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第二語言習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施雅婷

• 6/7 第二次小考

• i-learning discussion activity 2 due

• 主題: 從社會情境角度看第二語言習得(一)
課程內容
• 目標:

1. 瞭解微觀社會情境與宏觀社會情境

2. 瞭解什麼是溝通能力

3. 瞭解微觀社會情境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關係(中介語
之差異、輸入與互動、社會文化論: 鷹架、潛力發
展區、內在語言)

第二語言習得觀點、重心與架構表
觀點 重心 理論架構
語言學方面 內部(internal) 轉換生成語法、
原則參數理論、
最簡方案
外部(external) 功能論
心理學方面 大腦與語言 神經語言學
學習過程 資訊處理論、
可加工理論、
聯結論、
複雜理論
個別差異 人本主義

社會情境方面 微觀社會 變異論、


調節論、
社會文化論、
電腦媒介溝通
宏觀社會 溝通人種誌、
文化涵化論、
社會心理學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
從社會學/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

• 社會情境方面與第二語言習得相關之研究重心有兩個, 兩個重心都著重社會情境對語
言習得與語言使用之重要性。

1. 微觀社會重心: 著重在語言與即時情境中之語言產出、詮釋與互動。

2. 宏觀社會重心: 著重在語言習得、語言使用與文化、政治與教育之關係。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
• 本章節將介紹兩種社會學/社會情境與SLA之關聯, 這兩大社會情境為:

1. 微觀社會情境 (micro-social)
1) 中介語之差異 (語境、心理情境、微觀社會情境)
2) 輸入與互動 (輸入修改、互動修改、反饋)
3)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潛力發展區、鷹架、人際互動、個人內部互動、私語)

2. 宏觀社會情境 (macro-social)
1) L1 與L2 在世界與國家之地位
2) 邊界(分界線) 與身份認同
3) 制度的力量與限制
4) 社會類別
5) 學習環境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

•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說, 所謂的語言能力(linguistics competence)並不足以用來解釋語言


習得。因為語言主要是用來溝通。

• 因此有人提出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溝通能力可以定義為說話者在某
個特定的語言社群裡為了能夠適當的溝通所需具備之能力。

• 溝通能力不僅包含語言知識外, 也包含在不同情境中何時該說話、該說什麼、對誰說、
如何適當地表達等。

• 溝通能力也包含說話者擁有的社會、文化知識, 因為這些知識可以幫助說話者解讀語
言形式。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

• 溝通能力定義為說話者在某個特定的語言社群裡為了能夠適當的溝通所需具備之能力。

• 所謂的語言社群指的是一群擁有某一種語言知識的人。

• 因此會說多種語言的人, 可能分屬數個不同的語言社群。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1. 與微觀社會(micro-social)相關之議題:
1) 中介語之差異(L2 variation): 不同情境與中介語差異之關聯, 還有為什麼不同種類的第二語
言會被選為學習的目標,這方面的研究與社會語言學相關。

2) 輸入與互動: 母語使用者如何改變他們的語言以與L2 學習者溝通, 社會與文化的因素會如何


影響語言輸入的質與量, 文化知識與之前的經驗會如何影響、處理與詮釋語言輸入。

3) Vygotsky 的 社會文化論(互動是語言的起源): 檢視社會文化論為什麼認為互動是語言的起


源, 學習者如何在語言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意思。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1:中介語的差異

• 中介語本質上就是很多變的, 多變的原因除了學習者本身因為學習L2而產生改變外, 另
一個原因就是社會情境。

• 社會語言學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發現當把早期語言學家認為的沒有系統化、沒有規律
的語言產出視為變數特徵(variable features)時, 這些產出就可以視為有規律、可預測的
語言型式。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1:中介語的差異

• 變數特徵指的就是多種的語言型式, 這些多種的語言型式是具有系統化並可以預測的, 它可能


是說同一種語言的不同說話者要表達同一個意思時所使用的不同語言型式, 也可能是同一個
說話者在不同的時間點用不同的語言型式表達同一個意思。Ex: 教華語 vs. 平常

• 變數特徵可能出現在每個語言層面, 例如: 詞彙、音韻、構詞、句法等。


1) 我吃了晚餐, 我吃了晚飯

2) 你好嗎? 吃飽沒? 最近怎樣? 最近過得如何?

3) How are you? How are you doing? What’s up?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1:中介語的差異

• 哪一種變數特徵會出現在語言輸出(不管是母語者或是語言學習者來說) 都與溝通情境
相關, 說話者可能在這些溝通情境中曾經學習過或使用某個變數特徵, 因此才會有特定
的語言輸出,相關的情境有:

1) 語境(linguistic context)

2) 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context)

3) 微觀社會情境(micro-social context)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1:中介語的差異

1) 語境(linguistic context): 指某個語言特徵所出現的語境。Ex: coming (當後面接後子音


或是停頓) vs. comin’ (當後面接前子音)。

2) 心理情境(psychological context):語言輸出時的注意力、自動化運作還是控制式運作、
某項任務所需要的腦力。Ex: 正式 vs. 輕鬆之情境, 書面或是口語。

