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第四章日常宗教的語境

一、前言

個體宗教信仰具有很多層面,並且其複雜性在不斷地增加,但這並不能掩蓋
宗教信仰和實踐在相關社會領域的顯著衰落這個事實。也許,從測量角度來看,
宗教表現形式最顯而易見的模式就是組織忠誠。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即信
仰和制度歸屬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聯繫,與此同時,生活歷程轉型也會有一種儀
式化的傾向,這一點在基督教傳統裡體現得尤為典型。

組織化的機制必須保存下來,以便我們的子孫後代在選擇他們的宗教生活時
多一種選擇,要不然,他們就可能陷入靈性市場拼盤式宗教信仰所造成的混亂和
無序之中找不到方向。組織化了的宗教機構可以得到許多宗教社會化過程的輔助,
比如社區、鄰里和親屬關係,這些社會機制也都遭受著持續不斷的侵蝕。

-P 82-

在諸如族群、階層等社會變量的意義上,社會化依然影響著宗教選擇,教會
宗派林立就是一種表現。站在理性選擇理論的立場上來看,我們也許會說宗教社
會化正在衰落,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出現一個完全"自由"的宗教市場。
然而,這種自由市場可能會逐漸削弱宗教信仰和實踐賴以存在的一個主要源泉。
歷史上,正是這個源泉在背後強有力地支撐著各種宗教信仰表現形式。從這個意
義上來說,一個完全開放的靈性市場會降低而不是促進宗教信仰的水平。

-P 83-

二、宗教社會化

人類似乎有這個內在傾向,喜歡追隨某種包含無限可能的信仰;可能人類對
宗教有一種"需求" ( 不管是社會、心理還是情感上的 ) ,以彌補和慰藉一系列被
剝奪感,或者用來滿足某種智力上的需要,儘管如此,很明顯是人類的宗教信念
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此外,你完全可以拿認信體驗來說,但這種經驗可能已經受
到個體之前的宗教和信仰實踐的影響。這並不是說,皈依某種宗教有時與個體先
前接觸到的未知信仰沒有關係,而是說,皈依很可能把個體的社會化過程納入到
宗教的集體活動中去。

-P 83-

主張社會化對宗教信仰影響的分析,框架一般被稱為社會學習理論。這個理
論通常把宗教取向的定位,看作是在某種生活情境下學習行為的結果。因此,人

1
口學變量,諸如階層和性別,就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在不同變量特性之間,就可
以進行比較,例如:和性與男性相比之下,女性更願意參與宗教活動,出席教會
禮拜的頻率更高;類似的相比之下,高收入者較低收入者參與宗教活動的水平高,
去教堂的次數居多。

舉例而言,家庭生活對個體的影響也許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因為和
女性相比,男性的宗教角色的制度化和組織化程度較低,社會對他們沒有嚴格的
限定,男性在教會活動上的參與程度或許更多地取決於一些非宗教的因素,比如
他在家裡地位的變化。反過來,這又有可能會影響他在宗教活動和組織歸屬上的
參與程度。

-P 84-

在晚近現代 / 後現代(或者不管用什麼概念來指稱當代社會)情境下,我們
不應該低估宗教社會化問題對宗教信仰和實踐衰落的解釋力度,至少從傳統意義
的基督教以及各種族群宗教的未來命運來看是如此。

在這個意義上,兩個一般性的當代議題。首先,各種承載宗教態度和取向的
非正式社會結構出現解體,例如家庭。緊隨其後的,就是那些在代際傳遞宗教信
仰和實踐的正式宗教機構、主流的宗派或類似組織的衰落。由此我們可以推論,
在早期宗教社會化過程中,保守和非正統的宗教形式更為嚴格。這至少部分解釋
了美國那些保守教會到處宣揚的成功。

-P 85-

這些教會本身也相當嚴格,在招募成年人時,它們要求傳福音的信徒要麼表
現出高度的宗教委身。與之相反,正統的主流宗教對於不同的宗教觀點或世俗的
因素更加開放和包容,在宗教社會化上也不那麼嚴格;正統和主流一般就意味著
自由或中間道路的基督教。這就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教會不可避免地
會日漸衰落。

