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2020 年 10 月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Oct. 2020

第 18 卷第 4 期总 70 期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18 No. 4 Sum No. 70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李建平
( 北京学研究基地,北京 100101)

[摘 要] 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涉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以及都城营建实践 。
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遗存有两条城市中轴线,一条是金中都城市中轴线,虽然地
面上无建筑遗存,却有 800 多年的历史; 另一条是由元大都营建时确定的城市中轴线 ,历经明北京
城向南拓展、清北京城进一步完善、民国北京城的城市改造、新中国天安门广场改造,成为有 750
多年历史的城市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作为今日北京城市的脊梁与灵魂 ,仍呈现活态的文化遗产
状态,正在积极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揭示其文化内涵。 为此,本
文从现存活态的北京中轴线与都城的关系 、中轴线遗留下来的历史建筑,特别是建筑名称和建筑
匾额所提示的文化寓意入手,梳理其文化内涵,提出“中正和谐 ”这一文化现象,作为北京中轴线
文化内涵的精髓。
[关键词] 北京城; 中轴线; 中正和谐; 文化内涵与精髓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 - 4917( 2020) 04 - 0001 - 07
DOI:10.16255/j.cnki.11-5117c.2020.0046
一、北京有两条中轴线 价值,是北京地区传承中国早期城市中轴线的重要
北京城有两条中轴线,一条在今广安门外滨河 实践,建筑规模和形式仿照了北宋都城汴京城中轴
路,是金中都城市中轴线,距今有 860 多年,是北京 线,而宋都汴京城中轴线又传承了北魏、隋唐以来
地区第一次大规模营建都城———金中都留下的城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的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以皇
市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南北走向,南起金中都城丰 城、宫城,尤其是以皇宫大殿为中心,城市中轴线向
宜门,北止通玄门,主要建筑有丰宜门、龙津桥、宣 南直抵都城正南门,向北直抵都城正北门,轴线不
阳门、应天门、大安殿、仁政殿、拱辰门、通玄门等。 仅使都城、皇城、宫城布局庄重、大气,一贯到底,而
这条中轴线因地上建筑都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 且将都城和展现皇权的重要建筑都安排在轴线上 。
只能通过历史文献和考古勘探找到其遗迹 ,一般人 另一条中轴线就是北京老城现存的城市中轴线 ,它
们很少提及和了解它。 经过北京市文物局对金中 是继金中都城中轴线之后,重新规划确定的北京城
都遗址的努力保护和 2004 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大量 市中轴线,距今有 750 多年,是经过元大都城创建、
投入修建金中都公园,现在人们能够在广安门滨河 明北京城完善、清北京城提升、民国和新中国北京
绿化带看到金中都宫城大安殿遗址以及白纸坊立 城进一步改造,成为我国现存最长、保存相对完整、
交桥西鱼藻池遗址等。 其中大安殿遗址建有青铜 设计理念神圣、更加体现中正和谐的城市中轴线。
纪念阙,鱼藻池遗址立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标 这条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止钟楼,全长 7. 8 公里,
识。最重要的是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撰写了《金中 已经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资源所在 、优势
都城鱼藻池遗址简介》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 侯仁 所在、魅力所在,成为人类城市规划的经典之作,成
之指出“金中都城宫苑遗址可见者,唯鱼藻池一处。 为北京城市看得见、摸得着,仍然起着城市文化发
……近年营建西厢工程,于鱼藻池以东约二百米, 展脉络的活态文化遗产。
发现大型建筑遗址夯土层二处,南北相直,可以确
[1]
定为金中都大安殿与大安门故址所在。” 这条中 二、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特点
轴线虽然历史建筑遗存少,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 北 京 中 轴 线 正 在 推 进 世 界 文 化 遗 产 申 报。

[收稿日期] 2020 - 08 - 23
[作者简介] 李建平( 1954—) ,男,北京市人,原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 现任北京史研究会
会长、北京联合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
2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年 10 月

2012 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 中,左安门与右安门东、西对称,相互呼应,形成“一


