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第 32 卷 第 2 期 天 中 学 刊 Vol. 32 No.

2
2017 年 4 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17

德里达幽灵学的文化批判
——对《马克思的幽灵》的解读与辨析

卢 文 忠
(广东警官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230)

摘 要: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是由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所决定的一种文本意义和文本
理论形态,其所述之幽灵是基于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幽灵的历史语境并经历时代变迁的
出场形态。解构主义是德里达文化批判的根本立场,德里达总体上就是运用解构主义的文化
方式来表述其关于马克思的幽灵的批判性话语。德里达用幽灵学的文化方式表达批判性的话
语,是对当代世界重大现实政治问题的积极回应。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来看,德里达幽
灵学的文化批判既捍卫、辩护马克思主义又变相继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没有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幽灵;文化批判;解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7)02–0007–05
DOI:10.14058/j.cnki.tzxk.2017.02.002
斯 蒂 芬 · 哈 恩 说 过 :“ 德 里 达 以 这 种 方 学的出场形态,展示马克思的遗产价值,再现马
式——亦即解构的方式——阅读的所有哲学家都 克思的批判精神。正如他所说:
“ 不能没有马克思,
有这种情况,关键不在于去批判哲学家个人,而 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
在于指认出这一思维的自相矛盾图式产生于一次 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
又一次试图在在场和存在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进 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2]15
行思考的符号自相矛盾的本质。”[1]71 哈恩这一评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就以自己的方式
述直指德里达的大师级风范:用解构的立场进行 得到了马克思的遗产、才华和精神,在新的历史
文化的批判,而且德里达这种批判方式又并非简 语境下发起幽灵学的文化批判。
单地就是解构主义者的一般做法,而是像哈恩认
一、幽灵学文化批判的出场语境
为他是一个“复杂人物”一样,是一种“复杂批
判”。这种复杂性,就像他解构的任务那样,在指 德里达之所以把“幽灵”与“马克思”联系
认自相矛盾的本质同时,这种指认本身也是自相 在一起并以之作为理论文本的主标题:
《 马克思的
矛盾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德里达在文学、 幽灵》,不可否认是其特有的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
语言、哲学上的批判及其各种具体形式的文化批 旨趣和文字技术的一种发挥和游艺,但德里达“幽
判,尤其是对《马克思的幽灵》这一惊世骇俗的 灵”这一特殊范畴的出现并非无中生有,不纯粹
理论文本所表达的文化批判,就是如此的复杂: 是标新立异的理论玩味,也不是某种神学教义的
把两种异质的批判话语在“脱节的时代”置于后 布道,而是他对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以及《德
现代语境中提出并提取需要继承的马克思遗产, 意志意识形态》
《资本论》等文本中丰富的幽灵学
解构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化身为某种幽灵 遗产的阅读和发挥,是马克思思想、理论、文本

收稿日期:2016-07-08
基金项目:2016 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710029)
作者简介:卢文忠(1985―),男,广东广州人,讲师,博士。
・8・ 卢文忠:德里达幽灵学的文化批判——对《马克思的幽灵》的解读与辨析

