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8

本习題集系根据高等工业学校彈性与塑性理論課程現行的敎学大
綱縮写而成。
作者編写习題集时,考虑到两个目的:第一,使学生能独立檢查他
們所获得的理論知識,并获得将这些理論知織应用到工程实踐中具体
問題上的技能;第二,帮助敎圓不仅能在課堂組織和进行习題課,而且
能在課外选擇給同学独立解决的习題。
那些可以被推荐作为課外檢查性作业的习題(課程作业題,計算画
图作业),用带有字母的号碼标明(例如91a);它們是同一类型、同样复
杂的,并且給出一定的数量,以供学习小組使用。这样划分,正如在高
等工业学校、特別是在函授学院中敎学法工作的經驗所証明,大大减輕
了敎师发給上述檢查性习題的組織工作。
习題集中也有数量不多的一些习題,在內容上部分地超出了敎学
大鋼的范圍;它們可供对彈性及塑性理論問題表現有特殊兴趣的学生
作为課堂討論和独立进行的工作。这些习題在本书中用星号标明。
本习題集中的題目取自工程实际的各个方面,例如建筑方面、机
械方面工艺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使这习題集对上述专业的高等学校
有所裨益;这也就部分地說明了为什么在本习題集中題目比較多的原
因。
为了統一符号,也为了毫无疑义的便利起見,在习題集中有一些参
考資料、主要公式等等,每一章的前面附有理論概述。
部分的习題引自各种参考书(这些引文出处用括号內的导碼表点
这些号碼与列于书末的原始著作的序号相对应),其余是作者根据他个
入数学經驗而編写的。
▽1 序

最后,作者衷心地感謝所有对編写这本习題集給于帮助的人。作
者特别感謝Л.М.卡恰諾夫和B.B.索科洛夫斯基,他們对原稿提出很
多极有价値的批評和建議。
作者
常用符号
x,y,z——未变形状态物体中点的直角坐标;
r,θ,z——未变形状态物体中点的圓柱坐标;
u,υ,lW—物体中被研究点的实际位移在不动坐标軸(x,y,z)上的投影;在圓
柱坐标的情形中相应为:u——在半徑上的投影,υ——在切綫方向的投影,ω——
在旋轉体z軸上的投影;
u,uo,uz——点的实际位移在圓柱坐标中的另一种标号;
pv——一点中具有外法綫υ的截面上的总应力;
pxv;pvv;pZv——总应力Pvv在坐标軸(x,y,z)上的投影;

σx,σy,σ。——平行于坐标軸x,y,z幷作用在由已知点引出的,外法綫分別平
行于x,y,z軸的三个互相正交截面上的正应力;
τxu,τxx——平行于x軸力向并作用在法綫沿y軸或z軸的截面上的剪应力;
τυx,τyz——平行于y軸方向幷作用在法綫沿x軸或z軸的截面上的剪应力;
τzμ,τzυ——平行于z軸方向并作用在法綫沿x軸或y軸的截面上的剪应力;

——已知点的应力張量,卽作用在三个互相正交截面上的
应力分量总合;
σ1,σ2,σ3——已知点的主应力,卽在沒有剪应力的截面上的正应力,并且

——主剪应力;作用在平分主应力σ1和σ2平面間二面角的截
面上*;
—主剪应力;作用在平分σ2和σ3方向的截面上;

*) 此处和下面对主剪应力的脚标是規定的,它不与这些应力的方向和作用着这些应力
的截面上的法錢相联系(正如对应力張量公量的規定一样)。其他的作者(参閱B.B.索科洛
夫斯基[6]),采用免去上述規定的其他标号,例如τ3,τ2,τ1。
ⅷ 常用符号

——主应应力;作用在平分σз和σ1方可的截面上;

——平均应力,它也是在八面体平面上,卽在通过所研
究的点与主平面等角斜交的截面上的正应力;

—八面体面上的剪应力;

—应力强度(或者說为換算应力,計算应力);
——应力張量不孪量(第一,第二,第三);不由坐标系的选擇而决定
的应力状态特征;
εx,εy,εz——沿x,y,z軸方向的相对伸长(在直角坐标中)(第一类变形);
γxy,γyz,γzx——相对剪切(在直角坐标中)(第二类变形);脚标表示相应的剪
切所投影的坐标平面;
2εxy,2εyx,2εzx——相对剪切的另一种标号;

——变形張量,卽已知点附近无限小体积(平行六通体
形状)的变形分量总和;
ε1,ε2,ε3——已知点的主伸长;
——已知点的最大剪切;

—平均伸长(八面体的),卽在垂直于八面体面方向
的伸长;
——入面体的剪切,卽变形过程
中,作用有应力τοkт的截面間直二面角的改变;
——单位体积变形;

——变形强度;
—变形張量的不变量(第一,第二,第三),不由坐标系的选擇而决
定的变形状态特征;
E,G——第一种彈性模数(楊氏模数)和第二种彈性模数(剪切模数),
u—泊松系数;
常用符号 i

——拉梅常数;

——方向余弦;

——第二种拉普拉斯算式——对函数()的第
二种拉普拉斯运算标号。
目 录

序………………………………………………………………V
常用符号………………………… …………………………ⅶ
笫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1
理論概述…………………………………………………………………………1
§1.1.边界条件的确定……………………………………………………5
§1. 2.一点的应力状态研究…………………………………………………10
§1.3.已知点附近变形的研究………………………………………………17
§1.4.平衡微分方程的运用(最簡单情形)……………………………… 17
§1.5.几何方程的运用……………………………………………………24
§1.6.从連續体力学方程的立場对材料力学初等解的評价……………………58

第二章 彈性理論…………………………………………34
理論概述…………………………………………………………………34

§2.1.已知点附近的物理状态………………………………………………40
§2.2.一般問題.彈性位移,彈性变形和彈性应力的一些性貭…………………43
§2.3.直角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間題……………………………………46
§2.4.极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54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63

§2.6.彈牲半空間..接触問題…………………………………………………78
§2.7.杆的扭轉……………………………………………………………83
§2.8.杆的弯曲……………………………………………………………9 1
11.9.热应力……………………………………………………………………94
§2.10.初应力……………………………………………………………96

第三章 彈性性論中的近似解………………………………100
理論概述………………………………………………………………
.中等厚度的矩形板(靜力横向弯曲)……………………………………104
§3.2.圓板(极对称弯曲)…………………………………………………111
§3.3.薄壁旋轉壳体的軸对称变形………………………………………122
§3.4.稳定問題(板的稳定,平面弯曲形式的稳定)……………………………125
§3.5.板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132
§3.6.薄壁杆件的振动……………………………………………………137
ⅳ 目 录

§3.7.杆和壳的稳定和动力学的混合問題…………………………………141

第四章 塑性理論…………………………………………145
理論概述………………………………………………………………145
§4.1.塑性条件的特殊情形………………………………………………149
§4.2.杆件拉伸和压縮时的彈性-塑性变形…………………………………152
§4.3.靜定梁的弯曲.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159
§4.4.弯曲.应力与变形为幂数关系的情形………………………………166
§4.5.續(“彈性解”法.梁的彈性-塑性弯曲理論)…………………………169
§4.6.环和管的彈性-塑性軸对称变形………………………………………175
§4.7.塑性理論中的平面問題……………………………………………183
§4.8.杆的彈性-塑性自由扭轉… ………………………………………186
§4.9.塑性体鐓粗时的流展性……………………………………………196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202
理論概述………………………………………………………………202
§5.1.近似平衡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202
§5.2.靜不定梁和剛架的承載能力………………………………………210
§5.3.弯曲板的承載能力………………………………………………218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223
第一章 連連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理論概述

1 受巳知荷載作用的物体中,一点的应力状态用应力張量确定(参
閱第ⅷ頁符号)。通过已知点的任意斜截面(相对于坐标軸而言)上的
总应力在坐标軸(x,y,z)上的投影可写为:

而在斜截面法綫上的投影(卽正应方бυ)和另一在斜截面本身上的投
影(卽剪应力τυ)等于:

式中 。

2.受巳知荷載作用的物体中,一点的主应力(σ1,σ2,σ3)可由下列
三次方程的根确定:

式中方程式的系数(应力張量不变量)

三次方程解的正确生可以用由方程式系数不变性导出的关系加以
檢查

在与主平面等角斜交的截面(入面体的面)上,具有应力:
2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或以应力張章的分量表示:

八面体剪应力可用剪应力的相应最大値表示,可写为:

式中

巳知点的最大和最小剪应力相应为:

3.在直角坐标系中,无限小平行六面体形单元体的平衡(运动)微
分方程可写为:

(在其他的坐标系中,平衡微分方程具有其他的形式,卽(1.16)或
(1. 17))。
将下列在靜力和动力問題中始終不变的关系式列入以上方程中:

4.在已知点附近的变形状态可用变形張量确定(参閲第ⅷ頁标
理論概述 8

号)。
变形理論中所有必要的公式都可写成相似于应力理論中的相应
公式。

例如,通过已知点,具有方向余弦l,m,n的任一撓段的相对伸长
可用同一点的六个变形分量写成下列形式:

卽与法綫为v的面上的正应力公式相似。
一点的主伸长可用下列方程确定:

式中变形張量不变量

与八面体的面相垂直的方向的伸长和八面体的剪变形为;

5.在直角坐标系中,变形分量用位移分量表示为:

(在其他的坐标系中,微分方程具有其他的形式,参閲(1.18)或(1.19))。
6.变形分量由变形諧調条件或变形連續条件联系:
4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7 在圓柱坐标系γθz中,平衡微分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在球面坐标系γθφ中,平衡方程写为:

8.在圓柱坐标系γθz中,变形分量用位移分量u1u和W(ur,uθ,uz)
表示为下列形式:

在球面坐标系γθφ中,变形分量用位移分量u,u,w(ur,uo,uφ)表示为:
§1.1.边界条件的确定

§1.1.边界条件的确定

1.图1上表示出矩形长条支座截面的一些不同固定方法,长条承
受横向弯曲(xy平面为弯曲平面)。
如果利用平面截面假設(参閱材料力学),应认为所有表示出的固
金形式彼此相当,而所有图示梁的撓度相向。实际上并非如此。試写
出各种不同固定方法的变位边界条件。

图 1.

答;根据图
6 第一章 連續体为学的基本方程
根据图б)

根据图σ)

根据图i)

2.承受扭矩作用的薄壁截面杆(图2),二端固定抵抗扭轉。試写
出变位边界条件,假定固定处的截面能够翹曲,但不論在固定处或在所
有其他的截面中,横截面周边不变形。
答:当 时, (翹曲)。
对于任意横截面 ,卽

图 2.

3.試利用表面条件(1.01)証明。当变截面杆軸向拉伸时(图3),在
横截面內除去在材料力学中所計算出的正应力(σz)外,在同一截面上
必然也应有剪应力(τxz),而在平行于杆軸的截面上同样存在有正应力
(σx)。試确定在靠近杆的外表面处,横截面上正应支和另外的上述在
材料力学中通常被忽略的应力之間的关系。假定杆的横据面形状为狭
§1 1边界条件的确定 7

长矩形。

答: .

4.在物体的某些部分,其外表面沒有荷載。在巳知点中,上述表面
的法綫相对于坐标軸(x,y,z)的方向余弦l,m,n为巳知。試写出物体
該点的表面条件。
試确定一点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之間的关系,該点系在物体沒有荷
載的外表面上。

图 3. 图 4.

答:

5.如所周知,在材料力学中,当横向弯曲时剪应力的著各的Д.И.
茹拉夫斯基公式,卽 是假定剪应力沿梁寬,卽垂直于弯曲平面
的方向为均匀分布。但是这样的假定在非矩形截面的情形下,在杆的
外表面上与平衡条件发生矛盾,所以认为茹拉夫斯基公式是表示剪应
力垂直投影的;剪应力的方向在截面周边采取沿周边的切綫(图4)幷
8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逐漸轉变为豎直方向。
試根据图5所示对梁的三角形和圓形截面剪应力τ方向的假定,
利用茹拉夫斯基公式,写出分量τyz和τZχ的公式。
答:对于三角形:

对于圓形:

图 5
§1.1.边界条件的确定 9

6.基础的悬臂伸出部分(图6),具有三角形形状,处于强度为q的
均勻土压力作用下,巳求出其应力为[5]:

要求根据表面条件确定常数A,B和C。
答;

图 6. 图 7.

对于承受水压力作用的三角形垻(图7),巳求得应力的解:

γ——垻身材料的此重;
γ——液体的比重。
要求根据表面条件求常数a,b,c,d。

,答 :
10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8.梁受横向荷載弯曲时(图8),在材料力学中得到下列变形分量
的表达式:

图 8.

式中Q和M仅为坐标x的函数。試列出彈性綫的微分方程。
答:将方程(1.13)积分,求得u和υ的表达式,将u对x两次微分后导出下
列結果:

§1.2.一-点的应力状态研究
9*)巳知物体中一点的应力分量:
大气压, , 大气压,
大气压, 大气压,
大气压。

試求法綫用方向余弦 , , 表示的截面上的
应力:总应力pv,正应力σx和剪应力τv。
答:
答: 大气压, 大气压, 大气压。

*)題 ,65 引自 Ⅱ. φ. ПапKович著 Тборияунрyгостц”一书, Оборοнгиз,


1939。
§1.2.一点的应力状态研究 11

10.巳知物体中一点的边界(方向余弦l,m,n巳知)上,外荷載的
分量为 。 此外,巳知該点在物体內部的側面上:

試計算其余的应力分量。
提示:为了确定其余的应力分量( σx,σy,σyz),可利用四面体的平衡条件
(1.01),由此 , ,, 。

11.試求两种复杂剪切情形下的主应力,主平面和八面体剪应力:
а) ;б)
答: )。
答:а) , , ;

б) , .

12.試对于由所有分量相同(等于σ)的張量給出的应力状态,求主
应力和主平面。說明为何主平面的数目是无限的。
答: , 。第一个主平面垂直于σ1;σ2和σ3的平面为无限数。

13.在怎样的应力状态下,入面标应力示仅是作用在八面体的面
上,而且作用在矩形平行六面体的面上?原因何在?
答:在簡单拉伸-压縮时,在純弯曲时(在这种情况下,八面体面的数目为无
限多)。

14.在物体中的某一点,所有正应方的分量都等于零,卽
其余三个分量(剪应力)中的一个,例如τxy,也等于零。試求
該点的主应力,并說明所研究的应力状态与怎样的最簡单变形形式相
对应。

:答 :: , , (純剪切情形)。
15.,一点具有应力分量: , 公斤/厘米2,
公斤/厘米2,試計算主应力。
答: 公斤/厘米2, 公斤/厘米2。
16.对于上題中所研究的点,試根据基本的强度理論計算換算(計
算)应力。
答:根据最大正应力理論 公斤/厘米2;般据最大相对伸长理論在泊
12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松系数 时, 公斤/厘米2;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 公斤/厘


米2:根据形状改变能量理論 公斤/厘米2。
17.在零件的擰紧部分中取出一点A(图9),試計算其主应力,設
巳知下列应力:軸向应力为42公斤/毫米2;在平行于零件与壳套接触面
的表面上剪应力为5公斤/毫米2;由于螺紋的紧張作用引起的切向正
应力为5公斤/毫米2和相应的徑向正应力为8公斤/毫米2(压应力)。

图 9.

提示:如在所研究点的附近用沿母綫(沿零件的軸)的截面,垂直于母綫的截
面和圓柱形面切出一单元体(图10),則根据已知条件,一对平行的截面(yOz)上
沒有剪应力,因而作用在这些截面上的应力是被研究点的主应力之一。这样,三
次方程的一个根为 公斤/毫§米2。

图 10.

另外的根显然可按下列公式求得:

答:425公斤/毫米2,5公斤/毫米2,-8.5公斤/毫米2。
§1.2.一点的应力状态研究 13

18.在物体中的一点具有下列应力:
σ500公斤/厘米2, , 公斤/厘米2, 公
斤/厘米2, 公厅/厘米2, 公斤/厘米2。
試确定在具有外法綫v的截面上的总应力,正应力和剪应力的数
値,法綫相对于各坐标軸的方向余弦彼此相等。
答:所研究的截面上沒有应力。
19.在上題中,如应力σy采取等于 公斤/厘米2,其結果
怎样变化?
答:

20.在物体中的一点,具有下列应力:

試試确定在通过巳知点的八面体面上的正应力,剪应力和总应力。
答:

21.巳知物体中某一点的应力張量:

試将它分解为球形張量和应力偏量。計算应力偏量的第二不变
量。張量分量的单位,为——公斤/毫米2。
答:应力偏量的第二不变量为:

22.已知物体中一点的应力張量的第一不变量 公斤/毫米2
幷已知应方偏量为:
14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試列出确定該点主应力的初始方程。应力偏量分量的单位已知为
公斤/毫米2。
23.已求得連續体中某点的应力为:

試求該点中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同时計算主剪应力的大小。
答:

24*).試求八面体剪应力的方向,指出該方向在主八面体三角形面
上如何确定(图11)。
解:应力τοkт可用三个分量表示为:

将这些分量合成为沿AD綫和沿垂直于它的綫上的合力,得到:

式中

25.試列出在意截面上剪应力的表达式,将它用主应力和被研究截
面相对于主平面的方向余弦表示。

:答 :

*) 問題24,41—43,57,123,124和133由Н.k.斯尼特种提供。
§1.2.一点的应力状态研究 15

图 11.

26.試确定八面体面相对于剪切平面,卽主立方体对角綫平面的相
互位置[13]。
答:在主立方体中引出的所有可能的八面体平面在每个对角綫平面。(剪切平
面)上留下的迹綫为三个直錢族形式:
а)垂直于立力体棱边的直綫族;
б)与立方体棱边的夹角为土35°16′的二个直綫族。
27.試証明在錢性应力状态的情形(簡单拉伸或压縮)中,有下列奇
异的特点:а)主立方体变为以横截面(横向主平面)为底的圓柱体;б)剪
16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切平面将是与底斜交为45°角的所有平面,它們的集合給出一第切圓
維,其母綫与杆軸有同样的傾角;B)在拉杆中,八面体的面組成圓錐体,
其母綫与杆軸之間的夹角等于35°16′(卽入面体圓錐鉸剪切圓維尖)。
28.試比較下例特殊的应力状态情形中八面体剪应力的数値:簡单
拉伸,純剪切,薄壁球形容器属于内压力作用下的拉伸和在同一压力下
薄壁柱形容器的拉伸。
答:在拉伸时τοдт与τmаx相差6%,在純剪切吋相差18%,对于球形容器相
差6%,对于柱形容器相差18%。
29.試确定在复杂应力状态下,тmаχ和тοkt的极限比値。
答:
30用x1,x2,χ3标出坐标軸,幷用τik写出与其相应的沿三个正交
平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式中i和k依次采用数値1,2,3,試証明在
在法綫为v(方向余弦为 , )
的斜截面上正应力的公式(1.02)可簡写为下列形式:

31.(題30續)試証明在同一斜截面上,平行于某軸η的剪应力用
上述标号可写成这样:

32.試証明八面体面上总应力时平方等于主应力平方的平均値。証
明八面体面上剪应力的平方等于主剪应力平方和的4/9。
33.試証明入面体剪应力的平方与应力偏量的第二不变量的差别
只是一个数字乘数(—2/3)。卽:

34.試証明八面体剪应力的平方可以用应力張量的第一和第二不
§1.3.巳知点附近变形的研究 17

变量写成下列形式:

§1.3.已知点附近变形的研究
35.巳知物体中一点的变形分量εx,εy,γ xy;其余的分量:
(平面变形情形)。
試写出孪形張量不变量幷导出主伸长的公式。
:答 :

三次方程(1.10)的一个根等于零(沿z軸的相对伸长),其余三根由下列二次方程
确定:

主变形之一(零变形)与Oz軸重合,其余两个位于xOy平面內,幷且

36.物体中的一点具有下列变形分量:

試确定主变形及其相对于Ox,Oy,Oz軸的方向。
:答 :

§1.4.平衡微分方程的运用(最簡单情形)

37.在材料力学敎程中,当研究矩形截面梁横向弯曲变形时,會得
到正应力的公式:
18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Mz——对z軸的弯矩,x为梁軸,y和z为横截面的主軸;外力在
yOχ平面內; ——截面的赤道慣矩。

建議求得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公式,为此目的,可利用平衡微分方
程。
解:根据微分方程

因为 为剪力,所以,

梁上边知下边的边界条件可写为:

由此

最后,

或代換Jz,得到

38.在矩形横截面梁的弯曲荷載中,同时有作用在梁上边和下边的
切向力(图12,a),試借助于微分方程导出横截面中剪应力的公式。

图 12.
§1.4.平衡微分方程的运用(最簡单情形) 19

提示:类似于題37所采用的方法完成解答特点为:а)正应力公式的形式
为:

(考虑纵向力N);б)梁上边和下边的边界条件为:

B)梁单元的微分关系(图12,б)为:

答:

39.当任意截面杆(但沿其全长为等截面)在xOy平面內(图13)受
力偶矩M作用产生純弯曲时,力偶系由沿端截面高度成綫性規律变化
的正应力系組成,在材料力学中应力分量表示为这样:

式中Jy——截面对Oy軸的赤道慣矩。
試檢查平衡微分方程和表面条件是否得到滿足。

图 13. 图 14.

40.当矩形截面杆在xz平面內(图14)受力P作用发生横向弯曲
时,力P由按下列規律分布在杆端截面上的剪应力系組成:

根据材料力学敎程中的数据,应力分量表示为下列形式:
20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試檢查平衡微分方程和表面条件是否得到滿足?
41.試采用材料力学中σx的公式导出在A点(在图15的下翼緣
中)附近产生的应力τzx和σz的公式。
解:平衡条件

式中 和 (由于薄壁),导出:

由此

图 15.

c的大小可由下列条件求出:当 时 。这样,

由平衡条件

式中 ,求出σz(同时利用边界条件 。
§1.4.平衡微分方程的运用(最簡单情形) 21

答答:

42.对于具有图16中所示荷載的梁,試利用平面問題的平衡条件,
1)檢查材料力学中σx和 公式的适用性。
2)根据由材料力学得到的τxy公式的結果导出σy的公式。

图16.
解:对M(φ,y)点:
а)

式中 ,

б)

式中 ,

B) 微分方程 得到滿足;

г) 微分方程 給出:

由 的条件当 时求得:
22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答:

43.对于图17所示梁中的M(x,y)点,試根据材料力学的公式列
出σx和 的表达式,其次,应用平衡微分方程导出σy的公式。

图17.

壁:

44.已知下列的应力表达式: , 。 如忽略体
积力或认为它不存在,試写出精确到函数f(x,y)的τxz的表达式。
答:由平衡微分方程得:

45自軸的半徑为R、处于一般荷載情形下的曲杆中,切出一无限
小的单元体,单元体表示在图18上,在图上也表示出应力分量。試列
出上述曲綫的平行六面体的平衡微分方程,假定体积力不存在1)。
同时,用将曲杆变为直杆,卽将曲綫的平行六面体变为矩形的平行
六面体的方法来証实所列方程的正确牲[应得到巳知的公式(1.08)]。
1) 参閱Статью С. П. Демидова В сборниKе《Расчети напрочность в маши-
Hостр оении》, и8д, МВТУ, МаШгиз 1955.
§1.4.平衡微分方程的运用(最簡单情形) 23

图 18.

