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0

Maotouying WenKu


第三锅
世界髓哲名著选译
猫头鹰文库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
泰戈尔讲演集

国哲学字测格尔十分粉赏这样一个比喻
佳瓦的猫头瓜要等员香到来才会起飞密程瓦
典喃希措罗马抽话中的智基女排;栖落在
边的描头牌,是想想和理性的做征本文库
且东西方燕名思围家的作品,以感想的深设。论
向和碎文罐的生动为特色但愿随着描头鹰
傍的编动。账煌社丽的人类思想的星空能在我
面前展现
测贤新哲名著选译

猫头鹰文库
2020"7616" 第三辑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
!! -泰戈尔讲演集
康绍邦 译

上海三联书店
责任编辑 朱国安
封面设计 何礼蔚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
——泰戈尔讲演集 康绍邦 译
何祚康 校
J孝当准上海发行所发行
生活・精言・新知
江苏丹阳第二彩印厂印刷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 1989年3月第1版
1989 年3月消1次印刷
上海绍兴路5号 开本,737×960 1/32
印张∶5.875 插页2 字效∶9300
印数∶1一16.000

ISBN7-s426-0210-1/B・.25 定价∶2.20元

译 者 的话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文学家、
思想家,他一生写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
散文、论文,书信等,不仅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
了不可多得的遗产,而且他的创作风格和文学
语言也对当代东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
是近代世界上最多产且影响最大的作者之一。
泰戈尔的主要活动领域是文学艺术,但是
要想深入理解泰戈尔的文艺作品,我们必须了
解他的哲学、美学及政治思想。
泰戈尔的思想很复杂,古今东西的成分都
有。但是他的思想有一条主线,这就是从《吠
陀》到《奥义书》和《吠檀多经》的印度教正统派
哲学——吠檀多哲学。这种哲学认为∶作为宇
宙精神的"梵"(Brahman)是万物的本源,作为

个人精神的"我"(Atman)与梵在本性上是同
一的,人生的目的是在沉思中亲证梵我合一,摆
脱轮回,实现最高的欢乐。 泰戈尔以吠檀多唯
心主义为其思想基础,提出了3种实在∶一是神
或梵;∶是白我;三是自然或现象世界。论证三
者的关系,是他哲学探索、艺术思想探索的中心

问题
他认为,神或梵是3种实在中最高的实在,
是宇宙中一切物质事物和精神事 物的创造来
源,有时他也称为"最高人"、"超人"、"最高意
识"、"最高人格"或"无限"。神或梵通过一种魔
力产生了人和万物,个人自我与宇宙万物看来
是多样的,实际上是同梵统一的,神或梵是无限
和有限、无形和有形、普遍与个别、无属性与
有属性,一与多的统一,它既存在于时空和因果
关系之中,又超越时空和因果关系。它的本质
是无限的喜悦和普遍的爱。
泰戈尔关于最高实在的解释基本与吠檀多
传统思想相同,但也有不同点。这就是,他认为
神或梵不是绝对的虚无,它必须在有限中表现
出来。
泰戈尔用有限解释无限,用多样性解释同
一性,认为神蕴含在自然万物和个人精神中,这
样,他的思想具有浓厚的泛神论色彩。他之所


以主张泛神论,是因为他一方面坚持吠檀多有
神论,另一方面也想摆脱印度教神学的旧形式,
试图建立一种新的人生宗教,反对中世纪印度
教的偶像崇拜。
个人自我是他哲学探讨的中心之一,他有
时也把"个人自我"称为"个人灵魂"、"我"、"个
人人格"。他认为个人自我有二重性∶一个是表
现自我的"我",一个是超越自我的"我";个人自
我一方面屈服于需求的规律,屈服于物质和力
量的规律,从而执着于自我,追逐自我的私利,
这是世界上一切侵略、暴力、不平等、剥削和欺
诈的根源。另一方面个人自我要求去认识最高
之我,即神或梵,要求超越一切物质和力量的规
” 律,丢弃个人的私利,真正认识到自我实质上与
梵是统一的,亲证梵我合一,这是完美的境界,
是最高的欢乐,是人类安宁和福祉的源泉。
泰戈尔不同于吠檀多哲学的另一地方在
于,他认为自然世界是真实的。他反对吠檀多
以事物的多样性、易变性去证明现象世界虚幻
性的观点,认为神的实在就在于现象的多样和
变易,这是他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他承认在自然和社会中存在相互对立、相
互矛盾的事实,他说。"在我们梵文中有称为Dra-
ndva,即宇宙创造的一系列相反的东西,例如

正极与负极,向心力与离心力,引力与斥力"(《生
命的亲证》)。但他认为矛盾的对立是不合理
的、暂时的;而矛盾的统一和协调是真实的、永
恒的。 因此,他十分强调和谐,和谐既是他的哲
学思想的基础,也是他的艺术观和美学标准的
核心,由此他提出了政治上的阶级调和论。他认
为消除世界上一切纷争的手段是实现"普遍的
爱","在爱里所有矛盾自身便沉没而消失"(《生
命的亲证》)。因此,他一方面反对种姓制度,反 漫

对异族侵略,反对阶级压迫,另一方面又反对
暴力斗争,认为解决对立的最好办法是同情和
爱。
在3 种实在的基础上。他论述了科学与艺
术、抽象与人格的关系。他承认科学的作用。向
科学表示敬意。但是他认为,科学的对象是物
质和力量,科学的形式是理性的,科学是抽象
的、死的、无情感的。而艺术的对象是人格,艺
术的形式是情感的,艺术是活生生的,具体形

象的。科学只能认识有限的知识而不能发现真
理,"它宛如一盏无光的灯,一把无乐音的提琴"。
唯有艺术才能认识无 限,认识真理,因为艺术使
我们的心灵与万物和谐。艺术是生命力的创造,
是沟通人与神的手段。因此,他认为艺术高于
科学、情感高于理性,具体高于抽象。

那么,什么是艺术呢?泰戈尔反对为艺术下
定义,他说,任何一种对艺术的定义都会使我们
见木不见林,所需要的只是探究艺术存在的缘
由,搞清艺术本身是否存在能给我们带来美感
和欢乐的根源。他这样做,为的是反对从西方
传到印度的种种艺术理论,反对清教徒的"为艺
术而艺术"的观点,同时反对"享乐是文学的灵
魂"的印度传统看法。他认为,艺术不是满足我
们的物质需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需求,
艺术产生的原因是人的生命力、创造力,情感过
剩的结果。艺术是人类人格表现的流射,人在
艺术中表现的是他的自我而不是他的客体。艺
术家的使命就是在多样的、流动的万物中表现
那独一无二者,即神或梵。因此。艺术是人的人
格与最高人格的统一。
什么是人格呢?人格是泰戈尔经常使用的
一个重要概念,他所谓的人格不同于一般伦理
学意义上的人格,他的"人格"指有个性的、具体
的、活生生的人。"人格"是与"抽象"相对立的。
他说,人类社会中有大批"抽象"的东西,如
"社会,国家、民族、商业、政治、战争",以至在
"宗敬"名义下进行的屠杀。政府和官僚对付的
是"抽象",科学的对象是"抽象",它抹杀了事物
的多样性和综纷色彩,淹没了有生命的人,使世

界变成"枯燥乏味的抽象物的沙漠"。而人格是
生命力的表现,人的回标是人格的自由,是个人
人格与最高人格的统一。因此,艺术表现的是
人格,艺术把一切抽象物逐出它的领域。
他在哲学上坚持梵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艺术观和美学上必然强调和谐与协调,他说。真
理的全貌就表现在有限与无限的调和中,表现
在经常 变动的东西与完关性的永恒精神的调和
中。又要和谐,又要变动不息。如何把握这种矛
盾关系呢?由此他提出"韵律"的概念,韵律是他
艺术观或美学的核心。可是他最高的理想,最根
本的标准,是认识宇宙的原则。 韵律是什么呢?
他说∶"它是和谐要求产生和规定的节奏起伏变
化,是艺术家手中的创造力。""创造就是真理通
过形式的韵律的显示,它的双重性包括在表现
和物质中。"(《文明和进步》)他举例说。一件平
凡小事的新闻报道无人注意,但赋予它以韵律,
就会成为艺术,放出迷人的光彩。因此,可以认
为,他的韵律是动与静、变易与和谐、形式与实 出
体的统一,是艺术的本质魅力。
基于上述理论,他称颂东方文化而轻视西
方文化,他认为东方文化表现的是人格,是生命;
西方文化表现的是科学、是抽象,是死气沉沉。
他对东方文化的赞扬和对西 方文化的贬

责,固然与他的文化观有关,但也离不开他的政、
治思想。诗人一生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殖民者
完全统治了印度的这一最悲惨的时期,英国依
据科学、商业、政府、军队和组织牢牢地控制了
庞大的印度。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冲击着
他的心灵,使他从心底厌恶西方文化。寄希望于
东方文化的复兴。这是他推崇东方,贬低西方,
推崇艺术,贬低科学,推崇人格,贬低抽象的重
要思想根源。
总之,泰戈尔思想中有许多内在的矛盾,他
在 1924年写给罗曼・罗兰的一封信中承认"自
己的天性中也有一种经常发生的 内战"。他的
哲学是唯心主义和有神论,但又有辩证法因素
和泛神论倾向;他想隐居超脱,但又不时卷入政
治旋涡;他反对国家或民族观念,但灵殷切期望
印度的民族独立和复兴;他痛恨英国的侵略,但
又欣赏英国的某些东西;他憧憬印度的独立。但
叉反对群众的暴力斗争;他主张艺术必有人生
的意义,但又反对艺术的实用和功利;他疾呼妇
女的解放,但又宣扬妇女对丈夫的忠诚与崇拜,
不承认男女平等;他反对阶级不平等和贫富悬
殊,但又不主张取消阶级和私有财产。
这一切矛盾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


他的文学作品。还是他的政论文,透过他那炽热
感情。优美语言,我们可以不难发见他的双重性
格和思想矛盾。因此。阅读他的作品,不能简单
地贴上一个分类的标签,而要从他的时代背景
出发。全面地,批判地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他反
帝、反封建,热爱祖国,向往光明的一面。又要看
到他唯心主义世界观,资产阶级软弱性一面;既
要看到他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面,又要看到
他的神秘主义和宗教神学的一面。 通过他的作
品,我们可以欣赏孟加拉的山水风情。,可以了解
印度人民的思想感情。可以学习诗人热爱生活,
热爱自然、疾恶如仇。追求光明与正叉的精神。
他在艺术理论上的见解。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认
识。关于创作的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在我们今天
的文化讨论中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他
对中印人民友谊和中印文化交流的贡献,更是
值得称颂与发扬。
本书第一篇"一个艺术家的宗教"中的第一
部分,是他1924年在中国的讲演录,第二部分
是他1926年在达卡大学的讲演录;后6 篇是泰
戈尔 1916年访问美国时的讲演录,原名为《人
格》。我国在二三十年代曾分别发表过各篇的中
译本,但是;大多为文言文,且讹误甚多。现根据
英文原本重新译出,并汇编在一起,以飨读者。
康绍邦 1987年12月


目次
译者的话……………………………1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

艺术是什么?………………………33
人格的世界…………………………64

论再生………………………………94

我的学校……………………………119

论沉思……………………………149

论妇女……………………………164

劣劣
光优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
(一)
我生于1861年;这一年,在历史上,并非一
个重要时期,但他属于孟加拉的一个伟大时代。
那时。三个运动的潮流汇集在我国的生活中。
其中的一个运动是宗教运动,它的发起者是一
个心灵非常伟大的著名学者、罗阁・摩罕・罗易。
那是一场革命,因为罗易试图重新打开精神生
活的渠道,这渠道已被那些僵固在缺乏精神意
义的外在实践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的和物质主义
的信条形成的废墟和泥沙堵塞很久了。那些倾
心于古老过去的人们以他们长期积累的珍奇古
玩引为自豪,沾沾自喜于在他们周围建起的年
代久远的崇高之墙。一旦有某些伟大的精神,
某些真理的热爱者,打破他们的封闭,引进思想


的阳光和生命的气息,他们就神经紧张并暴跳
如雷。思想会造就运动;而所有一切进步的运
动,在他们看来,都会对他们仓库的安全构成
威胁。
这就是我出生时所发生的事情。我可以自
豪地说,我父亲就是那场运动的伟大领导人之
一;他为这场运动而受到社会的排斥、侮辱。我
出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那里既有层出不穷的
新理想。同时又有非常古老。甚至比我们常常夸
耀的年代还要古老的东西。
第二个运动同等重要。这是一场当时在孟
加拉发生的文化革命,其第一个先行者是班基
姆钱德拉・恰特基。尽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得多。
但他是我的同时代人。并且他活得很长,致使我
能亲眼目睹他的丰采。在他出现以前,我国文
学深受室息其生命的、僵硬腐朽的修辞学的压
迫,并背负着已成桎梏的装饰性文体的重 担。
当时的正统派认为;只能相信石碑的可靠性,决
定性的东西只能是这些无生命的东西。而班基
姆钱德拉勇敢无畏地反对这种正统观点。他让
我们的语言摆脱了这种冗长形式的致命重 负。
他的魔杖所及,唤醒了长期处于昏睡状态的
我国文学。当我国文学以生机勃勃的力量和雅
致完全苏醒过来的时候,她向我们展现了光明
伟大的前景和美的画面。

不过,在那时,还有一场被称之为民族运动
的运动,它不完全是政治运动,但它却致力于表
达那些试图确证他们自身人格的我国人民的心
声。那是对受耻唇忍无可忍的喊声。这种耻辱
是西方人强加于我国人民头上的,特别是在那
个时代,这些人习惯于按照人们所归属的半球
不同。而将人类世界断然划分为好的和坏的。
这种傲慢的分裂精神严重地伤害了我们,
给我国自己的文化世界造成巨大危害。它在我
国年轻人中间产生了对于来自过去的、作为遗
产的一切都不信任的感觉。在那个市俗化 时
代。我们的学生仿效欧洲教师,嘲笑古老的印度
绘画和其他印度艺术作品。
虽然后来我们自己的教师改变了他们的看
法,然而他们的学生依然难以完全恢复对我国
艺术价值的信赖。很长一个时期内。他们热衷
于发展对法国三流绘画作品的爱好,津津乐道
于低劣的、华而不实的石印油画,追求用同一个
严格标准精确造出的、机械主义的作品。他们
还把能够不屑一顾地拒绝东方艺术作品当作高
等文化的象征。
那个时期时髦的年轻人异口同声 地认为,
真正的艺术源泉不在于发现实在深处的永恒韵
律,而是在于那些舶来的绘画品中所描绘的丰

厚自嘴唇、浓抹的面颊,裸露的双乳。我们文化
的其他部类也同样滋生着这种完全是出于无知
的否定一切的精神。这样一种现象是由于那些
嗓音高、力气大的人在年轻一代身上施使催眠
术的结果。这场民族运动开始宣布;我们决不
能不加区别地排斥我们民族的过去。这不是一
场反动的运动,而是一场革命的运动,因为它一
开始就以巨大的勇气否定和反对一切对外来文
化的单纯崇拜。
这三场运动在稳步发展,我们家庭的成员
都积极投入了这三场运动。由于我们持有异端
【宗教观点,受到社会的排斥;因而,我们享受到
放还者的自由。我们不得不以我们独有的思想
和心灵的力量建设自已的世界。
我就是在这三种完全是革命的运动影响下
出生和成长的。我的家庭有它自 己的生活方
式,从我幼年起,我的家庭就引导我以自已的内
在判断标准去进行自我表达。表达的媒介无疑
是我的母邦语言。然而,这大众的语言必须要
按照我个人的意愿来调节。
任何诗人都不应当从某些倍受推崇的正统
店铺里借用现成的语言。他不仅应该有他自己
将种子,而且应该有他自己的土壤。每个诗人
都有自己独具的语言媒介——这并不是说所有

语言都要是他自已创造的,而是说他个人要有
独特的使用语言的方式,使语言具有生活的魔
力,把语言转化成他自己创作的特殊工具。
各族人民的内心中都有诗意,这种诗意对
于尽可能完美表达各民族的感情来说,是不可
或缺的。为此,他们必须有一个媒介,一个动人
的,柔顺的媒介,可以逐渐变成各民族自己的、
焕然一新的媒介。所有伟大的语言都已发生了
变化并且仍在变化着。那些抵制变化精神的语
言会走向毁灭,它们将不会产生丰富成熟的思
想和文学。一旦形式固定不变,精神或是懦弱
地接受形式的禁囿,或是要反叛这种形式。一
切革命都包含着以内部反抗外部入侵的斗争。
一旦人类某种不可抵挡的内在力量发现了
进入事物核心的途径、发出它欣喜若狂的反抗
呼声,并大声宣告任何外在的、巨大的、野蛮的
身躯也不能制服它之时,地球生命史上伟大一
章就要掀开了。尽管它暂时显得那么孤立无
援,然而。它不是已经走向胜利了吗?在我们的
社会生活中,同样如此;一旦某种力量专心致志
于外部活动并威胁要奴役我们内在的力量,以
达到它自己的目的时,那么,革命就爆发了。
当一个机械的组织变成了一种中心力量
变成了政治的、商业的、教育的或宗教的中心力

量的时候,它就会阻碍人民内在生活的自由流
动,就会为了扩张自己的力量而抢劫和剥削人
民的内在生活。今天,这样的力量正在急速膨
胀,正在集中于外部。同时人们被压迫的精神的
呼喊响彻四方,这是挣脱螺帽和螺栓紧固的斗
争呼声,是挣脱毫无意义的纠缠的斗争呼声。
革命一定会来临,人们必须甘冒忍受谩骂
和被误解的风险;特别是来自那些贪图安逸,信
仰物质主义、实际上属于僵死的过去而不属于
现时代的人们的谩骂和猜忌;那种僵死的过去 
是早已过时的、人的肉体占上风,而人的心灵未
得发展的远古时代。
纯粹的肉体控制是机械的。现代机器不过
是我们身体的扩张,是四肢的延长和增加。现代
心灵。以其内在的幼稚肤浅,在一种表现为非凡
的物质力量的庞大肉身中欣喜若狂;它说∶"让
我占有这个大玩偶,不要让情感来打扰它。"它
并未认识到,由此,返二对那个粗大肉身传种
接代、内在精神的自由没有丝毫地位的洪荒年
代。
世界上的一切伟大运动都与某种伟大理想
有关。你们中的一些人也许会说;如此之精神
教义已经在死亡的阵痛中挣扎了一个多世纪,
缆在就要死亡了;我们没有什么可依赖的,只能

依赖外在的力量和物质基础。然而,在我看来,
你们的教义很久以前就陈腐不堪了。它在人类
生命的初期就已分崩离析。当时世界外表出现
了巨大变化,一些庞然大物灭绝了;代之而起的
是创造物的精华、人类。虽然,他的身体无依无
靠;但他却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心灵。
当我开始我的诗人生活的时候,我国有教
养阶层中的作家。都在向他们灌输知识的英文
教科书中寻找指南;而这些英文教科书并没有
完全渗透他们的心灵。我认为,我所幸运的是 
在我的一生中从未受过对于一个贵族家庭的孩
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种学院式教育。虽然我
不能说,我已完全摆脱了那个时代禁固青年心
灵的所有桎梏,然而。写作生涯却未落入模仿的
形式的巢臼。我的诗体、语言和思想追求质科、
想象和新奇,为此而招到那些博学的批评家们
的严厉斥责和饱学之士的供然嘲笑。我的无知
再加上我的异端思想,使我被放逐于文学圈子
之外。
当我开始我的事业的时候。我是一个幼雅
可笑的青年;实际上。在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人
们中我是最年轻的。我既没有成熟年龄的装甲
防护。也没有值得尊敬的流利英语。于是。我在
旁人的蔑视和偶而的鼓励中。孑然独处,但却获

得了自由。光阴荏苒,我逐渐成长着。在这些年
月里。我无多大建树。我在嘲讽和偶然的恩赐中
披荆斩棘。并由此悟彻到∶表扬和贬损的比例。
酷似我们地球上陆地和水域的比例。
我年轻时的勇气来自早期对孟加拉毗湿奴
教派古诗的熟谙。这些古诗格律不严。勇于表
达感情。这些诗歌重印的时候。我只有12岁。
我从家长的书桌上偷偷地拿到这些诗歌版本,
从教育的角度看,我承认这些书不适合我这种
年龄的人读。我应该通过考试,不应该走将使
我丢失分数的道路。我还得必须承认,这些民
歌大部分是色情的,非常不适合一个10几岁的
孩子读。然而,我的思想完全被它们的形式美
和语言的乐感所占据;它们那浓烈的色情气息
越过了我的心灵,丝毫没有迷乱我。
我在文学道路上的这种离经叛道还有另外
的原因。我父亲是一个新的宗教运动的领导
者,一种依据《奥义书》教义的、严格一神论运动
的领导者。孟加拉的乡亲们认为他即使不比基
督教徒更坏,至少也是同基督教徒一样的 坏。
因,我们被完全排斥于社会之外,这大概使我
免遭另一种灾难,即对我们自己过去的纯粹模
仿。
我的家庭成员中大多数都有某种天赋——

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诗人,有的是音乐家,家
庭的整个气氛弥漫着创作的精神。从襁褓时起
我就深深地迷恋于点自然的美。内心深处感觉
到与树木和白云的友好伴侣关系。对四季造成
的音乐韵律感到协调。同时,我对人类的友善
具有特殊的敏感性。所有这一切都渴望 表达。
虽然我在i达方面还不成熟,不能将上述感受
以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我的激情热切诚
挚,我向往着感情表达的真实。
从此,我在我的国家获得声望,但是,直至
最近我的同胞中一直有一股强大的反对我的潮
流。有的说;我的诗歌不是出自民族内心;有的
抱怨说;我的诗歌不可理解;还有人说∶它们是
不健康的。实际上,我从未得到我国人民的完
全承认,这确是一件幸事,因为没有什么比彻底
胜利更使人道德伦丧了。
这就是我的生平历史。我希望能够用我的
母语写成自传,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它。我期待着
有一天这将成为可能。语言是妒忌的,它们不会
向那些想通过外国语的中介与它们打交道的人
敞开它们最珍贵的宝藏。我们必须亲自向它们
求爱,向它们殷勤献媚。诗不像市场商品;一样可
以交易。我们不能通过一个律师得到我们爱失
的微笑和青睐,哪怕他勤勉努力和尽职尽守,也

无济于事。
在我有充分的权力享受它们的款待的很
久以前,我自己就曾试图企求欧洲语言文学中
美的财富了。我年轻时曾想学习但丁,不幸
的是,我是通过英文译本来学习的。我完全失败
了,我感到我有神圣义务拒绝它。但丁对我说来
仍然是一本未打开的书。
我还想了解德国文学,我读了海涅作品的
译本,以为窥见了德国文学的美。我幸运地遇
到了一位来自德国的传教女士并请她帮助。我
刻苦学习了几个月,但我思路敏捷、急于求成
(这不是一种好品质),因而我未能坚持下去。
我有一种能轻而易举地猜测德文意思的本 领,
这是一种危险的功能。我的教师认为我已经掌
握了德语,然而实际情况却就非如此。尽管这
样,我继续研究海涅。像一个梦游者悠闲地穿过
不熟识的小路,我发现了无比的欢愉。
其后,我试图了解歌德。然而这是太野心
勃勃了。借助所学到的一点德语,我通读了《浮
士德》。我认为已找到了通向这座宫殿的入口,
但不是像一个掌有它所有房间钥匙的人,而像
一个被请进某间大客厅里的不速之客,虽然感
到舒适惬意,但不是密友。正确地说,我没有认
识我的歌德,同样,我对其他许多伟大人物也是
10
知之甚微。
众所周知,如果不朝圣,就不会到达圣殿。
因而,一个人决不能期望通过翻译来了解我用
母语写的东西。
关于音乐,我承认我自己也可以算作半个
内行。我创作了许多违反正统规范的歌曲,善
良的人们对一个未受过训练竟敢大胆创作的人
是不会有好感的。但是,我坚持创作,上帝原谅
了我。因为我不知道我做了些什么事。可能这
就是在艺术领域里从事活动的最好方法。因为
我发现,人们虽然责备我。但还在唱我的歌儿。
即使有时唱得并不正确。
请不要认为我是自负的。我既可以客观地
评判我自己,亦可以公开表示对我自己作品的
钦低,因为我是诚实的。我毫不犹豫地说,我的
歌曲在我祖国大地上和永不枯竭的鲜花一样有
着它们的地位,未来的人民在欢乐的日子,或是
痛苦的日子,或是节庆的日子里都必将吟唱它
们。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作品。
如果我不愿意谈我自己的宗教观。那是因
为我不是由于我那不由自主的出身才被动地
接受了特殊的教义,继而进到我自已的宗.
教之门的。我出生的家庭是一种宗教复兴运
动的先驱,这个宗教复兴运动以印度《类
书》【i圣臀的言论为基础。但是,由于我的特
殊气质,我不可能仅仅因为我周围人们认为是
正确的,就接受那个宗教教义。我不会仅仅因
为我信任的每个人都相信某一崇教的价值,我
就去信仰它。
我的宗教本质上是一个诗人的宗教。正如
我音乐的灵感一样,我的宗教是通过同样不可
见的、无踪迹的渠道触及到我。我的宗教生活
像我的诗歌生活一样,沿神秘的路线发展。它
们以某种方式互相结合,虽然它们的订婚仪式
持续了一个很长的阶段,但对这阶段我却一无
所知。我希望,当我确信我有诗才,确信我有掌
握这种能精细入微地表达出自心灵深处的情感
的工具时,我并不是在自夸。从我幼年起,我就
有着强烈的敏感特性,它使我的心灵一直与我
对周围自然的和人类的世界的意识相通。
我有幸具有那种惊奇感,它使孩子能进入
存在核心的奥秘宝库。我不大在乎我的学习,因
为它们粗暴地召唤我远离那作为我的朋友和伙
伴的周围世界,当我13 岁时,我逃离了那个竭
力想把我囚禁在以果程筑成的高墙里面的教育

【1】 《奥义书》∶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经典,印度最早的哲学
经典之一,约成书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
现存100多种,其中最古的有13种。 ——译者注
12
体系的控制。
我不清楚是谁或是什么东西触动了我的心
弦。如同一个婴儿不知道他母亲的名字。或者说
不知道他母亲是谁,或是不知道她是什么。我 
常常感觉到的,是人格的深切满足,这人格从四
面八方通过生活交流渠道流入我的本质。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我的意识从
未对周围世界的事实感觉迟钝。云彩就是云
彩,一朵花就是一朵花,这已足够了,因为它们
是直接与我谈话的,因为我不会对它们无动于
衷。我至今记得那一时刻,一个下午,当我从学
校回到家中,跳下车来的时候,我向天空望去,
突然看到,在我们房屋的上层平台后面,黑压压
的雨云越积越厚。寒冷的阴影笼罩了周围,它的
奇异,它的慷慨大方的表现。给了我一种欢乐,
这欢乐是自由,是我们在密友的爱中感到的自
由。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曾做过这样一种解释,
我设想有一个来自外星球的陌生者拜访我们的
地球,突然听到留声机发出的人类声音。对他
来说,最清楚不过的。表面上最活跃的。只是转
动着的唱片;他不能发现在唱片之内有人的声
音这一事实,从而将承认唱片是最终的、非人格
的、科学事实——可以被触摸被测度的事实。
13
他可能奇怪,一个机械怎么可能会向灵魂说话
呢。如果他深入探索这个奥秘,通过与作者的
会见,他会突然了解音乐的核心,他会立刻理解
音乐的意义是人格的沟通。
单纯的事实信息,单纯的力量发现,属于事
物的外在东西,而不属于事物的内部灵魂。当
我们通过真理发出的音乐,通过真理向我们内
心的真理发出的问候而感到欢乐,从而触及到
真理之时,喜悦是我们认识真理的一个标准。
一切宗教的真正基础就在于此;它不在教条中。
我以前说过,我们不是由于有以太波才看到光
线的;清晨并不等待科学家将它介绍给我们。
同样,只有通过对爱或善的纯粹真理的感受,而
不是通过神学家的解释,不是通过对伦理道德
教义的广泛讨论,我们才触及到在我们内心里
的无限实在。
我在前面已承认,我的宗教是一个诗人的
宗教;我对宗教的一切感受来自观察而不是来
自知识。我坦白地说,我不能满意地回答关于
罪恶(或是关于死后会发生什么事)的问题、然
而我确信,我的灵魂曾经触及到无限,并且通过
欢乐的启示曾经强烈地意识到它,我们的《奥义
书》曾说过,我们的心灵和言辞对最高真理会感
到迷惑不解,但是,通过自已灵魂的直接欢乐
14
而认识"那个"的人。将摆脱一切疑惑和畏惧。
夜问,我们被某些东西绊倒,并且确切地意
识到它们是独立存在的,然而白昼揭示了包括
这些东西在内的伟大统一。人的内在视野是沐
浴在他们意识的光辉中的,他们立即能认识到
精神统一是包容一切不同种族的,他们的思想
不会再在人类世界独立存在的个别事实上踌躇
迟疑,也不会再把这些事实当作最终的;他们认
识到宁静是寓于真理之中的内在和谐,而不是
任何外部的调整;美能永恒保证人们与实在的
精神联系,而实在则期待着在我们爱的回响中
达到它的完美。

