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doi:10.6325/oce.202212_(11).0002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11), 2022

作者/Author: 陳偉之

頁數/Page: 15-27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22/12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325/oce.202212_(11).0002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十一期 2022年12月


中原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陳偉之 ∗ 20F 21F

摘要
俗稱的「閩南海上帝國」指的是,由中國福建南部閩南人開闢的海上貿易
勢力範圍,包含日本、台海兩岸及東南亞地區。這個範圍內充斥大量閩南人,
並挾雜為數可觀的客家人,他們分居在今日臺灣與東南亞地區。
時至今日,臺灣與東南亞的經貿往來,十分密切;臺灣還吸引的許多東南
亞人民移居,或擔任移工,或充當看護,人民之間有著頻繁的互動;也牽動雙
方政府對於這些稱作「新住民」的關注。
作者生長於臺灣,對於廣大的海外華人及其先人移民海外的故事,有著濃
厚興趣,因而閱讀相關資料;這些年來又因為協助任教學校至東南亞各國招生,
得有機會實地與東南亞海外華人接觸。
作者深刻地感受到東南亞華人與臺灣人,享有共同的方言之外,還有共同
的民俗與信仰,原來他們都是源自中國大陸沿海省份移民的後裔。本文從假設
臺灣人也是海外華人移民一支的觀點,探討臺灣該如何爭取東南亞華人的支持,
希望彼此合作再創「閩南海上世紀」,為民族、國家增添光輝。

關鍵詞:閩南海上帝國、海外華人、東南亞、新住民


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教授

- 1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壹、前 言
今日臺灣漢人居民的先祖,大多移民自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
即所謂的「閩粵贛結合」的地區,包括泉州、漳州、梅州、汀州等等市縣。至
於廣布東南亞地區的華人,除了廣州、泉州地區的移民之外,很多同樣移民自
閩粵贛結合地區。彼此之間具有著「人不親土親」的歷史與地緣情結;照理說,
若能相互合作,當能夠發揮更大的族群力量。
近年來,中國大陸、臺灣與東南亞之間的貿易,呈現此消彼漲的趨勢,即
東南亞與中國大陸的貿易額不斷增加,但對臺灣的貿易量卻逐漸減少。資料顯
示,這個趨勢是因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提升、中小企業移轉東南亞,而臺灣朝
向高科技發產業展,昔日在東南亞投資的中小企業萎縮;因此,台海兩岸與東
南亞的貿易必然出現反差。
本文試著在上述兩個前提之下,以臺灣與東南亞華人之間的「閩客族群」
的關係,探討雙方或可透過加強族群認同、教育文化交流等等活動,拉近臺灣
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友誼,幫助兩地的經貿發展;此外,臺灣目前存在上百萬
的東南亞新住民,他們之中有的還是華人後裔;惟不論種族,他們與兩地華人
都有接觸,臺灣新住民在促進臺灣與東南亞華人友誼之中,自是一項重要的資
源,也必須重視。

貳、閩南海上帝國
作者在一次偶然機會閱讀了湯錦台(2005)撰寫的《閩南人的海上世紀》一
書,他指出:

鄭和下西洋的世界性創舉,正是建立在閩南人歷代海洋活動的基礎之上;
大航海時代歐洲人的東進亞洲,如果沒有閩南的海商的勢力為依託,將
無從拓展其連通全球的商業網絡。閩南人的海上世紀曾經左右著世界歷
史的發展,同時更奠定了後來臺灣的基業。

作者看到以上這段文字的感觸是,既烘托出閩南人與東南亞的關係,也烘
托出閩南人與臺灣的關係。準此,臺灣與東南亞的關係當可循其脈絡進一步推

- 16 -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敲。誠如湯錦台所言「這段輝煌的海洋歷史,是屬於閩南人的故事,也是臺灣
人的故事。」作者認為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其後,湯錦台(2013)又出版了《閩南海上帝國》一書,再次指出:

沒有閩南人創建的海外據點,鄭和的船隊就無法七下西洋;沒有閩南人
與印度、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往,歐洲人就無法進入亞洲。

