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Exporting to


Indonesia Based on Push-Pull Factor

doi:10.6325/oce.202212_(11).0001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11), 2022

作者/Author: 林君燁(Lin, Chun-Yeh)

頁數/Page: 1-13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22/12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325/oce.202212_(11).0001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十一期 2022年12月


中原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
輸出印尼
林君燁 ∗ 0F

摘要
近年來臺灣在少子化的壓力之下,招收國際學生(含僑生及外籍生)成為彌
補國內生源的管道,其中印尼學位生人數僅僅次於馬來西亞及越南來臺留學生
人數,本研究以推拉因素來探討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並兼論招收印尼生之
挑戰。印尼僑外生來臺升學之推力,以印尼華人來說,包含了當地社會動盪、
對中華文化之認同及學習華語之慾望,而對印尼本土族群來說,該國政府提供
公費薦送本土族群大學講師來臺,以提高師資及教育品質;就拉力來看,臺灣
相關政府機關及各大專校院亦以獎學金為主要招收政策、多元的入學管道以及
對穆斯林學生愈來愈友善的校園環境,皆是吸引僑外生來臺之主因。另,學生
留臺遭遇的語言問題,以及學生本身的跨文化適應能力都將是大專校院招收印
尼生所面臨挑戰中的難處。

關鍵詞:高等教育、僑生、外籍生、國際學生、印尼、推拉理論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博士班。

- 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一、前言
近年來臺灣在少子化的壓力之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已成為國內大專
校院的重要課題,其中招收國際學生(含僑生及外籍生)成為彌補國內生源的管
道,來臺正式修讀學位的僑外生人數(含港澳生)在99年度的22,438人到109年
度已經高達56,355人 1,十年內僑外生人數成長了兩倍以上,尤其東南亞留學生
1F

為臺灣高等教育輸出下的主要生源,政府新南向政策推行以來,東協十國的僑
外生人數在109年度總人數中佔了35,538人 2,因此可見在臺僑外生已經漸漸形
2F

成一廣大社群。而其中109年度的印尼僑外學位生數更有多達8,763人,僅次於
馬來西亞及越南來臺留學生人數,而這樣的學生數相較於99年度的1,917人,增
加了6,000人以上,在這些印尼僑外生裡面,除了有華人血統的華裔印尼人外,
3
還包含有印尼本土族群(Pribumi) ,對於華裔印尼人來說,來到臺灣念書是
3F

因認同祖先流傳下來的華人血液或受上一代父母的中華文化所影響嗎?而印
尼本土族群又是甚麼原因讓他們願意來到與印尼文化背景、甚至宗教習慣完全
不同的臺灣就讀呢?本文主要以推拉理論來進行探討。

二、臺灣高教輸出印尼發展歷程
回顧臺灣僑教政策發展,自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民國40年美國副總統
尼克森訪華,即已讚許我國僑教措施,並於民國43年進行美援支助我國擴大僑
教計畫,民國47年正式發布「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並沿用至今,而教育
部更於民國62年訂定「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擴大招收僑生身份之外的外
籍學生。馬前總統更於民國100年指示,將臺灣高等教育輸出為我國重要產業,
並打造臺灣成為東亞高等教育中心,而高教輸出首要目標在東南亞 4,在馬前 4F

1
根據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各年度大專校院境外學生在臺留學研習人數”統計。
2
根據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各學年度東協南亞紐澳學生在臺大專校院留學研習人數統
計表”。
3
1998年,印尼第三任總統哈比比(B.J. Habibie)發佈第26號總統令,為消彌歧視而禁止
「pribumi」和「non-pribumi」兩詞語的使用。然而,為了清楚地定義種族,本研究中使用的
「pribumi」一詞僅供學術使用,指的是祖先來自群島的印尼本土族群。
4
馬英九前總統於民國一百年元月在「中華民國100年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中揭示。 (陳佩修,
2011)