(二)
著名的《吠陀》注释家,萨雅那恰尔雅说∶

"祭礼完成以后留下的食物将会被人赞颂,
因为那是梵的象征,是宇宙的根源。"

根据这个解释。梵是无限的剩余。在永恒的
世界过程中,这种无限的剩余必然要表现出来。
这就是创造起源的教义,因而也是艺术起源的
教义。在世界上的一切生物中。,人类的生活能力
和心理能力大大超过人类的需求,这些能力促
15
使人类各种不同领域内为创造而创造。如同梵
自身一样,人类在生产他不必需的东西中取得
欢乐,因而人的欢乐表现了他的铺张浪费,而不
是勉强糊口的贫乏。在日常中,人类有说话和
呼喊的声音就足够了。歌唱是过多的 声音了
就唱歌,然而我们在歌唱中找到了欢乐。艺术
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富裕,它在完美的形式中寻
求自由,它本身就是目的。
一切呆滞迟钝的,无生命的东西都只是存 
在的事实。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
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
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
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活生生的身体有各
种生命器官,它们在保持身体功能方面是重要
的,但是身体不是一个为盛放胃肠、心脏、肺和大
脑之用的便利的皮囊;身体是一个形象-—它
的最高价值在于它表现出人格。它有颜色、形
状和运动,其中大多数都是多余的,它们的用处
只是为了自我表现,而不是为了自我保存。
正如地球上充满着光线一样,人的生命过
剩体现在他的形象里。它帮助我们把杂乱的事
实统一于和谐的视野之中,然后为了它完美的
欢乐而把它变为我们的活动,它祈求唤醒我们
内心里作为一切时代和国家的见证者和行动者
16
的"宇宙人"。直接意识到纯净形式的实在,这
种意识不被自私的阴影所遮盖,不理睬道德的
或实用的说教,它像我们自我揭示的人格一样,
约;我们以欢乐。我们一般称之为美的东西是线 
条、颜色、声音的和谐,或是文字或思想的组合,
它使我们欢乐,仅仅是由于我们不得不承认在
其中有一个最终的真理。诗人曾说,"有爱足
矣";爱有它自己的解释,爱的欢乐只能用艺术
的形式来表达,而艺术同样有它的终极。爱证
明了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某物,它是顽强地存在
着,从而刺激了我们的自身存在的感受。爱向
四面八方揭示它对象的真实,虽然这些对象可
能缺乏可贵的或有光辉的性质。
无论何时,只要自我真正认识了自我之外
的东西,那么,在我之内的"我是"就实现了它的
扩展,实现了它的无限。不幸的是,由于我们的
局限性和许多偏见,尽管世界的大部分紧密地
围绕在我们周围,但我们还是看不到它。它是
幽暗的,犹如从我们身边溜过去的大篷车影,就
像在夜间的火车上。从灯光明亮的车厢窗户向
外看到的景色;旅客知道外部世界存在着,这世
界是重要的,但对于他来说,目前要紧的是这车
厢。如果在世界数不胜数的客体中,有一些能
够被我们灵魂之光充分照亮,并向我们呈现真
17

实,那么它们就会不断呼吁我们的创作心灵来
永恒地表现它们。它们和我们的情欲一样属于
同一个范围,表现了我们自我祈求永恒的期望。
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被自私的绳索所束
缚的那些东西具有实在的启示,相反,这些东西
被我们的自我的阴影所遮蔽。对我们说来,仆人
并不比爱人更真实。狭隘地强调实用,就会把
我们的注意力从完人引到仅仅有用处的人。众
多的市场价格标牌湮没了实在的终极价值。
其他万物存在这一事实,证明了我们存在
这个事实。我中的"我是"只有深刻地在"你是"
之中体现自己,它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这种
局限的超越产生欢乐,产生我们在爱、美、崇高
中得到的欢乐。忘我,和更高 级的 自我 牺牲
就是我们对这无限经验的承 认。这是能解 释
我们在一切艺术中感到欢乐的哲学,艺术在它
们的创造中所强化了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我
们自身的真理统一。我的人格是生活统一的
自我意识原则;它既理解又超越了一切只属于
我个人的事实细节,即我的个性,我的知识、感
情、愿望、意志、我的记忆、我的希望、我的爱情、
我的活动、以及我的一切。这个在本质上具有
"唯一"感的人格,在一个个的事物、思想和事实
中实现它自己。在一张漂亮的面容上或在一幅
18
画、一首诗、一支歌、一种品质或互相联系的思想
或事实的和谐中,人格内含的统一原则或多或
少纯得到满足,为此,这些事物变成了确切的真
实,进而从中得到欢乐。实在的完美显现是在
和谐的完美之中,一旦出现杂乱无章的意识,实
在的标准就会受到损害,因为杂乱无章是有违
于实在的基本统一的。
其他一切事实通过我们逐渐经验的过程来
到我们眼前,由于新资料的不断发现,我们对那
些事的认识正在经常发生矛盾的变化。我们
永远无能肯定∶我已经认识到这里存在的任何
事物的最终特性。但是只要我们有一种信念,
我们就能得到这样的认识。这个信念是确凿无
疑的,不需任何证明的,它就是∶我所有的活动
在我的人格中都能找到源泉,这人格是难以表
述的,但对它的真理性,我比对世界上任何东西
都更加深信不疑。虽照一切可衡量、可度量的
远据都支持如下的事实∶只是我的手指在纸上
写符号;但是任何神智正常的人都不会怀疑,我 
写作的真正来源并非是这种手指的机 械 运 动,
而是某个从未被认识的、只有通过同情才可能
认识的实体。因此,在我们的个人中,我们认
识了活动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规律,它表现
在中介物里;另一个方面是意志,它存在于人格
19
之中。
无限的有限是人格∶上帝在他创造时是人
格的,
他接受他自己的规律的限制。并且这种演
出还在缚续,那限制就是这个世界。世界的真实
性在于它同这"至上人"的联系之中。事物的区
别不在于它们的本质,而在于它们的表象;换句
话说。事物的区别在于它们与它们为之显现的
他者的联系中。这就是艺术,艺术的真理不在于
实体或逻辑,而在于表现。抽象真理可能属于
科学和形而上学,而实在的世界却属于艺术。

作为艺术的世界是至上者迷恋于制造形象
的戏作。如果你试图找出这形象的各个组成成
分,它们就会逃避你,它们决不向你显露现象的
永恒秘密。如果你想捕捉到以活组织表现出的
生活,你就会找到碳、氮以及许多有别于生活的
其他东西,而永远不会捕捉到生活本身。现象
没有通过它的材料提供关于它自己的注释。你
可以把它称为"摩耶"(幻术),并以此为借口不
相信它,但伟大的艺术家,幻术师。对此却泰然
处之。因为艺术是"摩耶",除了看上去所是的
样子之外,它没有其他的解释。它从不试图隐
藏它的含糊不清,以及对它自己的定义的嘲弄,
它通过不断的变易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20
因此,生命是自由的不断爆发,生命的韵律
就是连绵不绝地返回死亡。每日都有死亡,甚
至每一时刻都有死亡。倘若不是如此,生命就
是难以名状的、没有死亡的荒漠。是永恒的寂
静。生命是幻象,正如道德家们喜欢说的,生命
又存在又不存在。我们在生命中发现的一切都
是它所显示出的自我的韵律。岩石和矿石是否
要好些呢? 难道科学没有告诉我们不同元素之
间的根本区别只是韵律的不同吗? 黄金和水银
的基本区别仅仅在于它们的原子结构的韵律不
同,正如国王与他的臣民的区别不是在于他们
的构成成分的不同,而在于他们的地位和条件
的不同。你可以在舞台背后发现艺术家、韵律
的魔术师,他正是在非实体上加上实体的表象
的。
韵律是什么?它是由和谐产生和规定的节
奏的起伏变化,是艺术家手中的创造力。只要
语言保持平铺直叙的枯燥形式,语言就不能给
人以任何真实的感觉。语言只有具备韵律。进
入起伏的节奏,它们才能活跃起来,放射出光
辉。这就如同玫瑰花。你若分析玫瑰花瓣的肉
质,你可以找测构成玫瑰花的所有成分,但是,
作为一种"摩耶"、一种形象的政瑰花却失去了;
有着无限意味的终极消失了。在我看来,玫瑰
21
花是静止的,但是,由于它的组织的韵味,是在
那种静止中就能发出动的情趣。这如同一螟达
到完美和谐的绘画具有生气勃勃的动感是一样

的。当韵律给予意识一个与它自已同步的情感
节奏,我们的意识中就产生了音乐。一幅图画。
如果只是颜色和线条的杂乱无章的堆积。那么
它就是死气沉沉的静寂。
具有完美韵律的艺术形式宛如夜空中的群
星,看来是静止,然而实际上却始终在运动;又
如静比的火焰,除了运动以外别无他物。一幅
伟大的绘画总是在说话,而报纸上的新闻。即使
是耸人听闻的灾难事件,也相当于流产的死胎。
某件新闻报道,隐匿在杂志中只是一件平凡小
事,如果赋予它适当的韵律,就会永远放出异
彩。那就是艺术。艺术的魔杖给予它接触到的
每个事物以永恒不朽的真实性,并把它们与我
们的个性存在联系起来。我们站在艺术作品面
前,说道∶我认识你们就像我认识我自己一样。
你们是真实的。
一次,我和一位中国朋友在北京的街头漫
步,突然这位中国朋友以十分惊讶的口气让我
注意一头驴子。一般说来,一头驴子对我们并
不具有什么真理的特殊力量,除非它踢了我们,
或是我们使用驴子时它不顺从,然而在这种情
22
况下,真理的重点并不在驴子,而在某种目的,
或外在于驴子的肉体痛苦。我这位中国朋友的
行为立刻使我想起来了中国诗歌,在中国诗歌
里,真实的喜悦之感就是如此地发自肺腑,并且
是如此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
一旦我们社会中的长久目的变得数不胜数
和错综复杂,一旦我们道路上的问题堆积如山,
喧嚷叫喊着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一旦生命运动
受到事物和思想的阻碍,使它无法被和谐地吸
收,那么。对事物的敏锐性,在认识事物中获得
的无穷无尽的喜悦。就会被堵塞阻挡。
在现时代,每天都有新的证据不断出现,证
明我们花在获取生活资料的时间多于享受生活
乐趣的时间。确实,生活本身与生活资料相比
戌了次要的了,它就像一个花园被掩埋于为修
建花园围墙而集聚的砖堆里。如果爱好砖块和
灰浆的怪癖增长,垃圾的王国就会占据统治地
位,春天的日子就会永无踪影,鲜花永远不会开
放。
我们的现代思想,是一个急匆匆的旅游者,
它忙于抢购杂货,在廉价市场上苦苦寻找那大
多数是虚幻的稀奇古怪的玩艺。这种情况之所
以发生,是因为它对存在的质朴方面的自然敏
感性,已被不断缠绕它的偏见所遮蔽。这种思
23
想造就的文学,看来总是想在不适合的地方,寻
求怪异的东西和效果。她为了引人注目而用尽
她的资源。她像摩登女郎的头饰一样,不断变
化风格;这样的文学作品更像钢铁的光滑,而
不像生命之花的盛开。
文学中的种种时髦潮流缺少内在的深度。
很快就会自我疲倦而衰退。它们属于表面的冲
动,只会为获得人们暂时的承认而吵吵闹闹,稍
纵即逝,这样的文学,由于其竭力外露。耗尽了
内在的发展,像秋天的落叶一样迅速经历了外
部的变化,这样的作品借助于插图和零星增加
材料的补缀,装出一付现代的样子,但很快会因
这些材料的过时而感到差愧。这样的文学常常
以怪相来表现,就像沙漠中的仙人掌,因畸变而
缺少稳重,因多刺而缺少宁静,它们放肆无礼,
粗鲁好斗,而又贫乏无味狂妄自大。我们时常
在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中发现类似之处,这些作
品因为它们的耸人听闻的刺激和自相矛盾的说
法令人难以忘却。这些作品中并不缺乏智慧,
然而那是一种对它自己的严肃认真丧失自信的
机智,是出于担心那些热衷于夸大和新奇的人
们不重视自己的智慧。看到智慧竭力装出机灵
聪明的样子,看到一个先知穿戴上滑稽演员的
系铃帽以哗众取宠,是多么可悲。
24
然而,在一切伟大的美术,文学或其他艺术
作品中,人们所表达的感情是平常的,但表达的
形式是独特的,当然也不是反常的。华兹华斯
在他的诗里描写一个被爱情遗忘的生命时,他
用的是"普通的"凄凉愁苦的情调,一切正常人
在接触到这类主题时都会有这种情 调。但是,
他将这种情感具体化的画面又是如此出人预
料,因而当这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一
切神智健全的读者都会以欢乐的心情承认这情
感。他的诗句是;

・落叶蔷薇的灌木丛中,

::
一个被遗弃的鸟巢盛满了白雪。

另一方面,我读过某个描写夜晚星空的现
代文学作品,其中,把夜间群星的出现描写成
在黑暗的肿胀的机体内疾病的突 然发作。作
者大概不顾承认在洒满群星的夜空中有冷漠的
纯净之感,他怕这种感觉被说成太"平常"。从
现实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形象并非完全不
恰当,它的粗鲁鄙俗可能被认作有阳刚之气。但
这不是艺术;这是愚蠢的尖叫,某种程度上类似
现代市场上夸大其词的广告,为的是利用群众
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想要用过分强调反常
25
性使人们产生坚强有力的虚幻,这是麻醉的征
兆。现代艺术,为了让反常的感觉发出眩目的
光芒,便运用过分的技巧去产生冲击,这说明想
象力的衰落。一旦我们发现,任何一个时期的
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精心追求虚伪的新奇,那
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文学已经过时了,是贫
血病的负征,是竭力以粗鄙的尖刻辛辣和无节
制的刺痛去刺激它那已麻車的感觉。人们向我
解释,这些征候大部分是反对上个世纪文学的
结果,是反对那种曲意奉承、懦弱娇嫩、精心修
饰、追求过分精巧雅致的表达、娇揉造作的文艺
风格的结果。这种文学似乎已达到精致优雅的
极限,几乎形成了俗套,使平庸的才能文学上
能达到的良好水平。这种解释也许是对的;然
而不幸的是,这种对上一世纪文学的反动很少
会自发地停下来,它们常常代表着硬币的正面,
而这面正是它们认为是错误的、并设法拒绝接
受的一面。对一种娇柔造作的文艺风格的反动,
也会产生好战的形式;自我造作的文艺风格,
利用精心描绘的战争色彩,蓄意制造出原始粗
野的格调。在对精心构想的花坛感到疲倦之后,
园丁们便毅然决然到处建造人造的岩石,遵从
粗野的潮流,迥避韵律的自然启示,而这粗野的
潮流本身就是对潮流的粗暴对待。同样。民众
26
有崇拜造反的本能,也有崇拜顺从的本能,而作
为顺从对立面的反抗,也在一种反抗风尚中显
示了顺从。对阳刚之气的狂热盲从,只会导致
在竟技场上的那种争强斗胜的精神,而不会导
致既谦虚而又不可能胜的骑士精神,这种骑士
精神在一切艺术领域里占有至上的位置。
宣传这种主张的人们常常说,如果不偏不
荷地承认事实,那么艺术中的粗野喊叫和廉价
的惊险情节就是合理的。根据这种观点,现实
主义将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它已破烂不堪和臭
名昭著,也决不可避免。然而,如果我们说的不
是科学而是艺术时,必须分清现实主义和现实
的区别。在正常环境的广阔视野里。疾病是文
学中必须要承认的一种现实。而在医院里,疾
病则是适合于应用科学的一种现实主义。它是
一个抽象,假如允许它在文学中经常出现,由于
它的不真实性,可能会具有惊人的形象。这种
漂泊不定的幽灵在正常环境中是没有适当地位
的;且由于它们环境的北例被篡改,故而为自己
的面貌提供了一个谬的比例。这种抽 掉 了
精华的艺术不是艺术,而是骗术,是利用残缺不
全的材料,为自已关于实在的荒谬论凋的辩护。
不幸的是,有不少人相信那些足以使他们大吃
一惊的东西甚于那些和谐的、严谨的、他们应当
27
追求和获得的、可以使他们认识到更多东西的
事实。由于缺少闲暇,这样的人很可能在大量
增长,他们闯人性心理学的黑暗地窖和道德毒
品仓库,从那里寻找刺激。他们希望相信这些就
是美学实在的刺激。
我记得,在我们乡亲中流行的古老民歌中
有这么一句,我把它翻译如下∶"我的心像个卵
石河床,下面暗暗地流着一个可笑的河流。"心
理分析学家分析这句歌,可以将它归为只是表
现了受压抑的欲望一个例证,从而立刻把它贬
低为宣扬假想事实的文学标本。这正如一块煤
被暗暗猜测为在它的内部藏有年代久远的烈性.
葡萄酒一样。然而,它是文学。它的原初刺激是
把这思想化为一首歌,重要的是它采取了形象
的形式,这是一种既极有个性又有普遍性质的
创造形式。表达一种受到压抑的欲望的事实俯
拾皆是,然而这种特殊的表达又是极不寻常的。
听众的心灵受到触动,不是由于它是心理事实,
而是由于它是有个性的诗歌,由于它再现了人
类世界随时地都有的人格实在。
但这还不是全部。这首诗的形式无疑要归
功于创作它的作者的感受;同时,由于它采取了
绝对超然的姿势,它超越了它的素材——作者
的情感。由于它的完美韵律(这本身就极为可
28
贵),它摆脱了叙述个人情感时所要受到的束
缚。有一首诗,它的标题说明它是由于沮丧失
望的情绪才写的。没有人能说,沮丧的感觉会
给一个清晰的心灵留下了任何值得回味的欢
悦。然而,人们不能忘记这些诗句,因为一旦一
首诗形成了,它就永久地脱离了它的源泉。它尽
量少说它的来源而强调它的独立性。一个皇帝
的痛苦是单独一个人的痛苦,一旦采取刻在石
碑上的诗歌的形式它就超脱了,变成了一种悲
哀的凯旋,欢乐的流溢,同时藏匿了它痛苦来源
的黑石。一切创作也都是如此。一滴露珠就是
一个完美的统一,它并像子女对其父母的怀念
那样怀念它的来源。
当我使用创作这个词的时候,我的意思是
某些难以言说的抽象,通过创造在与我们的关
系中采取了具体的统一的形式。它的实体可以
被分析,但它在创作中的统一,是不能被分析
的。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奥秘只能在其统
一中显现。
我们读一下这首诗;

永远不要谋求说出你的爱情,
爱情是不能说出的;
因为轻轻的柔风
29

在静静地、不可见地吹动着。
我倾诉我的爱,我倾诉我的爱,
我倾诉我内心的一切3
在可怕的畏惧中冷得发抖
啊,她离开了
就在她离开我时,
一个游客来到身旁;
静静地、不可见地,
他叹息着带走了她。

这首诗有它的语法,有它的词汇。如果我
们一字一句地分解它们,试图从中苦苦探索出
它们的意义,那么,作为整体的诗就像轻轻的柔 
风一样静静地、不可见地离去了。没有人知道,
它是如何越过它的各个部分,如何超越它的一
切规则。而与人沟通的。统一中的旨趣就在于
一种永恒的惊异。
至于这首诗的确切意思,我们可以迷惑不
解。倘若以普通散文形式来写,我们可能感到
不耐颅顶,并起而与之争论。我们当然可以要求
解释;这个游客是谁;他为什么毫无道理地带走
了爱情。但是,在这首诗中我不必要求解释,除
非我们像一个死蝴蝶的收集狂一样,不可救药
地沉溺于对意思的收集。作为一个创作。这首
30
诗的含义要比思想更深刻,它不可避免地征服
了我们的注意力;我们在其词句中感受到的任
何意义都如同在美丽的面容上所感到的微笑一
样。是深不可测。难以名状的深切满足。
统一像一首诗,它以特定的姿态在有韵律
的语言中旦示它自己。韵律不仅仅是某种程度
上单词的融合,而是观念的重要调整,是一种由
微妙分布原则奏出的思想之乐,它基本上是非
逻辑的。但又是有事实根据的。特性这个词所包
含的意思是难以确定的,只能在各种情况的特
殊组合中理解它,而这种组合使它具有不可抗
拒的力量,特性所代表的组合可能是笨拙的,不
完备、不一致的;然而,在它的总体中却具有生机
勃勃的能动力,它要求获得承认而往往不顾我
们希望得到理性承认的要求。雪崩所具有的特
性,即使是大片大片的积雪也不具有的;它的特
性就在于剧烈运动,就在于难以预料的可能性。
艺术家应该提醒世界,我们表达了真理,也
就生活在真理之中。由于人造世界并不像为
得到某种力而设计的机械装置那样,是人类创
造性灵魂的表达,因而,它以牺牲生命成长的微
妙暗示为代价进行自我锻练,获得熟 练的技
巧。在创造性活动中,人类的自然本能充斥于
生命和爱情之中。然而由于实用的动机,他同
31
大自然作斗争,从人的世界中排挤它,以人的丑
恶野心歪曲它、玷污它。
这个人造的世界,以它的狂喊乱叫和狂妄
自大。在人身上打上宇宙轮廓的烙印,这字宙没
有与人接触过,从而没有终极的意义。以往的一
切已灭亡的伟大文明之所以灭亡,必然都是由
于它们错误地表达了人性。人类一味依赖物质
资料,过着由财富喂养的寄生生活;否定一切,
从而剥夺了我们在真理之路上一切生计。
一个艺术家应宣布他的信仰是永生不灭的
"是" ——即∶"我相信有笼罩并渗透大地的理
想,一个天堂的理想,它不是幻想的结果,而是
万物寓于其中并在其中运动的终极真实。"
我相信,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绿色的大地
上;在人类美丽的面容上和丰富的人类生活中,
甚至在那些看来不重要、无吸引力的客体中,一
定会看到天堂的美景。大地处处洋溢着天堂之
精神,散发着它的福音,它在我们毫无知觉的情
况下进入我们的内心之耳。它弹奏着我们的生
命之琴,发出悦耳动听的乐声。在这乐声中我们
的愿望将超越有限。这乐声不仅传到祈祷者和
希望者心中,而且传到以石头体现火焰的寺庙
中,传人永恒表现梦境的图画中。传到在运动的
静寂中心欣喜沉思的舞蹈中。
32

艺术是什么?
我们与我们所面典的大千世界的联系是纷
繁复杂的。其中之一就是我们必须生存,必须
耕耘土地,必须搜集食物,必须穿衣,必须从自
然界获取物资。我们不断制造能满足我们需求
的物品,不遗余力地去接触自然以满足这些需
求。因此,我们总是出自饥渴和一切肉体需求
而去接触大千世界的。
然而,我们有心灵;而心灵也要寻求它自己
的食物。心灵同样有它必要的需求。它必须在 
事物中寻找出理性来。面对复杂多样的事 实。
如果找不到一个能简化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原
则;它会感到困惑不解。 人的本质就是如此,他
不仅必须发现事实,而且必须发现一些可以简
化数和量的法则。
在我之中还有另一个人,它不是肉体之人,
33
而是人格之人;它有自己的好恶,并企求发现某
种能满足它爱之需要的东西。这种人格之人只
有在我们摆脱了一切必需——超越了肉体和精
神的需要,——超越了私利和实用的地方才能
找到。这个人格之人是人之中最高尚的。它本
身同博大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是为了
得到能满足人格之物才与世界相联系的。
科学的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它是力量的
抽象世界。我们可以借助我们的智慧来利用它,
但不能借助我们的人格实现它。科学就像一
大群技工,虽然他们为作为个人的我们制造了
物品,但对我们来说,却仅仅是一些幻影。
然而还存在另一个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世
界。我们能看见它,感知它;我们用全部情感与
之交往。它奥秘无穷,因为我们不能分析它或
度量它。然而我们可以说;"它就在这里。"
这是一个由艺术取代科学的世界。如果我
们能够回答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就会认
识到这是一个艺术与之有着内在联系的世界。
艺术是什么,并非像它实际存在那样。是个重要
的问题。因为艺术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它是在
自身的冲动中成长的,人对于它是什么没有确
切的认识,却甚为喜爱它。我们可以将它安稳
地放在意识的心田里,在那儿,有生命之物在幽

