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文化建设 / 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2016 年第 3 期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战略意蕴
段立国
(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参与软实力竞争的战
略重点。探讨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战略意蕴,对增进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国际理解与国际认同,提升核心价值
观念国际传播的有效性,涵养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弘扬的内驱力等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对
丰富全球治理理念,促进国际共识凝聚,重构世界文化新格局和国际新秩序等具有重要世界意义; 对维护中国国家意识形
态安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等具有重要中国意义。
关键词: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 国际传播; 世界意义; 中国价值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5194( 2016) 03-0169-06
DOI:10.16501/j.cnki.50-1019/d.2016.03.029

在当前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图景中 ,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轴心和深层来源,
成为决定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 。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本国核心价值观念的有效国际
传播和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以增强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国际吸引力与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
家文化软实力竞争也因此日益聚焦核心价值观念的竞争,核心价值观念的竞争成为国与国之间“软实
力”较量的角力场。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特别是伴随近年来在国际格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显现
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成为这场软实力角力的重要参与力量 。探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
播的战略意蕴,积极涵养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培育与传播的内驱力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参与软实力竞争的战略重点

围绕核心价值观竞争而展开的国家软实力较量 ,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将不同意识形态、历史传统、
文化与价值体系的国家和民族卷入其中 。世界各国在软实力较量中呈现“百舸争流 ”之势。 大力推动当
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 ,是中国在国家软实力竞争洪流中赢得主动的关键一着,是中国参与国
家软实力竞争的战略重点。这是由核心价值观念在软实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 。
1. 1 核心价值观念是影响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
核心价值观念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领域形成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的价值“磁心 ”,是国家软实力的深
层来源。一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根本依托于该国核心价值观念对国际社会的吸引力 、影响力和认同力。
只有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认同 ,进而上升为国际社会普遍仰慕和遵循的
价值观念,这个国家才算得上是真正拥有了影响世界的强大“软实力 ”。 约瑟夫 · 奈曾指出,“当你有足
[1]XIII
够的魅力使人仰慕你的理念,并且追随你之所想时,就无需再动用大棒来驱使他们 ” ,并能够使其他
[1]10
国家“在一种可知而不可见的吸引力的作用下 ,不知不觉走到与你一致的道路上 ” 。 核心价值观念是
一国理念“魅力”与“吸引力”的集中彰显。因此,在软实力竞争中,一国核心价值观念的“魅力 ”与“吸引

收稿日期: 2016-02-1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的关键要素及其建设研究———以当代中国为中心”( 13&ZD036) ,项目负
责人: 沈壮海。
作者简介: 段立国( 1989—) ,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169·
·文化建设 / 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2016 年第 3 期

力”决定着该国软实力竞争的成败,核心价值观念成为影响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与核心因素 。
1. 2 核心价值观念在软实力竞争中发挥“道义军火库”作用
美国前新闻署署长爱德华·穆罗曾强调: “说服术是美国权力的一个关键要素。 美国说服术的军火
[2]94
库必须像我们的核武库一样随手可用 。” 爱德华所讲的“说服术”意指美国的国家“软实力 ”,而“说服
术”的“军火库”则根本指向于美国的价值观。而价值观要拥有“核武库”般的威力,则必须发挥其道义感
召力。“软实力依靠一种不同寻常的手段 ( 既非武力,也非金钱 ) 促成合作,它依靠的是共同价值观所产
[1]10-11
生的吸引力,以及实现这些价值观所需要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 核心价值观念集中概括和表达着一
个国家的发展理念、价值追求和基本国格,在国际交往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根本道义立场。 一国软实力
的提升,关键在于通过施展该国核心价值观念对其他国家的道义感召力 ,使本国核心价值观念占据道德
制高点,在国际社会形成对本国制度安排 、发展道路、精神信仰的广泛认可。一个国家正是借助核心价值
观念的道义力量,才使得该国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具有国际公认的正当性与合理性,进而在国家软
实力竞争中赢得主动。可见,核心价值观念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发挥最具威力的“军火库”作用。
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提升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重心
1. 3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软实力竞争 ,习近平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
[3]163
设的重点” ,并进一步提出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战略任务 。2013 年 12 月,习近平同志在
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当代
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
[3]161
面”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即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
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系的内核。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在于发挥核心价值观念的价值魅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
播应聚焦和着力于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通过增强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力、吸引力、认同力。可
见,
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着力点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重心。

