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0

分类号: TQ151.

1 单位代码: 10305
密 级: 公开 学 号: 204001012088

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高效低耗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的结构设计

及性能研究
Structur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Study of High Efficiency
and Low Consumption Alkaline Electrolytic Water
Hydrogen Production Unit
论文作者: 王玉杰

指导教师: 洪捐、陈松、徐宇翔

专业类别: 机械

研究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

所在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论文提交日期: 2023 年 2 月 28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23 年 5 月 28 日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在电解水制氢行业中,碱性水电解制氢由于其产品纯度高、设备成熟简单、
操作方便、投资少等特点,成为目前主要的制氢技术路线。但是随着氢能需求量
的增大,碱性电解水制氢能耗过高、设备体积庞大笨重等缺点也日益突出。
本文以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碱性电解槽结构为基础,通过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仿
真对碱性水电解槽内部速度场、气液分布、压力分布、电压分布进行分析,获得
了影响电解槽能耗的规律。通过研究发现电解反应生成的气体是造成电压升高的
重要因素,而且气体主要集中在电极孔洞和电极室上部,并且从电极正表面到电
极室内部气体含量逐渐减少。根据仿真分析结果,一方面通过对电极室流道结构
的优化设计加快室内气体流速,增强对电极室的流体扰动;另一方面,通过对电
极结构的优化设计使得电极表面气体的传输速度加快,气体含量减少,减少能耗。
通过本课题研究可以为高电流密度碱性水电解槽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首先,构建了碱性水电解槽的结构模型,开展仿真实验。根据计算流体力学
及多相流技术,采用 Comsol Multiphysics 软件的 Euler-Euler 模块构建了电解槽
模型,以电极室距离电极 0.01 mm 纵向截面和电极靠近电极室的表面、电极中间
位置纵向截面、电极靠近隔膜的表面上的速度值、气体体积分数为衡量指标,分
析碱性水电解槽内流道与电极结构在不同设计参数条件下流体流动状态以及传
质能力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显示:1)在电流密度为 2 kA/m2 的情况下,筋板结
构流道效果最好,气体体积分数和电压最低;2)在电流密度为 4 kA/m2 和 6 kA/m2
情况下,V 字型结构性能更好;3)当采用三角形筋板缺口结构时,流道内局部流
速大,带走电极表面气体,使电极气体含量较小,电压下降,能耗降低。
其次,搭建了小型碱性水电解槽实验平台,开展验证实验。依据仿真计算结
果得到的优化结构,搭建实验平台,进行碱性水溶液的电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在 2 kA/m2 的工况条件下,与目前工业化的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比,三角形筋
板缺口流道结构电解槽的槽电压降低了 15 mV,能耗降低约 1 %。电极结构方面,
在 2 kA/m2、4 kA/m2、6 kA/m2 的工况条件下,在原有细密镍网下增加 162 目弹
性网做为电极,槽电压分别降低了 240 mV、510 mV、570 mV,能耗降低 11 %、
20 %、22 %。
关键词:碱性水电解槽;计算流体力学;流道结构;电极结构

I
Abstract

Abstract
In the electrolytic water hydrogen production industry,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is
hydrogen production is currently the main hydrogen production technology route due
to its high product purity, mature and simple equipment, easy operation and low
investment. However, as the demand for hydrogen energy increases, the disadvantages
of alkaline electrolytic water hydrogen production, such as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bulky and heavy equipmen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text analyses the velocity field, gas-liquid distribution,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voltage distribution inside the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er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alkaline electrolyser used in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analyses the laws affect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electrolyser by means of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software simula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gas generated by the electrolysis reac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voltage increase, and that the gas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electrode holes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electrode chamber, and that the gas content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positive surface of the electrode to the inner part of the
electrode chamber.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on the one hand,
the optimized design of the electrode chamber flow channel structure accelerates the
gas flow rate in the chamber and enhances the fluid disturbance in the electrode
chamb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optimized design of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accelerates
the gas transfer rate on the electrode surface and reduces the gas content, thus 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tructural
optimisation design of high current density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ers, as follows:
Firstly, a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er is constructed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d multiphase flow techniques, the Euler-Euler module of Comsol Multiphysics
software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electrolyser model, and the velocity values and gas
volume fraction on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electrode chamber 0.01 mm from the
electrode and the surface of the electrode near the electrode chamber, the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the electrode in the middle position, and the surface of the electrode near the
diaphragm were used as the measurement indicators to analyse the alkaline The flow
state of the fluid and the mass transfer capacity of the flow channel and the electrode
structure in the water electrolyzer under different design parameters were analy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1)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2 kA/m2, the flow channel of the
ribbed plate structure works best, with the lowest gas volume fraction and voltage; 2)
II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4 kA/m2 and 6 kA/m2, the V-shaped structure performs better; 3)
when the triangular ribbed plate notch structure is used, the local flow velocity in the
flow channel is large, taking away the gas from the electrode surface, resulting in a
smaller electrode gas content, lower voltage and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results
in a lower voltage and lower energy consumption.
Secondly, a small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zer experimental platform was built and
validation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optimised structure obtained
from the simulation calculations, 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was built and experiments
on the electrolysis of alkaline aqueous solutions were carried ou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2 kA/m2 conditions, the tank voltage is reduced by 15 mV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reduced by about 1 %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industrial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ser runner structure with triangular ribbed notched runners. In
terms of electrode structure, the addition of 162 mesh nickel mesh to the existing fine
nickel mesh under 2 kA/m2, 4 kA/m2 and 6 kA/m2 conditions reduces the tank voltage
by 240 mV, 510 mV and 570 mV, respectively, and reduces energy consumption by
11 %, 20 % and 22 %.
Key words: alkaline water electrolyze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flow channel
structure; electrode structure

III
插图和附表清单

插图和附表清单
图 1.1 水电解的重要发展过程
图 1.2 单极式和复极式电解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 1.3 碱性水电解槽原理示意图
图 1.4 固体聚合物电解槽结构示意图
图 1.5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结构示意图
图 1.6 碱性水电解槽外观
图 1.7 碱性水电解槽电解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 1.8 电解单元内部流动示意图
图 1.9 两种形式的球凸球凹结构通道布置
图 1.10 球凹-球凸错列分布通道结构
图 1.11 四种形式的凹坑结构
图 1.12 电极-溶液界面示意图
图 2.1 碱性水电解槽单槽三维模型
图 2.2 几何模型网格图
图 2.3 速度流线图
图 2.4 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
图 2.5 碱性水电解槽横向截图(X=0mm)速度云图
图 2.6 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图 2.7 电解槽横向(X=0mm)气体体积分数
图 2.8 电解槽压力图
图 2.9 电解槽电压
图 2.10 平衡电位和过电位
图 3.1 不同流道结构
图 3.2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
图 3.3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值
图 3.4 不同流道电极中间截面速度云图
图 3.5 不同流道电极截面速度值
图 3.6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图 3.7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图 3.8 不同流道结构电极中间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图 3.9 不同流道结构电极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图 3.10 不同流道结构电解槽电压值
图 3.11 筋板结构示意图
IV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3.12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


图 3.13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速度值
图 3.14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下部中间截面速度云图
图 3.15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不同位置截面速度值
图 3.16 不同缺口结构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图 3.17 不同缺口结构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图 3.18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图 3.19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不同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图 3.20 不同缺口结构槽电压
图 3.21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图 3.22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图
图 3.23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背面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图 3.24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背面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图 3.25 不同电密下不同流道结构电解槽电压
图 4.1 小型碱性水电解槽结构示意图
图 4.2 实验装置图
图 4.3 小型碱性水电解槽运行电压
图 4.4 电解槽运行电压
图 4.5 不同的电极结构
图 4.6 不同电流密度下碱性水电解实验
图 4.7 不同目数弹性网电解实验
图 4.8 不同目数镍网电解实验
图 4.9 细密镍网下垫不同目数的弹性网的电解实验

表 4.1 原料与试剂
表 4.2 仪器和设备
表 4.3 实验条件
表 4.4 实验方案

V
目 录

引言............................................................................................................. 1
1 绪论......................................................................................................... 2
1.1 电解水的发展................................................................................... 2
1.2 水电解槽的分类............................................................................... 3
1.2.1 碱性水电解槽 ............................................................................. 3
1.2.2 固体聚合物电解槽 ..................................................................... 5
1.2.3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 6
1.3 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 7
1.3.1 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结构简介............................................. 7
1.3.2 碱性水电解槽主极板结构 ......................................................... 8
1.4 碱性水电解槽研究进展................................................................... 9
1.4.1 碱性水电解槽研究现状 ............................................................. 9
1.4.2 碱性水电解槽内流道的研究进展........................................... 11
1.4.3 碱性水电解槽仿真研究现状................................................... 12
1.5 电极-溶液界面理论 ....................................................................... 14
1.6 电解槽能耗 ..................................................................................... 15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2 传统碱性水电解槽电化学模拟 .......................................................... 16
2.1 碱性水电解槽多物理场仿真模拟 ................................................ 16
2.1.1 物理模型 ................................................................................... 16
2.1.2 网格划分 ................................................................................... 16
2.1.3 控制方程 ................................................................................... 17
2.1.4 模型假设 ................................................................................... 18
2.1.5 边界条件 ................................................................................... 19
2.1.6 模拟结果分析 ........................................................................... 19
2.2 本章小结 ......................................................................................... 24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 25
3.1 不同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 25
3.1.1 极室速度场分析 ....................................................................... 26
3.1.2 电极上速度场分析 ................................................................... 28
3.1.3 极室气体体积分数分析 ........................................................... 30
3.1.4 电极网气体体积分数分析 ....................................................... 31
3.1.5 电压分析 ................................................................................... 33
3.2 筋板缺口变化对能耗的影响 ........................................................ 34
3.2.1 极室速度分析 ........................................................................... 34
3.2.2 电极速度分析 ........................................................................... 36
3.2.3 极室气体体积分数 ................................................................... 37
3.2.4 电极气体体积分数 ................................................................... 38
3.2.5 不同缺口结构的电解槽电压................................................... 40
3.3 高电密下的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 40
3.3.1 不同流道结构气体体积分析................................................... 40
3.3.2 不同流道结构电压分析 ........................................................... 45
3.4 本章总结 ......................................................................................... 46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 47
4.1 碱性水电解实验平台搭建 ............................................................ 47
4.1.1 实验装置 ................................................................................... 47
4.1.2 实验使用试剂与仪器 ............................................................... 48
4.1.3 实验步骤与条件 ....................................................................... 49
4.1.4 实验结果分析 ........................................................................... 49
4.1.5 流道结构优化的碱性电解水实验........................................... 50
4.2 不同电极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 51
4.3 弹性网对能耗的影响..................................................................... 53
4.4 粗镍网对能耗的影响..................................................................... 54
4.5 细密镍网下垫弹性网对能耗的影响 ............................................ 55
4.6 本章小节 ......................................................................................... 57
5 结论与展望........................................................................................... 58
5.1 总结 ................................................................................................. 58
5.2 展望 ................................................................................................. 58
参考文献................................................................................................... 59
引言

引言
能源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工业发展需要能源
提供原料和动力,生活中需要用到电能、汽车等也需要用到石油等传统能源。传
统能源在造福世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的污染,因此产生对清洁能源的需要。氢能
是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氢能作为燃料,燃烧后生成的产物是水,无污染,若使用
电解水制氢则可以保证生成氢气的过程同样无污染,且易于储存、可运输等优势,
成为世界上新能源的宠儿,得到广泛的关注。
目前,全球大部分都是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来生产氢气,
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成本低,而且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是却不可避免的产生污
染气体,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还高度依赖传统能源[1]。
电解水制氢生产过程无污染气体、氢气纯度高,且碱性水制氢技术成熟,在
工业上已经大规模使用,是以水为原料生产氢气和氧气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主要
生产手段是碱性电解水电解反应,基本原理是将电能通过电解转化为化学能,将
氢氧化钾(KOH)水溶液进行电解,生成氢气(H2)、氧气(O2),发生电解反应的发生
器就称为电解槽。我国电解水制氢技术是从仿制苏联设备开始的,现在以中船重
工 718 所、苏州竞立制氢设备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在国内发展迅猛[2]。
碱性水电解制氢的重要部件就是碱性水电解槽,其性能的好坏、使用寿命等
会直接对电解工业的经济性产生影响。碱性水电解槽内部的电解液分布、电极表
面气体分布都对电解槽的能耗有影响,气体会积聚在电解槽顶部和电极表面,会
使得电解液与电极接触机会减少,影响反应的发生,增加能耗。目前有两种电解
槽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增大电流密度,提高单位时间的产氢量,提高产氢效率,
但是在原电解槽结构不做优化的情况下,单纯提高电流密度会使得产生的气体过
多,原有的电解槽结构不能及时的将增多的气体及时排出,气体会在顶部积聚,
影响反应发生,增加能耗。另一方面是优化流道结构,流道结构影响到电解液的
分布、流速、电解槽的气体分布,是碱性水电解槽重要结构,可以通过改进流道
结构使得电解液分布均匀、流速加快,同时使得电极表面以及电极室的气体含量
减少,电极表面气体含量的减少可以增加电解液接触电极的机会,增加反应效率,
而电解液的气体含量的减少会使得电解液电阻减少,减小能耗。随着计算流体力
学的发展,有研究者将电解槽内部不便观察的流场使用流体力学软件进行研究[3],
并且国外学者还在流场的基础上与电场进行耦合仿真[4],对像电解槽这样研究周
期长,成本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 COMSOL
Multiphysics 5.6,研究碱性水电解槽结构对能耗的影响,以电极截面上的气液比
和电解槽电压为评价指标,研究流道和电极网结构对碱性水电解槽能耗的影响。

