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2 月 16 日发生在利比亚的骚乱和流血事件已经升级为内战。

这是继突尼斯、埃及之后中东及阿拉伯地区发生的死亡人数最多、
暴力程度最强的内乱。日前卡扎菲军队已经扭转颓势逼近反对派
大本营班加西,但联合国于 3 月 17 日授权对卡扎菲军队采取军
事行动,为利比亚局势的发展增添了更大变数,这必将进一步
导致中东和阿拉伯地区局势复杂化以及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对
我在该地区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一、利比亚内乱的原因
2010 年底以来,由失业、通货膨胀、政府腐败引发的国家动
荡自突尼斯蔓延至埃及,又进一步影响到卡扎菲统治 41 年的利
比亚。这次内乱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就外部原因而言,此次中东及阿拉伯地区发生的政治动荡
已经不再是个别的、偶然的、突发性政治事件,而是由美国实行
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造成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我部曾撰文阐述此
次骚乱在突尼斯、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爆发,尽管与这些国家的国
内统治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美国量化
宽松政策是国际粮价飙升的重要推手,而全球粮价暴涨导致的
通货膨胀正是引发民众不满的导火索。1
但此次美国并非专门针对阿拉伯国家,而是要遏制中国经
济的发展,以达到以下 6 个目的:对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
强制推动人民币被动升值;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引发中
国社会的颜色革命;为美国再工业化争取时间;维持其主导世
1
见《经济与金融》2011 年第 3 期(总第 58 期),2011 年 1 月 31 日。

—1—
界的再平衡。
然而,让其始料不及的是,这次量化宽松政策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中国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
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很好,反而在突尼斯、埃及等经济基础
相对薄弱,国内失业率长期较高,政府在美国支持下公开腐败
的阿拉伯国家产生了“蝴蝶效应”。
就利比亚而言,卡扎菲在利比亚 41 年的独裁专制统治以及
由此衍生的诸多弊端是爆发骚乱的内因。
首先,卡扎菲长期的独裁专制统治导致体制僵化,贪污腐
败现象严重,政府机构丧失民心。在 2010 年国际反腐败组织—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对 178 个国家的腐败指数
年度排名中,利比亚排名 146 位,成为目前全世界贪污腐败问
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 2%的
国家,利比亚所创造的石油财富并没有惠及其 617 万人口。2据
估计,利比亚失业率高达 30%,财富和权力只是集中在少数特
权阶层,民众不能从社会的发展中实现最基本的利益,普通百
姓生活较为困苦,尤其是年轻人生活压力极大。
其次,意大利殖民时期造成国家支离破碎的结构并没有在
卡扎菲统治时期得到修补。在意大利殖民统治时期,利比亚由三
个自治邦组成,东部地区和班加西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自治状态 。
1969 年卡扎菲通过军事政变和武力夺得政权,但并没有着手实
现国家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与利比亚东西部之间绵延 600 多
2
IMF2007 年统计数据。

—2—
公里的沙漠这一客观国情也有一定关系),而是迁都的黎波里,
将利比亚的政治、经济重心向西转移,忽视了以班加西为中心的
东部产油区的发展。在本次骚乱中,东部反政府势力表现异常活
跃,就是因为东部民众对卡扎菲政府 41 年来不公平统治的积怨
颇重。
最后,利比亚社会的部落形态使得部落利益冲突在危机时
爆发。利比亚社会由分布各地的部落组成,数量众多、势力分散,
利益很难协调,卡扎菲一定程度上利用部落之争,对各部落实
施分而治之的策略来维持统治,并将自己的直属部落卡达法人
员提拔到关键岗位。他还通过定期改组政府,打击潜在的政治对
手。但这同时也埋下很多隐患,在国家发生动乱时,那些曾被卡
扎菲冷落或者压迫的部落都在反对他,甚至曾经被他收买的部
落瓦尔法拉的一些首领也站出来号召人民推翻卡扎菲。
此外,政府缺乏对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网站的有效管
理和控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导致此次骚乱由最初的少数民众
抗议迅速演变为全国性暴乱。
二、目前的形势及演变趋势
目前,卡扎菲军队已经夺取了位于该部队和反对派大本营
班加西之间的最后一座城市阿加达比亚,成功扭转了内战局势,
但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对卡扎菲军队采取军事行动,为未来几天
欧洲及美国空袭利比亚铺平了道路。考虑到多方力量均参与进来,
利比亚局势可能朝如下方向发展:

