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12.

坐井观天
【课前解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短小精悍又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青蛙和小鸟精简传
神的三次对话,讲述了一个含有深刻寓意的故事:经常在天上飞的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
长期居住在井底的青蛙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看。这
篇寓言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故事情节的展开
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分角色朗读来读好对话,理解故事寓
意。
关注课题:“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教学时,也可联
系另一成语“井底之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来理解。
关注课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故事的发展按照青蛙和小鸟相遇之后的对话依次展开,
条理清晰。
第 1 自然段交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为故事之后的发展做好铺垫,也暗示了两者之
后因同一问题而争论的原因。
第 2 至 7 自然段重点写的是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通过对话依次展开故事情节。第一
次对话交代了小鸟来自哪里,来做什么。因小鸟说自己“飞了一百多里”,使得青蛙对它的
说法产生了质疑。第二次对话是青蛙和小鸟关于“天到底有多大”这一问题的争论,青蛙的
一叹一问,坚定地认为天不过就井口那么大;而小鸟也发出了强烈的感叹,表达了自己的观
点:天是无边无际的。第三次对话中青蛙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不会弄错的;而小
鸟也坚持认为是青蛙弄错了,十分无奈地让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一看,希望它能通过实际行
动来改变自己错误的看法。
关注插图:本文的插图中小鸟和青蛙分别居于井外世界和井内,也正是因为所处位置的
不同,才导致了二者的眼界不同,所以看法也不同。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认识“沿、答”等九个生字,可以在朗读和学习课文时通过词句来
认识理解,还可以通过联系偏旁、熟字,采用加一加、换一换的方式来展开认读、理解。本
课要求会写的字有八个,其中包括六个左右结构的字、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和一个独体字。在
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字的结构先后归类识记,先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再根据个
别字的特点明确书写规范,例如左右结构的“观、沿”等六个字,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指导
学生明确同一类字在书写上的异同点。
本课需要学习多音字“哪”,课文中出现两种读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比朗读,发现
规律:“哪”放在句末时读轻声。
关注词语:坐井观天、井沿、回答、口渴、大话、井口、无边无际。将词语放进课文的
语境中去理解会事半功倍,也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井沿”可以通过
图片理解,“大话、无边无际”适合随文识记。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 9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 8 个字,会写
“坐井观天、井沿”等 7 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重点】
1.认识“沿、答”等 9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 8 个字,会写
“坐井观天、井沿”等 7 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贴图片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沿、答”等 9 个生字,正确书写“井、观”等 8 个字,理解词语“坐井观天、
井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找出对话,明确两者争论的问题,初步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一位是青蛙(利用板贴出示青
蛙图片)另一位朋友是小鸟(利用板贴出示小鸟图片)。小鸟在天上,而青蛙在地上,这两
个动物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出示课件 1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2 坐井观天)
3.学写生字“井”和“观”。出示课件 2
(1)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观察“井”字的由来及演变过程。出示课件 3
(2)教师范写“井”字,同时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书空练习。
教师明确:“井”是本课唯一一个独体字,要特别注意各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
一横居横中线上,比第二横短,第二横在横中线下。竖撇位于竖中线左侧,竖在竖中线右侧,
比竖撇要长。
(3)请同学们在书上将“井”字描一写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教师范写“观”字,同时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书空练习。
教师明确:“观”字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又”的第二笔是长点,右边是
“见”字不是“贝”,首笔紧贴竖中线,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出示课件 4
(5)请同学们在书上将“观”字描一写二,同桌间互评。
4.理解课题“坐井观天”。
(1)请学生在本上书写一遍词语“坐井观天”。
(2)说说课题“坐井观天”的意思。
教师明确:坐在井里看天。出示课件 5
(3)介绍寓言特点。
寓言就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本课《坐井观天》又是通过什么
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去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在词句中识字记字。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6
(2)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初读情况,相机纠正错误字音。
2.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以下生字:出示课件 7
瞧!生字宝宝已经从课文中跳出来要和我们做朋友呢,谁认识它们?请你来读一读。
①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②“小老师”领读。
(2)巩固读音:去掉拼音之后你还认识它们吗?请同学们开火车读。出示课件 8
(3)交流识字方法。
教师引导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一组生字,运用你所积累的识字方法来说一说怎么
能更好地记住这些字呢?
预设 1:我可以猜谜语记忆,“再次见面”就是“观”,“出口千言”就是“话”。
预设 2:我会“加一加”:“⺮+合”是“答”;“阝”加“二”加“小”是“际”。
预设 3:我会利用学过的字“换偏旁”,比如“铅笔”的“铅”把“钅”换成“氵”就
变成了“沿”。
预设 4:我会编顺口溜:口渴要喝水,喝水要用嘴。
教师小结:同学们掌握的识字方法真多,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出示课件 9
3.认读词语,分类识记
(1)指导读词:认识了生字宝宝,它们的好朋友也来了,哪位同学试着读一读下面这
几个词语?出示课件 10

