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觀音菩薩修持法門》教授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6 年 01 月 07~13 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雪謙寺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王昭文

校對:堪布丹傑

2006/01/07

大家晚安!

我記得去年我們一起擠在這裡上課,今年呢,又是擠在這兒,似乎在

這兒上課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了!(眾笑)

這裡上課的環境不是很好,蚊子也不少。我知道許多外國人,很注重

修行的環境,例如寬敞的禪修地方,但在這裡呢,似乎不具備這樣的

條件,這的確是個問題。但就我個人來講,有這次的上課機會,我覺

得非常高興!為什麼呢?因為前陣子事情很多,一直沒有時間好好休

息。而這次能和大家說說話,我沒有把它當成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

反倒是使我在百忙中能夠放鬆、休息的一段時間;因此,我衷心感謝

大家,給予我這樣一個機會休息。謝謝大家。

這一次的課程,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與「觀音菩薩」相關的法門。

本來今天晚上安排了觀音菩薩的灌頂,不過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在

晚上給予過任何灌頂。雖然在國外為了配合大家的時間,多是在晚上

授課或灌頂,但是我自己卻沒有這樣的習慣,所以今天也沒有作灌頂
的準備。但無論如何,按照次第來講,我們應該先接受觀音菩薩的教

授,然後才接受灌頂。首先得了解觀修的方法,然後再接受灌頂,這

樣才是圓滿的次第。因此這幾天我先給予教授,之後會再找一天給予

各位灌頂。

在講解觀音菩薩的修持法門之前,首先我們要瞭解「觀音」這個詞,梵

文叫「阿哇羅給修拉雅」。透過這個詞,我們來對整個觀音法門作一個

探究跟認識。

「阿哇羅給修拉雅」的藏文意義為「間瑞夕克」(觀音)。
「間瑞夕克」的意

思是:用眼睛觀視。眼睛指的是什麼呢?即是慈悲,這裡將慈悲比喻

如同眼睛一般。那麼觀看的對象是誰呢?是一切慈悲的對境,也就是

所有想要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眾生。是用什麼方式觀視呢?是以菩薩

的廣大悲願心在觀看的。所以總的來說,「間瑞夕克」(觀音)的意思是:

以慈悲之眼恆時觀視眾生。因此,對於觀音這個名稱,應該解釋為其

內在的功德特質,而不是指一個人。

其實當我們理解了「觀音」這個名字,就等於了解全部的意義。平時,

很多人會認為觀音是一位天神,祂能夠幫助我們,並且住在某個他方,

也的確有人這樣來解釋觀音。但重點是,如果有人說外在有這麼一個

天神,這對我們自心有什麼幫助嗎?我們要知道修持佛法的原因是什

麼:是為了得到內心的喜樂與平靜。並不是為了製造更多的妄念,平

時我們的妄念已經夠多了,現在又再多一個妄念,又有一位天神來幫

助我們,對我們是沒有什麼用的,重點是對自心要有所幫助。那麼如

何才能利益到自心呢?就要瞭解他內在的涵義。所以這裡談到觀音這

個名號時,主要指的是「功德」的部份,而不能一概而論的理解觀音為
一個人。由於具備了觀音的功德,所以能被稱為觀音。因此,觀音其實

是指功德、特質或功用。瞭解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瞭解觀音的意義是如此重要呢?一般來說,我們生活上時常會

遇到很多困難,無論是個人的還是社會的問題,我們受了很多苦。這

時,我們會問,為什麼會遇到這麼多的問題?佛教徒或者一般人可能

回答說:「唉!這就是過去的業吧!」或者認為是魔障、人為的傷害、是

自己的錯誤等等。其實這都只是一些相似的答案而已。那麼,問題到底

出在哪裡呢?就在於我們這一念心。我們不認識自心,對於自己的未來

欲求也完全不清楚,因此只能無奈、反覆地嚐受各種的苦痛。所以,修

持要與心合一,這是重點。因此,「觀音」指的不是一個外在的神,觀

音與自心的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這裡可以用醫生來做比喻。各位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句話,佛陀曾說:

「解脫要靠自己,佛陀也無法一手把我們拉到解脫道上的。」然而同時

我們也可能聽過一種說法:「只要皈依大悲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即會

來救護、幫助我們,他會帶領我們到解脫道。」對於這兩種說法,我們

要如何來理解呢?這就好比「醫生」與「藥」。例如我們生病去看醫生,

口頭上常說:「我去看了醫生,病被醫生治好了。」仔細想想這句話,

其實是說醫生透過了藥物、或是一些開導等治療方法讓我們康復,並

不是說醫生直接把病拿走了。因此所謂的「醫生治癒我們了」,是指醫

生透過各種治療方法與內外用的醫藥,讓我們的病得到康復。同樣的,

所謂證得觀音的果位,或者得到了觀音的成就,指的是因為透過修持

觀音菩薩自性──大悲心的法門,如此才能得到利益,自心才能得到

喜樂與平靜。因此,醫生與藥,分別比喻了觀音菩薩與大悲心的法門。
既然如此,我們又看到牆上畫有各種不同的觀音相貌,也都知道觀音

的本質是慈悲了,那修持慈悲法門就好了,為什麼還要有四臂的、千

手的、男相的、女相的各種不同的觀音相貌呢?這是有原因的!因為對

於大部分人來說,要直接修持觀音菩薩的「內在涵義」並不容易;一般

人其實反倒對外相的認識比較敏銳與清楚,藉外相比較容易觀修。因

此當有人說:「有一個觀音菩薩存在,有一個具備慈悲心的觀音菩薩」

時,這句話對於一位已經有經驗的修持者來說,他會知道這只是一個

方便的說法,其實有更深的內涵;然而對於一般的行者來說,(外相的

觀音修持)也很重要,也是有用的。重點是,如果說「外在有一個具備

力量的觀音菩薩存在」,更能夠讓我們生起信心。生起這樣的信心是有

很大的用處的。舉例來說,對於一個病人來說,藥物、護士、治療都很

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從內心相信有這麼一個外相上的怙主─

觀音菩薩存在的話,是更能夠幫助他減輕痛苦的。無論外在是否真的

存在,但就是這一念相信的確有觀音怙主在的信心,就對我們有極大

的利益。由於大多數的人對於外相的認識是很容易的、很敏銳的、很清

楚的,所以先有一個外相來依止,然後再來實修這個法門,使這個法

門成為心的依靠,慢慢的即能幫助我們開發內心的力量,使之圓滿。

這是一個很深奧的所依,因此,我們說有一個外相的觀音菩薩存在是

有他的原因的。

我今天把所有能穿、能圍的的都包在身上了,因此現在有點兒悶悶的,

無法很放鬆;我希望明天可以租到一個大一點的地方,相信就會比較

舒服。無論如何,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些問題。

我們要思考的是什麼呢?就是剛剛談到的慈悲心。平時談到觀修慈悲

心的時候,大部分的人會認為,是我在對某某人修慈悲,這個慈悲是
從我給他的。例如前面走來了一位痛苦的人,我們會想試著「對他修慈

悲」。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麼首先我們應該問問自己具備多少力量?

