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95

前言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教育,是一门学问,教师,同时也是学生。在求学的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就需要教师以
人为师、以己为师,克服困难,求真求实。
教育,也是一门技能。为师者,就要有匠人精神。如果说其他行业还可以“好读书不求甚解”,
而教师是万万不能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作为那把“钥匙”
,打开问题,解开知识之间纠
结的“锁套”。
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大家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成就教师的梦想。但同时,更希望各位“准老师”
们,能够好好利用这些内容,理解知识,解决问题。而非去死记硬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愿你跟随我们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教书育人的殿
堂。也同时希望,我们的理念,能像一颗细小的种子,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从考证者到教书匠,需要的是多思、多问、多行。点师成金,助你成为教书巨匠!

点师成金
2016 年 9 月
考情简介
一、考情分析

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来看,考试类型基本稳定,分别有:单项选择
题、简答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四种。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题型、题量、分值
具体分布如下:

模块 比例 题型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单项选择题
中小学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心理、 68% 辨析题
中小学德育 材料分析题

中小学课程
单项选择题
中小学生发展心理
32% 材料分析题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简答题
中小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单项选择题:约 30%
合计 100%
非选择题:约 70%

题型 题量 每题分值 总分 合计
单项选择题 21 2 42
辨析题 4 8 32
150 分
简答题 4 10 40
材料分析题 2 18 36

二、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 )

A.演说家 B.智者
C.军人和武士 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阶层本位论
(3)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2.辨析题
辨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3.简答题
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4.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尼克·胡哲于 1982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称为
“海豹肢症”,在尼克的成长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挑战,而且他还要与自
卑和孤独作斗争。他会问,为什么我与其他孩子不同?为什么我一出生就没有手足?随着尼克的成
长,在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指导教育下,他逐渐学会了怎样应付自身的不足,而且开始独立去做越来
越多的事情,他开始适应他的生存环境,找到方法完成其他人必须要用手足完成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克开始热爱他的生活环境并能够从事更伟大的事情。在七年级的时候,他
被选为学生会主席,与学生会其他人一起工作,处理地方慈善机构和残疾组织的各种事情,中学毕
业后,尼克继续学习深造,获得了会计和财务策划的双学士学位。19 岁的时候,尼克开始实现他的
梦想,他通过自己充满激情的演讲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去鼓舞其他人,给他们带去希望。2005 年尼克
被授予“澳大利亚年度青年”荣誉称号。现在,他的足迹遍布全世界,并与数千万人分享了他的故
事和经历。
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因此,结合课程,学习每章节的考试方式及如何答题是十分重要的。
希望各位同学能很好地利用这本笔记,高效复习,考出好成绩!

点师成金教研部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7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4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18
第五节 教育制度 23

第六节 教育目的 28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34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36
第二节 课程组织 41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5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50
第二节 教学过程 52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7
第四节 教学原则 61
第五节 教学方法 67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72
第七节 教学评价 75
第八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79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 84
第二节 学习动机 98
第三节 学习迁移 105

第四节 学习策略 110


第五节 学习理论 112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119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124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129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136

第六章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138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142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148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152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155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160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163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170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 174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181

第四节 班主任 183

第五节 教师心理 18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 知识导航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
2.掌握教育的属性

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了解教育的起源、历史发展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2题4分 1题2分 2题4分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育的涵义 ★☆☆☆☆
1. “教育”的由来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 教育的概念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
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2 教育的构成要素 ★☆☆☆☆
1. 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最
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
象,是学习的主体。
3.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系统。

考点 3 教育的属性 ★★★★★
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育的本质。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永恒性
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
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
2) 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 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
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①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而凭空产生。任何一种教育,从其思想、制度、内容、方法
等方面来看,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是从以往教育
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教育有着渊源关系,即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②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虽然受政治经济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同时又和上层建筑中其他意识形
态发生密切的联系,受这些意识形态的影响。
③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虽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主
要表现为两方面:一种情况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即当社会政治经济发生
了改变,某些教育思想、内容、方法还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
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
着催生作用。

【真题连线】
1. (2015 下半年真题)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B.促进社会发展
C.有目的地培养人 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
【参考答案】C。
2. (2014 下半年真题)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
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时代性 D.独立性
【参考答案】A。
3. (2013 上半年真题)辨析题: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是教育。
【参考答案】错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而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的活动有可能是有目的的,也有可能是自发的,只有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才是教育。而且
除了教育活动,其他活动也影响人的发展,比如政治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日常生活,因此,
能够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活动不一定都是教育。

考点 4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1.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说
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 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
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等。
3) 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
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孟禄。

【知识拓展】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这两种学说从不同角度掲示了教育的起源,共同缺陷是都否认
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
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都是不正确的。
4) 劳动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
程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
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有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2. 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
① 无阶级。对每一个人来说,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也可以认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
的儿童都在接受同样的教育。
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社
会活动。
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③ 教育内容简单。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④ 教育手段单一。言传身教,口耳相传,没有文字和书本。

2) 古代教育
由于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因此古代社会的教育也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
封建社会的教育。
① 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A. 中国
a) 学校设置:夏、商、西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
射也。
b) 教育的目的:培养巩固和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人才。
c) 教育内容: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锦囊妙计】李玉叔叔射月。
d) 教育现象:西周“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知识拓展】
六艺的内容中,礼是指周礼,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包括音乐、
诗歌、舞蹈等,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书是指
文字,数是指算法。

B. 西方
古代西方以古希腊教育最为著名。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点,同时也是近代西方教育的
源头。古希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城邦教育制度,即古代雅典教育和古代斯巴达教育。
a) 教育目的:
雅典: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
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斯巴达: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b) 教育内容:
雅典: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哲学。
斯巴达:五项竞技(角、掷、投、跳、跑 )。 【锦囊妙计】脚指头挑泡。

【知识拓展】
我国和西方奴隶社会的教育状况表明,奴隶社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工具,只
有奴隶主的子弟才享有受教育权,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 封建社会的教育
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A. 中国
a)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是显学。百家争鸣的盛况是私学发展的
里程碑。
b) 两汉: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
士制度。
c) 隋唐:科举制度,表面书生平等竞争为学而优则仕,实被豪门贵族垄断以维护特权
政治。
d) 宋元:程朱理学为国学。教学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
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e) 明清: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
的创造性也被扼制。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知识拓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鲜明的等级性,
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四书》《五经》
;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B. 西方
在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a) 教育目的
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
骑士教育:培养封建骑士,又称世俗封建主教育。
b) 教育内容
教会教育:“七艺”:包括“三科”
(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
(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锦囊妙计】听、说、写、看、数。
骑士教育: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锦囊妙计】基因下有头烈马。

【知识拓展】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内容是无论是我国的封建教育还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骑
士教育都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都是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 古代教育特点:
A. 古代产生了学校;
B.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近现代教育
① 资本主义社会:
目的在于培养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培养劳动力。
A. 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取代了个别教学制。
B. 课程内容: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
C. 教学方法:引进新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启发教学发受到重视。
D. 受教育权:扩大受教育权。
E.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出现。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
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
② 社会主义社会:
目的在于维护劳动人民自身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A. 教育权为广大劳动人民所掌握。
B. 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 )。
A.演说家 B.智者
C.军人和武士 D.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参考答案】C。古代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其目的是培养
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D。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1题2分 2题4分 2题4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
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阶段。
考点 1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
这一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教育学都还没有从哲学、伦理学、政治等学科中分化
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1. 中国
1) 《学记》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知识拓展】
《学记》的主要内容:
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教育的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启发性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循序渐进→“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教学相长原则→“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也。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
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
也。

2) 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①教育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提出了“庶、富、教”
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哲学命题,
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教育对象: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③教育目的: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
,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④教育内容:《论语·述而》记载: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指文化知识,
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包括“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要求。
⑤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
教学经验时说: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识拓展】
孟子持“性善论”,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荀子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他认
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一见一知一行。
墨翟以“兼爱”
“非攻”为教,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墨家教育内容的特色和价值主要
体现在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上,突破了儒家六艺教育的范畴。

2. 西方
1) 昆体良
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也称为《雄
辩术原理》
。对班级授课进行了一些阐述,是班级授课思想的萌芽。
2) 苏格拉底
创立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产婆术”
,即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西方最早的启
发教育)。
3) 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教育理想目标是培养哲学王。
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4)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亚里士多德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的心理发展规
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参考答案】C。
2.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国外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 )。
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A.《理想国》 B.《政治学原理》
C.《论雄辩家》 D.《论演说家的教育》
【参考答案】D。

考点 2 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
从 17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教育学开始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逐渐形
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教育家,出现了一系列教育著作,提出许多
重要的教育理论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独立形态
1) 培根
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确立下来,并与
其他学科并列。
2) 夸美纽斯 【锦囊妙计】胯没扭死
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反映
在《大教学论》中,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①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要遵循自身规律,依据人的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
②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建立
了教学原则体系和庞大的课程体系。
③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

以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
3) 卢梭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主要思想反映在著作《爱弥儿》中:
① 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出自造物主
支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② 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
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 康德
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课程。
5) 裴斯泰洛齐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① 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② 教育史上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③ 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

6) 洛克
17 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观点反映在《教育漫话》中:
① 白板说。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差别都是由教育
产生的结果。
1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② 绅士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而不是
学校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7)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
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
范、科学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
① 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② 教育的最髙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③ 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即没有任何无教学的
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④ 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清晰明确地感受新教材)
、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
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练习)。
⑤ 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8) 杜威
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
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其主要思想有:
① 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②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一种生活,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来源于内部,而不应该从教育的外部寻
找一个目的强加给教育,即是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不断地生长下去。
③ 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
“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
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④ 提出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
题、验证这个假设。
⑤ 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真题连线】
1. (2013 下半年真题)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 )

1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康德
【参考答案】D。
2.(2015 下半年真题)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
者是(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参考答案】B。
3. (2012 上半年真题)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位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 )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参考答案】C。

考点 3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教育学走向更为科学化的阶段。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 克鲁普斯卡娅。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的教育家。
2) 凯洛夫。主编《教育学》
,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总结了苏联社会
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3) 马卡连柯。《教育诗》
《论共产主义教育》
《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法者的
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4) 杨贤江。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
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
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2、现代教育理论
20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
瞩目的重大课题。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深刻的教育改革,形成了大批以教育实验和心理科学
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1、赞科夫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他的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
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
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髙难度、髙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
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2、苏霍姆林斯基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帕夫雷什中
1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所谓全面和谐的教育是指
把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个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
3、布鲁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他强调必
须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一门学科中的定义、原则或法则;强调早期学习的重
要性;倡导发现式学习。
4、布鲁姆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
能三大领域。同时还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并给以足够的时间,
多数学习者能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

5、瓦·根舍因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6、皮亚杰
瑞士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由两篇文章构成,提出儿童智
力发展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他根据儿童
认知结构和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教学原则和方法,即应按照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
行教学。

【锦囊妙计】
克鲁教育问题很民主, 两布鲁走两步路,
凯洛夫教育学第一部, 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发现路,
马卡教育诗集体户, 布鲁姆目标认知情感动作路,
赞可夫发展性理想不? 都是套路。

【真题连线】
1. (2016 上半年真题)在教学理论著述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
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著是( )。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教育过程》 D.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参考答案】C。
2. (2015 下半年真题)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就学生学习结
果划分的三领域是( )

A. 知识、技能和技巧 B. 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
C. 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D. 认知、应用和评价技能
【参考答案】C。
3. (2013 上半年真题)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
问题,总结苏联 20 世纪 20-30 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
1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专著是( )

A. 《普通教育学》 B. 《大教学论》
C. 《民主主义与教育》 D. 《教育学》
【参考答案】D。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与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精神文化等相互关系。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2题4分 1题2分 1题2分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1 题 10 分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3)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5)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锦囊妙计】
1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三教育、三教学,一个学校一课程。
三教育:教育目的(幕)
、教育内容(内)
、教育规模和速度;
三教学:教学方法(防)
、教学手段(守)
、教学组织形式;
一学校:学校结构(购)

一课程:课程设置(置)

组织内幕和防守,规模速度和置购。

【真题连线】
1. (2015 下半年真题)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加倍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
具有哪些功能( )。
A. 经济功能 B. 政治功能
C. 文化功能 D. 人口功能
【参考答案】A。
2. (2015 上半年真题)在当代,教育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这是因为
教育具有( )。
A. 政治功能 B. 经济功能
C. 文化功能 D. 人口功能
【参考答案】B。
3. (2015 上半年真题)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
的根本因素是( )。
A. 人口分布 B. 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 D. 生产力水平
【参考答案】D。

考点 2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社会舆论力量。
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锦囊妙计】
1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教育权和受教育权,都是有内幕的。
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权)
受教育的权利;
(受教育权)
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内容。(内幕)

【真题连线】
1. (2014 上半年真题)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

A.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 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构
C. 社会文化传统
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参考答案】D。

考点 3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1.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2.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
1)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 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锦囊妙计】
传宝、传教、选题、创新。

3. 校园文化
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其中学校精神
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真题连线】
1. (2014 下半年真题)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
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
A. 选择功能 B. 发展功能
C. 传递功能 D. 保护功能
1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参考答案】D。
2. (2014 下半年真题)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考点 4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
1.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 人口质量教育质量
3)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2.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1)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 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
3)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

【锦囊妙计】
1. 对教育的影响、制约作用:
1) 谁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2) 谁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3) 谁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人口数量
4) 谁影响着教育质量:人口质量
5) 谁影响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利:政治经济制度
6) 谁影响着学校结构:生产力和人口结构
7) 谁影响着教学方法:生产力、文化

2. 教育的反作用
1) 教育的经济功能: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知识。
2) 教育的政治功能:培养人才服务政治经济制度、制造社会舆论力量、不起决定作用。
3) 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交流,选择——提升,创造——更新。
4) 教育的人口功能:控制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3. 经济功能再生产,科学知识劳动力。
政治功能来服务,人才舆论决定不。
1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文化功能四块金,传宝传教、选题和创新。
人口功能三步走,数量质量和结构。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理解教育与人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影响
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的各自作用。
了解青春期生理的变化。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1 题 10 分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青春期的发展变化 ★☆☆☆☆
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
也是婴儿期后第二个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初中生身体形态发育:第二性特征出现。
高中生身体形态发育:第二性特征发育完成。

考点 2 人的发展规律 ★★★★☆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启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启示: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
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1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不同机能系统发展速
度不平衡。
启示: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
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釆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4. 个体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
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启示: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
生的个性化发展。

5. 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
、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启示: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锦囊妙计】
顺序发展低到高,循序渐进慢慢搞,
阶段不同年龄异,少年是个危险期,
发展速度不平衡,关键期的人最能,
机体心理互补救治,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个体差异还有救,因材施教特别溜。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高一(2)班主任王老师在班级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釆取
“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阶段性 B 连续性
C 差异性 D 顺序性
【参考答案】C。一刀切是说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忽略了整体中的个体,无视每个学
生具有不同的特点、能力、发展速度,因而,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
性。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
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 顺序性 B. 稳定性
C. 可变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D。
1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对童年期的学生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浅显的知识,在教学
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
A. 稳定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B。

考点 3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
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
“成熟”。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自身
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是自然而然的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即在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
作用的是遗传素质。
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赛尔、霍尔等。
1) 孟子。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也是“性善论的代表,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
我也,我固有之也”

2)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动因。
3) 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4) 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并通过双生
子的爬梯实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5) 霍尔。提出“复演说”
,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
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6) 高尔顿。优生学的代表人物,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
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主张人的发展是由外在的力量,包括环境与他人、学校的教育与训练等决定的。
从历史上看,性恶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行为主义心理学都支持外铄论的观点。
外铄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等。
1) 荀子。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也是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认为“今人生性,生
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2) 洛克。“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3)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说: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
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4) 斯金纳。继承华生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乃至复杂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外在的强化或
惩罚手段来加以塑造、改变、控制或矫正。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生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
2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因素的哪一理论?( )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儿童学理论
【参考答案】B。

考点 4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

1. 遗传
也叫遗传因素,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
提,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 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4) 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遗传的作用,是错误的。
①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非现实性。
② 人的发展随着环境和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2. 环境
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环
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环境为人发展的提供了多种可能;
如机遇、条件和对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蓬生麻中,不扶则直”及“孟母三
迁”的故事,都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主观能动
性是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
3) 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出淤泥而不染”
。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是错
2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误的。

3. 学校教育
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
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 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① 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③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承认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不意味着单凭教育就能决定人的发展水平。
①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② 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
极的成效;
③ 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
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的错误之中,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美国的华生、法国的爱尔维修等。
也不能否定教育的作用,否则会陷入“教育无用论”的错误之中,抹杀教育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无能为力。古希腊学者柏拉图、中世纪的一些学者以
及英国的高尔顿都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

4. 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
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它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和
动力,也是促使人发展从潜在的可能转化成显示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同流而不合污”
“出淤
泥而不染”
“逆境可以成才”。

【知识拓展】
总之,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
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
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这些因素彼此关联、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
身心发展。
2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真题连线】
1. (2016 年上半年真题)如果让六个月婴儿走路,不但徒劳而且无益。同理,让四岁
儿童学高等数学,也难以成功。这说明( )

A.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B.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C.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D. 遗传素质决定了人发展的最终结构
【参考答案】A。
2. (2013 年上半年真题)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
的身心发展中起( )

A. 决定作用 B. 动力作用
C. 主导作用 D. 基础作用
【参考答案】C。
3. (2013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题: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水平。
【参考答案】
错误。遗传素质是继承下来的生理特点,是人身心发展和能力形成的前提和物质基础。
而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除了遗传素质,还有环境、学校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等几个要素。并不
能由此而得出能力由遗传决定的结论。

