龙路。全长 635 米,均宽 4.5 米。
华远北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木仓胡同,北至辟才胡同。全长 160 木,均宽 15 米 。
1990 一 2003 年新建。

金融大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成方街,北至阜成门大街。全长 1700 米,均宽 24 米 。1990
一 2003 年新建。

广成大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成方街,北至广宁伯街。全长 590 米,均宽 12 米 。1990
一 2003 年改造新建。

辟才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1860 米,均宽 30
米。明代称大石佛寺,以寺得名。《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先寺僧掘地得石佛一","寺盖由此得
名"。寺今仅存部分建筑。清代改称劈柴胡同。1905 年后臧佑宸于内开办京师私立第一两等小
学堂。以"劈柴"二字之音,取开辟人才之意,改称辟才胡同。

小门袋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二龙路,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203 米,均宽 3 米。
清代称小口袋胡同,以形得名,与沟沿南大口袋胡同相对称。

大木仓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二龙路。全长 663 米,均宽 8 米 。
明代已成巷。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绘制的京城全图称打磨厂胡同。又称大木厂,后讹为大木
仓。原西至新皮库胡同北口,1965 年将新皮库胡同东西段并入,定名大木仓胡同。35 号为原清
代郑亲王济尔哈朗府,现为国家教委所在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木仓北一巷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木仓胡同,北至辟才胡同。全长 276 米,均宽 4 米。
1965 年定名大木仓北一巷。

云梯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西南起二龙路,北至辟才胡同。全长 214 米,均宽 3 米 。1949
年名梯子胡同。1965 年贵门关部分并入,改名云梯胡同。

二龙路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太平桥大街,北至辟才胡同。全长 604 米,均宽 7.5
米。左近原为水坑洼地,泛称二龙坑。北端称鬼门关。1911 年后填坑修路,遂名二龙路。鬼门
关亦雅化改称贵门关。1965 年将贵门关和上岗部分并入。

二龙路西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二龙路,西至丁字胡同,北侧有岔道通太平桥东街。全
长 196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王爷佛堂,因其北侧为郑亲王家庙,故名。因其在二龙路西侧,1965
年改称二龙路西街。1990 一 2003 年道路改造。

二龙路西巷
位于二龙路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二龙路,西不通行。全长 150 米,均宽 3.5 米。清代为
丁字街一部分。因在二龙坑之西,1911 年后从丁字街析出,改称二龙坑西巷。20 世纪 50 年代
初,修建西城区人民政府办公楼,街巷向西延伸。1965 年定名二龙路西巷。1990 一 2003 年建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办公楼时拆除。

下岗胡同
位于二花路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太平桥大街,北至小口袋胡同。全长 168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下岗。1965 年定名下岗胡同。

太平桥东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二龙路西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155 米,均宽 4 米。
清代称王爷佛堂,因其北有郑亲王府家庙而得名。1911 年后西段由王爷佛堂析出,改称太平桥 。
因位处太平桥东侧,1965 年两段合并改称太平桥东街。

东兴盛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呈"」"形,比起小口袋胡同,西折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152 米,均宽 3.5
米。清代称磨豆腐作坊,以作坊得名。1911 年后改称麻豆腐作坊。l949 年后又称麻豆腐胡同。
因位于太平桥大街东侧并与西侧的西兴盛胡同、南兴盛胡同隔街相对,1965 年更名为东兴盛胡
同。

官房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呈马蹄形,两口皆南通太平桥大街。全长 150 米,均宽 4 米。清代泛称
沟头。1911 年后始称官房胡同。

学院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复兴门北顺城街。全长 484 米,均
宽 4 米。明代称提学察院胡同。因内有提学察院衙署,故名。清代改称学院胡同。1990 一 2003
年道路改造后更名为学院小街。街旁建顺成饭店和金寰公寓。

复兴门北顺城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成方街,北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600 米,均宽 5
米。因是北京内城西城墙内侧道路,故明代称阜成门南城下大街。清代称南顺城街。 1965 年 ,
因此段在复兴门之北,命名为复兴门北顺城街。北端西侧有吕祖宫,市道教协会设此。

广宁伯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真武胡同。全长 319 米,
均宽 4.5 米。明代称广宁伯胡同,因明代永乐年间广宁伯刘荣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改称广宁
伯街。1965 年将鸭子庙部分并入。1990 一 2003 年道路改造,将松柏胡同、真武胡同、枣林街、
锦帽胡同拆除并入。

闹市口北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220 米,均宽 7
米。原为金中都崇智门外官道。元代地人大都城内,明代划入北京内城,因在明代闹市口之北,
且多店铺,故清代始称北闹市口。1965 年定名闹市口北街。

南兴盛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西南曲折走向,南起成方街,北至西兴感胡同。全长 170 米,均宽 8 米。
明代为惜薪司西厂地界。清代形成胡同,因其北为镶红旗和镶蓝旗炮厂,故称炮厂胡同。1911
年后原直隶省长吴赞周居于今 6 号院,因忌讳炮厂之名,而易名为兴盛胡同。1965 年根据胡同
走向析为南兴盛胡同和西兴盛胡同。此段在南,故名南兴盛胡同。

成方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闹市口北街,西至复兴门北顺城衔。全长 505 米,均宽8
米。明代称都城隍庙,以庙得名。清代称城隍庙街。1911 年后谐音改称成方街。城隍庙,元建 ,
庙址在今 33 号。旧有庙市。清末庙毁,今仅存寝祠,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45 号为民国时
期著名政治活动家、教育家蔡元培宅第。

受水河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振兴巷,西至佟麟阁路。全长 482 米,均宽 4 米。原
为金中都北护城河。明代地入北京内城。清代河道干涸,形成街道,遂称臭水河。后谐音改为
受水河。1965 年定名为受水河胡同,并将北侧的通条胡同并入。

西单手帕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端有折弯,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佟麟阁路。全长 600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手帕胡同。为与其他手帕胡同相别,因地近西单,1965 年定名西单手帕
胡同。21 号为清末思想家龚自珍故居。

东铁匠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参政胡同,西至佟麟阁路。全长 285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铁匠胡同。清代演为东、中、西三条胡同,此段在东,故名东铁匠胡同。因东段有折弯,
折弯以东亦俗称穿堂门。1911 年后穿堂门析出,改称教育部街,形成今东铁匠胡同地界。

参政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新文化街,北至西单手帕胡同。全长 229 米,均宽 4 米。
北洋政府时期,因参议院院长王揖唐宅第在此,故得名参政胡同。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揖唐叛
国投敌,曾任华北临时政府内政部总长、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等伪职,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捕,
1948 年被枪决。其宅第今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的部分校址(学校在今西单手帕胡同内)。

头发胡同
位于二尤路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西部有折弯,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佟麟阁路。全长 490
米,均宽 4 米。明代西段称真如寺胡同,以夺得名。
《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九载;寺建于辽保宁
年间,峨眉僧真如募建。寺北向,以其背象房而立。元代为定力院。寺今已不存。东段称头发
胡同。清代两段合并,统称头发胡同。历史学家吴晗曾寓居 1 号院,近代实业家陈叔通曾寓居56
号院。

小市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抄手胡同,北至头发胡同。全长 100 米,均宽 3 米 。
此处原有市场,以木器交易为著,遂称小市或木器小市。1958 年公私合营的西单木器厂即组建
于此。1965 年命名小市胡同。

抄手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南端东折起自宣武门内大街,北至头发胡同。全长 495 米,
均宽 4 米。明代称叉手胡同。清代改为抄手胡同。1965 年将松林里并入,统称抄手胡同。

教育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参政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 8 米。
明代为铁匠胡同东段。清代为东铁匠胡同东段。因东通宣武门内大街,俗称穿堂门。清宣统时
设学部于此,1911 年后改设教育部,故街道改称教育部街。1928 年教育部迁出,改作国民党北
平市党部,街道遂更名市党部街。1949 年后复称教育部街。1965 年定名教育街。原教育部办公
地今由武警部队招待所使用,其址初为清代敬谨亲王尼堪府第,大门及后半部分仍存,为西城
区文物保护单位。

振兴巷
位于二尼路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头发胡同,北至新文化街。全长 80 米,均宽 3 米。清
代称小麻线胡同。1911 年后称麻线胡同,亦称沟帮胡同。1965 年更名振兴巷。清末与北洋政府
时期,海军部设于巷内东侧。

众益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抄手胡同,北至头发胡同。全长 250 米,均宽 3 米 。
明清之际为象房东墙外通道。1911 年后象房旧址改为众议院,故名众议院夹道。1965 年谐音为
众益胡同。

察院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中街。全长 381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手帕西胡同。因在手帕胡同西,故名。清代改称察院胡同。当为明代巡关察院在此而得
名。

文昌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中街。全长 381 米,均宽 4 米 。
清代初为铁匠胡同一部分,因位于铁匠胡同中段,后改称中铁匠胡同。1911 年后改称文昌胡同 。
15 号院曾是张学良将军宅第。

永宁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段有折弯,东起佟麟阁路,西至大仙胡同。全长不 372 米,
均宽 5 米。明代为王恭厂(铸锅厂)地界。清代形成街巷,东段称永宁胡同,西段称后王恭厂。
1911
年后,后王恭厂又讹为后王公厂。1965 年两段合并统称永宁胡同。

文华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中街。全长 454 米,均宽 3 米 。
明代《宛署杂记》称石驸马街后半边胡同。清乾隆年间绘制的《京城全图》称后闸。清宣统年
间称石附马后宅,亦简称后宅胡同。1965 年更名为文华胡同。24 号院为李大钊故居,1984 年
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闹市口中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文化街,北至复兴门内大街。全长 350 米,均宽 4
米。原为金中都崇智门外官道,明代地入北京城,清代北段称半截碑,南段称罗圈胡同。1949
年后罗圈胡同谐音改为乐全胡同。南端与新文化街相交十字路口址,旧多商业店铺,明代为闹
市口。清代今新文化街以南称南闹市口,今复兴门内大街以北称北闹市□,因街在南北闹市口之
间,1965 年将半截碑和乐全胡同合并,定名闹市口中街。1991 一 2003 年北段拆除,并入闹市
口大街。

闹市口南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宣武门西大街,北至新文化街。全长 347 米,均宽 4 米。
原为金中都崇智门外官道,明代地人北京城内城,东侧旧有圆洪寺,故称圆洪寺街。北端路口
旧有集市,明代称闹市口,因该街地处闹市口之南,清代北段称南闹市口,南段称回回营。1965
年南闹市口改名闹市口南街,并将回回营与小月庵并入。1991 一 2003 年道路西侧拆除,并入
闹市口大街。

光彩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承恩胡同,西至东智义胡同。全长 277.5 米,均宽 5 米。
明代为王恭厂 (铸锅厂)地界,明天启年间王恭厂毁。清代形成胡同,因内有寿材铺,遂称棺材
胡同。后谐音改称光彩胡同。1965 年将前王公厂并入。

东太平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东西走向,西部略呈弧形,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南街。全长 479
米,均宽 4 米。原为金中都北护城河河道。明代地人北京内城。清代河道干涸,形成街巷,因
地近太平湖,初称太平街。后以今闹市口中街为界,以东改称东太平街,与西太平街相对。1965
年杠房胡同并入,统称东太平街。

达智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民丰胡同,北至皮库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 4 米 。1965
年小磨盘胡同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丽华公寓。

佟麟阁路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宣武门西大街,北至复兴门内大街。全长 1040 米,均
宽 8 米。原为沟渠,明代称河槽。因在皇城西,河边道路清代称西河沿。又因位于西河沿南部,
故又称南河沿。20 世纪 20 年代河道改为暗沟,并辟筑成路,称河沿大街。1946 年后,为纪念
抗日爱国将领佟麟阁,将上岗(今中京畿道西口附近)以南命名为佟麟阁路。1965 年将姚斌庙并
入。1971 年以复兴门内大街为界,以南更名为民族宫南街,以北并入太平桥大街。1984 年,民
族宫南街复称为佟麟阁路。佟麟阁,字捷云,河北高阳人,1898 年生。七七事变日军发起侵华
战争,时任二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的佟麟阁坚决应战。 1937 年 7 月 28 日,在南苑大红
门壮烈殉国。95 号为北京制版厂,是民国初期国会议场,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85 号为北京
市电视技术研究所,内有中华圣公会教堂,建筑面积约 640 平方米,木结构中式建筑,顶部有
钟楼,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复兴门内大街。全长 1128 米,均


宽 6.6 米。明代称石附马街,因明代宣宗顺德公主附马石(景)府第在此,故名。清代以南沟沿(今
佟麟阁路)为界,分称东、西石附马大街。西界原至闹市口中街,1969 年,为纪念新文化运动的
积极倡导者鲁迅,更名为新文化街,同时将鲍家街东西方间部分并入。45 号北京市一五八中学
原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1923 一 1926 年,鲁迅曾在此任教。校内有三一八惨案遇难
的刘和珍与杨德群烈士墓。53 号原为清代克勤郡王岳讬府第。1911 年后一度为北洋政府总理熊
希龄住宅。1932 年熊希龄在此创办幼儿园,是北京市最早的幼儿园之一。45 号和 53 号均为北
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承恩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温家街,北至永宁胡同。全长 172 米,均宽 4 米。明代
称承恩寺胡同。简称承恩寺,以有古刹承恩寺而得名。清代称承恩寺街。1965 年定名承恩胡同 。
8 号院为承恩寺寺址,已为民居。

温家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佟麟阁路,西至东智义胡同。全长 313 米,均宽 4.5 米。
始见于清,以姓得名。1911 年后亦称沈家街。1965 年承恩胡同部分并入。
铜光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智义胡同,西至闹市口南街。全长 123 米,均宽 5 米。
原称铜幌子胡同。1965 年改称铜光胡同。

天仙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园宏胡同,北至东太平街。全长 71 米,均宽 3 米。清代
称天仙庵。因有明代建天仙庵而得名。1965 年改称天仙胡同。今东太平街 38 号即为天仙庵旧
址,已为民居。

石灯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呈 "人"字形,东起承恩胡同,北连光彩胡同,南通温家街。全长 175 米 ,
均宽 4 米。旧称石镫庵,因内原有石镫庵,故名。明代《帝京景物略》卷四:石镫庵。旧名吉祥 ,
万历丙午,西吴僧真程自云栖来,葺之而居。发古甃下,得石幢一,式如灯台,傍锈般若心经
一部,唐广德二年(764 年)少府裴监施,朝请郎赵偃书,适黄仪部汝亨过其地,以庙甫治而镫适
出,遂手书额,自是称石镫淹庵"。按古"镫"宇又同"灯",1911 年后又改为石灯淹。1965 年改称
石灯胡同。庵今已不存。

园宏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天仙胡同,西至闹市口南街。全长 113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圆宏寺、元宏寺、圆红寺,因有古刹圆洪寺而得名。1965 年将猪尾胡同部分并入,定名
园宏胡同。圆宏寺久废,始建年代无考。《析津志》载:"延洪寺在崇智门内"(《析津志辑佚》)。
崇智门即在今东西太平街与闹市口南街相交处左近,故圆宏寺当为延洪寺之误。今 5 号院为清
代重建圆宏寺旧址,巳为民宅。

月台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闹市口南街,西至太平湖东里。全长 212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月台大门。1965 年改称月台胡同。

西智义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铜光胡同,北至园宏胡同。全长 137.5 米,均宽 4 米 。
因地势低洼,清代泛称猪尾坑、猪尾大坑、猪尾巴大坑。旁侧胡同称猪尾胡同。1911 年后雅化
改称智义伯胡同。后析为东西两条胡同,此胡同在西,1965 年定名西智义胡同。

东智义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宣武门西大街 (北侧岔道),北至圆宏胡同。全长 284 米 ,
均宽 4 乃米。因地势低洼,清代泛称猪尾坑、诸尾大坑、猪尾巴大坑。旁侧胡同称猪尾胡同。1911
年后雅化改称智义伯胡同。后析为东西两条胡同,此胡同在东,1965 年定名东智义胡同。

寿逾百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端北折起前百户胡同,西至笔管胡同。全长 190 米,均
宽 4 米。因胡同短小,清代称狗尾巴胡同或狗尾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为寿逾百胡同。

笔管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新文化街,北至西铁匠胡同。全长 240 米,均宽 5 米。
清代始称笔管胡同。因直如笔管,故名。后南段建醇贤亲王府,遂将王府北墙和东墙外道路并
入,而形成今曲折之形。
太平湖东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部南北走向,西部东西走向,呈"」"形,北至西太平街,西折至复
兴门南大街。全长 365 米,均宽 5 米。原为清醇亲王府东墙与南墙外通道,东部南北走向段称
鲍家街 (部分);西部东西走向段称中街。1965 年将两部合并,以其位于原太平湖东侧,故称
太平湖东里。

西太平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端略呈弧形,东起闹市口南街,西至鲍家街。全长 303
米,均宽 5 米。原为金中都北护城河河道。明代地人北京内城。清代河道干涸,形成街巷。因
地近太平湖,且在今闹市口南街之西,故称西太平街。

鲍家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太平湖东里,北至笔管胡同。全长 120 米,均宽 6 米。
明代称包头胡同。原为东西走向,东至闹市口(今闹市口中街),西至西城墙下街(今复兴门南
顺城街)。清代谐音改为包家街。后于街西部建醇亲王府,街西段被占用,并将王府东墙外南北
走向部分划归本街。成"厂 字形。清末又演为鲍家街。1969 年将北部东西走向部分并人新文化
街。南北走向一段仍名鲍家衔。今中央音乐学院和广州驻京办事处所在地原为清醇亲王府,清
光绪帝即出生于此。王府 1911 年后一度为中华大学校址,今部分建筑尚存,为西城区文物保护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1950 年建于天津,1958 年迁至此。

乐全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呈马蹄形,两口皆南通辟才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4 米。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小区及辟才胡同内。

西愧里胡同
位干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口袋胡同。全长 259 米,均宽 4 米。1965 年定
名西槐里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辟才胡同内。

新皮库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南起皮库胡同,西至二龙路。全长 250 米,均宽 3 米。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华远街。

前老莱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闹市口南街,西至葵花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 8 米。
清代始称老莱街。据传,因街内有一年事已高而仍然十分孝敬双亲的老人,故借用二十四孝老
莱子之典故而得名。因是三条走向各异的小胡同,1911 年后派生为前、后老莱街和小老莱街三
条胡同。此段地近闹市口南街,故名前老莱街。

东京畿道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起后京畿道,北至皮库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6 米。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华远西街。

京畿道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民丰胡同,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200 米,均宽 5 米。
1990 一 2003 年危改小区,道路改造,将前京畿道扩宽新建。

新京畿道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东京赣道,西至二龙路。全长 155 米,均宽 4.5 米。胡
同形成于 1911 年后,因其附近有中京磁道、后京畿道,故命名为新京畿道。 1985 年拆除,建
成京畿道小区。

后京畿道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以东西走向为主,东起小磨盘胡同,西行北折至新京畿道。全长 235.5
米,均宽 3.5 米。因位于中京畿道北,故 1911 年后命名后京畿道。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
京畿道小区。

中京畿道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达智胡同,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242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京畿道或京畿道街。因明代置京畿道御史衙署于此,故名。清代改称京畿道胡同,又称
中京畿道。1965 年将前京畿道、上岗(部分)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京畿道小区。

大木仓南巷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大木仓,西至新皮库胡同。全长 110 米,均宽 15 米 。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华远东街。

大木仓北二巷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巷,南起新皮库胡同,北至辟才胡同。全长 322 米,均宽 3.5
米。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协和医院西院南门诊楼使用。

民丰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达智胡同。长 325 米,均宽 6 米 。
明代称舍饭蜡烛寺,以夺得名。清代称舍饭寺胡同。1965 年将大磨盘院并入,改称民丰胡同。
舍饭寺原称蜡烛寺,亦称法光寺。《明世宗实录》载:"朝廷旧设养济院,穷民各有记籍,无籍者
收养蜡烛、幡竿二寺。"《京师坊巷志稿》亦载:"给贫人粟米,病有医,死有棺。"今 21 号院为
其旧址,内有清代顺治重修法光寺碑,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中国银
行大厦。

二龙路东巷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京畿道,西至二龙路。全长 157 米,均宽 4 米。原
为水坑。1911 年后形成胡同。原为二龙路一部分。因其在二龙路南北主干道东侧,1965 年由二
龙路析出,命名二龙路东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京畿道小区。

白庙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东起西单北大街,西端北折至民丰胡同,南侧有岔道通复兴门内大街。
全长 351 米,均宽 7 米。明代称白帽胡同。清代称白庙胡同,因内有关帝庙,俗称白庙,故名。
1965 年将北侧菜帮胡同并入。兴建商业部大楼时,原白庙胡同西段被占,而将大楼东侧的通道
并入,形成今地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中国银行大厦。

高华里
位于二龙路地区北部。曲折走向,东起二龙路,西至太平桥大街,北通辟才胡同,南连太平侨
东街。全长 380 米,均宽 4 米。清代泛称猪尾大坑和高岔。1911 年后改称高义拉,后改高华里 。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成中海小区。

丁字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北部。呈"l"形走向,东起二龙路,北折至太平桥东街。全长 300 米,均宽 5 米。
清代初名丁字街,因胡同走向形如丁字而得名。清代后期又称钉子所、棒子所。1965 年改称丁
字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中国电信局 31 号楼使用。

枣林街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屯绢胡同,北至厂宁伯街。全长 150 米,均宽 4 米 。
清代始称枣林街。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广宁伯街。

大沙果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复兴门内大街,北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212 米,均宽 3.5
米。明代称砂锅刘胡同,因内有刘姓善于经营砂锅,故名。清代析为东西两部,东部称大砂锅
琉璃胡同,西部称小砂锅琉璃胡同。1911 年后大砂锅琉璃胡同又演称大沙果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小沙果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中部。曲折走向,东起大沙果胡同,西至闹市口北街,北通太平桥大街。全长230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砂锅刘胡同,因内有刘姓善于经营砂锅,故名。清代分为东西两部,东
部演称大砂锅琉璃胡同,西部演称小砂锅琉璃胡同。1911 年后西部改称小砂锅胡同,后演为小
沙果胡同。1965 年将泰康里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

真武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松鹤胡同,北至烟筒胡同。全长 158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真武庙,以庙得名。1965 年定名真武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广宁伯街。

松柏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呈"厂"字形,东起真武胡同,西段南折至松鹤胡同。全长 272 米,均
宽 3.5 米。清代称二眼井,以井得名。1965 年改称松柏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广宁
伯街。

锦帽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端南折起松鹤胡同,西至真武胡同。全长 100 米,均宽4
米。清代称狗尾胡同、狗尾巴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亦称鸡毛胡同,后谐音改为锦帽胡同 。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广宁柏街。

松鹤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枣林街,西至复兴门北顺城衔。全长 351 米,均宽 4
米。因内有松庵,故清代始称松鹤胡同,俗称松鹤庵。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富凯大厦。

半截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中有折弯,东起真武胡同,西至松柏胡同。全长 169 米 ,
均宽 4 术。清代始称半截胡同,因中部有折弯,将胡同分为东西两个半截,故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停车场。

屯绢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复兴门北顺城街。全长 483 米,均
宽 5 米。明代于此设屯马察院,简称屯院。清代胡同音讹为屯绢胡同。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建金寰公寓、顺成饭店。

按院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复兴门北顺城街。全长 475 米,均
宽 5 米。明代称巡按察院胡同,因巡按察院衙署在内,故名。清代政称按院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北京八中、顺成饭店、金寰公寓。

花园宫东巷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北京市第八中学西墙根,不通行,西至花园宫胡同。全
长 130 米,均宽 3 米。因在都城隍庙北侧,故清代称城隍庙夹道。又因在花园宫胡同东侧,1965
年改称花园宫东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停车场。

花园宫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成方街,北至按院胡同。全长 310 米,均宽 3.5 米。清
代称西夹道、城隍庙夹道。因位于城隍庙之西,故名。1911 后,中南段更名为花园宫,北段并
入按院胡同。1965 年又将北段自按院胡同析出与中南段合并,定名为花园宫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扩为金融大街。

百子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东北、西南曲折走向,东起花园宫胡同,南至成方街,西通复兴门北顺
城街。全长 248 米,均宽 3.5 米。清代称铁匠营,为铁匠营所在地,故名。1911 年后北部称铁
匠营,中部、南部改称百子胡同。1965 年将两段合并,统称百子胡同。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建国际企业大厦。

西兴盛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水利水电出版社东围墙,不通行。
全长 300 米,均宽 4 米。明代为惜薪司西厂地界。清代形成胡同,因镶红旗和镶蓝旗炮厂在此,
故称炮厂胡同。1911 年后易名兴盛胡同。1965 年析分为二,分别命名为西兴盛和南兴盛胡同。
此段在大平桥大街之西,故名西兴盛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兴盛街。

西单南小巷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端西折起宣武门内大街,北至西长安街。全长 70 米 ,
均宽 2 米。原为宣武门内大街一部分。因在西单路口东南,1965 年析出,命名西单南小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宣武门内大街。

保安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主干道东西走向,东起闹市口中街,西部北至库资胡同,南至西铁匠
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 6 米。明代保安寺街以有古刹保安寺而得名。1965 年定名为保安胡同 。
11 号为保安寺旧址,今仅存山门、大殿,已为民居。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北京招商金融大
厦。

库资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北起复兴门内大街,西至东嘉祥里。全长 250 米,均宽 6
米。清代初称裤子胡同,后谐音改为库资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远洋大厦。

东嘉祥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笔管胡同,北至复兴门内大街。全长 320 米,均宽 5
米。南段清代称安达公街。 《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载:安达"亦作谙达。谙达,蒙古语火伴也”。后
讹为谙达宫。北段原为库资胡同一部分。1949 年后改称嘉祥里。1965 年两段合并改称东嘉祥里 ,
与西嘉祥里相对。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远洋大厦。

西嘉祥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巷,南起宗帽四条,北至复兴门内大街。全长 165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土地庙街。清代称都上地庙和二郎庙,以庙得名。1911 年后改称嘉祥里。1965 年 ,
原谙达宫改为东嘉祥里,此胡同遂改为西嘉祥里。1990 一 203 年拆除,建远洋大厦。

宗帽头条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主干道东西走向,东起笔管胡同,西至复兴门南大街。全长 190 米 ,
均宽 7 米。明代称棕帽胡同。棕帽为以棕片蔑条为主要材料编织的雨帽。胡同内当有棕帽作坊,
故名。清代改称棕帽头条,又称宗帽头条。1965 年将太平湖并入。北京市三十四中在内,校台
为清醇贤亲王府第北半部,1911 年后曾是中华大学、中国大学附中所在地。1990 一 2003 年拆
除,建天银大厦。

宗帽二条
位于二花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笔管胡同,西至复兴门南大街。全长 160 米,均宽 6
米。明代称二条胡同,因在棕帽胡同以北,序列第二,故名。清代称棕帽二条,亦称宗帽二条。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天银大厦。

宗帽三条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笔管胡同,西至复兴门南大街。全长 170 米,均宽 6
米。明代称三条胡同。因在棕帽胡同以北,序列第三,故名。清代称棕帽三条,亦称棕帽三条。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天银大厦。

宗帽四条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笔管胡同,西至复兴门南大街。全长 180 米,均宽 6
米。明代称四条胡同。因在棕帽胡同以北,序列第四,故名。清代称棕帽四条,亦称宗帽四条。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天银大厦和电子职高。

前百户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呈弧形走向,东南起自新文化街,西北至笔管胡同。全长 320 米,均
宽 6 木。原地处金中都崇智关,建有唐薛仁贵祠。薛仁贵曾首任安东都护,白衣征战,时称虎
将,故伺前有白石虎,祠亦俗称白虎神庙,简称白虎庙。明代地人北京内城,形成街巷,遂称
白虎庙街。清代白虎谐音演为百户,并派生出前百户庙与后百户庙。此胡同在南,故称前百户
庙。1965 年改称前百户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长安兴业大厦。

西铁匠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闹市口中街,西至笔管胡同。全长 350 米,均宽 6 米。
清代初称安德公街。后改称西铁匠胡同,因位于中铁匠胡同 (今文昌胡同)之西,故名。1990 一
2003 年道路改造被拆除。

后百户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中有折弯,东起闹市口中街,西至前百户胡同。全长 150
米,均宽 4 米。金代,该地地她中都城崇智关,建有唐薛仁贵祠,因祠门前有白石虎,故俗称
白虎神庙。明代,地人北京内城,后形成街巷,遂称白虎庙街。清代,析为前后两条胡同,并
讹为前、后百户庙。此胡同在北,故称后百户庙。1965 年定名后百户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
除,建长安兴业大厦。

向阳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闹市口南街,西至前老莱街。全长 281 米,均宽 4 米。
清代为老莱街一部分。1911 年后,老莱街派生为前、后老莱街和小老莱街三条胡同,此条规模
最小,故称小老莱街。抗日战争时期,更名为朝阳胡同。据传,伪北平市商会会仗冷家骥宅第
在此 (今北京秩路师范校园内),冷忌"小"字,故改称朝阳胡同。1965 年更名为向阳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改拆除,待建。

葵花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月台胡同,北至前老莱街。全长 394 米,均宽 3 米 。
明代称祁家胡同。清代称茄子胡同。北端西拐之岔道称茄柄胡同。1965 年两部分合并,改称葵
花胡同。西侧原有观音庵,又称傀抱椿庵,因槐树上另长一株椿树,故名。树今巴不存。1990
一 2003 年危改拆除,待建。

小磨盘胡同
位于二龙路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起达智胡同,西行南折至民丰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4
米。清代称磨盘大院,因走向形似圆圈,故名。后析为南北两段,此段在北,且规模较小,1911
年后遂称小磨盘院。1965 年更名小磨盘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西长安街街道
前宅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长街,西不通行。全长 60 米,均宽 3 米。因有官
绅大户,分为前后两院。此为门朝南的前院,故清代称前宅。1911 年后定名前宅胡同

后宅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长街,西不通行。全长 80 米,均宽 3 米。因有官
绅大户,分为前后两院,此为门朝北的后院,故清代称后宅。1911 年后定名后宅胡同。1965 年
将胡同西端海墙夹道并入。

道义巷
位于四长安街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长街,西不通行。全长 100 米,均宽 2 米。清代
称乔道士庙,因巷内有明代所建兴隆庵,清乾隆年间,有乔道人侨居小庵中,故名。1965 年更
名道义巷。

教育夹道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长街,西端南折不通行。全长 100 米,均宽 4 米。
因南侧有清雍正十年(1732 年)敕建的昭显庙,内祀雷神,俗称雷神庙,故清代称雷神庙夹道。1911
年后,雷神庙为教育会所占用,胡同遂改称教育会夹道。1965 年更名教育夹道。

会计司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北长街,西不通行。全长 90 米,均宽 5 米。明
代为皇城禁地,清代因内务府会计司署设此,故称会计司。 1911 年后改称会计司胡同。《日下
旧闻考》卷七十一引内务府册:会计司明为内官监,清顺治十七年(1660 年)改宣徽院,清康熙十
六年(1677 年)改为会计司,"掌内府户口、地宙、征收庄粮等事"。1 号院即原会计司署旧址。

西华门大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华门,西至西苑门。全长 272 米,均宽 10 米。原
为紫禁城到西苑门的通道,因位处紫禁城西华门外,故 1911 年后得名西华门大街,一直沿用。
1965 年将水轮子并入。

北长街
位于四长安街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商起西华门大街,北至景山前街。全长 808 米,均宽 10
米。始称于清代,因地处紫禁城西华门之北,故名。亦称北池子。 1965 年将福佑寺、庆丰司、
兴隆、关家胡同并入。路东有福佑寺,清雍正元年(1723 年)建,路西有昭显庙,清雍正十年 (1732
年)建,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牢位。有万寿寺,原为明代兵仗局旧址,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
改称为万寿兴隆寺,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81 号为清代静默寺遗址。并入的庆丰胡同,因清
代庆丰司署设此而得名关家胡同因姓而得名。明清之际,街内多官署与寺庙。

大宴乐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南北曲折走向,形似"E"字,南北两端均东折至南长街。全长 361 米 ,
均宽 4 米。西侧多为北京市第六中学院墙。《京师坊巷志稿》卷上"皇城西"载:明于此置"宝钞司
造草纸,备宫人使用"。"作房七十二间,各具一灶突",因整日黑烟滚滚,故“名日七十二凶"。
清代形成街巷,遂有七十二烟洞之名,又称大烟筒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为大宴乐胡同。南段
清代称西街。1949 年后将两段合并统称大宴乐胡同。1965 年又将东侧的死胡同三条并入。

北长街西小巷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长街,西端不通行。全长 50 米,均宽 2 米。因此
处有水井,故 1911 年后称井儿胡同。1949 年后改为西井胡同。1965 年因其位处北长街西侧,
故更名北长街西小巷。

织女桥东河沿巷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北两端均西折至南长街。全长 125 米,均宽 5 米。地处
皇城禁地,因玉河与今南长街相交处有织女桥,该巷地处织女桥东,故清代称东沟沿,亦称东
河沿。1911 年后改称织女桥东河沿。1965 年将南花园并入。南花园位于胡同南端,东向。

人大会堂西路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南起前门西大街,北至西长安衔,东通天安门广场。全长 188 米 ,
均宽 18 米。1959 年兴建人民大会堂时,在旗守卫、司法部后身、喜通胡同(部分)的基础上开辟
成路,因位于人民大会堂西侧,俗称人民大会堂西侧路。1979 年命名为人民大会堂西路。旗守
卫即路北段,为明代锦衣卫所属专司旗纛金鼓之物的机构所在地,故名。司法部后身,即路中
段,因位于锦衣卫西侧,故明代称锦衣卫后街。清代锦衣卫址改为刑部与大理寺,街名亦改为
刑部后胡同,后刑部改为司法部,街名又改为司法部后身。

石碑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东绒线胡同,北至西长安街。全长 314 米,均宽 5
米。始称于明代,以石碑得名。

辇儿胡同
位于西长安衔地区东南部。呈互不相连的东西两部分,东部为主要部分,东西曲折
走向,东端南折起前门西大街,西至人大会堂西路。西部为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出人口
为西交民巷。全长 300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碾子胡同,因碾子而得名。清代称碾儿胡
同。1911 年后讹称辇儿胡同。1965 年将小财神庙及喜通胡同部分并入。原胡同西至平安胡同,
因机关扩建陆续占用,而形成今状。

南长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长安衔,北至西华门大街。全长 767 米,均宽 10 米 。
清代始称南长街,因在西华门外南侧而得名。俗称南池子。原南端不通行,1912 年拆除南端房
屋并于皇城城墙辟筑门洞后,始与西长安街连通。1965 年将大悲院、真武庙、南长街头条、二
条、三条、四条并入。大悲院、真武庙(胡同),均因庙得名,头条至四条均为东侧的死胡同。
明清之际,街两侧多官署机构,明代的银作局、宝钞司、御用监,清代的掌代司、纳银庄署等
均在街两侧。

南长街西巷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南长街,西至大宴乐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明代为皇城禁地。清代称猪肉下坡,因地处皇城之西,故亦称西街。1911 年后改称西大街 。
1965 年将土地庙并入,更名为南长街西巷,因地处南长街西侧,故名。土地庙是南长街四巷西
部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因庙得名。

东文昌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南文昌胡同,北至东安福胡同。全长 186 米,均
宽 3 米。因地势低洼,原俗称后坑 又因地处文昌阁东,1919 年改称东文昌阁。1965 年定化为
东文昌胡同。

西文昌胡同
位于西长安衔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南文昌胡同,北至东安福胡同。全长 118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文昌阁,因内有文昌阁庙,以祀文昌帝君而得名。今 2 号院为其旧址,庙已不存。
又因胡同地处文昌阁西侧,1911 年后改称西文昌阁。1965 年定名为西文昌胡同。

南文昌胡同
位于西代安街地区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石碑胡同,西端南折至东绒线胡同。全长 334 米,
均宽 5 米。清代称马神庙,以庙得名。8 号为马神庙旧址,今大殿尚存,已为民居。1965 年因
其北有东、西文昌胡同而更名为南文昌胡同。

东小栓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铜井大院,西至东栓胡同。全长 81 米,均宽 3 米。因
在东拴马桩东侧,故 1911 年后称东小拴马桩。1965 年更名东小栓胡同。

北小栓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曲折走问,东起铜井大院,西至东栓胡同。全长 10O 米,均宽 3
米。因地处东拴马桩北部,故 1911 年后始称北小拴马桩。1965 年改称北小栓胡同。

西小栓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栓胡同,西至双栅栏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3 米 。
因在东拴马桩西侧,甜 1911 年后称西小拴马桩。1965 年更名西小栓胡同。

南小栓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南文昌胡同,西至东栓胡同。全长 72 米,均宽 5 米 。
原为东拴马桩南部东侧岔道,1965 年东拴马桩更名东栓胡同,同时将岔道析出,因其北有东、
西、北小栓胡同,故命名为南小栓胡同。

西交民巷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
部。东西走向,东起天安门
广场,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1080 米,均宽 10 米。明代称西江米巷。清代谐音改称西交民巷。1965
年将半壁街东部并入。“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称"反帝西路"1979 年还称西交民巷。旧为银
行麇集之地。1905 年 9 月清代户部银行在此开设,为我国历史上首家国家银行 1908 年改称大
清银行。《燕都丛考》“内二区”载:“民国元年(1912 年)又改为中国银行,其后大陆、金城、中国
实业各银行均先后设立于此",故素有"银行街"之称。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旧金城银行行址)
及保险公司研究所、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信托咨询公司、中国银行 (大陆银
行和中央银行旧址)、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及其俱乐部(旧中国农工银
行行址)在内。87 号四合院,17 号中央银行、大陆银行、保商银行,50 号中国农工银行等 5 处
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川店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东绒线胡同,北至南文昌胡同。全长 110 米,均宽 3
米。原是水泊子,因地势低洼,故清代称大川淀。1911 年后谐音改称川店胡同。

宗学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走向曲折,东起川店胡同,北至南文昌胡同。全长 110 米,均宽 3 米。
《日下旧闻考》卷六十二引《大清一统志》载:清雍正三年 (1725 年),特建宗学,以教宗室子
弟,左右翼各一。清乾隆十九年 (1754 年),右翼宗学由小石虎胡同移至东绒线胡同。今东绒线
胡同小学即其旧址。因胡同地处宗学北侧,故称宗学夹道。1911,后称宗学后身。1965 年改为
宗学胡同。

东安福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石碑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427 米,均
宽 1 米,东端狭窄处仅宽 1 米。今东、西安福胡同原为一条胡同。明代称安富胡同,亦
称安福胡同。清末,原回回营以东一段改称文昌阁,以西仍沿旧称。1913 年,辟建北新华街时 ,
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因此段在东,1965 年将回回营并入,定名东安福胡同。回回营亦称回子营 ,
位于北侧,南北走向。

东栓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东绒线胡同,北至东安福胡同。全长 226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马桩胡同,亦称双马桩胡同。清代称拴马桩。为别于宜武门内东
侧之拴马桩,后改称东拴马桩。1965 年更名为东栓胡同。

东绒线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人大会堂西路,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643 米,均宽 9
米。明代因胡同西门有木板桥,故名板桥。东段清代称张相公庙,以庙得名。 《京师坊巷志稿》
卷上云:张相公众说不一,有说祀河神,有说祀唐代镇守平庐的张仲武,有说祀宋人张夏。后两
段合并,统称板桥。1911 年后并入绒线胡同。后又将双沟沿并入,使绒线胡同向东延伸至司法
部。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此段在东,故称东绒线胡同。北侧有东绒线胡
同小学,原为清代右翼宗学旧址。右翼宗学原在西单北小石虎胡同,清乾隆十九年 (1754 年)
移此。

铜井大院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东有岔道,形似"h",南起南文昌胡同,北至东安福胡同,
东通西文昌胡同。全长 208 米,均宽 4 米。因旧有一水井,为铜制井口而得名。许在 7 号院旁
门内,已为房屋覆盖。

东旧帘子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304 米,均宽 3 米。
因左近有莲池,故明代称莲子胡同,亦称帘子胡同。后南侧形成新街巷,遂改称旧帘子胡同。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此为东段,遂命名为东旧帘子胡同。

东新帘子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304 米,均宽 3 米。
明代形成于原帘子胡同之南,故《宛署杂记》卷五将原帘子胡同改称旧帘子胡同,此胡同遂称
新帘子胡同。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此为东段,故命名为东新帘子胡同。

八宝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细瓦厂胡同,北至后细瓦厂胡同。全长 97 米,均宽
3 米。原称巴巴胡同,以卫生极差周围多垃圾粪便而得名。1911 年后雅化改称八宝胡同。

前细瓦厂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四走向,西邵曲折,东起兵部洼胡同 西至西交民巷。全长 216 米 ,
均宽 3 米。明代称细瓦厂南门,因在细瓦厂门前而得名。清代改称前细瓦厂。1965 年与谈志胡
同合并,定名前细瓦厂胡同。谈志胡同位于胡同西部北侧,原名坛子胡同,因形得名,1911 年
后谐音雅化为谈志胡同。

后细瓦厂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井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259 米,均宽 4 米 。
因在明代细瓦厂之北,故清代称后细瓦厂。1965 年定名后细瓦厂胡同。

羊毛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西交民巷,北两口均至高碑胡同。全长 180 米,
均宽 8 米。因有养马场所,故明代称养马胡同。清代谐音改称羊毛胡同。

兵部洼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门西大街,北至东绒线胡同。全长 414 米,均宽4
米。因明代初兵部设此,且地势低洼,故名兵部洼,后兵部迁至皇城东,此地仍沿旧称。1965
年定名兵部洼胡同。

井楼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细瓦厂胡同,北至后细瓦厂胡同。全长 89 米,均宽
3 米。原称东夹道,1911 年后改称井楼胡同,以井楼设施而得名。

前红井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人大会堂西路,西至羊毛胡同,北接高碑胡同。
全长 250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红井胡同、洪井胡同,以井得名。清代称井儿胡同。后因北侧
的二条、三条胡同合并改称后红井,故此胡同改称前红井。1965 年定名前红井胡同。

后红井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两口均起人大会堂西路,西至前红井胡同。全长 122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红井胡同、洪井胡同。因该段是红井胡同北侧的小胡同,后析出改称后
红井,1965 年定名后红井胡同。

平安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门西大街,北至西交民巷。全长 160 米,均宽 6 米。
清代称扁担胡同,因形得名。1911 年后更名平安胡同。

东中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300 米,均宽 6 米。
明代称中街,因位居新壁街和松树胡同之中,故名。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因此段在东,故命名东中胡同。

东松树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兵部洼胡同,西至北新华街。全长 311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松树胡同,以树得乱 1913 年辟建北新华街,将其一分为二。此为松树胡同东段,故 1965
年更名东松树胡同。

双栅栏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北新华街,北至西长安街。全长 204 米,均宽 7 米 。
原为沟渠旁土路,因路口设有维护治安的栅栏,故明代称栅栏胡同。清代称大栅栏,又称双栅
栏。1913 年填没沟渠,辟建为路,沿称双栅栏。1965 年定名双栅栏胡同。

大六部口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绒线胡同,北至西长安街。全长 303 米,均宽 9 米。
清代初称六部口,后析为大、小六部口,此段规模较大,故称大六部口。1965 年定名大六部口
街。

小六部口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大六部口街。全长 360 米,均宽5
米。清代称六部口,后折为大、小六部口,此胡同规模较小,故称小六部口。1965 年将耳朵眼
胡同并入,定名小六部口胡同。原耳朵眼胡同为西南弯曲走向,位于北侧,因胡同狭窄而得名,
曾是北京最狭窄胡同之一。

北新华街
位于西校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门西大街,北部有曲折至西长安街。全长 795 米 ,
均宽 14 米。原为河道,俗称臭沟。清代,河边道路称河槽沿,又称东沟沿。 1918 年填沟辟筑
成路,因位于南端城墙开辟的新华门之北,故定名为北新华街。1926 年新华门始辟成,为避免
与中南海新华门重名,城门改称和平门。街北端西侧有北京音乐厅,原为 1921 年创办的中央电
影院。112 号原为双台盛五星啤酒厂创办人张延阁的住宅,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颁赏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黄城恨南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长 400 米,均
宽 3 米。明代称板场胡同,当为堆放木料场所,故名。清代演称板肠胡同,亦称板厂胡同。1911
年后改称颁赏胡同。1965 年将良乡胡同并入。良乡胡同位于东部北侧,明代为廊房胡同,清代
称良乡胡同。

义达里
位于西代安街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不通行,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长 34n 米,均宽 3 米 。
清代为定亲王府地界,1911 年后王府失修逐渐荒废。后府址改建民房,形成七条小巷,并分别
得名义达里、乐群巷、贤孝里、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1965 年将七巷合并,统称
义达里。

双吉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惜薪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101 米,均宽 3 米。清代
为惜薪司胡同的一部分,因闪有明代惜薪司太监所立双节寺,故 1911 年后,胡同自惜薪司析出
定名双吉寺。1965 年改称双吉胡同。双节寺今仍存。

府右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长安街,北至西安门大街。全长 1673 米,均宽 16
米。北段原为皇城地界,南段为皇城西城墙外通道,称灰厂街与石厂街。清代称灰厂,亦称皇
城西城根。1913 年,向北拆除巧机营、新开路、三眼井辟成南北通道,因位于中南海总统府之
右,故名府右街。1965 年将妞妞房并入。1978 年拆除原中段的街小岛(清代称大秤砣),调直成
今貌。街东侧为中南海,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北端西侧的府右小学,原为永佑寺,祀
隍城之神,清雍正九年(1731 年)建,1911 年曾改为秀贞女校,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丙 27
号为抗日爱国将领张自忠故居。1948 年,其子女遵父遗愿在此开办“自忠小学"。院中有碑亭,
上刻有周恩来、冯玉祥题词及张自忠将军事迹介绍。