答::
答:
24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1.5.几何方程的运用
46.如将变形分量εx,8y,εx,γxy,γyz,γzx作为x,y和z的任意綫
性函数給出,試檢查它們是否滿足圣維南条件。
答:变形分量可以是直角坐标的任意綫性函数。

图19.
47.当棱柱形杆受本身重量拉伸时(图19),如材料力学敎程所述,
在远离下面的距离为z的横截面中产生应力 ,式中γ——单
位体积的重量;所有其余的应力張量分量不存在,因此根据虎克定律和
泊松定律得到变形分量如下:

試根据圣維南条件檢查上述变形是否可能,利用关系式(1.13)求
出位移。

答:
§1.5.几何方程的运用 25

48.試确定題47中求得的位移对应着物体形状如何改变。
答:位于Oz軸上的点仅沿該軸位移,这样,該軸仍为直綫。在变形前通过該
軸的平面仍为平面。变形前平行于Oz軸的直綫,与該軸斜交成一角度,該角度正
比于到Oz軸的距离,但仍为直綫。变形前z常数的横截面,变为由下列方程确
定的迴轉拋物面:

式中c—在Oz軸方向量出的至被研究截面重心的距离。
变形后杆的一般形状表示在图19上,图上用虛綫表示在变形前平行于Oz軸
的直綫。
49.横截面为任意形状的圓柱体,长为2l,悬挂在液体中,液体的
密度为ρ′,这样,圓柱体的軸綫竪直,而最高点被固定。在圓柱体重心
的水平上,液体的压力等于p;圓柱体物貭的密度为p。应力分量的表
达式为::

变形分量的表达式为:

試利用关系式(1.13)确定位移分量。
:答 :

26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50.当軸方Oz的圓軸扭轉时,在材料力学中确定的变形分量为:

式中θ——常数(单位长度上的扭轉角)。試由圣維南条件的覌点确定
这样的变形是否可能,幷确定位移u,υ和ω。假定在坐标原点
,同时,Oz軸上无限接近坐标原点的点不离开該軸,而Oχ軸上
无限接近坐标原点的点沒有沿Oy軸的位移。
答:

51.試确定上題中所得到的位移对应着物体形状怎样的改变。
答:軸的横截面仍为平面,横截面之間的距离不变。每一横截面如同一整体
繞Oz軸轉动。該扭轉角正此于已知截面与 的截面間的距离。
52.当棱柱形杆純弯曲时,在材料力学中得到下列表达式:

(Ox和Oy为横截面的主軸,Oz为杆軸)。試檢查这些变形是否滿足圣
維南条件,幷确定位移u,υ和ω,将坐标軸軸固定在物体上,如題50中所
式。

答:

式中 ——常数(中性軸的曲率半徑)。

53.試确定上題中所求得的位移对应着物体形状怎样的改变?
答:垂直于Oz軸的橫截面仍为平面对垂直于杆軸,杆軸按拋物綫弯曲:

在小撓度的情况下,接近于半徑为R的圓弧。 常数的平面变成凹形曲面,其纵
向曲率是 ,横向曲率是 。

如在任何横截面中切出一矩形,它的边平行于Ox和Oy軸,則在該矩形上,
x=常数的边仍为直綫,但已轉动。而y 常数的边变成垂直于x常数的边的拋
§15.几何方程的运用 27

物綫弧。
在 的范圍内,杆的纵向棱边縮短,但得到横向扩張;在 的范圍内,纵
向棱边伸长,而在杆的橫向縮矩。由物体中用 所切出的单元的一
般形式表示在图21上,横截面的变形表示在图20上。
54.巳知下列变形:

式中a和b为不等于零的常数。
試問已知方程是否滿足圣維南連續条件?
答:不滿足。

图20. 图 21.

55.已知:

式中 。
試确定函数φ能否是x和y的任意函数或者圣維南条件对因数φ
有某些限制,是怎样的限制?
答:函数φ应滿足下列方程:

56.巳知:
28 第一章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試确定函数 应依从于怎样的方程。
答:函数φ应滿足不列方程:

57.当荷載对称于旋轉軸(Oz)的情况下,試列出旋轉体的变形連
續条件(图22)。
解:坐标为z,r,θ(式中r——点的半徑向
量,θ——极角)的任意点,具有下列关系式:

将εt对,微分,得到:

利用εt和εr的公式,求得連續条件中之
一个(代替通常的圣維南关系式):
图 22.

§1.6.从連繈体力学方程的立場
对材料力学初等解的評价
58.一矩形板,左端“紧密地”固定,受有分布在右端截面的单位寬
度上沿z軸的力Qo在材料力学中會得到下列的应力公式:
§1.6.从連續体力学方程的立場对材料为学初等解的評价 29

中式 中
式 。假定不存在其他的应力分量,材料力学中會給出变形

分量的表达式:

在同处會得到平板的撓曲軸方程。

和偏斜的公式:

图 23.

試由連續体力学方程的覌点檢查上述应力和变形是否可能,它們
是否对应于图23所示的弯曲情形。上述撓度公式对应于怎样的左端
固定的特点?試列出不足的位移u的表达式*)。
提示:如假定沒有体积力,則平衡微分方程得到滿足。如假定在右端截面上
的剪力Q 按剪应力τyx的規律分布,則在外表面(上迈下边和右端截面)上,靜力条
件(1.01)得到滿足。連續方程組(1.14)中剩下的一个方程 也

得到滿足。
如根据平面截面規則,得到位移u为:

但由方程(1.13)

得知: 周 24.

*)題58和60取自[7]。
30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式中

如假定左端的固定这样实現: (图24),則

由(а)和(б)看出,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在悬臂梁弯曲过程中发生翘曲(与
表达式f1(y)相符合),而变形前梁的水平层,在变形时并不是平行的曲綫,因为:

59.在上題中发現在杆的横向弯曲时,平面截面假設是不眞实的;
这种情况需要对材料为学中位移的公式提出修正,但在应力方面沒有
影响。这样的断言能否推广到板的所有区城
答:不能,因为y紧密”固定的存在要求支座截面的形状保持絕对不变(截面
沒有翹曲幷且其尺寸沒有任何改变)。这样,由材料力学中所确定的应力,实际上
在板的很大的区域內是正确的,在支座截面中和邻近它的不大的区域內产生附加
正应力 它們是相互平衡的力系(图25),是作为抵抗支座翹曲“預望””)使平坦)
的結果。此外,在靠近固定端处也产生应力σy(“情 正应力)。

图 25. 图 26.
60.假定題58中的固定这样实現:

則其結果怎样改变?
答:所有的位移都改变。板軸的撓度写为:
§1.6.从連續体力学方程的立場对材料力学初等解的評价 31
““自力加应力”状态,卽在支座截面和靠近它的截面中的应力系бx应
发生改变。
61.一矩形截面梁,自由擱置在两个支座上,承受强度为q的均布
荷載作相(图16),材料力学給出以下的解:

假定其余的应力分量不存在。假定支座反力为沿末端截面分布的剪力
的形式。
試檢查在上述公式的条件下,平衡微分方程是否得到滿足?同时
檢查边界条件。
答:不能滿足,将已知表达式代入第二个平衡方程中将导致荒謬的結果。边
界条件可以实現。
62.我們規定在求解上題时,同时考虑应力σy,根据題42,在該情
形中бy可采用下列表达式:

在这样的假設下,試檢查所有連續体力学的方程是否得到滿足?
答:平衡微分方程得到滿足,但連續方程不能滿足。
63.如在題62的应力σx公式中附加一項:

則物体的連續条件也能滿足。
檢查并确定,在这样被修正的应力系的情形下,問題的边界条件是
否滿足。

答:在梁的端面上,边界条件不能实現,因为在端面上得到实际上不存在的
正应力:
32 第一章 連續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但其主向量和主矩等于零,卽

这样,根据圣維南原理,除去靠近支座截面的不大范圍內,应力 的
存在本貭上不影响梁的应力状态和变形状态。
64.为了在題63中得到精确解,显然应在題63的解上加上一个
解,此时在梁的端面上加一相反符号的应力系 。

由于过样的“自力加应力”系,正应力σx将随着远离端面迅速减小。
这样,在所研究的梁內,由于均布荷載作用,最初根据材料力学公
式求得的正应力必須修正两次:第一次为了保持变形的連續,而另一次
是为了精确地遵守边界条件。
試問应力τxy(参閱題61)和σy(由題62)的公式是否仍然存在而
无改变?
答:随着修正項改变,同样自支座截面迅速减小,实际上,在梁的中間部分,
所有应力都采用題62.中所求得的数値,而对于低的梁,还采用題61所指出的材
料力学中更簡单的表达式。
65.一双支梁受本身重量而弯曲,本身重量在单位长度上的强度等
于q,卽 (图27)。从材料力学的立場来看:所給問題和題61的
条件相同。試由平衡微分方程的覌点来看,在梁由于本身重量而弯曲
的情形中,是否能够利用題62的解?
答:不能,因为方程組(1.08)中第三个方程不能滿足。“橫向-正应力应該选
用下列形式(参閱[5]第396頁):

图 27
§1.6.从連續体力学方程的立場对材料力学初等解的評价 33

66.如所周知,在純弯曲的情形中,所有材料力学的公式——应力
和变彈的公式,都用彈性理論的結果加以証实。試問这样的結論是否
可以推广到变截面但寬度不变的杆上,例如图28所示的板上?

图 28.
解:平衡微分力程以及边界靜力条件沒有一个得到滿足。如保留材料力学中
橫截面上正应力的公式,卽

則由第一个平衡微分为程,必然承认存在有:

函数f(x)由外边界的条件确定,卽 或

由此

代以 得到:

由第二二个平衡微分力程同样地求得σy的表达式。
所得到的σx,σy和τxy的表达式滿足物体內部任一点的平衡微分方程以及物
体边界上的表面条件,但它們不滿足变形的連續条件。
第二章 彈牲理論
理論概述

1.本章所研究的是綫性彈性理論問題,其結論对于均勻的和各向
同性的物体是正确的。在这些問題中,变形分量和应力分量之間存在
着最簡单的綫性关系(广义虎克定律),而变形本身假定很小,卽这些变
形分量(相对伸长,相对剪变形)与1比較起来小得可以略去不計。
假如所提到的两个前題不能实現,則述及非綫性彈性理論,非綫性
彈牲理論可分为:а)在物理方面为非綫性的(应力和变形之間的关系为
非綫性的),但几何(变形)关系为綫性的理論;б)在物理方面为綫性,
但在几何方面为非綫性(理想彈性体中有限变形的情形)和B)在物理
方面和几何方面均为非錢性(一般情形)。
在各向异性体的情形中,卽物体每点的物理性貭主要决定于通过
該点的方向的物体中,必須轉向各向异性体彈性理論。
2 彈牲理論的基本方程由第一章中所引出的連續体力学的方程
所組成:具有物体表面条件(1.01)的靜力方程(1.08),柯西几何方程
(1.13)及作为其結果的圣維南方程(1.15),这些方程对任何連續体都是
正确定(与它的物理特性无关),和确定应力分量和位移分量之間关系
的补充物理方程。
在最簡单的情形中,对于条向同性的綫性-彈性物体,这些方程U
义虎克定律)写成下列形式:
理論概述 35

式中 ——剪切模数。

由(2.01),如以变形表示应力,則得到:

式中

在求解彈性理論的空間問題时,总共有十五个基本方程,卽三个靜
力方程(1.08),六个几何方程(1.13)和六个物理方程(2.01)。
彈性理論的任务是研究六个应力張量分量函数,六个变形張量分
量函数和三个位移分量函数,将它們代入上面所列出的方程中,同样得
到滿足。此外在物体表面应滿足适合已知荷載(1:01)或已知位移的边
界条件。
在直接求解問題时,由(1.13)得到的連續方程(1.14)和(1.15)本身
不是必需的,但能够作为檢查用的方程。
联立求解上述十五个方程,依次消去应力和变形而以位移表示,可
导出三个拉梅平衡方程:

式中 .
借助于(2.03)求解問題的方法称为位移法。
如果依次消去变形和位移,以应力表示,則借助于变形連續方程
36 第二章彈性理論
(1.14)和(1.15)得到下列六个別尔特拉密方程(在体积力不变的情形
下):

式中

在其他(非直角)坐标系中,将以新的方程代替方程(2.03)一(2.04)[例
如參閱(2.12),(2.14)]。
借助于(2.04)求解問題的方法称为力法。
在采用这种方法时,表面条件应同样以应力表示,卽公式(1:01)。
而在位移法中,表面条件应以位移表示,卽:

根据輸換代替的規理,可类似地写出pyv和pzv的表达式。
3.对于平面应力状态,当計算对象是板,并且所有外力位于該板
的中間面(将該平面作为xOy平面)内,因而在垂直于板平面的方向上
(卽Oz軸方向)沒有力作用时,位移法的方程归結为两个方程,而力法
的方程归結为下列三个方程:
理論繈述 37

式中

对于平面变形情形,方程(2.06)仍然不变,此时在Oz軸方向上沒有
位移和变形。
平面应力状态和平面变形情形之間的区别是在第一种情形中当沒
有应力σz时,存在有位移分量ω,而在第二种情形中沒有位移分量ω
而存在有应力分量σz。
在第一种情形中, (其中l为板厚)。
在第二种情形中, 。

4.在平面問題中(平面应力状态和平面变形),如果体积力仅为物
体重量时,卽 ,則所有应力分量的函数可用特殊的爱
来应力函数表示为下列形式:

应力面数本身应滿足下列条件:

或簡写为:

5.在平面問題中,采用极坐标rθ时,平衡方程具有下列形式(沒
有体积力的情形):
38 第二章 弹性理論

将应力以应力函数表示为:

而应力函数应滿足下列方程:

在該情形下,式中

6.在圓柱坐标系γθz中,写出位移法和力法的方程。
代替方程(2.03),将有:

式中

R,Q和Z——单位貭量的体积力在坐标軸上的投影。
代替方程(2.04),得到(在沒有体积力的情形下):
理論概述 39

式中 。
7.在軸对称应力分布的情形中,方程(212)和(2.14)大大簡化,因
为所有对于坐标θ的偏导数均消去,此外,沒有应力τо,τοz和位移u。
在这种情形中,用应力函数φ求解是方便的,借助于应力函数,将
应力表示为下列形式:

应力函数φ本身应滿足下列方程:

式中
40 第二章 彈性理論

§2.1.已知点附近的物理状态
67.已知物体中一点的主应力:
公斤/毫米2, 公厅/毫米2,
公斤/毫米2,
同时巳知同一物体在单向拉伸时材料的屈服极限 公斤/毫米2
和泊松系数
假定材料是理想塑性的,为了簡化計算,假定材料的彈性极限和屈
服极限相等。試确定物体的被研究点处于怎样的状态——彈性的或塑
性的。

根据所有古典强度理論,卽根据材料的物理性貭与应力状态形式
无关的那些理論解題。
答:根据第一理諭(最大拉应力理論),計算应力 公斤/毫采2,根
据第二理論(最大相对伸长理論), 公斤/毫米2,根据第三
理論(最大剪应力理諭), 公斤/毫米2( 公斤/毫米2)和根
据第四理諭(形状改变此能理論或八面体应力理諭)

( 公斤/毫米2)。
由第一和第二强度理論的立場可以看出,点处于彈牲状态,但接近于极限値
(根据第一理論“弹性儲备”是2.4%,而根据第二理論是9.7%)。
由第三和第四强度理論的覌点,所研究的点处于塑性状态,这就可能对已知
条件,卽上述主应力存在的可能性发生怀疑。
68.如上題中所有荷載的方向相反的改变,因而主应力将为
公斤/毫米2, 公斤/毫米2,
公斤/毫米2,
則对被研究点彈性或塑性状态的判断是否改变?
能否认为上述两种应力状态是相当的?
69.在題67的条件中补充有关前切屈服极限的数据,卽假定除
§2.1.已知点附近的物理状态 41

公斤/毫米2以外,已知 公斤/毫米2。就由
Н.1H.达維靖可夫联合理論的覌点解題。
答:因为τmаx和τm1n小于已知的τr,所以被研究的点处于彈性状态。
70.已知一点的主应力 公斤/毫米22,, 公斤/毫米2,
公斤/毫米2,以及材料的下列强度特性:拉伸时的强度极限
公斤/毫米2,压縮时的强度极限 公斤/毫米。
試由莫尔理論的覌点(卽近似地考虑材料的强度性貭决定于应力
状态的理論确定在巳知主应力的情形下材料是否可能不破坏?
提示:由作图(图29),当限制安全应力状态范圍的包絡綫用直綫代替时得
知,符合被研究点应力状态的圓(用虚綫表示)位于包絡綫直綫內,因而,已知点附
近不应发生破坏。
71.已知某点的主应方 公斤/厘米2, 公斤/厘米2,
公斤/厘米2。同时巳知簡单拉伸时的許用应力
公斤/厘米2和簡单压縮时的許許用应力 公斤/厘米2(鑄鈇),
当然,这些应力小于材料相应的彈性极限(拉伸和压縮)。試确定被研
究的点处于彈性,非彈性或許可应力状态中。利用C.A.伯恩什坦的联
合八面体强度理論解題[13]。
解:根据C.A.伯恩什坦的理論,极限許可应力状态的方程可写为:

式中[τοдт]和[σοдт]——各向剪切和各向拉伸时八面体应力的許可値,它們用簡单
拉伸时的許用应力[σ]p和簡单压縮时的許用应力[σ]οд根据下列公式确定:

在該情形中 公斤/厘米2, 公斤/厘米 公斤/厘


米2, 公斤/厘米2,因此,方程(а)的左边部分是:
42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卽被研究点的状态是安全的并在极限許可状态以下。
72.巳知一点的应力張量(分量的单位为公斤/毫米2):

和已知簡单拉伸及簡单压縮时的許用应力,卽 公斤/毫米2和
公斤/毫米2,每一値和相应的拉伸和压縮时的彈性极限之
比为0.8。

图 29.

試利用联合八面体强度理論确定在被研究点附近的材料处于怎样
的状态——彈性的或塑性的。

:答 :

彈性条件 沒有实現。
73.已知一点的应力張量如下:

(与上題条件不同的仅为正应力符号)。試确定在巳知附近材料的状态
(利用联合八面体强度理論)。
§2.2.一般問題.彈性位移,彈性变形和彈性应力的一些性貭 43

强度条件

得到实現。

§2.2.一般問題.彈性位移,彈性变形和彈性应力的一些性貭
74.如采用下列符号:坐标軸为x1,x2,x3,正应力为τ11,τ22,τ33,剪
应力为τ12,τ23,τз1,綫变形分量为e11,e22,e33,剪切分量的半値为e12,
e23,e31,位移为u1,u2,u3,試檢查靜力綫性彈性理論的全部基本方程可
表示为下列三个簡捷形式的方程組:
三个靜力方程(沒有体积力时):

六个几何方程:

六个物理方程:

式中 (当 时)和 (当 时)。
75.試証明用上題的符号时,表面条件可写为:

而連續条件为:

( 相应有 ),

( 相应有 ,3,1,,1,2)
76.試証明在靜止状态和沒有貭量力时,体积膨脹是調和函数,卽
44 第二章 彈性理諭

提示:将(2.03)的第一个方程对x微分,第二个力程对y微分,第三个方程
对z微分,然后将結果相力加。
77.試証明在上題的条件中,彈性位移的分量是双調和函数,卽

提示:对每个拉梅方程进行运算▽z()。
78.試証明应力状态的分量是双調知函数,卽

提示:对广义虎克定律(2.01)的两部分进行双調和运算。
79.試向根据怎样的假定可得到以下的結論:一点的单位体积变
形等于通过該点所作的三个正交方向的相对伸长之和?
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以断定:在剪切变形时,被研究点附近的体积仍
然不变?
80.試証明八面体剪应力的平方,应力偏量的第二不变量,形状改
变此能互成比例。
同时証明,巳知点附近的形状改变此能可以按照应力强度(σi)在
变形强度(si)上的彈性功来計算。
81.試証明如在已知点附近取出一个微小半徑的球体并計算出其
表面上的剪应力,則这些应力平方的平均値与該点的八面体剪应力的
平方相差一乘数(参閲[51]),卽

82*.已知存在有无限多的应力張量不变量,卽当坐标变換时沒有
改变的量。試閲能否采用下列表达式作为不变量(用題74的符号*):

*) 我們的对題82—84有平趣的讀者介紹И.И.戈利琴勃拉特的富有趣味的书籍
[23]。
§2.2.一般問題.彈性位移:彈性变形和彈性应力的一些性貭 45

答:可以。
82а.試問应力張量具有多少基本的,卽独立的不变量?証明(1.04)
中的三个基本的应力張量不变量和上題所提出的不变量之間存在有下
列关系。

83*.能否采用下列表达式作为变形張量不变量(用題74符号):

答:可以。

84*試問变形張量具有多少独立的不变量?証明(1.11)中的三个
基本的变形張量不变量和上題中所指出的不变量之間存在有下列关系

85.試証明一点的平均应力,平均变形,应力張量以及变形張量的
第一不变量和在同一点附近的体积变形互成比例。
86.假如由位于主对角綫上的应力張量分量中减去σоp,而其余
的分量(剪应方)保持不孪,如所周知,得到力偏量(Dн)代替应力
張量。类似地,由位于主对角綫上的变形張量分量(卽相对伸长)中减
去εсp,則得到所謂变形偏量(Dлеф)。
試写由应力偏量和变形偏量的第一和第三不变量。証明应力偏量
46 第三章 彈性理論

分量和变形偏量分量是互成比例的,卽

87試列出彈性比能的一般表达式,并根据对于坐标系的轉換能
是不变的事实,确定由此得到的不变量。
答:
:答 :

§2.3.直角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88.它知薄板(平面应力状态的情形)的下列变形系:

式中A,B,C,D——常量。
試檢查巳知的变形系是否符合物体在变形过程中的連續条件。
答:符合。
89.試根据上題的条件,列出应力的表达式,并确定此时需附加怎
样的补充条件。
答:由平衡微分方程得知,必須存在有下列关系:

当沒有体积力时,題88的条件是不眞实的。
90.巳知三个函数:

試指出在求解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时,三个引进的函数中的哪一
个可以用作应力函数?
§2.3.直角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47

答:第一一个(φ1)和第三个(φ3),但需在

的条件下。

91а-з(独立工作的例題)
表 1
48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在上述情形中(第47頁表1),假定已知的矩形薄板长为l,高为
h,厚为1。
板边作用的外力是均匀分布在板的厚度上,形成了板的一般平面
应力状态。
軸的正向示于表中图上。給出了各种应力函数的形式[1,2,5]。沒
有体积力、建議对所述情形之一种:
1)利用(2.08)檢查这些应力函数存在的可能性;
2)根据(2.07)由应力函数求出应力分量的表达式;
3)利用周边条件(1.01)确定,适合所求应力系的外載荷的特征。
在表中,在应力函数的旁边表示出周边条件的草图,其正确性讀者
应加以証明。
92.任意形状的等厚度板,沿外周边均匀地承受压力p公斤/厘
米2(图30)。在O点的单元不能移动和轉动。

图 30.

試証明在該情形中,板上任一点具有:
§2.3.直角坐标中弹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49

93а-г(独立练习的例題)。

下面(表2)給出了一些彈性理論平面問題(平面应力状态)的解,
写出了应力公式。
建議对所述情形之一:
а)檢查所写出的应力公式是否滿足彈性理論方程;
б)檢查是否精确地滿足边界(表面)条件;
B)此較由彈性理論公式和根据材料力学方法所得到的应力分布
特征。
注 :題93а-г用直接法的解,引进在任一本彈性理論敎本中(例如参閱[1].
[4
],[ 5],[ 7])。在БН.热莫奇金的著作[2]中有題93д的詳細研究。
94.題93г中所引进的垻体应力公式滿足平衡微分方程和变形連
續条件。幷且滿足側边的周边条件。試問上述公式是否能推广到垻体
的三角形側面和其基础的接触部分?
答:如果作用在垻底的力的分布和解中的应力σx和τxy一样,則是可以的。
实际上,垻底与大块基础相連接,在垷底范圍內的条件和界方程表示的条件是
同的。但根据圣維南原理可以
断定,在离开垻底有足够远的
地方,可以忽略垻底固定特点
的影响。
95*.一矩形横截面
梁-壁(梁的高度和跨度是
同級的情形)具有无限个
跨度,在全长上承受均布
荷載q公斤/厘米。梁的跨
度为2l,高为h,梁寬(厚
度)等于 1 (图31)。
Б.Н.热莫奇金[2]得
图 31.
到了該題的下列解答:
50 第二章 彈性理論


§2.3.直角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51
52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式中

建議檢查应力公式是否滿足彈性理論方程和边界条件。

图 82.