(2)词语巩固:下面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① 请小老师领读一遍;
② 明确练习要求:学生在田字格本上将以上词语书写一遍,同桌互评。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仍然是小学低年龄学段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多种多
样的字词识记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识记本课生字词,也为接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为课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我们刚才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那么再读课文肯定会更流利了。现在就请同学们
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思考以下问题。出示课件 11

1.学生自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读完后汇报。
问题 1 预设:本文的主人公是青蛙和小鸟。
问题 2 预设:青蛙和小鸟为了(天有多大)这一问题而争论,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
么大),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
2. 学习第 1 自然段
(1)请学生齐读第 1 自然段。
(2)引导观察:青蛙和小鸟分别来自哪里?现在又在哪里?
预设:青蛙一直都在井里,而小鸟是从天上飞来的,现在落在了井沿上。
① 教师简笔画出井(板书:(画出井的简笔画))
② 引导上台操作:谁能来把小鸟和青蛙贴到相应的位置?
(3)理解“井沿”一词。出示课件 12
① 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插图以及板书了解“井沿”的意思就是“井口的边缘部分”,
“沿”就是“边”的意思。
② 联系生活思考: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沿”?
预设:碗的边缘叫碗沿;杯子的边缘叫河沿;床的边缘叫床沿。
3. 快速浏览 2—7 自然段,找出对话。出示课件 13
引导思考:青蛙和小鸟是怎样争论的?他们之间一共有几次对话?请同学们拿起笔,
小声地读课文,画出它们的对话吧!请用横线画出青蛙说的话,用曲线画出小鸟说的话。
(1)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找出三组对话,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
(2)请男女生对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4.那么青蛙和小鸟关于“天有多大”的争论中,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呢?我们下节课再
来继续学习课文。
四、巩固基础,规范书写
1.整体观察, 区分结构。
出示课件 14:教师带读所列生字,请学生将字按结构归类。
2.观察结构, 发现规律。
教师指导,师生总结:“沿、话、际”都是左窄右宽;“答”上窄下宽。出示课件
15、16、17、18:依次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要点。教师范写一遍,学生跟
着书空。
3.学生练写、组词。
(1)提出书写要求:想好字的结构布局再下笔,每个字在书上描一写二。书写时注意
坐姿和握笔姿势。
(2)学生口头组词,教师指正。
4.集体讲评。选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屏幕呈现,然后师生合作讲评。
五、板书设计
12 坐井观天