备名单,北京市主管部门和专家团队开始起草申报 城永定、左右相安”的文化寓意,这也是人们对城市
文本,加强文物保护与环境整治。经过专家团队调 保障人们安定生活的一种祈盼。2010 年上海世博
研,主管部门初步确定 14 处历史建筑: 永定门、先 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追踪其文化渊源也是
农坛、天坛、正阳门城楼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 出自“城以卫民”之说。
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 2. 天子出巡,敬天厚土( 天桥、天坛、先农坛、市
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这些初步确定的 井民俗) 。天桥既是明清北京帝都文化的标识,也
历史建筑已经说明,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 是清末民初北京市井民俗文化聚集的场地。 说是
钟楼不是虚轴,而是由众多历史建筑群组成。 我们 帝都文化标识,是说天桥修建于元明清三代,位居
常说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中轴线上这些建筑, 中轴线上,是天子南郊祭天、南苑狩猎必然经过的
每一处都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或寓意,串联起来,就 桥梁。北京老城从正阳门到永定门直线距离是 3
成为北京都市规划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遗产 ,成为支 公里,从明朝开始就修建有一条专门供皇帝行走的
撑城市骨架的脊梁,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御路。说“敬天 ”,就是皇帝从皇宫紫禁城出发,经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单位 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一直到天桥后
和个人开始了解和认知北京中轴线 。例如,北京演 折向东去天坛; 说“厚土 ”是指皇帝从正阳门出来,
艺集团旗下的北京民族乐团为了向世人展示北京 经过天桥后折向西去先农坛。古代天坛没有东门、
中轴线魅力,用民族管弦乐演奏 《中轴 》乐章,从 南门、北门,只在面向中轴线的西坛墙开两门,皇帝
永定门至钟楼将北京中轴线分为八个乐章 ,即展示 去圜丘坛进西坛墙南门,名“圜丘坛门 ”; 去祈谷坛
北京城门文化的“一城永定”; 讲述北京市井民俗的 进西坛墙北门,名“祈谷坛门 ”。 同样,先农坛也是
“坛根儿情”; 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精 面向中轴线在东坛墙开两门,皇帝去先农坛进东坛
神的“正阳雨 燕 ”; 颂 扬 华 夏 江 山 社 稷 的“天 安 九 墙南门,名“先农坛门”; 去太岁殿入东坛墙北门,名
州”; 彰显皇家文化的“紫禁三和 ”; 展示风花雪月 “太岁坛门 ”。 当下,对古代社会皇帝“敬天厚土 ”
的“春度景山”; 聆听水文化的“水润万宁 ”; 奏响和 的出行路线人们了解不多,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挖
谐之音的“钟鼓和鸣 ”。 八个乐章创意完全依赖对 掘,可以古为今用,成为游览中轴线的文化旅游资
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的了解和升华 。为此,系统了 源; 同时,对北京中轴线上的天桥、御道,以及天坛、
解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对宣传、展示北京中轴线 先农坛历史文化又是一个整合,有利于整体了解天
十分重要。由此,本文从南向北将北京中轴线上建 桥、天坛、先农坛的历史与文化。
筑文化寓意梳理如下: 北京老天桥的市井民俗文化是在清末和民国
1. 一城永定,左右相安 ( 永定门、左安门、右安 期间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天桥两侧形成了
门) 。古代修建城池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内人的生 东、西市场,后期漫延到北至珠市口大街,东至金鱼
活,永定门修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北方游牧民族 池,南至天坛、先农坛坛墙根,西至香厂路。 如今在
不断南下,尤其是嘉靖二十九年 ( 1550 年) “庚戌之 地铁 8 号线天桥站西出口新修复了天桥小广场,有
变”,南下的蒙古部族对北京城周边进行劫掠。 由 “四面钟”①的建筑标识,周围有青铜质地的“天桥
此,北京开始修建外城,永定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 八怪”雕塑; 在天坛北墙根外金鱼池小区,有北京著
背景下修建的。永定门既是外城的重要标识,又是 名戏剧作家老舍的塑像,以及他的代表作品《茶馆 》
“城以卫民”、期盼永远安定的象征。永定门位于外 《骆驼祥子》《龙须沟 》雕塑,在金鱼池居民小区内
城南城墙正中,同时成为 7. 8 公里北京中轴线的最 还有龙须沟遗址和小妞妞塑像等。
南端。当人们从城市南郊乡间道路来到永定门前 , 3. 圣主当阳,崇文宣武 ( 正阳门、崇文门、宣武
看到城楼,就知道要进城了。这座城门的文化内涵 门 ) 。 正阳门是对元大都丽正门的文脉传承,得名
与北京的永定河、永定楼、永定阁、永宁阁一样,追 于明朝正统年间,文化寓意是“圣主当阳、日至中
[2]
求的是天下永远安定。在外城南城墙上,永定门居 天、万国瞻仰” 。正阳门素有“国门”之称,是皇帝

① “四面钟”为北京老天桥,也就是天桥市场标识性建筑,原址在市场西南角,也就是先农坛坛根,是民国后引入西洋
风的建筑。因建筑顶端四面均有圆形的计时鈡,俗称“四面钟”。
第 18 卷第 4 期 李建平: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3