2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五节 教育制度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理解义务教育的特点;
2. 了解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3. 了解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熟悉我国当前学制。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 ——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1 题 10 分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育制度概述 ★★☆☆☆
1. 教育制度的涵义
广义的教育制度: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
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
2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教育制度影响因素(学制确立依据)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上半年真题)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称为( )

A. 国民教育制度 B. 学校教育制度
C. 教育管理体制 D. 学校教育结构
【参考答案】B。
2. (2013 年上半年真题)简答题:一个国家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考点 2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
1. 学制的类型
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
1) 双轨学制
19 世纪,以英国的双轨学制为典型代表,一些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学生可升
到大学以上;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
不相通,互不衔接。
2) 单轨学制
在 19 世纪末美国形成的学制。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
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比如六三三。
3) 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是 20 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
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
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优点。

2. 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趋势
2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2) 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3)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 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锦囊妙计】
终身完善,义务延长,普职融合,高等多样。

【真题连线】
1. (2016 年上半年真题)英国政府 1870 年颁布的《初等教育》中,一方面保持原有
的专为自从阶级子女服务的学校系统,另一方面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国民小学、职业学校。
这种学制属于( )。
A.双轨学制 B. 单轨学制
C. 中间型学制 D. 分支型学制
【参考答案】A。

考点 3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
1. 旧中国的学制
1) 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
,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
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及实施。
2) 1904 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
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
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 1922 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2. 新中国的学制
1) 1951 年的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新中国第一个学制。
2) 1958 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提出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
“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 1985 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省市自治区
和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有步骤地施行九年义务教育。
2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4) 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① 确立了 20 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
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② 调整教育结构。
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另外,还要重视和
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重视和支持残疾人教育事业,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
③ 改革办学体制。
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④ 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度。
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
⑤ 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
5) 1995 年颁布的《教育法》
《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
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6) 1999 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该《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终身教育”,形成社会化、开放式的教育网络,逐步完善终
身学习体系,而且还要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试等方面进行改革。
7) 2004 年颁布《2003 年-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推行“3 教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农科教”结合。
8) 2006 年颁布新《义务教育法》
明确提出我国义务教育学制,有“63 制”、“54 制”、“8 年制”的多种形式并存。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
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学制 D. 壬戌学制
【参考答案】B。

考点 4 义务教育制度 ★★★☆☆
1. 义务教育的涵义
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和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
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知识拓展】
义务教育最早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2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我国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

2. 义务教育的特点
1) 强制性(义务性)
最本质的特征,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 普及性(统一性)
所有适龄儿童,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都必须入学接受教育,并
且必须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3) 免费性(公益性)
父母和监护人负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

3. 义务教育的内容
1986 年《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这是第一个法定规定。
2006 年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了: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义务教育实行国
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九年一贯制”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历程重,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
( )。
A. 原始社会 B. 奴隶社会
C. 封建社会 D. 资本主义社会
【参考答案】D。
2. (2014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题: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参考答案】错误。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所以普通
高中属于基础教育。

第六节 教育目的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2.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熟悉国家当前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及实现教
育目的的要求;
2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2题4分 —— —— 1题2分
辨析题 —— —— 1题8分 1题8分 1题8分
简答题 —— —— —— —— 1 题 10 分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育目的概述 ★★☆☆☆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
人的质量规格。

【知识拓展】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
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
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
所培养的人的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
体化。

2.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
标三个层次构成。
1)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中处于最高层,体现了国家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
是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机构必须遵循的总体要求。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社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
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专业
方向的具体化。

【知识拓展】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它比较集中地
2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反映了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总目
标。培养目标则有具体性,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
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

3)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知识拓展】
一般而言,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国家培养人才的
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层次的概念,而对学习者在教学
活动后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的教学目标则是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
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3. 教育目的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
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
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
2) 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
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着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
为学生的学习目的,也激励着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3) 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
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同一概念。
【参考答案】
此观点错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不是同一概念,二者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
育目的具有总体性,它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对培养人的总要求,它是
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循的总目标;培养目标则有具体性,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任务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而制定的培养人的具体要求。由此可
知,上述观点错误。

考点 2 教育目的理论
1.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
3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涂尔干以及我国古代的荀子等。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
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设计。
主要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2)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康德、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美国的马斯洛、法国的萨特
以及我国古代的孟子等。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
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主要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定的;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
响地得到发展。

【知识拓展】
3) 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教育即生活”的无目的教育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
的培养人的活动。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
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4) 生活本位论
代表人物:斯宾塞
他主张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出准备。

2. 中国教育目的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
论依据。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
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 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④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⑤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3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
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集体本位论 D 阶层本位论
【参考答案】B。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需
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设计。故本题答案为 B。
2. (2014 年下半年真题)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
A.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B. 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C. 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 D. 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
【参考答案】A。
3. (2014 年下半年真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C.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D.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参考答案】A。
4. (2016 年上半年真题)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 素质教育理论 B.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 创新教育理论 D. 生活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B。

考点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中指出,我国的教育目
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
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 素质教育
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培养创新能力,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所在。

【真题连线】
1. (2016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
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是国家队培养人的总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而教育目的的制定的依据除了包括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外,还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
素,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考点 4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般认为,我国现在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
术教育。
1) 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
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德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起
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2) 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
素的教育。智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
3) 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
用。
4) 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与文明素养的教育。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美学的学习,它的内容要比艺术教育
和美学学习宽阔得多。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的作用。
5) 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指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
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有综合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的作用。

2.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1) “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全面发展的教育同“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在实
3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际生活中,青少年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学校教育也常会因某
一时期任务的不同,在某一方面有所侧重。
2) “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每一组成部分都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用,各
育不能相互代替。
3) “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真题连线】
(2015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错误。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
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
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1. 教育观察法(使用最广泛)
研究者依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
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2. 教育调查法
3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通过问卷、访谈等科学方式搜集教育问题的资料,从而对教育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发
现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形成规律认识并提出教育整改策略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3. 教育实验法
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应向研究对象,从而
验证假设,探讨条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4. 教育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教学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以解决工作问题为目的。
5. 教育历史研究法
通过搜集某种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地分析研究,从而揭
示其发展规律。
6. 教育叙事研究法
通过叙述教育事例、讲述教育故事、记述教育经历、描述教育生活等方式记录教育、教
学事件,发掘教育背后的理念,表达人们对教育的反思,改进日常教育教学活动。

【真题连线】
1. (2012 年上半年真题)在教育调研中,为获取相关资料而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生进
行专门调查,属于( )

A. 全面调查 B. 重点调查
C. 抽样调查 D. 个案调查
【参考答案】D。

3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二章 中学课程

★ 知识导航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
程论等。
2. 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
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 ——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3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课程的涵义 ★☆☆☆☆
1. “课程”的由来
在我国,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
“维护课程,必君
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在 1918 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2. 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下半年真题)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学者
是( )。
A. 夸美纽斯 B. 斯宾塞
C. 杜威 D. 博比特
【参考答案】B。

考点 2 课程的类型 ★★★★☆
1.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1) 学科课程
从各学科领域中选择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以间接经验为主。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他们认为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
律,学校教育应按照各学科分别组织教学,教学以知识为中心。
优点: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
遗产。能在短时间内把各科基本原理教给学生,让学生系统掌握科学认识。
缺点:不考虑学生兴趣,学科分化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把握
2) 活动课程
以学生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卢梭认为,学生学习的不应该是课本,而是在实践中学习,通
过发现的形式获得知识,这是活动课程较早的理论。活动课程正式规范化,并在教育领域中
真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形态是从杜威开始的。

3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优点: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
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不利于系统的知识学习。
当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考虑到过去只是重视学科课程而忽视活动课程的弊端,开始
从小学三年级到髙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国家课程、必修课程存在。
3)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
程。包括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相关课程:是保留原来学科独立性的基础上,寻找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共同点,使这
些学科的教学顺序能够相互照应、相互联系、穿插进行。
融合课程:也称合科课程,就是把部分科目统合兼并于范围较广的新科目,选择对学生
有意义的论题或概括的问题进行学习。
广域课程:就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
核心课程:这种课程是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内容,又被称为问题中心课程。
前三种课程都是在学科领域的基础性上进行知识综合的课程形式,他们打破了原有的学
科界限,是旧的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而核心课程则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
来组织教学内容。
优点:打破学科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
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缺点:教科书编写困难,教学也有难度。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构了新型的课程结构:在 1—6 年级主要是综合课程,
7—9 年级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10—12 年级主要是分科课程。

2.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1)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教育的
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课程体现国家教育意志。
2) 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
级课程。地方课程的编订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或编订本地区需要的教材。课
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
3)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
,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
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
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为学校教师,是国家
3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课程的重要补充。课程展示学校办学宗旨。

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体现了国家和地方对各阶
段所有学生发展的基础性要求,是学生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
的共性。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要而自由选择的课程。主导价值
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基础教育中,1—6 年级和 7—9 年级的选修课程集中在校本课程,10—12 年级选修课程
的表现形式则比较多样。为了有效实施选修课程,当前我国 10—12 年级教育开始试行学分
制度。

4.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1) 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在学校课
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预先确定的课表实
施。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2)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这词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 1966 年提出的。
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水平、课堂
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
隐性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
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
仪式、制度等。
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
学生“做中学”
,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分科课程 D. 综合课程
【参考答案】B。
3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2012 年上半年真题)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 )

A. 学科课程 B. 综合课程
C. 活动课程 D. 社会课程
【参考答案】A。
3. (2013 年下半年真题)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就课程类型
而言,它们属于( )

A. 学科课程 B. 活动课程
C. 显性课程 D. 隐性课程
【参考答案】D。

考点 3 课程理论流派 ★★★☆☆
1.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
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
塞、布鲁纳。主要流派包括:
1)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布鲁纳。主要观点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要与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在编制学
科课程时、要依据学习者的思维发展水平,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在课程实施上、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
2)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巴格莱。要素主义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主要观点是:①课程的
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②学科课程是向
学生提供经验的最佳方法,要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
3) 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代表人:赫钦斯。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
价值。
“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2.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也称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或经验课程理论,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
性等特点,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
经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打破学科界限,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

3. 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
主张课程应以社会的需要、改造、批判为中心,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认
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是社会发展,学校应该致力于社会的改造而不是个人的发展。代表人
4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物: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厄迪。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上半年真题)简述学科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参考答案】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主张:学校的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与不同学科对
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二节 课程组织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 1题2分 ——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1 题 10 分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课程目标 ★☆☆☆☆
课程目标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课程方法
的基础。

【锦囊妙计】
探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
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性质及
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
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
4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是前者的具体化。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关系可以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或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
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拜的预期结果。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
的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国家制定教育目的,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培养目标,课程工作者要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工
作者要考虑教学目标

考点 2 课程内容 ★★★★☆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
部分组成。
1. 课程计划
1) 概念: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组成:课程设置(中心和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 作用: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 课程标准
1) 概念: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
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2) 组成:由前言、课程目标(核心内容)、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附录五部分组
成。
3) 作用: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3. 教材
1) 概念: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也可以是音像制品。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课文是教科
书的主体。
2) 编排方式:
① 螺旋排列式: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
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加深。
② 直线排列式:把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或其中一个课题的内容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结
构来展开呈现在教科书中,使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的编排方式。
3) 作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主要材料。

【知识拓展】
4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①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②教材的编写要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用性;
③教材的编写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④教材的编写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⑤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 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 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 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参考答案】A。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2. (2015 年下半年真题)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 课程计划 B. 课程目标
C. 课程标准 D. 教科书
【参考答案】C。

考点 3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课程的编制、实施及其结果进行评定。它既包括
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也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1. 课程评价模式
常见的课程评价模式有: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斯克里文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塔弗
尔比姆的评价模式。
1) 目标评价模式:
代表人:
“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它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目标评价模式强调
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
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代表人: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他认为评价应当注重
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仅仅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
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CIPP):
代表人: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认为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
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评价模
4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步骤。

考点 4 课程开发★★★☆☆
1. 课程开发含义:
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
以此作为进行教育的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
实施与评价等阶段。

2. 课程开发模式
1) 目标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
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
,形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即“目标模式”的课程编制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涵义为: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来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来
组织课程内容;④依据既定目标评价教学结果。
2) 过程模式
代表人物: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基于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斯腾豪斯在《课程
研究与开发导论》中提出了课程编制的 “过程模式”,非常强调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强调
师生互动,既重视教师的自主权,又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斯腾豪斯提出了“教师即研究者”
的课程思想,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而不仅仅是接受者、消费者。
3) 环境模式
代表人物:英国课程专家丹尼斯·劳顿和斯基尔贝克。环境模式又称情境模式或文化分
析模式。该模式由分析环境、表述目标、制定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与评价五个主要部分
组成。

3. 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儿童、社会、学科特征构成了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 儿童需要
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因此,课程的开发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各种
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① 儿童的成熟与心理特征直接制约课程开发,因此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与编排应与相
应发展阶段的儿童心理相适应。
② 儿童的兴趣与需要是制约课程开发的另一要素。儿童的需要直接影响内容的选择,
儿童的兴趣、爱好与需要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2) 社会需求
社会对课程的制约是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发挥作用。具体而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以及评估方式的改革;社会制度与政策直接制约课
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筛选(特别是人文科学方面)
;社会结构对课程结构会产生影响。
4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学科特征
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从学科庞大的知识体系
中选择什么、按什么标准进行选择、根据什么逻辑进行编排的过程。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1题8分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基础课程改革的理念 ★★★☆☆
1. 基本理念
1) 三维目标观,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
标。
2) 综合课程观。课程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
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3) 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的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使教学内
容生活化,学习更有意义。
4)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
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非检查验收。
6) 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
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2. 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考点 2 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
1. 总体目标
1) 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继承和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
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
人民服务。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
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
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具体目标
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功能)
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结构)
改变传统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
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
生发展的需求。
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内容)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
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
知识和技能。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
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
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管理)
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
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功能更加强调的
是( )

A.甄别与鉴定 B 选拔与淘汰
4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C.促进学生分流 D 促进学生发展与改进教学实践
【参考答案】D。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主张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
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考点 3 基础课程改革的内容 ★★★☆☆
1. 课程结构
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
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
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 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
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
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知识拓展】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
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
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
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
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课程实施(教学过程)
1) 教师观
从师生关系来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从教学、研究关系来看,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从教学、课程关系来看,是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关系来看,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2)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展开活动,并挖取学生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独特的人,对待学生要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
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4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4) 教学行为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上,强调辅助、引导;
对待自我,强调反思;
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4. 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
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
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
教材审查实行编审分离。(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及跨省使用的地方课程的教材须经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地方教材须经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

5. 课程评价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课程评价的功能,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
式的多样化,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服务。
1) 学生发展评价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评价不仅
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2) 教师发展评价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
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 课程发展评价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革新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过程中
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4) 改善和完善考试制度
考试只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
题的现象。教师不得排名公布考试成绩。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
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的统筹决策交
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
5) 课程管理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
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4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
( )。
A.六三学段设置 B.五四学段设置
C 九年整体设置 D.多种形式设置并存
【参考答案】C。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
设置主要是( )

A.分科课程 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C.综合课程 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
【参考答案】B《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
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4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三章 中学教学

★ 知识导航

第一节 教学概述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理解教学的意义,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5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1题2分 —— ——
辨析题 —— 1题8分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学的涵义 ★★☆☆☆
1. 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 教学的特点
1) 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知识拓展】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一个基
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
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
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
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与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完成的。
4、教学与自学
学生的自学有两种。一种是在教学过程内、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它包括配合教学进行
的预习、复习、自习和作业,它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另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以外,学生自主进
行的自学,其内容广泛,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5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题: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正确。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
活动。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考点 2 教学的任务 ★★☆☆☆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
能技巧。
【参考答案】错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除此之外,教学任务还有:①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②培养社会主义品
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③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上述说法
不正确。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的实际问题。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5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单选题 —— 1题2分 1题2分 —— ——


辨析题 —— 1题8分 —— —— ——
简答题 —— 1 题 10 分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学过程的本质 ★★☆☆☆
1. 教学过程的涵义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
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良好
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即在教师引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来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受认识论一般规律的制约,但学生在
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又不完全等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间
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引导性、简捷性。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
显著特点是( )

A.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B 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C.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参考答案】D。

考点 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
1.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获取直接经验,另一方面是获取间接经验,教
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但需要辅之以直接经验,把二者有
机地结合起来。
1)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 贯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
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
获取知识的倾向;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
5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2.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
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
展起来的。
1)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
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2)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在近代教育史上,关于教学中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一直是长期争论不休的
问题,在争论中,形成了“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两种截然不同的派别。
形式教育论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
的。代表人物是洛克、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则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认识
能力则无需特别训练。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斯宾塞。

3.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密切联系,互相促进,而又彼此制约,实
现着共同的教学目标。
1)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
行的必要条件。
2) 充分注重学生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
一个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
3)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4. 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教学的主观意识如何,是否自觉,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都客
观地受到一定政治立场、世界观、方法论的影响,受到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的
熏陶,接受着一定的思想教育。
1) 传授知识是思想教育的基础。(正如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2) 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 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防止出现的问题:
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会使思想品德教育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不仅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系统知识的教学。
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认为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
德自然会随之提高。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
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这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上半年)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 )