1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
1.1 电解水的发展
从电解水反应发现以来,电解水制氢已经发展两百多年。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电解水反应的发现、工业生产阶段、新能源发展阶段。图 1.1 水电解的重要发展
过程。

图 1.1 水电解的重要发展过程。
1789 年,Paetsvan Troustwijk 和 Deiman 最先探究到水电解反应,他们使用
静电发电机发电,将电流与金电极相接,水被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5]。1800 年,
意大利物理学家 Volta 发明伏打电堆,Nicolson 和 Carlise 使用此装置进行电解水
实验,并发现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这是生成物首次被证实。1833 年,随着法拉
第定律的诞生,电解水反应确立电能的消耗与产生气体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电解
水奠定科学基础。1869 年,直流发电机的发明,使得电解水制氢的成本降低,低
价产氢成为可能[6]。随后 Dmitry 在 1888 年将电解水制氢带入工业生产领域,此
时出现不同的膜、催化剂技术以及电解水工业化生产设备的诞生,使得电解水进
入工业化生产领域。1890 年首次在工业碱性水电解设备中使用的石棉材质的隔
膜。接着在 20 世纪初,发现镍基氧化物和镍基合金可有作为析氧反应和析氢反
应的合适原料,生成催化剂加快反应的发生,降低槽电压。电解装置也随着技术
的发展经历不断的优化改进,首座大规模工业水电解工厂于 1939 年启用,产氢
量可达到 10000 Nm3/h。1948 年,Zdansky 开发出加压式电解槽。之后为满足特
殊情境下的能源需求,1966 年通用电气开发出新型电解槽技术,固体聚合物电
解槽,是基于 Nafion 的质子交换膜(PEM)水电解,使用纯水作为电解质。随后由
于生产氨肥需要用到氢气,碱性水电解制氢行业在 20 世纪上半叶得到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化石燃料制氢的技术快速成熟,得到更加大量且廉价的氢气,对电解
水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但是通过传统能源制氢,一方面受传统化石燃料存量有
限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对环境进行污染。电解水制氢清洁、无污染的优点激起人
们新的关注。随着水电解制氢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会获得更加低成本的氢气。

2
1 绪论

1.2 水电解槽的分类
碱性水电解槽是一种与直流电源相连接,在固体介质上,电流传导到电极表
面,在液体介质上,离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以此来实现闭环电路。
工业电解槽装置,通过多个电解槽小室叠加而成,图 1.2 单极室和复极室结
构示意图。单极室电解槽的电解小室是并联在一起,而复极室电解槽则是串联在
一起。复极式电解槽相对于单极式电解槽,其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时将
电解小室压在一起,装配简单。并且紧凑结构以及更薄的设计使得,电解液的电
阻相对较低,电阻低可以使得电压值更低,能耗更小。

(a)单极式碱性水电解槽

(b)复极式碱性水电解槽
图 1.2 单极式和复极式电解槽的结构示意图
自电解水反应被发现至今,电解水制氢技术经历多次迭代升级,这期间产生
3 种不同的电解水制氢技术,分别是工业上大规模运用的碱性水电解槽、商业化
的固体聚合物电解槽、实验阶段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1.2.1 碱性水电解槽
碱性水电解槽是诞生时间最早,技术经过多年的迭代发展已经非常成熟,经
济效益好的一种电解水制氢电解槽,且反应原理简单,操作方便,目前广泛应用于
工业生产中,但也存在着电流效率低,能耗高的缺点。其基本原理示意图如图 1.3。

3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1.3 碱性水电解槽原理示意图
碱性水电解槽由端框、电解槽极框、主极板、电极、隔膜、垫片等组成[7],
电解液选用浓度为 20-30%的氢氧化钾(KOH);隔膜则是将反应生成的氢气和氧
气隔开,在压力电解槽中,氢气和氧气的混合会有爆炸的风险;垫片位于电极小
室中间,防止电解液以及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泄露;电极多为网状结构,主要是金
属合金,是发生电解反应的场所。电解槽工作温度可以在 70-100℃波动,但是低
温时的电解反应效率没有高温高,高温虽然电解效率更好,却对电解槽的要求更
高,高温会降低隔膜的使用寿命,所以一般选用 90℃左右作为工作温度;传统的
水电解槽的工作压力为 0.1-l.6MPa 之间,为了提高电解槽的电解效率现有电解槽
可以达到 3.0-3.5MPa。一般不会超过 3.5MPa,因为更高的压力对电解槽要求更高,
增加电解槽制造成本,另一方面难以密封,限制其发展。
+
碱性水电解反应在阴极,两个水分子 ( H 2 O )分解为两个氢离子 ( H )和两个
-
氢氧根离子 ( OH ),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原子,并进一步生成氢分子 ( H 2 ),
-
而那两个氢氧根离子 ( OH )则在阴、阳极之间的电场力作用下穿过多孔的隔膜,
到达阳极,在阳极失去两个电子生成一个水分子和 1/2 个氧分子。总反应和阴、
阳极的反应式分别为式(1-1)和 (1-2)、(1-3):
总反应: 2 H 2O → 2 H 2 + O2 (1-1)
阴极反应: 4 H 2O + 2e − → 2 H 2 + 4OH − (1-2)
阳极反应: 4OH − − 2e − → O2 + 2 H 2O (1-3)
碱性水电解槽的发展历史久远,历经多年优化改进,技术成熟可靠,并且操
作难度低、成本低、产氢纯度高,能耗大等特点,适合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8]。
针对碱性水电解槽的高能耗的缺点,可以通过改进碱性水电解的流道结构和电极
结构方面减少能耗或者采用更高效的催化剂[9]。

4
1 绪论

1.2.2 固体聚合物电解槽
固体聚合物电解槽(Solid polymer electrolyzer, SPE),是基于 Nafion 的质子交
换膜水电解槽,也叫质子交换膜(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PEM)电解槽。第一
台 PEM 电解槽是通用公司为了军事和空间技术的需要,于 1966 年研制而成,之
后对其继续改进,PEM 电解槽已经可以商业化应用,但是其高成本限制了发展。
主要是由电解槽槽框、阴极、阳极和质子交换膜组成,如图 1.4 所示。

图 1.4 固体聚合物电解槽结构示意图
薄膜由 nafion 组成,包含有SO3 H,水分子在阳极被分解为氧和H + ,而SO3 H
+ +
很容易分解成 SO3- 和 H , H 和水分子结合成 H 3O + ,在电场作用下穿过薄膜到达
阴极,在阴极生成氢。阴阳极电极反应分别为:
阴极反应: 2 H + + 2e − → H 2  (1-4)

阳极反应: 2 H 2O → O2  +4 H + + 4e − (1-5)

PEM 电解槽以纯水做为液体介质,不用考虑高温下碱性电解液的腐蚀性,
更加安全,对电解槽及配套设备没有耐强碱腐蚀的要求。质子交换膜具有稳定
的化学性、传导性能高、对气体的隔离效果优于碱性水电解槽隔膜。因为质子
交换膜传导性能高,所以更适用较高电流密度使用,可提高电解效率。PEM 电
解槽的适应能力强,可以与光能、风能相连接,将多余的能量存储起来,同时
在军事领域也有所应用[10]。但是 PEM 电解槽经过多年发展,现阶段受到其贵金
属催化剂的影响,成本高,造成无法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寻找更经济的催化剂
也是今后 PEM 电解槽的研究重点[11]。

5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2.3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从诞生至今 50 多年历史,但是仍然处于实验阶段。主要
是由于其工作温度过高,对电解槽的材料要求高,成本高且没有合适的材料,至
今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图 1.5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原理示意图。

图 1.5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结构示意图
+ 2- +
高温水蒸汽进入管状电解槽后,在内部的负电极处被分解为 H 和 O , H 得
2-
到电子生成 H 2 ,而 O 则通过电解质 ZrO 2 到达外部的阳极,生成 O 2 。阴、阳极的
反应方程式分布为:
阴极反应: H 2O + 2e − → H 2  +O 2− (1-6)

阳极反应: 2O 2− → 4e − + O2  (1-7)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早在 1972 年就已经提出,但是因为其技术复杂以及材料


限制,发展至今进步有限,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此电解槽也有其优点,因为是在
高温条件下进行,固体氧化物电解槽的工作温度是 600-1000℃,远远超过碱性水
电解槽和 PEM 电解槽的工作温度 70-100℃,反应的活化能高很多,使得其电解
效率更高,刘明义等[12]通过对三种电解水制氢技术进行效率评估模型以及综合分
析,发现其效率是 PEM 电解槽的 1.5 倍、碱性水电解槽的 2 倍,是三种电解水
制氢技术中效率最高的技术,且对环境无污染,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13-14]。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虽然不是最完善的技术,却是和工业生产最匹配的电解
水制氢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等缺点,可以通过改进电解
槽流道结构、电极结构、隔膜性能、催化剂等措施去不断优化电解槽,来弥补其
缺点,提高性能。固体聚合物电解水制氢技术具有电流效率、电流密度高的优势,
6
1 绪论

且现在已经有很好的商业化应用,当其突破贵金属催化剂成本的限制,使用经济
型催化剂,降低成本,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固体氧化物电解槽的电解效率是三
种电解水技术中电解效率最高,但同时受到耐高温材料的限制,处于早期阶段,
但其发展潜力很大[15]。

1.3 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
1.3.1 碱性电解水制氢电解槽结构简介
碱性水电解槽,早在 20 世纪就已经出现,由多个电解槽小室串联在一起,
形成复极式结构,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图 1.6 碱性水电解
槽外观。

图 1.6 碱性水电解槽外观
碱性水电解槽由多个电解小室叠加而成,由极框、电极、主极板、隔膜、垫
片等组成,如图 1.7 所示。主极板是经过冲压形成,有排列规律的凹凸半球结构,
这些乳突状的凸起是电解槽的流道结构,凸起一方面起到支撑电极网的作用,电
极经由凸起的支撑使得电极可以紧紧压在隔膜上,缩小阴阳极之间的距离,起到
降低电压的作用,同时,凸起与电极的接触,减小电解槽的接触电压,减少电解
槽的能耗,另一方面凸起对电解液起到扰流作用,可以使得电解液和气体分布更
均匀;主极板是嵌入在电解槽极框中,垫片是垫在极框中间,起到对电解槽的密
封作用,是重要的元件。并且垫片使得电极正表面处形成一个极薄的空间,空间
中充满电解液,可与电极正表面接触,参与电解反应,增大电解反应面积。极框
的下部是电解液入口,上部为电解液和气体的出口,所有阴极侧、阳极侧的进出
口是独立串联在一起,并于阳极、阴极进出口相隔离[16]。

7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1.7 碱性水电解槽电解单元结构示意图
在三种电解水制氢技术中,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电解效率低,能耗高。电能
的消耗有两方面,电解槽槽体和电解反应。电解槽槽体的消耗可通过使用性能更
好的材质,电解反应方面,除电解液浓度、催化剂、隔膜外,电解槽流道结构和
电极结构的优化对降低能耗有很大影响。流道结构影响着气液分布的均匀性,电
流密度分布以及电解槽的温度分布,好的流道结构可以使得电解槽气液分布的更
均匀,电极表面附近的气体含量更少,气体和液体更快的排出电解槽,同时对电
极以及电解槽的长期稳定的运行以及使用寿命也有影响;电极是发生电极反应部
位,对电极反应有着直接的影响,效果显著,且合适的电极结构也会使得电极表
面附近的气体含量少,增大电解液与电极表面的接触机会,加快反应速率,因此,
对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和电极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1.3.2 碱性水电解槽主极板结构
碱性水电解槽内部流道结构如图 1.8 所示。主极板通过冲压形成一面凸起、
一面凹陷的结构,凸起和凹陷按顺序排列在主极板上。主极板是嵌入在极框中,
极框的下方是进液口,上方是气液出口,并且阴阳极室的进液口和气液出口是隔
开的,不相互连通[17]。
采用凹凸结构的主极板与普通主极板相比,有如下优势:
(1)凸起结构可以对电极网起到支撑作用,一方面使得电极紧贴着隔膜,减少
阴阳极之间的距离,起到降低电压,节约能耗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得电极相
对固定,增加使用寿命。
8
1 绪论

(2)凸起与电极是直接接触,可以降低接触电压,降低能耗。
(3)凸起可以对电解液起到扰动的作用,一方面使得电解液分布的更加均匀,
另一方面可以增大电解液流动速度,加快电解液以及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排出。
气体的快速排出可以减小电解液电阻,起到降低电压的作用。