2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世界意义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和价值体系的轴心 ,具有丰富而又深邃的文化与价值内涵,是促
进世界发展进步的宝贵文化资源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将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对世界发
展具有重要意义。
2. 1 丰富全球治理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新思路
当前,“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价值导向的 、多元行为体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
[4] [5]1
革和全球问题挑战的” 全球治理“已经成为超越一切的课题 ” 和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全球
[6]45
价值观必须是全球治理的基石” ,有效的全球治理依托于全球治理价值共识。 而全球治理价值共识
的形成,亟需多元治理价值理念的交融互促。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负载着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
念,其国际传播对丰富全球治理理念 ,提供全球治理新思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将为丰富全球治理理念贡献中国文化思想资源。“中国传统文化
[7]
提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是饱含中华文化底蕴和思想渊源的
价值观念,负载着中华民族优秀思想道德资源 ,是丰富和完善全球治理价值理念的思想宝库。 学者普遍
认为,当前全球治理最大的不足是“道德的缺失 ”。 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将为进一步完善全球治理
道德规约提供重要参照。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是蕴含中国当代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的思想资源 ,其国际
传播将为全球治理提供当代中国的现实“思想 ”。 正如有学者所言: “当中国要思考整个世界的问题,要
[8]1-2
对世界负责任,就不能对世界无话可说,就必须能够给出关于世界的思想。”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
集中表达着中国“思考世界问题”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是丰富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价值资源 。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既有力彰显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理念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

· 170·
·文化建设 / 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2016 年第 3 期

了一种根本区别于西方治理模式的社会主义治理思维和治理经验 ,同时也集中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
治理思维和治理理念。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言: “亚洲发展的美好愿景,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9]
民幸福的中国梦是相通的。”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从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和视角宣扬了多维的全球治理理念 ,有助于扩展全球治理理念的视野和丰富全球治理理念的内涵,为全
球治理注入新活力,为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创新思路和多元途径 。
2. 2 制衡西方文化霸权,重构世界文化发展新格局
当今世界文化格局仍是西方文化主导下的霸权格局 。重构世界文化新格局,需努力推动多元文化和
价值观生存权、发展权的自我伸张。正如亨廷顿在探讨“非西方文化的复兴 ”时所言,“随着本土的、根植
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非西方社会权力的日益增长,正
[10]72
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 ” 。中华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元,是构成当前世界文化
格局的重要文化体系。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对壮大“非西方文化复兴 ”的力量,重构世界
文化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制衡西方文化霸权和重塑世界文化新格局的中坚力量 。 关于
世界文化的构成,季羡林先生将其分为东方文化( 包括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1]2-3
体系) 和西方文化( 自古希腊、罗马一直到今天欧美的文化体系) 两大文化体系 。当前世界文化格局
的失衡,根源是西方与东方权力的失衡造成的 。萨义德在分析东方与西方关系时曾指出: “如果不同时研
究其力量关系,或更准确地说,其权力结构,观念、文化和历史这类东西就不可能得到认真的研究或理解 。
[12]8
……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 ,支配关系,霸权关系。” 因此,若凭借某种非西方文化的复
兴和传播来制衡西方文化霸权、重塑世界文化格局,这一文化必然要以相对强大的国际权力为依托。 当
前,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获得显著提升 ,奠定了当代中国文化复兴的实力基础和国
际权力资本,从而使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成为塑造世界文化新格局的重要力量 。 在非西方
国家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抗争愈加激烈 、要求改变世界文化旧格局的态度更加坚决的国际形势下,当代中
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必将推动重构世界文化新格局 ,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文
化发展的权益诉求,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与此同时,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也将激发其他
非西方文化的国际传播自觉,对西方文化霸权“惯性”起到阻滞作用,对重构世界文化格局发挥重要推动
作用和带动作用。
2. 3 促进国际共识凝聚,为重构国际秩序提供新助力
世界的和谐发展离不开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保障 ,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依托于国际社会价值共
识的达成。凝聚起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是构建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文化工程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惠
泽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具有凝聚与维系社会价值共识的文化特质,其国际传播有利于促进
国际社会价值共识的凝聚。基辛格在《论中国》中指出: “1 000 年来中国得以延续至今,主要靠的是中国
[13]9
平民百姓和士大夫信奉的一整套价值观 。” 中国得以延续千年正是得益于中华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凝
聚起了中华民族对自我文化身份 、民族身份、国家身份的肯认和坚守。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汇聚了中华
民族的多元文化智慧,表现出和谐共生、凝聚共识的文化特质和难能可贵的宽容精神 ,而宽容精神正是凝
聚起价值共识的关键要素。 正如美国学者萨托利所言,“多元主义以宽容为前提”,“宽容尊重各种价
[14]53
值”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在国际传播中所展现出的和谐共生 、富有宽容的文化精神,有利于促进
世界各国展开价值协商、达成构建国际新秩序的价值共识。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延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自由平等的文化传播观 ,为国际社会协商构
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和谐的文化环境 。基辛格曾将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传播理念进行了比较,强调“中国
和美国都认为自己代表独特的价值观 。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
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
[13]VI
行体制”,“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 ” 。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同样秉承“不试图改变他