- 2 -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總統公開指示之前,教育部已於民國99年成立「深耕東南亞工作小組」,由教
育部長率領教育部官員及大學校長,走訪馬來西亞、印尼及越南,東南亞臺灣
教育中心因此紛紛成立 5,以提供有意前來臺灣留學學生諮詢服務、在當地辦
5F

理臺灣教育展及各項宣傳活動、開設語言課程並辦理語言檢定測驗……等,以
協助國內大學於東南亞各國發展國際合作關係與招生,而目前設置於印尼
的臺灣教育中心 共 有 三 處 ─ 雅 加 達( Jakarta,由 東 海 大 學 承 辦 )、泗 水
(Surabaya,由亞洲大學承辦)與日惹(Yogyakarta,由駐印尼代表處教育組
與日惹Muhammadiyah大學合作)。
臺印政府間之實質合作於民國100年展開,雙方於當年簽署高等教育合作
備忘錄,以推動雙方教育交流合作(林立生,2016),此外,民國101年由教育
6
部授權之「菁英來臺留學辦公室」(Elite Study in Taiwan, ESIT) 與印尼國立 6F

大學聯盟學校校長(Consortium Rector of Indonesia State University, Indonesia)


代表簽訂高等教育合作協定,以培育印尼大學講師為宗旨,印尼教育部委託E
SIT辦理「碩博士銜接計畫課程」(Bridging Program),選派數名任教於印尼
國內大學的講師至臺灣進行三個月的銜接課程訓練 7,訓練結束後並協助申請 7F

留臺就讀碩博士課程,此計畫為臺灣教育部與印尼首次進行非華裔生之跨國合
作計畫,爾後此銜接計畫課程亦持續進行,參與該計畫課程之講師回國後亦陸
續申請來臺攻讀學位。
而國內各大專院校自民國85年始與印尼學術機構進行學術交流,從當年的
一所截至民國105年已有四十六所 8,合作備忘錄之締約數截至民國104年也多
8F

達308件 9,除此之外,臺灣大學院校亦與印方學校合作推動各式「雙聯學制」,
9F

擴大高等教育的跨國合作,教育部更於民國106年訂定「教育部補助技專校院
辦理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申請及審查作業要點」,鼓勵我國技專校院擴大招收國

5
由教育部指導,委託國內大學校院於當地設立之中心。
6
由中原大學辦理之教育部計畫辦公室。
7
此批講師派赴訓練之學校有: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文化大學及南臺科技
大學等8所學校。
8
根據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各年度與各國學術交流”統計。
9
根據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1966年至2015年與各國學術交流”統計。

- 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際學生,辦理產學合作專班,計畫推出的當年其核定之印尼國際產學專班共有
27班,107年更透過政府對政府的方式(G2G),依照印尼政府產業需求,共同
開設「印尼二技2+i(internship實習)產學合作國際專班」,持續推動人才培育
計畫。由此可見,兩國教育的合作交流日益頻繁,印尼已成為臺灣高教產業輸
出東南亞之重點國家,自民國101年以來,印尼政府也將臺灣列為政府支持博
10
士班學生出國就讀的四個重點國家之一 。 10F