出巡、外来使节出入的都城之正门; 正阳门左为崇 成金黄色的木雕凤凰口衔诏书从天安门城楼上坠


文门,右为宣武门,是“左文右武 ”的象征。正阳门 下,城楼下由礼部官员用雕成云朵状的木盘承接。
的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北京人因其在皇城前面,俗 这个庄重、神圣的仪式被称为“金凤颁诏 ”,是明清
称其为“前门”“大前门”。“大”“大气”是正阳门的 两朝在天安门城楼举行的重大国事。1949 年,中华
特点,也是北京文化特点。“前门楼子九丈九”就是 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这里举行,天安门成为新中
说其城楼高大。 正阳门由城楼、瓮城、箭楼、闸楼、 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标识。
护城河、正阳桥以及牌楼组成。民国初年为了便于 5.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 ( 正阳门与天安门广场
市民出行,正阳门城楼、瓮城、箭楼进行了改造,留 改造) 。伴随着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逊位,北京
下最深刻的历史烙印是正阳门箭楼成为观景建筑 , 开始进入了民国时代,当时中轴线上发生的一件大
在箭楼后面修建了登楼梯道和观景平台 ,箭楼箭窗 事就是紫禁城变成了故宫,长安街被打通,正阳门
装饰了水泥遮檐,墙体外延伸出水泥护栏以及西洋 瓮城被拆除,便于市民出行。 第二件大事是 20 世
图案,新建筑材料水泥的使用,标志着北京由古老 纪 50 年代天安门广场改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
城市走向现代城市。在这种变化中,新型建筑材料 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修
钢铁、水泥起到了引领作用。 由此,正阳门箭楼的 建,突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的城
装饰与法国巴黎用钢材修建埃菲尔铁塔表现为异 市政治文化新主题。其中,人民英雄纪念碑记载着
曲同工。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前
正阳门是北京雨燕栖息地。北京人,特别是北 仆后继的历史画卷; 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
京中轴线要讲好雨燕的故事。1870 年,一位英国科 物馆讲述劳动创造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
学家 在 北 京 采 集 到 雨 燕 的 标 本,命 名“北 京 雨 展的真正动力; 人民大会堂是人民代表商讨国家大
[3]
燕” 。北京雨燕每年立秋日之前就开始飞向蒙古 事的地方; 装饰一新的天安门城台下,修建了人民
高原,然后南下,沿着天山北麓到达中亚,向南穿过 观礼台; 两条醒目的标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
阿拉伯半岛,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博茨瓦纳和纳米比 “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 在天安门东西两侧的太
亚。在那里越冬后,于次年清明前后开始飞回北京 庙、社稷坛也赋予了新的功能,太庙辟为劳动人民
城,雨燕有惊人的毅力,上万公里的飞翔不停歇,能 文化宫,社稷坛对市民开放为中山公园。 在改造后
够在空中觅食、调节体力,最后准时、准确地回归到 的天安门广场最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建筑是人民
正阳门城楼、箭楼,这种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 大会堂。据参加人民大会堂建设的北京城建集团
也是北京人的特点和精神。同时,“燕”还是北京的 老领导沈勃回忆,
1959 年 9 月 9 日凌晨,毛泽东主
历史地名和文化标识,历史上北京有燕山、燕水、燕 席来到大会堂工地,询问建筑的名称是什么,万里
京、燕民等称呼,北京最早的先民可追溯到黄帝之 说“大会堂 ”或“人大会堂 ”,毛主席与大家讨论后
[5]
后,为商人部落时部族崇拜物为玄鸟,有专家考证 确定叫“人民大会堂”。
玄鸟就是燕子。 值得关注的还有天安门前、后的四座华表,它
4. 奉天承运,长治久安 ( 承天门、天安门、长安 不仅是天安门的装饰,更是古代社会老百姓对封建
街)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 1420 年 ) ,最初 皇权监督的一种祈盼。 华表原型为“诽谤木 ”。 传
称“承天门”,是仿照应天 ( 即南京 ) 承天门建造的, 说在尧舜时期,官宅或衙署前竖立木杆,可以通过
[4]
是一座黄瓦飞檐三层楼式木牌楼 ,后改为城台式 在木杆上刻画题写意见,起监督作用。 进入封建社
建筑。承天门是封建社会皇权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会,为突出皇权,“诽谤木”演变为雕刻有蟠龙、祥云
的标志性建筑。 清顺治八年 ( 1651 年 ) ,清世祖福 纹饰的汉白玉华表,成为皇宫正门前面的装饰。 华
临下诏,重修承天门,工程竣工后改称“天安门 ”,同 表上的望兽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的“犼 ”。 犼形似
时将皇城后门———北安门改为地安门,表明大清王 狮子,好高处蹲守和瞭望。天安门前后四座华表在
朝希望天下安定,国泰民安。天安门前为天街,两 民间有着丰富的传说,属于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
侧各有长安街,文化渊源于古长安,文化寓意是“长 产。天安门城楼前的一对华表为 “望君归 ”,城楼
治久安”。在古代社会,每遇皇帝登基、册立皇后等 后的一对华表为“望君出”,是古代社会老百姓对至
重大庆典在天安门城楼举行颁诏。 颁诏时在城楼 高无上的封建皇权最朴素的监督与祈盼 。
上设黄色宣诏台,宣诏官员要朗读昭文,然后由漆 6. 左祖右社,端正庄严 ( 端门、太庙、社稷坛 ) 。
4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年 10 月