图 1.8 电解单元内部流动示意图
综上所述,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的设计对电解槽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如
降低电解液电阻、增大电解液与电极表面接触机会,加快反应、使电解液分布均
匀、增加流速、降低接触电压等作用,对碱性水电解槽性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1.4 碱性水电解槽研究进展
1.4.1 碱性水电解槽研究现状
碱性水电解槽主要由端框、阴极、阳极、槽框、主极板、隔膜、垫片等组成。
每个电解槽由几个串联的单体电解槽组成。雷毅、袁晓波等[18]设计碱性腐蚀介质
中电解槽的密封结构。通过流体力学,推出碱性水电解槽密封泄漏的公式,可用
于分析碱性水电解槽密封性能,而且确定电解槽密封性能与垫片的工作应力、螺
纹拧紧力矩和拧紧圈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得到其使用扭矩和螺纹距离的最佳区间,
使得电解槽密封性能达到最佳。郑津洋等[19]以 200m3/h、1.6MPa 的电解槽为研究
对象,利用 ALGOR FEAS(ALGO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ystem)对电解槽端部
钢板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最后进行应力强度评估,最终得出合适的端板厚度。
徐红等[20]研究结构(电极结构、电极间隙、进出口位置)对压滤电化学电解槽
传质特性的影响。在确定极限扩散电流的基础上,得到电极上的传质系数。结果
表明,网状电极的传质系数大于平板电极,并随电极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当电极
间隙达到一定值(7mm)时,传质系数稳定,不再下降。还得出不同进出口位置的
传质特性不同,当进口位于顶部,出口位于底部时,传质特性最佳。为提高电流
9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1]
密度,郭育菁 设计一种用于碱性水制氢的新电解槽。在原碱性水制氢电解槽的
基础上,对电解槽内部进行改造,重新设计双极板的尺寸,使用新型多孔电极和
无石棉隔膜。对设计的电解槽进行试验。通过改变电流、电解液流量、工作压力
等参数,观察制氢电解槽的工作数据,找出最佳工作点。碱性水制氢电解槽的电
流密度提高 50%左右,提高制氢效率。李军等[22]对碱性水电解槽主极板球凸球凹
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主极板的凹陷结构会使得电解液产生涡流,涡流的形状等特
征与球凸球凹结构相关联,并且凹凸结构对局部的小型涡流影响较大。饶文涛[23]
针对碱性水电解槽制氢时响应速度慢、效率低和电流密度低、成本高的问题,将
碱性水电解槽和 PEM 电解槽两套电解系统整合成一套系统,开发复合电解槽技
术,实现响应速度快、功耗低、电密度高的优点。
已有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的研究[24-25],如主板上的球形凸凹组合结构具有
良好的强化传热和流动减阻特性,因此常被用作对流传热的传热结构[26-27]。学者
们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流道内流场的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式,如球
形凸凹面的相对位置[28]、分布方式[29]和各种不同的球凸球凹结构,如球形凸的大
小、形状等结构[30],综合分析不同球凸球凹结构对流动特性,并以此为依据开发
一系列新型流道结构,并对新型结构进行理论分析加实验验证,比较不同结构的
电压、温度分布、流动特性等差异。Zhou 等[31]对三角形、正方形、球形和泪珠形
四种形状的凸起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进行探究,发现传热性能最好的是泪珠
形结构,最差的是正方形结构。Jongmyung 等[32]对七种不同凸起结构进行流体和
传热性能方面的仿真分析,发现球形结构的流道结构平均流速最大,流速稳定,
传热性能最好。Rao 等[33]也对不同凸起结构进行流体及传热方面的研究,但是重
点在电解液分布均匀性上,发现球形结构电解液分布情况最好,分布均匀。
电解水制氢是一种无污染的制氢方式,契合现今绿色发展的理念,但是相对
于传统化石能源制氢,其成本高,规模小等缺点依然存在,需要不断进行优化。
目前,关于析氧、析氢催化剂的发展、设计策略、制备方法和机理的文献很多。
韩悦[34]对催化剂进行改进,改变使用贵金属做催化剂的情况,使用存量丰富、价
格低的过渡金属制作催化剂原料,制成出钴基复合催化剂,此催化剂成本低、性
能高、稳定性好,通过增加电化学活性、提高电子传输速率,降低电解水反应的
过电位,以此来达到提高电解效率的目的。程霞[35]以六水合三氯化钌为前驱体,
以导电碳为载体和稳定剂,采用简单的吸附-煅烧方法在碳载体上合成超细且高
度分散的钌纳米团簇,并开发出一种高效且相对廉价的替代 Pt 基电催化剂来促
进析氢反应。刘璞[36]在单相金属催化剂的基础上,开发出多相金属催化剂,改善
单相金属电解效率慢,易腐蚀等缺点。黄登高等[37-38]通过碱液流量对阴、阳极室
温度、电解液温度、气液出口温度、槽电压等影响的研究,获得能耗低、氢气纯

10
1 绪论

度高的流量数据。同时还发现控制工作温度、碱液的流速大小、冷却水的温度可
以使电解槽的温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波动较小。窦勤成[39]深入研究氧气中的碱
去除的办法,通过改进工艺措施,降低氧气中的碱含量,如减小氧气测量管道的
直径、增加氢气和氧气均测量的水洗塔、设置除氧器和脱氢器的旁路管道等。
可以看出,提高碱性电解槽电解效率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电解水工艺参数和催
化剂的优化上,很少有研究通过改变结构来降低电解槽的能耗。本课题拟利用仿
真模拟软件对碱性电解槽的结构进行研究,以降低能耗,提高效率,为大功率低
能耗电解槽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4.2 碱性水电解槽内流道的研究进展
碱性水电解槽经过多年的发展,现今工业上多采用球凸球凹结构的流道结构,
这些球凸球凹结构可以支撑电极以及减少阴阳电极之间的距离,当凸起与电极接
触时,起到一定降低接触电压的作用。凸起还会扰动点解液形成局部的涡流,增
大流速和减少流动死区,有利于传质,起到降低能耗,提高电解槽性能[40]。
Mahmood 等[41]对球凸球凹结构的流动特性极传热进行研究,发现球凸结构
会使流体流动不稳定,产生扰动,形成涡流,涡流的形成使电解液分布更均
匀,且更快的带走电极生成的气体,增加传热性能并且其球凸球凹结构交叉分
布效果较好。结构如图 1.9 两种形式的球凹结构通道布置。

(a)交叉分布

(b)平行分布
图 1.9 两种形式的球凹结构通道布置
Yu 等[42]研究不同凸起结构形状对电解槽内部电解质换热的影响,发现凸起
越高,摩擦和传热的性能越好,并且最大摩擦阻力和流动阻力集中在凸起的顶部。
Sang 等[43]研究球凸球凹结构均匀分布的流道结构,如图 1.10 所示。单侧凸起流
道对电解槽上部的扰动效果更佳,双侧凸起结构则会产生更大的涡流使得传热性
能有所降低。

11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1.10 球凹-球凸错列分布通道结构
Chen 等[44]研究球凸球凹结构周期性分布对流动和传热性能的研究,发现凸
起高度越高,摩擦系数和传热系数越高,与 Yu 等的研究有较好的一致性。Rao
等研究不同凸起结构在对流动特性和传热性能的影响,其结构如图 1.11 所示。
仿真结果显示,凸起的形状对传热和流体流动也很大影响。第二种结构的传热性
能最好。

图 1.11 四种形式的凹坑结构
综上所述,电解槽球凸结构与双极板结构相结合,可以对改善电解槽槽道内
流场分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电解槽流道的优化,对电解槽性能有很大
的影响。

1.4.3 碱性水电解槽仿真研究现状
国外对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比较早,Zuber 等[45]最早提出流体流动模型。然
后 Dahlkild[46]改进 Zuber 的模型,搭建单相流混合物模型。对电解槽进行分析,
发现气泡分布不均匀会导致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电解质浓度分布不均匀,且影
响电解质的扩散。
Hua [47]采用两相流模型求解各相的质量和动量控制方程,分析气泡驱动流体
的流型,得出电解槽气体体积分布均匀结果,并利用该模型对气泡驱动的湍流进
行数值模拟。此外,考虑到气泡对效率的影响,进行适当建模仿真。Tobias 等[48]
12
1 绪论

[49]
和 Hine 等 做过相关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气泡对电解质电阻的影响。最近,模
拟被用来研究两相流现象,主要有两种模型:欧拉-欧拉模型和欧拉-拉格朗日模
型。后者将电解液视为连续相,将气泡视为离散相。Farshad[50]、Aldas[51]、Mat[52]
结合 Hua 的两相流模型和 Dahlkild 的单相流混合物模型,建立电解槽新型两相
流模型,加入对电化学反应的仿真分析,得到电解槽相关数据,如气体体积分数、
电压分布、各部分速度大小。Mandin 等[53]在其研究中使用该模型,并使用水平
源项来考虑气泡扩散。Hreiz 等[54]也使用这个模型,并且为了防止使用源项,气
泡注入已从电极表面移除。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得出,阻力足以描述气泡和液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然而,他们的研究和实验之间的比较主要是定性的。
对于气液混合的情况,采用两种模型:混合模型和双流体模型。Dahlkild、
Wedin 等[55]和 Schillings[56]采用前者。在这三个研究中,使用的模型被称为半经验
模型,因为选择经验相关性。Wedin 等和 Schillings 等将计算结果与 Boissonneau
等[57]进行的实验进行比较。这些模型没有使用湍流模型,然而,Boissonneau 等
人观察到在狭窄的小型电化学电池的上部存在气泡诱导的湍流。在进一步研究中,
Aldas 等使用层流双流体模型,发现该模型与实验相比忽略孔隙率分布,得出结
论,必须考虑局部弱湍流。在另一项研究中,Mat[58]开发了考虑局部湍流的流体
模型,将计算结果与 Riegel[59]的实验空隙分布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吻合良好。
国内也有一些研究。高嵩等[60]对水电解槽电极进行仿真研究,得到电解槽的
电场方面的数据,如电流密度、电压等,发现电解槽电压从进液口到气液出口电
压逐渐增大,且气液出口位置电流密度最大。刘宏波等[61]通过 Fluent 仿真软件,
对电极表面的析氧反应过程进行研究,并进行实验验证。发现电极反应生成氢气
泡的过程中存在不同形式的对流运动,存在电解液中氢气浓度不同导致的对流和
气泡膨胀造成的电解液扰动。密路祥等[62]利于 Fluent 仿真软件对 PEM 电解槽的
流场和电场进行耦合,得到电解槽电压分布,气体体积分数云图。发现生成的氢
气会在扩散层形成积聚,然后在慢慢扩散到流体,被流体带出到电解槽外。并且
发现氢气体积分数与电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在电流密度大的地方,氢气含量高。
[63]
王娟等 对碱性水电解槽球凸球凹流道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发现,球凸球凹结构的
参数对电解槽流场分布的影响,主要是球凸球凹结构会在局部形成涡流,造成电
解槽内部不同位置存在不同的流场分布。
综上所述,对仿真模拟已经有一些研究,模拟结果也能反映碱性水电解槽的
性能。因此,利用模拟软件研究碱性水电解槽的流道结构,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是可行的。该方法可为高效低耗碱性水电解槽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3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5 电极-溶液界面理论
碱性水电解反应是将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钾溶液进行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
过程。使电子组成的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并在阴极、阳极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
反应的过程称为电解,实现电流中的电能转化为物质的化学能。电解有三个关键
条件,即外电路中的电子传输、溶液中的离子传输和电极-溶液界面的电极反应
[64]
。电极-溶液界面的微观图如图 1.12 所示。

图 1.12 电极-溶液界面示意图
电解水的反应是发生在电极表面与电解液接触的面上,并不是在整个电解质
溶液进行反应,所以电解液与电极表面的接触情况决定着反应有效进行[65]。在电
解液与电极表面的接触过程起主要作用的物质传递有三种形式:对流、扩散、电
迁移。其中对流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物质传递,在电解槽中占据绝大部分区域,
可以通过外力增加电解液的流速,改变对流;扩散是电解质中各种离子的浓度不
同,离子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产生的移动。电解水反应时,随着电解反应不断
进行,持续的消耗反应物,产生氢气和氧气,反应物的消耗会使得电极表面的物
质减少,形成浓度差,产生扩散现象。其扩散区域通常是微米尺寸;电迁移是指
带电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其电场的强度以及带电离子自
身性能决定电迁移的速率。
随着电解水反应的进行,会有气泡生成,当气泡刚刚生成时,气泡很小,并
不会脱离电极表面,等气泡逐渐变大到一定程度才会脱落。当气泡未从电极表面
脱落时,会阻挡电解液与电极表面的接触,造成反应面积的减小,增大电压和能
耗。进入电解液的气泡会影响物质的传输,并会使得电解液的电阻增加,增大电
压,影响电解效率[66]。李子烨[67]在电解槽的模拟表面施加一个重力场,使气泡快
速脱落,减少电极表面气泡的含量,增大反应面积和电解液与电极表面接触的机
会,从而提高反应效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加速气泡的脱落,降低电压和能耗。
综上所述,电极表面微观尺度上的变化对电解反应的进行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14
1 绪论

因此可以通过对电极结构的优化来提高电解反应效率,且对电极反应直接进行优
化改进,效果更好。

1.6 电解槽能耗
电能消耗(W)与电压(V)、电量(Q)成正比:
W = V Q (1-8)