試作支座横截面中和支座中間的横截中应力σx图,以及高度
和 的水平截面上的σy图。
对 的情形进行計算。
注:除靠近梁-壁各点(y很小时)的应力外級数迅速收斂。
答:σx和σy图列于图32。
96.应力函数φ(xy)的形式采用: ,式中f(y)仅为
§2.8.直角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53

坐标y的函数,而 (n和l为任意整数),試問f(y)应滿足怎样
的条件?
答*):代入(2.08)导出下列微分方程

其一般解为:

97.試問如平面問題的一般解表示为下列形式:

則y的函数,卽fn(y)和ψn(y)应具有怎样的形式,因而应力函数的一
般表达式应具有怎样的形式?
答**):

98**一矩形板(图33),高为2b
长为l,在两个纵向边上受有切向力
q(x)。荷載q(x)对称于x軸。試求在
荷載q(x)的一般情形下应力的一般
表达式*。 图 33.

提示:将荷載表示为級数形式, ,式中 ,并利用題

* 参閱[5]第十章。
** 該題的詳細解由П.Ф
54 第二章 彈性理論

97的公式。

答:

注:在該題和类似的問題中求积分常数时,只需考虑板的长边的条件,因为
短边只滿足沒有正应力的条件。

§2.4.极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99.巳知平面圓环(图34)的下列应力表达式:

試由平衡条件和連續条件的覌点来看,这样的应力系是否可能,如
可能,則請說明它对应着怎样的荷載情况?
答:均勻徑向压力分布在环的內周边,强度为p。
100.巳知上題中圓环的应力:

試檢查这样的应力系存在的可能性并闡明周边条件。

35.
§2.4.极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55
答:圓环的荷載为均布的周边切向力。强度为:

在外周边上,

在內周边上,

A——扭矩。
101.巳知半圓环(图35)的应力系:

試問这样的应力系是否可能,它符合怎样的周边条件?
答:对称于Oy軸的荷載为徑向力和切向力,徑向力自左边和右边向对称軸
增加,而切向力与此相反,自左边和右边向对称軸减小幷在对标軸上改变符号;在
半圓环的端面上作用有剪应力*。
102.題99中的圓环,具有下列应力系:

試确定其周边条件。
答:在里面和外面的徑向压縮由零( )到对称軸上的最大値变化,并且在
外周边上等于q,在內周边上等于 。

103а-д.(独立练习的例題)。
对于下述(表3)平面应力状态,已知用极坐标写出应力表达式的
例題中之一个,試完成下列各項:
а)檢查所写公式是否滿足彈性理論方程(用极坐标)**;
б)檢查它們是否精确地滿足边界条件;
B) 計算不足的系数;

* 題101—102的解具有一些特点,建議讀者热悉它們,可参閱ⅡФ.帕普科維奇的著
作[5]490——4922頁。

**題題問題的直接解可参閱[5],[7]第11章。
同 問
56 第二章 彈性理


§2.4.极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57
58 第二章 彈性理論

г)比較根据巳知解和根据材料力学敎程中类似例題的已知公式
所得到的应力分布图。
104.試根据題103B的公式,写出半无限板中的应力表达式(图
36)。

105*.巳知函数:

試确定它們能否作为求解彈性理論平面問題的应力函数。
答:可以。
106*知在求解极坐标中的平面問題时,应力函数采用这样的形
式:

式中f(r)——仅为半徑r的函数,則此时f(r)可能为怎样的形式?

图 36. 图 37.

答:
107*研究受两个集中力P压縮的圓盘的应力状态(图37)。試
导出在水平直徑截面中的正应力σx的公式幷作出其图形。用迭加三
种应力状态Ⅰ,Ⅱ,Ⅲ(图388)的方法解題。

* 参閱[5]第11章。
§2.4.极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59

图 38.
答:(与題103д此較)。

注:所得到的应力σx的表达式完全符合更复杂的,但不用各种应力状态迭加法
的直接解和精确解;如不遵守单値位移的条件,則上述方法有时可能是不正确的。
108а-E.(独立练习的例題)。
下面所引进的問題中(表4),假定108а—108н是一般的平面应力
状态,而108,—,108e是平面变形。給出应力函数的各种形式*。对所
述問題的一个建議:
а)檢查这些函数存在的可能性;
б)根据应力函数求应力分量的表达式;
B)利用边界条件确定适合于所求应力系的外荷載分布的特征:
г)檢查由計算所得的周边条件是否符合表4中图形所示的外力
作用的分布特征。
* 参閱[1],[2],[5],[7],[75]。
60 第二章 彈性理論


§2.4.极坐标中彈性理論的平面問題 61
62 第二章 彈性理論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63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109*巳知应力函数:

式中

試求内半徑为α外半徑为b的圓环的应力分量表达式并确定其周
边条件。
依次研究下列特殊情形:所有常量除一个以外,其余均等于零。

:答 :

110.試証明函数

可采用作为应力函数,并且这一函数适合于物体中所有剪应力等于零
的点。
111.試証明下列应力函数的存在

并求出应力的表达式。

:答 :

112*試証明表达式

* 利用[5]第11章的方法解題109—112是有效的。
64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密歇尔Мичел函数)可用作应力函数。
113*.实心軸应被压在軸套中具有公盈Δ。由于制造不准确,軸
的外表面具有椭圓形,其横截面的周边可用下列函数写出:

式中rο——平均半徑,k——周边对于等半徑圓周的歪斜幅度,θ——
极角(应认为公盈为“平均値”)。設已知下列数値*:
——軸套外半徑对內半徑之比,
Δ——公盈(平均値)
d——配合直徑,
——椭圓度对公盈之比。
試求应力表达式。

提示:建議采用下列形式的应力函数(参閱題112*)。

式中A,B,C,D(每个联接零件是不同的)由边界条件确定。
答:
答 :

* 参閲[[4。
参閲[44]。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65

式中G——剪切模数。
114*.(題113續)。
試确定最大徑向应力和切向应力較之沒有椭圓度(在这种情形下,
可根据通常的拉梅公式計算应力)时,增大的百分率是多少。設
毫米,平均配合公盈 毫米,軸的公差(周边歪科的幅度)
毫米。
答:最大徑向应力对于根据拉梅公式計算的徑向应力为111.5%,同样,对于
切向应力为140%。
115.試証明如作用在楔頂端的力通过楔內带科綫的部分,則在整
个楔上产生同一符号的徑向应为,如外力通边中央三分之一以外(图
39)則应力将有不同的符号(类似矩形杆偏心压縮时的“三等分規則)。
116.試写出在平面軸对称应力状态情形下应力函数的一般表达
式,幷导出应力分量的最后公式(与題110此較)。

图 39.
66 第二章 彈性理論



答 :

117.一鋼圓筒,外直徑为352厘米,壁厚为5厘米,承受內压力
24400大气压作用。試确定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的大
小。作σt,σ r和τmаx图。假定圓筒无底,卽圓筒中沒有軸向应力。
提示:已知的拉梅公式

对于同一的內压力的情形,可采用下列形式:

式中

图 40

图40上表示出σt和σr的图形。最大剪应力为:

118.試計算上題中鋼圓筒的彈性抗力极限,卽在圓筒內的最大气
体压力,在此压力下,圓筒到达极限彈性状态。巳知金属的彈性极限
公斤/毫米2。。根据不同的强度理論进行計算并比較其結果。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67

答:根据第一理諭

根据第二理論

根据第三理論

根据孪換的第四理論(古別尔-密澤斯理論)

119.題117的鋼圓筒承受外压力 大气压。
試作切向应力和法向应力的分布图,由于現在采用了較小的压力
(約小18%),試計算最大切向应力的絕値数之題117的結果改变多
少。
答:大約增加11%

120.上題的鋼圓筒仅受外压力作用,試根据第三强度理論确定彈
性抗力板限,卽最大外压力的大小,在此压力下,圓角内部到达极限彈
性状态。
:答 :

121.一无底鋼圓筒,内半徑为a,外半徑为b,承受相等的內压力
和外压力p,卽 試作σt和σr图。
試根据第三强度理論(最大剪应力理論)确定彈性抗力极限的表达
式。

答:应力σt和σr沿整个壁厚均为相同的压应力幷等于po 外压力和內压力
的最大値 在此压力下到达极限彈性状态。;
68 第二章 弹性理論

122.与上題条件不同,假定圓管有底,幷假定在圓管底上,气体仅
为內压力而沒有外压力。
提示:管中的軸向拉应力为:

123試根据第二和第四强度理論(形状改变能量理論)計算圓柱
形管的彈性抗力极限( ),在計算时引进正应力:在圓管內表面上
徑向、切向和軸向应力。假定圓管仅受軸对称的不变压力pa,巳知
圓管的彈性极限σyпp和圓管的尺寸(外半徑为b,內半徑为a)。
答: (当 时);

124.試証明在圓柱形管承受沿管軸为常量和徑向內压力pa时,
当 时沒有軸向变形,而当 时軸向变形与坐标r无关(在
截面中和沿管的长度为常量)。求体积变形。
答答 :

式中

125.在熾热状态中,套筒套在直徑 厘米的圓軸上,套筒的
内直徑在加热前比軸的直徑小0.001。套筒的厚度为10厘米。軸和套
筒均为鋼的。
試求套筒中的最大应力。
解:套筒冷却后压在軸上,軸受压縮,而套筒受拉伸。軸的縮短和套筒的伸长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69

之和应等于在装配前軸半徑的盈余,卽 。接触面的徑向位移可根据徑向位
移公式計算:

在上述公式中,对軸应設: , , ,而对于套筒应設:

和 厘米;在两种情形中r应当用 代替,由于誤差

不大,可认为等于 。

u1和u2(軸和套筒)絕对値之和应等于軸半徑的盈差,卽 :这样

由此,套筒在軸上的压力 公斤/厘米2。根据拉梅公式得到与該徑向压力
相应的切向应力 公斤/厘米2,而最大剪应力
公斤/厘米2。
126.内半徑为40厘米和外半徑为60厘米的鋼圓筒,紧套在外半
徑为40厘米,壁厚为10厘米的銅圓筒上。銅圓筒承受內压力
大气压。試求由銅圓筒傅給鋼圓筒的压力和銅圓筒及鋼圓筒內的最大
应力。如鋼的彈性极限 公斤/毫米2,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計
算鋼圓筒內的强度儲备。
彈性模数:銅: 公斤/厘米2,銅: 公斤/厘
米2。两种材抖的泊松系数 。
答:使鋼圓筒在銅圓筒在其上的压力为q大气压时的徑向变形等于銅圓筒
承受外压力q和內压力p时的徑向变形,結果可确定 大气压。
銅筒内的最大应力 公斤/厘米2, 公斤/厘米2,鋼筒內为σr
公斤/厘米2, 公斤/厘米2。
根据第三强度理論,鋼筒内的換算应力为 公斤/厘米2;强度
儲备 。

127.試确定組合鋼圓筒壁中的应力(图44),如內压力 公
70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图41
斤/厘米2, 厘米, 厘米, 厘米,在安装前的半徑差
毫米。
解:求出圓筒中由于安装引起的初应力。象題125一样的推論可确定內圓
筒在外圓筒上沿接触面上的相互压力,其数値为

由該压力引起的內圓筒切向的应力可根据在外压力作用下的拉梅公式求得,
当 厘米时:

外圓筒內的切向应力可根据在內压力作用下的同一公式求得:
当 厘米时

当 厘米时

初应力沿壁厚的变化圓形在图41,б中用虚綫mn和m1n1表示。
由于气体內压力作用而在两个筒內产生的应力,可根据通常的拉梅公式,对
內半徑为a和外半徑为c,只承受一內压力作用的整个圓筒的情形求出。这些应力
图在图41,б上周虛綫ss表示。迭加上述图形得到組合筒內的应力图,在图41,б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71

中用带斜綫的面积表示。
将整筒和沒有公盈的組合筒与有公盈的組合筒此較表明,最大切向应力(由
3500到2460公斤/厘米2)降低了(約12%)。

1128.竪直安装的圓筒形壳体(下面有底),在壳膛内用彈性体充塡,
彈性体的性貭(彈性模数,泊松系数等)和壳体金属的性貭不同。由于
突然施加气体压力p,如图42所示,壳体具有豎直的加速度。
試建立塡料在壳体內壁上离底足够远的区域內側压力的計算公
式。不考虑塡料与壳体間的摩擦。
解:用σz表平壳体壁中被确定的截面中由于慣性力引起的軸向应力(图42),
此慣性力是由于綫性和速度产生的。 为同一截面上塡料的軸向应力(在垂直于
圓筒形壳体軸的层上的压力,此压力是由于分布在上述被研究截面上塡料的慣性
力引起的),用σt和 表示圓筒形壳体和塡料中相应的切向应力,用q表示塡
料的側压力,在圓筒形壳体的內表面和塡料外表面的切向变形写为(近似地将圓
筒形壳体表示成一个放在另一个上的圓
环的形式,幷且不能阻止彼此間的徑向位
移):

E,Eн,μ和uн为圓筒形壳体金属和塡料的彈
性模数和泊松系数。根据拉梅公式显然有

式中壳体外直徑和內直徑之此为:

使上述切向变形相等可确定塡料的压
力:

图 42.
72 第二章 彈性理論

129.在上題的条件中,試計算塡料在圓筒形壳体壁上的側压力,設
厘米, 厘米,位于上述給定截面上壳体部分的重量
公斤,相应于同一截面的塡料重量 公斤,塡抖的物
理性貭: 公斤/厘米2, , ;气体的計算压
力 大气压。
提示:圓筒形壳体和塡料中的軸向应力可根据下式計算:

式中綫性加速度

公斤——圓筒形壳体和塡料的总重量。
答: 公斤/厘米2。如忽略圓筒形壳体内变形,則压力为:

卽近似計算給出了大大减小的压力値。
130.某飞行的設备作旋轉运动。試計算这設备的外壳由于上述旋
轉所产生的应力。假定設备可簡化为圓柱形形式。設备在外壳壁上的
压力在第一次近似中可以忽略。設备的数据: 厘米, 厘
米, 公斤/厘米2, 吨/米3,旋轉运动的角速度
移-1。
提示:与通常的拉梅問題不同,靜力方程需附加慣性力,得到下列形式:

几何方程和物理方程保持不变;边界条件为
解方程的結果得到: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73

研究指出,最大切向应力将在内周边上。
答: 公斤/厘米2,它与設备(由于綫加速度引起慣性力)承受的其
余的应力相此是較小的数値。
1331*.試檢查在物体的軸对称变形时,应力函数能否采用下列形
式:

答:在下列条件下是可以的:

132*試檢查在物体軸对称变形两,应力函数也可以是下列形式:

133.在等厚度球形容器极对标变形的情形,主变形用下列公式确
定:

而平衡条件为:

試列出变形連續条件,幷将微分方程变換为具有一个未知量的更
簡单的形式。
答:連續条件:

*)建議利用[5]第11章。
74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微分方程变換为:

幷具有解

图 43.

134.一厚壁容器,承受內压力Pa作用。試作主应力沿壁厚变化的
图形。数据:球的內半徑 厘米,外半徑 厘米,压力p=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75

2440公斤/厘米2。
答:同时存在有內压力(pa)和外压力(pb)时,应力公式具有下列形式:

在图43上表示出所求的图形;建議讀者将它和图40上所作出的图形比較。
135.試确定上題的空心球在仅有一个內压力时的彈性抗力极限。
采用第三强度理論作为計算理論, 公斤/毫米2。
答:

(此具有同一半徑的圓柱形管約大50%)。
136.試确定上題的空心球在仅有一个外压力时的彈性抗力极限,
幷作出在該压力下应力沿壁厚的分布图。
答:

137試作出空心球沿壁厚的应力分布图,此球同时存在有数値相
等的內压力和外压力。根据第三强度理論确定在这样的压力作用下的
理論彈性抗力极限(卽由外面或由里面气体压力的絕对値)。
答:

138*).建議証明以下引进的任一表达式可作为旋轉体在軸对称变
形时的应力函数:
,式中
式中

*)参閱[2],§§39—42。
76 第二章 彈性理論

139*).假定旋轉体是空心圓筒,长为l,內半徑为α,外半徑为b。
对該筒采用上題所引进的应力函数中的一个。試确定周边条件。
140**).在弹性半空間中切一无限深的坑,坑軸垂直于半空間的边
界平面。坑的半徑为α。
在这“削弱的”半空間中,巳知下列应力函数:

式中

試确定边界条件,卽在坑表面和半空間边界平面上的外力特征。

图 44.
*)参閱[2],§§39-42。
**)参閱[73],§87;[2],§42。
§2.5.軸对称和极对称变形 77

答:半空間的边界平面上沒有荷載。坑的圓柱形表面上有徑向和切向应力
(图44):

式中 。
徑向表面力在边界平面上(当 时)具有最大値,它随直深度方向减小,当
时趋向于零。切向表面力在 和 时等于零,而在 时达

到最大値。
141* 試計算上題中坑的整个无限表面上切向力的合力。
答:
142**.試問如旋轉体在軸对称变形时应力函数采用下列形式:

則f(γ)应滿足怎样的条件?
答:将所給图数代入应力函数的双調和力程中,得到四阶綫牲微分方程

用綫性微分方程的积分方法,借助于无穷冗級数,得到后一微分方程的积分
为下列形式*):

式中A,B,C,D——任意常数;
J0(ar),J1(αγ)——虛系数变量的第一类零阶和一阶具塞尔函数;
Ko(αr),K1(ar)——虛系数变量的第二类零阶和一阶貝塞尔函数;卽

*)間題的詳細研究在Н.И.科瓦列夫的书[32]中。
78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参数α由固定値变为变动値,得到无穷积分形式的应力函数:

式中系数A,B,C,D变成α的函数幷应由边界条件确定。

§2.6.彈性半空間 接触問題

143.两个相等的荷載 2位于彈性半空間的外表面上(图45)。
巳作出离表面深度为z处由一个荷載(P2)引起的应力σz的分布图。
試証明a点由P1引起的应力σz的計算可科用上述由荷載P2引起的
图形,为此,应計算图形在力P1下的纵坐标。

图 45.

在这証明以后,再証明由荷載P2引起的应力σz同时是α点应力
的影响綫,卽由該图的纵坐标可以計算梁点由于分布在表面上的任意
豎直荷載引起的应力。
144图46,б上表示出 的截面上由力 引起的应力σ图,

力作用于外表面上的b点(图46,a)。
試計算由图46,6所示荷載組引起的b点的应力。
答:利用題143的解,得到;
§2.6.弹性半空間 接触問題 79

图 46.

式中Ωб——与荷載q的长度相应的影响綫面积。
145.彈性半空間在表面半徑为a的圓面积上受有均勻荷載(图
47)。
試利用集中力的解,以迭加原理列出在上述荷載圓范圍內半空間
的平面边界的撓度表达式。
荷載总重量为p,半空間的彈性性貭E,μ为已知。

图 47. 图 48.
80 第二章 弹性理論


答z:

圓心的撓度 ,位于荷載圓周圍边的点的撓度为:

146.在彈性半空間的外表面半徑为a的圓面积內的負載不均勻但
是对称(图48),在負載面积內任意点的荷載强度正比于半球的纵坐
标,半球的半徑为a,而上述的圓面积卽为半球的底(荷載按“半球”分
布)。
試利用巳知的布希涅斯克公式和力作用的独立性原理,列出由上
述总重为P的荷載引起的外表面的撓度表达式。
答:
答:

式中

147.半徑为R的絕对剛牲球,在P力作用下压入彈性半空間內(图
49),因此,球与平空間最初的点接触变为某一半徑为a的面积的接触,

图 49. 題 50.
§2.6.弹性半空間 接触問題 81

幷且半空間的半表面发生位移。
試根据荷載在接触面上按“半球”規律分布的假定(这符合实际情
况),利用題146的解答,計算接触圓的半徑,撓度和荷載中已的荷載强
度数値。
答:

148.在下述情况下,总結題147的結果:半徑为a的球幷非絕对剛
性而是彈性的(球材料的性貭为E1和μ1),此外,半空間的外表面(图.
50)是半徑为R2的曲綫(半空間材料的性貭为E2及μ2)。
答:保留題147中的公式,代以下列符号:

如用計算得到的接触圓的半徑大大地小于最小的一个半徑,卽
《R2,則解是适用的。

图 51..
82 第二章 彈性理論

149*.轉动塔的剛性結构,固定在特別的球形座图上,在它的上面
傅来一具有某一偏心距的荷載P(图51),試确定上述荷載在各球間的
分配規律,采用下面两个簡化的假定:а)球挤压的一般图形符合平面
規則,如塔和下底以及它們接触表面的硬度是无限大,則根据平面規律
可精确地解題;б)不考虑在塔歪斜时由于球的变形塔离开球的情形。
解:将P力向球形座圈中心簡化后,将問題归結为同时存在有中心力和力矩

任意第n球的变形可写为:

幷根据赫芝定理,在球上所具有的压力为:

式中系数c一般对所有球而言,可用接触面的几何条件和彈性条件确定。
平衡力程可写为:

由此在各个具体情形下(决定于球形座圈中球的总数m),可确定ωο,φ,而根据它
們可确定在球上的力。因为方程(а)和(б)为非綫性的,所以力作用的独立性原理
对这一問題不适用(因而力矩M影响wο以及P力影响球形座圈的轉角)。
如在第一次近似中采用力作用的独立性原理,假定中心力P不影响座圈的轉
角,而力矩M不影响座圈中心的位移,則得到:

总和 的数値决是于球的总数,但是在球的数量由 到

时,这总和与 相差很小(作为强度儲备),采用等于 ,它不决定于球的数量。


§2.7.杆的扭确 83

150*.試确定总荷載P在輻射
式滾动軸承各个小球間的分配規律
(图52)。該軸承是由外环、小球內
环和分离器組成,在內环的外表面
和外环的內表面間具有供滾轉小球
运动方向的滾动小道。分离器的
用途是使小球互相保持一定的距
离*)。
提示:根据內环相对于固定外环的
位移图形(图51)幷忽略环的弯曲,根据 图 52.

相似于上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对第n球得到:

式中Qo——負載最大的球上所具有的力。
由平衡方程可确定:

§2.7.杆的扭轉

151.巳知应力函数 ;試确定它能否为扭轉时的

应力函数,如果可以,則它适合于杆的怎样的横截面和怎样的应力。Oz
为杆軸,Ox和Oy位于截面內。
答:如指定 ,則已給函数可适合扭轉函数(在周边內应有
),而横截面的周边(在周边上应有 )采用半軸为a和b的椭圓形形状。
在截面中作用有剪应力:

*)参閱B.M.連庫申的小册于[30]。
84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式中 ——杆的相对扭轉角。

152.試証明在上題中横截面中所求应力的合力等于零幷归結为扭
轉力偶(Mkp);确定杆的相对扭轉角并計算横截面中的最大应力,設

:答 :

(在短軸的端点,卽当 时)。
153.当椭圓形截面扭轉时,截面发生翹曲,卽原来的平面横截面在
扭轉过程中歪曲了。
試列出翹曲的表达式(横截面的离开自身平面的位移),假定横截
面中心( ),固定无翹曲,卽在中心 。画作截面翹曲的草
图。
答:答 :::

在扭轉时,椭圓形横截面具有双曲拋物面的形式。
154.試証明当任意横截面扭轉时,所謂截面翹曲的体积(卽截面的
翹曲面和它原来位置之間体积的代数和)等于零,卽

1555.已知杆的横截面为狹长矩形,卽尺寸b远小于a( )。試
証明在該情形中(如不考虑在短边上由于短边的长度在截面总周边中

很小的特点)应力函数大体上可决定为以下的形式

(Ox軸平行于矩形的狹边)。試求在上述扭轉函数时截面中的应
§2.7.杆的扭轉 85

力。

:答 ::

156..續上題,确定狹长矩形截面扭轉时的翹曲規律。画出截面翹
曲的草图。

:答 ::

157.試証明圣維南函数:

是扭轉函数,式中a和b——常数。如指定 ,試确定上述函
数适合于怎样的横截面周边幷計算截面中的最大应力和确定扭轉角与
扭矩之間的关系。

答:截面是等边三角形,高为a,边为 。x和y軸通过截面重心,而y軸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个边。
最大应力在三角形边的中点幷等于 。

扭轉角 ,

式中Jp——截面的极慣矩。
158*).試确定函数

*)参閲[65]第9章。
86 第二章 彈性理論

能否为扭轉函数,它适合于怎样的横截面周边,設 , ,

(由圣維南問題)。
答:图53上表示出符合于各种参数a値的横截面族。

图 53.