“小鸟”(板贴图片在井沿)
井(简笔画)
“青蛙”(板贴图片在井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渴、喝”,掌握多音字“哪”,理解“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它们的说法不一致的原因,体会故事寓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故事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一只落在井沿上的小鸟和坐在井里的青蛙在相遇之后发生了争论,
谁还记得它们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吗?出示课件 19、20
预设:“天有多大”这一问题。(板书:天有多大)
过渡: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从它们的对话中找找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
二、研读对话,揭示寓意
1.学习第一次对话,了解青蛙和小鸟生活的环境。
(1)引读:青蛙先问了什么问题?小鸟是如何回答的?出示课件 21
(2)师生对读,体会青蛙打招呼的文明礼貌行为和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口渴的情形。
(3)学写两个易混字“渴”和“喝”。出示课件 22
① 引导观察:这两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② 教师指导书写要点:注意右下部分的里面先写“人”字且捺改为点,再写竖折。出
示课件 23、24
③ 学生在书上描一写二。
④ 通过朗读课文原句“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再次识记。
(4)引导学生思考,着重理解:“一百多里”说明了什么?出示课件 25
① 预设:说明了天很大很大,小鸟也飞不完。
教师明确:“一百多里”大约相当于我们的操场 200 多圈,说明了天本身就很大。
② 拓展想象:飞了一百多里,你觉得小鸟飞过了什么地方呢?
用“小鸟可能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出示课件 26
(预设:飞过了高山、草原、大海、沙漠)
过渡:小鸟飞了这么远的路,看见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它见多识广!可是,青蛙相信小
鸟说的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让我们接着看第二次对话。
2.学习第二次对话,明确各自的观点。
(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出示课件 27:
(2)关于“天有多大”这一问题,青蛙和小鸟分别是怎样认为的?
预设:青蛙认为“天不过井口那么大”
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
(板书:青蛙——井口那么大 小鸟——无边无际)
(3)对比朗读,体会语气。出示课件 28:
指导朗读:朗读青蛙的话时,要强调“井口、那么远”等词语,语调上扬,读出青蛙自
以为是、不相信的语气;朗读小鸟的话时语速稍舒缓,重读“很”字,表示强调,读出小鸟
真诚、劝告的语气,句末的“哪”在这里要读轻声,表示感叹。
(4)理解“大话”的意思。出示课件 29:
预设:就是认为别人是在吹牛。
① 教师明确:“大话”就是吹牛、夸张、不切实际的话。
② 分清“谎话”和“大话”。
(5)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
① 教师讲解:“无边无际”就是大的没有边界。
② 想象拓展说话:还有什么可以说是无边无际的?预设:大海、沙漠、田野 ......出
示课件 30、31
(6)讲解多音字“哪”。出示课件 32
教师明确:“哪”放在句末时应读轻声“na”。
(7)同桌练读对话,加上神态、动作、句前提示语读出相应语气。
过渡:既然青蛙和小鸟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对的,那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到底是错了?又
是因为什么而错了呢?
3.学习第三次对话,找出双方说法不一致的原因。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说说青蛙和小鸟的笑有何不同。出示课件 33
教师明确: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说明它很自大;小鸟的笑是无奈的笑,是又可气
又好笑,与青蛙的笑形成对比。
(2)指导用“一……就……”说话。出示课件 34
(3)对比朗读,感受青蛙自以为是的神态和小鸟无奈着急的语气。
(4)启发思考:青蛙和小鸟到底谁弄错了?为什么?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初步感知寓
意。出示课件 35
预设:小鸟说得对,青蛙说得错。因为青蛙整天都在井里,看不到全部的天。
(5)“纸筒游戏”出示课件 36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或者一个薄点本,卷成圆筒状,把天花板当成天,先不用卷筒
看一下“天”,再将左眼闭上,将卷筒放到右眼上去看“天”,做完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
发现。
小结: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青蛙天天坐在井里,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所以它
目光短浅、所见有限,它的观点是错误的。
(板书:(正确)(错误))
4.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读旁白,指名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三、创编对话,揭示寓意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对话。
过渡:同学们,如果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出示课件 37、38、39、40
引导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此时的青蛙,你会在心里对自己说些什么呢?(预设:我真是
太自以为是、目光短浅了。)
2.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出示课件 41
3.指名汇报对话,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4.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学完本篇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你想对井底的青蛙说些什么
呢?出示课件 42
教师小结: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这样才能见多识广,
看得全面。我们不能像井底的青蛙一样眼界狭窄,对万千世界认识不足,见识短浅又盲目自
大。老师希望咱们每一位同学都要从小多学知识,多读书,多走出去看看,不断增长自己的
见识,才不会成为一个像井底之蛙一样的人。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段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兴趣紧密相关。创编对话,延续故事这一
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中
心,把握寓意。同时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
四、布置作业,走近寓言
1.向你的朋友和家长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并说一说你的收获。
2.读一读《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其他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们分享。出示课件 43
五、板书设计:
12 坐井观天

青蛙——井口那么大(错误)
天有多大
小鸟——无边无际(正确)

【教学反思】
《坐井观天》作为一则寓言故事,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思维方法的好材料。因此,在教
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掌握寓意。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在
多轮朗读、识字认字的基础上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注重质疑问难,设置
阅读期待。在精读课文阶段,充分利用分角色朗读和重点句对比朗读,引导学生结合实际,
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创设了续编
故事的环节,启发学生想象,充分体会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另外,低学段的学生也对课堂充满期待,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该多增加学生动
手的机会。事实证明,在游戏环节学生能更充分融入了课堂,走近了主人公的角色。通过学
习这篇寓言故事,不但让学生学习了知识,还教育学生懂得如何看待问题、认识事物,使学
生学会明辨是非、认知世界,提高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本课的教学也有很多不足,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较少。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
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真正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