34
暗中被抚育滋养。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里,世界被彻底倒
置了,处在底层的一切被拉到了表面。我们的
生命过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我们必须将它
置于知识的详查细究之下,——尽管认识就是
扼杀我们考查的对象,使它成为博物馆的标本。
"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早已提出,并且它的
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这些讨论的结果便将有
意识的目的因素导人我们创造才能和享受才能
都处于自发的和半意识状况的领域。这些讨论
的宗旨在于向我们提供十分确定的标准。来指
导我们对艺术作品作出判断。我们时常听到在
当代,人们根据他们自己制定的某些特殊规则,
作出的各种评判,那是因为千百年来无人怀疑
其至高无上地位的那些不朽的人物已被废黜。
滥觞于西方的文艺批评领域里的动乱已经
跨洋越海,在我国的盂加拉登陆上岸,它带来了
云和雾,而那里曾是晴朗的天空。我们开始扪
心自问,对艺术创造的判断是否不应依据它们
符合不符合人们的普遍理解,或不依据对生活
的哲学表达是否恰当,或不应依据它是否对解
决现实问题有用,或不应依据它是否能表达艺
术家所属民族所特有的思想? 因而,当人们认
真考虑依据某些不是艺本所固有的东西来确
35
定艺术的价值标准时,—-或者换言之,当人们
将依据河道来判断河流的优点时,我们不能把
问题推给命运,而必须对其深思熟虑。
我们应先下一个定义吗?然而,对一个具
有生命的事物下定义实际上等于为了看得清
楚,反倒限制人的视野一样。清晰性不是真理的
唯一方面,或者说不是真理最重要的方面。牛眼
状提灯的视野虽很清楚,但并不完全。如果开始
我们要认识一个转动着的车轮。我们不必担心
能否数清它的全部车辐。如果不仅需要精确地
认识车轮的形状,还要测定它转动的速度,那么
我们只得满足于不完美的车轮定义。生命物质
与它们周围公界之间有着深远的联系。有些外
界事物是不可见的并深入于地下的。为了热心
追求定义。我们可能会砍掉一棵树木的枝桠和
树根,把它变成一根圆木,这根圆木容易在教室
之间滚来滚去,因而它适宜于教科书。但是,由
于它让人如实地、清楚地看到了自身。因此,不
能说看到了一根圆木就等于真实地看到了整体
的树木。
因此,我不想为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探究艺
术存在的缘由,并试图查清,艺术之所以存在是
源于某些社会目标,源于满足我们对美的享受
的需要,还是源于表现的冲动,即我们的存在自
36
身的冲动。
围绕"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观点,长期以来
争论不休,在西方(文艺)批判领域里,这一观点
似乎已声名狼藉。它是清教徒时代禁欲主义再
现的标志,在那个时代,追逐享乐被看作罪孽。
但是,整个清教徒主义都是一种反动。它没有
反映真理的正常面貌。如果享乐失去它与生活
的直接联系,那么刻意挑剔和虚幻空想的风气,
就会要求克己自制,摒弃欢乐,视欢乐为陷阱。
我对贵国现代艺术史的了解肤浅,故而没有丝
毫资格来讨论;然而我可以断言,如果一个人弃
绝欢乐欲念,把欢乐变成仅仅是求知和行善,
其因必然是他已失去他的青春年华和健 康,
从而失去感觉欢乐的能力,这是一个普遍的真
理。
古印度的修辞学家们毫不踌躇地说,享乐
是文学的灵魂 —— 享乐是公正无私的。但是,
使用"享乐"一词必须慎重。倘若分析之,艺术
的七色光带通过它不同的星球世界显现了色彩
缤纷、强度各异,永无穷尽的光线系列。艺术世、
界包含各种不同要素,它们放射出的光线各自
具有特定的范围和性质。我们的责任就是区分
它们并企及它们的来源和发展。
动物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动物的
37
活动几乎完全限于寻求生活必需品的范围之
内,它们的大部分活动是保存自身和种属所必
需的。动物恰似一个零售商贩,从它生活之贸
易中,获利无几;它的大部分收入必须偿付银
行利息。它的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糊口度日之
上。然而人则不同,在生活的商业中,人是一个
富商巨贾,他的收入远远超出他必需的 支出。
因此,在人的生活中,有着巨额财富,这财富给
他以无所事事、任意行为的自由。人的生活必
需品的四周存在着一个宽阔的地带,其中有着
众多的本身就是目的的对象。
动物也要有一定的知识,以便适合它们生
存的需要。然而,它们仅此而已。它们之所以必
须了解周围外界,为的是寻求遮蔽处和食物,它
们之所以必须了解某些事物的特征,为的是搭
建巢穴,它们之所以必须了解四季的征兆为的
是能适应换季而做准备。人为了生存同样必须
有知识,然而,人具有动物所不及的长处,这就
是,人可以自豪地宣称为知识而知识。他可以享
受纯粹知识的乐趣,因为在人那里知识是自由
的。正是由于这一区别,才有人类科学和哲学
的兴盛繁荣。
其次,动物有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这就
是亲子关系的利他主义,是兽群和蜂群的利他
38
主义。这种利他主义纯粹是种属的保存所必需
的。人具有利他主义的目的远不止于此。虽然,
人必须行善,图为。善是人类所必需的。然而人
的目的远不止此。人的行善不是小量的恩施,
仅供每日维持道德之用,他可以理直气壮地宣
称为行善而行善。在行善的基础上,——诚实
的价值不在于它是最好的策略,而在于它可以
反对一切权谋——人奠定了偏理道德。
"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同样源于人胜于动
物。 让我们来确定一下,是什么丰富多采的活
动导致了艺术的产生。
无论对于人还是对于动物来说,表达乐、
苦、惧、怒和爱的感觉都是必需的。在动物中,
这些情感的表达超不出实利的界限。而在人中,
尽管它们的根仍是植于原初目的之中的,然而
它们在无限天空中扩展的枝桠,已经高居于它
们植根的土地之上。人拥有丰富的情感能 量,
这些能量除用于自我保存之外还绰绰有余,其
剩余能量便在艺术创造中寻找出路,人类文明
就是建立在他们剩余能量的基础上的。
一个勇士不仅需要战斗,而且要借助军乐
和装饰来表现、渲染其高涨的勇士意识,前者是
必需的,而后者不仅不是必要的,而且常常是自
杀性的。具有强烈宗教感情的人不仅虔诚地崇
39
拜他的神祇,而且他的宗教人格热望将这宗教
性人格表现在庙宇的庄严华丽和祭祀礼仪的隆
重上。
如果在我们的心灵中萌发一种情感,它远
远超过产生它的对象所能吸收之总量,那么,这
种情感就会返回我们自身并凭借其回波造成我
们的自我意识。倘若我们一贫如洗,我们的全
部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身外之物,——集中在我
们所要求的生活必需品之上。倘若我们的财富
大大超过需求,其财富之光就会反射到我们身
上,于是我们感觉到我们是富翁,从而欣喜若
狂。由于人有多余的认识冲动返回其自身,因
而在一切生物中、只有人能够认识自我。人对人
格的感觉比其他生物强烈得多,因为人的感觉
力大于对象对其的消耗。他的人格意识的流射
寻求表现的出路,故而,人在艺术中显示的是自
我而不是他的对象。人的对象在知识书籍和科
学书籍中有地位,而在这些书籍中,人必须完全
隐匿自我。
我知道,当我使用"人格"这样一个意义广
泛的词的时候,不会不引起争论。意思模糊的词
可以用于不同范围、不同类型的思想,它们就像
挂在门厅中的雨衣,可能会被一些本不该占有
它们但心不在焉的人们取走。
40
作为一个认识者,人不是完全的自我——
他的全部信息不足以揭示他自身。然而,作为
一个有机的人,他拥有内在的力量从周围外界
选择事物并使它们成为他自己的东西。他具有
吸引力和排斥力,他不仅能用这些力,把事物在
身外堆集,而且能创造自我。情感之力是把事
物转变成我们生命构成的基本创造力。宗教徒
也是人,他亚不仅仅是一个神学家,,他的敬神感
虽然是创造性的,但因缺乏情感之火,他对神的
全部认识不能成为他的本质。
让我们来考虑一下,人格的内容是什么,它
是如何与外在世界相联系的。这个世界显现给
我们的是一个有个性的整体,而不全是一堆不
可见的力。尽人皆知,这全是由我们的感官和
思想使然的。这个现象世界是人的世界,它所
具有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的特征出自我们感觉
的特定范围和性质。它是我们的感觉为我们获 
得、建立和限定的。除了物理力和化学力之外,
还有人的感觉力,它是这个世界的构成要素
——因为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物
理的或形而上的抽象世界。
当这个世界在人的感觉的模型中铸就成形
之时,它仍旧只是人的感觉和心灵的局部世界。
它像一个宾客,而不像一个亲属。只有当它进
41
入我侧的情感领域后,它才完全变成我们自己
之物。由于我们的爱憎、苦乐、惊惧不断地作用
于它,这个世界遂变成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它
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我们的变化而变
化。依据这种同化程度的大小,依据这种同化
总和的质,我们成为伟大的人或渺小的人。倘
若这个世界消失了,我们的人格也将丧失它的
全部内容。
我们的情感是一种胃液,可以把这现象世
界转化成我们更为熟悉的情感世界。 另一方
面,外在世界也具有它自己的胃液,它有各种属
性,可以激励我们的情感活动。这在我国梵文
修辞学上称为 rasa (味,功能),意指能使我们
情感的内在汁液作出反应的外在汁液。据此来
看;一首诗是含有汁液的一个或多个句子,这些
汁液能刺激出情感的汁液。它使我们产生由感
情激发的思想,并随时准备造就成我们本质的
生命原素。
单纯事实的报道,不是文学,因为它仅仅提
供给我们一些独立于我们以外的事实。太阳是
圆的,水是流动的,火是热的,如此事实的不断
重复定会使人难以忍受。然而,日出美景的描
绘对我们却有着永久的魅力,—-因为人们永
远感兴趣的不是日出这一事实,而是它与我们
42
的关系。
《奥义书》里说;"财富之所以是宝贵的,不
是因为我们所希求的财富本身,而是由于我们
自身的希求。"其意思是,我们在我们的财富中
能感觉到自我——所以我们才喜爱它。那激起
我们情感的东西能唤起我们自己的自我感受。
这如同我们去拨动琴弦,如果琴弦太松,那么
我们所感觉到的只是触觉,但如果琴弦很紧,那
么我们的触觉就会以音调的形式返回到我们自
身,而我们的意识因此得到强化。
在科学的世界里,人格的要素,便被小心
翼翼地移开了。我们是不应该用我们的感情去
接触这科学的世界,然而还存在一个更宏大的
世界,它是我们亲身感受到的。我们不应该仅
仅认识它,就将其放在一旁,我们必须感知
它-——因为只有感知它,才能感知我们自己。
但是,我们如何能表达我们仅依靠感觉才
能知晓的人格呢?一个科学家可以依赖分析和
试验使他所研究的东西公诸于众。然而一个艺
术家所不得不说的东西,他却不能单凭报导和
解释表达出来。当要说出对玫瑰花的认识时,我
们需要使用的是简单明了的语言,但要说出对
玫瑰花的感觉时,情况便不同了。它和事实、或
法则风马牛不相及——它涉及到的是味道,这
43

只能靠我们的味觉来体验。因此,梵文修辞学
家们说道。我们在诗歌中必须使用亲身体验的
正确的词汇,它不应该仅仅是谈论,而且应包
含着画面和歌唱。画面和歌唱就不全然是事
实—它们是人格的反映。它们不仅是它们自
身,而且还是我们自身。它们拒绝分析,并直接
进入我们的心灵里。
同样,不得不承认,人在世俗的世界里必然
会显示出他的人格。然而,自我表现不是人的原
初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主要是受习俗
所支配的时候,我们(自我)的表达是克制的;因
为这时我们的灵魂——意识处于低水平—它
占有的地方只能使它按常规的沟槽滑行。但
是,当我们的心灵在爱情中,或在其他强烈感情
之中完全醒悟过来时,我们的人格就会处于汹
涌澎湃的高潮中。于是,这人格就会纯粹出于
表现的缘故而渴求表现自已。于是,艺术产生
了,我们忘却了衣食住行的索取,忘却了世俗实
利的追逐——我们庙宇的尖顶力图去亲吻星
辰,我们音乐的声调力图去探测那无法形容的
深渊。
人的能量沿着两条平行的路线—效用和
自我表现——奔突,逐渐汇合在一起。依靠持
久不断的人类交往,情感集聚在对我们有用之
44
物的周围,并且要求艺术 帮助它去显示自
身,——正如装饰华丽的宝刀,能使我们看到勇
士的自豪,盛宴上的酒杯能使我们看到友情一
样。
律师事务所并不是一种美的事物,作为规
律,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一座人们以作
为市民而感到自豪的城市里,其公共建筑则一
定要在结构上能表现出他们对这城市的热爱。
当英属印度的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往德里的时
候,曾经就新建筑应该采用何种建筑风格的问
题进行过一场辩论。有人主张采用莫卧儿王朝
时期的印度风格,—该风格是莫卧儿人的天
才和印度人的天才相结合的产物。实际上,主
张此意见的人忘记了,一切真正的艺术都有其
情感来源。莫卧儿德里和莫卧儿阿格拉在建筑
物中所表现的是他们的个性。莫卧儿帝王不仅
是执政者,他们也是人。他们生于印度,死于印
度,他们有过爱情和战斗。他们统治的纪念不
是保存在工场和官署的废墟中,而是保存在不
柯的艺术作品中,——不仅保存在伟大的建筑
物之中,而且保存在图画、音乐,和石制、金属
制、棉织及毛纺的艺术品之中。但是,在印度的
英国政府是非人格的,它是官方的,因而是一个
抽象物。它没有什么东西是用真正的艺术语言
45
来表现的。因为法律、效率和剥削不能列人值
得歌颂的光荣史册。不幸的利顿 勋爵【11 他所
具有的想象力,超出了担任一个印度总督所需

要的,他极力效法莫卧儿国家的一种职能,—
正式接见仪式。但是国家礼仪都是艺术作品,
实质上,它们都产生于平民和帝王个人之间的
相互联系,一旦它们被仿效,那么就会显得虚伪
和做作。
效用和情感在表现上的区别,可以从男人
和妇女衣着的比较上看出来。按照本性,男人的
衣着不带一切无用之物和纯粹的装饰品。而妇
女则具有选择装饰的天性,他们不仅在衣着上
选择,而且在仪态上着意。为显现本色,她们需
要美丽的外表和动听的声音,——因为妇女就
其在世界上的位置而言,她比男人更为具体、更
有个性。判断妇女,不能完全依据她的用处,而
且还要依据她的欢愉。因此,妇女百般注 意、
精心入微表现的。不是她的职业,而是她的人
格。
同样,艺术的基本目的是表现人格,不是表
现抽象的和分析的东西,它必须使用美术和音
乐的语言。这可能会导致我们认识的混乱,以
【1】 利顿(1831—1891)英国外交官,1876-1880年任印
度总督。 ——译者注
46
为艺术的目的就是创造美;然而艺术中的美仅
仅是手段,它并不是艺术的全部及最终的意
义。
因此,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争论;艺术中的
本质要素是风格,而不是物质。这种争论是永
无止境的,恰似将水注人无底瓶中一样。产生
这种争论的根源在于下述思想;美是艺术的目
的,由于物质不具有美的特性,因而就提出了风
格是不是艺术的基本要素的问题。
但是,事实是;分析不会有助于我们去发现
艺术的要点是什么。因为艺术的真正原则是统
一的原则。当我们试图了解我们的食物中所含
有的营养价值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食物的成分
中找出来;然而食物的味觉价值则在于食物整
体之中,那是不能被分析的。物质,单独看来,
是一个抽象,它可以用科学来处理;而仅仅作为
风格的风格也是一个抽象,它处于修辞规则支
配之下。然而,当它们是难以分解的整体的时
候,它们在我们的人格中就达到了和谐,我们的
人格就是物质和风格,思想和事物,动机和行为
的有机结合。
于是,我们看到,一切抽象思想都不能进入
真正的艺术,为了能纳入艺术之域,这些抽象思
想必须被披上拟人化的伪装。诗歌之所以要选
47
择那些有生命特质的词汇,——不仅是传播信
息的词汇,而且是溶于我们的心灵且未被庸俗
滥用的词汇,其原因就在于此。例如,英语中的
"意识"(consciousness)并没超出学究惰性的
蛹茧阶段,因而很少在诗中使用这个词;然而,
印度同义词"chetana"(心念)是一个有生命的
词,因而在诗中经常使用它。另一方面,英语
中的"感情"(feeling)是有生命流动于其中的
词,而它的孟加拉语同义词"anuphuti"(感情)
只有一个意思并且烹无情趣,故而遭到了诗歌
的拒绝。此外,还有一些来自科学和哲学的真
理,其中有的获得了生命的色和味,有的则没有
获得。倘若它们没有获得生命的色和味,对于
艺术来说,它们如同未经烹调的蔬菜,不适于供
奉宴席。历史,当它只是科学的模写并涉及抽
象的时候,它仍然停留在文学范畴之外。然而,
作为事实的陈述,历史在史诗之旁占有一席地
位,因为历史事实的陈述包含着这些事实所属
的那个时代的个性。对我们来说,这些历史时
期充满着人姓之味,我们似乎能感到它们那活
生生的脉搏的跳动。
世界与个人面面相对,宛如密友在相互讯
同并交换他们内心的秘密。这世界向内在的人
问道∶"朋友,你是否看到了我?你爱我吗?——不
48
是作为向你提供食物和果子的那个世界,也
不是作为你发现其规律的那个世界。而是作为
有个性的、单一的那个世界?"
艺术家的回答是;"是的,我看到了你,我爱
你,我认识你,—我不是有求于你,也不是为
了达到自已的权力而占有你和利用你的规律。
我知道那些在活动、在驱使,且导致权势的力
量,但那些都不是你。我看见了你,在你我融为
一体的地方。"
然而,你是如何知道,艺术家已经看见,已
经认识,并面对这个"人格世界"的呢?
当我与某位还没有成为我的朋友的人初次
相遇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是无数的表面 琐事,
它们都是在第一眼时就引起我注意的东西,这
样的话,那位将要成为我的朋友的朋友便会为
各种琐碎事实所取代。
当我们的轮船抵达日木海岸的时候,船上
有一位乘客是日本人,他从仰光返回家乡;而对
我们来说,我们是平生头一次抵达日本海岸。这
样我们的观点与他的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
注意的是每一细小的特征,无数的琐事占据了
我们的注意力。但这位日本乘客则立即潜入国
土的内在之中,性格和灵魂之中,他自已的灵魂
在那里获得了意足。他看到的事物较少,我们
49.
看到的事物较多;然而他看到的是日本的灵魂。
这是不能用任何质和量来测度的,只能用某种
不可见的,深奥的东西来衡量。因而,我们不能
说,由于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事物,因此我们对日
本看得更清楚,实际恰是相反。
倘若你们请我画出一些树木来,而我并非
一个画家,我将极力临摹树的每一细节,尽量把
树的特征画全,唯恐漏掉树的细节,但忘记了细
节亚不是个性。然而,如果是一个真正的画家。
他就会忽略一切编节而抓住树的本质特征。
我们有理性的人同样企求把事物简化成一
些它们内在的原则;抛弃一切细节;深入到万物
合一的深处。然而,这里有个区别,——科学家
追求无个性的统一原理,其原理可以应用于一
切事物。例如,他为了发现无个性的、一般的生
理学,而要解剖有个性的人体。
但是,艺术家要发现那独一无二者,即世界
万物的心灵。当艺术家观察一棵树的时候,他
把那棵树看作是唯一的,而不是像植物学家那
样去概括和分类。详细描述那棵树,是艺术家
的职责,但他怎样去做呢?他不是通过与这唯
一者不协调的特性,而是通过和谐一致的个性
去描述。因此,他必须发现一事物与它周围外
界万物的内在和谐。
50
东方艺术,尤其是日本艺术和中国艺术的
伟大和美感在于,艺术家看到了事物的灵魂并
且对此深信不移。西方艺术或许相信人的灵魂,
但是它并不真正相信宇宙万物有一个灵魂,而
东方艺术信仰这一点,东方对全人类的整个精
神贡献正是充满了这种思想。于是,在东方,我
们不必追求细节。不必看重细节;因为最重要的
东西就是这普遍的灵魂。东方圣人为寻求这一
灵魂而静坐沉思,东方艺术家则通过艺术与圣
人一起实现这一灵魂。
因为我们东方人信仰这个普遍灵魂,所以
我们懂得真理、力量和美寓于质朴之中,——在
那儿,一切都是透明的,万物不能遮蔽我们内在
的视野。因此,一切东方的圣贤都过着俭朴纯
正的生活,因为这样他们就能实现一个有益的
真理,那真理尽管不可见,但却比庞杂粗钝、数
不胜数的东西更为真实。
当我们说艺术只涉及那些有个性的真理的
时候,我们并没排斥显然是抽象的哲学 思想。
在印度文学中哲学是十分普遍的,因为哲学思
想已经和我们个性的纤维编织在一起了。这里 
我举一个例子,以便清楚地表达我的思想。下
面是一首印度诗的译文,它是由一位印度中古
时期的女诗人写的,诗的主题是生命。
61
我向这生命敬礼,它像一颗萌发的种子,
它的一臂伸向空中,而另一臂垂入沃土;
这生命的外在形态与它内在的活力合一s
这生命忽现忽隐。
来的生命我敬礼。去的生命我也敬礼
显现的生命我敬礼。隐藏的生命我也敬礼;
我向这静止不动的生命敬礼,它像耸立的
高山,
又像汹涌澎湃的火海;
这生命温柔似莲花,坚硬如铁石。
我向这生命敬礼,它的一边处于幽暗,而另
一边处于光明。
我向这居于屋中的生命及处于外部未知领
域的生命敬礼,
这生命充满欢乐。又饱受痛苦的折磨,
这生命永恒地运动,又使世界进入静止,
这生命深邃,寂静,又猝然发作,化作咆哮
的狂涛巨浪。 4
这种对生命的认识不全然是一种逻辑的推
理;这认识对于女诗人来说是真实门,正如同鸟
儿在每一次振动双翼时对空气的感觉一样地真
实。妇女在她的孩子中比男人能更深刻地领悟
生命的奥秘,诗中的这位女性已经在世界万物
52

,;:,!:::
中感知到了生命深处的躁动。她知道这生命将
是无限的,——这不是通过推理过程认识的,而
是通过她的感觉来感悟的。因此,相同的思想,
对于其真实感有限的人来说,仅是一种抽象,而
对于具有更为广泛的感觉力的人来说,却是明
白无误的实在。我们常常听到西方批评家们
把印度思想描绘成玄学,因为印度思想是在无
限中翱翔的。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对于印度来
说,无限不是哲学的一种沉思;而是像阳光一样
真实的存在。印度人必须看它,感知它,在他们
的生命中使用它。因此,在印度的宗教崇拜仪
式中,在印度的文学中,它便大量地出现。《奥
义书》的诗人说道,倘若不是天空充满了无限的
喜悦,生命就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运动。对他来
说,这种普遍的存在就像他脚下的大地一样实
在,或者说,甚至比这更为实在。这种思想在
15 世纪的一位印度诗人的颂歌中得到了体现; 

那里落下生与死的节奏韵律∶
狂喜奔涌而出。光芒普照大地。.
那里响起未奏出的音乐;它是三界的爱乐。
那里点燃亿万盏日月之灯;
那里鼓声咚咚,情人尽情玩耍。
那里再度响起情歌,光芒普降如骤雨。
53

印度的大部分文学作品是有关宗教的,因
为与我们同在的神,并未远离我们;他属于我们
家庭,也属于我们的庙宇。我们感到,在人类爱
情和感情的全部联系中,他亲近我们;在我们的
节日里,他是我们敬仰的贵宾。 在花开和果熟
的季节,在雨季到来之时,在深秋,我们都看见
他的衣摆,听到他的步履。我们在所崇拜的一
切真实对象中崇拜他,在我们爱得真诚时爱他。
我们在善女中感知他,在信男中认识他。在我
们的子孙中他再生又再生,他是永恒的孩子,因
而宗教之歌是我们的爱情之歌,就如我们的儿
子出生,或女儿从她的婆家回到娘家,然后又返
回婆家。这样的家常琐事,都被编织在我们的文
献中。就像一出体现神灵精神的戏剧。
这样,文学作品的范围已经扩展到那些看
来深藏奥秘的领域。文学作品在增长,它与人
类的人格在真理王国所取得的成就齐头并进。
文学作品在增长,它不仅进入历史、科学和哲学
领域,而且随着我们感情的扩张,进入到我们的

社会意识。古代的经典文学只是被圣人、帝王
和英雄们所垄断。它的光芒投射不到那些在幽
暗之处默默地爱着并受苦受难的人们身上。然
而,当个性感悟之光投射到更为宽广的空间,穿
透一切暗藏的角落时,艺术世界就会跨越它的
54
边界,把它的疆域扩展到未经开发的领域。这
样,艺术是以美的象征表示人对世界的征服,艺
术从绝无声色之处跳了出来。它提供给人们以
艺术的旗帜,人们在这艺术旗帜之下前进,去反
一”” 抗愚昧和懒惰,证实他们的生活目的是追求上
帝创造中更深、更远的东西。甚至那荒漠的精
神也和他结成了血亲关系,这些孤独的金字塔
在那儿像是宇宙静寂和人类精神静寂相会见的
纪念物。那些岩洞的幽暗宁静让位于人类的灵
魂,并在交流中被秘密地加上艺术的桂冠。在
庙宇中、在乡村和闹市中,钟声响了,向人们
宣告无限绝不只是空无。人格的浸润是无限度
的,即使是那些现代的商店和工厂,那些囚禁孩
子的学校和关押罪犯的监狱,也会因艺术的触
摸而将变得柔熟芳醇,并消除它们与生活之间
极为明显的、顽固不化的不协调。因为人格的
一个目的就是将它所真正关心的一切都变得人
化起来。艺术如同植被在伸延,它表明人类为
了自已的利益所开垦的荒地。
我们前面已说过,艺术诞生于心灵与世界
联系中的剩余部分。换句 话说,即在我们的
人格感到充裕的地方,艺术就会脱颖而出。我
们自身所欲求的东西是完全消耗 掉的,超出 
我们需求的过剩之物变成了表现出来的东西。
55
那纯粹实用阶段就像黑热状态,当它超越了自
身,就变成白热状态,然后它就表现出来了。
例如,我们在饮食中获得乐趣。这种乐趣
会立刻消耗殆尽,它不能给人以无限的启示。因
而,尽管就其范围来说,饮食比其他情欲更为普
遍,但是它仍被艺术所摒弃。这好比一位来到
大西洋沿岸的移民。长途的跋涉,使他已身无
分文。
我们的生命中也有有限的一面,那就是我
们每前进一步都在消耗自我;但我们的生命中
还有无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的抱负,欢乐和献
身精神。人这无限的一面必然以某些不朽的象
征之物显现出来。在那儿。它追求完美无缺。因
而,它拒绝一切浅薄、软弱和不协调之物。它要
为自已的居所建造一座乐园,然而只有那些超
越了世 间有生有灭的材料,才能用来建造这乐
园。
因为人类是光明之子,所以,人类何时实现
了自我,他们何时就会感到永生不死。 并且。当
他们感到永生的时候,他们就会把永生不死的
王国扩展到人类生活的每一领域。
建造这人类真正的世界——生气勃勃的真
与美之世界——即是艺术的功能。
确实,人只要能感知到这种无限,他就能成
56

为神,并且这神就是他内在的创造者。因此,当
他达到了这一真理后,人就成了创造者。因为
他能够真实地生活于他自身的创造中,并且从
神的世界中创造出他自己的世界来。这确实是
他自己的天堂,是具有完美观念形态 的 天堂,
他处于这天堂之中。在天堂里,他的儿女们降
生了;在那儿,孩子们学会如何生、如何死、如何
爱,以及如何奋斗;在那儿,他们认识到真实不
仅仅是所看到的东西,财富不是那些贮存起来
的东西。倘若人能够听见发自他们自己创造物
内心的声音,他们也会听见来自印度古代圣贤
的同样思想∶
"永生不灭的孩子们,天界的居民们,你们
侧耳倾听我的话吧,我对超人无不知晓,他犹如
黑暗中的火光。"
是的,是超人把他自己介绍给了人们,并使
宇宙万物与它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而,在
印度,参拜朝圣之处往往是河海汇合之处,是终
年积雪的山峰,是僻静寂寞的海岸,在那儿,无
限的某些方面显现出来,对我们的心灵发出大
妹 声碗叫,在那儿。人把自己留在了神的偶像和庙
宇之中,留在了石刻雕像之中,留在了这些话
中,——"你们听我说,我已知晓这超人。"但是
在世界的实体和规律之中,我们不会遇到这超
57
人。能向我们显现这无限的超人的地方,则有
着蔚蓝的天空,碧绿的青草,美丽的鲜花和香甜
的果子,在那儿,不仅有种的繁衍,而且有着生
命的喜悦和伴侣的爱情,有着慈悲、同情和自我
牺牲。在那儿,不仅有事实降落于我们头上,而
且我们还能感知到那些将我们的心灵与此世永
远联结在一起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实在",这
就是我们自 已造就的真理,——即是与超人有
着永恒关系的真理。这世界的灵魂看来是渴望
在线条与色彩、乐曲与乐章,暗示与密语的无穷
尽的韵律之中,在一切不可言喻的猜度之中表
现自己,而这世界却在人类心灵以自己的创造
物来显现超人的无止境的追求中找到了它的和
谐。
表现这超人的愿望使我们毫不吝惜我们的
全部资财。当我们积累财富之时,我们必得计
算每一便士;我们精打细算,小心谨慎。然而,
当着我们开始显示我们的富有之时,我们似乎
就忘记了一切界线。实际上,没有任何人能有
足够的财富来充分显示我们所说的财富。倘若
要在敌人袭击时保存我们的生命,我们会小心
谨慎地行动。然而,当我们感到应表现我们人
格的勇敢之时,我们就会甘冒风险,甚至甘愿献
出我们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审慎用度,
58
而在节日,为了表现我们的喜悦,我们会大手大
脚,甚至达到挥霍无度的地步。那是因为,当我
们真正意识到我们自己的人格时,我们往往易
于无视无情的事实。我们同那些与我们关系一
般的人相处时是有节制的。然而,我们感到,对
于我们所爱之人来说,对我们爱这是远远不够
的。诗人在谈到他所爱的人时说
"依我看来,从我出生之日起,我就注视着
你的美,在无穷的岁月里,我以我的臂膀拥抱着
你,然而对我来说,这还是不够。"
他说∶"倘若石头受到你衣裙带起的轻风的
抚摸。也会融化在你的温柔之中。"
他感到,他的"眼睛渴望像飞鸟一样去看望
他所爱之人。"
从理性的观点来判断。这些话是言过其实
的,但从心灵的观点来看。从摆脱事实限制的观
点来看,它们是真实的。
在神的创造中,难道情况不同样如此吗?
在那儿,力量和物质都仅仅是事实——对它们
可以进行精密的描述,并且可以精确地量度它
们。唯有美不全然是事实,它不能被计量,它不
能被测量和绘制,它是一种表现。事实如同盛
着美的酒杯,事实被美所隐藏,因为美溢出了事
实。美的启示是无穷的,它的语词是无节制的。
59