· 171·
·文化建设 / 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2016 年第 3 期

国信仰”“不海外推行本国现行体制 ”的传播信条,以尊重他国自由独立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持守,为不
同国家之间的对话提供宽松包容的文化氛围 。这将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新的国际传播“文化观 ”
和文化交往模式,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平等对话、包容理解、消除隔阂,促进不同国家在达成价值共识的
基础上构建起普遍认同和遵行的国际新秩序 。

3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中国意义

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对一个国家内塑精神 、外塑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是
中国社会道德、文化、信仰、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建设等
的重要价值遵循。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文化自觉 、自信、自强的重要表现,对当代中
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3. 1 促进核心价值观建设,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 态 是 关 于 人 和 社 会 本 质 的 相 互 关 联 ( interrelated ) 的 价 值 观、思 想 和 信 仰 体 系 ( struc-
[15]90-99
ture) 。” 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集中体现着国家意识形态 ,价值观建设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息息相
关。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价值体系的内核 ,核心价值观建设因此成为一国价值观建设的重点,核心价值观
安全成为一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对促进中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和
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16]206
“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 传播是文化及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展开形式和动力机制 。 在全球化
背景下,一国文化及其价值观越来越需要以更加宽广的全球视野推进国际传播 。一国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若仅局限于国内视野,难免会陷入自我封闭状态,甚至导致自我孤立而丧失竞争优势 ,往往疲于应对外来
强势文化侵入的压力; 一国核心价值观念唯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高层次 、深程度的国际传播互动,才能在
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活力,“闭门造车 ”式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无异于让本国核心价
值观念自绝于世界先进文化及价值体系之林 。积极推动国际传播,有利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突破中
国本土文化局限,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汲取养分,涵养价值观建设的内驱力; 同时,也有助于
提升国人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信 ,夯实核心价值观念的国民认同根基,筑牢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堡
垒。
当前,西方以价值观传播为主要形式的意识形态渗透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与西方展开意识形态较量 、反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长效化、
常态化的有力举措,有助于提升中国主动抵制西方文化侵蚀和价值观渗透的能力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
念的国际传播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某些优越特质 、民族特性、优良传统的主动和自觉,是向
国际社会阐释当代中国指导思想 、发展道路、制度安排等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价值表达。 核心价值观念的
国际传播有利于国际社会及世界民众客观了解当下中国的时代面貌 ,建立起理解和认可中国国家意识形
态合理、合法存在的世界民意基础,有助于削弱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 、核心价值安
全构成的威胁与挑战。
3. 2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3]163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推动当
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 ,弘扬和彰显民族文化自有本性,有利于提升国人对中华文化的价值自
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提升中国文化对内软实力; 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核心价值观念的世界
影响范围和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文化对外软实力。
民族凝聚力源自本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 、亲和力和内聚力,建立在高度的民族文化认
同基础之上。在文化传播相对封闭的状态下,民族凝聚力主要产生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权力导向 。 但
在开放的国际传播环境中,民族凝聚力还来源于在与异质文化和价值观相遇时,民族整体对本民族文化
和价值观自性的深入认识,对“我是谁?”“何以为我?”等文化身份、民族身份、国民身份的再确认。 当代