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参考答案】B。
2. (2015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只有
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和指导,学生才能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并获得发展;同时,也只有在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的指导、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在不断促进并检验着教师的教,教学彼此相长。因此,
上述观点错误。
3. (2015 年上半年真题)简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
体的认识活动之中;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 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考点 3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即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1. 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往往与学习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
一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兴趣,主要依靠:
1) 所学的内容和知识本身具有吸引力;
2) 强调学生的活动;
3) 依靠教师的引导。

2. 感知教材
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从学习与感知教材(主要是教科书)开始的。教材是一种用符
号表征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实践经验。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有关的感性知识才
5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能理解书本知识。

3. 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的认识停留在感性上,而
要引导他们把所感知的材料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维加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上升到理性认识。

4. 巩固知识
巩固所学的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巩固知识的意义在于避免或减少对先前所
学知识的遗忘,并且为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新材料奠定基础。

5. 运用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的,如完成各种书面或
口头作业、实验等。此外,运用知识不只局限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它还包括“知识迁移”
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挥等。

6. 检查知识
检查知识是指教师通过作业、提问、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查的过程。检
查知识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并帮
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以便及时改进。

【知识拓展】
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
1.公元前 6 世纪,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也有说法认为是”学一思一
习一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中庸》
)的学习过程;
3.17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
4.19 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
成这一理论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
5.19 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直接经验的不断改造
和增加的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6.20 世纪 40 年代,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7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学者们以强调师生交往、认知结构的构建、信息加工等不同观
点来对这一过程进行解释。

【真题连线】
5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与评价 B 理解教材
C 巩固知识 D 运用知识
【参考答案】B。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 —— ——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1 题 10 分 —— —— 1 题 10 分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备课 ★★★☆☆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的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钻研教材。
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教材是备课的主要依据,它为教
师备课提供了基本素材。

2. 了解学生
要备好课还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思想
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了解学生要全面,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

3. 设计教法
考虑如何把自己掌握的教材知识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
此外,也要相应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写好三种教学计划:

5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这种计划应在学期或学年开始前制定出来。一般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
学年教学的总任务和要求;教学大纲或教材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及具体安排;
所需的主要教具等。
2) 课题(单元)计划
指对教学大纲上的一章、一个较大题目或教材中的一课进行全盘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制
定课题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教学目的,本课题的课时划分及各个课时的主要
问题,本课题各课时的上课类型和教学方法,本课题的主要教具等。
3) 课时计划(教案)
指一堂课的计划及上课的具体方案,以课时为单位编写。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
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度、备注等。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简答题:教师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参考答案】
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
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首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钻研教材,要学习
学科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了解学生要全面,同时要了解学生的个体
情况。设计教法要考虑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
其次,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第一种计划是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第二是课题
或单元计划,第三是课时计划,即教案。

考点 2 上课 ★★☆☆☆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
质量的关键。上好课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明确
1) 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
2) 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2. 教学内容准确
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进行教学时,既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
关键点,又顾及教材的系统连贯性;既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3. 教学结构合理
整个课的组织合理,有高度计划性,何时讲、何时练、何时演示、何时板书,都应
当安排妥当、结构紧凑。并且注意学生的纪律状况,防止和克服不良现象。
5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4. 教学方法适当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恰当,才能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5. 语言艺术
教师讲课的语言要清楚、通俗、生动,富于感情,音量适中,高低相宜。

6. 板书有序
教师的板书要字迹规范、大方、清楚,板书的内容要突出教学重点,与整堂课中教
师的讲授、练习等有机结合,相互衔接。

7.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以上的所有要求就失去了意义。

考点 3 课外作业 ★★☆☆☆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在于
使学生巩固和消化课上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1. 课外作业的形式:
1) 阅读材料和参考书。如复习、预习教材,阅读有关人文和科技读物等。
2) 各种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复述、朗读、背诵课文等。
3) 各种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制图标等。
4) 各种实践作业。如实际测量、社会调查等。

2. 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 作业内容应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
发展其智能;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要适中。
2) 作业应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但不应是教科书中例题或材料的照搬。作业要
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3) 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4) 作业应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5) 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给优生和差生分别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并
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或帮助。

考点 4 课外辅导 ★★★☆☆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但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1. 课外辅导的形式:
1) 解答学生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
5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为基础差和因事、因病缺课的学生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3) 对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适当扩充其知识领域,适当增加难度;
4) 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
5)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2. 课外辅导的要求
1) 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 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 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教学;
4) 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共同讨论,平等相处;
5) 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考点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班级授课制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诊断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教学
效果、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
1.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的形式:
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测验。
1) 平时考查
平时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验。
① 口头提问
这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进行面对面的口头回答。
② 检查书面作业
这是教师了解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与质量最常用的方法。检查书面作业包括检查平
时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
③ 单元检测。
一般在学完一章或一个课题之后进行,它能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生掌握知
识的情况,为改进教学服务。
2) 测验
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
测验包括: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测验的质量指标:包括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① 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② 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
③ 难度:指测验包含试题难易程度。
④ 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6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学业成绩检查的要求
1) 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2) 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
知结构的情况;
3) 方法要灵活多样。

3. 学业成绩评定的要求
1) 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 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
主要目的;
3) 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创造性。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通过测验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
一个测验中,衡量它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 )。
A.信度 B.效度
C.难易度 D.区分度
【参考答案】B。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简答题: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参考答案】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
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其中,教学上课是中心环节。

第四节 教学原则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 2题4分 1题2分
辨析题 1题8分 —— —— —— ——
6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1 题 10 分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考点 1 我国中学主要的教学原则 ★★★★★
1. 直观性原则
1) 定义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
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荀子: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提出了在学习中不仅
要“闻之”更要“见之”
,才能“博而不谬”。
夸美纽斯: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率先提出了教学中
的直观性原则,他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
在前面,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
乌申斯基也指出了直观性原则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
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2) 直观手段的分类
① 实物直观: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习、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② 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③ 语言直观:通过教师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进行。
3) 基本要求
①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②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
当在运用直观时注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
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等。
③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来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
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④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能够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2. 启发性原则

6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定义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
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思想。
第斯多惠:
“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2) 基本要求
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② 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③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让他们去独立探索、克服困难、解决
问题、发展创造性才能。
④ 发扬教学民主
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 循序渐进原则
1) 定义: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为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
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
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学记》:
“学不躐等”
、“不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
如果教学不按一定的顺序,杂乱无章地进行,学生就会陷入紊乱而没有收获。
朱熹进一步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明确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要求。
夸美纽斯指出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
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乌申斯基和布鲁纳也很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
2) 基本要求
① 按教材的系统进行教学;
② 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
③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4. 巩固性原则
1) 定义
6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指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
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夸美纽斯明确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

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2) 基本要求
①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 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 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5. 量力性原则
1) 定义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
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墨子提出:
“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赞科夫以自己进行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和所做的理论阐述,充分证实了教学促进学生发
展的可行性。
2) 基本要求
① 重视儿童年龄特征;
②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③ 恰当把握教学难度。

6.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1) 定义
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
义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教育。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
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2) 基本要求
①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7.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 定义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
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
的体现。
6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我国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视对“知与行关系”的研究。
智者派认为,没有实践的理论和没有理论的实践都没有意义。
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

乌申斯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
不能离开思想”

2) 基本要求
①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 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 因材施教原则
1) 定义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
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
宋代朱熹把孔子的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这就是“因材施教”
的来源。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并阐明的“多元智能理论”也有力地说明了应当针对学生
的个性特征进行教育,因材施教。
2) 基本要求
① 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
② 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
都得以发挥。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
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哪一教学
原则( )。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 B 直观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因材施教原则
【参考答案】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过程中,结
合内在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王老师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也
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这一原则。
2. (2015 年下半年真题)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
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

6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A.直观性原则 C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参考答案】A。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
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进行形象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题目中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是直观性原则的体现。
3. (2014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参考答案】错误。直观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们感知到学习的对象。直观
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
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理解的知识。综上所述,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
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上遇到困难时才
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教学。因此,上述观点不正确。
4. (2013 年下半年真题)材料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片段王老师冋:“这篇文章表现了什么?”
学生甲说:
“文章表现了周瑜的英雄气概,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
学生乙说:“我以前看过这个故事,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和小乔已经结婚十年了,不
可能是初嫁,这么写主要是为了衬托周瑜意气风发的英雄气概。”
王老师说“通过上述两位学生的意见,我们对这首词了解的已经比较清楚了,文章主要
表现了周瑜的意气风发和苏轼早生华发的遗憾,那么大家还记得《赤壁》吗?”
学生们说:
“记得!”
王老师说:
“大家一起来背一下。

学生们:“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老师问:“这两首诗表述有什么不同?”
学生丙说:
“虽然是同一事件但描述不同,对同一材料的不同使用,都是为了衬托作者
的观点。”
问题:
(1)这个教学片断主要体现了哪条教学原则?
(2)贯彻该原则应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主要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
发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答案进
行总结和深化。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如下: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善于提问、设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③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④发扬教学民主。

6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知识拓展】
《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1. 启发性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君子之教,喻也”

2. 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学不躐等;敬孙;杂施而不孙。
3. 教学相长原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
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 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预。
5. 及时施教原则(抓住关键期教育)
:当其可之谓时。
6. 学习观摩原则:当其可之谓时。
7. 藏息相辅原则(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8. 长善救失原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1题2分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1题8分

考点 1 中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 ★★★☆☆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
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根据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不同认识方式,可将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五大类。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得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1) 讲授法

6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① 定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方式。
讲读是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
讲演则是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釆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
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结论。
② 基本要求
A.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B. 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C. 讲究语言艺术。

2) 谈话法
① 定义: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
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小学、初
中教学,常用谈话法。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以帮助学生复习、
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
启发式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② 基本要求
A.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B. 要善问。
C. 要善于启发诱导。
D. 要做好归纳、小结。

3) 讨论法
① 定义: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
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口
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讨论法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整节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的短暂讨论;或是全班
性的,或是小组讨论,还可以将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起来进行。
② 基本要求
A.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6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B.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C. 做好讨论小结。

4) 读书指导法
① 定义: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读书指导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指导预习,要向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启发、扫除某些阅读障碍,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
了解课文,为学新课作好准备。
指导复习,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布置一定的作业,以便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指导阅读参考书,要精选适合的读物与内容,因人而异地提出要求,给予指导。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辅导下,学生以自学的形式学习新课,它有助于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 基本要求
A. 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B.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C. 加强评价和辅导。
D.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
种。
1) 演示法
① 定义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
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原则。
② 基本要求
A. 明确演示目的,做好演示准备;
B. 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和观察力;
C. 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
中进行综合分析。
D. 演示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以及各种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
对比、归纳、综合得出正确结论。
2) 参观法
① 定义
6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参观法又称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使
学生获取新知识,巩固、验证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② 基本要求
A. 参观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B. 参观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C. 参观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小结。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1) 练习法
① 定义: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
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分,有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
习;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② 基本要求
A. 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B. 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要有恰当的分量与适当的难度;
C. 严格要求,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D. 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2) 实验法
① 定义: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及其过程的发
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实验法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前者在教授新课时进行,为学生探究、发现和获得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服务;后者
在讲完新课后进行,检验所学原理的正确性,并加深理解。
② 基本要求
A.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B. 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
C.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和指导;
D. 做好实验小结。

3) 实习作业法
① 定义:
实习作业法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
7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践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
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② 基本要求
A. 实习作业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B. 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C. 实习结束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或体会,并进行评阅和评定。

4) 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实践
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生的参谋或顾问,教师必须保证学
生的主动参与,绝不能越俎代庖。

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两种。
1) 欣赏教学法
欣赏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是将教学内容寓于各种
具体的、生动的活动之中,唤起学生的想象,以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2)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定情境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而理解教材、获得发展的
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5.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① 定义:
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
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② 基本要求
A.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B. 提供必要的条件;
C. 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D. 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
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他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
条分别伸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
这种教学方法是( )

A.实验法 B 讲授法
7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C 演示法 D 谈话法
【参考答案】C。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
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题目中教师通过展示实
验的方式,向学生讲授“二氧化碳性质时”是演示法的体现。

考点 2 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
1. 探究—讨论法
兰本达。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
2. 纲要图示教学法
沙塔洛夫。纲要图式是一种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工具,能帮助学生更快理解
课文。
3. 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乔治·洛扎诺夫。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
4. 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不重视技术,之中是态度,主要是移情性理解,无条件尊重和
真诚对待学生。

【真题连线】
1. 保加利亚学着洛扎诺夫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创立的一种利用联想、情境、音乐等强化
教学效果的方法是( )

A.纲要信号教学法 B.探究法学教学法
C.暗示教学法 D.范例教学法
【参考答案】C。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与要求。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

7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
1. 定义:
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 发展:
个别教学(古代社会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6 世纪起)→道尔顿
制、文纳特卡制等(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和
开放课堂等(20 世纪 50 年代,辅助班级授课)
考点 2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 ★★★★☆
1. 个别教学制
1) 个别教学的概念
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
一种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制的产生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2) 个别教学的意义
个别教学强调发现、珍惜、发掘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潜能和优势,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中
平均、划一教学的不足,是满足特殊化教育需要、实现个性发展的手段和途径。
3) 个别教学的要求
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各自的优势,克服各自的缺点。

2. 班级授课制
1) 班级授课制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
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
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
【知识拓展】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思想萌芽是昆体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最早从理
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
育家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论(即明了、联想、联合、系统、方法)
,班级授课制得以进
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最后以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使
班级授课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 1862 年设于北

7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京的京师同文馆。
2)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① 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
② 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
③ 按课教学。
“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④ 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3) 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
作用。
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
能力。
4) 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①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
织形式。
② 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是一
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5)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一一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
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
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3. 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
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的类型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等。
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进行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
不同;
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不同。

4.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 1918 年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主张废除班级授
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导学生根
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设计教学法的重
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7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 1920 年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指教


师在上课时不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
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
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5. 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贝尔一兰卡斯特制,也称为导生制,是由英国人贝尔和兰卡斯特在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创始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
学内容教给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一一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较差的
其他学生。

6. 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是所有学生一
起上课;小班是把大班的学生分为 20 人左右的小组,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
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下半年真题)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
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 20 分钟为一个课时。这种出现于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文纳特卡制 B.活动课时制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参考答案】D。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一种
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第七节 教学评价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教学评价的概念和种类。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7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 ★☆☆☆☆
1. 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
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
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2. 内容: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学生
学业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
1) 学生学业评价
学生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
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
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 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一定的教学观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
对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 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即根据学生的教育目标和教师的工作任务,运用恰当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手段对
教师个体的工作进行价值判断,进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考点 2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
1. 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
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它包括各种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学习困难之所在的考试以弄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
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
2) 形成性评价
7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
的评价。
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课堂作业(解题)与评价以及
书面测验等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3)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也称为终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
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

2. 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1) 相对性评价
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
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相对性评价宜用于选拔人才,但不
能表明他在专业上是否达到了特定的标准。
2) 绝对性评价
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
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绝对性评价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
合格考试,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3) 个体内差异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个体内差异评价体现了尊重个体差异的因材施教原则。

3.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1) 外部评价
由被评价者之外的专业人员对评价对象进行明显的(看得见的、众所周知的)统计分析
或文字描述。
2) 内部评价
也就是自我评价,指由课程设计者或使用者自己实施的评价。

【知识拓展】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评价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7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首先,评价标准要客观,不带有随意性;其次,评价方法要客观,不带有偶然性;再次,
评价态度要客观、不带有主观性。
1、发展性原则
教学评价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所以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
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性原则
首先,明确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在于指导师生改进学习和教学;其次,重视形成性评价
的作用以便及时矫正;再次,对学生或教师的分析指导要切合实际,扬长避短。
4、整体性原则
首先,评价标准要全面;其次,把握主次,区分轻重;再次,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
语言评价结合起来,以求全面、准确地接近客观实际。
二、教学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
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性格)和技能性的成绩(如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2、测验法
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
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①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
一致程度。
例如:采用性格量表测量学生,如果他们这次测量得到的结果与六个月之前、三个月之
前的结果基本相当,那么我们就认为测验的信度较高。
②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一个测验
的效度总是
对一定的测验目标而言的,故不能离开特定的目标笼统地判断这个测验是否有效。例如
论文式测验,对测定学生的能力效度高,而对测定学生的知识面则效度低。
③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
所以一份试卷既要有较难的题,又要有较易的题,做到难度合适。
④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
包含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使水平高的得分高,水平
低的得分低。
3、调查法
调查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法一般通
过问卷、交谈的形式进行。
问卷是要求学生笔答预先设计好的调查题以获取有关评价资料的方法。问卷要简明扼要,
只提设计问卷者希望知道的问题。
交谈是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态度和课后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法。
7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4、自我评价法
自我评价法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有下述方法:
(1)运用标准答案
学生在课堂或课后完成计算性独立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作业题的标准答案,由学生
自己核对作业的正误并进行评定。
(2)运用核对表
论文式作业与绘画、手工等技能性作业,无法确定标准答案,一般釆用核对表进行评定。
(3)运用录音机、录像机
学生进行语言、朗诵、唱歌、舞蹈、体育等练习,可以运用录音机、录像机将自己的语
言与动作录下来,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作自我分析与评价,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以便自我纠
正与提高。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参考答案】错误。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
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
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可以划分为学生学业评
价、课堂教学评价和教师评价。显然,学生学业评价只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故
上述说法错误。

第八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7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新课改中的主要观点、趋势 ★☆☆☆☆
1. 主要观点
1)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① 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② 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2)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3)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知识拓展】
新型的教学观:
1. 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向“重结论更重过程”转变;
4. 教学从“关注学科”向“关注人”转变。

