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7

超詳細,美式21驗光步驟流程

分類:hacker2021-02-102021-08-08發表於眼鏡相關

步驟順序

1. 步驟1:病史、眼底檢查
2. 步驟2:⾓膜弧度儀檢查
3. 步驟3:遠距離慣性斜位測量
4. 步驟13A:近距離慣性斜位測量
5. 步驟4:靜態視網膜鏡檢影法
6. 步驟5:動態20英吋視網膜鏡檢查

:
7. 步驟6:動態40英吋視網膜鏡檢查
8. 步驟7:遠距離⾃覺式驗光
9. 步驟8:遠距離誘發斜位測量
10. 步驟13B:近距離誘發斜位測量
11. 步驟9:遠距離內展轉能⼒測量
12. 步驟10:遠距離輻輳⼒測量
13. 步驟11:遠距離外展轉能⼒測量
14. 步驟12:遠距離上、下斜位及單眼運轉測量
15. 步驟18:近距離上、下斜位及單眼運轉測量
16. 步驟14A:未融合交叉圓柱鏡測量
17. 步驟15A:經未融合交叉圓柱鏡近值誘發斜位
18. 步驟14B:融合交叉圓柱鏡測量
19. 步驟15B:經融合交叉圓柱鏡近值誘發斜位
20. 步驟16A:實性內聚能⼒測量
21. 步驟16B:實性融像餘⼒測量
22. 步驟17A:虛性內聚能⼒測量
23. 步驟17B:虛性融像餘⼒測量
24. 步驟19:調節幅度
25. 步驟20:實性相關性調節⼒
26. 步驟21:虛性相關性調節⼒

以上就是美式21驗光步驟的順序,那接下來開始詳解各步驟要領,
我⼀樣會按順序的,請⼤家放⼼跟著看下去就好。

(1)#1眼底鏡

:
直接眼底鏡

⼀般驗光師使⽤的是直接眼底鏡,它可以得到⼀個直立、實像、放
⼤的影像。在患者眼內反射出來的光線之間加入⼀個強度的凸透鏡
(+13.0D),可以觀察到⼀個相反、範圍⼤的影像。

當檢查者與患者皆正視眼,且都能完全放鬆調節。則在不加入任何
球⾯鏡片的情況下,檢查者可以很清晰看⾒患者眼底。

假如有⼀個-2.00的患者,檢查者為正視眼,雙⽅在完全放鬆調節的
情況下,就需要有⼀個-2.00的輔助鏡片,才能清晰的觀察患者眼
底。因此理論上可以利⽤眼底鏡來測量患者的屈折異常度數,但有
兩⼤因素要考慮:

:
1. 無法確知檢查者與患者是否完全放鬆調節。
2. 正確的屈折異常要測量黃斑部,但是當光線照射到此處時,患
者因光線引起縮瞳,因此沒有⾜夠的時間來“驗光”。

直接眼底鏡檢查程序:

1. 調整座椅⾼度,使其適合檢查者檢查時最適合的⾼度。
2. 調整頭靠讓患者安穩的靠著,直到完成檢查為⽌。
3. 要求患者看正前⽅比其眼位稍⾼⼀點的視標。
4. 檢查者檢查時應放鬆調節(可以感覺患者瞳孔是⼀個窗⼾,然
後檢查者透過窗⼾看⼾外景象以達到放鬆調節)。
5. 檢查者右⼿持眼底鏡,右眼檢查患者右眼(若有上眼瞼蓋住瞳
孔的患者,檢查者可以左⼿拉起眼瞼以利觀查)。
6. 檢查左眼時相反,檢查者左⼿持鏡,左眼檢查患者左眼。右檢
查右,左檢查左

從患者眼前約50-60公分處開始檢查,檢查眼睛的介質(⾓膜、
⽔晶體、玻璃體)。
檢查眼球的前段組織。
檢查眼前的後段組織。

當患者直視遠⽅視標,眼底鏡使⽤0.00D的鏡片,檢查者距離患者
50-60公分,觀察患者眼底的反光。此時,如果檢查者、患者、眼底
鏡、觀察孔、瞳孔皆在同⼀直線,檢查者可以從患者痛苦⾒到瞳孔
的紅⾊反光(眼球視路的介質皆正常)。

這個距離可以很容易發現眼球的介質是否混濁(例如⽩內障),接
著調整眼底鏡上的輔助鏡片⾄+8.00D或+10.00D在患者眼前10-15公
分,檢查患者眼球前半部及其附屬器官,如眼瞼、睫⽑、結膜、⾓
膜、前房、虹彩。

當檢查完患者眼球前半部組織結構後,慢慢的在不失掉眼底紅光反
射下,將眼底鏡推⾄患者眼前最近的地⽅(以不碰睫⽑為原則),
⼤約1-2公分,慢慢的降低輔助鏡片的“+”度數。

:
隨著輔助鏡片度數的減少,這時檢查者的檢查焦點會跟著慢慢的往
患者眼球的內部移動,從⾓膜、前房、⽔晶體、玻璃體到網膜,此
時若檢查者為正視眼及檢查者與患者皆未介入調節,則輔助鏡片上
的度數就是患者的屈折異常度數。

當調整輔助鏡片使檢查者的焦點位於患者網膜上時,可以觀察視神
經乳頭、眼底的⾎管、各部眼底,最後觀察黃斑部分。

接著觀察眼底的外圍部分,為⽅便到達觀察外圍眼底,可以要求患
者看不同的⽅向,例如,欲觀察上⽅的眼底,可以要求患者往上
看,欲觀察患者右眼耳側眼底時,可以要求患者往外側看等。

眼底檢查中,若發現瞳孔中的眼底紅光反射有暗點,這是眼球的介
質中有⼀部分有混濁,可以調整輔助鏡片的度數來確認位於何處,
凸鏡片的度數越⼤,則位置越靠近⾓膜,因為眼球的回旋點位於⽔
晶體稍後⽅⼀點,所以可利⽤此現象判斷混濁的位置。

此時將眼底鏡保持不動,要求患者眼睛向上看,若暗點往上移動,
則其位於⾓膜或⽔晶體上。若不動,則位於回旋點附近,若是往
下,則位於玻璃體。

眼底鏡觀察重點:

1. 視神經乳頭:(視盤)位於⿐側的網膜上,直徑約為1.5mm,圓
形或稍橢圓形,呈粉紅⾊,正常情況下其邊緣銳利、清晰。若
模糊不清,有可能是視乳頭⽔腫。視盤中央偏耳側有⼀個顏⾊
較⽩的⽣理凹陷稱為視環,視盤和視環的比例是診斷青光眼的
重要指標,正常時比例為3:1,青光眼則視環會變⼤。
2. 網膜⾎管:靜、動脈直徑的比值正常為3:2-5:3,走向柔曲或
直⾏。不正常為怒張、蛇⾏。正常狀態下不會有動脈脈動,正
常的動脈在眼底鏡光下,有⼀個很亮的反射線。
3. 眼底觀察:是否有滲出物、出⾎、⾊素沉澱。
4. 黃斑部:位於視盤靠耳側約3mm稍下⽅。此處應無⾎管分佈,
觀察此部分最佳⽅式為減低眼底鏡亮度⾄可觀察的最⼩亮度。

:
要求患者直視眼底鏡燈光,剛開始患者會因燈光的刺激引起縮
瞳反應,但幾秒鐘後會慢慢擴⼤,此時即可觀察。年輕者會有
⼀個點狀的反射,這就是中⼼窩處;年紀較⼤者,只可⾒⼀個
顏⾊較深的區域,⽽無點反射。黃斑退化者可⾒⾊素增加,形
狀扭曲。

(2)#2⾓膜弧度儀檢查

⾓膜的弧度⼜稱曲率半徑,測量出的曲率半徑r,然後依照曲⾯折射
率公式,可以計算出⾓膜屈折⼒。

:
因此⾓膜可以使⽤曲率半徑mm或度數兩種來表⽰,現代弧度儀設計
上皆假設⾓膜的折射率為1.3375(實際為1.376)。

檢查程序:

1. 調整接⽬鏡:把弧度儀對正遮蓋器,打開開關,將接⽬鏡往“正”
⽅向轉到最外⾯,這是儀器裡⾯的⼗字視標完全模糊(⽤意是
防⽌調節介入),然後再往“-”⽅向轉到清晰。
2. 調整儀器位置:使患者下巴、前額穩定貼住儀器上。
3. 調整眼位。
4. 指⽰患者。
5. 找到主軸。
6. 找出數值。
7. 紀錄:⼀般先紀錄⽔平主徑線的度數,再紀錄垂直經線的度
數。紀錄⽅式如下:

OD:43.00@180° 43.75@90°

OS:44.50@180° 42.25@90°

表⽰右眼180°主徑線的屈折⼒為43.00D,90°主徑線的屈折⼒為
43.75D

兩個主徑線上屈折⼒的差值,為患者散光度數,度數較少的主徑線
為“-”的散光軸。

上例:患者散光

OD-0.75×180°

OS-2.25×90°

主徑線上度數較弱⼜位於180°上或±10°其附近者直散光或順散光。

如主徑線上度數較弱⼜位於90°上或±10°倒散光或逆散光。

:
如果主徑線位於30°-60°,120°-150°稱為斜散光。

使⽤視網膜鏡或⾃覺式驗光查出的為全散光,所以全散光是由⾓膜
散光跟眼內散光(通常稱⽣理散光-0.50×90°)組成。有⼀規則憑經
驗及實驗得到的⾓膜散光和全散光之間的關係,稱為賈哇規則
(Javal’s Rule)。

利⽤賈哇規則來預測全散光

1. 當沒有⾓膜散光時,全散光為-0.50×90°的倒散光。
2. 當⾓膜散光為-0.50×180°的順散光時,順散光幾乎就是0.00D。
3. 當⾓膜散光為-2.00×180°的順散光時,全散光也
是-2.00×180°。
4. 當⾓膜散光為-2.00×90°的倒散光時,全散光為-3.00×90°。

(3)#3遠⽅慣性斜位測量

所有習慣性的檢查,都使⽤患者平常使⽤的眼鏡。此項檢查,使⽤
慣⽤遠⽤眼鏡,因為不正確的光學中⼼也許是患者抱怨的原因。若
是患者未戴過眼鏡,則驗光器使⽤0.00D的鏡片檢查。

通常使⽤1.0的Snellen視標,若是患者無法辨識,則加⼤視標尺⼨。
如0.8、0.5……等,直到患者能分辨視標,設定稜鏡前要求患者閉上
眼睛或者⽤驗光器的遮蓋片,遮住雙眼,以免設定稜鏡時造成患者
不舒服的感覺。

使⽤旋轉稜鏡,左眼加上使視標上下分離的稜鏡(6ΔBase Up),
右眼加上測量⽤的稜鏡(12ΔBase In)。

加在右眼的稜鏡會使患者看到的視標位在左下⽅,加在右眼的稜鏡
會使患者看到的視標位在右上⽅。因此檢查前應先告知患者將會看
到的情況。

之後,要求患者張開眼睛或是打開驗光器上的遮蓋片,這時患者可

:
以看到上述的視標。驗光師這時要告知患者“我將移動視標,使兩個
視標慢慢接近,當兩個視標上下對⿑時請告訴我停⽌”。

驗光師開始轉動右眼的稜鏡朝向歸零的⽅向(減低12ΔBase In的
量),同時詢問患者“你是否發現兩個視標正慢慢的接近?兩個視標
是否上下對⿑了?”