在古代社会中,端门与天安门是一模一样的城楼式 于北京中轴线上的“紫禁三和 ”讲述的是中华文化


建筑,只是两座建筑位置分前、后,均坐落在中轴线 精髓———“和”文化,体现的是中正和谐的城市特点
上,是“天子五门”( 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 和景观。太和殿及太和广场是“和”文化最大气场;
和门) 正中间的城门,也被称为礼仪之门,文化内涵 而“和”文化最高境界在于“中和 ”,也称“致中和 ”,
丰富。端门突出“端 ”字。“端 ”有两个含义,一是 达到不偏不倚的境界,是儒家的中庸之道; “保和 ”
开端,事物开始、起点,明清皇帝出巡仪仗存放于 是“和”文化吉祥、圆满的象征。三大殿与皇城四门
此,皇帝出巡端门城楼正中悬有大钟,出巡时钟声 ( 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 在名称上形成
撞响,表示良好的开端; 二是端正,即“端 ”有“正 ” “内和外安”,即宫城内“三和 ”,皇城外“四安 ”,谐
“正中”之意,强调庄严中正。 端门前有皇城两门 音“思安”。
( 大清门、天安门) ,后有宫城两门 ( 午门、太和门 ) , 9. 前朝后寝,天上人间 ( 紫微星、紫禁城、象天
前面是大清王朝、天下安定,后面是正午时刻,天下 法地) 。明朝修建紫禁城的时候,传承的是象天法
和谐; 尤其是“端”与“午 ”组合,“端 ”为开始,“午 ” 地的营建手法———天上有紫微垣、人间有紫禁城。
为正中; 同时,“端 ”与“午 ”组合为“端午 ”,又是盛 古人认为,人间之上有天,天上也有管理者,即天
夏时节,天象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易经· 帝,老百姓将其具化为玉皇大帝。皇帝自封为天帝
乾卦》爻辞“飞龙在天”的吉祥卦象。 之子,故称“天子”,按照这个逻辑,天子是受天帝指
“左祖”为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 “右社 ”为 派管理人世间的。 由此,天帝居天之中紫微宫 ( 天
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左祖右社为都城中轴线最经 体紫薇垣) ,天子居地之中紫禁城,这里是人世间的
典的左、右对称,也是古代都市规划的重要标识性 中心。依据天象,天上紫薇垣内有 15 颗星宿,人世
建筑。作为古代社会重要文化遗产———北京老城 间紫禁城后寝宫也是 15 座宫殿,即后三宫 ( 乾清
中太庙和社稷坛,我们既要珍惜、妥善加以保护,同 宫、交泰殿、坤宁宫 ) 加上东六宫、西六宫,总计 15
时中山公园( 社稷坛) 又是最早对市民开放的公园, 座宫殿,这样就形成了象天法地、天上人间的宫殿
劳动人民文化宫 ( 太庙 ) 是人民当家做主的一种体 建筑布局,故宫( 紫禁城) 成为天地日月星辰在人世
现,其近现代文化内涵亦应得到维护和传承 。 间的化身。
7. 朱雀展翅,子午阳线 ( 朱雀、午门 ) 。 午门是 10. 景仰万春,江山永固( 万岁山、煤山、景山 ) 。
故宫( 紫禁城) 正南门,建筑造型不仅大气、庄重,而 景山筑于明代,是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紫禁城时采取
且像一个巨人拥抱天地宇宙。 戏词“推出午门斩 “挖湖堆山”的造园手法,利用挖紫禁城护城河的泥
首”没有事例,迎接胜利归来的将军、举行重大国事 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靠山,被视为大明江山的
活动有之。午门由于位于南北走向宫城南端,又被 “镇山”,称“万岁山 ”或“万寿山 ”。 明代景山还有
寓为太阳子午线,突出城楼面南正中位置。 北京故 “煤山”的俗称,是因在北方游牧民族围困京城时老
宫是按照天之四野划分的方位,即前朱雀、后玄武、 百姓对外讲,景山下面是由煤层堆积而成,整座城
左青龙、右白虎,午门位于前,也就是南的方位,古 市或宫城烧火做饭,包括冬季取暖不成问题,以此
年间还被称之为“朱雀门 ”或“五凤楼 ”( 午门建筑 坚定守卫京城的信心,属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量为凤凰造型,有一对雁翅楼 ) 。 由此,清华大学 清朝初年将明代“万岁山 ”改名称为“景山 ”。 清朝
美术学院设计“中国公路零公里标识 ”( 位于正阳 不仅改了名称,对景山园内建筑景观也进行了全面
门城楼南向中轴线上) 就传承了故宫设计的传统文 梳理,例如在山前修建绮望楼; 山后重建寿皇殿并
化理念,在“0”的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四个方位分 将其建筑位置精准地放在中轴线上; 最为经典之作
别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图案标识。尤其是 2019 是清朝乾隆年间在山顶修建五亭,准确说是五座亭
年通航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由于是沿着中轴线一 式佛堂 建 筑,内 置“五 方 佛 ”,藏 传 佛 教 称“五 方
直向南延伸,机场候机楼建筑采用金凤凰造型,寓 赞”。景山五座亭式建筑以万春亭居中,为正方形,
意朱雀展翅,飞翔大兴。 体量最大,建筑样式为三重檐黄琉璃瓦; 万春亭两
8. 中正和谐,内和 外 安 ( 太 和、中 和、保 和、天 侧为绿琉璃瓦黄剪边、重檐八角的亭式建筑,分别
安、地安、东安、西安 ) 。 故宫 ( 紫禁城 ) 前朝三大殿 为富览亭、周赏亭; 再外两侧为蓝琉璃瓦重檐圆形
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 ”为天地阴阳之 的亭式建筑,分别为辑芳亭、观妙亭。 五座亭式建
大和; “中和”为致中和; “保和 ”为圆满之谐和。 位 筑将北京中轴线上左右对称、中正和谐推向极致。
第 18 卷第 4 期 李建平: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5