光明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东红门胡同,北全西安门大街。全长 471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光明殿胡同,简称光明殿,因大光明殿在此而得名。 1965 年改称光明胡同。《京师
坊巷志稿》卷上引《明世宗实录》:大光明殿明嘉靖三十六年 (1557 年)建,内奉玉皇。今已不
存。胡同清洁整齐,两侧愧树成荫兼有花坛,为北京市花园式街道。其址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
理局所在地。45 号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故居。

西岔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东西曲折走向,多岔路,东起惜薪胡同,南至双吉胡同。全长 139 米,
均宽 3 米。清代称槐树胡同,以树得名。因其地处惜薪司以西,1911 年后改名惜薪司西岔。1965
年更名西岔胡同。

府右街西巷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主干道呈南北走向,为半环状,形似"E",三出口均东通府右街。全长
309 米,均宽 4 米,最窄处不足 1 米。明代为宫人织锦之所,故清代称巧机营,俗讹草鸡营,
亦称巧匠营。1911 年后改称后胡同。1965 年因其位于府右街西侧而命名为府右街西巷。

惜薪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红门胡同,北至西安门大街。全长 602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惜薪司,因惜薪司衙署在此而得名。 《京师坊巷志稿》卷上引《芜史》载:惜薪司"管
宫中所用柴炭,及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官柴炭"。清代"悉除明制,惟内廷柴炭于此关支",胡
同亦改称惜薪司胡同,简称惜薪司。1965 年定名惜薪胡同。

东红门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呈"厂"字形,东起府右街,西至光明胡同,南端不通行。全长 54 米 ,
均宽 4 米。清代泛你红门,以官署之门得名。1911 年后析为东、西、南三条胡同,此胡同在东 ,
故称东红门。1965 年定名东红门胡同。

西红门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图样山胡同,南端东折通东红门胡同,北至惜薪
胡同。全长 314 米,均宽 4.5 米。清代泛称红门。1911 年后析为东、西、而三条胡同,此段在
西,故称西红门。1965 年与南红门合并称西红门胡同。

南红门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南北走向,南不通行,北至西红门胡同。全长 140 米,均宽 3 米。清
代为蔬菜种植地,故称菜园。1911 年后称小菜园,亦称西小菜园。因其位于西红门胡同与东红
门胡同之南,故 1965 年更名为南红门胡同。

西椅子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址区北部。呈"┷"形,东起府石街,西不通行,北至东红门胡同。全长 148 米 ,
均宽 3 米。始见于清代,因形得名,与东椅子胡同相对。东椅子胡同于 1978 年扩展府右街时被
占。

图样山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后达里,北至惜薪胡同。全长 309 米,均宽 4 米。浦
代称兔儿山、图儿山,因左近原有兔儿山,故名。1911 年后改称图样山。1965 年将西土地庙、
槐树胡同并入,定名图样山胡同。兔儿山亦称兔园山、小山子、小蓬莱等名。 《金鳌退食笔记》云:
兔儿山"叠石为山,穴山为洞,东西分径,纡折至顶","俯瞰都城,历历可见",为明代皇帝重九
登高处。清代逐渐荒圯,今已荡然无存。西土地庙位于今图样山胡同北部西侧,为西接西黄城
恨南街的小通道。槐树胡同为今图样山胡同中部西侧的一条死胡同。

羊皮市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端南折起自大酱坊胡同,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长 194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羊皮市,以市场得名。1965 年定名羊皮市胡同。胡同内原有明成化十三
年 (1477 年)所建普恩寺,今已废。

大酱坊胡同
位于西代安街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斜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全长 277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酱黄胡同,当有酱菜作坊而得名。清代析为南、中、北三条胡同,因此胡同在北,故称
北酱房胡同。后改称大酱坊胡同,与小酱坊胡同相对。

小酱坊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起自西单北大街,北至大酱坊胡同。全长960
米,均宽 7 米。明代称酱黄胡同,当以酱菜作坊而得名。清代析为南、中、北三条胡同,南部
称南酱房胡同,中部称中酱房胡同,后两段合并改称小酱坊胡同,与大酱坊胡同相对。

东斜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北部。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西黄城根南街,西南至灵境胡同。全长 659
米,均宽 4 米。原为河道,后干涸形成街巷,因街巷由东北向西南斜向,且地处甘石桥之东,
故明代称斜街。清代称甘石桥东斜街。1911 年后简称东斜街

西黄城根南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灵境胡同,北至西安门大街。全长 960 米,均宽 10
米。因位于皇城西墙外侧,故明代称皇城墙西大街,清代称里城西城根,亦称皇城根。又因地
处西安门之南,故亦称南皇城根,俗称西皇城恨。1911 年后,皇城拆除,并改"皇"为"黄"。1965
年定名西黄城根街。"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名为立新路。1981 年将冒堂门(又名穿堂门)
胡同(因系礼王府到里城的过道而得名)并入。9 号为清礼王府,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石板房胡同
位于西长安衔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端东折起自后达里,北至图样山胡同。全长 450 米,均
宽 5 米。清代称石板房。1965 年定名石板房胡同。原南起石板房三条,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
南端改造为楼房住宅区形成今地界。

后达东巷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北两端均西折至后达里。全长 320 米,均宽 4 米。原为
后达里东部部分,俗称后达里东段。1965 年析出,命名为后达东巷。
后达西巷
位于西长安衔地区甲部。南北弯曲走向,呈半环状,出口均东通后达里。全长 217 米,均宽 5
米。原为后达里西侧部分,俗称后达里西段。1965 年析出,命名后达西巷。

后达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端东折起自互助巷,北至图样山胡同。全长 623 米,均
宽 4 米。因地势低洼清代泛称大坑,北叫前大坑,南叫后大坑。1911 年后形成街巷,分称后大
坑 朝阳里、中山里和观音堂。后大坑后谐音演为后达里,亦称厚达里。 1965 年将朝阳里、中
山里、观音党并入,统称后达里。朝阳里位于东侧,又称朝阳洞。中山里亦称钟山里,位于朝
阳里之南。观音堂位于南端。

互助巷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学胡同,北至西红门胡同。全长 337 米,均宽 5 米。清
代称鞑子营。1965 年将兴平巷并入,开以各民族互助友爱之意更名为互助巷。兴平巷即今互助
巷南部。

博学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枣林大院,北端东折至府右街。全长 348 米,均
宽 4 米。因内务府营造司所属饽饽房 (即甜食房)在此,故清代称饽饽房。1965 年将北部的西盔
头作并入改称博学胡同。西盔头作位于饽饽房北部,因制作军用盔头的作坊在此而得名。

枣林大院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灵境胡同,北至博学胡同。全长 203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枣林,以树得名。1911 年后称枣林街,亦称枣林大院。

石板房二条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枣林大院,西不通行。全长 60 米,均宽 4 米。清代代
称二条,因是该地自南向北数第二条东西向胡同,故名。1911 年后,改由北向南数称二条胡同 。
又因在石板房胡同东侧,1965 年改称石板房二条。原西通石板房胡同,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
西部改建为楼房住宅区形成今地界。

石板房三条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枣林大院,西不通行。全长 6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
头条,因是该地自南向北数第一条东西向胡同,故名。1911 年后改为自北向南数称三条胡同。
又因在石板房胡同东侧,1965 年改称石板房三条。原西通石板房胡同,20 世纪 80 年代中 期,
西部改建为楼房住宅区形成今地界。

灵境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单北大街。全长 664 米,均宽 14 米 。
东部明代称灵济宫,以灵济宫在此而得名。清代音较为灵清宫、林清宫。西部明代称宣城伯后
墙街,因南侧有宣城伯府第,故名。清代以西皇城根南街为界,东段为灵清宫,西段为细米胡
同 。1911 年后,东部改为黄城根,西部则改称灵境胡同。1949 年后两段合并统称灵境胡同。1965
年将八宝坑并入。八宝坑位于西部北侧,为南北走向的死胡同。《帝京景物略》卷四载:灵济宫
明永乐十五年(1417 年)建,以祀徐知证和徐知谔。明代凡大朝会,百官均于此习仪。其址约在33
号至 37 号。

罗贤胡同
位干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太仆寺街,北不通行,东忻至府石街,全长 250
米,均宽 5 米。因原呈环状,故清代称罗圈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为罗贤胡同。

新建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太仆寺街,北至灵境胡同。全长 30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新监胡同、心尖胡同。清末改称新建胡同。12 号为张学良将军宅第,1949 年后,曾
先后为波兰和加纳驻华大使馆,今仍保存完好

东愧里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背阴胡同,西至西单北大街。全长 151 米,均宽 6 米。
明代称馓子王胡同,时有王姓所制馓子远近闻名,故名。又称馓枝胡同。清代称馓子胡同,亦
作散子胡同。1911 年后,又称伞子胡同。因军阀万福麟居此,万忌"馓子"音近"散资"而改为槐
里胡同。1965 年,因西单北大街西侧与之相对的原口袋胡同改称西槐里胡同,此胡同遂改称东
槐里胡同。北侧 1 号原为洵贝勒府所在地,洵贝勒即载洵,醇亲王奕譞之六子,宣统之叔父。1911
年后售与万福麟。现部分建筑尚存,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府的西部曾建孔教会,1911 年后
改为孔教大学。1949 年后为中央机关使用。

罗家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曲折走向,起止均为背阴胡同。全长 210 米,均宽 6 米。清代称
罗家大院,以胜得名。1965 年改称罗家胡同。原为南北向曲折胡同,北至灵境胡同,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北部改建为多层住宅楼,而形成今状。

太仆寺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府右街,西至东槐里胡同。全长 582 米,均宽 5 米 。
明代于此置太仆寺,故名。《天府广记》卷二十八 太仆寺“乃元兵部旧署,职专马政"。内原有
衍圣公府,为明英宗赐与孔子后裔孔宏绪之府第。

高义伯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力学胡同,北至太仆寺街。全长 14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狗尾巴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谐音雅化改称高义伯胡同。

背阴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走向曲折,南起太仆寺街,北至灵境胡同,西端南折至东槐里胡同。
全长 565 米,均宽 s 米。因地处明太仆寺衙署和衍圣公府北侧,故清代始称背阴胡同。

小党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形似阶梯,南起力学胡同,北至太仆寺街。全长 135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川堂门。1911 年后又名穿堂门。1965 年改称小堂胡同。

东牛角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力学胡同,北至太仆寺街。全长 140 米,均宽 4
米。因胡同弯曲,形似牛角,故清代称牛角胡同。1911 年后为与太仆寺街西端的牛角胡同相别
而改称东牛角胡同。

西牛角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堂子胡同,北至太仆寺街。全长 100 米,均宽不足 2
米,最窄处不到 1 米。清代称牛角胡同,亦称牛椅角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改称西牛角胡
同,与东牛角胡同相对。
言志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力学胡同,北至太仆寺衔。全长 140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烟筒胡同,因形得名。1965 年谐音改称言志胡同。

力学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府右街,西至横二条。全长 458 米,均宽 4 米。明代
称李阁老胡同,因大学士李东阳宅第在此。李东阳时称李阁老,故名。1965 年更名为力学胡同 。
清代有进士馆,1911 年后改为法政大学,今为力学小学所在地。

崇善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主干道东西走向,东西两出口均北折至力学胡同。全长 188 米,均宽4
米。因地处明代演象所北侧,故明代称演象所夹道衔。清代改称小东岳厢,以庙得名。1911 年
后改称崇善里。

北安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端北折起崇善里,西至钟声胡同。全长 329 米,均宽 3 米。清代郑
亲王于此处建大悲寺,俗称王爷庙。因此胡同位于庙后,故称后王爷庙。1911 年后改称北安里 。

大秤钩胡同
位于西长安衔地区中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钟声胡同,西至横二条,北通兴隆街。全长 249
米,均宽 4 米。原称正钩,因其走向形似秤钩,故清代得名大秤钩胡同,其南侧的弯曲小胡同
得名小秤钩胡同。1965 年将东侧兴隆大院并入。

兴隆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钟声胡同,西至横二条。全长 251 米,均宽 4 米。清
代始称兴隆街,因地近大兴隆寺而得名。清光绪《顺天府志》卷十六载:大兴隆寺建于金,初称
大庆寿寺,明正统年间王振重修后,易名大兴隆寺,又曰慈恩寺。明嘉靖年间,寺毁于火,遂
改为射所,名讲武堂,后又改为演象所。今已不存。

横二条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长安衔,北至太仆寺街。全长 533 米,均宽 6 米 。
清代北段称宽街,因路面较宽而得名。南段称横二条,因与头条胡同、二条胡同垂直相交得名。
1965 年将宽街与小秤钩胡同并入。小秤钩胡同位于南部东侧,为东西曲折走向的死胡同,因其
形似秤钩又短于大秤钩胡同,故名。

武功卫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横二条,西至西单北大街。全长 182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武功胡同,因护卫京师的武功卫衙署在此而得名。清代谐音讹称吴公卫胡同、蜈蚣街。1911
年后称武功卫。1965 年定名武功卫胡同。

堂子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横二条,西至西单北大街。全长 209 米,均宽 6 米 。
明代始称堂子胡同。20 号院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故居,始建于 1953 年,现为西
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小石虎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横二条,西至西单北大街。全长 199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石虎胡同,据传原胡同内一古庙前有石雕小虎,故名。1965 年将果匣胡同并入,为避免
重名,更名小石虎胡同。果匣胡同为北侧一条南北曲折走向的死胡同,原名火匣子胡同,后谐
音改为果匣胡同。据《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载,33 号院先后为明代东阁大学士周延儒、清代吴
三桂之子吴应熊的府第。清雍正三年(1725 年)于此建右翼宗学,清乾隆十九年(1754 年)右翼宗
学移至东绒线胡同后,此处又先后成为军机大臣裘日修、贝子绵德宅第。1913 年改为蒙藏专门
学校。1924 年在其东侧院建松坡图书馆第二馆,以纪念近代民主革命者蔡锷。1949 年后,先为
中央民族学院附中校址,后为国家民委中民公司使用,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二条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钟声胡同,西至横二条 全长 131 米,均宽 4 木。清代
称二条,因是西单东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以横二条为界分称东二条胡
同、西二条胡同,此段在东,故名东二条胡同。1965 年定名东二条。

南安见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部。南北曲折走向,南不通行,北至北安里,全长 122 米,均宽 6 米。清
代郑亲王于此处建大悲寺,俗称王爷庙,因胡同在王爷庙之前,故称前王爷庙。19ll 年后改称
南安里。1965 年将马馆和玉芝胡同并入。

钟声胡同
位于四长安街地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长安街,北至兴隆街。全长 320 米,均宽 5 米。清
代称大栅栏,因南端没有大栅栏,故名。1959 年,于南端东侧兴建电报大楼,因上设报时钟楼 ,
1965 年逐改称钟声胡同。

象牙胡同
象牙胡同,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油坊胡同,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 129
米,均宽 4 米。清代始称象牙胡同。

油坊胡同
位于西长安衔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象牙胡同,北至西绒线胡同。全长 326 米,均宽 5
米。始称于明,以作坊得名,亦称油房胡同。

西栓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宣武门东大街,北至西旧帘子胡同。全长 385 米 ,
均宽 3 米。明代称双马桩胡同。清代称西拴马桩。1965 年,更名西栓胡同。

新昌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南新平胡同,北至西安福胡同。全长 177 米,均宽4
米。原泛称后水泡或后水泡子。1911 年后形成小巷,始称新开路,后改称新昌路。1965 年定名
新昌胡同。

刚家大院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起未英胡同,西两口均全面栓胡同。全长 208 米,均
宽 4 米。清代称刚家大院,以姓氏得名。1965 年将下洼子西段并入。下洼子原为南端的东西走
向胡同,东段初称下洼子,西段称高低胡同,亦称高底胡同,以地势低洼得名。1911 年后与下
洼子合并,统称下洼子。

西安福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 734 米,均宽4
米。今东、西安福胡同原为一条胡同,明代称安富胡同,亦称安福胡同。1913 年辟建北新华街
时,分为东、西两段,此为西段,故 1965 年定名西安福胡同。其内旧有安福寺,今 59、61、63
号院为其旧址,四迸院落,主体建筑保存完好。北洋政府时期,曾为安福俱乐部所在地。

前牛肉湾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西南弯曲走向,南起西绒线胡同,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 245 米,
均宽 4 米。明代称牛肉胡同,为回民聚居地,并建有清真寺,故名。 1 号为原清真寺旧址。清
代称牛肉湾。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段,此段在南,故名前牛肉湾。

后牛肉湾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北西南曲折走向,东起新昌胡同,南至前牛肉湾。全长 229 米 ,
均宽 4 米。旧为回民聚居地,并建有清真寺。明代称牛肉胡同。清代称牛肉湾,以形得名。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段,此段在北,故称后牛肉湾。

贤孝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绒线胡同,北至后牛肉湾。全长 162 米,均宽 3
米。因位于成公府旁侧,故清代称成公府夹道。1911 年后改名贤孝里。

北新平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大六部口街,西至新昌胡同。全长 440 米,均宽 6
米。原为水坑。清代称后水泡。1914 年后水坑填平改筑为路,改称新平路。1965 年将其北侧部
分命名为北新平胡同。

南新平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以东西走向为主,南起西绒线胡同,北至北新平胡同,西至贤孝里。
全长 308 米,均宽 4 米。原为水坑。清代称前水泡子。《燕都丛考》"内二区"载:1914 年水坑填
平形成胡同,改称新平路。1965 年将其南侧部分命名为南新平胡同。

惜阴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未英胡同,西至西栓胡同。全长 95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背阴胡同,因在官绅宅院之北,故名。1911 年后,改称惜阴胡同。

什家户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呈"T"状,东起南翠花街,西至未英胡同。全长 99 米,均宽 4 米 。
原称什家户,以有十户住户得名。1965 年将太平胡同并入,定名什家户胡同。太平胡同即今什
家户胡同北侧东西向部分。

西绒线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 818 米,均宽8
米。明代称绒线胡同。1913 年北新华街辟建后,将其东的板桥与张相公庙并入,仍沿旧称。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称东、西绒线胡同,此段在西,故名西绒线胡同。北侧的四川饭店是北
京最早经营川菜的饭庄,原为清公府,即康熙帝二十四子誠亲王之后溥霱府第,府坐北朝南,
分中、东、西三路,今保存完好。195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曾设此。1959 年改办四川饭店 ,
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中间路北的北京第三十一中学前身为英国教会于 1911 年创办的崇德中
学,1952 年更名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美籍华人杨振宁博士毕业于此。

嘎哩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端西折起自宣武门内大街,北至西绒线胡同。全长 200
木,均宽 6 米。清代称噶礼儿胡同,因清康熙时两江总督噶礼居此,故名。1911 年后谐音改为
嘎哩胡同。

枣树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南翠花街,西至未英胡同。全长 146 米,均宽 3 米。
明代始称枣树胡同,以树得名。

惜水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未英胡同,西至西栓胡同。全长 73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苦水井,以井水苦涩而得名。1965 年以节水之意更名为惜水胡同。

新壁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新华衔,西至南翠花街。全长 382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厂墙街。清代改称半壁街。1913 年辟建北新华街时,分成东西两部分。1965 年将北新华
街以西邵分改称新壁街,同时将东夹道并入。东夹道位于其东部北侧,因位于吕祖阁东侧而得
名。北新华街以东部分并入西交民巷。

西中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南翠花街。全长 390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中街,因位居新壁衔和松树胡同之中,故名。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因此段在西,故命名西中胡同。

西松树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新华街,西至未英胡同。全长 489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松树胡同,以树得名。1913 年辟建北新华街后,将其一分为二,此为西段。1965 年将下
洼子东部并入,定名西松树胡同。下洼子东部即今南翠花街至未英胡同一段,因地势低洼而得
名。

养廉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勤劳胡同,北至西华门大街,西通西苑门夹道。
全长 170 米,均宽 4 米。清代形成街巷,因是养羊之所,故称羊圈。1911 年后改为养廉胡同。1965
年将南部死胡同老爷庙后巷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

西苑门夹道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百代胡同,北至养廉胡同。全长 74 米,均宽 2 米 ,
最窄处不足 1 米。因地处中南海东墙外,故 1911 年后称夹道。1949 年后,又因地处西苑门之
东,故更名西苑门夹道。1965 年将黄羊子胡同并入。黄羊子胡同,即今西苑门夹道北段南北走
向部分,因原为羊圈,故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

玉钵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南北曲折走向,南端东折起百代胡同,北至西苑门夹道。全长 102 米,
均宽 2 米。原呈"l"形,1970 年因扩建中南海,形成今地界。初称玉钵庙,因内有玉钵庵寺庙而
得名。1965 年将槐树院并入,更名玉钵胡同。今庙已不存。槐树院位于玉钵胡同南部,以树得
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

勤劳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走问曲折,东起南长街,西通养廉胡同,南至百代胡同。全长 153 米,
均宽 5 米。中部清代称油漆作胡同,因明代油漆作在此而得名,又称关帝庙,亦称老爷庙:北
部称灵官庙,南部称铁香炉,均以寺庙得名。1965 年将三段合并改称勤劳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百代明同
位于西伏安街地区东部。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起西苑门夹道,北至勤劳胡同。全长 220 米,
均宽 4 米。据传此处原有姚碑庙,门额书“百子门”三字,故 1911 年后胡同得名百子门。1965
年将东大坑、九道弯、梁家胡同并入,更名为百代胡同。东大坑为今胡同北部东侧:九道弯为
今胡同中段曲折走向部分;梁家胡同亦称良家胡同,为今胡同中部东侧的死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小桥北河沿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为东西走向,东起南长街,西端北折至玉钵胡同。全长 118 米,均宽5
米。因地处金水河(玉河)与织女桥北,故清代泛称织女桥。1911 年后,改称北河沿,亦称小桥
北河沿。1965 年将甜水井并入。甜水井位于小桥北河沿西部,因有甜水井故名。 1990 一 2003
年拆除

西新帘子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多岔道,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南翠花街。全长 374 米 ,
均宽 4 米。因在旧帘子胡同之南,故明代始称新帘子胡同。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
两段,此为西段,命名为西新帘子胡同。

水井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部。西南曲折走向,南起小桥北河沿,西至百代胡同。全长 170 米,均宽3
米。因内有一苦水井,故 1911 年后得名苦水井。1965 年改名水井胡同。苦水井在今 20 号门前 ,
已不存。1990 一 2003 年拆除。

花园大院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走向曲折,南起东绒线胡同,西至石碑胡同。全长 190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花园胡同,亦称大院。1911 年后称花园大院。1965 年将四眼井和花枝胡同并入。胡
同原为南北走向,北抵西长安街,20 世纪 80 年代中叶北段拆除侍建,所余段落基本是原四眼
井和花枝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国家大剧院。

育抚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段两岔道均起高碑胡同,北至东绒线胡同。全长 232 米,
均宽 4 米。清代称高碑大院,因康熙年间巡忧于成龙曾居此,故又称于抚院。1911 年后称于抚
院胡同。1965 年谐音更名育抚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国家大剧院。

高碑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人大会堂西路,西至兵部洼胡同。全长 319 米,均
宽 3 米。明代称高坡胡同,因地势较高而得名。清代称坡儿胡同,后讹称高碑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国家大剧院。

石缸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部。东西走向,形似"T"形,东起西牢北大街,西南均不通行。全长 110 米 ,
均宽 2 米。明代称史刚家胡同,以姓氏为名。清代谐音转为石缸胡同。1965 年将南北走向的文
华里并入。1990 一 2003 年拆除。

安儿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油坊胡同,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 144 米,均宽3
米。始称于明。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浩洋大厦。

大方胡同
位于西长安衔地区西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油坊胡同,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全长 156 米 ,
均宽 3 米。清代称糖坊胡同,以制糖作坊得名。1911 年后称糖房胡同。1965 年更名为大方胡同 。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浩洋大厦。

南翠花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松树胡同,北至西旧帘子胡同。全长 312 米,均
宽 3 米。清代称翠花街。1965 年,为避免与福绥境地区的翠花街重名而更名为南翠花街。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危改小区。

翠花湾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南起新壁街,西至南翠花街。全长 237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臭水坑,以地势低洼积水得名。后形成街巷,因靠近翠花街,且走向不规则,故 1911 年
后改称翠花湾,亦称小翠花街。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危改小区。

西旧帘子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新华街,西至油坊胡同。全长 684 米,均宽 5 米。
因左近有莲池,故明代称莲子胡同,亦称帘子胡同。后南侧形成新街巷,遂称旧帘子胡同,新
街巷称新帘子胡同。1965 年以北新华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此为西段,故命名为西旧帘子胡
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在建危改小区。

和内横街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松树胡同,北至新壁街。全长 125 米,均宽 3 米。
明代称横街,因南北横穿新壁街、中街和松树胡同之间,故名。因其位于和平门内,1965 年更
名为和内横街。原街南至宣武门东大街,因北京文联建设使用而成今状。1990 一 2003 年拆除,
在建危改小区。

南所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新壁街,北至四新帘子胡同。全长 214 米,均
宽 3 米。清代称南所,因刑部所设南所在此而得名。1911 年后改称南所胡同。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在建危改小区。

明光胡同
位于西长安街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新壁街,北至西新帘子胡同。全长 240 米,均
宽 3 米。因位于吕租阁西侧,故 1911 年后称吕祖阁西夹道,亦称西夹道。1965 年更名明光胡
同。吕祖阁建于清初,是北京现存大型道观之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0 一 2003 年拆
除,和平门危改占用。

厂桥街道
簸箩仓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棉花胡同。全长 264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笸箩仓,因有存放笸箩的仓库在此,故名。清代名笸罗仓胡同。俗称菠罗仓、叵罗仓、
笸箩仓,1949 年后更名为簸箩仓胡同。

棉花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护国寺街,北至罗儿胡同。全长 532 米,均宽 5 米。明
代称绵花胡同。清代称棉花胡同。1965 年将罗儿胡同部分、斗鸡坑部分并入。66 号原为反对袁
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领袖之一蔡锷旧居。

正觉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棉花胡同,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281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正觉寺胡同,以庙得名。1965 年更名为正觉胡同。甲 9 号院为正觉寺遗址。《日下旧闻
考》卷五十三《正觉寺碑略》云:原为明"御马监太监韩谅赐宅",后"施于善人郑道明,于成化三
年(1467 年)春建佛殿","敕赐正觉禅寺"。现存山门、大雄宝殿、接引殿及配殿,建筑面积约 970
平方米,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航空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棉花胡同,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280 米,均宽 6 米。
明代称噶噶胡同,亦称尜尜胡同。清代称嘎嘎胡同、北嘎嘎胡同。 《燕都丛考》“内四区”载:清
宣统年间,囚禁卫军司令部设此,而改称禁卫军街。1911 年后改设航空署于此,故又改称航空
署街。后亦称嘎嘎胡同。1965 年更名为航空胡同。

三不老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棉花胡同。全长 273 米,均宽 s 米。
明代称三保老爹胡同或三宝胡同,因明初三保太监郑和府第在此而得名。清代谐音改称三不老
胡同,俗称三不老、三伯老胡同。

前罗圈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西北曲折走向,比起后罗圈胡同,西至棉花胡同。全长 19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罗圈胡同,因胡同呈环状,形似罗圈,故名。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段,此段在南,
故你前罗圈胡同。

后罗圈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南曲折走向,东起花枝胡同,南至前罗圈胡同。全长 14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罗圈胡同。因胡同呈环状,形似罗圈,故名。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段,此段在北,
故称后罗圈胡同。

藕芽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走向曲折多变,南起护国寺街,西至棉花胡同。全长 410 米,均宽 3 米。
因地近护国寺,庙市之际,贩卖鲜藕,黄、绿豆芽等物的小贩常聚于此地,故 1911 年后得名藕
芽胡同。1965 年将麻花胡同并入。

百花深处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护国寺东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147 米,均宽 3
米。据传,明代有张姓夫妇在此购地辟建花园,成为百花盛开的幽深胜景,园名百花深处。清
代,花园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1965 年将护国寺后庙并入。

护国寺街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德胜门内大街,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593 米,均宽6
米。明代称崇国寺衔,因街北有元代建崇国寺,故名。明代宣德年间,又称大隆善护国寺,故
清代称护国寺街。1911 年后一度又称护国寺大街。护国寺金刚殿今尚存,9 号院为著名京剧表
演艺术家悔兰芳故居,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52 号为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故居。

花枝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北曲折走向,呈"l",东起德胜门内大街,北至三不老胡同。全长 266
米,均宽 4 米。清代始称花枝胡同。1911 年后一度亦名花针胡同,后又改为花枝胡同,沿用至
今。

永康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南曲折走向,东起花枝胡同,南至后罗圈胡同。全长 85 米,均宽 2 米 。
原名斗鸡坑。1949 年后大部分改建为多层住宅楼,遂更名为永康里。

护国寺东巷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护国寺街,北端东折至棉花胡同。全长 379 米,均宽 4
米。原为护国寺东侧狭窄通道。清代称东廊下。1911 年后改称护国寺东巷。

护国寺西巷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护国寺街,北至百花深处。全长 280 米,均宽 3 米。原
为护国寺西侧狭窄通道。清代称西廊下。1911 年后改称护国寺西巷。该巷东侧至护国寺东巷,
原为护国寺址,后寺废记。1911 年后逐惭形成居民区。现仅存护国寺金刚殿,为北京市文物保
护单位。

新太平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曲折走向,南起百花深处,西折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204 米,均
宽 4 米。清代称太平胡同。1965 年更名为新太平胡同。

大杨家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护国寺西巷,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150 米,均宽 4
米。清末称羊圈。据传,后因内有杨姓大户,遂恨据胡同走向与规模分别改称大、小杨家胡同。
此胡同规模较大,故称大杨家胡同。

小杨家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西北弯曲走向,西起新街口南大街,北至大杨家胡同。全长 96 米,均宽
3 米。清末称羊圈。据传,后因内有杨姓大户,遂根据胡同走向与规模分别改称大、小杨家胡
同。此胡同规模较小,故称小杨家胡同。著名作家老舍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出生于巷内8
号院。该院现基本保持原状。小说《四世同堂》即取材于此。

前铁匠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以南北走向为主,多弯曲,东起德胜门内大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
长 135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铁匠营,以制造铁器场所得名。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条胡同,
此胡同在南,故名前铁匠营。1965 年更名为前铁匠胡同。

后铁匠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走向曲折,呈"h"字形,南起前铁匠胡同,北至护国寺街。全长 287 米 ,
均宽 3 米。清代称铁匠营,以制造铁器场所得名。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条胡同,分别称前铁
匠营、后铁匠营。此胡同位于北侧,故名后铁匠营。1965 年更名为后铁匠胡同。

东枪厂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西南弯曲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西至西枪厂胡同。全长 377 米,均
宽 4 米。清代称枪厂胡同,当为制造刀枪处所,故名。又因地势低洼,俗称枪厂大坑。1911 年
后大坑逐渐填平,后形成东、西并列的两条胡同,俗称枪厂大坑西段、东段。1965 年枪广大坑
东段更名为东枪厂胡同,西段更名为西枪厂胡同。
西枪厂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西至护仓胡同。全长 220 米,均宽3
米。清代称枪厂胡同,简称枪厂,当为制造刀枪处所,故名。又因地势低洼,俗称枪厂大坑 1911
年后大坑逐渐填平,形成东、西并列的两条胡同,习称枪厂大坑东段、西段。1965 年枪厂大坑
西段命名为西枪厂胡同,东段命名为东枪厂胡同。

护仓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护国寺街。全长 232 米,均宽 5 米。
原称仓夹道,因是太平仓东侧的小夹道,故名。1965 年因该胡同北通护国寺街,南邻太平仓,
遂各取其中一字而更名为护仓胡同。

群力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护仓胡同,西至新街口南大街。全长 313 米,均宽 5 米。
清代初称麻状元胡同,因清顺治壬辰科满榜首选状元麻勒吉居此,故名。后麻勒吉改名马中骥,
麻状元遂称马状元,胡同亦改称马状元胡同,俗称状元街。1965 年改称群力胡同。

太平仓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长 323 米,均宽 10 米 。
明代称太平仓,因明正德五年(1510 年)于永昌寺旧址建太平仓,故名。清代仓废,改称太平仓
胡同,亦简称太平仓。1965 年定名为太平仓胡同。北侧原有清承泽亲王府,后改庄亲王府,庚
子之变,府毁。

前口袋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端有折弯,不通行,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长 14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口袋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析为前、后口袋胡同。此胡同因近西四北大街,故
称前口袋胡同。

东口袋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不通行,西至柳荫街。全长 6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口袋
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因此胡同位处柳荫街东侧,故改称东口袋胡同。

西口袋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曲折走向,两东口均起柳荫街,西不通行。全长 133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口袋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因其位处柳荫街西侧,故改称西口袋胡同。

大红罗厂街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爱民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长 716 米,均宽 25 米。明
代称红罗厂街,俗称红罗厂。《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二引《芜史》载:"凡各宫取用炭","按尺寸
锯截,编小圆荆筐,用黄土刷筐盛之,名日红罗炭"。该地为存放红罗炭之所,故名红罗厂。清
代析为两条胡同。1965 年将口袋胡同、东红罗厂、小红罗厂并入,定名大红岁厂街。

大红罗厂南巷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西北曲折走向,北起大红罗厂街,西折至小拐棒胡同。全长 221 米,均
宽 3 米。俗称穿堂门。因此巷地处大红罗厂街之南,故 1965 年更名为大红罗厂南巷。

警尔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至大拐棒胡同。全长 104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井儿胡同,以井得名。1911 年后谐音改为警尔胡同。

前毛家湾
位于厂桥地区西部。东西曲折走向,呈"l"形,东起西苗城根北街,西端北折至中毛家湾。全长363
米,均宽 6 米。清代初称前茅家湾,以姓得名。后改称前毛家湾。1 号院原为清代庄亲王府小
府遗址。

后毛家湾
位于厂桥地区西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中毛家湾,北至太平仓胡同。全长 288 米,均宽 3 米。
清代初称后茅家湾,以姓得名。后改称后毛家湾。

中毛家湾
位于厂桥地区西部。东西走向,东起西黄城根北街,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长 314 米,均宽 4 米。
清代初称中茅家湾,以胜得名。后改称中毛家湾。

西安大院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西四东大街,北至小糖房胡同。全长 122 米,均宽3
米。清代称西安门外北夹道。因有市场,且地近西安门,故又称市场或西安市场。1965 年更名
为西安大院。

大拐棒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四东大街,北至大红罗厂街。全长 385 米,均宽 5 米。
清代初称拐棒胡同,因形似拐棒,故名。后改称大拐棒胡同,同时将东侧的东拐棒胡同改为小
拐棒胡同。清末,大、小拐棒胡同合并统称大拐棒胡同,并将西侧的西拐棒胡同改称小拐棒胡
同,1965 年将弓弦胡同并入。

小拐棒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南起大拐棒胡同,北折至大红罗厂南巷,西北至西四
北大街。全长 257 米,均宽 3 米。清代初称西拐棒胡同,因在大、小拐棒胡同之西,故名。后
大、小拐棒胡同合并统称大拐棒胡同,西拐棒胡同遂改称小拐棒胡同。

大糖房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大拐棒胡同,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长 80 米,均宽 4
米。清代初称堂房胡同,俗称堂房。后堂房演为塘坊并析为大、小两条塘坊胡同,此胡同规模
较大,故称大塘坊胡同。1911 年后改称大糖房胡同。

小糖房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大糖房胡同,西至西四北大街。全长 95 米,均宽 2 米 。
清代初称堂房胡同,俗称堂房。后堂房演为塘坊并析为大、小两条塘坊胡同,此胡同规模较小,
故称小塘坊胡同。1911 年后改称小糖房胡同。

西黄城根北街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安门大街,北至地贫门西大街。全长 1130 米,均宽 12
米。明代称皇城西大街,因位处原皇城城墙之西,故名。清代称皇城西城根,亦称皇城根。1911
年后皇城城墙逐渐拆除,遂改"皇"为"黄",称西黄城根。因该段为黄城根北段,故又习称北黄城
根。1965 年将元宝胡同并入,更名为西黄城根北街。"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改名为立新路,后
恢复原名。
文津街
位于厂侨地区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长街,西至府右街。全长 771 米,均宽 31 米。清代
为西安门大街东段,因在西安门内,1911 年后改称西安门内大街。1931 年,因国立北平图书馆
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保存的《四库全书》收藏进馆,故大街改称文津街。桥北的北海公园与
团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海西侧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其主楼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0
年文津街被定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西安门北巷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安门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90 米,均宽 2 米。原称鸡
鸭市,以鸡鸭市场得名。后市场废弃,谐音改称 "集雅士"。1965 年更名为西安门北巷,因位于
西安门大街之北,故名。

真如镜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安门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140 米,均宽 6 米。明代为
果园厂、洗白厂址,后改为真如镜庙,故清代称真如镜。1965 年定名为真如镜胡同。

厂桥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五福里,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97 米,均宽 3 米。清代
今德胜门内大街南段称长桥街,以桥得名。后长桥讹为厂桥。1911 年后定阜大街西口至地安门
西大街一段称厂桥。1965 年厂桥并入德胜门内大街,同时将其东侧至五福里的小胡同命名为厂
桥胡同。

爱民街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大红罗厂街,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 627 米,均宽 7 米。
清代称旃檀寺西夹道,亦称旃檀寺。1911 年后又称旃檀寺西大街,因东侧原有旃檀寺,故名。 1965
年因胡同地处国防部之西,遂取"军爱民"之意,改称爱民街,并将北炭厂并入。旃檀寺原名弘
仁寺,《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一载:"弘仁寺地最爽朗,即明清馥殿旧基。康熙五年(1666 年)改建
为寺,迎旃檀佛像居之",故俗称旃檀寺。1900 年庚子之变时寺毁,旃檀佛像消失。

爱民一巷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爱民街,西至西什库大街。全长 158 米,均宽 5 米。明代
为赃罚库地界。清代库废,形成街巷,仍以赃罚库为名。1911 年后更名为永祥里。永祥里原为
东西向南北两条平行小巷,其南巷因是爱民街西侧自北向南第一条胡同,故 1965 年更名为爱民
一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地安门西大街。

爱民二巷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爱民街,西不通行。全长 56 米,均宽 3 米。明代属赃罚库
地界。清代库废,后形成街巷,清木称大院。1911 年后,因有杨姓大户居此,故又称杨家大院 。
因是爱民街西侧自北向南第二条小巷,1965 年更名为爱民二巷。

爱民三苍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爱民街,西不通行。全长 76 米,均宽 3 米。清代为妞妞房
地界,后形成街巷,称盒子胡同,以形为名。因是爱民街西侧自北向南第三条胡同,1965 年更
名为爱民三巷。

爱民四巷
位于厂侨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爱民街,西至西什库大街。全长 195 米,均宽 4 米。清代
原为菜园,故称菜园。后形成胡同,遂称菜园胡同。又称菜院。因是爱民街西侧自北向南第四
条胡同,1965 年更名为爱民四巷。现仅留有两个门牌的平房住宅。

教场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呈半环形,东西两口均北折通地安门西大街。全长 240 米,均宽 6 米。明
代称内教场。清代改称教军场,简称教场,为操练军队之地。《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一载:"禁旅
之设,遴披监局诸司内员精健者三干人,统以总提,分治以中军,领以总牌,次设明甲、硬弓、
随伍等官,于大内西北二处分场训练,后皆并练于此。"1911 年后形成街巷,遂以教场为名。1965
年定名数场胡同。第四十中学、北海中学、北海小学原为盛新中学与佑贞女中旧址,现为北京
市文物保妒单位。

五福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兴华胡同。全长 212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西官房。1911 年后改称五福里。

兴华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520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兴化寺胡同,因内有兴化寺而得名。清代称兴花寺胡同,又称兴化寺街。1965 年更名为
兴华胡同。13 号为著名历史学家陈垣故居。

延年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48 米,均宽 4 米。清
代称馓子胡同,当有馓子作坊在此,故名,亦作散子胡同。1911 年后改称为延年胡同。

尚勤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46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张皇亲胡同,又称皇亲胡同,因明孝宗孝康皇后之弟张鹤令(寿宁侯,后晋封公)、张延令(建
昌伯公)在此居住,故名。清代沿称张皇亲胡同。1911 年后改称尚勤胡同。

刘海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38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刘汉胡同,以人得名。清代演为刘海胡同。

弘善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34 米,均宽 6 米。明
代称弘善寺,亦称宏善寺胡同,以夺得名。清代称弘善寺街,又称宏善寺。1965 年改称弘善胡
同。

大石虎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松树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242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石虎儿胡同,以有石刻若虎而得名,又称石虎胡同。1965 年为别于市内其他石虎胡同而更
名为大石虎胡同。

金奖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羊房胡同,西至松树街。全长 136 米,均宽 5 米。清
代称金家大院。据传,此处曾住一金姓艺人,善弹唱,故名。1965 年更名为金奖胡同。

松树街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定阜街,北至羊房胡同。全长 665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
白米寺街,以寺得名。清代改称松树街。

大新开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柳荫街,西至松树街。全长 183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新
开路。后析为两条胡同,因此胡同在南,故称大新开路。1965 年更名为大新开胡同。

小新开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柳荫街,西至松树衔。全长 192 米,均宽 4 米。清代
初称新开路,后析为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北,故称小新开路。1965 年更名为小新开胡同。

铜铁厂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柳荫街,西至松树街。全长 170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铜
铁厂,因设有铜铁作坊,故名。1949 年后定名为铜铁厂胡同。

旌勇里
位于厂桥地区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定阜衔。全长 259 米,均宽 4 米。清
代初称鬼门关,后谐音改称贵人关。1911 年后改称旌勇里,因南口路西有旌勇伺,故名。《日
下旧闻考》卷四十四载:旌勇伺,清"乾隆三十三年 (1768 年)敕建,祀将军明瑞,配以扎拉丰阿、
观音保、李全、王玉廷"。祠坐北朝南,黑琉璃顶大殿,正中为碑亭,有清乾隆三十三年 (1768
年)立"原任将军公明瑞将军建祠碑"。现大门、碑及享殿保存基本完好,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

东福寿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兴华胡同。全长 184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中官房,因在东、西官房之中,故名。1911 年后改称福寿里。1965 年将西侧胡同改
称西福寿里,此胡同在东,故定名为东福寿里。

西福寿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南北曲忻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兴华胡同。全长 199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中官房,因在东、西宫房之间,故名。1911 年后改称福寿里。1965 年将东部胡同改
称东福寿里,此胡同在西,故定名为西福寿里。

东官房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兴华胡同。全长 236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东宫房。1965 年定名东官房胡同。

龙头井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斜形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定阜街。全长 385 米,均宽 6
米。明代称人头井胡同。清代雅化为龙头井。南段亦称南药王庙街,以庙得名。1911 年后统称
龙头井。1949 年后定名龙头井街。南段东侧 42 号原为天寿庵,建于清代,坐北朝南,中轴线
上依次为山门、前殿、后殿,布局完整,今保存完好,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定阜街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龙头井街,西至德胜门内大街。全长 475 米,均宽 10 米 。
明代称定府大街。明代永乐初,徐达之子徐增寿被追封为定国公,其子徐景昌袭定国公后,府
第在此,故名。清代乾隆《京城全图》称定府楼街。1911 年后改称定阜大街。1965 年更名为定
阜街。今北侧 1 号原为清代涛贝勒府,后为辅仁大学校址,今为北京师范大学使用。 3 号原为
清代庆王府。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羊角灯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三座桥胡同,西至龙头井街。全长 168 米,均宽 3
米。清代原为两条胡同,分别称大羊角灯胡同和小羊角灯胡同。后合并称羊角灯胡同,以形得
名。

三座桥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前海西街。全长 214 米,均宽 5 米。
清代初称箭杆胡同。因箭杆胡同南北向路段北端有三座桥,故后改称三座桥。1965 年定名三座
桥胡同。三座桥,明代建。《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引《燕都游览志》载:"海子两岸旧有海子桥 ,
亦名月桥,俗呼三座桥。"后亦作越桥、三转桥。桥今已不存。

南钱串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龙头井街,北至北钱串胡同。全长 81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钱串胡同,以形得名。后析为东、西钱串胡同。因东钱串胡同在南,故 1965 年更名为南
钱串胡同。

北钱串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北曲折走向,东起三座桥胡同,西端北折至羊角灯胡同。全长 105 米,
均宽 3 米。清代原名钱串胡同,以形得名。后析为东、西钱串胡同。因西钱串胡同在北,故 1965
年更名为北钱串胡同。

千竿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前海西街,西至三座桥胡同。全长 101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箭杆胡同,以形得名。后南北主干道改称三座桥,地界缩小。1911 年后更名为千竿胡同 。

柳荫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部略向东倾斜,分为两岔,分别起自定阜街、前海西街,
北至羊房胡同。全长 299 米,均宽 7 米。原为河道,因明代大监李广在河道上架设了一座桥,
遂名李广桥,后亦称黎光桥。故明代左近泛称李广桥。因河道两侧多杨柳,又称杨柳湾。清末,
河西侧土路称李广桥西街,东侧土路称李广桥南街。1952 年,河道改为暗沟,统称李广桥南街 。
1965 年更名为柳荫街,寓意柳荫常在。为表彰当地驻军与柳荫街居民委员会开展车民共建活动 ,
1983 年命名为 "柳荫军民文明街"。街中有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解放军战士袁满囤烈士雕
像。东侧有清代恭王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侧 27 号院原为清代涛贝勒(溥仪之叔载
涛)府,保存较好,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东煤厂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曲折走向,有两西口通毡子胡同。全长 321 米,均宽 3.5 米。清代
称东煤厂,因在煤广东侧,故名。亦称东煤厂胡同。

西煤厂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小翔凤胡同,西至柳荫街。全长 168 米,均宽 9 米。清
代因在煤厂西部,故初称煤厂胡同,后改称西煤厂。1965 年定名为西煤厂胡同。