在历史语境转变中的一种出场形态。“文本意义、 有的是同一种文化,这文化在一种不可估量的深
文本理论形态实际上只不过是出场形态,是受出 度上仍然保留着这一遗产的标记,不论是以直接
场语境和出场路径决定的。历史语境和出场路径 可见的方式还是以不可见的方式。”[2]15 德里达认
发生时代变迁,那么就应当产生新的马克思主义 为自己继承了这种文化中极具批判精神的遗产,
[3]
理论出场形态。” 从这一意义上说,德里达所述 享有了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精神。但是,德里达之
幽灵无论是像他所说的在场抑或不在场,还是既 为德里达,不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继承和发展马
在场又不在场,都指认了它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具 克思的思想和文本,而是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
备了出场的意义,即从德里达后现代主义文化批 份继承了马克思遗产中的批判精神,又以幽灵学
判的出场语境中出场了。
《马克思的幽灵》是由出 的方法诠释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使马克思《共产
场语境和出场路径所决定的一种文本意义和文本 党宣言》的幽灵变换成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理论形态,德里达所述幽灵是基于马克思《共产 的幽灵。正是这样,
“幽灵学的中心话语自然是共
党宣言》中的幽灵的历史语境并经历时代变迁的 产主义的幽灵,德里达就是通过幽灵出场、幽灵
出场形态。 在场、幽灵退场和幽灵再出场的话语逻辑构筑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幽灵学的”[5]99。可见,德里达的幽灵学并非指专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 门研究幽灵的神学理论或宗教教义,而是在历史
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 语境的变迁中用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方式重新对这
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 一范畴进行理解和诠释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话语。
[4]26
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幽灵一词在 德里达发挥这一范畴所特有的批判性的话语作
《共产党宣言》开篇就出现了四次,是蕴含革命 用,使之成为一种幽灵化、幽灵式、幽灵性的理
意义的文化批判范畴。对于马克思而言,这个幽 论诉说,并以之对新的历史语境中的问题发起文
灵即共产主义的幽灵,是无产阶级及其革命运动 化批判,建构了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批判性话
的比喻和象征,是对欧洲社会统治阶级统治形势 语。正是如此,德里达为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的批判性的话语表达。
《共产党宣言》的幽灵实质 的幽灵在历史语境的当代转化中构建了《马克思
上意味着一场即将到来的与旧势力进行持久斗争 的幽灵》的出场路径。简而言之,从这一出场路
并最终要彻底改变旧社会的大变革。对此,德里 径出场的文本形态的理论逻辑就是:脱节的时代
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用自己的话重述了马克 +德里达思想+马克思《共产党宣言》+莎士比亚
思的话:
“欧洲正在某个《共产党宣言》开篇的第 (+其他)=《马克思的幽灵》。其中,
《哈姆雷特》
一个名词中命名的幽灵面前颤抖;他们还阴谋反 德里达思想实质上就是解构主义理论,这种幽灵
对幽灵大军,反对幽灵性本身,而且他们无疑全 学的文化批判正是由德里达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立
[2]129
都认为这是一场有益的战争。” 从《马克思的 场所决定的。
幽灵》的总体文本话语结构看,
《共产党宣言》开
二、幽灵学文化批判的解构立场
篇中四次出现幽灵的这番文本话语成了德里达所
述幽灵出场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历史语境。此外, 解构主义是德里达文化批判的根本立场,也
德里达之所以建构出幽灵化的马克思来进行理论 是他提出、建构和使用所谓幽灵学的理论根基。
述说,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密切相关。 德里达总体上就是运用解构主义的文化方式来表
德里达借用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遇见老父亲的灵 述其关于马克思的幽灵的批判性话语的。德里达
魂而得知知父亲被叔父毒杀的真相从而采取复仇 指出:
“我们也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尽快
行动的悲剧,来类比和导演了马克思、马克思主 地与可以被称作一种解构理论的东西区别开,后
义在 19 世纪中和 20 世纪末的两次幽灵式的遭遇。 者不再单纯是一种批判,而且它向一切批判发
《哈姆雷特》也是德里达幽灵出场的重要历史语 问。”[2]67 因此,解构意味着用批判性的视野来拷
境。
《马克思的幽灵》可以说是借助“幽灵”与《共 问各种批判。德里达既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至少
产党宣言》和《哈姆雷特》进行互文对书而直接 得有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但又要用解构理论来对
出场的文本意义。 这种批判精神进行发问,简而言之,就是对批判
“我们全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有些人享 的批判。德里达幽灵学文化批判的“批判”实质
卢文忠:德里达幽灵学的文化批判——对《马克思的幽灵》的解读与辨析 ・9・