159*),巳知扭轉时的应力函数为下列形式:

式中a,b——常数,x,y——被研究点的直角坐标,r和ψ——同一点
的极坐标。
試确定在遵守怎样的条件时,上述函数才能存在,它适合于怎样的
横截面周边,最大应力点位于該截面中何处。

*)参閱[65]第9章。
§2.7.杆的扭轉 87

答:图54上表示出横截面的周边。截面中最大应力点在A点,其数値为

160*).正方形横截面承受扭轉。用下述近似方法解題:給出近似
的应力函数,它是任意接近該周边的“近似”周边的实际函数(精确的)。
在上述函数中引进两个未定系数,它将由对所給周边問題解的最大程
度近似的条件来确定,亦卽使巳知应力函数値和它在周边上应力函数
精确値的偏差的平方的积分最小**)。

图 54. 图 55.

解:由于对称,可将应力函数写为下列形式(图55)

局限于該函数的第一次近似,

在周边上(沿一个半边)最小的条件为:

式中F为扭轉函数在周边上的精确値,它在周边上所有点应为常数。将表达式(а)
代入(б)幷实現下列条件:

*)参閱[65]第9章。
**)参閱[42].
88 第二章 彈性理論

求得:

与将数値(B)代入(а)的近似函数表达式(а)相应的近似周边表示在图56上。
在这周边上的应力为:

图 56.

利用(y)求出的应力与同一問題的精确解[25]相差在2.5%左右(偏大)。
161*.椭圓形横截面的长杆(半軸的尺寸为a和b,Oz为杆軸),一
端( )紧密地固定在墙壁內(因而在上述杆端的截面沒有翹曲),面
在另一端承受扭矩Mkp的作用。因为在該情形中是約束扭轉,所以根
据椭圓形横截面自由扭轉的理論所得到知的剪应力(題151—152)发
生改变幷应出現正应力。
試确定应力場,根据A费普尔([73],§77)所作假定,横截面的翹
曲遵守下列規律;
§2.7.杆的扭轉
式中
式中

为自由扭轉时的翹曲(題153)。系数n由变形位能最小的条件确定。
解:理論上保留扭轉理論中确常的假定: 沿符长变此的横截面
撓曲(由一端为零到自由端接近自由翹曲的数値)的存在,引起軸向应力的出現:

由平衡条件得知,σz的存在应該引引起对純扭轉时的应力τzx和τzy的修正,而τzx
和τzy的存在也要求存在有τxy,它在純扭轉时是沒有的。应該对τxy的变化規律
作出假定,将τxy和約束翹曲規律(а)联系起来幷服从边界条件。可决定:

将(б)和(в)应用在平衡微分方程中,得到对τxz和τyz的修正式,卽

式中

显然,截面中的总应力为:

其次应轉向組成变形此能,卽

然后轉向总能量

最后,由 的条件求出系数n,它为:
90 第二章 彈性理諭

162*試証明沿任意横截面的面积上約束扭轉时产生的附加应力
σz,xz和yz的积分等于零,卽上列应力在每个横截面上組成互相平
衡的力系。
163*.研究边为a和b的矩形截面杆約束扭轉的情形。 的截
面被紧密地固定,在 的截面中作用有扭矩Mkpo为了描述約束
翹曲規律,可采用指数規律*):

在研究时假定 幷利用截面为狹长矩形时所允計的簡化(对于現象
的近似描述)。利用变形的最小功原理計算系数n。
答:

系数n具有下列方程:

而在狹长矩形时

164*利用上題的結果,使孪形位能等于扭矩所完成的功,試求杆
在約束扭轉时的扭轉角幷确定約束扭轉时杆的剛度較之自由扭轉的情
形有多少改变。

*关于題163—164可参閱C.П.鉄木生可的著作[66]第303—305頁。
§2.8.杆的弯曲 91

答:

在約束扭轉时的剛度較自由扭轉的情形增加到( )倍。
165.試計算椭圓形截面自由扭轉时的彈性抗力极限。
解:令截面上最大应力点的剪应力等于材料的剪切彈性极限,卽 τyup,得到
极限彈性扭矩

166.試計算狹长矩形截面( )自由扭轉时的彈性抗力极限。
:答 :

167*.当椭圓形截面杆左端( )被紧密地固定而在右端( )
作用一扭矩扭轉时,試計算其彈性抗力极限。
提示:例如根据形状改变能量理論,可用使最大应力点(在截面周边上)的应
力强度到达材料的彈性极限値(σynp)的方法确定截面的极限彈性抗力。
在所研究的情形下

在固定端( )的截面,

(参閱題161),

对于周边应认为上式中 。其次,研究根式(а)的最大値,可确定
最大应力点的坐标x(或y);由 的条件,可求得极限彈性扭矩的数値。

§2.8.杆的弯曲
168.任意形状横截面的悬臂梁受P力弯曲,力p作用在梁的自由
92 第二章 彈性理論

端并平行子截面的一根主軸(图57)。对于横截面中的正应力可采用
由材料力学得出的公式幷象初等弯曲理論一样假定
(这些假定为精确解所証实),試求橫截面中剪应力分量应滿足的条件。

图 57.

解:根据初等弯曲理論 ,而由平衡微分力程中前面的两个方
程得到:

(卽剪应力与坐标z无关幷在所有横截面中是相同的);由第三个方程

周边条件为 ,应力諧調方程(前三个和最后一个)导出下列

关系:

169.上題中所述悬臂梁具有圓形截面,半徑为r。彈性理論*中
得到該情形的下列剪应力分量表达式:

試利用上題中的全部結果檢查上面所写剪应力公式的正确性,作
出水平直徑上剪应力τ的图形幷将最大剪应力和初等弯曲理論的結果
* 参閱C.Ⅱ.鉄木生可的敎程[65]第319直。
§2.8.杆的弯曲 93

相比較。
答:最大剪应力在重心,当 时它等于 ,而根据材料
力学公式,

170.悬臂杆具有半軸为a和b的椭圓形横截面,在自由端受有荷
載,得到剪应力的解*为:

試檢查上述公式的正确性,作出剪应力沿水平直徑的分布图,将中
心和水平直徑未端的剪应力同样和根据材料力学公式的計算結果相比
較;計算中假定 。

答:在截面中心 ,在水平

直徑末端

最大剪应力此根据初等公式得到的应力約
大 14%。

171**).題168中所述悬臂杆具有
半圓形横截面(图58)。試求横截面中剪
应力分量的表达式,求截面中剪力合力
图 58.
的位置及合力对于截面重心的偏心距。
解:可利用圓截面杆所得到的結果,因为如将該杆用一平面沿竪直直徑切开,
則在該截面上不需要附力加任何力(在圓形截面杆中該截面不受力)。

*)参閱[65]第3220—321頁。

* *)参閱[65]第331頁。
94 第二章 彈性理論

但因为在圓杆中,上述杆的每一半作用有力0.5P,而在目前情形为p,所以題
169的公式应引进乘数2。
分布在截面上的剪应力对z軸的力矩等于:

利用題169的解,沿半园面积积分,求得:

因此,合力P作用于C1点,它离坐标原点的距离e等于:

該点(弯曲中心)不与横截面重心重合。
172*等腰三角形横截面(图59),在
横向弯曲时得到*)下列剪应力公式:

图 59.

試求該截面的弯曲中心。
答:在該情形中,弯曲中心和横截面重心重合,因此本身方向通过端截面重
心的荷截P,将仅引起悬臂梁的弯曲(沒有扭轉)。

§2.9.热应力
173一圓管,其內半徑 厘米,外半徑 厘米,处于固定
的不均匀受热状态中,幷且在管內表面的温度此外表面大150°。
試作应力σθ,σ,σz和τmаx的图形。用函数r表示这些数直。
在計算中假定圓管材料(軟鋼) , 公斤/厘
米2, 3。
*参閱[65]第330頁。
§2.9.热度力 95

提示:計算公式为*):

式中

图60为τmаx图。

174.試确定薄壁管的热应力,在管中 厘米, 22厘米,


图 60.
提示:利用上題的公式是不方便的,因为当b接近a时,不得不和一些十分
接近的大数的微小差数打交道。
利用下列公式**)此較好些(由上題,在根据泰勒的展开式中,用保留級数相
应的第一項得到):
当 时

* 参閱[5]第184—189頁。
** 例如参閱[5]第189頁。
96 第二章 彈性理論

当 时

中式 中

答:最大拉应力为220公斤/厘米2,压应力为240公斤/厘米2,合成应力为
120公斤/厘米2。
175.試求对称于中心受热的空心球的热应方,設球体的受热状态
为固定的,数据: 厘米, 厘米, 。
是示:应力公式(参閱[5])具有下列形式:

式中

答:最大合成应力为:

当 时具有絕对最大値

§2.10.初应力

176.矩形板(图61,a)的端面焊接在不动的平面上,因此在反中
产生了一些拉应力。决定这些应力的参数(焊接温度等)是未知的。为
了确定应力,采用了鈷孔的方法,其法是在板上鈷一小直徑孔幷側量
位于长条軸上的1和2两点(图61,б)所发生的位移。
試建立根据上述試驗能够計算初应力的計算公式(参閱[36])。
*他的有关应力集中的問題可参閲[65]第91頁。
§2.10.初应力 97

图 61.

解:鉆孔引起了孔的周圍单向应力状态的破坏,幷在孔的周圍应力按基尔
謝*得到的公式重新分布:

式中σr,σο,τrο——坐标为r和θ的点的应力分量。
对于点1,2和其他位于长条的軸上的点有 ,公式可簡化为:

这些公式表示那些在鈷孔后遺留部分的应力。
徑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在鈷孔过程形成的差値为:

将边两公式代入虎克定律中得到:
98 第二章 彈性理論

1和2点間的位移差为:

式中符号

最后得到板中的初应力为:

式中Δ12——1点和2点的位移差,用試驗方法求得。
答:

177.上題中初应力公式的結果是在怎样的两种假定下作出的?
答:假定在鉆小孔过程中,沿长条末端的力沒有改变和松驰現象(在长时期
变形保持不变而应力降低)还沒有来得及出現。
178*骨架型結构的纵向和横向构架間的矩形孔用矩形板“”縫
合”。板是在比較高的温度下胶合在上述骨架上的,在以后温度降到正
常的温度,而板中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产生了拉应力。决定采用
“鉆孔法”确定上述板中的初应力(图62),为此用試驗方法求出点1和

图 62.

* 參閱[36].
§2.10.初应力 99

点2的位移差,卽(Δ12),同样求出点3和点4的位移差,卽(Δ34)。
試建立初应力σx和σy的計算公式。
答:

式中k1——参閱上題;
k 类似于k1但用b3代替b1和用b4代替b2,

k2类似于k2但用b3代替b1和用b4代替b2。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理論概述
1.对于工程实际所提出的多数問題,在彈性理論中暫时还沒有精
确解,因此不得不轉向各种近似的变形理論或初始方程本身的近似解。
在所有近似的变形理論中,将应力和与它相应的变形分为主要的
初次要的。
所謂次要的应力和变形,就是指它与其余試于基本組的应力和变
形相比是这样的小,以致可以忽略这些次要应力和变形在主要应力
方面的影响。当然,这幷不是說次要应力和变形一般要从計算中消去,
而是仅仅消除一个在另一个上的相互影响。換句話說,采用关于主要
应力仅与主要变形有关的假定。可以用梁和板的弯曲計算作为例子,
其时当計算平行于中性层的纵向釬維的变形时,不考虑垂直于梁軸或
垂直于板的中間面的正应力的作用;但是这幷不排除計算这些次要应
力的可能性。
在計算系統的变形位能时,可以被忽略其影响的那些应力也属于
次要应力的范疇。这样的假定,大夫地扩大了次要应力和次要孪形的
范圍;此时,属于次要的应力可能幷示此主要应力小很多。这一假定被
广泛地利用在各种孪分法中,对于变分法而言,被研究結构的变形位能
是根本的(参閱[52])。
在影响計算的簡化方面最强烈的是关于位移和变形特性的假定。
其的在被研究現象的变位图形中忽略次要的性貭。在每个特殊的問題
中,这样的变位假設是被特别地提出的。例如在梁的弯曲中具有平面
截面規律,中等厚度板和薄壳在弯曲时其有直綫法綫假設,卽假定在板
变形前位于垂直于弹性中心面的直綫上的所有各点,在板变形后仍給
理論概述 101

是在垂直于板彈性中心面的直綫上。
利用第一个和第二个假設可得到处于橫向荷載强度q作用下的中
等厚度板撓曲面的簡洁方程 ,卽所謂索菲-潤美方程

和应为的簡单关系,例如:

在薄壁截面杆弯曲和扭轉的情形中,平面截面假設成为太强的限
制(实际上橫截面发生翹曲),因而代之以横截面周边不变形的假設(参
閱[18])。所达假設可能对于某些彈性理論的要求方面(例如对变形連
續方程)是不适合的。这种矛盾的存在不应該看作是近似理論的缺点。
重要的是尽管这些假設之問在細节上有着不符之处,但这些假設的綜
合正确地描繪了所研究物体应力和变形的一般图形,幷且最后的結果
足够接近于直实情况。
2.将以上列举的变形假設应用在理論中的結果,的确簡化了初始
方程本身,但是求解簡化方程往往是困难的。
由于这个緣故,不得不采用近似解。近似解的实貭在于决定解題
函数的近似方程,例如应力函数或板的撓曲面方程等。換句話說在于
函数的选擇,其結果可确定应力張量和变形張量分量。
显然,上述函数不能任意选擇,如它們不能滿足所有弹性理諭的方
程,則在边界范圍內应滿足問題的边界条件。因为为了后面的自的,可
以选擇函数的无穷組合,那么可采用各自具有未定系数的基本函数(但
个个分别地滿是边界条件)的綫性組合作为解題函数。
102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例如,按位移法解題时,彈性位移分量可采用下式:

式中

为任意常数,而

为坐标x,y,z的函数;uo(x,y,z),υο(x,y,z),ωο(x,y,z)也是坐标的巳
知函数,但不包含任意常数。
函数f1,f2,¨,φ1,φ2,…,Ψ1,ψ2,…的形式的选擇,应当滿足边界条
件。
3还有一些計算未定系数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应用最小功原理
(最低限原理)。为此目的应当由位移(3.03)轉向变形(1.13),其次.列
出变形位能的表达式:

此后由条件:
理論概述 103

求出参数
在按力法解題时,可給問題的解以下列形式*):

式中σ),σ),…τ—平衡微分方程的特解,它們滿足边界条件,但
不滿足連續条件(例如,将根据材料力学初等公式的解应用在所研究問
題中); ,,式中 —齐次平衡微分方程的
特解,它滿足物体表面沒有外荷載的情况;Ai——某些暫时未定的常
数。
在列出位能的表达式

以后,由条件

求得A1,A2,…,An.
4.在計多問題中,И.Г.布勃諾夫—Б.Г.伽辽金的变分法是十分
有效的,它們适合于用下列形式形成的板的弯曲問題:板的撓曲面方程
給出为:

*参閱П.Ф.帕普料維奇的敎本[5]599-601頁,也可参閱M .M.费洛宁柯-鲍罗第契.
的著作[74]。
104 第三章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式中Wi——任意函数,但滿足板支承的边界条件。
将(3.10)代入(3.01)中,一般情况下在等式左边和右边产生矛盾,
例如将(3.10)代入时,方程(3.01)的左边部分是变量,而右边部分在
常数的情况下为常量。因此,在近似解的范圍内,对各点不能滿足
板零曲的微分方程。所以,設法在积分的意义上,或者平均对板的整个
面积实現条件(3.01)。为此,在方程的两边乘以wi并对板的整个面积
积分:

式中依次有 。
(3.11)的解給出了a1,a2,…,ay的数値在大多数問題中,在級数
(3.10)中权限于一次,卽采用 是足够的。

§3.1.中等厚度的矩形板
(靜力横向弯曲)
179.一矩形板,边为a和b,按下列方程弯曲:

式中x和y軸設置在未变形板的中間面內与边a和b重合。試确定該
板的弯曲对应著怎样的横向荷載,怎样的靜力边界条件和怎样的固定
形式。

答:横向荷載 ,式中

在板的端面上作用着沿长为b的边上的剪应力τxx和沿长为a的边上的剪应力τzy,
它們沿边长不是常量,在板边中央具有最大値,幷且向板角按正該曲綫規律减小
到零;此外沿板的同一外側表面作用有扭矩,它的在各边的范圍內互相平衡。其强
度由应角向边的中央减公到零:板边为簡支。
§3.1.中等厚度的矩形板(靜力横向弯曲) 105

180.已知矩形板撓曲中間面的方程为:

式中a——沿Ox軸的边;b——沿Oy軸的边。
試确定这对应于怎样的边界变位条件和靜力条件以及怎样的荷
載?

答:四个边全部为鉸支;均布横向荷載;在边上存在有:由角向边中央增加
的支座弯矩,同时有由角向边中央减小的扭矩。
181.沿周边鉸支的矩形板,在整个面积上承受强度为q=常量的
分布荷載(图63)。試确定最大撓度和最大正应力。应用布勃諾夫—伽
辽金的方法解題,采用具有一个未定系数的方程作为可变的撓度函数

图 63.

解:巳知方程*)滿足边界条件,因为在板的全部四个边上撓度w及w的二阶
导数为零。
接据(3.11)得到:

*)近似单項式w对于最大撓度給出滿意的結果,对于应力,幷不总是給出好的結果
(參彈[15])。
106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31.中等厚度的矩形板(靜力横向弯曲) 1 07
108 第三章 弹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由此当 时,最大撓度

应力为,

182а-з.独立計算-图解作业*).
对于上述(表5)矩形板的負載和达的固定情形中之一种,要求建
立弯矩(MxMy),扭矩(Mxy),剪力(Qx,Qy)和板的最大撓度的近似表
达式。为此目的,可利用布勃諾夫—伽辽金的方法。在第一次近似中
解題并指定表中所給ω式作为撓度的近似函数。解題的順序为:
а)檢查所提供的近似函数是否滿足边界孪位条件。
б)如边界变位条件能够实現,側将近似函数代入(3.11)并計算最
大撓度。

B)其次,根据巳知的公式

列出力矩和剪力的表达式。
参閲[2],[7],[661和[20]。
§3.1.中轉厚度的矩形板(靜力旋向弯曲) 10 9

г)根据求得的表达式,沿平行于边b的錢: , , 和

沿平行于边a的綫: ,,y,作Mx,My,Mxy,Qx和Qy图。
183*)一无限板,承受集中方p。建議和用具有有限尺寸和一定平
面形状的板的已和撓度表达式,
証明在所研究的情形中,撓度表
达式可写为下列形式:

式中r——力P作用点到板的被
究研点的距离,c——任意常量。
184**无限板承受两个不同
方向的p力(图64),試利用上題
的結果,列出其撓度表达式。 图.64.

答:

式中

185*).在无限板的荷載为集中力偶的情形下,試列出其撓度,徑
向和切向弯矩强度以及扭矩的表达式。
提示:可利用上題的結果,当力矩M为常量时,使a减小到零。根据罗比达法
則去掉不定性得到:
,式中

* 参閲статью.Л.С.Гильманавс6ориике“Расчетпр6странственныхкон-
струкдий”,выпИ,подред.А.A.Уманского,М.,1955.
110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上列力的标号和它們的正向表示在图65上。

图 65.

186試証明在板的弯曲理論中,可将原始的四阶微分方程表示为
两个二阶微分方程,卽:

式中

根据上式可得到板变形实驗研究的怎样可能性(类似于梁的弯曲
理論)?

答:а)彈性薄膜在各边用s力均匀張紧,幷承受按q(x,y)規律分布的力,此
薄膜的撓度可确定板各点的力矩和:

σ)如薄膜用力 張紧,再承受按 規律变化的荷載,則薄膜彈性面将和荷

載为q(x,y)的板的表面相同。
§3.2.圓板(极对称弯曲) 111

187*).板的中間面具有初撓曲wo(x,y),在横向荷載下产生附加
撓度w1(x,y)。試証明当中間面有力存在时,該板撓曲面的方程可写成
这样:

188.試証明初曲率在总撓度上的作用相当于一假想荷載的作用,
此假想荷載的强度为:

189.簡支矩形板的边为a和b,具有初撓度:

而在該板的边 和 上,作用有均布压力N x.
試写出撓曲面的微分方程,并証明其解是:

190.試証明在上題的条件中,最大总撓度将在板的中心并用下式
确定:
,式中

§3.2.圓板(极对称弯曲)
191.半徑为a的圓板按下列方程弯曲:

*)題187—190可参閱[67]笫11章。
112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坐标原点选在圓心)。
試确定該板的弯曲对应于怎样的横向荷載,怎样的靜力边界条件
和怎样的固定形式。
提示:給出的弯曲形式为极对称,因为在方程中仅包含一个可变的徑向坐标,
代入下列方程:

給出 ,卽在跨度內沒有荷載;根据式 断定,沿支座周
边作用有徑向力矩强度 。

由表达式 得知,切向力矩等于徑向力矩。板沿周边
簡支.

192.巳知圓板撓曲中間面的方程为:

式中a——板的半徑。
試确定w的方程对应于怎样的边界变位条件和靜力条件以及怎样
的荷載。計算切向截面和徑向截面中的弯矩。
答:沿板的周边为簡支,荷載为均匀强度 ;;

193.半徑为a的圓板,沿周边完全固定,当其荷載均匀时,試檢查
用下列方程写出的撓度:

和出徑向力矩和切向力矩的表这式。計算它們的最大値。
答:在板的中心 ,而在周边上,

194.一圓板,負載为板对称,試导出变形連續条件:
§3.2.圓板(极对称弯曲) 113

式中kr和ki——在徑向和切向的曲率。坐标原点在圓心。
解:当符号ω为撓度, 为彈性徑向曲綫的傾角时,得到:

微分后式,得到

这就是所要求的証明。
195*).試証明一方面在极对称負載圓板中的基本微分方程和另
一方面在平面极对称負載原环中的微分方程具有相似性。利用相似性
証明对于板有:

因而

式中kr,kt和Mr,Mτ—在徑向和切向相应的曲率。
解:单元板的平衡微分条件具有下列形式:

利用力矩表达式:

求得(参閱題194):

此較(а)和(B)的右边部分,并按(б)式代替 ,得到所求关系。

*)題194—202由И.K.斯尼特柯提供。
114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图66.
196.試証明极对称負載圓板的微分方程可化为下列形式:

(坐标原点在圓心)。
假定 ,在板的負載为不变的徑向外力矩的情形:
а)沿外周边作用,
б)沿内周边作用,
导出M r和M t的公式(參閱图66)。
解:平衡微分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此处列入由解題195所得的条件,

相加后求得条件中所指出的答案。
当 时,微分方程
§3.2.圓板(极对称弯曲) 115

得到解:

常数A和B由边界条件求得。对于情形а)为:

求解的結果得到:


:答 :

式中
式中

197試求題196中所研究的圓板的撓度方程。
解:彈性徑向曲錢的傾角φ的微分方程可表示为下列形式:

具有解:

将 和 的値代入下式:

求得:

式中 。

利用φ式求得撓度w:
116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迈似解

式中C1由下列条件确定:当 时,

答:

198設圓板承受任意强度q的极对称荷載,試导出q和剪力Q之
間的关系式。
答:

199*.对于极对称負載的圓板:
а)导出撓度W的逐次导数表达式;
б)求出选在圓心的坐标原点的初参数;
B)列出撓度及其导数的一般方程。
答:а)w——撓度; ——角;
— —

б)在 的条件下得到:

B)得到一般方程为下列形式:
§3 2.圓板(极对称弯曲) 117

用中和 表示力矩M r和M t的方程,用力矩表示剪力Q的方程(参閱題197)。

200*.沿周边鉸支的圓板,具有均布荷載,試确定最大撓度和最大
弯矩,列出确定撓度和弯矩的一般方程。
解:初参数(参閱題199): , , , ,因为


撓度、轉角和曲率的方程为:

由徑向力矩方程

得知(由于当 时 ),

由撓度方程(考虑到当 )

201.在題200中,如板的周边为剛性固定,則由怎样的条件确定
Mrο?