根据法拉第定律,在标准状况下制取 1.0m3 氢和 0.5m3 氧的理论电量为:


26.8
Q= 1000 = 2390 Ah (1-9)
11.2
因此,理论电能消耗(W)为:
W = VQ = 1.23  2390 = 2940w  h = 2.94kWh (1-10)

因为电解槽电压为理论电压的 1.5-2 倍,所以在标准状况下每生产 1.0 m3 氢


和 0.5 m3 氧实际电能消耗为 4.5-6 kWh。
碱性水电解槽单位制氢能耗与电解槽平均槽压成正比,与电解电流效率成反
比。当电流密度一定时,电解槽的单位产氢电耗只与槽压有关。因此,降低水电
解槽能耗的关键是降低电解槽的槽压。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目前,随着对氢能需求的不断增加,水电解制氢仍然是一种高能耗的生产方
式,影响实际经济效益。因此,新型碱水电解槽技术的研发仍然是碱性水电解制
氢的关键环节。
本课题以碱性水电解槽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模拟碱性水电解
槽的电场和流体流动,研究不同主极板流道结构对电解槽电压和流场分布的影响,
考察不同结构电极对电解槽电压和流场分布的影响,并通过电解实验对碱性水电
解槽优化结构进行验证和对新型电极结构进行实验研究,为碱性水电解槽结构优
化设计提供帮助。

15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 传统碱性水电解槽电化学模拟
2.1 碱性水电解槽多物理场仿真模拟
2.1.1 物理模型
在涉及到流体的仿真中,计算的区域称为流体域,仿真计算实际是对电解槽
内部的流体部分进行计算,本文所研究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为碱性水电解槽内部
的流道研究。在计算前的预处理阶段,为便于计算,通常会去除几何模型中无关
结构,对模型进行简化处理,如三维的几何模拟简化成二维的几何模型、省去一
些不影响结果的小特征、等比例缩小几何模型等。
本文依照市面上多采用的球凸球凹结构为依据作为原流道结构仿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由于电解槽是多个完全相同的单独电解小室组
成,为了节省模拟计算的时间,采用有限元软件 Comsol Multiphysics 的三次电
流分布和 Euler-Euler 两相流模块建立完整的碱性水电解槽模型,通过对模型进
行适当的简化,选取单个电解槽小室作为计算区域,将计算区域缩小至直径
100mm 得到最终的计算模型,具体包含阳极室、阴极室、进出液口、电极和隔
膜,五个部分,几何结构如图 2.1 所示。

图 2.1 碱性水电解槽单槽三维模型
2.1.2 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是将大的几何模型分解为多个小的区域,仿真软件对每个小区域单
独进行计算,在将结果汇总在一起得到最终的计算结果。通常来说,网格划分的
越细,网格单元数越多,计算的就越细致,精度越高,越接近实际情况。但是过
多的网格一方面需要很大的电脑运行内存才能进行运算,另一方面需要高性能的
CPU 去处理计算,对 CPU 要求高,并且计算量庞大,计算时间长。因此需要经
过网格无关性验证,判断使用网格的规格。经过网格无关性验证,此模型采用的
16
2 传统碱性水电解槽电化学模拟

网格间距为 0.26mm。
使用 Comsol 软件对几何模型进行非结构化网格划分,因为在电极表面和球
凸球凹处的流场变化比较复杂,所以进行局部加密,使得结果更可靠,网格划分
如图 2.2 所示。

(a)整体图 (b)局部放大图
图 2.2 几何模型网格图
2.1.3 控制方程
因为本研究是多物理场仿真,所以涉及到电化学物理场和流体两个方面的控
制方程。首先介绍电化学物理场的控制方程,对于电解槽内发生的电解反应,采
用三次电流分布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电解液中的连续性方程可通过 Nernst-Planck
方程来表示:
ci
+   N i = Ri,tot (2-1)
t
N i = − Dici − zium,i Fcil + ci u = J i + ci u (2-2)
式(2-1)和(2-2)中, N i 是物质 i 的总通量,mol/(m2·s); Ci 为离子 i 的浓度,
mol/m3; Z i 为 i 所带的电荷数; Di 为扩散系数,m2/s; um,i 为迁移率,s·mol/kg;
F 为法拉第常数,96485.3 C/mol; l 为电解质电位,V;u 为速度,m/s; J i 表示
对流引起的通量。
电解液中的电荷守恒方程如下:
i l = F  zi J i (2-3)

式(2-3)中, i1 为电解质中的电流密度,A/m2。
活化过电位是阳极和阴极能发生析氧和析氢反应时造成的电压损失,是电化
学反应发生的动力。
 =s,ext − l − Eeq (2-4)

17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式(2-4)中, s ,ext 为外部电位,V; 1 为电解质电位,V; Eeq 为平衡电位,


V。
电极上的电流随电极电势的变化可以通过 Butler-Volmer 方程来表示:
   F   − c F  
iloc = i0  exp  a  − exp   (2-5)
  RT   RT  
式(2-5)中, iloc 为局部电流密度,A/m2;i0 为交换电流密度,A/m2; a 为阳
极电荷传递系数; c 为阴极电荷传递系数; 为过电位,V;R 为气体常数,8.31
J/(mol·K);T 为热力学温度,K。
流体计算主要有三大方程如下所示:
(1)质量守恒方程

+   (  v) = Sm (2-6)
t

式(2-6)中,  是密度;v 是速度;等式右边的源项 Sm 是从分散相添加到连续


相的质量。
(2)动量守恒方程

(  v) +   (  v) = −p +   ( ) +  g + F (2-7)
t


( T 2
) 
 =   v+v −   vI 
3 
(2-8)

式(2-7)和(2-8)中, p 是静态压力;  是应力张量;  g 和 F 分别是重力体积


力和其他外体积力;  是黏度; I 是单位张量;式(2-8)右侧第二项表示体积膨
胀的影响。
(3)能量守恒方程
   v2     v2    
   e +   +     v  h +   =    keff T −  hj J j +  eff  v  + Sh (2-9)
t   2    2   j 

式(2-9)中, keff 是有效电导率; J j 是组分 j 的扩散通量; S h 是包含化学反应


热和其他体积热源的源项。
碱性水电解槽由于电极表面生成的气体与电解液混合后在电解槽内流动,形
成气液的混合流动,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准确性,选用双欧拉湍流模型进行计算。

2.1.4 模型假设
由于实际的碱性水电解槽体积很大,且有多个极室拼接在一起,按照原尺寸
建立模型计算量很大,而且每个极室的结构相同,因此本文所建立的模型为碱性
水电解槽单槽模型,同时将电解槽缩小至直径 100mm。此外,因为碱性水电解
槽实际的涉及很多方面,无法一次涵盖所有方面,所以对碱性水电解槽进行合理
化假设,建立假设如下:
18
2 传统碱性水电解槽电化学模拟

(1)假设电解槽内部温度均匀;不考虑电极网的热量耗散;
(2)假设电极表面是光滑的表面;
(3)假设气泡尺寸均匀,在气泡的形成及运动过程中不发生聚合与破裂,H2 的
气泡直径设定为 0.075m,O2 的气泡直径设定为 0.15mm;
(4)假设电极与隔膜之间不存在空隙。
(5)假设电解反应在达到稳定后的反应为稳态反应,不随时间变化,且没有副
反应发生。

2.1.5 边界条件
本文的边界条件根据碱性水电解槽以 2-6kA/m2 的电流密度运行时的工况条
件进行设置,求解器设置为基于速度、压力求解,操作压力为 3.2MPa。在模型
中添加氢氧化钾以及 H2 的相关物理性质参数,其中氢氧化钾的浓度为 5100
mol/m3,黏度 0.88╳10-3 Pa•s。碱水入口设置为速度入口,入口速度为 45L/h,出口
压力设置为压力出口,出口压力为 3.2MPa,壁面选用标准壁面函数,考虑重力的
作用,包括曳力、升力、阻力等。

2.1.6 模拟结果分析
2.1.6.1 流场分析
如图 2.3 所示为碱性水电解槽的液相速度流线图,(a)是整体的速度流线图、
(b)是下部放大图。流线图表示的是流体的运动轨迹,流线越多表明局部的流体运
动越复杂。在出口和出口附近流速较大,其余部分速度均匀。

(a)整体速度流线图 (b)局部放大图
图 2.3 速度流线图
从流线图可以看出,进液口相对于整个极室来说较小,液体通过进液口进入
电解槽时的流速很大,此时的液体速度最大值可达到 1.27m/s,部分液体由于进入
电解槽时速度太快,加上与球凸相遇,在电解槽的下部形成涡流,涡流的形成会
使得电解反应生成的气泡进入涡流中,导致气体不能及时排出极室。液体进入极
室中间部分时,流动变得平缓,这时球凸球凹结构起到加快液体的扰动作用,使
得液相分布的更加均匀。电极与电解液接触的面会随着反应的进行生成气泡,当
19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气泡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脱离电极进入溶液中。同时气泡受到液体的推力和气
泡自身浮力作用,速度较液相更快,并且可以带动液体更快流动,这种现象叫做
“气举”。“气举”的存在加上出液口相对较小使得远离电极表面处出现流动死
区,这些死区的液体相对缓慢。
碱性水电解槽整体来说是气液混合运动,一方面液相进入电解槽在球凸球凹
处损失部分动能,另一方面,气液相向上运动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最
终使得速度慢下来。当气液混合相到达顶部的时候因为出液口相对于极室来说,
截面积减小,根据液体连续性方程,流量一定,截面积越小,流速越大,所以气
液混合相到达出液口时,速度变快。

2.1.6.2 速度场分析
图 2.4 和图 2.5 分别是选取距离电极背面 0.01mm 截面(a 为阴极侧截图
Ya=3.99mm,b 为 阳 极 侧 截 图 Yb=6.01mm) 以 及 计 算 模 型 横 向 中 间 位 置 截 图
(X=0mm)的液相速度云图。
由图 2.4 可以看出电解槽极室大部分区域速度在 0-0.1m/s 之间,并且电解槽
下部还存在速度为 0m/s 的流道死区,还有因为涡流造成液相回流,出现负速度,
这些情况对电解液的传递都是不利的现象,所以可以通过对流道的优化提高电解
槽速度的均匀性,减少流动死区的出现,使电解液分布均匀。
由图 2.5 可以看出,液相的最大速度出现在进液口和出液口处,液相在入口
位置处形成涡流。这是因为液相从进液孔进入电极室时流速大在加上球凸之间的
配合扰动作用下使得液相在电解槽下部形成的涡流,涡流的形成会使得电解液逆
流,不能及时将电解液排出电解槽,会使得极室内气体含量的增加,导致溶液电
阻增大,增大能耗。除此之外,速度在球凸顶部变化明显,因为球凸顶部的流体
通道小,根据液体连续性方程,流量一定,截面积越小,速度越大。

(a)阴极侧截图 Ya=3.99mm (b)阳极侧截图 Yb=6.01mm


图 2.4 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

20
2 传统碱性水电解槽电化学模拟

图 2.5 碱性水电解槽横向截图(X=0mm)速度云图

2.1.6.3 气体体积分数分析
图 2.6 和图 2.7 分别为选取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a 为阴极侧截图
Ya=3.99mm,b 为 阳 极 侧 截 图 Yb=6.01mm) 以 及 计 算 模 型 横 向 中 间 位 置 截 图
(X=0mm)的气体体积分数分布云图。
由图 2.6 可以看出,气体多集中在电解槽上部,是因为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
源源不断的产生,并向出口移动,当不能及时排出气体就会使得气体在电解槽顶
部形成积聚的现象,其次是液相在进液口的速度大,流速快就能将气体从下部更
快的带到上部。气体不能及时排出,在电解槽中积聚,会使得溶液电阻增加,同
时也会使得溶液与电极表面接触的机会减少,这些都使得电解槽电压的升高。

(a)阴极侧截图 Ya=3.99mm (b)阳极侧截图 Yb=6.01mm


图 2.6 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由图 2.7 可以看出,在电解槽电极表面和电解槽顶部的气体含量高。气体
是由反应产生,所以电极表面的气体是大于其他部位气体。气体在电极与电解
液接触面产生之后会进入溶液中,会随着溶液一起排出电解槽,但是电解槽出
21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口的截面积远小于流体通道的截面积,使得大部分的气体不能及时从电解槽腔
室中排出,所以在顶部形成积聚。气体的积聚区域会影响传热效率,使得电解
槽温度不均匀,同时气体过多也会影响传质,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可以通过改
变流道结构使得气体在电极表面附近的气体含量减少,加快反应效率,降低电
压,节约能耗。

图 2.7 电解槽横向截面(X=0mm)气体体积分数

2.1.6.3 电解槽压力分析
图 2.8 的(a)为电解槽整体,(b)为电解槽横向中间位置截图。从图 2.8(a)可以
看出电解槽压力整体变化不大,并且显现下方压力大于上方压力,上下之间形成
的压力差,电解液可以从上方排出;图 2.8(b)可以看出左侧压力是大于右侧压力,
说明氢气生成的更多,压力比氧气侧更大。在碱性水电解槽中压力是需要尽量保
持平衡,压差过大可能会使得一侧的气体过多的渗透到另一侧,造成气体混合,
极端情况下会有爆炸的风险。因此对电解槽的设计中应保证电解槽两侧压差在合
适的范围。碱性水电解槽压力不易过大,因为压力过大时无论是槽体或管路所使
用的材料,都要求非常坚固,对耐化学腐蚀的要求也较低压槽高。若有一种气体
泄漏到另一种气体中去,会降低了气体纯度,因此要求有高质量的隔膜材料。为
了使隔膜两侧的压力相等,对压力控制系统也提出了高的要求。同时,要求绝缘
与密封材料在高温与高压下,具有不变形、不损坏等良好性能。