前海西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呈"┓"形,南起地安门西大街,西折至柳荫街。全长 601 米,均宽 7 米。
东西段原为玉河故道,因北侧为清代恭王府,河边道路遂称恭王府后身;南北段东侧为一小湖泊 ,
属前海一部分,故湖边道路称前海西河沿。20 世纪 50 年代初,填平河道与小湖泊。1965 年两
段合并,改称前海西街。东侧为什刹海体育场。北侧为清恭王府,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
邸占地 3.1 万平方米,分为中、东、西 3 路,各为多进四合院,后面环抱着 160 余米的通脊 2
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 2.57 万平方米。18 号为郭沫若故居,其基址原是清代仅臣和砷的
一座花园。同治朝时成为恭亲王府的马厩和草料厂。民国年间,恭亲王后代将其卖给达仁堂乐
家作宅园。1963 年 11 月,诗人、作家、学者郭沫若迁此居住。1994 年成立郭沫若纪念馆,有
藏品 1.16 万件。清代恭王府与郭沫若故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翔凤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曲折走向,西起柳荫街,东端北折至后海南沿。全长 480 米,均宽4
米。清代原名墙缝胡同,后墙缝谐音改为翔风。胡同亦析分为二,分称大、小翔凤胡同。此段
舰模较大,故名大翔风胡同。3 号为著名女作家丁玲旧居。

小翔凤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大翔风胡同,西至西煤厂胡同。全长 90 米,均宽 3 米 。
清代初称墙缝胡同,后墙缝谐音改为翔凤,并析分为二,分称大、小翔凤胡同。此段规模较小,
故名小翔风胡同。5 号院为鉴园,原为清代恭亲王别邸,因门临什刹后海,以大镜立为屏风,
以揽山色水光之胜,故名鉴园。1911 年后为"古林三杰"之一宋小濂所有,改称止园。建筑面积
约 580 平方米,坐北朝南,门外有照壁,两侧为八字门墙,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后海南沿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略向北倾斜,东起银锭桥胡同,西至柳荫街。全长 230 米 ,
均宽 8 米。因北临后海,清代称河沿。1911 年后称后海南河沿。1965 年将李广桥东街及四合巷
并入后,改称后海南沿。26 号为收藏家张伯驹旧居。

毡子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前海西街,北至大翔风胡同。全长 92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毡子房,当有储存毡子的库房在此,故名。1965 年更名为毡子胡同,同时将府夹道并入 。
7 号为阿拉善亲王府,府主始于元太祖弟哈巴图哈萨尔的后裔阿宝,清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年)
尚郡主(有"鹅掌"郡主之称,传说其手指间有蹼膜相连),授和硕额附,赐第京师,由阿拉善旗迁
此居住。清雍正二年 (1724 年)因击准噶尔有功,晋封郡王。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阿宝次子
罗卜藏多济晋和硕亲王,后又令世袭罔替。该府占地约 8000 平方米,旧有建筑损坏较严重,府
门由原来的朝南改作朝东,尚存部分房屋、家庙及花园。

前井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南官房胡同,北至北官房胡同。全长 311 米,均宽 4 米。
清代初称南官府胡同,后改称井儿胡同,因井得名。1911 年后析为前井和后井两条胡同,此段
在西,规模较大,故称前井胡同。

后小井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斜形走向,两西口均通前井胡同。全长 175 米,均宽 3 米。今前井
胡同和后小井胡同清代末统称井儿胡同,以井得名。1911 年后析为前井和后井两条胡同。1965
年将后井胡同更名为后小井胡同。

南官房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前海北沿,西至毡子胡同。全长 664 米,均宽 4 米。
清代初称南官府胡同。后改称南官房,官房亦作关防。后析为南、北两条胡同,分别称南官坊
口和北官坊口。此胡同在南,名南宫坊口。1965 年更名为南官房胡同,并将慎思胡同并入。

北官房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银锭桥胡同,西至前井胡同。全长 228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北官房,官房或作关防。1965 年定名为北官房胡同。

大金丝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部略向北倾斜。东起银锭桥胡同,西端南折至南官房胡同。
全长 249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金银丝绦胡同,亦称金丝套胡同。因此处有"织染所","掌内承
运库所用色绢",故名。1911 年后析为两条胡同,此胡同规模较大,故称大金丝套胡同。1965
年将愧宝庵并入,更名为大金丝胡同。

小金丝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大金丝胡同,北至北官房胡同。全长 108 米,均宽2
米。清代称金银丝绦胡同,后改称金丝套胡同。据《燕都丛考》载 :此处在清代有"织染所","
掌内承运库所用色绢",故名。1911 年后析为两条胡同,分称大金丝套胡同和小金丝套胡同。此
条规模较小,故称小金丝套胡同。1965 年更名为小金丝胡同。

大石碑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斜形走向,南起烟袋斜街,北至鼓楼西大街。全长 261 米,均宽 3.5
米。清代称石碑胡同。后析为大、小石碑胡同。因此胡同规模较大,故名大石碑胡同。

小石碑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斜向,南起北官房胡同,北至大石碑胡同。全长 80 米,均宽 2.5 米 。
清代你石碑胡同。1911 年后析为大、小石碑胡同。此胡同规模较小,故称小石碑胡同。

银锭桥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弯曲斜形走向,南起南官房胡同,北至后海南沿。全长 94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银锭侨,因胡同北端有银锭桥,故名。1965 年定名银锭桥胡同,并将明代建海潮
庵并入。银锭桥,明代建,因形似银锭而名。后海与前海于此交界。 《日下旧闻考》卷五十四引
《燕都游览志》载:"桥东西皆水,荷支菰蒲,不掩沦漪之色。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西望
城外千万峰",为"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旧有"燕京小八景"之称。1984 年,银锭桥拆除
重建,已无银锭之形,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左近原有海潮庵及明代重建的海印寺,寺旁有
明代英国公新园,今皆废。9 号院尚存海潮庵旧殿,现已为民居。

烟袋斜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斜形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全长 232 米,均
宽 4 米。清代初称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据传因街内有一经营烟袋的店铺,生意兴隆,并
制一大烟袋幌子,招揽顾客,胡同由此得名。街北侧旧有广福观。明大顺三年(14 的年)彭太监
建,明英宗赐名。清代改名孚佑宫。1911 年后复称广福观。坐北朝南,有前殿、中殿、后殿及
配殿,供奉关帝玄坛财神及龙王。是什刹海地区保存较好的道教宫观之一,为西城区文物保护
单位。街内多小型店铺,街北鑫园浴池为清末太监李莲英嗣子李福庆所开。

前海北沿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北、西南斜形走向,东北起自南官房胡同,西南至前海西街。全长 500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前海北河沿。因在前海西北岸,1965 年改称前海北沿。19 号院为清代会
贤堂,初为礼部侍郎斌儒的宅第。清光绪十六年(1890 年)改为会贤堂饭庄,现为西城区文物保
护单位。

前海东沿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北端略向西北倾斜。南起前海南沿,北至银锭桥。全长 450
米,均宽 3 米。清代名河沿,因在前海东岸,故名。1911 年后又称义溜河沿。1949 年后称河沿 。
因西临前海,1965 年改称前海东沿。东侧有著名老字号烤肉季,原名庆云楼,开业于清代末。
其烤肉香嫩可口,远近闻名。

前海南沿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弯曲走向,向东倾斜,南起白米斜街,北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 556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河沿。因在前海东南岸,故名。1911 年后称前海南河沿。1965 年改称前
海南沿。南端有街头花园,稍西有什刹海游泳场及荷花市场。

万年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北曲折走向,呈"l"形。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端北折不通行。全长 115
米,均宽 1.5 米。原称万汇大院,后改为万年大院。1949 年后更名为万年胡同。

天汇大院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不通行,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 60 米,均宽 2 米。原为
地安市场,多经营小吃、杂货,兼有娱乐场所。后市场萎缩,形成民居,遂称天汇大院。

杏花天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不通行,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全长 30 米,均宽 1.5 米 。
初称杏花天。1965 年定名为杏花天胡同。据传,胡同西口原有否花天酒房,因酿造的酒香醇可
口,故得名杏花天。

马良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弯曲斜形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前海南沿。全长 119 米 ,
均宽 2 米。原称马家大院,以姓得名。后谐音改称马良大院。1965 年更名为马良胡同。

扬俭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不通行。全长 53 米,均宽 2 米 ,
狭窄而短小。原称羊圈胡同,因有羊圈而得名。1965 年谐音改称扬俭胡同。

帽局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不通行。全长 50 米,均宽 1 米。1911
年后始称帽局胡同。

西楼巷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地安门内大街,西至恭俭胡同。全长 250 米,均宽 2
米。清代称地安门西夹道,因地处地安门西侧而得名。1911 年后更名为西楼巷。

白米北巷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白米斜街,北至前海南沿。全长 112 米,均宽 3.5
米。清代称冰窖,因胡同西口原有冰窖,故名。1911 年后称冰窖胡同。因地处白米斜街之北,
1965
年更名为白米北巷。

白米斜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北、西南斜形走向,东北起自地安门外大街,西南至地安门西大街。
全长 353 米,均宽 4.5 米。始称于明代。11 号为清末重臣张之洞旧居。

油漆作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北曲折走向,东起地安门内大街,北至西楼巷。全长 110 米,均宽 3.5
米。清代称油漆作,因明代内官监所属油漆作在此,故名。1965 年定名为油漆作胡同,并将安
居里并入。1 号、21 号、23 号为溥仪的英语老师庄士敦旧居。

乐春坊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至白米斜街。全长 100 米,均宽2
米。据传,清代有人在此建一小园,专门饲养奇鸟、金鱼,供人欣赏,园名乐春坊,胡同由此
得名。后坊毁于火。

恭俭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段向西南弯曲,南起景山后街,北至地安门西大街。全长 530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内官监,因内官监署在此,故名。《明史?职官志》载:内官监掌木、石、
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
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清代光绪末年讹为内宫监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为恭俭
胡同。

恭俭一巷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恭俭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26 米,均宽 3.5 米。明代为内
官监址。清代形成胡同,统称内官监胡同。因此段胡同内有四眼井, 1911 年后遂改称四眼井,
以井得名。因是恭俭胡同西侧自北向南第一条胡同,故 1965 年更名为恭俭一巷。

恭俭二巷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西走巷,东起恭俭胡同,西至北海北夹道。全长 45 米,均宽 2.5 米。明
代为内官监址。清代形成胡同,统称内官监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称恭俭胡同(部分)。1965 年
将恭俭胡同西侧几条小巷析出,因是自北向南第二条胡同,故命名为恭俭二巷。

恭俭三巷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恭俭胡同,西至北海北夹道。全长 149 米,均宽 1.5
米。明代为内官监址。清代形成胡同,统称内官监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称恭俭胡同(部分)。1965
年将恭俭胡同西侧几条小巷析出,因是自北向南第三条胡同,故命名为恭俭三巷。

恭俭四巷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恭俭胡同,西至北海北夹道。全长 62 米,均宽 2 米 。
明代为内官监址。清代形成胡同,称内官监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为恭俭胡同(部分)。1965 年
将恭俭胡同西侧几条小巷析出,因是自北向南第四条小巷,故命名为恭俭四巷。、

恭俭五巷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恭俭胡同,西至北海北夹道。全长 61 米,均宽 3.5 米 。
明代为内官监址。清代形成胡同,称内官监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称恭俭胡同(部分)。1965 年
将恭俭胡同西侧几条小巷析出,因是自北向南第五条小巷,故命名为恭俭五巷。

北海北夹道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高卧胡同,北至恭俭胡同二巷。全长 420 米,均宽 1.5 米。
清代始称北海北夹道,因是北海东墙外一条窄路,故名。

磨盘院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走向呈环状,两西口均通恭俭胡同。全长 87 术,均宽 2 米。原称磨盘院,
当以大院内有磨盘而得名。1965 年定名磨盘院胡同。
景山前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分属东城、西域两区。神武门以西为西城区辖界。东西走向,东起北池
子大街,西至北长街。全长 740 米,均宽 18 米。明、清时期为宫廷禁地。1931 年拆除景山与
故宫之间的北上门辟建为路,中段因在景山之前,故命名为景山前衔。西三座门至北长街一段,
命名为三座门大街。1965 年将三座门大街与小石作胡同及景山东前街并入,统称景山前街。

义溜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前海东沿。全长 70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义留胡同。据传什刹海湖畔原有小市,胡同为一高坡小巷,可一溜而下,故名。1911 年
后改为义溜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景山后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景山东街,西至景山西街。全长 482 米,均宽 13 米。清
代始称景山后大街,因在景山之后,故名。南侧为景山公园,内有北京市少年宫、北京市青少
年科学技术馆等单位。

景山西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景山前街,北至景山后街。全长 583 米,均宽 9 米。原
为景山西墙外通道,东侧为玉河河道,道路西北端有石板桥,故清代称石板桥。1911 年后改称
西板桥大街。因地处景山之西,1965 年更名为景山西街。东侧有景山公园,西侧南段 21 号、23
号为大高玄殿。景山和大高玄殿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雪池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南北弯曲走向,南起陟山门街,北至房钱库胡同。全长 110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雪池胡同。因西华门北有雪池而得名。 《藤阴杂记》卷四载:"西华门内(当为北)雪
池,康熙中赐蔡升元,饬内府司员水(冰)雪施工,克期告竣。"

大石作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景山前街,北至陟山门街。全长 380 米,均宽 3 米。
清代初称石作胡同。因明代内官监所掌石作在此,故名。后形成东西并列的两条胡同,位于西
侧的胡同规模较大,故名大石作。东侧胡同较短,故名小石作。1965 年将大石作定名为大石作
胡同。

高卧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两东口通景山西街,北至北海北夹道。全长 140 米,均宽 2
米。清代称狗鹰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为高卧胡同。1965 年将三蛀香并入。

房钱库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景山西街,西至雪池胡同。全长 90 米,均宽 3 米。原称
房钱库,当有存放钱币之所,故名。1965 年定名为房钱库胡同。

米粮库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地安门内大街,西至恭俭胡同。全长 156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米粮库。因明代米盐库设此,故名。1949 年后定名米粮库胡同。1965 年将太平街并
入。该胡同内 1 号曾居住过学者胡适、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

天庆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刘兰塑胡同,北端东忻至草凤子胡同。全长 386 米,
均宽 5 米。清代称八宝坑。旧有玄都胜境。 《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二载:"玄都胜境建于元代",“内
有刘銮塑像”(有说为刘元所塑),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重修,赐名天庆宫。前殿额日泰钧,
后殿额日统元"。故改称天庆宫。1965 年将旃檀寺和口袋胡同并入,改称天庆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西什库大街。

园景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陟山门街,北不通行。全长 115 米,均宽 2 米。清代称
魏家胡同,以姓得名。1965 年因其地处景山公园和北海公园之间,遂更名为园景胡同。

陟山门街
位于厂桥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景山西街,西至北海公园陟山门。全长 218 米,均宽 7
米。清代称陟山门大街,因在北海东门陟山门外,故名。亦简称陟山门。1965 年定名为陟山门
街,同时将北海中夹道并入。

草岚子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端西折起自刘兰塑胡同,北至大红罗厂街。全长 340
米,均宽 5 米。清代初称草栏,因庆丰司草栏在此,故名。后谐音演称草篮子。1911 年后东部
又演为草岚子,北部南北段称牛圈。1949 年后东部定名草岚子胡同。1965 年与牛圈合并,统称
草岚子胡同。19 号院,原为看守所,1933 年改为"北平军人反省院",习称草岗子监狱,很多共
产党人曾被关押在此,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西什库大街。

刘兰塑胡同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安门大街,北至草岚子胡同。全长 123 米,均宽 3 米。
清代称刘銮塑,因北端建于元代的天庆宫旧为玄都胜境,宫内塑像为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所塑,
其像神思妙合,堪称绝艺,为世人所称。后刘元讹为刘銮(一说刘銮别为一人)故地以人名。后
刘銮又讹为刘兰、刘蓝,其地亦称为刘兰塑、刘蓝塑。清末又称刘蓝塑胡同、刘兰塑胡同。1990
一 2003 年改造,并入西什库大街。

西什库东巷
位于厂桥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草岗子胡同,北端西折至西什库大街。全长 90 米,均宽
2 米 。1911 年后称北穿堂门。1965 年因其地处西什库大街东侧,更名为西什库东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并入西什库大街。

永祥里
位于厂桥地区中部。走向曲折,东端北折不通行,中段南折至爱民二巷,西端与西什库大街相
连。全长 235 米,均宽 5 米。明代为赃罚库地界,赃罚库为西什库之一,职掌没人官物。清代
库废,形成街巷,仍以赃罚库为名。1911 年后更名永祥里。1965 年南段析出改名爱民一巷后形
成今界。1990 一 1993 年拆除,并入地安门西大街。

福绥境街道
八道湾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南起前公用胡同,北至赵登禹路。全长 190 米,均宽 4 米。
清代称八调湾、八条湾,因胡同多曲折而得名。1911 年后称八道湾。11 号院是鲁迅 1919 一 1923
年的居住地,2002 年 8 月,被西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文物暂保单位一 "鲁迅著书处"。
小椅子圈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南不通行,两端均北至前公用胡同。全长 130 米,均宽 3
米。1911 年后称椅子圈,以形得名,1965 年改称小椅子圈胡同。
北帽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帽胡同,北至前公用胡同。全长 224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帽儿胡同。清代析为前、后、中、大、北五条帽儿胡同,此胡同在北,故称北帽儿胡同,
后称北帽胡同。

中帽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帽胡同,北至前公用胡同。全长 152 米,均宽 3 米。
明代称帽儿胡同。清代析为前、后、中、大、北五条帽儿胡同,因此胡同横穿前、后帽儿胡同,
故称中帽儿胡同,后改称中帽胡同。

前帽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帽胡同,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198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帽儿胡同。清代析为前、后、中、大、北五条帽儿胡同,此胡同在后帽胡同南,故称前
帽儿胡同,后改称前帽胡同。

后帽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西起赵登禹路,东至北帽胡同。全长 189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帽儿胡同。清代析为前、后、中、大、北五条帽儿胡同,因胡同在前帽胡同之北,故称
后帽儿胡同,又称后帽胡同。

前公用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350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供用库胡同,因皇家外供用库在此而得名。清代演为宫衣库、宫用库,并析为前后
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称前宫衣库,亦称前公用库。1965 年定名为前公用胡同。15 号四合院
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院原系清末内务府长官崇子厚的宅第,主体建筑和东西跨院均保存
完好。现为西城区少年宫使用。

后公用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而起前公用胡同,西折至八道湾胡同。全长 238 米,均宽3
米。明代称供用库胡同,因皇家外供用库在此而得名。清代演为宫衣库、宫用库,并析为前后
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北,称北宫衣库,亦称后公用库。1965 年定名后公用胡同。

金丝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南大街,西至北帽胡同。全长 246 米,均宽 3
米。原称金丝钩,1965 年将南侧孟家大院并入,改称金丝胡同。

金家大院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帽胡同,北至金丝胡同。全长 185 米,均宽 3 米 。
清代始称金家大院,以姓氏得名。

大帽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略向西北倾斜,东起新街口南大街,西至四根柏胡同。全
长 317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帽儿胡同。清代析为前、后、大、中、北五条帽儿胡同,此胡同
规模较大,故称大帽儿胡同,后改大帽胡同。

四根柏胡同
位于隔绥境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东起大帽胡同,西至赵登禹路,南起宝产胡同,北至前帽
胡同。全长 334 米,均宽 3 米。清代始称四恨柏胡同。

宝产胡同
位于隔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385 米,均宽 7
米。明代称宝禅寺胡同,因内有宝禅寺而得名。1911 年后一度称宝禅寺街,俗称宝禅寺。1965
年改称宝产胡同。寺今仅存残殿,由照明设备器材厂使用。福绥境派出所所在地原为逵公府园,
为清裕亲王最后一代袭爵者镇国公魁璋之府,府与宝禅寺均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育德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新街口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399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石碑胡同。1965 年为避免和西长安街南侧石碑胡同重名而更名育德胡同。

北兴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平安里西大街,北至育德胡同。全长 65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下洼胡同,亦称北下洼,以地势低洼得名。1911 年后又称下洼子。1965 年更名北兴胡同 。
1990 一 2003 年因道路改造,胡同南段拆除,并入平安里西大街。

前车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130 米,均宽 4 米 。
清代始称前车胡同,与后车胡同相对。1990 一 2003 年因道路改造,胡同北侧住宅拆除,并入
平安里西大街。

后车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部。南起前车胡同,西折至赵登禹路。全长 310 米,均宽 4 米。清代始称后
车胡同,与前车胡同相对。1990 一 2003 年因道路改造,胡同南侧住宅全部拆除,并入平安里
西大街。

南兴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四北八条,北至前车胡同。全长 101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北下坑,俗称下洼,因地势低洼得名。1911 年后因其在前车胡同之南,改称南下洼子。
1965
年更名南兴胡同。

小绒线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呈"丁"字形,东起西四北三条,西至赵登禹路,南至西四北二条。全
长 195 米,均宽 3 米。清代最初分称大绒线胡同、小绒线胡同,后统称小绒线胡同。为北京市
平房住宅保护区。

新成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走向呈一槽形,两口均南至西四北二条。全长 206 米,均宽 2 米。清
代称帅府庵,1911 年后于西侧形成一南北向小胡同,称新开路,后改新成胡同。1965 年将帅府
庵并入。

西四北头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600 米,均宽 5 米。
明代称驴肉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称礼路胡同。因是西四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1965
年将南井儿胡同并入,更名西四北头条。为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

西四北二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595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西帅府胡同,简称帅府胡同。因是西四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胡同,1965 年改称西四
北二条,为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58 号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原为平民中学。

西四北三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527 米,均宽 5 米。
明代称箔子胡同。浦代演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1911 年后沿称报子胡同。因是西四北西侧自
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1965 年改称西四北三条。为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39 号院为京剧表演
艺术家程砚秋故居,与 11 号、19 号四合院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3 号院原为明建圣祚隆长
寺,今尚存山门、残殿及诗碑。现已作民居,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西四北四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503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熟皮胡同,当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因熟制皮料臭气四溢,后又称臭皮胡同。1911 年
后谐音改称受壁胡同。因是西四北西侧目南向北数第四条胡同,故 1965 年更名西四北四条,为
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

西四北五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490 米,均宽 5 米。
明代称石老娘胡同,产婆旧称老娘,当有石姓产婆居此而得名。因是西四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
五条胡同,1965 年改称西四北五条。为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

西四北六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480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燕山卫胡同,因燕山前卫衙署在此而得名。清代称卫儿胡同,亦作卫衣胡同、魏儿胡同。
1911 年后为与南草厂(今南草厂街)东侧的北魏胡同相别,改称南魏儿胡同,亦称南卫胡同。因
是西四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六条胡同,1965 年更名西四北六条。为北京市平房住宅保护区。2
号四合院保存完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四北七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430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圭府第在此,故名。清代为避宣宗旻宁讳,改称泰安侯胡同,
亦称太安侯胡同。因是西四北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七条胡同,1965 年更各西四北七条。为北京市
平房住宅保护区。27 号是蒙古族人奈曼亲王府。

西四北八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北大街,西至赵登禹路。全长 424 米,均宽 6 米。
明代称武安侯胡同,因武安侯郑亨府第在此,故名。清代演为五王侯胡同。1911 年后又演称武
王侯胡同。因是西四北西侧目南向北数第八条胡同,1965 年更名西四北八条。为北京市平房住
宅保护区。

六合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曲折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西四北头条,西至姚家胡同。全
长 146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六合大院。1965 年改称六合胡同。

六合头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六含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74 米,均宽 4 米。1911
年后称马家头条,因是六合胡同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1965 年更名六台头条。
六合二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六合胡同,西不通行。全长 68 米,均宽 4 米。因其在
马家头条之北,1911 年后称马家二条,因是六合胡同西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胡同,1965 年更名
六合二条。

六合三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呈弧形走向,南起六合胡同,北至西四北头条。全长 66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罗圈胡同,以形得名。因是六含胡同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故 1965 年更名六合三
条。

大兴隆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西四北头条。全长 264 米,均宽3
米,西侧为历代帝王庙东墙。因地处历代帝王庙东侧,清代称东夹道。1911 年后南北走向段称
东夹道,东西走向段称兴隆里。1965 年将两条胡同合并,定名大兴隆胡同。

赵登禹路
位于福绥境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西直门内大街。全长 1866 米,均宽
13 米。原为河道,明代称大明壕,西沟或河槽。清代河边道路称西河沿,俗称臭沟。1921 一 1930
年河道改为暗沟,辟建成路,俗称沟沿。因位于阜成门内大街之北皇城之西,故又称北沟沿或
西沟沿。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将朗才胡同西口至西直门内大街路段
称赵登禹路。1965 年将东门楼、燕代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被改称"中华路"。1971 年
将阜成门内大街以南路段并入太平桥大街,阜成门内大街以北路段,因在白塔寺东而更名为白
塔寺东街。1984 年 10 月 12 日,阜成门内大街以北路段复称赵登禹路。赵登禹,山东人,1890
年生,曾任国民党车第一三二师师长。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 年 7 月 28 日在北平(今北京)南苑
阵亡。街内多饮食、修理、服务等小型单位。

姚家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西四北头条。全长 184 米,均宽4
米。明代称姚家小胡同,以姓氏得名,清代改称姚家胡同。3 号院是历史学家陈寅格旧居。

大后仓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西起南草厂街,东至赵登禹路。全长 300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北新草厂,因屯草场所而得名。清代初称草厂胡同,因在后仓东北,后改称大后仓。1965
年定名大后仓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旧房改造,胡同两侧建冠英园西区小区。

小后仓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端南折至后广平胡同,西端北折至前半壁街。全长417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后仓,因在明置广平库北,故名。又因在大后仓胡同西南,后改称小后
仓。1965 年定名小后仓胡同。1988 一 1989 年首次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建成居民楼房住宅小
区。

柳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南草厂街。全长 380 米,均宽 10 米 。
明代称柳巷儿,以多柳树得名。清代称柳巷。1990 一 2003 年危旧房改造时,胡同两侧建冠英
园西区小区。
大乘苍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南草厂街。全长 365 米,均宽 5 米 。
明代称陈信家胡同,以姓氏得名。清代析为大小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且规模较大,故称大
陈线胡同,亦称大陈巷、大臣巷。1911 年后谐音改称大乘巷。

小乘苍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南起大乘巷,北行西折至南草厂街。全长 366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陈信家胡同,以姓氏得名。清代析为大小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北,且规模较小,故
称小陈线胡同,亦称小陈巷、小臣巷。1911 年后改称小乘巷。

大觉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南草厂街。全长 347 米,均宽 6 米 。
明代称大桥胡同,因胡同东口漕河 (今赵登禹路)上有过河桥,故称北大桥胡同。清代演为大轿
胡同、八角胡同、大脚胡同。1911 年后改称大觉胡同。

东冠英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南草厂街。全长 374 米,均宽 5 米 。
明代称观音寺胡同,以寺得名。清代称观音寺,亦称东观音寺胡同,简称东观音寺,与其西南
的西观音寺 (今国英胡同)相对称。1965 年改称东冠英胡同。观音寺 1958 年拆除,15 号院为其
旧址。东冠英 40 号 (原东观音寺甲 22 号)为末代皇帝溥仪的旧居。1962 年 6 月 1 日溥仪和夫人
李淑贤搬入此处,直到 1967 年 10 月 17 日溥仪病逝。1990 一 2003 年,胡同西段部分住宅拆除 。

育教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育幼胡同。全长 280 米,均宽 5 米。明
代称翊教寺胡同,因寺得名。寺今已不存。1965 年改称育教胡同。1990 一 2003 年因道路改造,
南侧住宅拆除,并入平安里西大街。

金果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育幼胡同。全长 348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拣果厂,因拣果厂在此,故名。清代称拣果厂胡同。1911 年后改称金果胡同。

育幼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中部。南北走向,南起翠花横街,北至大觉胡同。全长 272 米,均宽 6 米。清
代称王府夹道。1911 年后称端王府夹道,因西侧为清端王载漪的府第而得名。又因在原幼儿师
范学校北侧,1965 年改称育幼胡同,同时将东侧南段东西走向的死胡同西门楼并入。原胡同南
口西侧今 1 号为墙智学校,是全国第一所弱智儿童学校。

前半壁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南草厂街,西至西直门南小街。全长 426 米,均宽 6
米。清代称半壁街。《京师坊巷志稿?内城西域》载:"半壁街,析津志有半边街,疑此沿其旧称。
"1965 年改称前半壁街。

后半壁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前半壁街,西至西直门南小街。全长 404 米,均宽 5
米。清代称老虎庙。因位于原半壁街 (今前半壁街)北侧,故 1965 年更名后半壁街。

后广平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南草厂街,西至西直门南小街。全长 561 米,均宽 16
米。明代称广平库街,亦称西新仓,以仓库得名。清代析为前后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北,故称
后广平库胡同。1965 年改称后广平胡同。官园公园位于胡同南侧。1990 一 2003 年,该胡同道
路改造拓宽,部分住宅拆除。

南草厂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觉胡同,北至西直门内大街。全长 625 米,均宽 6
米。清代称南草厂。1965 年定名南草厂街。1990 一 2003 年街北段进行道路改造,扩宽至国英
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西直门南顺城街。全长 270 米 ,
均宽 3 米。清代称观音寺胡同,以寺得名。1911 年后称西观音寺,与北沟沿的东观音寺 (今赵
登禹路西侧的东冠英胡同)相对。1965 年改称国英胡同。西观音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因改建民房
时拆除,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两座高层住宅楼为观音寺原址。14 米。

葱店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原南起西直门南小街,北至北大安胡同。全长 130 米,均
宽 5 米。1911 年后称葱后,1965 年地名整顿时,将妙清观并入,定名葱店胡同。20 世纪 70 年
代后,因城市建设发展,胡同被分割为四段,原建筑已部分拆除。四段均为平房住宅。

南大安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不通行。全长 252 米,均宽 5 米 。
明代称扒儿胡同。清代析为南、北、中三条胡同,此胡同在南,故称南扒儿胡同。1911 年后又
析为南扒几胡同与大扒儿胡同,此段称大扒儿胡同,后又改称大安胡同。1949 年后更名南大安
胡同,以与北大安胡同相对。

晓安南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永祥东巷,北至南大安胡同。全长 110 米,均宽 5 米。
1911 年后称六个门,据传因有六个住宅门而得名。后因地处晓安胡同东南,故 1965 年更名晓
安南巷。

晓安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永祥胡同,西至西直门南顺城街。全长 195 米,均宽5
米。明代称扒儿胡同。清代析为南、北、中三条扒儿胡同。因此胡同在南,故称南扒儿胡同。1911
年后南扒儿胡同又析为大扒几胡同与南扒儿胡同,后南扒儿胡同改称晓安胡同。

永祥东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端分为两岔,均至西直门南小街,西至永祥胡同。全长68
米,均宽 3 米。清代左近泛称永祥寺,因寺得名。1965 年以今永祥胡同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此段在东,故名水祥东巷。

永祥西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永祥胡同,西至西直门南顺城街。全长 124 米 ,
均宽 4 米。清代左近泛称永祥寺,因寺得名。1965 年以永祥胡同为界,分为东西两段,此段在
西,故名永祥西巷。

中大安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大街,西至西直门南小街。全长 216 米,均
宽 16 米。明代称中扒儿胡同,清代析为南、北、中三条胡同。因该胡同在中,故称中扒儿胡同 。
1911 年后改称中大安胡同。20 世纪 70 年代后,因修建地铁和西直门立交桥,将胡同拓宽。
富国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西起翠华街,东至赵登禹路。全长 275 米,均宽 6 米。明
代称大桥胡同,因东端河漕上有大桥,故名。清代因降清明将祖大寿宅第在此,遂改称祖家街。
1965 年更名富国街。宅第后为清宗室觉罗八旗右翼宗学,1912 年 7 月京师学务局改组八旗右翼
宗学堂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同时向社会招生。今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由北京市第三中学
使用。

永祥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国英胡同,北至南大安胡同。全长 124 米,均宽 4 米。
清代左近泛称永祥寺,因夺得名。1911 年后因位处弓弦胡同(今南弓背胡同)西,又称西弓弦胡
同。后因其北段位处原永祥寺(今永祥东巷)西侧,故北段又称永祥寺西巷。1949 年后将两段合
并改称永祥寺。1965 年更名永祥胡同。

后纱络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翠花横街。全长 262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栅栏胡同,因胡同口设有维护治安的栅栏而得名。清代谐音改称沙喇胡同,亦作沙拉或
沙腊胡同。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条胡同,此段在北,故演为后纱络胡同。1990 一 2003 年大部
分房屋被拆除,建富国里小区及先锋写字楼。

翠花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翠花横街。全长 225 米,均宽 5 米 。
明代称王贵桥西,因东端南北走向的河漕(今赵登禹路)上有王贵桥,故名。清代改称翠花街,
亦称小翠花街。后沿用翠花街。5 号四合院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由北京口腔医院使用。

大茶叶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东廊下胡同。全长 312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茶叶胡同。清代析为大小两条茶叶胡同,此段规模较大,故称大茶叶胡同。

小茶叶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大茶叶胡同,西至庆丰胡同。全长 181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茶叶胡同。清代析为大小两条胡同,此段规模较小,故称小茶叶胡同。

苏罗卜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白塔寺东夹道。全长 140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苏家胡同,以姓氏得名。清代改称苏萝匐胡同,亦作苏萝卜胡同。1911 年后改称苏
罗卜胡同。

安平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福绥境。全长 471 米,均宽 4 米。明
代东段称回回厂。清代称回子营。西段为朝天宫地界,天启年间,朝天宫毁于大火。清代形成
街巷,称葡萄园。清末中段又称火神庙。1949 年后将三段合并,改称和平巷,1965 年更名安平
巷。

前抄手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走向为环形,两出口均至赵登禹路。全长 130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
叉手胡同,因形得名。清代析为两条胡同,分称前、后抄手胡同。1965 年将前后抄手胡同合并
统称前抄手胡同。
白塔寺东夹道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安平巷。全长 370 米,均宽2
米。清代称白塔寺夹道。因在白塔寺东侧,1965 年更名白塔寺东夹道。21 号为白塔寺东门。白
塔寺建于辽代,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塔寺西夹道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北两端均西折至宫门口东岔。全长 90 米,均宽 3 米。原
为白塔寺的庙地,1949 年后形成居民区,因在白塔寺西侧,故名白塔寺西夹道。1990 一 2003
年,中间部分平房拆除。

白塔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不通行,北至安平巷,向南分两岔,均抵白塔寺北墙。
全长 l30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小塔院,因位于白塔寺院墙外得名。1911 年后称塔院,亦称塔
院夹道。1965 年为区别海淀区的塔院,改称白塔巷。

翠华街 (翠花横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茶叶胡同,北至富国衔。全长 306 米,均宽 5 米 。
因垂直于翠花街,故清代称翠花横街,亦称横街。后沿用翠花横街。1997 年更名翠华街,将育
幼胡同南段并入。

育强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起翠华街,西至官园胡同。全长 201 米,均宽 4 米。明
代泛称官菜园。清代于北侧建果亲王允礼府(后改瑞亲王府,再改端郡王府),于府南侧形成此
通道。清末东段泛称猪毛厂,以加工猪毛厂在此而得名。1965 年因该段路在原幼儿师范西侧,
故命名育强胡同。22 号为玉皇阁旧址,现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由铁道部机关直属建筑工程
队第五工程队使用。1990 一 2003 年危改拆除部分住宅。

庆丰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大茶叶胡同。全长 129 米,均宽 4 米 。
清代你观音庵,因庙得名。1965 年更名庆丰胡同。观音庵已废。

官园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北起平安里西大街,南至西廊下胡同。全长 142 米,均宽4
米。明代泛称官菜园,后形成街巷,清代称官园。1965 年改称官园胡同。1971 年辟建平安里西
大街时,北段拆除。

留题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起翠华街,西端向南北伸延均西折至东廊下胡同。全长189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牛蹄胡同。1911 年后改称留题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改,部分拆除。

东廊下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大玉胡同。全长 418 米,均宽 4 米。明
代为朝天宫东翼,明天启年间朝天宫毁于大火,后形成街巷,清代称东廊下。1965 年定名东廊
下胡同。

中廊下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东廊下胡同,西至西廊下胡同。全长 466 米,均
宽 4 米。明代为朝天宫地界,明大启年间朝天宫毁于大火,后形成街巷,因地处东廊下与西廊
下之间,故清代称中廊下。1965 年定名中廊下胡同。1990 一 2003 年部分平房拆除。

西廊下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至官园胡同。全长 544 米,均宽 4 米。明
代为朝大宫西翼,明大启年间朝天宫毁于大火,后形成街巷。清代称西廊下。1965 年定名西廊
下胡同。1990 一 2003 年部分平房拆除。

宫门口东岔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安平巷。全长 296 米,均宽 5 米。
明代为朝天宫正门外地域,明天启年间朝天宫毁于火,清代于其正门左近形成两条互相交叉的
街巷,分称东岔、西岔。此段在东,故名东岔。因地处朝天宫门口,又泛称宫门口。1911 年后
改称宫门口东岔。1965 年将南端的老虎洞并入。今白塔寺附近的宫门口、狮子巷、东廊下胡同 、
西廊下胡同等都是昔日朝大宫的遗迹,清代即大半改为民居。

宫门口西岔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安平巷。全长 297 米,均宽 4 米。
明代为朝天宫正门外地域,明天启年间朝天宫毁于火,清代于朝天宫正门左近形成两条互相交
叉的街巷,此段在西,故称西岔,又因地处朝天宫门口,又泛称宫门口。1911 年后称宫门口西
岔。1965 年将针线胡同并入。

宫门口横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宫门口头条,北至宫门口三条。全长 137 米,均宽 5
米。宫门口头条、二条、三条均为东西走向,唯独该胡同横于其中,呈南北走向,故称横三条。
1965 年更名宫门口横胡同。

七贤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宫门口四条,北至东教胡同。全长 60 米,均宽 3 米 。
原称东轿杆胡同(部分),后改你七贤巷。

宫门口头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宫门口西岔,西至阜成门桥。全长 303 米,均宽 4 米。
清代称头条胡同,因是阜成门内大街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一条胡同,故名。1965 年将象鼻子胡同 、
箭杆胡同并入,因在宫门口西侧而命名宫门口头条。

宫门口二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介南北两岔道,起自宫门口横胡同,西至阜成门北顺城
街。全长 266 米,均宽 4 米。清代西段称二条胡同,因是阜成门内大街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二条
胡同,故名。东段南北两岔原称南、北裤角,以形得名。1965 年因其地东邻宫门口,故将南、
北裤角并入二条胡同,更名宫门口二条。19 号为鲁迅博物馆,内有鲁迅故居 (原西三条 21 号)。

宫门口三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宫门口西岔,西至宫门口二条。全长 350 米,均宽
5 米。清代你三条胡同,因是阜成门内大街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三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宫
门口横胡同以东称东三条,以西称宫门口三条。1965 年将东西两条胡同合并,因东邻宫门口,
故改称宫门口三条。

宫门口四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福绥境,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 26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四条胡同,因是阜成门内大街北侧由南向北数第四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青塔寺
以东称东四条,以西称西四条。1965 年将两条胡同合并,同时将路北横于四条、五条之间的细
长死胡同西轿杆胡同并入,因东邻宫门口,故更名宫门口四条。

宫门口五条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福绥境,西端南折抵宫门口四条,另有两岔道抵宫门
口四条。全长 29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五条胡同,因是阜成门内大街北侧自南向北数第五条
胡同,故名。因东邻宫门口,1965 年改称宫门口五条。

东教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宫门口四条,北至宫门口五条。全长 82 米,均宽 2 米 。
清代称东轿杆胡同,因与西轿杆胡同平行于宫门口五条与四条之间,形似轿杆,故名。1965 年
改称东教胡同。

小弓匠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弯曲走向,西起宏大胡同,东行北折至东弓匠胡同。全长 115 米,
均宽 3 米。清代称弓匠营,当为营造弓箭之所。1911 年后析为东、西、小弓匠营三条胡同,因
此段规模较小,故名小弓匠营。1965 年更名小弓匠胡同。

东弓匠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福绥境,西至宏大胡同。全长 113 米,均宽 4 米。清
代始称弓匠营,当为营造弓箭之所。1911 年后析为东、西、小弓匠莒三条胡同,此段在东,故
名东弓匠营。1965 年更名东弓匠胡同。1990 一 2003 年部分住宅拆除。

西弓匠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东弓匠胡同,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 164 米,均
宽 4 米。清代称弓匠营,当为营造弓箭之所。1911 年后析为东、西、小弓匠营三条胡同,此段
在西,故称西弓匠营。1965 年改称西弓匠胡同。

福绥境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安平巷,北端西至西直门南小街。全长 578 米,均宽5
米。明代称井儿胡同。清代称苦水井,因内有一水井,井水苫涩,故名。井在今 16 号门前南侧 ,
已填没。1911 年后取福禄绥之之意,谐音雅化为福绥境。1990 一 2003 年胡同北段全部拆除。

阜成门内北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宫门口二条。全长 222 米,均宽10
米。1956 年为纪念鲁迅逝世 20 周年,在原鲁迅故居东侧兴建鲁迅博物馆的同时辟建此路,因
在阜成门内大街北侧,故命名阜成门内北街。

小太平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福绥境,西行南折至鞍匠胡同。全长 171 米,均
宽 4 米。清代称小太平街,后又称太平街。1965 年为避免重名,更名小太平胡同。

西直门南小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部。南北走向,南起小太平胡同,北至西直门内大街。全长 942 木,均宽 6
米。清代北段初称南小街,南段称太平街,因在西直门内南侧,故后统称西直门南小街。1911
年后又简称南小街。1965 年将东侧的死胡同图治大院并入,仍称西直门南小街。1990 一 2003
年,平安里大街北侧道路改造拓宽至 16 米,南口西侧平房全部拆除,正在建设之中,中间部分
并入平安里西大街。

宏大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不规则走向,东起小弓匠胡同,北至西弓匠胡同。全长 350 米,均宽5
米。原为水坑,1911 年后填平水坑形成胡同,因名大后坑。1965 年改称宏大胡同。

青塔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宫门口二条,北至西弓匠胡同。全长 340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青塔寺胡同,简称青塔寺,因寺得名。后改称青塔胡同。17 号院曾居住过语言学家
白涤洲。

北玉带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走向呈"厂"字形,东起青塔胡同,西行南折至宫门口四条。全长 106
米,均宽 2 米。1911 年后称玉带胡同,以形得名。1965 年为避免重名而改称北玉带胡同。

北魏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赵登禹路,西至南草厂街。全长 380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永清左卫胡同,因护卫京师的永清左卫衙署在内,故名。清代谐音改为卫儿胡同、魏儿
胡同。后为区别西四北大街西部的卫儿胡同,遂改称北卫儿胡同、北魏儿胡同。1965 年定名北
魏胡同。1990 一 2003 年危改拆除,建冠英园西区住宅小区。

翠峰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原西起西直门南顺城街,东行北折至北大安胡同。全长 136 米,均宽3
米。原称翠峰庵,因庵得名。1965 年更名翠峰胡同。70 年代因建西直门立交桥,胡同大部分被
拆除,今仅存不相迁的两小段。199U 一 2003 年剩余房屋全部拆除,已建成铭大厦和停车场。

地昌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呈环状走向,东西两端均北至南大安胡同,西通晓安南巷。全长 158
米,均宽 4 米。原称地藏庵,因庵得名。庵今已不存。1965 年改称地昌胡同。1990 一 2003 年
全部拆除,建成国英 1 号商住楼。

钥匙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地昌胡同,路北另有岔道亦至地
昌胡同,形似钥匙。全长 158 米,均宽 3 米。清代称钥匙胡同,以形得名。1990 一 2003 年全
部拆除,建成国英 1 号商住楼。

北弓背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永祥胡同。全长 116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喇叭胡同,以形得名。因其位于弓背胡同之北,1965 年更名北弓背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国英园小区。

弓背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略呈弧形,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永祥胡同。全长 117
米,均宽 2 米。清代始称弓背胡同。因西端入口北折略呈弧形,形似弓背,因而得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国英园小区。

南弓背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永祥胡同。全长 117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弓弦胡同,以形得名。1965 年因其地处弓背胡同之南,故更名为南弓背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国英园小区。

阴凉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永祥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清代始称阴凉胡同。据传其南侧原为观音寺后身之空地,有大树一株,夏日浓荫蔽日,人
们常在此纳凉,故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国英园小区。

安成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西直门南顺城街。全长 247 米 ,
均宽 5 米。明代称安成家胡同,亦称安城胡同,以姓氏得名。清代改称安成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义伯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同,南起翠华衔,北至前纱络胡同。全长 109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狗尾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称高义伯胡同。1965 年为避免重名,更名义伯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玉廊园小区。

狮子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起育强胡同,西至狮子西巷,南通大玉胡同。全长 136
米,均宽 5 米。明代为朝天宫地界,明天启年间朝天宫毁于火,清代形成街巷,称狮子府。1965
年改称狮子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官园公寓。

前纱络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呈环状,两端均起自后纱络胡同。全长 237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栅
栏胡同,因胡同口没有维护治安的栅栏而得名。属河酒西坊。清代演为沙喇胡同,亦作沙拉或
沙腊胡同。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条胡同,此段在南,故谐音演为前纱络胡同。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建先锋写字楼和富国里小区。

狮于西巷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问,南起大玉胡同,北至育强胡同。全长 129 米,均宽 3 米 。
因地处玉皇阁东侧,1911 年后始称玉皇阁东夹道。1965 年改称狮子西巷,因位于狮子胡同西侧 ,
故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官园公寓。

大王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翠华街,西至福绥境。全长 350 米,均宽 12 米。明代
为朝天宫地界,明天启年间朝大宫毁于大火,后形成街巷,因此段为玉皇阁旧址,故清代称玉
皇阁,后逐惭形成两条胡同。19ll 年后,东西走向的主干道称大玉皇阁。1965 年将东端的下坡
胡同并入,改称大玉胡同。玉皇阁今仅余部分残迹。1990 一 2003 年北侧建官园公寓,剩余部
分全部拆除,现为空地。