答:在φ式中設 ,求得:
118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卽在固定时Mro較周边簡支时小到 位

202.研究圓板为极对称負載的情形,荷載按圓錐形分布(图67)
幷具有最大强度q。。試求周边为两种固定方式下的力矩
Ⅰ.簡支,
Ⅱ.固定。
提示:1)可将荷載分解为 常量和 。对qo(常量)的解参閱題
193,200。
2)对q1应用初参数法,得到:

答:权有荷載q1作用时,对第1向

对第Ⅱ向

图 67. 图 68.

203*.当板的荷載如图68所示时,試和用初参数法*)列出撓度表
达式。

答:在荷載作用的一段,卽当 时,

*)这一問題可参閱 статЬю в.А.Киседева вт.18 Грудов Моск. автодорожноо-


го ин-та,М.,1956.
§3.2.圓板(极对称弯曲) 119

而当 时

204.試求由于按圓环布置的荷載(图69)引起的撓度和弯矩的表
达式。荷載的总重量为 。

图69. 图 70—71.

答:当 时,

当 时,

205*.在板的荷載为作用于板中心的集中力的情形下,疯利用上
題的公式作撓度图和弯矩图(图70)。
答:
120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图形表示在图71上。
206*.周边为固定支承的圓板,荷載为条状环形,卽設荷載环的半
徑連續地由 到 增加,而圓环周边的荷載强度連續地这样减
小。条状荷載的总重量保持不孪并等于1(卽 )。試作圓板中
央撓度的影响綫。
提示:可利用題20)4的公式,由 到 給出c以不同的値,并利用等
式 。

答:图71上表示出由于条状荷載引起的影响綫。
207*.試証明題205的撓度图同时是圓板中点由于題206条件中
所述条状荷載的“散开””而引起的撓度影响綫。
提示:对于表示在图69和图70上的两組荷載应用虛功互等定理(具替定
理)。也可参閱[66]第78頁。

208*試作圓板中央的撓度影响錢。圓板周边为簡支,承受由中
心“散开””的条状环形荷載,荷載重量保持不变,卽 。

答:根据位移互等定理,用作出由于板中心集中力 引起的撓度图的方
法,代替繪制影响綫,图72上表示ω的影响綫,

图 72.
§3.2.圓板(极对称弯曲) 121

209а-д.独立练习的例題。
对于下述极对称負載圓板(图73,a-∂),具有固定支承周边的情形
中之一种,利用w之影响綫,沿板的半徑作撓度ω图和弯距图(参閱題
,206和207)。

图 73. 图 74.

210а-д独立练习的例題。
对于下述极对称負載圓板(图74,a-∂),具有簡支周边的情形中之
一种,沿板的半徑方向作撓度图和弯距图,为此目的,可利用撓度影响
綫(参閱題208)。
211.有时,在初步的概略計算时,由圓板中“切出”寬度等于1的
小条,当作长 ,末端固定的梁去計算它。
122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試确定在板受均勻荷載的情形下这样計算时,弯距和撓度較之精
确値增高多少倍?
答:中間的弯距約跨1倍,边上的弯矩約增17倍,跨度中央的撓度約增2
倍倍。

§3.3.薄壁旋轉壳体的軸对称变形
212.試确定圓筒形容器壳体在壳体和底連接处的截面中所产生
的力(图75*)数据:容器半徑 米,水层高度,亦卽壳体的长
度 米,壳体的壁厚 米,底的厚度 米。采用水
压力为計算荷載(計算对不包括結构本身重量)。
解:假想自底部切断壳体,幷在切口上施加作用在每单位周边长度上的力X1
和X ,将問題归結为两种最簡单的情形:
а)底部为簡支的圓板,处于均布横向荷載 的作用下,沿支承周边承受
均布力矩强度X2(力X1对板将是纵向力,它在底部弯曲上的影响可以忽略);

图 75. 图 76.

б)容器壁是圓筒形壳体,承受水压力和主述X1和X2力的軸对标作用。
当壳体长度和假想自壳体中沿母綫所开出的壳体上任意小条的厚度的此値
足够大时,可当作是彈性基础梁,其地基系数专門选定。
壳体和底的变形連續条件可写成通常的建筑力学的正則方程形式:
* 題212—213引自Б.Н.热莫奇金的著作2]。
§3.3.薄壁旋轉壳体的軸对称变形 123

式中б12——沿X1力方向由力 1引起的位移,Δ2p——沿X2方方向但由水压
力引起的位移,δ22——沿X2方向由力 引起的位移等等。所有基本的位移
将由壳体和底部的变形决定。

彈性基础梁計算理論中[2]的特性量 在該情形中当 时

(鋼筋混凝土)等于: 米-1,幷且因乘积 大大地大于2.65,所以“梁


-条”可当作彈性基础上的无限长梁計算,在計算技术上具有全部的簡化方法。
例如,該梁端部由作用在同一端的单位力矩( )引起的轉角(属于壳体的
下端)等 ;同一端由单位力矩引起的撓度等于
;它也是梁端由作用在同一端的单位力( )引起的轉角;撓度
;壳体下端由水压力引起的撓度和轉角,卽
3和 。

底部在支座上由于单位强度的周边力矩( )引起的傾角为

力 将不引起支座周边的偏斜,卽 以及
(б11)дд的数値将由底部的拉伸变形确定,可写为①:

显然,由水压力引起的 ,而支承周边的轉角 。
列入正則方程中的基本位移可确定为 ,

等等。
等等。
由正則方程的解导出答案:

根据板(底)的公式和根据彈性基础梁(壳体)的公式进行以后的計算(变形和
应力的計算)。
213試确定球形屋頂在它和支座环固定处的力,支座环认为是絕

* 在以后彼消去的系数β等于 。

①公式中(б11)дд原交为(б12)дл,恐为訛錯——讀者。
124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对剛性的(图77)。用近似方法完
成計算,幷假定弯距仅在屋頂表
面急剧轉折的地方,在該情形中
在支座上存在,其次,它們迅速减
小,并在很大的距离上实际消失
了。数据: 米,屋頂跨
度 米,高 米,厚h
0.10米,屋頂具有荷載 5公
斤/米2,角 。
解:首先根据无弯矩理論确定力。
图 77.
考虑屋頂表面在中心角ψ处的部分;具
有 这部分上的載荷 中心角为ψ处截
面內子午綫方向的內力,将为[2]:

环向力为:

对于下面的截面( )

轉向补充計算,設屋頂的下边完全固定在絕对剛性的环中,系数

对于屋頂的下边得到[2]:
支座环单位周长上的剪力
§3.4.稳定問題(板的稳定,平面弯地形式的稳定) 125

由于弯曲引起的附加子午綫力

附加环向力

在子午綫方向的弯矩

环向的力矩

子午綫,为和环向力应加上由无弯矩理論得到的力。这样,在屋頂的底部

§3.4.稳定周題(板的稳定,平面
弯曲形式的稳定)

214.厚度为h的矩形板,沿周边鉸支,在矩边承受平行于长边方
向的压力作用 。
試問上述板的临界力此长度为a,截面为矩形bh,末端鉸鏈固定的
杆的临界力(欧拉临界力)最少大到若干倍?
当边为怎样的比値时,板的临界力将不由长边的絕对尺寸决定。
答:最少到4倍。如 ,临界力将不由长边的絕对尺寸决定。
215 在怎样的情况下周边鉸支幷在短边压縮的矩形板屈曲时.板-
被节綫(沿这些綫的撓度等于零)“划分””为計多正方形。
答:如板长a为板寬b的倍数。

216.在边的比値 ( )为怎样的情况下,末端鉸支的矩形板屈
曲时,沿边a的一个半波变为两个,两个半波变为三个,一般而言,m个
半波变为 个半波。
126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答::当
当: 当 时,一个半波变为两个,当 时,两个半波变为三个,
当此値

时,m个半波变为 个半波。

217.由标号为Cт.3的鋼制成的板。試計算其临界应力。边的比
値 。确定“彈性”公式的应用范圍。

答:采用 公斤/厘米2, ,比利极限 公斤/厘米2,


在所給边的此値时,得到

当当 时,导出的公式不适用,因为屈曲将发生在材料的非彈性范圍內。

218*.边的比値为倍数(例如 )的矩形板,沿周边鉸支,决定
用横向剛性肋条力加固,剛性肋条配置在距离等于板寬的地方(图78,a)。

图 78.

* 題218—220可参閲[47]和[67]第7章。
§3.4.稳定問題(板的稳定,平面弯曲形式的稳定) 127

試問此时板的临界应力是否提高?如将横向肋条配置在距离等于
的地方(图78,б),临界应力有何孪化。在此板中,如設置纵向鋼性
肋条,将它配置在板寬中央(图78,6),則是否不好?
在所有上述情形中,认为剛性肋条是这样剛硬:沿剛性肋条的軸,
板的屈曲被消除;丧失稳定的現象发生在彈性范圍内。
答:在第一种情形中,临界应力沒有提高,在第二种情形中提高到1.56倍,在
第三种情形中提高到4倍。
219.一矩形板,沿短边鉸支,沿长边固定(图79)。試利用敎本
[67]第353—371頁或[47]第239—250頁,推导作用在短边上的临界
荷載的方程。
答:可采用 作为临界应力的下限,卽大約此沿纵向边鉸支
的板大到1.7倍。
220.用解上題的方法研究下列板丧失彈性稳定的条件:
а)纵向边的一边固定,而另一边鉸支,短边和以前一样为鉸支。

图 79.

图 80.
128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б)板的一个纵向边为鉸支,另一边自由。
B)板的一个纵向边固定,另一边自由,研究当 时的
特殊情形。
答:对于情形а):

对于情形б):当 时,大約有:

丧失稳定的形式示于图80。

对情形B): 。

在其他的边的比値时,临界应力将有其他的(高的)数値,但接近于
上面的数値。
221*.狹长矩形截面的单跨梁,处于分布在竪直平面內的复杂荷
載作用下(图81),垂直平面是梁的最大剛度主平面。除主动外荷載外,
梁端作用有支座力矩,該力矩决定于跨度荷載和末端彈性固定的剛性。
梁端消除了截面相对于Ox軸的轉动,允計繞Oy和Oz軸轉动,但被固
定的有限剛性所限制。

图 81

假定梁处于临界状态,其时下可能有平面弯曲形式。試列出系統
的变形位能(V),外力的位能(T)和系統总位能(Э)的一般表达式。
* 有关題221—223可参閲[67]第5章,[52]第2章和第6章。
§3.4.稳定問題(板的稳定,平面弯曲形式的稳定) 129

答:孪形位能由水平平面內的弯曲孪形能(V1),扭轉变形能(V2)和在水平平
面內彈性末端固定的变形能所組成,卽:

外力的位能可用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

——水平面内的撓度;(x)——横截面相对于纵軸的轉角;MZA,
MLB——水平平面内的支座弯矩;
, ——同一平面內的截面轉角;
My——由外荷載引起的弯矩;
——梁弯曲时的最力剛度;
——扭轉时的剛度。
彈性变形系統的总位能可确定为:

2222.当丧失平面弯曲形式的稳定时(参閱題221),在总位能的表
达式中加入彈性位移υ和θ。試証明这些函数彼此之間用下列微分关
系相联系:

223.(題221續)。試証明如外荷載正比于某一参数P变化,則該
参数的临界値可写为下列形式

式中
130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解:使参数a1变化,将改变系統的位能。最小位能将与平衡状态相对应,这
样, ,由此得到Pk的导出式。

224*).試計算P力的临界値(图82),在該临界値下,梁端在两平
面內为鉸鏈固定情形的长条将丧失平面弯曲形式的稳定。选擇一与被
研究梁在水平平面內相同的固定,幷在竪直平面內承受同样荷載作用
(图83)的梁的靜力变形函数作为扭轉函数θ近似地解題。

图 82
. 图 83.

解:对梁的左段和右段,扭轉函数选定为下列形式:

中式 中
式 。相应地,

其次得到:

*) 題224—226引自[36]。
§3.4.稳定問題(板的稳定,平面弯曲形式的稳定) 131

将选定的函数和求出的函数代入A1和A2的表达式中(参閱題223)导出下列結
果:

225.試确定均布荷載强度 的临界値(图84),在該临界荷

載下,丧失平面弯曲形式的稳定。梁的两端鉸鏈固定在两平面內。

图 84. 图 85.

采用梁在水平平面內由于数量上等于竪直平面內已知的荷載(图
85)所引起的撓度函数作为近似的扭轉函数,卽

解:

(对于这种荷載情形的精确解由A.Ⅱ.科罗鲍夫給出, )。
226.在上題的条件中,改变右端支座的固定,設它在堅直平面內
1332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的近似解

为鉸鏈固定,在水平平面内为剛性固定。
答:采用θ的近似表这式:

求得:

§3.5.板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227.为了近似地描述边为2a和2b厚为h沿周边支承的矩形板
的彈性振动,将板化为具有一个自由度的系統,集中其貭量部分在板的
中心。試确定換算系数,采用滿座]列边界条件的表达式作为撓曲中
問面的方程:

式中wo——板中心的撓度(Ox軸平行于长为2a的边*)。
答:根据公式 ,式中 ,得到 。

228板沿周边为固定的情形,解上題。
提示:可以采用下式作为撓曲中間面的方程:

則得到換算系数 。
229.試此較矩形板沿周边簡支和沿周边固定情况下自由振动基
調的頻率。
提示:由作用在板中心的单位力引起的板中心的撓度可用下式确定[9]:
在簡支的情形中:

*)題227236取自[11]。
§3.5.板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133

在周边固定的情形中:

答:对于沿周边簡支的板:

对于沿周边固定的板:

幷且 和 ,式中γ—比重
当 时,頻率的此値为:

230.半徑为a,沿周边固定的矩形板,試确定其換算系数(将換算
点选擇得和板的中心重合)和自由振动基調的頻率。
提示:采用下式作为彈性面的方程:

由于作用在板中心的单位力引起的撓度为:

答:換算采数 (当 吋),振动的頻率为:

231.周边固定的椭圓形板,試确定其換算系数和基調的頻率。椭
圓的半軸为a和b。
提示:采用下式作为彈性面的方程:

式中a——由零(在中心)到1(在支承周边)变化的变量。
板中心由于作用在該点的单位力引起的撓度为:
134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答:
答 ::

232.边为2a的正方形板,在四角支承。試确定板中心的換算系
数和基調頻率。
采用下式作为彈性面的方程:

答:
答::

233.沿用边支承的矩形板,在板中央受到冲击,試計算其动荷系
数。板边的尺寸为2a和2b,解題时可利用題229的結果(不考虑荷載
由于板引起的跳动現象)。
答:当P力靜力作用在板中心吋,

这样,冲击时的动荷系数为:

式中υ——在撞击瞬时載重P的速度。
234.如上題中的矩形板沿周边固定,其动荷系数怎样改变。
:答 :

当降落速度很大和 时。
§3.5.板的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 135

235.半徑同为a的圓板,一个沿周边簡支,另一个沿周边固定,在
圓板中心受到冲击。試比較它們的动荷系数。
答:对于簡支的情形:

对于固定的情形:

在降落速度很大和 时

236:四角支承的正方形板,其中央受到冲
击。試列出动荷系数的表达式。正方形的边为
2a。近似地計算板的貭量。
答:
答:

式中 (参閱題232)。 图 86.

237.在半徑为a的圓板上,荷載P沿板的一个直徑的方向由支承
周边开始迅速地以速度υ移动,荷載的貭量和板的貭量相比可以忽略。
在上述荷載作用下,試描述板中心的振动。板的支承周边为固定。
解:用一个作用在板的中心随时間变化的不动力代替迅速沿板移动的不变
力P,以便使任意瞬时由在指定瞬时实际位于結构上的实际力引起的核算中心的
靜荷位移等于同一中心由一个換算力引起的位移。
为此目的,应給出板中心的靜力撓度影响綫或根据位移互等定理給出板由于
置放在板中心的单位力引起的板的撓度图。后者的特征(图86)可近似地用下列
方程描述:

式中 。
136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根据上述相等的条件

由此得到相当方:

式中标以

如所周知,对于其有一个自由度的系統[11],在随时間按任意規律
孪化但不移动的无貭量力Pt作用下,作力点的位移用下列方程写出:

式中ω——板固有振动的頻率,Mпp—板对中公的換算貭量,wt——
任意瞬时t板中心的位移。
答:

式中 (参閱題230,ω也参閱該題)。
238如上題中的板沿周边为簡支而非固定,則其解和結果怎样变
化?
解:板中心的撓度影响綫将具有如图87所示的形式,幷可近似地用下列方
程表示:

这样,在中心的換算力为:

图 87. 式中

:答 :

§3.6.薄壁杆件的振动 137

239.上題中的板,荷載P沿一个直徑的方向自支承周边开始迅
速地以速度u移动,P力的重量随时間按Psinθ*t的規律变化。試描
述板中心的振动。
提示:对板中心的換算动力等于:

式中

:答 :

式中

§3.6.薄壁杆件的振动
240.一薄壁杆件,其横截面具有一个对称軸,作固有的强迫振动,
該振动系由持續作用在杆上并随时間按下列規律变化的横向荷載q*
和扭矩m*所引起:


式中 θ——强边振动的頻率。
試列出弯曲-扭轉复合振动的微分方程。
符号:Oz軸为杆軸 Ox为对称軸,ψ*——截面弯曲中心沿Oy軸的位移
(图88),φ*——同一截面的扭轉角。
提示:在巳知的В.3.符拉索失[18]的偏微分力程中,必須根据固有运动的
物理意义設:
138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图 88.
由此,方程可写为常微分方程形式。

:答 :

式中 ,Jω——截面的扇性慣矩,其余的符号为通常的。
241.如用初参数法解上題的方程,卽用与起始截面有关的力和变
位的初基数表示积分常数,試問例如在杆的左端应有多少这样的参数,
并且它們是怎样的?
答:四个变位参数,卽:ψο,φο,ψ,φ——杆左端上初撓度,扭轉角,偏斜和扭
軸角强度的幅度;四个力的初参数,卽:Μo,Qo,Lo,Bω。——杆左端上初弯矩,剪力,
扭矩和双力矩的幅度。
242*.一薄壁杆件,跨度 厘米,横截面为 16а的槽鋼,
承受施加在跨度中央的振动集中力作用,其頻率 秒-1(图89)。
力作用的方向通过槽鋼截面的弯曲中心。杆的末端置放在支座上,支
座阻止末端的扭轉和撓曲:支座截面自由翹曲。試作力矩图。
提示:題240中所引边的方程組的解在沒有分布外力( )的情形下可
写成双曲綫函数的形式:
§3.6.薄壁杆件的振动 139

图 89.


中式 中 ——相对坐标Ai1,Ai2,Bi1,Bi。——由边界条件确定的任意常量。
答:在图89上表示出最重要的幅度图:撓度,弯矩,双力矩和扭矩幅度图*。
243*.如上題杆的接截面为工字形,而使它具有与 16槽鋼相同
的弯曲和扭轉特性,則图形怎样改变?

* 参閱 статЬю н.И. Бе3уXова и О.В.Лужина в сбориик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теории сооружений”,т 7, 1957 年。
140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图 90.

图 91. 图.92.
§3.7.杆和壳的稳定和动力学的混合問題 141

答:图60上表示出撓度和弯矩幅度图(沒有扭矩相双力矩图)。
244*題242中的杆,在中央截面承受頻率为1000秒-1的扭矩作
用。試作特征幅度图。
答:图91示出撓度,弯矩,双力矩和扭矩幅度图。
245*.如上題中杆的横截面为工字形,它具有与 16槽鋼相同的
弯曲和扭轉特性,則图形怎样变化?
答::图92示出双力矩和扭矩幅度图。

§3.7.杆和壳的稳定和动力学的混合間題
246.一无限长杆,具有已知的横截面弯曲剛度(EJJ),其末端为簡
支鉸鏈(图93),杆沿其全部长度設置在不相連系的綫性变形基础上
(地基系数为C),受作用在末端的纵向压力弯曲。

图 93.

試建立上述力的临界値的表达式,在該力作用下,杆件丧失本身最
初直綫形式的稳定。
提示:在梁纵向-横向弯曲时(图93)已知的微分方程中:

应进行代換 表达式(在无限长梁的情形下) 可认为是上述微


分方程的积分,式中l——半波长度。
答:
142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247*).圓筒形薄壳具有鉸鏈固定端,承受沿端面均匀分布的纵向
力作用。試計算上述力的临界値。假定丧失稳定的形式为軸对称的,
而壳体的长度足够大。数据:rh E,μ——壳体中間面的半徑,壳体厚
度,壳体材料的彈性模数和泊松系数。
提示:自壳体中沿母綫切出一“梁-条”,如断定“梁-条在彈性范圍內,其地
基系数为

則薄壳和“梁-条”丧失稳定具有同一条件。
这样,

式中Nxp——端面单位周长上的临界力。
如薄壳长度遵守下列条件:

則上述公式在实际上是可被接受的。
248.当壳体长度 *的情形下解上題。

:答 :

式中m应取最接近于数値 的整数,m*値不一定是整数。
249*題246中所研究的靜力稳定的杆,在末端突然作用纵向力。
試列出丧失稳定的条件。忽略当杆振动时由于縱向縮短引起的慣性
力。
提示:在題246中的初始方程中应加上当杆振动时切产生的慣性力,卽在該
情形下,得到下列方程:

* 題247—248可参閱[67]第9章。
§3.7.杆和壳的稳定和动力学的混合問題 143

Pρ——单位梁长的貭量。方程的解为:

式中q(t)——时間的函数。
将(б)代入(а),給出

因为当x为任意値时,該方程应得到滿足,所以得到:

式中

当 时,方程(B)的解为表明撓度随时間而增长的指数函数形式。
由 的条件确定临界値:

与压力的靜力値一致。
250*.題247中所研究的圓筒形壳体,由于在端面上突然加以压
力Nдин而丧失直綫形式的稳定。試計算Nдин的数値。

:答 :

251*.(題250續)研究当 *的情形。
:答 :

252*.当上題中半波数量为 ,27,29,31,50*)的情形,試研

究Nдпн的数値。其余的数据:5米, , .