22
2 传统碱性水电解槽电化学模拟

(a)电解槽整体 (b) 横向中间位置截图


图 2.8 电解槽压力图

2.1.6.4 电解槽槽电压分析
在电化学仿真中,槽电压产生主要 3 部分组成:平衡电压、过电位、电解液
电压损耗,如图 2.9,其中电压主要来自于平衡电压和过电位,分别为图 2.10(a)、
(b)。从图中可知,图(a)阴阳极平衡电位为 1.32V,图(b)阴阳极过电位为 0.57V,
一共 1.89V。与电解槽电压相差 100mV,可能是由于溶液电阻以及隔膜电阻、接
触电压等产生。因此电解槽电压主要来自于电极方面,电极也是发生反应的地方,
所以应该针对电极表面相关进行优化,比如改变电极结构增大比表面积、减少电
极表面处的气体含量。

图 2.9 电解槽电压

23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平衡电位 (b)过电位
图 2.10 平衡电位和过电位

2.2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是仿真模型的搭建,基于主流的球凸球凹结构建立三维模型,以此
为参照对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进行改进,以三次电流分布加双欧拉模型组成仿
真模拟的理论支持,以 2kA/m2 的工况条件进行参数设置,分析球凸球凹流道结
构对碱性水电解槽的性能影响。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流速方面,球凸球凹结构
能起到很好的扰流作用,在极室中形成涡流,但是涡流也会使得气体在极室滞留,
增加电解液电阻;从气体分布方面可以看出,气体多集中在电解槽顶部和电极表
面附近。在电解槽电压的仿真结果可以看出,电极上的平衡电压和过电位是电解
槽电压的主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对流道结构和电极结构进行改进,促进电解质的
传质,减少电极附近气体含量和加快排出电极室气体,以及增大电极比表面积,
进而降低电压,降低能耗。

24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在碱性水电解槽中,流道结构多采用球凸球凹的结构形式,从上一章的仿真
结果可以看出,一方面球凸在给电极网提供支撑的同时也可以降低接触电压,另
一方面球凸球凹结构可以使极室内产生涡流,涡流的存在可以促进电解液分布的
更加均匀,但是也使得气体进入涡流,导致气体无法及时排出,使得电解液气体
含量增多,增大电解液电阻,使得槽电压升高,能耗增加。针对此缺点本章旨在
考察不同的流道结构变化对电极表面附近气体含量的变化,进而减少碱性水电解
槽能耗的影响,研究不同的流道结构对碱性水电解槽气体体积分数的影响。通过
建立碱水电解槽三维模型,对其进行多物理场仿真计算,以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和电极截面的速度平均值、气体体积分数以及电解槽电压作为评价指标,其
中速度平均值可以衡量电极表面附近区域的流动及传质状况,气体体积分数可以
表明电极表面附近区域的气体含量,电解槽电压可以衡量碱性水电解槽的能耗。

3.1 不同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仿真模拟的边界条件均按照碱性水电解槽以 2kA/m2 的电流密度运行时的工
况条件进行设置,原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为球凸球凹结构,本次研究对球凸球
凹结构进行改动,改为半球形结构、V 型导流板结构、三筋板结构、四筋板结构、
花型入口结构、圆柱体结构,如图 3.1,图(b)到图(g)。计算完成后导出距离电极
面 0.01mm 截面上的速度值和气体体积分数以及槽电压。

(b)半球形流道结构 (c)V 型导流流道结构


图 3.1 不同流道结构

25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d)三筋板流道结构 (e)四筋板流道结构

(f)花型入口流道结构 (g)圆柱型凸起流道结构
图 3.1 不同流道结构(续图)

3.1.1 极室速度场分析
图 3.2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图(a)为球凸球凹结构,
图(b)到图(g)对应图 3.1 中不同的流道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图(b)半球流道结构
和图(g)圆柱形凸起结构最大速度比球凸球凹结构的速度大,可以更快带走在电
极上生成的气泡,促进传质,减少电解液电阻,降低能耗。电解槽入口处流速变
化明显,可在出口处设计合适的导流结构,使电解液进入电解槽后速度损失少,
电解液分布更均匀。

26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a)球凸球凹流道结构 (b)半球形流道结构

(c)V 型导流流道结构 (d)三筋板流道结构

(e)四筋板流道结构 (f)花型入口流道结构

(g)圆柱型凸起流道结构
图 3.2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

27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0.0125

0.0120

0.0115

0.0110

速度(m/s)
0.0105

0.0100

0.0095

0.0090

0.0085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模型

图 3.3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值


为了便于数据的比较,将图 3.2 的数据从仿真软件里导出,用数据处理软件
Origin 对导出的数据计算出平均值,以该速度平均值代表选取截面的速度值,并
绘制折线图。整理后不同流道结构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的速度值如图 3.3
所示。从图 3.3 可以看出,半球结构的流道速度最大,为 0.01201m/s,相比于球凸
球凹结构在选取截面上的速度值 0.00969m/s 有一定的增幅;V 型导流板结构和
花型入口结构速度值略大于球凸球凹结构;三筋板和四筋板以及圆柱形结构的速
度值与球凸球凹结构相差不大。流道结构改变后,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上
的速度值大多数都是高于球凸球凹结构的速度值,表明适当改变流道结构是有利
于提高电极表面的电解液流速,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

3.1.2 电极上速度场分析
图 3.4 不同流道电极中间截面速度云图,图(a)为球凸球凹结构,图(b)到图(g)
对应图 3.1 中不同的流道结构。从图中可以看出图(b)和图(g)在最大速度上高与
球凸球凹结构的速度,电极上速度越快,电解液单位时间内可以带走更多的气体,
且整体颜色较均匀,表明速度更均匀。

(a)球凸球凹流道结构 (b)半球形流道结构
图 3.4 不同流道电极中间截面速度云图

28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c)V 型导流流道结构 (d)三筋板流道结构

(e)四筋板流道结构 (f)花型入口流道结构

(g)圆柱型凸起流道结构
图 3.4 不同流道电极中间截面速度云图(续图)
电极背面
0.006 电极中间
电极正表面

0.005
速度(m/s)

0.004

0.003

0.002

0.001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模型

图 3.5 不同流道电极截面速度值
将图 3.4 的数据从仿真软件里导出,用数据处理软件 Origin 对导出的数据计
算出平均值,以该速度平均值代表选取截面的速度值,并绘制折线图。图 3.4 和

29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3.5 显示电极背面靠近极室流速最快,电极中间截面处速度最低,可能是因为
液体从正面回流导致中间出现负速度,导致平均速度减少。从不同流道结构方面,
V 字型流道结构速度低于球凹球凸结构流道,其余流道结构电极上流速均高于球
凹球凸结构流道流速,其中半球结构流速最快。

3.1.3 极室气体体积分数分析
图 3.6 为不同流道电极室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图(a)
为球凸球凹结构,图(b)到图(g)对应图 3.1 中不同的流道结构。

(a)球凸球凹流道结构 (b)半球形流道结构

(c)V 型导流流道结构 (d)三筋板流道结构

(e)四筋板流道结构 (f)花型入口流道结构
图 3.6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30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g)圆柱型凸起流道结构
图 3.6 不同流道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续图)
将图 3.6 的数据从仿真软件里导出,用数据处理软件 Origin 对导出的数据
进行整理,整理后不同流道结构距离电极表面 0.01 mm 截面的气体体积分数值
如图 3.7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半球结构、四筋板结构、花型入口、波浪形
结构的气体体积分数值都高于球凸球凹结构,这是不利于电解液的传质;圆柱
形结构与球凸球凹结构气体体积分数大致相当;V 型导流板、三筋板结构气体
体积分数值低于球凸球凹结构,其中三筋板结构气体体积分数最低。气体体积
分数越低,电解液的电阻就越小,电压就越低,能耗也就越低。

0.084

0.082

0.080
气体体积分数

0.078

0.076

0.074

0.072

0.070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模型

图 3.7 不同流道结构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的气体体积分数值

3.1.4 电极网气体体积分数分析
图 3.8 为不同流道电极中间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图(a)为球凸球凹结构,
图(b)到图(g)对应图 3.1 中不同的流道结构。

31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a)球凸球凹流道结构 (b)半球形流道结构

(c)V 型导流流道结构 (d)三筋板流道结构

(e)四筋板流道结构 (f)花型入口流道结构

(g)圆柱型凸起流道结构
图 3.8 不同流道电极中间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将图 3.8 的数据从仿真软件里导出,用数据处理软件 Origin 对导出的数据进
行整理。图 3.8 和图 3.9 显示,气体体积分数在电极正表面处最大,在电极背面
最小,由此看出减少电极正表面附近气体含量最重要,对电极反应影响最大。并
且三筋板流道结构的气体体积分数在电极正表面和电极背面气体体积分数均低
于球凸球凹结构,在电极中间与球凸球凹结构持平,其余流道结构均高于球凸球
32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凹流道结构,所以三筋板结构在几种流道结构中减少电极的气体含量效果最好,
气体含量的减少可以提高反应效率,减小电压,降低能耗。
电极背面
电极中间
电极正表面
0.105

0.100

0.095
气体体积分数

0.090

0.085

0.080

0.075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模型

图 3.9 不同流道电极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3.1.5 电压分析
电解槽电压值可从仿真软件中直接取得,然后将取得的值绘制成折线图,如
图 3.10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筋板结构的流道电解槽电压值最低,因为电解
槽电压受电解液的传质和气体含量的双重影响,使得三筋板结构在几种流道结构
中电压最低,能耗也是最低。半球流道结构虽然平均速度最大,但从气体体积分
数云图上看,半球结构在凸起顶部形成气体的积聚,造成电极表面气体部位气体
含量增多,减少电极表面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影响反应的进行,导致电压偏高。
2.06

2.04

2.02
电压 (V)

2.00

1.98

1.96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模型

图 3.10 不同流道结构电解槽电压值

33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2 筋板缺口变化对能耗的影响
由上节对比几种不同的流道结构,发现筋板结构在几种流道结构中综合效果
最好,现对筋板结构进行细化研究。对单根筋板的缺口形状进行优化,采用不同
的几何形状,研究不同形状下对流速、气体体积分数、电解槽电压的影响,进而
探究对能耗的影响。缺口形状有三角形、矩形、梯形、六边形、圆形,如图 3.11
中的(a)到(e)。计算完成后利用后导出电极室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上的速度
值和气体体积分数,用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整理。

(a)三角形缺口

(b)矩形缺口

(c)梯形缺口

(d)六边形缺口

(e)圆形缺口
图 3.11 筋板结构示意图

3.2.1 极室速度分析
如图 3.12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室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图(a)
到图(e)分别对应三角形、矩形、梯形、六边形、圆形。

(a)三角形缺口结构 (b)矩形缺口结构
图 3.12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

34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c)梯形缺口结构 (d)六边形缺口结构

(e)圆形缺口结构
图 3.12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速度云图(续图)
将图 3.12 的数据从仿真软件里导出,用数据处理软件 Origin 对导出的数据
进行整理,整理后不同流道结构距离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的速度值如图 3.13
所示。
1.2x10-2

1.1x10-2

1.0x10-2
速度(m/s)

9.0x10-3

8.0x10-3

7.0x10-3

6.0x10-3
a b c d e
不同筋板缺口模型

图 3.13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速度值

35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从上图可以看出,三角形缺口和梯形缺口,选取截面上的速度值最大,此时
电极表面的电解液传质效果最好,能耗低,而矩形缺口速度值与最大值相差不大,
六边型缺口速度最小。

3.2.2 电极速度分析
选取不同缺口结构速度变化明显的电极下部,如图 3.14 所示,图(a)到图(e)
分别对应三角形、矩形、梯形、六边形、圆形。

(a)三角形缺口结构 (b)矩形缺口结构

(c)梯形缺口结构 (d)六边形缺口结构

(e)圆形缺口结构
图 3.14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下部中间截面速度云图
将图 3.14 的数据从仿真软件里导出并进行整理,整理后不同流道结构在电
极背面、中间、正表面截面的速度值如图 3.15 所示。图 3.14 和图 3.15 表明在
电极的不同截面处,速度不同,在电极背面速度最大,电极中间位置速度最
小。并且在不同位置下,梯形缺口速度最大,六边形缺口速度最小。

36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电极背面
0.0040 电极中间
电极正表面

0.0035

0.0030

速度(m/s)
0.0025

0.0020

0.0015

0.0010
a b c d e
不同缺口结构模型

图 3.15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不同位置截面速度值

3.2.3 极室气体体积分数
如图 3.16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图(a)
到图(e)分别对应三角形、矩形、梯形、六边形、圆形。

