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 期 ( 总第 116 期) 黎 明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No.

3 ( Sum 116)
2022 年 9 月 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Sep. 2022

文章编号: 1008 - 8075 ( 2022) 03 - 0076 - 05 doi: 10. 13446 / j. cnki. jlvu. 202205041

“ 双高计划 ” 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 以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为例

林尚平
( 黎明职业大学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 在我国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
质人才成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急需求。结合职业教育改革和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 建设背景,以 L 职业大学建立
的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为例,通过调研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探索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关键词: 文化场域; 传统文化教育; “双高计划”; 高职院校; 闽南古建筑


中图分类号: G 71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现代化进程加速 , 单一型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现
代社会需求,具有审美修养、良好人格修养以及文化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人才市场
的 “香饽饽”,更是 “十四五” 规划实施供给侧改革政策中的关键环节。 这也为高职院校在 “双高
计划” 实施背景下,在回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 ” 这个根本问题上提出了重要
的时代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离不开传
统文化的滋养浸润,在 “双高计划” 背景下,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文化
自信、工匠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 为此, 传统文化教育被提上 “双高计划 ” 建设
的重要议程。在课题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深入泉州市高职院校调研传统文化教育的普遍现状, 观
察到高职院校在新形势下正努力做好人才培养转型 , 但与 “双高计划 ” 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在探讨 “双高计划” 建设院校 L 职业大学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的建立 、运行和影响力的基础上,
探讨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路径 。

一、“双高计划” 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问题

根据对泉州 4 所高职院校的调研, 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中设置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比


例低于其他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经史子集及非遗技艺文化等, 教学形
式包括实体课堂、空中课堂、 社会实践、 田野调研等, 教学资源来自教材、 资源库、 讲座等, 考核
以卷面考试、书面报告、现场演示等成果进行评分。 整体现状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传统文化教
育维度广泛。高职院校落实相关政策文件要求, 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维度涉及通识教
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社团教育等, 呈现点状式发散; 另外, 借助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以及校地
共建项目,受众群体维度由校内学生拓展到社会人士。 二是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多样。 传统文化教育
不再局限于课堂授课,“线上 + 线下” 联动授课,学习理论和暑期社会实践双管齐下 , 学生既是被教
收稿日期: 2022 - 05 - 24
作者简介: 林尚平 ( 1989 - )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 黎明职业大学 2020 年度课题 ( LAS202009)
第3 期 林尚平: “双高计划” 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以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为例 77