小玉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以东西走向为主,西起西廊下胡同,东行北折至大玉胡同。全长 124
米,均宽 5 米。原称玉皇阁,以原有玉里阁得名。1911 年后析为两条胡同,此段规模较小,故
称小玉皇阁。1965 年改称小玉胡同。1990 一 2003 年北侧建官园公寓,剩余部分全部拆除,现
为空地。
北大安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西直门南顺城街。全长 230 米 ,
均宽 4 米。明代称扒儿胡同,属朝天宫西坊。清代析为南、北、中三条胡同,该胡同在北,故
称北扒儿胡同。"扒"亦作"笆"。1911 年后改为北大安胡同。6 号院原为明太监陈日新故宅。明正
统十年 (1445 年)施为五华观下院。明景泰二年 (1451 年)赐额"妙清观",今已废圮。东段北
侧现新建消防中心大楼。1990 一 2003 年剩余平房全部拆除,建成铭大厦。

月树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弯曲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行南折至后秀才胡同。全长 253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椿树胡同,以树得名。1965 年改称月树胡同。1970 年拓宽平安里西大街
时将北侧拆除。1990 一 2003 年,危改拆除剩余部分平房,现为中国京剧院建设用地。

秀洁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冰洁胡同,北至月树胡同。全长 310 木,均宽 4 米 。
原分别为后秀才胡同、中秀才胡同、前秀才胡同、宏茂胡同、冰洁胡同南北走向的部分段落,1965
年将其合并,取秀才胡同和冰洁胡同各一字,命名为秀洁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

前秀才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弯曲走问,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秀洁胡同。全长 295 米,均
宽 4 米。名称始于清代,因是三条秀才胡同最南部的一条,故名前秀才胡同。 1990 一 2003 年
拆除,现为中国京剧院建设用地。

中秀才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秀洁胡同。全长 191 米,均宽 4
米。名称始见于清代,因在三条秀才中部,故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现为中国京剧院建设
用地。

后秀才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主干道东西走向,东段北折至月树胡同,南折至中秀才胡同,西至秀
洁胡同。全长 210 米,均宽 4 米。名称始见于清代,因是三条秀才胡同最北部一条,故名后秀
才胡同。1990 一 203 年拆除,现为中国京剧院建设用地。

宏茂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秀洁胡同。全长 210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棕帽胡同,此处当有制作或存放棕帽之所,因而名之。1965 年为避免重名改称宏茂
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大厦。

冰洁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 290 米 ,
均宽 3 米。清代称冰窖胡同,以有存冰之窖而得名。1965 年改称冰洁胡同。今 7 号原为黑塔寺 。
《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二引张益《弘庆寺碑》载:"都城阜成门内朝天宫白塔之西,日黑塔者",
明“正统丁巳,住持一清募资修造”,"赐额为弘庆禅寺"。塔久已不存,寺今亦废。1990 一 2003
年拆除,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大厦。

鞍匠胡同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小太平胡同,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全长 187 米,均
宽 3 米。清代称鞍匠营,当为制造马鞍之所,故名。1965 年更名鞍匠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
除。
阜成门北顺城街
位于福绥境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桥,北至平安里西大街。全长 402 米,均宽 8
米。明代称西城墙下大街。清代称顺城街,因是北京内城西城墙内侧道路,且在阜成门,故又
称北顺城街。1965 年定名阜成门北顺城街。20 世纪 70 年代修建二环路时将西侧房屋拆除。1990
一 2003 年道路拆除,建顺城公园。原路东侧住宅全部拆除,建国家投资公司大厦和湖南大厦。

丰盛街道
盒子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端不通行。全长 90 米,均宽 4 米。1911
年后始称盒子胡同。

四道湾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南起小院西巷,北至敬胜胡同。全长 264 米,均宽 3 米。明
代为西院勾阑胡同一部分,清代为院儿胡同一部分。因胡同有四道折弯,故 1911 年后由大院胡
同析出,定名四道湾。

核桃巷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砖塔胡同,北至羊肉胡同。全长 74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
核桃酿胡同,1911 年后又称核桃瓤胡同。1965 年定名核桃巷。

羊肉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820 米,均宽 6 米。
明代始称羊肉胡同。1965 年将北侧的阴凉胡同、北褡裢胡同、炭厂胡同和南侧的南褡裢胡同、
财神庙并入。上述胡同即今南北五条岔道,多为死胡同。胡同内有清末状元、溥仪的老师陆润
库,书法家冯公度旧居。

砖塔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侨大街。全长 805 米,均宽 4 米 。
元代始称砖塔胡同,因东端南侧有万松老人塔,故名。今塔保存完好,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重
新整修,现为西城区文物保妒单位。鲁迅 1923 年 8 月 2 日至 1924 年 5 月 20 日曾寓此胡同 64
号院。95 号院为作家张恨水故居。

大院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四道湾。全长 328 米,均宽 5 米。明
代称西院勾阑胡同,因内有妓院,故名。清代改称院儿胡同,亦作燕儿胡同、阮儿胡同。后析
为大、小院儿胡同,亦称大、小阮儿胡同,此段规模较大,故称大院胡同或大阮胡同。1911 年
后称大院胡同。1965 年将二道栅栏并入。9 号院原为清代贝勒府旧址,1964 年前郭沫若曾寓此 。

小院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兵马司胡同,北至敬胜胡同。全长 230 米,均宽 3 米 。
明代将今大、小院胡同统称西院勾阑胡同,因有妓院,故名。清代改称院儿胡同,亦称燕儿胡
同、阮儿胡同。后析为大、小院儿胡同,亦称大、小阮儿胡同,此段规模较小,称小阮胡同或
小院胡同。1911 年后称小院胡同。1965 年将南钱串胡同并入。

小院西巷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小院胡同,西至南玉带胡同。全长 147 米,均宽 3 米 。
原为小院胡同西段,1965 年析出,命名小院西巷。
小珠帘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呈"丁"字形走向,东起三道栅栏北巷,西至鲜明胡同,南至三道栅栏北
巷。全长 120 米,均宽 3 米。原称小猪圈,后谐音改称小珠帘胡同。1965 年将大吉祥胡同并入 。

敬胜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部北折起砖塔胡同,南至三道栅栏北巷。全长 298 米,均
宽 4 米。初称口袋底,因西端为显灵宫,不通行,形如口袋,故名。后改称敬胜胡同。1965 年
将北钱串胡同并入。

朱苇箔胡同
位于千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兵马司胡同,北至大院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猪尾巴胡同,以胡同形似猪尾而得名。1911 年后改称朱苇箔胡同。

三道栅栏北巷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三道栅栏胡同,北至敬胜胡同。全长 108 米,均宽 4 米。
原为三道栅栏北侧岔道,1965 年命名三道栅栏北巷。

三道栅栏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四道湾,西至山门胡同。全长 294 米,均宽 4 米。明代
为西院勾阑胡同一部分,清代为院儿胡同西段,因内设有维护治安的栅栏,故后改称三道栅栏。
1965 年定名为三道栅栏胡同。

南玉带西巷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曲折走向,南起兵马司胡同,东至南玉带胡同。全长 100 米,均宽 2 米。
清代称井儿胡同,以井得名。原为南玉带胡同西段,故 1965 年改称南玉带西巷。

南玉带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兵马司胡同,北至小院西巷。全长 116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玉带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为避免重名,改称南玉带胡同,与今宫门口四条北侧的
北玉带胡同相对称。

鲜明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三道栅栏胡同,北至砖塔胡同。全长 180 米,均宽 4 米。
明代称显灵宫,以道教官观得名,1965 年改称鲜明胡同。显灵宫建于明永乐年间,初名天将庙 ,
奉萨真人及王灵官。明成化初,始称显灵官。今已大部分拆除,改建为国家机关宿舍。

能仁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兵马司胡同,北至砖塔胡同。全长 291 米,均宽 5 米 。
明代称能仁寺,因有大能仁寺,故名。清代称能仁寺胡同。1965 年定名能仁胡同。寺建于元延
祐六年(1319 年),明洪熙元年 (1425 年)扩建后欶名大能仁寺。寺今已不存。

兵马司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763 米,均宽 5 米。
明代称西域兵马司,亦称兵马司胡同,因负责治安的西城兵马司衙署在内,故名。1965 年将沙
井胡同并入改称兵马司胡同,即今胡同南北走向的两条岔道。胡同内有肖龙友故居。

水大院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兵马司胡同,北至三道栅栏胡同。全长 128 米,均宽 6
米。清代称水大院。1965 年定名水大院胡同。

粉子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西斜街。全长 390 米,均宽 4 米。明
代始称粉子胡同,因旧有妓院,故名。1911 年后因农商部曾设此,故一度亦有农商部街之称。
今 3 号、5 号、7 号院即为原农商部旧址。1990 一 2003 年危改拆除胡同以西部分平房。

山门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兵马司胡同,北至三道栅栏胡同。全长 130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山门,因其南口为显灵宫山门所在地,故名。1911 年后称山门胡同。

丰盛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765 米,均宽 6 米 。
明代称丰城胡同,因明成祖永乐元年 (1403 年)封李彬为丰城侯,其宅第疑在此,故名。清代字
误音讹为丰盛胡同。1990 一 2003 年,胡同北侧西段拆除,待建。

前英子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西斜街。全长 330 米,均宽 6 米。
明代称缨子胡同。清代析为前、后缨子胡同,此胡同在南,故称前缨子胡同,亦作前英子胡同。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在内。

后英子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曲折走向,东起前英子胡同,西至小英子胡同。全长 200 米,均宽6
米。明代称缨子胡同。清代析为前、后缨子胡同,此胡同在北,故称后缨子胡同,亦作后英子
胡同。1911 年后西部析出,命名小英子胡同,形成今地界。

小英子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前英子胡同,北至粉子胡同。全长 77 米,均宽 3 米。明
代称缨子胡同。清代析为前、后缨子胡同,亦作前、后英子胡同。1911 年后,后英子胡同西部
析出命名为小英子胡同。

什坊小街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椿树巷,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502 米,均宽 7 米。清
代称十八半截街,简称十八半截。因该街自东向西将沿途南北走向的胡同切割成南北十八条半
截胡同,故名。为与东城十八半截相别,1965 年改称什坊小街。1990 一 2003 年,该街进行道
路改造拓宽,两侧平房均改建为楼房住宅小区。

椿树巷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宏庙胡同,北至西斜街。全长 100 米,均宽 5 米。清代
称椿树胡同,以树得名。1965 年改称椿树巷。

西斜街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起西单北大街,西北至丰盛胡同。全长 646
米,均宽 4 米。原为河道,明代淤填成路,因走向呈西北东南斜向,故称斜街。清代,以甘石
桥(桥在今灵境胡同西口左近)为界,以东称甘石桥东斜街,以西称甘石桥西斜街,简称西斜街。

后泥洼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斜衔,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268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小河漕儿。因地势较低,清代称前泥洼和后泥洼。此段在北故称后泥洼。1965 年地名整顿
时,定名后泥洼胡同。

宏庙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西斜街,西至辟才胡同五条。全长 292 米,均宽 6 米 。
明代称红庙儿街,亦称红庙胡同,因内有关公庙,俗称红庙,故名。清代称红庙街,简称红庙。
1911 年后谐音改称宏庙街、宏庙胡同。1990 一 2003 年,胡同南侧平房拆除,建宏汇园小区。

蒲州巷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不通行。全长 100 米,均宽 3 米。清
代,其地为真武庙,后庙废形成街巷。1911 年后初称葡萄馆,20 世纪 30 年代后演为蒲州馆,1965
年定名蒲州巷。

跨车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204 米,均宽 5 米 。
清代称跨车胡同,亦称车子胡同,因有车厂,故名。1990 一 2003 年因拓宽道路,东西两侧平
房全部拆除,仅保留 13 号院 (旧址),为著名国画家齐白石故居,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锦什坊街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太平桥大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全长 1200 米,均宽 5
米。明代称金城坊胡同,亦称金城坊街,因街道纵贯金城坊而得名。清代讹为锦什坊街。1965
年将福禄巷、鸭子庙部分并入,沿称锦什坊街。西侧 63 号为西城区伊斯兰教会所在地,原为普
寿寺,俗称清青寺,始建年代不详,明清两代均曾重修。内有大殿、讲堂和浴室,为西城区文
物保护单位。

大麻线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锦什坊街。全长 133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麻线胡同。清代析为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且规模较大,故称大麻线胡同。1990 一 2003
年该胡同划为金融街在建区。

阜成门南顺城街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广宁伯街,北至阜成门内大街。全长 962 米,均宽 6 米。
因是北京内城西城墙内侧道路,故明代称阜成门南城下大街。清代称南顺城街。1911 年后称阜
成门南顺城街。

小麻线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止锦什坊街。全长 45 米,均宽 3 米。明
代称麻线胡同。清代析为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北且规模较小,故称小麻纯胡同。

丁章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锦什坊街。全长 155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丁儿张胡同。清代演为丁章胡同,亦称汀漳胡同、兜章胡同。 1990 一 2003 年该胡同已
划为金融街在建区。

民康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493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巡捕厅胡同,亦称西巡捕厅。1949 年沿称巡捕厅胡同。1965 年将胡同北侧南北走向
的死胡同保祥一里、保祥二里和崇善里并入,统称民康胡同。

大乘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494 米,均宽 5
米。东段明代称武衣库,又称武艺库,因胡同内有武衣库而得名。西段清代称大乘寺胡同,又
称大成寺胡同,因内有大乘寺而得名。1965 年两段合并改称大乘胡同。71 号院为大乘寺旧址。
1990 一 2003 年,因金融街建设,部分住宅拆除。

华嘉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香家园胡同。全长 300 米,均宽 8 米 。
明代称华家胡同。清代称华嘉寺胡同,华嘉寺俗讹花椒寺。后更名华嘉胡同。

王府仓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492 米,均宽 4
米。明代始称王府仓胡同。1965 年将小月芽胡同并入。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学于 2002 年 7 月由
阜内大街历代帝王庙原址迁出,建于此处。

武定侯街
位于丰盛地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590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武定侯胡同,因武定侯郭英之后裔府第在此而得名。1965 年将扁担胡同并入,定名
武定胡同。该街东端路北为树阵式绿化停车场及全国政协礼堂、全国政协办公楼。全国政协所
在地,原为清代顺承郡王府,始封王系礼烈亲王代苦之孙勒克德浑,该府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府之一。民国年间,曾做过军阀张作霖的大元帅府。20 世纪末,建全国政协办公楼时,整体搬
迁至朝阳公园内易地重建。1990 一 2003 年道路拓宽改造,更名武定侯街。

南四眼井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鲜明胡同,西至能仁胡同。全长 118 米,均宽 4 米。因
胡同东口有水井,故清代称四眼井胡同。为避重名,1911 年后改称南四眼井。1965 年定名南四
眼井胡同。1937 年,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人刘少奇及其秘书林枫等曾在 2 号院领导华北群众的
杭日救国运动现为西成区文物保护单位 1990 一 2003 年胡同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留题迹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东西走向,东起能仁胡同,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94 米,均宽 3 米。清
代称牛椅角胡同,因其短而窄,以形得名。1911 年后改为留题迹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
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前泥洼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骆驼湾,西至太平桥大街。全长 300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小河漕儿。因地势低洼,清代称前泥洼、后泥洼,因此段在南,故称前泥洼。1965 年定
名前泥洼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丰融园小区。

北半壁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什坊小街,北至后泥洼胡同。全长 148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半边街,后改半壁街,并以前泥洼胡同和什坊小街为界分称南、中、北半壁街。前泥洼
胡同至什坊小街称中半壁街,前泥洼胡同以北称北半壁街。1965 年将中半壁街与北半壁街合并
改称北半壁胡同,与南半壁胡同相对称。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丰融园小区。

高柏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南起丰盛胡同,北至兵马司胡同。全长 70 米,均宽 3 米。清
代称狗尾巴胡同,亦称狗尾胡同,以形得名。1911 年后改称高柏胡同。1990 一 2003 年平房全
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北太常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什坊小街,北至后泥洼胡同。全长 164 米,均宽 3 米 。
明代称太常寺街,因太常寺曾设此而得名。清代称什坊小街和前泥洼胡同为界,析为南、中、
北太常寺。前泥洼胡同至今什坊小街称中太常寺,前泥洼胡同以北称北太常寺。1965 年将中太
常寺与北太常寺合并命名北太常胡同,与南太常胡同相对。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己建成丰融
园小区。

北丰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什坊小街,北至后泥洼胡同。全长 154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宽街儿,因较附近其他胡同宽阔,故名。清代以十八半截(今什坊小街)和前泥洼为界,
析为南、中、北三段,十八半截至前泥洼胡同为中宽街,前泥洼胡同至后泥洼胡同为北宽街。1965
年将中宽街与北宽街合并,定名北丰胡同,与南丰胡同相对。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己建成丰
融园小区。

北千章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什坊小街,北至后泥洼胡同。全长 149 米,均宽 3 米 。
明代称千张胡同,当有制作豆制品千张的作坊,故名。清代以十八半截 (今什坊小街)、前泥洼
为界,析为南、北、中千张胡同。自前泥洼胡同至后泥洼胡同为北千张胡同,前泥洼胡同至十
八半截(今什坊街)为中千张胡同。1911 年后"张"易为"章"。1965 年中千章胡同与北千章胡同台
并统称北千章胡同,与南千章胡同相对。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丰融园小区。

北篦子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什坊小街,北至后泥洼胡同。全长 160 米,均宽 3 米 。
明代称沈篦子胡同,因内有沈姓营制篦子远近闻名而得名。清代以十八半截 (今什坊小街)和前
泥洼胡同为界,析为南、北、中沈篦子胡同。十八半截至前泥洼胡同为中沈篦子胡同,前泥洼
胡同至后泥洼胡同为北沈篦子胡同。1965 年中沈篦子胡同与北沈篦子胡同合并,定名北篦子胡
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丰融园小区。

北榆钱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什坊小街,北至后泥洼胡同。全长 161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油房胡同。1911 年后以前泥洼胡同为界,南称大油房胡同或南油房胡同,北称小油房胡
同或北油房胡同。因位于榆钱胡同之北,1965 年两段合并改称北榆钱胡同,与南榆钱胡同相对 。
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己建成丰融园小区。

辟才头条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宏庙胡同。全长 110 米,均宽 4 米。清
代称头条胡同,因是劈柴胡同北侧自东向西数第一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改称辟才头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巳建成宏汇园小区。

辟才二条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宏庙胡同。全长 112 米,均宽 3 米。清
代称二条胡同,因是劈柴胡同北侧自东向西数第二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改称辟才二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辟才三条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宏庙胡同。全长 113 米,均宽 3 米。清
代称三条胡同,因是劈柴胡同北侧自东向西数第三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改称辟才三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辟才五条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宏庙胡同。全长 109 米,均宽 4 米。清
代称五条胡同,因是劈柴胡同北侧自东向西数第五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改称辟才五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辟才六条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宏庙胡同。全长 105 米,均宽 4 米。清
代称六条胡同,因是劈柴胡同北侧自东向西数第六条胡同,故名。1911 年后改称辟才六条。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辟才小六条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辟才五条,西至南半壁胡同。全长 49 米,均宽 4 米。明
代为红庙儿街一部分,因位于辟才六条之北,故 1911 年后改称辟才小六条。1990 一 2003 年拆
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锁链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东西走向,东起树荫胡同,西至南半壁胡同。全长 83 米,均宽 3 米。1911
年后始见锁链胡同,因形得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民强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宏庙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110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豆芽菜胡同,因胡同细长微曲,形如豆芽菜,故名。1965 年改称民强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树荫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小六条,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90 米,均宽 3 米。清
代称阴凉胡同。1965 年改称树荫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北骆驼湾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什坊小街,北至前泥洼胡同。全长 129 米,均宽 4 米 。
清代称北骆驼湾,因形似骆驼,又因位处今什坊小街以北而得名。与南骆驼湾相对。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汇园小区。

花枝巷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锁链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99 米,均宽 3 米。清代
称花枝胡同。1911 年后沿称。1965 年为与厂桥北花枝胡同相别,改称花枝巷。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已建成丰汇园小区。

古直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斜向曲折,东北起西斜街,南至什坊小街。全长 71 米,均宽 4 米。清代
称裤子胡同,因其为弯曲走向,形似裤子,故名。又俗称骆驼脖子。1911 年后谐音改为古直胡
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宏英园小区。
南半壁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247 米,均宽 4 米。清
代称半边街,后改半壁街并以十八半截(今什坊小街)和前泥洼胡同为界,析为南、中、北半壁
街。此段在南,故称南半壁街。1965 年定名南半壁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丰汇园
小区。

锦南小巷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呈"┷"形,东起锦什坊街,西与北均不通行。全长 57 米,均宽 3 米。为
一条口小而内广的死胡同,1911 年后以其形称油篓胡同。因位于锦什坊街南段西侧,1965 年更
名锦南小巷。

巨德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西起勤俭胡同,北至东养马营胡同。全长 149 米,均宽 4 米。
清代称双栅栏,因路口有栅栏门而得名。据传后因东北军军官李文中曾居于南侧岔道,其宅院
取名聚德李,胡同由此得名,并改为聚德里。1949 年后又演为巨德里。1965 年将双栅栏并入,
改称巨德里。1990 一 2003 年平房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图壁厂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起勤俭胡同,西部南折至后楼胡同。全长 196 米,均宽 3.5
米。原称土坡厂,后演为图壁厂。1965 年定名为图壁厂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现为
金融街在建区。

民康北巷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民康胡同,北至阜成门内大街。全长 106 米,均宽 3 米。
清代初称锥子胡同,因形似锥子,故名。后谐音演为"追贼"胡同。1911 年后谐音改为垂则胡同。
因在民康胡同之北,1965 年改称民康北巷。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源通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小水车胡同,北至民康胡同。全长 78 米,均宽 2 米。清
代初称烟筒胡同,后称北烟筒胡同,因短而直,形如烟筒,故名。1911 年后谐音改为源通胡同 。
西侧已改建为中国银行和中国保险公司高层住宅楼,东侧为平房住宅。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为金融街在建区。

南榆钱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250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伊先胡同。清代改你榆钱胡同,以树得名。因在什坊小街南,1965 年改称南榆钱胡同,与
北榆钱胡同相对。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丰汇园、丰融园小区。

南千章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254 米,均宽 4 米。明
代称千张胡同,当有制作豆制品千张的作坊,故名。清代以十八半截和前泥洼为界,析为南、
北、中千张胡同,此段在南,故名南千张胡同。1911 年后,"张"易为"章",改名南千章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汇丰园小区。

南篦子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255 米,均宽 3 米。明
代称沈篦子胡同,因内有沈姓以营制篦子远近闻名而得名。清代以十八半截 (今什坊小街)、前
泥洼胡同为界,析为南中、北沈篦子胡同,此段在南,故称南沈篦子胡同。1965 年定名南篦子
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已建成汇丰园小区。

横水车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王府仓胡同,北至民康胡同。全长 157 米,均宽 3 米 。1911
年后始称横水车胡同,因与东西向大、小水车胡同垂直相交,故名。 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
金融街在建区。

大水车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横水车胡同。全长 250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水车胡同。清代以今横水车胡同为界,析为东西水车胡同,此胡同在东,故称东水车胡
同。1911 年后更名大水车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小水车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横水车胡同,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衔。全长 233 羽米,均
宽 3 米。明代称水车胡同。清代以今横水车胡同为界,析成东西水车胡同,此胡同在西,故称
西水车胡同。1911 年后改称小水车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南水车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王府仓胡同,北至小水车胡同。全长 233 米,均宽 3 米。
原称马杓胡同,因位小水车胡同之南,1965 年更名为南水车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
融街在建区。

廉让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王府仓胡同,北至小水车胡同。全长 69 米,均宽 3 米 。
原称檊面仗胡同,因直而短,以形得名。后改称廉让胡同。 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
建区。

大月芽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曲折走向,且多支道,南端三条支道均为死胡同,北至王府仓胡同。全
长 80 米,均宽 2 米。清代称月芽胡同,以形得名。1949 年后析为大、小两条月芽胡同,此胡
同规模较大,故称大月芽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香家园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大乘胡同,北至王府仓胡同。全长 250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向家园,俗称香家园、香椒园,亦称向家院。1965 年将甄荐胡同并入,定名香家园胡同 。
甄荐胡同原称针尖胡同,既小又短,以形得名。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阳光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南起牛八宝胡同,北至王府仓胡同。全长 79 米,均宽 2 米 。
清代称羊肠胡同。1965 年改为阳光胡同。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牛八宝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香家园胡同,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306 术,均宽4
米。明代称钮家胡同,以姓得名。清初演为牛巴巴胡同,后雅化为牛八宝胡同。 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大喜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香家园胡同,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北有岔道,通牛八
宝胡同。全长 234 米,均宽 4 米。清代称喜雀(鹊)胡同。1911 年后更名为大喜鹊(雀)胡同,并将
石杆胡同并入,即胡同北通牛八宝胡同的岔道。1965 年将福寿里并入,即今东段北侧的死胡同 。
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建新盛大厦。

辘轳把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端有折弯,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锦什坊街。全长 130 米,
均宽 5 米。清代称辘轳耙胡同,亦称辘轳把,因走向形似辘轳把而得名。1990 一 2003 年拆除,
为金融街在建区。

大盆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呈"l"形,南行西折起自阜成门南顺城街,北至武定胡同。全长 230 米 ,
均宽 4 米。明代称盆儿胡同。清代析为大、小盆儿胡同。此胡同规模较大,故称大盆儿胡同。1965
年定名大盆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小盆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曲折走向,东不通行,西至大盆胡同。南连孟端胡同、玉带胡同,北通
武定胡同。全长 225 木,均宽 3 米。明代称盆儿胡同。清代析为大、小盆让胡同。此胡同规模
较小,故称小盆儿胡同。1965 年定名小盆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玉带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南北曲折走向,南起孟端胡同,北至小盆胡同。全长 158 米,均宽 3 米。
清代始称玉带胡同,以形得名。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孟端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489 米,均宽 4
米。明代称孟端胡同,亦称孟端家胡同。胡同两侧皆为旧式平房,多深宅大院,保存完好。1990
一 2003 年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东养马营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至锦什坊街,西至勤俭胡同。全长 167 米,均宽 3 米。明
代称羊毛胡同或羊毛营胡同。清代讹称养马营,为别于南侧的养马营,又称北养马营。西部后
改称鞑子庙,东段改称东养马营,其南侧的养马营遂改称西养马营。1965 年定名东养马营胡同 。
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勤俭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机织卫胡同,北至孟端胡同。全长 231 米,均宽 3 米 。
清代为后楼之一部,1911 年后东西段改称前楼,此段仍称后楼,1965 年改称勤俭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前撒袋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呈 "l"形,东起勤俭胡同,西行北折至友爱巷。全长 125 米,均宽 3 米 。
清代称撒袋胡同,或讹赛带。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胡同,此胡同在南,故称前撒袋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郡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后撒袋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勤俭胡同,西至前撒袋胡同。全长 95 米,均宽 4 米。清
代称撒袋胡同,或讹赛带。1911 年后析为前后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北,故名后撒袋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后楼胡同
位于千盛地区西南部。呈“┣”字形,东起勤俭胡同,西部南折至机织卫胡同。全长 99 米,均宽
3.5 米。清代称后楼,地界包括今勤俭胡同。1911 年后,此段一度改称前楼,勤俭胡同段仍称
后楼。1965 年将前楼改称后楼胡同,原后楼改称勤俭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
街在建区。

机织卫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起太平桥大街,西至真武胡同。全长 278 米,均宽 4 米 。
明代称济州卫胡同或济州卫新房,因戍卫京师的济州卫署在此而得名。清代讹为机织卫胡同,
亦称集祉街。1990—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友爱巷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呈 "广"形。东起后撒袋胡同,西段南折全面养马营胡同,北侧有岔道通
孟端胡同。全长 316 米,均宽 4 米。明代为羊毛胡同一部分。清代因内有鞑子庙,故改称鞑子
庙。1949 年后取团结友爱之意,改称友爱巷。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西养马营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东西走向,东至后楼胡同,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全长 211 米,均宽 3
米。明代称羊毛胡同或羊毛营胡同。清代讹称养马营,并分为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分别
称北养马营、南养马营,此胡同在南,故称南养马营。后北养马营西部改称鞑子店,东部改称
东养马营,南养马营遂改称西养马营。1965 年定名西养马营胡同。1990 一 2003 年平房全部拆
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四井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西养马营胡同,北至友爱巷。全长 104 米,均宽 4 米 。
清代始称四眼井,因井得名。1965 年将鞑子庙并入,定名四眼井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
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烟筒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西南部。东起机织卫胡同,西部北折通西养马营胡同。全长 202 米,均宽 3.5 米。
清代称南烟筒胡同。1911 年后改称烟筒胡同。1990 一 2003 年全部拆除,为金融街在建区。

南丰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250 米,均宽 5 米。明
代称宽街儿。清代以十八半截 (今什坊小街)、前泥洼为界,析为南宽街、中宽街、北宽街,此
为南宽街。1965 年地名整顿时更名为南丰胡同,与北丰胡同相对。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
局职工宿舍在内,原为清代状元府,后为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宅第。1990 一 2003 年 拆 除 ,
建丰汇园小区。

南太常胡同
位于丰盛地区东南部。南北走向,南起辟才胡同,北至什坊小街。全长 250 米,均宽 3 米。明
代称太常寺街,因太常寺一度设此而得名。清代以十八半截(今什坊小街)和前泥洼胡同为界,
析为南、中、北太常寺。此段在南,故称南太常寺。1965 年定名南太常胡同。1990 一 2003 年
拆除,已建成丰汇园小区。
崇文区

前门地区
前门大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正阳门箭楼,南至天坛路。长 1600 米,宽 20 米。
前门大街元代时叫丽正门大街。明代改称正阳门大街,俗称前门大街。由于明代的皇宫就建在
正阳门内不远的承天门里,各省官员来京朝见、办事一般都住在正阳门外一带。此街原很宽敞,
但两旁逐渐“搭盖棚房,居之为肆”。到清乾隆时,席棚之房逐渐改建为砖木的正式房屋。大街
东西两侧房后形成了里街,如肉市、布市、珠宝市、粮食店等。这样,一条大街变成为三条街。
五牌楼得东西两侧被房屋遮挡。20 世纪 30 年代,北平市市长袁良将前门大街展宽,形成目前
状况。前门大街是皇帝祭天必经之路,为了防御刺客,保证安全,规定临街的店铺房屋只能建
暗楼,不许建明楼。就是二楼得前檐,要比一层房屋向后收缩五尺左右。这条大街的商业从元
代至今久盛不衰。清《日下旧闻考》载:“今正阳门前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前代尤盛。”陆
续出现了许多专业集市、工匠作坊、货栈和戏院,如广和查楼等,还有百年老字号月盛斋酱牛
羊肉铺、正明斋糕点铺等。前门大街还是北京重要的交通枢纽。清末京奉火车站、京汉火车站
就设在前门两侧。
前门大街段珠市口至天桥曾称前门南大街,1965 年统称前门大街。大街两侧除有著名的北京历
史文化保护街区大栅栏和鲜鱼口外,还有诸多老字号与名店,如都一处、一条龙、老正兴饭庄、
功德林素菜饭庄等。
珠市口东大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广渠门内大街,西至珠市口西大街。长 1880 米,宽 7 米。
此处明代是猪市,所以明正东坊有“猪市口东”地名。此街形成于明代,称东西三里河、三里河
街,清宣统年间自西向东分称东珠市口、三里河、平乐园、东柳树井。1965 年合并各段统称珠
市口东大街。同时将德寿夹道、过街楼、北大院并入。过街楼因是大街西段路南小巷口处建的
过街小楼而得名。三里河大街在明代分东西三里河。据《京师坊巷志稿》记:“明史河渠志:言
城南三里河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多水溢,乃穿正阳门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
有三里河名。”三里河流经打磨厂、长巷头条西,穿芦草园、北南桥湾、金鱼池、红桥,流入左
安门迤西的护城河中。明代时曾有人建议利用三里河以济漕运,因三里河河道“势不易开”未实
行,决定修通惠河。明嘉靖年间修筑外城,三里河遂废成街,名称沿用河道名。此街东段路北
有一井,旁有柳树,为区别西珠市口得西柳树井,冠以“东”字,得名东柳树井。在大街的中段
北侧,有铁山寺,是旧三里河的重要标志。此街自修成后,一直是城南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
俗称“南大街”。民国初,街东口古刹大慈庵内酒业公会与路南得“恩成公”盐柜,控制全市的官
酒、官盐。
此街原有有轨电车,于 1953 年扩展道路时拆掉,改行公共汽车。2000 年 8 月该街扩建为两广
大街中的一段,2002 年 7 月通车,原街两侧破旧房屋被拆除,建成了一条现代化商业街,被崇
文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大都市街。
西兴隆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东兴隆街,西至鲜鱼口街。长 580 米,宽 9.5 米。
此街在《明北京城复原图》上曾标“羊坊草场”,为明代政府养羊和堆放草料之地。明人朱国祯
著《涌幢小品》记:“司牲所养羊三百六十只,每只食黑豆八合,草一斤,共用牧草军一百二十
名、官吏二名,五年内支出草二万四千余束。”清代羊坊草场废。由于这里有座兴隆寺,故改为
兴隆街。1965 年崇真观、东兴隆街西段并入,统称西兴隆街。
大、小崇真观,原是“明朝司礼太监张政舍宅建”(《析津日记》)。观早废,现为居民住宅。此街
是从崇文门外大街到前门大街的主要通道之一。
肉市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前门大街,南至鲜鱼口街。长 250 米,宽 4 米。
此街是前门大街东侧得里街,自清代起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称肉市,因肉铺多得名。1965 年文
宝楼夹道、太顺居夹道并入,统称肉市街。这里因有戏院、饭庄,十分热闹,因而与大栅栏、
鲜鱼口同列为北京的繁华街巷。街内路东有北京最早的戏园广和戏园。戏园建于明代,曰“查楼”。
据《宸垣识略》载:“查楼在肉市,明巨室查氏所建戏楼,本朝为广和戏园。”“巷口小木坊,书
查楼字,乾隆庚子毁于火,今重建。”民国初京剧科班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经常在此演出,
名演员雷喜福、高盛麟、马连良、叶盛兰等都是此班出来的。后改为“广和剧场”。清代以来这
里仍是繁华之地,有碎葫芦酒店、天福堂饭庄、正阳楼饭馆和全聚德鸡鸭店等店铺。
北桥湾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草厂六条,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136 米,宽 3~4 米。因处于古三里
河桥北的河道中而得名。
据《日下旧闻考》:“正阳门外东偏有古三里河一道”,由于三里河桥“历岁既久,土崩石泐,而
往来承载者病焉。”故“重建三里河桥”,其碑在桥西铁山寺。此桥为东西向汉白玉桥,早已埋在
地下,1953 年建三里河大街道路时发现,位置在原珠市口东大街尽开颜理发馆门前。其南北各
有南湾桥与北湾桥。古三里河从明代至清代中期,河水不断,到清代后期,河水干涸,河床变
为陆地。百姓建房居住,商人建肆经营,河道变成了街巷。街不长,住户和商店交错。这里为
草厂等各胡同通往珠市口东大街得必经之路,行人车辆川流不息,十分拥挤。老字号正明斋东
栈糕点铺设此。
西打磨厂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东打磨厂街,西至前门大街。长 1145 米,宽 10 米。因有许多打磨铜
器和石器的作坊而得名。
该街明代时称打磨厂,民国始分为东、西打磨厂。《京师坊巷志稿》载:“打磨厂,南城吏目署
在北……有玉皇庙、关帝庙。铁柱宫本名灵佑宫,祀许旌阳真人,萧公堂祀鄱阳湖神,均江西
公所。”此街西段因靠近前门大街,铺店多,商业发达。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有“四大
兴”之称的北京名饭馆“东兴居”就在西打磨厂街路南。又据 1981 年 9 月 17 日《 北 京 晚 报 》的《北
京眼镜业》一文,清代中期开业的北京有名的三山斋眼镜店也在这条街上。因靠近火车站,故
多旅馆。原明嘉靖年间建立的灵佑宫,民国初期曾改为警察分驻所,现为打磨厂小学。驰名中
外的同仁堂制药厂,大北照相馆等也在这条街上。此街为前门地区东西向主要街道之一。
鲜鱼口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长巷五条,西至前门大街。长 425 米,宽 5.4 米。
此街形成于明代,原名鲜鱼巷,曾是专卖活鱼的鱼市。附近的渔民在前门东南的泄水河(即三
里河)打鱼,再运到这里来卖。清至民国称鲜鱼口。1965 年将小桥胡同、梯子胡同、新者柏胡
同并入,统称鲜鱼口街。
小桥胡同的桥是泄水河上的过河桥,清乾隆以后不复存在。梯子胡同在小桥东,因这段路原是
河堤,由东向西逐渐增高,走行此路像是上梯,故有此名。新者柏胡同只是梯子胡同迤东极短
的一段路,因其地有一柏树而得名。鲜鱼口街清代中后期已发展成店铺相连的商业街。其中著
名的有:田老泉帽店、天成斋鞋店、便宜坊烤鸭店等。直到 1949 年前这里还有九家鞋店、七家
帽店。至今坐落于此的天兴居炒肝店、祥聚公糕点铺等老字号生意兴隆不减当年。鲜鱼口街是
崇文区一条重要的胡同,以诸多的老字号反映出浓厚的商贾文化,1999 年被北京市政府列入第
一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冰窖斜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北起大江胡同,西南至西湖营胡同。全长 392 米,宽 3.7 米,呈“/”形。
明代时此街北侧有个大冰窖,来往运冰车都从街上过,街又呈斜向,故名冰窖斜街。过去夏天
炎热时,旧京的贵族、官员、大户和饭庄饭馆冷藏食品需用的冰块多从这里取运。在冬天河水
结冰时,冰窖主把打下的冰块储藏在冰窖中,夏天开窖出售。但这种天然病不适于食用,人食
后常患肠胃传染病。从 1937 年北京建立第一个制冰厂后,这种天然病逐渐被淘汰,冰窖也相继
关窖。到解放后,政府明令不许食用天然冰,所以除极少数冰窖尚可生产外,大多数都停业了。
1965 年将澡堂子胡同并入,统称冰窖斜街。
新革路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西兴隆街。长 212 米,宽 4.2 米。
此街于明代形成,为当时新开出的胡同,故名新开口,属正东坊。清代改称新开路胡同。1934
年《最新北平全市详图》改为新开路。1965 年,为避免与东城区新开路重名,定为新革路。
据《宸垣识略》记载,清代南城吏目署曾设在此处。现 20 号院列为背景是文物保护单位。
义兴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崇文门西河沿,南到打磨厂街。长 75 米,宽 1.5 米。
此巷清代、民国时名为义兴和夹道。据说,清代这里有个义兴钱庄,故名。1965 年定现名。
肉市一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西走向。东起北孝顺胡同,西止肉市街。长 120 米,宽 1 米。以靠近肉
市而得名。
此巷民国时为穿店胡同,巷内有猪肉铺、戏楼、饭馆等,紧邻前门大街,较繁华。1965 年定现
名。
肉市二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肉市街中段东侧,呈“丁”字形。东起北孝顺胡同,西止肉市街,南到鲜鱼
口街。长 100 米,宽 1 米。以靠近肉市而得名。
此巷民国时称井儿胡同。1965 年定现名。
得风东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大席胡同,西至小席胡同。长 210 米,宽 2.5 米。
此地清《京师坊巷志稿》载名元帝庙。因此巷西北段有玄帝庙而得名。1934 年《最新北平全市
详图》中记为玄帝庙和十间楼。十间楼在此巷东段。1965 年将十间楼部分并入,定现名。
得丰西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小席胡同,西至南孝顺胡同。长 250 米,宽 1.5 米。
这条街东西倾斜,在明清时是沿着正阳门东南的泄水河得西南岸建起的。明《京师五城坊巷胡
同集》中称豆腐巷,属正东坊。因此处有豆腐坊而得名。清代、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
群智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街巷呈“人”字形,东口、北口通南芦草园胡同,西口至大江胡同。长 280
米,宽 2.7 米。其街巷的形状似马尥蹶子,故在清《京师坊巷志稿》中记为南趹子胡同。民国
时改为“南趹孜”。1949 年时为南趹孜胡同。因地名不雅,1965 年定名为群智巷,取群众智慧之
意。
南晓顺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鲜鱼口街,南至大江胡同。长 126 米,宽 4.7 米。
该胡同名称来历和演变情况与北晓顺胡同相同。1965 年将如意巷、信尔胡同并入,定现名。
北晓顺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有两个北口通西打磨厂,南至鲜鱼口街。长 305 米,宽 3.9 米。
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称此巷为“孝顺牌胡同”,原意为孝顺父母之人立的牌坊。清代时
以鲜鱼口街为界分成南、北孝顺胡同。1965 年将罗圈胡同、戥子市并入,统称北晓顺胡同。“文
化大革命”中曾称众红北胡同。1973 年恢复原名。
《编制街村图说》(1929 年翻印)记:“北孝顺,南北向,幅宽长,土路街,尚属清洁,商业以
工业居多,系中等铺户。”“罗圈胡同,南北向,幅狭短,土路,亦属清洁,以工业为多,系中
等铺户。”“戥子市,东西斜向,巷幅狭短,土路,通行大车,欠整洁,系中等铺户。”戥子市在
清末有十几家戥子铺和小作坊,所制的戥子做工精细、计量准确,为药店、金银首饰店必备,
故此巷虽小,却闻名全国。胡同内旧有灵应三官庙。
北晓顺胡同现为居民住宅,巷内有多出旅馆。
好景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銮庆胡同,南至西兴隆街,西通长巷四条。长 200 米,宽 3.2 米,呈“卜”
形。
此胡同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全图》上名高井儿胡同,后改为高井胡同。清初时,
西段是个高坡,坡上有一口甜水井,附近居民多来这里汲水,称为高井。 1965 年将小观胡同、
南扁担胡同并入,统称好景胡同。
小观是小崇真观得俗称。《宸垣识略》记:“崇真观在打磨厂之南巷,明司礼太监张政舍宅建”,
小崇真观是清乾隆年间崇真观道士在南面建的下院,胡同以观得名。此巷旧时有诸多会馆。现
为居民住宅。
北翔凤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南翔凤胡同,西通南深沟胡同,东到洪福胡同。长176
米,宽 4 米,呈“\”形。
明代时称此胡同为墙缝胡同,清代改称翔凤胡同,民国初期分南、北翔凤胡同。1965 年将堂子
大院并入。载“翔凤胡同或作墙缝”。“墙缝”是表示胡同狭窄似墙缝之意。北翔凤胡同最窄处仅
有 5 尺宽。
南翔凤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与北翔凤胡同相接,南至西兴隆街。长 138.6 米,宽 2.4 米。
胡同名称来历与北翔凤胡同相同。经实地考察,南翔凤胡同确实路窄,最窄处只有 2 尺 多 宽 。1965
年将西翔凤胡同并入,定现名。
洪福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西北起南翔凤胡同,南至西兴隆街。长 181 米,宽 4.3 米,呈“﹁”形。因弘
福寺而得名。
弘福寺是明代宫廷侍臣贾桂得家庙宗祠。弘福是庙中的第一代和尚。人们称之为弘福寺,也叫
宏福寺。《京师坊巷志稿》又记为红佛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全图》记为弘福寺。
寺今尚存。国家教委宿舍即是当时贾府马号旧址。
1965 年将小观音阁、高博胡同并入,统称洪福胡同。
北深沟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崇文区西河沿,南到西打磨厂街。长 84 米,宽 5.8 米。此胡同窄短,
地面南高北低,有沟状。
清乾隆年间,这里原是泄水沟,到了光绪年间,才有了民房,形成街巷。清《京师坊巷志稿》
有“深沟口”地名。据传,清代时这里地势低洼,每逢雨季,积水成潭十分泥泞,被人称为“泥水”
胡同,故以深沟为名。民国时期,以打磨厂街为界,分为北深沟和南深沟两条胡同。1949 年后
修建地下管道,铺沥青路面。1965 年定现名。
南深沟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打磨厂街,南到西兴隆街。清代称“深沟口”,民国称南深沟,得名
同北深沟胡同。1965 年将小井胡同并入,定位现名。
同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新革路,西通洪福胡同。长 294 米,宽 4.9 米。1965 年由贾家花园和
乐家胡同合并而成。清《宸垣识略》载:“今草厂东有平乐园、南官园、贾家花园等名,皆昔时
园亭遗址。”贾家花园为贾姓大户亭园,据《曲沃县志》记载,贾姓是“贾汉复,曲沃人,号静
庵,汉军正蓝旗,都统,治水有功,官至右副都御使,兵部尚书,陕西巡抚”。乔山书院也曾设
与此。现同乐小学应是原址。乐家胡同因同仁堂经理乐家居住于此,同仁堂制药厂亦设于此处
而得名。此胡同东西段较宽,北段为狭窄小巷,宽约一尺,只能走一人。
中芦草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北芦草园胡同,南至南芦草园胡同。长 320 米,宽 4 米。因曾为芦苇
塘而得名。名称沿革同北芦草园胡同。1965 年定现名。
南芦草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北桥湾街,西至青云胡同。长 308 米,宽 6.4 米。因曾为芦苇塘而得
名。名称沿革同北芦草园胡同。1965 年将靠山胡同并入,定现名。
北芦草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草厂七条,西至青云胡同。长 279 米,宽 4.9 米。明代时称芦苇园,
原为三里河河身,后成为芦苇塘。填平建房后,名为芦苇园。清代的中城吏目署曾设在这里。
旧时为土路,通大车,多有做皮货、木厂的商家。清光绪北京地图上有东、北、中、南芦草园
四个地名。民国时,东芦草园并到了薛家湾,此处有北、中、南芦草园。1965 年将北芦草园小
头条、小二条、小三条、小四条并入,统称北芦草园胡同。
大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北芦草园,南至大江胡同。长 290 米,宽 4 米,呈“J”形。因旧时有编
苇草席得作坊而得名。
该胡同形成于明代。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为席儿胡同,清代改成大席胡同。因靠近芦
草园,居民多以编苇席为生。1965 年,将富寿里、康阜胡同、坑洞胡同并入。
小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呈“丁”字形,东起大席胡同,西北至得风东巷,西南至大江胡同。长 108
米,宽 1.5 米。
明代称席儿胡同,属正东坊。清代至民国称小席胡同。因靠近芦草园,多有用苇草编席的作坊,
又连接大席胡同,既短又窄而得名。1965 年将花枝胡同并入,统称小席胡同。
大江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南起珠市口东大街,西北至前门大街。长 668 米,宽 5 米,呈“\”形。
明代称蒋家胡同,清代称大蒋家胡同。“大江”系“大蒋”谐音而来。此胡同路面较宽,与布巷子、
肉市街、大小席胡同、冰窖斜街、高筱胡同等十二条胡同相通,是珠市口东大街通往前门大街
的捷径。胡同南面有一小巷,原名小蒋家胡同。1965 年,大、小蒋家胡同改为大、小江胡同。
小江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南北走向,北起大江胡同,南至冰窖斜街。长 324 米,宽 2.5 米。名称来
历变化同大江胡同。1965 年将孝达胡同部分并入,定现名。因位于大江胡同南,且又较窄,故
称小江胡同。
此处因有平阳(阳平)会馆戏楼而闻名于世。会馆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建戏楼。戏楼宏伟
壮观,有上下三层戏台,两侧墙壁绘有壁画,是北京现存规模较大、建筑考究、保存又比较完
整的清代风格民间戏楼佳作,对研究会馆的建筑布局和戏剧发展史有一定的科学价值。1984 年
被定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罗家井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大江胡同,西至前营胡同,以井为名。长 200 米,宽 1.5 米。
地名出现于清光绪年间,称罗家井。据说,这里曾有姓罗的在院中打了一口井,供附近多家食
饮,因而得名。1965 年将箭杆胡同并入,定现名。
布巷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鲜鱼口街,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570 米,宽 5.4 米。
清代时名布巷子,为前门大街东面果子市街房后的里街。清代初年,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把
农村副业生产的土布运到这一带出售,故有布巷子之名。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洋布大量上市,
这个以经营农村土布为主的市场才告结束,但仍留有不少布匹批发店铺,亦有布市之称。1965
年定现名。
果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大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390 米,宽 5.3 米。
清宣统年间约有六十余家批发贩卖干鲜水果得果行在此,其中著名的有:万城、恒兴、顺昌、
同顺四大果行。果行分红果、黑枣、核桃、柿子、鸭梨、西瓜等专行。这些果行都有当时政府
发的“龙帖”。各地瓜果运来后由专柜收,供皇宫选用,平民不得购买。民国后多供应小贩。农
村果农把果子运来,必须经过果行过秤,定价钱。买卖成交,果行收佣金。当时北京有两个大
果子市,德胜门外的叫北市,前门果子市称南市。1950 年果子市迁至永定门外。1965 年将瓜子
店并入,统称果子胡同。
西湖营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小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174 米,宽 4.5 米。
清代在前门泄水河西有驻军的营地,故称“西河营”,后称西湖营。民国《最新北平全市详图》
上有西湖营地名。此地在清末民初时是北京有名的“绣花大街”。1901 年《辛丑条约》签订后,
外国侵略者在北京东交民巷取得驻军权。这些外国人对中国的丝绸刺绣极为喜爱,到处收买。
因此,在西湖营街上办起了二十来家专卖丝绸刺绣的洋行,以顾绣、礼服为主的元隆顾绣店等
上等铺户就设在这里,人称绣花大街。此街鼎盛时期在民国期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逐渐衰落。
1956 年绣花街得店铺参加了公私合营,并店迁走。1965 年定现名。
冰窖厂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南起冰窖斜街,西北至罗家井胡同。长 250 米,宽 2.5 米,呈“﹁”形。
此胡同在明代时名冰窖胡同,胡同内建有冰窖。每年冬天从金鱼池将自然冰运到这里储存到夏
天再出售。现冰窖厂小学即是冰窖原址。1965 年,将曲尺胡同并入,统称冰窖厂胡同。
东八角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薛家湾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250 米,宽 2 米。
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此胡同为巴家胡同,得名于这里住有一家姓巴得大户。清《京师
坊巷志稿》音转为八角胡同,1934 年分为东八角胡同和西八角胡同。东八角胡同北起薛家湾,
向南有四个曲弯,而且胡同更窄,最窄处只有一尺多。
西八角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薛家湾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250 米,宽 2 米。胡同名称来历
及演变情况同东八角胡同。
高筱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大江胡同,先东西,后朝南至珠市口东大街。呈 “「”形,长 150 米 ,
宽 2.8 米。
此街中间经过五个拐弯,南段最窄处仅能容一人行走,是北京有名的狭窄胡同之一。因其形状
如同一根弯弯曲曲的杆子高高挑起,清代名为高跳胡同,后改为高挑胡同。1948 年改名为高筱
胡同,从“高挑”谐音而来。现已拆除。
施兴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好景胡同,南至西兴隆街。长 314 米,宽 2.8 米。
此地清代时分为大、小始兴胡同。因胡同中间稍宽,内有东西向的小巷,称为小始兴胡同,不
通行。民国后改为大、小施兴胡同。据当地住户传说,在清代中期,该地原是无人居住的地方,
嘉庆年间,始有建房居住者,逐渐形成不规则的街巷,故有始兴之名。1965 年将小施兴胡同并
入,定现名。
銮庆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南深沟胡同,西至长巷三条。长 335 米,宽 5.5 米。明《京师五城坊
巷胡同集》记载为銮敬胡同。据说是以平民命名的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图》称銮庆胡同,由“銮
敬”谐音而来。1965 年将北扁担胡同并入,统称銮庆胡同。1966 年至 1972 年曾名为红群胡同。
1972 年恢复原名。
扁担胡同,据传,因明代此地有卖扁担的人居住而得名。胡同内原有襄阳、粤西会馆。
新潮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鲜鱼口街,南到大江胡同。长 109 米,宽 3.4 米。此街明代称手绢胡
同,又称手帕胡同,属正东坊。清代、民国时称抄手胡同。1965 年定现名。
清《京师坊巷志稿》记:“抄手胡同西有吉安二忠祠,为吉安会馆。藤阴杂记,二忠祠在鲜鱼口 ,
吉水人祀文信国、李忠肃邦华。忠肃甲申殉节于吉安会馆,即此。”《宸垣识略》卷九记:“吉
安二忠祠在鲜鱼口内手帕胡同,明建……今圮废,门额尚存。”现会馆房舍尚好,为民居。
奋章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戴家胡同,西至草厂十条。长 252 米,宽 2.3 米。
此地清末民初时,原为粪场子。据《北京胡同丛谈》一文记“粪场大院(今奋章胡同)”,《 北 平
地名典》记为奋章大院。1965 年定现名。
胡同内 55 号四合院,系京剧名净郝寿臣旧居。1986 年,郝的后人遵照其遗嘱,将房产捐献给
北京市人民政府,作兴办幼儿福利事业用。1989 年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薛家湾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北武圣巷,西至北桥湾街。长 304 米,宽 4.8 米。以姓氏为名。此地
明、清以来称薛家湾,原为旧三里河道湾处,有一驶船的人家姓薛,故名。1965 年将关帝圣境
胡同、碳厂子并入,定现名。
《宸垣识略》载:“关帝庙,在薛家湾,系旧刹,前有坊曰关帝圣境。”后成地名。此胡同内 39
号即清末官宦家庙“钱氏宗祠”。《宸垣识略》记:“吴越王钱镠祠在芦草园,雍正二年敕封诚应
吴越武肃王。其裔孙世章创建西竺庵,在芦草园。”吴越武肃王即唐末五代初吴越国得创立者浙
江临安人钱镠。“钱氏宗祠”三层院落,祠内原有钱王像、康熙题写的“保障江山”匾额及一些碑
刻等历史文物,由于历史久远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多已不存。现钱氏后裔四世同堂仍住此
院。
青云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南芦草园胡同。长 280 米,宽 1.5 米。
此地原名庆云巷、庆云大院。清《京师坊巷志稿》载:“在大小崇真观与北芦草园之间有庆云庵 。”
因而得名。1965 年将庆云大院、十间楼并入,定现名。
十间楼因胡同内有十间楼房建筑而得名,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此地原有仙翁庙、火神庙和颜
料会馆。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在现 29 号院居住。
前营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罗家井胡同,南至小江胡同。长 160 米,宽 2 米。因曾有驻军而得名。
此地在清乾隆时曾有驻军。乾隆《京城全图》上记为前营儿。1933 年《北平地名典》记为前营 。
1965 年将孝达胡同并入,定现名。
后营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罗家井胡同,向南折后向西至前营胡同。长 170 米,宽 2 米。此地在
清代时称后营,因有驻军而得名。1965 年将孝达胡同部分并入,定现名。
庆隆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鲜鱼口街以北,呈“丁”字形。东起长巷头条,西到北孝顺胡同,南止鲜鱼
口街。长 191 米,宽 2 米。1933 年《北平地名典》记为庆隆大院。1965 年定现名。
长巷头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打磨厂街,东南斜向至得丰东巷。长 510 米,宽 4.1 米,呈“\”形。
此巷明代称“长巷儿一条”。清代时以梯子胡同为界分为长巷上、下头条胡同。据《天府广记》
载:“正统间因修城壕,作坝蓄水,虑恐多水溢,故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开通壕口,以泄其水。 ”
该泄水河从前门东南的壕口,穿过打磨厂,向东南流,河的东岸为长巷儿头条,西岸是孝顺胡
同。此后二条、三条、四条沿着河岸走向建起来。因此,长巷儿几条胡同形成斜街。此处曾有
泾县、南昌、汀州、江右、丰城等会馆。
1965 年,上、下头条合称为长巷头条,自此往东依次定为长巷二、三、四、五条。
长巷二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
北起西打磨厂街,东南至长巷五条。长 450 米,宽 2.8 米。形成于明代,称长巷儿二条,属正
东坊。清代以鲜鱼口街为界,分别为长巷上二条胡同和长巷下二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定
为长巷二条。
清《京师坊巷志稿》载:“长巷上、下二条胡同,有临江、汀州、浦城、武陵诸会馆。旧有广丰
会馆,今废。”汀州会馆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 年) ,是北京独一无二的福建风格的民
间建筑。有南北两馆,大小 6 个院落,50 余间房。整体建筑形制独特,雕工精湛,淡施彩绘,
色调素雅。1984 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长巷三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打磨厂街,东南至长巷五条。长 400 米,宽 2.5 米。1965 年定现名。
曾有长美、金溪、临江、南城诸会馆。
长巷四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西斜向。北起銮庆胡同,东南止长巷五条。长 300 米,宽 4 米。曾有岳
阳、上新、新城、乐平、休宁、金谿、南昌诸会馆。1965 年将老者柏胡同并入,统称为长巷四
条。
长巷五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止得丰东巷,西与长巷头、二、三、四条相通。长 250
米,宽 2.8 米。明代形成,称高庙胡同,属正东坊。巷内有关帝庙,俗称高庙,故得名。清、
民国时沿称,1965 年定现名。
前门南河沿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西走向,西起崇文门西河沿,东止崇文门菜市场,无出口。长 350 米 ,
宽 4 米。该地在清代称南河岸,民国以后称南河沿,1965 年定现名。
此街在民国时西通前门大街,1979 年新建前门中学楼房后,西段已不存在,中段路南被煤场圈
起,只剩 13~15 号三个居民院。
草厂横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草厂十条,横穿九、八、七、六、五、四条,西止草厂三条。长 270
米,宽 3.7 米,该胡同与草厂诸胡同形成的时间相同,明清时无名。 《民国地名典》始记为草厂
横胡同,因横穿草厂诸胡同之中而得名。33 号曾为京剧名家小兰英住宅。
草厂头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端东折至草厂二条。长 220 米,宽 4.8 米。因旧时为积
草之地而得名。
此巷在明代称羊房草厂一条。清代名草厂头条胡同。1965 年定现名。草厂二至十条依头条从西
至东顺序排列。草厂横胡同横穿于三至十条。《京师坊巷志稿》记:“芦草园即坊巷胡同集之芦
苇园也,盖前明积草之地,故其北草厂诸胡同皆以是名。”
旧时这里房屋整齐,多住中上等户,有很多会馆,如广州、麻城、金箔等,现改为居民住宅。7
号院原为广州会馆,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罗瘿公曾居于此。
草厂二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 246 米,宽 5.3 米。
该地名沿革见草厂头条。1965 年定现名。据清《宸垣识略》记载,二条胡同内有邵武、黄冈、
应城等会馆。
草厂三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 225 米,宽 4.8 米。沿革见草厂头
条。1965 年定现名。
据清《宸垣识略》记载,三条胡同内有南陵、太平等会馆。1999 年北京市政府将草厂三至九条
和鲜鱼口街列为北京市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此地以其北京城南特有的南北走向胡同,
东西开门的小巧的四合院,带有浓郁的城南民居风情,体现出深刻的民俗文化。
草厂四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 304 米,宽 3.4 米。沿革见草厂头
条。1965 年定现名。
草厂五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街道呈斜向,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桥湾街。北始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
园胡同。长 304 米,宽 3.5 米。沿革见草厂头条。1965 年定现名。胡同内曾有宝庆、仙谿、黄
梅会馆。
草厂六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 276 米,宽 3.6 米。沿革见草厂头
条。1965 年定现名。胡同内曾有孝感会馆。
草厂七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北芦草园胡同。长 315 米,宽 4.5 米。沿革见草厂头
条内曾有南安、袁州、惠州会馆。1965 年定现名。
草厂八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薛家湾胡同。长 326 米,宽 3.2 米。沿革见草厂头条。
内曾有辰沅、汉阳会馆。1965 年定现名。
草厂九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薛家湾胡同。长 340 米,宽 4.3 米。沿革见草厂头条。
曾建有蕲州会馆。1965 年定现名。
草厂十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兴隆街,南至薛家湾胡同。长 259 米,宽 4 米。沿革见草厂头条。
内曾有湖南、长沙、京山、长郡等会馆。1965 年定现名。