它是有个性的,因而,它超越了科学。它像诗人
那样歌唱;"依我看来,从我出生之日起,我就注
视着你的美,在无穷的岁月里。我以我的臂膀拥
抱着你,然而对我来说这还是不够。"
于是,我们发现,我们表达出来的世界并非
精确无误地与事实世界相吻合,因为人格在各
方面都超出了事实。它意识到它的无限,并从
其充裕丰满中进行创造;因为,在艺术中,一切
事物都受到超人的诘难,因此,当那些在我们日
常生活中显得很重要的俗事一旦被放到了艺术
的托盘上,它们就显得不真实了。一个关于某
位富商被谋杀的报道可能会在社会中掀起一股
热潮。然而,如果把它同艺术珍品相比较,这条
新闻就会失去它的全部意义。 倘若这一报道偶
尔被放在济慈【1】 《希腊古瓮颂》的边上的话。
我们可以想见,这一报道将会羞愧万分地掩起
自己的脸面。
然而,若是深入追究下去,将上述那些偶发
事件的表面现象剥去,那么它们在艺术中可能
会比中国筹借大笔赔款的谈判或比英国在土耳
其的外交失败更有地位。这如 同莎士比亚 在 
一出悲剧中所描写的,丈夫猜疑他的妻子这类

【1】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所写抒情诗优美动
人。 ——译者注
60
家庭琐事,其艺术中的价值胜过以种姓制度的
规定,来禁止世界上的一部分人享受另一部分
人的人道待遇的《摩奴法典》【1 一样。因为,当
事实仅仅被看作事实 。被看作在事实世界中有
着因果联系的时候,艺术就会排斥它们。
但是,当我们从上述法律和规章在应用于
某些个人身上所造成的不公正、屈辱和痛苦的
角度来看待这些法律和规章时,我们就会看到
它们的真实性,而且它们会因此而成为艺术的
主题。一场大战的部署可以成为一件大事,然而
就艺术的使命来说,那是毫无用处的。但是,那
场战争给单个士兵个人所造成的后果,即使他
与所爱之人相分离并使他终生成为残废,对于
反映实在的艺术来说却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的社会如同冥冥的星云体系,主要是由
抽象物的大团迷雾所组成,这些 抽象物的名
字就叫社会、国家、民族、商业、政治和战争。在
它们浓重的迷雾中,人被藏匿了,真理被模糊
了。战争这样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使我们看不
到无数的痛苦,并遮蔽了我们的实在感。如果
战争的迷雾被清除,那么民族的概念将要为许
多骇人听闻的罪恶负责。社会的概念产生了不
【1】《摩奴法典》;印度最早的法典,婆罗门教的法典,约
成书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间。——译者注
61
可胜数的奴隶形式,我们之所以容忍它们,纯粹
是由于这概念使我们失去了关于个体性的实在
意识。以宗教为名而做的事用尽了包括地狱自
身的一切惩罚手段,因为宗教是用它的信条和
教义做成的一帖大面积的麻醉药膏,这药膏便
贴在芸芸众生的表面。在人类世界的每一处,
超人都遭受着由于抽象的欺骗所造成扼杀人类 
实在的痛苦折磨。在我们的学校里,班级的概
念隐匿了学校孩子们的实在;——他们成了学
生而不再是个人。因此,看到孩子们的生命在
他们的班级中被压抑,就像夹在书页之间的花
朵一样,麻木的我们不会感到难过。 在政府中,
官僚机构涉及的是法则而不是人,因此,它沉溺
于大规模的暴虐而不需要付出丝毫代价。一旦
我们将"适者生存"之类的科学格言奉为真理,
整个人格世界就会立即转变成单调乏味的抽象
荒漠,那里的一切由于它们的生命奥秘被剥夺
了,都将成为极为简单的东西。
在这团星云的广大区域里,艺术正创造着
它的星球,——这些星球的形式是确定的,而其
人格是无限的。艺术将我们唤作"神的子女",
并宣布我们有居住在天国里的权利。
尽管有死亡这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之中有
什么东西是不死永存之物呢?它不是人的肉体。

也不是人的精神组织。它是深层的统一,是人
之中最终的奥秘,它从人的世界的中心放射到
这世界的四周;它在人的肉体中,但又超越肉
体;它在人的心灵中,但又超越心灵;它通过
它所拥有的事物去表达这些事物中所没有的东
西;它不仅占据人的现在,而且溢出过去和未
来。这就是人的人格,它知道它是用之不尽的;
在它之中有着矛盾,因为它多于自身;它不止是
我们所看到、所认识、所利用的那个样子。个人
对无限的意识,不断努力使其表现成为永恒不
朽,并使整个世界变为它之物。在艺术中,我们
心中的个人向那超人作出答复,而这超人则越
过黯淡无光的现象世界,在一个无穷美妙的世
界里向我们显示他的自我。

83
人格的世界
"夜像它白昼母亲刚生出来的黑暗孩子。亿
万星宿围绕在它的摇篮周围,静静地站在那里,
守护着它,唯恐它惊醒过来。"
我准备就这样一直写下去,然而我被朝我
微笑的科学打断了。她反对我关于星球是静止
的说法。
倘若那是一个错误,那么不能归咎于我,而
应归咎于那些星宿自己。它们确确实实地是静
止的,那是一个不能辩争的事实。
但是科学要辩争,这是她的习惯。她说;"当
你认为星宿是静止的时侯,只是说明你离它们
太远罢了。"
我的回答是现成的,当你说那些星宿在运
动的时候,只是说明你离它们太近罢了。
科学为我的轻率而感到惊讶。
然而我坚持我的立场,并且我要说,倘若科

64
学有自由站在近的一边来攻击远的一边,那么
她就不能责备我站在远的一边来质问这近处的
.真实性如何。
科学确信近距离的观察是最可靠的观察。
然而我怀疑她的看法是否前后一致。因为,
当我相信我脚下的大地是平坦的时候,她纠正
我说,近距离的观察不是正确的观察,为了达到
完全的真理,必须从远距离去看。
我是愿意同意她的看法的。因离我们太近
的观察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察,这样的观
察是片面的和孤立的——而当我们远距离观察
事物时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观察,才是全面的
和连续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倘若科学完全相信距离是可靠的,那么她
必须放弃关于星球是非静止的迷信。我们这些
大地的子女们从读夜校之日起,就把世界当作
整体来看待了。我们的大师知道,全面地观察
字宙。对我们的视力来说就像观察正午的太阳
那样可怕。我们必须透过一块烟色玻璃去看它。
仁慈的自然在我们的眼前挡上这夜和距离的烟
色玻璃。那么我透过它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
这星宿世界是静止的。因为我们在星宿彼此间
的联系中来看它们,因此它们显现在我们面前
的,如同挂在某位静默神灵颈上的一串宝石项
65
练。然而天文学家像一个淘气的孩子,从那项
练上摘下一颗星来,于是我们发现这颗星在滚
动。
困难在于确定应该相信谁。星宿世界的证
据是简单的。你只要抬起双眼看看它们的表面,
你就会相信它们。它们并没有向你提供完满无
缺的论证,然而对我的思想来说,那是最可信赖
的证据。倘若你拒绝相信它们,它们也不会伤
心断肠。可是,倘若这些星宿中的某一个单独
从宇宙的讲台上落下来,在数学的耳边窃窃私
语,告知它的信息,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变
了样。
因此,让我们大胆地宣布,这两种事实对于
星宿来说都同样正确。让我们说。它们在远方
是不运动的,而它们在近处是运动的。在星宿
与我的一种关系中,它们确实是静止的,而在另
一种关系中它们确实又是运动的。远和近是两
位不同事实的守门人,然而二者都归属于作为
它们主人的同一真理。因此,当我们赞成一方
而诽谤另一方之时,我们就伤害了包含双方的
真理。
关于这真理,《伊莎奥义》【1】中的圣贤曾说
【1】 《伊莎奥义》∶《奥义书》中的一种,是最古老的《奥义
书》之一,参见前面《奥义书》注释。 -译者注
66
过;"它运动,它不运动。它是远,它是近。"
其意思是,当我们服从近的那部分真理之
时,我们看到它在运动。当我们把真理作为一
个整体来认识之时,即当我们从远处来探寻真
理之时,它就是静止的。正如我们逐章翻阅一
本书,这书是运动的,但是一旦我们从整体上来 
了解这本书时,我们发现它就是静止的,所有章
节都保持在它们的相互联系之中。
在存在的奥秘中,有矛盾相遇的一个交汇
点;在那里,运动不完全是运动,静止不完全是
静止;在那里,思想和形式、内和外得到了统一
起来;在那里,无限变成了有限,却又未丧失它
的无限性。如果这个交汇点消逝了,那么万物
就都会变成不真实的。
当我透过显微镜看一片玫瑰花瓣时,我看
到它比平常占有更大的空间。我越扩张空间,
这花瓣就越模糊。这样, 在纯粹的无限中它既
不是一片玫瑰花瓣,也不完全是他物。只有在
那特定一点上,即无限达到有限的一点上,它才
成为一片玫瑰花瓣。当我们移动这一点,使它
变近或变远,这片玫瑰花瓣就开始成为不真实
的了。
关于时间,也同样如此。倘若使用某种魔
术,使我在保持原来的时间系统的同时。去打乱
67
它的快慢节奏,使时间缩短。例如让一个月
缩成一分钟,那么玫瑰花的花瓣就会以极快速
度从它刚一出现的那一点奔向最后消失的那一
点,以致我都难以看到它。人们可以确信,在
这个世界上,有着其他生物所能知晓的东西,但
是,如果它们的时间系统和我们的不相同的话,
那么它们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没有意义
的。例如一条狗所嗅到的气味,但由于它们的
感觉在时间上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同步的,因此,
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世界之中。
让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听到过有数学天才
的人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解答出算法难题。就数
学计算来说,这些数学天才的大脑是在一个不
同的时间系统中工作,这个时间系统不仅和我
们的时间系统不同,而且和他们自己的生活的
其他方面的时间系统也不同。似乎他们思维中 
的数学部分是生活在彗星中,而其他部分却是
这地球的居民。因此,他们的思维飞奔到结果
的过程,不仅我们看不到,甚至他们自己也看不
到。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我们的梦,常常
在一个不同于清醒时的时间标准中流动。我们
梦眠王国中的50分钟可能相当于我们日常钟
表的5分钟。如果可以从清醒时的时间角度来
08
注视这些梦景的话,那么它们就像一列特快火
车飞驰而过。或者,如果可以从飞驰的梦景的
窗口来观察我们清醒时的缓慢世界的话,那么
可以看到它在快速地倒退,远离我们而去。实
际上,倘若别人头脑中活动着的思想向我们暴
露,我们对其的感知就会和他们自己不同,这是
由于精神时间的差别。如果我们能够随心所欲
地调整我们的时间焦点,我们将会看到飞瀑静
止,而松林却像绿色的尼加拉大瀑布一样急速
奔驰。
如此说来。这世界就是我们所感知到的那
样,这说法几乎是一种陈词老调。我们想象我
们的思想是一面镜子,它或多或少地准确反映
了我们身外发生的事物。但是,事实亚非如此。
我们的思想本身是创造的基本要素。在我们感
知这世界的同时,它又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被
创造着。
创造物之所以纷纭多样是由于思想在时间
和空间的不同焦点上观察各种现象。当思想为
密度很高的空间观察群星的时候,它们是彼此
接近并且是不运动的。思想在密度很低的空间
观察行星的时候,它们就显得彼此分离并且是
运动着的。如男我们有足够的视力能够在一个
极为不同的空间里看到一块铁的分子,那么可
69
以看到它们是在运动。但是,由于我们是在各
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看事物,因而对我们来
说,铁就是铁,水就是水,云就是云。
众所周知的一个心理事实是,通过调节我
们的精神状态,似乎改变事物的性质,原来我们
喜悦的东西变成了使我们痛苦的东西,反之亦
然。在思想狂喜的状态下。人们用肉体的苦行
可以得到愉快。这方面的极端例子就是殉教,
有教被我们看作高尚情操,因为我们未曾经验
过的这种精神状态在这种精神影响下。不仅殉
教成为可能,而且是我们的一种追求。在印度,
很多人都看到过渡火【1】,尽管不曾对这种现象
进行过科学的调查。关于信仰疗法的效果如何,
可能其说不一,各持己见,但是,信仰疗法表现
了精神对物质的影响。早在人类历史的曙光出
现之时,人们就接受了这个疗法的真理性,并在
实际中应用。我们的道德培养方法是以下述事
实为基础的;依靠改变我们的精神焦点,改变我
们的看法,从而也就改变了整个世界,并且由于
事物价值的改变,原有世界也就成了不同的创
造物。因此,当一个人为恶的时候,对他来说,
有价值的事物,比他从善时的那些无价值的事
【1】 渡火;赤脚行走在烙热的石块上的一种宗教仪式。
译者注
70
物更坏。
沃尔特・惠特曼【1】在他的诗里表明了他
善于通过改变思想来改变他的世界,使之区别
于他人的世界,善于以不同的命题和形式来重
新确定事物的意义。 他的思想的流动性破坏了
那些建立在习俗基础上的事物。因此,他在一
首诗中说道∶

我听见对我的攻击,说我要破坏那些组织;
可我确实既不替成也不反对那些组织;
(我和它们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
抑或它们的毁坏与我又有什么相同之点?
我只是想,在你这吗哪啥塔中,
并在这些州的每一座城市中,在内地
和沿海,
且在田野和森林中,在大大小小的、航行
在水面的各条舟船之上,
不用高楼大厦,不用规则,不用托管人,也
不用任何辩论。
建设同志们珍贵爱情的这个组织。

那些建造得实实在在的、坚固厚实的组织,
【1】 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代表作《草叶集》。
-译者注
71
在这位诗人的世界里变成了虚幻的东西。它如
同一个C光射线的世界,对它来说。世界上不存
在任何坚固的东西。另一方面。日常世界中的流
动的同志们的爱,尽管它看起来就像天空中飘
忽的云彩,不曾在天空中留下一丝痕迹,但对诗
人的世界来说,它比一切组织机构更为稳固。
在他看待事物的时间里。山峰像影子一样掠去,
而看来是暂时的雨云却是永恒的。在诗人的世
界里他感到。这同志们的爱,宛如不需要有坚实
基础的浮云,但它又是稳固的,真实的。它不用
房屋,规则、托管人或辩论就能建立起来。
像沃尔特・惠特曼这样的诗人,他的思想
是在与众不同的时间中运转,他的世界不一定
由于错位而化为虚无,因为在他的世界中心存
在着他自己的人格。这个世界所有的事实和形
状都同这个中心创造力相联,因此它们自然而
然地相互联系在一起。他的世界像是群星中的
一颗彗星,其运动不同于别的星辰,然而由于这
中心人格的力量,便使它具有自己的一致性。它
可能是一个大胆的世界,甚至是一个疯狂的世
界,沿着无际的轨道,用它那奇特的尾巴扫过
去,然而它还是一个世界。
但是,它与科学不同。科学力图全部取消
那中心人格,认为这样世界才是世界。科学
72
建立了非人格的,不变动的时空标准,这不是一
个创造的标准。因此。在它那致命的撞击中。世
界的实在迷乱得如此毫无希望,以至于这实在
消失在一个抽象之中。在那里。万物完全变成空
无。实际上,世界不是原子,不是分子,也不是
放射作用或其他力量。金刚石不是碳,光不是以
太的振动。依靠那种肢解观点来沉思,你将永远
也不能进入创造的实在。科学不仅剥夺了世界
的实在,而且剥夺了神的实在。科学把神放在我
们人格联系之外的理性实验室中去分析,然后
把结果描述为未知的和不可知的。如果我们完
全忽略那些能够而且正在认识神的人,从而得
出神是不可知的结论的话,那么这仅仅是一句
赘言。这与吃东西的人不在时说食物是不能吃
是一样的。那些干巴巴的道德家为了使我们的
心灵放弃它们所追求的目标,对我们玩弄同样
的诡计。他们不是为我们创造这样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道德理想找到了理所当然的美的
地位;他们是在破坏那虽不完美但却是我们自
己建造的世界。他们以道德的格言来代替人格,
并通过向我们提出事物消解的观点。来证明事
物显现的青后隐藏着恶劣的欺诈。然而。当你
被剥夺了事物现象的真实性时,你就失去了事
物中最美的那一部分。因为现象是一种人格关
 气・,

73
系;它是为我的。事物的现象看来是表面的东
西,但它带着内在精神的信息,你们的诗人曾
说∶

开始我的研究,这第一步便使我欢欣鼓舞,
这单纯的事实,意识—这些形式——运
动的力。
这最微小的昆虫或动物——感觉———视觉
—爱情;
我说,这一步使我畏惧,又使我欢欣鼓舞,
我难以继续前行,我不敢奢望继续前行,
只得停下来,消磨时光,并且用心醉神
迷的歌儿赞美它。

科学世界是理性世界。科学有它的伟大、用
处和吸引力。我们准备向它表示它应该获得的
敬意。然而,当它声称为我们发现了真正的世
界并嘲笑一切思想纯朴之人的世界时,我们必
须说,它就像一个被权势冲昏头脑的将军,想篡
夺他君主的王位。因为世界的真实性属于人的
人格,而不属于理性,尽管理性是有用的、伟大
的,但它不是人自身。
如果我们能够完全了解了贝多芬内心的音
乐是什么,我们自己也可以成为贝多芬。然而,
74
由于我们不能掌握其奥秘,因而我们可能全然
不信任贝多芬在奏鸣曲中的人格要素——尽管
我们十分清楚,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有力量触
到我们自己人格的深处。如果只对在钢琴上演
奏的奏鸣曲作一番考察的话,那就过于简单了。
我们可以计算健盘上黑健和白健的数目,测量
琴弦的相对长度,手指运动的强弱、速度和先后
秩序,然后扬扬自得地断言;这就是贝多芬的奏
鸣曲。不仅如此,我们可以预言无论何时何地。
只要我们观察到的情况符合我们上述的经验,
同一的奏鸣曲就会准确地出现。总是从这种观
点出发来处理奏鸣曲,我们就会忘记人格是这
奏鸣曲的本原和目的,手指和琴弦相互之间无
论多么准确和有秩序,它们也不能理解这首乐
曲的最终实在。有人在比赛的地方,才会有比
赛。当然,比赛有它自己的规律。对我们来说分
析它、掌握它是有益处的。然而,倘若断定它的
实在就在规律之中,那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因
为比赛是比赛者所认为的那种东西。比赛的诸
方面会随比赛者的性格的变化而变化;有些比
赛者的目的在于贪得求利;有的为了获取声誉;
有的为了消磨时光;有的为了满足他们的社会
本能;也有人纯粹出于好奇心理而研究它的奥
秘。虽然比赛有诸多方面,但这比赛的规律却术
75
保持不变。因为实在的本性就是它的一致性的
多样性。对于我们来说,这世界犹 如这种比
赛-对我们大家来说它是同一的,然而又是
各不相同的。
科学涉及同一性,涉及到规律的透视和颜
色的调和,但不涉及到这样一些画面——这些
画面是人格的创造,并显现在欣赏它们的那些
人的人格面前。科学所做的是将创造的人格排
斥于研究领域之外,而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创造
的中介上。
这中介是什么?它是限定的中介,它是无
限存在,为了自我表现而放在他面前的东西。它
表示自我限定的界限—-时间和空间 的规律,
形式和运动的规律。这规律就是理性,它是普遍
的——是引导创造性思维的无尽和谐,是在其
不断变化的形式中正确显示自我的理性。
我们个体之心灵是宇宙之心保持和谐颤动
的琴弦,它在时空的音乐中回荡。我们心弦的音
质、音量和强度互有差异,它们的音调也未达到
完美的地步,然而它们的规律同样是宇宙之心
的规律,这规律是定音器,永恒的演奏者便在此
基础上演奏他所创造的舞曲。
由于我们拥有这精神的乐器,我们也就找
到了我们作为创造者的位置。我们不仅创造艺
76
术和社会组织,而且创造我们的内在本质和外
部环境,它们的真实性在于它们与这宇宙之心
的和谐一致。当然,我们的创造只是神关于宇宙
的伟大主题的各种变调。当我们产生不协调的
杂声时,它们或是终结在和谐之中,或是终结在
静寂之中。作为一个创造者,我们的自由在把它
的声音贡献给世界音乐会中得到了最高 的乐
趣。
科学理解诗人的圣洁,但她不承认无限采
取有限之形式的悖论。
在答辩中,除了这种悖论比我还要古老得
多以外,我没有其他话可说。这种悖论以存在
为根基,它像我意识到这堵墙一样既神秘又简
单,它是永难解释的一种奇迹。
让我回到《伊莎奥义》的圣贤那儿,听听他
关于无限和有限矛盾的议论。他说;
"那些只忙于认识有限的人们进入 了黑暗
的区域,那些只忙于认识无限的人们进入了更
加黑暗的区域。"
哪些为追求有限的认识而追求有限的认识
的人们不能发现真理。因为它是一堵死墙,阻
挡了它以外的知识。它只是知识的堆积但不能
启发照耀。它宛如一盏无光的灯,一把无乐音
的提琴。依据测星、称重和点清一本书的页码、
77
分析它的纸张,你是不能认识这本书的。一只
好奇的老鼠可能会咬穿钢琴的木架,把所有的
琴弦咬断,然而离音乐却越来越远,这就是为追
求有限而追求有限。
但是,依据这部"奥义书"所说的,单纯追求
无限会走向更深的黑暗。因为绝对的无限是空
无。有限倒是某种东西的,它好像是一本在银
行没有帐户的支票簿。然而绝对的无限既没有
现金,甚至也没有支票簿。原始人也许是很无知
的,他们在生活中确信∶每一个苹果是由于个别
的难以预料的原因才落在地上的,但是和那个
在没有苹果或其他东西落在地上的情况下就沉
思引力规律的人相比,他们的无知就算不了什
么了。
因此,《伊莎奥义》在下述诗偈中说∶
"那个知道有限的认识和无限的认识是 合
为一体的人,借助对有限的认识,他超越了死
亡,借助对无限的认识,他达到永生。"
有限与无限的合一正如歌唱与歌曲的合
一。歌唱是不完全的;由于不断的中止,它只 
得放弃完全的歌曲。而绝对的无限则好似一首
没有确定音调的音乐,因而是毫无意义的。
绝对的永恒没有时间性,因而那是没有任
何意义的,——它仅仅是一个词而已。永恒的实
78
在在于,它在它自身之中包含着所有时间。
因此,《奥义书》说;"那些追求暂时的人们
进入了黑暗的区域。然而那些追求永恒的人们
赶人了更加黑暗的区域。那知道暂时和永恒给
合在一起的人,借助暂时越过死亡的台阶,借助
永恒达到永生不死。"
我们已经看到,事物的形式及其变化全然
没有绝对的真实。它们的真理寓寄于我们的人
格中,只有在我们的人格中它才是实在的,而不 
是抽象的。我们已经看到,如果我们的思想运
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了,一座高山和一条瀑
布可能会变成其他某物,或对我们来说完全成
为虚无。
我们还看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世界不是人
为的。它既是个别的,又是普遍的。我的世界
是我的,它的要素是我的心灵,它整个儿又不同
于你的世界。因此,这个实在不是蕴含在我自已
个体的人格中,而是蕴含在一个无限的人格中。
然而当我们以规律取而代之的话,那么整
个世界就会成为抽象的碎片;于是,这世界就成
了要素和力,离子和电子;它失去了它的模样,
失去了它的触感和味道;这世界戏剧连同它那
美的语言都俏然遁去。音乐沉默了,舞台机械在
幽暗中变成了它自己的鬼魄,一个无法想象的


79
空影孤独地站立着,在它面前没有一个观众。与
此相关,我再次引用贵国诗人——预言者,沃尔
特・惠特曼的话;

当我注视着学识渊博的天文学家,
当证据、数字成群结队地排列在我面前,
当我看到那些图表,综合、分析和
对它们的测量。
当我坐在会堂里听着那天文 学家滔 滔不
绝、备受赞扬的讲演时,
立刻会莫名其妙地变得疲倦和厌恶,
直至我站起来踱出门外独自徘徊,
在这神秘的温润夜空中,我不时抬头仰望,
静静地注视着群星。

关于星球的规律可以在教 室 里用 图表解
释,而关于星球的诗歌则是在光明与黑暗的汇
合点上,通过灵魂与灵魂的默默碰撞产生的,在
那里,无限在有限的额头上留下了它的吻痕;在
那里。我们可以听到那巨大的创造之琴,通过它
那无数的音簧,在不尽的和谐中奏鸣"我是伟
大的"的音乐。世界是运动的,这是一个完完全
全的事实。(在梵文中世界一词的意思就是"运
动中的物体"。)世界的一切形式都是暂时的,然
80
而这仅仅是它消极的一面。在它所有的变易中,
世界有一根永恒的、联系的锁链。在一本小说
中,句子是连续不断的,但这本书的积极因素是
故事中句子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显现了该书
作者的意愿人格,这意愿便会与读者的人格产
生一种共鸣倘若这本书是一些无运动、无 意
义、互不关联的词汇的堆积,那么我们就有理
由说。这本书只是个偶然性的作品,在这种情况
下。它不会引起读者的人格的反响。同样,对于
我们来说,世界的所有变化不仅仅是一个逃遁,
而且,它的运动还向我们显示了某种永恒。
为了揭示思想,形式是绝对必需的。然而
无限的思想不能在绝对有限的形式中表现 出
来,因此,形式总在运动和变化。它们必须以它
们的死亡去显现那不朽。作为有限的表现必须
是确定的,它只能处于它的形式中;同时,作为
无限的表现,它必须是不确定的,它只能处于运
动中。因此,当世界成形后,它总是在超越它的
形;它总是毫不在意地流露出它的意义比它所
能包含的还要多的想法。
道德家忧伤摇首地说,这个世界是空。但
是,空不是空无-真理就在于空之中。倘若
世界保持静寂并成为终极,它将成为孤独事实
的牢房。那些事实都丢弃了真理的自由,而这真
81
理是无限的。因此,现代思想家的那些说教只
是在下述意义中才是正确的,即万物的意义存
在于运动中—--因为那意义并非全部存在于事
物自身之中,而且也存在于由超出它们之外的
其他物体之中。《伊莎奥义》所说的话就是这个
意思。《伊莎奥义》说,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恒
的,单独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当我们知
道它们处在相互和谐之中时,我们方能借助于
这种和谐跨过暂时并实现永恒。
《伊莎奥义》的教诲说道,由于这世界是无
限人格的世界,因此我们生活的目标是与这世
界建立完美的、人格的联系。所以《伊莎奥义》
以下列诗偈开篇∶
"应该知道,在这运动着的世界中,运动着
的万物都是由神的无限所掌握的;并享受由神
所弃绝的一切,而不欲求其他的东西。"
这就是说,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运动并非
全然是盲目的运动,它们是与上帝的意志相联
系的。单纯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完美的,因为它
是非人格的。然而欢乐是人格的。且我的欢乐
之神是运动的;这神是活跃的;这神是有献身
精神的。在这献身行为中无限具备了有限的性
质,所以成为真实的,于是我能在其中享受欢
乐。
82
在我们理性的熔炉中,现象世界消溶了,我
们将其称为虚幻。这是消极的观点。然而我们
的欢乐是积极的。一朵花,当我们分析它时,它
是无,但当我们欣赏它而感到欢乐之时,它就是
一朵花。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因为它是人格的。
完美的真理只有依靠我们的人格才能完美地认
识。
因此,《奥义书》说;"心灵回到了困惑,言语
亦是如此。但实现梵之欢乐的人无所畏惧。"
下面是《伊莎奥义》中有关无限的受动(所)
和能动(能)的诗句∶
"他没有污点,没有身体,因而没有形体的
损伤,身体上没有表现力量的器官,他纯正,不
与任何邪恶接触,但他无处不在。他是诗人,他
是心灵的主宰,他随和,他是自生的,他使一切
完美无缺,至于无穷岁月。"
在消极方面梵是静寂的;在积极方面梵在
任何时候都是活跃的。他是诗人,他将思想作
为乐器,他在有限中显示自我,这种显示出自他
的极乐而非出自某些外界的需要。 所以,他能
在无穷岁月中献身,满足我们的需求。
由此我们找到了我们的理想。永恒的献身一
是生命的真理。它的完美就是我们生命的完美。
我们须得使这生命的一切表现成为我们的诗
83
篇;它一定能充分显示我们无限的灵魂,而不仅
仅显示自身亚无意义的所有物。我们乐意充分
地献身就证实了我们有无限的意识。因此,我
们的工作是自制禁欲的过程,那是与我们的生
命合而为一的。它就像江河的流动即是河流自
身一样。
让我们生活吧,让我们享受真正的生活欢
乐吧,那是诗人将自己倾注在他的诗歌中的欢
乐。让我们在我们周围的万物中,在我们所做
的劳作中,在我们所用的器物中。在我们交往的
人们中,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享乐中,表达我们
的无限性吧。让我们的灵魂浸透我们周围的一
切,并在万物中创造它自已,以满足一切时间的
需求来显示它的丰裕富足。我们的生活充满了
赐福神的赠礼。群星为它歌唱,晨光为它每日
祝福,果实为它成熟香甜,大地上铺展绿草的地
毯供它歇息。让它像个乐器,随着那无限灵魂
的触动,充分迸发出它灵魂之乐。
为此,《伊莎奥义》的诗人说道∶
"在这个世界中工作,你应希望活一百年。
这样,它与你同在,而不是相反。不要让人的工
作附着于他。"
只有充分地生活着,你才能比它活得长。当
果实充分忠实于它的任务,从枝叶上吸取汁液,
84
随风起舞并在阳光中成熟的时候,它在果核中
感到外界的召唤,并准备开始更为广阔的生命
历程。然而,生活的智慧在干为你提供啥弃它的
力量。死亡是永生之门,所以,做你的工作,但
不要让你的工作粘着于你。因为当工作随同你
的生命一起流动时它能表明你的生命,当它附
着于你之时,就会阻碍你,而且不是显示生命,
而是显示它自己。如同河水携带的泥沙一样,
它会堵塞灵魂之流。肢体的活动是在肉体生命
的自然中;倘若肢体在抽搐中运动,那么这运动
就会与生命不协调,就会变成疾病,正如工作附
着于一个人并扼杀他的灵魂一样。
不,我们决不应该杀害我们的灵魂。我决
不应该忘却生命在这儿要表现我们心中的永恒
之物。倘若我们或因怠惰,或因热衷追逐那些
毫无自由可言的东西,从而窒息我们的无限意
识,那么,我们就会像已经坏死的果实一样,将
返回到无形状态的原初幽暗之中。生命就是不
停地创造;当它在无限中超越自身,它就具有
真理。然而,当它终止、贮藏并返回自身之时,当
它失去它对外界的观察力之时,它必然会死亡。
于是它从生长的世界中消失,并随同它全部附
属物一齐化为微尘。关于这种生命,《伊莎奥义》
说道∶"扼杀其灵魂的人,将由此走向无阳光的
85
。量

