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第二語言習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施雅婷

• i-learning 討論活動1

• 下週分組活動+i-learning 討論活動2

• 主題: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課程內容 • 目標:

1. 瞭解學習者之差異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關聯
a) 年齡
b) 性別
c) 動機
d) 認知風格
e) 個性
f) 學習策略

第二語言習得觀點、重心與架構表
觀點 重心 理論架構
語言學方面 內部(internal) 轉換生成語法、
原則參數理論、
最簡方案
外部(external) 功能論

心理學方面 大腦與語言 神經語言學

學習過程 資訊處理論、
可加工理論、
聯結論、
複雜理論
個別差異 人本主義

社會情境方面 微觀社會 變異論、


調節論、
社會文化論、
電腦媒介溝通
宏觀社會 溝通人種誌、
文化涵化論、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 從心理學觀點討論為什麼有些學習者比其他學習者成功時, 他們從「學習者的個別差異」出
發, 討論的內容包含:

1. 年齡

2. 性別

3. 動機

4. 認知風格

5. 個性

6. 學習策略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1. 年齡

• 我們時常認為跟成人比起來, 兒童是比較成功的L2學習者, 但是出乎意料的, 研究的結果卻是


有些模擬兩可。

• 出現歧異的原因之一是有些研究將「成功」定義為剛開始學習時的學習速率 (initial rate of


learning)。
• 以這個定義來說, 其實成人初期的學習速率優於兒童。

• 而另一些研究將「成功」定義為最終的成就(ultimate achievement) 。
• 以這個定義來說, 很早就開始學L2的兒童較佔優勢。

• 另一些研究將成功定義為發音是否跟母語使用者一樣, 或是當做語法判斷時是否跟母語使用
者一樣。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1. 年齡

• 年齡對SLA的影響究竟如何, 其實已經被討論很久。

• Lenneberg (1967)所提出的關鍵期假說就與年齡有關,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 大腦的可塑性會降低,


因此如果兒童沒有在一定的時間之前開始學習母語的話, 就無法完整的習得母語。

⚫Ex: Genie, 在1970被發現時已經是13歲的少女, 她是受虐少女而且也被長期隔絕。

• Lenneberg 猜測關鍵期假說可能也適用於SLA, 因為他發現如果沒有在黃金時期之前開始學習


L2, 學習者就會有「外國腔」。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1. 年齡

• Seliger (1978) 和Long (1990)認為不同的語言層面可能有不同的黃金時期(ex: 音韻、句


法)。

• 他們認為所謂的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期應該理解為較容易完整習得L2的時間。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年輕的優勢 年長的優勢
1. 年齡
大腦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 學習能力(Learning capacity)

沒有分析能力(Not analytical) 有分析能力(Analytic ability)

較少阻礙(Fewer inhibitions) 語用技巧(Pragmatic skills)

較弱的群體意識(Weaker group identity) 較佳的母語知識(Greater knowledge of


L1)

較簡單的輸入(Simplified input more 真實世界的知識(Real-world knowledge)


likely)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2. 性別

➢男性與女性 哪個語言習得比較好?

• 一般西方社會認為女性是比較好的語言學習者。

• 不同的性別在語言習得跟語言處理上的確有些差異, 但這些差異的證據一樣有些歧異。

• 女性在語言流利度上的測驗優於男性(例如: 找某個字母開頭的字)。

• 女性似乎較容易記住複雜的形式。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3. 動機

• 動機會決定學習者在不同的語言發展階段中付出多少努力, 也會決定最終的語言程度。

• 最常見的分類把動機分為:
1) 工具性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
➢ 學習者為了達到某種實用的目的而學習目標語。
➢ Ex: 發展事業、閱讀技術性的材料、翻譯等等。(學術、事業傾向)
2) 整合性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
➢ 學習者因為希望跟目標語社區有更好的交流而產生的強烈學習意願。
➢ Ex: 想融入台灣社會 (文化、社會傾向)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 認知風格指的是學習者比較喜歡的資訊處理方式。

• 跟上述的年齡、性別、動機的研究比起來, 認知風格的研究並不完整。而且認知風格
其實跟性格與學習策略相關, 同時也與L2 使用的社會與學習情境有關。

• 我們一般都把每個認知風格分為兩類, 但是其實我們應該把認知風格看成一個連續體,
學習者可能是比較偏向這個連續體的某一端。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1.場域獨立型 vs. 2.演繹式風格 vs. 3.可以容忍模糊性 vs.


場域依賴型 歸納式風格 無法容忍模糊性

4.系統式的風格 vs. 直 5.視覺型 vs. 聽覺型 vs.