(a)三角形缺口结构 (b)矩形缺口结构

(c)梯形缺口结构 (d)六边形缺口结构
图 3.16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37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e)圆形缺口结构
图 3.16 不同缺口结构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续图)

7.1x10-2

7.1x10-2

7.0x10-2
气体体积分数

7.0x10-2

6.9x10-2

6.9x10-2

6.8x10-2

6.8x10-2

6.7x10-2

a b c d e
不同缺口结构模型

图 3.17 不同缺口结构距电极表面 0.01mm 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将图 3.16 的数据进行整理,整理后数值如图 3.17 所示。可以看出速度大的
三角缺口结构和梯形结构的气体体积分数同时也是最低,气体体积分数低,则电
极表面气体含量少,气泡对电解反应的影响也相对较小,电压就会较低,能耗低;
而速度最低的六边形结构的气体体积分数最大,不利于电解反应的进行,能耗高。

3.2.4 电极气体体积分数
如图 3.18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中间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图(a)到图(e)分别
对应三角形、矩形、梯形、六边形、圆形。

(a)三角形缺口结构 (b)矩形缺口结构
图 3.18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38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c)梯形缺口结构 (d)六边形缺口结构

(e)圆形缺口结构
图 3.18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续图)
将图 3.18 的数据从仿真软件里导出并进行整理,整理后不同流道结构电极位
置截面的气体体积分数值如图 3.19 所示。图 3.18 和图 3.19 显示,在电极正表面
处气体含量最高,从电极正面到电极背面气体含量显减小的趋势,并且气体依然
在上部形成积聚,明显高于下部。其中三角形缺口结构在电极不同位置上气体含
量都是最小,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减少能耗。

电极背面
0.084 电极中间
电极正表面

0.082

0.080
气体体积分数

0.078

0.076

0.074

0.072
a b c d e
不同缺口结构模型

图 3.19 不同缺口结构电极不同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39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3.2.5 不同缺口结构的电解槽电压
如图 3.20 不同缺口结构槽电压云图,图(a)到图(e)分别对应三角形、矩形、
梯形、六边形、圆形。
1.980

1.978

1.976

1.974

电压 (V)
1.972

1.970

1.968

1.966

1.964

a b c d e
不同缺口结构

图 3.20 不同缺口结构槽电压
从上图可以看到三角形缺口结构因其速度大、气体体积分数小,而使得其槽
电压在几种缺口结构中最低,是相对合理的结构。

3.3 高电密下的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提高电流密度可以使得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更多的氢气,从而使得产氢的效率
提升,增加产能,迎合市场对氢能的需求。本节对几种不同的流道结构为基础,
对其进行 4kA/m2 和 6kA/m2 的电流密度情况下的仿真分析。

3.3.1 不同流道结构气体体积分析
3.3.1.1 电极气体体积分布
图 3.21 为不同流道距电极中间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图(a)为球凸球凹结
构,图(b)到图(g)对应图 3.1 中不同的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a)球凸球凹流道结构
图 3.21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40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4kA/m2 6kA/m2
(b)半球形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c)V 型导流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d)三筋板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e)四筋板流道结构
图 3.21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续图)

41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kA/m2 6kA/m2
(f)花型入口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g)圆柱型凸起流道结构
图 3.21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续图)
2 kA/m2
0.18 4 kA/m2
6 kA/m2

0.16
气体体积分布

0.14

0.12

0.10

0.08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

图 3.22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中间位置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图
图 3.21 和图 3.22 显示,气体多集中在凸起所对应的位置,其次气体集中于
上部,而在下部无气体积聚。并且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气体含量也在增加。前
四种流道结构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差值较小,而后三种结构的差值较大,排气
性能略差于前者。从上图可以看出(d)图中的三筋板流道结构气体大多集中在上
部,分布均匀,整体效果好,并且从图 3.21 中也可以看出三筋板流道结构在 2
kA/m2 和 4 kA/m2 下气体含量都是最低,可以起到很好减少电极气体含量的效果,
节约能耗。在 6 kA/m2 时,半球流道和 V 字型流道效果好于三筋板结构。

42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3.3.1.2 极室气体体积分布
图 3.23 为不同流道距电极背面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图(a)为球凸球凹结
构,图(b)到图(g)对应图 3.1 中不同的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a)球凸球凹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b)半球形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c)V 型导流流道结构
图 3.23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背面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

43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4kA/m2 6kA/m2
(d)三筋板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e)四筋板流道结构

4kA/m2 6kA/m2
(f)花型入口流道结构
图 3.23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背面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续图)

44
3 流道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4kA/m2 6kA/m2
(g)圆柱型凸起流道结构
图 3.23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背面截面气体体积分数云图(续图)

2 kA/m2
4 kA/m2
0.16 6 kA/m2

0.14
气体体积分数

0.12

0.10

0.08

0.06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

图 3.24 高电密下流道结构电极背面截面气体体积分数值
图 3.23 和图 3.24 显示,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气体分布的情况变化不明显,
但是气体含量且在增加,其中 4kA/m2 下气体含量增加幅度最大,6kA/m2 时气体
含量最多,但是气体增大幅度却小于 4kA/m2 的情况下,可能是因为气体含量增
多,带动流速的效果更好,加快气体排出。从图 3.24 可以看出, 2kA/m2 时三筋
板结构气体含量最低;4kA/m2 时,V 字型流道气体含量最低;6kA/m2 时球凸球
凹结构、V 字型结构、圆柱形凸起结构的气体含量基本一致。因此,在低电流密
度下,三筋板结构效果好,高电密下,V 字型结构和圆柱型凸起结构效果好。

3.3.2 不同流道结构电压分析
如图 3.25 所示,电解槽电压随着电流密度的升高,电压也随之升高。在 2
kA/m2 时三筋板结构电压最低,表明三筋板结构在排出电极附近气体含量有效,

45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减小电解槽电压;4kA/m2 时 V 字型结构电压最低,对减少电极附近气体更有效
果最好;6kA/m2 时 V 字型结构和圆柱型凸起结构电压最低,效果最好。

2 kA/m2
2.40 4 kA/m2
6 kA/m2
2.35

2.30

2.25
电压(V)

2.20

2.15

2.10

2.05

2.00

1.95
a b c d e f g
不同流道结构
图 3.25 不同电密下不同流道结构电解槽电压

3.4 本章总结
本章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研究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的变化对电解槽能耗的
影响,并以距离电极面 0.01mm 截面和电极背面、中间、正表面截面的速度值、
气体体积分数以及电解槽电压为衡量指标,根据仿真计算的结果,综合速度和气
体体积分数两方面得出半球流道结构和筋板流道结构的传质效果最好,能耗最低。
并对筋板结果进行细化研究,对筋板结构中的缺口结构进一步细化,探究更好的
筋板结构,通过仿真分析可以看出,三角形缺口流道结构在几种缺口结构中速度
大,气体含量低,电压也是最低的结构,是比较好的缺口结构。还对高电密下,
不同的流道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气体体积含量和电压的比较,发现低电密下
三筋板结构最合适,高电密下,V 字型结构和圆柱型凸起可以起到更好的节约能
耗得效果。

46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电极网作为碱性水电解槽的内部结构,在电解槽运行过程中是电解反应的发
生部位,对电解反应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前已有研究者对电极网进行电化学方面
的分析,却没有考察不同电极网结构在电解槽中的实际作用的研究。对电解反应
来说比表面积是重要的参数,在相同电流密度的情况下,比表面积大的电极网电
压也相对较小。不同于氯碱电解槽的电极网的菱形电极,碱性水电解制氢使用的
镍网电极的金属丝是圆形,而菱形电极的金属丝是矩形。圆形镍网使得金属丝与
隔膜或者流道结构接触时是线接触,减少接触面积,增加与电解液接触面积,增
大比表面积降低电压,减少能耗。对电极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直接在反应层
面上降低电压,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考虑到以上问题,本次研究将使用不同结构的电极网进行碱性水电解实验,
实验中的电解槽结构则使用半球结构电解槽。

4.1 碱性水电解实验平台搭建
4.1.1 实验装置
研究碱性水电解槽流道结构和不同电极网结构对碱性水电解槽性能的影响,
对 COMSOL 仿真计算结果进行验证,设计并加工一套小型碱性水实验槽。该小
型实验槽是根据市面上主流的球凸球凹主极板为基础构建模型,作为原结构电解
槽使用,电解区域面积是一个直径 100mm 的圆,其结构如图 4.1 所示。通过开
展碱性水电解实验,对结构优化后的碱性水电解槽性能进行测试,为高电流密度
碱性水电解槽的结构优化设计奠定基础。

图 4.1 小型碱性水电解槽结构示意图

47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4.2 实验装置图
实验装置碱性水电解槽,搭建好的实验装置如图 4.2 所示。阴阳极电解液通
过蠕动泵分别输送进阴极室和阳极室,阴阳极进液口通过耐高温、耐腐蚀的软管
相连将电解液送入电解槽,出液口则和耐高温、耐腐蚀的硬管相连,将电解液中
排出的电解液和气体一同导入储液罐,储液罐使用油浴锅进行加热。实验中使用
的电解液是氢氧化钾溶液,又因为电解水的反应只消耗水,不消耗氢氧化钾,所
以电解液循环使用,同时使用蠕动泵及时补充相应的纯水,保持氢氧化钾的浓度
稳定。由于氢气和氧气是无毒、无污染的气体,因此通过通风橱将生成的气体抽
出,排到室外空气中。在电解槽槽框外部固定有加热板,该加热板带有数显温控
装置,可以调整加热板来控制加热板的温度,以此达到对电解槽加热的目的。同
时将实验中所涉及的管道除补水管道外,进行保温处理,减少散热。对碱性水电
解槽温度的检测就是测量出液口的温度,所以减少管道上的散热很有必要,这样
才能测量的更准确。

4.1.2 实验使用试剂与仪器
本文使用的原料与试剂见表 4.1。
表 4.1 原料与试剂
原料与试剂名称 规格 生产厂家
氢氧化钾 AR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纯水 - 浙江哇哈哈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盐酸 AR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使用的仪器与设备见表 4.2。
表 4.2 仪器和设备
仪器与设备名称 规格与型号 生产厂家
碱性水电解小试装置 200╳200mm 江苏安凯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8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续表 4.2
仪器与设备名称 规格与型号 生产厂家
隔膜 135mm 深圳市迈博瑞科技有限公司
加热板 200╳200mm 江苏乾源电热科技有限公司
蠕动泵 DIPump550-B403 卡默尔流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直流电源 eTM-3060 东莞市同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万用表 VC890D 胜利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水浴锅 DK-S24 上海苏达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4.1.3 实验步骤与条件
4.1.3.1 实验步骤
(1)组装电解槽,检测密封性;
(2)电槽注液:注入 30%碱液,加热升温。
(3)待电槽温度达到 70℃,接通直流电源;
(4)调节阴阳极室流量,至电压为最低。
(5)在最低电压条件下运行,每隔 1 h 测一次电压,并维持碱液浓度在 30±0.5%
(6)待电解槽电压稳定后,改变电流密度和流量。
(7)拆解电解槽,清洗电解槽。
观察电极、膜、槽体发生的变化;电解液发生的变化如颜色、是否有沉淀等。

4.1.3.2 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根据工业碱性水电解槽运行时的工况条件进行设定,具体实验条件
要求如表 4.3 所示。
表 4.3 实验条件
工况条件 规格
氢氧化钾浓度 30  0.5%
运行温度 85℃
电流密度 2-6 kA/m2

4.1.4 实验结果分析
如图 4.3 所示为小型球凸球凹结构碱性水电解槽 2-6kA/m2 的电流密度运行
时的电压随流量增加的变化曲线,此数据也做为对照组,与其它流道结构进行比
较。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电压也在升高 2kA/m2 时电压最低,
在 6 kA/m2 时电压达到最高。这是因为电流密度增大,电极极化更明显,使得电
压增加所导致。在 2-4 kA/m2 时,电压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减少;在 5-6 kA/m2 时,
电压随着流量先降低后增加。在 2 kA/m2 时电压为 2.05V 与工业电压相接近,但
是略高于仿真电压,这是因为仿真模型做了理想化处理,忽略了副反应、接触电
压等的影响。

49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0A/m^2
3000A/m^2
4000A/m^2
2.8 5000A/m^2
6000A/m^2
2.7

2.6
电压(V)

2.5

2.4

2.3

2.2

2.1

2.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流速 (L/h)

图 4.3 小型碱性水电解槽运行电压

4.1.5 流道结构优化的碱性电解水实验
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 2 kA/m2 的边界条件下,在速度方面几种
流道结构大致相同,半球结构流道的速度最大,但在气体体积分数方面筋板结构
处在最小,而筋板结构的三角形孔结构的在几种缺口结构中综合效果最好。
表 4.4 实验方案
编号 电流密度(kA/m2) 流道结构
1 2 球凸球凹结构
2 2 半球结构
3 2 筋板结构