黑暗世界。"
"这灵魂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伊莎奥
义》是这样回答的∶
"它是"一",它虽不运动但比心思还神速;
感官不能触及它;当它静止不动时,它能超过其
他奔跑之物;在这个"一"之中,生命的灵感保持
着生命的流动力。"
心灵有它的局限性,各个感官分别专注于
它们面前的事物,但我们之中存在着"一"的精
神,他超越心灵的思想和感官的活动,它在它出
现的刹那间带来整个永恒。同时通过它的存在,
生命灵感不断鼓舞生命力向上。因为我们意识
到,这个"一"远远超过它的所有附属物,它永远
活着而无片刻死亡,所以我们不相信它会死的。
由于它是"一",由于它多于它的各个部分,由于
它是持续不断的生存、永不竭止的溢流,我们感
悟到它是超越一切死亡界限的。
意识到这"一"超越了一切界限也就意识到
了灵魂。关于这灵魂,《伊莎奥义》说;"它运动。
它不运动。它在远处。它在近处。它存在于万 妨
物之中。它存在于万物之外。"
这就是说,灵魂超越近和远、内和外的。我
认识到,这是奇异中的奇异,是自我中的"一",
对我说来,它是一切实在的中心。然而我不能
86
停留于此。我不能说,它虽超越一切界限却会
被自我所束缚。因此《伊莎奥义》说∶
"他看到灵魂中的万物,并且看到万物中的
灵魂,他决不再隐藏。"
我们隐藏在自我中,如同真理隐藏在许多
孤立的事实中。当我们认识到,我们中的这个
"一"即是万物中的"一"的时候,我们的真理就
显现出来了。
然而关于灵魂统一的知识决不是一个抽
象。它不是一种既不属于此也不属于彼的消极
的普遍主义。它不是一个抽象的灵魂,它是我
必须在他物中实现的我自己的灵魂。我必须认
识,倘若我的灵魂单纯是我的,那么它就不是真
实的;同时,倘若它不是我的,它也就不是实在
的。
我们不能通过逻辑的帮助达到如下的真
理,即作为我之中统一性原则的灵魂,会在与他
物的统一之中找到它的完美。但我们已经通过
对这一真理的喜悦认识了它。我们的喜悦是由
于我们在我们之外实现了自我。当我爱之时,换
言之,当我感到在某物中比在自我中我更为真
实的时候,我感到喜悦,因为在我之中的那个-
"一"通过与他物的统一而实现了它真理的统一
性,并有它的乐趣。
87
因此,神里面的"-"的精神为实现这统一
性必然有着多种方式。神献身于万物之爱。《伊
莎奥义》说;"你应享受神正弃绝的东西。"他正
在弃绝;当我感到他正在放弃自我的时候,我便
得到了欢乐。因为我的这种喜悦是爱的享受,
而这爱来自他对自我的放弃。
《伊莎奥义》教导我们享受神的弃绝,它说;
"切勿贪求他人的所有物。"
因为欲望是妨碍爱的。它是与真理背道而
驰的运动,它走向这样一种迷妄,即自我是我们
的最终目标。
因此,我们灵魂的实现有其道德的一面和
精神的一面。这道德的一面表示无私的培 养,
欲望的控制;精神的一面表示同情和爱。应该
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不能将它们分开。单纯培
养我们素质的道德一面,就会把我们引向狭窄
的黑暗境地,使我们的心肠冷酷无情,引向善德
的偏执自负;单纯培养素质的精神一面,则会使
我们放纵于狂思幻想,把我们引向更黑暗的境
地。
依据《伊莎奥义》诗人的启示,我们明白了
一切实在的意义,在实在中,无限通过有限显示
其自我。实在是人格的表现,它像一首诗,像一
件艺术作品。最高存在在它的世界中显示其自
88
我,我把它变成我自己之物,如同由于我在一首
诗中找到自我从而实现了这首诗一样。倘若我
自己的人格高开了我的世界中心,那么,它就立
即失去它所有的特质。由此,我知道我的世界
存在于与我的联系之中,并且我还知道,通过人
格的存在,我的世界已被赋予了人格之我。这
给与的过程只能用科学而不能用天赋来加以分
类和概括,因为天赋是灵魂之灵魂,所以它只能
在灵魂的欢乐中得到实现,而不能用逻辑的理
性来分析。
因此个性的人的要求就是认识超人,人类
从他历史的初始就一直感觉到一切创造物中的
个性的影响,并且努力赋予它以名称和形式,将
它编织在关于他的生命和他种族的生命的传说
中,崇拜它,通过数不胜数的仪礼形式建立与它
的联系。这个性影响的感觉给人以离心要求,并 
任一个无穷无尽的反应之流中,在歌曲、绘画
和诗中,在偶像,庙宇和祝宴中迸发出来。同时
也有向心力,它把人吸引进入团体、氏族和公社
组织。当人们耕地和织布、婚配和生育、为财富
而拚博和为权势而苦斗之时,他仍不会忘记以
严肃正经的语言、神秘的象征、庄严威赫的石雕
来正式宣告∶他已在他的世界的中心与不朽之
人相遇。在死亡的伤悲中,在失望的痛苦中,当
89
信任被出卖,爱情被玷辱,当存在变得索然无味
和毫无意义时,人们站立在他希望的废墟之上,
伸开双臂,向着苍天,越过黑暗的世界,去感受
那不朽之人的影响。
人不是通过形式和变化的世界,不是通过
具有时空广延的世界,而是在意识的内在的寂
静中,在真诚和深奥的境界中认识凡人与那超
人的直接沟通的,正是这种交汇,使他感知到一
个新世界的创生。 一个没有语言而只有寂静的
音乐组成的光明和爱情的世界创生。
诗人对此唱道∶

呵,我的兄弟,这里有一个无尽的世界。
并且有个无人能说出的无名的存在。
只有他知道谁到达了那种境界;
它超越一切所闻所说。
在那儿所见的是,无形,无体,无长,无宽∶
我如何才能告诉你它是什么?
加比尔说∶"口中的言语说不出它是什么样
子,
纸上的文字也写不出它是什么样子∶
它像一个品尝甜物的哑人——怎样才能解
释这甜物呢?"

90
不,它不能被解释,它只能被亲证;当人如
此做的时候,诗人唱道;

内部和外部变为一个天界;
无限和有限合为一;
我沉醉于这大全的景致。

在这里诗人达到了不可言状的实在,在这
里一切矛盾调和了。因为这最终的实在只能在
人之内而不可能在规律和实体之中。人一定会
感觉到,倘若这字宙不是超人的显现,那么,对
于人来说,它势必成为巨大的欺骗和持续的侮
辱。人处在于这样一种离间的重压之下,他的
人格会在最初就被压出它的形状并消泯在毫无
意义的抽象之中,而这个抽象甚至连它概念的
思维基础也没有。
《伊莎奥义》的诗人在一篇韵文中突然进发
出他最后的教义,这首简朴的韵文带来了抒情
般的寂静,像是沉默的大地凝视着朝阳。他唱道。
"在这金轮里掩藏着真理的面目。啊,你这
恩泽的施主,为我们这些必须认识真理法则的
人们,移开遮盖,让我们看到它的真容吧。啊,你
这恩泽的施主,你独自移功力,精心规定造化;你
是万物创造主的精神,请收拢光线,聚合你的光

91
辉,让我注视着你,一切形式中最神圣者,——
这超人就在此处。谁在此处,谁就是我所是。"
然后在结尾中,这位具有不朽人格的诗人
这样歌唱死亡∶
"生命气息是不死的气息。肉体终会化为
灰尘。啊,我的愿望,记住你的功绩。啊,我的
愿望,记住你的功绩。啊,神;啊,火。你晓得一
切功绩。引导我们通过善途到达成就。使我们
远离欺诈瞳落。我们向你敬致祝辞。"
《伊莎奥义》的诗人到此嘎然而止,他从生
命旅行到死亡,又从死亡回到生命;他有胆量在
把梵看作无限的存在的同时,又把它看作有限
的变易;他宣告,生命通过工作,而工作表现灵
魂,他的教义是通过弃绝自我,并与万物合一而
在超然存在中实现我们的灵魂。
《伊莎奥义》的诗人对这深邃的真理做出的
表达是,纯朴思想的真理是在深切的爱和实在
的奥秘之中,并且不能相信逻辑的结论,其分解
的方法只会把宇宙带到毁灭的边缘。
当我的心突然充满了爱,确信世界与我的
灵魂合一的时候,难道我不知道那日光会渐次
增辉,月光会更加温柔吗?当我歌唱云彩冉冉
升起时,雨点便在我的歌声中找到了它的悲伤。
自晨曦在我国历史上升起之日起,诗人和艺术
92
家们就把他们灵魂的色彩和音乐融入生存的结
构之中。由此,我确知,大地和天空是用人心的
纤维编织而成,它们同时又是宇宙之心。倘若
这不是真的,那么,诗歌便是虚伪,音乐便是幻
觉,缄默的世界就会逼迫人心堕入终极的沉寂。
伟大的主人游戏;这气息是他自己的,而这乐器
是我们的心,通过我们的心,他唱出创造之歌,
因而我认识到,在我生存的旅程中,我不仅仅是
一个在这世间路旁的客店里留宿的过客,我还
生活在其生命与我自己的生命结合在一起的世
界里。诗人已经认识到,世界的实在是人格的,
故而他唱道∶

大地是他的欢乐∶他的欢乐是天空;
他的欢乐是日月的光辉;
他的欢乐是开始,中间和结束;
他的欢乐是眼睛,黑暗和光明。
大海和波涛是他的欢乐;
他的欢乐是沙罗室伐底河神、朱木
拿河神、恒河女神【1】,
这主人是"一"∶生命与死亡,
结合与分离都是他的欢乐。
【1】 沙罗室伐底河、朱木拿河、恒河是印度境内三条著名
河流,均被印度教崇拜为神。 .译者注
93

论 再 生
对于我们来说,无生命的本质是生存的外
观。我们只知道它是如何显现于我们,但不知
道它是什么。因为我们只能靠同感来认识它。
然而,帷幕升起了,生命登上舞台,戏剧上演
了。我们通过与我们自身相似的手势和语言渐
渐明白了戏剧的意思。我们认识生命是什么,不
是通过外貌,不是通过对其各部分的分析,而是
通过比同感更为直接的感知。这是真正的知识。 
我们看到--棵树。由于它有个体生命这一
事实,从而将它同它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它的
一切竞争,为的是保持它创造性个性的分离性,
以区别于宇宙间其他万物。它生命的基础是二
元的,——一方面是此树的个性。另一方面是宇
宙。
倘若这二元论是对抗性的和相互排斥的二
94
元论,那么,此树便无法维持生存。这些巨大力
量的合力会把它撕得粉碎。但这是一种相互联
系的二元论。这棵树与阳光、土壤和四季的世
界越协调一致,它的个性就变得越完美。这种
内在联系被破坏,它的灾难便临头了。因而,生
命从消极方面说,必得保持它与别物的分离性,
同时从积极方面说,它必须保持它与宇宙的统
一。在这统一中它达到完善。
一个动物的生命从消极方面来看,其分离
性是更为显然的,因此。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
同世界的联系更加广阔。与一棵树相比,动物
的食物完全同它相分离。它在苦与乐的刺激下
必须寻找食物,认识食物。因而,它同知识和感
觉的世界有着更全面的联系。关于性万j的分离,
情况同样如此。这种分离,及统一的结果,导
致动物的自我意识的增强,通过接触没能预见
到的障碍和不可期待的机遇,它们的个性也丰
富起来了。树木同它们后代的分离是以完全
的脱离而告终,而动物的这种分离却导致进
一步的联系。因此动物的生存要求更具有广度
和深度,它们的知觉扩展到更广泛的区域。它
们通过同世界的复杂联系,不断地维持着它们
个性的广阔王国。一切有碍于此的都是邪恶
的。
95
在人中,物质生命的这种二元论更为变化
多端。人的需求不仅数量更大,因而要求有更
大的搜寻范围;而且人的需求更为复杂,因而要
求对事物有更深层的认识。这些都赋予人以更
大的自我意识。人的思想完全取代了树木和动
物的无意识运动和本能的活动。这种思想同样
具有分离和结合的消极和积极的方面。因为,
一方面,它把认识的对象同认识者分离开来,另
一方面,又使它们在认识的关系中融为一体。
对于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和 性关系领 域来
说,精神则是从属和次要的。由于我们在这个
世界中生活亚认识了这个世界,我们就加倍地
使它成为我们自己的世界了。
但在人之中还有其他的区分,这不能用他
物质生命的特质来解释。这个区分就是他的意
识的二元论,即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动物中
没有这种区别,它的冲突发生在是什么和要什
么之间;而在人之中,这种冲突发生在要什么和
应该要什么之间。要什么寓于自然生命之核心,
而且我们与动物在这方面都是相同的;然而应
该要什么则是远远超越于自然生命之上的另一
个生命所要求的。
于是,在人之中,再生的问题就发生了。虽
然人仍然保持着他的动物生命的许多习俗和本
96
能;但他真正的生命是在应该是什么的王国里。
这二者虽然有连续关系,但是也有矛盾关系。许
多东西对这一生命是善,但对另一生命却是恶
与自身斗争的必要性把一个因素导入人的人格
之中,即特性,它引导人从欲望的生命转向目
的的生命。这个生命是道德世界的生命。
在这个道德世界中,我们从自然世界进人
人类世界。我们在普遍的人之中生活、运动、并
有我们自已的存在。婴儿出生后,在进入物质宇
宙同时,也就进入了人的宇宙。这后者是思想和
组织的世界,是储存起来的知识和受过训练的
习俗的世界。它为世世代代艰苦卓绝的努力所
建造,由英雄人物的牺牲所建造。它的各个层次
沉淀着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无数个人的冲突。
它有善的方面也有恶的方面,——它的表层和
它的温度的不等,生命之流充满着各种惊异。
这就是人再生的世界,超自然的世界,在
那儿,动物生命和道德生命的二元论使我们知
觉到作为人的人格。凡是阻碍人的生命与道德
世界建立完美联系的东西,都是罪恶。它是死
亡,——一种较之自然生命的死亡更可怕的死
亡。
在自然世界中,人借助于科学。把各种物质
的力由肆虐变为听命于人。
97
但是。在道德世界中,他要完成的任务更艰
难。 他必须把他自己的情感和欲望由肆虐变为
听命于人。并且,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一.
切时间和地方都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几平我
们所有的制度都是这种奋斗的产物,它们给我
们的意愿指出方向,为它挖掘渠道。以便使它的
源流易于奔澳,避免力量的无益浪费。
我们已经看到,物质生命渐次扩张到精神
生命。动物的心完全充斥于搜寻和认识生命的
直接需求。对人来说,这些目标更为多样,因而
需要更大的心力。于是,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
现在需求的世界,和一个无限超越我们现在需
求的世界,是合为一体的。我们逐渐认识到,这
世界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食物,而且提供了思想;
万物与我们的心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自然世界中的智力,就等于道德世界中的
意志。我们的意志越自由、越宽广,我们的道德
联系就越真实、越多样、越伟大。它的外在自由
是摆脱苦乐导向的自由,它的内在自由是摆脱
狭窄私欲的自由。我们晓得,当智力脱离了利
益的束缚,它就能发现普遍理性的世界。我们必
须与之完全和谐,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样,当
意志脱离了限制,当它变成了善,或者说,当它
的范围扩展到一切人和一切时间,它就看到一
98
个超越人类道德世界的世界。它找到了一个世
界,在那儿,我们的一切道德准则都找到了终极
真理,我们的心升华到这样的理念。存在着一个
真理的无限媒介,善通过它找到了它自己的意
义。我同他物变得更加统一,这统一不仅是一
个简单的算术事实。我们已经知晓,当不同的
八格在爱中实现完全的结合时,它不像功率、马
力的增加,而是不完美在真理中、因而在欢乐中
找到了完美;是在没有联系时完全无意义的东
西在联系中找到了完全的意义。这完美不是一
个可以测量和分析的东西,而是一个超越它所
有部分的整体。它引导我们进入一种奥秘境地,
它处于万物的深处,但又超越万物,——好像花
朵的美,它远胜于植物学上的花朵;又像是人类
自身的感觉,单纯的群体是无法包含它的。
爱的完美感觉,是完美之整体的感觉,它为
我们开启了通向那无限的"一"的大门,在一切
人格的统一中揭示了这无限的"一";它将真理
赋予自我牺牲,赋予能引导到更崇高的生命的
死亡,赋予能导向更伟大的目标的损失。它用
自己的圆满把弃绝的空虚变成履行。我们到达
了我们之中有着重大区分的境地,——有限和
无限的区分。在这里,我们意识到我们之内和
我们之外的联系、现在和未来的联系。
99
联系的意识在我们的物质存在时就渐露端
倪了;在那儿,我们的个体生命和万物的普遍世
界之间有着分离和聚合;它便为我们精神生活
涂上更深的色彩,在那儿,我们的个体思想和普
遍理性世界之间有着分离和持续的再结合;在
个人意志和人类人格的普遍世界之间有分离和
结合的地方,它变得更广阔;在我们身上的个体
之"一"和无限之中的普遍之"一"有分离和协调
的地方。它达到了它终极的意义。在"一"与"一"
永恒的分合点上,人们猝然发出奇妙无比的颂
歌∶