驗光師在逐漸減少Base In稜鏡的同時,要不時提醒患者注意視標,
並要求其上下對⿑時要告知。

當患者説視標對⿑時,要立刻使⽤驗光器的遮蓋片遮住⼀眼,或要
求患者雙眼閉上,否側因兩眼在視標分離的狀態,輻輳在不穩定的
狀態下,兩個視標會飄來蕩去,造成患者不必要的困惑。這測量時
稜鏡上殘餘的量,就是所要的斜位量。

假如患者有很⾼的外斜位,則12ΔBase In的稜鏡量也許無法⾜夠使視
標分離成為右上左下,此時就需要增加旋轉稜鏡量,達到右上左
下,再開始測量。

如果患者有上下斜位或抑制,患者則可能只會看到⼀個視標。若是
上下斜位,則增加6ΔBase Up的量或將稜鏡改為6ΔBase Down再開
始測量(這時視標改為右下左上)。

若是抑制的患者,則必須找出抑制眼,在此眼前⾯加入紅⾊濾光
片,並詢問患者是否能看到⼀紅⼀⽩兩視標。⼀般若是抑制不是根
深蒂固,則患者能使⽤此⽅式來解除其抑制,然後再測量。若是很
根深蒂固抑制,則只有制定計畫加以視⼒訓練。

遠⽤慣性斜位重點提⽰:

測試距離:6公尺
視標:1.0史耐爾遠⽤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慣⽤遠⽤舊處⽅
使⽤稜鏡:右眼12個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鏡度基底朝

:

燈光:20燭光
瞳孔距離:遠⽤瞳孔距離

(4)#13A近距離慣性斜位測量

如果患者有配戴近⽤眼鏡,則使⽤⽬前慣⽤的度數加入驗光器上。
如果患者沒有近⽤眼鏡則不需加入度數。

跟者#3相同程序與紀錄⽅式,但是改變視標位置,⾄距患者前⾯40
公分處使⽤近⽤1.0視標(或最⼩可⾒視標)。

安置好驗光器後,提醒患者檢查的過程,必須保持隨時清楚的看到
視標才可以。驗光師開始轉動右眼的稜鏡朝向歸零的⽅向(減低
15ΔBase In的量)同時詢問患者“你是否發現兩個視標正慢慢接近?
兩個視標是否上下對⿑了?”驗光師在減少Base In稜鏡的同時必須不
時提醒患者注意視標,並要求上下對⿑時要告訴驗光師。

當患者報告兩眼視標對⿑時,要立刻使⽤驗光器裡的遮蓋片蓋住其
中⼀眼,或要求患者雙眼閉上,否則因兩眼在視標分離的狀態,輻
輳在不穩定的情況下,兩個視標會飄來蕩去,造成患者不必要的困
惑。這時測量的稜鏡上殘餘的量,就是斜位量。

近⽤慣性斜位重點提升: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1.0史耐爾近⽤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慣⽤近⽤舊處⽅
使⽤稜鏡:右眼15個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鏡度,基底
朝上
燈光:20燭光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
(5)#4靜態視網膜鏡檢影法(6公尺)

網膜鏡是⼀個觀察光束通過患者眼睛所有屈折⾯產⽣焦點(遠點)
的⼯具。檢查者可以調整患者眼睛前的鏡片度數,將此焦點(遠
點)調整⾄其所需要距離患者眼前的任何⼀點,為了減少因解剖學
因素引起的誤差,習慣上從事視網膜鏡檢查法的⼯作距離為50公分
或67公分。

當檢查者⼀旦選擇了⼯作距離(50或67公分),則必須於檢查時,
整個從開始到檢查完成保持此固定距離。

患者被檢查時,必須始終固視⼀個前⽅6公尺的視標,當患者注視6
公尺外視標時,檢查者此時加入⾜夠度數鏡片,將患者的遠點拉到
⼯作距離的位置。然後檢查者再加上相當於⼯作距離的度數。

⼯作距離為50公分,則加入度數為-2.00D。⼯作距離為67公分,加
入度數為-1.50D。

綜合驗光儀上調整到符合患者的瞳孔距離(P.D),告知患者看遠⽅
視標,並且不要注意檢查者⼿上視網膜鏡上的燈光。

檢查者以其右眼,檢查患者的右眼,並且⼯作距離保持固定。加入
⾜量的“+”度數在右眼,使所有主徑線上皆可以發現到明顯的“逆
動”,然後以⼀次減少+0.25D或加入-0.25D直到每個主徑線上的反射
光呈現“中和”狀態(球⾯度數)。或者使其中⼀主徑線呈“中和”反射

:
光⽽另⼀主徑線為“逆動”反射光(散光度數)。如果所有主徑皆⾄
“中和”,則加上⼯作距離的度數,這就是這隻眼睛屈折異常的度數。

如果其中⼀主徑線為“中和”,但另⼀主徑線為“逆動”,則依此逆動主
徑線的軸度⼀次加入-0.25Dw的散光度數。當⾜夠的散光度數加到使
得本來為逆動者成為“中和”時,此時患者的散光已經完全矯正。此時
所有的主徑線應該皆呈“中和”狀態。

為了複檢是否有錯誤,此時縮短⼀點⼯作距離應該可以發現“順動”,
若加長⼀些⼯作距離,應該可以觀察到“逆動”,然後在球⾯度數加入
⼯作距離等量的度數,這就是此眼的屈折異常度數,如:

OD.+1.00

OS.+1.00-1.00×90°(驗光器上的度數)

⼯作距離:67公分(-1.50D)

#4紀錄為OD.-0.50D

OS.-0.50-1.00×90°

檢查者以右眼,右⼿持視網膜鏡檢查患者右眼,以左眼,左⼿持視
網膜檢查患者左眼。因為這樣才能使患者不受阻礙⽽能固視遠⽅視
標。

遠距離視網膜鏡重點提升:

測試距離:患者注視6公尺遠的視標,檢查者⼯作距離為50公分
或67公分。
視標:0.1史耐爾視標或紅綠視標。
使⽤度數:使⽤平光鏡片開始量測。
燈光:稍暗。
瞳孔距離:遠⽤瞳孔距離。

:
(6)#5動態20英吋視網膜鏡檢查

綜合驗光儀上的度數此時包含的度數為#4靜態視網膜的初值(未加
入⼯作距離的度數)。

此步驟驗光師位於患者眼睛前⽅50公分處,患者注視50公分前近⽤
視標。檢查者的⼯作距離和患者的固視距離相同。兩眼同時加入⾜
量的“+”度數⾄觀察到明顯的“逆動”,檢查者此時在患者的兩眼同時
以每次減少+0.25D或加入-0.25D直到兩眼中和(⾼中和)。

因患者和檢查者的固視和⼯作距離相同(共軛)。因此不必加入⼯
作距離度數,直接記錄驗光器上的度數即是#5的發現值。

動態視網膜鏡重點提⽰:

