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應用

doi:10.6325/oce.2017.0106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8), 2017

作者/Author: 柳玉芬

頁數/Page: 103-114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17/01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325/oce.2017.0106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應用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八期 2017 年


©中 原 大 學 海 外 華 人 研 究 中 心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
華語文教學應用
柳玉芬

摘 要
本文從跨語言及跨文的比較,進行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建議。語言教學重
在溝通,溝通的元素不外語言結構及支配語言的文化,印尼的華語文教師多身
兼華人及印尼人的雙重語言及文化優勢,對於在印尼教授華語文,印尼的華語
文教師在處理華語文教學上的跨語言及跨文華議題有比來自單一華語文化地
區的教師有更高的優勢。本文利用印尼教師的雙重優勢,建議在印尼進行華語
文教學,可以從跨語言結構以及跨文化的比較來設計教學,如此不讓兩個語言
及文化的不同成為阻力,而是助力。
實行的方式是基於劉珣(2005)、李泉(2011)所建議的教材編寫主軸「結構、
功能、文化」三項,然後根據柳玉芬(2015)以跨文化理念進行的華語文教材編
寫方式,以語言功能為主軸,根據兩個語言不同處進行語言結構及文化的比較
來做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據此方法,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師便可根據自己在語言
和文化雙邊優勢,在進行教學時思考語言教學的主要功能為何,然後依語言的
功能,在選擇語言結構及文化要點時,從跨語言及跨文化的比較來評估選擇所
要教授的內容。

關鍵詞:印尼、華語文教學、跨語言、跨文化、語言比較

                                                       
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yfliou@cycu.edu.tw。

- 10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壹、前言
語言教材的編寫包含了語言知識結構、功能 (也就是說話溝通的目的),
及交際文化(劉珣,2005、李泉,2011 ),而在教學上也不外此三者互動交織的
呈現、操練。語言教學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習者達到溝通的目的,因此一旦確立
了教學語言的功能,教師便可依語言的級數,基於功能,進行跨語言知識結構
及文化異同的比較來選擇所要教授的適當語言及文化,以達到語言教學的目
的。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如果教師不太了解所要教授的語言、文化點和學生語
言及文化有何異同,便很難做出適合學生的教學選擇。在印尼的華裔華語文教
師多有雙語言文化的優勢,可利用自己本身的優勢做語言結構及文化比較來輔
助自己的華語文教學。那印尼的教師可以如何進行這種以跨語言和跨文化的比
較來進行教學上的選擇呢?在我們進入教學建議以前,以下先介紹一下印尼的
語言及文化,我們將先比較華語及印尼語的異同,再介紹印尼的文化。
華語及印尼語在結構上的基本異同如下:在相同方面,基本語序相同,都
是 SVO 語言,如(1)所示。在相異的方面,則是修飾語與被修飾語的中心語的
語序。中文的修飾語在中心語的前面,印尼語的修飾語在中心語的後面,如
(2)(3)所示:
(1) a.我喜歡蘋果
b. Says suka apel
我 喜歡 蘋果
「我喜歡蘋果。」
(2) a. 他 快樂 地跳著。
b. 他是個 快樂 的女孩。
c. 他 在學校 吃飯。
(3) a. Dia melompat dengan gembira.
他 跳 DENGAN 快樂
「他快樂地跳著。」
b. Dia adalah seorang gadis yang ceria.
他 是 一人 女孩 YANG 快樂
「他是個快樂的女孩。」

- 104 -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應用

c. Dia makan di sekolah.


