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1.

Aulos 奧魯管
奧魯管為雙管演奏的樂器,酒神崇拜儀式中所用

2. Dionysus 酒神
為希臘神話中掌管葡萄酒的酒神戴奧尼修斯

3. Lyre 里拉琴
里拉琴為太陽神阿波羅的七弦彈撥樂器。

4. Apollo 阿波羅
為希臘神話中公明磊落的代表太陽神阿波羅

5. Kithara 基基拉
為較大型的里拉琴,用於宗教場合。

6. Monophony 單音音樂
為 5 世紀–9 世紀盛行的音樂形式,是由單一的旋律音樂所組成,代表曲種為
葛雷果聖歌。

7. Polyphony 複音音樂
為九世紀之後發展出來的音樂形式,由多個聲部旋律組成。

8. Heterophony 支聲複音
是由主要聲部以及分支聲部組成的,演唱時兩者時分時合,有時支聲部可為樂
器演奏。

9. Homophony 主調音樂
主調音樂指的是使用一個明確的旋律在最上方,而其他在下方的旋律作為沒有
獨立性的和聲旋律,並且不具有任何意義。

10. Gregorian Chant 葛雷果聖歌


葛雷果聖歌指的是拉丁文無伴奏的單音音樂,為中世紀宗教音樂的代表曲種之
一,吟唱方式分為直唱、答唱、對唱式,詞曲分為音節、裝飾、花腔式,以紐
姆譜記譜,其名稱由來是為紀念葛雷果教宗一世對統整社會的貢獻,而將該聖
歌以他命名。
11. Boethius 鮑修士
為中世紀抽象音樂理論著作《音樂的基礎元素》的作者

12. 〈De institutione musica〉 《音樂的基礎元素》


為中世紀抽象音樂理論著作其中之一,由鮑修士所撰寫,而其中鲍修士將音樂
分為上–宇宙音樂,中–人的音樂,下–器樂或者聲樂。

13. Musica mundana 宇宙音樂


為《音樂的基礎元素》中音樂分類的上部分。

14. Musica humana 人的音樂


為《音樂的基礎元素》中音樂分類的中部分。

15. Musica instrumentalis 器樂或者聲樂


為《音樂的基礎元素》中音樂分類的下部分。

16. Musica enchiriadis 音樂手冊


為西元 9 世紀中世紀時期實用音樂理論著作其中之一,作者不詳,書中提到八
種教會調式,訓練學員對音程的分辨,以及如何演唱複音音樂。

17. Hexachord 六音音階


由桂多.達賴左所提出的體系,分為三類自然、硬的、軟的,演唱者需擴展音
域或者使用升降音,會藉由位移,由六音音階轉移到另一個,暗示現代轉調。

18. 〈Micrologus〉《微理研究》
為西元 11 世紀中世紀時期實用音樂理論著作其中之一,由桂多所撰寫,書中談
論對於音高、音程、調式、旋律的創作,以及即興複音音樂等理論。

19. Guido da Arezzo 桂多.達賴左


活耀於十世紀的義大利音樂理論家以即教育家,著有《微理研究》,發明了唱名
法以及桂多手,開展了六音音階的體系。

20. Guidonian Hand 桂多手


由桂多.達賴左所提出,用於幫助學生記憶音高,即音程。

21. Solmization 唱名法


由桂多.達賴左所提出,以聖約翰讚美詩個樂句句首字作為音階個音音名。
22. Office 日課
是中世紀的天主教儀式,修道院中按時固定舉行的祈禱儀式。

23. Mass 彌撒
是中世紀的天主教儀式,具有特定意義的教會儀式。

24. Proper of the Mass 變動或專用部分


是一種特定節日時使用的彌撒唱詞 。

25. Ordinary of Mass 固定部分


是一般主日時使用的彌撒唱詞。

26. Kyrie 垂憐經


彌撒曲中固定的第一部分

27. Gloria 榮耀經


彌撒曲中固定的第二部分

28. Credo 信經
彌撒曲中固定的第三部分

29. Sanctus 聖哉經


彌撒曲中固定的第四部分

30. Benedictus 迎主曲


是屬於彌撒曲中聖哉經的一部分

31. Agnus Dei 羔羊贊


彌撒曲中固定的第五部分

32. Requiem 安魂彌撒


將一段彌撒中的榮耀經和信經去除,加入一段震怒之日的繼抒詠。

33. Dies irae 震怒之日


是安魂彌撒中加入的一段繼抒詠。

34. Hildegard von Bingen 希德嘉·馮·賓根


中世紀最早發現的女作曲家,德國人,有接受過教育。
35. conductus 康都曲
非儀式性的宗教音樂,是舊藝術 Ars Antiqua 時代的重要聲樂曲種類。
主要是用在當神職人員移動經書或經文時所唱頌的歌曲。有單音也有複音,以
拉丁文押韻詩為歌詞來創作的歌曲;各聲部的音樂皆為全新創作。