測試距離:患者注視50公分(20英吋)遠的視標,檢查者⼯作
距離為50公分(20英吋)
視標:近⽤史耐爾視標
使⽤度數:#4的度數(初值,未加入⼯作距離)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7)#6動態40英吋視網膜鏡檢查

綜合驗光儀上此時的度數為#5(50公分動態視網膜鏡)的度數,此
步驟的患者與檢查者的固視與⼯作距離皆為1公尺,通常此患者的瞳
孔反射光為“逆動”狀態,因為使⽤鏡片為#5步驟的值。

如果是“順動”或“中和”,則必須兩眼同時加入⾜量的“+”度數,或減
少“-”度數,直到兩眼可以同時觀察到明顯的“逆動”,然後再減少
+0.25D或加入-0.25D到患者兩眼皆呈“中和”狀態。

因患者和檢查者的固視和⼯作距離相同,因此驗光器上的度數記錄

:
為#6的發現值。

中距離視網膜鏡重點提⽰:

測試距離:患者注視100公分處,檢查者的⼯作距離為100公分
視標:近⽤史耐爾視標
使⽤度數:#5的度數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8)#7遠距離⾃覺式驗光

任何⾃覺式驗光⽅式需考慮以下因素:

:
⾸先加入⾜夠的“+”度數,抑制調節。
⾄少利⽤兩種⾃覺式驗光⽅法確認散光軸度。
兩眼視平衡檢查時,必須在兩眼同時可以看⾒各⼀個視標及在
稍微模糊的狀態下進⾏。
在決定⾃覺式驗光度數時,其出發點需於兩眼單⼀視同時稍微
雲霧時(+0.75D)實施。
在兩眼單⼀視稍微雲霧狀態下,每次減少+0.25D或加入-0.25D
⾄患者視⼒達到1.0。就是患者可以正確無誤的辨識整排1.0視標
和1-2個1.2視標。
使⽤動態視網膜鏡的發現值來做為⾃覺式驗光的出發點最適
當。因為它有⾜夠的“+”度數,避免患者調節介入,如果因為任
何理由,動態視網膜鏡檢查法無法實施,則利⽤加入“+”度數,
直到患者可以辨認0.1視標做為出發點,散光軸度的⽅式可以使
⽤以下⽅式:

(1)鐘⾯法(患者在稍微模糊情況下,要求患者説出最⿊及清楚的
線條,再使⽤“30法則”決定“散光軸”。

(2)交叉圓柱鏡法:將交叉圓柱鏡的把⼿對正患者散光度數的暫時
軸,然後反轉交叉圓柱鏡,並要求患者觀察比較兩⾯鏡片的清晰度
或模糊度。若是臨時散光軸度正確的話,則患者會發現兩⾯交叉圓
柱鏡的清晰度或模糊度相同。

如果患者發現其中⼀⾯較清楚,則散光軸往較清楚的那⼀⾯交叉圓
柱鏡上紅點的⽅向移動(追紅點),重複以上動作,知道兩⾯⼀樣
清楚或模糊,就是正確散光軸。

散光度數的決定可以使⽤以下⽅式:

(1)鐘⾯法(散光圖):慢慢加入“-”度數直到視標上每⼀條線皆⼀
樣⿊和清楚。

(2)T型圖表:將T型圖表位於正確的位置,慢慢加入“-”散光度
數,⾄兩組線條⼀樣⿊和清楚。

:
(3)交叉圓柱鏡法:使⽤“-”散光度矯正屈折異常,反轉交叉圓柱
鏡,使患者比較兩⾯是否⼀樣清楚或模糊。調整交叉圓柱鏡⾄⼀⾯
交叉圓柱鏡的“-”軸(紅點)對⿑患者矯正鏡片的散光軸,反轉另⼀
⾯為交叉圓柱鏡的“+”軸(⽩點)對⿑患者矯正鏡片的散光軸。

於是患者藉交叉圓柱鏡反轉的兩邊選擇“-”軸(紅點)較清楚時加
入-0.25D的散光度,“+”軸較好時降低-0.25的散光度。直到兩邊⼀樣
清楚或模糊,這就是患者的最佳視⼒靈敏度的散光度數。

單眼屈折異常的矯正度數決定之後,兩眼同時加入+0.50D~+1.00D⾄
稍微模糊狀態(0.5-0.7),此時加上Risley旋轉稜鏡於兩眼之前,右
眼3ΔBase Down(基底朝下),左眼3ΔBase Up(基底朝上)。患
者可以看⾒兩個分離的視標(單獨⼀排)。

右眼看⾒的是上⽅的視標,左眼看⾒的是下⽅的視標。此時視標是
0.5-0.7整排的視標,同時要求患者報告兩視標是否⼀樣清楚或模
糊,或是⼀個較清楚或模糊。

若患者報告兩者⼀樣清楚或模糊,則患者兩眼視⼒平衡;若患者報
告兩者不⼀樣清楚或模糊,則較清楚的⼀眼加入+0.25D或是降
低-0.25D,直到兩眼⼀樣清楚或模糊,若是兩眼無法獲得⼀樣清楚
的視⼒靈敏度,則維持“利眼”較清楚。

將分離稜鏡(Risley)旋轉稜鏡拿開,此時患者回復兩眼單⼀視的狀
態,將兩眼同時每次加入-0.25D或同時每次降低+0.25D直到患者可
以明視1.0視標。若有任何原因,患者的視⼒無法達到1.0,則使⽤最
⾼視⼒最低度數為#7⾃覺式驗光法的度數,並記錄下來。

(9)#8遠距離誘發斜位測量

此步驟檢查程序和#3遠⽅慣性斜位相同,唯⼀不同的是其使⽤的矯
正度數為#7⾃覺式驗光法的度數,取代舊眼鏡或平光的度數。

誘發性遠⽤斜位重點提⽰:

:
測試距離:6公尺
視標:1.0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7的值
使⽤稜鏡:右眼12個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鏡度,基底
朝上
燈光:20燭光
瞳孔距離:遠⽤瞳孔距離