他 吃 在 學校
「他在學校吃飯。」

從上面(2a)和(2b)可以看出,中文的修飾語(「快樂地」及「快樂的」)在中心語
(「跳著」
「女孩」)的前面,而(3a)及(3b)的印尼修飾語(gembira「快樂」及 ceria
「快樂」) 皆在中心語(melompat 和 gadis)的後面,更甚者連介詞詞組的位置,
兩個語言也是相反的,中文的「在學校」在中心語「吃飯」的前面(3c),而印
尼語的 di sekolah(在學校)則在中心語的後面如(3c)。
在文化方面,印尼的文化和一般的中華文化的不同可從以下食衣住行來
看:印尼的一般華人仍保存著華人文化,然而在吃的方面,華人食物卻也多在
地化,且喜辣的食物。餐具方面,印尼一般傳統華人仍使用筷子,然而在吃印
尼傳統料理時,當地華人也習慣使用手吃飯,另外當地因為穆斯林多,所以一
些餐館也會特別標示沒有豬肉。
在衣服方面,印尼位於赤道地區,天氣暖和只有雨季和乾季,春夏秋冬對
印尼人來說,可能比較難以感受到其不同,一般正式場合的穿著是穿印尼傳統
蠟染(Batik)的衣服,很適合當地的天氣。
住的方面,除了大城市,因為地大,大部分住家很少會超過二樓以上,至
多三樓。
雖然交通方面有巴士、公車等公共交通工具,但除了火車,一般華人很少
乘坐這些公共運輸工具,他們大部分自己開車,也很少走路。
其他主要禁忌,比如認為左手是不潔的,與人交往不用左手給東西或握
手,至廟宇或清真寺不穿短袖、背心等裸露的衣服等。
以上呈現了華語及印尼語基本的語言結構及印尼一些文化上的特點,這些
不同是有系統的,可做比較的。這樣有系統的不同對於華語文教學是相當有利
的,我們便可利用這樣的不同來做教授華語文的輔助技巧。而且印尼的華語文
教師多有華語和印尼語,以及文化上的雙邊優勢,對於比較此兩個語言和文化
比住在其他華語區,母語為華語的教師更能做對比,因此本文所要談的主要議
題是,如何利用印尼華語文教師的跨語言及跨文化雙邊優勢,從語言和文化的
比較針對性地增強對印尼學生的華語文教學。
- 10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本文進行的方式如下,首先回顧溝通式教學法、劉珣(2005)以及李泉
(2011),探討為何在語言教學上語言結構及文化如此的重要,以了解「結構、
功能、文化」在華語文教學上的重要性。基於這樣的概念,我們回顧柳玉芬
(2015)如何把跨語言跨文化的概念與「結構、功能、文化」融合一起編撰教材。
最後本文以「認識朋友」為主題,列出其中的細項功能,依據功能進一步根據
文獻所得,討論如何將跨語言跨文化的比較結果應用於教學中。

貳、文獻探討
語言教學以溝通為目的,現今溝通式語言教學法不但著重溝通也著重語法
及言談,是語言教學很好的方法,其內容其實也包括了「結構、功能、文化」
此三者,以下本文先探討 「溝通式教學法」然後再呈現劉珣及李泉對「結構、
功能、文化」的看法。

一、溝通式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溝通式語言教學法注重的是學生的溝通能力,注重「語法能力」
、「言談能
力」
、「社會語言學能力」及「策略能力」四項能力。對溝通式語言教學法的敘
述,以下採自沙薇儂(2001):「語法能力」是有關語言的字詞、音系特色、組句
等等,學生能使用這些來表達,而非只是了解語法規則。「言談能力」是能將
字詞、話語組成完整文本,也能了解文本。「社會語言學能力」是能根據使用
的社會、文化背景,在不同的情境使用適當語言。「策略能力」是應對策略,
學生能夠用替代說法,語文、非語文等來協商意義以達到溝通的目的。

二、劉珣(2005) 對漢語教材的論述

編輯教材需要考慮的「結構、功能及文化」的結合原則。「結構」也就是
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篇章、語用等以及掌握聽說讀寫技能,
「功
能」也就是交際任務,如何使用語言來做事,「文化」是有關目的語的社會認
定的規約及文化知識。劉珣認為結構需要與功能相結合,需要循序漸進,加以
適當安排。對於「文化」則以目的語為主有關溝通交際的文化為主。