湯錦台呼籲大家看看閩南人昔日如何縱橫海洋、走上世界舞台的歷史,又
是如何把海上絲路、鄭和下西洋、歐洲人東進亞洲,交織成一個波瀾壯闊的大
時代故事。作者認為身為臺灣人,當應懂得這段歷史,為自己也為臺灣創造輝
煌的未來。
湯錦台在闡述閩南人曾經創造的海上光榮世紀之際,也沒有忽略客家人在
其間的貢獻。他出版的《千年客家》(2014)一書,探討了閩粵贛結合區客家人
的歷史源流,以及客家人參與海上貿易的事蹟。
湯錦台的研究顯示,早期在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從事海上活動的人民,有一
大部分是潮州人、梅州人,他們很多都是移民自江西南部,即贛南地區中原南
遷人士的後裔。這些歷經千年戰亂而南遷的中原人士,與當地苗瑤族後裔稱為
「畲族」的土著融合後,形成特殊民系,即今人稱作的客家人。但是,直到明
末清初,「客家人」的統稱尚未出現,直到清朝中期之後,由於太平天國等民
變,許多閩粵贛結合區的居民生活困頓,大量向珠江三角洲移民,發生廣州地
區的土、客械鬥,廣州人以「客人」稱呼他們,之後才有「客家人」名稱的普
及。
這些被稱為客家人的閩粵贛結合區移民,早年自汀州向梅州、潮州、漳州
移民,並在海上活動,許多還是劫掠沿海鄉村的海寇,且不時引誘倭寇共犯,
可謂惡名昭彰。當地區民為了防範海寇、倭寇入侵,紛紛建立圍籠屋自保。最
後因泉州鄭芝龍海上勢力崛起,這些源自閩粵贛結合區的客家後裔,逐漸融入
後人稱之的閩南族群而遭忽視。湯錦台針對早年臺灣漢人移民史料分析,證實
許多當時響噹噹的人物都是來自梅州、潮州、漳州的「客家人」後裔,也有許
多客家人的村莊,同樣因為當時尚未出現「客家人」名稱,而被泛稱為潮州人
或漳州人,以有別於居於多數的泉州人。今日臺灣高屏地區的「六堆」鄉鎮,

- 1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就是客家人與閩南人械鬥之後的產物,清朝官府當時為了彌平地方民亂,積極
設法連繫以今日客家人為主的民防組織,共同夾擊亂民,並奏請皇帝嘉勉。乾
隆皇帝賜予「義民」封號褒獎,即由此而來,足見當時客家人人數已經十分可
觀。
本文引述以上文獻的重點,是要指出今日的東南亞華人有許多也是來自閩
粵贛結合區的客家後裔。湯錦台的研究指出,明朝神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澳門的開埠,和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馬尼拉的開港,打開了中國東南沿海商
民進入世界貿易大循環的大門,吸引了閩客族群參與:

他們除了南下與西班牙人貿易外,還留在當地從事食品叫賣、種菜、養
雞養鴨、聖經印刷、天主教聖像製作雕刻之類的行業。這些被稱為「生
理人」的漳、潮商民,向西班牙人供應的商品有食糖、小麥、麵粉、果
仁、葡萄乾、梨子、橘子、絲綢、瓷器、鐵器等等,琳瑯滿目。(2014:
101)

引文中指稱的漳、潮商民正是閩粵贛結合區客家人的後裔,他們成為其後
移民東南亞華人的主要族群。這主要是因為隨著澳門與馬尼拉貿易的開闢,東
南海域的海盜活動也不斷加劇。清朝屢次發兵圍剿,俞大猷、戚繼光都是當時
知名的掃蕩大將,就連受到明朝招撫的鄭芝龍都奉命參與剿寇。由於這些地區
戰禍連連、民不聊生,當地居分紛紛外移,包括東南亞、臺灣。
由於不論是泉州、漳州、潮州或是鄰近地區的人民,也不論這些人民是屬
於閩南或客家語系,他們無疑都是構成閩南海上世紀的重要成員,也是移民東
南亞、臺灣的主要成員,寄望今後彼此合作、增益雙方,當屬合理推測範疇。