· 172·
·文化建设 / 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2016 年第 3 期

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有助于促进国人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觉醒 ,提升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 当
前,国内少部分人出现对中华文化身份感丧失 ,转而仰慕他文化的“崇洋媚外 ”心理,中国面临文化与价
值观的自性危机,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受到挑战。 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自性的核心,其国际传播有
助于彰显中华文化的民族自性与文化特质 ,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稳固民族凝聚力,提升
中国文化对内软实力。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同时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提
[17]30
升中国文化对外软实力。长期以来,中国“被动地站在西方倾泻的价值体系的接受末端 ” ,是中西方
价值观国际传播中的弱势一方。推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 ,促进形成中西方价值观传播的
平等互动关系,这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前提 。 此外,西方国家对当代中国长期存在“标签化理
解”或刻板印象,并强势左右着其他国家和民众对中国的文化感知, 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偏见、文化歧
视的产生,
降低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国际认可度,阻滞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推动当代中国核心价值
观念的国际传播,
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深层互动,矫正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知偏差,有
助于提升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接受和认可程度,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创造条件。
3. 3 提升价值观外交能力,打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
对于一国形象而言,文化形象是最稳定和持久的,文化外交是向国际社会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
而文化外交的核心是价值观外交 ,根本依托于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投射 、国际理解与国际影响。 因此,推
动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成为一个国家打造良好国际形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外交形式 。 当代中
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对提升中国价值观外交能力 、塑造良好中国形象发挥积极作用。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价值观外交的主轴和打造良好中国形象的重要途径 。 核
心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中国价值观外交必须以核心价值观念为内核 ,紧紧
围绕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而展开 。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价值观外交的轴心 ,同时对中国
形象的深层塑造发挥根本性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的形象总是被打上文化和价值观的烙印 ,核心价值观成
为国家形象的根本标志。英国品牌专家西蒙·安霍尔特曾言: “文化在充实国家品牌形象的过程中发挥着
[18]
重要作用,
它推动国家间从初步的媒介沟通深入到对他国及其价值观的更全面和持久的理解。 ” 当代中国
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增进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深入理解,
对提升世界其
他国家对中国的文化理解和政治信任具有促进作用,
对筑牢中国良好形象的文化根基意义深远。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同时有利于中国应对西方的价值观外交压力 ,修复受损的中国形
象。当前,价值观外交已然成为西方国家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所采用的重要外交手段,中国时常面对西
方国家的价值观外交压力。德国总理默克尔曾表示,“在对华外交中必须增加基本价值观因素,即在民
[19]
人权领域加大对华施压力度”,“逐渐使中国走西化道路,最终将其纳入西方民主国家体系” 。西方
主、
不仅针对中国展开价值观外交,同时还极力渲染“国强必霸 ”的冷战思维和“中国威胁论 ”等来抹黑中国
形象,其真正目的一如李光耀指出的: “它们反对中国的表面原因是‘人权 ’,真正的原因却是政治。”当代
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是中国价值观外交的有力武器和感知定位中国形象的根本参照 ,其国际传播有利于提
升中国应对西方价值观外交的能力 ,展现中国的真实面貌,修复中国形象。
3. 4 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能力,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指内涵一定价值观念的话语渗透到国际关系 、国际事务和国际舆论中,通过影响国际
规则的制定、国际事务的裁定和国际舆论的走向而形成的一种国际权力的表现形式 。一国强大的国际话
语权必然建立在该国话语所内涵的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基础之上 ,依靠该国价值观念的有效
国际传播予以实现。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对丰富中国话语内涵 、提升中国话语权具有强大
推动作用。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话语质量 。一国能否形成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话语质量 。一国话语内涵的思想和价值观越能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 ,表明话语质