其實我們只能將有限的力量給予對方。然而有一種大力量的慈悲心,

那是依靠對方而剎那間在內心產生的一種巨大力量。

舉個例子,就好像一個巴掌往自己臉上打來,這是很有力量的,會痛

的;但如果我們用臉去碰這個手時,是不會痛的。我們平時的慈悲心

就好像用臉去碰那個手一樣,根本不會有什麼感受的。

因此,我們不應該認為是我在給予他人慈悲,應該稍稍換個角度來想:

真實的慈悲大力是他人給予我們的。事實上慈悲是如何產生的呢?首

先我們看到一個人,因為有這個外境的緣,我們才有感受生起。因此

可以說,慈悲力量的泉源其實是對方,因此我們需要與他融合。這時

我們可以觀修自己不再是自己,自己就是他,或者以大悲心與菩提心

設身處地的來領會他人的感受。總之,這些感受,實在無法用言語形

容出來,重點是要去體會。對於這一點我們要好好去思考,以後我們

觀修慈悲心時就會不同。以前我們只能將自己有限的力量給出去,而

無法產生真實的慈悲大力。總之,我希望各位能夠好好地思惟、體會一

下。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大家晚安!明天早上六點我會傳授大乘布薩律

儀。對於如何來持守大乘布薩律儀,會在明天做解釋。這個戒是在一天

當中,也就是二十四小時來持守的。所以各位也可以考慮一下,明天

要不要接受這樣一個戒律。今天就講到這裡。晚安,謝謝大家。
《觀音菩薩修持法門》教授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烏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6 年 01 月 07~13 日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台灣朝聖會館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王昭文

校對:堪布丹傑

2006/01/08

很高興我們今天換到了一個舒適的環境,能夠更愉快與放鬆的上課。

首先,我們要向所有提供與準備這個環境的朋友,說聲謝謝。

一般來說,在聖境印度與雪域西藏,有著很多不同的觀音菩薩教法,

其中加持力特別殊勝的,就是這一部《卓敦康恰瑪》。由於這個原因,

平時我住在上密院的時候,每個星期的法會,主要修持的就是這部觀

音法門。因此,雖然在印度與西藏有很多不同的觀音法門,但大家一

致認為這一部儀軌特別具備力量與加持。

接下來,我會先唸一遍這個修誦(觀修與誦咒)儀軌,聽得懂的可以

做觀想;這種方式稱為「觀修口傳合一」,意思是一邊觀修同時也接受

口傳。這之後,我會解釋這部儀軌。

(法王給予口傳)
接下來要一起唱頌「嗡瑪尼貝咩吽」(觀音菩薩心咒,六字大明咒)。

前陣子,噶舉祈願法會的負責人喇嘛確扎請我為這部《卓敦康恰瑪》譜

一個新曲。所以我在瓦拉那西的時候,就譜了一個新曲,明天開始我

會唱誦。今天呢,我們先唱誦「嗡瑪尼貝咩吽」。

(法王領眾唱誦六字大明咒)

從小我就跟觀音菩薩法門有著深厚的法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

小我的父母親與家人都在唸六字大明咒,所以從我出生起,雖然不懂

意思,但一直就聽著這個咒音,這是一個從未與我分離過的咒音。

因此可以說,我是在一個充滿著六字大明咒音的環境下出生與成長的

小孩。

西藏的傳統中,大家很喜歡上億遍的持誦六字大明咒。一般來講,持

誦瑪尼是一個很容易的修持方法,因為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同時唸咒。

就像我的母親,從早到晚,無論白天的工作是什麼,身體做任何事情,

但是她的心,或者說她的語上,都一直唸這個咒,從未間斷。這說明

了什麼呢?也就是說無論一天的工作是什麼,若能一直持誦瑪尼咒語,

能帶給我們慈愛與平靜的生活。

西藏時局還未變化之前,我的母親一直在唸誦六字大明咒,當時都快

唸滿一億遍了,但後來社會動盪,遺失了唸誦的數字。但是我的母親

很堅持,後來又從頭開始持咒,重新計算,那時我還在西藏。直到現

在,有時與母親電話聯繫時,剛開始還聊些別的,但最後當我問到她

有什麼心願時,她每次的回答都是希望能夠圓滿持誦一億遍的觀音心

咒,另外就是希望我倆能夠見面。在持咒的修持上,我的母親非常認真
不僅是我的母親,還有我母親的母親呢(外婆),大家聽起來,可能

會覺得我好像在介紹家世祖譜一樣,我不是這個意思的(眾笑)。小

時候呢,我曾經見過外婆,聽說她也持誦了一、兩億遍的觀音心咒。我

的外婆不同於一般人,她是個盲人,但是她更是認真地持誦瑪尼咒語,

而且和平常人一樣,心情很愉快,總是面帶笑容。我時常想,如果我

是一個盲人的話,還能那麼開心嗎?可能很困難。那麼外婆是怎麼做

到的呢?我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也實際去體驗感受,後來我知道了,

因為外婆她總是抱有一種希望:相信未來有一天能夠重見光明、得到

快樂。就是因為這種強烈的信心與希望,所以她不會覺得苦。

總之,我的很多家人,都將希望寄託於觀音菩薩的修持,都向觀音菩

薩發願祈求。這個法脈,從外婆傳給我母親,我的母親傳給了我,今

天,我又傳給各位;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是師徒相傳,另外從世間

家族的傳承來說,是將一些家產、寶物傳給下一代,雖然我的家庭不

怎麼富裕,也沒什麼家產留下。但無論是以佛法的角度來講,或者以

家族傳承來講,總之觀音法門就如同我的家傳法寶一樣,今天我以一

念善心,將這珍寶──觀音法門,給予各位。

修持本尊時,我們最常問的問題就是:這個本尊法可以修嗎?適合嗎?