36. goliards 流浪歌手


11 世紀德國的世俗音樂,創作者身分多為平民。

37. Troubadour 南方遊唱詩人


12 世紀時最早出現在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使用南部的方言創作。皆是上層人
物所創作,節奏複雜、曲風也較繁瑣多變,常見不規則樂句、自由變換的節
奏。

38. Trouvere 北方遊唱詩人


於 12 世紀使用北部的方言來創作,皆是上層人物所創作,以詩的韻律為節奏,
樂句較短且清晰明朗,旋律起伏易於掌握,風格大方簡明。

39. Minnesinger 德國愛情歌手


13 世紀遊唱詩人的創作形態傳入德國,從而誕生愛情歌手,身分多為貴族和騎
士。作品是「自己」演唱。題材為愛情故事,諷刺道德和宗教等。

40. Meistersinger 德國名歌手


13 世紀,騎士階級衰敗,中產階級興起。身分多為中產階級市民。

41. Organum 奧干農


9 世紀出現的複音聖歌作品,以 1、4、5、8 度為主,屬於平行奧干農,11 世紀
出現自由奧干農,12 世紀出現花彩奧干農,13 世紀發展出奧干農風格與第士坎
風格奧干農。

42. Parallel organum 平行奧干農


為 9 世紀出現的複音音樂,在原來的旋律下方對應第二個聲部。

43. Free organum 自由奧干農


為 11 世紀出現的複音音樂,兩聲部使用斜行、平行、反行

44. Florid organum 花彩奧干農


為 12 世紀出現的複音音樂,兩聲部音樂以一音對多音的方式相對應,下方聖歌
部分被延長,形成固定聲部,上方聲部則是具有裝飾性。
45. Discantus (discant style) 第士坎風格
指的是 13 世紀巴黎聖母院樂派的作曲家雷奧寧所提出的一種風格,具有六種節
奏型態,為當時的第士坎風格的奧干農。

46. Notre Dame School 巴黎聖母院


為當時法國巴黎的信仰中心,13 世紀以此為中心發展出聖母院樂派並且提出了
六種節奏型態。

47. Leonin (Leoninus) 雷奧寧


為當時 13 世紀巴黎聖母院樂派代表作曲家之一,他作曲的奧干農分為兩種,無
節奏的奧干農風格的奧干農以及有節奏的第士坎風格的奧干農。

48. Perotin (Perotinus) 培羅定


為當時 13 世紀巴黎聖母院樂派代表作曲家之一,作曲多為三聲部作品以即創作
第士坎風格的奧干農。

49. Clausula 克勞蘇拉


源自於巴黎聖母院樂派的一種音樂創作形式,常為三個聲部,是用來替換原有的
葛果聖歌部分,使音樂多元化,而克雷蘇拉通常發生在第士坎風格的奧干農。

50. Substitute clausula 替代的克勞蘇拉


為克勞蘇拉的別稱。

51. motet 經文歌


於十三世紀出現,盛行於中世紀晚期以即文藝復興時期,前身為克勞蘇拉,經
文歌是在克勞蘇拉的上聲部加上完整的歌詞而產生經文歌。

52. Franconian motet 法蘭克經文歌


為 13 世紀晚期巴黎聖母院樂派的經文歌之一,在各聲部的節奏處理句由層次,
由上至下,律動依序為快–中–慢,由當時活耀在德國科隆的法蘭克所開創。

53. Petronian motet 佩特羅尼亞經文歌


為 13 世紀晚期巴黎聖母院樂派的經文歌之一,在各聲部的節奏處理句由層次,
由上至下,律動依序為快–中–慢,曲調上不再只有素歌。
54. Ars Nova 新藝術
新藝術指的是盛行於中世紀後期的一種新型創作理念,其中二分法以及等節奏
是新藝術時期新型的節奏創作,此時音樂也出現以高音主導音樂的現象,和聲
織度也從原本的完全音程多增加了三、六度,使其旋律和聲更加豐富。此理念
來自於法國作曲家維特里所寫的一本音樂理論著作《Ars Nova》。

55. Ars Antique 古藝術


古藝術指的是盛行於 13 世紀聖母樂派的一種創作手法,其中主要樂種包含奧
干農以及康都曲。在 13 世紀出現六種節奏型態以及有量記譜法,在和聲的結構
上只使用完全 1、4、5、8 度,而音樂多以 tenor 低聲部為音樂的主體。此理念
被用來統稱中世紀早期的音樂風格。