【真题连线】
1. (2015 下半年真题)辨析: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答案】正确。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
学习”转变。“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
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2. 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1) 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
2) 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3) 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
4) 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价值取向。

考点 2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 ★☆☆☆☆
1.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
的、生成性的、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
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真正做到在“教”中“学”
,在“学”中
8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教”,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
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3. 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是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
注学生。新课程倡导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的
教学。它的特点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
人格培养。

4.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
的基础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

5.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对教学
的要求就是认
知与情意的统一,以及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在上述两个要求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
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 情意性。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教学目标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
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
2) 过程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3) 个性化。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6.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
1) 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束缚与
被束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2) 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主要指教室。教室作为教学的场所,其功能与作用在新课程改
革当中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7.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1) 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学生
自学等多种形式。
2) 综合化
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8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社会化
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逐步地走向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8.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由甄别走向发展
新课程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2) 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
①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 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 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3) 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作出不同的评价,
使评价具有针对性。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将由简单的、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走向动态
的形成性评价,走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的统一。

9.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
是个性化的实现。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质量”是一种对每个人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要
求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对自己满意的人。
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
二是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8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 知识导航

8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一节 认知过程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
2. 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
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2题4分 2题4分 1题2分 2题4分 3题6分
辨析题 1题8分 —— —— —— 1题8分
简答题 —— —— 1 题 10 分 1 题 10 分 ——
材料分析题 —— —— 1 题 18 分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感觉 ★★★☆☆
1. 感觉的定义
感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 感觉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
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
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
受性和感觉阈限:
1)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
激强度的能力。
2)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
差异量;差别感受性是指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8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感觉的基本规律
1) 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除痛觉难以适应外,大部分感觉都存在适应现象,但适应的表现方式和速度不尽相同。
视觉的适应可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
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2) 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指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导致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
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同时对比是指几个剌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同样两个灰色小方块,一个放在白色背景上,一个放在黑色背景上,结果在白色
背景上的小方块看起来比黑色背景上的小方块要暗得多。
继时对比是指剌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喝了苦药后接着喝白开水,会觉得白开水有点儿甜味。
3) 感觉后像
对感受器的剌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
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
例如,点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4) 联觉
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例如,切割玻璃的声音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红、橙、黄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
使人产生冷的感觉。
5) 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
偿作用。
例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特别发达,以此来补偿丧失了的视觉功能。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
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
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的音量变化的最小差异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 绝对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限 D 差别感受性
【参考答案】C。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
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阈限对应的是数值,感受性是对这种刺激的感觉能力的强弱。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
8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 )。
A.适应 B.对比
C.联觉 D.统和
【参考答案】C。联觉是指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是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
觉的心理现象。由声音而引起的身体感觉属于联觉现象。

考点 2 知觉 ★★★☆☆
1.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 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 空间知觉:
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2) 时间知觉:
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时间知觉有两种:一种知觉是:现在是什
么季节、几号、几点。二是知觉现在时刻与过去某一时刻的长短。
3) 运动知觉:
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就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① 真动知觉: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即物体在按一定的速
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连续位移时,人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例如电风扇的叶片、高速转动的车轮、宇宙中光线的穿越等。
② 似动知觉:是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
连续的运动。

3. 知觉的基本特征
1) 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
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2)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
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知觉对象的特征。
4) 知觉的恒常性: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
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
8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知识拓展】
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1. 刻板效应
又称刻板印象,它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或事、某一类人或事的固定
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或事的依据的心理现象。
2. 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当人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
3. 首因效应
也叫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4. 近因效应
也叫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5.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
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
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成人与幼儿对一幅画的知觉有明显差异,幼儿只会看到这幅
画的主要构成,而成人看到的画面意义。这反映的知觉特性是( )
A.理解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整体性
【参考答案】A。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
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味的食物
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运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题目中提到成人将所看
到的画面赋予一定的意义,这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

考点 3 注意 ★★★☆☆
1. 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与集中性。
1)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从众多的事物中选择出要反映的对象。
2)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一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
中起来。

2. 注意的分类
8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 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
2)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
3) 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
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达到的。它的形成有两个条件:一是要
对活动有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
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自觉性较好,可以长时间坚持。人在有意后注意状态下消耗
精力较少,不容易疲劳,工作效率高。
种类 目的性 意志努力 产生的条件或说规律
无意注意 无 不需要 主客观条件
有意注意 有 需要 目的、间接兴趣、组织和意志力
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直接兴趣、熟练和系统化

3. 注意的品质与影响因素
1) 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又可称:
“分心”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
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3) 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例如:边听边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等。
4)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例如:第一节课听语文,第二节课听数学,就需要注意的转移。

【真题连线】
1. (2012 年下半年真题)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

8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参考答案】C。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即无意注意,这种注意
是自发产生的。
2. (2014 年下半年真题)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
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理科李老师的那种心理品质?
( )
A.思维品质 B 注意品质
C 意志品质 D 个性品质
【参考答案】B。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李老师
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同学的活动,是注意分配的体现,即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注意品质。
3. (2014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参考答案】错误。注意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
另一个对象。注意的分散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
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前者是根据任务需
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后者是
由于外部刺激或主体内部因素的干扰作用引起的,是消极被动的,违背了活动任务的要求,
偏离了正确的注意对象,降低了活动效率。

考点 4 记忆 ★★★☆☆
1. 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恢复几个过
程,其中恢复包括两种形式:再认和再现(回忆)

2. 记忆的分类
1) 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划分
①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
② 语义记忆:以对概念、公式、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③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④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2)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的不同
① 陈述性记忆:以陈述性知识为内容,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
间、事件、概念和观念。陈述性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
②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即对程序性知识进行记忆,如该怎样做事情或如何
掌握技能,通常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过程,即有多个动作间的序列联系,也包括在同一瞬
间同时进行的动作间的横向联系,这两方面共同构成的复合体是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的。如
8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打篮球。
3)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划分
①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② 短时记忆:也叫做工作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
不会超过 1 分钟。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7±2 个组块。
③ 长时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 1 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
终身不忘。
保持时间 记忆容量 编码方式 影响因素
瞬时记忆 0.25-2 秒 容量较大 物理特征编码 注意和模式识别
主要是听觉编码,还 觉醒状态、组
短时记忆 30 秒左右 7±2
有视觉编码 块、加工深度
以意义编码为主,(表 加工深度、意识
长时记忆 1 分钟以上 容量很大
象和语义编码 状态

3. 记忆的过程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
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 识记
① 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②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 保持与遗忘
① 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绘制了遗忘曲线。

9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
的速度逐渐下降。由此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
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②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A. 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的性质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意义性。
B.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说来,材料越多,越容易遗忘。实验证明,过度
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的程度达到 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 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比如,背诵 30 个英语单词,学习 30 分钟刚好记下来并正确回忆,为了巩固记忆,还可
以增加 15 分钟的学习时间,这就是过度学习,其过度量是 50%。
C.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D. 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E. 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学习内容
的保存量随时间减少。
F. 情绪和动机。学习者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③ 遗忘的原因
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
A. 消退说
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B. 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
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是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
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
C. 压抑(动机)说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
复。由于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
D. 提取失败说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
现象”。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
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3) 回忆或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是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4. 记忆(遗忘)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9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适合于记忆贮存。如在长时记忆过程中,可采取多重编码方式,
提高信息加工质量。
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
① 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
②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
③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④ 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
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⑤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复习时应
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
⑥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
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晓东在记忆英文单词时,如果不对其加以复述,这个单词在
他头脑中只能保留几十秒。这种记忆现象是( )

A.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D.内隐记忆
【参考答案】B。晓东在记忆单词时,单词在头脑中只能保持几十秒,这种记忆是短时
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超
过一分钟的记忆。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
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

A.倒摄抑制 B 前摄抑制
C 分化抑制 D 延缓抑制
【参考答案】A。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前
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是因为后面的学习材料对之前的学习材料产生了干
扰抑制,属于倒摄抑制。
3.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识记材料的的性质、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
9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间因素;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考点 5 思维 ★★☆☆☆
1.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
..的概括
..的反映。
2. 思维的特点
1) 间接性
思维活动不直接反映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
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思维的间接性。
2) 概括性
思维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3. 思维的种类
1)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① 直观动作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要以具体、实际动作作为支柱而进行的思维。它往往是
人们在边做边想时发生的,具有直观实践性的特点。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
行。
② 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借助于表象而进行的思维。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思维过
程往往表现为对表象的概括、加工和操作。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
特点。
③ 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
规律的思维。概念是这类思维的支柱。
2)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 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② 分析思维
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
3)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 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
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②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
9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智力活动不可缺少的思维,都带有创造的成分,而发散思维最
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
4)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将思维划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① 再造性思维
再造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思维。
②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
变通性和独创性。

4. 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划分
1) 经验思维
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
2) 理论思维
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

【真题连线】
1. (2002 年上半年真题)“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
( )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集中思维
【参考答案】B。

考点 6 想象 ★★☆☆☆
1. 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事物不在前
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 想象的分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 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
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例如,人们看见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动物的形象;人们在睡眠时做的梦等。
2) 有意想象
9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
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① 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有一定的程度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它的形成要求有充分的记忆表象
作为基础,同时离不开词语的组织作用。
② 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
程。
创造想象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它需要对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
加工、改造,在人脑中进行创造性的构思。
③ 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
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
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
这种想象是空想。

【真题连线】
1. (2013 上半年真题)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
的相关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参考答案】C。学生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诗句所描绘的相关
景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
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本题考查创造想象和再造想
象的区别。

考点 7 问题解决 ★★★☆☆
1. 问题解决的概念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
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2. 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
问题解决一般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
1) 发现问题
9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也是问题解决的动力。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激励和推动人们
投入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之中。
2) 理解问题(明确问题)
理解问题,即明确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
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因此,理解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
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 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操作步骤。提出假
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 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它是问题
解决的最后步骤。检验假设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
有直接检验来证明。

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 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剌激模式)
。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
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此外,
由于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
2) 迁移
迁移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已获得的
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有阻碍或干扰
的影响。
3) 定势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
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环
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
则会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4) 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
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
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5) 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
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6) 动机与情绪状态
9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动机的性质和
动机的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动机和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
个体在问题解决活动中的情绪状态对活动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高度紧张和焦虑
的情绪状态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的解决;而愉快、兴奋的情绪状态则会使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但情绪过于兴奋和激动,也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使人的思
路狭窄,妨碍问题的解决。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
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
中的哪个阶段?( )
A.发现问题阶段 B 理解问题阶段
C.提出假设阶段 D.检验假设阶段
【参考答案】D。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
学原理。小岩通过检查闸盒里的保险丝这种方法,来确定他的假设是否正确,属于问题解决
的检验假设阶段。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D。
2. (2013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参考答案】错误。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
理准备状态。它在思维活动中表现为一种易于以习惯的方式解决问题的倾向。它的影响有积
极的,也有消极的。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巳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故上述说法错误。
3. (2015 年上半年真题)材料分析: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
子,被试者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
求被试者把两根绳子系住。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从而把两
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 397。的被试者能在 10 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者
认为钳子只有剪短铁丝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做重物采用的问题。
问题: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
(2)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
(3)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上述实验说明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
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
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上述实验中大多数被试没有意识到钳子可以当做重物的功
能,是受到功能固着的影响。
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
活性。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教
9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应着重在创设思维氛围、激发思维兴趣、培养直觉思维、
训练发散思维以及发展逆向思维等方面。
除功能固着,问题解决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问题情境;②迁移;③定势;④原型启
发;⑤动机与情绪状态。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二节 学习动机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 2题4分 ——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1 题 18 分 1 题 18 分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学习动机的概述 ★★★☆☆
1. 学习动机的定义和构成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1) 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
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它包括
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从需要的作用上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驱力。
2) 学习期待
9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
反映。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可以
说,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
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2. 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对学习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 激活作用。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
激动状态,产生焦虑、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 定向作用。
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时就指向一定
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 维持和调节作用。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
能否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3. 学习动机的分类
1) 依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类
动机类型 注释 例证
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
内部动机 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
学习是为了得到奖励、
外部动机 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避免惩罚、取悦老师

2) 依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类
动机类型 注释 例证
核心利他主义,学生把学习同国家和社
高尚动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核心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
低级动机 读书为“光耀门楣”
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3)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类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例如:求知欲、成功的愿望、对某门学科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
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

9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
例如: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不辜负父母的期望,为争取自己在班集体中的
地位和荣誉等

4) 根据学习动机作用的范围分类
动机类型 注释 例证
在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 有的学生对所学的所有科目都有
一般动机
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 强烈的学习动机,从不偏科
有的学生在其学习经历中,如多
具体动机 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 科失败而只有一科成功,就可能
只形成对该学科的学习动机

5) 奥苏贝尔成就动机分类
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求,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
题的需求。一般来说,这种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属于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内驱
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保持家长或教师等人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
一种需要。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儿童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
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来自
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
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进入初中后,小磊为了赢得在班级的地位和满足自尊需要而
刻苦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识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生理内驱力
【参考答案】B。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自我提高
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题干中描述的小磊的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
内驱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

考点 2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线关系。一般来说

10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
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一些。一般情况下,动机的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这就是耶克
斯一多德森定律。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
( )。
A.波浪线 B.斜线
C 型曲线 D.倒 U 型曲线
【参考答案】D。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 U 型曲
线关系。
2. (2015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学习动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
越强,学习效率越好。
【参考答案】错误。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
习目标的动力机制。但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
倒口型曲线关系。且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
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
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一些。一般情况下,动机的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故上述观点
是错误的。

考点 3 学习动机的理论 ★★★☆☆
1. 强化动机理论
提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观点: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之前的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
系,受到强化的学习行为比没有受过强化的学习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认为在学习活动中,
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表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
相应的学习行为。
评价: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内在因素

10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和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动机的作用,因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2. 需要层次理论
提出者: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观点:
1、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
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人的需要的满足有先后之分越是低层次的需要越要先满足,一般情况下,只有低层
次的需要基本满足以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3、马斯洛把五种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两类。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因此也称缺失性需要。而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它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地会因获得满足而增
强,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4、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自我实
现的境界。

评价: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学校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该理论也有其局限
性: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带有遗传决定论的特点。

3. 成就动机理论(期望一价值理论)
代表: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
观点: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
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
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
成就需要是个体稳定地追求成就的倾向,期望是个体在某一任务上获得成功的可能性,
诱因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价值和满足感。
阿特金森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根
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 50 的任务

10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
功概率大约是 50,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以防止自尊心受损和产生心理烦恼。

4. 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
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以下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
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韦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
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能力属于内部稳定性的不可控
制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制因素,任务难易属于外部稳定性的不可控制因
素,运气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因素,
外界环境属于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评价:成败归因理论通过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其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
结果来推断其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
产生的学习行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成败归因理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
改善他们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一定作用。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提出者: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
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观点:
1)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
对学习行为给予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其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
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
10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相应的学习行为。
3) 班杜拉认为,行为所以出现,是由于个体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后对进一步
强化的期待。
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推
测,如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效能期待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判断,这
种判断就是自我效能感。
4)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影响:①个人的成败经验;②替代经验;③
言语说服;④情绪唤起。

考点 4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 引导学生正确积极归因。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怡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 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6) 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7) 维护内在需要,促进外部动机内化。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材料分析:
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
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
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她极度渴望有完美的
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导致面试失利。这个
结果让大家很诧异,她自己也无法接受。
问题:
(1)请运用动机相关知识解释小美专业课面试失利的原因。
(2)假设你是班主任,你如何帮助小美在下次面试中发挥正常水平?
【参考答案】
(1)小美专业课失利是因为她报考音乐学院时,没有保持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耶克
10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斯一多德森定律中提出: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
机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学习效率,之后则随着学习动机
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材料中,小美为了实现考上音乐学院的目标,极度渴望有完美的
表现,这种过强的动机可能会使小美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进一步干扰她正常水平的发挥。
(2)作为班主任,应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小美:
首先,根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小美提出不同的要求,适当控制其动机水平。根据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在学习较困
难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
点会高些。对此,作为班主任,应根据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对小美提出不同的要求,针对较
易完成的任务,对小美提出高要求;针对较难的任务,对小美提出低一些的要求。
其次,帮助小美进行恰当归因,促进其继续努力。有些考生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既没有
前行的动力,也没有了回头的勇气。为避免这一现象,班主任应及时对小美进行恰当归因,
找出上次失败的原因,鼓励小美在下次考试中超越自我。
第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当小美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时,班主任应适
当减少奖励;当小美保持较低的学习动机时,班主任要及时指出,帮助她正确认识即将完成
的任务难度。
最后,给予小美成功的自我效能感,增长其自信心。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
会产生愉快的心情。对于小美来说,这种愉快的情绪可以帮助她增长自信心,建立学习和愉
快情绪之间的稳定联系。

第三节 学习迁移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
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1题2分 —— ——

10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辨析题 —— —— —— 1题8分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学习迁移的分类 ★★★☆☆
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都属于典型的学习迁移。
1. 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划分为正迁移、负迁移。
① 正迁移
也称“助长性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语文学习
中的听说训练有助于与作能力的提高。
② 负迁移
也称“抑制性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如小学生刚学汉语拼音时又
同时学习英语字母,容易混淆。

2.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又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① 顺向迁移
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的迁移都属于此类迁移,
如学会骑自行车后,再学习骑摩托车会更容易。
② 逆向迁移
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如学习高等数学后,对于学过的基础数学的一些
知识理解更深刻了。

3. 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① 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如直角、钝角、锐
角、平角等概念都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层次,各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
② 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
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对具体事例的理解有助于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掌握。后者即