這本註解中有一段寫道:「沒有福緣大小之分」,就像我之前說過的,

觀音法門即是慈悲的法門,為什麼說「沒有福緣大小之分」呢?就是因

為這是一個慈悲的法門。所謂慈悲法門,因為每一個人都本具有慈愛

與悲心的種子,所以誰都可以修持;不因為宗派、社會習慣或見解的

不同,而妨礙任何人修持此法。所以註解本中寫道「修持觀音法門的人

沒有福緣大小的分別」,總之,只要想修此法,都可以念誦這個咒語,

因為慈悲是遍及一切眾生的,每個人都具有的,沒有時、地的分別;
所以今天,我為各位唸誦,大家也都可以唸誦修持此法,因為我們都

本具有慈愛的心。

講到觀音菩薩的修持儀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呢?要知道總攝的大

綱。首先是前行的皈依發心,正行的觀修本尊、持誦咒語,還有結行的

轉為道用、迴向功德與宣說功德利益;共有六個方面來修持。

首先是皈依跟發心。大家應該對皈依發心都很清楚了,甚至也能解釋

給我聽。但是,由於這是第一個次第,因此還是要作說明。

日常生活中,我們雖然沒有用到皈依、發心這些詞,但事實上無論做

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皈依與發心。皈依與發心的意義是什麼呢?例如

當我們做一件事情時,首先我們要對這件事有信心,或者對於指導者

有信心,由於具備了信心,很自然地工作就更有力量,遇到任何阻礙

也影響不到我們,更有力量當下面對、超越各種困難。所以皈依也一樣

如果我們對指導者(佛)、他所提出的方案(法)與一起工作的夥伴

(僧)──這些的確值得我們信任、有保證的對象──具備信心的話,

那麼自己在這個計劃或工作上,會更有力量。

接下來談發心。如果要成就大事業,或者說要建立廣大的名聲,首先

要看我們開始的心願與計劃是否完善與廣大而定。然而也有些例外,

可能一開始只是小計劃,但運氣好,最後成辦了大事。我們從西藏出

來就是一個例子,當時我們沒有其他什麼想法,一心就是想到印度,

除此之外,完全沒有想到會上新聞、會出名。但是運氣很好,許多事情

自然都成辦了。但是做事不能只是等待運氣,完善的計劃和準備才是

重要的。因此,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就在於整個計劃的完善,與發心、

動機的廣大來決定,由於這些差別,才有可能成就大事。所以我們知

道重點在於根本的發心。
就像剛才的比喻一樣,皈依是很重要的,尤其我們都是修持佛法的人,

更要對法有信心。如何才能生起信心呢?首先要對說法者有認識。過去

無量的諸佛開示過佛法,但是佛陀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時劫的教主,

因此更為重要。談到佛,有時我們很難馬上生起什麼感覺,但是,釋

迦牟尼佛不一樣,從歷史上來看,他降生到人世間,和我們吃著相同

的食物,有著同樣的行為舉止,和我們是很親近的,他也是地球上的

一份子。因此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釋迦牟尼佛真的曾經和我們一樣

生活在這個世界──就能夠對他生起信心,然後再漸漸擴大,聯想到

一切諸佛。

有關佛陀的介紹,我會在明天給予解釋。今天的課程就講到這裡。

最後我要作一個宣佈,祈願法會的最後一天,我們會唸誦一篇祈願世

界和平的點燈祈願文,我思考了這件事情,為此我撰寫了一篇祈願文,

也請人翻譯成英文,同時我也譜了曲。這個曲子呢,是仿照西方的

opera(歌劇)而寫的,雖然我自己不懂歌劇,不過還是試著做了這個

曲子。由於各位今後需要唱誦,所以如果想要學習的法友,可以跟他

(噶瑪確陪喇嘛)學習。為什麼我要譜曲呢?因為我對西方文化很有

親切感,所以藉由這首類似歌劇的創作,表達出我對西方文化的親切

之情;同時,更重要的是這首曲子是為了祈願世界和平而創作的,這

是我作曲的目的。

(法王請英文翻譯用英文唸誦一遍祈願文)
昨天談到皈依,提到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是很親近的。接下來要談的是:

釋迦牟尼佛能夠成為我們皈依的對象的合理原因為何,其原因很多,

但主要有兩個:智慧與大悲。

一位指引者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首先眾生最主要的問題是無知,對

事情的不瞭解,因此遇到很多困難。為了消除無知而造成的痛苦,我

們需要依靠一位智者,來消除無知的苦。

為了消除無知,就要具備智慧。而這種智慧,是指要知道一切的智慧

嗎?這一點我們要好好思考。

有時候,我們對於所謂「遍知」的智慧可能很難馬上理解。但是,無論

我們如何定義遍知智慧的意思,主要來講,「遍知者」是指知道一切可

以利益、幫助眾生方法的人。

雖然說是遍知一切,但最主要的是指遍知「對於我們有用的部份」。這

是什麼意思呢?例如一位醫生,他可能具備了能夠治療百病的知識,

但是對於治療一位感冒患者來說,並不需要用到醫生所有的治療方法,

只需要給感冒藥就可以了。如同這個比喻,佛陀的遍知智慧,可能並

不是僅指知道世界有多大,昆蟲數量有多少的知識而已,這種智慧其

實對我們的幫助不大。真正對我們有幫助的,其實就是利益一切眾生

方法的智慧。所以遍知的智慧可以有這兩种解釋。

因此,佛陀是指遍知一切的人。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是很好的;但

若無法接受,也不用刻意迫使自己一定要相信遍知。原因是什麼呢?

主要我們要相信的是,佛陀知道所有幫助我們離苦得樂的方法,並且

能夠正確無誤的告訴我們因果的道理;能夠相信這一點──佛陀遍知

幫助眾生的一切法門──這就足夠了。
那麼佛陀遍知的功德是如何產生的呢?他是花了很長時間,透過經驗

的累積而得到的,並不是天生就有的。每一個眾生都是獨立的個體,

各自的經驗感受也是獨立的,佛陀是透過多次、長時間經驗各道(六

道),了解各道的情況,才得證本智的心,這被稱為大智。

僅僅是具有一個聰明的頭腦(big brain),就能夠成為我們的皈依處嗎?