景山还是北京城的制高点,山高 45. 7 米,万春 齐鸣构成北京老城最和谐宜居之地 。


亭高 17. 4 米,总高度 63. 1 米。 站在万春亭向南眺
望,可以看到故宫中轴线上宫殿屋脊一层层犹如龙 三、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与精髓
脊,却看不见宫内人的活动,私密性很强; 站在万春 在北 京 中 轴 线 上“中 ”与“和 ”是 文 化 精 髓。
亭向北展望,可以看到中轴线北端高大的鼓楼和钟 “中”讲究中心、中正,“和 ”强调中和、和谐。 北京
楼,整座城市在暮鼓晨钟统领下,炊烟袅袅,景象和 中轴线雄踞城市正中,既是城市左 ( 东 ) 、右 ( 西 ) 的
谐。今日用望远镜再向正北远处看,景山与奥林匹 中心,贯穿城市南北的脊梁; 又是太阳子午线的象
克森林公园中的仰山,以及远处的燕山山脉连成一 征,统领天地日月运转、春夏秋冬轨迹变化,成为城
线,仿佛能感受到从燕山奔腾而来的龙脉 。 市的魂魄,展示出天、地与人庄重、大气的城市规划
11. 一桥万宁,水穿京城( 海子桥、万宁桥、澄清 设计理念。人们将这种文化现象称之为“尚中 ”,也
闸) 。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建筑为万宁桥,也被 就是中国的“中 ”,其 形 态 是 由 方 正 的 宫 城 ( 紫 禁
称为“中轴线上第一桥 ”。 万宁桥在元代俗称“海 城) 和中间穿过的轴线组成汉字“中”。“尚中 ”使
子桥”,因其西侧什刹海水波浩渺而得名 ; 又因桥位 远古先民确认自己在天地之中,是中央之国。 而北
于皇城后门,被老百姓俗称为“后门桥”。万宁桥为 京老城以故宫为核心,前( 南) 后( 北 ) 起伏、左 ( 东 )
石拱桥,桥身、桥栏庄重大气,雕刻古朴富有生气。
右( 西) 对称、整体布局犹如棋盘状,展现出一种吉
万宁桥名称的文化寓意是江山永固 ,万年永宁。 此
祥、宁静与和谐。清初来北京的“脑木汗”大和尚认
桥位于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澄清闸东侧。 万宁
为整座北京老城与藏传佛教坛城相似,是吉祥之
桥与京杭大运河杭州城北的拱宸桥遥相呼应 ,拱宸
地。这种中正与和谐的文化内涵集中展现在中轴
桥向着北方、天子; 万宁桥在京城中轴线上,预示京
线核心段,也就是故宫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
城江山社稷永固。 万宁桥与中轴线南段的天桥南
保和殿名称上。故宫在明清两朝被称为紫禁城,是
北呼应,体现天南地北、天高地矮的北京城传统建
仿照天宫紫薇垣在人间修建的。 当时突出皇帝统
筑文化,即天桥高拱,万宁桥平缓,由此在适应现代
治人间是奉天承运,由此,天安门在明朝称“承天
城市轨道交通时天桥被拆除,万宁桥有幸保存下
门”,太和殿被称为“奉天殿 ”,当时前朝三大殿分
来。在万宁桥东、西两侧还有四只石螭,是一种四
别的名称是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到明朝嘉靖年
脚爬行怪兽,用于镇水,又被俗称为“镇水兽 ”。 什
间改名称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文化寓意有变
刹海的水通过万宁桥流入玉河,由此形成蓝绿交
化,增加了中华传统道家文化; 到了清朝初年文化
织、水穿京城的景观。万宁桥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
内涵又再次升华,这就是与中华“和 ”文化融合,三
化遗产,例如“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的传说①,
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被称为
以及桥 下 石 鼠 与 正 阳 门 外 石 马 组 成 子 午 线 的 传
“紫禁三和 ”。 其中,太和是指天地、阴阳之大和。
说等。
12. 钟鼓齐鸣,和谐之声 ( 鼓楼、钟楼 ) 。鼓楼、 天与地是对立统一的,阴与阳也是对立统一的,这
钟楼为古代社会中的“岁时”建筑,钟鼓之声负责统 不仅是道家思想的渊源,也是中华先民的世界观和
领全城开关城门,规定作息时间,其方式是: 戌时 哲学的辩证法展现,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
为“定更”,击鼓鸣钟,城门徐徐关闭,交通断,净街; 的,都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是矛盾,统一是和谐,中
二至四更鸣钟不击鼓; 寅时“亮更 ”击鼓鸣钟开城 华民族在“和 ”文化中非常重视“和而不同 ”,也就
门,通行人。钟楼保存有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大铜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和共生,和谐共荣。 在太
钟,每次撞钟有特点,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 和殿之后是中和殿,“中和 ”是中华儒家文化的精
十八,撞击两遍,为 108 声。 钟楼还有铸钟娘娘的 髓,境界为“致中和”,也被人们称为“中庸”“中道 ”
传说,与钟楼附近的铸钟娘娘庙一起构成老北京的 “中观”。中和殿之后是保和殿,“保和 ”是吉祥、圆
非物质文化遗 产。 鼓 楼 在 前,为 阳; 钟 楼 在 后,为 满之和,是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合后的一种境界,《易
阴。在钟鼓楼周围是大片的四合院落,古年间钟鼓 经·乾卦》篆词中提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