· 173·
·文化建设 / 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2016 年第 3 期

量越高,越能形成强大的话语权力。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思想丰富、内涵深邃,包含独立严明的形成逻
辑和价值论证,是中国话语的重要话语资源。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使核心价值观念熔铸为
中国话语的“主心骨”,为中国话语提供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将极大地增强中国话语自信、丰富中国话语
[20]
内涵,提升中国话语质量。核心价值观念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变迁的生动过程 。 核心
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中国面向世界对本国现实生活 、社会风貌、伦理道德、价值追求与精神信仰的集中
表达,使中国话语更加“言之有物”“言之有德”,有助于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公信力和感染力 。
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推动中国话语转化为国际主流话语 ,增强中国话语引导国
际舆论的能力。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 ,中国话语受西方强势话语的钳制较大 ,
尚未形成独立的国际话语体系。由于话语本身内涵着特定的价值观 ,国际舆论总是遵照某种特定的价值
观来确定舆论导向,因此,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宣扬的必然是西方的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 中国若局限
于西方的话语框架下,遵从西方制定的“话语规则 ”参与话语权竞争,必然无法掌握话语主动权和主导
权,也就难以掌握强大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必须立基于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来构建被国际社会广泛认
可的国际话语体系,才能掌握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念是形成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价值
根基。不断推进核心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形成符合当代中国核心价值逻辑的国际话语体系和话语语
境,中国话语唱响的中国声音、讲述的中国故事才更具穿透力和感召力 ,中国话语才能进一步扩展在世界
上的覆盖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S.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3.
[2] NOLAN,ed.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in word affairs: reformation versus transformation[M].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4.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
[4] 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
2004( 1) : 95-96.
[5] 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M].张胜军,刘小林,等译.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6] 英瓦尔·卡尔松,什里达特·兰法尔.天涯若比邻———全球治理委员会的报告[M].赵仲强,李正凌,译.北京: 中国对
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5.
[7] 房广顺,张宏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探析[J].理论探讨,
2015( 1) : 30-33+2.
[8] 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9] 李文.从国际视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
2014-07-04.
[10]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9.
[11] 张光璘.东西文化比较[C].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
2015.
[12] 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13] 基辛格.论中国[M].胡利平,等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2.
[14] 萨托利.民主: 多元与宽容[C]∥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15] COCHRAN C.,MALONE E.Public policy: perspectives and choices[M].The Mc-Graw-Hill Company,Inc. 1999.
[16] 爱德华·霍尔.沉默的语言[M].刘建荣,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17] 蔡帼芬.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C].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8] 胡文涛,招春袖.文化外交与国家国际形象———一种文化维度的建构[J].国际新闻界,
2013( 8) : 6-15.
[19] 王友明.评析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J].国际问题研究,
2008( 4) : 51-56.
2015( 3) : 24-28.
[20] 魏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J].理论探讨,

责任编辑: 陈 剑

· 17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