崇文门外地区

崇文门外大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崇文门内大街,南至天坛路。长 1440 米,宽 20 米。因位于崇文门外,
故名。
元时建大都城,在现崇文门稍北处建文明门。明永乐十七年(1419 年)城门虽迁建,但名称仍
旧,明正统四年(1439 年)改称崇文门。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哈达门,元时,门内附近曾有哈
达大王府。一说又名海岱门,因泰山、渤海俱在其东,登楼可望。由于崇文门是当时车船来往
的枢纽,明清时将京师税务衙门设于此地,征收商税。1930 年撤销。20 世纪 60 年代崇文门城
楼及大部分城墙拆除。
崇文门外大街的瓷器口至手帕胡同一段,旧称瓜市大街,是各种瓜果的集市。有 18 家酒店,垄
断全市官酒(上过税后得酒称官酒,没有上过税偷着卖得酒称私酒)。
此街过去是一条土路,民国时期铺成碎石路。1950 年展宽路面,修建上下管道,铺设沥青路面 。
1978 年打通南段,直通蒲黄榆,20 世纪 90 年代扩修为四上四下的宽广路面。现哈德门饭店、
新世界购物中心、同仁堂集团等现代化商厦矗立在大街两旁。
西花市大街
位于崇文区北部。东起羊市口与东花市大街相通,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520 米,宽 8 米。此
街与东花市大街原为一街,明时称神木厂大街,因明代此地有神木厂机构,故名。
这一带在元代是大都城东南郊风光秀丽的游览去处。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水木清华亭元侍
御史王俨别业,文明门外东南里许,园池构筑,甲诸邸第。”另在《京师坊巷志稿》上进一步印
证:“水木清华亭遗址,皆无可考,核其地望,当与今花市大街相近。”从明代永乐年间起,这
里又成了存放“神木”的神木厂。据《明史》记载:永乐四年(1406 年)“帝将营北京。命礼(工
部尚书)取材川蜀。礼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出谷中抵江上,声如
雷,不偃一草’”。“天子以为神,名其山曰神木山,遣官祠祭。”而后把这几株大木也当神一样
的供奉起来。俟北京城建成后,于永乐二十年(1422 年),在文明门(即今崇文门)外建了个
神木厂。
清代神木厂大街改称花市大街,以“花市”得名。以羊市口为界,分称花市中头条至中四条;北
小市口以东称花市下头条至下四条。从西向东顺序排列,总计十二条东西方向的胡同,与东、
西花市大街平行展开。
西花市大街南侧有一座建于明代(1415 年)的清真寺,据残存碑碣记载,“明清两代曾多次修
缮”。该寺为北京敕建四大清真寺之一。寺中的师古堂、碑亭、大殿、配殿等主要建筑保存完整 。
其中的大殿建筑是北京有名的,该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七间。传说,该大殿的四根大梁为“恐雀
木”所做。所以,一切雀鸟不敢飞入。1984 年该寺定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在西花市大街中有一座火德真君庙,建于明代,最初是神木厂悟元观下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重新修葺,每逢初四、十四、二十四开庙三天。从此每月逢四这天,人们在庙前设置摊点
出售货物,逐渐形成定期集市。到了清代中叶,已经发展成为店铺林立、摊商众多、商品齐全,
游人络绎不绝的商业街。此庙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多年为居民占用。2002 年完成居民搬迁 ,
正在进行修缮工程。
东打磨厂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北官员胡同,与西打磨厂街相连。长 580 米,宽6
米。
此街形成于明代,名打磨厂。民国以后改成东打磨厂,1965 年定名东打磨厂街。在明代初年,
从北京城西的房山县来了几个石工,在打磨厂一带打制磨面的石墨和磨刀枪的磨刀石,逐渐发
展为大小作坊和打磨厂,因此留下打磨厂的地名。在打磨厂的发展变迁中,东打磨厂街从清代
中期起,逐渐发展成北京的文化街。街上出现了很多书局、年画、折扇等店铺。其中的老二酉
堂、宝文堂、文成堂、泰山堂和学古堂等书局都是北京有名的。这些书局不仅经营古版书籍,
而且自设工厂,用木版印制《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书。扇画铺都在东打磨厂的东
段,这些店铺夏天卖折扇,冬天卖年画。
此地曾有粤东、潮郡、临汾、宁浦、应山、钟祥诸会馆。
东兴隆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北官员胡同。长 620 米,宽 6 米。因清代咸丰年
间街中有兴隆寺而得名。
此街形成于明代,称木厂儿,清乾隆《京城全图》记作木厂胡同。因为在明代时,这一带木厂
多,所以留下此地名。此街西段路北有灵官庙、又称灵官庙街。兴隆街地名出现于清光绪年间
朱一新、缪荃孙合纂的《京师坊巷志稿》。1965 年调整街巷时,兴隆街与木厂胡同合并,称现
名。
此街清末民初为商业街,店铺林立。有木厂,后渐寥落,有鞋铺八家,生产“千层底”布鞋远近
驰名。今 32 号四合院,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完好。1929 年著名京剧艺术家焦菊隐、
程砚秋等曾在此创办过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交通银行在此办公, 20 世纪 50 年
代北京市药材公司设此,仅为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
远望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兴隆街,西至东茶食胡同。长 200 米,宽 6 米。
明代时此街名为阎王庙街,属正东坊。因街上有个阎王庙。清代分称阎王庙前街和阎王庙后街。
民国后又俗称延旺庙街(《燕都丛考》),取吉祥之意。1965 年定名为远望街。该庙在民国时尚
有僧人,1958 年拆除,后在其址上建立了北京市第 116 中学。
喜悦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翟家口胡同。长 380 米,宽 4 米。
此胡同形成于明代,原名喜鹊胡同,又名喜雀胡同。清至民国沿用。清末胡同内有电报局, 《京
师坊巷志稿》记“杨氏园,新设电报局于此”。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翟家口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打磨厂街,南至东兴隆街。长 200 米,宽 5 米。据记载原有翟姓人
住此,故名。
此胡同形成于明代,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名翟家口儿,属正东坊。可知翟姓必为明嘉靖初期
以前人。 《北京地名志》引《琐闻录》说是因明代名臣翟銮居此而得名。清至民国称翟家口。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远望东街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兴隆街,南至东茶食胡同。长 175 米,宽 4 米。因在远望街东而得
名。其历史演变情况同远望街。1965 年定现名。
铁香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南官园胡同,西至戴家胡同。长 70 米,宽 2 米。
民国始见记载,称铁香炉。原胡同北侧有一小土地庙,内有一座一人多高的铁香炉,因而得名。
1965 年改为铁香胡同。
巾帽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翟家口胡同。呈“⊥”,长 263 米,宽 5 米,据传,
以前这里卖帽子得作坊很多,故名。
巾帽胡同形成于明代,称金帽儿胡同,因金姓制帽作坊而得名,属正东坊;清代以后称巾帽胡
同。民国以后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曾在这里居住过。
板井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打磨厂街,南至大桥胡同。长 120 米,宽 3 米。
此胡同形成于明代,属正东坊,因胡同内有一盖板井而得名。胡同虽小,但在明《京师五城坊
巷胡同集》和清《京师坊巷志稿》中均有记载。另据《天咫偶闻》记:“崇文门外板井胡同,有
祝姓人称米祝,盖自明代巨商,家犹殷实,京师素封之最久者,祝氏园向最有名,后改茶肆,
今亦毁尽。”胡同内有翟家口小学。现已拆除。
南官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兴隆街,南至茶食胡同。长 230 米,宽 4.5 米。
此胡同在北官员胡同东南,系明代达官显贵的花园遗址。明称官菜园,清称官员胡同。胡同西
南的亭园,于清代后期才逐渐废弃。1965 年定现名。
北官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打磨厂街,南至东兴隆街。长 215 米,宽 5 米。
此处清代至民国都称北官园,系明代达官显贵的花园遗址。《宸垣识略》记载:“今草厂胡同东
有平乐园、南官园、北官园、贾家花园等名,皆昔日亭园遗址。”民国初年胡同内有药行公会。
解放后改为人大会堂职工宿舍。1965 年定现名。
莲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打磨厂街与巾帽胡同之间,南北走向。南段西折,北起巾帽胡同,南至
东兴隆街,中西折通莲子西巷。长 150 米,宽 3 米。
明代称帘子胡同,据当地老住户说,清末民初时这里还住着两户以打帘子为生的小手艺人。因
为住的打帘子的人多,所以才有这个巷名。清代至民国改称莲子胡同,用谐音。1965 年将一跑
胡同并入,定现名。
一跑胡同位于莲子胡同与莲子西巷之间,东西走向,长仅 4.5 米,宽 2 米,以其短,一跑即过
而得名。
细米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打磨厂街,南至东兴隆街。长 200 米,宽 2.5 米。
此街形成于明代,称细米营,属正东坊。清代称细米巷和细米胡同。民国以后称细米胡同、细
米巷。1965 年定现名。
2002 年从细米胡同始左右拓宽,新开辟出一条大道,北通台基厂、王府井,南到天坛公园北门 ,
名祈年大街,成为贯通南北的又一条主干线。
大桥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翟家口胡同,西至细米胡同。长 160 米,宽 3.5 米。
此胡同清代称打雀儿胡同。民国初年,演变为大桥胡同,用谐音。
三川柳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打磨厂街,南至大桥胡同。长 120 米,宽 3.5 米。此地曾名三川柳,
形成于明代。清《京师坊巷志稿》记三川柳,其中有一小胡同称朱鸭子店。民国以后亦称三川
柳。1965 年定现名。
豆谷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莲子胡同,西至翟家口胡同。长 200 米,宽 3 米。
此胡同形成于明代,以万历至崇祯年间正东坊记有豆腐巷,因有豆腐作坊而得名。清代改名东
豆腐巷,以与中城西城豆腐巷相区别。民国时沿用。1965 年定现名。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旧
居后门在此胡同内。现已拆除。
北粉浆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巾帽胡同,南至东兴隆街。长 100 米,宽 3 米。
此胡同形成于清代,称粉线胡同。民国后因其南有南粉浆胡同,故称现名。现已拆除。
南粉浆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兴隆街,西至东茶食胡同。长 150 米,宽 3 米。
此胡同形成于清代,称黑(贺)粉浆胡同,民国以后改成南粉浆胡同。民国初年这里以出粉刷
墙壁的粉浆著名,还有一些小手工业作坊,其中双十字刀剪颇有盛名。
南五老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290 米,宽 4 米。
此胡同明代称卢老儿胡同,清代时为南、北五老胡同。这里民国初年曾住过盐商查氏,经营珠
市口东大街路南的恩成公盐柜,垄断全城官盐。
2003 年,南五老胡同以东,珠市口东大街以北,拆迁建新世界花园二期。
苗家胡同
位于崇文区外大街,西端北折至东兴隆街。长 180 米,宽 1.5 米。此胡同形成于明代,名称起
因不详。
北五老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兴隆街,西南至东茶食胡同。长 160 米,宽 6 米。此胡同形成于明
代,与南五老胡同统称为卢老儿胡同,属正东坊。五老即从卢老音转而来。清至民国分南、北
五老胡同,沿用至今。现已拆除。北五老胡同内原有宁波、严州会馆。
戴家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兴隆街,南段向东到北胜武巷。长 220 米,宽 4 米。民国始见记载,
称戴家庄,后将明德巷并入。1965 年定现名。
东茶食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崇文门外大街,西至奋章胡同,向南折有一小死胡同。俗称“茶房口”,
长 620 米,宽 5 米。因有旧京茶行人市而得名。
东茶食胡同,与宣武门外西茶食胡同相对称。胡同形成于明代,称茶食胡同。当时,在胡同的
路南,有个茶房的聚集点。这种聚集点旧时行话叫“口”。厨工就是厨子口,茶房就是茶房口。
由于南城的茶房口设在这里,又因胡同中有做茶食的作坊,因而,在《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上叫茶食胡同。清代沿用,1928 年改为现名。
风箱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广兴胡同,南止东茶食胡同。长 70 米,宽 1.5 米。形成于清末,因
两头窄中间宽,形似风箱而得名。
广兴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茶食胡同东端北侧,曲折多向。东起南粉浆胡同,南通风箱胡同,北接
苗家胡同。长 270 米,宽 7 米。
广兴胡同,明代无考,清代中期是一片空地。因清光绪初年著名花旦演员俞玉芹在此开设广兴
园戏园,民国初年,改名广兴园大院。其南清末民初时建民房,有人在此养火鸡,故《最新北
平全市详图》上称之为“火鸡胡同”。1965 年将鸟枪胡同、火鸡胡同、牛犄角胡同并人,定现名。
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厂宿舍,即广兴园旧址。广兴园最初只是卖清茶、说评书,后来著名京剧
演员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梆子演员金刚钻,评剧演员李金顺等都曾在此演过戏。相传,
广兴园还有醇亲王的股份。义和团运动时,曾在此设坛练武。民国初年,戏园日渐衰落,不久
歇业,而广兴园的名称沿用下来。
珊瑚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285 米,宽 3.5 米。
此胡同形成于明代,称石虎胡同,属正东坊。清乾隆年问改称石鼓胡同。据《宸垣识略》记载:
“永寿寺在石虎胡同,系旧刹,有敕赐额”,其旧址在 3 号院,1956 年拆除。此寺前原有两个小
狮子。据传胡同内有击凿石狮或石鼓的工匠作坊,因而得名。宣统年间又改回石虎胡同,民国
沿用。1965 年将石虎北大院并入,定现名。现已拆除。
银丝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珊瑚胡同,西至南五老胡同。长 170 米,宽 2.5 米。
该胡同原名银丝胡同,始见于 1933 年《北平地名典》。西段称黄雀胡同,始见于 1948 年《北京
历史地图集》。1965 年两条胡同合并,定现名,现已拆除。
中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珊瑚胡同,西至南五老胡同。长 110 米,宽 3 米。
清光绪年问在石虎胡同西有一棵高大槐树,附近人家夏季在此乘凉,因而得名。民国以后始见
记载,称槐树大院。1965 年定现名。
香串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300 米,宽 4 米。形成于明代,
名称起因不详。清以后一直沿用。
高营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高营北横巷,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25()米,宽 5 米。
此胡同形成于明末清初,为高丽人聚居地,称高丽营、高家胡同 (见清《京师坊巷志稿》)。清
末改称高家营。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
手帕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南羊市口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600 米,宽 5 米。因原有手帕作
坊而得名。
手帕胡同是西花市大街南邻的一条古老胡同,早在明代时就称此名。1965 年将瓜子胡同、小堂
子胡同、楼湾胡同并人。
楼湾胡同形成于清末,胡同原有一弧形楼房,路以楼势,因此得名。这条胡同机构颇多,清代
的仓场总督署设在路北,民国时期的外三区警察署也设在路北。民国初年在路南成立了手帕胡
同小学,文化教育在外城是发展较早的胡同。外城有名的庆福堂大饭庄也在路北。京剧艺术家
侯喜瑞曾居住于此。
黄家店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西花市大街,南至手帕胡同。长 80 米,宽 2 米。原名黄家店,因有黄
姓开店而得名。始见于 1933 年版《北平地名典》。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该胡同邻近西花市,胡同中间原是个大空场,过去花市的花集以卖纸花、绢花为主,清末以后,
成为卖鲜花的场所,为花市增加了品种和色彩。
包头胡同
位于崇文区北部。北起手帕胡同,南至镜子胡同。长 180 米,宽 4 米。
此胡同清代时称宝子胡同,民国后称包头胡同。现已拆除。
刚毅胡同
位于崇文门西北部。北起手帕胡同,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320 米,宽 6 米。据传有汪姓太医
居此。
清代乾隆《京城全图》始载称汪太医胡同。太医为封建时代服务于皇家的医生,选自全国,隶
属于太医院,分若干等级,明清太医院使为正五品官、院判正六品、御医正七品,其下有吏目、
医士、医员、医生等。御医以上皆尊称太医。清末改汪太医胡同为汪太乙胡同。1965 年改为刚
毅胡同,同时将扁担胡同并入。现已拆迁。
河泊厂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河泊厂东巷,西至河泊厂西巷,北通河泊厂北巷,南通河泊厂南巷。
长 350 米,宽 3 米,呈“工”形。
此地乾隆时称荷包厂。荷包是一种装放物品和钱财的东西。宣统时改称河泊厂,民国初期沿用。
河泊厂的街巷很杂乱,它有东西走向的胡同 9 条,南北走向的胡同 15 条,因此,给居民的生活
和各方面带来不便。1965 年对河泊厂进行了调整,河泊厂中部定名河泊厂胡同,西部与平乐园
胡同合并,改称河泊厂西巷,东部改称河泊厂东巷,北段与小头条、小二条、小三条合并,改
称河泊厂北巷,南段改称河泊厂南巷,现已危改拆除。
河泊厂东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370 米,宽 3 米。
此巷原为河泊厂的一部分。明代时是一片水洼,属正东坊。清代时逐渐填平,称荷包厂。宣统
时改称河泊厂,民国沿用。1965 年将河泊厂东部定名河泊厂东巷。
河泊厂西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茶食胡同,南至珠市口东大街。长 300 米,宽 5 米。
此巷原为河泊厂的一部分。明代时是一片水洼,属正东坊。清代时逐渐填平,称荷包厂。宣统
时改称河泊厂,民国沿用。1965 年将河泊厂西部与平乐园胡同合并,定名河泊厂西巷。
平乐园胡同原名平乐园,系明、清时官家花园,清末渐废,现为居民住宅。
河泊厂北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河泊厂东巷,西至河泊厂西巷,南通河泊厂胡同。长 160 米,宽 6 米。
此巷原为河泊厂的北段。明代时是一片水洼,属正东坊。清代时逐渐填平,称荷包厂。宣统时
改称河泊厂,民国沿用。1965 年将河泊厂北段与小头条、小二条、小三条并入,改称河泊厂北
巷。
河泊厂南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河泊厂东巷,西至河泊厂西巷。长 140 米,宽 2 米。
此巷原为河泊厂的南部。明代时是一片水洼,属正东坊。清代时逐渐填平,称荷包厂。宣统时
改称河泊厂,民国沿用。1965 年将河泊厂南部定名河泊厂南巷。
缨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北部。北起手帕胡同,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320 米,宽 6 米。形成于明代,称缨
子胡同,属崇北坊。清至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镜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北部。东起北河漕胡同,西至缨子胡同。长 190 米,宽 4 米。
清代称井儿胡同。因胡同内有一水井而得名。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据传,12 号院即明代权臣严嵩的一处花园,后废。
莲子西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巾帽胡同,南至东兴隆街。长 150 米,宽 3 米。
此巷位于莲子胡同之西,原称宋姑娘胡同,“宋”亦作“送”。其北段称接姑娘胡同。1965 年以其
位于莲子胡同西侧改今名。
北武胜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南官园胡同,西至南武胜巷。长 60 米,宽 4.5 米。原名五圣庵前巷,
形成于清代后期,因位于明代五圣庵前而得名。民国时称五圣庵。1965 年定现名。
南武胜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南官园胡同,西至奋章胡同。长 90 米,宽 1.5~7 米。形成于清代后
期,原名五圣庵后巷,因位于明代五圣庵后而得名。民国时称五圣庵。1965 年定现名。
高营南横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香串胡同,西至珊瑚胡同。长 120 米,宽 4 米。此胡同民国时称高家
营南巷,因处高营胡同之南而得名。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高营北横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香串胡同,西至珊瑚胡同。长 120 米,宽 4 米。民国时称高家营北巷,
因处高营胡同之北而得名。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三川柳西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东打磨厂街,南至大桥胡同。长 120 米,宽 3 米。 此巷原名大沟沿,
形成于清代,沿用至 20 世纪 60 年代。因位于三川柳胡同西侧,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上头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北羊市 N 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600 米,宽 6 米。明代称头条胡
同。因其南尚有三条与之平行的胡同,此胡同居于最北,以北为上,故称。余顺序称中、下,
二、三、四条胡同。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全图》,以羊市口(北羊市口街)、小市口、虎背口为界,将头条胡
同断为三截,改称上头条胡同、中头条胡同、下头条胡同。 1917 年《北京城图》,又将虎背口
以东至白桥大街之间的小巷与下头条胡同相连,称下下头条胡同。1965 年整顿街道名称,分称
花市上、中、下头条。下下头条则称花市东头条胡同。南面二、三、四条亦分为三截。
20 世纪 90 年代后,虎背口以西的花市东头条至东四条诸胡同逐渐拆除,建虎背口小区。21 世
纪初,花市上、中、下诸条因危改全部拆除。
花市上二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北羊市口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600 米,宽 6 米。明代称二条胡
同。在头条以南。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全图》,以羊市口(北羊市口街)、小市口、虎背
口为界,将二条胡同断为三截,改称上二条胡同、中二条胡同、下二条胡同,此为上二条胡同,
民国沿用。1965 年定为花市上二条。现已拆除。
花市上三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北羊市口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600 米,宽 6 米。明代称三条胡
同。在二条以南。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全图》,以羊市口(北羊市口街)、小市口、虎背
口为界,将三条胡同断为三截,改称上三条胡同、中三条胡同、下三条胡同,此为上三条胡同,
民国沿用。1965 年将穿堂门并入,定为花市上三条。现已拆除。
穿堂门,清代时称穿心店。民国后称川营胡同,后改称穿堂门,是上三条与上四条之间的小胡
同。清步军统领所属东营守备署曾设在此。胡同内原有天仙庙五圣祠,已废。
花市上四条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北羊市口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600 米,宽 6 米。明代称四条胡
同。在三条以南。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全图》,以羊市口(北羊市口街)、小市口、虎背
口为界,将四条胡同断为三截,改称上四条胡同、中四条胡同、下四条胡同,此为上四条胡同。
1965 年定为花市上四条。现已拆除。
该胡同因靠近花市大街,开设有绒花、纸花、丝线、料器等商店。1919 年有几家申货店专门批
发上海生产的小商品,故又称申货市场。1949 年后,青山居古玩玉器市场也曾迁于此地。
打鼓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北五老胡同,西至远望东街。长 110 米,宽 3 米。
此巷清代时称打狗巷,民国时改称打鼓巷,系“狗”之音转。1965 年将其南侧的小胡同老虎洞并
入,定现名。
珊瑚南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珊瑚胡同,西至南五老胡同。长 100 米,宽 5 米。
此胡同在民国《北平地名典》中始见记载,称石虎北大院。因在珊瑚胡同南, 1965 年 定 现 名 。
现已拆除。
包头胡同东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东起手帕胡同,西至包头胡同。长 90 米,宽 3 米。
该巷形成于清末,原有较大空场,依包头胡同得名为包头大院。18 号即清九泉积善寺旧址。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大桥南巷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大桥胡同,南至东兴隆街。长 90 米,宽 2 米。
此地原名灵官庙,其庙明代即有,原址在 4 号院内。1965 年因位于大桥胡同南而定现名。现已
拆除。
健康里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北起健康里西巷,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300 米,宽 6 米。 明代时因抽
分衙署在此,故称抽分厂大街。清代时称抽分厂,谐音“臭粪场”。1965 年因当时北京市第四医
院在此,故改名“健康里”。现已拆除。
抽分厂是明代一个税务机关。明代税课机构繁多,有都税、宜课、司、局、分局和抽分等。据
《明史》记载:“凡税课。征商作物货,抽分,科竹木柴薪;河泊取鱼课。”明代在江南各地及
北京、通州都设有抽分厂。因为抽分科竹木柴薪必须有宽敞处所才能存放。据现有资料,北京
有两处抽分厂,一处在朝阳门外,一处即此处。这里的抽分厂地方宽敞,四周有围墙,中间是
个大空场,存放竹木柴薪所抽之物。而且这里距通惠河较近,附近还有个大柴市,极便于抽分
收税。清入关后,改进了抽分办法,撤销了抽分厂,竹木柴薪只完税,不抽分,统一由崇文门
税署收税。抽分厂撤销后,四周盖起了民房,而且空场中间也建起了房屋,因此抽分厂就形成
了环形胡同。
据《京师坊巷志稿》记:清步军统领所属南营参将署在此。清末民初,步军统领王怀庆属下之
右翼袁德亮坐此参将衙门。其后的张国庆司令将此地卖给外国人开办普仁医院。1949 年普仁医
院收回国有,改为北京市第四医院。20 世纪末,恢复普仁医院原名。
健康里西巷
位于崇文区北部。北起手帕胡同,南至健康里。长 300 米,宽 6 米。
该地在明代称抽分厂,属崇北坊与崇南坊的交界处。清至民国沿称,1965 年将抽分长西部定名
健康里西巷。
西花市北一巷
位于崇文区北部。北起花市上四条,南至西花市大街。长 50 米,宽 2.5 米。
该处清代时称曹家店,民国沿用。因处花市大街北,1965 年定现名。
崇文门西河沿
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前门东小街南。东起东打磨厂街,西到西打磨厂街,呈东西弓形走向。长790
米,宽 5.4 米。因位于原崇文门西护城河南岸而得名。
此地在明清时名西河沿,属正东坊。1937 年后分段称为东下河沿、下东河沿、东河沿。1965 年
将聚贤里、鸭子店、箭竿胡同、大口胡同并入,统称崇文门西河沿。此街由细米胡同分界,西
属前门办事处,东属崇文门办事处管辖。
此地明代时无人居住。清末以后护城河南岸渐有住户,多属打磨厂街后门,以贫民为多。过去
河槽污水遍布,臭味难闻,河沿也常见冻饿而倒毙的尸体。1949 年后环境得到治理。1963 年拆
除城墙,填平护城河,修建了全国第一条地下铁路,1978 年北侧盖起了多幢高层住宅楼。
崇文门东河沿
位于崇文区北部。东起北羊市口街,西至花市上头条西口。长 550 米,宽 5 米。
该地明代时属崇北坊。清代称东河沿,民国以后称西后河沿。1965 年定现名。