這是不行的,也沒有用的。我曾經到印度多所西藏學校去參觀,現在

的學生都對西方的科學很有興趣。現在的情況是,其實現在很多有學

問的西方科學家開始對佛法有興趣,反倒是西藏人因為崇拜科學,慢

慢對佛法沒有興趣了。無論如何,這些孩子們心中認為,佛陀就像科

學家一樣,很聰明,很有學問;但是他們失去了那份與佛陀的親切、

親近的感覺。

事實上,為什麼他們會對佛陀有疏遠的感覺呢?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佛

陀還具備了大悲心的功德。佛陀對於一個人的悲心與對一切眾生的悲

心完全沒有差別。因此,光是具備智慧的一個人,能否成為我們的皈

依處,這是存疑的,為什麼呢?因為若是沒有具備一念利益眾生的心,

沒有一念悲心的話,聰明才智也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對不對?所以,

一個能夠幫助我們的人,首先他要具備大智慧,而且具有大悲心,一

種完全付出的大悲心,我們若能依靠到這樣的人,才會有幫助,才能

真正得到利益。這不是口頭上的理解,而是真正得到受益。所以真正值

得我們皈依的,是指那無分別、平等慈悲對待一切眾生,永遠為了利

益眾生而不斷開展的大悲心。

雖然佛陀在 2500 年前示現涅槃,但是佛陀大悲的力量,到現在我們還

感受得到,也就是佛陀對他人、對眾生的大悲心,現在還感受得到。這

不是過去的一段歷史而已,現在都還能感受。這裡我說一個故事,佛
陀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名叫提婆達多的人很忌妒佛陀,總想著要跟佛

陀競爭比較,有一次,也不知什麼原因,他吃了一種藥,但因不消化

而生病了。佛陀聽說他生病後,說道:「在我心目中,我平等看待提婆

達多與我的兒子羅睺羅。我不會因為羅睺羅是我的兒子而貪愛,也不

會因提婆達多是我的對手而瞋恨。如果我說的是真實語的話,提婆達

多馬上就會康復。」佛陀一說完,提婆達多的病就好了。有的人可能認

為這是神通的示現,但我認為不是,而是因為「慈悲是沒有敵人的」。

無論是在親人或敵人的身上,慈悲的力量馬上就能展現有效用,為什

麼呢?因為每個眾生都具有慈悲的因與光芒。由於有這共同的基礎,

眾生都是息息相關的。

如果說佛陀現在就在菩提迦葉的話,很多人一定能夠切身感受到佛陀

的大悲。但就是在佛陀圓寂的兩千五百年後,佛陀的大悲、關愛之心依

舊不減。

今天就講到這裡。接下來歡迎各位可提出兩個問題。我會盡力回答。

-------------------------------------------------------------------------------------------------

------------------

問題一:第一天法王開示到有關慈悲心的修持方法,懇請法王再次開

示。

法王答:就像那天我也說過,這是很難用言語形容的。

一般來說,無論外在有沒有真實存在的境,善也好,惡也好,喜歡的

不喜歡的,這都是由心的遍計執而產生──都是心的幻象。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他追求的是美麗、善的東西,他所看到

的也都會是好的一面。如果一個人比較喜歡負面、醜陋的東西,他看到

的就比較都是負面的。所以一般來說,由於心的追求與需要不同,經

驗到的也會有些不同。

但是,很多時候外相也會影響我們,例如一個醜陋的境。雖然剛剛說

自心的需求會影響對外境的認識,但同時,外境的相貌,也會影響我

們內心。當這兩者(內心的需求與外境的相)相合時,才會有判斷說:

「喔,這是醜陋的。」所以追求的心的確是從自己方面出生,也會影響

外在的境,但是並不代表外在那醜陋的相也是自己心的追求所生的,

因為並不是我讓對方變醜的。

同樣的,我們一念追求慈悲的心,是從自身向外開展的。但真正的慈

悲的切身感受,卻是從外相而得的經驗。例如遇到一位悲傷憂愁的人

時,對方那悲傷的相貌與感受,會給予我們力量,開展我們的慈悲之

心。這是我們要認真去體會的。

問題二:請問法王,如何在逆境中修持,還有看哪些經典?

法王答:這個問題在之後的課程當中會提到,所以之後再給予解答。

問題三:佛陀先生現在已經不在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那棵佛陀曾在

其下成道的菩提樹。請問法王對於這棵菩提樹,會不會覺得它就是佛

呢?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法王答:「佛陀先生」這個詞,一聽到讓我感覺好像佛陀是穿西裝,打

領帶的一樣(眾笑)。

對於菩提樹,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受,也沒特別去想。
而且這株菩提樹是否就是當年佛陀成道時的那棵菩提樹,也不清楚。

因此,讓我有不同感受的原因是,歷史記載此地(菩提迦耶)是佛陀

成道的地方。

如果光是對於那棵樹,我卻沒什麼特別感受。但是,因為佛陀是在這

個地方,菩提樹下成道的。因此自然對於整個環境,例如菩提樹,我

會生起恭敬的感覺。尤其這裡是佛陀親臨加持過的殊勝聖地,因此很

自然會生起一種不同的感受。

因此可以說,這個地方是因為佛陀的歷史而神聖,不是因為那棵菩提

樹,菩提樹到處都是。

但因為對歷史的認識,對整個環境也有不同的感觀。例如當自己坐在

菩提樹那伸展出來的枝幹之下,讓我感到整個人好像庇蔭在佛陀的大

悲之下。
昨天談到皈依與發心,我們不僅要了解他的意義,今天接著要講解的

是皈依發心的觀修方法。

今天我的身體有點不舒服,無法好好想些事情。所以今晚課程的教學

時間會短一些,發問的時間可以長一些。為什麼呢?因為回答問題比

較容易。

我們要觀想皈依境。在前方虛空,充滿著彩虹、光環與花朵的雲海當中

端坐著與根本上師無別的觀音菩薩。

為什麼這裡要觀想根本上師與觀音菩薩無別呢?原因有很多,但最主

要是因為密乘當中說,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不離上師的顯相,也就是隨

時觀想上師身口意的顯相。本質是根本上師,外相卻不是人的形像,

而是觀音菩薩的相貌。

一般來說,有的人會只皈依佛寶,或只皈依法寶,以為三寶是各自分

開的,不是總集一體的,例如以為佛寶指的是人的佛陀,法寶又不同。

但是,這裡的經文說明道:「觀音菩薩是三寶的總集」,這樣來觀想更

能夠積聚廣大的資糧。比如說一個重病患者,他需要醫生,醫藥與護士

同樣,如果我們想積聚廣大的資糧,或者很快的積聚資糧,就需要如

醫生的佛寶,如藥的法寶,如護士的僧寶,三者不能分開,而要同時

觀修。如此才能更有力、更扼要地積聚資糧。

觀音菩薩如何同時具備三寶呢?一般來說,在佛陀所開示的諸多顯密

經典中提到,從最開始、很久以前,觀音菩薩就已經成佛了,資糧圓

滿了。但這不是說觀音菩薩本來就是佛,而是說很久以前觀音菩薩就

透過長時間的積聚資糧與修持而成佛了。但是很多時候,眾生無法直

接用佛的形象來度化,所以觀音菩薩為了眾生,示現成菩薩的相貌─
─一位在有學道修持的人的形像。透過這樣的相貌利益眾生。因此,觀

音的自性、本質或者觀音的心,就是佛。

那麼觀音菩薩如何具備了法寶呢?經典中提到,法寶的定義是指聖者

心所具備的道諦──離欲的方法與滅諦──離欲。因此,觀音菩薩的

心中具有的離欲部分即是滅諦;這裡說離欲,也指離開一切的煩惱;

