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年第 4期 (总第 178期 )

“春秋笔法” 与古代史官的话语权力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 中文系 , 北京 100875)

摘要: “春秋笔法” 是春秋史官发展出的一种价值评判方式 , 并在 《春秋》 中得以丰


富。 其中 , “常事不书” 始指对四时常祀中的礼崩乐坏进行关注 , 后也指对所有违犯了礼
仪精神或常规的社会现象进行关注 , 所载录者即为 “异辞”。 “隐而不书” 是对整个事件
或事件中部分因素的失载 , 是建立在职业史官的原始叙述之上的二次叙述。 除了亲疏避
讳的目的外 , 它实际上是将事件留在历史的阴影处 , 借此表达史官的臧否态度。 “爵号名
氏褒贬说” 和 “一字褒贬说” 这两类笔法都是一种 “异记” , 其功能如同载录灾异的 “记
异”。 史官在天命的支持下 , 利用职业传统 , 构建起自己的话语权 , 并为后世儒家取法。
关键词: 《春秋》 ; 史官 ; 春秋笔法 ; 话语权力
中图分类号: K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 2003) 04-0021-08

春秋史官的基本职责还是沟通天人 [ 1 ] , 他所载录的内容是与礼仪相关的社会活动 , 诸如
即位、 婚丧、 征伐、 献俘、 结盟、 朝会等 , 目的是藏之于宗庙 , 作为天命和礼仪的见证。 随
着天命衰落 , 礼崩乐坏 , 史官为了维护礼乐制度 , 就必须以传统的巫史职业为基础 , 假借天
命鬼神的力量 , 赋予职业性的载录以现实批判的功能 , 从而形成了极为微妙的 “春秋笔法”。
这些 “笔法” 在孔子修订 《春秋》 中得到保留和充实 , 并成为儒家话语权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春秋史官将事件系于王年、 月直至干支日下 , 这就为 《春秋》 编年提供了条件。 《春秋》
以前的文献 , 如殷商甲骨卜辞 , 在大多数情况下 , 也只记载祭祀的干支日 , 而不记王年 , 到
西周钟鼎铭文中 , 记王年才成为常规。 史官逐渐有意识地把事件按时间顺序组织起来 , 开始
关心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王年下的季节性时序对春秋史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春秋· 隐公元年》 曰 “元年春
王正月” , 此后不系有任何事件。 这类现象还包括夏四月、 秋七月和冬十月。 李廉 《春秋诸传
会通》 对 《春秋》 中此类记时现象作过统计:
无事书 “春正月” 者二十四 , 自隐元年始 ; 书

收稿日期: 2002- 04- 15


作者简介: 过常宝 ( 1964- ) , 男 , 安徽省含山县人 ,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 副教授。
21
22
23
24
25
26
27
(责任编辑 林邦钧 责任校对 蒋重跃 潘国琪 )

28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