56. Trecento 特雷森妥時期


特雷森妥時期指的是盛行於 14 世紀義大利的一個時期,其中有對位法的出現,
音樂風格中,複音音樂中的高音聲度有著華麗的花彩風格,純器樂音樂也在此
時出現。

57. Philipe de Vetry 菲利普.德.維特里


維特里是一位 13 世紀的法國巴黎聖母院樂派的作曲家及詩人,有本音樂理論著
作為《Ars Nova》新藝術,新藝術時期名稱由這本著作而來。

58. Guillaume de Machaut 馬修


馬修是一位 14 世紀法國巴黎聖母院樂派作曲家和詩人,是第一位將固定彌撒視
為一個整體的作曲家。主要創作世俗音樂並且承接了遊唱詩人的傳統,同時也
創作宗教音樂。創作手法以等節奏著稱,也在他的經文歌作品上發現即興變化
半音手法。

59. Messe de Notre-Dame 聖母彌撒


聖母彌撒指的是由五首固定彌撒所創作的宗教音樂,創作此首作品的馬修是第
一位將五首固定彌撒視為一個整體的作曲家,此種創作手法影響了後來的作曲
家都以固定彌撒去創作。

60. Isorhythmic motet 等節奏經文歌


等節奏經文歌指的是盛行於 14 世紀晚期於巴黎聖母院樂派所發展的一種使用等
節奏手法創作的經文歌類型。
61. Isorhythm 等節奏
是一種創作手法,將等節奏旋律以及等節奏節奏視為可各自獨自循環的音樂元
素,由法國巴黎聖母院樂派所發展而來。

62. Talea 等節奏節奏


是等節奏創作手法中的一種節奏型態發展於 14 世紀聖母院樂派。

63. Color 等節奏旋律


是等節奏創作手法中的一種旋律型態發展於 14 世紀聖母院樂派。

64. chanson 香頌
香頌指的是流行於中世紀早期,在法國所流行的世俗音樂,統稱香頌,後來逐
漸發展為重複詩曲、輪旋詩和敘事歌。

65. virelais 重覆詩曲


重覆詩曲指的是流行於十四世紀法國世俗歌曲之一,由三段詩節 + 一句疊句所
組成,而馬修是創作重覆詩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創作〈甜美可愛女人〉延
續中世紀遊唱詩人的技法,講述美好愛情。

66. ballade 敘事歌(法)


敘事歌指的是流行於十四世紀法國世俗歌曲之一,由三句八行詩組成,其風格
多以高音聲部為主導。

67. rondeau 輪旋曲


輪旋曲指的是流行於十四世紀法國世俗歌曲之一,由八行詩組成,其風格大多
上方聲部旋律豐富而下方聲部的旋律簡單,上聲部由演唱者演唱,下方聲部則
由樂器演奏,此搭配影響後來器樂曲的演奏方式,演化出「輪旋曲式」以及
「輪旋奏鳴曲式」

68. madrigal 牧歌
牧歌指的是流行於十四世紀義大利的世俗歌曲之一,曲式結構由 A→A→B 組
成,多為二聲部主要描寫田園景象以及愛情,次曲式成為流行作曲家愛用的曲
式,此風格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後期。

69. ballata 敘事歌(義)


敘事歌指的是流行於十四世紀義大利的世俗歌曲之一,曲式結構由 A→b→b
→a→A 組成,多為單音以及二或三聲部主要描寫愛情為主,可作為舞蹈時半唱
的歌曲,或純演唱用。
70. caccia 獵歌
獵歌指的是流行於十四世紀義大利的世俗歌曲之一,以卡農創作為特點,主要
描寫打獵、市集等主題,是唯一沒有使用固定詩格所創作的樂種。

71. formes fixes 固定詩格


固定詩格指的是流行於十四世紀間的法國詩體格式,各詩體格式皆具有詩節與
音樂反覆的結構,其中包含敘事歌、重覆詩曲、輪旋詩曲,法國和義大利的世
俗音樂皆用此詩格,除獵歌以外。

72. Francesco Landini 蘭第尼


蘭第尼為十四世紀義大利世俗音樂作曲家,作品以二、三聲部敘事歌最多,其
中三聲部以敘事歌風格創作,節奏受法國新藝術影響喜用切分音,音程三六度
也大量使用於歌曲中,喜用長花彩式音型,樂句終結處喜用由六度進行到八度
音程的蘭蒂尼終止。

73. Landini cadence 蘭第尼終止


蘭蒂尼終止指的是在樂曲結尾處使用六度進行到八度的樂句進行,是十四世紀
義大利作曲家蘭第尼所喜用的終止式。

74. music ficta 即興變化半音手法


即興變化半音手法指的是在樂曲進行中為避免增四度/減五度的音程出現,演唱
者自動升/降半音的行為,稱為即興變化半音手法,此種升/降半音並不會記載
於樂譜中,此種手法發現於馬修眾多經文歌當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