-P 86-

三、正式和非正式的宗教社會化

在具體的宗教制度背景之外,通過社會化加入一個"宗教" 環境可以發生在
不同的層次上。在最寬泛的意義上,宗教社會化指的是公民宗教的各種變異形式,
最為明顯的,或許就是家庭或正式教育 ( Hoge et al. 1982 ) 。

所有這些形式履行宗教社會化的職能都在弱化,它們很少再承擔起延續傳統
宗教活動的任務。

2
因此,社會的宗教價值不再具有嚴格的道德約束力,並日益與各種相對化了
的主觀動機混為一談,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將宗教價值往下代代相傳。

此外,在全球化時代,人們傾向於解構各種信仰體系,或者至少會通過相互
借鑒,以各種方式修正、融合自己的信仰。

-P 86-

從貝拉(Bellah1967)開創性的研究以降,公民宗教這一概念代表了一種試圖
在集體和社會層面發現並確立宗教之重要性的努力。

作為一種寬廣泛散漫的宗教社會化主要形式以及社會整合的手段,西方社會
的公民宗教已經出現明顯的衰退,由此帶來的消極後果正在引起人們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承擔兒童宗教社會化的傳統組織機構也逐漸瓦解,而且
這其實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本文有詳細說明,在此多說明)

-P 87-

現在,我們不妨把注意力轉向家庭這個宗教社會化的載體, 以及最近幾十
年來影響家庭的一些社會過程。

只有當家長公開坦率地投身於宗教活動,有意識地努力去啓發子女的宗教價
值感,並且和孩子維持一種友好而誠懇的關係時,宗教社會化才有可能的成功進
行。

在一個有信仰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學會怎樣才能成為某種宗教文
化的一員,接受某種世界觀和道德准準則。但是,家庭宗教社會化的影響會因時
間階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P 89-

經過研究發現,與堅持參加教會活動的人比較,那些中途退出的受調查者報
告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家庭相對忽視宗教。所以,家庭環境至少部
分地決定了參加或退出教會這個過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哈達韋( Hadaway 1990 ) 的研究,他發現,在美國,家長


在樹立宗教榜樣這一點上做得越來越差,或者換句話說,這種榜樣被瑣屑化了;
他預測,這不是一個好兆頭。

如果宗教活動退出青少年成長的舞台,那麼在成年之後,通過把父母當作角
色榜樣(儘管家長過度沈溺於宗教活動會帶來一種負面的影響),家庭結構的日

3
漸瓦解,一般的宗教教育的衰退,以及強調自由選擇的文化盛行,都在逐漸破壞
著宗教信仰和實踐的傳遞。

-P 90-

在一個雙親家庭里裡,可能只有一個家長會選擇去教堂參加宗教活動。另一
個或許不是一個信徒,或者屬於另一個教派,甚至信仰其他宗教。

桑德默斯基和威爾森( Sandomirsky and Wilson 1990 : 1215 )曾經就指出,這種


交叉的雙重宗教壓力,更多地會導致孩子乾脆直接放棄宗教信仰,而不是經過比
較之後選擇父母之中的一個宗教信仰。

現在,再婚人口日益增加, 這種情況已經相當普遍,因此,在所謂的"重組
"或"混合"家庭裡,這些因素的作用似乎很有可能得到加強。事實上,當下家庭結
構的解體和家庭生活的消失也許意味著,宗教社會化的各個不同方面正在遭受著
深刻的侵蝕和衝擊。

在大多數西方社會,甚至包括美國,上述這些影響宗教活動水平的社會現象
都極為普遍。儘管從表面上看,美國社會似乎比歐洲國家更具"宗教性",但從 20
世紀中葉開始,作為宗教社會化主要載體的日常家庭宗教教育〈以及更為正式的
宗教教化,例如主日學)也出現明顯的衰減。

對於宗教信仰和歸屬感的未來, 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預兆——這似乎應驗
了雷金納德.畢比在《破碎的神靈》中提出的觀點:造成參加教會活動人數減少
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缺乏宗教社會化。