通过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使用流道结构优化后的小型碱性水电解槽进
行实验。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步骤部分参照 4.1.3 节的碱性水电解实验,不改变流
量,使用固定流速长时间电解,并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见表 4.4。
根据实验方案进行盐水电解实验,电解槽运行时槽电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
4.4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相比于原结构参数电解槽运行稳定后的电压,结构
参数优化后的槽电压均有所下降。对于流道结构的优化,流道改为半球结构和筋
板结构后碱性水电解槽运行稳定后的槽电压分别为 2.040V 和 2.035V,相比于对
照实验的球凸球凹结构的 2.05V,分别下降 10mV 和 15mV,电压的下降表明能耗
的减少。

50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球凸球凹结构
2.06 半球结构
筋板结构

2.04

2.02

电压(V)

2.00

1.98

1.96
0 2 4 6 8 10 12 14 16
运行时间 (h)

图 4.4 电解槽运行电压

4.2 不同电极结构对能耗的影响
使用 5 种不同的电极网来进行对电极网结构的研究,电极网分别为细密镍
网、泡沫镍、弹性网、黑色活性网、粗镍网,对应着图 4.5 中的 (a)到(e),其中
细密镍网是现今工业上使用的电极网。

(a)细密镍网 (b)泡沫镍 (c)弹性网

(d)黑色活性网 (e)粗镍网
图 4.5 不同的电极结构

51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将 5 种不同的电极网装在半球结构流道的碱性水电解槽上,弹性网和粗镍网
因为网孔相较于其他 3 种电极来说较大,所以通过增加目数来提高网孔密度进行
实验。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步骤参照 4.1.3 节的碱性水电解实验。
细密镍网 细密镍网
泡沫镍 泡沫镍
2.10 54目弹性网 54目弹性网
黑色活性网 2.50
黑色活性网
2.08
75目镍网 75目镍网
2.45
2.06
2.40
电压(V)

2.04

电压(V)
2.02 2.35

2.00 2.30

1.98
2.25

1.96
2.20
1.94
0 10 20 30 40 50 0 10 20 30 40 50
流量 (L/h) 流量 (L/h)

(a) 2 kA/m2 (b) 4 kA/m2


细密镍网
泡沫镍
54目弹性网
2.8 黑色活性网
75目镍网

2.7
电压(V)

2.6

2.5

2.4

0 10 20 30 40 50
流量 (L/h)

(c) 6 kA/m2
图 4.6 不同电流密度下碱性水电解实验
从图 4.6 中可以看出,不同的电极网对电压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在不同
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能。在 2kA/m2 时 5 种电极网都随流量的增加显下降
的趋势,细密镍网、泡沫镍、弹性网随流量电压下降的幅度是 40mV 左右,黑色
活性网和粗镍网随着流量的增加电压下降 100mV 左右,泡沫镍比细密镍网电压
更高,可能是因为泡沫镍的立体结构使得生成的气泡不能及时排出,导致电压高
于细密镍网。弹性网、黑色活性网、粗镍网的电压整体都低于细密镍网,电压更
低,能耗也更低;在 4kA/m2 时 5 种电极网都随流量的增加显下降的趋势,细密
镍网和黑色活性网随着流量的增加电压下降大约 200mV,泡沫镍、弹性网、粗镍
网随着流量的增加电压下降 400mV,泡沫镍、弹性网、黑色活性网、粗镍网的电
压整体都低于细密镍网,电压更低,能耗也更低,此时泡沫镍的效果比细密镍网
电压更低,可能是电流密度增加产生更多的气体,更快的带走生成的气泡,使得
泡沫镍的性能得以显现;在 6kA/m2 时 5 种电极网都随流量的增加显下降的趋势,
细密镍网、弹性网、黑色活性网、粗镍网随着流量的增加电压下降大约 100 mV,
52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泡沫镍随着流量的增加电压下降 200mV,泡沫镍、弹性网、黑色活性网、粗镍网
的电压整体都低于细密镍网,电压更低,能耗也更低;综上所述,对电极结构的
改变可以使得电压下降进而减少能耗,并且在在 2kA/m2 和 4kA/m2 时 75 目粗镍
网和弹性网降低电压最低,减少能耗效果好;在 6kA/m2 时泡沫镍起到很好的作
用,降低电压更多。

4.3 弹性网对能耗的影响
通过增加弹性网的目数来增加弹性网网孔的密度,增大电极表面。选用 54
目、108 目、162 目、216 目的弹性网做阴阳极来研究对电压的影响。将不同网孔
数的弹性网分别做阴阳极安装在半球结构流道电解槽中,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步骤
参照 4.1.3 节的碱性水电解实验。
细密镍网 细密镍网
2.10 54目弹性网 54目弹性网
108目弹性网 108目弹性网
162目弹性网 2.5 162目弹性网
216目弹性网 216目弹性网
2.05

2.4

2.00
电压(V)

电压(V)

2.3

1.95
2.2

1.90
2.1

1.85 2.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流量 (L/h) 流量 (L/h)

(a) 2 kA/m2 (b) 4 kA/m2


细密镍网
54目弹性网
108目弹性网
2.8 162目弹性网
216目弹性网
2.7

2.6
电压(V)

2.5

2.4

2.3

2.2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流量 (L/h)

(c)6 kA/m2
图 4.7 不同目数弹性网电解实验
如图 4.7 可以看出,增加弹性网的目数都低于细密镍网的电压,但是电压并
不是随着目数的增加就一定减少,不是线性变化。在 2kA/m2 时,整体是随着目
数的增大而减小,但是 108 目弹性网变化幅度大,在 20-25L/h 的流量下电压最
低,此时低于 162 目弹性网,其他目数弹性网随着流量的增大而下降,但整体电
53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压都小于比目数大的弹性网。在电压降幅方面 54 目弹性网随着流量增加降低
40mV, 108 目弹性网随着流量增加降低 130mV,162 目弹性网随着流量增加降
低 100mV,216 目弹性网随着流量增加降低 70mV,其中 216 目弹性网在 20-25L/h
的流量下电压最低为 1.87V,与细密镍网相比降低 160mV,电压降低明显,显著
降低能耗;在 4kA/m2 时,电压并不随流量线性变化,并且 4 种目数弹性网与细
密镍网都有较大的降幅,比在 2kA/m2 时更明显。此时电压最低的时 108 目弹性
网,最低电压为 2.06V,比细密镍网降低 380mV,降低幅度进一步加大。162 目、
216 目弹性网随流量增加分别降低 30mV、50mV,下降较小,而 54 目、108 目弹
性网随流量增加分别降低 140mV、240mV,下降较大;在 6kA/m2 时,也是 108
目弹性网电压最低,在 20L/h 流量下最低为 2.18V,比细密镍网降低 520mV,此
时电压随流量增大下降的幅度不高,54 目、108 目、162 目、216 目弹性网随流
量分别下降 100mV、100mV、60mV、20mV。
综上所述,弹性网与细密镍网相比降低电压的效果明显,且随着电流密度的
增加减低的幅度也有所增加,在 2kA/m2、4kA/m2、6kA/m2 分别降低 160mV、
380mV、520mV,效果显著,可以极大的促进能耗的减少。

4.4 粗镍网对能耗的影响
通过增加弹性网的目数来增加粗镍网网孔的密度,增大电极表面。选用 75
目、150 目的粗镍网做阴阳极来研究对电压的影响。将不同网孔数的粗镍网分别
做阴阳极安装在半球结构流道电解槽中,实验条件以及实验步骤参照 4.1.3 节的
碱性水电解实验。
细密镍网 细密镍网
75目镍网 2.55 75目镍网
2.08 150目镍网 150目镍网
2.50
2.06
2.45
2.04
2.40
电压(V)

电压(V)

2.02
2.35
2.00
2.30
1.98
2.25
1.96
2.20
1.94
2.15
1.92
5 10 15 20 25 30 35 4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流量 (L/h) 流量 (L/h)

(a) 2 kA/m2 (b) 4 kA/m2


图 4.8 不同目数镍网电解实验

54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细密镍网
75目镍网
150目镍网
2.8

2.7

电压(V)
2.6

2.5

2.4

2.3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流量 (L/h)

(c)6 kA/m2
图 4.8 不同目数镍网电解实验(续图)
如图 4.8 可以看出,增加粗镍网的目数都低于细密镍网的电压,并且电压随
着目数的增加减少,显线性变化。在 2kA/m2 时,电压随着目数的增大而减小,
细密电压最低 2.03V,75 目镍网最低电压为 1.95V,150 目镍网最低电压为 1.93V。
75 目镍网比细密镍网降低 80mV,150 目镍网比细密镍网降低 100mV,150 目比 75
目镍网减低 20mV。75 目、150 目的镍网都能使得电压低于细密镍网,减少能耗;
在 4kA/m2 时,电压随着目数的增大而减小,细密镍网电压最低 2.44V,75 目镍网
最低电压为 2.21V,150 目镍网最低电压为 2.13V。75 目镍网比细密镍网降低
230mV,150 目镍网比细密镍网降低 310mV,150 目比 75 目镍网减低 80mV。75
目、150 目的镍网都能使得电压低于细密镍网,减少能耗;在 6kA/m2 时,电压随
着目数的增大而减小,细密镍网电压最低 2.7V,75 目镍网最低电压为 2.44 V,150
目镍网最低电压为 2.27V。75 目镍网比细密镍网降低 360mV,150 目镍网比细密
镍网降低 420mV,150 目比 75 目镍网减低 60mV。75 目、150 目的镍网都能使
得电压低于细密镍网,减少能耗;
综上所述,粗镍网与细密镍网相比降低电压的效果明显,首先是随着电流密
度的增加减低的幅度也有所增加,在 2kA/m2、4kA/m2、6kA/m2 分别降低 100 mV、
310mV、420mV,效果显著,可以极大的促进能耗的减少。其次随着电流密度的
增加,75 目镍网与 150 镍网之间的差值也在加大,在 4kA/m2 时最大达到 80mV
的差距,所以增大电流密度的同时使用更密的电极网来增大电极表面可以起到降
低电压的效果。

4.5 细密镍网下垫弹性网对能耗的影响
弹性网做为一种弹性件可以放在细密镍网下面,不影响细密镍网的使用,弹
性网在细密镍网下也能起到参与反应,虽然因为与另一极的电极距离较远但也是
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并且弹性网的存在还能起到消除大气泡的作用,可以使大气
55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泡变成小气泡,降低气泡对电导率的影响,还增大极室与电极的接触面积,起到
降低电压的作用。
将细密镍网作为电极,在细密镍网阴阳极下方分别垫上 54 目弹性网、108 目
弹性网、162 目弹性网、216 目弹性网,安装在半球结构流道电解槽中,实验条
件以及实验步骤参照 4.1.3 节的碱性水电解实验。
细密镍网
细密镍网下垫54目弹性网
细密镍网 细密镍网下垫108目弹性网
细密镍网下垫54目弹性网 细密镍网下垫162目弹性网
2.10 细密镍网下垫108目弹性网 2.5
细密镍网下垫216目弹性网
细密镍网下垫162目弹性网
细密镍网下垫216目弹性网
2.05 2.4

电压(V)
2.00 2.3
电压(V)

1.95
2.2

1.90
2.1

1.85
2.0

1.80
0 10 20 30 4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流量 (L/h) 流量 (L/h)

(a) 2 kA/m2 (b) 4 kA/m2


细密镍网
细密镍网下垫54目弹性网
细密镍网下垫108目弹性网
2.8 细密镍网下垫162目弹性网
细密镍网下垫216目弹性网
2.7

2.6
电压(V)

2.5

2.4

2.3

2.2

2.1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流量 (L/h)

(c)6 kA/m2
图 4.9 细密镍网下垫不同目数的弹性网的电解实验
从图 4.9 可以看出,在细密镍网下垫弹性网的实验,在不同电流密度下都有
很大的下降幅度。在 2kA/m2 时,垫 54 目弹性网、108 目弹性网、162 目弹性网、
216 目弹性网分别随流量的增加降低 90mV、50mV、30mV、40mV,都有不同程
度的下降。在与细密镍网单独做电极对照组相比,垫 54 目弹性网、108 目弹性
网、162 目弹性网、216 目弹性网分别下降 170mV、190mV、240mV、240mV,
在细密镍网下垫 162 目弹性网、216 目弹性网下降最多达到 240mV。在 4kA/m2
时,垫 54 目弹性网、108 目弹性网、162 目弹性网、216 目弹性网分别随流量的
增加降低 90mV、50mV、60mV、30mV,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与细密镍网单
独做电极对照组相比,垫 54 目弹性网、108 目弹性网、162 目弹性网、216 目弹
性网分别下降 300mV、330mV、510mV、440mV,在细密镍网下垫 162 目弹性网
56
4 电极结构对电解槽性能影响

下降最多达到 510mV,在增加弹性网目数电压下降幅度反而减小,在 162 目弹


性网时达降幅最大。在 6kA/m2 时,垫 54 目弹性网、108 目弹性网、162 目弹性
网、216 目弹性网分别随流量的增加降低 90mV、40mV、20mV、30mV,都有不
同程度的下降。在与细密镍网单独做电极对照组相比,垫 54 目弹性网、108 目
弹性网、162 目弹性网、216 目弹性网分别下降 330mV、370mV、570mV、540mV,
在细密镍网下垫 162 目弹性网下降最多达到 570mV,在增加弹性网目数电压下
降幅度反而减小,在 162 目弹性网时降幅最大。综上所述,在细密镍网下垫 162
目弹性网效果最好,降幅最大,最能节约能耗。