10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上位的较高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的学习,如“角”这一概念的掌握对直
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4. 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划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① 一般迁移
也称非特殊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
学习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如运算技能、阅读技能
可以运用到数学或语文的学习中。
② 具体迁移
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如小学生在学完加减乘除运算之后,在四
则混合运算的学习中,就可以把已有经验加以重新组合来解决问题;学会写“石”这个字后,
有助于学会写“磊”

5. 同化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① 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
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平时所讲的举一
反三、闻一知十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② 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
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
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概念,当这些概念不能解释“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时,就要在
我们原有的经验系统中建立一个概括性更高的科学概念“媒体”来标志这些事物。
③ 重组性迁移
是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
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如对一些原有舞蹈或体操的动作进行调整或重新组合后,编排出
新的舞蹈或体操动作。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
为( )

A.顺向正迁移 B 逆向正迁移
C 顺向负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10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参考答案】A。先学会的打羽毛球对后学习的打网球的影响是顺向迁移,
“很快”代表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所以是正迁移。故本题答案为 A。

考点 2 学习迁移的理论 ★★★☆☆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
1. 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
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等。
观点:把迁移看做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分别进行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
生时自动的;学习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缺点:认为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材料对官能训练的价值。
优点: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
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加以特殊训练。

2. 共同要素说
代表人物:桑代克等人。
观点: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即产生学习迁移。
缺点:只看到学习情境的作用,忽视了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忽视了学习之间的
干扰问题。

3. 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理论)
代表人物:贾德(“水下打靶”实验)
观点: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产生的关键
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贾德在 1908 年做“水下打靶”
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4. 关系转换理论
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小鸡啄米实验”

观点: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
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即迁移的产生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两种学习
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二是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其中后者比前者重要。苛勒认
为,人们越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苛勒所做的“小
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化说的经典实验。

5.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0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奥苏贝尔于 1963 年在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这一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


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
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
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考点 3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习迁移 ★☆☆☆☆
1. 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1) 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2)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性与组织性
3) 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 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1) 精选教材
2)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3.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真题连线】
1.(2015 年上半年真题)学生小辉由于会打羽毛球,很快就学会了打网球,这种现象为
( )。
A.顺向正迁移 B 逆向正迁移
C 顺向负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参考答案】A。先学会的打羽毛球对后学习的打网球的影响是顺向迁移,
“很快”代表
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所以是正迁移。故本题答案为 A。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材料分析:
学生 A: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
学生 B:平面几何学的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就简单了,知识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学生 A:不光知识这样,弹琴也是,会弹电子琴,学钢琴也快。
学生 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车反而影响学骑三轮车。
学生 A:有意思,学习很奇妙。
问题:
(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用到的学习原理。
(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
【参考答案】
(1)这两位同学所谈论的学习原理是学习的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
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
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此外,迁移不仅存在于同一类型的
10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学习或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类型的学习与经验之间。
(2)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精选教材内容;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程序;④教授学习方法,提高迁移
意识;⑤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3.(2015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参考答案】错误。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两种学习材
料的相似性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并不一定就是正迁移。如果前面学习的材料对后面学
习的材料产生的是积极的影响,那么就是正迁移;反正,如果产生的是抑制性的作用,就是
负迁移“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第四节 学习策略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1题2分 ——
辨析题 —— —— —— —— 1题8分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釆用的规律、方法、技
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根据迈克尔等人 1990 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和资源管理策略。
考点 1 认知策略 ★★★☆☆
11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在大脑中多次重复学习内容,以便将注意力维
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③整体识记和分段
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画线。
2) 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
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
①记忆术:a.位置记忆法;b.缩简和编歌诀;c.谐音联想法;d.关键词法;e.视觉想象;
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
略。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
①列提纲;②作示意图;③运用理论模型

考点 2 元认知策略 ★★★☆☆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控
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 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
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 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
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
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
度和时间。
3) 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釆取相应的补救
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的这三个方面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而工作的。

考点 3 资源管理策略 ★★★☆☆
资源管理策略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常用
的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时间管理策略
11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时间管理策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常见的时间管理
策略有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和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 环境管理策略
学习环境可影响学习时的心境,从而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因此,为学习者创设适宜的环
境很重要。首先,要注意调节自然条件,如流通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明亮的光线以及和谐
的色彩等;其次,要设计好学习的空间,如空间范围、室内布置、用具摆放等因素。
3) 努力管理策略
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这包括激发内在
动机;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
的原因;自我奖励。
4) 学业求助策略
学业求助策略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它是一种重要的
社会支持管理策略。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上半年真题)丁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他所运用
的学习策略属于(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答案】D。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识。元认知策略是利用认知过程中获
得的知识,通过确立学习目标与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手段来调节语言行为。
所以题干中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检查与监控属于元认知策略。

第五节 学习理论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理解并运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11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1题2分 —— —— ——
辨析题 —— 1题8分 —— —— ——
简答题 —— —— —— —— 1 题 10 分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学习概述 ★☆☆☆☆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
变化。学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
第二,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时,才能视为学习;
第三,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而且动物也存在学习;学习
的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第四,学习引起的是相对持久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参考答案】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故上述观点错误。

考点 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
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巴甫洛夫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把反射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条件反射:是人和动
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① 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指条件刺激(如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相匹配,使条件

11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亦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
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② 刺激泛化与分化
刺激泛化指的是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
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
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2.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根据“饿猫逃出迷笼实验”,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 准备律
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
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 练习律
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 效果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
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3.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
刺激所引起的,是不反射性反应,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
的制约。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 强化
① 正强化: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② 负强化: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③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
: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
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2)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逃避条件作用是指当厌恶刺激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则
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回避条件作用是指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作
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
11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
类反应的过程,称作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4) 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
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
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
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
的影响都是相互的。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1) 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2)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 自我强化指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
己。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
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参考答案】A。

考点 3 认知学习理论 ★★★★☆
1.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
完形—顿悟说是由德国的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他通过黑猩猩实验得出完型-顿悟学习
理论,其主要观点有:
1) 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
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
2)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蓝图)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
11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发现学习论又称为结构学习论,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创始者。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
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1) 学习观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 教学观
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②提倡发现学习;
③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 动机原则。
B. 结构原则。
C. 程序原则
D. 强化原则。

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 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
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进行学习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
发现学习;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2)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
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是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的联系是合理的或有逻辑基础的。实质性的是
指新知识与已有观点之间的联系是在理解后建立的,而不是字面上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3) 先行组织者策略
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
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这种引导性材料被称为
先行组织者。

考点 4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代表人物有
马斯洛、罗杰斯。
1.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
11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一体的。因此,他的教学思想就是要培养既用认知的方式也用情感的方式行事的知情合一的
人,即“完人”或“功能完善者。

2.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
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
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
习。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杰斯的意义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
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
人意义。

3.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
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因此,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
之以“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潜能,促进者只需要为他们设置良好的学习环
境,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使他们知道如何学习,他们就能学到所需要的一切。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包括:真诚一致、无条件
的积极关注和同理心。

考点 5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
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
定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知识的理解是学习者在自己经验背景的基础
上建构起来。
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1) 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和客观规律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
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一切知识包括科学知识在内,也只不过是一种假设或解释,
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新,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 学习观
建构主义者主张,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3) 学生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方面。
①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
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②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11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主义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
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③ 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
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1) 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
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支架式教学
这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然后
逐步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3) 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成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
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4)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
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11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 知识导航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11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 —— 1题2分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1 题 10 分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中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 ★☆☆☆☆
1. 中学生感知觉的发展
1) 感觉
① 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颜色的精确性明显提高,视觉敏感度发展到一生中
的最高水平,即达到或超过成人水平;
② 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区别高音的能力明显增长;
③ 运动觉和平衡觉不断发展。
2) 知觉
① 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② 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③ 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④ 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2. 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 观察的品质
① 观察的目的性
② 观察的精确性
③ 观察的全面性
④ 观察的深刻性。
2) 中小学生观察力的特点
①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② 持久性明显提高;
③ 精确性提高;
④ 概括性增强。

12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中学生注意的发展
1)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① 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② 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③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2) 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① 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② 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③ 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④ 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4. 中学生记忆的发展
1) 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2) 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的记忆要优于词语;
3) 中小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4)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5) 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5. 中学生想象的发展
1) 有意想象逐步占主导地位(初二、初三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和关键期);
2) 创造想象开始出现(想象的创造成分在不断增加)

3) 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
4) 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

6. 中学生思维的发展
1) 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
但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抽象逻
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这种转化大约到高二年级初步完成;
2) 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初中二、三年级开始理解抽象
概念的本质属性;
3)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该种思维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还不高。初中三年级学
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高中小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据优势
地位。

考点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12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
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阶段 年龄 特征
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1.“万物有灵论”;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前运算阶段 2-7 岁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
4.没有守恒概念;
5.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
3.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
4.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形式运算阶段 11-16 岁 2.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中小学生晓波通过物理实验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
钟摆的材料或重量,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晓波的认知
发展水平已达到(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参考答案】D。中小学生晓波能够发现,钟表的摆动幅度不取决于钟摆的材料或重量,
而是取决于钟摆的长度,这体现了他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说明晓波的认知发展水平达到了
形式运算阶段。

考点 3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
1. 文化一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从种系与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
低级的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的动作思维与情绪冲
动等,它受个体的生物成熟所制约。
高级的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随意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抽象思维和高级情感等它是社会
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支配,通过语言符号的掌握和运用使儿童心理机能不断
内化的结果。

2. 心理发展本质
12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的本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四个方面:
①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② 心理活动的抽象一概括机能,也就是说各种机能由于思维(主要是指抽象逻辑思维)
的参与而高级化;
③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形成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
理结构;
④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3. 内化学说
维果茨基在分析智力形成的过程中,提出了内化学说。维果茨基认为,在外部的实际动
作向内部智力动作转化的过程中,语言符号系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
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4.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最近发展区思想;一
个是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一个是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
1) 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2) 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动
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根据上述思想,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也就是说,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
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
差距,维果茨基称之( )。
A、教学支架 B、最近发展区
C 先行组织者 D 互动协作
【参考答案】B。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
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所达到的解决
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2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2. 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
的种类等。
3. 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知道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 1题2分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1 题 10 分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情绪概述 ★★★☆☆
1.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
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
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情绪是一种混合的心理现象。它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部分
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之为表
情。它是在情绪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
调表情。面部表情模式能精细地表达不同性质的情绪,因此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生
理唤醒是指情绪产生的生理反应。

2.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2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区别
① 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
需要相联系。
②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
③ 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2) 联系
情感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反过来,情绪的表
现和变化又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制约。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
和本质内容。

3.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 情绪的分类
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
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比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
激情和应激三种。
① 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没有特定的指向性,不指某一特定对象,
而是使人们的整个生活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
生活中我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指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件喜事让我们很长时
间保持着愉快的心情;但有时候一件不如意的事也会让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忧心忡忡,情
绪低落“对花落泪,对月伤情”
、“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
“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这些都是心境的表现。
② 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
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
时间一般较短暂。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听到自己金榜题名,狂喜之下,竟然意识混乱,手舞足蹈,
疯疯癫癫;有些人在暴怒之下,双目圆睁,咬牙切齿,甚至拳脚相加。这些都是激情的
表现。
③ 应激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如在日常生活中突然遇到火灾、地震、飞行员在执行任务中突然遇到恶劣天气,旅
途中突然遭到歹徒的抢劫等。
2) 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
感和美感。
① 道德感
12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见义勇为和互帮互助等在人们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 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事物时表现出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研究中面临新
问题时的惊讶、怀疑、困惑和对真理的确信,问题得以解决并有新的发现时的喜悦感和
幸福感这些都是人们在探索活动和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理智感。居里夫妇在提炼镭的艰辛
历程中,以及发现镭的那一刻,所体验到的情感即为理智感。
③ 美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在客观世界中,凡是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的事物都能引起美的体验。一方面、美感
可以由客观景物引起,如桂林山水的秀丽、内蒙古草原的苍茫、故宫的绚丽辉煌、长城
的蜿蜒壮美,可以使人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和人的创造之美另一方面,人的容貌举止和道
德修养也常能引发美感,甚至一个人身上善良、纯朴的性格,率直、坚强的品性,比身
材和外貌更能体现人性之美。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小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
属于( )。
A、道德感队 B、理智感
C、美感 D、效能感
【参考答案】B。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
人们在问题得以解决并有新的发现时的喜悦感和幸福感等。
2. (2013 年上半年真题)当同学们获悉本班取得学校合唱比赛第一名的成绩时欣
喜若狂,他们的情绪状态属于( )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参考答案】B。

考点 2 情绪理论 ★★★☆☆
1. 情绪的早期理论
1) 詹姆士—兰格理论
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
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2) 坎农一巴德学说
12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产生情绪的神经中枢在丘脑。

2. 情绪的认知理论
1) 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于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学说,她强调情绪的
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评估。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的模式是: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
绪。同一刺激情境,人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
绪产生最重要的条件。

2) 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理论
情绪产生的三个因素: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
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唤醒;
第三,相应的环境因素。

3) 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个体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
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
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3. 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
这种情绪理论以伊扎德为代表。伊扎德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
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情绪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
用。
1) 以情绪为核心,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2) 人格的“情绪—动机体系”

① 人格具有 6 个子系统:体内平衡系统、内驱力系统、情绪系统、知觉系统、认知系
统和动作系统。
② 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③ 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的功能。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简述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情绪学说。
【参考答案】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
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12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考点 3 中学生情绪特点、问题和培养方法 ★★★☆☆
1. 情绪特点
1) 爆发性和冲动性
2) 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3) )外露性和内隐性
4) 心境化和持久性

2. 情绪问题
1) 忧郁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心情悲观,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等。忧郁
情绪是学生群体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消极情绪表现。长期的忧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
使人无法有效地学习、工作、生活。
2) 恐惧
在中学生中常见的恐惧情绪有社交恐惧和学校恐惧。社交恐惧表现在怕与人打交道,遇
生人特别是异性时面红耳赤、神经紧张,严重时拒绝与任何人接触,把自己孤立起来,对日
常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妨碍;学校恐惧表现为对环境不适应,紧张、焦虑,害怕去学校等。
这种紧张情绪有时会导致一些诸如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出汗发抖、腹痛腹泻等症状。个别
严重者会演变成情绪障碍。
3) 孤独
孤独感是青春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感受,是自然正常的,它标志着中小学生的独立意识、
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长期孤独会使人变得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进而严重影响
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
4) 愤怒
中小学生由于思维片面、偏激,控制冲动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愤怒会使人的
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容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神经衰弱等症状。暴怒会使人丧失理智,甚
至导致违法犯罪。

3. 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1) 敏锐觉察情绪
① 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
② 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
③ 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 平和接纳情绪状态
3) 正确调整情绪
① 合理宣泄。釆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绪体验充分表达出来。如放松训练、气
功、瑜伽等。
② 转移注意。从主观上努力把注意力从消极或不良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
12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我调节方法。
③ 调节认知功能。主要是运用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改变认知。对自己习惯化的思
维方式进行重解,看到问题的不同角度,以更宽广的视角理解自己和他人。
④ 幽默法。对困境以幽默的方式处理。
⑤ 补偿法。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心理缺陷可通过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4) 有效表达情绪
① 选择恰当的方式;
② 进行完整客观的情绪表达。
5) 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小强高考落榜了,他经过认真总结,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
发现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决定继续努力,明年再考,小强这种对待挫折的方式是( )

A.情绪宣泄 B.精神升华
C.行为补偿 D.认知改变
【参考答案】C。
2. 当学生嘲笑张老师个子矮小时,张老师以一句“浓缩的就是精华’
’化解了当时的尴
尬,这种情绪调节的方法称为( )

A.升华 B.补偿
C.幽默 D.宣泄
【参考答案】C。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掌握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机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2.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
展的因素。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12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2题4分 —— 2题4分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人格概述 ★★☆☆☆
1. 人格概念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

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

2. 人格特征
1) 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
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 稳定性
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下来了,要想改变它,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这种稳定性还表现在,人格特征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的特点。
3) 整合性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有机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人格结构
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产生心理冲突,出现适
应困难。
4) 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
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

考点 2 人格结构 ★★★☆☆
1. 气质与性格
1) 气质:
又称脾气、秉性,是个体生来就有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
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四种气质类型:
① 胆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精力充沛、争强好斗、热情积极、表里
如一,但脾气急躁、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
13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② 多血质:这种人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情感丰富外露、易变,活泼好动,充满朝气;
动作敏捷,但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
③ 黏液质:这种人有耐性、安静稳重、喜欢沉思、自制力强、交往适度;但这种人行
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
④ 抑郁质: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思维敏锐、想象力丰富,不善于交际,
但易孤僻,内向,敏感,优柔寡断,反应迟缓。
2) 性格:
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
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性格的四个方面特征:
① 态度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人对现实
的态度是多种多样的,它由以下几方面构成:表现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特征;
表现为对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表现为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② 理智特征
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在感知方面,有的人观察精细,有的人观察疏略等;在思维方面,有的人善于独立思考,
有的人喜欢人云亦云等;在记忆方面,有的人记忆敏捷,过目成诵,有的人记忆较慢,需反
复记忆方能记住等;在想象方面,有的人想象丰富、奇特,富有创造性,有的人想象贫乏、
狭窄等。
③ 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
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情绪强度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情绪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和人的情绪受意志
控制程度;情绪稳定性方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的起伏和波动程度;情绪持久性方面的
特征,主要指情绪对人身心各方面影响的时间长短;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不同的主导
心境反映了主体经常性的情绪状态。如有的人终日精神饱满、乐观开朗;有的人却整日愁眉
苦脸、烦闷悲观等等。
④ 意志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一个人在自觉调节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主要表现为: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如纪律性或散漫性,目的性
或盲目性;对行为自觉控制的意志特征,如自制或任性,善于约束自己或盲动;对自己作出
决定并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如有恒心与毅力、坚忍不拔或半途而废;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
表现出的意志特征,如勇敢或胆小,果断或优柔暴断等。

2. 认知风格
指个人喜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它是人在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
格特征。
13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型的人在信息加
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
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信息
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
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2) 冲动型—沉思型
冲动型的学生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
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
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
沉思型的学生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
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
题时,反应也比较快。这种人在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
3) 同时型—继时型
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
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
加工。
同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釆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
兼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许多数学操作、空间问题的操作都要依赖于这种同时性的加
工方式。

3. 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三个子系统:
1)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 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知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3)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下半年真题)材料分析:
肖平、王东、高力、赵翔喜欢踢足球,也爱观看足球比赛,但他们在观看比赛时的情绪
表现却非常不一样。当看到自己喜欢的球星踢了一个好球时,肖平立刻大喊“好球!好球!”