(10)#13B近距離誘發斜位測量

此步驟檢查程序和#13A近⽅慣性斜位測量⼀樣,不同的是使⽤#7⾃
覺式驗光的度數,因為這是近⽅(40公分)的檢查,因此使⽤近⽤
史耐爾視⼒表,近⽤瞳孔距離(PD),充⾜的照明。右眼旋轉稜鏡
為15ΔBase In,左眼旋轉稜鏡為6ΔBase Up,使患者融像分離,此時
患者可以看⾒兩個同側性分離視標(右上左下兩個視標)。

慢慢降低右眼基底朝內(Base In)稜鏡度,直到患者報告兩個視標
上下對⿑,此時右眼的旋轉稜鏡所殘留的稜鏡度,如果為基底朝內
(Base In),則紀錄為Exo(外斜位),基底朝外(Base Out)記錄
為Eso(內斜位)。位於“0”則記錄為Ortho(正位)。如#13A記錄⼀
樣。

近距離誘發斜位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7發現值
使⽤稜鏡:右眼15個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鏡度,基底
朝上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
(11)#9遠距離內展轉能⼒測量

這是第⼀個實施的融像性稜鏡的檢查,驗光器上為患者#7⾃覺式驗
光法的度數,要求患者看到直列的1.0視標(或可⾒最⼩視標)。將
兩眼Risely旋轉稜鏡調整⾄位於可以同時往基底朝外(Base Out)的
⽅向旋轉。

當患者通過#7⾃覺式驗光法的度數,和旋轉稜鏡(位於零稜鏡度的
位置)看最⼩可⾒視標(通常為1.0視標),兩眼同時加入+0.25D,
患者應可以感覺到視標稍微模糊⼀點,要求患者記住這個模糊狀
態,拿開剛剛加入的+0.25D或加入-0.25D,回復⾄原來的#7⾃覺式
驗光度數。

告訴患者這個模糊的狀態會再次出現,當患者注意到這個模糊狀態
出現時要向驗光師報告“模糊了”,驗光師此時開始轉動Risley旋轉稜
鏡往基底朝外(Base Out)⽅向總和記錄下來,這就是#9遠⽅實際
內轉⼒的發現值。

當驗光器加上基底朝外(Base Out)⽅向稜鏡於患者眼睛前⽅時,
患者所注視的視標於空間移動的情形。最初,患者的調節與輻輳,
皆於注視平⾯上,當加入基底朝外的稜鏡後,因稜鏡只影響輻輳,
不影響調節。

所以這時調節仍位於注視平⾯,⽽輻輳朝向患者移動,⽽輻輳和調
節的關係非常密切,當輻輳達到⼀個定量時,將引起調節的介入,
⽽患者會感覺到“模糊”,因此,實施此檢查步驟是測量輻輳與調節之
間緩衝區的範圍及量的⼤⼩。

遠距離實際內轉⼒重點提⽰:

測試距離:6公尺
視標:1.0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7處⽅(降低-0.25D⽰範模糊)
使⽤稜鏡:雙眼稜鏡歸零,並定位於準備雙眼⿑朝外轉的情況

:

燈光:20燭光
瞳孔距離:遠⽤瞳孔距離

(12)#10遠距離輻輳⼒測量

當#9檢查時患者報告“模糊了”,同時記錄了其稜鏡總量後,驗光師
繼續轉動旋轉稜鏡增加基底朝外(Base Out)稜鏡量,並要求當患
者觀察到視標變成兩個的時候要告知驗光師。

於是在患者報告視標變成兩個時,這時兩個旋轉稜鏡上的基底朝外
(Base Out)總量記錄為#10的破裂點。然後驗光師再要求患者當發
現兩個分離視標合⽽為⼀時,告知驗光師。

這時驗光師同時旋轉Risley旋轉稜鏡,等量的、慢慢的減少基底朝外
(Base Out)稜鏡度。當患者告知變成⼀個視標時,此時兩個旋轉
稜鏡的總量,記錄為#10的恢復點。

此步驟有兩個發現值,破裂點、恢復點,記錄如下:破裂點/恢復
點。例如:患者在兩個基底朝外(Base Out)總和為18Δ時視標變成
兩個,在兩個基底朝外(Base Out)總和為9Δ時視標變成⼀個,則
#10記錄為18/9。

有時候患者在稜鏡量降低基底朝內(Base In)才能融像(兩個影像
融合為⼀個影像),此情況下恢復點要記錄為“-”的值。例如:破裂
點在基底朝外(Base Out)15Δ,恢復點在基底朝內(Base In)
3Δ,則記錄為15/-3。

有時患者也許會報告沒有看⾒兩個視標(複視),⽽是他只看⾒⼀
個視標,並且往旁邊移動,這表⽰患者有⼀眼是抑制,要求患者報
告影像移動的⽅向,此時驗光師可以⽤以下兩個⽅法,找出哪⼀個
眼睛抑制:

患者報告影像(視標)往右邊移動代表右眼抑制。

:
患者報告影像(視標)往左邊移動代表左眼抑制。

遠距離最⼤輻輳重點提⽰:

測試距離:6公尺
視標:1.0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7之值
使⽤稜鏡:雙眼稜鏡定位歸零,準備加⼤基底朝外的稜鏡度
燈光:⼀般
瞳孔距離:遠⽤瞳孔距離

(13)#11遠距離外展轉能⼒測量

此步驟和#10檢查程序相同,只是此時改為基底朝內(Base In)檢
查,#11步驟檢查同時有破裂點和恢復點。檢查所得數據的記錄⽅式
也和#10步驟⼀樣。

例如:驗光師同時轉動兩旋轉稜鏡,漸次加入基底朝內(Base In)
的稜鏡量⾄患者報告視標變成兩個,此時兩眼稜鏡量的總和為基底
朝內(Base In)10Δ,這時再漸次減少兩眼基底朝內(Base In)稜
鏡量,⾄患者報告兩個視標融合為⼀個視標,此時為6Δ基底朝內
(Base In),則記錄為#11:10/6。

若是恢復點為基底朝外(Base Out)位置,則記錄符號“-”。例如:
恢復點的兩眼稜鏡量總和為2Δ基底朝外(Base Out),則記錄為
#11:10/-2。

若檢查測試進⾏中,患者報告沒有發現兩個影像(視標),或複視
的現象。⽽是視標往另⼀⽅向移動。此時,驗光師要確認患者所⾒
視標的移動⽅向來判斷患者哪⼀個眼睛有抑制。