:答 ::

*題252—253中的計算系由А.И.勃洛希納作出。
144 第三章 彈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253*.沿端面为鉸支的圓筒形薄壳,具有初撓曲 ,

在端面上承受随时間成正比变化的纵向变荷載 的作用,式中
T——荷載速度,t——时間。
自某一时間 开始,壳体撓度幅度增力加,幷且壳体丧失稳定。
試列出确定上述时間和与之相应的动荷力的数値的方程。
提示:运动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求出下列形式的解:

那么,上列方程采用时間函数f(t)的变系数二阶微分方程的形式:

式中

——无因次的撓度变动幅度, ——无因次的初撓度幅度。

引进新的变量 ,得到具塞尔型的ft)方程:
第四章 塑性理論

理論概述

1.有若干理論用以确定固体当应力状态部分地或完全超过其彈性
抗力范圍后的空間变形。
最普遍的是所謂小彈性-塑性变形理論和塑性流理論。第一种理論
的物理方程是連系彈性范圍外应力和变形的方程。第二种理論的物理
方程是連系应力和变形速度的方程,即第二种理論是把固体的塑性变
形看作是运动的状态。
在大彈性-塑性变形的情形中,撓度、制品的沉陷等与制品(結构)
的最初尺寸是可比拟的,为了描述它們,必須轉向有限彈性-塑性变形
理論。

因为一些材料的特征是拉伸試驗时具有足够长的屈服平台,而另
一些材料則沒有,所以,在一些情形中可以不注意材料的所謂“强化”現
象,在另一些情形中却必須注意;在第一种情形中的物理方程称为塑性
条件,而在第二种情形中称为具有强化的塑性条件。
2近代小彈性-塑性变形理論的基本方程由第一章中引入的連續
体力学方程(方程(1.08),(1.01),(1.13),(1.15))和在彈性范圍以外
确定应力分量和变形分量之間关系的补充方程所組成。
这些补充方程可以写成与彈性理論方程(2.01)或(2.02)相似的形
式,不向点在于此处用决定于变形度的变量代替式中的常量——彈性
模数和剪切模数,例如在小彈性-塑性变形理論中,这些补充方程具有
下列形式:
146 第塑章 塑性章論

式中換算(割綫)剪切模数G 是八面体剪切的函数,即:

在小彈性-塑性变形理論中,函数的形式可采用与同一材料在簡单剪切
(或純扭轉)时剪切角和“割綫”剪切模数的关系所具有的形式相同;換
句話說,图94,а和б上所引进的图形采取完全相同的。
显然,根据图94,б,在(4.01)中可以进行代換:

和以前一样(参閱第一章),式中

图 94.
理論概述 147

对于具有明显显現屈服平台,即具有微弱强化或大体上沒有“强
化”的材料,认为体积变形和变形分量相比是可以忽略的,即认为:

往往将八面体剪应力和与之相应的八面体剪变形用与它們成正比
的量代替,即:
应力强度

和变形强度

那么,(4.01)改写为下列形式:

σi和εi的关系和同一材料簡单(軸向)拉伸时軸向应力和軸向相
对变形之間的关系完全相同;幷且对于同一材料,在一边是簡单应力状
态,而另一边是复杂应力状态的情况下,图94,δ和ι所示的图形完全
一致。
148 第四章 塑性理論

应力强度和变形强度之間的关系通常可写成下列形式:

式中ω量是变形强度的函数 )。显然,对于彈性过程 。
当δi趋向于无限大时,ω的极限値等于1。这样,

3.为了計算的簡单,在材料微現“强化”的情形中,采用假定的拉伸
图,如图94,∂上所示。在这种理想化的图形下,塑性条件写为:


在展开的形式中,(4.12)改写为:

在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中,用一个方程(4.13)代替方程組(4.01)的六
个方程进行运算时,不能单値地确定变形分量。但在处于彈性-塑性平
衡的物体中,即此时除塑性区域外,同时存在有彈性区域,在塑性变形
方面将沒有任何的不确定性。
变形的增长伴随着划分上述区域的边界形状的改变。
除形式为(4.13)的塑性条件(其物理特性由形状改变能量理論給
出)以外,尚有其他的假設(最大剪应力理論及其他)。
4.在材料明显地显現“强化”、变形时拉伸图中完全沒有屈服平台
的情形下,为了簡化計算,σi和δi的关系可采用幂数規綫的形式:

如参数A和n由适合于同一点的材料的拉伸图确定,在直接接近
該点附近希望被研究物体在很大范圍內变形(如果根据某种理由事先
是已知的),則利用大大簡化計算的(4.14)式,可以最終給出接近于眞
§4.1.塑性条件的特殊情形 149

实情况的結果。
5.方程(1.08),(1.15),(4.01)(4.02)[或代換它的(4.09)或(4.
14)]以及(4.04)和(4.05)[或代換它的(4.06)和(4.07)]組成了在描述
所謂主动变形过程中小彈性-塑性变形的基本方程組[3],其时,在結构
負荷的給定瞬时,应力强度σi或(τσкт)太于該瞬时前它所有的数値。
假定函数σi为单調地增加,即实际上符合所謂“簡单”加荷的情形,此
时所有外力由它作用开始起,似此于共同的参数增加。
在“簡单”卸荷的情形,即此时所有外力同时开始减少,同样正比于
它們的共同参数时(“被动”变形),彈性-塑性物体服从格尔斯特涅尔的
广义定律;在这种情形下,为了描述变形和应力减个的規律,采用綫性
彈性理論的定律。
在塑性理論的近似法中,最有效的是A. A.依留申的逐次近似法,
它被称为彈性解法[3]。在这种方法中,第一次近似可采用彈性理論中
相似問題的解(具有相同的边界条件和其他条件),因为这样在第一次
近似时,不論沿杆(板和其他物体)的长度或沿截面高度都出現彈性和
塑性区域的边界。这就能够在第一次近似中对該截面中每一点計算在
基本的塑性物理定律(4.10)中所列入的ω値。知道了ω的大小,就能够
用第一次規定的順序修正以前計算的应力分量,将最初的彈性理論基
本方程加以修正,可确定新的彈性和塑性区域的边界,新的ω数値和新
的应力,它們更加接近于眞实的数値。
只有当逐次近似値之間的誤差在許可的計算精确范圍內时,解彈
性理論問題的“彈性”过程才能結束,这个过程是迅速地收斂的[3]。

§4.1.塑性条件的特殊情形

254.試写出两种特殊情形下的塑性条件(4.13):平面应力状态和
平面变形(在xQy平面內)。
笞:对于平面应力状态:
150 第四章 塑性理論

在 条件下对于平面变形:

255.試比較平面变形(在xOy平面內)情形中所組成的塑性条件
(4.13)和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所得到的塑性条件;最大剪应力在任一
点保持为常量并等于τт,即材料剪切时的屈服极限。
答:根据上述两个假設所得到的塑性条件是一致的,仅相差一常数。第二种
情形的塑性条件可写:

如假定 ,則将完全一致;如假定 (原則上符合最大剪应力理論),則

根据两种不同理論所得到的塑性条件的右边部分将会差到 倍。

256.将塑性条件(4.13)用主应力写出幷研究两种特殊情况:a)

将这两种特殊情况中所写出的塑性条件和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所
得到的結果相比較。
答:上述两种情况的塑性条件相同地写为:
257.一圓形橫截面軸,承受弯矩(Ми)和扭矩(Mкp)的作用。当
材料在軸的最大剪应力点附近变为塑性状态时,試求上述两力矩之間
的比値。假定杆的材料为理想塑性的。用以下两种方法解題:由塑性
能量理論的覌点(4.13)和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
答:根据能量理論,軸中一点开始屈服的条件为:

根据剪应力理論

式中W——直徑为α的圓軸的截面相当抵抗矩, ——同一截面的极抵抗
矩。
§4.1.塑性条件的特殊情形 151

258.半軸为a和b的,椭圓横截面杆承受扭矩(Mkp)的作用,幷
在最小剛度平面內作用有弯矩(Ми)。就回答上題的問題,但符合于該
題的截面。
答:

259*.試証明一点的主应力可用同一点的应力分量表示为下列形
式:

式中σi和σср——被研究点的应力强度和平均应方,而所謂变形形式
的角度値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DH|——由同一点应力偏量分量
組成的行列式*)。
260**).試証明在平面問題中,滿
足条件:

图 95.
的傾角α,对应于某一截面bc(图95),其上总应力自該截面法綫的偏

*)参閲Г.Α斯米尔諾夫-阿利亚列夫的著作[61]和索科罗夫斯基的者作[6]第59—
61貢。
*)有关題260—262可参閱索科罗夫斯基的“松散介貭靜力学”,М—Д,1954。
152 第四章 塑性理論

角最大,而最大偏角由下列关系确定:

或者由下列条件确定也是一样:

260a.試証明上題具有下列关系:

和 ,式中
261.試証明如題260中所研究的单元体是松散介貭,并且对平面
bc的剪切处于极限状态,这一条件可写为: ,式中φ——

內摩擦角,c——粘着力,則通过主应力表示的同一条件具有下列形
式:

262.試用应力分量表示松散介貭(参閲上題)极限状态的条件。
答:

§4.2.杆件拉伸和压縮时的彈性-塑性变形
263.由七根截面相同,用理想塑性材料制成的杆所組应的系統,
承受着唯一的P 力(图96),試計算系統的彈性抗力极限(即当最大应
力杆中的应力到达材料的彈性极限时P力的数値)和系統的塑性抗力
极限(即当系統的变形无限增加时P力的数値)。
解:在彈性过程中,垂直杆的应力最大,杆的力为:

使該力等于彈性极限的力,即
§4.2.杆件拉伸和压縮时的彈性—塑性变形 153

图 96. 图 97.

图 98-99.
154 第四章 塑性理論

式中F——横截面面积,得到彈性抗力极限的表达式:

当所有杆件的应力等于屈服极限时,系統的极限状态开始。
在这情形下,由系統下結点的平衡条件得到系統的塑性抗力极限的表达式:

264.試比較有輻条的輪綫(图97)的彈性抗力极限Рynp和塑性据
力极限Рпл。輻条的材料为理想塑性的。

265.由悬挂在三根細杆及擱置在一个固定鉸鏈支座上的剛梁組
成的系統(图98),試确定其极限(破坏)載荷。制成杆件的材料拉伸图
具有有限的屈服平台;該图在强度极限部分內的特性坐标在图99上注
出。各杆的横截面不同(F1,F2,F3)。
解:当第三杆相对伸长的数値到达εb时,結构开始破坏;該瞬时第二杆的相
对伸长,相应为 ,因此,第二杆的应力为 ,第一杆(当 时)为

0.4σb。
这样,

着重指出,它与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不同,
破坏是在个別杆件的应力甚至尚未到达材料的
屈服极限时发生。
266.試計算图100所示系統中各杆
的力如杆件材料的应力和变形之間的关
系为幂数,即 。各杆的横截面相同
图 100.
并等于F。
提示:用△表示节点的下降,得到中間杆和边杆的相对伸长的表达式:
§4.2.杆件拉伸和压縮时的彈性-塑性变形 155

而力为:

这样,

由中央节点的平衡条件最后得到:

267.等截面杆的截面积为F,长为ι,两端剛性固定于墙壁內,承
受施加在距左端a处 沿杆軸的外力P作作用。
杆件材料的应力和变形之間的关系为幂数,即 。試求杆的
支座反力,即力A和B(图101)。

图 101.

解:由所給的变形規律得知 。左段 杆中的縱向力

(拉力),伸长为正,右段 杆中的纵向力: (压力),伸长为負。杆


变形时总长度不变的条件可写成这样:

由此

208.題267中所研究的杆,承受沿杆长按綫性規律变化的分布軸
156 第四章 塑性理論

向荷载作用,即距左端为x的截面上,縱向荷載 ,式中q*——

右端的荷载强度(图102)。
假定变形为同一幂数定律,即 。試求总荷載( )在杆支
座間的分配。研究当 和 的情形。

图 102.
解:在距左端为x的截面中,纵向力等于:

同一截面的相对伸长为:

杆的总伸长可由沿杆长积分相对伸长的表达式确定。
积分时必須考虑到:当根号下的表达式为負时,根的数値不应該采用虚数,实
际上为負的。因此,为了正确的解析写出总伸长,应分两部分积分:正的部分内
到 和負的部分由 到 。

按照 ,变形方程可写为:

进行积分,簡化后得到超越方程:
§4.2.杆件拉伸和压縮时的彈性-塑性变形 157

該方程的根可用选擇方法求出,它等于:

在彈性过程中,即当 时,得到:

当 时,确定A的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由此

269.具有固定端的等截面杆( 厘米2),承受主动力
公斤的作用(沿杆軸作用,如图103,a所示)。
杆件材料的拉伸-压縮图如图103,б所示。試用逐次近似法求杆
的支座反力。彈性模数 公斤/厘米2,强化模数
公斤/厘米2(拉伸-压縮图中第二段时傾角正切)。

图 103。

解:首先实行通常的彈性計算,即假定任一截面上的应力都沒有超过杆件材
料的此例极限。杆长不变的条件可写为下列形式:
158 第四章 塑性理論

、 ——长度为a的左段的相对伸长, ——长度为b的右段的
相对縮短。
将平衡条件 代入变形方程,在“零次近似”中得到:

吨和 吨(图104,a)。

图 104.

左段的应力为 公斤/厘米2(拉应力),在右段:

然而,根据拉伸-压縮图,与上述应力相应的有相当大的相对伸长和相对縮
短,即 (第一次近似)。但是,在这样的变形时,将不能保
持杆长的不变性,杆应伸长—数量:

为了消除上述伸长,或者可沿杆端作用纵向压力(自相平衡的),或者使杆冷
确等等。如由于这样附加的原因,杆将按彈性模数为E″″的彈性定律工作,則杆端
的虚压力(数値上等于对內的纵向力)可由下列条件确定:
即 公斤。
§4.3.靜定梁的弯曲.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 159

如在縱向力的“彈性图”(图104,α)上加上 图,則得到一修正图形,表示在
图104,б上,即左端的反力减小,而右端的反力增加。与新的反力相适应,得到杆
件截面中新的应力,即:

而根据拉伸-压縮图,将得到新的相对伸长和縮短,即:

重新計算杆的总伸长:

而根据新的伸长将有新的虚力(第二次近似):

这样,修正的反力为:

因为第一次近似和第二次近似之間的差别不大,所以下面可不作說明。

§4.3.静定梁的弯曲.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
270.矩形横截面 直杆在最大剛度平面内承受純弯曲。弯
矩(M)大于同一截面的极限彈性弯矩(Myпp),但小于其极限塑性弯矩
(Мпл)。研件材料为理想塑性的。
試求截面彈性核心的高度(a),幷确定当杆的彈性-塑性弯曲时杆
的曲率()和作用在杆上的弯矩之間的关系。
答:

*参閱[14],[21],[28]和[57]。
160 第四章 塑性理論
271試計算矩形截面的塑性抵抗矩,将它与同一截面普通的(彈
性的)抵抗矩作比較。計算矩形截面的承載能力(极限弯矩)。

272.試計算实心圓截面的塑性抵抗矩,截面的半徑为r,将它与
彈性抵抗矩相比較。同样对薄壁筒形截面(壁厚 ,式中r——平均
半徑)和菱形截面(对角綫尺寸为h和b)进行比較。
答:在第一种情形中 ;在第二种情形中 在第三种
情形中 。

图 105.

273.一矩形截面梁,自由地擱置在两支座上,在跨度中央承受集
中力p。相对于弯矩的影响来說可以忽略剪力影响承載能力的降低。
試計算梁对弯曲的彈性抗力极限(Pyпp)和塑性抗方极限(Рил)。确定
在极限状态中屈服区域的长度和屈服区域边界的方程式(图105)。
答:

屈服区域的长度在荷載作用处的每边各 ,彈性核心的半高 ,即在平

面弯曲中,彈性区域的边界是二次拋物綫。
§4.3.靜定梁的弯曲.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 161

274.矩形截面双支梁滿载均布荷载(图106)。試計算梁的塑性
抗力极限(qпл),屈服区域长度和它与彈性区域的边界的方程。
答:

即屈服区域用两个平面限制当

时,屈服区域消失。

图 106. 图 107.
275..一矩形截面梁,承受力矩为M的力偶弯曲,力偶矩超过了截
面对弯曲的彈性抗力极限,因此截面中开始塑性变形。假定木材对塑
性变形的能力仅在压縮区域內,試确定截面破坏力矩的数値。数据:木
材的压縮屈服极限为σсж,拉伸时的极限强度为σр。解下述情形的問
題:梁的材料是橡树松木和樺树,其拉伸和压縮时极限强度之比相应
地采取等于2.21,1.98和1.85。
解:符合于图107所示极限图的极限平衡力程可写为:
162. 第四章 塑性理論

設用符号

得到:

答:对于橡树 ,对于松木 ,对于樺树

276.在实驗室中會进行下列試驗:跨度 厘米和横截面为
厘米搁置在边緣的双支木梁,受弯曲而破坏,幷且破坏荷截(在跨
度中央)等于508公斤;試驗时,沿釬維的压縮是 公斤/厘
米2。
試計算木材拉伸时的极限强度,不进行断裂試驗。
答: 公斤/厘米2。
277.擱置在二支座上的矩形橫截面梁,在末端受有相等和方向相
反的力矩Ma,力矩的数値超过了該梁截面对弯曲的彈性抗力极限。試
确定該梁跨度中央的撓度。
解:应当由梁的彈性-塑性弯曲的微分力程出发:

式中 。經过二重积分后得到:

当 时(极限彈性状态),得到一般已知的公式:

而当
§4.3.靜定粱的弯曲.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 163

时,果然 。

278矩形横截面双支梁,在跨度中央受一集中荷载,并且荷載起
过了梁同一截面对弯曲的彈性拉力极限。試确定跨度中央的撓度(参
閱[14]第 16頁)。

图 108.

解:梁的計算分为三段(图108):而边处于彈性状态,中央处于彈性-塑性
状态。

彈性段的长度 ;此处撓曲軸的微分方程为:

式中

对于中段:

积分以后并利用边界条件:

得到
164 第四章 塑性理論

当 时(极限彈性状态),得到一般巳知的表达式:

时(梁中央截面的极限塑性状态,即所謂“塑性鉸”状态):式中对于矩形截面

得到:

在所求f的情形下,外力和沿梁中央截面分布的內力之間的平衡仍为可能。
在材料沒有强化能力的情形下,Pпx力的数値略为增加时,即意味着变形无限制的
增大。

与上題不同,这里对于极限靜力状态,撓度不等于无限大,因为在該情形中,
承截能力全部耗尽的状态只是在梁的一个横截面上(跨度中央)。

图109

279.矩形截面的金属悬臂梁,在自由端受极限数値的集中荷载,
即 (图109)。
試求杆的撓曲軸方程,計算自由端的撓度*)。
*)題279,284-285取自A.P,尔然尼采的著作[57]第39頁。
§4.3.靜定梁的弯曲.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 165

解:在 的段上,彈性-塑性曲綫初始的微分方程为:

积分后得到下列形式.

由 的条件,求出c1和c2.在 的段上,彈性曲綫初始的微分
方程为:

該方程的积分常数由彈性段和彈性-塑性段的联結条件求得,即当 时

有 , 。
答::

当 时, ,它此根据彈性材料通常計算所确定的极限撓度大到
2.22倍。
280.可使上題中所研究的彈性-塑性曲綫的微分方程:

具有为这样的形式:在外形上与彈性曲綫通常的微分方程相似:

式中标以

試問如根据式(a),彈性-塑性弯曲时撓度的計算具有怎样的可能
166 第四章 塑性理論

性?
答:可以用某一好象处于彈性状态的变截面梁,在純弯曲(即沿全梁的弯矩
为常量幷等于M ynp)条件下确定撓度的間題;代替处于彈性-塑性状态时等截面
梁的撓度的确定問題[8]。
281題279中的梁,处于极限状态中,因此可能产生这样的問題:
該題中撓度的計算是否有意义?由于支座截面形成所謂“塑性鉸时,
在理論上撓度是否不应該趋于无限大?試确定当梁甚至在极限状态时
具有有限变形的条件?
答:为了得到有限变形,必須要最大弯矩截面上荷重强度的数値等于无限大;
在所研究的問題中是遵守这一条件的,因为在“塑性鉸”的地方。作用有集中力(反
力)和集中力偶(支座弯矩*)。

§4.4.弯曲.应力和变形为冪数关系的情形
282.当梁的材料的应为和变形采用幂数关系 的情形时,
試导出梁撓曲軸的微分方程**)。
解:保留平面截面規則,得到距中性綫为z处釬維的相对伸长的表达式
和应力

由縱向力等于零的条件得到 ,它給出确定中性綫的表达式:

由平衡条件得到:

式中 —截面的 次慣矩***)(当任意的z为正或負时,函

* 参閱A.P.尔然尼采的者作[57]第41頁。
** 參閲[6]§7和其他。
*** 关于各种工程技术須城內所采用的高次矩可参閲[22]。
§4.4.弯曲.应力和变形为幂数关系的情形 167

数z 认为是正的)。
在微分形式中方程(в)改写为:

283.試求悬臂梁(图110)的橈度方程,悬臂梁承受均布荷载。梁
的横截面为矩形 。梁材料的变形規律为当 时的幂数。

图110.
解:假定的慣矩(在該情形中为三次)为:

彈性-塑性曲綫的微分方程(在主动載荷时)具有下列形式:

积分得到:

由固定处的条件求出:

最后,最大撓度为:

图111.
168 第四章 塑性理論

284.跨度为l的靜不定梁,具有二固定端(图110),在跨度內承
受横向荷載 的作用。梁材料的变形規律为:

試列出其初始的微分方程。
解:利用由題282得到的微分方程(B)。在支座上的条件为:
,它給出两个方程:

用下式代換跨度內的弯矩:

式中M o——由鉸支的靜定梁中已和横向載荷引起的弯矩,M a和M b——未知的

支座弯矩,除以 ,上述条件改写为:

285試利用上題的結果,計算具有两固定端的梁。該梁受均布荷
載q=常数,变形定律中的幂指数 。
解:由于荷載的对称性,得到 ,題284中的方程(a)为:

在該情形中,式中

(坐标原点选在跨度中央)。

設符号 , 时,,方程可写成下列形式:
§4.5.續(“彈性解”法.梁的彈性-塑性弯曲理論) 169

当根号下的表达式为負时,根的数値不应采用虚数,实际上它为負数。因此
最后一式的积分应分两部分:正的由零到 和負的由 到

。得到

簡化后得到:

用选擇法求得方程的根 ,这样,支座力矩为:

而在跨中

§4.5.續(““彈性解”法.梁的彈性-塑性弯曲理論)*)
286.横截面具有二对称軸的杆,承受純弯曲。梁材料的拉伸-压

图112.

*)参閱[3]第二章。
170 第四章 塑性理論

縮图用图綫給出(图112)并写成通常的形式:


式 ——材料的彈性模数, ——梁材料的拉伸压縮图中
相应綫段的比値。显然, ,即为变形度的某种函数,根据已知
的情形,它是对称函数。
試求横截面內任一点应力的表达式,确定弯矩(M )和杆的曲率
之間的关系。在作計算式的时候,希望分出那些具有与梁的“彈性
計算”中慣有形式的項*)。
答:保留平面截面假設。則 式中y——横截面上被研究点的坐标。

外力和被研究截面的內力之間的平衡方程可写为:

設用符号 ——截面通常的赤道慣矩, 。得到:

式中

ω是对于彈性解的修正,它决定于ω的数値,ω的数値預先是未知的。
287.試描繪出理想塑性材料情形中函数ω的章图。
*)参閲Н.И.Везухов,ЭффсктивБые методЫопределения дефорнацийстер
кнеймрдуuрyго-цдсстдчекомизтдбе, Известия Αртθкадомии,т,96,М,1956.
§4.5.續(“彈性解”法.梁的彈性-塑性弯曲理論) 171

图113

答:在理想塑性体的情形中,ω的数値由零到1变化(图113)。
288.試采用速决近似法(根据A.A.依留辛的彈性解法)証明題
286中(a)式的运用。
解:假定最初的过程中变形是彈性的,即 ,因而 ,在这样的
“零次”近似式中算出:

由梁材料的拉伸-压縮图可确定在第一次近似中,截面的那一部分(那里
处于彈性状态和那一部分(那里 处于彈性-塑性状态。对处于彈
性-塑性状态的截面上的各点,在第一次近似中可利用輔助图 計算ω(1)的
数値。对截面的各点配置ω(1),在第一次近似中可計算 ,即:

新的数値:

最后

其次,借助于拉伸-压縮图,根据ε(1)得到新的数値 (第二次近似),而根据
得到新的数値 ,新的数値ε2,然后得到 。
在ε(2)和:(1)(或 和σ之間)有重大差別的情形中,继續作进一步的近
似,通常沒有这种必要。
172 第四章 塑性理論

289.(題286,288續)。試証明Мω的积分也可表示为这样的形
式*):

式中

290.試証明上題中的Jхω可以解釋成一虛面积的赤道慣矩,該虛
面积由这一面积的单元 的条件确定,因此

試計算以下情况中的上述假定的慣矩:巳知的横截面是工字型(图
114),彈性区域和塑性区域的边界穿过翼緣,由于塑性区域的长度很
小,所以塑性区域的ω图綫可采用直綫,最大的値ω*在周边上。

图 114.