东花市地区

东花市大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西花市大街。长 1160 米,宽 10 米。明代称神木厂大
街,清代称花市大街,以“花市”而得名。
早在明代末年,在花市大街附近,居住着许多以做纸花为业的家庭小作坊。他们白天干活,每
天早晨在神木厂大街设摊出售。所以,这里逐渐成了纸花小集市。据《燕京岁时记》云:“所谓
花市者乃妇女插戴之纸花,非时花也。花有通草、绫绢、绰枝、摔头等,颇能混真。”因为这些
小作坊的花摊,只是在每天早晨摆上一会儿,集市还没有正式形成。清初,这一带出现了一些
全日设摊的商贩,使花市有所发展。清代中叶,这里发展成店铺、摊商众多的商业街。解放后,
这里的北京绒鸟厂和绢花厂闻名于国内外。绒鸟厂生产的绒鸟和其他绒制品品种繁多、造型逼
真,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绢花厂的绢花鲜艳夺目,以假乱真,为国内外
群众所喜爱。因花市地区危改,厂址已搬迁到朝阳区。
此街路北原灶君庙处有穆德小学。灶君庙为明代所建,清康熙年问重修,每年八月初一到初三
庙会。庙会多售日用杂品、农具之类。庙内有一株辽金时古杨。山门外有一对铁狮子。北京人
俗话有“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即源于此。民国初期庙已破旧不堪。后由著名京剧演员马连
良、侯喜瑞等人义演筹资,在该庙址修建了教学楼。1941 年称穆德小学。现为崇文区回民小学 。
1965 年整顿地名时,将吉庆里、铁辘轳把并入,统称东花市大街。铁辘轳把《京师坊巷志稿》
记为铁辘轳耙,由此有人认为此处有制作铁辘轳与钉耙的作坊,故而得名。
2002 年由幸福大街北口向北直到崇文门东大街,打通修建一条南北大道,与东、西花市大街相
接,分称北花市大街和南花市大街。
崇文门东大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崇文门西大街。长 1630 米,宽 20 米。因在崇文门迤
东,故名崇文门东大街。
此地原为护城河。20 世纪 50 年代改为盖板河,铺成沥青路面。1979 年拓宽路面,定为今名。
崇文门东大街是一条新辟的街道。路南是高大的居民楼,路北原是城墙根破旧平房。20 世纪末 ,
北京市崇文区政府拆除危房,建设了明城墙遗址公园。此街旧有蟠桃宫,庙会期间,游人如织。
过去,北京九个城门中除崇文门外,每日启闭时都敲点为号。“点”是一种扁长形金属乐器,声
音清脆悠长。而惟独崇文门却敲钟而不打点。原来,传说崇文门地基下是一个海眼,海眼由一
只巨鳖压着,崇文门城楼就建在这只巨鳖的背上。长年下来,鳖不胜辛苦,托梦给守门人:“我
驮着这么沉的城门,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守门人说:“什么时候我敲点,你就可以解脱了。”
鳖信以为真,等待敲点声。守门人怕海水泛滥,从那以后不再敲点而改敲钟了。这就是北京历
史上流传的“九门八点一口钟”的故事。在崇文门瓮城东侧这条街的西端即现无轨电车停车场的
位置还曾有座叫镇海寺的庙,寺内供有一只铁龟,人们叫它“崇文铁龟”。
白桥大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崇文门东大街,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900 米,宽 12 米。
白桥大街在清代时是条臭水沟,西部火神庙流过来的污水汇集此处,沟两侧是荒草地及荒坟,
住户极少。现白桥煤厂,原有一个大土堆,有两问房子大,三合土制成,称“白孤定”,其旁边
有一座可走马车的木桥,故合称白桥。1965 年定今名。
又一说,清代时,从南方来北京的粮船,由于水门狭窄,无法进人内城,一部分便屯于东便门
的南面,即今白桥大街的北头。有姓杨者是负责保管粮仓者之一,因为他在粮仓周围安装许多
通气简,使粮仓上下左右能够得以通风,所以没有腐烂发霉现象。“气筒”杨家,也就因此得名,
发了大财。而有些好事之徒,大概出于嫉妒心理,便找到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刻“卧虎桥”三字,
竖在“气筒”杨家门口对面。杨家从此开始倒运。后来杨家请到一个专看阴阳宅的风水先生,发
现原来是“卧虎桥”巨石从中作祟,就想出一个解救的办法:找来石匠竖起一座碑,上刻“白桥”
两字,立于“卧虎桥”对面,以取“白瞧”的谐音。
如今,街两旁的破旧平房均已拆除,建起新的住宅楼和写字楼。新的广渠门中学就建在街东侧。
北羊市口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东后河沿,南至东花市大街。长 295 米,宽 4.5 米。因附近在清中叶
以前是以经销西北地区牧养的成羊为主的集市,故名。
此街明代时称中板桥小市口。北护城河水溢至此,为便于行人车马交通,搭有平板桥,故名。
清乾隆年问改称北羊肉胡同,光绪时称北羊肉口,宣统时称北羊市口,民国以后沿用,1965 年
定今名。
羊市的形成与附近住有多户回民有关,著名的西花市清真寺即建于附近。此街大部为门面房,
民国初年著名的青山居玉器市即位于这条街路东。青山居原是巷内一家茶馆,该茶馆还经营黄
酒等,挂匾为“青山居”,后因来茶馆的茶酒客多为经营珠宝玉器的商人,每日清晨必聚会于此,
边喝茶边谈交易,或同行间“串货”,逐渐形成一个自发的玉器交易场所。此街现已危改拆迁。
南羊市口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东花市大街,南至珠营胡同。长 250 米,宽 4.5 米。
此街形成于明代,属崇北坊,因为宰杀和销售羊肉的集中点,故名羊肉胡同。清乾隆年问改称
南羊肉胡同,光绪时称南羊肉口,宣统时称南羊市口,民国以后沿用。1965 年将关帝庙、如意
胡同并入,定名南羊市口街。此街现已危改拆迁。
南小市口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东花市大街,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460 米,宽 4.5 米。因在北小市
口街南,原名南小市口。民国初称南小市口胡同。1965 年将元宝市并入,定现名。
此街的上国强、下国强胡同交界处往南至广渠门内大街称元宝市。因有制作和销售年节供神用
的纸元宝的市场而得名。当时广渠门内大街与南小市口交界处,曾有一口苦井,井南一带是滨
江义园。胡同内还有个黄家大坑,20 世纪 50 年代填平了大坑,盖起了厂房,北京绒鸟厂曾在
此街内。此街现已危改拆迁,东侧为富贵园小区,西侧为花市枣苑小区。
北小市口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东后河沿,南至东花市大街。长 290 米,宽 4.5 米。
此街形成于明代,称小市口,属崇北坊。原以小商贩集中设地摊,处于神木厂大街至东河沿路
口而得名。清乾隆时改称北小市口,民国沿称。1965 年定现名。此街现已危改拆迁。
东花市斜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南起白桥大街,西北至东花市大街。长 595 米,宽 10 米。1965 年将佘
家馆、史家胡同、牛角湾部分并入,因其走向为斜街,又靠近东花市大街,故名。
这里明代时称卧佛寺街,清乾隆时称卧佛寺,因此处有卧佛寺而得名。卧佛寺又叫崇兴寺,后
殿有卧佛,长 l 丈 2 尺,有 13 佛环立肩背后。此卧佛 1949 年移至大慧寺,1982 年又移至法源
寺藏经阁。寺无碑记,只西廊有一铁钟,明正德年问铸,现寺已废。旧时五月初一至初五,卧
佛寺有庙会。寺后墙外,曾是跑马场,解放后曾为北京琉璃器皿厂和东花市玉器厂所用。
东花市斜街路北第五十九中学曾是广东义园。学校操场南边有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祠。其西为
佘家馆。袁崇焕(1584—1630 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县人,是明末抗击后金、保卫山
海关和北京的名将。明代末年,国势衰败,山海关外的后金兴起,袁崇焕奉命镇守山海关,多
次击败后金军的进犯。崇祯二年(1629 年)皇太极率八旗兵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
京城下。袁崇焕星夜从山海关回师驰援,力解京师之危,功绩显著。皇太极败退后,用反问计
陷害袁崇焕。崇祯帝不辨真假,把袁崇焕下锦衣卫狱。崇祯三年(1630 年),袁崇焕在西市含冤
而死,弃尸于市,“乡人惧祸不敢问”。这时有佘姓仆人“夜窃督师尸,葬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
园。终身守墓不去,死葬督师墓旁”。清乾隆修撰《太宗实录》时,详述了皇太极计杀袁崇焕的
内幕,千古奇冤才得以昭雪。后人为纪念袁崇焕,先后修建了祠和庙,俗称佘家馆。 1952 年 ,
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对袁崇焕祠、墓和庙进行过重修,1984 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
年崇文区政府投资对袁崇焕祠、墓重新修缮,并于当年 11 月正式对外开放。
广渠门外南街
位于崇文区东南部。东起广渠门北四巷,西至广渠门桥。长 500 米,宽 4.5 米。
此处原为广渠门关厢,多是荒地、坟地、坑塘及少量农田。1949 年于街两侧新建了房屋,居民
逐渐增多。1965 年广渠门关厢改划为现在的广渠门外南街、广渠南一至四巷和广渠北一至四巷 。
1989 年西部因建广渠门桥拆除了部分住房。
《明史?食货志》记载,“在城日坊,近城日厢”,即城门外一带称关厢。广渠门关厢为东部农民
进出要道,店铺很多。明崇祯二年(1629 年)后金皇太极进犯北京,袁督师崇焕曾在广渠门关厢
大败后金八旗兵,巩固了广渠门城防。
北角湾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东花市大街,西至东花市斜街。长 319 米,宽 3 米,呈“┛”形。因与
南角湾胡同呈牛角之状,故名。
北角湾胡同在明代与南角湾胡同统称牛角胡同,清代光绪年问统称牛角湾,民国时期沿用。1965
年分成北角湾胡同和南角湾胡同。南、北角湾地形比较复杂,胡同出口即有九个。清《京师坊
巷志稿》载:牛角湾有土地祠、财神庙,即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所谓之增福寺,今皆已
成为居民住宅。
这一带原是坟地和臭水沟,居民生活贫困,当时的“穷八家”又称“八间房”,多以拉排子车、蹬
三轮、捡煤核、卖纸花及小摊贩为生。房屋破旧狭小,卫生条件恶劣。 20 世纪 50 年代对危旧
房屋进行修缮和改建,生活条件大为改善。20 世纪末危改拆迁。
南角湾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北角湾胡同,南至东花市斜街。长 319 米,宽 3 米。名称来历演变同
北角湾胡同。1965 年将卧佛寺后街、史家胡同并入,定为南角湾胡同。现已拆除。
上唐刀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南小市口街,西至雷家胡同。长 260 米,宽 3 米。以唐姓打制菜刀小
铁作坊在此而得名。
明代此胡同称唐刀儿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图》称唐刀胡同。1933 年的《北平地名典》分称上
唐刀胡同与下唐刀胡同,即以南小市口街为界,以西为上,以东为下。1965 年将礼拜寺街、李
家菜园并入,定现名。现已危改拆迁。
另一传说,因唐姓宰牲技法纯熟,别具独到,故被称为唐刀儿。根据附近为回族聚居区,推测
这位唐刀儿应是早年花市清真寺之阿訇。
下唐刀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东花市斜街,西至南小市口街。长 264 米,宽 3 米。名称来历演变同
北角湾胡同。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北河漕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手帕胡同,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286 米,宽 4 米。
此胡同在明、清均称北河漕,为明三里河故道。据《北京地 名表?河漕》中记载:“在崇文门
外有东、西、南、北河漕,这 也是明代运河的一部分。”“在它的附近,还残留有川行店、伐
子营、揽杆市等很多和船有关系的地名。”1965 年将扁担胡同和元宝胡同并入,定现名。
东河漕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南起天河巷,西北至珠营胡同。长 300 米,宽 4 米。名称来历演变同北
河漕胡同。当地菜站在挖下水道时,曾挖出一座石桥残迹,证明这里原是河道遗址。1965 年定
现名。现已拆除。
虎背口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花市下头条,南至东花市大街。长 178 米,宽 3 米。
清时,此地有户部下属衙门,乾隆《京城全图》载:花市上四条胡同,有户部税课司。后以音
相讹,俗称虎叭喇口。民国后改为虎背口,1965 年定现名。
虎背口旧以禽市闻名。《居易录》:“京师花市鬻黄鸽二,毛羽金黄色,索价甚高云云。”为京师
著名鸽市,种类有三四十种,珍贵的鹤秀、麒麟、紫鸟、铁翅、玉环等等。民国时,移至虎背
口以外的三岔路口。解放后已不存在。又一说,虎背口北口狭南口宽,中拱如虎背状,故名。
平房现已拆除,建为住宅区。
上宝庆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南小市口街,西至枣子胡同。长 257 米,宽 2.5 米。
此胡同明代称宝庆胡同,因西口有宝庆庵而得名。清光绪年问以南小市口为界,分为上、下宝
庆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将五铺炕并入,定现名。
下宝庆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端北口通下堂子胡同,西至南小市口街。长 160 米,宽 1.5 米。名称来
历演变同上宝庆胡同。1965 年将下宝庆小巷并入,定现名。
珠营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西北起南羊市口街,东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300 米,宽 4 米。因此地多
养猪者,故名。
珠营胡同,清乾隆年问称猪营儿,光绪时又称朱家湾。1933 年《北平地名典》谐音珠营。《宸
垣识略》载“万福寺在花市东潴营”。万福寺即万佛寺,遗址在原来的副食店附近。1965 年将万
佛寺后坑、竹篱笆胡同、盆儿胡同、毛家湾、李家大院、安乐胡同并人,统称珠营胡同。2002
年危改拆迁建新景家园。
上堂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南小市口街,西至南羊市口街。长 484 米,宽 3 米。
此胡同形成于明代,称堂子胡同,清代时始分上、下堂子胡同。民国沿用至今。胡同内有清乾
隆年问建的关帝庙。民国初期北京市第一女子小学也在此胡同内, 20 世纪 50 年代改为上堂子
胡同小学。1935 年这里还曾有一家规模较大的永信织布厂,拥有 50 台织布机。
下堂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东花市斜街,西至南小市口街。长 200 米,宽 3 米。名称来历演变同
上堂子胡同。1965 年将施家胡同、叶家胡同、下堂子小巷、万家大院并人,定现名。现已拆除 。
上国强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南小市口街,西至枣子胡同。长 198 米,宽 3 米。
此胡同于明代始称锅腔胡同,清光绪年问以南小市口为界划分为上、下锅腔胡同,因有做烧柴
草用的锅腔作坊而得名。1917 年《北京历史地图集》记为国强胡同。1965 年将后河胡同并人,
定现名。现已拆除。
枣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上堂子胡同,南至东河漕胡同。长 220 米,宽 3 米。
此处清光绪年问称枣子营,因胡同中原有枣林而得名。民国后称南找子营与北找子营。找子营
是枣子营的谐音。1965 年将南、北找子营合并,定现名。现已拆除。
此胡同内原有清真寺的坟地,称礼拜寺坟地。
中国强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国强东里,西至南小市口街。长 23l 米,宽 3 米。原为下锅腔胡同,
名称来历演变同上国强胡同。1917 年与 1927 年《民国北平图》均标为中国强胡同。1965 年后
沿称。现已拆除。
坑儿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南起中国强胡同,北至下唐刀胡同,西止南小市口街。长 242 米,宽 3
米。
此胡同形成于明代,属崇北坊。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下唐刀胡同内小胡同日坑儿胡同 ,
有白云寺”。1965 年将坑儿大院、烟筒胡同并入,定现名。现已拆除。
雷家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上堂子胡同,南至东河漕胡同。长 154 米,宽 2.5 米。
此地在清乾隆年间分北雷家胡同和南雷家胡同。1949 年后将南、北雷家胡同合并,定现名。现
已拆除。
旋马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上堂子胡同,东至雷家胡同。长 160 米,宽 2 米。
此地明、清至民国均称旋马上湾和旋马下湾。1965 年将两湾合并定现名。现已拆除。
天河巷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上国强胡同,南至广渠门内大街。长 220 米,宽 4 米。
此处清代时称天河大院。20 世纪 50 年代更名天河巷。原有一片深达 3 米的大坑,后在此巷南
口菜站前修下水道时,曾挖出过石桥残迹,说明这里曾是东河漕河道的一部分。现已拆除。国
强南巷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中国强胡同,南至天龙西里。长 80 米,宽 3 米。
原名曹家大院。1965 年将枣树院并入,由于在中国强胡同南,而定现名。现已拆除。
广渠北一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大街,南至广渠门外南街。长 100 米,宽 2 米。
此地原为广渠门关厢北部西段,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广渠北二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大街,南至广渠门外南街。长 100 米,宽 2.5 米。
此地原为广渠门关厢北部西段,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广渠北三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大街,南至广渠门外南街。长 200 米,宽 4.5 米。
此地原为广渠门关厢北部西段,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广渠北四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大街,南至广渠门外东口。长 200 米,宽 4.5 米。
此巷原为粮食市,1934 年《北平地名典》记:“粮食市,东郊东接傻和尚庙,西接广渠大道,
南接南郊,北接广渠大道。”此地又称斗局子,为卖粮食的地方。1965 年定现名。马圈长途汽
车站就在此巷。
广渠南一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南街,南不通行。长 100 米,宽 l 米。
此地原为广渠门外关厢南部,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
广渠南二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大街,南至广和里。长 200 米,宽 4 米。
此地原为广渠门关厢南部,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
广渠南三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南街,南至广和里。长 250 米,宽 4 米。
此地原为广渠门外关厢南部,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
广渠南四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外南街,南至广和里。长 200 米,宽 4 米。
此地原为广渠门外关厢南部,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
广渠南五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朝阳区广和路,进口为南北走向的小巷。长 200 米,宽 2 米。 此地原
为广渠门外关厢南部,原名沙子口,1949 年后新形成街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忠实里
一巷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忠实里,南至起重机械厂。长 370 米,宽 3 米。
此地原称将军坟,因有明末总兵李国祯墓而得名。 《明史?李濬传》:李国祯,和州人。明将李濬
九世孙。其素有口辩之才。崇祯间召对,指陈兵事甚悉,以之为有能。崇祯十六年(1643 年)命
其总督京营,倚之重任。但李国祯实为无能之辈,次年(1644 年),李自成进攻北京城时,李国
祯所督京城三大营兵不战自溃。城破,勒令其投降,遂解甲听命。据墓碑记载,清雍正年问,
其后人为其营建墓地。当地乡人称为将军坟。因北面有忠实里,1965 年定为忠实里一巷。现已
拆除。
忠实里二巷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光华木材厂宿舍楼,南至起重机械厂。长 370 米,宽 3 米。名称来历
演变同忠实里一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忠实里三巷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修绱鞋社,南至交电所。长 160 米,宽 4 米。名称来历演变同忠实里
一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忠实里四巷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修绱鞋社,南至广渠门外大街。长 250 米,宽 4.5 米。名称来历演变
同忠实里一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忠实里五巷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忠实里三栋楼,南至广渠门滨河北路。长 550 米,宽 4 米。名称来历
演变同忠实里一巷。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1989 年修广渠门桥时,将此五巷北段扩展为滨河北路的一部分。
白桥头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南角湾胡同。长 188 米,宽 3 米。
此地在明代时称卧佛寺街,因有古刹卧佛寺而得名。清代称卧佛寺,民国初改为卧佛寺头条。 1965
年因处于白桥大街西,定现名。现已拆除。
白桥二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白桥西巷。长 136 米,宽 3 米。
此地在明代时称卧佛寺街,因有古刹卧佛寺而得名。清代称卧佛寺,民国初改为卧佛寺二条。 1965
年因处于白桥大街西,定现名。现已拆除。
白桥三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白桥西巷。长 128 米,宽 3 米。
此地在明代时称卧佛寺街,因有古刹卧佛寺而得名。清代称卧佛寺,民国初改为卧佛寺三条。 1965
年因处于白桥大街西,定现名。现已拆除。新的广渠门中学就建在白桥一至六条原址上。
白桥四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白桥三条。长 88 米,宽 3 米。
此地在明代时称卧佛寺街,因有古刹卧佛寺而得名。清代称卧佛寺,民国初改为卧佛寺四条。 1965
年因处于白桥大街西,定现名。现已拆除。
白桥五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白桥三条。长 72 米,宽 3 米。
此地在明代时称卧佛寺街,因有古刹卧佛寺而得名。清代称卧佛寺,民国初改为卧佛寺五条。 1965
年因处于白桥大街西,定现名。现已拆除。
白桥六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白桥三条。长 72 米,宽 3 米。
此地在明代时称卧佛寺街,因有古刹卧佛寺而得名。清代称卧佛寺,民国初改为卧佛寺六条。 1965
年因处于白桥大街西,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东头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北起东后河沿,西至虎背口胡同。长 176 米,宽 6 米。此胡同与上头条、
中头条、下头条在明代统称头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下头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
将威播胡同、狗尾巴胡同并人,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东二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虎背口胡同。长 186 米,宽 3 米。此胡同与上二条、
中二条、下二条在明代统称二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下二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
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东三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虎背口胡同。长 176 米,宽 5 米。此胡同与上三条、
中三条、下三条在明代统称三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下三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
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东四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虎背口胡同。长 176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四条、
中四条、下四条在明代统称四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下四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
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下头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虎背口胡同,西至北小市口街。长 390 米,宽 5 米。此胡同与上头条、
中头条、东头条在明代统称头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头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定
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下二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虎背口胡同,西至北小市口街。长 400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二
条、中二条、东二条在明代统称二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二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下三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虎背口胡同,西至北小市口街。长 400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三
条、中三条、东三条在明代统称三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三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将紫竹林大院并入,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下四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虎背口胡同,西至北小市口街。长 400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四
条、中四条、东四条在明代统称四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下四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中头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北小市口街,西至北羊市口街。长 484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头
条、下头条、东头条在明代统称头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中头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胡同内原有白衣禅林、火神庙,庙址已无。这里玉器商较多,如王四玉器商、李起贤玉器商、
王家玉器古玩商等,此外,还有制作玉器特艺和铁花挂屏等工艺品的工人百余名。
花市中二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北小市口街,西至北羊市口街。长 484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二
条、下二条、东二条在明代统称二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中二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中二条大院并人,定现名。现已拆除。
中二条大院里的粮店原是伪警察所,50~54 号院坡上原为一药商。
花市中三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北小市口街,西至北羊市口街。长 484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三
条、下三条、东三条在明代统称三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中三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花市中四条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北小市口街,西至北羊市口街。长 484 米,宽 4.5 米。此胡同与上四
条、下四条、东四条在明代统称四条胡同。清代始分段,此处称中四条胡同。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胡同内有原关帝庙、寿佛寺、无量庵,皆无存。这里原来居民多为做纸花、发卡、梳子、烟斗
等小手工业者。有三家玉器行,其中有一家三义宫玉器商,经常到皇宫卖玉器珠宝,1956 年参
加了公私合营。
天龙东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西起国强南巷,南至广渠门内大街。呈“口”形,长 286 米,宽 4 米。因天
龙寺而得名。
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天龙寺,明万历年间建,金华会馆也,今为浙江人所建天龙寺会馆
也,今为义园。有三清观、法域寺。”寺内有戏台、戏楼,寺东西两侧有枣树百五十佘株。民国
初年,已残破不堪,改为民居,周围已成乱葬岗子。天龙寺故址就在天龙东里 5 号、9 号、11
号院。5 号原为前殿,被天龙针织厂占用;9 号是居民院,存有石刻“天龙寺”题额一、碑碣二,
年久风化腐蚀,字迹已模糊不清;11 号是北京二轻局模具研究所,其院内东侧楼房,即为原天
龙寺后殿。现已拆除。
天龙西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国强南巷,西至南小市口街。长 154 米,宽 3.5 米。此胡同明、清两
代均称四川营。民国沿用。因在天龙东里西侧,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白桥南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白桥大街南端东侧,南邻广渠门内大街东端,为三条平行小巷,长 100 米,
宽 3 米。
此地原名隆安寺。据《宸垣识略》记载:“土人相传唐刹,然景泰五年碑外,别无可证。唯殿前
二柏树,大十余围,殆四五百年物,其为元刹无疑。”明天顺年问,该寺倾圮,有四川和尚翠林
来到此,遂募缘得钱重修。清道光、咸丰年问,香火中断,庙宇沦为制造佛香的作坊和供达官
贵人、富商大贾存放灵柩之地。寺坐北朝南,占地 1 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布局保存基本完好。1952
年,辟为隆安寺小学,后易名白桥南里小学和东花市少年之家。1982 年政府重修隆安寺,改为
崇文区青少年科技馆。1984 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2002 年对隆安寺前部居
民进行了搬迁腾退,对隆安寺进行了抢险修缮工程。
忠实里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朝阳区双花园,西至西忠实里,北临通惠河,南至忠实里南街。沿河
长 400 米,河南岸宽 5 米。
这里原名三忠祠。据《匏翁家藏集》记载:“三忠祠在城东,都人周珍买地以建者。”周珍是明
代一义士,他敬慕汉武侯诸葛亮、宋武穆王岳飞、宋丞相文天祥的忠义,而建此祠以祭祀之。
祠坐西朝东,北临通惠河,南傍官道。祠呈长方形,有正殿三问,南北殿各五间,另有跨院一
所,总占地约四五亩,殿内有对联一副:“卧龙岗、朱仙镇、临安城,多少游客多少叹;出师表 、
满江红、正气歌,古今人颂古今悲。”不少文人墨客赋诗凭吊。明何景明所作《三忠祠》:“三忠
祠在帝城东,桧柏阴阴沙院风;朝著衣冠频下马,春秋香火一开宫;中原涕泪江山远,异代精
灵庙宇同;汉业崩摧如宋业,古今南北恨无穷。”钱楷:“武侯起荆益,将军战大梁,丞相死燕
市,功业各殊方。忠同神自合,俨然祀一堂。”此地原称槐村,由于三忠祠声名远扬,后人就把
该地改称三忠祠。1948 年拆祠修了碉堡。1965 年命名为忠实里。
在通惠河南岸曾有北京同仁堂乐家老铺于清咸丰年间建的私人花园,1949 年原址尚存,1965 年
并人忠实里。忠实里西边有西忠实里,南边有忠实里南街,忠实里一、二、三、四巷。
东后河沿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白桥大街,西至羊市口街。长 187 米,宽 5 米。此地在崇文门东河沿
以东,明代称东河沿,清沿称。1947 年改称东后河沿。1965 年将东河沿夹道并入,统称东后河
沿。
此地东部有蟠桃宫,系明刹,庙内供奉王母娘娘。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为蟠桃盛会。从崇文门
至蟠桃宫,车马喧阗,十分热闹。得硕亭《草珠一串》:“蟠桃宫里看烧香,顽耍沿河日正长。
童冠归来天尚早,大通桥上望漕粮。”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起,庙会改为五天。清末名臣李
鸿章的孙子李国杰发起沿堤跑马比赛,王公子弟踊跃参加,名妓赛金花亦参加了这项活动。1987
年因修东便门立交桥将庙拆除,现尚存一碑,坐南朝北,高 3.5 米,顶部有四龙交蟠等,上书
“护国太平宫碑”。

天坛地区

天坛路
位于崇文区西部。西起天桥南大街,沿天坛公园北墙外至天坛东门,与天坛东路相接。长 1785
米,宽 20 米。
旧时天坛外坛墙以北称金鱼池大街。街西端为天桥东一、二、三巷;东端为北坛根、黄庄、西
四块玉。1954 年拆天坛公园北外坛墙,扩展修建为天坛路。北坛根部分,天桥东一、三巷和西
四块玉部分并入,统称天坛路。
天坛路为崇文区主要交通干线之一。红桥农贸市场原址就在天坛北门沿墙根的弧形建筑里,商
品品种齐全,尤其是珍珠市场受到国内外顾客的欢迎。后此市场迁入了路东端新建的现代化商
厦。国内外闻名的元隆商行也在这条路上。
龙须沟路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西园子一巷,西至西园子四巷。长 210 米,宽 3 米。此地原名黄庄。1950
年填龙须沟后始建街巷。1965 年将北坛根、牟家井、黄庄并入,统称龙须沟路。
龙须沟最早见于明代,原为一条水沟。西起虎坊桥经永安路、精忠庙街、金鱼池,沿天坛北坛
墙,过红桥,折向东南,经四块玉的一片苇坑,入左安门内龙潭湖,再出南城流入护城河。这
条水沟最宽不足四米,窄处只有一米多,弯弯曲曲很长,人们称它“龙须沟”。实际上是个臭气
熏天的臭水沟。现指龙须沟是明三里河的一段。三里河从正阳桥东南低洼处流出,经打磨厂、
长巷头条西、小桥,穿过芦草园,过三里河桥,经金鱼池东流,沿天坛北坛墙,过红桥往东南,
流人左安门迤西的护城河中。三里河到清乾隆以后,从上游逐渐断流干涸,河床变成陆地,并
建了民房,成了街巷。而金鱼池以东三里河之旧道依然有水,且变成流泻雨水及沿岸居民倾倒
污水之处。每当大雨之后,污泥雨水也从金鱼池流入这条臭水沟。水没低矮棚房土屋,贫苦市
民无以安身。解放后,人民政府对这一带进行整治,改明沟为地下水道,新建了楼房小区,并
在原龙须沟以南,沿天坛北墙根新建了一条宽阔的沥青道路——天坛路。
天桥南大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天坛路,南至永定门内大街。长 469 米,宽 20 米。因位于天桥南而得名 。
明代时此街称永定门大街,1934 年《北平地名典》称天桥。1947 年改为天桥南大街。1965 年
将原西市场南街,西市场东街三、四巷,公平市场及平民住宅临街部分并入,统称天桥南大街。
天桥距今已有六百佘年历史。明代时有一条河道,水从虎坊桥一带流来,至此穿过一座很高的
石桥,往东经金鱼池、状元桥、龙潭湖等,出城流向通县的张家湾。明代建坛,东面是天坛,
西面是先农坛的围墙。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帝驾临天坛祭天的必经之地,也是京师人骑射、乘船
的游乐场所。旧时,在天坛、先农坛之间有雍正七年(1729 年)修筑的供皇帝祭天使用的一条石
砌御路。位于御路北端的桥梁即名天桥,意为天子专用。此桥原为一单孔石拱桥,拱弧甚陡。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整修马路改为石梁平桥。1927 年修筑有轨电车,再次降平,但仍保留石
栏杆。民国初年《顺天时报丛谈》记载天桥是“桥仅三梁,石栏四”,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
改建后的三跨平桥形象。1934 年拓展道路后全部拆除。
1913 年北洋政府拆除前门外荷包巷的集市,商贩们在天桥两边的空地上集资辟出几条街巷,开
设店铺。后来又有些闯荡江湖的外地人也云集于此卖艺糊口,诸如唱大鼓的、变戏法的、耍猴
子的、卖野药的、卖估衣的、摔跤的、练把式的等等。还有万盛轩、歌舞台、燕舞台、天乐家、
小桃园、丹桂等十几家戏园子,使天桥成为“平民化之娱乐场所”,十分繁华。当时北京最有名
的八大怪云里飞、管儿张、花狗熊、王小辫儿、大洋铁壶、大黄兵、大金牙、蹭油的便都是在
此卖艺出的名。解放后,大街两旁店铺林立,有新建的大剧场和影剧院,还有 1959 年建成的北
京自然博物馆,交通十分发达。
永定门内大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天坛公园西门,南至永定门东街,长 830 米,宽 20 米。
永定门原址在永定门内大街南端,桥北侧,坐北面南。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明嘉靖三十
二年(1553 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长二十八里,门七。”永定门为其一。“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尚书雷礼请永定等七门添筑瓮城”(《明世宗实录》)。永定门前有箭楼,后有城楼,中间是
瓮城,是外城七门中最大、最重要的城门,位于北京中轴线的南端。城楼为三层,顶起脊,飞
檐三滴水,廊面宽七问,进深三问,通高 26 米。箭楼有箭窗两层,每层七孔,面宽 12.8 米 。
瓮城宽阔。这组建筑于 1949 年后拆除。清乾隆《京城全图》载:近永定门门洞处,东有关帝庙 ,
西有观音寺,永寺庵、佑圣庵。今庵观寺庙皆废。
明代时,此街称永定门大街。清代、民国沿用。这里解放前是土路,雨季道路泥泞。地处偏僻,
人烟稀少。解放后将光明里、木料市特一行至五行、皮带市特一行并入,新建 80 号、84 号两
栋楼房。现在此街为北京南城交通主要干道之一。全国闻名的天桥百货商场就建在街西侧。1965
年定名为永定门内大街。2l 世纪初,市政府决定重修永定门城楼,并启动了北京南中轴线修建
工程,拆除了街两旁的破旧建筑,扩展了马路,露出了东面天坛和西面先农坛的坛墙。
永定门东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天坛东路,西至永定门内大街。长 1780 米,宽 15 米。
此地原为永定门东墙根和天坛南坛墙的一部分,人烟稀少荒僻。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沿
护城河修建马路,建起居民楼。道路两侧绿树成荫。1977 年命名为永定门东街。
路北居民住宅区始建于 1966 年。因处于天坛公园南,1981 年命名天坛南里。区内包括天坛南
里东区 1~9 号楼、中区 1~12 号楼、西区 1~20 号楼;永定门东街东里 1~11 号楼、中里 1~
8 号楼、西里 1~9 号楼,共 69 栋楼房。这里原为天坛公园南墙外至城墙根的一片荒地。1948
年北平解放前,国民党曾在此设临时飞机场,1949 年“十一”开国大典阅兵式前夕,曾为解放军
坦克演习场地。1966 年以来开始建筑住宅区。区内生活服务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
清华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磁器口大街,西至鲁班胡同。长 580 米,宽 5 米。此街清时称清化寺街。
1965 年清化寺街、明因寺街、椅子圈胡同、幸福胡同、北水道子、山佑夹道合并,统称今名。
清化寺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 年)。《宸垣识略》载:“清化寺,在正东坊,三里河阳。明宣德壬
子,奉圣夫人东安里王妙秀,命其弟义勇后卫百户荣,以赐金买保安寺基,即蔬圃为寺,今存。
其街即以寺得名。”明正统九年(1444 年)寺庙建成,明正德七年(1512 年)毁于火,次年再建。明
因寺在街中路北,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 年),“旧为三圣寺……寺内有贯休画十六阿罗汉像,景
物略云,赝本也。勒石嵌寺壁上,惜已剥蚀”(《京师坊巷志稿》)。今寺庙已废,书画已为国家
文物局保存。
东晓市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磁器口大街,西至鲁班胡同。长 538 米,宽 8 米。明代时称苜蓿园北,
清代称东小市,其东北又称“黑市”。1933 年《北平地名典》名东晓市,1947 年时名东晓市大街 。
1965 年,以东晓市小学为界,分为东、西晓市两条街,以晓市市场为名。 《宸垣识略》载:“东
小市在半壁街南,隙地十余亩,每日寅卯二时,旧货物者交易于此,惟估衣最多。”所谓“寅卯
二时”,即凌晨三至七点,实为夜市。在小市上摆摊卖货者,多是白天走街串巷的小贩,俗称打
鼓的。其货物多有来路不明者,市场成为赃物集散地,故必在官署点卯办公之前收市,因称“晓
市”,又称“鬼市”。
东晓市街路北,原有关王庙、慈源寺、药王庙、天庆寺,以及金台书院。关王庙,旧称姚彬关
王庙,明建。 《宸垣识略》是这样描述的:“姚彬关王庙,俗传吴将姚彬盗关公马被获,强不屈。
庙塑缚彬像。公戎服作色,左顾彬,彬反面色不屈。待将七人怒视彬。缚彬者,仰公颜色而受
命。马回望公,其色喷沫。”姚彬盗马,史书不传,仅见于罗氏《三国演义》一书,实为民间传
说而已。此寺建造之年其说不一,庙已废,塑像不存。
药王庙在东晓市街中段路北,建于明天启七年(1627 年),为明武清侯李诚铭所建。初为大太监
魏忠贤的生祠,祠名“鸿勋”。崇祯年问,敕封为药王庙。为与北城的药王庙区别,又称为南药
王庙。庙占地二百多亩,各类殿房近二百间。建筑考究,青石为基,青砖砌墙,磨砖对缝,雕
梁画栋,十分雄伟、庄重。庙内主要供奉伏羲、神农、黄帝塑像,两侧有岐伯、扁鹊、淳于意、
张仲景、华佗等名医塑像。每月初一、十五开庙,四月中旬至四月二十八日,最为热闹。民国
初年,这里始有售荷包、线绳、毛巾等手工业产品的货摊。到 20 世纪 30 年代,前门亿兆等几
家有名的百货商店在此设立了批发站,药王庙便成了操纵百货行情的市场,曾兴盛一时。1950
年利用庙址建立北京第十一中学。1989 年初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金台书院建于清中叶,前身系降清明将洪承畴的私宅——洪庄。后为义学,有康熙帝亲笔题写
的“广育英才”匾额。乾隆十五年(1750 年)改名金台书院。由于设于京师,故闻名于全国。金台
书院隶属顺天府官署管理,所收学生主要是京师和各省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和贡生,但
顺天府的童生可就读。书院主持人多为有名人士,请名士执教,时达 20 余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废除科举制度,推行学校教育,书院一度停办。宣统元年(1909 年)改成公立顺直中学堂。1915
年改为京师公立第十六小学校。1934 年始称东晓市小学至今。现校址除大门影壁早已拆除外,
其余皆保存昔日风貌。1984 年被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东晓市大街还有一座门脸儿不大的小茶饭馆,字号已无人知晓。旧社会从腊月二十
三祭灶开始,直到大年三十,一些穷苦人为了躲债逃出家门,就跑到这座不大的小茶饭馆来避
难。这里既挡风寒,还有吃喝,是个躲债的好处所,久之,“避难馆”代替了原来的字号。
西晓市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南桥湾街,与东晓市街相连,西不通行。长 509 米,宽 8 米。因小市而
得名。名称来历、街道沿革见东晓市街。1965 年以金台书院为界分为东、西晓市街。
西园子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磁器口大街,西至香椿胡同。长 550 米,宽 6 米。此处明代原为种植苜
蓿草的苜蓿园西部,清末渐成街道。清乾隆《京城全图》记为头条、二条胡同。其西有兵部马
圈,南有灵官庙。今马圈及灵官庙皆废。1937 年此地称西沙子、沙土山,以其土质而名。建国
后改称西园子。1965 年将高谊胡同、王家园子、黄庄部分并入,统称西园子街。
后池西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鲁班胡同,南至东晓市街。长 232 米,宽 4 米。
形成于明代,因位于三里河河道之南,得名为后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北京开办第一家
火柴厂,名为“丹凤火柴厂”,即在此街中段。丹凤夹道,亦由此厂得名。后火柴厂迁至永外,
原厂址为北京机床附件厂。1965 年将后池、后池西口、丹凤夹道合并,统称后池西街。
南桥湾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珠市口东大街,南至西晓市街。长 217 米,宽 4 米。形成于明代,因其
处于三里河桥的南面,故名南桥湾。这里是从珠市口东大街通往天坛路的主要道路。1965 年将
芍药胡同并入,统称南桥湾街。
东半壁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安国胡同,西至华北光学仪器厂东墙。长 329 米,宽 5 米。因街道一边
有房一边无房而得名。
明代时称此街为半边街,清时名半壁街。1960 年建华北光学仪器厂时将此街隔为东、西半壁街 。
1965 年将扁担胡同和井儿胡同并入,统称东半壁街。旧时这里被人们称为皮货街,有富成厚、
裕丰、天佑等十几家皮货庄,生意很是兴隆。
西半壁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华北光学仪器厂东墙,西至西草市街。长 185 米,宽 4 米。因原街只一
边有房而得名。
此街形成于明代,称半边街。清代、民国称半壁街。原与东半壁街相通,1960 年因建光华仪器
厂,成为死胡同。
西半壁街旧时有“靛行会馆”和大刀王五所创“源顺镖局”。王五,名子斌,回民,贫苦出身。少
时因善使大刀,在师兄弟间又排行第五,故世称大刀王五。清光绪五年(1879 年),王五进京在
今西半壁街 13 号买下房产,创办源顺镖局。镖局有房三十余间,分前后院、西院、镖师住房、
沐浴礼拜等五座院落。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王五遭惨杀,镖局就此歇
业,改为骡马店。现源顺镖局旧址尚存,牌匾等物部分还在,王五的后代亦住在这里。靛行会
馆(现 17 号)的门匾仍在,现已成居民院。
西草市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珠市口东大街,南至天坛路。长 495 米,宽 5 米。
清代此街名“草市”,又名柴火市。这里曾是买卖干鲜草的集市。《京师坊巷志稿》载:“草 市 ,
亦称柴火市。井一。迤南为六间房。”井已废,六间房亦合并。民国时沿用草市之名。1965 年
定为西草市街。解放前,街中有戏装、盔头铺十几家。现有北京剧装厂大楼。
西草市东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西半壁街,南到红庙街。长 282 米,宽 4 米。因在西草市街东而得名。 此
地原是出卖包装水果用的草包的地方,有几家旅店。1965 年沟尾巴胡同、后沟沿、草帽胡同、
天顺胡同、小沟胡同、兴隆街合并,统称西草市东街。 《京师坊巷志稿》记有狗尾巴胡同,可能
是“沟”与“狗”谐音相讹。其名由来,实以在龙须沟尾部之故。
红庙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精忠街,西至西草市东街。长 330 米,宽 4 米。1965 年将镇家胡同、阳
儿胡同、东西花厅并入,统称红庙街。
此街原名老虎洞前街,内有一座红庙。红庙,即弘济院的俗称。清乾隆《京城全图》载:西南
角有弘济院。庙宇久已荡然无存,只有乾隆时所刻石碑还矗立于院内。碑为方柱形,高约 6 米,
顶端是三重飞檐宝盖。檐上有飞龙戏珠、吉祥云头图案,雕工极为精细。碑身四面各宽 1.3 米 。
碑座高约一米有余,西、南两面镌刻汉文,东、北两面镌以满文,是乾隆亲笔楷书《正阳桥疏
渠记》,记载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治理天桥南河道工程之事。清代天桥附近之水,往东经金鱼
池、状元桥、龙潭湖人护城河出城。天桥南的渠道,常年淤塞,每至夏季,天桥至永定门一带
即变为泽园。这次疏渠成效卓著,故乾隆亲笔手书撰记,树碑于天桥迤东弘济院内,即今红庙
街 78 号。此碑文记载了北京水道情况,对研究北京地理和历史变迁有重要的价值,是研究清代
治理北京河道史少有的第一手资料。此碑于 1984 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精忠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华北光学仪器厂南门,南至天坛路。长 150 米,宽 10 米。
清代此街名精忠庙。民国改为精忠庙街。1965 年将库司胡同和库堆(原名库褪)胡同并入,统称
精忠街。
《京师坊巷志稿》记:“庙祀岳忠武,康熙时建,有大学士刘统勋碑。藤阴杂记:金鱼池西精忠
庙自灵佑宫灯市罢后,庙设烟火,人竞往观,土塑秦桧,煤炭燔之至尽,名日烧秦桧,盖仿火
判之制也。”金鱼池水流经庙前,通庙门口有石板小桥。庙有三重殿堂。前殿供牛皋、汤怀、王
贵、张显的塑像,中殿供岳飞像,后殿为周侗和孙膑坐像。庙门口的土台上放有秦桧夫妇的铁
铸跪像。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涉嫌“反满抗日”,庙门被封,道士不知去向。庙门口的铁像成了
人民群众攻击的目标,为表达对汉奸的痛恨,过路人投砖石、吐唾沫,小孩子上去便溺,再加
上风吹雨打,解放前夕铁像只剩下一尊半。1959 年秦桧铁像移入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庙已拆,
在其址建华北光学仪器厂。庙旁还有个喜神殿,是梨园界祭祀喜神的地方,还在这里设了梨园
公所,1949 年撤销。
山涧口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精忠街,西至前门大街。长 234 米,宽 4 米。
此街原名山涧口。其地中间高,两端低,犹如山尖之状,故称。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城
全图》称此为山涧。《京师坊巷志稿》:“山涧口,小胡同之曰老虎洞。”据传说,当年两个大户
斗智:居住在其南小胡同的为了炫耀,给胡同起名为老虎洞;而主宰此街的大户为了压倒对方,
则命名胡同为山涧口,取老虎虽然凶猛亦难免掉进山涧之意。1965 年将一条龙、张家店、车家
大院、后坑、直门并入,统称山涧口街。老虎洞改称红山巷。
金鱼池东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西晓市街,南至天坛路。长 340 米,宽 3 米。
此街原为金鱼池东岸,1965 年金鱼池被填平,修建了居民楼房。开始时命名思甜街、向荣街、
更生街。随着发展,由东向西分别称为香椿楼区和金鱼池东区、中区、西区。1980 年按楼区修
筑三条马路,从东向西定名为金鱼池东街、中街、西街。
金鱼池,明清时“居人界池为塘,植柳复之,岁种金鱼以为业。池阴一带,园亭甚多。南抵天坛 ,
一望空阔。每端午日,走马于此”(《帝京景物略》)。金鱼池占地数十亩,养鱼百余池。附近园
亭甚多,原有瑶池殿是明清各代饲养金鱼之所,历史上曾是游览胜地和娱乐场所。至 1947 年年
初,残存的鱼池及其东 南的臭水沟,已是秽物四溢,污水一潭。每至夏季,蚊蝇丛生,臭气
冲天,居民苦不堪言。1952 年北京市政府大规模地整治金鱼池一带,初期以金鱼池为中心,整
修为可以养鱼和划船的街心公园。1965 年金鱼池被填平,始建居民楼房。2002 年旧楼房 拆除 ,
建起现代居住小区。
金鱼池中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西晓市街,南至天坛路。长 22l 米,宽 10 米。因位于金鱼池中部而得名 。
历史演变同金鱼池东街。
此地明清以来一直沿称金鱼池。1965 年填平金鱼池街心公园,两侧建起楼房。1980 年 定 现 名 。
金鱼池西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西晓市街,南至天坛路。长 300 米,宽 3 米。此街为原金鱼池西岸及龙
须沟一部分。历史演变同金鱼池东街。1980 年定现名。
东市场中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天坛路,南至东市场七巷。长 267 米,宽 3 米。以处于东市场中而得名。
东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此地原为东市场出卖皮货地区,街巷较宽,现为居民住宅。
东市场东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北起天坛路,西南至东市场中街。长 267 米,宽 3 米。因位置而得名。东
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东市场西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东市场四巷,南至东市场七巷。长 120 米,宽 3 米。此街形成于民国初
年。原是天桥市场一部分,故有此名。因前门瓮城拆除,荷包巷集市的商贩们迁到天桥附近做
买卖,在天桥桥西建了西市场。桥东先建了歌舞台、乐舞台和燕舞台三个大席棚戏院。后来摊
贩日益增多,在东空地上形成了市场,叫东市场。此街因在西侧得名东市场西街。震钧《天咫
偶 闻 》:“天桥南北,地最宏敞。贾人趁墟之货,每日云集。”后来摊贩在这里兴建住宅,遂成街
巷,街巷多狭窄而不规则。西街原为东市场卖布地区。
兴旺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西园子一巷,西至西园子二巷。长 118 米,宽 3 米。取兴旺发达之意。
此街形成于民国初年,原名药王庙前街,因位于东晓市药王庙以南而得名。1965 年定现名。
安国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珠市口东大街,东南至南桥湾街。长 135 米,宽 2.5 米。因安国寺而得
名。
明代此地称安国寺。1965 年将卧牛胡同并入,统称安国胡同。《宸垣识略》记:安国寺在三里
河南桥湾,明天顺年间建,碑废无考。26 号院便是安国寺旧址,只剩下东配殿,为居民住宅。
苏家坡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安国胡同,西至大市胡同。长 221 米,宽 3 米。
清宣统年问,因胡同住户多苏姓而得名。1965 年将西湾尺、宋家胡同并入,统称苏家坡胡同。
清《京师坊巷志稿》记:“苏家坡有金华会馆。”清代浙江省进京赶考的举子或买卖商人等,都
住在此。其原址在 27 号,旧时的大门楼、门房、前后院正房、东厢房和供奉文昌老爷的后小楼
依然存在。此巷 5 号是当年进京举子的书童、佣人的住所,8 号是存放马车的地方。现均为居
民住宅。
叠道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西晓市街,南至天坛路。长 176 米,宽 6 米。
此胡同始建于清代,原地势低洼积水,后叠土而成道,故称叠道胡同。民国时改名叠道子胡同。
解放前,这里街道低洼,房屋又矮又破。解放后得到了整修和翻新。1965 年将空厂、慈浙会馆
后身及小新店部分并入,统称叠道子胡同。
大市新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苏家坡胡同,南至西晓市街。长 200 米,宽 2 米。以小市相对而言。清
乾隆《京城全图》称新小市,以晓市市场为名。1933 年《北平地名典》称大市新胡同,属外五
区。名称沿用至今。
水道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清华街,南止东晓市街,基本呈卧“丁”字形。长 290 米,宽 4 米。因原
为水道而得名。
明代此地为一片水洼地。清宣统年间《北京城图》名南水道子,因在三里河之南。解放前,这
一带房屋破旧,多为碎砖头筑成,雨后土路泥泞,难以行走。在此居住的多为手工业者和打鼓
儿的。解放后,翻修了破旧房,铺了沥青路,环境得到改善。
大市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东半壁街,南至西晓市街。因市场而得名。长 193 米,宽 3 米。
民国初期,此地称大市北上坡。1933 年《北平地名典》记:“大市北上坡,外五前外,南通晓
市街,北通东半壁街。”因位于“大市”以北,与“小市”相对而名。大市为估衣和小吃市场,俗称
南小市。赶完“晓市”的人再来大市买卖者甚多。现 ll 号即民国初年的“估衣同业公会”,1949 年
后为北京市工商联使用,后改为居民住宅。
刷子市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西起西草市街,东至二一八厂围墙,中通山涧口二巷。长 109 米,宽 3.5 米 。
此地明末已成街巷。宣统年问《北京城图》始见刷子市地名。因当时此地是制作及贩卖各种刷
子为主的刷子市场,故名。1965 年将椿树胡同、拐棍胡同、张家胡同并入,统称刷子市胡同。
香椿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东晓市街,南至天坛路。长 206 米,宽 6 米。此地原名椿树院,始见于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图》 ,因胡同内种有香椿树而得名。1965 年定名香椿胡同。
胡同西有龙须沟北里。此地在原龙须沟以北,为 1966 年在牟家井、椿树院、金鱼池东一巷、东
二巷、真武庙一带重建的居民住宅小区,曾名思甜街。龙须沟地处天桥以东,金鱼池南岸。 《北
京街道的故事》记:有一条明沟,弯弯曲曲直到左安门附近人护城河,沿街还有许多小的沟汊
子伸进附近的胡同。这里旧时是沟旁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胡同,两旁都是旧京特有的以碎砖头砌
成的低矮的棚户,为典型的贫民窟。居民多是拉洋车及做各种手工艺活的劳动人民。1949 年后
这一带得到彻底改造。龙须沟改为暗沟,破旧棚屋拆除,新建了居民楼。命名为龙须沟北里。
鲁班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珠市口东大街,南至西晓市街。长 264 米,宽 5 米。
此地清代称铁香炉。1933 年《北平地名典》上称鲁班馆。清末东晓市一带瓦木行业集中,桌椅 、
箱柜铺较多,居民也多为瓦木工匠。为纪念行业的祖先鲁班,众厂及工匠集资建起了鲁班馆。 1965
年瓦木行公私合营,较大的龙顺成硬木家具厂迁至永外,仓库仍在该胡同西。现鲁班馆大殿和
配殿仍在,已改为居民房。2002 年建两广大街时出土了“鲁班祠碑”,上刻有清光绪六年(1880
年)《重修仙师公输祠碑记》,碑文字迹清晰。
1965 年将西铁香炉、晓市大院、学堂后身并入,统称鲁班胡同。
粉厂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叠道子胡同,西至精忠街,南通天坛路。长 297 米,宽 4 米。此胡同原
称粪厂,以大粪厂而得名。民国后谐音改为“粉厂”。1965 年定名为粉厂胡同。
天坛西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天坛公园西墙外。北起天坛西门,南至东坛根胡同东口。长 344 米,宽 5 米。
因处天坛西而得名。
这里原为天坛外坛墙,野草丛生,土地荒芜,1949 年修建了新排房,形成居民胡同。1965 年命
名为天坛西胡同。
胡同西侧是天坛西里北区,这里原是天坛外坛墙一部分。1965 年后相继盖起了十栋居民住宅楼 。
1981 年命名为天坛西里北区。此区以南称天坛西里南区,亦为新建居民区。以前曾称天坛西里 ,
在天坛公园老西门以南,靠外坛墙原有八间库房,人称八间房。其南及东原是一片荒地,只有
矮小树木。1977 年后相继建造居民楼。天坛西里东区在天坛公园西南墙外,亦为 l982 年新建区 。
此地原为九号院,为卫生部所属单位集中地,又称中心大院。1~3 号楼是日伪时期所建。中国
预防医学科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都曾设在这里。现为以卫生部家属楼为主的住宅区。
大新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金鱼池西街,北至西晓市街。长 180 米,宽 3 米。
此地民国称大市新店,1949 年时称大新胡同。1965 年将大市新房口、小新店、袼褙店部分并入 ,
统称大新胡同。
山涧口一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刷子市胡同,南至山涧口街。长 174 米,宽 2 米。因连接山涧口街而得
名。
一巷原名川堂院,地形像个院落,中间地带较宽阔,周围有几条小胡同弯弯曲曲都通向这个中
心,故名川堂院。旧社会,川堂院的破旧临街房几乎都是鸡毛小店,所以又叫“川堂院鸡毛店”。
这里住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贫苦百姓,每天一早都可见“倒卧”。1949 年前此巷设有“北平外区贫
民、流民养病所”,实为收尸房。解放后该巷房屋得以修缮,养病所旧址已成为工厂的车间。1965
年将后坑胡同并入,统称山涧口一巷。
山涧口二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西起山涧口一巷,南至山涧口街,呈拐子状。长 112 米,宽 2 米。因临近山
涧口街而得名。
此地 1933 年《北平地名典》记为十五间房。这里原是一个小土坡,只建有十五间房,故名。1965
年定现名。
东坛根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部。西起永定门内大街,东南至永定门东街。全长 300 米,宽 5 米。以在永定门
东靠近天坛根而得名。
又一说,位于北京中轴线的永定门内大街,西有先农坛,东有天坛,所以称天坛根为东坛根。
明清时无此街巷。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郊图》上始称东坛根。1965 年将东马道并入,统
称东坛根。2004 年扩建南中轴路时拆迁。
安国南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安国胡同,南至西晓市街。长 260 米,宽 2 米。因位于安国胡同南而得
名。此地民国初期称金鱼胡同,因这里曾住过卖金鱼的姚姓大户而得名。1965 年定现名。
红山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山涧口街,南到红庙街。长 62 米,宽 2 米。以山涧口和红庙街的首字为
名。
此巷清代时称老虎洞,原为山涧口内的小胡同,民国属“外五前外,南通老虎洞前街,北通山涧
口”,仍称老虎洞。老虎洞名称来历见山涧口街。1965 年定现名。
锦绣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始锦绣头条,南至锦绣四条。长 97 米,宽 2 米。取前景美好如锦似绣之意 。
此地明清时称鞭子巷,因集中了许多卖鞭梢的商贩,故名。明《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有鞭
子巷南中街。民国属外五区。1965 年定现名。
锦绣中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锦绣头条,南至锦绣三条。长 195 米,宽 1.5 米。因在锦绣条巷之中而
得名。地名来历、沿革见锦绣头条。明代称鞭子巷南中街。清《京师坊巷志稿》称奶子胡同。
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
东晓市一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清华街,南至东晓市街,街中东向通磁器口大街。长 342 米,宽 3 米 。
因东晓市而得名。
此地民国称药王庙后门,因位于药王庙后门而得名。药王庙名称来历及变革见东晓市街。1965
年曾在此设立过布市。同年将药王庙夹道、穿行店、八道湾并入,定现名。
东晓市二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清华街,南到东晓市街。长 159 米,宽 3 米。因东晓市而得名。
此巷明代属正东坊。清代称天庆寺,因南口有天庆寺古刹而得名。民国后仍称天庆寺。1949 年
后称为东晓市 36 号大院。1965 年定现名。
西园子一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东晓市街,南至天坛路,中通兴旺胡同、西园子街。长 142 米,宽 3 米。
因近西园子而得名。
此巷原名罗圈胡同,以地形得名。《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图有罗
圈胡同和西园子地名。西园子一带,明代原为苜蓿园西部,属正东坊,清末形成街巷。1965 年
将西园子部分并入,定现名。
西园子二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东晓市街,南到天坛路,中通西园子街。长 168 米,宽 5 米。因通西园
子街而得名。西园子名称来历见西园子街。
此巷清代称神路街,民国始称神禄街,又称受禄街,以“受神之禄”为名。1933 年《北平地名典》
记为“受禄街,外五前外北通东晓市”。在《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
图标为受禄街。1965 年定现名。
西园子三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东晓市街,南到天坛路,中间横穿西园子街、龙须沟路。长 174 米,宽2.5
米。因通西园子街而得名。西园子名称来历见西园子街。
此巷原名油勺胡同,见于 1933 年《北平地名典》。这一带,《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
北平市?外城东部”图标有药王庙一巷、二巷及黄庄等地名。1965 年将药王庙前街一巷、二巷及
黄庄部分并入,定现名。
西园子四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东晓市街,南到天坛路,中通西园子街。长 166 米,宽 5 米。因通西园
子街而得名。西园子名称来历见西园子街。
此巷原名孔家大院。以住户孔氏命名,始见于《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
东部”地图。1965 年将黄庄部分并入,定现名。
西园子五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西园子街,南到天坛路,因通西园子街而得名。长 92 米,宽 4 米。西园
子名称来历见西园子街。
此巷原名王家园子,清代为一片水洼,后为菜园。地名始见于《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
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地图。1965 年定现名。
东市场二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东市场东街,西折北至天坛路。长 43 米,宽 1 米。因邻近东市场而得名 。
东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此地原为东市场的木器市。《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
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图始有此地名,沿用至今。
东市场三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东市场东街,西折北至天坛路。长 86 米,宽 1.5 米。因邻近东市场,
位于二巷以南而得名。东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此地原为木器市。 《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图始有此名,沿用至今。
东市场四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东市场中街,西至天桥南大街。长 133 米,宽 2.5 米。因邻近东市场,
位于三巷以南而得名。东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此巷形成较晚,《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图始有此名,沿用至今。
东市场五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东市场中街,西至天桥南大街。长 88 米,宽 2 米。因邻近东市场,位于
四巷以南而得名。东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此地在民国初年为天桥以东空地,后摊贩日益增多形成市场 (即东市场)、街巷。地名始见《北
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地图,沿用至今。
东市场六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东市场中街,西至天桥南大街。长 133 米,宽 1.5 米。因邻近东市场,
位于五巷以南而得名。东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此地在民国初年为天桥以东空地,后摊贩日益增多形成市场 (即东市场)、街巷。地名始见《北
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地图,沿用至今。
东市场七巷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天坛公园西墙,西至天桥南大街。长 129 米,宽 3 米。因邻近东市场,
位于六巷以南而得名。东市场名称来历见东市场西街。
此地在民国初年为天桥以东空地,后摊贩日益增多形成市场 (即东市场)、街巷。地名始见《北
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民国北平市?外城东部”地图,沿用至今。
据老住户回忆,六巷、七巷西口外空地为老菜市,有名的菜霸张八就住七巷 7 号,1949 年被镇
压。现巷内建有国营菜站蔬菜经理部等。
永内东头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东坛根胡同,西至永定门内大街。长 73 米,宽 2 米。因位置而得名。
此地在明代属正东坊,有巷无名,清代和民国时的历史地图已标有永内头条。1965 年 定 现 名 。
2002 年,为恢复北京南中轴线景观,重建了永定门城楼,拆除了街两侧的破旧平房、狭窄街巷 ,
扩建了道路。
永内东二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东坛根胡同,西至永定门内大街。长 73 米,宽 1 米。因位置而得名。
此地在明代属正东坊,有巷无名,清宣统到 1947 年时的历史地图标有永内二条。1965 年定现
名。
2002 年,为恢复北京南中轴线景观,重建了永定门城楼,拆除了街两侧的破旧平房、狭窄街巷 ,
扩建了道路。
永内东三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东坛根胡同,西至永定门内大街。长 73 米,宽 1 米。因位置而得名。
此胡同原名永内三条,始见于清宣统年间《清北京城》图。民国沿用。1965 年定现名。 2002
年,为恢复北京南中轴线景观,重建了永定门城楼,拆除了街两侧的破旧平房、狭窄街巷,扩
建了道路。
永内东四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东坛根胡同,西至永定门内大街。长 73 米,宽 2 米。因与永内头、二 、
三条平行而得名。
此胡同原称税局子胡同,因原有官府税务局之故。名称始见于 1933 年《北平地名典》。1965 年
将东马道并入,定名永内东四条。
2002 年,为恢复北京南中轴线景观,重建了永定门城楼,拆除了街两侧的破旧平房、狭窄街巷 ,
扩建了道路。
锦绣头条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鲁班胡同,西至南桥湾街。长 282 米,宽 3 米。 明代时称此地为鞭子
巷中南街,是卖鞭梢的集散地。清时改为鞭子巷头条。1965 年将门楼胡同、单框胡同并入,定
名为锦绣头条,取前景美好如锦似绣之意。
锦绣二条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鲁班胡同,西至锦绣巷。长 204 米,宽 2 米。因在锦绣头条南而得名。
地名来历、沿革见锦绣头条。此巷清代称二条胡同。民国时名鞭子巷二条。1965 年将东湾尺并
入,定现名。
锦绣三条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鲁班胡同,西至锦绣巷。长 126 米,宽 4 米。因在锦绣二条南而得名。
地名来历、沿革见锦绣头条。此巷清代称三条胡同。民国名鞭子巷三条。1965 年将三道湾、马
学井、桶儿胡同并入,定现名。
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 20 世纪 30 年代曾在现门牌 18 号居住过。
锦绣四条
位于崇文区西部。南起西晓市街,西至南桥湾街。长 171 米,宽 4 米。因在锦绣三条南而得名。
地名来历、沿革见锦绣头条。清代称四条胡同。民国时称鞭子巷四条。1965 年定现名。
忠恕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始天坛西墙外,西至天桥南大街。长 172 米,宽 3 米。
此地清末为水坑。1933 年《北平地名典》始称忠恕里。以《论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
句,取诚实宽容之意而命名。1965 年将忠恕里一横巷、二横巷和六合公并入,统称忠恕里。
《北平天桥志》记:“天桥之东,街巷甚多,如六合公、忠恕里等,分巷售物,各有专品,此街
商贩,俱临时营业,多无柜房地。”解放前,此处成为三、四等妓院聚集之所,1949 年封闭。1970
年将这里的破旧小房翻盖成四栋居民楼。
新民里
位于崇文区西部。西起天桥南大街,南止天坛公园西门。长 226 米,宽 4 米,呈“口”形。 1933
年《北平地名典》称这里为“平民住宅”。1965 年将东新民里、顺坛街、临时棚户并入,统称新
民里。取《尚书》中“天命作新民”,为民日新之教之意。
此处原为坛根荒地,有一些贫民住的临时棚屋。1937 年北平市长秦德纯在此建了贫民住宅排房 。
1945 年抗战胜利后,北平社会局派人接收,并招收住户。解放后改建为居民住宅。 复康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天坛公园西侧内坛墙,西至天坛西里北区。长 387 米,宽 4 米。
此地明代为天坛的神乐观,清代改名神乐所,建有凝禧殿。民国时期为检定所宿舍,故又称天
坛内检定所宿舍。1981 年命名为复康里,因此地多为卫生防疫药检部门而得名。
《春明梦余录》:“神乐观,在天坛内之西。设提点知观,教习乐舞生。内有太和殿,遇祭则先
期演乐于此。”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重修太和殿,改名凝禧殿。至乾隆二十年(1755 年)复改神
乐观为神乐署,俗称神乐所。2002 年始院内住户搬迁,神乐署重新修缮并开放。
永定里
位于崇文区西部。东起东坛根胡同,西至永定门内大街。因永定门而得名。长 120 米,宽 4 米。
此巷形成于清末,无名。1933 年《北平地名典》称三益里。“三益”,指以友直、友谅、友多闻。
旧时或有三益店,故以店名里。1965 年用其“永定”而名里。2003 年扩建南中轴路时拆迁。