參、東南亞閩客華人
東南亞今日各國遍布華人,以個別國家而言,印尼華人總數最多;以人口
比例而言,新加坡華人比例最高。但作者認為這些數據無關宏旨,重要的是,
這些華人幾乎存在東南亞每一個角落,才是我們應該珍惜的人力資源;一位路
透社記者跑遍印尼各地,她說無論再多麼偏遠的山區,都可以看到經營雜貨店

- 18 -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的華人身影,簡直不可思議! 值得思考的是,這些分散在東南亞各地的華人
人力資源,是否曾經在東南亞經貿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學術上,習慣以海外華人稱呼遍佈世界各地的華人,其實這只是一個統稱,
以東南亞為例,當地華人除了福建的閩南人之外,還有閩北的福州人、廣東的
廣府人、潮州人、客家人,不勝枚舉。不過,由於本文主題探討的是臺灣與東
南亞華人,而從早年移民臺灣的先民最多的是閩南人、客家人的角度,作者認
為今日大部分的臺灣人,均可從地緣、血緣找到與東南亞華人之間的鄉親關係,
並進一步拉近彼此距離。
閩南人具有的冒險犯難精神,被視為是他們得以開創「閩南海上帝國」的
動力。前述湯錦台出版的兩本著作,即十分肯定閩南人的冒險犯難精神,並稱
許閩南人在東南亞海域建立的諸多豐功偉業。
湯錦台的研究指出,到唐代為止,中外海上交通至少已有七百年以上的歷
史,西漢時期的南越國(西元前196-111年)是迄今發現漢朝最早從海上對外貿易
的地區。到唐玄宗開元二年(西元714年)廣州開始設置市舶司,檢查出入外國商
船。這個現象說明了進入第八世紀以後,抵達中國貿易的波斯和阿拉伯船舶已
經不少。然而,唐朝末年的黃巢之亂改變了廣州的國際通商優勢。因為黃巢亂
軍攻陷廣州,屠殺了外國貿易商。(2013: 38)在往後一百多年當中,泉州慢慢積
蓄海洋發展的實力,終於迎頭趕上,成為盛極一時的國際貿易大港:
進入十七世紀以後,隨著葡、西、荷、英四國在亞洲競爭的加劇,和貿易
數額的成長,作為歐洲人對華和對亞洲貿易所不可或缺的閩南海商勢力,也急
遽膨脹起來。這些閩南海商在各個港口或港市建立了本身的據點,形成一個遍
布南海四周的閩南海商網,不斷吸引更多的閩南海商與移民到來,為熱帶經濟
作物和自然資源的生產與開發,提供了必要資金與人力,並支撐了當地對歐洲
與對華遠洋貿易的發展。(湯錦台,2013:184)
及至廿世紀,歐洲列強企圖分割中國、日本帝國武力侵華,東南亞華僑無
不熱烈響應祖國號召,投身保國護民行列,其中領導南洋華僑積極抗日的新加
坡僑領陳嘉庚,即是家喻戶曉的代表性人物。由此足見閩南人在東南亞具有的
巨大影響力。

- 1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此外,閩粵贛結合地區俗稱的「客家人」,在東南亞同樣也有著十分卓越
的成就。日本作家松本一男(2007)在其所著的《客家人的力量》一書中指出:

一般認為,中國人將活躍於二十一世紀。但中國人核心就是華僑,即所

謂的「華人經濟圈」。而且,成為華僑主流的是客家人。這樣看來,客

家人顯然會成為支配亞洲或中國本土的政治、經濟、社會的一股力量。

松本一男看重客家人,根據的是中國大陸的鄧小平、臺灣的李登輝、新加
坡的李光耀、菲律賓的柯拉蓉、泰國的塔信等等政治領袖,都是客家人後裔而
來;此外,也指出主掌東南亞各地經濟牛耳的華僑,其中客家人在各個地方「都
保有穩定的勢力」。他以東南亞發行量甚高的「星島日報」為例,指出創辦人
就是在緬甸經商成功的客家人胡文虎,而該報社的記者大多數也是客家人。至
於奠定今日馬來西亞吉隆坡開發基礎的葉亞來,也是廣東梅州客家人。
東南亞各地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尼的婆羅洲、馬來西亞、文萊王國、
帝汶、緬甸、越南,估計人數超過千萬以上。另一位日本作家高木桂藏(2001)
在所撰寫名為「由客家了解亞洲」的專書中,特別推崇客家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他稱客家人具有「扭轉逆境的客家生存智慧」,而這個智慧源自「主」、「客」
之別:

居住在島國、日本的我們,對於「主」、「客」的關係毫無關心。對「客」

的悲哀,可說較為鈍感。因為徹底站在「客」的立場的經驗少之又少。

因此,在際遇不佳、逆境裡顯得相當脆弱,將負面轉換為正面,將「客」

逆轉為「主」的活力,可說非常缺乏。

高木桂藏希望以此著作提醒生活在現代、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的日本人,
即處於「逆風時代」的日本人,能夠從「客家意識」中好好學習「主」、「客」
之別的相處之道。
作者引用上述兩位日本作家的著作,突顯客家人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是本
於臺灣也有眾多的客家人,如果能夠透過「客家情結」凝聚臺灣與東南亞客家

- 20 -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人的鄉情,再加上相對居於臺灣多數的閩南人與東南亞閩南人的聯繫,相信必
然能對兩地人民友誼產生更大的綜合效果。特別是,高木桂藏強調的客家人獨
具的「主」、「客」意識,作者認為一旦獲得普遍闡揚,必能促成不同種族的
和諧相處、共存共榮。

肆、臺灣的新住民
在臺灣的東南亞新住民,廣義的說,除了入籍的配偶之外,尚應包括在臺
灣工作的移工、看護,以及日漸增多的留學生。作者認為不論他們是否永久居
留臺灣,都對臺灣與東南亞各國建立友好的民間關係,至關重要。
一次作者在曼谷旅遊,某位曾在臺灣打工的泰國年輕人,滿心歡喜地用國
語告知,他曾在臺灣工作,他喜歡臺灣。類似的情況,作者在印尼、馬來西亞
招生或旅遊時都曾遇到過,他們經常因此熱心幫忙,充滿友誼。
人都是有感情的,作者的父母因為年事已高,曾經聘用印尼、菲律賓的家
庭看護,長年相處,彼此培養了深厚感情,即便她們返鄉成家生育子女後,依
然與作者家人保持密切聯繫,他們希望我們能夠前往他們家鄉旅遊,作者也真
的希望能夠前往探視。
作者因為教學,除了接觸許多馬來西亞留學生之外,最多的就是越南學生。
一位在麻六甲經營木製家具的陳老闆告知,他的工廠幹部清一色是留臺華裔學
生,對於馬來員工管理、市場行銷,提供了極大功能。一位在越南經營華文補
習學校的朱老闆告知,他的學校深受來臺留學越南學生的幫助,學校業務蒸蒸
日上。其實,不論是馬來西亞華裔學生或是越南的京族學生,由於人文與臺灣
差異不大,每當作者前往兩國招生,都受到他們的熱情接待,感到分外親切。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臺灣地區108學年各大專院校的境外留學生、研習生,
已經突破13萬人,而106年國際高等教育學生人數占全臺學生人數4.4%,比出
國接受高等教育學生占全臺學生人數3.2%還高。(中時,2020/08/10) 這些數據
顯示,臺灣各大專院校對於僑外籍學生,仍有其吸引力,他們畢業後,無論是
繼續留在臺灣發展或返回各自國家,都將對臺灣境內或國際經貿產生助益。

