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題目:中文科準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之研究

研究類型:現況研究

研究問題(及相關參考文獻):

(1)中文科準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之現況

(2)有何因素影響中文科準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研究工具:量化量表(俞氏量表)、質化訪談
研究對象:中文大學教育學院五年級本科生

文獻探討大綱:

(1)教學效能感的定義與量度

早至 1976 年,美國 RAND 研究組根據 Rotter, J.B. 的控制點理論(關注教師將教學成


果歸因於內控源或外控源),結合「教學」和「效能」而創立「教學效能感(Teaching
Efficacy)」概念,定義為「教師對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的信念」,子要素為
一 般 教 學 效 能 感 ( General Teaching Efficacy, GTE ) 、 個 人 教 學 效 能 感 (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PTE);另外還有一種定義,根據 1977 年 Bandura 以社會認知論為基
礎的自我效能理論,其發展支流之一為為「教師效能感(Teacher Efficacy)」理論,子
要素為效能預期(Efficacy Belief)、結果預期(Outcome Expectancy)(吳, 2022, p. 3-4)。
教師效能感理論關注直接經驗、間接經驗、社會規勸、情感刺激等四類因子如何作用於教
師的自我效能感形成(杜 & 劉, 2002, p. 118)。

兩種定義衍生了兩套主要的量度要素。其一,Ashton 等研究者於 1982 年編制「個


人教學效能量表(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Scale)」(十五題、六等量表),辛濤於
1995 年加以修訂並引入大陸學界(十二題、六等量表)(辛 et al., 1995),並與俞國良等人
編制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個人教學效能感十七題、一般教育效能感十題、六等量表),
並且發現相較準教師,經驗教師之 GTE 處於低位而 PTE 處於高位 (俞 et al., 1995, p. 164),
俞氏量表現為大陸學界相關研究的主要測量工具。其二,於 2001 年推出的「俄亥俄州教
師效能感量表(Ohio State Teacher Efficacy Scale, OSTES)」(教學策略效能感、班級經
營效能感、學生投入效能感三部分,長版各八題,短版各四題,九等量表),陳俊偉等學
者修訂並引入台灣學界,驗證於小學 (2022) 及中學教界 (2011)。

(2)教師教學效能感的相關因素
個人因素:對於準教師,「自願選擇師範專業」具有顯著的正相關影響(余, 2018, p.
121)。正向幽默感、喜好組織條理、敏銳觀察他人需求等正向個人特質,會提高準教師
PTE (Poulou, 2007, p. 211),台灣地區小學教界的研究也發現「精明幹練」、「誠信淡泊」
等個人特質也有正相關影響(林, 2008, p. 132)。在大陸地區,女性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低於男
性教師(辛 et al., 1995, p. 5),然而,其中或許涉及社會文化與性別觀念。

集體因素:同儕方面,集體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會規範個體的教師效能感
(陳俊瑋, 2009, p. 133)。師範培訓層面,教師專業發展(在職或職前培訓)有助於提高教師
效能的元認知,進而校正教師效能的感受,指數可能上升或下降。(Yoo, 2016, p. 91)。學
校層面,學校風氣、師生關係、支持系統(即教具提供、福利待遇等客觀條件)、學歷等
對教師教學效能感有顯著影響,而「教育工作提供的發展條件」(即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對 PTE 和 GTE 皆有顯著影響 (辛 et al., 1994, p. 5)。

可能影響:效能感高的教師在課時的把握、提問的認知水平、反饋方式等各方面均
較優良(李瞱 & 劉, 2000, p. 54),較能調節職業倦怠的影響(王, 2008, p. 8),甚至對於教育政
策改革的接受與認同程度也較高(孫, 2009, p. 37)。另外,效能感的作用也可能因反作用而
於相關因素形成互動循環,比如李紅等人(2000, pp. 46–47)發現高效能感的教師,教學過
程之中,學生經觀察而得到間接經驗,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生表現與師生關係有
所提升後,又促進了教師的效能感發展。

(3)以教師效能感作為理論工具的研究參考

最相關的研究出自施麗丹(2017, pp. 60–63),其以文本解讀能力為自變量(自我評價


量表,九題、六等)施氏總結文獻提出了文本解讀能力二十種,進而以問卷調查向經驗教
師諮詢,篩選為九種能力要素框架,設計自我評價量表並且通過了 Cronbach’s Alpha 指
數、KMO 指數的信度、結構效度測量;以教學效能感為應變量(襲用俞氏量表);另外,
訪談方法也被運用其中,取得具解釋效力的質性資料。

其次者出自霍然(2023, pp. 78–84),是以初中語文教師為對象的現況研究,參考俞氏


量表而修訂了「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效能感量表」,其中被試者背景七題,教育認知、教學
時機、教學策略應用、課堂管理、教學效果評價等五緯度共二十八題(五等),信度、結
構效度僅達合格(案:可能因為反向問題集中於教育認知六題),另外也運用了訪談方法。
然而,這份研究並沒有深入探討初中教學對象、語文教學特質。
參考文獻

Poulou, M. (2007). Personal Teaching Efficacy and Its Sources: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2), 191–218.

https://doi.org/10.1080/01443410601066693

Yoo, J. H. (2016). The Effect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Teacher Efficacy and

Teachers’ Self-Analysis of Their Efficacy Change.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18(1), 84–94. https://doi.org/10.1515/jtes-2016-0007

余小霞. (2018). 論職前語文教師自我效能感. 中學語文, 9, 118–121.

俞國良, 辛濤, & 申繼亮. (1995). 教師教學效能感:結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 心理學報, 27(2),

159–166.

吳宛庭. (2022). 國際中文教師線上教學效能感調查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福建師範大學.

孫玉霞. (2009). 語文教師教學效能感對其課程改革認同感的影響 [教育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

大學.

施麗丹. (2017). 新手中學語文教師教學效能感與文本解讀能力關係的研究 [教育碩士學位

論文]. 南京師範大學.

李瞱, & 劉華山. (2000). 教師效能感及其對教學行爲的影響. 教育研究與實驗, 1, 50–55.

李紅, 郝春東, & 張旭. (2000). 教師教學效能感與學生自我效能感研究. 高等師範教育研究,

12(3), 44–48.

杜秀芳, & 劉吉林. (2002). 教師效能感研究述評. 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47(3), 11–119.
林佳伶. (2008).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人格特質 與教師效能感關係之研究 [碩士學位論文, 中

原大學教育研究送].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U0017-

0707200915424734

王晶. (2008). 國內外關於教師效能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理論縱橫, 6, 7–9.

辛濤, 申繼亮, & 林崇德. (1994). 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學校因素關係的研究. 教育研究, 10, 16–

20.

辛濤, 申繼亮, & 林崇德. (1995). 教師個人教學效能感量表試用常模修訂. 心理發展與教育,

4, 22–26.

陳俊瑋. (2009). 教師集體效能感之概念、測量及其相關研究. 教育實踐與研究, 22(2).

https://doi.org/10.6776/JEPR.200912.0123

陳俊瑋. (2022). 「中文版俄亥俄州教師效能感量表」於國小教師之驗證性研究. 教育心理

學報, 53(4). https://doi.org/10.6251/BEP.202206_53(4).0004

陳俊瑋, & 吳璧如. (2011). 運用「俄亥俄州教師效能感量表」於國中教師之試探性與驗證

性研究. 教育學刊, 36, 1–34.

霍然. (2023). 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效能感調查研究 [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江西師範大學.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