三、離鄉來臺留學之推力
歷史上來說,印尼“土生華人”及“新客華人”對於教育的偏好有所不同,
土生華人因在印尼當地落地生根,較喜歡本地教育,然而新客華人因對中國仍
有文化上的認同並與家庭多有聯繫,所以較傾向於華文教育(廖建裕,1993),
然而一波三折的印尼華文教育在1965年政變後產生了巨大變動,蘇哈托政府不
僅下令關閉所有華校、華文報刊和華人社團,也禁止在公眾場合使用華語,華
校的消失也代表印尼華文教育的結束。文化及語言為東南亞華人族群認同意識
的基礎,蘇哈托的「新秩序」(New Order)時期,試圖以同化政策讓華人文化在
印尼消失。而到了1998年再次發生的排華事件,也造成印尼華人更加的不安。
華人在歷經長期的政治壓迫及分而治之的歧視政策下慢慢與中華文化疏離,更
有研究顯示:今日絕大多數土生土長的年輕世代印華,已不再能使用中文華語,
並且認為自己是完完全全的「印尼人」─而非「華人」或「印尼華人」(轉引
自孫采薇,2004;Suryadinata, 1999 & Ramage, 1995)。
1999年總統哈比比批准華文教育重新復辦,印尼各地也開始掀起華文熱,
但印尼華人來臺就學則可回溯到同化政策時期,每年皆有華人子弟來臺升學。
在同化時期印尼的國籍及教育政策對於華人進入本地大學多所限制,種種的政
治、文化與經濟的民族主義,是印尼華人決定跨境來臺升學之主因,而臺灣也
使他們有著「同文同種」的熟悉感。這些過去曾經留學臺灣的印尼僑生學成
歸國後,亦於印尼成立了「印尼留臺校友會」(Ikatan Citra Alumni Taiwan

10
四個重點國家為:臺灣、德國、奧地利和紐西蘭。(許品鵑,2018)

- 4 -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se-Indonesia, ICATI),以非營利方式運作,提供有意來臺留學之學子諮詢與協
助;另外ICATI也召集了新一代的留臺印尼華人組成「印尼留臺校友會青年部」
(Ikatan Citra Alumni Taiwan se-Indonesia Muda-Mudi, ICATI Youth),青年部
主要也是在為想繼續至臺灣升學的印尼學子提供相關資訊,並橋接臺灣新一代
印尼華人學生與印尼留臺校友會間的聯繫,他們默默的也成了新一代印尼華人
來臺升學的推力。
面對印尼國內多元族群及多元文化的社會現實,印尼華人社會也慢慢轉變
為由當地出生的華人所組成,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崛起也使得華文在國際地位上
更顯其重要性,在這樣的推力促成下,使得部分印尼華人子弟以及本土族群選
擇來到臺灣深造,抑或是學習/增進華語能力,甚至在臺取得學位回到印尼後
紛紛投入重振華語的教育當中,但Hoon和Kuntjara(2019)認為,年輕世代的印
尼華人認為學習華語重要多是受到經濟利益、就業機會及競爭力等因素的驅動,
而不僅只是因為身為「華人」的關係,但老一輩的印尼華人認為語言是身份重
要象徵,年輕一代可透過學習語言來接受中華文化和儒家價值觀,從而再華化,
因此,印尼華人不同世代對於學習華語的目的與解讀不同,來臺留學除了上述
的推力外,很大原因還是受到大環境以及未來就業選擇因素,並非完全受到上
一代父母的中華文化所影響,及對於「華人」族裔的認同而來臺就讀。
另,根據UNESCO(2014)的統計,東南亞的出國留學國前三大國家為:
馬來西亞、印尼和越南(詹盛如,2017),其中印尼可能是因國內高等教育入
學機會不足及大學教育品質下降為其主要問題,而造成印尼學生跨國流動,印
尼因低國民所得而造成許多中輟生,使國民教育水準較其他鄰國低,而印尼華
人通常多將子女送至使用華語之國家學習,中高收入家庭則將子女送往澳洲等國
外接受教育,因此國內教育程度有明顯的落差(林立生,2016;繆振梅,2012),
由於印尼當地教育能量與品質不足,因此印尼與臺灣簽訂了雙邊獎學金專案計
11
畫:印尼─臺灣DIKTI 3+1(Indonesia-Taiwan DIKTI 3+1) 及亞齊政府獎學金
11F