- 2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不過,在臺灣的新住民不都是幸福的,他們實際上遇到許多困難,特別是
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有些關懷新住民權益的人士因而成立了「臺灣新住民人
權協會」
,幫助他們;該協會現任理事長是在臺灣師範大學任教的楊聰榮教授,
會員已有350多人,其中許多會員都是移民臺灣十數年的東南亞各國人士,他
們在穩定後回過頭來照顧新來者,包括處理身分證件疑難、協助尋找就業機會
等等。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2020年7月底止,臺灣地區死亡人口首度超越出生
人口,又由於受到上半年新冠疫情影響,估計年底前出生人口將下降至17萬人
以下,臺灣將出現人口負成長現象。這個趨勢預估至2026年時,由於年滿65歲
以上的老人將占全臺人口的20%,而使得臺灣成為超高齡社會。
臺灣新住民是現成的人力,他們提供了寶貴的人力資源,我們的社會應該
對他們多加照顧,無論他們是外籍配偶或是移民、移工,凡是在法令上的限制
都應順應社會變遷給予鬆綁;此外,諸如他們融入臺灣社會所需的語言、教育、
法律常識等等學習及訓練,都應立即提供。臺灣的教育體系十分發達,提供這
些服務根本不成問題,作者認為這些後援服務做得好,一定可以大幅增加新住
民的能量。
以作者任教的玄奘大學為例,這些年來已有不少學生的媽媽是新住民,也
有越來越多的外籍學生想要在畢業後留在臺灣。這些年輕人都是珍貴的人力資
源,需要我們好好培育。作者因此在通識教育開設「東南亞概論」、「東南亞
探索」課程,吸引他們選修,認識東南亞國情,也讓選修的本地生更加珍惜他
們。作者鼓勵他們攜手合作,共同為將來促進臺灣與東南亞的經貿事業而努力。

伍、實地觀察的心得
作者自卅多年前就讀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以來,即以我國華
僑政策及海外華人為研究主題,廿多年前進入玄奘大學傳播學院任教之後,則
聚焦於海外華語衛星電視發展之研究。近十年來,因為參與玄奘大學在東南亞
各國的招生活動,從而得以更加貼近當地的華人社會。偶然間,作者腦海浮現
一個念頭:「臺灣人其實也是海外華人的一支」。那是因為每次到印尼、馬來

- 22 -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西亞或越南的華人社區,總會遇到許多閩南人、客家人,他們先祖都是移民自
福建、廣東地區,當閒聊時作者強調臺灣人祖先也都是移民自福建、廣東時,
大家都會在哈哈大笑之際說:「我們出自同源、根本是一家人! 」
根據臺灣學者薛雲峰(2008)的研究,早在西元十七世紀初,閩寇李旦、顏
思齊與鄭芝龍集團,繼客家海盜林道乾、林鳳之後,也在臺灣笨港(北港)築寨
從事走私貿易;由於利益驚人,海盜間的廝殺吞併更形激烈,也間接促成鄭成
功來臺立國。薛雲峰指出,客家人來臺時間不一定比閩南人晚,但來得早也不
表示來的人就會比較多;關鍵是,後來驅逐荷蘭人的鄭成功是福建南安人,遷
臺部屬自以閩南人為多數。
相對的,今日隸屬馬來西亞的沙巴、沙勞越的華人,則多數是客家人。先
就沙巴而言,這是因為清朝中期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許多參與起義的客家人,
透過香港的巴色教會協助偷渡到同屬英國人殖民地的沙巴境內。作者曾到沙巴
位於深山的根華中學招生,與當地仕紳聊天才知他們就是太平天國客家人的後
裔。當地一位牧師張德來(2007)蒐集了當年客家人移民沙巴的資料,出版《沙
巴的客家移民實驗》一書,述說了客家人移民開墾沙巴山區的故事,令人感動。
如今根華中學尚有數百位學生,在接受傳統的華文教育之後,不少學生表示想
要到臺灣升學,協助申辦來臺手續的正是早年當地來臺留學的學長學姊們。
次就沙勞越而言,廣東客家人羅芳伯曾於西元十八世紀,在今日印尼所屬
的婆羅洲西部地區建立了「蘭芳共和國」,招募大批鄉親前往開礦。隨後引起
殖民爪哇的荷蘭人的注意,並以武力吞併「蘭芳共和國」,逃難的客家人於是
一部分轉往新加坡等地發展,一部分順著沙勞越河遷往古晉避難。作者前往招
生時曾沿著沙勞越河逆流而上,參觀上游客家人遷徙時期的過度村莊,如今仍
然住著許多客家人,而首府古晉仍然保有三所華文中學、近千位學生,呈現道
地的客家人社會,並過著相當富裕的生活。
因此,放大眼光,從客家人先祖移民海外的角度來看,不論是臺灣、沙巴
或沙勞越,都只是他們選擇的一個地點,也是作者主張臺灣(客家)人也是海外
華人移民一支的部分原因。
再就東南亞閩南人而言,一位居住於印尼棉蘭的陳姓年輕人,因為會說國
語而擔任導遊。他說第一次在臺北士林夜市閒逛時,以閩南語問了販商一碗「花