例如:患者報告視標往他的右⽅移動,表⽰患者左眼抑制;如果往
他的左⽅移動,則右眼抑制。

:
遠距離最⼤開散⼒重點提⽰:

測試距離:6公尺
視標:1.0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7之值
使⽤稜鏡:雙眼稜鏡定位歸零,準備加⼤基底朝內的稜鏡度
燈光:⼀般
瞳孔距離:遠⽤瞳孔距離

(14)#12遠距離上、下斜位及單眼運轉測

此步驟包含兩個部分:(1)垂直斜位測試。(2)垂直導向轉動能
⼒。

(1)垂直斜位測試:

使⽤#7⾃覺式驗光的度數,使⽤1.0或可⾒最⼩視標(⽔平⼀整⾏視
標),利⽤旋轉稜鏡使患者融像分離。右眼的旋轉稜鏡為10Δ-15Δ基
底朝內(Base In),左眼的旋轉稜鏡為6Δ-8Δ基底朝上(Base
Up),此時患者會看到兩個視標。

右眼看到的是上⽅視標,左眼看到下⽅視標。要求患者看到兩個視
標⽔平對⿑的時候要告知檢查者。然後驗光師慢慢降低(轉動)左
眼旋轉稜鏡基底朝上(Base Up)的稜鏡度。

當患者報告兩⽔平視標對⿑了,此時若左眼旋轉稜鏡為基底朝上
(Base Up),則為右眼上斜位。若左眼旋轉稜鏡為基底朝下(Base
Down),則為左眼上斜位。若是左眼旋轉稜鏡為0Δ,則是正位。

(2)垂直導向轉動能⼒:

完成垂直斜位測試後,兩眼(Risley)旋轉稜鏡,調整到可以往基底
朝上(Base Up)或基底朝下(Base Down)。轉動的位置,兩旋轉

:
稜鏡位於0Δ的位置,患者使⽤#7⾃覺式驗光的度數,視標也是使⽤
1.0或可⾒最⼩視標(⽔平⼀整⾏視標),⾸先將右眼旋轉稜鏡往基
底朝下(Base Down)轉動,同時要求患者當視標變成兩個時要告知
驗光師。

這時驗光師要記住這時基底朝下(Base Down)的稜鏡量,接著慢慢
降低右眼基底朝下(Base Down)的稜鏡量,直到患者報告兩個視標
變成⼀個了,這就是右眼往上導向轉動的破裂點和恢復點。

然後右眼的旋轉稜鏡往基底朝上(Base Up)⽅向轉動,再次要求患
者當視標變成兩個的時候要告知檢查者,這記錄為破裂點。接著慢
慢降低右眼旋轉稜鏡上基底朝上(Base Up)稜鏡量,並要求患者當
視標由兩個變成⼀個的時候,要告知檢查者,這就是恢復點。將此
兩個發現值(破裂點和恢復點)記錄為右眼的往下導向轉動能⼒,

例如:右眼加上基底朝下(Base Down)4Δ為破裂點,基底朝下
(Base Down)2Δ為恢復點;基底朝上(Base Up)5Δ為破裂點,
基底朝上(Base Up)3Δ為恢復點,則記錄為OD 4/2 5/3。

有時加稜鏡量⾄患者引起複視(視標變成兩個)之後,在稜鏡往回
轉到基底相反的⽅向才能融合成⼀個影像,此時,恢復點要加“-”符
號。例如:測量右眼往下導向轉動能⼒時,在加入基底朝上(Base
Up)5Δ時,引起患者複視(視標變成兩個)。但是降低基底朝上
(Base Up)的稜鏡量⼀直到基底朝下(Base Down)1Δ時,兩個視
標的影像才能融合成⼀個視標(恢復點),所以記錄為:右眼往下
導向轉動能⼒5/-1。

遠距離垂直雙眼分離斜位重點提⽰:

測試距離:6公尺
視標:1.0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7發現值
使⽤稜鏡:第⼀個步驟右眼12個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鏡
度基底朝上;第⼆個步驟雙眼前置放稜鏡,歸零,準備旋轉朝

:
上或朝下
燈光:⼀般
瞳孔距離:遠⽤瞳孔距離

(15)#18近距離上、下斜位及單眼運轉測

這個步驟和#12相同,只是測試的視標距離不同,#12為6公尺#18為
40公分,驗光器上的瞳孔距離(PD),使⽤近⽤PD。

⾸先檢查患者的垂直斜位量,視標使⽤1.0史耐爾近⽤視⼒表,距離
患者40公分,患者右眼前⾯加上12Δ基底朝內,左眼前⾯加上6Δ基
底朝上(Base Up)的旋轉稜鏡,使左右兩眼視標分離,患者此時可
以看到右上左下兩個視標。

要求患者讀出視標上的字,並且當兩個視標⽔平對⿑時要告知驗光
師,此時驗光師將左眼的6Δ基底朝上(Base Up)的旋轉稜鏡,慢慢
的往0Δ的⽅向轉動,當患者報告說兩個視標已⽔平對⿑了,如果左
眼的旋轉稜鏡尚有基底朝上(Base Up)的2Δ稜鏡度,則記錄為左眼
2Δ上斜位。

若是左眼稜鏡度是基底朝下(Base Down)的2Δ稜鏡度,則記錄為
左眼2Δ上斜位。

接著把兩個稜鏡度調往可以往基底朝上(Base Up)或基底朝下
(Base Down)轉動的位置。患者仍看1.0史耐爾近⽤視⼒表,⽔平
整⾏的視標,距離40公分。此時將左眼旋轉稜鏡慢慢的往基底朝上
(Base Up)⽅向轉動,同時要求患者當他發現視標變成兩個時要告
知驗光師。

當患者報告視標變成兩個時(破裂點),此時在左眼旋轉稜鏡基底
朝上(Base Up)的稜鏡量,記錄為右眼往上導向轉動的破裂點。接
著慢慢降低左眼旋轉稜鏡基底朝上(Base Up)稜鏡量,並要求患者