①俗话说水火无情。传说在万宁桥下有一块汉白玉石匾,竖着刻有“北京城”三个字,每当北京城雨季,地下水位上升
到“北京城”石匾时,北京城就要防止洪涝灾害了; 同样在潭柘寺内伙房灶台前也有一块汉白玉石匾,竖着刻有“潭柘寺”三
个字,每当烧火做饭的火苗窜到“潭柘寺”石匾时,潭柘寺就要警惕火灾的发生。
6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年 10 月

大和,乃利贞。”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华“和 ”文 “中”,而永定门、正阳门是“和 ”,御路是皇帝出巡


化是多么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同时,我们也能感 专用通道,是皇权威仪的展示,是中正、凝聚、向心;
觉到北京中轴线跳动的生命曲线 ,是中华文明源远 而永定门彰显的是“永远安定”的文化寓意,正阳门
流长的伟大见证。 昭示的是“正阳时光、万国来朝 ”的文化寓意,均是
辽、金、元、明、清的北京不仅开始成为政治中 对城市、社会、国家繁荣、富强、和谐的祈盼。 天安
心,中华南北文化融合也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特 门及广场也是一样,由奉天承运的理念到天下安定
别是元大都的开放包容、明北京城中原文化北上与 的祈盼,文化寓意中既有“尚中、中正”的文化思想,
清王朝北方山林、草原文化并肩南下,进一步促进 又有“安定、和谐 ”的文化理念,是社会秩序和谐的
了中华多民族、多种宗教文化的融合。这种文化的 一种文化展现。20 世纪 50 年代,经过改造,天安门
融合是相互吸收和借鉴的,进一步抬升了中华民族 广场这组建筑群的寓意由封建皇权至上变为人民
多元一统的文化精神和理念。 这种文化融合在中 当家做主,文化主题虽然变了,但中正和谐的文化
轴线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北京中轴线,不仅 “尚 精髓没有变,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天安门城楼仍
中”,而且“中 ”与“和 ”的 组 合 更 是 一 种 提 升。 其 旧是庄严、中正文化的展现,而旷阔的广场、对称的
中,“中”是“和”的基础,“和 ”是“中 ”的展现,两者 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仍然是左右和谐的空间
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中,“中 ”讲居 与建筑布局,包 括 原 来 的 左 祖 ( 太 庙 ) 右 社 ( 社 稷
中、正中、向心、凝聚,“和 ”讲亲和、仁和、和谐、和 坛) 变为中山公园和劳动人民文化宫,既保留了古
平。“中和”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是中国人 代建筑文化遗产,又给现代人们社会生活提供了新
的一种待人处事方法,或称生活方 式。 儒 家 经 典 的空间,仍然是古今和谐的展现。由故宫三大殿沿
《礼记·中庸》这样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着中轴线向北也是一样,景山居中,为整座城市的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 中心点和制高点,有中正、凝聚的文化寓意,尤其是
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五座左右对称的亭式建筑将北京城“中心明显、左
白话文就是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 ,叫 右对称”推向极致; 而整座山体是和谐的,尤其是与
作“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作“和”。“中 ” 故宫( 紫禁城 ) 是和谐的,成为故宫“前有照、后有
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 靠”的靠山,布局完美和谐。 再向北,鼓楼在前,钟
“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 楼在后,中间有百米小广场连接,由南向北是中正,
育了。这种“中和 ”文化本质是中华儒家文化的核 而钟鼓楼与周边的院落是和谐的,古年间,钟鼓之
心思想,突出表现在紫禁城中和殿内“允执厥中 ” 声引导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具 有 统 领 作 用。
匾。这块匾的文化思想是昭示帝王的言行要不偏 当下,钟鼓楼地区低矮的院落与高大的钟鼓楼是和
不倚、公 平 公 正,符 合“中 庸 之 道 ”或 称“中 正 之 谐的,经过疏解、治理,特别是环境治理,这里将成
道”。这一思想继承者是雍正皇帝,他在养心殿中 为北京老城最典型的和谐宜居之地 。
置放“中正仁和”匾。“中正仁和 ”是雍正从乾清宫 在中轴线引领下,整座北京城也体现出中正和
搬到养心殿后所题写,从题匾内容来看是他对自己 谐。例如,从南向北,我们可以看到左安门与右安
行为准则的要求,是座右铭,体现的是中华儒家的 门、广渠门与广安门、东便门与西便门、崇文门与宣
治国思想,即“中庸、仁爱 ”之道。 而我们今天传承 武门、朝阳门与阜成门、东直门与西直门、安定门与
“中正”,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与社会 德胜门等,不仅城门相互对称,城内街市与地标性
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传承其公平、正义之思想。 建筑也是对称或呼应的。例如,东单牌楼与西单牌
北京中轴线不仅位居城市正中,而且前后建筑 楼、东四牌楼与西四牌楼、磁器口与菜市口、东西交
呼应,左右建筑或空间布局明朗而对称,形成对中 民巷中“敷文 ”与“振武 ”牌楼、东庙 ( 隆福寺 ) 与西
轴线的拱卫。 由此,北京中轴线不仅“尚中 ”,而且 庙( 护国寺) 、文庙( 安定门内孔庙 ) 与武庙 ( 德胜门
强调中正。这是不同于河南嵩山天地之中文化遗 内关岳庙) 等。这一系列的对称与呼应源于北京是
产所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中华“尚中”文化思想的进 都城的规划,而都城的规划依据 是 中 轴 线。 根 据
一步升华。中正和谐的思想在北京中轴线上得到 《周礼·考工记 》记载,最先出现的对称是“左祖右
了实际应用和充分的展示。例如,以故宫三大殿为 社”,对称的依据是皇宫、皇城、中轴线,使都城的街
核心,向 南,从 正 阳 门 到 永 定 门,长 长 的 御 路 是 道、建筑或空间对称与呼应,形成都市完美的中正
第 18 卷第 4 期 李建平: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 7