- 2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枝」多少錢?老闆因為正忙,翻了個白眼回答「不會自己看嗎?」「我看不懂
漢字!」陳姓青年導遊的回答,一時令兩人愣在那裏、不知所措。
其實,漳、泉閩南人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移居今日蘇門答臘、馬來半島、泰
國等地,他們的後裔能說國語,陳姓導遊告知是受惠於新加坡的華語電視節目
之賜,但並不認識中文、漢字,會說閩南語是受家庭影響。類似陳姓年輕導遊
的案例,作者在印尼亞齊、萬隆、雅加達、泗水招收華裔學生時都曾遇到,這
是因為印尼政府禁止華語文造成的後果;但是近年已經大幅改善,華文報紙、
華語廣播、華文補習班,可謂比比皆是。
馬來西亞的檳城、麻六甲,以及新加坡,也是閩南人的聚居地,甚至當地
的華人社區建築物,例如門前騎樓走廊、三合院組屋,都保留著閩南風韻。鄰
近吉隆坡的巴生港華人講的都是閩南語,還辦有華文學校。
菲律賓馬尼拉的王彬街,曾經是海外閩南人聚居的最大據點,雖然歷經西
班牙殖民政權三次屠殺,迄今當地閩南人風光依舊、富可敵國。靈惠中學是馬
尼拉閩南人辦學最悠久的華文學校,已經開辦大學部,但是小學部仍設有閩南
語課程。陳校長說,他們的學生很辛苦,必須學習菲律賓華、英語、華語,還
有閩南語,所以書包特別大。學校體諒學生負重,連樓梯都做成滑梯狀,方便
學生拖曳書包。
以上林林總總的小故事,都是作者親身經歷,感到特別的親切,也感嘆他
們移居海外的艱辛。從而不時想著能為他們做些甚麼事情?
然而,當談及臺灣與東南亞的閩南人、客家人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
都是十分融洽的。一次作者在菲律賓宿霧某所華文中學招生時,該校陳校長拿
出中華民國身分證強調他是中國人,並指出他的身分證是南京發出的,不是臺
北發出的,作者當即明白他對臺灣政治的不滿。
一次,同樣在菲律賓參訪某家有線電視公司,當作者問及該公司簡老闆為
何不引入「臺灣宏觀電視」頻道時,他憤憤不平的說「政府對我也沒有比較好」?
原來當年他在臺灣經營「第四台」時,頻頻遭到政府剪線,才遠走他鄉,因而
始終心存不滿。
陳校長、簡老闆都是閩南人,前者是菲律賓華人、後者是臺灣人,都因個
人因素對臺灣不太友善。作者的想法是如果他們能夠對臺灣有著比較正確的認