*)参閱170頁上的脚注。
§4.5.續(“彈性解”法.梁的彈性-塑性弯曲理論) 173

答:图114上表示出改造过的面积F,借助于它可得:

291.試証明梁的彈性-塑性横向弯曲問題的研究可用求得同一梁
彈性横向弯曲的問題代替,如假定該虚梁在各个截面中作用有实际的
弯矩(M),但梁本身具有变截面。試确定所述虛梁的慣矩沿梁长变化
的規律。
答:由表达式 .的相等可知:

292图115上所示之悬臂梁接近于极限状态。試用图解解析法
計算右端的撓度和轉角。

图115.
解:为了作虛力矩图,将梁的彈性-塑性段分为四部分,而彈性段将不分段,
計算結果綜合在下表內:Mф图表明在图115的下面。
自由端的轉角用Мф图的面积写成这样:
174 第四章 塑性理論

自由端的撓度可用虛力矩图的面积矩計算(在括号內写出各部分图形的平均
坐标,而各个梯形的重心近似地取在它底的中央):

注:梁的长度增加0.1a,即支座截面的弯矩到达极限弯矩(Mид),在自由端
的撓度增加到 倍(参閱題279)。

293.当杆的截面內同时产生两个弯矩(对于截面的第一根主軸和
第二根主軸的弯矩M x和M y)和纵向力的情形中,試根据平面截面規
則导出彈性解法的公式。
假定截面是非对称的,截面中的坐标軸选擇通过重心和沿主軸方
向。

采用 井代入平衡方程:

得到:

式中标以
§4.6.环和管的彈性塑性軸对称变形 175

朋朋, ,式中

用彈性解法解問題与題288相拟;首先实行通常的彈性計算,即設 ,

, ,这就有可能根据σ—ε图,根据零次近似中所

采用的σ計算 知道了 和 就能計算 等等,因


而也可計算 等等。

§4.6.环和管的彈性塑性軸对称变形
294.試計算題118中圓管的塑性抗力极限,即管內的最小气体压
力,在該压力作用下,圓管的金属全部变为塑性状态。采用最大剪应力
理論作为計算理論。假定管的材料为理想塑性的,即无强化能力。屈
服极限为:

答: 公斤/毫米2。塑性抗力极限对彈性抗力极限之此为

295.上題的圓管承受气体压力,气体压力等于塑性抗力极限,試
作正应力σi和σr(徑向和切向的正应力)沿筒壁厚度的分布图。
答:图116表明按下式作出的所求图形:

296.試确定題294的圓管管道內火药气体压方的数値.在該压方
下,塑性变形傳播到半徑 毫米处。試作主应力沿管厚的分布
图。根据第三理論(最大剪应力理論)进行計算。
176 第四章 塑性理論

解:所求压力为:

式中

图116,

图117.
塑性介貭在彈性壳体上的压力用下式确定:

在自前的情形是 公斤/毫米2, 公斤/毫米。在彈性区域内,应力


按下列公式計算:
§46.环和管的彈性-塑性軸对称变形 177

而在塑性区域內

图 117表示出所求图形。
297—厚壁球形容器。承受一种內压力作用,試計算其彈性抗力
极限(即内压力的数値,在該压力下,在球的最大应力的点,計算应力达
到彈性极限)和塑性抗力极限(即內压力的数値,在該压力下,壳体体积
的全部到达塑性状态)。
采用最大剪应力理論作为計算的强度和塑性理論。
数据:球体內半徑 厘米,外半徑 厘米,材料的屈服
极限 公斤/毫米2。
答:彈性抗力极限(根据第三强度理論)为:

式中 ,

塑性抗力极限为:

298.圓筒形管的厚为 ,处于軸对称的徑向外压力pb和徑
向內压力pa的作用下,圓管承受平面变形 并由形状改变能量
理論的覌点,它处于塑性抗力极限状态。試列出徑句正应力στ,切向
正应力σt和軸向正应力σz的表达式。忽略材料的强化*)。

式中 ——在內表面上的徑向应力。

*)題 9298—305由И.К.斯尼特科提供。
178 第四章 塑性理論

299.—厚壁圓筒,承受軸对称的均勻內压力pa,試比較下列各量
的数値:
a)按τmаx和τοкт理論得出的彈性抗力极限 Pa,yupo
σ)不考虑强此时,按上述同样的理論得出的塑性抗力极限 ра,пл,
作出与該情形相应的σт,τmаx和τοκт图。
原始的数据为:彈性极限 公斤/毫米2,屈服极限
公斤/毫米2,外半徑和內半徑为 毫米, 毫米,由軸向变形
受到限制的条件得到的軸向应力为 。
答 a)pa,ynp相应为21公斤/毫米2和24公斤/毫米2,б)рa,дл相应为42
公斤/毫米2和48.5公斤/毫米2。
公斤/毫米2(在左边), 公斤/毫米2(在右边)的图形在
图118上給出。
300如果在确定σz时,引进材料不受挤压的条件,則上題的两种
情形中,τοкт是否为常量?
答:根据τmах理論得到变化的τοкт图,τmаx图保持不变;在τοдт理論中則先
全相反。

图 118.

301—厚环(內半徑为a,外半徑为b)承受均勻的徑向內压力pa。
試求当所有管的厚度到达塑性状态时pa的数値(环的塑性抗力极限)。
計算时采用形状改变能量理論,忽略材料的强化。
解:由平衡方程 和塑性条件 中消去切向正
应力,得到微分方程:
§46.环和管的彈性-塑性軸对称变形 179

为了将它化为可积分的形式,将右边部分的平方根用下式代替:

其中α——用逐次近似法选擇的乘数;当 时,它大約等于0.25;当
时,大約为0.3,当 时,大約为0.4。
微分方程的积分为:
式中

答:

302.圓筒形厚壁容器承受均勻法向压力强度Pb,pb作用于底部
和側面。

試利用形状改变能量理論:a)确定塑性抗力极限(рb,пл),б)計算
彈性抗力极限(Pb,ynp)。数据: ,其中b和a——圓筒外半
徑和內半徑;в)将Pb,nл初彈性抗力极限Pb,ynp相压鉸;г)作σr,σt,
τmаx,和τοкт图。設 常数,并忽略材料的强化。
解:a)联解塑性条件和平衡条件所得到的微分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用近似方程代替它:

其中 ,它們是在遵守下列边界条件时:
当 时 ,

当 时 ,

用逐次近似法求出的。
微分方程的积分为:
180 第四章 塑性理論

б)在 时,逐次近似(通常由 和 开始)給出:

由a),代以 ,求得:

B)

(危險点在內表面)。

图 119.

г)σr,σ i,τ mаx和τοκт图在图119上給出,并且根据平衡条件有:

式中

注意:1)在厚度中央,τοкт的坐标(由于微分方程的近似性)較之准値有4%

的誤差。2)将微分方程右边部分的平方根用另外的近似式,例如 代替
时,可导出同样的图形(此处 )。
303*.假定圓筒形管横截面中的軸向应力在圓管仅存在有一种內
压力pa作用时为常量。就利用形状改变能量理論列出确定塑性抗力
极限的微分方程。忽略材料的强化。对于 的情形計算
Рa,пло
答:微分方程为:
§4.6.环和管的彈性塑性軸对称变形 181


中式 中

一般积分为:

当 和 时得到 和 , 。

304*試利用題303的解,根据形状改变能量理論和最大剪应力
理論求出当 时厚环ра,лл的数値,作σт,σt,τmаx和τοкт图。
答:根据τmаx理論

根据形状改变能量理論(当 时)

图120.
这时,精确微分方程不能得到滿足,大約差2%,如假定 ,边界条件几
乎完全符合,那么 应力图在图120上給出。
305.試証明厚壁球体在承受均勻經向压力:Pa——內压力,Pb——
外压力的計算問題中,不論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或形状改变能量理論
所組成的塑性条件,均可得到相同的結果。不考虑强化。
解:根据形状改变能量理論所得到的塑性条件为:

經过代換
182 第四章 塑性理論

与根据τmах理論所得到的条件完全一致。
答: ,式中 当 时,即在內表面上的徑向应

力.
306.由內半徑为 厘米,壁厚 毫米的銅管及壁厚
毫米,紧紧(无阻碍)套在銅管外面的鋼管所組成的組合筒,自內
部承受气体压力。試确定气体的压力,在該压力下,其中一管的应力到
达該管材料的彈性极限;同时确定气体的极限压力,在該压力作用下,
应試为筒的承载能力耗尽。
在确定上述圓筒的彈性和塑性抗力极限时,不考虑軸向应力(假定
本身承受沿筒軸方向的气体压力的底不直接与筒連系)。
材料的数据:鋼管:

銅管:
解:因为銅管外表面和鋼管內表面的切向变形相同,所以在彈性过程中可
认为它們的应力象它們的彈性模数一样成此例,即 这样,当 公
斤/毫米2,相应地 公斤/毫米2时,圓筒到达极限彈性状态。
在圓筒縱向截面的平衡方程可写成下列形式:

这样,圓筒的极限彈性抗力为:

在极限塑性状态中,各管的切向应力可采取等于管材料的屈服极限。則塑性
抗力极限为:

307試問如上題的圓管在銅管外表面和鋼管內表面間存在有初
空隙时,对彈性和塑性抗力极限的大小有何影响。
答:对塑性抗力极限沒有影响。
308*)厚壁管在軸对称并为平面变形 的情形时,巳知管

*)參閱[6]第二章。
§4.7.塑性理論中的平面問題 183

材料的变形規律为 ,試証明管中徑向应力和切向应力的表达
式可写为下列形式:

以及剪切变形和管內压力p的关系具有下列形式:

中γa,γb和γ——在管的内表面( ),外表面( )和中間层(距


管的中心为r)的剪切变形,并且同样存在有关系:

309.就将上題的結果应用在变形規律为下列形式的情形;

答:

§4.7.塑性理論中的平面問題
310.对于平面变形和理想塑性材料的情形,已导出全部仅包含应
力分量的塑性理諭方程。方程式用直角坐标写出。試証明联立求解上
述方程的結果可得到下列仅包合一个剪应力函数的偏微分方程:
184 第四章 塑性理論

6

§4.7.塑性理論中的平面問題 185
186 第四章 塑性理論

根据圣維南条件,式中 ,根据能量理論

311对于平面变形和材料无强化的情形,巳导出板坐标中的全部
塑性理論方程。試証明如上題一样,求解三个基本方程(两个平衡方程
和一个塑性条件)可得到仅包含剪应力的方程;該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312a-e独立练习例題

上面(表6)引进塑性理論一些問題的解(平面变形,理想塑性材料)
并写出应力的公式。
建議讀者:
a)檢查所写出的应力公式是否滿足塑性理論的方程(平衡微分方
程和塑性条件);
б)确定边界条件。
注:用k表示塑性常量,即ασт(如遵循圣維南假設,式中 ,如根据有关

塑性原因的能量概念, )。

答;在所有引进的情形中,全部平面变形情形下的塑性理論方程得到滿足。

§4.8.杆的彈性-塑性自由扭轉

313半徑为r的圓形横截面杆,一端固定于墙壁中,另一端承受
力矩为M 的扭轉力偶作用。試計算力矩M ynp为怎样的数値时,截面
到达极限彈性状态,力矩Млл为怎样的数値时,截面的承载能力将完
全耗尽。假定材料为理想塑性的,扭轉时的屈服极限为τтο
如扭矩的大小在Mynp和Мпл之間时,試建立彈性核心半徑(r1)
和端截面扭轉角的表达式。
§4.8.杆的彈性-塑性自由扭轉 187

314.上題中的杆件,如在外扭矩M 大于扭轉彈性抗力极限,即
时,将扭矩卸去。試計算杆件的殘余扭轉角:
答::

315.試确定具有固定端的圓軸,当承截能力全部耗尽时,极限轉
动力矩的大小(图121,a)。

图 121.
答:极限扭矩图表示在图121,a上,由此

316.試計算等圓截面杆的极限轉动力矩的大小,极限轉动方矩表
示在图121,б上。
解:由极限扭矩图的研究得知 (极限平衡条件);即:
188 第四章 塑性理論

中間两段仍未充分利用,为此,为了使它們具有等同的极限强度儲备,須减小
这两段的截面。
317*) 試証明在連系剪应力和剪切角的变形規律的最一般的情
形中,即 ,式中f(γ)为任意巳知函数,当半徑为r1的圓形橫
截面杆扭轉时,扭矩(Mкp)和单位长度上杆的扭轉角(扭轉角强度)(a)
之間存在着下列关系:

318.如杆材料的剪切图近似为 ,則怎样写出M,p和圓杆
扭轉角强度的关系?
答:

319.长度为ι的圓形横截面杆,其两端剛性固定于墙壁中,承受
外扭矩M作用,扭矩作用在距左端为a处 ,杆材料的变形規律
为: ,試列出支座力矩的表达式。
提示:解决問題的方法与解題267的方法相似。

答:

320.上題中所研究的杆,承受分布扭轉荷载作用,荷载强度在距
左端为X处的截面上写成:

式中m*——右端的扭轉力偶强度(图122)。对料的变形規律用以前
的,試計算支座力矩。研究 的情形。
*) 有关題317—319 可参閱[6]第四章。
§4.8.杆的彈性-塑性自由扭轉 189

图 122.

答:与題268相似,得到

321.題319中所研究的杆(图123),由某种材料制成,材料的剪
切图如图123所示。数据:杆的直徑 厘米,外扭矩 吨.
米,假定的屈服极限 公斤/厘米2,剪切模数

公斤/厘米2,强化模数 公斤/厘米2; 。
。試 計

算支座力矩。

图123.
190 第四章 塑性理論

解:用相似題269的逐次近似法解題較为方便。根据“彈性”估算

杆上各段与它們对应的周边“彈性”应力为:

根据剪切图(图123),与这些应力对应的剪切角为 ), ,相
应地,左段的相对扭轉角为 ,右段的相对扭轉角为
。但在这些扭轉角的情况下,右端相对于左端沒有扭轉角的条件不能实
現,因此得到:

显然,为了消除上述“轉动”,应該在彈性力矩图上加上沿杆长为常量的虛扭
矩图。在計算的方法中,虚扭矩为根据彈性理論确定,例如

支座力矩的修正数値为:

与新的支座力矩适应的新的“彈性”应力为:

根据剪切图,新的剪切角数値和杆各段新的相对扭轉角数値与这些应力数値相适
应,即(参閱图123):
§4.8.杆的彈性-塑性自由扭轉 191

在这些扭轉角时,变形的連續条件又不能实現(虽然在很小的程度上),因为具有
异于零的积分値:

新的虛扭矩数値为:

在第二次近似中,修正的支座力矩为:

以下的近似給出:

此时可以停止計算。
322а-з.独立练习例題。
对于表7中所述圓截面杆,具有两个不能轉动的固定端,承受扭轉
荷载的情形中之一种,要求:
a)解靜不定問題,即計算支座力矩;
б)求出扭轉角最大的截面,并計算該扭轉角。
在表中除有杆件的荷載圓形外,还指明了該杆材料的变形定律,即
剪应力和剪切角的关系。
建議根据彈性解法解問題,虽然在例題322г,322д中能有有效解
而不用逐次近似法的尝試。
注:a)在許多問題中的数据是这样:杆件一部分变形发生在剪切图的第一
段,即在彈性范圍內,而其余部分在图的第二段(塑性范圍)。因为这个緣故,必須
首先对杆的彈性和塑性边界的最初出現进行彈性計算。在这种情形下,可以广泛
地利用“横杆法則”,例如,題322д中左确的支座力矩可由下列关系式确定:
192 第四章 塑性理論


§4.8.杆的彈性-塑性自由扭轉 193
194 第四章 塑性理論

б)題 在求支座力矩方面是一般靜定的,因而在这些問題中,彈性和
塑性段的边界立刻可精确的确定。
B)在所有問題中,杆的半徑 厘米,剪切屈服极限(假定的) 公
斤/厘米2。
323*)試根据著名的“沙堆”比拟,对半徑为R的圓截面杆,同样
对环形截面杆(内半徑为a,外半徑为b),列出极限扭矩的表达式。

答:对于实心圓截面 ,对于环形截面 。

324試利用“沙堆”比拟,求
正方形截面(正方形的边为a)和
矩形截面(边为a和b,其中 )
的极限扭矩。
笞:对于正方形 ,
图 124.
对于矩形 。

325.試計算接近于椭圓形(图124)并用下列方程确定的椭圓形
横截面的极限扭矩:

式中a——x軸和周边切綫間的夹角。研究当 的情形(参閱[6]
第106貢)。
::

3226.試証明 有不变壁厚ι的薄壁閉合截面,在扭轉时的彈性抗
力极限和塑性抗力极限相同(假定材料为理想塑性的,而彈性极限和屈
服极限相同)。借助于““沙堆比拟”进行証明。
答: ,式中Ω——由閉合截面中綫圍成的面积。

*)題323—328可参閱[6]§25。
§4.8.杆的彈性-塑性自由扭轉 195

327*試証明上題中的薄壁閉合截面,如具有变壁厚时,則該截面
的塑性抗力极限将和彈性抗力极限不同。
答: ,式中Ω——由离截面外周边

的距离为 的曲綫圍成的面积(图125)。
328.平均半徑为R和壁厚为t的
薄壁管,受力N拉伸和力矩M扭轉。
試确定在极限状态中N 和M 之間
的关系。管的材料为理想塑性的。用
两种方法解題: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
和根据能量理理。 图 125.

答: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 得到下列关系:

式中

根据能量理諭 ,因而得到;

式中

329.半徑为R的圓形横截面杆,同时承受拉力N和扭矩M作用。
N和M互成此例地同时由零增至极値(簡单加荷的情形)。
試确定在极限状态中N和M之間的关系。
解:塑性理論的初始方程为:
196 第四章 塑性理論

式中 (根据古別尔密澤斯条件)或 (根据圣維南条件)。几何关系(考
虑到横截面沒有翹曲)为:

答:

式中

§4.9.塑性体鐵粗时的流展性

330.一塑性体被剛性平行面压縮,并且已知它們的接近速度 。

在平面图中(图126),塑性物貭的周边随着变形λ的增长而改变,
此周边 在最初的瞬时內为任意的。
試利用AA.依留辛的著述[30],列出周边的流展方程。
提示:假定表面的接触摩擦等于鐓粗材料的剪切屈服极限,并且周边向法綫

图126.

* 該題的詳細解由納达依提供,参閱[57]第115頁。
§4.9.塑性体鐓粗时的流展性 197

方向自由流展,A.A.依留辛[30]得到М点流展速度的下列表达式:

式中R——同一M点的曲率半徑, 变形度,ho——塑性层最初的(在鐓
粗前)厚度,而ro的大小用下列方法求得。如B为曲率中心,而C1C2是所謂极限
沙堆的“棱迹”,則 (参閱[30])。
答:

此处F——所研究瞬时的周边方程。
331.(題330續)一塑性体在两剛性平行面間压縮,在最初的瞬时
被对称周边限制(图127)。Ox为对称軸;周边具有两个最大的曲率中
心(C1和C2)。試簡化上題的初始方程并得出为变形度的函数的周边
方程*)。

图127. 图 128.
提示:在这一情形中,棱迹是連接上述曲率中心的直綫,rο的大小可明显的
表示出。在流展方程中应設 ,其中横軸与对称軸(因而与棱迹)
重合,那么可利用与 有关的問題的主要簡化(参閱图127)。

* 題331—335的詳細解可参閱[12]。
198 第四章 塑性理論

答::

332* 在两剛性平行面間压縮的塑性体,在最初的磷时,即当
时,具有半軸为a和b的椭圓形周边(图128)。要求得出周边的流展
方程。半軸的最初尺寸为: 毫米, 毫米,最初的厚度为
毫米。
試計算当由于鐓粗的結果有 时,新
的半軸尺寸。
提示:应該求出形式为 的流展方程的特解,式中函数φ和ψ仅
与λ有关。
答:最初的椭圓形周边的流展方程具有下列形式:

和从前一样,式中 ——塑性层最初的高度,h——在变形过程中所具有
的高度。

对于上述問題条件中的最初和后来的厚度 相应有
毫米, 毫米。
图129上兼有最初的椭圓形和当 时所获得的图形。

图129. 图130

333*.在两粗糙表面間压縮的塑生体,具有接近于圓的初始周边并
用下列方程描繪其变化程度(图130);
§4.9.塑性体鐓粗时的流展性 199

試求周边的流展方程。当 ,变形度 时;
作流展图。
提示:在这种情形下,基本力程假定为綫性,其一般解是困难的。轉到极坐标
系,求形式为 的解組是方便的,式中ε——微小参量,它的平
方在以后可以略去。
結果得到ρ1和ρ2的方程,其形式为;

答:对于已知的最初周边,得到流展規
律为下列形式:

图131表示出变形前和变形后給出的
周边。
334*在最初的瞬时,鐓粗平面图
中对称周边沿横軸向右无限扩張,并 图131.

用方程为 的拋物綫限制(图132)。此处横軸与对称軸

重合。
試列出周边的流展方程。
提示:首先必須証明半限制区域流动方程(題331)的正确性,幷求出下列形
式的特解:

式中φ和Ψ参閱題331。
答:流展方程为:

图132,б表示出最初的周边和当 时所得到的周边;此的

335*.在最初的瞬时,鐓粗的周边为无限的楔形,其方程为
200 第四章 塑性理論

图132.

图 133.
§4.9.塑性体鐓粗时的流展性 201

;此处横軸与对称軸重合(图133).

試研究关于楔形区域,即具有角的边界点的区域的流展問題。
提示:应該求出題330的方程的特解为下列形式: ,式中函数φ和
仅与λ有关。
答:塑性体的边界是直綫方程,写成:

336.試利用A.A.依留辛的所謂沙此拟[30],建立为压縮塑性体切
必需的总力的計算式(A.A.依留辛問題)。
答:

式中σs——被鐓粗塑性物质的屈服极限,F——給定瞬时周边的面积,V——在平
板上用压縮体周边所限制的沙堆的体积,υ——沙的內摩擦系数。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理論概述
1.塑性理論的近似方法广泛地和用了应用彈性理論特有的全部假
設(参閲第三章,第116—117頁)幷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例如:布勃諾
夫-伽辽金的方法,巴普柯維奇的方法及其他。
与彈性理論問題相比,塑性理論問題的最大困难是有时不得不导
致甚至平衡微分方程本身的近似組成,塑性条件等近似图形(參閱
§5.1),边界条件的近似列出。
2 塑性理論最簡章的問題是极限荷载的确定,如此时結构的材料
可确够精确地近似于理想塑性图。則在該荷載作用下,給定的截面或
給定的系統的承载能力巳經耗尽。“塑性鉸”概念的引用(和表示个別
截面的承载能力全部耗尽的各种对它的修正),由二个这样的鉸形成到
另一个这样的鉸形成时,材料在这两个鉸的范圍內好象处于純彈性状
态的假設(关于“塑性鉸”瞬时进入的假設),将系統承载能力的計算問
題归結为某些瞬时可变机动鏈平衡的基本問題(参閱題360—370)。

§5.1.近似平衡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
337*).—棱柱形鍛件,其尺寸 ,在两粗糙平面間无寬展鐓粗
(图134)。
由于鍛性高度和它的长度相比很小,故假定应力σх与坐标y无
关。采取沿鍛件高度变化的剪应力τхy在 处自然为零値,而在

处具有士r値,即在接触平面上的剪应力数値。試問怎样写出

*) 題337—341取自E.П.参科索夫的著作[70]。
§5.1.近似平衡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 203

图134.

平衡微分方程?
提示:由零到 积分(1.01)中的第一个方程,幷考虑到所作的假設,得到

3338.楔形鍛件在傾斜平板下鐓粗,进行鐓粗时无寬展,已知α角很
小(图135)。試利用极坐标中的巳知平衡方程,但由于角度很小,假定
应方σr和σ。与θ无关。試求近似平衡方程。
答:

式中τ——接触面的剪应力。

图 1
35

204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339.在平面变形的情形中,有时采用近似塑性条件 代

替巳知的塑性条件 ,式中 ,即假定忽略剪

应力分量τху,将σх和σy当作主应力。
試計算在利用近似条件时所允許的平均誤差和絕对誤差,这些誤
差决定于此値 ,式中 。

研究当 时的情形。
答:平均誤差用下列公式表示:

当 时,平均誤差超过10%,而絕对誤差达到30%。

340.試問在怎样的比値 下,利用另外的近似条件,即:

代替上題中所指出的近似条件是适宜的?
答:当 时。

341.試問在平面变形的情形中,当 为怎样的比値时,利用

題337—338中所引进的近似塑性条件将給出最大的誤差?
答:

342.在梁的矩形横截面(尺寸为 )上首先有弯矩的作用,然
后,不去掉弯矩,在同—截面上加上剪力的作用,剪力使截面承载能力
耗尽。試确定在极限状态下弯矩(M)和剪力(Q)之間的关系。梁的材
料为理想塑性的,屈服极限为σтο解題时假定弯矩的数値大于极限彈
性力矩,因此由于一个弯矩的作用,橫截面的一部分已变成塑性状态*。
*) 題342,343,346,347取自[8]和 статьи“ Влияние очередности действия
внешнихнагру3ок нанесущую сдособдость”,Иввестия Αрт.академии,т.81.M,
1954.
§5.1.近似平衡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 205

解:极限單性力矩 ;当 但小于极限塑性力矩

时,截面分为三部分:中央为彈性的,两边为塑性的(图136)。彈性层的半高
。在彈性区域的范圍內正应力为:

图 136-137-138

假定以后剪力作用在截面上时在早先(由于力矩)形成的塑性区域內应力状态不
改变(图137);那么,应該平衡剪力的剪应力仅能在最初(由力矩引起)的彈性区域
內分布(图138)。
在塑性条件为 时,根据最大剪应力理論式中 ,根据能量理
論 ,由平衡条件得到:

积分后得到所求的关系

343.在題342所研究的矩形截面上,首先有剪力作用,然后加上弯
矩,該弯矩使截面的承載能力耗尽。試确定极限状态中Q和M 之間的
关系。解題时假定由剪力引起的剪应力的分布在对截面加上弯矩的情
206 第五章 塑性理載中的近似解

形下沿截面高度不变。
研究当由剪应力引起的剪应力

的情形。
解:根据图139表示的应力图,得到

积分后得到:

图139.