与和谐。 不直泄,同时留有和谐布局的空间,这不能不说是
北京老城的中正和谐还体现在城门的朝向和 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没有破坏城市轴线的中
功能上。南北向的城市中轴线犹如太阳子午线,东 正,反而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轴线的中正与整座城市
西向的日坛、月坛连成一条线,犹如太阳的平分线, 的和谐。例如,元大都还给我们留下两座城门的名
景山在城市中心点上,不仅在中轴线上居中,又符 称,表明城市的阴阳、春秋,其中一座是东北面的光
合五行方位,统领一年四季,体现中正和谐。 例如 熙门,现在为 13 号地铁站名,“光熙 ”有春天、上午
老北京城讲究“五行五镇”。北京城五行五镇是: 东 的文化寓意; 另一座是肃清门,在西土城“蓟门烟
方甲乙木,在城东通惠河畔有“神木 ”①; 南方丙丁 树”西南方位,“肃清”是秋天、下午的文化寓意。
火,在永定门外有“烟墩 ”( 燕墩 ) ; 中央戊己土,在 在北京民俗文化中,结合故宫( 紫禁城) 象天法
中轴线中心有“景山 ”; 西方庚辛金,在老城西有大 地的设计理念,北京中轴线还有统领天气变化的文
钟②; 北方壬癸水,在颐和园昆明湖畔有铜牛 ③。 根 化寓意。例如,在紫禁城东西两侧分别有京城老百
据北京五行五镇习俗,位于老城东北有“木门”之称 姓俗称的风、雨、雷、云庙,其中风神庙、云神庙在北
的是东直门,被视为春的开始; 朝阳门外设有朝日 池子大街,名称分别为宣仁庙、凝和庙; 雨神庙、雷
坛,是皇帝春分祭日的场所。 南方丙丁火,正阳门 神庙分别在北长街,名称分别为 福 佑 寺、昭 显 庙。
如顶上烈日,是盛夏的象征,崇文门、宣武门一文一 这四座庙宇以紫禁城为中心,接受中轴线( 子午线 )
武、一左一右、一进一出,是夏季生命运动和旺盛的 指挥,调控刮风、下雨、打雷、云起等自然现象。
展现。阜成门、西直门被视为秋天的城门,阜成门 在北京推进“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建设中,三个
俗称“煤门”,生火储煤是天气转凉的重要现象,同 文化带建设再次揭示北京老城的中正与和谐。 北
时阜成门外有夕月坛,是皇帝秋分祭月的地方; 西 京老城南面的永定门寓意天下永远安定 ,正阳门不
直门是深秋去西山看红叶最便捷、路程最近的城 仅表明盛夏,而且左文右武,一看就是帝王都城,是
门。北面德胜门、安定门被视为冬季城门,德胜门 政治文化中心; 东面的广渠门、朝阳门、东直门,与
瓮城内原有著名景观“德胜祈雪”,是乾隆四十四年 大运河文化带有联系,是古代维持都城生存的经济
所立的“祈雪碑 ”,表明一年四季已转换到冬季,人 大动脉; 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与长城文化带有联
们将迎来漫天飞雪。 这种城门方位与四季运行的 系,是都城的屏障与守卫,一旦长城防线被突破,北
联系是北方城市的显著特征,北京地区从金中都、 方的游牧民族骑兵很快就会兵临德胜门、安定门;
元大都城门名称中就能体现出来。 尤其元大都的 西面的广安门、阜成门、西直门与西山永定河文化
营建,充分考虑了《周礼·考工记》要求,标准的都城 带有联系,西山大道、西山的煤、西山的水都与这三
每面开三个城门,而元大都设计却有明显变化,因 个城门相关联。由此,我们在推进三个文化带建设
地制宜,考虑到大都所在的北京地区是明显的季风 时,特别是在揭示三个文化带文化内涵时,一定要
气候,为有效阻挡冬季的西北风,有意将北面三座 和北京老城联系起来,要讲好北京城与大运河、长
城门改为两座,而且是在正中间减少一座,也就是 城、西山永定河的故事。这其中,北京老城是“中 ”,
正中不开城门,由高大的城墙来阻挡冬季的寒冷, 三条文化带与老城的联系是“和”,文化的精髓还是
也使中轴线北端不再穿城门,使进入都城内的阳气 中正与和谐。

[参考文献]
[1 ] 侯仁之: 《北京城的生命印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年版,第 491 页。
[2 ] 郭豹主编: 《巍巍正阳》,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92 页。
[3 ] 张小英: 《北京,又见雨燕归来》,《北京日报》2019 年 6 月 27 日。
[4 ] 贾英廷主编: 《天安门》,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 页。
[5 ] 赵莹莹: 《一座属于人民的大会堂》,《北京晚报》2019 年 9 月 30 日。
( 下转第 87 页)

① 神木,原在北京老城东南通惠河畔神木厂,有乾隆书写的《神木谣》御制碑文,现存于朝阳区文旅委。
② 大钟,位于北京老城西北方位大钟寺内,明永乐年间铸造。
③ 铜牛,位于北京西郊颐和园东堤,清乾隆年间铸造。
第 18 卷第 4 期 周长鲜等: 中国式扶贫: 基于政府主导的“三力统合”机制构建研究 87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governance system.


Key wo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dministrative efficacy; government - lead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ree -
force integration
( 责任编辑 刘永俊)

( 上接第 7 页)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Beijing Central Axis

LI Jian - ping
( The Base of Beijing Studies,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 Beijing Central Axis enjoys its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s,including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 for
over five thousand years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ncient capital city in China. As the ancient
capital city of the Liao,Jin,Yuan,Ming,and Qing dynasties,Beijing has actually two central axes left over from
its history. One is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Jin Dynasty. Though it has now no architectural remain
on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this axis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800 years. The other is the central axis of Yuan
Dadu,a capital central axis fixed down 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pital city of the Yuan Dynasty,which was
extended southward in Beijing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perfected in the ci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ransformed with the cit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with the Tainanmen Square of the New China. It has
become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ity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750 years. As the backbone and soul of Beijing
city,this central axis,which has always been in a living state of cultural heritage,is now in an activ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in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It is especially necessary to reveal its rich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is
paper,therefo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is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xis and the city,the historical
architecture,especially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volved in the names and plaques of buildings in the city,
explores its implications and proposes that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central harmony”is the quintessence of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Beijing Central Axis.
Key words: Beijing city; the central axis; central harmony; cultural implications and spirits
( Tr. Huang Zong - ying)
( 责任编辑 孙俊青)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