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4

第二語言習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施雅婷
小考2

• 複習10分鐘

• 考試25分鐘

• 小考2

• 主題: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課程內容 • 目標:

1. 瞭解宏觀社會情境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關係

2. 瞭解L1, L2所處之地位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關係

3. 瞭解語言認同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關係

4. 瞭解社會類別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關係

5. 瞭解學習環境與第二語言習得之關係

重要事項

1. 期末考時間:

三乙: 6/13 (二) 上午10:10-11:00 (原上課時間與地點)

三甲: 6/14 (三) 下午1:10-2:00 (原上課時間與地點)

1. i-learning 活動2 確認

2. 請上i-learning檢查 (自我測驗、小考1、期中考)

3. 登記發言次數 (請於6/10 補登結束, 以利助教統計)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 社會情境方面與第二語言習得相關之研究重心有兩個, 兩個重心都著重社會情境對語
言習得與語言使用之重要性。

1. 微觀社會重心: 著重在語言與即時情境中之語言產出、詮釋與互動。

2. 宏觀社會重心: 著重在語言習得、語言使用與文化、政治與教育之關係。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
• 本章節將介紹兩種社會情境與SLA之關聯, 這兩大社會情境為:

1. 微觀社會情境 (micro-social)
1) 中介語之差異 (語言情境、心理情境、微觀社會情境)
2) 輸入與互動 (輸入修改、互動修改、反饋)
3) Vygotsky 的社會文化論(潛力發展區、鷹架、人際互動、個人內部互動、私語)

2. 宏觀社會情境 (macro-social)
1) L1 與L2 在世界與國家之地位
2) 邊界(分界線) 與身份認同
3) 制度的力量與限制
4) 社會類別
5) 學習環境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情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身份認同、地位還有價值觀如何影響L2之結果與為什麼這些
因素會影響L2之結果。

• 影響第二語言習得之宏觀社會因素包含:

1. L1 與L2 在世界與國家之地位

2. 邊界(分界線) 與身份認同

3. 制度的力量與限制

4. 社會類別

5. 學習環境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1: L1 與L2 在世界與國家之地位

• 學習者的母語與其目標語之地位與力量會影響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
• Ex : 英文 VS. 華語 。

• Ex : 你的父母親、你、新住民

• 語言擁有的力量與地位是具有象徵與實用原因的。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語言一個很重要的象徵意義就是政治認同與團結。
➢ Ex: 在美國—英語被視為單一的國家語言, 移民們會被期望要學會英語這樣才可以參與教育、社會
與經濟上的活動。但是, 移民們本身的語言通常不會被鼓勵要保留下來。

• 語言的象徵意義通常在建立國家的過程中更顯得重要。
➢ Ex: 以色列—希伯來語, 即使在建國之初, 沒有很多人可以說希伯來語說得很流利, 因為以色列把希
伯來語定為國家語言對以色列來說很重要。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1: L1 與L2 在世界與國家之地位

• L2也具有政治功用(實質意義), 尤其是在征服他國或是帝國建立時期。

➢ Ex: 諾曼人征服英國時, 就把法語帶到英國。

➢ Ex: 殖民時期, 英語就被帶到非洲與亞洲。

➢ Ex: 台灣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1: L1 與L2 在世界與國家之地位

• 在國家層級, 當移民移居到另一個國家而且移民本身不會說移居地的官方語言時, 就會
有強烈的需求要學習L2。

• 還有, 如果因為征戰或是政治上有所改變時, L2學習的需求也會增加


➢ Ex: 聽說教學法。

• 在世界層級, 學習第二語言通常跟掌控商業、資訊與科技的資源有關。
➢ Ex: 華語熱, 東南亞語熱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台灣是多語言的國家, 歷年來語言政策也有所不同

1. 1895-1945: 日治時期
1) 官方語言:日語
2) 民眾: 台語、客語、原住民語

2. 1945: 國語only
1) 官方語言: 國語
2) 民眾:台語、客語、原住民語

3. 現在:
1) 官方語言: 國語
2) 民眾: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新住民語言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2:邊界(分界線) 與身份認同