育者,也是参与者、实施者。三是传统文化教育模块扁平化。 维度模块之间的联系和融合少, 维度
内部模块设计扁平化,模块师资利用率不高。最常见的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割裂 , 各按其章。
四是受众群体学习浅表化。在扁平化的教育模块背景下,受众群体的传统文化学习与专业学习割裂 ,
碎片化内容和零散状主题令传统文化学习停留在浅表状态和完成任务式状态 。
基于上述现状调研,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呈现与专业教育 “两张皮”,在实施过程中教育目标
和实际落地效果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 “双高计划 ” 背景下, 打造常态化、 体制化的德育育人体
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是双高建设的重要基础。 但是, 目前职业院校的
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远不能满足 “双高” 建设需求,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 一) 欠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理念
“双高计划” 重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着力 “培育和传
[1]
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 , 为此, 深化复合
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尤为重要 。 目前, 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指导, 致力于培养技术
技能人才,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还处于逐步完善中。 根据教育部政策要求,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
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 1 /4,但各高职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中设置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比例
低于其他课程设置,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育课时有限。 另一方面, 在市场导向和功利化社会风气影
响下,学生欠缺成长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意识, 对传统文化学习不甚重视, 应用型书籍占据大
[2]
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娱乐休闲类书籍在大学校园同样也很受欢迎 。 对泉州某高职院校
调研结果显示,该校学生购买书籍集中在应用型、 娱乐休闲类, 经史子集类占比较少; 在调研样本
中,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购买过经史子集类书籍。 另外, 在碎片化的信息时代, 浅表化的阅读主要
追求丰富的信息量而非质量,很多学生在这种语境下失去了深度阅读能力, 对宏博的传统文化知识
无法静下心来品读学习,逐渐放弃了传统文化自我修养要求 。
( 二) “三教改革” 力度不足
在 “教法” 方面,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目前以 “第一课堂 + 第二课堂 ” 联动授课, 即通识教
育、思政教育、社团活动和部分社会文体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 , 辅以相应的
网络教育资源,出发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双轨并行, 但实际的情况是从顶层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到具
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往往没有形成口径一致的体系。 比如, 通识教育根据通识课程对大学生的培养
要求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社团活动则根据相关行政文件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教育 , 二者的师资力量、
教育目标、教育成效都不同,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并未形成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旨归的统一学科体系 。
在 “教师” 方面,高职院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师资由通识教育的思政教师、 文史类教师及辅导
员、社团指导教师和校外合作单位专家组成, 除了文史类教师和思政教师中部分专职从事传统文化
研究的教师外,其他类别教师均以兼职为主。 另一方面, 辅导员、 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年轻化、 行政
化,其本身所学专业并不完全对口传统文化 ,其学历、 阅历、 知识储备还未能达到专业水准。 因此,
传统文化师资在组成结构、专业水准等,相较其他专业学科而言较为薄弱 。
在 “教材” 方面,由于师资团队建设欠缺,教材编写、 精品课程开发、 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后劲
不足,根据调研情况,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材多以本科教材为样本, 与高职技术技能培养目标融合
度不高,与高职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契合度不高, 与技术技能应用型文化结合不强, 学生学习存在
不主动、不积极情况。
综合以上调研情况,传统文化教育在师资专业化、 系统化、 体系化方面, 在教材科学化以及教
法创新性方面,都与 “三教改革 ” 要求存在差距。 在 “双高计划 ” 实施背景下, “三教改革 ” 是打
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三教改革 ” 力度不足, 直接影响
78 黎 明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2022 年 9 月

“双高计划” 建设。
( 三) 缺乏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如古建筑 ( 营造技艺) 、传统手工艺等,面临着人才流失与技术断
层的困境,无从组建技术团队亦或是缺乏合作渠道 ,从而导致技术更迭与创新改革方面乏力 。 例如,
作为非遗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全凭 “掌高尺 ” 的师傅凭借丰富经验指挥工匠施工, 其技术的
[3]
传承依靠口传心授,没有固定的教材读本和图纸 , 并未形成规范的人才队伍、 学术体系和技术创
新平台,辐射影响力停留在相关行业协会组织, 缺少传统文化活化传承路径。 因此, 学生在缺乏活
力和创新力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下 ,逐渐失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根据 “双高计划” 建设要求,高职院校要与政行企校加深合作, “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
[1]
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平台” 。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亟需建立起与地方政府、
产业园区、行业的深度合作,才能形成活化传承载体,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实际意义和落地成效。