3) 微觀社會情境(micro-social context):說話者與對話者之親疏關係、彼此的互動是在公
開的場合或是私底下的場合。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1:中介語的差異

➢大量關於微觀社會之影響的研究都是使用適應理論(accommodation theory)。

➢適應理論認為說話者會無意識的改變自己的發音或是改變句法結構的複雜度以聽起來
像是他們的對話者。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當母語者與不太流利的語言學習者對話時會簡化他們(母語者)的語
句。

➢這也說明學習者因為擁有不同的朋友所以可以學到不同的L2變體。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1:中介語的差異

➢除了上述的因素之外, 宏觀社會因素也會使學習者學到不同變體的目標語。

➢例如, 即使在語言、心理、微觀社會等情境皆相同的情況下, 在美國的女性移民比男性


移民更傾向使用標準的目標語(英語), 即使兩者擁有相同的語言與文化背景。這是因
為女性比較容易在中上階層的家庭或是服務機構找到工作, 而男性比較容易找到藍領
階層的工作。工作環境也會影響語言輸入與群組認同。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語言輸入不論在L1或是L2都是需要的, 但是語言輸入所扮演的角色 不同的理論有不同


的看法。

➢行為學派: 輸入與反饋是刺激, 它們會使學習者有所反應並模仿。

➢Krashen的監控模式: 強調可理解的輸入(i+1)

➢普遍語法: 語言輸入可以促發語言習得機制, 但是其重要性僅限於促發語言習得機制。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從社會情境的角度來看:

1) 輸入可以看成是提供學習者內在處理語言時所需要的材料。

2) 輸入可以使學習者專注在L1 與目標語不同之面向。

3) 輸入也可以幫助學習者表達目前學習者所缺少的語言能力。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 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輸入與互動會如何影響第二語言習得。

1) 輸入修改(the nature of input modifications)

2) 互動修改(the nature of interactional modifications)

3) 反饋(feedback)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1) 輸入修改(the nature of input modifications)


➢母語者對第二語言學習者所使用的語言通常與母語者對母語者或是母語者對較流利
的第二語言學習者所使用之語言不同。
➢這種不同就稱為foreigner talk。它有以下之特徵: 簡單的詞彙、較長的停頓、較慢
的語速、清楚的發音、較大的音量、強調關鍵字、簡化的語法結構、較多句法規則
性、使用完成形式。
➢Foreigner talk vs. 適應理論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1) 輸入修改(the nature of input modifications)

➢這種foreigner talk 常常是不自覺的, 以下是一位英語教師對L2兒童學習者之說話內


容 (Joanne Kleifgen, 1986):

➢__Mommy look at your work? (delete does)

➢__you have Indians in Korea? (delete do)

➢Would you give us __pencil? (delete a)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1) 輸入修改(the nature of input modifications)

➢上述的 foreigner talk 可以說是擁有許多教學經驗的老師的溝通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雖然上述的例子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老師簡化的說話方式對幼童的理解有幫助, 但是
有研究證明這樣的說話方式對較年長的學習者是有幫助的。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1) 輸入修改(the nature of input modifications)

➢這種輸入修改其實與 baby talk 非常相似。

➢其實輸入修改在第一語言(baby talk)與第二語言(foreigner talk)都有。雖然口語上的


輸入修改可以使習得變簡單一點, 但是所有L1學習者與許多L2學習者即使沒有這樣
的輸入修改也可能成功習得語言。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2) 互動修改(the nature of international modifications)

➢互動對第一語言習得是非常重要的, 相反的, 許多第二語言學習者卻可以在沒有與母語


者面對面接觸的情境下獲得L2之語言能力。

➢母語者對語言學習者所做的互動修改比輸入修改還來得有幫助。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一)微觀社會
•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

2) 互動修改

➢這些有幫助的互動修改包含:
a) 重複 (repetition)
b) 改述/釋義 (paraphrase)
c) 擴展與詳細闡述(expansion & elaboration)
d) 完成句子(sentence completion)
e) 替換框架(frame for substitution)
f) 垂直建構( vertical construction)
g) 理解確認與請求澄清(comprehension check & request for clarification)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互動修改之例子
NS=native speaker; NNS=non-native speaker
重複
NS: This is your assignment for tomorrow.
NNS: What?
NS: This is assignment.
改述/釋義
NS: This is your assignment for tomorrow.
NNS: What?
NS: This is homework.
擴展與詳細闡述
NNS: HOT.
NS: Yes, it’s very hot today.
完成句子
NNS: For tell how old tree is, you count…
微觀社會 2: 輸入與互動-----互動修改之例子
NS=native speaker; NNS=non-native speaker
替換框架
NS: How old are you?
NNS: Five old are you.
垂直建構
NNS: Taki (name of another student)
NS: What did Taki do?
NNS: Pencil.
NS: What did Taki do with the pencil?
NNS: Throw. (make throwing motion)
NS: Taki, don’t throw pencils.
理解確認與請求澄清
NS: Subtract, and write the remainder here.
NNS: What is “remain”?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