体育馆南路地区

体育馆路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幸福大街,西至天坛东路。长 900 米,宽 45 米。
此路为 1955 年北京体育馆及国家体委机关大楼建起后新开辟的交通干线。解放前,龙须沟流经
此处,多荒坟、苇草。1952—1955 年在这片坟荒地上兴建了北京第一座大型体育馆,占地 240
亩,建筑面积为 93000 平方米,有室内游泳馆、田径馆和比赛馆等。后来在原营房十四条下坡
的低洼空地上又建了国家体委机关和科研办公大楼,现此路已成为国家体育机构集中的地方。
旧时这里南有太阳宫、五虎庙、法藏寺,北有玉清观等寺庙,东北是绍兴义园。五虎庙建于明
代,是崇南坊著名寺庙。庙内塑有三国时期蜀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像。清康熙年
间 重建 。
《宸垣 识略 》记,五虎庙 已无 碑可 考,惟“殿前古松二株,浓荫满院,盖二百余年物也”。“后
殿毁于火。关圣加封帝号。今前殿只奉关帝,而五虎之名仍旧”。清乾隆时庙已废,但其地名至
解放时还保留着。1955 年新建北京体育馆,正是原五虎庙的遗址。玉清观原址现为天坛饭店,
是清康熙年间建的道观,规模宏大。原名云集观,光绪年间成为地名。1965 年改为玉清胡同,1974
年庙被拆除。1990 年建天坛饭店时,玉清胡同也被拆除。
天坛东路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体育馆路,南至玉蜓桥。长 1050 米,宽 36 米。因在天坛东侧而得名。
过去这里原是龙须沟下游,地势低洼,污水四溢,蚊蝇滋生;南面是荒地及少量菜田。解放后,
北面修了盖板河,南面护城河修了座桥,中间修一条 8 米宽的土路通往城外的蒲黄榆。1965 年
将西四块玉并入,命名为天坛东路。1978 年拓宽后改为沥青路。1989 年 1 月在此路南段建成了
北京当时最大的立交桥——玉蜓桥。20 世纪 90 年代扩展崇文门外大街时,天坛东路成为有上
下四车道、非机动车道、过街天桥的现代化大街。
天坛东路西侧为 1965—1975 年建成的新居民区。分天坛东里北区、中区、南区。北区原称天坛
内东里;中区原称天坛内东南角,为坛墙外一片荒地,新的居民区居民多为打通天坛东路时,
由磁器口一带搬迁来的住户,1976 年定现名;南区原是外城南城墙根、护城河以北的天坛墙外
空地。1975 年建成高层居民住宅楼。1976 年定现名。
天坛东路南端东侧有长青园。此地民国时称南缺口,原为一片菜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
京奉铁路修进北京城时在永定门至左安门之间城墙凿个缺口以通火车,亦可以进出行人。此地
又在城南,故称南缺口。解放后这里居民增多,规划成新居民区。1965 年定名长青园,取四季
常青、兴旺发达之意。
体育馆西路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法华寺街,南至龙潭路西口。长 700 米,宽 9 米。因在体育馆西而得名。
此路原为西四块玉的一部分,是 1955 年随着北京体育馆的建成而新开辟的大街。1965 年将东
四块玉部分并入,定现名。现为著名的体育用品一条街。
磁器口大街
位于崇文区西部。北起珠市口东大街,南至天坛路。长 550 米,宽 10 米。
明代此地名蒜市口南。因街内有天仙圣母娘娘庙,清乾隆年问名娘娘庙街,光绪时改称磁器口。
因此处有两家瓷器店,买卖兴隆,名扬京城,故名。后来在这条街上陆续开了很多瓷器铺,街
道两旁还有瓷器摊,成为名副其实的磁器口。1965 年将红桥大街并入,统称磁器口大街。
此路原通行各种车辆,十分拥挤。1977 年新辟崇文门外大街南段后,此街停驶大型车辆,办起
农贸市场和红桥商品市场。
东唐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南河漕胡同,西至葱店西街。长 260 米,宽 7.5 米。
此街明末称唐洗白街,清末称唐洗布街,民国初分为东、西唐洗泊街。1965 年将地藏寺大院并
入西段定名西唐街,迎门冲并入东段定名东唐街。
据传,这里曾有唐姓几代居住于此,以洗布帛质量好,远近闻名,得名唐洗布街。清《京师坊
巷 志 稿 》:“唐洗布街即半步街”,意谓街之短。但其街并不短,东起三转桥,西至娘娘庙街,约
长一华里。东唐街东段在清代曾被人称为“喜轿街”。北京在明清两代及民国时期,姑娘出嫁都
要坐男家雇的红喜轿。但是一些著名的大喜轿局都在内城,唯有崇文门外东唐洗泊街的合兴喜
轿局在外城最有名。此轿局开业于清光绪年间。每逢“黄道吉日”,东唐洗泊街上满街是红绿喜
轿,所以人称“喜轿街”。到 1937 年后,由于青年自主婚姻、不雇轿子的日渐增多,喜轿业走向
衰落,合兴喜轿局于 20 世纪 40 年代关闭。
在三转桥迤南的迎门冲是开业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的老买卖,在当地很有名气。它既经
营油、盐、酱、醋、花椒、大料等,又销售五谷杂粮及蔬菜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因其商品齐全,
很招揽附近居民,故称为“迎门冲”。后来,邻近开了合增油盐粮食店和晋六居油盐粮食店。在
同行竞争中迎门冲油盐粮食店于 1924 年倒闭,但迎门冲的地名仍保存下来。民国年间《最新北
平全市详图》中记载迎门冲东起北岗子北口,南至三转桥南口,全长约 20 米。
西唐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葱店西街,西至磁器口大街。长 370 米,宽 7.5 米。以姓氏为名。胡同
名称来历、沿革见东唐街。1965 年将地藏寺大院部分并入,定名西唐街。1977 年修建崇文门外
大街南段时将原胡同分割为东西两段。
东壁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幸福大街,西至东唐街。长 300 米,宽 7 米。因原半边街有房而得名。 在
《明北京城复原图》上已有此街,但没有街名。清乾隆《京城全图》记为“半壁街”,清宣统年
问改名为东半壁街。1933 年版《北平地名典》记为“东半壁街、外三崇外东道放生池西接东洗
唐泊街”。昔日这里南面长满芦苇蒿草,唯有北部靠近东厅胡同有住户,所以称为半壁街。经实
地勘察,其街北高南低,明显看出是后建房屋。后为同珠市口东大街迤南的半壁街区分,所以
改叫东半壁街,1965 年定名东壁街。
延庆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幸福大街,西至南河漕胡同。长 220 米,宽 8 米。因延庆寺而得名。此
街原名延庆寺,1965 年将拐棒胡同南部并入,统称延庆街。
延庆寺在此街东段,何时所建无考。《宸垣识略》载:“延庆寺在榄杆市,无旧碑可考,有康熙
十年鼎炉一。”寺早废。原址现为 12 号院。
南岗子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法华寺街,南至体育馆路。长 480 米,宽 7 米。
名称来历、历史变革与演变情况同北岗子街。1965 年将岗子胡同并入,定为南岗子街。此街南
段建法华南里小区时改造拓宽,成为法华中街。
北岗子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东唐街,南至法华寺街。长 300 米,宽 7 米。
明代此地为一片荒坟地,俗称“乱葬岗子”。清时渐成街巷,因地势较高,又位于文昌宫以北,
故称北岗子。其南的南岗子,原名“打狗巷”,当年这一带坟冢多,穷人死后买不起棺材装殓,
有的用一口薄皮棺材葬之,有的甚至只裹席埋之。因此,这一带野狗成群,以人尸为食。附近
居民为了自身安全,曾多次自动组织打狗,故称“打狗巷”。到光绪年间改名为“南岗子头”。民
国年问《最新北平全市详图》上记为“南岗子”。1965 年将李家坡并入北岗子,定名北岗子街。
沙土山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沙土山四巷,西至磁器口大街。长 320 米,宽 3 米。因有沙土堆而得名。
此街在民国初年原名沙土山。清末民初时此处是硝盐场,熬硝剩下的沙子、泥土就近堆成东西200
米长,3 米多高的沙土山。所以当地人就称这里为“沙土山”。民国以后划为沙土山前街、后街和
一、二、三、四巷。1974 年,打通东浦路时,沙土山街被崇文门外大街南段隔为两段。
沙土山后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南起东大地一巷,东至沙土山四巷。长 22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
革见沙土山街。1965 年将教养院小巷和教养院夹道并入,统称沙土山后街。
此街南口西有教养院旧址,是民国后为收管吸毒者戒毒所设的教养院,现为北京市玻璃研究所。
法华寺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南岗子街,西至天坛路。长 670 米,宽 10 米。
这里明万历至崇祯年间称法华寺,清宣统年间称法华寺街。1965 年将李家坡并入,仍称法华寺
街。东侧有法华寺东街。
法华寺始建于明代,是北京外城大寺之一。清康熙年间及同治年间重修。1989 年列为崇文区文
物保护单位。法华寺建筑规模较大,山门为三开间歇山顶建筑,两坎间有棂窗,正中券门上有
匾额“大兴法华寺”。除三层大殿和东西配殿等主要建筑外,东西还有跨院,房屋数十间。现钟、
楼已无存,仅有山门、三进大殿和部分配房。此庙在清代中期前香火很盛,特别是法华寺的海
棠花为北京有名。据《行素斋杂记》载:“崇文门外法华寺佛殿前后海棠数株,独殿后一株每年
春秋两番作花,亦理不可解者。”
1921 年,北京创办的有轨电车厂设在原东大地(现属法华寺街)。经过筹备,于 1924 年正式通车
运营,从这里开出北京第一辆有轨电车。
法华寺东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葱店四巷,南至法华寺街。长 140 米,宽 2.5 米。因位于法华寺东而得
名。清代成街后,即现名。法华寺历史名称来历、沿革见法华寺街。1966 年曾名志红东街。1973
年恢复原名。
法华中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法华寺街,通北岗子街南口,南至体育馆路。长 340 米,宽 7 米。因在
法华寺街中部而得名。此街是 1994 年营房地区危改、建法华南里小区后新建的一条南北向通道 。
1994 年 9 月定现名。
此地危改前有一南岗子街。成街于清代,称南岗子头,亦称打狗巷。清宣统年间改名南岗子,
民国沿用。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北岗子街。1965 年将岗子胡同并入,定名南岗子街。1994 年
拆除,建法华南里小区。
东大地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西起磁器口大街,中经崇文门外大街,向东至沙土山后街,西口折为南北向
至法华寺街。呈“口”形,长 210 米,宽 6.5 米。
明代末年,这里是苜蓿园。清末成了一片空地。《北京街衢巷坊之概略》记:“在广渠门大街往
南,抵天坛以东,地多空旷。”故名东大地。1965 年改为东大地街。此街南侧有东大地一至四
巷。
过去,这里多是荒草野地,只有几个大粪场子。民国时,北平电车有限公司在此地东南建了电
车修配厂。街南口的晓市是旧北京南北两大晓市之一,20 世纪 50 年代废除。
葱店西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西厅胡同,南至法华寺街。长 320 米,宽 4.5 米。
清初时,此处称葱店。据当地居民讲,清末民初,左安门和广渠门外拉大葱的葱贩们大都在这
里的大车店过夜,于是有“葱店”之名。民国《最新北平全市详图》上记有葱店前街、葱店后街
和葱店大院。1965 年此地改划为葱店东街、葱店西街和葱店一至四巷。
从 20 世纪 20 年代起,葱店前街、葱店后街,包括西唐街和驹章胡同在内,都成了打鼓儿小贩
销货之所,成了崇文门外有名的“鬼市”。据《北京史苑》第一辑《北京的旧货行》一文记载:“北
京的晓市主要有两个。东晓市在崇文门外,西晓市在宣武门外。”东晓市是指南药王庙以西的地
方,在民国初期,迁至葱店后街一带。这个旧货市场直至解放后才撤销。
葱店东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葱店一巷,南至驹章胡同。长 114 米,宽 2.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
见葱店西街。此街民国时原为葱店前街一部分,1965 年定现名。
红桥前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东大地街,西至磁器口大街。长 90 米,宽 4 米。
此街形成在民国初期,原在龙须沟上有座红色木桥,故称红桥。沿桥之南北分为红桥前街、后
街。1949 年后沿称。1976 年新辟的崇外大街南段将此街隔为东西两段。
红桥后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东大地街,西至磁器口大街。长 90 米,宽 3.5 米。
此街形成在民国初期,原在龙须沟上有座红色木桥,故称红桥。沿桥之南北分为红桥前街、后
街。1949 年后沿称。1976 年新辟的崇外大街南段将此街隔为东西两段。
营房东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营房东二条,南至体育馆路。长 270 米,宽 4 米。
此地原正蓝旗营房建于清代早期。 《京师坊巷志稿》记有“正蓝旗小营房”和“大营房”地名,并对
大营房注释:“顺治十八年改设正蓝旗教场於此。”说明这一带是清政府在外城训练军队和驻军
的地方。营房周围筑有高墙,辟有四门。原北门和南门分别在原营房宽街南北口;东门在营房
东条东口;西门在原营房宽街小学西墙处,民国时拆除。营内有四条胡同驻军。除驻正蓝旗清
兵外也有家属,数间北房自成一院,均为砖瓦房。营内还有正蓝旗家庙一座,供奉正蓝旗人祖
先。街内的正蓝旗学堂始建于清光绪末年,是废科举后培养贵族青年的地方,后称八旗学堂,
民国时改为小学校,现为营房宽街小学。民国以后,原胡同由四条扩展到十四条,地名沿用到1949
年。l956 年以营房宽街为界,以东的横胡同,自北向南分称东头条至十条;以西的横胡同,自
北向南分称西头条至十一条。其东以营房宽街平行的大胡同定为营房东街。原营房东七条、东
十一条、东十三条并入此街。其西的法华寺南街定名为营房西街。
该地区过去是北京环境最差的贫民区之一。1990 年列入危旧房改造计划。1995 年建成法华南里
小区。从此除营房西街外其余与该名称有关的街巷、胡同地名全部注销。
营房西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法华寺街,南至体育馆西路。长 280 米,宽 5 米。名称来历、历史变革
情况同营房东街,现为营房仅有的一段胡同。
营房宽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营房东二条,南至体育馆路。长 270 米,宽 4 米。名称来历、历史变革
情况同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幸福东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幸福大街,南至龙潭路。因有幸福村而得名。长 170 米,宽 5 米。
这一带明代称法藏寺。民国后法藏寺废只存一塔,地名改称法塔寺。当时只有散居的几十户人
家。1950 年建起 24 栋青砖瓦房,每栋八间独立成院,形成居民小区,定名幸福村。1965 年将
村内三条街依方位分别命名为幸福东街、幸福中街、幸福西街。幸福西街于 1974 年国家体委扩
建羽毛球馆时占用。
清《宸垣识略》载:“法藏寺在霍家桥,俗呼白塔寺,盖弥陀塔也。金大定中建,明景泰间修,
更曰法藏。”“法藏寺弥陀塔中空可登”。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九月重阳日游法藏寺,登
塔眺远。寺在左安门内,后寺圮,唯塔独存。”《天咫偶闻》记:“天坛之东有法藏寺,浮屠十
三级,登之所见甚远,都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寺已毁尽,惟浮屠仅存,而往者如故。其中容人
之地无多,登者蚁附近至绝顶,则才容二客挨肩而过。斗室之中,喘息不得出,竟不知其何乐。”
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至此攀登者终日不绝。1966 年法藏寺塔被拆除。
幸福中街
位于崇文区东南部。北起体育馆路,南到龙潭路。长 170 米,宽 5 米。因有幸福村而得名。此
地明、清时称法塔寺,以寺庙得名。民国后,庙废,地名改为法塔寺。 1950 年盖起居民排房,
有三条街,定名幸福村。此街位于幸福村中部。1965 年定名幸福中街。
法塔寺名称来历、沿革见幸福东街。
东四块玉北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体育馆西路,西至西四块玉胡同,南通东四块玉南街。
长 220 米,宽 5 米。因四块玉而得名。
传说,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修建天坛时,剩下四块大汉白玉石,放在天坛东门外,当时这一
带全是窑坑、苇塘、荒地。有些穷人常到这里挖黄土进城去卖。后来,人们就称这里为“四块玉”。
又一说:清代中期,在这一带农田中有一眼大井,井口是用白似玉的一块大石凿成。由于年长
日久,井口被井绳磨出四道深沟,好像是用四块白玉镶成。后来人们把这眼井叫四块玉井。
此街形成于明末清初,原名四块玉。清宣统年间分东、西四块玉。民国以后此地为东四块玉,
北通西四块玉,双玉中街跨占东、西四块玉之间。1965 年将此街北段称东四块玉北街,南段称
东四块玉南街。
东四块玉南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体育馆西路南口,西至双玉中街。长 350 米,宽 6 米。因四块玉而得名。
此街原名四块玉,形成于清代。清宣统年间分为东、西四块玉。民国时此地称东四块玉。1965
年,将东四块玉南段定名为东四块玉南街。“四块玉”名称由来见东四块玉北街。
双玉中街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东四块玉北街,东至东四块玉南街,南至天坛东里。长 305 米,宽 6 米。
因四块玉而得名。
此街清代时是四块玉的一部分。民国时跨占东、西四块玉之间,曾是一片荒地,随人口增加逐
渐形成街巷。1965 年命名为双玉中街。
东马尾帽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标杆胡同,西至石板胡同。长 210 米,宽 5 米。因工匠作坊而得名。 明
代此地称马尾帽胡同。清乾隆年间,以石板胡同为界,分成东、西马尾帽胡同。据传,在明代
早期,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姓马的匠人,专做一种带尾穗的帽子,生意很兴隆,故名。也有
传说是因当地有为宫廷做马尾帽的作坊。
1966 年胡同曾更名赞东街,后恢复原名。但胡同内的赞东小学仍保留。现胡同北部已拆除。
西马尾帽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石板胡同,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120 米,宽 5 米。因工匠作坊而得名。
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东马尾帽胡同。1966 年曾更名赞东街。1973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石板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香乐胡同。长 300 米,宽 5 米。
明万历年间此胡同形成。清《京师坊巷志稿》记有石板胡同。民国《北平地名典》记:“石板胡
同外三崇外南通东铁香炉北通草市。”1965 年将原来东铁香炉胡同、草截胡同、蒲莲胡同、驴
驹胡同并入,统称石板胡同。
石板胡同原是一条窄小的土路。据说在清代时,这里有几个打制石板缸盖的店铺,直到民国年
间还有一家石板铺尚未倒闭。
旧京最大的磨石店铺——聚山城石头铺的库房原址,现 2 号、4 号院就是用来存放石板缸盖和
小学生写字用的小石板,剩下的碎石板就铺在胡同里,因而得名石板胡同。因危改西部、北部
已拆除。
东利市营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标杆胡同,西至石板胡同。长 260 米,宽 5 米。
明代此地称“力士营”。明政府曾在这里设“壮力士营所”。清初营所撤销以谐音改名利市营。乾
隆时,以石板胡同为界,划分为东、西利市营胡同,后沿用至今。胡同两侧有四合院砖瓦房,
比较整齐。2003 年,26 号等几个院子被北京市政府定为“保护院落”。
西利市营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石板胡同,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153 米,宽 5 米。因力士营谐音而得
名。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东利市营胡同。又传,清代此地有一姓冯的珠宝商发家后,置产建
宅基地,故称为利市营。1949 年前后均称西利市营。1965 年定现名。现已拆除。
香乐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葱店西街,西至西利市营胡同。长 150 米,宽 4.5 米。命名是用旧时此
地铁香炉的“香”再加上“乐”字,表示生活在新中国的人民群众都过着香甜快乐的日子。
明代此地建有一座小关帝庙,庙前有一座 2 米多高的铁香炉。后庙废,独留下个铁香炉,故此
地名为铁香炉。20 世纪 50 年代破除迷信将香炉移走,下落不详。此胡同清代名铁香炉胡同,
民国时改称香炉胡同。1965 年将地藏寺东街、烟筒胡同和地藏寺大院并入,统称为香乐胡同。
现北部已拆除。
标杆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三转桥胡同,长 180 米,宽 8 米。因手工匠活而得
名。
明代称此巷为“表杆胡同”。据访当地老住户,传闻:过去这里居民都是贫苦之户,男人去给人
家干活,女人在家做些手工活帮助家里度日。这里的女人都给纸铺糊高粱秆。这种裹纸的高梁
秆是裱糊匠糊顶棚必用之物。后来人们称这条胡同为“表杆胡同”。现北部已拆除。
三转桥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东利市营胡同,南至东唐街。长 150 米,宽 4.5 米。
此胡同在明代称三转桥,在《明北京城复原图》上的位置是北起力士营,南至唐洗泊街。据当
地老居民介绍,明代此处有一座转角的小桥,位于半壁街的西北,因而得名。从清光绪年问起,
三转桥和西厅胡同、迎门冲等地是个小商业点,有粮店、油盐店、猪肉铺、羊肉铺、中药店、
纸店、绒线店等店铺,热闹非常。1965 年定现名。
驹章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东唐街,南至清华街。长 360 米,宽 3.5 米。以平民姓氏为名。
清乾隆年问,称此地局张儿胡同,光绪时改名局章胡同,宣统年问始称驹章胡同。据传说,该
地住过几个姓张的平民,做小买卖为生,故名“居张儿胡同”。旧时,报纸上曾有篇文章介绍:1935
年前后,住在崇文门外驹章胡同的一个姓张的小贩,把冰块放在木桶里,再放些盐,然后把做
好的一个个圆形小铁盒注满水,放人适量香料,插进一根小木棍,放入冰桶中封好。约半小时,
土冰棍就制成了。这篇文章不光详细介绍了土冰棍的做法,也证明了驹章胡同地名的起源来自
张姓居民。驹章、局章都是“居张”的谐音。
1965 年将李家坡部分并入,统称驹章胡同。
南河漕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东壁街。长 240 米,宽 3.5 米。
此巷自明代以来一直称南河漕。据说,此地明清时有河道,水从北经大石桥流过。南河漕因处
于大石桥之南,对着北河漕,故名。又一说,在明代早期,有一条小溪从中板桥下向南流,经
北河漕后过石桥流入南河漕,后折西进西河漕,转南经三转桥,再往东流去。据一位几代在此
居住、生于清末的卢园春老人回忆,他儿时南河漕只有街西有房,街东是一条从北向南宽约丈
许的深沟。
民国期间,此地有大车店,店前有粮食市,故人们又称此地为粮食市街。 1965 年将首院胡同、
拐棒胡同北部并入,统称南河漕胡同。现部分拆除。
西河漕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南河漕胡同,西至标杆胡同。长 80 米,宽 4 米。因河道而得名。此胡同
形成于明代,位于南河漕以西,称西河漕,属崇南坊。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南河漕胡同。1965
年定现名。
观马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延庆街。长 300 米,宽 5 米。
此处清代名观马圈,乾隆十三年(1748 年)称“官马圈”,系正蓝旗兵养官马的地方。清乾隆《京
城全图》记:这里原是“兵部马圈”。《京师坊巷志稿》载为“刘家马圈”。这里养的马是皇帝每年
冬至祭天、春季祭神时,专为太监乘骑用。圈里一年有十个月是空圈,每年快到冬至时,马圈
的马官派人去塞外买马。经过驯养应付过冬至祭天和春季祭神的差事后,就把马卖掉。不管马
圈是否有马,马圈的官吏都要按月领马料,按规定人数领马夫的俸银。民国沿称。1965 年改称
观马胡同。现北部已拆除。
东厅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幸福大街,西至三转桥胡同。长 300 米,宽 5 米。
明代这里有崇南坊的一个巡捕厅衙署。在明《京师五城坊 巷胡同集》中有东西巡捕厅的地名。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京 城全图》上为厅儿胡同。清宣统年间,厅儿胡同改名为东厅儿胡
同。1934 年《最新北平全市详图》以南河漕为界,其东名厅儿胡同,其西名西厅胡同。1947 年
《北平市图》又把厅儿胡同 改为西厅儿。1965 年定为东厅胡同。
西厅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三转桥胡同与东厅胡同相通,西至石板胡同。长 290 米,宽 4.5 米。胡
同名称来历、沿革见东厅胡同。
此地明代称地藏寺街,清代称关王庙街,均以寺庙为名。民国时称为西厅胡同。1965 年将关王
庙街、利市营大院、倪家胡 同并入,统称西厅胡同。
笔杆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东壁街,南止永生巷。长 120 米,宽 3 米。
清代此巷称穿店。民国后改称笔杆胡同至今。因此胡同内有一家做笔杆的作坊,专为打磨厂、
琉璃厂的笔墨店加工毛笔,故称笔杆胡同。
文章胡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幸福大街,西至南岗子街。长 250 米,宽 7 米。
明代此巷称文昌宫,清至民国沿称。1965 年将宋家胡同和辅仁里并入,文昌谐音称为文章胡同 。
文昌宫建于明代,属道教观,清代已废。明清时期其西有打狗巷,居民很少,多是乱葬岗子,
故称岗子头。解放后,这里成为居民密居的地方。东面开辟了法华南里小区。
永生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东壁街,西至北岗子街。长 310 米,宽 3 米。
清代时此巷原名放生池。当时,这一带都是地势低洼的空旷沼泽之地,西北三转桥的水流至此
地。放生池在北京外城东城中很有名气。据《藤阴杂记》记载:“沙窝门有放生池,浙人范思敬
所创。”《天咫偶闻》对放生池记述得较详细:“放生池在火神庙街……范梦至一兰若,院悬木
鱼。有人云,东坡居此。遂人偈。”从而创建放生池。北京自元、明、清立都以来,各处普建寺
庙。佛教、道教都主张“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不伤生。放生池就,是佛教徒买
鱼放生之处。清末民初,放生池庙已坍毁无存,池也成了臭水坑。但放生池的地名却流传下来。
清咸丰七年(1857 年),法国传教士在放生池界内建了天主教堂和孤儿院。20 世纪 50 年代,中
国天主教爱国会成立,并把此教堂和孤儿院献了出来。在孤儿院中受西方教士奴役的中国孤儿
也被解放出来获得新生。因之,1965 年此巷改名永生巷。1987 年此巷的天主教堂得到整修,恢
复了宗教活动。1989 年天主教堂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生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石板胡同,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90 米,宽 4.5 米。名取获得新生之
意。
明代时,该巷在地图上有载,但名不详。1933 年《北平地名典》上称黄花苑,因此地旧时有黄
花苑等十几家下等妓院。据《顺天时报丛谈》:“黄河沿,现已改为黄花院,推源溯本,盖仍蓄
有河漕通运之意。现则矮屋一片,已为三四等妓女之娼寮,亦外城东偏之特别烟花窟。”此地还
俗称“黄鹤楼”。这里的妓院比不上前门外的“八大胡同”,属三四等妓院,嫖客都是社会下层的
穷人。因之,这里的妓女生活更苦。解放后,人民政府封闭了妓院,镇压查处了一些罪大恶极
的妓院老板、老鸨子等。受苦受难的姐妹们获得新生。原有的妓院院落改为旅馆或民宅。1965
年定名为新生巷。
磁器口东一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香乐胡同,西至磁器口大街。长 100 米,宽 3.5 米。因位置而得名。 此
地明代建有地藏寺,名地藏寺街,属崇南坊,清、民国沿用。1965 年改名为磁器口东一巷。1977
年修建崇文门外大街南段时将原胡同分割为东西两段。西段只剩 4l 号一个门牌。
磁器口东二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西起磁器口大街,东西向后南折至西唐街。长 80 米,宽 1.8 米。因位置而
得名。
此胡同原为九道湾的南段。九道湾形成于明代,属崇南坊。清、民国沿用。1965 年北段改名新
生巷,南段与竹头胡同合并定名磁器口东二巷。1977 年修崇文门外大街时被分割成东西两段。
沙土山一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沙土山街,南至东大地街,是崇文门外大街南段西侧的小死胡同。长 30
米,宽 3.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沙土山街。1977 年修建崇文门外大街南段时将原胡同
东侧全部拆除。
沙土山二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沙土山街,南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75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
见沙土山街。1977 年修建崇文门外大街南段时,胡同单号拆除。
沙土山三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沙土山街,南至沙土山后街。长 7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
沙土山街。
沙土山四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沙土山街,南至沙土山后街,沙土山三巷以东。长 70 米,宽 3 米。胡同
名称来历、沿革见沙土山街。
葱店一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驹章胡同,西至沙土山街。长 120 米,宽 4 米。以卖葱集市而得名。胡
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葱店西街。此街原名葱店后街,1965 年将唐洗泊后街并入,定现名。
葱店二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葱店东街,西至葱店西街。长 10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
葱店西街。原为葱店前街的北部,1965 年定现名。
葱店三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葱店东街,西至葱店西街,葱店二巷之南。长 100 米,宽 2.5 米。胡同
名称来历、沿革见葱店西街。此街原为葱店前街的南街,1965 年定现名。
葱店四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葱店东街,西至葱店西街,葱店三巷之南。长 110 米,宽 3 米。胡同名
称来历、沿革见葱店西街。原为葱店前街的南段,1965 年定现名。
东大地一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大地街东侧,东西折为南北后又向西,皇 “]”形。东部与沙土山后街相通。
长 210 米,宽 2.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东大地街。1965 年将教养院街并入,定现名。
东大地二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大地一巷以南,东不通行,西至东大地街。长 50 米,宽 2.5 米。胡同名
称来历、沿革见东大地街。1965 年定现名。
东大地三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大地二巷以南,东不通行,西至东大地街。长 50 米,宽 2.5 米。胡同名
称来历、沿革见东大地街。1965 年定现名。
东大地四巷
位于崇文区中部。北起东大地街,南不通行。长 60 米,宽 2.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东
大地街。据《北平地名典》记,此巷原西通红桥,北通东大地,现只有北口。l965 年定现名。
营房西头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4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二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4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三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四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五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2.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
见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六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八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4.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
见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九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2.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
见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十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80 米,宽 4.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
见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西十一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宽街,西至营房西街。长 90 米,宽 3.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
见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头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东二条,西至营房宽街。长 90 米,宽 2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
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二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南岗子街,西至营房宽街。长 130 米,宽 4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
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三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东街,西至营房宽街。长 90 米,宽 4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四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东二条,西至营房宽街。长 9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
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五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东二条,西至营房宽街。长 90 米,宽 2.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
革见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六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南岗子街,西至营房宽街。长 120 米,宽 5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
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七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东街,西至营房宽街。长 9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八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东街,西至营房宽街。长 9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九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营房东街,西至营房宽街。长 90 米,宽 3 米。胡同名称来历、沿革见营
房东街。现已拆除。
营房东十条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无出口,西至营房宽街,通营房西十一条。长 40 米,宽 2 米。胡同名称来
历、沿革见营房东街。现已拆除。
敬业西里
位于崇文区中部。东起体育馆西路,北折后向西,又向北至法华寺街。长 400 米,宽 5 米。因
在敬业里西侧而得名。
此地在清代是荒坟地,只几户人家,夜深人静时只能听到远近狗叫的声音,人们称静夜里。民
国后改称敬业里。又一说以提倡劳动就业为荣而定名。后因胡同较长分为敬业里和敬业西里。
1965 年将原东四块玉部分并入,定名敬业西里。
天坛东里
位于崇文区东南部。北起双玉中街,南向西折于天坛东路。长 300 米,宽 7 米。
此地过去是菜地和粪场,无居民,人称和平村。这一带从清光绪年间起大小粪场很多,都是官
方批准设立的。粪场既拥有粪场,又具有粪道的占有权:每条胡同属于一条粪道,胡同里的男
女厕所必须由粪道占有者掏粪,别人不得侵权。外三区四块玉的官粪场是该地最大的粪场,粪
道多,掏粪的粪夫也多。解放后粪场都迁往郊区,由清洁队管理。 20 世纪 50 年代这里盖起北
京电车公司的家属排房,继之又建起了自行车总厂、北京体工大队训练基地、天坛射击场等。 1965
年此地改名为天坛东里。