同时兴奋地手舞足蹈。王东也挺激动,叫好并鼓掌,但却没有喊,有时还劝肖平别喊叫!高
力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这球踢得不错”
。赵翔始终沉默不语,会心一笑。
(1)请指出这四个人的气质类型。
(2)请说明这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
【参考答案】
(1)四个人的气质类型分别是:肖平胆汁质,王东多血质,高力粘液质,赵翔抑郁质。
13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胆汁质的特征: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
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
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的特征: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
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
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的特征: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
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
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的特征: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捷、想
象力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
优柔寡断。
2. (2015 年下半年真题)小丽是一名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和诚实正直的学
生,这主要反映了小丽的哪种性格结构特征?( )
A、态度特征 B、情绪特征
C、理智特征 D、意志特征
【参考答案】A。性格的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
般特征。小丽热爱班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诚实正直,主要反映的是她的态度特征。
3.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每步
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识方式属于
( )。
A.冲动型 B.直觉型
C.继时性 D.同时性
【参考答案】C。继时性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
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

考点 3 人格发展理论 ★★★★☆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
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
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一个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
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的,是抽象
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

13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1) 口唇期(0〜1 岁)
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成人出现的咬东西、
抽烟或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期快感的发展。
2) 肛门期(1〜3 岁)
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 前生殖器期(3〜6 岁)
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
于性器官本身。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此期男孩会经
历“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
,女孩会经历“恋父情结”
(厄勒克特拉情结)

4) 潜伏期(6〜11 岁)
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
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 青春期(11 岁或 13 岁开始)
从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
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

3.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
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提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
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第一阶段:0~18 个月左右为婴儿期(或称婴儿前期)
,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
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 个月~4 岁是儿童早期(或称婴儿后期)
,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
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4~6 岁是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
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12 岁是学龄期(或称童年期)
,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感,该
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 岁是青春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该阶段的
目的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18~25 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
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65 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充沛感对颓废感,该阶段的目
的是获得充沛感,避免停滞感。
第八阶段:65 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
13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考点 4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
1. 生物遗传因素
第一,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第二,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着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
第三,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 社会文化因素
第一,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第二,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强弱而异,社会对顺应要求越严格,其影响力越
大;
第三,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
使他们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
1) 权威型教养方式
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
的孩子容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
征。
2) 放纵型教养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子女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
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
唯我独尊、胡闹等。
3) 民主型教养方式
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并给予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
泼、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跃等。

4. 早期儿童经验

5. 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1) 放任型
表现为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不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表现为无集体意识、无团体目标、
纪律性差、不合作。
13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控制型
表现为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全凭个人的好恶对学生赞誉、贬损。学生则表现为情
绪紧张、冷漠、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3) 民主型
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开朗坦诚、
有领导能力。

【真题连线】
1. (2012 年下半年真题)上初中以来,刘俊好像突然不认识自己了,“我是谁?”“我
将来做什么?”这类问题经常困扰她,聚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
段?
A.亲密感对孤独感 B.勤奋感对自卑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参考答案】C。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13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考点 1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 ★☆☆☆☆
中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的蓬勃成长、
急骤变化;智力迅速发展;中小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形式也比较复杂,
他们重感情、讲友谊,稳定性也在逐步提高。中小学生这些身心的变化,集中地表现出
这个阶段的四个特点:
1. 过渡性
中小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刚好是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
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
充满矛盾的时期,青年初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
备时期。
2. 闭锁性
研究发现,初二、初三以后的中学生,放自己东西的抽屉总爱上锁,似乎有什么秘
密的东西不愿让别人知道,其实里面并无什么要紧的东西。因此,要了解和研究这个阶
段的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心理,如果只根据他们的一时一事或某个举动就作判断,或
作出研究的结论,那常常是容易发生错误的。
3. 社会性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良好的品
德或不良品德都在中学阶段形成并获得初步成熟。
4. 动荡性
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尤其是高中生往往在政治活动中“打头阵”,起着“先锋和
桥梁”的作用。然而,中学生也好走另一个“极端”。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好斗
好胜,但思维的片面性很大,容易偏激,容易揺摆。

考点 2 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策略
1. 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2. 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 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4. 正确引导
老师和家长要重视性教育,而且要把握好教育尺度;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组织男
女学生共同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与异性交往的需求在活动中得到满足。

13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 知识导航

第一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
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 ——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13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 ★☆☆☆☆
1. 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出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
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
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
各种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即能够维持自己的心理健
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心理困扰。

2. 标准
1) 智力正常;
2) 情绪适中
3) 意志品质健全
4) 人格稳定协调
5) 自我意识正确
6) 人际关系和谐
7) 社会适应良好
8)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考点 2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
1. 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
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1) 症状表现:
① 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② 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
多大希望;
③ 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④ 躯体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2) 治疗
①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纠正学生的认知歪曲,练习
新的应对方式,以重新适应环境。
② 药物治疗。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13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恐怖症
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也称恐惧症。
1) 症状表现
恐怖症一般可分为特定恐怖症、场所恐怖症、社交恐怖症三大类。
① 特定恐怖症也称单纯恐怖症、是对某些特定的事物或情境的恐怖。如特定的动物(猫、
狗、老鼠、蛇)
、黑暗、流血、死亡等。
② 场所恐怖症是对特殊公共场所的恐惧。如高空、广场、商店、剧场、各种公共交通
工具等。一般来说,凡是拥挤或密闭的、具有包围感的、难以脱身的场所,都可能
诱发患者莫名的恐惧。
③ 社交恐怖症是对社交场合和人际交往的恐怖。恐怖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
可以是除了特别熟悉的亲友以外的所有的人。患者极力避免与恐怖对象交往,如果
不得不与之交往,则会表现出焦虑、紧张、脸红、出汗、举止不自然、手抖、语词
不流畅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中小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
2) 治疗
宜釆用药物治疗控制焦虑或惊恐发作,然后来用行为疗法消除其回避行为。
1) 行为治疗。行为矫正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方法有系统脱敏疗法、骤进的暴露
疗法、计划实践法和生物反馈疗法。
2)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怖症的首选方法,它在调整不合理行为的同
时,强调对不合理认知的调整,纠正歪曲的认知模式,是治疗中非常关键的内容。
3) 其他心理疗法,如精神分析、领悟疗法、催眠疗法以及支持性心理治疗,都可用以
治疗恐怖症。

3. 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
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心跳过快、手抖、出汗等)

1) 症状表现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是在一定的应试
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
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
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
正常水平。
2) 治疗
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如倾听和解释)放松治疗、行为疗法、催
眠疗法等,必要时可遵医嘱釆用药物治疗,以减轻焦虑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4. 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强迫症状源于自我而又违反自我意愿
14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反强迫并存、并且二者冲突强烈虽然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和摆脱,因而
感到焦虑和痛苦。
1) 症状表现
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
① 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也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
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主要有强迫联想、强迫回忆、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
强迫对立思维和强迫思考。
② 强迫意向是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
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
③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就会
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涤、强迫检查、强迫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等都是生活中常
见的强迫症状。
2) 治疗
药物结合心理治疗效果较好。
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行为主义疗法(例如暴露与阻止反应,主要
用于控制当事人的刻板行为)森田疗法(强调放弃对强迫行为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釆取“忍
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等,药物治疗则遵医嘱配合进行。

5. 网络成瘾
中小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小学生由于过度和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
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 判定标准
① 上网时间。上网时间是否干扰了个体正常的生物节律和社会活动。
② 网上行为。无节制的沉迷于冲浪、聊天或者是游戏等消极行为,即使时间不算太长,
也可以判定为网络成瘾。
③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指标。
心理指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网改变了个体的情绪状态,个体只有在网上才能
体验到放松、兴奋和自信等积极情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则只能体验到压抑、焦虑和无助等消
极情感;二是上网改变了个体的认知方式,导致个体产生适应不良和泛化的灾难性的认知模
式,并且具有“我不好”或者是“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样的核心观念。
④ 生活事件指标。个体是否把上网作为了逃避现实的手段。
⑤ 直接指标。正常社会生活恶化是网络成瘾的直接指标,是网络成瘾的临床判断基准。
⑥ 典型指标。表现在个体的主要社会生活来自虚拟空间而没有适当的现实生活环境。
2) 治疗
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等心理疗法。
① 认知疗法中的有效技巧主要有认知重建、自我辩论、自我暗示、自我激励
② 行为疗法中的有效技巧主要有行为契约法、强化法、厌恶疗法。
14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小燕近期非常苦闷,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
对老师有抵触情绪,成绩也明显下降,小燕存在的心理问题是( )

A、焦虑症 B、神经衰弱症
C、强迫症 D、抑郁症
【参考答案】A。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小
燕的表现与焦虑症相符。
2. (2013 年下半年真题)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
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抑郁症 D、恐怖症
【参考答案】A。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强迫症的基本症状包括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
题目中孙斌的表现是强迫观念。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采访者中心疗法、理
性-情绪疗法等。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14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考点 1 心理辅导概述 ★☆☆☆☆
心理辅导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
际关系中,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性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
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
1. 心理辅导的目标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的各方面及其相互关
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
“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人际关系)
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
寻求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担负起生活责任,扩展生活方式,
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享受积
极而有效率的生活。
这两个目标中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
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简言之,这两个目标分别
是要引导学生达到基础层次的心理健康和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2. 心理辅导的内容
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

考点 2 心理辅导主要方法 ★★★☆☆
1. 强化法:
指系统地使用强化手段去增加某些适应性行为,以达到削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心
理治疗方法。理论基础: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强化:指通过呈现或施加某一特定的刺激来加强对某种行为的刺激。强化分为:
正强化(阳性强化):指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种行为,接着给予一种好的刺激物,
那么,这种行为反应的频率在以后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就会提高。
负强化(阴性强化):指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产生某种行为后,紧接着撤销一个厌恶的
刺激,那么,这种行为反应的频率在以后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就会提高。

2. 系统脱敏疗法:
又称交互抑制法,也称系统脱敏法。通过诱导当事人缓慢地暴露在导致焦虑的情境,并
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创立者:沃尔普。适用症:
焦虑症、恐怖症
1) 基本原理
让一个原可以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当事人面前重复暴露,同时当事人以全身放松予
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14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步骤:学习放松训练→建立焦虑等级→系统脱敏练习

3. 认知疗法:
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是一组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的
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1) 基本观点
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
知有关。代表理论:阿尔波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阿伦·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以及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
2) 治疗步骤:
① 建立求助动机。
在此过程中,要认识适应不良的认知一情感一行为类型。来访者和治疗医师对其问题达
成认知解释上意见的统一;对不良表现给予解释并且估计矫正所能达到的预期结果。比如,
可让病人自我监测思维、情感和行为,治疗医师给予指导、说明和认知示范等。
② 适应认知矫正。
在此过程中,要使来访者发展新的认知和行为来替代适应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比如,治
疗医师指导来访者广泛应用新的认知和行为。
③ 处理日常问题。
在处理日常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辩论性思维,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在此过程中,
要让病人练习将新的认知模式用到社会情境之中,取代原有的认知模式。比如,可让病人先
用想象的方式来练习处理问题,也可模拟一定的情境或在一定条件下让病人以实际经历进行
训练。
④ 改变自我认知。
在此过程中,作为新认知和训练的结果,要求来访者重新评价自我效能以及自我在处理
认识和情境中的作用。比如,在练习过程中,让来访者自我监察行为和认知。

4. 理性情绪疗法:
也称合理情绪疗法(RET),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
治疗方法,属于认知行为疗法。是 20 世纪 50 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国创立。
1) 基本原理:
理论核心:ABC 理论。A 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件;B 是个体的认知;C 是个体的情绪和
行为反应。ABC 理论认为,情绪和行为并非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信
念造成的。认为个体的认知系统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是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
症的根本原因。

【知识拓展】
不合理观念的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14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事物必定发生或不发生
的想法。它常常表现为将“希望”、
“想要”等绝对化为“必须”、
“应该”或“一定要”等。
例如,“我必须成功”、
“别人必须对我好”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为
每一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可能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某个人来说,他不
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获成功,他周围的人或事物的表现及发展也不会依他的意愿来改变。因
此,当某些事物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就会感到难以接受和适应,从而
极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它常常把“有时”、
“某些”
过分概括化为“总是”、
“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话来说,这就好像凭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它
的好坏一样。它具体体现在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评价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
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败后,就会认为自己“一无是
处、毫无价值”
,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导致自卑自弃、自罪自责等不良情绪。而这种评
价一旦指向他人,就会一味地指责别人,产生怨忿、敌意等消极情绪。我们应该认识到,
“金
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性。
糟糕至极:这种观念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
“我
没考上大学,一切都完了”
,“我没当上处长,不会有前途了。
”这种想法是非理性的,因为
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会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可被定义为糟糕至极。
但如果一个人坚持这种“糟糕”观时,那么当他遇到他所谓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时,他就会
陷入不良的情绪体验之中,而一蹶不振。

2) 治疗步骤:
① 心理诊断阶段:
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 C,及与之反应相对应的诱
发性事件 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 B 进行初步分析。不合理信念种类:绝对化要求、
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② 领悟阶段:
进一步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因此他们
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责任,只有改变了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
在的各种症状。
③ 修通阶段:
咨询师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
从而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消除。这是工作透入的过程。
④ 再教育阶段:
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
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
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14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5. 来访者中心疗法:
强调调动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其潜能,不主张给予疾病诊断,治疗更多的是采取
倾听、接纳与理解,即以来访者为中心或围绕来访者的心理治疗。创立者:罗杰斯
1) 基本原理:
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而且人都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
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处在一种特别
的咨询关系中,人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因此,罗杰斯认为,咨询成功的关键,在于咨
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只要能投入治疗关系中,人们就能朝自我引导的方向成长。
2) 步骤:
① 来访者前来求助。
② 咨询师以友好、诚恳的态度来鼓励来访者自由表现情感,接受、认识、澄清来访者
的消极情感,接受和认同来访者的积极情感。
③ 来访者成长的萌动,他们开始领悟和了解自我。
④ 在良好的、被人尊重、理解和接受的治疗氛围中,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⑤ 咨询师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和应采取的行动。
⑥ 治疗效果产生,来访者开始产生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
⑦ 治疗效果的扩大,咨询师开始帮助来访者发展领悟,并扩大领悟的范围。
⑧ 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⑨ 治疗结束,治疗关系终止。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中小学生晓阳总认为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任何事情都会
按自己的意愿发展,但是现实往往事与愿违,这让他非常苦恼,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
的帮助。如果对晓阳进行心理辅导,最可行的办法是( )

A、放松训练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情绪法 D、代币强化法
【参考答案】C。晓阳对自己有种不正确的认知,需要先改变这种认知,在此基础
上,让其正确对待自己,解除困扰,故适宜釆用理性情绪疗法。
2. (2015 年上半年真题)高三学生小辉因一次模拟考试失败,就认定自己考不上
理想中的大学,感觉前途无望,根据理性情绪疗法原理,小辉的这种不合理信念属于
( )。
A、主观要求 B、相对化
C、糟糕至极 D、片面化
【参考答案】C。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
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小辉的不合理信念属于糟糕至极。
3. (2014 年下半年真题)小华最近遇到了一些困扰。心理辅导老师引导他树立了
错误的观念,使其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解决了问题。小华所接受的这种心理辅导方式是
14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
A.行为分析法 B.合理情绪疗法
C.系统脱敏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参考答案】B。

14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七章 中学德育

★ 知识导航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14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 —— —— ——
辨析题 —— 1题8分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品德概述 ★★★☆☆
1. 品德的概念
又称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
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 品德的心理结构
1) 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
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
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品德的核心是道德认识。
2)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但不同态度的情感成分不尽相
同,有的态度理智成分较多,有的态度却是非理智的、情绪化的。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① 直觉的道德情感。
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② 想象的道德情感。
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③ 伦理的道德情感。
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具
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伦理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比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
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做以那
个来揭示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是支配行为的力量。
4) 道德行为

14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
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上半年真题)王军写了保证书,决心遵守《中小学生守则》
,上课不再
迟到,但是冬天冷,王军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至于再次迟到。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其( )
A、道德认识水平 B、道德情感水平
C、道德意志水平 D.道德行为水平
【参考答案】C。王军虽然知道不能迟到,但是不能够坚持下去,这说明道德意志水
平薄弱,对王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应在于提高其道德意志水平。
2. (2014 年下半年真题)辨析:有什么样的道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
为。
【参考答案】错误。道德认识也可称为道德观念,即是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是非、善
恶、美丑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与道德信念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
去分析道德行为,对人或对事做出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道德评价。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
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
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方式的训练和道德行为习惯
的养成等途径来实现的。道德行为的形成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不一
定能形成和道德认识相应的道德行为,二者不一定完全一致。