上就是对马克思进行解构,而且在这种解构中让 会到来的,它演绎了出场、退场、再出场的理论
马克思以幽灵的形态出场,并由此发挥批判性的 逻辑,带有一种非末世学的非弥赛亚的弥赛亚主
后现代主义文化力量。
“所谓德里达‘解构’马克 义的精神,它将化身为有形体的存在。在根本意
思,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文本内部置换出与马克思 义上,德里达眼中的幽灵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原来的愿望相反的东西,即马克思遗留下来的文 幽灵,
“共产主义一直是而且将仍然是幽灵的:它
字力量与马克思思辨目的论性质的判断相背离, 总是处于来临的状况” [2]96。
也就是马克思背叛了他自己。”[6]273 这就是德里达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及其幽灵的文本阅读和文
作为一个“复杂人物”之复杂所在。 化批判,是通过异质、激进和延异的文化方式来
德里达解构马克思基于解构主义理论视角, 展开和实现的。第一,异质,即制造差异、建构
以幽灵为核心范畴并使之体现在对待马克思思想 多元化的异质性的意义和形态,
“ 这就是为什么这
上的异质、激进和延异的阅读方式及理论态度上。 种解构理论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也从来就不
首先,在德里达看来,解构主义是一种制造差异 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因所在,虽然它一向忠实于
的文化策略和理论思维,解构既是什么又什么都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至少说,忠实于马克思主义
不是。也就是说,马克思经过解构后与原来的马 许多精神中的一种精神,而这个精神往往永远也
克思是相异的,解构后的马克思既是马克思也不 不可能被重演复制,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不止一种,
是马克思,其实质就是解构马克思的基本思想和 而且它们都是异质的”[2]73。德里达制造了多种异
原理,从而揭示出被这些思想和原理所压抑了的 质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后,实际上也就为自己的解
东西。比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开辟了道路,使之继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 承马克思遗产的责任具有合法性。第二,激进,
[3]27
史。” 德里达将这句话解构为:“至少欧洲政 即否定传统,超越既成的霸权和精神。德里达指
治的整个历史,且至少自马克思以来,皆是同等 出:
“在我看来,除了一种激进化之外,解构活动
地受到那鬼魂、其他人的鬼魂恐吓的休戚相关的 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或主旨,这也就是说,在某
诸阵营与其自身作为他人的鬼魂的鬼魂之间所进 种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在某种马克思主义的精
[1]102
行的一场无情的战争的历史。” 马克思的“阶 神中,它至少是这样。因此,这种尝试将马克思
级斗争的历史”被解构为“鬼魂斗争的历史”。也 主义激进化的做法可以被称作是一种解构。” [2]88
就是说,德里达用解构主义的文化策略和理论思 德里达用解构主义来批判和消解西方文化传统中
维从原来的理论中制造出被压抑与之相异的幽灵 的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语音特权以及他
学。其次,解构主义用来解构马克思的核心范畴 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中存在的本体论。经过了激
是幽灵,幽灵就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一种精神, 进化的做法后马克思就绝非原来的马克思了。第
正是幽灵为解构马克思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把马 三,延异,即历史或事物发展中经历的拖延和差
克思及其基本原理转化为幽灵化的文本形态和文 异,致使此物最后又非此物了。延异的意义在于
本意义。在德里达看来,
“幽灵乃是一种自相矛盾 把对历史的时间性理解转变为空间性理解,使时
[2]8
的结合体” 。之所以说自相矛盾,是因为幽灵 间空间化,从而为制造差异打开多种多样的分叉
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这其实正是解构主义的幽 路口,若将其用于解构马克思,意思就是马克思
灵性的话语表达。纵观其实质和特点,幽灵是一 思想的历史发展并非直线式时间性经历而是发散
种非存在的存在、不可见的可见性、不在场的在 式空间性经历,其言下之意无非就是在多种多样
场、不现实的现实性。更重要的是,幽灵意味着 的分叉路口为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创造发展空
一种尚未到来、总要到来的东西,象征着一种允 间,无非也是上述的异质的别样表述和激进的方
诺的存在结构。对于当下的人来说,幽灵具有面 法运用。这里,异质、激进、延异三个概念在根
具效果,即人们看不见幽灵在注视着自己;幽灵 本意义上是一致的,共同反映了德里达解构主义
还不断纠缠着人们,特别是那些结成神圣同盟对 的批判精神。
其进行围剿、驱魔的人们,他们越是围剿、驱魔
三、幽灵学文化批判的政治回应
就越是显现了它在那里,也说明他们惧怕这幽灵;
幽灵还向人们展示了允诺的维度,即它在将来总 “德里达的解构主旨是反对霸权主义、极权
・10・ 卢文忠:德里达幽灵学的文化批判——对《马克思的幽灵》的解读与辨析

