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1. 何謂「知情同意」(informed consent)?

又,不同型態的醫病關係如何影響知情
同意的展現方式?

病人了解醫療行為的目的、性質及後果,由病人出於自願同意接受醫療行為。
醫療行為會碰觸或介入個人身體,因此實施醫療行為必須得到病人同意。
父權模式:病人同意實際上常常是授權醫師代為決定。為協助病人建立積極
求醫的態度。醫師告知的內容常會有所保留
資訊提供模式:說明治療選項與各種選項的客觀利益
解釋模式:詢問病人相關疑慮,協助病人判斷自己各種需求的先後輕重,使
並自己找出符合個人最佳利益的治療選項。
商議模式: 引導病人釐清個人價值觀或重建人生觀。規劃合乎病人整體身心
福祉的治療方向。如果病人心智能力有缺陷,醫師以適當方法告知病人之餘,
亦可向病人家屬說明細節,以增進病人配合治療意願。

2. 行為科學如何影響「知情同意」法則的制定?

資訊不對等:如果法律只是消極要求醫師不可欺騙病人,仍無法充分保障病
人權益,有必要要求醫師克與積極性告知義務,以適度平衡雙方資訊不對

代理人問題:為了追求私利而傷害委託人的利益,為了彌補法律與制度層面
不足,專業倫理及醫療教育改革也使不可忽視的一環。
認知偏差:即使資訊充足,人類還是無法客觀判斷機率,或對於事物有不合
理評價,或做出不理性決策。法則上要求醫師對病人充分告知風險,但也
允許例外,以免過於僵硬的法律產生不良的副作用

3. 現行的法律中有哪些情況必須履行「知情同意」的要求?以及規定的內容為
何? (提示:醫事法、民事法、刑事法 )

醫療法第 63 條第 1 項: 醫療機構實施手術,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
親屬或關係人說明手術原因、手術成功率或可能發生之併發症及危險,並經
其同意,簽具手術同意書及麻醉同意書,始得為之。但情況緊急者,不在此
限。
醫療法第 64 條第 1 項:醫療機構實施中央主管機關規定之侵入性檢查或治療,
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說明,並經其同意,簽具同
意書後,始得為之。但情況緊急者,不在此限。
醫師法第 12-1 條: 醫師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家屬告知其病情、治療方
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應。
醫療法第 65 條第 1 項: 醫療機構對採取之組織檢體或手術切取之器官,應送
請病理檢查,並將結果告知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
醫療法第 79 條第 1 項: 醫療機構施行人體試驗時,應善盡醫療上必要之注意,
並應先取得接受試驗者之書面同意;接受試驗者以有意思能力之成年人為限。
但顯有益於特定人口群或特殊疾病罹患者健康權益之試驗,不在此限。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 8 條前段: 醫師應將病情、安寧緩和醫療之治療方針及
維生醫療抉擇告知末期病人或其家屬。 但病人有明確意思表示欲知病情及
各種醫療選項時,應予告知。
優生保健法第 11 條第 1 項: 醫師發現患有礙優生之遺傳性、傳染性疾病或精
神疾病者,應將實情告知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並勸其接受治療。 但對無
法治愈者,認為有施行結紮手術之必要時,應勸其施行結紮手術。
醫療法第 81 條:醫療機構診治病人時,應向病人或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
屬或關係人告知其病情、治療方針、處置、用藥、預後情形及可能之不良反
應。
4. 現行的法律中有哪些情況屬於「知情同意」的例外?以及規定的內容為何?

未成年: (民法第 77 條)限制行為能力人為意思表示及受意思表示,應得法定


代理人之允許。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份、日常生活所必需者,
不在此限。(醫療法 63-2) 前項同意書之簽具,病人為未成年人或無法親自簽
具者,得由其法定代理人、配偶、親屬或關係人簽具。
精神病人:
緊急情況:
公共衛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