:
所⾒兩個視標變成⼀個時要告知驗光師,當患者報告兩個視標融合
成⼀個時,把左眼旋轉稜鏡基底朝上(Base Up)稜鏡量,記錄為右
眼往上導向轉動的恢復點。

接著是檢查右眼近⽅往下導向轉動(左眼近⽅往上導向轉動)的能
⼒,把左眼的旋轉稜鏡往基底朝下(Base Down)轉動,並要求患者
當他發現視標變成兩個(破裂點)時,要告知驗光師,這是左眼旋
轉稜鏡上的基底朝下(Base Down)稜鏡量記錄為左眼往下導向轉動
的“破裂點”,然後慢慢降低左眼旋轉稜鏡上的基底朝下(Base
Down)稜鏡量,當患者報告兩個視標融合成⼀個時,此時左眼旋轉
稜鏡上的基底朝下(Base Down)稜鏡量,記錄為患者右眼往下導向
轉動的恢復點。

此步驟檢查結果的記錄和#12遠⽅垂直斜位和兩眼導向轉動能⼒的記
錄⽅式相同。

例#18左眼2Δ上斜位,右眼4/1/3/1

近距離垂直雙眼分離斜位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7發現值
使⽤稜鏡:第⼀個步驟右眼12個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
鏡度,基底朝上。第⼆個步驟雙眼前置放稜鏡但歸零,準備旋
轉朝上或朝下。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16)#14A未融合交叉圓柱鏡測量

將⼗字視標(3條橫線與3條直線視標)定位於距離患者40公分的位
置,右眼的旋轉稜鏡設定為3Δ基底朝下(Base Down),左眼的旋

:
轉稜鏡設定為3Δ基底朝上(Base Down)。患者可以發現有上下兩
個⼗字視標,右眼看到上⽅視標,左眼看到下⽅視標。

要求患者比較上⽅⼗字視標的3條直線和橫線是否⼀樣⿊和清楚,下
⽅⼗字視標的3條直線和橫線是否⼀樣⿊和清楚。假如散光已經正確
的完全矯正,則患者會發現各個視標的直線和橫線都⼀樣⿊和清
楚。

若是患者報告有任何⼀個視標的線條不⼀樣⿊,則在該眼+0.25D,
再度要求患者比較此⼀視標直線條與橫線條,如果仍無法⼀樣⿊和
清楚,則調整散光度數⾄患者得到⼀樣⿊和清楚的視標。

再加上驗光器上±0.50D交叉圓柱鏡,使交叉圓柱鏡的“-”軸(紅點)
對正90°的位置(⼀般驗光器上的±0.50D交叉圓柱鏡皆為固定這個位
置)。

使⽤微亮的光線(2尺燭光),兩眼同時加入⾜量的“+”度數,使患
者確實及完全充分的觀察到或者看到上下⼗字視標垂直線條的顏⾊
較濃、較⿊或較清楚,然後漸次減少+0.25D,或加入-0.25D的度
數,直到患者觀察或看到上下兩視標的垂直和⽔平線條⼀樣⿊和清
楚,若是無法使得垂直和⽔平線條⼀樣⿊或清楚。

例如:當再減少+0.25D則橫線較⿊、清楚,再增加+0.25D則垂直線
較⿊、清楚,則記錄造成垂直線條較⿊、清楚的度數,為#14A的發
現值,例如:

OD:+1.00-0.50×90°垂直較⿊

OD:+0.75-0.50×90°⼀樣⿊

記錄為#14A:OD+0.75-0.50×90°

分離式交叉圓柱鏡法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
視標:⼗字交叉圖形
使⽤度數:#7發現值
使⽤稜鏡:右眼3個稜鏡度,基底朝下;左眼3個稜鏡度,基底
朝上
交叉圓柱鏡:±0.50D
燈光:稍暗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17)#15A經未融合交叉圓柱鏡近值誘發
斜位

這是根據#14A近⽅分離交叉圓柱鏡檢查所得的度數來測量,因此度
數所引起的近⽅斜位量。

把照明增加⾄⼀般正常的亮度,把左眼稜鏡度增加到6Δ基底朝上
(Base Up),右眼旋轉稜鏡調整到15Δ基底朝內(Base In),視標
及交叉圓柱鏡保留在驗光器上。

此時患者可以看的同側性的兩個分離視標(右上左下),若是無法
獲得此狀況,則增加右眼稜鏡量直到可以分離成兩個視標為⽌。

⼀開始慢慢的降低右眼基底朝內(Base In)的稜鏡度,到患者包括
兩個視標上下對⿑。任何保留於測量⽤旋轉稜鏡(右眼)量基底朝
內(Base In)則記錄為Exo(外斜位);若為基底朝外(Base Out)
則記錄為Eso(內斜位)。

誘發性交叉圓柱鏡斜位測量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字交叉圖形
使⽤度數:#15A發現值
使⽤稜鏡:右眼15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鏡度,基底朝


:
交叉圓柱鏡:±0.50D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18)#14B融合交叉圓柱鏡測量

把#15A檢查步驟中使⽤的分離或測量⽤的旋轉稜鏡拿開,⼗字視標
和±0.50D交叉圓柱鏡則保留於原位,把照明燈光調整⾄微暗(2尺燭
光)的亮度。

此時患者可以看⾒⼀個單⼀的⼗字視標,驗光師再次要求患者報告
他看到的⼗字視標中的垂直線條和⽔平線條何者較⿊、較清楚。然
⽽因為此時驗光器上的度數為#14A分離交叉圓柱鏡的度數,患者⼤
部分的反應為垂直較⿊。

如果患者報告為⼀樣⿊或⽔平較⿊時,此時加入⾜量的“+”度數,直
到患者反應垂直線條較⿊,然後漸次的兩眼同時降低“+”度數,直到
患者報告垂直跟⽔平線條同樣的⿊和清楚。若是任何原因無法使得
兩條線(垂直、⽔平)同樣的⿊和清楚,則使⽤造成⽔平線條較⿊
的度數,此時驗光器上的度數就是#14B的發現值。

雙眼交叉圓柱鏡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字交叉圖形
使⽤度數:#15A發現值
交叉圓柱鏡:±0.50D
燈光:暗(2尺燭光)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19)#15B經融合交叉圓柱鏡近值誘發斜