- 106 -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應用

三、李泉(2011)對教材編寫的探討

李泉認為教材的編寫應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溝通交際能力,強調發展
結構—功能—文化的結合原則。對於文化,強調要選和語言緊密相關的交際文
化知識。他認為語言教材體現文化因素的教學有三種: 一是使用學生母語或者
媒介語介紹目的語文化的知識,然而使用學生母語介紹目的語文化,可能稍離
於語言教學,但可使用在初學階段。二是把文化有機地和語言及功能結合。李
泉認為第二種是比較理想的方式,可減少在目的語地區的文化衝擊,可用在初
級階段。第三是把交際文化當作主軸,然後從對比中呈現語言材料,如此一來
學生便能使用目的語正確地進行溝通交際,且適用於中級階段的口語教材。
以上不管是溝通式教學法,劉珣還是李泉都強調結構、文化、功能(說話
目的)的重要性。溝通式教學法源自功能意念教學法,注重說話的功能,也注
重語言知識的獲得,其中的「社會語言學能力」和劉及李所談的文化是類似的。
我們知道,語法是支配著我們說話的原則,而支配我們行為的原則就是文化,
說話是行為的一種,且是我們主要的表達方式。而我們溝通主要目的是要達成
一些事,這些事便是「功能」,能讓這個目的達成,便需要語言結構來表達,
而說話的時候,卻讓我們的價值觀、文化背景支配著。因此對於語言教學,語
言結構、交際文化的交織互動思考於教學過程中能幫助學生全方位學習,是相
當重要的。

參、如何把跨語言與跨文化的比較融入華語文教學
以上文獻探討,討論了「結構」
、「功能」
、「文化」在語言教學的重要性,
在這一節我們要討論如何利用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對比,整合到「結構」、「功
能」
、「文化」中。以下我們回顧柳(2015)如何基於劉(2005)及李(2011),提出以
跨文化的理念為編輯教材的指引,進行「結構」
、「功能」
、「文化」三方面的交
織呈現進行其專題生專題教材130的編寫方式。
首先我們先列出柳所討論的課文部分:

                                                       
130 該教材乃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 103 年畢業學生的專題,教材名稱為「Hola 台灣」

- 10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大家好!我是林淑芬,雙木林,淑女的「淑」
,芬芳的「芬」
。我家有四
個人,爸爸、媽媽、哥哥還有我,因為我是家中排行最小的,所以我的
綽號是寶寶。我的興趣是彈鋼琴、聽古典音樂,有的時候也打打球。131
(柳,2015:135)。

以上是該教材的第一課「自我介紹」,屬於中級初階的階段,根據柳,其
「功能」便是介紹自己,以此「功能」為主線,要思考與這個功能相關的「結
構」及「文化」。也就是要放甚麼詞彙語法點,要放甚麼文化點,而選擇放甚
麼「結構」及甚麼「文化」點,他則根據鄧(2009)所說的只要學生語言沒有的,
需要教授的就是語法點,所以柳認為文化的選擇也是一樣,學生語言和文化沒
有的便是教學重點。
他進一步將這個主要功能分細項功能,比如如何介紹名字、家人以及興
趣。在介紹名字的時候,初級一般是:「我是張 XX」、「我叫王 XX」,而初級
高階或者中級初階則可以進一步使用常用詞彙,或者拆字的方式來解決同音的
字詞,比如課文內的「林淑芬,雙木林,淑女的『淑』,芬芳的『芬』
」,這部
分的使用方式是一般其他語言沒有的,尤其是拆字像「雙木林」「弓長張」這
樣的拆字,也就是外籍學生需要學的。另外第一段有許多文化的概念都是經過
跨語言、跨文化思考後放入的。比如綽號的概念,及「綽號」這個詞的學習,
一般來說華人多會有小名、綽號的使用,有些人也有好幾個別名,是中華文化
的傳統,哪一個有名的古人不是好幾個名字。再來「排行」的概念,長幼有序
的概念、男生尊於女性的傳統觀念甚者呈現在家人的排列上,先說男性再說女
性,都和一些其他文化可能有所不同。
如此以說話的功能為主,然後思考華人文化有的,學生文化沒有的,來選
擇教學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表達的時候更道地。