專案(Aceh Government Scholarship Program),以提升印尼國內大學講師之學

11
該獎學金專案因印尼官方內部改組,已於民國105年改名為BUDI Scholarship Program。

- 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歷,DIKTI 3+1為印尼教育部推動大學講師出國攻讀碩博士,於民國101年起
開始執行,提供100~200個獎學金名額給予留學臺灣之印尼學生;而亞齊政府
獎學金專案則為亞齊省政府人才培育計畫,以重建因海嘯而喪失的地方菁英,
同樣是選送100~200名公費生來臺攻讀碩博士學位。雖然兩類獎學金臺灣學校
方面仍需配合應支付之項目,但大部分支出為印方教育部及亞齊省政府所負擔,
因此,許多印尼大學講師透過此管道申請至臺灣留學,以期回國後繼續於印尼
國內大學授課,增進教學品質。

四、臺灣高教之拉力
早年大批印尼僑生來臺求學,除了印尼的「排華」因素之外,還有對於臺
灣的中華文化認同,新一代的華裔印尼人對於來臺留學多半都有很高的動機,
雖然新一代年輕華裔印尼人有著雙層認同,認同自己出生長大的印尼國家,同
樣也認同華人文化,因此留臺主要目的仍是希望能夠提升自我的華語能力,此
外專業知識的汲取和提升未來的就業競爭力也是追求的目標(陳美萍,2015)

為了能夠延續在印尼被中斷的華文教育而相繼來臺,除了認同之外,無論是政
府(教育部、外交部、僑委會)或是各校所提供之獎學金、多元入學的管道及
友善環境,都是這些留臺生為了學習而遷移的主要拉力。
「各國政府設置完善的獎學金政策被公認是最重要的留學生拉力」
(Cummings, 1993; Agarwal, 1985;轉引自周祝瑛,2011:6),因此臺灣政府
在獎學金政策的方面也相當多元,提供給予僑生申請之獎學金有:教育部菁英
僑生獎學金、教育部優秀僑生獎學金、教育部清寒僑生助學金、僑委會在學學
行優良僑生獎學金、華僑協會總會獎助學金、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獎學金、僑務
委員會受理捐贈僑生獎助學金;而外籍生可申請之獎學金則有:教育部華語文
獎學金、教育部臺灣獎學金、教育部新南向培英專案獎學金、外交部臺灣獎學
金、科技部臺灣獎學金、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際高等人力培訓外
籍生獎學金計畫、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學程;由於外籍生來臺就學之收費較

- 6 -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高 12,各校因而也都提供優渥的獎學金或學雜費減免優惠,以減少外籍生之經
12F

濟壓力。
在入學管道方面,印尼籍學生申請來臺留學可選擇以僑生(華裔為主,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13或外籍生身份(華裔與非華裔,International
13F

Students)14,除了學位課程外,以僑生身份申請入學的華裔學生其申請管道更
14F

是多元,不只可經由臺灣國內各校單獨招生申請入學外,亦可透過「海外聯合招生
委員會」(University Entrance Committee For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15進行個
15F

人申請及聯合分發,若該年以僑生身份未能申請上學校,更可先進入僑大先修
班及印尼輔訓班,來年再次申請分發;但若不想以分發方式錄取學校,則可透
過少數學校的單獨招生制,直接向屬意學校以僑生身份進行申請;而以外籍生
身份單獨向各校申請入學者,更不限期申請校數,申請者錄取後可依各校提供
之不同獎學金優渥度而決定報到之學校。
另,近年在臺灣的穆斯林學生亦是逐年成長,由於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發展
最快的宗教之一,且穆斯林學生通常是大學校園內國際學生人數的重要組成
(Speck,1997:40),因此現已有愈來愈多大專校院針對穆斯林學生族群,提供
16
各式軟硬體設施,由於臺灣清真寺並不普及 ,臺灣不同都會區其生活便利度 16F

及宗教執行上亦有所異同,因此目前有許多大專校院在其校園內提供相關穆斯
林祈禱設備,對於穆斯林學生來說,不只多了一項便利性,也使他們能夠順利
在校內踐行宗教責任,此外,亦有學校於校內餐廳提供清真認證飲食,解決穆