二、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下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 一) 建立场域
场域的概念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 · 布迪厄提出, 是指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
[4]
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是将社会理论与经验研究结合的原则 。 他认为 “场域 ” 由客
观关系构成,且关系之间存在客观限定联系, 由此构成一个网络形态, 且具备社会理论与经验研究
双重属性。将场域理念引入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建构路径中 , 是基于 “双高计划 ” 建设背景
和要求指导: “双高计划” 强调要对接且服务区域经济作用 ,将人才链融入产业链, 为此需要集社会
各界力量办好职业教育,需要政行企校以及全产业链共同参与, 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功能探索差别化
的职业教育路径。当所有客观关系围绕一个核心形成 “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建立一个主题场域是
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在政行企校中开展运行的关键方法 。
国家 “双高计划” 建设单位 L 职业大学坐落于闽南名城泉州,所属的闽南传统文化作为 “小传
统” 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与大传统相互交融, 尤其是在泉州 “海丝 ” 遗产要素成功 “申遗 ”
后,闽南传统文化不断延伸新时代下的文化内涵 , 更具备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客观支撑条件。 其中古
建筑是闽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建筑大师贝聿铭认为 “建筑是有生命的, 它虽然是凝固的,
[5]
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泉州的历史遗迹和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载体 ,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巨
变,从古建筑可窥见闽南传统文化的滥觞和发展 。 因此,L 职业大学选择以闽南古建筑为核心, 以
“专业教育 + 通识教育” 为抓手,以科研学术、项目研究、社会服务等为支撑点,形成传统文化传播
和教育的场域形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
( 二) 运行场域
1. 场域核心——— “党建 + ” 职业精神教育根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理念
场域的核心决定了场域运行的方向、 目标和底色。 党建引领是将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关键,由此决定了其文化场域的核心作用。 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的核心设
定为 “党建 + ” 职业教育精神,深入挖掘古建筑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职业精神,“引导学生养成
[1]
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 一是以 “党建 + ” 古建筑劳育精神, 提升学
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价值感。 该场域以 “企业研习—项目实操—学术研讨—普及推广 ” 模式, 注重
挖掘古建筑文化中的劳动价值, 与社会企事业机构、 传统技艺大师工作室开展项目合作, 尤其注重
寒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推动学生深入相关项目, 在动手实践中领悟劳动价值。 例如, 学校特聘国家
第3 期 林尚平: “双高计划” 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以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为例 79

级非遗大师蒋钦全以市级大师工作室为载体 , 组织学生参与闽南古建筑的社会服务、 科研转化及普


及工作,并且指导学生开展闽南传统民居的民间调研、 施工、 测绘、 设计等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二
是以 “党建 + ” 古建筑美育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高尚工匠精神。 该场域采取 “线上 + 线
下” 的浸润形式,发挥 “课程思政 + 思政课程” 联动机制, 把闽南传统建筑文化融入到国家职教专
业教学资源库 “海上丝绸之路与和合文化 ” 模块中, 在古建筑课程教学中融入美育, 在思政课程中
结合古建筑美学,全方位浸润式提升学生美学水平。 另外, 还充分利用融媒体媒介, 结合大学生的
审美品味制作闽南古建筑文化作品。 比如开设古建筑微信公众号, 通过线上交流互鉴闽南古建筑营
造技艺工艺特点和古建筑文化蕴含, 发起制作的微景观、 闽南古建构件等文创产品成为受学生热捧
的 “周边产品”。
2. 场域枢纽———古建筑文化师资团队撬动传统文化 “三教改革”
师资力量是场域能够运行的枢纽。L 职业大学以 “四有 ” 标准打造了数量充足、 专兼结合、 结
构合理的古建筑文化团队师资。这支队伍以 “双师 ” 建设任务为核心, 整合文史类、 通识类等专业
师资以及行政类兼职教师、企业行业大师, 以古建筑行业领军人物为牵头, 围绕闽南古建筑文化开
展相关学术交流、 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 职业培训、 社会实践等项目; 同时, 根据师资队伍实力,
建设老中青阶梯式的 “传帮带” 模式,保障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古建筑文化团队师资有力地驱动 “三教改革”,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教
学成效,推动场域运行的良性循环。 一是校企师资双向互动, 盘活人才培养效能, 强化场域枢纽作
用。L 职业大学按照人岗相适、专业对口、发挥专长的原则,选派专任教师深入古建筑公司进行挂职
锻炼,跟踪了解生产、管理一线最新技术和动态, 参与技术攻关、 项目研发与咨询服务, 增强教师
工作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能力; 在提升学校专任教师素质的同时, 促进校企产学
研合作,在实战项目中活化传统文化的传承、 转化方式。 同时, 企业注重选派高级技术骨干、 非遗
专家到校兼职授课,接受学校有关教学、 科研等系统培训, 通过强化企业骨干的理论水平, 提升传
统文化输出能力。二是通过凝聚校内师资合力, 形成校内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统一传统文化教育路
径。专业、通识、社团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师互通人才培养方案 、 教学方案, 共享教学资源、
教学成果,保证教学目标一致性,稳定发挥教学水平。
3. 场域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服务技术技能创新
“双高计划” 背景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为集聚专业群、 配套服务能力供给以及技术推广、
产品研发、大师培育、工艺开发提供强大动能, 为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提供路径, 营造良好的传统
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为此,L 职业大学建立以闽南古建筑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 ( 以下简
称基地) 。基地以闽南传统民居营造为切入点 ,在校内建立古建筑体验馆、 实训场、 文化园, 与泉州
市建筑服务产业园一起打造古建筑修缮高地和实验实训适岗基地 , 与古建筑公司建立现代学徒制合
作育人,与中职院校、中小学以及周边社区校地共建社会实践平台, 在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 进课
题、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的过程中, 使学生从中获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生态。 同时, 基地积
极对接泉州古城保护计划,利用人才、 科研、 设备等优势, 在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过程
中,吸引学生参与实践,从中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熏陶 。例如,L 职业大学闽南古建筑科研团队利
用全国科普日契机,创建 “守护身边的古建筑 ” 线上线下科普活动, 展出内容以闽南传统建筑文化
为主线,结合团队近年来调研成果,系统宣传和保护闽南传统建筑。 活动期间有 3 800 多人次参与,
线上活动浏览量达到 5 800 多人次,学生以参与者、传播者、主人翁身份置身于辐射力度广泛的大型
活动中,主动自觉钻研学习传统文化, 主动构思通过古建筑载体表达输出传统文化, 在活动项目中
悦纳传统文化、融入传统文化。
80 黎 明 职 业 大 学 学 报 2022 年 9 月