—3—
(一)尽管欧美国家已经准备武装干预利比亚内战,但其
干预程度受各种因素制约,利比亚反对派取胜难度仍然较大。
对美国而言,尽管经济有回暖迹象,但仍存在诸多困难,
且国内两党政治争夺不休,近日因预算问题,美国联邦政府甚
至面临关闭的危机;受阿富汗及伊拉克战争造成的巨额财政负
担及大量士兵死伤的影响,国内反战情绪依然严重,尤其是美
军仍然深陷阿富汗战争。根据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的表态,美国对
于抽出更多兵力大规模介入利比亚内战持谨慎态度。
对欧洲而言,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投票中,法国、英国力主军
事干预利比亚,德国已投弃权票,加上尚未缓解的欧债危机,
如果美国不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欧洲国家也难有更大动作。
对由不同部落组成的反对派而言,其内部本身存在一些难
以调和的矛盾,加之在武器装备、士兵战斗力方面与卡扎菲的军
队尤其是黑非洲近卫雇佣军相比存在巨大差距,难以扭转现在
的颓势。
此外,自上世纪 80 年代利比亚介入乍得军事冲突以来的情
况表明,其空中力量在实施地面攻击方面作用很小,利比亚空
军的作用更主要表现为威慑,基本不具备定点清除和精确打击
能力。因此,设置禁飞区对于利比亚反对派而言象征性意义大于
实际意义,只要利比亚政府能够控制地面部队,反对派武装如
果不能得到来自西方的直接空中支援,那么其失败亦在意料之
中。

—4—
(二)由于国际社会的集体制裁与谴责,卡扎菲即使取得
胜利也很难延续统治,利比亚政权可能更迭。
尽管在全方位武力干预方面存在分歧,但国际社会对利比
亚政权的谴责声音却比较一致。此前,联合国安理会已经通过决
议,同意制裁利比亚政府。由于骚乱和国际制裁,利比亚各地食
品、生活等物资供应出现严重短缺,全国大多数商店和食品店不
再营业。在首都的黎波里,大米价格上涨了 5 倍,面包也实行限
购,肉店已基本关闭。如果利比亚食品供应无法得到保障,居民
的日常生活不能恢复正常,民众心理上将会出现变化,加上与
反对派的战争消耗大量资源,卡扎菲政权很难再维持本来就已
经支离破碎的统治。
利比亚政权更迭方式尚不确定。至少存在三种可能:一是卡
扎菲本人退位,扶持次子赛义夫或者其他亲信上台,以抚平人
民的不满情绪;二是在联合国、美国等西方国家或者其他国际组
织的主导下,民主选举产生新政府;三是国家分裂成东西两部
分,或是形成各种势力割据的专属领地,卡扎菲只是在其中的
部分地区延续自己的统治。
(三)由于联合国安理会对军事行动的授权,利比亚内战
会持续更长时间,这将对中东和阿拉伯地区格局产生较长期的
影响。
首先,此次自突尼斯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反政府示威是一场
宗教色彩浓厚、跨国界流动特征明显的动乱,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5—
并逐步向其他国家蔓延。
从地理位置上看,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均是位于地中海南
岸的相邻国家,如果事态得不到控制,这场动乱可能进一步向
利比亚西部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埃及南部的苏丹甚至埃及东
北部伊朗和巴林、东南部吉布提等国发展。
如果利比亚内战长期持续,无论是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可
能潜在的别有用心的国际颠覆势力还是恐怖主义分子等在此次
动乱中推波助澜的各方势力可能把主要精力聚焦在利比亚,从
而为该地区的其他国家政府赢得喘息的时间,做出适当调整以
维护其统治。因此,自 2010 年底发生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反政府
示威动乱事件可能暂时舒缓。
但舒缓并不意味着停止。沙特阿拉伯激进分子和知识分子持
续呼吁国王增加他们的政治权利,并要求沙特走向君主立宪;
巴林已经爆发反政府起义,1000 名沙特士兵和 500 名阿联酋警
察已经进驻,协助巴林政府维护统治;伊朗自 3 月 1 日起陆续
逮捕多名反对派领导人以打击国内的游行示威活动;对于刚刚
分立的南部苏丹,近邻利比亚的动乱使其经济和政治前景增添
了更多不确定性。
其次,事态会导致利比亚、中东及阿拉伯地区其他国家重新
反思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卡扎菲 2003 年在次子赛义夫的
努力下,与美英冰释前嫌化敌为友,在外交政策上走向亲美亲
西方道路,2004 年美国允许其公司在利比亚直接投资,2006 年

—6—
美国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取消。 3这一切均表
明利比亚与西方世界开始了一段较好的蜜月期。
除了利比亚,在近期发生骚乱并导致总统下台的突尼斯和
埃及也是近年来奉行亲西方政策、鲜有宗教色彩的阿拉伯国家。
但是长期亲西方政策以及学习西式民主并没有帮助他们维持对
国内的有效统治,危机爆发之后,这些“西方朋友”纷纷站到
自己的对立面,谴责、制裁甚至支持反对派。危机结束之后,这
三个国家以及整个阿拉伯世界都会重新反思与美国等西方国家
的关系。因此,在民主的旗号下,阿拉伯国家可能不仅不会进一
步亲美,相反更可能向与美国对立的方向、向伊斯兰色彩更浓的
方向发展,甚至会导致阿拉伯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与以美国为代
表的西方世界对立。也门总统萨利赫近日在沙那大学的演讲中指
责美国密谋煽动阿拉伯世界的骚乱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西方在利比亚设置的禁飞区必将导致对利比亚内政
的干预长期化,在利比亚内部埋下了进一步冲突的种子,对外
可能会使其与阿盟关系持续紧张,甚至出现与阿拉伯国家的冲
突,若事态照此发展,短期内可能对美国有利,长期来看将对
美国推行的中东战略造成实质性破坏。
三、风险提示
当前利比亚政局不确定性较大,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
影响整个中东及阿拉伯地区,并可能通过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到
有关经济体的复苏进程。
3
EIU:Libya Country Profile 2008。