12
根據「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第21條規定:外國學生就學應繳之費用,依下列規定辦
理:一、依前二條規定入學者、經駐外機構推薦來臺就學之外交部臺灣獎學金受獎學生及
具我國永久居留身分者,依就讀學校所定我國學生收費基準辦理。二、依教育合作協議入
學者,依協議規定辦理。三、前二款以外之外國學生,依其就讀學校所定外國學生收費基
準,並不得低於同級私立學校收費基準。
13
依「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規定辦理。
14
依「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規定辦理。
15
自1995年(84學年度)起,由各校聯合組織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共同辦理各大學僑生
(含港澳生)之招生分發等事宜。海聯會辦公室位址設於暨南國際大學校內,現任主任委
員由暨南國際大學蘇玉龍榮譽教授擔任。
16
目前全臺僅有10座清真寺,分別是:臺北清真寺、臺北文化清真寺、龍岡清真寺、大園清
真寺、臺中清真寺、臺南清真寺、高雄清真寺、東港清真寺、花蓮阿爾法拉清真寺和宜蘭
巴特爾穆斯林清真寺。

- 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斯林學生在外飲食之不便,而更有在臺就讀的印尼穆斯林博士生,協同一群關
心穆斯林權益的學生,一同開發一款手機app─「清真.臺灣」,希望讓穆斯林
在臺灣也能過得安心便利(關鍵評論,2018.01.31)。為不讓穆斯林學生在臺留
學因宗教因素而產生更多的不適,營造穆斯林友善的校園環境也成為許多大專
校院招生印尼籍穆斯林學生的重點項目。

五、招收印尼生之挑戰
如前言所述,在臺留學之僑外生人數十年內已成長了兩倍以上,對於許多
大專校院來說,也許暫時舒緩了少子化帶來生源不足的壓力,但最重要的仍是
留學生在臺期間的課業及生活輔導等配套措施,以及校方因應大量國際生的到
來,其國際化發展的挑戰。臺灣在實施「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前,在臺就
讀學位的境外生以僑生為主,並由各校學務處負責來校後之相關業務辦理及輔
導事宜,直至愈來愈多境外生來臺就讀學位後,校方為因應語言等其他需求成
立國際事務處,並加強校內國際化發展,多所學校亦將原屬學務處之僑生業務
納入國際處整合辦理。
印尼學生來臺留學首要面對的便是語言的問題,過去因蘇哈托新秩序時期
的這項歷史背景,因此相較於來臺留學人數最多的馬來西亞學生來說,印尼華
人對於華語的掌握度並不一,無論是以僑生或是外籍生身份入學之印尼華人,
往往容易被視為華語流利者,課業上遭遇到的困境以及生活上的適應反而更加
辛苦;而印尼本土族群學生則因多數為穆斯林,故除了語言外,生活在飲食習
慣與宗教背景差異甚大的臺灣更具挑戰。雖然截至2022年6月,在臺的印尼外
17
籍移工數已高達238,571人(占總移工數的35%) ,在臺灣取得印尼產品或是
17F

印尼小吃店也愈發方便,然而學生與移工在臺生活目的並不相同,其在生活適
應及宗教實踐上之困境會有不同情況遭遇之差別;其次,生活在臺灣不同都會
區之生活便利度及宗教執行上亦有所異同,再加上臺灣許多大專院校為配合愈

17
根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6月在臺外籍移工總人數為687,178
人,其中越南239,473人為最多數,其次是印尼238,571人、菲律賓145,635人、泰國63,494
人。