344.在題342—343所研究的矩形横截面上,同时有弯矩和剪力的
作用(簡单加荷情形)。横截面中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在給定的剪力
値下服从于弯矩最大的条件*)。

*) 該題如詳細解可参閱A .P.尔然尼會的著作[57],第146—149頁。
§5.1.近似平衡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 207

答:

上述两方程給出极限状态中Q和M的关系,它用λ表示为参数形式。
345.上題中的矩形截面,用剪力和弯矩簡单加荷,解題时假定在
响塑性状态时应力分量之閲的关系与彈性阶段最后瞬时同一分量的
关系相符合*)。

提示:設 并服从于塑性条件 .

注:外力作用的順序对矩形截面梁的承載能力影响很小,犹如关于截面上应
力图特性的各种假定对极限状态中弯矩和剪力之間相互关系的影响很小一样(参
閲題342的脚注)。

346.在半徑为a的圓形橫截面杆上首先有纵向力N作用,它在横
截面上引起的正应方小平σт,然后加上扭矩使杆的承载能力耗尽。試
确定在极限状态中N 和Mкp的关系,假定扭矩不改变截面中由纵向力
引起的(在扭矩作用以前)正应力分布。試将上述假定下的解和同—問
題的精确解相比較[参閱題329]。

347*.試确定圓形横截面在弯矩和扭矩联合作用下的承載能力。
研究这样的情形:在截面上首先有小于极限彈性力矩的弯矩作用,然后
加上扭矩使截面承载能力耗尽。解題时假定,在以后加上扭矩时,由弯
矩产生的正应力不重新分布。
* 問題的詳細解参閲H.K.斯尼特柯的著作[63]。
208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提示:图141,а和141,б上为最初的应力图,其中

极限平衡方程为:

(答案参閱題346)。

图140-141.

348.圓形横截面杆首先承受扭矩作用,扭矩的数値大于极限彈性
力矩但小于极限塑性力矩,然后加上弯矩使截面承载能力全部耗尽。
試确定极限状态中M和M kp的关系。
答:图143,a和143,б表示出最初的图形。

图 142—143.
§5.1.近似平衡方程和近似塑性条件 209

349* 一般的矩形截面双支梁在受到作用于跨度中央的集中力产
生横向弯曲时,塑性鉸自然可能在荷载下的截面中形成,通常在塑性鉸
形成以前,边緣釬維已形成塑性状态。但是在剪力很大的情形中,屈服
由中性层开始。試确定在怎样的条件下导至根据图144和有时根据图
145所引进的图形形成塑性鉸*)。
答:第一种情形为当 时,第二种情形为当 时,式中

图144

图145.

*) 問題的詳細解可参閱[16]。
210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rο——塑性鉸截面內中性軸上的相对剪切,ε1——同一截面的相对伸长。

§5.2.靜不定梁和剛架的承載能力

350 图146所示之梁由 的工字鋼制成,試許算其极限荷


載。数据:屈服极限 公斤/厘米,截面的塑性抵抗矩

厘米3。解題时假定材料为理想塑性的,忽略剪力使承载能力降低的影
响*)。

图 146. 图147

解:在极限状态中,塑性鉸在固定端和跨度內距左支座为x的截面中产生(图
147)。距离x由下面的条件确定,即在該截面的弯矩也等于极限弯矩,即
公斤.厘米。初始的方程为:

由此 吨/米。
351.試計算图148所示梁的极限荷载。

图148.

*) 題350—3555引自[53]。
§5.2.靜不定梁和剛架的承載能力 211

答: 吨/米。
352.一截面分段支化的梁(图149),試确定其极限荷載。采用与
題350相同的假設; 公斤/厘米2。
答: 公斤。

图149.
353.图150所示的梁,其数据由題352得到,試确定Pupo
答: 公斤。

图150.
354.試确定图151所示的連續粱将按怎样的順序产生塑性鉸,并
求許可荷載强度。数据: 公斤/厘米2,要求的强度安全系数
。确定截面的承載能力时不考虑剪力。
212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图 151.

图152.
解:首先实行通常的彈性計算(图152,a),根据計算,塑性鉸首先在支座E上
出現。
研究新的計算图形,它在E点消除了轉角約束(图152,б)并且
—10.6吨.米,在继續增加荷載时,求得最危險的截面将为支座C上的截面,幷且
。在与 相应的荷載下出現第二个塑性鉸。
此后,梁丧失继續承受增加荷載的能力。这样, 吨/米,
吨/米。
355試求两鉸剛架(图153)的极限荷載。剛架由矩形截面
厘米)杆組成, 公斤/厘米2。忽略縱向力和剪力的影响以及丧
失稳定的可能性。
答: 吨。
§5.2.靜不定梁和剛架的承載能力 213

图153.

356*).試确定簿环的承截能力,
薄环处于一个徑向集中力和平衡它的
特別的周边切向力作用下(图154)。
試按照荷载的增加确定塑性鉸形成的
順序。在計算截面的承载能力时忽略
截面中縱向力和剪力的影响,即根据
式 确定截面中的弯矩。
解:首先对两次靜不定系統(由于对
称)实行通常的彈性計算,确定出(图155)
最大弯矩是在荷載作用下的截面中并等于
r。因此,在該截面上第一次形 图154.

*) 参閱вЫп.81 И3ветий Αрт.ииЖ. акад. статьIюВ. В. Берееикова.


214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图 155.

成塑性鉸。由等式 求得荷載的数値 ,在該荷載

作用下形成第一个塑性鉸。其次,根据新的計算系統(已失去一个轉角約束)
图155),实行通常的彈性計算(現在已經是一次靜不定系統),这样計算可确定最
犬弯矩将同时在两个截面內,截面用 确定使这些截面内的弯矩等于
极限数値,求得荷載的数値 ,此时,該系統变为靜定系統(具有三
个鉸鏈)。
为了使系統丧失稳定,仍选擇这样的荷載,此时,在用 (图156)决定的截
面中,弯矩也达到极限数値。这时 。

357.—无限长梁,由彈-塑
性材料制成,但材料无强化(截面
的彈性剛度为EJ,梁材料的屈服
极限为σт),粱固定在綫性-非蓮
系的彈性地基上(地基系数为c),
幷在中央部分受一集中力P

(图157)。試确定在p力为怎样
图 156.
的数値和在梁长的何处形成第一
个塑性鉸,在怎样的荷載和在那一个截面形成第二个塑性鉸等等。
§5.2.靜不定梁和剛架的承載能力 215

图157.

假定彈性地基无塑性能力。
解:第一个塑性鉸在荷載下的截面中形成,此时荷載 式中
和 。在以后的阶段中,梁如向一在中央具有鉸鏈并在鉸鏈

处有力矩 的无限长梁一样工作。第二个塑性鉸同时在力的左边和右边
距力为 的地方形成,相应的力为

在继續增加荷載时,第二个塑性鉸将向荷載作用点方向移动,并且在另一方
的截面由于卸載而使塑性鉸将停止产生。这样,在梁中第三个塑性鉸将不再产生。
在該題中将不存在系統的极限状态。
358改变上題中的条件,假定梁的地基也是理想塑性介貭,屈服
极限为 。解題时假定在梁的第一个塑性鉸形成后,地基础变为屈服
状态。

解:当梁和地基为彈性阶段时,荷載下的撓度 。第一个塑性鉸形

成时,撓度为 ,而地基反力 。根据問題的条件 式


中b——梁寬。

在极限状态中,根据图158所示力的图形,在应該形成第二个塑性鉸的截面
中将有 ,
216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图 158.

,由此 和 .
359.一靜不定梁,左端剛性固定,右端为鉸支,在跨度中央受一集
中力P(图159,a)*)。

图 159.

*) Α.Д.Поспелов, упруто~пластический изгиббалок, Москва 1957。


§5.2.靜不定梁和剛架的承載能力 217

梁的截面为矩形,寬度为b,高度为h。梁的材料用图形表征,它滿
意地近似于由两根直綫組成折綫(图159,б)。图形第二根折綫的方程
具有如下形式: 式中 , ——材料

的强化参数。
要求确定梁的固定端和力p作用处的曲率和弯矩。条件如下:
,式中P ynp——梁的变形尚为彈性时力的最大値, 。
提示:如利用彈性解法,則截面中虚力矩ΔM的表达式将具有下列形式:

式中 为杆的曲率。

注意到 ,式中 ——划分截面彈性和塑性区域的边界,得到:

这样,将得到:

式中 ,

答:零次近似(彈性計算):
在固定端的截面中

在跨度中央 ;

第二次近似:
在固定端的截面中 。; ;
218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在跨度中央 ; 。
第三次近似实际上可认为是足够精确的。
所得的答案对于具有任意截面尺寸b和h的矩形截面是正确定的。
注:弯矩較之彈性計算改变是不大的,而曲率显然增加。

§5.3.弯曲板的承載能力*)

360.一多边形板(图160),原成h为常量,試确定其破坏荷载,将
它用集中力P的形式表示,集中力作用在O点。假定板的材料为理想
塑性的,屈服极限σт为已知。
当到达其承载能力时,該板变为一几何可变系統,相应的破坏形式
由A.A.格沃兹杰夫(參閲[21])作出是一角維体,其頂点在O点棱边为
由頂点到支承周边的柱形流动鉸。

图 160.

*) 参閱[6]第13和14章,同样[57]第7章。
§5.3.弯曲板的承載能力 219

解:极限平衡方程写成系統的所有力在其可能位移上的功等于零的形式是
方便的。P 力下的位移作为1。
虚功中下面两部分組成:力Pnp沿它的方向的单位位移上的功,柱形鉸內极
限力矩(其强度用mт表示)在折断处双面角上的功。忽略在那些三角形板內所产
生的內力的功,在破坏开始时該板即被分成这些三角形。这样,功的方程具有下
列形式:

式中折断角

αi和βi——折断綫和板的周边所形成
的角。
最后

式中
图 161.

361.—正方形板边为a,而一矩形板边为a和b,在两板中心作用
有P力。試写出其破坏荷载。
答:对于正方形板 ,对于矩形板.

362.試求作用在圓板中心的极限力的表达式。
答: (在极限状态中,板的表面形成錐形,它由柱形流动鉸連續地
构成)。

363*).一椭圓形板,沿周边簡支,在焦点受集中力作用(图161)。
試求极限力的数値。
答:图161上表示用如同会合在焦点的綫一样的柱形流动鉸。在这样的破
环图形下

*) 題363,364取自[57]。
220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364.一椭圓形板,在其中心受一集中力,試确定破坏荷载的数値
( 图162)。
答:

图 162.
365.圓形簡支板,半徑为R,受均勻分布在板的全部面积上的不
变荷载而弯曲試根据A.AA.格沃茲杰夫的方法(参閱題360)确定这
种荷載强度的极限数値并說明为什么在該情形中的解答完全与根据
B.B.索科罗夫斯基所得的精确解一致。
解:外力的虛功按照极限强度在由柱形流动鉸构成的錐形体积上的乘积确
定。极限力矩mr的虛功的写出較之題362沒有改变,这样,

由此

366.在上題中将沿周边支承改变为完全固定。試确定极限荷載
强度的数値。解題时假定在极限状态中柱形流动鉸也形成为錐形。
解:将极限力矩mr的虚功加上周边的力矩在与其相应的轉角(等于 )上的
§5.3.弯曲板的承載能力 221

功,即初始方程为下列形式:

由此 ,即比沿周边鉸支的情形大一倍。

3667.一正方形板,边为a,具有固定的周边,在其中心受一集中
力。
試确定該力的极限数値。
解:极限平衡方程与題361不同,写为:

由此

368.一圓板具有簡支周边,按“圓錐体”負载,如图163所示。試

图 163. 图 164.
222 第五章 塑性理論中的近似解

确定板中心荷载强度的极限数値。
解:在如图163下面所示之破坏图形时,外荷載的虛功写成这样:

这样,与題365不同

369.如上題中的板沿周边固定,其結果怎样改变?
答:

370.具有固定周边的圓板,按图164上所示图形受极对称荷载。
在事先已知强度q1时,試确定强度q2的极限数値。
答: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

主要原始著作
主要原始著作
1. БйзухЬв Н. Й., Теория ‘ упруости и ддастичности, Гостехкздат, М.,
1953.
2. Жемочкин Б.Н., Теория упругости, Стройвоенмориздат, 1948.
3. Ильющин А. А., Пластичность, Гостехиздат, 1948.
4. Лейбензон Л. С., Курс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ости, изд. 2-е, Гостехиздат,
1947.
5. Папкович П. Ф., Теория упругости, Ьборонгиз, 1939.
6. Соколоеский В. В., Теория пластичности, и з д , 2-е, Гостехиздат,
1950.

7. Филонейко-Бородич М. М., Теория упругости, Гостехйздат, 1947.

补充引用书刊
补充引用书刊
8. Безухой Н.И., Основы теории сооружений, материал которых не
следует закону Тука, Труды Московского, втодорожного .института, вып.
IV, 1936.
9. Его же, 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ю материалов и теориз-
упругости, изд. Арт. академии. М., 1945.
10. Его же, Униврсаяьные формулы дтя Ъпределенпв упругошастичв-
х
ски перемещепии в Тбалказс переменного сучения, Труды Моск автодоро-
жного ин-та, вып. II, 1934, вып, IV и VI. 1936.
11. Его же, Д к я а ю к а сооружений в дримераг и задачах, Сфройиздат,
1947.
12. Безухов В. П., Некоторые задачи осадки пластического слоя сим-
метр ичн ой фор мы в т а н е , Известия Арт.' академии, т. 96, М., 1956.
13. Берйштейн С. А., Сопротивдение материалов, изд. Военной акаде-
мии бропетанковыж сия С. имени Сталппа, изд. 2-е, М., 1955.
14. Бернштейн_0. А., Турбин В. С., Эквдерикептадьнотеоретическое
иеследозанио удруго щластической работы стальных неразрезных бадлок,
224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

Труды Конференции по дяастическим деформациям при АН СССР, М.—Л.,


1938.
15. Бубнов И. Г , Строительная механика ворабля, 1914.
16. Вроуде В. М., Расчет балок до предельному состоянию прц учете
касательных напряжений. Сборник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о теории сооружений»,
выи. V , Стройиздат, М., 1951.
17. Вжайков Г. Г.,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пюокой формы изгиба двутавровой
балки при сложных н а г р у з к у , Труди Киевского инж.-стр. ин-та, Киев,
1954.
18. Власов В. 3., Тонкостенные упругие стержни (прочность, устой-
чивость, колебания), Грсстройиздат, М.—Л., 1940.
19. Вольмпр А. С., Гибкие шаотинки и ободочки, Гостехивдат, М.,
1956.
20. Галеркин Б. Г., Упругие-тонкие плиты, ГТТИ, 1933.
21. Гвоздев А. А., Расчет несуще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по кетоду
предельного, равновесия, Стройиздат, М., 1949.
22. Глушков Г. С., Инженерные методы расчета коротрукций, Машгиз,
1949.
3. Голвденбдагт И. И., Некоторые вопросы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их и пластиче-
2
ских деформаций, Стройиздат, 1950.
23а. Го11денблат И. И•, -Некоторьге вопросы * механики дЬфорнируёных
сред, М., 1955.
24. Гольденвейзер А. Л., О теории тонко сменных стержней, ПММ, т. XIII,
вып. 6, М . - Х , 1949.
25. Григорьев А. С., Изгиб круговых и кольцевых аяастин переменной
и постоянной толщины за пределом упругости, Инженерный сборник, т. XI,
1954.
26. Джанелидзе Г. Ю. и Панов ко Я. Г., Статика упругих тонкостенных
стержней, серия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механики», Гоитехиздат, 1948.
27. Динник А. Н., УетойчсивоЬть упругих системг, ОИТИ, 1935.
28. Ж удин Н. Д., Расчет стальных конотрукций с учебок п1астсичокизс
деформаций, Оборкдк трудов Киевского инж.-стр. ин-та, вып II, 1935.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 225

29. Заврнев К. С., Расчетные форели прочности в особых елучаях,


ОНТИ, 1935 (впервые опубликованы в 1913 г. в «Вестнике обгцеств а. тех-
вологов»).
29а. Ет о же, , Некоторц в в о п р о с ы теори и пластичности , Труд м ин-т а

стр. механики АН Грузинской ССР, т. 17, 1953.


3 0 . Ильюшин А. А., Вопросы. теории печения пластическою вещества
но поверхностям, ПММ, т. VIII, вып. 3, 1954.
31. Качанов Л. М., Механика пластических сред, Тоетехиздат, 1948;
31а. Его же, Некоторые вопросы, теории ползучести, Гостехидат,
1949.
31б. Его же, Основы теории пластичности, .Гостехиздт, 1956.
32. Ковалев Н. И., Определение законов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налряжений и
деформаций в ртеиках полого-цилиндра. Известия Академии- артиллерипскиХ
наук, М., 1952.
33. Коренев Б. Г., О расчете балок и плит с учетом пластических де-
формаций. Инженерный, сборник, т. вып. .1948.
34. Коробов А. П., Приближенный метод расчета сгрек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церемензого поперечного еечений. Труды .Ростовского мезсанического ип-та
инженеров транспорта, 1935.
35. Кутилин Д. И. Теория конечных деформаций, Гостехиздат 1947.
36. Луковников В. Ф.,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прямоугольной полосы и двутавро-
вой балкипгрп сложном попехтечном и продольном наружении. о Латвг Гос.
ун-т, Рига, 1955, автореферат.
37. Лурье А. И., Статика тонкостенных упругих оболочек, Гостехиздалу
1948.
37а. Его же,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ые задачи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ости, М,, Гостех-
издзт 1955.
З8. Ляв. А., Матекатическая теория упругости, ОНТИ, М.—Л., 1935.
39. Макушин В. М., Деформация и напряж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деталей в
хестах контакта, Маштиз, 1952.
40. Межлумян Р. А., Определепивг несуще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тонкостенных
доветрукпий с учетом, упрочения материалов, ПММ, т. VX, вып. 2, 1951.
226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

41. Мительман Л. М., Решение задачи кручения методом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


ного приближения к контуру, я з д . Мобк. авиационного ин-та, 1955.
42. Михлин С. Г., Основные уравнения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й теории пластич-
ности, И з д - в о АН .СССР, 1939,
43. М'усхелнш-вили Н. П., Некоторые основные задочи математической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ости, изд. 2-е, Нзд-во АН СССР, №., 1935.
44. Муценек К. Я., .Влияние некоторых видов -неточности^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ш напряженное состояние прессовых соединелнй,, Латв, гос. ун-т, Рига,
1955, автореферат.
45.. Надаи А., Пластичность, ОНТИ НКТП, 1936.
46. Новожилов. В. В., Основы нелинейной теории упругости, Гостехиз-
дат, 1948.
47. Никифоров С. П., Теория упругости и плостичностя, Стройиздат,
Ж, 1955.
48. Огибалов П. М., О 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и вязко-пластического течения
с учетом упрочнения для случаев вращения и сдвига. ПММ, т. V, вып. 1,
1947.
49. Пановко Я. Г., Изгиб и кручекие полосы. Известия АН Латвийской
ССР, №8, 1953.
50. Пономарев С. Д., К вопросу о так называемой «теории прочности
энергии формоизменения»,, В. И. Т., № 1, 1953.
51. Попов С. Ж , Некоторые основные задачи упруго-пластической ч
устойчивости пластинок, Моск. гос. ун-т, М., 1953.
52. Пратусевич Я. А., Вариационные методы в строительной механикз,
Гостехиздат, М.—Л., 1949.
5 3 . Рабинович И. М., Сборник задач по теорий сооружений, Стройиздат,
1950.
54. Работнов Ю. Н., Расчет деталей машин на ползучесть, Известия АН
СССР, отд. т е х н . / н а у к , № 6, 1948.
55. Раевская Е. А., Несущая способность тонкостенных стержней, Ин-
женерный сборник, Изд-во АН СССР, т. I I 1954.
56. Рахматулин X. А., Унругр-пластические волны, ПММ, т. IX, 1945.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 227

57. Ржаницын А. Р., Расчёт сооружений с учётом пластических свойстз


материала; Стройвоенмориздат, 1949.
58. Савин Т. Н., Концентрация напряжений около отверстий, Гостех-
издат,; М.—Л, 1950.
59. Слезкин Н. А., Основные-уравнения движения деформируемой средц
частиц с переменной массой, ДАН СССР, т. LXXIX��,
№ 1, 1951.
60. Смирнов А. Ф., Статическая и динамическая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соору-
жений, Транстехд ориздат,. 1947.
61. Смцрнов-Аляев Г. А.,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е материалов пластическим де-
формациям, Машгиз, 1949.
62. Снитко Н. К., Теория прочности с учетом виутри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изд. Военно-трансноркной академий, Л., 1946.
63. Снитко Н. К.,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стержневых систем Стройиздат, 1952.
64. Стрельбицкая А. И.,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работы тонкостенного швеллерно-
го профиля за пределом дйругостй, Статья в сборнике «Вопросы ирочнсств
и устойчивости стержневых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Изд-во Академии ваук УССР,
Киев, 1956. См. также ее статьи в журнале. «Прикладная механика» и в
ЦоповiДi Академii наук Украинськой РСР за 1955-1956.
Тимошенко С. П., . Теория упругости, ГТТИ, 1933.
66. Тимошенко С. ГГ., Пластинки и оболочки, Гостехиздат, 1949.
67. Его же, Устойчивость упругих систем, Гостехиздат, изд. 2-е,
1955,
68. Уманский А. А., Кручение и изгиб топкостелйых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М.,
1939.
69. Его же, задач по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ю материалов, Оборонгиз,
950.
70. Ункбов Е . П . , Инженерные методы расчета усилий при обработке
металлов давлением.
71. Урбан И. В., Теория расчета стержневых тонкостенных конструкций,
Грансжелдбрйздат, 1955.
72. Феодосьев В. И., Избранные задачи но сопротив леныю материалов,
Гостехиздат, 1953.
228 引用书刊和原始著作

73. Фепшгь, Сила й деформация, т. П, Г Т Т И , 1936,

74. Фняоцснко-БороДич М. М., Задача о равновесии упругого парад-

жеяспщода при заданных н а г р у з к а х на. его гранях, ПММ, т. XV, выв.

1951.

75. Фрохт М., Фотоупругоеть, Госчгехипдату 1949, т. 1, 1950, т. 2.

76. Шапиро Г . С., Напряжения у ожфеткя в бесконечном к.и.пс

Трудхл Ленинградского пояыяехпнчеетсото плотятута клзнн М. П., Калинина,

No 3, 1941.

7 7 . Шшйапскнй Ю. А., . Изгиб пластин, ОНТЙ, 1934.

78. Штаермак П. Я . , К о я т а ю т а я задрча теорип упругости., Г о с т е х и з -

дат, 1 9 4 9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