-P 91-

四、從地方觀念到自願參與

地方觀念為我們理解宗教社會化的重要性提供了另一個分析角度和立論依
據。所謂的地方觀念,指的就是一種"本地取向與"世界取向"相對,它有一個明顯
的特徵,即人們積極主動地加入、參與到各種本地組織和親友網絡,這通常意味
著高比例的宗教活動參與率。

在那些聚居的族群社區裡,這個傾向或許更為明顯,有人發現,一個人對某
種宗教體系是否忠誠往往取決於該地理區域內特定社區的穩定性、密度和規模。
主要的原因是,宗教社會化不僅通過一代代的人進行傳遞,還在空間上通過不斷
強化居住在某個地點的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得以實現。

-P 92-

4
西方社會的多元化特質以及由於社會和地理流動的分裂力量造成的社區歸
屬感缺失,意味著塗爾乾意義上的"社區宗教" 變得日益岌岌可危。在生活經驗
意義,現代性的分化效應使得社區變得破碎不堪,城市化也在侵蝕著社區,同時,
集體宗教符號賴以產生和存在的社區情感也遭到了侵蝕。

但是,不管某個社區的宗教傳統是什麼,社區基礎的解體很可能會導致宗教
信仰和實踐的衰退。此外,這個傾向還告訴我們,新興的宗教或靈性信仰形式很
難生存下去,除非它們改變自己的外表或形式, 或者在其他社會層面招募信徒。

-P 93-

五、自願參與和身份認同

社區正在逐漸衰亡,隨之而來,可能是皈依宗教組織和運動的一個新的基礎
和生長點。越來越多的研究文獻都開始把關注點放在所謂的"新型自願參與",這
在美國尤其突出。這個術語指的是,現在,人們參與任何社會活動的出發點和基
礎依賴於個體的主觀自願選擇。在傳統社區和初級社會團體解體之後,緊隨而來
的,是日益增長的社會和地理流動性,很顯然,自願參與就是這個現象的一個後
果。

-P 93-

現在,宗教生活中的新型自願參與巳已經十分明顯,在那裡,"選擇"是一個
操作性的用語。在一個自由選擇的文化裡,個體更有可能為了自我利益和工具性
目的加入一個群體。這與從前族群歸屬感的基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前更多的
是社會壓力、利他主義、習俗和集體利益。

因此,不管偏好哪種靈性信仰形式,當代世界表明, 一個更為廣泛複雜的
個體主義和功利主義人群正在向宗教領域蔓延這種情況標誌著,宗教認同告別了
原先的"集體表達",進入了一個"個體表達"的時代並且不可避免地,將在大同世
界文化的西方社會中引起宗教承諾的普遍衰落。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說,宗教活動特別地遭到了當代社會變遷的挑戰,因
為社會和地理流動都侵蝕了宗教在歷史上賴以生存和繁衍的"宗教文化"和社區
的基礎。結果是,個體很少或完全感覺不到來自宗教團體勸說他們皈依某種信仰
的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壓力,因為現在皈依的動力終於被掌握在了宗教"尋求者"
的手裡。

-P 94-

5
哈蒙德( Hammond 1988)指出,現在,在身份認同和自願歸屬宗教之間存
在一種越來越強的相關關係。在加入教會的個體中,這一點非常明顯。在以前,
人們的宗教歸屬一般受初級團體壓力的影響,例如他們居住的社區和家庭。在歷
史上,加入這些初級團體的成員都不是自願的。然而,在今天,次級團體的成員
資格在決定組織會籍時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些都是自願參與的社團,包括以年齡、性別、職業為基礎的協會。相比之
下,這些社團更鬆散,沒有僵化的組織結構,對成員的限制也比較小。對這些社
團(不管是教會,還是膜拜團體)的忠誠都是經過自由選擇的,並且與個體身份
認同的建構密切相關,而身份認同正是選擇生活方式時不可或缺的因素。