- 8 -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來愈多的不同國籍的境外生,提供了大大小小的軟硬體設備、輔導措施,來使
境外生加速融入校園中,而位於不同都會區之學校所提供資源的多寡亦影響了
學生如何融入校園生活及在地生活。
跨文化適應因此也成了最重要的課題,Lewthwaite (1997)在他針對國際學
生跨文化適應研究中顯示,跨文化適應過程產生的緊張與不適都來自於缺乏溝
通所造成,但學生來到新環境求學,最主要目標仍是取得學業,在以此為目標
的適應過程中,他們對於會產生的障礙選擇應對的優先順序,首先是為適應新
的學術環境而做出的調整,例如與指導教授建立良好的關係,再來則是成功完
成課堂上的學業要求,只有在上述這兩項先行完成後,才會利用現有的資源來
進行文化整合。Lewthwaite更指出,有許多方式能夠增強國際學生的適應力,
並且減少過程中所遇到的障礙,其中他針對研究所進行訪談的學生認為指導老
師或是導師在文化適應方面提供不少幫助,另外,透過與諮商人員的輔導也能
降低焦慮、抑鬱等情況。Collier (1989)也提到許多關於文化適應的研究強調了
以文化上適當的方式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的重要性,並強調了例如同理心、站在
甚麼樣的觀點、文化敏感、傾聽和無民族優越感等概念;針對此,Stephan C.
W.和Stephan W.G. (1992)也認為,民族優越感可藉由學生在抵達異文化國家前,
透過相關跨文化溝通課程/訓練來降低,此外,Redmond和Bunyi (1993)也提到,
有效的溝通以及適應與社會整合都是處理文化適應產生的壓力的最有效方式。
然而,大專校院國際處人員在語言能力優於校內其他行政單位的情況下,
在龐大的業務中,不僅要擔任各單位與學生的溝通橋樑,還要投入國際化發展
的事務當中,甚至得成為國際學生的輔導人員,蔡進雄(2013)等人在其「我
國高等教育因應少子化與國際化招生現況檢討與改進策略」的研究中便指出,
「人力不足」為大部分大專校院面臨的困難,且這樣的困難也與學生來臺就讀
不滿意之處相呼應,「境外學生指出,部分大專校院承辦境外學生業務的專責
人員不足,導致其負荷過重,無法有效回應境外學生的需求」(蔡進雄等人,
2013:191),因此當專責人員不足或是語言能力欠佳的情況下,國際學生在跨
文化適應上勢必得花上更多的時間來取得平衡。

- 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六、結語
臺灣不管是在馬前總統執政時代,或是蔡英文政府推行新南向政策以來,
將高等教育輸出東南亞列為重要的產業,而東南亞的生源亦彌補國內少子化的
危機,近幾年印尼籍僑外生人數激增,從早年的僑教政策發展、政策與法規的
修訂,到實質與印方政府簽訂合作協定之國際學術交流,都展現了臺印雙方對
於人才培育的重視及豐碩的成果。
本文就推拉因素進行探究,印尼僑外生來臺升學之推力,以印尼華人來說
包含了當地社會動盪、對中華文化之認同及學習華語之慾望,而以印尼本土族
群來說,該國政府提供公費薦送本土族群大學講師來臺,以提高師資及教育品
質;就拉力來看,臺灣相關政府機關及各大專校院亦以獎學金為主要招收政策、
多元的入學管道以及對穆斯林學生愈來愈友善的校園環境,皆是吸引僑外生來
臺之主因。
儘管臺灣在進行高等教育國際化起步較晚,但因東南亞國家的特殊地理位
置及其歷史脈絡,使得臺灣在招收東南亞國際學生方面有相當之優勢(黃庭玫,
2019),而學生來臺後的輔導與照顧亦是不得馬虎,且不應將教育淪為營利目
的,將學校的推廣招生交付仲介惡性操作,近年來也不時傳出產學合作國際專
班學生淪為學工事件,不僅使臺灣高等教育建立起的響亮名聲毀於一旦,甚至
18
與人口販運的罪名僅一線之隔 ,更對認真辦學之大專校院有失公允,有了前 18F

車之鑑更應該更加謹慎,讓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繼續擴展開來,造就雙贏的
局面。