觀音具備了對治的本智──座中與後得的本智,這即是離欲的方法─

─道諦。因此說觀音具備了法寶。

再來僧寶指的是十地的菩薩,具備覺、解兩種功德者。覺是智慧,解是

解脫。經典提到覺解的八種功德。總的來說,登入三淨地菩薩位的,即

是大乘的僧寶,所以觀音的身,即是僧寶。究竟上來講,觀音也即是

究竟的僧寶,因為究竟的僧寶即是佛。

「如此三寶總集的觀音菩薩真實、直接的安住於前方虛空。」無論顯密當

中,例如顯宗也提到,要具備信心與虔誠心。真實直接的安住時,是

有一個真實的色法存在的,這個色法稱為法處所攝色 1。一個眾生,如

果對佛有信心虔誠心的時候,在他前方佛陀就會顯現。所以只要憶念、

想念佛,這個法處所攝色就會顯現。這是一種特別的色法,在前方虛

空出現安住。密乘當中也提到「一切萬有皆為本尊的化身」,這兩者有

點相似。所以這時我們要想觀音菩薩真實安住於前方虛空當中。

接下來經典提到:「在觀音菩薩的前方,以自己為主。」這是一定的,

平時修法都是以自己為主,對初學者來說,這是當然的。所以自己為

主在中央,然後觀想一切怨親平等的六道眾生如同市集般匯聚在周圍。

觀想時,前方是仇人怨家,右方是父母、親人,左方是自己特別想祝

福的人。或者也可觀想右邊是父親,左邊是母親。為什麼仇人怨家要觀

想在前方呢?因為通常我們很難對仇人生起慈悲心,也不會希望他們
得到快樂。所以這時要觀想他們在前方,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在中央,

這時不需要特別觀想一個自己在中央,自己本身就是了。所以左右邊

的觀想,指的是自己本身的周圍。

接下來經文說要「三門一致、諧調」。這個意思是,心這樣想,身、口也

這樣觀修;或者身體這樣行動時,心也如此觀想。例如平時可能身體

在行善,心中卻懷著惡念,這樣其實是在造惡。因此這裡提到不能如

此,而要三門一致、合一的觀修。這是很重要的。西藏諺語也說:「一個

帶著惡念持誦瑪尼的人,不如一個帶著善心唱歌的人。」所以如果我們

無法三門合一來觀修的話,全然的力量將無法開展。

接下來可以問二到三個問題。

-------------------------------------------------------------------------------------------------

-------

問題一:法王之前多次提到自他的關聯性。何謂關聯性?同時也請問

法王,我們與您的關聯性是什麼?

法王答:一般來說,「關聯性」的字面意思大家都應該了解,不用多做

解釋。

大手印祈願文中提到:「如實成辦順緣賜加持。2」其中順緣這個詞,就

闡明了關聯性。因此,「順緣」或者「助益」這個詞就代表了一種關聯性

如果沒有關聯性,也就沒有助益可言。因此先要結緣,然後才有互相

的幫助。

因此,我們跟過去或現在的上師們的關聯性是什麼呢?首先,我們每

一個人都是有心想要學法的人,上師們也實修佛法得到證悟,因此,
緣份就連上了。不說別的,僅僅如此,互相的緣就建立了。一方想要學

佛,另一方實證佛法,並且願意說法,因此互有關聯性。因此透過祈願

發願,更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當距離拉近了,就能夠互相幫助,成就

順緣。

因此,無論從世間法,或者佛法的角度來說,結緣都很重要。佛法的

緣是善緣,例如透過佛法而認識,互助互信。甚至以惡心傷害一個菩

薩,這樣也跟菩薩結了緣,稱為惡緣。

現在我們透過說法而結的法緣,指的是什麼呢?也就是上師說法,弟

子如實的修持,如果能夠如此做到,師徒的法緣就結上了。

問題二:在經典當中提到:為了生起菩提心與功德,供養佛的功德比

佈施眾生的利益大,這是什麼意思呢?

法王答:為什麼說供養佛的功德大呢?因為佛是一個有力量、重要的

對象。舉例來說明,平時如果幫助一個普通人,不見得有多大好處。但

是如果幫助了一個有權有勢的人,回報會更大。

然而從布施本身來說,布施眾生是非常好的,為什麼呢?因為能夠布

施眾生,對他也有好處,同時諸佛也會歡喜。為什麼說諸佛也歡喜呢?

因為佛菩薩總想著幫助眾生,所以幫到了眾生,諸佛亦歡喜。因此,

從布施角度來說,這是好的。

但是談到為了自心生起菩提心與功德時,是指快速生起菩提心,與開

展內在的功德時,如果能夠供養一個有力量、有功德的對象的話,因

為對方的力量,所以對自己會有幫助。雖然這樣說,但有時也不見得

供養佛就會比布施眾生更幫助自己生起功德,因為重點還是在自己的
發心。如果自己帶著清淨強大的動機來布施眾生的話,這樣的功德就

比供養佛的功德更大。

總的來說,因為佛陀是一個有力,有功德的對象,所以這裡說供養佛

的功德更大。

還好我事先說明今天只能問「二到三」個問題(眾笑),現在時間也到

了,接下來唱誦「世界啊」英文版。
大家晚安,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接續昨天的課程。昨晚談到觀想皈依境的方法,在皈依之前,先要觀