—7—
(一)利比亚国别风险
利比亚内战可能将持续更长时间,与利比亚相关的经济往
来存在较大风险。利比亚的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具体情况见附件——利比亚经济金融基本情况)。随着局势恶
化,利比亚的石油日产量至少减少了35万桶,相当于总产量的
22%。利比亚政局不稳也将对当地的投资、劳务市场、消费市场等
造成难以避免的负面效应。最近一段时间,惠誉连续二次调降利
比亚评级至垃圾级,并仍将其置于负面观察名单中。如果内战大
幅破坏利比亚的石油生产能力,将对利比亚的经济、贸易、财政、
资金支付能力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二)国际原油大幅波动的风险
尽管利比亚原油产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2%,与占全球供应
量40%的欧佩克(OPEC)相比,还不足以对全球供应造成实质性
影响,并且沙特石油大臣阿里•纳伊米称,欧佩克随时准备提高
产量(沙特手中握有每日400万桶左右的闲置产能),以弥补利
比亚减少的产量。如果利比亚乱局持续并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国家,
特别是导致苏伊士运河及苏伊士—地中海管道运输受到影响,
则可能导致油价大幅波动。
(三)相关国家可能遭受连带影响的风险
欧盟国家的复苏进程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欧盟是利比亚石
油经济的主要投资者。2010年利比亚产量为160万桶/天,其中
72%产量主要集中于以意大利埃尼集团、德国温特沙尔石油公司

—8—
以及法国道达尔公司为首的海外石油公司的手中。局势动荡使这
些海外石油公司全部或部分停产。
更严重的损失将来自高油价带来的通胀压力,饱受债务危
机困扰以及通胀苗头已经初现的欧盟经济将首当其冲。由于欧盟
国家能源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国际油价一直是影响通胀的重要
因素。利比亚原油产量的75%用于出口,主要输往欧洲。爱尔兰
23%的原油进口来自利比亚,意大利则为22%。2011年1月,欧
元区通胀率已升至2.4%,大幅超过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值,
欧洲国家将面临是否加息的两难抉择。油价高企还将增加居民能
源开支,抑制其它消费,提高企业生产成本,这些都将影响复
苏进程。

附件

—9—
利比亚经济金融基本情况

利比亚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
尼日尔和乍得相邻。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人口617.3万。
利比亚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居世界第9位,非洲第1位;
石油产量居世界第16 位,非洲第3位。4 自2003年联合国取消对
利比亚的制裁以来,国际石油公司纷纷前往投资,利比亚经济
得以逐渐恢复。
石油是利比亚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95%以上的出口收入、
90%以上的财政收入以及7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均来自油气收
入。
2009年,在建筑业和服务业的推动下,利比亚非油气产业
实际GDP同比增长6%;但受欧佩克配额限制,利比亚石油天然
气产量大幅下滑,油气产业实际GDP同比下降9%;整体而言,
全年实际GDP较上年下降1.6%。2010年,随着油气产量的激增,
估计利比亚实际GDP将增长10%左右,其中油气产业实际GDP
同比增长14%,公共消费的提高也将使非油气产业实际GDP增
长7%。同年通货膨胀率可能将由2009年的2.4%升至4.5%。
利比亚的石油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家
2009年,因石油价格下跌,利比亚的石油出口收入受较大影响,
出口石油创汇由2008年的621亿美元降至371亿美元。2010年的石
油出口收入大幅回升至2007年的水平,低于2008年的高位。利比
4
http://lt.cjdby.net/thread-1078845-1-1.html。

— 10 —
亚几乎所有的非石油产品均依靠进口,广泛涉及粮食、食品、机
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等各个
领域。
近年来,利比亚的中央财政保持盈余。2006-2008年,中央
财政收支余额保持在GDP的30%左右。2009年由于产油收益下降
和政府开支扩大,财政收支盈余收窄至GDP的7%。随着世界经
济的复苏和油价的回升,2010年中央财政收支盈余上升至GDP
的13%。利比亚政府的公共债务和外债都非常低。
利比亚央行和投资局的外国资产亦持续增长,估计到2010
底可超过1500亿美元,其中官方储备可超过1000亿美元。强大的
国外资产盈余和外汇储备保障利比亚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
从2003年联合国取消对利比亚的制裁往前推 5年(1999-
2003)看,利比亚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财政收支
以及外债水平等指标均表现较好,可以看出利比亚经济具有较
强的抗制裁能力。因此,本次内乱对利比亚经济的主要风险在于,
内乱是否会大幅破坏利比亚的石油生产能力。

— 11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