4.6 本章小节
本章对新型流道结构和不同的电极进行碱性水电解实验。首先从对三种不同
的流道结构进行电解实验,发现筋板结构相较于球凸球凹结构电压降低 15 mV,
说明新型流道结构发挥作用,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然后对 5 种不同结构的电极
网进行单独实验,其中细密镍网是现工业上使用的电极网。实验表明,在 2kA/m2
和 4kA/m2 的情况下,75 目镍网电压是 5 种电极网中最低,分别下降 500mV 和
400mV;6kA/m2 时泡沫镍效果最好,降低 200mV。最后对电极进行细化研究,
研究不同密度的弹性网电极、粗镍网电极,以及在细密镍网下垫弹性网电极,实
验发现,在 2 kA/m2、4 kA/m2、6 kA/m2 的工况条件下,在原有细密镍网下增加
162 目弹性网做为电极,槽电压分别降低了 240 mV、510 mV、570 mV,能耗降
低 11 %、20 %、22 %。

57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本文主要提出一种碱性水电解槽流道和电极网的优化设计方案,以碱性水电
解槽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碱性水电解槽内的速度场、气体体
积分布,分析不同的流道结构、筋板缺口结构的变化对碱性水电解槽能耗的影响。
根据仿真结果得出的流道结构优化方案,并通过碱水水溶液电解实验对优化方案
进行验证。并且对 5 种不同的电极结构进行细致的电解实验,考察其对碱性水电
解槽能耗的影响。论文主要完成下列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为 2kA/m2 的条件下,筋板结构流道对降
低碱性水电解槽的电压,减少能耗的效果较好;筋板缺口结构中三角形缺口的降
低电压的能力较好。在电流密度为 4kA/m2 和 6kA/m2 的条件下,V 字型结构和圆
柱型凸起结构起到很好的降低电压作用,效果优于筋板结构。
(2)根据仿真结果得出对于流道结构的优化指导方案,并对优化后的结构参
数开展碱性水溶液电解实验,实验表明,在电流密度 2kA/m2 的条件下,相比于
原结构参数电解槽,流道结构降低 15mV,能耗降低约 1 %。
(3)对 5 种不同电极结构进行电解实验,发现在原有细密镍网下增加 162 目
弹性网做为电极,槽电压分别降低了 240 mV、510 mV、570 mV,能耗降低 11 %、
20 %、22 %。

5.2 展望
在研究过程中,对电解槽结构方面仅就流道筋板形状进行初步研究,对于筋
板的厚度、间距和缺口的间距等没有考虑,后续还可以针对这些参数进行进一步
优化。
在电极结构方面,弹性网的网孔是矩形,还可以在网孔结构上进一步优化;
还可以对电极单根镍丝进行改进,实验使用的几种电极镍网都为圆形镍丝,可以
使用不同形状的镍丝编织不同形状的电极网,如正方形、三角形、矩形等。对碱
性水电解槽来说,整体的几何尺寸也是电解槽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适宜的长度
和直径对电解槽产能和能耗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对不同几何尺寸的碱性水电解槽
进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本文研究的碱性水电解槽最高使用的是 6 kA/m2 的电流密度,受实验
设备以及电极等条件的影响,最终没用进行更高电流密度的实验,后续的研究可
以对更高电流密度下的碱性水电解槽进行研究,以提高电解槽的投入产出效率。

58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开悦, 刘伟华. 碱性电解水析氢电极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5, 34(10): 3680-
3687+3778.
[2] 俞红梅, 烧志刚. 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02):
146-152.
[3] MacMvllin R B. Computer simulation of a diaphragm cell for chlor-alkali production[J].
Electrochemistry, 1970, 38(08): 570-579.
[4] M Chikhi, M Rakib. Current distribution in a chlor-alkali membrane cell: Experimental study
and modeling[J]. Desalination, 2002, 149(1-3): 375-381.
[5] Arthur J, Shih, Mariana C O, Monteiro. Water electrolysis[J]. 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 2022, 2(01): 85.
[6] LeRoy R L. Industrial water electrolysis: Present and fu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1982, 8(06): 401-417.
[7] 俞红梅, 邵志刚, 等. 电解水制氢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建议[J]. 中国工程科学. 2021,
23(02): 146-152.
[8] Zhang H, Lin G, Chen J. Evaluation and calculation on the efficiency of a water electrolysis
system for hydrogen p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0, 35(20):
10851-10858.
[9] 李雪妮. 用于电解水制氢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北京化工大学, 2013.
[10] 郭淑萍, 白松. SPE 水电解制氢技术的发展[J]. 舰船防化, 2022, 51(01): 43-47.
[11] 张军, 任丽彬, 李勇辉, 等.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器技术进展[J]. 电源技术, 2008, 32(4):
261-265.
[12] 刘明义, 于波, 徐景明. 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系统效率[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09, 49(06): 868-871.
[13] 张文强, 于波, 陈靖, 等. 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技术[J]. 化学进展, 2008, 20(05):
778-787.
[14] Barreto, Makihira, Riahi. The hydrogen economy in the 21st century: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3, 28(03): 267-284.
[15] 刘芸. 绿色能源氢能及其电解水制氢技术进展[J], 电源技术, 2012, 36(10): 1579-1581.
[16] 周钧, 吴文宏. 压滤式电解水制氢电解槽极板腐蚀机理的研究 [J]. 舰船科学技术,
2006,28(02): 34-37.
[17] 赵德祥, 丁九明, 王安德, 等. 压滤式水电解槽的双极板: CN2297453[P]. 1998-11-18.
[18] 雷毅, 袁晓波, 张德勤. 碱性腐蚀介质下水电解槽密封的性能分析与设计[J]. 润滑与密
封, 2005(04): 138-140.
59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9] 郑津洋, 孙有国. 电解槽端压板的结构改进及强度分析[J]. 化工机械, 1997(05): 277-280.


[20] Hong Xu, Weimin Huang. Effect of Configuration on Mass Transfer in a Filter-press Type
Electrochemical Cell[J].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8, 16(02): 198-202.
[21] 郭育菁. 一种碱水制氢电解槽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D].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22] 李军, 王娟. 极板凹凸结构形状对电解槽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J].过程工程学报, 2021,
21(03): 251-258.
[23] 饶文涛, 魏炜. 一种高效低成本复合式水电解槽技术及装备的开发 [J]. 宝钢技术,
2022(03): 50-55.
[24] 周钧, 吴文宏. 压滤式电解水制氢电解槽极板腐蚀机理的研究[J]. 舰 船 科 学 技 术 ,
2006, 28(02): 34-37.
[25] 张延峰. 压滤式碱性水电解槽槽压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大学, 2015.
[26] 刘建. 典型传热结构强化传热与减阻的流动控制研究[D].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27] Norikazu S, Masahide I, Kenji K,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 of Prandtl number
on heat transfer in a dimpled-channel flo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
2017, 68(06): 139-150.
[28] Elyyan M A, Rozati A, Tafti D K. Investigation of dimpled fins for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 Mass Transfer, 2008, 51(11):
2950-2966.
[29] Hwang, Sang Dong,Kwon, Hyun Goo. Local heat transfer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n
periodically dimple-protrusion patterned walls for compact heat exchangers [J]. Energy, 2010,
35(12): 5357-5364.
[30] Locksley F. Catañeda, Fernando F. Rivera, Tzayam Pérez, José L. Nava.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he reaction environment in electrochemical reactors[J]. Current
Opinion in Electrochemistry, 2019(16): 75-82.
[31] Zhou F, Acharya S.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study of heat mass transfer and flow
structure for four dimple shapes in a square internal passage [J]. Journal of Turbomachinery,
2009, 134(06): 939-953.
[32] Jongmyung P, Li grani P M. Numerical prediction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characteristics for seven different dimpled surfaces in a channel [J].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Applications, 2005, 47(03): 209-232.
[33] Rao Y, Feng Y, Li B,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friction
in channels with dimples of different shapes [J].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2014, 134(12): 723-
732.
[34] 韩悦. 钴基电催化剂的合成及其碱性电解水性能研究[D]. 扬州大学, 2021.

60
参考文献

[35] 程霞, 王华, 等. 高温热分解法制备钌纳米材料催化剂用于碱性电解水析氢[C]. 中国


化学会 2019 能源材料和缺陷化学研究会会议论文集, 2019.
[36] 刘璞, 程家麒. 碱性电解水析氢中的异构结构催化剂[J]. 精细化工, 2020, 37(10): 1945-
1956+1976.
[37] 黄登高, 尹玉国. 碱液流量对水电解槽运行的影响[J]. 河南化工, 2016, 22(06): 26-28.
[38] 黄登高, 阮皓. 水电解槽槽温过高的分析和处理[J]. 当代化工研究, 2022(12): 107-109.
[39] 窦勤成, 吴栋. 碱性水电解槽氧气除碱工艺改进研究[J]. 山东化工, 2020, 49(14):145-150.
[40] 倪萌, M.K.H.Leung, K.Sumathy. 电解水制氢技术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 2004, 18(05):5-9.
[41] Mahmood, Sabbagh, Ligrani. Heat Transfer in a Channel with Dimples and Protrusions on
Opposite Walls[J]. 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 2001, 15(03): 275-283.
[42] Yu, Chew, Khoo. Heat transfer and flow structure in turbulent channel flow over protrus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3, 66(03): 177-191.
[43] Sang, Hyung, Hyun. Local heat transfer and thermal performance on periodically dimple-
protrusion patterned walls for compact heat exchangers[J]. Fuel and Energy Abstracts, 2010,
35(35): 5357-5364.
[44] Chen, Chew, Khoo. Heat transfer and flow structure on periodically dimple-protrusion
patterned walls in turbulent channel flo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4, 78: 871-882.
[45] N.Zuber, J.Findlay. Average volumetric concentration in two-phase flow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00, 87: 453-462.
[46] Dahlkild. Modeling the two-phase flow and current distribution along a vertical gas-evolving
electrode[J].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2001, 48(01): 249-272.
[47] Jinsong Hua, Chi-Hwa Wang.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bubble-driven liquid flows[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00, 55(19): 4159-4173.
[48] Tobias, C.W. Effect of Gas Evolution on Current Distribution and Ohmic Resistance in
Electrolyzers[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1, 106(06): 833-838.
[49] Hine, F. Bubble Effects on the Solution IR Drop in a V ertical Electrolyzer Under Free and
Forced Convection[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1, 127(02): 292-297.
[50] Abbasi Farshad, Rahimzadeh Hasan. Applying a modified two-fluid model to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wo-phase flow in the membrane Alkaline Water cel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8, 27(03): 51-61.
[51] Kemal, Aldas. Application of a two-phase flow model for hydrogen evolution in an
electrochemical cell[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2004, 154(02): 507-519.
[52] Mahmut D Mat, Kemal Aldas. Application of a two-phase flow model for natural convection

61
盐城工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in an electrochemical cel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5, 30(04): 411-420.


[53] Mandin, P, Hamburger, J, Bessou, S, Picard, G. Modelling and calculation of the current
density distribution evolution at vertical gas-evolving electrodes[J]. Electrochim Acta, 2005,
51(06): 1140–1156.
[54] Hreiz R, Abdelouahed L, Fünfschilling D, Lapicque F. Electrogenerated bubbles induced
convection in narrow vertical cells: PIV measurements and Euler–Lagrange CFD simulation[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5, 134: 138–152.
[55] Ruben Wedin, Anders A, Dahlkild. On the Transport of Small Bubbles under Developing
Channel Flow in a Buoyant Gas-Evolving Electrochemical Cell[J].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01, 40(23): 5228–5233.
[56] Schillings J, Doche O, Deseure J. Modeling of electrochemically generated bubbly flow under
buoyancy-driven and forced conve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5, 85: 292–299.
[57] Boissonneau P, Byrne P.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bubble-induced free convection in a
small electrochemical cell[J].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2000, 30(07): 767–775.
[58] Mat, M. A two-phase flow model for hydrogen evolution in an electrochemical cell[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4, 29(10): 1015–1023.
[59] Riegel H, Mitrovic J, Stephan, K. Role of mass transfer on hydrogen evolution in aqueous
media[J]. 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1998, 28(01): 10–17.
[60] 高嵩, 马斌, 孙伟松. 水电解槽内电场的仿真分析[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3(05):
87-89.
[61] 刘宏波. 水电解制氢中气泡生长及磁场对气泡行为和两相流动特性影响[D]. 重庆大学,
2016.
[62] 密路祥, 徐立军. 基于 Fluetn 的水电解槽电场数值模拟[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
21(21): 8883-8888.
[63] 王娟, 李军, 邹槊, 等. 压滤式水电解槽微通道内球凸-球凹结构绕流特性的模拟[J]. 过
程工程学报, 2020, 20(3): 294-301.
[64] 谢德明, 童少平, 曹江林. 应用电化学基础[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6-33.
[65] 高鹏, 朱永明. 电化学基础教程[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 103-121.
[66] 钱彤宇, 梁瑞麟. 水电解制氢气泡现象的因素分析[J]. 深冷技术, 2000 (03): 14-15.
[67] 李子烨. 超重力场对电解水反应生成氢气泡运动状态的影响研究[D]. 江苏大学, 2022.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