想自己為主和周圍的眾生。而且要三門合一的皈依,就像昨天講過,

心專注在某個境上時,身、口也要專注在同一個境上。

當心專注於某境的時候,我們是如何來專注的,並且要具備什麼心態

來做皈依呢?接下來,要作這部分的講解。

修持觀音法門的時候,自心要具備三種特殊的心態,加上身、口一致,

三門合一地修持。三種特殊的心態分別是相信,意樂與信任。

首先「相信」,經典形容說是「付出一切的信心」。也就是無論快樂或是

痛苦,觀音您都知道,我把全部都託付給您了。可以說是一種純淨、透

徹的信心。

二心或懷疑指的是一部分皈依,一部分不皈依,或者猶豫不決,到底

能不能皈依等,而這裡是完全沒有這樣的二心,是一種完全的信心。

從佛法的角度,或者心智科學來說,這種信心具備了強大的力量。就

像我昨天提到,很多人若是具備了沒有懷疑的信心的話,痛苦的壓力

就會減輕。無論我們所相信的對象是否真實存在,這是另外一個題目。

無論如何,一個人若具備了全然的信心,能幫助減輕痛苦的壓力,人

生會找到一股特殊、嶄新的力量與方向。

第二是「意樂」──想要皈依的心。這種心其實在「相信」或者後面會提

到的「信任」的信心中都已具備。但這裡特別提出來稱為「意樂心」,我

想應該是指一種願望,深切祈願「一切眾生未證菩提之前,我都要皈

依您」的一種信心。
第三是相信觀音菩薩確實能救護的「信任」。某方面來說,信任與信心

相似,兩者都是一種信心,但還是有些不同。不同處在於因與緣上的

不同。信任是因為知道原因而相信的,例如開始時,我們努力地想要

知道觀音菩薩能夠救護我們的原因與力量是什麼?不僅是外在的觀音

菩薩的大悲力,更有我們自身內在的各種因與緣的力量,總之透過內

外的觀察,而生起勝解──確定觀音菩薩是真實的救怙主,真的具有

力量。當我們對外境生起信心,也就是視觀音菩薩為可以寄託的對象;

同時,透過觀察內心的因緣後,而生起我能夠皈依的心,我想這就是

信任的意思。

按照次第來說,首先是相信,之後是意樂與信任,講說時是這樣一個

順序的。但是在實修生起信心的次第上來說,就不一定是這樣。我想過

事實上是反過來的。首先我們認真探討皈依的原因,透過判斷而得到

勝解(信任)。勝解有了,就會想要皈依(意樂),很有可能想要皈

依的意樂心與全然的信心會同時生起,就像一個人會帶著全然的信心

而想要皈依。另外一種順序可能是,首先我想要皈依(意樂),進一

步會問自己:我要如何皈依呢(思惟而生起信任)?答案是以全然的

信心來皈依。總之,可能實修時的順序與講說時的順序不同。

接下來要唸誦皈依文。唸誦時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有些時候是一邊唸誦

文字,同時觀想。另一種方法是先把經文唸完,之後就不用唸了,休

息一下,然後全神專注的觀修。或者先觀想,再唸經文,這也有可能。

總之方法很多,視情況而定。

無論是先唸後唸,或者唸一段,停一下,觀想一下;這裡的重點是:

要唸出聲音。為什麼呢?因為光是心中想還不夠,如果加上身體和語

言的行為的話,會更有力量。尤其語的力量是很大的,「表達能力」就
是語的一種力量,例如壞話讓人生氣,好話讓人歡喜,這都是語言的

力量。所以唸出聲音是很重要的。

但光是唸出聲也不夠,還要有發自內心的感動,如果唸得不清不楚,

是不會有什麼感受的。例如昨天我感冒了,就有點唸得不清不楚,我

也感到很不好意思。但當時大家都感冒了,所以也沒什麼關係。總之,

要唱出內心的感動,那種可以深深打動人心的感動,就好像唱一首震

撼、有動感的歌曲一樣,力量才能展現。就像剛剛說過的,光是心裡想

著要一個人生氣,他是怎樣都不會生氣的,但是如果當著面罵他的話,

他就會生氣了;罵得愈難聽,他就會愈生氣。

接著經典中又提到一段重要的文字。經典中幾乎沒有一句話是不重要的

那麼為什麼這句特別重要呢?因為這句說明了:僅有發願還不夠。有

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對夫妻吵架了,互相不說話。有一天晚上,因為

隔天先生一早有事,所以睡覺前寫了一個字條給太太說:「太太啊!

我明早八點要起床,請叫我。」結果,隔天到了九點,也沒人叫他,他

自然醒來後,看到床邊多了一張字條說:「先生喔,快九點了,該起

床囉。」就像這樣一個情況,可以知道光是發願沒什麼用,就像光是寫

張紙條說快九點了,先生也不會醒來。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有時我需要三點起床,但我沒有調鬧鐘,有時