肆、如何將跨語言、跨文化的對比融入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
如前段所討論,教學的準備先找出主題,從主題裡劃分功能,然後根據功
能思考教學的語言結構以及文化。在確定功能之前,我們需要確定印尼的學生

                                                       
131 此部分在「Hola 台灣」一書裡的第一課。 

- 108 -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應用

覺得有興趣的主題為何,然後根據這些主題來分析其中的說話功能為何,以說
話的功能為主,來決定其中的語言結構以及相關的交際文化。
本文從一般華語文教科書選出幾個常出現的主題(如表一),讓 18 名印尼
大學生選擇,其中 9 位男生,9 位女生,選出的結果以「認識朋友」
、「學校生
活」、「以及興趣」為前三名132。表二以「認識朋友為主」,建議其功能及結構
和文化上可以考慮的內容。

表一
1. 2. 3. 4. 5. 6. 7. 8.
買 東 認 識 學 校 天氣 生 日 興趣 球類 明星
西 ( 逛 朋友 生活 派對
街)
人數 3 11 7 2 0 7 2 5

表二
層級 初級 (年齡 17 歲以上) 中級(17 歲以上)
主題 認識朋友 (第一次見面) 認識朋友 (第一次見面)
功能 自我介紹/問別人姓名 自我介紹/問別人姓名、背景
結構 1.「姓、叫」的用法 1 名字的說法,比如「弓長張」
2.「貴姓」的用法 2.綽號的介紹
3.排行的說法

文化 1.姓名的順序 1.談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排行
2. 姓的詞彙 2.介紹家鄉
3. 談自己的家人 4.各行業的名片
3.名片上住址的辨認

                                                       
132此問卷並不是在全面性的了解印尼大學生喜歡甚麼,而只是在常用的主題裡確認本文針對
印尼學生所要討論的主題。

- 10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我們先從「認識朋友」開始進行,「認識朋友」的功能和上面所說的「介
紹自己」的功能差不多。當然,如果你的學校已經將學生級數都分好了,也使
用了適當的課本,就不需要自己去尋找主題,不過進行課程準備,教師還是需
要思考一下自己學生目前的語言水平,才能知道教學的時候需要補充或減少課
文的甚麼內容。本文以下就表二的兩個層級來進行討論。
首先我們從初級來看,「認識朋友」的主要功能是了解彼此的姓名背景,
如果是成人,更需要了解名片的解讀方式。在語言結構上華人自我介紹會使用
「我+是/叫 +名字」,但注意的是「叫」並不是「叫某人的名字」或者「叫某
人過來」的「叫」
,「是/叫」的否定是「不」
,可是「叫某人的名字」或者「叫
某人過來」的否定依情境可以是「不」或者是「沒」。而且印尼語裡,並不常
使用動詞,而且語序和中文相反,比如「你叫什麼名字」的翻譯「Nama (名字)
kamu (你) siapa(誰)」 ,並不需要使用動詞 pangggil (叫),
,字面上是「名字你誰」
教授時需要提醒學生使用「是/叫」,且要注意語序的不同。
另外如果教學對象是成人,還可教授「貴姓」,「貴姓」的主詞只用「您」
因為是很客氣,以別人為尊的用法,使用「你」配合起來就不那麼適合,然而
當地印尼原住民多沒有姓,因此這裡有關姓氏的文化意義大於結構意義。另外
「您貴姓」雖然沒有疑問詞卻是一個問句,且其回答不能使用「我貴姓」。因
為在中華文化裡自稱時,不以己為貴。
在姓名背景的介紹上,我們從跨文化跨語言的比較來看,可知華人重視姓,
名,姓在前名在後,印尼華人雖然大多也與其他華人地區的名字使用方式一樣,
但也有很多人使用印尼當地的名字,更何況當地非華人者所使用的名字更與華
人不同。在印尼有些人只有名,有些人有名有姓,而姓則多放在名字的後面。
所以在教授姓名的時候,辨識姓與名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授姓名的時候
需要強調中文的姓在前,名在後。
第一次見面互相認識,若是在商場上,或者正式場合常需要遞名片,遞名
片需要注意跨語言及跨文化的交織異同才能適當地進行名片交換,比如在遞名
片的時候,得考慮使用兩隻手給予名片亦或者只使用一隻手來遞名片。在台灣、
中國大陸一般會使用兩隻手將名片很有禮貌地交給對方,並且看一下名片上的
資訊。而在印尼左手一般被認為不潔、不禮貌的,所以給予人東西,一般用左