龙潭地区

光明路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广渠门南滨河路,西至幸福大街。长 700 米,宽 45 米。因在光明楼南而
得名。
此地原是一片苇塘和义地,因苇塘水浅,当地人称为“大浅”。1958—1961 年建成光明楼区,后
在路南又相继建成了龙潭楼居民区,形成了一条东通朝阳区劲松大街,西连体育馆路的主要干
道,即光明路。1965 年将高氏义园并入,统称今名。
路北的光明楼区由光明中街分为光明东里和西里。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新建的居民区,取光明
照万家之意。光明东里在明代称五里屯,属崇南坊。在《明北京城复原图》和 1916 年《京都市
内外城图》、《旧北京一九四九年城区图》中都称五里屯,以其长度五里而命名。该地原是坟地。
光明西里在民国前后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只有几户人家,名高氏义园。建成新居民楼区后称光
明大楼。1965 年定现名。
路南有龙潭北里楼区,因在龙潭湖北而得名。分龙潭北里头条至八条,共 40 栋楼。金元时代,
龙潭湖及周围地区是一片湖泊沼泽地。元代开金口河经此地至通州张家湾。明代筑外城切断金
口河,城中雨水及沟水积于此,形成一片水洼和荒坟地。1952 年,人民政府平整洼地和荒坟地 ,
挖成龙潭湖,建成公园。1965 年在公园北部新建居民楼区,命名为龙潭北里。
龙潭路
位于崇文区东南部。东起东护城河,西至体育馆西路。长 1740 米,宽 5~6 米。
此路是 20 世纪 50 年代开辟的。龙潭湖一带,1949 年前是一片湖泊与沼泽,明代筑外城,河水
断流,城内雨水及沟水汇聚此地,又留下了许多砖窑和窑坑,形成了一片苇塘和荒坟。1952 年
北京市政府投资组织了数万人工,在此挖成了三个人工湖。环湖种树十万余株,著名建筑学家
梁思成教授提议名为龙潭湖。现路南有龙潭公园、北京游乐园和西湖公园。
路北侧原有法藏寺和太阳宫,法藏寺俗称法塔寺,系金代建筑,明景泰年间重修,清末仅存一
塔,1966 年被拆除。太阳宫在法藏塔西,建于清顺治年间,奉太阳日君,每岁二月初一日庙会 ,
相传是太阳生日。1952 年利用庙址建了小学。
龙潭路北有火桥北里,旧称霍家桥。民国以后改称西火桥。1965 年东火桥并入,定为火桥北里 。
此地旧日多坟地,有少数住户。20 世纪 50 年代开为菜田,70 年代建为居民楼。火桥南里只有
一个门牌,有居民 11 户,住在龙潭公园内,现已迁出。因在霍家桥南侧谐音得名。该地区在民
国时称绩溪义园,其东部是沈家园,西部是广东义地。1965 年合并,统称火桥南里。广东义地
为广东人客居北京死后寄埋之处。为了区分广渠门内佘家馆的广东义园,故称广东新义园。其
园占地约两亩,因明末抗金英雄袁崇焕“袁督师庙”建在此地而名传四方。明崇祯二年(1629 年)
后金皇太极率八旗兵进犯北京,在宁远督师的袁崇焕闻讯后,星夜率兵至北京勤王,屯兵广渠
门至永定门一带。1917 年,经广东籍康有为等人倡议,同乡张伯祯等在广东新义园建立了 “袁
督师庙”。庙内有袁崇焕石像、手书和诗文,还有清维新派首领康有为手笔石刻,有较高的历史
和书法艺术价值。1952 年龙潭湖挖成,并辟为龙潭公园。广东新义园和袁督师庙都划入龙潭公
园内。1984 年袁督师庙修葺一新,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潭路南有滨岛园。因西部窑坑苇塘中有小岛而得名。此地原称潘家窑,为潘姓开的烧制砖瓦
的窑厂。潘家窑历史悠久,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 年)创办,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修建
北京外城时把潘家窑隔为里外两半。此地是里潘家窑。乾隆年间(1736—1795 年)在潘家窑西又
出现了刘家窑,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其西北开了吕家窑。在三窑竞争中刘家窑被挤垮,
潘、吕两家抗衡。直到 1937 年北平沦陷,百业萧条,两窑都无法支持,先后倒闭。留下了潘家
窑及窑坑地名。解放后,政府组织数以万计的劳动大军在原窑坑、苇塘的基础上挖了三个人工
湖,命名为龙潭湖。滨岛园在龙潭公园东北侧,现为排房,居民不多。
龙潭湖南有百果园,因果树繁多而得名。民国时百果园分三部分,即白果树、大钟额里和小钟
额里。1965 年将贾家园北部并入,统称百果园。据世代居住于此的常庆顺老人讲,其北原有王
八盖坑,坑里水面露出一片原形陆地,有亭、有碑,碑中记载 (辽)萧太后曾于此建造御花园之
事。现碑亭皆不存,无从查考。但知明代称南花园,俗名呼花园。1948 年《北京图》称白果树 ,
得名于这里曾有一棵两人合抱的大银杏树,此树于 1963 年枯死。大、小钟额里是因为此地庙里
有座钟而得名。1916 年《北京图》称“钟儿礼”。现百果园的西北有北京教学植物园、园林科研
所,广植果树和各类花草树木。每年春天,植物繁茂、花香四溢;秋天硕果累累、果味飘香,
环境清新幽雅。
光明西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夕照寺中街,南至光明路。长 540 米,宽 6 米。因位于光明楼区西部而
得名。
旧时这一带是个很小的村落,只有几户人家,名高氏义园。1959 年后陆续建起了居民住宅楼区 ,
称光明楼。1980 年沿铁路东建了五栋楼房,形成了一条大致与铁路平行的街道,命名光明西街 。
以光明楼为名的尚有光明东里、光明西里等。光明东里原名五里屯,多和尚坟,曾挖出许多盛
装和尚骨灰的瓷坛。
光明中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夕照寺街,先西后南至光明路。长 500 米,宽 5 米,以其位于光明东、
西里之间而得名。
此地原称夕照寺,以附近寺庙命名。清乾隆《京城图》记载,东南路口有龙王庙,中间拐弯处
有板厂火神庙,南有护法庵,今均已不存。1961 年在此新建了居民楼群,取名光明楼,楼群分
为东西两部。此街位于其中。1965 年定现名。
广渠门内大街
位于崇文区东北部。东起广渠门外大街,西至崇文门外大街。长 2260 米,宽 10 米。
广渠门俗称沙窝门,位于现广渠门南小街东端,坐西面东。 《明史?地理志》载:“明嘉靖三十二
年(1553 年)筑重城,包京城之南,长二十八里,门七。南曰永定、左安、右安,东曰广渠、东
便,西曰广宁、西便。”“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增修各门瓮城”(《明世宗实录》)。广渠门由箭
楼、城楼、瓮城组成,其建筑规模大于东、西便门。城楼、箭楼均为起脊、飞檐。城楼面宽五
间。箭楼有两层箭窗。日军占领北平时箭楼被毁。城楼与瓮城于 20 世纪 50 年代拆除。
广渠门内大街是 1965 年由原蒜市口、榄杆市、大石桥合并而成。原来的广渠门大街 1965 年更
名为广渠门南小街,位于此街南。清《光绪顺天志府》记:广渠门大街即南大街,俗称沙窝门
大街,迤西直崇文门街者,曰榄杆市,俗称阑干市。《京师坊巷志稿》载有“斜大石桥”(乾隆年
间称大石桥),为北河漕与南河漕水上的一座石桥。1954 年修路时才将南河漕北口外尚存的几个
石桥墩运走。蒜市口最早出现在明正德年间,由于卖蒜摊多而得名。清代东邻出现了草市,并
在蒜市口和崇外大街相交处开了二十几家酒店,“皆领有商帖,凡京东西烧锅所出之酒皆集于
是”(《旧京琐记》),称“官酒”。还有不完税的叫“私酒”。有的私酒贩在夜深人静时把酒装在猪
尿泡里系在身上从城墙凹角处爬上,城上有人接应;或叫妇女藏于私处,装作怀孕,带进城门。
原蒜市口西段有清光绪年间建的木制“望火楼”用来嘹望火警,高约 20 米,成为蒜市口的标志,
1940 年被拆除。
旧时这条街为土路,从大石桥到广渠门有一明沟,常年淤塞,雨季地势低洼处臭水四溢、道路
泥泞。解放后对此街进行了扩建和修整,两侧建了居民楼、工厂和学校,成为沟通崇文区东西
向的主要交通干道。2000 年随两广大街最东段修建而扩展。
据清雍正七年(1729 年)档案记载,蒜市口地区曾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的十七间半房,经
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考证,根据清乾隆《京城全图》对照和现场考古发掘,认定是原蒜市口 16
号,即现广渠门内大街 207 号。此宅 2000 年因拓展广安门到广渠门的大街被拆除。市、区政府
准备在附近重建曹雪芹旧居纪念馆。
福光路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光明中街,西至幸福大街。长 550 米,宽 3 米。因连接光明楼和幸福楼
两大居民区而得名。
此地原为菜田与坟地,中部有道观南极庙,原址即幸福小学,现为光明小学分校。原名南极庙
前街、后街。20 世纪 50 年代初,幸福大街东侧铁路线东西两侧相继建成了住宅楼区,形成了
一条东西走向的通道,横穿光明西街、幸福南里和幸福北里。路中部有京广铁路线穿过,下有
桥洞可通行。1965 年定现名。
旧时,这一带只有三户人家,一户看坟,两户种菜。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这里新建楼区,取
名幸福大楼。住户多为 1957 年“十大建筑”拆迁居民。以福光路为界北部叫幸福北里,南部为幸
福南里。幸福北里为 1965 年幸福楼北部和南极庙后街合并而成。这一带原是菜田,往南一段称
香厂,在南极庙里原有一家制造蚊香和香烛规模较大的香厂。南极庙为清初所建,属蟠桃宫下
院,是道教寺观。
广渠门南小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广渠门内大街,西至夕照寺街。长 294 米,宽 5 米 。因广 渠门 而得 名。 此
街原名广渠门大街,即南大街。因广渠门俗称沙窝门,又称沙窝门大街。明代修外城时成街于
广渠门之南,为崇北坊和崇南坊的交界线。清至民国称广渠门大街。因该街道路狭窄、交通量
大,1952 年在其北新开辟了一条宽阔的大街,即今广渠门内大街(东段)。1965 年将旧广渠门大
街定名广渠门南小街。
旧时此街为坑洼不平的土路。雨季道路泥泞,不便行走。居民多以卖铺陈(旧布条)、黄土为生。
街内顺斋糕点铺的炸排叉远近有名。老北京人有“沙窝门的排叉又酥又脆”之说。该街现已危改
拆迁。
左安门内大街
位于崇文区东南部。北起光明路,南至南护城河。长 1260 米,宽 8 米。
左安门,为明代新建外城南三门之东门,俗称“江擦门”。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修筑外城时
所建。原有城楼和瓮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时已断裂残破,1937 年城门和垛口已不存在 。
20 世纪 50 年代末彻底拆除了城墙和城门。
清时左安门内大街中段路西有三义庙,南面近左安门有甘露庵、吉祥庵。甘露庵、吉祥庵久废。
三义庙见于《京师坊巷志稿》 ,系小庙。庙祭刘备、关羽、张飞,香火很盛。1937 年 8 月 6 日,
伪北京市政府成立后,当时的日伪维持会会长江朝宗任伪北京市市长,曾一度将三义庙改为家
庙。庙址位于今龙潭中湖东大门处,其庙久已不存。民国初期,其西来之龙须沟污水经此流人
护城河,附近住户地势较低,雨天河水倒灌,注入两侧院落屋中,道路泥泞难走。 20 世纪 50
年代拆除城墙,建楼铺路;清理窑坑和荒坟,挖成了龙潭东、中、西三个人工湖。在东湖建了
规模较大的龙潭湖公园,中湖建了北京游乐园,西湖也于 20 世纪 90 年代建成公园。大街南段
东有左安北里,左安东里,左安头、二、三条和向新东里;西有左安西里和向新西里。现胡同
平房均已拆迁,建起楼区。
幸福大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体育馆路。长 1300 米,宽 8 米。
此街北段在明代称柴市口,清乾隆年间《京城全图》上名火神庙街,后称火神庙大街。明代这
个柴市在北京很有名,因旧京的居民做饭取暖都用柴草。到清代,北京城内居民用煤做饭取暖
的多了,柴市不存。因其北口有个火神庙,故改称火神庙街。解放前,这里是一条不太长的土
路,旁有一条又脏又臭的明沟,两侧荆棘丛生,累累荒坟义冢。南段原为义地和农田。 1965
年将染坊夹道、硝粉厂、法塔寺、玉清观东街、放生池部分并入,南北打通,拓成大道,统称
幸福大街。此街现为崇文区境内主要干道之一,区党政机关及部分企事业单位设在这里。
培新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安化南里,西至幸福大街。长 300 米,宽 7 米。因汇文中学迁至该街,1965
年取培育新人之意而定名。
此地民国时是一片坑洼碱地、荒坟地,俗称“三角地”。20 世纪 50 年代建成新路。建设了崇文区
儿童医院。原私立汇文中学,1952 年北京教育局接管后定名为北京市二十六中学,1958 年由东
城区船板胡同迁至此街,1989 年 9 月恢复其北京汇文中学校名。
汇文中学校园内烈士纪念碑,1989 年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1926 年 3 月 18 日,北京学
生联合会为抗议帝国主义在大沽口逞凶,组织反帝爱国游行。反动当局为镇压学生爱国运动,
向游行学生开枪射击,造成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汇文中学学生唐跃、谢戡在参加游行中壮
烈牺牲。汇文师生为纪念死难烈士,在校园内为他们建立了纪念碑。碑身上题写“为国死义唐、
谢二君纪念之碑”。碑西侧,有一汉白玉的火炬形纪念碑,上刻有邓力群题写的“怀念我们的革
命先烈”的碑题。
夕照寺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铁路桥,南至龙潭路。长 1280 米,宽 13 米。因夕照寺而得名。 此
街 20 世纪 50 年代初改称夕照寺街。1965 年将板厂红楼、吕家窑、五里屯并入。1967 年更名光
明路。1977 年恢复现名。
夕照寺街东部有板厂新里和南里。板厂新里明代称板桥,以有木板桥而得名,明《京城五城坊
巷胡同集》有吉祥寺板厂,当指附近有吉祥寺庙。清《京师坊巷志稿》记为板厂。1932 年《北
京地名典》记为“板厂新里,外三,东至城根,西通夕照寺”。 《旧北京一九四九年城区图》中也
记为板厂新里。民国前后这里多是菜田和坟地,20 世纪 50 年代建大量排房。1965 年将板 厂、
板厂新里新房并入,统称板厂新里。
板厂南里旧称拈花寺。拈花寺,即万柳堂。历史上北京曾有三个万柳堂,即右安门外、阜成门
外与广渠门内迤南。此处的万柳堂建于清康熙年间。戴璐《藤阴杂记》:“国初,益都相国冯文
毅仿廉孟子万柳堂遗制,既建育婴堂于夕照寺旁,买隙地种柳万株,亦名万柳堂。”冯文毅即冯
溥,清顺治年间举进士及第,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冯溥仿照元代廉希宪于夕照
寺空地筑万柳堂,占地一顷有余,四周砌有矮墙。园内有土山、亭台水榭、鱼池湖泊,园中无
杂树,皆种柳,故名万柳堂。《宸垣识略》载万柳堂“为本朝大学士冯溥别业,后归仓场侍郎石
文桂。康熙四十一年石氏建大悲阁大殿、弥勒殿,舍僧住持”。当时,各地来京文人墨客经常在
此聚会,饮酒品茶,谈文论诗。康熙所书“拈花禅寺”的匾额就悬于大悲阁上。此寺在民国时已
残破不堪,庙合改为粉坊、造纸作坊。建国初期,万柳堂的亭台水榭已无存,拈花寺的大悲阁
及清圣祖手书“拈花禅寺”的匾额尚存。20 世纪 70 年代此寺全部拆除,改为拈花寺小学,现为板
厂小学。
拈花寺附近原有同仁堂的养鹿场,名鹿圈。后鹿圈迁址,在原地建了京纶织布厂。原拈花寺一
带的农田、坟地及附近的葡萄园相继改建成工厂和居民楼,形成了新的居民区。
夕照寺中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护城河,西至京广铁路,中与夕照寺街、光明西街相交。长 300 米,宽8
米。因横断夕照寺街而得名。
此地明清时皆称夕照寺,以夕照寺庙命名。1948 年改称夕照寺西里,以其在东里之西之故。1962
年定名为夕照寺中街。1966—1972 年曾名为赞新街。其路北 13 号,为原夕照寺旧址。
夕照寺建于明初。 《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第二十八卷中,明爱国将领于谦的题词墨迹可考。清
雍正十年(1732 年),赵吉士《育婴堂碑记》载:“夕照寺在清顺治初年已圮,仍存屋一楹,有名
僧曾在此净修,遂将夕照寺殿宇修洁完整。”该寺现存大殿两座,前殿三间,前后各出廊厦。后
殿为大悲殿,面宽五间。夕照寺最有名的是壁画。寺内大悲殿西壁有《古松图》,为当时著名画
家陈寿山于乾隆四十年(1775 年)手笔;东壁为名书法家王安昆手书行草梁朝沈约的《高松赋》
并跋。书画双璧,属文物珍宝,现存北京文物研究所。该寺 1984 年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 位 。
夕照寺西有育婴堂。《日下旧闻考》记:“育婴堂在广渠门内,夕照寺西,本朝康熙元年(1662
年)建。按:育婴堂,创始于大学士金之俊、学士胡兆龙。继之者,有冯溥 ……雍正二年(1724
年),世宗宪皇帝,特宣恩旨,颁币帑金,并赐功深保赤匾额,又御制记文以示奖励。并敕各省
督抚,募劝好善之人,照京师例行之。”民国时亦收容孤儿,孤儿们生活条件很差,实为童工,
身心受到摧残。1951 年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改为育婴堂小学,1957 年更名为育锋小学。现崇
文区教委在此办公。
旧时这一带居民不多,在育婴堂附近有 10 户人家,俗称“十间房”。对面有几十户散居农民和荒
坟地。解放后在这里建起了居民住宅和工厂,形成了新的居民区。
广渠北水关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广渠门内大街,西至广渠门南小街。长 249 米,宽 4 米。因广渠门水关
而得名。
广渠门的南北两侧原各有一个券洞,称南、北水关。城内积水通过水关流人护城河。民国前水
流尚通畅,至民国初年沟水淤塞不通。20 世纪 40 年代南北水关均毁。20 世纪 50 年代初,两水
关与广渠门一同拆掉。
该巷位于北水关北侧。1965 年将石道嘴并入,定名广渠北水关胡同。石道嘴在广渠门南小街西
端,因是条石板铺路,并位于土路相接处而得名。此胡同西侧为平房、土路,居民多以合丝为
生。北水关以南有南水关,1965 年广渠门南里并入定名为广渠南水关胡同。1988 年修广渠门桥
时,北水关胡同北部和南水关胡同被拆除。2003 年北水关胡同居民危改拆迁。 广渠南水关
胡同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广渠门南小街,西至夕照寺街。长 317 米,宽 5 米。因靠近广渠门南水
关而得名。
此地在清代、民国时称南水关。当时广渠门南北各有一个券洞,洞内有铁栅栏,称南、北水关。
城内积水通过水关流人护城河。民国初年沟水淤塞不通,20 世纪 40 年代南水关被毁。50 年代
初,南水关与广渠门一起被拆除。1965 年将广渠门南里并入,定名为广渠南水关胡同。2000 年
危改拆迁。
小兴隆街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民乐巷,西至幸福大街。长 175 米,宽 3 米。呈“И”形。因兴隆庵而得名 。
吴长元《宸垣识略》:“兴隆庵……在兴隆街,室宇完整,无碑碣可考。”现庵址已无考。1933
年《北平地名典》出现此街名。此街房屋矮小破旧,旧时多小手工作坊,有玉器、料器、景泰
蓝、烟袋锅、皮局子等。1965 年将两棵松、四棵树并入,统称今名。2003 年因危房改造拆迁。
细米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北起广渠门内大街,西南至幸福大街。长 160 米,宽 3 米。以米市为名。 此
地明代以来称米市口和细米厂,属崇南坊。清代称细米口、米市口、细米厂头条胡同。 《北京 1949
年城区图》中标明为细米巷。因巷内有碾米作坊和售米人家,故名。民国后此处尚有永丰粮店
碾米厂址。1965 年定现名。2000 年危改拆迁。
元宝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西北起广渠门内大街,东南至民乐巷,因旧时有卖纸元宝的市场而得名。长160
米,宽 5 米。此巷在清乾隆年间的《京城全图》中标为元宝市,是卖金银纸元宝的市场。民国
前后,这里是低矮的破旧平房,居民生活很苦,多以卖枣、捡破烂、赶大车为生。后来随着社
会的发展,这里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1965 年将小土地庙并入,统称元宝巷。
小土地庙街内有炉圣庵,是明代山西铜、铁、炭业商人祭祀老君之所(《重修炉圣庵老君碑记》),
现已危改拆除。
幸福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西起幸福大街,南至福光路。长 526 米,宽 5 米。
此地原称八圣庙,又因庙建于高坡之上,又称八圣高庙。1965 年改今名。清《京师坊巷志稿》
记:“八圣庙,井一,有南极观。”八圣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庙内供奉尧、舜、禹、汤、周文王、
周武王、周公、孔子八圣之像,故称八圣庙。清末民初盛极一时,后被奉军拆毁。南极观,亦
称南极庙,在幸福巷东南,清初建,属蟠桃宫下院。此地旧时居民不多,多为菜田和坟地。居
民以种菜、看坟、拉洋车为主。20 世纪 50 年代居民增加,环境有了改善。路旁建有培新小学、
光明小学(二部)和幸福北里居民楼。
民乐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西北起小兴隆街,东南至安华北里。长 230 米,宽 3 米。因弥勒庵谐音而得
名。弥勒庵旧址今尚在,位于巷内 3 号和 5 号院内。庵建于明天顺年间,内有殿宇二十余间,
前院为僧人住处,后院为停灵和做道场用,现为居民住宅。民国前后这一带是低矮破旧平房,
居民以拉洋车做小买卖为主,卫生条件很差,解放后对危房进行了维修改建,环境得到了改善。
现已危改拆除。
红松巷
位于崇文区东部。西北起广渠门内大街,东南到小兴隆街。长 65 米,宽 3 米。以街内植松树而
得名。
此地明代为细米厂一至七条,属崇南坊。清乾隆年间称为米市口。民国前后此处多是四川义地,
居民极少,以殡葬和看坟为业。1943 年《北平地名典》称此地为松树胡同,因胡同内有 54 棵
松树而得名。 《北京 1949 年城区图》中称为松树院。1965 年定现名。2000 年危改拆迁。
左安头条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东护城河,西至左安门内大街。长 200 米,宽 3 米。因靠近左安门而得
名。
此地明清时为农田,1932 年《北平地名典》始见此名。现已拆除。
左安二条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东护城河,西至左安门内大街。长 200 米,宽 3 米。因靠近左安头条之
北而得名。
此地明清时为农田,1932 年《北平地名典》始见此名。现已拆除。
左安三条
位于崇文区东部。东起东护城河,西至左安门内大街。长 200 米,宽 3 米。因靠近左安二条之
北而得名。
此地明清时为农田,1932 年《北平地名典》始见此名。1965 年将左安四条并入,定现名。现已
拆除。
安化北里
位于崇文区东部。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南至安化南里。长 250 米,宽 4 米。因安化寺而得名。
《宸垣识略》记载:“安化寺,在崇南坊兴隆街,明释昙蕴开山,正统八年赐额。有景泰六年三
衢释大善、弘治十六年光禄卿张天骏二碑。”有正殿六间,房一百佘间,菜田四十五亩。民国以
后渐废。1966 年弥勒铜佛被熔化,观音泥塑被打碎。寺址在北京机床电器公司院内东北角。
安华寺一带,明时称安化寺街,清时称感安化寺,民国延续。1965 年改建楼区后,称安化北里 。
此地北部旧称四海塘,地势低洼,雨水集聚,深达两米。旧时这里有两家出租人力车厂,车场
以西居住的劳动人民称“穷四十八家”。这里居民除人力车夫外,还有妓女、吹鼓手、打执事、
抬杠、捡破烂为生的贫苦人。20 世纪 50 年代填平水坑,后又建起居民楼,统称今名。

永定门外地区

马家堡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为新旧两条路。旧路北起永定门西滨河路,南至革新路。1965 年将原二郎
庙西村、公地村及二郎庙部分并入,统称马家堡旧路。因旧路中间有火车道口,火车通过频繁,
车辆行人通行不便,故于 1983 年于西另辟新路。新路北起永定门西滨河路,南至南三环路,长
800 米,宽 34 米。为纯交通路,无住户。新旧路均以旧时村镇马家堡命名。
马家堡是北京西南郊一个有名的大村镇,清代中期,是北京西南郊的交通要道。出入北京的人
都在这里喝水、吃饭、歇脚。清末,一度是京汉铁路的起始站——马家堡车站。因此马家堡从
原来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发展成一千多户的大集镇,日益繁华起来。京汉铁路原叫卢汉铁路
(从卢沟桥到汉口),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建成。由于卢沟桥距北京很远,进出北京不方便,光
绪二十五年(1899 年)从卢沟桥向东修铁路至马家堡。现在马家堡村西还残存着一段铁路的路基
和车站的痕迹。民国初年,铁路改线进城,马家堡车站即废止。在马家堡路北头西面,新设永
定门火车站。
马家堡路东有共进里、东永建里和永建里三个居民区。共进里原是义地,名公地村,也称“公地
坟”。据说,在清末民初时,一些外乡逃荒难民在此处开荒种地。后来他们在此建房定居下来,
成了十几户的自然村,被叫作公地村。1965 年将二郎庙东村部分并入,统称共进里,取“共进”
与“公地”谐音而定名。永建里取永定门外新建区的“永建”二字为名。1949 年,这里有两个村子,
二郎庙东村和西村。西村的二郎庙中有二郎神杨戬的神像。每逢初一、十五开庙,香火很盛。
因之此庙远近乡人皆知。庙早废。现在的二郎庙西村已成为马家堡路的中段。二郎庙东村解放
后形成居民区。1965 年将此处划为永建里和东永建里。
杨家园路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铁路,南至安乐林路。长 650 米,宽 6 米。
此地有户姓杨的菜农,祖祖辈辈住在杨家园一带,种田为生。在清末民初时,改种菜园。小菜
园北临护城河,南有铁路,是个狭长地带。虽然土地只有三四亩,但因靠城近、粪水足,菜长
得好,熟得早,所以杨家菜园远近闻名。人们都将这一带叫“杨家园”。
解放前这里是一片坟地,有少量菜地。坟地原以杨姓的最大,还有牛姓、殷姓的坟地,祖传已
有二百佘年。地区偏僻荒凉,只有四户人家。1957 年开始在这一带建居民住房,兴建起现代化
住宅小区。1965 年将郭公庄、杨家园、李家村部分合并,统称杨家园路。
郭公庄,在 1947 年《北平市郊三区图》上标有此地名。据说,清末时这里为郭公爷的坟地,故
名。又一说,这个郭公庄是明代后期宫内一个太监的庄子。这个庄子在兴盛时规模很大,附近
一带的地方都是郭公庄的土地。明亡之后,郭公庄也随之衰败了,但郭公庄作为地名一直沿用
至解放后。1965 年改为郭庄北里。其西有郭庄西巷,南有郭庄一、二、三条。李家村在郭公庄
东偏南一带。1947 年《北平市郊三区图》上有记载。清末民初时,这里有几户姓李的农民,在
此种田居住。当时除几间破土房外,周围就是农田和坟地,极其荒凉。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李
家村的西北荒地建了居民排房,命名为“李家新村”。城内金鱼池一带住户迁来此处。1965 年把
新李家村改名为李村和李村北里。后建的排房为李村东里。原李家村则改为李村南里。
路北端有杨家园北里,西侧有杨家园西里,东侧有杨家园,均为新建居民区。
景泰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杨家园铁道,南至刘家窑路。长 890 米,宽 12 米。
路北段原是李村中街,南段西北口为北京珐琅厂,以生产景泰蓝为主。1979 年因此命名景泰路 。
景泰东、西里则是在景泰路东、西两侧新建的居民小区。珐琅是我国著名的特种手工艺品,是
用红铜作胎,把掐好的各种图案的铜丝粘在铜胎上,最后往胎上涂色。初起多用蓝色,名“点蓝”。
这种工艺品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 年)开始流行,所以又叫景泰蓝。在解放前北京做珐琅的
多是小作坊,被称做为“珐琅作”。1956 年 16 个私营小厂、作坊合营成北京珐琅厂,1958 年改
成国营,在永外靳家坑建立了厂房。1979 年迁到安乐林路 10 号。北京珐琅厂专门生产景泰蓝
和银晶蓝特种工艺美术品,行销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靳家坑即是现在的景泰东里和西里。
清末原为黄土坡,有靳姓挖土出售,光绪年间已成大坑,故称靳家坑。1957 年北京珐琅厂在此
建厂和职工宿舍排房。
桃杨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景泰路,西至民主北街。长 930 米,宽 6.5 米。路东接杨家园,西北
通桃园,取其桃园的“桃”字与杨家园的“杨”字而命名。
解放前,这里称小七圣庙,因有座较小的七圣庙而得名。庙址在今桃杨路北里 21 号。庙建于何
时不详,内供有七个红脸泥塑像(火神、关公、虫王、青苗、财神、马王、药王),庙虽小,但
香火盛极一时,远近闻名。此庙于 l955 年拆除后,地名仍保留。1965 年原侯庄部分和小七圣庙
部分合并,统称为桃杨路。
桃杨路头、二、三条及小七圣庙另一部分合并称为桃杨路北里。
定安路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刘家窑路,南至南三环路。长 530 米,宽 10 米。其中崇文区辖域内长 220
米。名取永定门外一个平安里弄之意。
该地区原称丁家坑,是以普通百姓命名的地名。此地名早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 年)就出现
了,其地属京师永定门外南郊地段内。原是个黄土高岗,为丁姓之地。因土质好,丁家就以卖
土获利。由于多年不断挖掘,使黄土岗变成了深浅不等的几个大坑。因此称为丁家坑。民国年
间丁家坑已成为杂草丛生、积水的大苇坑。从 1960 年起,这一带进行填坑建造居民小区。1965
年将三亲家坟、定泉庄部分并入,统称定安路。其西侧为定安里、定安东里、北里、南里,均
为新建居民区。
安乐林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蒲黄榆路,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1800 米,宽 12 米。因安乐禅林而
得名。
此地原称安乐林。1965 年将狮子馆、琉璃井、沙子口、靳家坑和李村的部分并入,统称安乐林
路,是永外东西向的交通干线。在安乐林路南侧,从西向东,依次称为安乐林头条、二条、三
条、四条、五条,安乐林中街,安乐林六条。
安乐禅林系北京南郊一座较大的佛教庙宇,始建年代不详。在修路时,发现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重修的记载。“寺院隶属于大红门海慧寺所辖,郭公庄行政区管”。有三层大殿,坐北朝南,
共有房 48 间,周旁植有常青松柏。山门与钟鼓楼早废,现尚存中、后殿及东西配殿各三间,硬
山筒瓦顶,建筑结构完好,未经改建。其他文物均无,其址在安乐林路 85 号,做过小学,后为
职工宿舍。1987 年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
永外车站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始马家堡路,西至北京南站,中间有一段斜街,南通右安门东滨河路。
长 600 米,宽 20 米。以车站命名。
解放前,这里是一片苇坑、坟地和少量菜地,只有几户人家,十分荒凉。1949 年后,陆续平坟
填坑,建起居民住房。1958 年永定门火车站建成使用,同时把革新里的原车站废去。这座火车
站建在彭庄的西南侧。当时站内设五股路线、三座站台,每天客流量最高峰为 6 万多人,是北
京的第二大客运站。
此路是为火车站而建,现商业、饮食、服务业门店众多,公交、长途客运、货运俱全,热闹非
凡。
革新南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永定门外大街,西至马家堡路。长 1170 米,宽 10 米。
此地原为菜地,后两侧建起楼房。现为永定门外大街通往丰台马家堡的主要通道。1981 年命名
为革新南路。其东段为东革新里,中段为革新里,西段为西革新里。
西革新里清末名葛家庙,因一户葛姓四品官在此建家庙而得名。革新里 1949 年前后曾名大火车
站,与东革新里的“小火车站”相对而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北京至奉天(沈阳)的铁路京津
段通车。在永定门外二郎庙以东设永定门火车站。1958 年 5 月,新的永定门火车站在彭庄建成
后,原站就撤销了。后来,原荒僻的二郎庙和旧火车站一带建起了楼房,修建了马路。1965 年
定名为革新里。东革新里原名小火车站,过去是人推小火车停留的地方。解放后逐渐形成居民
区。1965 年命名东革新里。 革新南路南面是管村,1999 年危改后建成新型的住宅楼区。
刘家窑路
位于崇文区南部。东起景泰路,西至沙子口路。长 800 米,宽 5 米。因刘家窑而得名。
据说,刘家窑是在清光绪年间由一个姓刘的创办的,专烧瓦盆。由于该窑烧出的盆质地细腻,
样式好,受到顾客的称赞,远近闻名。人们就管这一带地方叫刘家窑。1948 年《北平市郊三区
图》上记有“刘家窑”地名。近几年,刘家窑一带变化很大,1988 年在原刘家窑旧址上建起一座
大型立交桥,命名为“刘家窑桥”。现在刘家窑附近,大楼林立,纵横交错的柏油路,各种车辆
往来奔驰,往日破盆窑的景象完全不见了。
琉璃井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琉璃井东街,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870 米,宽 6.5 米。因井而得名 。
该街原名民主六道街。1965 年将民主一、二、三道街,安乐林后身,琉璃井部分,民主四道街
部分合并,命名为琉璃井路。
琉璃井名称来历见琉璃井东街。
沙子口路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路呈“\”形,西北起安乐林路西口,东南至丰台区宋庄路。长 900 米,宽 7
米。因此地出沙土而得名。
此地在 1933 年《北平地名典》记为沙土口,1947 年《北平市图》称为沙子口。1957 年新建居
民区。1965 年将沙子口中问马路、沙子口南里部分、宝华里部分合并,统称沙子口路。
此地清代末年是一片沙土地,据说是因永定河决口泛滥留下的。有的地方沙子约有二尺深,颜
色细白,因此人们纷纷取沙卖钱,故名沙子口。此路原为一条土路,在清代早期就是永定门一
带至马驹桥的主要交通要道。道旁多是坟地和菜地,有很多古墓大坟。如明代巨商米祝家的坟,
就在现北京火柴厂处。米家坟地东侧是清代三个大官僚的“三亲家坟”。
永定门外大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永定门护城河桥,南至木樨园环岛。因处永定门外而得名。长 1710 米 ,
宽 2l 米。
民国时,这里是永定门关厢。在 1948 年《北平市郊三区图》上大街北段标有关厢地名。1965
年将沙子口北里、小火车站并入,统称为永定门外大街。此街在永定门桥往南有斜向东南的四
十五度角,使永定门和永定门外大街相错约 150 米。在北京的所有城门中与城门外大道不相对
的仅此一处。明清两代皇帝去南苑狩猎,这里是必经之路。像永定门这样重要的城门会出现这
个大拐角,是因为建永定门之前,大道早已存在。但由于永定门的位置在大道之西,前面的村
庄“花庄子”(现在的花庄子胡同),正对着永定门的门脸儿。当时可能是为了少拆民房,也可能是
经费不足,将就从事,所以才修了这个大拐角。
在永定门外铁路南侧,永定门大街 3l 号院中,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燕墩。燕墩又称“烟墩”,
是一座砖台,上有清乾隆皇帝御制碑,是北京著名碑刻之一。属北京五镇之一,燕墩为南方之
镇。因南方在“五行”中属火,故堆烽火台以应之。燕墩在元代始建时,只是一座土台,位置在
大都丽正门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北京修筑外城时,才包砌以砖。燕墩是一座下广上
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台高约九米。墩台西北角有石门两扇,入门后拾级可登,历 45 级 ,
通达台顶。台顶正中是一座正方形石坛,坛上立四方石碑一座,高约 8 米。碑下部为束腰须弥
座,台座四周各雕花纹五层,分别为云、龙、菩提珠、菩提叶等图案,还用浮雕法精雕出 24 尊
水神像;碑上部覆盖四角攒尖顶方形碑盖,四脊各雕一龙。碑体南、北两面分别镌刻清乾隆十
八年(1753 年)汉满文字对照的《御制皇都篇》和《御制帝都篇》,皆出自乾隆手笔。碑文记述了
北京的地理形势,国泰民安情景。现永外大街成了连接首都南部城乡的交通干道之一。
松林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永定门西滨河路、南至永定门火车站南站货场铁道南侧。长 240 米 ,
宽 12 米。因原有松林而得名。
此地原名松树林。据久居此地的人说,解放前这里曾是一片大坟地,周围种着很多杂松、柏树,
人称松树林。七七事变北京沦陷时,松树林被毁,但地名流传下来。1965 年改名为松林街。
松林街其东的空旷地,解放后新建了居民区,也用“松林”之名。1965 年命名为永外松林里。
三元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永定门西滨河路,南至南站货场,东折后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28 米 ,
宽 3.5 米,呈“L”形。
该街 1933 年称三元宫街。1965 年定名三元街。此地原有一座三元宫庙,只有一层大殿,祭的
是尧、舜、禹三圣,称为三元。虽面积不大,但远近都有名。庙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民国时曾重修,后倒塌。但三元宫街的名称一直沿用到 1965 年。
桃园北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桃园东里,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223 米,宽 3.6 米。因旧时有桃园
而得名。
此地在清末时是大片坟地。有姓高的大户在此种植了许多枣树,曾名樱桃园。后来种了很多桃
树,结的桃子虽然个头不大,但以甜脆出名,在市场上很受群众欢迎,远近闻名。所以人们将
此地叫做桃园。现在从地形上还可以看出农村果园的痕迹。桃园北街和南街地势低,中街地势
高,像个小土山。过去满土山都是桃树。1947 年《北京历史地图集》标名桃园。1965 年地名整
顿时,将桃园分为桃园北街、中街和南街。
其东部为桃园东里。《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郊三区图标明此地原名韩家馆。因有一韩姓私
塾先生在此地开馆教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人称韩家馆。后来就把此地也叫韩家馆。因处于
桃园东,1965 年定名为桃园东里。该处有一棵白果树,高约 20 米,直径 1.5 米,周长 4.7
米,有 300 年历史,为重点保护古树。
桃园中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桃园东里,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236 米,宽 3.2 米。因处于桃园中
部而得名。
此地清末称桃园,名称来历见桃园北街。1965 年将关厢后身部分并入,定现名。
桃园南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桃园东里,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394 米,宽 3.6 米。因处于桃园南
部而得名。此地清末称桃园,名称来历见桃园北街。1965 年定现名。
民主东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侯庄,南至安乐林路。长 300 米,宽 3 米。为新建居民区,取人民当
家做主之意。
明代此地为荒地。清代曾叫狮子馆,是清宫饲养狮子的地方。1947 年后此地始建居民房,命名
为民主四道街。1965 年狮子馆部分并入,统称民主东街。
民主北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街巷呈“T”形,北起桃杨路,南至安乐林路,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700 米 ,
宽 7 米。为新建居民区,取人民当家做主之意。
此处 1949 年前是坟荒地。1952 年前门大街果子市迁此后,曾名果子市,后改称民主五道街。1965
年将侯庄部分并入,定名民主北街。
琉璃井东街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铁路,南至安乐林路。以井命名。长 675 米,宽 6 米。 该地区原名
琉璃井。据传,现琉璃井西里,琉璃井副食店后门坎下,原有一口井。清代称琉璃井,也称八
角琉璃井。因当时周围只有八家住户,住的方位不同,共用此井,所以又称八宝琉璃井。井深
水甜,远近闻名。1965 年按在井的方向定附近居民区为琉璃井西里、北里、南里。原琉璃井部
分定为琉璃井东街。街西琉璃井路原名民主六道街。1965 年将民主一、二、三道街,安乐林后
身,琉璃井部分,民主四道街部分并入,统称琉璃井路。路两旁有琉璃井西里、北里和南里。
沙子口中街
位于崇文区南部。东起沙子口路,西至永定门外大街。长 250 米,宽 10 米。以此地出沙土而得
名。
此地在 1933 年《北平地名典》上记为沙土口。1947 年《北平市图》称为沙子口。1957 年在这
里建了居民区。1965 年将沙子口中间马路、沙子口南里部分、宝华里部分合并,统称沙子口路 。
其西北为沙子口西里,东北为沙子口东里。
据当地人讲,这里有沙子由来已久,是因永定河决口泛滥留下的。有的地方沙子约有二尺深,
颜色细白,因此人们纷纷取沙卖钱。这条路在清代早期就是永定门一带至马驹桥的主要大道,
两旁多是坟地和菜田。在道旁古墓大坟很多。像明代巨商米祝家的坟,就在现北京火柴厂处。
米祝家坟地东面,是清代三个大官僚之“三亲家坟”。
沙子口东里的清真寺建于 1950 年,为永外和方庄、左安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众进行宗教活
动的场所,是由附近回族群众集资购地兴建,并经政府批准正式开放的回民礼拜寺。
花庄子胡同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三元里,南至永定门火车站南站货场铁道,西通三元街,东至永定门
外铁道桥下。长 180 米,宽 3-5 米。
1933 年《北平地名典》上记:“花庄子街,南郊,东通铁道,西通三元宫街,北通永定门关厢,
南通警察署街。”1965 年将警察署街和警察署南胡同并入,统称花庄子胡同。
此胡同原名“花庄子”,正对永定门,历史悠久。传说这里原是一个山坡,清末时,进京卖花的
人经常在此打尖休息,所以人称花庄子。又一说,明代时,这里的村民以养花为业,他们培植
的石榴花、牡丹、芍药、月季、茉莉等花卉花朵鲜艳,花期长,远近知名,人称为花庄子。在
清代,这里的花大多供应各王府,供贵族观赏。花农按季节把应时的鲜花送往各王府,各大宅
院。清亡后,花庄子的生意逐渐萧条。花农只能担担子下街卖花维持生活。后来逐渐形成街巷,
花庄子地名保留了下来。
安乐林中街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安乐林路,南至刘家窑路。长 339 米,宽 4 米。因寺庙而得名。 此地
原名安乐林,因有安乐禅林庙,故名。地名沿用至 1965 年,安乐林与安乐林南里合并后,定现
名。安乐禅林名称来历、变革见安乐林路。
三元西巷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东起三元街,西至永外松树里,中通松林街。长 250 米,宽 3 米。因位于
三元街西而得名。
此地 1933 年《北平地名典》称为西河沿,属南郊。1949 年前这里是窄小的土路,杂草丛生,
住户不多。后建居民住宅。1965 年将三元宫部分并入,定名三元西巷。
郭庄西巷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街巷呈“L”形,北起桃杨路,东至琉璃井东街。长 200 米,宽 3 米。因平民
姓氏而得名。
《北京历史地图集》1947 年北平市郊三区图中标此地为郭公庄。据传,清末时有位郭公爷葬在
此 地,故名。1949 年前,这里是坟地和少量看坟人种的菜园子。1953 年陆续建起居民房屋。1965
年整顿街道时此地划分为郭庄头、二、三条和郭庄西巷、郭庄北里。
桃杨路头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桃杨路,南至琉璃井路,中通琉璃井西里和北里。长 350 米,宽 5 米。
因位置而得名。
此地原为小七圣庙东南部分,是一片荒地和农田。1949 年后建起了居民平房,1965 年 定 现 名 。
小七圣庙名称来历见桃杨路。
桃杨路二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桃杨路,南至琉璃井西里。长 350 米,宽 5 米。因位置而得名。
此地原为小七圣庙东南部分,是一片荒地和农田。1949 年后建起了居民平房,1965 年 定 现 名 。
小七圣庙名称来历见桃杨路。
桃杨路三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桃杨路,南至琉璃井东路。长 350 米,宽 5 米。因位置而得名。
此地原为小七圣庙部分,是一片荒地和农田。1949 年后建起了居民平房,1965 年定现名。小七
圣庙名称来历见桃杨路。
郭庄头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郭庄北里,西拐至郭庄三条。长 250 米,宽 3 米。因姓氏而得名。该
地原为郭公庄一部分,1965 年定现名。胡同名称来历、变革见郭庄西巷。
郭庄二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郭庄北里,东拐通郭庄头条,西拐至郭庄三条。长 210 米,宽 3 米 。
因姓氏而得名。该地原为郭公庄一部分,1965 年定现名。胡同名称来历、变革见郭庄西巷。
郭庄三条
位于崇文区西南部。北起郭庄北里,东拐至郭庄头条,西通琉璃井东街。长 250 米,宽 3 米 。
因姓氏而得名。该地原为郭公庄一部分,1965 年定现名。胡同名称来历、变革见郭庄西巷。
宝华头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沙子口中街,南至丰台区西木樨园。长 200 米,宽 3.2 米。因宝华寺庙
而得名。
此地民国以后统称宝华寺,因街内建有宝华寺,故名。多坟地,居民少。1955 年后陆续建居民
房。1965 年将原沙子口南里部分与沙子口部分合并,定现名。宝华寺历史来历见宝华里。
宝华二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沙子口中街,南至丰台区西木樨园。长 200 米,宽 3.2 米。因东有宝华
里,又在宝华头条西侧,故名。
此地民国时多坟地,居民少。1955 年后陆续建居民房。1965 年将原沙子口南里部分与沙子口部
分合并,定现名。宝华寺历史来历见宝华里。
安乐林头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安乐林路,南至安乐林二条。长 80 米,宽 3 米。因安乐禅林而得名。
此地在明、清至民国期间一直是北京南郊,无地名。1950 年后建人民食品总厂和居民住宅,称
安乐林南里。1965 年该地自西向东规划为安乐林头、二、三、四、五、六条和中街。安乐禅林
名称来历见安乐林路。
安乐林二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安乐林头条,南至刘家窑路。长 200 米,宽 3 米。因位于安乐林头条以
东而得名。地名来历、沿革见安乐林头条。
安乐林三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九十二中南墙,南至刘家窑路。长 200 米,宽 3 米。因位于安乐林二条
以东而得名。地名来历、沿革见安乐林头条。
安乐林四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安乐林三条和五条之间小马路,南至刘家窑路。长 100 米,宽 3 米。因
位于安乐林三条、五条以南而得名。地名来历、沿革见安乐林头条。
安乐林五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安乐林路,南至刘家窑路。长 200 米,宽 3 米。因位于安乐林三条以东
而得名。地名来历、沿革见安乐林头条。
安乐林六条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安乐林路,南至定安里四号楼。长 200 米,宽 3 米。因位于安乐林五条
以东而得名。地名来历、沿革见安乐林头条。
宝华里
位于崇文区南部。北起沙子口路,形成南北斜向的两条并行胡同,南至丰台区西木樨园和宝华
二条。全长 450 米,宽 3.2 米。
清末,此地名宝华寺,因街内建有宝华寺而得名。1965 年将沙子口南里部分并入,定名宝华里 。
宝华寺建于清末,庙殿两进,前供地藏王,后供南海观世音,西侧是十八罗汉。房 25 间,围有
红墙。此庙 1949 年前已拆了一部分。1959 年只剩下三间大殿。1975 年完全拆掉。庙不大,但
一度香火很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