- 24 -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識,也許可以做出偉大的貢獻。以陳校長為例,他在菲律賓承辦華文學校,寧
可娶菲律賓妻子,獲得辦校許可、延續中華文化,也不放棄中華民國國籍,臺
灣為何無法得到他的認同?再以簡老闆為例,明明人在海外、心繫臺灣,在其
經營的頻道中安插「臺灣宏觀電視」頻道,提供菲律賓華人有關臺灣的資訊,
豈不更能回饋鄉里?為何政府有關單位不能主動與其聯絡?
作者因而常常在想,同為閩客移民海外的後裔,為什麼不能攜手同心共創
福祉,其中的答案應該是「聯繫太少」。如果能夠彼此加強聯繫、相互理解,
一定能夠形成巨大的海外力量,迎向全球化發展。
然而,很遺憾的是,僅以民國89年才成立的「臺灣宏觀電視」為例,卻在
民國106年底結束。這個原隸屬僑務委員會藉以擴大提供海外華人資訊的衛星
暨網路電視,因為受限政府預算不足,竟然宣布撤除,改成文字資料儲存型態
的網路點選媒體。其實,東南亞各國有線與衛星電視正在蓬勃發展,既有臺商
也有華裔在當地從事相關事業,我國當局未能加強與他們合作,提供資訊服務,
作者認為著實錯失良機。遑論其他的聯繫方案了?

陸、結論
生活是十分現實的,無論人們身處在何時何地,都不免為了爭取眼前的生
活物資,而拚得你死我活,甚至擴及聚眾作亂、弄到民不聊生。從臺灣開發的
四百年歷史,可以看到民變、械鬥、官剿的故事。至於前往東南亞移民的華人,
面對的艱難險阻,比起臺灣則有過之、無不及。然而,不論是先祖移民臺灣,
或是移民東南亞各地,其中閩南人、客家人都是源自相同的祖籍地,還有許多
已經相互融合、難分彼此。
我們這些移民海外的華人後裔,是否能夠重新審視過往的歷史、惦記「本
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地緣情節,放棄各自範圍內的敵視,攜手合作、共
創未來呢?特別是近年臺灣政治惡鬥、統獨之爭,不但早已引起海內外華人反
感,如今還加深有些地區華人之間的分裂,真是何苦來哉!
中國崛起是廿一世紀以來世人關注的大事,最近中美貿易大戰連帶危及台
海安全。在此情況下,臺灣當局推動的新南向政策,面對廣大的東南亞華人,

- 2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可曾思考該如何爭取他們認同臺灣、幫助臺灣;同樣的,臺灣早年漢人移民多
來自閩客地區,當局可曾想過爭取他們拒絕中共武力犯臺;最後,眾多在臺的
新住民,不論是移民或留學生,很多都可成為加強臺灣與東南亞友誼的橋樑,
當局可曾重視他們可以扮演的角色。
本文從假設臺灣人也是海外華人移民一支的觀點,探討臺灣該如何爭取東
南亞華人支持的相關議題,目的不在與中國打對台,相對地,希望再創「閩南
海上世紀」,為民族、國家增添光輝。俄羅斯大文豪索忍尼辛訪臺時曾感概,
上帝是如此珍愛中國人,竟然留下這麼一塊寶島淨土。身為臺灣人,焉能愧對
上天恩賜,自絕於全球華人之外。

- 26 -
臺灣與東南亞華人

引用書目
徐宗懋 1993 《臺灣人論》,臺北:時報文化。
湯錦台 2001 《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
鷹。
湯錦台 2005 《閩南人的海上世紀》,臺北:果實。
湯錦台 2013 《閩南海上帝國》,臺北:如果。
湯錦台 2014 《千年客家》,臺北:如果。
張德來 2007 《沙巴的客家移民實驗》,亞庇:沙巴神學院。
薛雲峰 2008《快讀臺灣客家》,臺北:五南。
Leo,Suryadinata.2007.“ Understanding the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ISEAS.
Leo,Suryadinata. (Ed.) 2007.“SoutheastAsia’s Chinese Businesse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Singapore:ISEAS.
Leo,Suryadinata. 2007. Chinese Diaspora—Since Admiral Zheng H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aritime Asia,Singapore:CHE.

- 27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