我發現光是心裡想希望三點起床,有時還是起不來。但是,如果我特

別有力、清楚地告訴自己說:明天三點起床後,有很多重要的事要作,

例如這個那個。結果到了時間就會自然醒來。

所以這裡的經文說:「我皈依於大悲觀音座下」時,不是只有願望而已

而是要有強烈的感覺到「我真的皈依於觀音座下了」。如所隨時我們能
將這種深刻、強烈的感覺放在心中,那麼就算早上只觀修了一遍的皈

依文,但是整天都會很安心,就好像沐浴在溫暖愉快的陽光中一樣。

今晚就講到這兒了,沒有提問。我希望問題像釀酒一樣(明天會更香

濃,問的更好),但也有可能是問題變的更多。外國人總有個習慣,

做任何事都講求效率,按部就班。所以我今天也仿照這種效率,我要

走了。
大家晚安。

接續昨天的課程,昨天談到皈依境的觀想。接下來解釋發心的觀想。

觀想皈依境的時候,要觀想自己為主的無量眾生在皈依境的前方。發

心時的觀想也是一樣,不需要換另外的觀想,還是以自己為主的所有

眾生為所緣境,來觀修發心。

結合菩提心與修心的方法與口訣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自他平等交

換與七重因果這兩種口訣。

其中七重因果口訣,有一般的七重因果口訣,還有特別的止貢噶舉派

吉天宋恭大師所傳的七重因果口訣。這兩者有一些不同。

我現在不記得七重因果的次序,但是,我會解釋它的意義。

這裡主要講的是止貢噶舉派的七重因果口訣。一般的七重因果口訣,

會先從「知母」開始,但止貢派的方法不同,是先從「我與我的執著」開

始。

可能在座的有些母親會覺得我怎麼沒有說明「知母」這部分呢?因為對

我來說,「母親最重要」的這個觀念,是一個理所當然的觀念了,因此

不需要再有文字上解說,而且平時我也說的很多了。因此如果從其它

角度來深入探討的話,會對「知母──知道一切眾生皆曾為我們母親」

的這個觀念,有更深一層的理解與相信。

談到「我與我的執著」。很多佛弟子會認為,我與我的執著是應該捨棄

的部分,因為輪迴的根本就是我執。從相對角度而言的確是如此,因

為有一個對治法──智慧時,就有一個被對治的顛倒、錯誤的意識─
─我與我的執著。但是,從世俗、一般的情況而言,我與我的執著,是

每個人都會有的想法。因此可以說,它(我與我的執著)同時具有惡

(相對上應斷)與善(世俗上本有)兩個部分。

有我的執著,每個眾生天生就有。例如害怕的時候,通常不會想別的,

只會感覺好像身體當中有這麼一個我在害怕。西方也說:為什麼有我

呢?因為我在思考(我思故我在)。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理論,也不

需要我再多強調了。總之,我執是善與惡的基礎與根本。

我執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在這個「東西」、「執著有我」的基礎之上,

又會生起「我的」的執著。例如,這是我的東西。因為自己認為有一個我

所以會說:「周圍的東西也是我的」,就好像這個我在宣佈一樣。當「我

的」的執著愈來愈多,對己有利的就成為了「我的親人」,而生出貪愛;

對傷害我們的人,便生起厭惡。自然而然由於我的執著增多,當外境

有了變化後,自心也會受影響:當遇到善的、悅意的外境時,透過「我

的」執著的轉化,心中就生起歡喜,同樣,遇到傷害就厭惡。這一切都

是由「我的」執著而產生的。

所以,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對「顯相世界」都有著不同的觀點。就像看一

場電影,我們各自找到自己喜歡的位置。當電影播放的時候,我們執

著那是「我的」,但這並不是說顯相是「我的」,因為我們不會說:「一

切顯相都是我的」或「我看到的某某人是我的」,這裡所談的還更細微

些。總之,我們在心中先找到一個位置,持有某種觀點,然後自心自

然地會執著於顯相的某個部分。因此,當這個顯相改變時,這個「我」

也會受到影響。

舉例來說,首先,我們執著一個正在播放影像的電視機,同時也執著

當中播放的影像。同樣地,如果我們沒有對電視機的執著,自然也就
不會有對其中播放影相的執著。就好像對電視機與對其中影像執著一

樣,我們對於顯相也有著各自的執著與觀點。我們執著於眼睛看到的

景象,認為:「我看到景象」。因此這個我與景象就結合在一起,可以

說是「我」執著了景象。這好像是孩子般的想法,聽起來有點怪。(眾

笑)。因此,無論外在是痛苦、快樂的景象,由於「自我」執著是我的眼

睛所看到的景象,所以會覺得跟自己有關係,例如利益或傷害等關係。

我覺得,也由於具有這種執著,我們才會對有恩的人生起報恩與感恩

的心。

總之,有了我與我的執著,就會產生利害、好惡的分別念,而慈悲心

等念頭也是因為我與我的執著而產生的。由於我們都活在各自所執著

的現象世界當中,互相之間就會建立利與害的關係,其中,我們應該

要多培養的是互助互利的關係與思想。這裡並不是說不准有傷害的念

頭,只是因為傷害只會帶來痛苦,毫無利益可言,所以沒有必要有傷

害的念頭。修行是為了得到快樂,因此不需要那些負面、傷害的念頭。

有了正面的,互助的思想,人與人直接或間接就會產生利益;因為互

助,互相就有恩情,這是一種緊密的善緣。有了這樣的思惟之後,生

起慈悲心,對於一切和我有緣、有恩的眾生會生起歡喜、悅意的心,這

是首先要生起的感覺。之後就要發願: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發

心修持觀音菩薩儀軌,成就觀音的功德;總之,只要還有一個悅意的

眾生未脫離輪迴大海之際,我就要盡力修持觀音菩薩的法門。我們要

如是生起無造作的願、行菩提心。

這樣思惟之後,會得到一種深刻的了解與感受。接下來就要在剛剛觀

想的皈依境面前,以三寶為證而發心說: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
絕不捨離菩提心。並且唸誦發心文:「以我布施等功德,為利眾生願成

佛。」

我們的發心一定要穩定與持久。(這裡說個故事:)一般來說,外國

人很喜歡到湖邊游泳,渡假。有一天,一個外國人發心想要游泳橫越

一個小湖。準備好蛙鏡、泳衣之後他就出發了。游到湖中心時,他往前

一看,心想:「還這麼遠,可能游不到了。」竟然掉頭就往回游。以旁觀

者來看,其實他已經游到湖中心了,繼續向前游跟往回游沒有任何差

別,但是他卻選擇了回頭。同樣,我們已經努力修行到一定的程度了,

如果半途而廢,這是不好的。所以,發心要長遠與堅固,這是很重要的
大家札西德勒!晚安!晚上好。

時間過的很快,由於明晚是點燈祈願法會,因此今天需要將整個儀軌

教完。昨天提到將會給予各位觀音菩薩的灌頂,我會安排時間的。

昨天講述了皈依境的觀想,在其前方皈依與發心。接下來,觀想從皈

依境中與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觀音菩薩心中,放射無量光芒,照射到

所緣的一切眾生,使其痛苦盡除,得到快樂。之後觀想皈依境融入自身

接下來,進入第二部分正行的觀修本尊。此時不需觀想自己成為本尊

身,還是本來的凡夫身即可。自身周圍圍繞著一切眾生,如同皈依時

的觀想一樣。在自他一切眾生的頭頂,有一盛開的八瓣蓮華,具備花

蕊;今天我們的講台前也佈置了好多盆新花,這個緣起與感覺很好。

在如此盛開茂盛的八瓣蓮華當中,有一滿月的月輪。這裡的月輪,是

指從地球往天上遠遠看去的白皙月亮的形像,不是指靠近看的黑黑、

像烤餅般的月球。

接著,觀想在此圓滿、清淨的月輪之上,有一如同珍珠般白皙的種子

字──舍以。各位最好能清楚觀想這個字,因為它不僅代表觀音菩薩的

精髓,字形本身也具備著特殊的涵義。但是,如果無法觀想清楚這個

字,也可觀想一團散發白光的光團。總之,本體是觀音菩薩的智慧,

外顯的相貌為白色的舍以字,或白色的光團,我們要這樣做觀想。

放射出的光芒,如同月光一樣,白色的,但是不像太陽光那麼強烈。

此無量的光芒,供養一切諸佛菩薩,使其歡喜,由於這是本智的光芒,

因此供養能使諸佛歡喜。光芒照射到眾生,清淨一切罪障與痛苦,使
其堪能成為修持觀音法門的法器。之後光收攝回來,此光含攝諸佛菩

薩的大悲加持,融入舍以字中。

光收攝融入頂上的舍以字後,借此緣之力,咒字轉化現為四臂白觀音。

如同主頌文中形容:「身白放射五色光。」觀音菩薩身體為白色,放射

五種光芒,遍滿一切處。觀音面帶微笑,象徵著對一切眾生的大悲;

很多人說我看起來很嚴肅,所以不是像我這樣。同時,觀音的眼神很

特殊,是慈悲之眼。觀音有四隻手臂,後二臂拿著水晶念珠與白蓮華

等,如同法照一樣,我就不細講了。(法王手拿觀音法照說:look like

this.)