主义与西方中心论——转移霸权、叛逆霸权、质 力的霸权。因此,德里达指出:
“要想继续从马克
疑霸权、否定霸权。简单地说,德里达的解构思 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
[5]95
维逻辑就是政治批判。” 事实上,德里达之所 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
以用幽灵学的文化方式表达批判性的话语,绝非 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
仅出自后现代主义所固有的批判和颠覆传统的理 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
论玩味与思维,也是对当代世界重大现实政治问 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
题的积极回应。德里达幽灵学的文化批判是一种 阐释的。”[2]85 也就是说,马克思思想本身也是在
具有政治批判立场和政治批判功能的精神武器。 不断进行自我批判中发展的、更有生命力的。而
德里达要做出的政治回应:一是对资本主义 德里达的批判恰恰就是马克思自我批判的发挥和
的批判,二是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三是对 体现,或者说用马克思来批判马克思,但实质上
马克思的批判。具体来说,第一,德里达《马克 是通过他自己对马克思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发生
思的幽灵》出场的国际大背景,是 20 世纪末的“东 变革和再阐释,从而产生了解构主义的幽灵学马
欧剧变”,许多西方人认为“东欧剧变”就是马克 克思主义。德里达的意图就在于借此说明其批判
思主义的彻底失败,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 福山在 马克思、解构马克思、再阐释马克思的必要性和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中就疯狂叫嚣,如德 合法性,并用其批判过的马克思主义来批判资本
里达的转述:
“它宣称:马克思已经死了,共产主 主义、批判苏联以及一切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义已经灭亡,确确实实已经灭亡了,所以它的希 这样一来也可以对来自所谓终结论、福音书的政
望、它的话语、它的理论以及它的实践,也随之 治攻势进行反驳和揭露。
一同灰飞烟灭。它高呼:资本主义万岁,市场经 德里达的政治批判回应的还有如何使人们摆
[2]52
济万岁,经济自由幸甚,政治自由幸甚!” 福 脱资本主义的祸害问题。
《马克思的幽灵》的副标
山还趁机散布所谓资本主义的“福音书”,这无疑 题中的“新国际”就表达了他的政治意向,他大
是赤裸裸的政治攻势。对此,德里达挺身而出, 声疾呼一种包括限制某些资本、消除人权不平等
针锋相对地用“幽灵论”来批驳“终结论”,指出 的国际法以及超级国家性质的国际组织等在内的
马克思并没有死亡而只是化作幽灵,同时用失业、 “新国际”。
“‘马克思的幽灵’呼唤的就是以‘新
公民权、经济战军火工业等“十句话”来命名当 国际’来批判和颠覆当今霸权国家主导的自由资
今资本主义世界的祸害,直言资本主义绝非所谓 本主义的国际政治秩序。”
“‘马克思的幽灵’呼唤
的人类福音。第二,德里达将苏联的马克思主义 的‘新国际’是反抗以新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的
视为教条主义、集权主义,这都是马克思曾经强 名义主宰世界体系的国际资本势力同盟的根本力
烈批判过的,也正是这些教条主义、集权主义的 量,也是面向未来的新政治思维。”[7]总之,德里
霸权压制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因此,苏联的失 达用幽灵学的文化批判深刻展现了反对霸权主义
败只是苏共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 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功能。
义教条化所导致的恶果,并非马克思的失败,并
四、幽灵学文化批判的深层辨析
且正是“东欧剧变”让马克思的幽灵从教条主义
和集权体制中重新释放出来,马克思主义得以重 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接受了马克思最有
获自身的批判精神。第三,德里达从来不认为自 “活力”的部分,以幽灵学的文化方式和文本意
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他说马克思主义也说自 义活现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这是《马克思的幽灵》
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实质上发挥了马克 的文化批判之所以复杂和引人注目的地方。
“ 从总
思对自身理论的教条主义的批判精神。事实上, 体上看,德里达‘靠近’马克思主义具有双重内
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进程中就具备自我批判的作 涵:一是从解构主义立场出发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风,他曾经对自己过去的哲学信仰进行过彻底的 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和方法来旁证解构主
清算。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不仅深刻地批判他者的 义。” [8]
思想和文化,同时也深刻地批判自我的思想和文 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来看,德里达继承
化,从来不把自己的理论学说视为压制一切话语 马克思的遗产,有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其幽灵
的霸权或者以某种绝对权威自居来对真理实施暴 学的文化批判既捍卫、辩护马克思主义,又变相
卢文忠:德里达幽灵学的文化批判——对《马克思的幽灵》的解读与辨析 ・11・