考点 2 品德的形成 ★★★☆☆
品德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 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
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
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处于依从阶段
的态度与品德,其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2. 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
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
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 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
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
15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考点 3 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
1. 外部条件
1) 家庭教养方式
2) 社会风气
3) 同伴群体

2. 内部条件
1) 认知失调
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
心理平衡。态度和行为出现不一致使得人产生不舒服和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是态度和品德改
变的原动力。
2) 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
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
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信息的量。
3) 道德认知水平
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
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
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4) 智力水平
5) 受教育程度
6) 年龄因素

考点 4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
1.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 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
① 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 自我意识增强
③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 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小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
构,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2)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5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① 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 品德的培养方法
1) 有效的说服。
2) 树立良好榜样。
3) 利用群体约定。
4) 价值辨析。
5) 适当奖励与惩罚。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上半年真题)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
,形成了“拒绝网
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 )

A、有效说服队 B、树立榜样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参考答案】C。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
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共识,共同提出相应的
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属于群体约定。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理解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
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15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
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
谈,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 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
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儿童按照想象去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还没有
把主体与客体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他们的游戏活动只是个人独立活动的任意
行为,与成人、同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
2.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 岁)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
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3.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7、〜10 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他们已经不把规
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认为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认识到
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
的可逆特征。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开始以动机作为道
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
4.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 岁)
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
公正、平等。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开始考虑到同伴的一
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小霞能根据他人的具体情况,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关心
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判断。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霞的道德发展处
于(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阶段 D、公正阶段
【参考答案】D。公正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

15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小霞能以平等为标准,在同情、
关心的基础上判断道德事件,说明她处于公正阶段

考点 2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
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
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最典型的就是用“海因茨偷药”的道德两难故事,
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的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 前习俗水平(0〜9 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
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
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只根据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他们为了免遭惩罚而听从权威人物的命令,尚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准则概念。儿童“不参与”
某种行为不是因为他意识到这一行为是坏的,而是因为权威的作用;判断过错的标准不是行
为本身的性质,而是遭受惩罚或造成破坏的程度。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尊重规则。假如对自己有好处,为别人服务就是“对”的。“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是
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低级的、实用主义的对等观念。但儿童对过错的严重与否的
判断已经开始部分地根据行为者的意向来进行了。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 9 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
俗水平。

2. 习俗水平(9〜15 岁)
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
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
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
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
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
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
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15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后习俗水平(15 岁以后)
处于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
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
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社会法制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
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
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
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也称“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已
经认识到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和维持社会秩序可能的弊端,因而看到了社会规则、法律的局
限性。个体开始基于自己的良心或人类的普遍价值标准判断道德行为,形成自己的道德哲学。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科尔伯
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 )

A.相对功利取向 B.惩罚服从取向
C.寻求认可取向 D.遵守法规取向
【参考答案】B。
2. (2015 年上半年真题)小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的尊敬和顺
从,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李的道德发展处于( )

A.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遵守法则取向阶段
【参考答案】C。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
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2.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15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
辨析题 1题8分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德育概述 ★★★☆☆
1. 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
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
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
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
级所需要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由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四部分构成。

2. 德育的意义
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3. 德育的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也就是
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
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目标:热爱祖国,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志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具有诚实正直、
自尊自强、勤劳勇敢、开拓进取等品质和一定道德判断能力及自我教育能力。成为有理想、

15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考点 2 目前中学德育的内容 ★☆☆☆☆
1.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以激发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内容的,
同时也包括进行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解放军和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当然,这种
教育不仅是一种情感培养的教育,而且是行动激发的教育。
此外,还须防止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产生,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增进世界
和平、国际理解的国际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为目标,
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

2. 理想和传统教育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向往和追求。传统是历史中继承下来
的、众多人认可的思想主张与行为习惯。理想教育重在让学生心中有明天,传统教育则
在于使学生不忘昨天。二者结合,能让学生避免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而代之以历史
使命感,能不断努力超越现状。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重在引导学生首先应基于现实确立理想,内容包括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其次,为了理想实现,应有合理的人生规划并付诸实践;再次,
应协调个人理想与组织团队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3. 集体主义教育
基本内容为教育学生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服从集体决定,遵守
集体规则,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而核心内容则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
体的关系,懂得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原则。
此外,我们须注意当学生所在小集体与大集体(学校、国家)发生利益冲突时,也
应教育学生不能仅为维护小集体的狭隘利益,而做出错误、甚至危害他人和国家的行为。

4. 劳动教育
教育学生认识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之理,应在
学习发展中努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掌握各种基本劳动技能,养成积极探索、
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并且,要求具有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的素养。

5. 纪律和法制教育
纪律与法制教育重在教育学生熟知现代社会中合格公民应遵守的基本法律,以及我
国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校规校纪,认清权利与义务、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
的关系,确立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与他人发生行为冲突时,能依法规解
决问题;同时,个人具有维权意识。
15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这是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人生、规划人生,在协调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正确的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取向,选择正确的路径,不断提升并实现人生价值。

考点 3 新时期德育内容 ★☆☆☆☆
1. 生存教育:
1) 含义
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
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
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以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
2) 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存观念;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3) 途径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专题式教育(专题活动、综合
课程)
、渗透式教育(学科课程渗透、活动课程渗透)两大途径。

2. 生活教育:
1) 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2) 意义:
① 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追求幸福生活。
② 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获得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
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
求。
③ 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
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3) 途径:
① 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教育者在进行教
育时,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方面,要体现生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从实际生
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② 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以激发和调动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
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为关键,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③ 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班、团活动和专题讲座、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相结合的有效
形式,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
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事件的有机统一;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受教育者成为生活教育的主体,把教育的过程和受
15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教育者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过程统一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
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实现自身的教育利益。

3. 生命教育:
1) 含义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
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
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2) 意义
① 开展生命教育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②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需求。
③ 开展生命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3) 途径:
① 加强示范教育
② 学科教学
③ 专题教育
④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
⑤ 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⑥ 结合日常生活与管理

4. 安全教育:
1) 含义:
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意识和
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
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 意义:
①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②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是向全社会普及安全知识的重要环节。
③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可以培养社会及专业的后备安全防范队伍。
3) 途径:
① 切实提高对中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② 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③ 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
④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
⑤ 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5. 升学就业指导:
15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含义:
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引导他们按
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与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
做好准备。
2) 意义:
① 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个性特点,使学生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② 帮助学生完成学业,了解社会分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发展方向。
③ 激励学生以新的状态继续学习,走向成功。
3) 升学指导的途径:
① 加强思想指导。
② 加强复习指导。
③ 加强心理指导。
4) 就业指导的途径:
① 加强就业意识指导。
② 加强就业准备指导。
③ 加强就业具体指导。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
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
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
过程)
,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
辨析题 —— —— —— —— 1题8分

16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简答题 1 题 10 分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德育过程基本规律 ★★★☆☆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
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即这四个心理因素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学校德育过
程也就是对这四个品德心理因素的培养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德观念,
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
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
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目的所做出的努力的过程。品德意志是
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
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
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
的目的。

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
综合过程。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
要的方向转化。
2) 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运动的过程
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
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16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个体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
来的,并最终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有目的地根据德育目标和思想品德的形
成规律设计实施活动,能加快个体品德发展的速度,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起规范和保证
作用。
2) 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既有校内的正式影响,又有校外的非正式影响;既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有消
极负面的影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抵制负面消极影响,将各种
积极正面的教育影响统一到教育目的上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促进学
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方面,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德育要在内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不断加以调
整和补充,另一方面,知、情、意、行等心理因素的培养提高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积累,
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学生正处于成长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品德发展容易出现反复,这
就要求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真题连线】
1. (2013 年下半年真题)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
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的德育过程是
( )。
A、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B、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C、长期、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D、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参考答案】D。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榜样等体现的是德育是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
响的过程。

16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1题2分 1题2分 1题2分 2题4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1 题 10 分 1 题 10 分 —— —— ——
材料分析题 —— 1 题 18 分 1 题 18 分 1 题 18 分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中学德育原则 ★★★★★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它以个体品德发展规律和社
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概括了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
1.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联系学生生活,
引导学生把思想政治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同参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
思想境界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我国古代教育家历来倡导学、行结合,重视“言行一致”。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
过其行”
,还指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
、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墨子指出:
“士虽
有学而行为本焉”
,道德行为是做人的根本。朱熹认为“知与行不可偏废,论先后、知为
先;论轻重、行为重”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1) 理论学习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2) 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2. 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
16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
孔子的学生颜回对孔子的循循善诱作了极高的评价。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孔子的诱导能充分调动学生为学、谋道、求仁、向善
的积极性。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包括:
1)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 长善救失原则(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
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曾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它明确提出了这
个重要的教育要求。
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1) “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 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4.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
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与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
的品德。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并明确阐述了这个原则,他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尊重和依赖学生;
2) 严格要求学生。

5.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的年龄特征和个
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孔子善于了解学生,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
方法;他擅长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16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 集中教育原则
集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有赖于学生的社会交往、共同活动,注意依靠学生集体,
通过社会交往和集体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指出:
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
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贯彻集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对学
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
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
求包括:
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3) 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影
响达到最佳状态。

8.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1)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9.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
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真题连线】
16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材料分析:
大学毕业不久,我就担任了初二(1)班的班主任,一天中午,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来
说:老师,小杨不知因为什么事,正和 2 班的老师争吵,还骂了老师。”我赶紧过去问缘由,
得知 2 班的卫生区有几片废纸,被学校的值日生扣了分,据说 2 班有学生看见他正好走过,
就告诉王老师,认为纸是他扔的。于是王老师就找到小杨,并训斥了他。小杨不服气,就骂
老师“瞎了眼”
,结果惹恼了王老师。我当时也很生气:小杨,就算你没扔,也要好好和王
老师说明,怎么可以骂老师呢?”
“他根本不听我说,劈头盖脸地训斥我……”见他如此冲动,
我知道这时说什么都没有用,要等待时机。
机会终于来了。在学校举办的秋季运动会上,我充分发挥了小杨热爱体育的特长,引导
他为班级参加的体育项目出谋划策,协助体育委员组织训练,鼓励他报了大家都不愿意参加
的 3000 米长跑。对此我对他提出表扬,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
运动会那天,小杨的 3000 米长跑得了冠军,成为班级最亮的一颗星,很多同学和他拥
抱,给他送水、送毛巾,为他热烈鼓掌,使他感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会后我找他谈心“小
杨,运动会证明了你的实力,说明你是一个不甘落后的好学生,我相信你也会在其它方面严
格要求自己,取得好成绩。

“老师,你真的相信我吗?”“我当然相信你。”……他的眼睛中闪烁出激动的亮光,突
然说:那么老师,你也相信那天的废纸不是我扔的吗?我敢对天发誓,真不是我扔的。”看
到他委屈而又可笑的样子,我笑了:
“我相信你,当时我就相信不是你干的!”
“真的吗?”他
很惊讶,也很高兴。
“可你也有错,知道错在哪吗?”他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知道,老
师,我会给王老师道歉的,您放心!

此后小杨同学各方面有了长足的转变。
问题:
(1)案例中的“我”主要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
(2)请结合案例加以分析论述。

【参考答案】
(1)教师的做法符合了德育的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和尊重学生与
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值得我们学习。
(2)首先,教师的做法体现了疏导原则。材料中,当小杨同学情绪激动,与老师发生
争执的时候,没有立刻发作,辱骂学生,而是釆用了冷处理,并不与小杨争执,等待时机;
后来借着运动会的机会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其次,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根据小杨在跑步方面的特长,鼓励他积极
参与运动会角逐,让小杨通过运动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集体自豪感,促进个人在其它方
面的进步。
再次,教师的做法体现了长善救失原则。材料中,教师在比赛前鼓励他挑战自己,积极
训练;比赛获奖后,又利用这个机会给予表扬,引导他在其他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最后,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材料中,教师信赖学
16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生,相信垃圾不是他扔的;十分尊重学生,没有强迫学生去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是静待机会,
加以教育,使学生主动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出了纪律要求,让学生更
加严格的要求自己。

考点 2 中学德育的途径 ★★☆☆☆
1.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教学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
的途径。通过教学实施德育是其他途径无法比拟的。

2. 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品德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发展的。学校德育要组织各种形式的
社会实践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课外、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
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4. 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
共产主义的学校。通过自己的组织进行德育,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
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5.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和
内容因此,班主任工作是其他德育途径所不能代替的。

考点 3 中学德育的方法 ★★★★☆
德育方法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品德的方法。
具体的德育方法包括:
1. 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
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
基本要求:①明确目的性;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③注意时机;④以诚待人。

2.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
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
16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术陶冶三个方面。
基本要求: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3. 实践锻炼法
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
法。实践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式。
基本要求: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②坚持严格要求;③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④注
意检查和坚持。

4. 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的调节,使
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自我教育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
独等方式。
基本要求: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和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 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
样包括:韦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
基本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
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6. 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
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品德评价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操行评定方
式。
基本要求: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②奖惩目的明确,公正合理;③奖励为主,抑
中带扬;④注意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张老师在工作中,注意以自己的高尚品德、人格魅力以
及对学生的深切的期望触动、感化学生,促使学生思想蜕变。这种德育方法是( )。
A、实际锻炼法 B、评价法
C、个人修养法 D、情感陶冶法
【参考答案】D。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
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栝教师的师爱、
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个方面。题目中,教师以高尚品德、人格魅力和真诚的情感去感
16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化学生,是情感陶冶法的体现。
2. (2015 年上半年真题)材料分析:
某校初二女生小芳,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听课不专心,有时还会发出
怪叫声,故意破坏纪律引起他人的注意。当老师批评她或同学责备她时,她不仅毫无羞
怯之意,反而感到高兴。平时,小芳和老师、同学们都很少沟通,不愿意交流,有些以
自我为中心。她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茬,而且常常在当面或背地里给同学或老
师起绰号,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欺辱同学。当然,小芳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她性格直率,
敢作敢为,勇于承担任务,而且身强体壮,体育成绩好,是运动场上的风云人物,每次
运动会都能给班里争光。
问题:如果你是班主任,根据材料中小芳同学的表现,在对她的教育中,你认为应
该贯彻哪些德育原则?运用哪些德育方法?请分别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如果我是班主任,根据材料中小芳的表现,我认为对她的教育应该贯彻长善
救失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①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
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根据小芳的表现,在
对她进行教育时应发扬她性格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克服她纪律方面的缺点。
②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
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材料中,小芳勇于承担责任,体育成绩好,能够为班级争光,老师要针对小芳的特点进
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对小芳的教育,可以釆取实践锻炼法、品德评价法和说服教育法。
①实践锻炼法是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
方法。实践锻炼法包栝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方式。对于材料中小芳,可
以让她多参加课外文体活动,让她能够在活动当中锻炼意志力、注意力等;在实际活动
中,扩大她的交际范围,培养她与人相处沟通的能力。
②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
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班主任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惩罚、批评为辅。针对
小芳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可以进行批评,但要适度。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小芳,批评
其不足的地方,表扬其优点,进而促进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③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
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对于材料中小芳的表现,班主任可以多跟她沟通,讲明
道理,说明破坏课堂纪律行为的危害,提高她的认识,帮助她形成正确的态度,鼓励其
多与同学交往,提高她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

16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 知识导航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熟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7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2题4分 —— —— ——
辨析题 1题8分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班级和班集体的概念 ★☆☆☆☆
1. 班级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是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
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2. 班集体
是在学校教学班基础上,在教师教育指导和集体主义价值的引导下,在共同活动中形成
的社会组织和文化心理共同体,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学生主体形式。
3.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的高级形式,班集体的形成需要全班学生和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的
共同努力。

考点 2 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
1.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班集体的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是集体的雏形时期。班级的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成员之间彼此不熟悉、对班主任的依赖性很强,工作是由班主任主持的。这一时期是班主任
工作最繁忙,也是工作能力经受考验的关键期。
2) 核心形成阶段
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了了解,产生情谊和信赖,班集体的核心初步形成,班集体的特
征已经比较鲜明地呈现并稳定下来。班干部开始发挥核心作用,凝聚力有所显现。这一时期
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3) 发展阶段
班集体已经成为教育主体。多数学生能够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
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学生已能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
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17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4) 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发展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而完全地体现、并为集体
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
进、合作的心理气氛。班主任开始成为班级的领导者,能够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加强班集体的
特色化建设,能够根据对每位学生的充分了解为学生提出建议、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共同活动;
2) 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领导集体包括:班委会、小组长和各学科代表,以及班级团队组织。
3) 有严密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级中多数成员所表现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倾向,包含情绪状态、言行习惯、到的面貌
等,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5) 强大的凝聚力。

3. 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1) 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3)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4) 协调班级人际关系;
5) 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良好的班风。

【知识拓展】
一、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它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此外,在一个
班上还有为配合开展班集体活动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而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这也是一种正
式群体。
2. 非正式群体
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
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
体有朋友与小集团。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
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般偏小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
17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有共同的需要;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
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
2)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助于学生
自己组织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有助于帮助解决教师或正式群体一时
照顾不到的困难。
②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同伴的不良行为给予无原则的支持,与教师、班级对立;散布
小道消息,破坏纪律,聚众闹事;容易被坏人利用而误入犯罪歧途等。
3. 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教师应该区别非正式群体是积极型、中间型的,还是消极型、破坏型的。对不同类型的
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应该支持和保护;对于中间型
的非正式群体,要持慎重态度,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加强班级目标导向;对于消极型的非
正式群体,要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友谊观;而对于破坏型的非正式群体,则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制裁。