"那"是"这"的至上之道,
"那"是"这"的无限财富、
"那"是"这"的无上世界。
"那"是"这"的无上欢乐。

生命是"那"和"这"的关系。在事物和人的
世界里,"那"与"这"的韵律在无数音步中向前
奔流;然而它一直没有意义,只有在"至上那"与
"至上这"中,它才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未出生的胎儿同他母亲子宫里的环境有着
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这种关系没有最终的意
义。在那儿,他的需要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100
可他最大的需求尚未实现。他必须出生到光明
和空气中去,出生到自由行动的世界中去。那
个世界在任何方面都完全不同于母亲子宫里的
世界,倘若未出生的胎儿具有思维的能力。他无
论如何也不能想象,那个广阔的世界是什么样
子。尽管他有了四肢,只有在空气和光明的自
由中,他的四肢才有意义。
同样,在自然世界里,有为培育人的自我
的一切准备。在那儿,他的自我是他的基本需
要,—-自我把它的利益与其他的利益相分离。
他的世界的万物与他的自我一样;除了与他的
实用相联系外,再也没有其他联系 了。然而,
人有某些功能在生长,如同未出生的胎儿的四
肢一样,这些功能给予他以实现世界统一的能
力,——这统一是灵动的特性,而不是物的特
性。他具有在他物中,在美和爱之中,感受到欢
乐的功能,这欢乐远胜于在他自我中获取的欢
乐。这功能使他能漠视欢愉并接受痛苦和死
亡,使他拒绝忍受阻碍他进步的某些限制,这功
能引导他趋向那些显然无益于他自身的知识和
行动。这就产生了与自然世界规律相冲突,改
变适者生存原理的意义。
这里出现了给人带来最大痛苦的二元论,
自然世界和灵魂世界的二元论。对自然人的伤
101
害是痛苦,对人灵魂的伤害则有一个特殊的名
称,这就是罪过,因为它不能完全在痛苦中亲
证,尽管它是邪恶。正如瞽和跛对于胎儿来说,
是无关紧要的,但倘若出生后继续发展,就会成 
为大的邪恶,因为它阻碍了生命的最终目标。犯
法针对的是人,犯罪针对的是我们心中的神性。
神性是什么?它是在无限中有着正义和真
实意义的东西,是不相信在自我的胚胎生命中
有着终极真理的东西。生之苦难加在整个人类
之上——人类的历史就是苦难的历史,任何动
物都不会认识到这一点。它的所有能量催它前
进;它没有休息。当它躺在它的成功之上昏然
人睡时,当它把生命束缚于惯例法规之中时,当
它开始嘲弄它的理想,并试图把它的全部力量
投到自我的膨亡、时,它就显示出了死亡的征兆;
它的力量变成毁灭的力量,——这力量为死亡
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丝毫不信那永恒的生命。
对于所有其他生物来说,自然就是终极。生
活,繁衍后代,死亡。是它们的目的。并且他们
是满足于此的。它们从不呐喊救世,从不呐喊
摆脱生命的限制;它们从不感觉到窒息。要求呼、
吸新鲜空气,从不用全部力量去撞击束缚它们
世界的围墙;它们从不知道,什么是放弃充裕的
生命,也不知道通过匮缺去寻找通往极乐福地
102
的入口。它们不为它们的情欲而羞耻,它们的
欲望是纯粹的;因为这些就是它们全部的生命。
它们不以暴虐为暴虐,它们不以贪婪为贪婪;因
为这些是它们的目的,是它们自我的终极。可
是人另有一个生命,因而,认识了无限的人,都
鄙视这些情欲。
在人身上,动物生命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他
来到了世界的初始,这世界必须由他自己的意
志和力量来创造。过去是接受的阶段,在这个
阶段,自我把周围万物引向自己的中心,而不给
予任何东西。人现在处在他创造生命的历程上;
他要从他丰富的宝藏中拿出点东西来。依靠不
断的自我克制,他成长壮大。无论什么东西只
要妨碍他尽情成长的自由,就都是罪恶,都是反
对人之永恒性的邪恶。人的这种创造能量从他
生命篇章的初始就显现了自我。甚至自然没有
提供现成的东西来满足他的物质需求。从他的
原始时代起,他就一直忙于用他周围未加工原
料来创造他自己的世界。甚至他装食物的碟子
也是他自已创造的,他与动物不同,他是赤身
裸体来到世上的,因而必须能制作自己的衣服。
这就证明,人是从自然目的的世界降生到自由
世界来的。
创造是自由。自然的世界是监牢;我们必
103
须生活在已有的环境中,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
我们自我之中。在那里,自然选择我们,亚为我
们进行选择,我们是无能为力的。因此。我们处
于自然选择法则之下。然而。在我们的创造中,
我们生活在我们的自我之中,世界越来越变成
我们自已选择的世界;它随着我们的运动而运
动,依据我们的转向提供给我们道路。于是,我
们发现,人不满足于已给定的世界;他专心于制
造他自已的世界。他拆卸宇宙的机器,以便研
究它,并按照他自己的要求重新组装它。他受
到自然对万物的安排的限制,他不得休息,这些
妨碍了他自由历程中的每一步伐,并且使他不
得不容忍物质的专横,然而,他的本性却拒绝承
认这些物质是最终的和不可避免的东西。
甚至在野蛮时代,他也想以幻想的力量来
改变事物。他作梦而动物却从不作梦,他梦见
当他需要的时候,阿拉丁的神灯和神祇的魔力
把世界翻了个儿,因为他的自由精神在运动中
撞到了未考虑他就做出安排的事物。他被迫行 
动,好像他必须服从未经他同意的自然安排,否
则就死亡。但是,尽管面对不利于他的严酷事
实,他从未在内心深处相信这些事实。因此,他
梦见天堂,在那儿他可以获得自由;他梦见仙山
乐土,梦见人与诸神经常合作的史诗时代,梦见
104
哲学家的石雕,梦见生命的精髓。虽然他没有
看到通向理想之处的大门,但他为此而探索;他
烦恼,他渴求,并且用尽全力祈祷通往自由的人
口。他本能坛感到,这个世界不是他最终的世
界,除非他有另一个世界,否则,灵魂对他来说
只是无意义的苦恼。
科学给人自由以反抗自然法则。它致力于
把自然力量的魔杖交到人手中;它要使我们的
精神摆脱万物的奴役。科学有唯物主义的表象 
因为它热心于打破物质的牢笼,并在废墟上工
作。在入侵一个新国家的时候,劫掠成了当时
的法则。可是。当那个国家被征服以后,事情就
不一样了,那些曾抢劫掳掠的人们,就作为警察
在恢复和平和安全了。科学处在入侵物质世界
的初始,也在那里进行着疯狂的掠夺。万物看来
是可厌的唯物的,并毫无羞耻 地模仿人的本
性。然而,终会有一天。自然的巨大力量将顺从
每个人的命令。至少,一切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将可以以很小的努力和代价得到满足。生活对
于人来说,将变得像呼吸般的容易,他的精神将
自由自在地创造他自己的世界。
在古代,当科学尚未发现自然力库藏的钥
匙,人有禁慈主义的勇气抵抗物质的时候,他
说,他没有食物照样可以行走;衣服也不是他抵
105
御严酷气温的绝对必需。他以禁欲为自豪。他乐
于公开宣称,他对自然的索取交纳极少的税额。
他证明,他极端藐视对死亡和痛苦的畏惧,而自
然正是借助于这种畏惧从人 身上榨取奴役。
人为什么有这种骄傲?为什么人总是激烈
地反抗屈从于物质必需呢?为什么他从来不能
调整自己,以接受自然作为限制绝对的呢?为
什么在物质世界和道德世界中,他以幻想去企
求毫无可能的东西,并不顾一再失望,而从不承
认失败呢?
从自然的观点看,人是愚套的。他完全不
信赖他所居住的世界。从人类历史的初期起,
人就不断地同世界作斗争。看来他似乎喜欢从
各个方面来损害自己。很难想象,自然选择这
位细心主妇是如何留下小孔,使那些不必要的
和危险的成分通过这些小孔,找到通向她机体
的入口,并鼓励男人去打破供养他的世界。然
而,小鸡以同样愚蠢的方式活动着,它要啄破它
那个小世界的围墙。由于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
它感到,在它的可爱的壳牢外面存在某物,正期
待着它以一种不可想象的方式去实现其存在。
同样,人几乎也是本能地盲目确信,尽管
他的周围是严密的,然而他仍要从自然的子宫
中降生到精神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有
106
创造的自由;在那里他与无限精诚合作,在那里
他的创造与神的创造和谐如一。
几乎所有的宗教体系中都有一个厌世主义
的广大领域,在这个领域里生命被看作罪恶,
世界被看作网罗和虚幻;人在那里所感到的只
是与周围自然外界的残酷撕杀。他感到,万物
的压力是如此沉重,以至使他感到在世界中似
乎存在着一个罪恶人格,它引诱他,以种种狡诈
的阴谋诡计算计他,使他走向毁灭。人在绝望中
认为,他应关闭与自然交往的一切可能,并完全
证明,他在自我中就已是够了。
在出生的时刻,孩子的生命和母亲的生命
处在极其痛苦的对抗之中,那是残酷的和破坏
性的;那一时刻看来好像是无情的。一切宗教
厌世主义都是彻头彻尾的无情无义。它们攻击
以其自身生命生养我们的那个东西是一种暴力
的刺激。
然而有这样一种不可能的、自相矛盾的论
调致使我们停下来进行思索。有些时候,我们
使自我同我们的历史相分离,认为哪些厌世主
义的突发,是某些生活于无法无天的非自然状
态下的僧侣和祭司们的自由创造。在这样的信
念中,我们忘记了,阴谋是历史的产物,雨历史
不是阴谋的产物。人类本质从其自身深处就有
107
一种暴力欲求,它要对人类自我宣战。虽然暴
力已经平息,但战争口号并未消失。
我们必须知道,不能按其字面来理解变迁
时代的语言,灵魂向人透露的第一决断,就是极
力强调与自然的分离,为了反对自然;似乎已作
好毁灭性战争的准备。然而,这是消极的一面。
当争取自由的革命爆发之时,它就采取无政府
的态度。然而,它真正着意的不是要摧毁政府,
而是要谋求政府的自由。
同样。灵魂在精神世界里的出生,不是割断
同我们称之为自然的东西的联系,而是联系的
自由和完美的实现。
在自然中,我们像未出生的孩子一样又瞎
又跛。然而在精神生活中,我们自由地生长。由
于我们摆脱了自然对我们的盲目束缚,因而我
们看到了自然,从前我们在自然那儿只看到包
膜,而现在我们看到了母亲。
但是,人的生命中的自由的终极目的是什
么呢?这个问题只有在某物中才有其意义,除
此之外毫无意义。如果我们问动物的终极意义
是什么,我们从动物生命中所得到的答案会是
相同的。动物通过进食和满足它们的欲望,来
实现它们的自我。认识"我是"就是它们的终极
的目的。动物的认识犹如烟,而不像火——它
108
来自一种盲目的感觉,而不是顿悟,尽管它唤起
了真理,但它又熄灭了真理。它是由模糊的非
我进到清晰的自我的知觉。它有足够的 圆周,
来使它将自我作为中心。
自由的终极目的同样是认识"我是。"它是
人的意识从自我与万物相分离进到与万物合一
的过程。这种自由的真正完美并不仅仅在于它
的广度,而主要在于它的强度,即爱。孩子从他母
亲子宫中出生的自由不是体现在他较完全地意
识到他有母亲,而是体现在他强烈地意识到他
有一个爱他的母亲。在子宫中,孩子被喂养,被
温暧,然而,他被狭窄的自我包容在孤寂之中。
出生后,通过自由的中介,母爱和孩子之间的
内在沟通,为孩子带来了他最能充分意识到的
人格的欢乐。这种母爱赋予孩子整个世界性的
意义。倘若孩子仅仅是一个喂养有机体,那么,
只要他将根扎人他的这个世界,他就能茁壮成
长。然而,孩子是一个人,他的人格需要充分实
现,这人格在子宫的束缚中永远不能实现。他必
须是自由的,人格的自由不是在他自我之中,而
是在别人的人格中才能充分体现,这就是爱。
说动物感觉不到爱,是不确切的。然而,动
物的爱之光还太弱,不是以将其知觉照亮到能
揭示出爱的全部真理的程度。它们的爱具有能
109
增辉自我的亮光,但还不是能超越人格奥秘的
火焰。动物的爱的范围太小了,不足以照亮自
相矛盾的悖论,即人格,这人格既是个体自我内
在的统一,但又只有人在与他物统一联系中才
能发现其真实的意义。
这种自相矛盾的悖论使人进一步认识到我
们生于其中的自然界就像子宫一样,仅仅是一
个不完美的真理。而完美的真理,却是我们生于
无限人格的怀抱中。真实的世界不是物质和能
量法规的世界,而是人格的世界。当我们完全 
认识了它,我们的自由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这
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奥义书》所说的∶
"认识运动世界中被神所包容的一切运动
着的东西,并享受被神所放弃的东西。"
我们已经看到,人格的意识始于与万物分
离的感觉,而在与万物统一的感觉中达到顶点。
不必说,有分离意识之处必然有统一意识,因
为,它是不能单独孤立存在的。如果在生命中,
分离的意识占据第一位,统一的意识占第二位 
那么在真理的光辉之下,人格是狭窄和暗淡
的,-—这个生命就是自我之生命。但是,如果
在生命中,统一的意识成了基本要素,分离的意
识是第二位的要素,那么在真理中,人格是宏大
而辉煌的,——这个生命就是灵魂之生 命。人
110
的全部目标就是使他的自我的人格成为灵魂的
人格。把他的内在力量变成无限的外在运动,将
自我欲望的克制变成灵魂爱情的扩张。
这种人格,是整体性的意识原则。是关系的
中心,是实在,——因而是企求的终极目标。我
必须强调一个事实,即此世界只有在同一个基
本人格关系中才是真实的世界。一旦人格被取
走,世界就会摔成碎片,成为一堆七零八碎的
抽象、物质和力量、逻辑符号,甚至那些,——
实在的最稀薄的外表,——也会化为绝对的虚
无。
但是每个生物都有与自己人格相联系的一
个小世界。于是,我们头脑中自然而然会出现
这样的疑问,—有许多实在吗?它们相互之间
是完全不同的吗?
倘若我们必须对此做出肯定的回答,我们
整个本性就会反抗。因为,我们知道,在我们之
中整体性的原则是一切真实的基础。因此,人类
通过根据檬胧的怀疑和争论提出的一切设问和
想象,都有助于接近真理,即所有的人洛只有一
个的中心,因而世界一切实在都与之有联系。
他是唯一的"超人";他是唯一的"最高实在";他
具有一切认识者的知识,因而他能在一切知识
中认识自我;他感觉到万物的感觉,因而,他在
111
一切感觉中感觉自我。
但是,这个"超人",这个一切实在的中心,
不仅仅是一个消极的、被动承受的存在。他陶
醉于以形式来揭示自我,这就是他的创造意愿。
对意愿的最高答复,不是在规律的世界中,
而是在自由的世界中,不是在自然的世界中,而
是在精神世界中。
我们在自我中认识这点。我们的奴什服从
我们的吩咐,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我们与他们
的关系不是完美的。我们有自己的意志 自 由,
这种自由只有在他人意志自由之中才能找到真
正的和谐。在我们的私欲中,我们是自我的奴
隶,我们在奴役中感到满足。因为奴役反映了
我们自己的奴隶身分,它又返回我们自身,使我
们成为依靠他人的人。因此,当美国解放奴隶
的时候,美国就真正解放了自己,不仅从精神奴
役中,而且从物质奴役中解放出来。我们的最
高欢乐就是爱。因为,在爱中。我们在他人中实
现了意志自由。朋友的意志与我们的意志在充
分的自由中融洽相合,而不是在匮缺或畏惧的
强迫中相合;因此,在这样的爱中,我们的人格
便得到了最高的实现。
我们关于意志的真理就是意志的自由,因
此,我们一切纯粹的欢乐也在于自由。我们的
112
必需得到满足时,我们会得到欢愉,——然而,
这种欢愉是否定性的。因为必需是一种束缚,必
需的满足只是使我们摆脱了这种束缚,这种欢
愉也就此结束,它不同于美感中的喜悦。美感
中的喜悦是肯定性的。在和谐的音乐中,无论
它的理住是什么,我们都会发现完美。在那里,
我们看不到实体,看不到规律,看到的只是与我
们的人格相协调的某些形式的联系。只要从单
纯的线条和物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超越其
限制—-即达到完美的关系的统一。我们立刻
会感到从孤立事物的枯燥乏味的桎梏中获得解
脱的自由,-—眼下,这些枯燥乏味的事物正在
给予我们某些成为我们个性的东西。我们在自
然中发现了被动完美中的统一,它揭示的是美;
我们在精神世界中发现了积极完美中的统一,
它揭示的是爱。这不是比例的和谐,而是意志
的和谐。自由的意志,必然要在同样是自由的
其他意志中寻求和谐的实现,精神生活的意义
即在于此。人格的无限中心通过自由地提供自
我而放射出它的欢乐,它必须创造出其他的自
由中心,以便与它和谐地合而为一。美是体现
在由规律所束缚的事物中的和谐,爱是体现在
自由的意志中的和谐。
在人身上,这些自由的中心已经被创造出
113
来了。对于人来说,并不仅仅在于接受自然的
恩赐;他必须在他自己的创造力和完美的爱中
充分放射出他自己。人的运动必然是向着那超
人的,而那超人的运动也是向着人的。自然世界
的创造是神自己的创造,我们只能接受它,并通
过接受它来使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然而,
在精神世界的创造中,我们是神的合作者。在
这项工作中,神必须等待我们的意志与他的意
志协调配合。创造这个精神世界的,不是力量;
在其遥远的角落里没有被动,没有强迫。意识
必须不受一切幻觉迷雾的蒙蔽,意志必须摆脱
一切请欲力量,然后,我们与神在他所创造的地
点相遇。那里没有被动的统一,——因为神不
是一个被动的存在。说我们与他的关系是单纯
的礼赠者与接受者的关系,这并非完全正确,因
为这是片面而不是全面的关系。他将自己的完
满提供给我们,同样,我们也将自己的丰裕奉献
给他。这里有着1、正的喜悦,不仅对我们来说
是如此,对神亦同样。
在我国,毗湿奴教派【1】实现了这个真理,
他们大胆断言,神为了完成他的爱,必须要依赖
【1】 毗湿奴教派∶印度教三大派之一,12世纪中叶形成,
由罗摩奴阁创建,崇信最高神毗湿奴、毗湿奴的配偶 
吉祥天女,以及毗湿奴的各种化身,主要流行于印度
北部和西海岸一带。 ,!谅醚评
14
人类的灵魂。爱之中必然要有自由,因而,神不
汉期待着我们的灵魂自觉地与神的灵魂和谐相
处,而且,当出现障碍和反抗之时,神也会感到
痛苦。
因此,在精神世界的创造中,人必须与神合
作,必然会遇到动物所体会不到的痛苦。在乐
亡的演奏中,不和谐的声音会尖声高鸣,琴弦常
常因此绷断。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和神的合作
看来好像是无意义的恶劣行为。因为在创造的
内心是有理想的,所以,一切错误和不适便会像
暗刺一样向它刺去,灵魂世界必然会流血、呻
吟。自由时常采取否定的方法以证明它是自由
的,—人在受苦,神也在一同受苦,于是,这个
精神世界可能从火浴中产生出来,它全身裸体,
它是纯洁的,像圣童一样全身放射出光芒。这
里有伪善和谎言,暴虐的傲慢因它施加的伤害
而发怒。精神的骄傲用神的名义去伤害人。力量
的骄傲将神称为同盟者从而伤害神;这里有数
世纪被压抑的痛苦的哭泣。子孙们强有力的右
手被砍去,这样他们将永远软弱无助;奢华是用
奴隶的血汗在田地里耕种出来的,财富建立在 
穷困和饥荒的基础上的。然而,我要问。这一巨
大的否定之精灵得胜了吗? 难道它不是因在无
限的内心中造成痛苦而遭到极大的失败吗? 它
115

的傲慢自大和得意忘形难道不是遭到路旁的小
草和田野的花朵的羞辱吗? 对人.和神的犯罪难
道不是在它戴着可怖冠冕的头上 降临 了惩 罚
吗?是的。人的神圣不会畏惧成功或组织;它不
相信深谋远虑和权势张横。它的强大不在于肌
肉和机器,也不在于巧妙的策略和心肠的麻木
无情;而在于完美无缺的精神。今天它受到嘲
笑,然而明天的永生却站在它这边。表面上,它
像一个婴儿一样无依无靠,但是,它在黑夜忍受
痛苦的眼泪会感动上天一切不可见的力量,一
切创造物的母亲被惊醒了。监狱的牢墙打破了,
聚敛的财富在它巨大不平衡的重 量下化为粉
尘。地球的历史是地震、洪水和火山爆发的历
史,然而经过这一切后,地球的历史又成了绿色
田野和汩汨流水的历史,是美和富饶生活的历
史。精神世界是用人和神的生命建造起来的,
它将渡过无助的坠落和伤痕的幼年时代,终有
一天,它将坚实地站立于青春朝气之中,洋溢在
它自已的美和自由运动的欣喜之中。
我们的最大希望正是一种痛苦。它是不完
美的语言,但它发出的声音,却意味着对完善的
信任,正如一个婴儿如果不信任他的母亲,他
的哭声就会沉默哑然一样。这痛苦驱使着人以
他的祈祷叩打他心中的无限之门,即神灵之门。
116
从而揭示出他最深层的本能,他对理想实在的
非理性的信仰,——在准备牺牲生命,舍弃属于
自我一切之中所显示出来的信仰。神的生命在
舍己的奉献中奔涌,它已经触摸到人外散在自
由中的生命。不协调的声音发出人的呐喊,——
"帮助我通过非真实达到真实。"他的自我在灵
魂的音乐中自愿与其溶合。这种自愿溶合是我
们所期待的,因为只有通过自由才能达到精神
和谐。人自愿溶合于无限,是统一的开始。只有
这时,通过自由的中介。神的爱方能完全作用于
人的灵魂。这种自愿溶合是我们的灵魂自由选
择的与神合作的生活,——合作把规律世界铸
造成爱的世界。
人类历史的这一时刻已经到来,即我们倾
听到神的生命在完美的和谐中触摸到人的生命
之乐。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的人格体现在获得
神的本性中,在爱的充沛流溢中。在至高的自我
奉献中。人们出生在这个自然世界中,从而带
有了人类的局限和情欲,但是他们还在精神世
界中呼吸,这一点同样得到了证实。最高的实在
是人格在爱的完美统一中的自由。它们使自我 
摆脱了一切私欲,摆脱了一切种族和民族的狭
窄性,摆脱了人的畏惧,摆脱了信条与习俗的束
缚。在自由的、积极的无限生命之中,在无穷无
117



尽的弃绝之中,他们与神合为一体。他们受苦
并爱着。他们在心中感受到此世罪恶的伤害,
又证实精神生命是不朽的。一些伟大的王国像
浮云一样变换着自己的形状并稍纵即逝,各
种机构像梦幻一样消失在空中,各民族扮演着
它们的角色,并在幽暗中逐渐消失,然而,这些
个体都体现着全人类不死的生命。他们不息的
生命像河水一样奔流,流经绿洲和沙漠,流经漫
长的黑暗,进入阳光灿烂的欢歌曼舞,他们经过
无穷岁月把生命之水带到千家万户门前,消解
干渴,清除尘垢,以生气勃勃的声音歌唱着,这
永恒之歌压倒了街市的喧嚣,————这歌声唱道∶

“那”是“这”的至上之道,
“那”是“这”的无限财富,
“那”是“这”的无上世界, 100

“那”是“这”的无上欢乐。


118
我的学校

… 当我快到40岁的时候,我在孟加拉开办了
一所学校。这确实是人们不曾预料到的。因为
我把自己的大半生用于写作上,主要是用于写
作诗歌上。人们自然认为,这所学校不会是最
好的学校之一,然而,它是一所非同一般的具有
新意的学校,是大胆的、经验不足的产物。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时常问我,我的学校
是依据什么思想开办的原因之一。对我来说,这
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要想满足
提问者的期待,我不能做出陈腐的回答。然而,
我将抵制做首创者的诱惑,满足于做一个真诚
的人。
首先,我必须承认,要我说出办校的思想,
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思想重非像一个建筑物能
耸立其上的坚固的基础。它更像一颗种子,既
119
不能与植物分开,也不能直接说它开始长成一
棵植物了。
我知道这个学校所基于的是什么。它不是
某种新的教育理论,而是我对学生时代的回忆。
那些日子对我来说并不愉快,这不能归咎
于我的禀性,也不能归咎于我所入学校的任何
特别缺陷。情况可能就是这样,假如我稍微迟钝
些的话,我也许会逐渐适应于那种压力,并能多
读些时候业获得我的大学学位。但是学校毕竟
是学校,尽管根据它们自己的标准。有的好些,
有的差些。
母亲的乳汁是哺育婴儿的食物,婴儿同时
发现了他们的食物和母亲,乳汁同时养育着他
们的肉体和灵魂。人与世界的真正联系是人格
之爱,而不是机械的因果规律,这是他们来到世
上最初接触到的伟大真理。
一本书的导言和结论具有相似的特点。在
这两个地方都要给出全部的真理。只是在导言
中真理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还未来得及展开;
而在结论中真理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它已得到
充分展开。真理在其发展历程中有中间阶段,在
这个阶段,它变得复杂,它为克服障碍而损伤
自己,把自己打成碎片,在实现更充分的统一中
又把自我找了回来。
120
同样,人进入这个世界就是以简单的形式
进入他的最终真理。他出生的世界对他说来是
紧张的生活,在那里,他作为个体,他所注意到
的仅仅是他周围的外界。待他长大后,却会怀紧
这实在的深奥的人格,他在集杂的事物中丢失
了自我,常常在对立的精神中,捆自我与外界分
离开。但是,真理统一体的破碎,他的人格和外
部世界之间不调和的内战,永远不能在无尽的
混乱中发现其真正的意义。因此,为了找到他
生命的真正结论,他必须通过这条疑惠的曲径
返回到简洁明瞭的完美真理,返回到在无限爱
的怀抱中与万物合一。
因此,应给予我们的章年以充足的生命饮
““ 料,因为它对此有无尽的渴望。年轻的心灵中
应渗透这样的思想;他生于一个人类世界,这人
类世界与它周围的世界是和谐一致的。而这正
是现在的正规学校以一种严肃、傲慢的姿态高
人一等的智慧所忽视的东西。它把孩子们从一
个充满着神亲手创作的奥秘。充满人格启迪的
世界中强行拉开。它仅仅是一种纪律规定,而
拒绝考虑个性。它是一个设计特殊的工厂,以
获得相同的结果。它沿着想象的平均直线开掘
教育渠道,而生命之线并非直线,因为它喜欢用.
这条平均线来玩晓跷板游戏,这样学楼的非难
121

便落到它的头上。根据这种学校的观点,生命
只有在允许自己被当作死亡,被切割成平均犬
小的时候,它才是宪美的。・这就是我上学时感
到痛害的原因。因为突然,我发现我的世界从
我周围消夹了,取而代芝的是木凳和直墙,它们
避着首目的白眼注视着钱。我不是校长的创造
物,——当我生到这个世间的时候,并没有同读
府教育部商量过。难道因我的创造者的 然略,
他们就有拿我出气℃的理由吗?
i但是,传说偷吃了智慧之果后,人就不允许
住在厌堂里,人们的洁代便从夫堂被罚到地狱,
去接受裁剪部门的尺度的管制。于是,我不得
术娥受半校的僵固的约束,它就如同贵妇人的
靴字一样,从各个方面和每一对我加以束缚并
份害我的天性。于是在感觉到脉木之前,我就
主动逃了出来这是方幸之事。雷F,"∶1弓"兴
虽然我用不着像与我身份地位相同的人仔
那样,为进人文明社会,服满我的刑期,然而我
很高兴我亚没有完全逃脱它的困扰。因为,它
给了我对错误的了解,而人们的后代正在受着
这些错误的折磨。 冯
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就在于在孩子们应读
如何获取知识的问题上入的意图与神的意图
是相反的。我们应该如何从事我们的工作,这
122
是我们自己的事,因而,在办公室里,我们可以
自由地按照我们的特殊目的进行创造。然而,
这类办公室里安排并不适合神意。而孩子们则
是神自己的创选物。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仅是要认识它,还要
承受它。依赖知识,我们可能会变得强有力,然
而,只有依赖同情,我们方能获得完善。最高的
教育应是,不仅给我们以信息,而且要使我们的
生命与万物和谐统一。然而,我们发现,在学校
中,同情心的教育不仅被系统地忽视了,而且受
到严厉的压制。我们从孩提时代起。就是按照
生活与自然相脱离的方式形成习惯,接受知识
的,从而使我们的思想在生活一开始就和世界
处于对立的位置。这样,我们应该准备接受的
叫’


最伟大的教育被否定了,我们被造就成丧失世
界并只找到一些信息的人。我们不给孩子们以
地球,却去教他们地理;不教他们语言,却去教
他们语法。他们渴望的是叙事诗,供给他们的
却是编年的史实和日期。他们生在人类世界里,
却把他们打入活的留声机世界,去赎在无知中
出生的原罪。儿童的天性以其所有痛苦的力量
反抗这些灾难,而最终屈服于惩罚,陷入沉默。
我们都知道,孩子都喜爱泥土;他们全部的
肉体和心灵,如同鲜花一样渴求阳光和空气。他
123
们从不拒绝来自宇宙的要求与他们的感官建立
直接联系的持续邀请。
然而不幸的是,孩子们的父母热衷的是他
们的专业,遵从的是他们的社会传统,生活于他
们自己的特殊的习惯世界中。这些人中大多数
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在境遇和与社会保。一致
的需求的驱使下,人们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
我们的童年应是拥有或应该拥有更多自由
的时期,——不受由专业化陷人社会和职业习
俗的狭隘圈子束缚的自由。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位以成功的教育家著
称的有经验的校长,当他看到我的学校的一个
男孩爬上一棵树,选择一根树权坐在那儿读书
时,显得十分吃惊和厌烦。我只得对他解 释
说。"童年是一个文明人一生中准一可以在树枝
和客厅椅子之间做出选择的时期,难道因我已
是成人不便这样做就应该去剥夺这个孩子的这
种权利吗?"令我吃谅的是,这位校长竟对这个
男孩植物学学习兴趣感到满意。他相信非人格
的树木知识,因为那是科学,而不相信关于树木
的个人的经验。这种经验的成长导致本能的形
成,而这本能则是自然自 己教育的结果。我那学
校里的孩子则已经获得了关于树木外貌特征的
本能知识。只要稍微摸一下树,他们就能在显然
124
不好客的树枝上找到一个立脚点;他们知道,怎
样对待树枝,怎样分配体重,以免给幼枝造成负
担。我的孩子们最能巧妙地利用树木去采集果
实、进行休息和躲避不喜欢的追逐他们的人。我
自己是在城里一个有教养的家庭里长大的,至
于我个人的行为,我不得不在一个似乎没有树
木的世界里活动。因此,我认为,作为教育的一一
部分,要让我的孩子们完全认识到他们是生活
在一个存在的系统里,在那里,树木是实体性的
事实,不仅仅是产生叶绿素并从空气中摄取二
氧化碳的树木,而且是活生生的树木。
我们的脚掌生来就是能使我们在地球上站
立并行走的最好工具。从我们开始穿鞋子那天
起,我们就在尽量减少双脚的用途。由于脚的 ,““砷

责任减少了,它们便失去了原有的尊严,而现在
它则被短袜、拖鞋及各种价格不同,形状各异,
并大小不合适的鞋子所宠坏。对我们来说,我
们几乎要抱怨上帝,因为上帝赋予我们的不是
蹄子,而是美丽的、有感觉的脚掌。
我并非要人们不使用鞋袜,然而,我毫不踌
躇地断言,孩子们的脚掌不应被剥夺教育,而这
种教育是由自然免费供给他们的。在我们的肢
体中,脚掌由于它们与大地的接触,是最适于
亲切地认识大地的。大地外貌具有微妙无穷的
125 下量
起伏变化,她只让它真正的爱人——脚掌——
来亲吻。
我再次承认,我出生在一个高贵的家庭,从
我的童年起,我的双脚就受到精心照料,免与泥
土赤裸裸地接触。当我效法我的孩子们;赤脚
行走时,我痛苦地体验到,我对脚下的大地是多
么一无所知。我总是选择有荆棘的地方去走,
好像要使脚下的荆棘欢欣鼓舞似的。我的脚没
有选择阻碍最小路线的本能。因为,即使是最平
坦的地面,也会有微小的凹凸,只有经过训练的
脚才会察觉其细微变化。我常常对那些穿过在
平坦原野上穿行的小路所呈现的无规则的曲折
感到惊讶。如果你考虑到一条小路不是某个人
任意妄为的产物,那么你会更加困惑不解。除非
大多数步行者都具有相同的怪癖,才能走出这
样明显不方便的道路。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于,
我们的脚是不知不觉地按照那来自大地的微妙
暗示行走的。对于那些从未割断过这种交往的
人们来说,稍有暗指,他们脚上的肌肉就能以极
快的速度进行调整。因此,他们能使自己即使
踩在荆棘上,也不会受到荆棘的伤害,而且可以
毫无不适地赤脚行走在砂砾小路之上。我知道,
在这实际世界上,鞋子是要穿的,道路是要铺设
的,车子是要使用的。然而,在孩子们受教育的
126
时期,难道不应让他们懂得,世界并非是舒适的
客厅,,而是一个诸如自然的东西,而他们的肢体
之所以被造就得如此美妙,正是对自然的一种
报应?
有些人认为,我的学校;奉行的是简朴,我
将盛行于中世纪的贫穷理想化了。关于这个课
题,如果充分予以讨论,就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但是,从教育的观点来看,难道我们不应承认,
贫穷是人们能从中获得最初教益和最好训练的
一所学校吗?即便是百万富翁的儿子,生下来
也是一无所有,并将从头开始他的生活课程的,
尽管他拥有不需腿脚也能行走的手段,他必须
学会像最贫穷的孩子一样的行走。贫穷使我们
能完全接触生命和世界,因为富裕的生活大多
是由人代理的生活,因而是在不那么实在的世
界中的生活。这对一个人的安乐和自豪来说是
有益的,但无益于一个人的教育。财富是一个
金笼子,富人的孩子在里面被喂养,因而他的能
力人为地遭到扼杀。因此,奢侈挥霍成性的人对
我的学校是非常厌恶的。我请了一个伟大的教
师,—一这就是家具和物质的匮乏,——这不是
由于贫穷,而是因为它能促使个人对世界的体
验。
我的观点是,在人的生活中,应该有一小段
127
类似于原始人生活的时期。文明社会中爱管闲
事的人不能影响未出生的孩子,在母亲的子宫
中,胎儿有闲暇完他的植物生命的第一阶段。
但是当他一出生,以全部本能去迎接下一阶段,
即自然生命阶段时,他立刻会被有文明习俗的
社会扑上去,从大地,水和天空手中夺走亚被剥
夺阳光和空气。最初,他还挣扎和哭则。渐渐地,
他忘记了那是上帝为他创造的遗产;然后,他关
闭了他的窗户,拉下了帷幕,在枯燥乏味的琐事
中丧失了自我,并为以他的世界牺牲或灵魂为
代价而得到的财富,感到自豪。
充满习俗和物件的文明世界是人类进步的
中间阶段。它既不是开端,也不是结尾。它的
纷繁复杂和礼仪习俗自有其用处。然而,如果
把它们作为最终的,并把它作为一种规定,不给
"人类生命纫下一块绿地,以远离烟雾和喧闹的
统治,那么,孩子们就会痛苦,青年们就会陷入
厌世,而老年人就会忘却在安宁和美感中颐养
天年,并因年龄之衣的褴褛、满布破洞和补丁而
羞愧。
然而,可以肯定,当孩子们准备降生出世
时,他们并不要求得到这个捂得严实的、遮掩体
面的世界。倘若他们知道当他们在阳光中睁开 
双眼时,发现的只能是自己落入教育部门的手
128
中,而这会使他们丧失新鲜的思想和敏锐的感
觉,那么,他们在到人世上冒险之前,准会慎
重考虑。神的安排从来不是蛮横无礼的特殊安
排。它们总是具有和谐的整体性,具有永恒的
与万物的合一性。因此,我在学生时代深感痛
苦的是,学校不具有世界的完整性,它只是一种
为授课而做的特殊安排。它可能仅适合于那些
意识到地位的特殊需求,因而准备以脱离生活
为代价从而接受学校教义的成年人。但是孩子
深爱着生活,那是他们的第一次的爱。生活所
有的色彩和运动吸引着他们急切的注意力。难
道我们有充分把握肯定对这种爱的窒息是正确
的吗?孩子们生来不是隐士,不适于立即遵守
获取知识的戒律。首先,他们必须通过热爱生
命去搜集知识,然后得抛弃生活去获取知识,最
后,他们将以成熟的智慧返回到他们更完全的
生命。
但是,社会为了控制人们的心灵去适应它
的特殊的模式,已经作出它自己的安排。这些安
排组织得如此严密,以至于难以找到一个能使
自然进入的缝隙。有人若是敢于随意对待这种
安排的一部分,哪怕是为了挽救他的灵魂,也会
招致一系列的惩罚。因此,在现行制度的潮流
全都与你作对时,认识真理是一回事,实践真理
129
园‘