三、结束语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和 “双高计划” 背景下, 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并非教科书式的课堂学


习,而是要将其作为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 , 从而实现培养目标从技术员工到技术技
能人才再到工匠人才的逐步递进, 以此,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复合型人才供给的紧缺问题, 助力中国
制造转变中国智造,由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为此, 重视和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特
色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势在必行 。L 职业大学建立的闽南古建筑文化场域将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深
度融合到专业建设中,通过搭建老中青师资队伍, 将受众学习深度融合教育者学习; 通过搭建以闽
南古建筑为主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 , 将场域载体深度延伸政行企校, 从而在场域运行过程中
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财政部.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 / OL]. ( 2019 - 03 - 29) [2022 - 04 - 30〗. http: ∥
www. gov. cn / zhengce / zhengceku /2019 - 10 /23 / content_5443966. htm.
[2] 孙正林. 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自觉[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 8) : 15.
[3]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库. 闽南 民 居 营 造 技 艺[EB / OL]. ( 2018 - 01 - 01) [2022 - 04 - 30]. http: / / www. mnwhstq. com / szzy / qzf-
wzwhyck /201606 / t20160612_83621. htm.
[4] 皮埃尔·布迪厄. 艺术的法则: 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M]. 刘晖,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37.
[5]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组.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4: 25.

The Pa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Plan”:
Taking the Cultural Field of Southern Fujian
Ancient Buildings as an Example
LIN Shangping
(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Quanzhou 362000,China)

Abstract: The accelerated modernization in China’s industries from medium-low-end to medium-high-end


demands quality versatile personnel wit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craftsmanship and innovation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pa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
leges was explored by investigat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ancient architec-
tural cultural field in Southern Fujian simulated by L univers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Double High Plan”of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cultural field;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Double High Plan”; vocational colleges; Southern
Fujian ancient architecture
( 责任编辑: 李双幼 英文审校: 杨秋娜)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