覺式的風格 動覺型風格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1):場域獨立型 vs. 場域依賴型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1)

• 場域獨立型 (field independence=FI): 在複雜的「場域」中能發現特定、或相關事物的


能力的學習者就屬於場域獨立型。

• 場域依賴型(field dependence=FD):比較有困難在複雜的「場域」中發現特定、或相關
事物的學習者就屬於場域依賴型。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1)

• 場域獨立型 (field independence=FI): 場域獨立型的學習者比較善於分析, 喜歡learn


materials out of context, 因此較適合在正式的情境中學習。

• 場域依賴型(field dependence=FD):場域依賴型的學習者傾向整體性的處理新訊息, 喜歡
learn materials in context, 因此比較適合在自然的並且有互動與溝通的情境中學習。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2):演繹式風格 vs. 歸納式風格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2)

• 演繹式風格 (deductive style)


• 偏好先學習規則再將其應用到例子中。

• Ex: 大→小

• 歸納式風格 (inductive style)


• 偏好先由許多例子, 再從例子中找尋規則。

• Ex:小→大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3):可以容忍模糊性 vs. 無法容忍模糊性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3):可以容忍模糊性 vs. 無法容忍模糊性

• 模糊容忍性指的是如果有與你本身信仰價體系或知識結構相左的概念及主張, 在認知
上你願意容忍的程度。

• 可以容忍模糊性: 有些人心胸較開闊, 願意接受背離本身觀點的意識形態、事件及事實。

• 無法容忍模糊性: 有些人較固執己見, 因此較容易拒絕與其既有體系矛盾或略有不同之


事物。
➢ Ex: one truth or multiple truths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4): 系統式的風格 vs.直覺式的風格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4): 系統式的風格 vs.直覺式的風格

• 系統式風格: 會衡量問題的各個面向, 解決所有漏洞, 審慎思考後才能得出答案。


➢ Doron (1973): 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系統式風格的學生閱讀速度較慢, 但準確率較高。

• 直覺式風格: 一個人根據「預感」作出幾種不同猜測的方法, 很可能在獲得答案前, 連


續作出幾種猜測。

• 在第二語言學習與教學方面, 直覺式風格的學習者通常會比系統式風格的學習者勇於
提出答案。而系統式風格的學習者通常需要老師多一些耐心, 給予學習者多一點時間
回應。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5):視覺型vs. 聽覺型 vs. 動覺型風格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4. 認知風格 (5):視覺型vs. 聽覺型 vs. 動覺型風格

• 視覺型學習者: 喜歡閱讀及研究圖表、繪畫及其他圖像資訊。

• 聽覺型學習者: 喜歡聽演講、講授、錄音或自己大聲念出來。

• 動覺型學習者: 喜歡示範或是涉及肢體動作的實際活動。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5. 個性: 學習者的個性也會影響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之結果。

• 較常被討論的個性因素常會被分類成下列表格的兩類, 但是如同認知風格一樣, 我們應


該把分類想成一個連續體, 而學習者可能是比較偏向連續體的某一端。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學習者個別差異
5. 個性 (粗體者與第二語言習得成功有正相關)
焦慮(Anxious) 自信(Self-confident)

避免冒險(Risk-avoiding) 願意冒險(Risk-taking)

害羞(Shy) 有冒險性(Adventuresome)

有想像力的(Imaginative) 不好問的;不追究的(Uninquisitive)

富同理心的(Empathetic) 對他人漠不關心
(Insensitive to others)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6. 學習策略: 學習L2時所用的技巧與行為

1) 後設認知策略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2) 認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3) 社會情意策略 (socioaffective strategies)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6. 學習策略: 學習L2時所用的技巧與行為

1) 後設認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指的是以計劃或是監測來控制語言學習的策


略。
➢ Ex: 在學習活動前先預習某個概念或是原則、自我監測學習過程、為即將到來語言任務先練習某
些語言成份。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6. 學習策略: 學習L2時所用的技巧與行為

2) 認知策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指的是直接分析或是綜合語言材料的策略。


➢ Ex:把語言資料翻譯成L1、從內文中猜測新詞彙的意思、複述語言模式。
從心理學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學習者個別差異

6. 學習策略: 學習L2時所用的技巧與行為

3) 社會情意策略 (socioaffective strategies): 指的是與互動相關的策略。


➢ Ex: 尋找與目標語母語者互動的機會、與同儕合作已獲得反饋或是資訊、用提問以釐清不懂的地
方、要求解釋或是給予例子或是重複一次。
心理學對第二語言習得之看法

What (第二語言習得習得的什麼)?

How (第二語言習得如何發生)?

Why (為什麼有些學習者比較成功)?

33
心理學對第二語言習得之看法

• 總結心理學對第二語言習得三大問題的看法:

1. What (第二語言習得習得的什麼?):
• 心理學對這個問題主要著重在神經學構成的增加與改變還有多語者的大腦是如何組織的。

2. How (第二語言習得如何發生?):
• 學習就是學習, 學習語言跟學習其他複雜的知識相同(資訊處理論、聯結論與複雜論)。

3. Why (為什麼有些人較成功?):
• 這與學習者的個別差異有關(年齡、性別、認知風格、學習策略等)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