则是另一回事。这就是当我面临对我自己的儿
子进行教育时,找不到实际解决办法的原因。我
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他从城市环境带到乡村,让
他尽可能自由接触现代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原始
自然。他在一条以危险著称的河里游泳和划船,
不会因长者的担忧而被禁止。他在田野和荒凉
僻静的沙滩玩要,即使晚归吃饭也不会受到责
问。他没有那些不仅是习惯,而且被他周围孩
子视为正当的奢侈浪费。我确信,由于缺乏那
些奢华,他在人们眼里是可怜的而且他父母
也会遭到那些以社会抹掉整个世界的人们的责
备。但是,我坚持认为,奢侈对孩子们来说是
个负担。它们是他人习惯的负担,是父母通过
孩子而享受到的、共贮式的骄傲和欢乐的负担。 "
尽管,作为财产有限的个人,我在根据我的
计划对儿子进行教育方面能够做到的很少,然 
而,他有行动的自由,在他的自我与自然世界之
间几乎不存在财富和尊贵的帷幕。这样,与我
小时候相比,他有更多的机会来真正体验这世 ,.3
界。但是在我的思想上有一件事比其他事物都
更重要。
教育的目标在于给人以真理的统一。以前,
当生命是质朴的时候,人的各种不同要素处于
完全的和谐之中。然而,当智力从精神和体质
130

中分离出来后,学校教育把全部重点放在人的
智力与体质方面。票们一门心思地给孩子们以
信息,但并没认识到,正是由于这种片面,我们
强调了智识生命、体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之间的
分裂。
我相信有一个精神世界——不是与此世间
相分离的某物一一而是作为它最内在的真理。
我们在呼吸时,我们一定时时感到这真理,即
我们生活于神之中。生活于这个宏大的满含着
无限的奥秘的世界上,我们不能接受这种观点 
我们的存在是机会的瞬间爆发,它在事物的潮
流之上,漂向永远的子虚。我们不能把生命看
作一个永不苏醒的梦眠者的梦幻。我们有一个
人格,物质与力量除非与某个无限的人格联系
起来,否则它们将毫无意义。我们已经发现,那
无限人格的本质,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于人类爱
情之中,存在于善德的伟大之中,存在于英灵的
牺牲之中,存在于不可言说的自然美之中。它
永远不可能是一个单纯的有形的事实,也不可
能是其他什么东西,而只能是人格的表现。
我们从童年时代起,就因习惯于无视这精
神世界的体验,而忽略了它的实在。孩子们不
能通过神学的讲授来获得它,而必须完全生活
于它之中,才能获得这种体验。如何做到这点,
131

是现时代要解决的困难问题之一。因为现代人
的时间已完全被世俗的事务占用,以至于他们
没有闲暇去认识;他们的行为只有运动而几乎
没有什么真理,他们的灵魂也找不到它的世界。
在印度,我们至今缅怀那些伟大导师在森
林聚居的传统。这些森林聚居地,不是现代意
思的学校,也非寺庙。它们是由若干家庭组成。
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家属生活在一起,他们的
宗旨是看到神的世界并在其中亲证他们自己的
生命。尽管他们处于社会之外,但他们与社会
的关系,就像太阳与行星的关系,从中领受到生
命和光明。在那里,孩子们在被认为进入成年
期以前,是在永恒生命的内在视野中成长。
因此,在古代印度,学校就是生命自我的所
在之处。在那里,学生们的成长不是处在教与
学的气氛之中,不是处在僧侣隐居的残缺不全
的生活之中,而是处在生活气息之中。他们放
牧牛羊,捡拾火柴,采集果实,培育对万物的亲
切感,他们的精神随导师精神的成长而成长。这
之所以可能,是由于这些地方的目的不在于教
学,而在于为那些生活于神之中的人们提供居
所。
这种传统的师徒关系不是浪 漫主 义的虚
构,它为遗迹所证实。我们拥有本土的教育体
132
系,数世纪以来它一直保持着独立,最后大概是
毁于外国官僚统治之手。恰都斯帕底斯(chat-
uspathis),(即大学的梵文名称),本没有什么
学校的味道。学生住在师尊的家中,就像他家中
的孩子一样,不需付膳宿费和学费。教师从事自
己的研究,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帮助学生们学
习,教师将此作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为
他的职业。
此种教育理想,即通过与教师共享高尚生
活实施教育的方式,占据了我的心灵。我们的
未来被禁锢在狭小范围,我们的良机被伤害得
残缺不全,这些促使我去全力实现这个理想。在
其他国家中,对世界前景满怀无限期望的人们,
可以把教育的宗旨放在那些目标上。他们生活
的范围是多样的和广阔的,足以给他们发展力
量的必要自由。但是,为了维护我们自身和我
们的创造者所赐与的自尊,我们的教育宗旨必
须是人的最高目的,即灵魂最全面的发展和自
由。可怜的是,我们要搜集命运的微薄施舍。让
我们这生命超越死亡,升华于一切习俗之上,让
我们找到神,让我们为那终极真理而生活。这
真理能使我们从尘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
那并非物而是内在光明的财富,得到那并非强
权而是爱的财富。我们已经在我国那些缺乏书
133
本知识并生活于绝对贫困之中的人们身上,看
到了这种灵魂的解脱。在印度,我们拥有精神
的宝贵遗产。让我们的教育宗旨放在打开这一
宝藏的大门上,使它给予我们力量,以便在生命
中真正受益于它,当时机来到成熟时,我们就把
它馈赠给世界其他地区,作为我们对世界永久
幸福的贡献。
就在我投身于文学活动之时,这个思想极
为强烈地冲击着我的心。我突然感到像是在梦
魇窒息下呻吟的人。看来不仅是我的灵魂,而且
我的国家的灵魂,都在为能呼吸而苦斗。我清晰
地感到,我们所需要的不是某个特定的物质目
标,不是财富,不是舒适,也不是权力,而是对灵
魂自由的完全的苏醒,即是在神中生活的自由 
在那里,我们不与好斗的人为敌,不与聚敛金钱
的人竞争,在那里,我们超越一切攻击和侮辱。
幸运的是,我有了一块地方,能够在那儿着
手开始我的工作。我父亲在他游历过的许多地
方中,选中这处僻静之地作为他的生命与神交 
流的适宜之处。作为永久性的捐赠,他指定这
个地方给那些为沉思和祈祷而追求宁静和隐居
的人们使用。我带着大约10个孩子来到这里,
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在我们的阿什拉姆(森林圣地)周围是一片
134
广阔的田野,除了一些稀疏的枣椰树和顽强生
长在蚁山群中的多刺灌木之外,地平线上别无
他物。在它的地面高度下面,无数大小土丘连
绵起伏,上面布满了红色的砂砾和形形色色的
卵石,狭窄的水流穿插在其间。向南不远处,靠
近村庄附近,可以透过一排枣椰树的缝隙看到,
在地面的一个凹陷处汇集着一片铁青色的水
面,闪烁着微光。村民们进城买货的小路蜿蜓
在寂静的田野上,路面上的红土显露在阳光下。
行人踏上这条小路,在远处隆起的地面最高点
就可以看到,一所寺庙和一座建筑物的顶端,那
就是圣地尼克坦的阿什拉姆,它掩映在阿玛拉
克丛林和雄伟的撒尔树林荫道之中。
我的学校在这里已度过了15个春秋,其间
历经艰难并常常发生危机。由于带有诗人的不
幸名声,我在赢得乡亲们的信任和回避官僚机
构猜疑方面十分困难。最后,我终于做到了这
一点,这在某种程度要归功于我从未对此抱有
过高期望这一点上,它是我不依赖于外界的同
情、帮助和建议,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的结
果。我的财产虽然极其微薄,并背负了一大笔
债务,但贫穷本身给了我充分的自由,使我能依
靠真理而不去依靠物质。
由于这所学校的发展并不单纯是我的教义
135
的贯彻,而是我生命成长的一部分,因而它的理
想伴随着它的成熟而变化,正如一颗果子的成
熟,不仅在于外形的长大,颜色的加深,更在于
它内部果肉品质的变化。我的思想始于实施慈
善的目的。我勤奋工作,然而只能从历数我在
金钱、精力和时间上所做的牺牲而得到满足;以
我不倦的善德而自豪。但是,其结果却价值很
小。我不断地建造一个又一个的体系,而后又
毁掉它们。我消耗了时光,但在我的心中,业绩
依然是一片空白。我清楚地记得,我父亲的一
位早期的学生来到这儿曾对我说;"我所看到的
像是一座婚礼大厅,一切都已准备停当,唯一缺
少新郎。"我所犯的错误就在于,以为我自己的
目的正是那位新郎。然而我内心渐渐地发现了
它的核心。这核心在于工作成果,不在我的希
望,而在真理。我独坐在圣地尼克坦住宅的上
层阳台上,注视着眼前撒拉林荫道旁树木的顶
端。我把我的心从自己的规划和筹算中收回来,
从日常辛劳中收回来,默默地将它放在弥散于
空中的宁静中;渐渐地,我的心充实了。我开
始通过我灵魂的眼睛来看周围的世界。我仿佛
看到,这些树木是从缄默大地内心中升腾起的
无言的诗歌,孩子们的喊叫和笑声在黄昏的天
空中迥荡,像是树木从人类生命深处发出的活
・ 136
生生的声音。我在阳光中得到了启示,它触摸
着我的内在心灵,我感受到充实的天空用我们
古代圣人的话对我说;"若非天空中充满了爱,
何人能在此世中运动、奋斗和生活呢?"于是,我
从为获得成果而进行的奋斗中,从施善于人的
・ 野心中,转回到我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当我 
感到一个人的生命生活于真理之中即是生活在
世界万物中时,外在争斗的不安气氛消逝了,自
发创造的力量通过万物的中心找到了它的途
径。即使是现在,我们学校工作中一切肤浅的
和无效的东西,都是由于对深藏于我们心中的
精神的不信任,由于我们根深蒂固的妄自尊大
的意识,由于我们有在外部寻找失败原因的习
惯,以及由于依靠拧紧组织的螺丝钉修补工作
松懈所引起的。从我的经验得知,如果教育别
人的要求过于强烈,其结果往往是贫乏空洞的,
并且会掺杂进一些非真理的成分,特别是在精
神生活的教育方面更是如此。我们的宗教信仰
和实践中的一切虚伪和自欺,都是教师们过激
行为的结果。以我们精神所达到的高 度来看, 挚
获得和给与是同样的东西;正如一盏灯,照亮自
身和照亮他物是同样的。倘若一个人把向别人
播道当作自己的职业,那么他就是在混淆视听,
而不是在指明真理。宗教的教义决不能以课程
137
的形式传播,活生生的宗教在哪里,它就在哪
里。因此,神的追求者的森林隐居地也是精神
生活的真正学校,他们的理想即使是在当代也
是适用的。宗教不是分裂的东西,它不是学校
日程安排表上各门课程中的一门课,不能按照
固定的日程每周或每日把它分散开来。它是我
们整个存在的真理,是我们同无限之人格联系
的意识,是我们生命的真正重心。要想得到它,
我们的童年必须生活于这样一个地方;精神世
界的真理没有为一大堆俗人认为重要的必需品
所遮蔽;生活简朴,时间悠闲,空间宽裕,空气清
新,充满着自然的安宁;人们完全相信,在他们
面前有着永恒的生命。
然而,有人会问道,我是否已在我的学校实
现了我的理想。我的固答是,我们难以用外部
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是否实现全部最高理想。它
的成效不能通过结果立即感受到。我们完全承
认在我们的阿什拉姆的人生活中有不平等和多
样性存在。我们决不试图依靠消除本性的区别
和训练学员来达到某种外在的统一。我们有些

一。
人属于梵社派【1,有的属于其他印度教派别,

【1】 梵社∶近代印度教改革派社团之一,1828年由罗易
创建,泰戈尔的父亲德・泰戈尔为其早期领导人之
—--译者注
138
有的则是基督教徒。由于我们不涉及教派主义
的信条和教义,因此这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并
没给我们带来什么困难。我知道,聚集在阿什
拉姆的这些人,对于此学校的理想和在此处生
活的重视,在深度和热情上有着很大差异。我
知道,我们对于更高生命的领悟还未能大大超
过对世俗物欲和名誉的贪婪。然而我确信,大
量的证据会证明,阿什拉姆的理想正在日复一
日地深入我们的本性。我们生命之弦的乐声正
在不知不觉地融入更纯洁的精神合奏之中。无
论我们来到这儿的最初动机是什么,通过一切
嘈杂的喧闹声不断响起的是这样的呼声;至静,
全善,和"一"。这儿的天空像是渗透了无限的
声音,使清晨的安宁和夜晚的寂静,充满深奥的
意境,透过秋天的苏莉花和夏天的玛拉蒂花的
白色花簇,传来了自我奉献于崇拜的完美的信
息。
非印度人很难于理解在阿什拉姆,即森林
圣地周围的聚合。因为,在印度,森林学校像莲
花一样怒放,在日光星辉的清净天空下绚丽多
彩。印度的气候常常邀请人们到露天去;她的
巨川大江的奔流声是庄严的赞歌;她无限宽广
的平原以超世的寂默围绕着我们的家园;在那
儿,太阳从绿色大地的边际升起,像是那看不
139
见的供奉者送给未知的供品,黄昏时它降落到
西方,又像是自然向永恒敬礼的华美礼仪。在
印度,树荫热情好客,大地的尘土向我们伸展它
褐色的臂膀,空气为我们披上温暧的衣被。这
一切总是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启示,这是确切的
事实。因此我们感到,印度的天职是通过与世
界灵魂的合一在最高灵魂中实现人类灵魂的真
理。古代森林学校就是这天职的质朴形式。它
依然激励我们去追求在创造的一切形式中,在
人类爱的关系中洞察无限;在我们呼吸的气息
中,在我们眼前的光明中,在我们沐浴的水
中,在我们生死的大地上,感知无限。因此我知
道-—我从我的经验得知——聚合在阿什拉姆
的学生和教师们正在逐日解放思想,正在逐日
增长无限的意识,这不是通过某种教学过程或
外在的戒律,而是通过充满此处的一种不可见
的神秘气息,和对生活于此的与神深刻交流的
灵魂的怀念得来的。
我希望,我已解释清楚,引导我建立阿什拉
姆学校的主观目的是如何逐渐失去其独立性并
同支配此地的目的结合在一起的。一句话,我的
工作在阿什拉姆的精神中发现了它的灵魂。毋
庸置疑,那个灵魂有其外在形式,这就是学校。
这些年来,我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尽力贯彻基
140
于我对孩子心灵认识的经验而提出的教育理
'论。
我相信,正如我以前指出的,孩子们的潜意
识比他们的显意识智力更为积极。我们学校绝
大部分最重要的课程都是通过潜意识进行教学
的。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正是通过它们渗入我
们的本性,这不仅没使我们感到疲劳,相反给了
我们欢乐。潜意识的认识能力完全与我们的生
活合一。它不像一盏可以被点亮并从外部调节
的灯,而像徽火虫所具有的那种通过生命过程
放出的光线。
幸运的是,我生长在一个文学、音乐和艺术
已成为本能的家庭中。我的兄弟和堂兄弟们生
活于自由思想之中,而且他们大多具有天生的
艺术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我很早就开
始思考,就梦想,就表达我的思想。我们家庭在
宗教和社会理想方面摆脱了一切陈规旧俗,正
因为我们摆脱了正统的信仰和习惯,因而受到
社会的排斥。这使我们的思想自由无所畏惧,并
努力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进行试验。这就是我
早期所受的教育,这就是我的心理才能和艺术
才能能尽情发挥的自由和欢乐。因为我是在这
使我的思想活跃,并给了我充分养料的自然环
境中成长的,所以我决不能忍受苛刻的学校体
141
系的折磨。
当我创立我的学校的时候,依靠的是只我
早年的生活经验。我,确实感到,最必需的是文
化气息。而不要正规的教学方法。我十分幸运
的是,有一位前途灿烂正在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的青年大学生,名叫萨地什。钱德拉・罗易,被
我的学校所吸引,并把他的生命奉献于贯彻实
行我的思想。他年仅 19岁,却有一个崇高的灵
魂,他的思想世界车富多彩,极力追求自然和人
类思想王国中一切美丽和伟大的东西。他是一
个诗人,假如他活得长些,一定能在世界文学
史上占据一个不朽的地位,然而他在 20岁时死
去,只在我们学校工作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孩子
们和他在一起,从未感到被禁锢在有限的教室
里。倒好像是在各处漫游。春天,孩子们跟他一
起去森林,撒尔树开满鲜花。他向孩子何背通他
喜爱的诗歌,欣喜若狂。他常常给孩子们朗读
莎士比亚甚至布朗宁的作品,——因为他最喜
爱布朗宁的作品,——以他那极好人的表达力,
用孟加拉语讲解。他从不怀疑孩子们的理解力;
无论他对孩子们谈论什么,朗读什么,其题目都
是他自已感兴趣的。他知道,让孩子们逐字逐
句地、精确地理解作品,完全没有必要,重要的
是要引起他们的趣味,在这方面,他总是成功
142
的。他不像其他教师那样,仅仅是一个教科书
的运载工具。他使他的教学人格化,他自身就
是其来源,因此,他的教学是从生活材料中来
的,易于被活的人类本质所吸收。他成功的真
正原因在于他对生活,对思想,对他周围的万
物,对同他接触的孩子们的强烈兴趣。他的灵
感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他情感丰富的心灵
与世界的直接沟通。季节作用于他身上的效果
如同作用于植物身上一样。看来。他在血液中
感受到那总是遨游于空间,飘浮于空气中,闪烁
于太空中,震颤于地下草根里的、不可见的自然
信息。他研究文学不带有丝毫书斋气味。 他有
能力像看到他的朋友那样看到面前的思想和生
活的各种形式、微妙。
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十分幸运,因为他们不
是从教科书中,而是从有生气的教师那里学到
知识。难道我们没有被那些教科书,像绝大多
数生活必需品那样,割裂我们与我们的世界之
间的联系吗?我们已经养成用书页封闭我们心
灵之窗的恶习,书籍里的词语像膏药一样贴在 
心理的皮肤上,使我们的心灵不能与真理直接
接触。书本真理的整个世界成了外面有墙圈的
一个坚固堡垒,我们就栖身于其内,隔绝了与神
创的交流。当然,贬低书本的用处是愚蠢的。然
尊了宁

143
而,同时应该承认,书本有它的局限和它的危
险。无论如何,在初期教育阶段,孩子们应该
通过自然过程——直接通过人和物得到真理之
课。
由于确信这一点,我把我的全部财产用于
在阿什拉姆创造一种理想的气氛。歌曲并不是
为少年的心灵而特别创作的,而是一个诗人为
自已的欢悦而写作的。实际上,我的《吉檀迦利》
表达诗歌大部分是在这儿写成的。当诗刚写成,
像鲜花初开的时节,我把这些诗歌唱给孩子们
听,他们聚在一起学唱这些诗歌。到了七月,在闲
暇时间,在雨季即将来临的黄昏,在夜晚的月光
沐浴下,孩子们就围坐在露天欢唱这些歌儿。我
后来所有的剧本都是在这儿写成的,而写成后
孩子们就上演这些戏剧。为了庆祝他们的节日,
我还写作了歌剧。当我给教师们朗读我新创作
的散文或诗歌时,无论什么主题,孩子们也可以
随便进入房间来听。他们这样做不会感到有丝
毫压力,如果不邀请他们,他们还会感到委曲。
就在我离开印度前几个星期,我还给他们朗读
由我译成孟加拉语的布朗宁的诗剧《卢雷亚.》。
我朗读这部诗剧用了两个晚上。在第二个晚上,
到场的孩子们仍如第一次那样多。凡是看过这
些孩子们演出的戏剧的人,都对他们惊人的表
144
演能力而惊叹不已,因为他们从未受过舞台表
演艺术的训练。尽管这些戏剧不全是学生剧,然
而他们在演出时本能地进入剧情精神。他们追
求对剧情微妙地理解和同情。一个剧作家往往
在自己作品演出时怀有焦虑不安和刻意求全的
感觉,尽管我也同样如此,但我从未对孩子们的
演出感到失望,我也不允许教师们干涉孩子们
表现自己的性格。孩子们还常常自已创作剧本
或即兴演出他们自己的作品,并邀请我们观看
他们的演出。他们的文学俱乐部经常举行会议,
他们还办了至少三种连环画杂志,由学校的三
个部分别负责编绘,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种是由
幼儿部办的。我学校里的许多孩子在绘画方面
表现了突出的才华,他们的发展不是通过常规
的临摹法,而是按他自己的爱好任其发展,并借
助于有些美术家的偶然来访,用他们的作品来
激发这些孩子。
我的学校初办之时,我的孩子们对音乐没
有明显的爱好。起初,我没有聘请音乐教师,也
没有强迫孩子们上音乐课。我仅仅创造了一些
机会,让那些有音乐天赋的人能够表现他们的
音乐修养。这样使孩子们的耳朵受到不自觉的
熏陶。渐渐地,大部分孩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
和爱好,我看出他们已愿意接受正式训练了,这
145
时,我聘请了音乐教师。
在我们学校,孩子们起得很早,有时天亮以
前就起床。他们自己打水沐浴,自已整理床铺。
他们做一切能培养他们自助精神的事。
我信奉沉思的作用,因而我在早晚各留出
15分钟用于沉思默想。我自己坚持沉思,可并
不期望孩子们成为伪君子并假装在沉思。但我
坚持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必须要静,以锻炼他们
的自制能力,当然他们可以不去专注于对神的
沉思而去注视树木间跳跃的松鼠。
对这样一所学校的任何描述 肯定是不够
的。因为这所学校最重要的因素是气氛,事实
上,它不是一所用专制的权威强制孩子们的学
校。我常常设法使孩子们了解这是他们自己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的生活应该得到充分
而又自由的表现。在学校管理中,他们有着自
己的地位,在惩罚孩子时,我们主要依靠孩子们
自己的法庭。
总之,我要提醒我的听众,在走时不要带着
对这个阿什拉姆学校的虚假和夸张的印象。在 么严
一篇论文里叙述某一思想时,其结果必然是过
分简单而又过分完整。然而在实际中。通过活生
生的、纷纭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材料而表现出来
的思想却并非如此清晰和完美。我们受到人类
146
本性和外部环境的遮蔽,我们有些人不甚相信
孩子的心灵是活生生的有机体,有些人则带有
从善是外力作用的偏见。另一方面,孩子们的
接受能力程度不同,并且大多难免有过失。少
年犯罪会出乎意料地出现,使我们对我们自己
理想的效果发生怀疑。我们经过了怀疑和复旧
的黑暗时期。然而这些冲突和波动是现实的真
实部分。有生命力的理想决不能像钟表一样,
精确计算它的每一秒钟。坚信自已理想的人,
必须在挫折和失败中去检验理想的真理性,这
些挫折和失败会引诱他们脱离他们的道路。就
我来说,我相信生活原则,相信人的灵魂,胜于
相信方法。我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心灵的自由,
这只能通过自由的途径才能达到——尽管自由
就像生活本身一样是有危险和责任的。我确实
知道,但大多数人看来都忘记了孩子们是有生

命力的人——比成年人更有生命力,成年人习
惯于用习俗的外壳把自已遮蔽起来。因而,孩子
们不仅要有上课的学校,还要有能够培养人格 
之爱的精神世界,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发
展来说是绝对必需的。在阿什拉姆学校,人们为
生命的最高目的、在自然的安宁之中聚集到一
起。在那儿,生命不仅是静思的,,而且是在活动
中觉醒的;在那儿,孩子们的心灵不会被强迫去
147
信仰;在那儿,他们要去将人的世界实现为他们
渴望成为其居民的天国;在那儿,日出、日落和
静寂的、灿烂的群星,每天都受到孩子们的重
视;在那儿,人们在花儿与果实的盛会中尽情地
享受着欢乐;在那儿,年轻人与老年人,教师与
学生围坐同一张桌子,共进地们世俗之餐和永
恒生命之餐。

148
论 沉 思
有…-些东西,我们可从外部得到它们并把
它们作为我们自己的拥有物。然而,沉思与此
相反,它始终处于深人一些伟大真理的核心部
分的过程中,因此。最终我们将为它所占据。
现在让我们通过比较来看看财富 是什么。
金钱代表劳动的多少。据此我可以把劳动与人
相分离,并将劳动变成我自己的财产。我从外
部得到它并将它转化成我自己的力量。
再来看知识,有一种知识是我们从他人那
里获得的。另一种知识是我们通过观察、经验
和推理过程得到的。
以上这些努力的目的都是为了占有我们之
外的东西,并将它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在这
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和生理能量的使用方式
是与湿思截然相反的。

1:3
那只有通过沉思,我们才能认识最高层次
的真理(东西),当我们的意识完全沉浸在沉思
之中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仅是一种获
得,而且是我们与它的合一。
因此,只有通过沉思,当我们的灵魂与最高
真理联系在一起时,我们所有的活动、言词、行
为才能变成真实的。
让我在这里为你们引用一段在印度经常被
引用的有关沉思的话;
Om bhur bhuvah svah
tat savitur varenyam bhargo beva-
sya dhimahi
dhiyo yo nah prachodayat
"OM"的意思是圆满;它是表示无限、完
美,永恒的象征词。"OM"的发音是"唯",这个
声音本身就是完整,它代表万物的整体。
我们一切沉思都是由"喹"开始并由"喹"结
束。发出这个声音,心灵就会漾溢起无限圆满
的感觉,就会从狭隘自私的世界中摆脱出来。
Bhur dhuvah svah
"Bhur"的意思是大地。
"Bhuvah"的意思是中间地区,即天空。
"Svah"的意思是群星所在的地区。
大地,天空,星界。你必须把你的心灵置于
150
这个宇宙的中心。你必须亲证你生于其中的那
个无限,你不仅属于地球的某一特定地点,而且
属于整个世界。
Tat savitur varenyam bhargo devas-
ya dhimahi
我沉思宇宙创造者那值得敬慕的能量。"创
造者"这个词的含意由于经常使用而变得庸
俗了。只有当你把广漠的宇宙整体带进你自觉
的视野之时,你才能说。神从他那无限的创造力
中创造了这个世界。但神创造世界并不是一次
性的活动,而是每时每刻连续不断的创造。
所有这一切表明创造者的无限意志。它不
像万有引力定律,也不像我不能崇拜的或不能
认领我们崇拜的某些抽象物。但这段话说的是
力量是"值得敬慕的",它认领了我们的崇拜,因
为它属于一个至上者,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抽象。
这个力量体现在哪里?
一方面,它是大地、天空、星界;另一方面,
它是我们的意识。
由于这世界在我的意识中有它的另一面,
因此在自我和世界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联系。倘
若在它的源泉和中心没有意识、至上意识的存
在,那么它就不可能成为世界。
神的力量一经迸发就向前奔流,它既是我
151
的意识,又是外部世界的意识。它的分裂往往
是我们自己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创造的这两个
方面正如它们出于同一来源一样,是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
因此六沉思意味着我的意识和外部广漠世
界的合一。那么,这种统一在何处呢?
在那伟大力量之中,在发射出自我意识和
外部世界意识的伟大力量之中。
对这的沉思并非使我占有了某物,而是要
弃绝自我,使我与一切创造物融为一体。
这就是我们引用的有关沉思的精义。我们
要用心记住这活,——反复地背诵它,直到我们
的心灵安定下来,排除一切迷乱杂念为止。这
里没有损失,没有畏惧,没有要我们忍受的痛
苦——我们与别人的关系变得单纯、自然一—
我们变得自由了。沉思——就是去领悟真理,去
生活,去运动,并在沉思中去获得我们的存在。
让我再告诉你们有关的另—段话,那是在
我们学校里,孩子们沉思和每日祈祷时所使用 
的一段话∶
Om pita no'si, pita no bodhi, Namas-
te'stu
Pita no'si 的意思是;你是我们的父亲。
Pita no bodhi给我们意识,让我们在其
152
中顿悟——你是我们的父亲。
Namaste'stu 的意思是∶我向你致敬——
让它成为真实的。
我们的孩子经常使用的是这段话的第一部
分。
让我解释一下我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Pita no'si。这句话开宗明义就断言;神是
我们的父亲。
然而,这个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得到
实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不完美、受苦和犯罪的
原因。因此,我们祈求能够在我们的意识中实
现这一真理,我们祈求能够这样去做。
这一段话的结尾是 Namaste。让我的
Namah 成为真实的吧,因为 Namah 就是真
实。当我完全实现了这个伟大真理——神是
我们的父亲——那么,我的生命将以它的
Namah,以它的谦卑,以它的自制,在敬仰崇
拜的温馨中去表达它自己的真理。
我们在祈祷中有时虽然没有用我们的全部
心思去充分认识所用的词语,而只是机械地说
出它们的发音,然而它们使我们得到满足。"父
亲"就是这样的一个词。
因此,在我们的沉思中必须更深刻地理解
"父亲"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使我们的心灵处
153
于和它的真实的和谐之中。
我们是通过规律的中介根据这个世界向我
们显现的模样去认识它的。在我们的心灵中,
可以将这世界看作是一个力量和物质的世界,
这样,我们同这世界的关系就成了单纯的机械
的科学的关系。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便
失去了人内在的最高真理。人是什么?他是一
个人格存在物。但规律不考虑这一点。规律是
关于我们肉体的生理学,关于我们精神的心理
学,关于我们存在的机械论。当我们面向我们
的人格本质时,我们知道任何规律都是无法解
释它的。因此,科学并不研究有关我们自我真
理的基础。如果整个世界变成一部机器,那么
就无所谓把创造者看作父亲,或看作我们印度
人经常称之为的"母亲"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世界仅仅看作是力量的结
合,那么也无所谓崇拜了。然而,我们不仅是生
理的或心理的,我们是男人和女人。我们必须
在整个世界中找到我们是人的无限意义。
科学依靠普遍规律来解释我的肉 体 存 在。
于是我发现,我的肉体并不是创造的一个孤立
事件,而是一个伟大统一的一部分。而后我又
发现,甚至我的思想也是在与世界上所发生的
一切事物的和谐中思维着;再次,我便能借助于