二、群体功能:
1.归属功能
个体一旦明确自己是属于某个群体的,就能免除孤独与怯懦,获得安全感。儿童和青少
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有渴望进入学校、参加同龄人的组织并和他们一起活动的需要。在他
们进入学校和自己的班级后,就感到踏实、感到温暖,甚至会为自己是其中的一员感到自豪
和骄傲。
2.认同功能
认同是指人们对其所喜欢和崇拜的对象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的赞同和模仿。当学生喜欢自
己的学校和所属的群体时,会因认同而与学校群体保持共同的看法和评价。相应的,学校群
体对学生所具有的认同作用就明显,个体就愿意接受学校的影响并与学校群体融为一体。认
同功能不仅使得学校能够更好地保持其内在的整体性,而且也使学校更容易实现其教育人、
塑造人的目标。
3.支持功能
当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行为等得到学校群体的肯定与鼓励时,个体就获得了一种
支持的力量,就会增强其进一步努力的信心,成为其前进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从群体
中得到肯定、鼓励和支持,特别是那些学习与适应困难的学生更是需要这种支持与帮助。因
此,学校尤其是班级要充分发挥群体对个体的支持功能,对每一个学生从情感、社会交往和
学习策略等方面给予关心与帮助,这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4.塑造功能
上述群体对个体的归属、认同与支持功能其实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功能,即人才培养
或人格塑造功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利用群体规范、群体的凝聚力、影响力来教育和塑
造人是其整个教育方法与手段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7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真题连线】
1. (2014 年下半年真题)晓玲和她的同学都非常喜欢自己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能很好
地与学校保持一致。这体现了群体的哪种功能?( )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参考答案】C。

2. (2014 年上半年真题)辨析: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参考答案】错误。非正式群体指在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
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
同辈群体,比较常见的同辈群体有朋友与小集团。非正式群体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之分,
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
理起阻碍作用。教师应该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了解课堂管理的原则,理解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2. 了解课堂气氛的类型,理解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掌握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1题2分 1题2分 2题4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课堂管理概述 ★☆☆☆☆
17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定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
地位和作用:课堂管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石,具有促进和维
持的功能,对保证教学和评价工作的有效进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1. 课堂管理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课堂系统是指有内在联系的特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必须立
足于课堂的整体,着眼于课堂整体的持久发展。
2) 建立教室常规(自组织性原则)
所谓教室常规是指能维持课堂秩序的一些行为准则,也是课堂管理的依据。例如,上课
之前准备好各种学习用具等。
3) 内在性原则
课堂管理要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规定目标,提供条件,激发和引导其内在动
机,实现学生的内在控制。
4) 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就是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环境时时都在变化,课堂成员时时
都在发展,影响课堂的因素总处于变化之中。
5) 了解学生的需要
课堂管理不是靠简单的监督和控制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课堂管
理的心理依据。
6) 提供正常而清晰的目标(目标原则)
课堂管理应当有正确而明晰的目标,目标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到积极
的导向作用。
7) 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共鸣的过程。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良好的师生
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
8)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原则)
在课堂管理时,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和求知热情。
9) 及时而认真的进行反馈(反馈原则)
教师要能够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主动而自觉地调节和修正。

2.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 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对课堂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管
理的水平和质量。
2) 教师的领导风格
17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组织者,教师的领导风格对对课堂管理工作有直接的影响。
3) 班级的规模与性质
课堂管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状况,班级的状况包括班级规模的大小和班级
的性质这两个方面。一般而言,班级越大,越不利于课堂管理。班级的性质也影响课堂管理。
4) 学生的行为与习惯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能力强、善于自律,课堂管理工作就顺利;反之,
则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课堂管理工作就难以顺畅。
5) 对教师的期望
由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
堂管理,这种定型的期望肯定会影响到课堂管理。

考点 2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
1. 课堂气氛的类型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1) 积极的课堂气氛(理想状态)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
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
热烈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又深刻地思考。
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2) 消极的课堂气氛(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
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
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
3) 对抗的课堂气氛(失控、混乱的课堂气氛)
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而维持秩序。

2.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教师的因素、
学生的因素和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1) 教师的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
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① 教师的领导方式:
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挥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勒温曾在 1939 年将教师的领导方

17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行为
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
集权型的教师只注重教学的目标,仅仅关心学习任务和学习效率,他们对班级的学生不
够关心,师生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比较大。
民主型的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加以鼓励和协助,关心并满足学生的需要,营造一种民
主与平等的氛围,师生之间的社会心理距离比较近。
放任型的教师采取的是无政府主义的领导方式,对群体学生的需要都不重视、无要求、
无评估、工作效率低、人际关系淡薄。
② 教师期望:
“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教师期望通过四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一是接受。教师通过接受学生意见的程度,为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社会情绪气氛。
二是反馈。教师通过输入信息的数量、交往频率、目光注视、赞扬和批评等向不同期望
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
三是输入。教师向不同期望的学生提供难度不同、数量不等的学习材料,对问题作出程
度不同的说明、解释、提醒或暗示。
四是输出。教师是否允许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听取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程度等等,都
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同的影响。
③ 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
2) 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首先,学生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必要前提。
其次,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最后,课堂中的集体舆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都会影响课堂气氛。
3)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课堂物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时间安
排、班级规模、教室内的设备、光线、座位编排等。

3. 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1) 准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 时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 树立典型,利用榜样示范积极引导学生。
4) 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考点 3 课堂纪律 ★★☆☆☆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
共同遵守课堂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
制。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课堂纪律具有约束性、标准性和
17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自律性三大特征。
1. 课堂纪律类型
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途径,可以将课堂纪律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1) 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这类纪律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年龄越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越强,
教师促成的纪律所发挥的作用也越大。
2) 集体促成的纪律
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是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一是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班集体的纪律、少先队的纪律等;
二是非正规群体促成的纪律。如学生间的友伴群体的纪律等。
教师应着重对非正规群体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使之融
合到正规群体中来,使每个学生都认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
3) 任务促成的纪律
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
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学生对任务的意义理解越深
刻,就越能自觉遵守任务的纪律要求。教师要很好的运用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
任务的理解,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课堂纪律问题,还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 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地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由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
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2. 课堂纪律发展
1) 反抗行为阶段:学生拒绝服从管教。
这一阶段儿童的行为常表现出对抗性,拒绝遵循指示、需要给予大量的注意;学生很少
具有自己的规则,但是畏于斥责而可能遵循他人的要求。当老师盯住他们时,他们会表现得
中规中矩,但是稍微不注意,他们就会失去控制。
2) 自我服务行为阶段:学生自私自利。
这一阶段的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是在课堂上比较容易管理因为他们所关心的是行
为后果“对我意味着什么?是奖励还是惩罚。”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少具有自我纪律感。
他们可能在这节课上表现很好,而在另一节课上失去自我控制。
3) 人际纪律阶段: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
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其行为取向是要建立一种相互的人际关系他们做出的行为往往与
“我怎样才能取悦你”联系在一起、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你要求他这样做;他们关心自己在别
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4) 自我约束阶段:以自我管理为表现。
17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少陷入什么麻烦,因为他们能够明辨是非,理解遵守纪律的意义也能
够做到自我约束。教师可以离开教室 20-30 分钟,回来后发现他们依然很安静地在学习。他
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是对的,就应该这样做。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并不赞赏违
反纪律。

3.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课堂结构)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
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二者都对课堂纪律有着重要的影响。
1) 课堂情境结构
课堂学习情境的安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 班级规模的控制
中小学班级最好以 25〜40 人为宜。
② 课堂常规的建立
课堂常规,也就是教室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从上
课、发言、预习、复习、作业到写字姿势、自修、教室整洁,课堂常规为学生提供了行为标
准,具有约束和指导学生的作用。
③ 学生座位的分配
分配学生座位时,最值得教师关注的应该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一方面要考虑课堂行为
的有效控制,预防纪律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并有助于学生
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 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
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课堂活动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种类型。
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习成绩便越好。因此,不应该使他们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等待
教师帮助、上课做白日梦以及在课堂上嬉闹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完善的
课堂秩序。
2) 课程表的编制
课程表是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保证。在编制中要注意:
第一,语文、数学、外语等核心课安排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上午第一二三节课,而将音
乐、美术、体育、习字等技能课安排在下午。
第二,文科与理科、形象性与抽象性学科应交错安排,避免学生产生疲劳和厌烦。
第三,新、老教师教平行班的时间间隔要不同。
3) 教学过程的规划

17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4.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1)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尽量少而精,内容表达多以正面引导为主。
2)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应做到:首先,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其次,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合理布置
学业任务;再次,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 做好课堂监控。
4)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加强课堂纪律的目的性教育;其次,引导学生对
学习纪律持有正确、积极的态度,产生积极的纪律情感体验,进行自我监控;最后,集体舆
论和集体规范是促使学生自律品质形成和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应对其加以有效利用。

考点 4 课堂问题行为 ★☆☆☆☆
1. 概述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教学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教学活动的
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是需要予以控制、矫正和防范的课堂学生行为。课堂问题
行为的基本特征为:消极型、普遍型、其程度以轻度为主。

2.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奎伊的划分:
1) 人格型:带有神经质特征,常常表现为退缩行为。
2) 行为型:表现为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等特征。
3) 情绪型:由于学生过度焦虑、紧张和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
我国学者的划分:
1) 行为不足:指人们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如沉默寡言等。
2) 行为过度: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如经常侵犯他人。
3) 行为不适:人们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下发生,但在适宜的情境下却不发生。

3.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 教师的因素:①观念不当;②管理失范;③教学偏差。
① 学生因素:①适应不良;②倦怠;③挫折与紧张;④寻求注意与地位;⑤过度活动;
⑥性别差异。
2) 环境因素:①家庭因素;②大众媒体;③课堂内部环境。

4. 课堂问题行为处置与矫正的方法
1) 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
2)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180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对于课业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4)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 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6) 建立家校联系;
7)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真题连线】
1. 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 )

A.教师促成纪律 B.集体促成纪律
C.任务促成纪律 D.自我促成纪律
【参考答案】B。
2. 张老师课前宣布:“今天讲课的内容非常重要,讲完后当堂进行测验”。随后
学生们精神抖擞、全神贯注地投入听课,课堂秩序井然。这种情境下形成的纪律属于
( )。
A.自我促成的纪律 B.任务促成的纪律
C.规律促成的纪律 D.集体促成的纪律
【参考答案】B。
3. 某班学生以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为行为取向,以“如何才能让同学喜欢或接纳”
为行为准则,该班处于课堂纪律发展的( )阶段。
A.自我服务行为 B.人际纪律
C.自我约束 D.反抗行为
【参考答案】B。
4. 初二(5)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老师喜欢他
们。该班学生的课堂纪律发展处于( )

A.人际纪律阶段 B.自我服务阶段
C.自我约束阶段 D.共同协同阶段
【参考答案】A。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了解课外活动组织和管理的有关知识,包括课外活动的意义、主要内容、特点、组织形
181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式以及课外活动组织管理要求。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课外活动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
学生参加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这里的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计划中计入总课时的必修课和
选修课,所以课外活动不包括选修课。自习课也不属课外活动之列。课外活动的范围不限于
校内活动,凡是学校在课外组织的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类别(由组织者不同决定):校内活动(由学校领导、教师组织指导的活动)

校外活动(由校外教育机构组织指导的活动)
1. 课外活动的特点
1) 参与的自愿性
2) 内容的灵活性
3) 过程的实践性

2. 课外活动的意义
1) 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2) 课外活动能够适应学生多种需要和个性差异,有利于培养和选拔各种人才。
3) 课外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4) 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3. 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组织形式
1) 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① 班会
② 科技活动
③ 文体活动
④ 课外阅读活动
⑤ 节日纪念日活动

182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⑥ 其他班级活动
2)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① 群众性活动
② 小组活动
③ 个别活动

4. 课外活动组织管理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2) 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
4)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5)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6) 因地、因校制宜

第四节 班主任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了解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2. 理解协调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了解协调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
方式等。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 ——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 ——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的学
183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的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
作用。
1.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 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 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 班主任素质要求
1) 思想道德素质
2) 专业素质
3) 身心素质

3.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
3) 组织班会活动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
4)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5) 组织学生的劳动
6) 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 评定学生操行
8)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4.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1) 家长学校
2) 家长委员会
3) 学校与家庭互访
4) 召开家长会
5) 班级网络

5. 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1) 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
2) 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184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第五节 教师心理

★ 考什么 大纲看考点
——————————————
1. 了解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2. 理解教师成长心理,掌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与方法。

★ 怎么考 考情看考点
——————————————

2014 上半年 2014 下半年 2015 上半年 2015 下半年 2016 上半年
单选题 —— —— —— 1题2分 1题2分
辨析题 —— —— —— —— ——
简答题 1 题 10 分 1 题 10 分 —— —— ——
材料分析题 —— —— —— —— ——

★ 怎么记 考点梳理
——————————————
考点 1 教师的角色心理 ★★☆☆☆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按照其特定的社会地位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角色,并表现出符合社
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 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一般而言,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 传道、授业和解惑者角色;
2) 示范者角色;
3)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4) 朋友的角色;
5) 研究者、学习者角色;

2.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85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3. 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1) 角色认知阶段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
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2) 角色认同阶段
教师角色的认同指个体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
衡量自己的行为。
3) 角色信念阶段
教师角色的信念是指教师在角色扮演中,将职业角色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需要,
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指南。

4. 教师角色意识
1) 角色认知: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
2) 角色体验
3) 角色期待:自我形象、公众形象

5. 教师威信:
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教师成功地扮演教育者角色、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重要条件。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考点 2 教师的心理特征 ★★☆☆☆
教师的心理特征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而
逐渐形成的教师职业特有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
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
1. 教师的认知特征
包括其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教师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学科内容知识、教育教学、心理学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教学能力结构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对
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
申继亮等人采用内隐理论的研究范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系列研究,把教师
的教学能力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186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1) 教学认知能力(基础)
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程度^以及对所教
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2) 教学操作能力(集中体现)
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引
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表
现。
3) 教学监控能力(关键)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
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
节的能力。

2. 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其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
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
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 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
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教师效能感又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
人教学效能感。前者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
般看法和判断;后者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
力。

4. 教师的期望行为(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
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真题连线】
1. (2015 年下半年真题)李老师不仅掌握了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而且还能分析学
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策略的密切关系,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教学能力( )。
A、教学监控能力 B、教学操作能力
C、教学认知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参考答案】C。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教学科的定理法则和概念等的概括化
程度,以及对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自己所使用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
187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2. (2015 年上半年真题)罗森塔尔效应说明,能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是( )

A、教师的人格特点 B、教师的教学水平
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D、教师的威信
【参考答案】C。
3. (2014 年上半年真题)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参考答案】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为: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
织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教育机智等。

考点 3 教师的成长心理 ★★☆☆☆
1. 教师的成长阶段
富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不同,把教师的成长划分
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
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处于这种
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 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
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
分等。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这个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
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
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由上述可见,教师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重点和需要,这会影响教师的教
学活动和课堂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个教师的发展都会完全经历这三个阶
段,事实上,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就没有进入到第三阶段。

2. 教师成长的方法
1) 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的理论认为:教育应当贯彻人的一生。作为现代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具
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人。教师的终身学习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学会学习;通晓自
己所教学科,成为学科专家;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学习信息技术。
2)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实际的教育中,基于学校,源于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研究的起
点和对象是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研究的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学的改进和教师教学实
践能力的提高,并以研究成果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学习培
188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训和教学过程相统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认知对象,有意识地对教育教学活
动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方式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再认知,从而
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十反思二成长。布鲁巴奇
等人 1994 年提出四种反思的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4) 同伴互助
同伴互助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例如“磨课”、沙龙、展示等等。
5) 专业引领
教师专业引领的基本要求包括:寸教师的专业引领要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适
当;在专业引领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人员和教师双方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的专业
引领要到位而不越位。
6)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促进教师
专业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形成。

考点 4 教师的心理健康 ★★☆☆☆
1.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 职业压力
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是由工作引起的,是教师对来自教学情境的刺激产生的情绪反
应。了解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帮助教师有效地应对,是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
要途径。伍尔若和梅将教师职业压力按性质的不同分为五类:
① 中心压力一一较小的压力及日常的麻烦,例如,某次课的幻灯片丢了。
② 外围的压力一教师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压力情节,例如,换到一所新的学校
或长期的人际关系冲突。
③ 预期性压力一一教师预先考虑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例如,与校长将要进行
一次谈话。
④ 情境压力一一教师现在的心境。
⑤ 回顾压力一一教师对自己过去的压力事件及相关经历进行的评价。
2)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
竭状态。职业倦怠所产生的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教师产生严
重的身心疾病。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
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
② 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
189
点师成金内部资料

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③ 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1) 个体积极地自我调适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个体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和态
度改变等。教师需要观念的改变、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合理的饮食和锻炼,
保持健康的身体。
2) 组织的有效干预
组织干预的思路是通过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
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3)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各界要对教师的角色
期待进行合理的定位;国家应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维护教师
的合法权利,使教师切实感受到社会的尊重;教育部门应探索出有效的教师教育培训体
系,将职前与职后培训有机结合,提高教师智力与非智力能力,重视教师承受压力和自
我缓解压力的训练。

19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