- 110 -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應用

手托住右手,用右手很有禮貌地把東西給對方。雖然很多的印尼華語文教師皆
知華人使用兩隻手給予他人東西是有禮的,但他們也多習慣使用右手來給予物
品,所以教師需要注意這些文化細節,適時地進行非語言的教學。另外名片上
面還牽涉到語言文化問題,也就是上面所提的姓名的順序,另外一個順序便是
住址,華語的住址是由大區域寫到小的區域,號碼在最後面,而印尼的住址是
由小區域寫到大區域,號碼在最前面。
在個人背景方面,如果教學對象是在學學生,一般會談到家人有幾個,或
家長的職業。如前面所提到的,華語的表達是男性先女性後,比如「爸爸媽媽」,
而印尼華人一般也差不多,不需要太去注意性別的順序,不過也有將女性擺在
前面的,所以教師可能需要注意學生的說法。另外在談及職業的時候,也要注
意的是一般華語文教科書所列的職業有「老師、律師、警察、醫生」等等,然
而在印尼警察並非一般華人會擔任的工作,而一般教科書比較沒有的「商人」,
卻是當地印尼華人多從事的工作。
現在我們來看有關語言程度高級一點的「自我介紹」,在結構上基本上和
初級差不多,然而中文的字很多同音,尤其名字常常同音不同字是辨認名字的
一個問題。因此將字拆開,或者使用名字裡的字常出現的詞語來分別,比如「弓
長張」
,「明天的明」等方法來辨別自己的名字,因此這部分的教學一定是學生
已經學了相當的詞彙及字的部件才有可能如此進行。印尼語當然沒有像中文字
的書寫方式,這卻是華人常用的自我介紹方式,所以是需要教授的。華人除了
正式的名字,一般多有綽號,當然印尼人也可能會有綽號,因此如果課本沒有
「綽號」一詞,還是可以補充的。
其他與結構有關的比如排行,華語對兄弟姊妹的排行,並不使用一般的序
詞「第+數字」
,而是使用「老」字進行排序,比如「老大」
「老二」
、「老么」,
也是老師們在比較後需要注意的,在教授時需要說明兄弟姐妹排行的說法與印
尼語不同。而與文化有關方面還有談及家人做甚麼,這時老師可以考慮要不要
補充更多的職業,並思考印尼、台灣、中國大陸,三個地方同樣職業的穿著是
否有異同。
其他在結構上面,如果要表達「哥哥、姊姊和我都是學生」,這便牽涉到
了「都」用法的跨語言比較。印尼華語文教師在教授「都」的時候可先思考「都」

- 11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在句子裡的位置,「都」大多出現在主語的後面,動詞的前面,一般翻譯成
semua。,semua 的用法其實至少有兩個,一個是「全部/所有」,另一個類似
「都」,如下面的句子:
(4) a. Semua murid sangat senang
所有 學生 很 快樂
「所有的學生都很認真。」
b. Kami semua adalah murid
  我們 都 是 學生
「我們都是學生。」
c. Kami semua suka makan durian
我們 都 喜歡 吃 榴槤
「我們都喜歡吃榴槤。」