164
思想找出统治宇宙的所有的伟大规律。
然而,科学要求我到此为止。对于科学来
说,肉体和思想的规律在宇宙中有其基础,然而
人格则没有它的基础。我们感到,不能接受这
一点。因为,如果人格不像其他事物一样与真
理有着永恒联系,那么人格岂不成了某种随意
幻想的怪物了吗?为什么人格又确实存在于这
个世界中?它是如何存在于世的呢?我的个人
的存在事实必须有一个无限之人的真理来支
持。我依据直接感知到的、存在于我们内心的
这个"我",发现了一个伟大真理;肯定存在着一
个无限的"我"。
问题又出现了,"我们同这个大我的关系
如何呢?"人们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所得到的回答
是∶它是一切关系中最紧密的关系——爱的关
系。
它不能是其他关系,因为只有当它是爱的
关系之时,才是最完美的关系。
国王和臣民,主人和奴仆,立法者和服从法 
律者——这些关系都是为了一个特定用途的
个别关系。这里并没涉及存在整体。但是人格
"我"必然与无限人格有着完美的联系。它不能
是其他情况。因为我们已经爱了并在爱中得到
人格的无限满足,所以我们逐渐认识到。我们同
155
无限人格的关系是爱的关系。这样,人们学会
了说"我们的父亲"。不仅是国王,不仅是主人,
而且是父亲。
这就是说,在"他"和我们中有着共同的东
西——即在这个永恒之人和有限小人之间有着
某种共同的东西。
然而,问题还没解决,为什么我要用"父亲"
一词来代表人类的人格联系?为什么我们不能
发明别的词?这个词难道不是太有限和太小了
吗?
在梵语中,"父亲"一词包括"母亲"在内。我
侗经常在双重形式上使用"Pitaru"这个词,它
的意思是"父亲和母亲"。人生于母亲的怀抱,但
是人生于母亲并不像雨来自云。确凿无疑的事
实是;在我的母亲和父亲的怀抱中形成了我的
生命。这显示了,人格的理念已经在那里了。在
这儿,我们找到了我们同无限之人的联系。我
们知道;我们生于爱情——我们的关系就是爱
情关系。我们感到∶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与
神永恒联系的真实象征。我必须时时刻刻去实
现这个真理。我必须认识∶我与我的父亲是永
恒地联系在一起的。于是,我超越于琐事之上,
整个世界因我而获得意义。
因此,第一个祈祷便是亲证神即父亲。你
156
创造了星辰和世界,你超然于我之上;然而有一
件事我是非常清楚的;你是父亲。
婴儿虽不懂得他母亲活动的一切情况,但
他知道她是他的母亲。
同样,我虽不了解关于神的其他事情,但我
知道;你是我的父亲。
让我所有的意识伴随着这一理念——你是
我的父亲——像火一样地燃烧起来吧。统 治
宇宙万物的至上者是我的父亲,让这观念每日
成为我思想的中心吧。
pita no bodhi。让我在这伟大真理——你
是我的父亲——的光明照耀下醒来吧。
我像一个赤身裸体的孩子,把我的全部思
想放在你的怀抱中,寻求你终日的照看和保护。
然后是 Namah。
我的整个自我将成为真实。这是人类之爱
的最高喜悦。
Namaste,namah——让它成为真实。
我与那无限的"大我"联系在一起,因而我
的真正态度不是自豪,不是自满,而是自我投
人 Namaste'stu。
我还没有介绍完我的孩子们用于祈祷和沉
思的话语。
你们必须记住,这些祷词是从我国最古老
157
的经典 《吠陀》【1】的不同地方摘引出来,汇集
在一起的。它们不是按照原书的前后连续顺序
从书中的一个地方摘出来的。我的父亲把他的
一生献给了对神的崇拜,他从无穷无尽的智慧
宝库——不朽的《吠陀》和 《吠檀多》【2】中收集
了这些话。
我们祷词的下一行是;
Ma ma himsi。不要以死亡来打击我。
我们应当全面理解这句话的含意。你们已
经听到我在这祷词的第一行所说的;"你是我的
父亲。"这个真理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生于这个
伟大父亲的思想之中。那是人类的终极和目的,
是人类生命的圆满实现。
虽然我们确实是与这伟大父亲联系在一
起,但仍存在着一些阻止我们完全实现这个真
理的障碍,这就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根源。动物
也有它们的痛苦,它们遭受着敌害攻击和生理
不健全之苦,这些痛苦促使它们去更多地挣扎,

【1】 《吠陀》;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经
典,约成书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主要
内容是对神的赞歌、祭词、咒语等。 -译者注
【2】 《吠植多》∶即《梵经》,印度教正统派哲学吠檀多哲学
的最基本的经典,作者是跋达罗衍那,约成书于200.
年至 450年间,其内容进一步发挥了《奥义书》的理
论 --译者注
158
去满足它们自然生活的需求,去同这些障碍进
行斗争。这本身是一种欢乐。我们可以确信它
们真实地享受到了生活的乐趣,因为通过这种
刺激,它们会反抗障碍,激发它们的全部活力。
否则,它们就会像植物界一样。生命为了实现
圆满必然要有其障碍,生命就是依靠不断地同
障碍作斗争来实现其至上和尊贵的。然而,对
于动物来说,所有障碍都伴随着痛苦的感觉。
对于人类来说,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另外的
痛苦根源。同样,我们必须寻找生活资料,反
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敌人。然而,这不是一
切——奇怪的是,人虽然和动物生活于同一
个世界里,有着要处理的相似的生活问题,然而
人还有其他要为之抵制和提防的事情,尽管这
些事情并不十分确定。当我们追逐财富,沉迷
恋于财产,或沉溺于奢侈,或沉醉于安乐——
当我们被世俗的东西所包围——人们仍然会
感到不满足,并发出祈祷之声,当然不是向地上
的自然力量祈求——诸如空气,火 等,——而
是向某些人们不完全认识的存在祈求时,人们
不同于动物的要求就会微微闪现。人们往往会
发出这样的祈求。"救救我吧"——"啊,不要以
死来打击我。"
我在这里不是指生理死亡,因为我们都懂
159
得,我们的生理死亡是必然的,所以向我们伟大
父亲的祈祷不是祈求生理上的不死。人们已经
本能地感觉到,生理生命不是最终的——他们
必须争取再高的生命。于是他们向神呐喊——
不要把我留在这死亡的幽地。它不能满足我的
灵魂。我有饭吃并且有觉睡,然而我仍不满足。
我于此之中没有发现我的好处——我感到饥
饿。孩子们的哭叫是向母亲要吃的,那是要母
亲用她自己的生命来提供食物,于是我们向永
恒的母亲哭叫∶"不要以死亡来打击我"。而要给
予我来自您自己本质的生 命——这就是那呐
喊—一我感到饥饿。我的灵魂正在遭受死亡的
打击,因为它在其周围没有找到食粮。
Vishvani deva savitar duritani paras-
uVa。
神啊,我的伟大父亲,把我从这罪恶世界中
拯救出来。
如果这个自我的生命试图为自 己得 到一
切,那么它要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因为它是
非自然的,因为它的真正生命是自由生命,因为
它为反抗牢笼而损伤了翅膀。这个牢笼对于灵
魂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它在牢笼里高喊;"我还
没有达到我的圆满。"它向牢门撞击,并从这冲
撞和痛苦中,完全意识到自我的这个生命不是
160
真理,真理是灵魂的更大的生命。我们的痛苦
由此而生,我们说;"打碎这牢笼。我不要这自
我。""打碎一切罪恶、私欲,贪婪,认我为你的孩
子——你的孩子,不是这死亡世界的孩子。"
如果我们想在伟大父亲中 实现 圆满的意
识,我们就这样祈祷。最大的障碍是自私的生
命。因此,人们对神的祈祷不是祈求世俗的物
品,而是祈求建立与伟大父亲的完整彻底的联
系。
Yad bhadram tan na asuva
给予我们以善德。
我们经常使用这句祷词,要求我们的伟大
父亲告诉我们,给予我们以善德,但我们不知
道,倘若我们得到全部回答,这句祷词将是多么
可怕。如果明白了最高的善是什么,几乎没人
敢要求得到它。谁能够把生命净化、摆脱罪恶
的桎梏,谁能够毫不畏惧地要求神履行他的业
绩,谁敢于说;"我净化了我的心灵,除尽了私欲
和畏惧的冲动,除尽了狭隘自我的生命的忧愁,
并且斑在我可以提出最完美的要求;'给我以善
咤,无论以什么形式——哪怕是以痛苦、损失、
侮辱、丧亲的形式——我都将乐意接受,因为我
知道它来自于你。""。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提出
这个要求。
16
虽然我们软弱无力,但我们必须做这样的
析祷。因为我们知道。尽管我们可能陷入悲愁
苦恼之中,然而认识到他是生活在伟大父亲之
中的人,将会乐意地接受来自伟大父亲之手的
任何东西。那就是自由。因为自由不在于单纯
的欢乐之中。当我们不怕危险、死亡、匮乏和愁
苦、并感到的时候——当我们毫不怀疑生命在 
于伟大父亲之中的时候——万物将会随福音欣
然而至,我们能谦卑而又欢悦地接受它们,并低
头致礼。
Namah sambhavaya
"我向你敬礼,因为你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
欢乐。"我们喜气洋洋地欢迎通过各种渠道奔涌
而至的一切欢乐之流,我们为此而向你敬礼。
Mayobhavaya cha
"我向你敬礼,还在于你给我们带 来了福
祉。这福祉既包括生命的欢乐,又包括生命的
苦恼;既包括丧失,又包括得到。我 向你敬
礼——向给我们以痛苦、烦恼和丧失的你敬礼。
Namah shivaya cha shivataraya cha。
"我向你敬礼,因为你是善,你是最高的
善。"
这就是我们沉思的全部内容。第一部分是
祈祷意识,它祈求能感知到。我不仅生活在大
162
地、空气和水的世界里,而且生活在人格的世界
里,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是
生活于爱中——那么我们就会感到,离开了爱,
生命就会失调。直到我们意识到我们与伟大父
亲联系的时候,我们才能感觉到这一点。然而,
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又会感到这是如此
不协调,它打击了我们,使我们感到它就是死
亡。而当我们稍稍有了被伟大父亲之爱所包围
的意识时,它就会变得难以忍受。
然后。我们祈祷摆脱了物的自由,祈祷最高
的善——即上帝那儿的自由。
最后是结论。我们向他敬礼,我们的全部
生活欢乐在于他之中,灵魂福祉在于他之中,善
在于他之中。

163
论 妇女
雄性动物生性好斗,恣意互相残杀。这是自
然所许诺的,因为,相对而言,雌性对于自然的
目的来说是必需要的,而雄性几乎并不是必需
的。自然有着节俭的天性,它对于那些争食贪
吃、但在偿还自然的债务上无所贡献的、饥饿的
小动物并不给予特殊照看。因此,在昆虫界我们
亲眼可见的一种现象是,雌性毅然承担起把雄
虫数量压缩到最低需要限度的责任。
但是,在人类世界,由于大大减轻了男性对
自然的责任,因此,他们在职业和事业上有了自
由。据说,人类的定义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制
造工具,是超出自然的事。事实上,由于我们
具有制造工具的能力,因而我们能够向自然挑
战。男人的大部分精力是自由的,他们发展这
种权力,并且变得令人可怕。因此,尽管妇女在
164
生活领域是依然占据着天赋的高位,但男人在
精神领域里却创造并扩展着他们的骤土。为完
成这项伟大工作,必需实现思想的独立和行动
的自由。
男人的优势在于他们在摆脱生理和情感束
缚方面有相对的自由,他们不受阻遏地向着扩
展他们生命的界限大步迈进。为此,他们经历
了革命和失败的难关险阻。他们的积累一而再、
再而三地被一扫而光,进步之流在它源泉之处
就消失殆尽。虽然成果相当丰硕,但是对照之
下,浪费依然是太大了,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
随着大部分财富的毁灭,对财富的史料记载也
被带走的时候,这种损失就更大了。经历过重
重灾难祸患,人们发现了真理——尽管他们还
没有完全利用这真理——这真理就是,在他的
创造物中必须维持道德和谐,才能使它们免于
毁灭;单单是无止境的为量扩张,不能导向真正
的进步,必须达到比例平衡,必须使结构与基础
和谐,才能表明真理的真正增长。
这个稳定的理想深深地孕育在妇女的天性
中。她们从来不眷恋于忙碌,她们决不会胡乱地
把好奇之箭射向黑暗之心。她们的全部方量本
能地工作,使事物臻于完满——因为那是生活
的规律。在生命的运动中,尽管没有什么最终的
165
东西,然而每前进一步都会发出完满的音律。甚
至幼芽也有完美的理想,花和果实同样如 此。
但是一座未竣工的建筑本身还不具备整体的理
想。因此,如果它无休止地继续发展,它就会发
展得超出其稳固的界限。 男性对知识文明的创
造是巴别塔【11,他们向自己基础挑战的勇敢使
自己的构造一次又一次地倾倒。人类历史是在
层层废墟上成长的;它不是像生命一样连续不
断地生长。现代战争即是这一点的一个图解。
经济和政治组织,仅表示机械的力量,是知识的
产物,它们很容易忘却那作为基础的生命世界
的重心。对权力和财产的贪婪永无满足 之时。
它与道德和精神的完美理想不相协调,最终会
有一只暴力的手放在它那沉重的材料上。
在历史的现阶段,文明几乎都被男性所独
占,这文明是权力的文明,在这文明中,妇女被
抛到一旁而黯然失色。因此,这文明失去了平
衡,它在战争中前进。它的原动力是毁灭力和
破坏力,它的各种仪礼是通过数量惊人的人类
牺牲来施行的。这文明由于它的片面性,沿着
一系列灾变急速地横冲直撞。最后连妇女也不
得不介人其内,并把她们的生命韵律投入到鲁.
【1】 巴别塔(Babel)∶犹太教、基督教《圣经》故事中,
挪亚的子孙拟造而未完成的一座摩天高塔。西方文
学常以此借喻空想计划或混乱。 —--译者注
166
莽的权力冲撞中去。
因为妇女的功能和土壤的那种被动功能不
无相似。它不仅帮助树木生长。而且把树木的生 
长控制在一定限度内。这树木必然会开始它的
生命历程,它向高生长,向四面八方扩张它的枝
叶,但它一切深层关系的基础都暗藏于地下,固
定在土壤中,这有助于它的生长。我们的文明
同样必须有它广阔、深厚和稳定的被动的要素,
它决不能仅仅是增长,还要有增长的和谐。它
不能全部都是音调,必须还要有节奏。这节奏
不是一个障碍,它类似河流的两岸;它能引导河
水永远向既定方向流,否则河流就会溢流到乱
七八糟的泥淖中失去自我。它是和谐的韵律,
这韵律不会阻止世界的运动,而只会把世界运
动引向真与美。
妇女天赋具有贞洁、谦恭、温顺的被动品
质,她们比男人具有更大的自我牺牲力量。她
们那种本性上的被动品质,可以把自然的强大
的力量转化为美的创造力—可以把野蛮因素
驯化成精致的温柔,以适应生活的需要。这种
被动品质赋予妇女以巨大和深沉的宁静,这对
生命的抚慰、养育和储存是十分必需的。倘若
生命全部是耗费过程,它就会像一个火箭一样,
急速飞向天空,发出耀眼闪光,瞬间就会燃尽而
167
化为灰烬。生命像一盏灯,在那里光的潜力比
起火焰来要大得多。生命潜力就是在妇女天生
的被动性的深处储藏着的。
我在别的地方曾说过,在西方世界的妇女
中可以看到躁动不安的情绪,那不是妇女正常
的本质。因为妇女需要在环境中有某些特殊的
和强暴的东西来使她们保持活跃的兴趣,这仅
是证明,她们已丧失了同自己真实世界的接触。
虽然,在西方,许多妇女和男人不满足平凡普通
的事物。她们总是追逐新奇怪异之物。尽力制造
虚假的独创性,其目的仅是为了使别人吃惊,而
不是使人感到满足。这些努力显然都不是生命
力的真正象征。它们对于妇女比对男人更加有
害,因为妇女的生命力比男人更强大。妇女是
种族的母亲,她们对周围的事物,对生活中的平
凡事物满怀兴趣;倘若她们没有那些兴趣,那么
种族就会灭亡。
假如不断使用外部刺激,使妇女形成心理
吸毒的习惯,沉迷于追逐耸人听闻的事物,那么
她们就会失去原有的、天生的高度感觉力,丧失
女性的美妙鲜艳,丧失维持种族所盛需的真正
力量。
一个男人只有在他的同伴那里发现权力或
实用的某些特殊才能时,他对同伴的兴趣才会
168
变得真实,然而一个妇女对她同伴感兴趣,并
不是由于同伴能对她有某种特别用处,也不是
由于同伴拥有某种能力,更不是由于她对这些
能力的特殊爱慕。而是由于同伴是活生生的人
类,是她的同类。因为妇女具有这种能力,所以
她们的魅力便征服了我们的心灵;她们丰富多
采的生命兴趣有着如此的有吸引力,以至于她
们的言语,她们的笑声,她们的一举一动,她们
的一切都变得高雅不凡;因为这高雅的情调就
在于那与我们周围万物兴趣的和谐之中。
幸运的是,我们日常世界中的平凡琐事也
有微妙的和不引人注目的美感,只有依靠我们
自已敏感的心灵,才能发现那由于是精神的、故
而不可见的妙处。倘若我们穿透外部屏障,就会
发现,这个平平常常的世界原来是奥妙无穷的。
通过爱的力量,我们直观地认识了这一真
理;妇女通过爱的力量发现了她们爱和同情的
目标尽管有着猥琐的外表,却仍然具有无限的
价值。若是妇女失去对普通事物兴趣勃勃的力
量,那闲暇就会以空虚威吓她们,因为她们的天
赋感觉力死掉了,在她们的外界事物中再也没
有什么能吸引她们注意力的东西了。因此,她们
必须使自己终日忙碌,但这不是为了利用时间,
而仅仅是为了使时间充实起来。我们的日常世
169
界像个乐簧,它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自身,但
那些有能力和精力集中的人入能听到无限透过空
寂演奏的音乐。但是,假如妇女形成自行评估
事物的习惯,那么,她们就会以狂乱不安来搅乱
你们的心灵,就会以她们永恒的爱情幽会来引
诱你们的灵魂,使你们竭力去依赖无穷无尽、枯
燥乏味的杂音来窒息无限的声音。
我的意思不是暗示家庭生活是妇女唯一的
生活。我的意思是说,人类世界是妇女的世界,
不论这世界是家庭的,或是其他的生命活动,都
是人类的活动,而不只是有机化的抽象活动。
不论何处,哪儿有具体的个人和人类的世
界,哪儿便有妇女的世界。家庭世界是这样的
世界,在那里,每个人都能发现他的价值在于他
是个人,因而他的价值不是市场价值,而是爱的
价值;这就是说,是神在他无限仁慈中赋予了他
所有创造物的价值。这个家庭世界是神赐给妇
女的礼物。她们向四面八方发出爱之光,这爱
之光,无所不至、无可阻挡,当需要的时候,她们
甚至可让它来证明她们女姓的本质。然而,不
容忽视的一个真理是,她们生于母亲怀抱中的
时刻,也就是她生于自己的真正世界、人类关
系世界的中心的时刻。
妇女可以运用她们的力量来打破事物的表
170
层,走向事物的中心y在那里,生活奥秘中居住
着兴趣的永恒源泉。男人没有力量到达这个境
界。妇女具有了这种力量,假如她们没有扼杀
它的话——妇女就会去热爱那些因其不寻常
的品性而不可爱的人们。男人在他们自己的世
界里必须履行责任。在这个世界里他不断创造
权势、财富和各种各样的组织。但是,神派遣妇
女去爱的那个世界,是一个凡人俗事的世界。她
们不是处在一个仙女们沉睡千年、等待着魔杖
触醒的神话世界。在神灵的世界里处处都有妇
女的魔杖,魔杖使她们的心灵保持清醒——但
这些既不是财富的金杖,也不是权势的铁棒。
所有精神教师都已宣称,个人具有无限的
价值。现时代蔓延流行的唯物主义为了残忍的
组织偶像而无情地牺性个人。只要宗教是唯物
主义的,只要人们崇拜众神是为了畏惧神灵的
恶毒,或是为了贪求财富与权势,那么,崇拜的
礼仪就是残忍的,它将索取无数的牺牲。随着
人们精神生活的增长,我们的崇拜将变为对爱
的崇拜
在文明的现阶段,只要对个人的损害不仅
被实践着,而且被赞誉称颂着,妇女就会为她们
是女性而感羞耻。因为神发出爱音,派遣妇女
来拒当个人的卫兵,在她们的神职中,个人对她

171
们来说高于陆军、海军、议会、商店和工厂。她
们在神自己的真实庙堂里供职,在那里,爱的价
值高于权力的价值。
然而由于男人以权势自豪,喜欢讽刺那些
活生生的事物和人类的关系,故而大量的妇
大声疾呼,以证实她们不是女人,她们是表现权
力和组织的真正代表。在现阶段,当她们仅仅
被看作是种族的母亲,人类生活必需品的管家、
人类对同情和爱这种更深层的精神需求的管家
时她们感到,她们的自尊受到了损害。
由于男人以虚伪的殷勤对人造的抽象偶像
的崇拜,感到耻辱的妇女正在打碎她们自己的
真神,这真神正期待着为爱作出自我牺性的崇
拜。
长期以来,妇女世界基础在社会硬壳下面,
一直在变动不已。近来,由于科学的扶助,文明
的男性化在不断增长,因而个人的完全真实性
越来越被漠视。组织正在蚕食个人关系的领域,
感情让位于法律。 在某些社会里。男性理想占
了上风,因而杀婴盛行,尽力把女性人口的比例
无情地压缩到最低限度。同类的事情以其他形
式发生于现代文明社会。对财富和权势的贪得
无厌,使妇女世界的大部分被剥夺了,家庭日益
被办公室所排挤。男性要把整个世界占为己有,
172
几乎不给妇女留下任何空间。这不仅是对妇女
的伤害,而且是对妇女的侮辱。
但是,不能由于男人权力的肆无忌惮,而把
妇女永远拉回到单纯装饰的地步。因为文明对
妇女的需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男人,而且可能更
为需要。在地球的地质史上,巨大灾变时期虽已
经过去了,但地球远未达到对一切权势、蛮横蔑
视的成熟。 商业竞争和争权夺势的文明必然要
让位于其力量深藏于美和恩泽的完美阶段。在
人类历史上,野心统治的时期是太长久了,因而
个人的每项权力都被掌权的扭曲了,人们只好
祈求罪恶的帮助来达到他们的善行。然而,这样
的行为不能长久,必然逐步消除;因为暴力的种
子潜伏在缝隙中,破坏的根子在黑暗中伸展,它
们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兴风作浪,导致破碎。
因此,尽管在历史的现阶段,男人依然坚持
着他们男性的优越性,并以石块建造他们的文
明,无视活生生的发展原则,然而,他们不能全
然把妇女的本质化为灰烬,也不能把妇女本质
化为他们无生命的建筑材料。妇女的家庭可以 
被粉碎,但妇女的自我没有被粉碎,而且也不可
能被粉碎。妇女不仅要追求生活的自由,反对
男人对事业的垄断,而且要反对男人对文明的
垄断,在那种垄断里,男人每日都在打击妇女的
173
心灵,并消耗妇女的生命。妇女必须依靠把她们
的全部力量投人到人类世界的创造中,来恢复
已丧失的社会平衡。组织的怪车正沿着生活大
道轰鸣作响地奔驰,一路撒下灾难和破坏,因为
它必须跑在世界其他事物的前面。因此妇女一
定要进入被损害的、残废的个人世界;她们一定
要声明,这世界中的无用和无足轻重的每个个
人都属于他们自己。她们必须尽力保护情感的
美好之花不受讲究效率的科学的嘲笑和烤炙。
她们必须扫除强加于生活之上的贪婪的组织力
量在各个方面造成的污染。妇女的责任变得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重大,即她们的工作领域远远
已超出家庭生活范围的时刻已经来临。这个世
界和那些被凌辱的个人已向她们提出申诉。这
些个人必须发现自己的真正价值,在阳光下再
次抬起他们的头,通过她们的爱来复兴对神之
爱的信仰。
男人们已经看到今日文明之弊端是建立在
民族主义基础上的——即建立在以经济学、政
治学和军国主义基础上的。男人们为使自己适
应于庞大的机械的组织,已丧失了他们的自由

和人性。人们希望,今后的文明,将不单纯地建
立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剥削与竞争的基础上,而
要建立在世界范围的社会合作上;不再建立在
174
效益的经济理想上,而要建立在互利的精神理
想上。那时,妇女将会拥有她们真正的地位。
由于男人们已经建起了范围广阔、规模巨
大的组织,因此他们已经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认
为这种巨大的权力自身具有某些完美性质。他
们的这种习惯已经积染成癖,要他们在当前进
步理想中看到真理丢失在哪里,是十分困难的。 
但是,如果妇女意识到她们的责任,就会以
她们新鲜思想和全部同情力量投入到建设精神
文明的新任务中去。当然,如果她们的视野肤浅
或过于狭窄,那么她们将贻误她们的伟大使命。
正是由于妇女被侮辱过,由于她们曾生活在一
种黑暗中,生活在男人的背后,因此我认为,她
们应在即将来临的文明中得到赔偿。
那些炫耀武力、残酷剥削的人,那些抛弃了
他们的导师关于温柔将统治地球的教导的人
们,必将败在下一代生命的手中。在古代,在史
前,诸如猛犸和恐龙之类的庞然大物的结果就
是如此,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绝种,它们的庞大身
躯和强壮筋肉具有巨大的力量,但是最后却让
位于那些筋肉软弱得多,身躯小得多的生物。
同样,妇女是较软弱的创造物——至少在外表
上是软弱的--她们的肌肉不够强健,她们
落在后面,常常被丢弃在那些巨大创造物——
175
男人们的阴影下,然而在未来的文明中,妇女将
占有她们的地位,男人必须为之让路。

176
书名=世界贤哲名著选译 ”
[ G e n er a l In f or m a tio n]
[General Information]
猫头鹰文库 第三辑 一个艺术家的
书名=世界贤哲名著选译  猫头鹰文库  第三辑  一个艺术家的
宗教观—泰戈尔讲演集
宗教观——泰戈尔讲演集
作者=姚鹏
作者=姚鹏
页数= 17 6
页数=176
S S号=1028 2575
SS号=10282575
出版日期= 19 8 9年0 3 月第1版
出版日期=1989年03月第1版
封面页
封面页
书名页
书名页
版权页
版权页
前言页
前言页
目录页
目录页
译者的话
译者的话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
一个艺术家的宗教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什么?
人格的世界
人格的世界
论再生
论再生
我的学校
我的学校
论沉思
论沉思
论妇女
论妇女
附录页
附录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