继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没有马克思主义的马克 说,
“ 文化批判的力量视是否以人的实践为现实基
思的批判精神。第一,幽灵学的文化批判是捍卫、 础、是否以社会发展实际为观察视域、是否以建
辩护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武器。
“ 当马克思主义到处 设先进文化为发展目标、是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
被人围剿,马克思主义处于低潮之时,作为一个 价值归宿而定”[11]。从这一意义上看,德里达的
公认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的他却公开为马克思辩 文化批判既是强有力的,又是软无力的,只有坚
[9]
护,为马克思主义焕发生命力出谋划策。” 德里 持这四个维度的统一,才能真正发挥文化批判的
达强调任何人都无法回避马克思这笔人类文化遗 力量。这是对德里达文化批判进行批判的反思和
产,国际上反对他的人受到幽灵的纠缠,也不免 启示。当然,德里达自己也说过:
“只要对马克思
要使用马克思的话语,而进行纪念和哀悼活动的 的指令保持沉默,不要去译解,而是去行动,使
人实际上在召唤马克思的精神,它就是这样一种 那译解〔阐释〕变成一场‘改变世界’的变革,
不在场的存在。而且,我们都能成为复数的幽灵 人民就会乐意接受马克思的返回或返回到马克
中之一只,德里达本人就是这样一只继承了马克 思。”[2]31 如果他按照这里所说的观点不断“靠近”
思的批判精神的幽灵,并以这种方式来彰显马克 马克思,或许能更有力地在当代推动马克思主义
思主义的现实性和当代价值。当然,德里达所捍 走向新的未来。
卫、辩护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或
说是马克思的思想,最根本的就是马克思的批判 参考文献:
精神。第二,幽灵学的文化批判是变相继承马克 [1] [美]斯蒂芬 · 哈恩.德里达:最伟大的哲学
思主义的文化策略。所谓变相继承,用德里达的 家[M].吴琼,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解构话语来说,就是既是又不是,然而最后不是。 [2] [法]雅克 ·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
也就是说,德里达继承的主要是他所说的马克思 哀悼活动和新国际[M].何一,译.北京:中
的某种精神即批判精神,而远离的是马克思的实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践观点、阶级斗争理论、生产方式理论、社会形 [3] 任 平 . 论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 究 的 出 场 学 视
态发展理论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在这一意义上说, 域[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德里达只是用马克思的名义来彰显和强化自己解 [4]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
构主义的批判性维度以及幽灵政治学的当代效 民出版社,1997.
应。第三,幽灵学的文化批判是没有马克思主义 [5] 岳梁.幽灵学方法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
的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从本质上说,德里达的文 社,2008.
化批判是解构主义批判。
“ 解构逻辑与历史唯物主 [6] 孔 明 安 . 当 代 国 外 马 克 思 主 义 新 思 潮 研
义之间始终横亘着一条不可跨越的理论鸿沟。在 究 —— 从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到 后 马 克 思 主
《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德里达也专门标注了 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这种根本的异质性。他只是有保留地肯定了马克 [7] 张旭.以解构的方式捍卫马克思——论德里
思的批判精神,与此同时却根本拒斥历史唯物主 达 对 马 克 思 的 新 解 释 [J] . 教 学 与 研 究 ,
[10]
义的基本逻辑。” 也就是说,解构主义与马克 2009(4).
思主义在(批判的)形式上有着相似性,但两者 [8] 杨 耕 . 德 里 达 : 从 解 构 主 义 转 向 马 克 思 主
是相互异质的,在本质上是不相容的,只要站在 义——解读《马克思的幽灵》[J].哲学研究,
解构主义的立场,就不可能从整体上忠实于和继 2000(5).
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9] 陈学明,马拥军.走近马克思[M].北京:东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文化批判还对“马 方出版社,2006.
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 [10] 张 一 兵 . 德 里 达 : 不 在 场 幽 灵 的 激 进 在
幽灵化。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在将来总会到来, 场——《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学解读[J].
并不断地批判和改变世界,这既是给那些攻击污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1).
蔑马克思的人一种反击,也给予有继承责任的人 [11] 卢文忠.论文化批判的内在机制——基于马
们一种信心。这种不在场又将要出场的幽灵体现 克思主义的分析维度[J].学习论坛,2015(8).
了德里达文化批判的力量所在。但是,从根本上 〔责任编辑 叶厚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