總之「觀音菩薩為三寶總集之體性。」這是重點。很多人修持會遇到一個

疑惑:「本尊佛菩薩好多,每尊佛菩薩又都很好,例如度母、觀音等;

因此不知道該選哪一尊來修?」我們不需要擔心,因為此句說觀音菩

薩是一切三寶總集的體性,全都集合在一起。如此觀修甚為重要。

觀想本尊並不是在找尋一個新的、造作的妄念。重點在於透過本尊的觀

修,開發自心俱生的本智光明,這稱為微細的心識,或微細的智慧。

因此,觀想蓮華、觀想觀音菩薩,而其本質,就像之前提到的,即是

光明的本智。每個眾生都具有煩惱清淨的部分,例如貪欲的煩惱清淨

即為妙觀察智等。因此,自心微細的本智與觀音菩薩心的本智無二無

別,可以說觀音菩薩的本質即是本智。因此觀修時,是要開發觀音菩

薩內在的本智,而不是隨便想像一個觀音菩薩的形像,觀音的相不是

妄念所成,而是本智自然就具備的能夠開顯成為本尊的力量。為什麼

這麼說呢?因為「法身界中能夠自然開顯色身的各種相貌」,在此即是

以顯空不二的方式展現出觀音的相貌。
觀修本尊時,自他一切眾生的光明本智與聖者觀音菩薩的心是無二無

別的,這即是觀音菩薩的本質。而觀音的相,例如蓮華、身形、顏色與

各種莊嚴飾品等,則是由與本智同時出生的各種心或者說氣化現而成

的。例如與本智俱生的智慧,能展現為蓮華──外相為蓮華,然其本

質卻無實體的蓮華存在。觀音的本質為本智;身形與各種莊嚴,例如

蓮華等,則與本智俱生,這些相可以說即是本智的氣(智慧氣)。這

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是持咒。分為兩部分:一、祈請敦勵其心(透過祈請引動本尊的悲

心),二、實際覆誦咒語時以觀想光的收放來圓滿本尊身語意三門的

瑜珈)。

通常觀想時,為了祈請,會觀想本尊或上師在對面虛空中;為了得到

成就,會觀想本尊在自身頭頂;為了修持本尊瑜伽,會觀想本尊在心

間。此時我們要觀想觀音菩薩在自身頭頂上,向其祈請。我與一切眾生

帶著感恩專注的心、與之前談到的信心等三種心態,然後唸誦:

「尊者無瑕白淨身,圓滿佛陀頂上嚴,慈眼恆常視眾生,觀音尊者我

頂禮。」

要唸多少遍呢?沒有一定的,直到感觀有些改變為止。

第二,透過之前虔誠的祈請,敦勵其心之後,觀想觀音菩薩放射五色

光,其中白色特別明顯。

對於這部分我個人覺得,一般來說,其實外境並不需要被阻斷與消除。

為什麼呢?因為外境不傷害我們,而是自己的貪執牽制了自己;所以

真正需要阻斷消除的不是外境,而是執著外境為實的貪執。但是,對

於任何一個凡夫來說,他不知如何分別虛幻的境與以執實心而安立造
作的真實境的差別。因此,當一個相生起時,他馬上就執著為真實的。

那麼我們要如何來對治呢?這就需要透過修持來對治。

一般來說,談到對治消除顯相,好像以為就將外境消除成為黑黑一遍,

但其實不是這樣的,所以這裡要觀想觀音菩薩放射五色光芒,其中白

色最顯著。光芒放射出去後,我們可從自身前面的景象開始,光芒照

射到這些景象,次第清淨。(此時法王指著前方的桌子,由於陽光的

照射而有明、暗之分。)清淨過後看到的景象就是由智慧五色光清淨過

的景象(如同陽光照射桌面明的部分),而不淨的景象就消除了。一

切即為自心五智的景象,除此之外,別無任何其他景象。很多人以為

放光清淨後,就會黑黑一片,這裡要記得,清淨過後即為五智光芒的

景象。

這些被自心五智光芒清淨過的景象,例如桌子,手錶等,又再次顯現

回來,這時再看到的就不是不淨的相了,而是轉變成為五智光芒的顯

相了。所以開始時是凡夫不淨的相,但現在不淨的相都被阻斷,只剩

下五智的光芒,而此光芒當下轉變,再次返回顯現給我們看到,因此

這裡所看到的手錶、桌子等都是五智慧光芒的顯現了。這樣觀想有兩個

好處,一是消除以為觀想清淨顯相後,一切都會變為黑暗的想法;第

二是消除以為外相為真實存在的執著。

如此觀想後,接下來是禪定,但因緣未成熟,所以這部分這次不說。

之後講到「轉為道用」的部分,此處就跟之前解釋的觀想方式一樣,所

以也不多做解釋。接下來,要講迴向。

所謂迴向或願望,這是很重要的。例如小時候的心願,無論自己年紀

多大了,願望的力量還是存在。同樣,當我們積聚了廣大的善業,要

堅定地發願:在目的還未實現之前,我決不放棄。如果不這樣發願迴
向的話,很容易修到一半就忘了或者浪費了。因此,修持的善功德,

要迴向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佛道。

接下來,我們共修一次觀音儀軌。

(共修)

今天各位帶著極大的清淨歡喜心來到這裡,我們能夠互相帶著關愛之

心相聚一起,我感到非常高興。

就我個人來說,能夠透過這次的教學,看到各位臉上浮出更多的笑容,

這就讓我心滿意足了。

其他沒什麼要多說的;我其實沒有時間為此次課程做太多準備,都是

各位給我的力量,我到了現場,面對各位時,力量自然就產生了。所

以不是我的力量,而是各位的。

因此,我要說的是,各位都是我心中的佛菩薩,各位的慈愛與善良,

充滿了我的心扉,讓我感到非常舒服與快樂。因此,我要不停地再次

感謝各位。同時,祈願我們能夠再次歡喜相聚,再次吉祥匯聚。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