• 這裡的邊界包含國家邊界與語言邊界。

• 語言具有的身份認同功能通常會伴隨著創造或是強化國家邊界。另外, 語言邊界也常
會存在或是超過國家的邊界。

• 國家邊界與語言邊界都可以讓同一個語言社群的人更團結, 並可以用來排除外來者。
⚫ Ex: 以色列-希伯來語, 奈及利亞-英語 (建立國家並讓大家團結)

⚫ Ex: 墨西哥印第安族群拒絕學習西班牙語(排除外來者)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2:邊界(分界線)

與身份認同

• (台灣也擁有不同的語言邊界)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2:邊界(分界線) 與身份認同

• 如果要跨越語言邊界去加入另一個語言社群, 一樣需要學習另一個語言社群之語言(與
文化)。

➢國際生到台灣 國語

➢台灣人到東南亞工作 當地語言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3: 制度的力量與限制

• 在國家與社群中社會制度通常藉由法律、習俗或是慣例來規範人們在公眾領域之生活。

• 與這些因素相關的第二語言習得議題包含: 與語言相關的社會控制、知識的取得權、
語言優勢與語言歧視。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3: 制度的力量與限制

• 語言的社會控制通常以官方或是非官方的政策呈現以規範哪些語言可以用在哪些情況
下。

➢ 例如政治上的會議或是正式的場合通常要使用國家語言。

➢ 移民如果不懂移居地語言可能無法獲得法律或社會服務。

➢ 家庭裡語言能力的不平均可能進一步導致父母、小孩關係改變。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3: 制度的力量與限制

• 少數語言的使用者常常無法有受教育的機會, 因為在申請時必須先展現其國家語言的
能力。(Ex:原住民、新住民)

• 另外,一些學術上的國際會議多以英語為主, 所以如果在非英語系國家接受高等教育
或是英語能力不足的話, 就會限制一部分的知識取得。

• 上述之情況也呈現了語言優勢與歧視。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3: 制度的力量與限制

• 雖然在語言學與心理學的觀點裡,學習第二語言一直被視為較中立的、正向的。但是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說, 學習L2 可能會因為下列的原因而造成問題。

1. 學習較占優勢的L2可能導致少數語言的使用者流失, 或是與原本的L1族群產生隔閡。
(ex: 移居到美國、新住民的小孩)

2. 藉由L2習得的技術知識, 可能導致學習者無法用自己的母語來表達這些技術知識。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4: 社會類別

• 人們常因為許多與社會相關的特點而被分類,例如: 年齡、性別、族群、教育水準、職業以及
經濟狀況等。

• 這些分類方法常常使得不同類別的人有不同的經驗, 也影響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還有他人對自
己的期望。

• 當不同類別的人變成L2學習者時, 常常會經歷不同的學習情況, 不同的態度還有自己與目標語


社群的不同期待。

• 社會類別方面會就年齡、性別與族群來說明。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4: 社會類別—年齡

• 雖然年齡是生理的因素, 但它同時也是社會因素。
兒童L2學習者 成人L2學習者

自然情境下學習 正式的課室情境

有情境的面對面溝通中使用L2 沒有情境的學術情況或是以讀寫為
主的情況下使用L2

• 上述的不同點使得不同年齡的學習者有不同學習任務, 也有不同之要求或是規定。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4: 社會類別—年齡

• 年紀較小的移民兒童通常在以L2為優勢語言的環境中學習時常會產生困難, 因為他們
同時要學習語言與學科內容。
➢ 美國: 課後輔導(語言與學科)

➢ 台灣: 補救教學?

• 反之, 年紀較大的兒童, 如果在L1環境中已受過基本教育, 然後晚一點才開始學習L2, 通


常學習狀況會較佳。
從社會情境看第二語言習得(二)宏觀社會

• 宏觀社會 4: 社會類別—性別

• 性別雖然是生理的因素, 但它同時也是社會因素。

• 在不同的社會中, 男性與女性可能會因為經歷不同的學習情況與不同的學習態度使得
某一個性別在學習第二語言習得時較有優勢, 但是不論男性或女性在學習得第二語言
時都沒有所謂的先天優勢。
➢ Ex: 移民到其他國家從事勞務的兒童, 男孩比較有機會到外面去, 所以學習L2可能比較快, 而女孩可
能因為要照顧幼小的地方, 所以開始學習L2的時間變晚。
➢ Ex: 親師溝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