遵循自己的信仰選擇,而不是出於社會壓力加入一個宗教集體,也許已經成
為一個日漸流行的現象。儘管如此,還有一種可能是,人們也許什麼都不加入—
—這在西歐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趨勢。這反映了世俗領域發生的更為一般的變遷:
政黨、工會和其他組織的成員數量急劇下降。在美國這種趨勢也日益顯著。

普特南對美國社會發展的批評集中於核心文化價值的滅亡,以及對作為美國
人的珍視, 這些至少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美國人出席教會活動的比例如此之高。
但是現在,這種精神巳已經不復存在了。從政治社團、到保齡球俱樂部、再到童
子軍,加人大量社團的願望曾經中和了美國人過度的個體主義。

現在,後者正日益取代前者。普特南認為,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公益和政治
精神的消失。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宗教也在朝著同一個方向移動。只要存在,個
體靈性探索就是一種向內的觀視,會走向自戀、自我陶醉和個體慾望,而不是一
種社區或制度意義上的表達。

-P 95-

六、生命歷程:碎片化和變遷

很久以前,宗教信仰的不同水平就被與生命週期的各個不同年齡類別聯繫在
一起。事實上,對前工業社會的宗教人類學研究有很多主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
就是那些指示一個生命"階段"過渡到另一個生命"階段"的儀式,不管是生理階段,
如出生、青春期、懷孕和死亡,還是社會建構的階段——也許婚姻是最好的例子。
與當代社會相比,前工業社會體現出一個相對簡單、尚未分化的"生命週期",通
常只有未成年和成年兩個"階段"——這個簡單的區分歷經祖祖輩輩,始終沒有改
變,這些通過儀式把帶有社區印記的宗教信仰表達方式深深地烙在個體對生命週
期的體驗中。

-P 96-

6
在工業化衝擊和 19 世紀人口變遷的影響下,年齡群體開始逐漸出現分化。
一些涉及年齡的功能也開始朝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儘管到了世紀末也全然
沒有完成的跡象。奇怪的是,正是這個增加了生命"階段"數量的現代性同時也把
各種通過儀式消滅得一乾二淨。

理性和科學消除了許多人類"危機":分娩的危險得到極大的降低;隨著環境
控制能力的提高,日常生活變得更加具有可預測性,從而也更為安全。於是,在
當代情境下,通過儀式的各種社會和心理基礎被不容置疑地摧毀了,甚至連所謂
的"風險社會"裡的不確定性和危機也難逃一劫。

科學進步和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一個結果是西方社會的大部分人口現在可
以期盼享受一個從來沒有過的如此長的壽命。伴隨著這些通過儀式衰退的還有其
他形式的集體儀式,例如用來感謝上帝眷顧,賜給我們充裕物資的豐收節慶。

本節對於生命的週期是從出生死亡的過程,但值得一提:西方社會對死亡的
認知深刻地反映了社會變遷的過程。

有關於生命歷程在此略詳。

-P 98-

七、小結

本章討論的主要話題是宗教生活的直接語境:制度歸屬、宗教自願參與、社
會化和生命歷程變化給宗教信仰和實踐造成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重要的變
化,其中有很多強調敬虔的個體化和私人化。一方面是制度衰落和宗教社會化的
弱化,另一方面是自願參與越來越多。這些似乎給人這樣的感覺:宗教市場上的
尋求者和消費者越來越多了。不過與此同時,這些進展並不能幫助宗教維持長盛
久榮。

曾經用來傳遞宗教信仰和實踐的社會化制度和過程正在逐漸衰落。於是,宗
教信仰就成了宗教消費領域裡自主個體的天下。但是,在宗教賴以發生的廣闊情
境里,需要我們要考慮的遠遠不止這些。其他一些人口學變量也在影響著宗教生
活。最突出的也許就是性別、族群和社會階層。

上述每一個變量都給宗教生活帶來一系列獨特的影響, 這些影響相互交疊,
生生不息,即使各自在當代世界中的重要性出現下降也不會停止。我們還會對年
齡的重要性進行討論,儘管它的作用離不開其他一些更為一般的要素,尤其是那
些變動不居、驚心動魄的當代生命歷程。

-P 1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