18
何柏均(2022年1月10日) 。新南向產學專班亂象,與人口販運的一線之隔。報導者。取自
https://www.twreporter.org/a/international-programs-of-industy-academia-collaboration-in-taiwan-
problems

- 10 -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參考文獻
Collier, M. J. (1989). 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Current approache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3(3), 287-302.
Hoon, C. Y., & Kuntjara, E. (2019). The politics of Mandarin fever contemporary
Indonesia: Resinicization, economic impetus, and China's soft power.Asian
Survey,59(3), 573-594.
Lewthwaite, M. (1997).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unselling, 9(2), 167-185.
Redmond, M. & Bunyi, J. (1993).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ith stress and the handling of stress
as reported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7, 235-254.
Speck, W. B. (1997). Respect for Religious Differences: The Case of Muslim
Students.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70, 39-46.
Stephan, C. W., & Stephan, W. G. (1992). Reducing intercultural
anxiety through intercultural conta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6(1), 89-106.
周祝瑛(2011)。〈臺灣地區國際學生調查研究〉,《世界教育信息》,第
289期,頁41-47。
林立生(2016)。《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境外臺灣教育中心經營策略之探
討》。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采薇(2004)。〈政策、制度、與族群關係:印尼與馬來西亞對境內華人
族群政策的比較研究〉,《亞太研究論壇》,第24期,頁56-91。
許品鵑(2018)。〈臺灣與印尼高等教育品保機構之交流─HEEACT工作

- 1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坊〉,《評鑑雙月刊》,第75期,頁22-25。
陳佩修(2011)。〈探究臺灣的軟實力:臺灣高等教育輸出東南亞的機會與
挑戰〉,《戰略安全研析》,第69期,頁41-47。
陳美萍(2015)。《印尼僑生之族群文化認同與來臺學習動機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庭玫(2019)。《東南亞境外學生來臺就讀高等教育之推拉因素與變遷研
究:以越南與馬來西亞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博
士班博士論文。
詹盛如(2017)。《東亞高等教育重鎮之建構:以招收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境
外學生為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MOST 103-2410-H-194-094-
MY2)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廖建裕(1993),《印尼華人文化與社會》,新加坡:新加坡亞洲研究學
會。
蔡進雄(2013)。我國高等教育因應少子化與國際化招生現況檢討與改進策
略。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制度及政策研究中心研究計畫。(編號:NAER-
102-08-C-2-05-00-1-23)。
繆振梅(2012)。《臺灣「高等教育輸出東南亞」政策的形成與實踐》。國
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關鍵評論(2018.01.31)。〈清真餐廳不好找,台科大印尼學生開發App收
羅穆斯林友善空間〉,取自https://asean.thenewslens.com/article/88821。

- 12 -
以推拉因素初探臺灣高等教育輸出印尼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Exporting to Indonesia Based
on Push-Pull Factor
Lin, Chun-Yeh ∗ 19F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pressure of declining birthrate in Taiwan, recrui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cluding overseas students and foreign students) has become
a way to make up for domestic students. Among them, the number of overseas
degree students from Indonesia is second only to the number of those from
Malaysia and Vietnam. This preliminary study explores the export of Taiwan’s
higher education to Indonesia by push-pull factor, and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of recruiting Indonesian students. The impetus to study in Taiwan for Chinese
Indonesians includes local social unrest,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desire
to learn Chinese. For pribumi, Indonesian government provides public funds to
local university lecturers studying in Taiwa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education; in terms of pulling force, Taiwan's relevant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lso provide scholarships as the main
admission policy, multiple admission channels, and an increasingly friendly campus
environment for Muslim students. All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attracting overseas
students to Taiwan. In addition, the languag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students
studying in Taiwan and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bility of students themselves will
be the difficulties among challenge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recruit
Indonesian student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Overseas Students, Indonesia, Push-Pull Theory


PhD student Department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Taiwan

- 13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