從例(4)的三句,可以得知 semua 後面可以接名詞(4a) emua murid,也如「都」


的用法可接動詞(4b) semua adalah,及(4c) semua suka。因此在確定「都」後面
可以接動詞後,還要思考它是否和印尼的 semua 一樣後面可以接名詞?答案當
然是不行。這時教師還需要思考看看,學生會不會造出類似「*都榴槤很好吃」
133這樣的句子,如果可能會,在教授「都」的時候就要選擇翻譯成 semuanya,
而不是 semua,如此更能避免學生造出「都+名詞」的產生。
從跨語言及跨文化分開比較來進行教學的思考可以找出需要教授的重點,
然而最重要的是在經過這樣的比較思考後,教師將這主題的功能、結構、文化
交集一起,進行溝通式的教學整合。比如在教授完如何說名字以及所需的內容,
教師可以使用活動來讓學生完成一任務進行溝通,教師可準備每人 5 張名片讓
學生去找 5 個人,互相學習華人遞名片,並互相介紹、認識,最後讓學生寫下
他們所認識人的姓、名、住址、電話號碼及職業,建議的互動如下(此活動適
合 15 人左右的班級):
情境: 在某商務展覽裡
A: 您好。
B: 您好 (右手握手)。

                                                       
133 詢問在台印尼學生,他們表示有的時候有人會說出這樣的句子。

- 112 -
從跨語言與跨文化之比較談在印尼的華語文教學應用

A: 我是張小明,這是我的名片(雙手遞出)
B: 張先生(雙手接過名片),很高興認識您,這是我的名片。

姓 名 住址 電話號碼 職業

以上本文建議先確定學生的語言層級,並以印尼大學生所選的「認識朋友」
為主的主題為例進行教學準備的說明。首先確定主題的功能是認識彼此的姓名
背景,然後利用跨語言及跨文化的比較,選取與此功能相關的語言結構以及文
化相關必須注意的一些用法及表達,來進行教學,只要是華語和印尼語不同的
地方,大多便是主要的重點。以此方式為基礎,只要在印尼的華語教師能細心
思考所要教授的內容的功能為何,依據功能,然後運用自己在雙邊語言文化的
知識思考所要加強教授的內容,相信學生皆能學得道地的華語,並能在適當的
情形說出適當的話語來。

伍、結語
印尼的華語文教師,本身多擁有華人語言和文化的能力,同時也擁有印尼
本地語言和文化的能力,本文主要目的在於建議印尼華語文教師利用這雙重的
優勢來協助自己進行華語文教學的準備及思考方向。本文建議,可將這兩種語
言及文化進行對比,然而一般教師無法如語法學家那樣進行,本文建議可根據
課本的主題或學生有興趣的主題,找出主要語言的功能,思考在跨語言和跨文
化上需要注意的語言、文化點來進行教學,也就是以「結構」
、「功能」
、「文化」
三者為主進行跨語言、跨文化的比較,最後再以語言功能為主設計一個包括語
言、文化的任務讓學生進行溝通學習,如此教學才是針對性的,有意義的活動。
以這樣的方式,不管教師有沒有教科書,都可以在確立教學功能後,利用自己
的跨語言跨文化比較能力進行語言結構及文化選擇,並針對性地協助印尼學生
有效地學習華語。

- 11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參考文獻
沙薇儂(2001)。二十一世紀語言溝通是教學法。載於編者 Celce-Murcia (2001)
編輯,周中天(2006) 審校,英語教學新論。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李泉主編(2011)。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柳玉芬(2015)融入跨文化理念的華語文教材—「Hola 台灣」
。2015 年華語文教
學敘述研討會,銘傳大學,頁 131-140。
劉珣(2005)。對外漢語教與學科初探。北京:外語教學語研究出版社。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台北:文鶴出版社。

- 114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