:
這也是⼀個近⽅斜位量的檢查,使⽤#14B的發現值,近⽤視⼒表位
於40公分處,右眼加入15Δ基底朝內(Base In),左眼⽤6Δ基底朝
上(Base Up)使影像分離,呈同側性,把照明燈光增加⾄⼀般正常
亮度,把交叉圓柱鏡拿掉,使⽤⼀直列式1.0視標或可⾒最⼩視標。
此時患者應可以看⾒左上左下兩組視標,要求患者當其發現兩組視
標上下垂直對⿑時告知檢查者,然後檢查者慢慢降低右眼旋轉稜鏡
基底朝內(Base In)的稜鏡量,⾄患者告知兩組視標上下對⿑了。
此時任何留在右眼旋轉稜鏡上基底朝內或外(Base In或Base Out)
的稜鏡度,便是#15B的發現值,這步驟是最後的斜位檢查步驟。

誘發性雙眼斜位檢查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耐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14B發現值
使⽤稜鏡:右眼15個稜鏡度,基底朝內;左眼6個稜鏡度,基底
朝上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20)#16A實性內聚能⼒測量

這是⼀個近⽅兩眼同時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稜鏡的檢查法,
使⽤的矯正鏡片依患者屈折狀態⽽定,如果患者是:

1. 非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檢查時⽤#7⾃覺式驗光所得之值。
2. 老花患者,檢查時⽤#14B交叉圓柱鏡的淨值。
3. 近視者非老花使⽤舊眼鏡或其近⽤舊眼鏡的度數。

驗光器上加入患者適當的度數,要求患者把注意⼒集中於其固視的
1.0近⽤視標,並要求當他連⼀個1.0視標也讀不出來時要告知檢查
者,將兩眼旋轉稜鏡調整到可以同時往基底朝外(Base Out)⽅向
轉動的位置。

:
使⽤⼀般正常燈光,當患者繼續注意固視視標時,漸次的加入基底
朝外(Base Out)稜鏡量,兩眼同時且等量增加,直到患者報告整
排1.0視標都模糊了,這時左右兩個旋轉稜鏡的基底朝外(Base
Out)稜鏡量的總和記錄為#16A的發現值,如:#16A 18ΔBase
Out。

正的相對性輻輳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奈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沒有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7的發現值。有老花的
遠視或正視眼⽤#14B淨值。近視者使⽤慣⽤的近⽤度數。
使⽤稜鏡:雙眼稜鏡歸零,準備旋轉基底朝外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21)#16B實性融像餘⼒測量

這是前⾯#16A檢查步驟的延續,當兩眼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
稜鏡度⾄1.0視標完全模糊,並記錄完成。

再繼續加入基底朝外(Base Out)的稜鏡,⾄患者報告視標變成兩
個,或開始移往旁邊,或視標反⽽變清楚了。當得到以上幾種的反
應時,左右兩旋轉稜鏡基底朝外(Base Out)的總和,記錄為#16B
的破裂點。

慢慢的兩眼同時的降低旋轉稜鏡上的基底朝外(Base Out)稜鏡
量,並要求患者當其發現兩個視標變成⼀個時要告知檢查者,當患
者獲得兩眼單⼀視並告知檢查者,此時兩個旋轉稜鏡上基底朝外
(Base Out)的稜鏡度總和#記錄為#16B的恢復點。

這兩個發現值記錄為破裂點/恢復點。例如:患者在26Δ基底朝外
(Base Out)時報告複視(視標變成兩個),在10Δ基底朝外(Base

:
Out)時報告視標變成⼀個,記錄#16B為26/10。

在某些案例中,患者直到旋轉稜鏡中,轉到基底朝內(BaseIn)的⽅
向,才能獲得兩眼單⼀視,在這種情況下,基底朝內(Base In)的
總量加上⼀個“-”符號再記錄為恢復點。

例如:患者在16Δ基底朝外(Base Out)時報告複視(視標變成兩
個),在4Δ基底朝內(Base In)時報告視標變成⼀個,則記錄為
16/-4。

正常於兩眼同時增加基底朝外(Base Out)稜鏡量時,患者正常的
回答應該是複視(視標變成兩個)。在某些案例中患者表⽰視標反
⽽變清楚,或視標往某⼀邊移動,這可能是患者⼀眼抑制。若患者
報告視標往右邊,則右眼抑制;視標往左邊,則左眼抑制。

當發現有⼀眼抑制的情況下,則記錄此時基底朝外(Base Out)的
總量,並標明是哪⼀眼抑制。例如:10Δ基底朝外(Base Out)時,
視標往右邊移動,則記錄為#16B 10Δ右眼抑制。

正的相對性殘餘融像⼒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奈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1)沒有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7的發現值(2)
有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14B的淨值(3)近視者使⽤慣⽤的近
⽤度數
使⽤稜鏡:旋轉稜鏡基底朝外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22)#17A虛性內聚能⼒測量

這個步驟為加入基底朝內(Base In)稜鏡,使得1.0史奈爾視⼒表完
全模糊的檢查⽅法,因此和#16A(相對輻輳⼒)的檢查很相似。只

:
差在此步驟雙眼旋轉稜鏡往基底朝內(Base In)⽅向轉動。當整排
的每⼀個視標都模糊了,這時兩個旋轉稜鏡上的基底朝內(Base
In)的總量記錄為#17A相對輻輳⼒的發現值。

例如:兩眼各加入10Δ基底朝內(Base In)稜鏡度時,患者報告模糊
了,則記錄為#17A的發現值為20Δ。

負的相對性輻輳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奈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1)沒有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7的發現值(2)
有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14B的淨值(3)近視者使⽤慣⽤的近
⽤度數
使⽤稜鏡:稜鏡歸零,準備旋轉稜鏡基底朝內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23)#17B虛性融像餘⼒測量

這個測試步驟是#17A相對開散⼒的延續,當患者報告視標模糊了,
驗光師繼續轉動(加入)更多的基底就朝內(Base In)稜鏡,直到
患者包括視標變成兩個或視標變清楚了,或視標往某⼀⽅向移動
了,患者報告以上任⼀情況時,此時旋轉稜鏡上基底朝內(Base
In)稜鏡度的總量為#17B開散融像餘⼒的破裂點。

接著慢慢的、等量的降低兩個旋轉稜鏡上的基底朝內(Base In)稜
鏡量,直到患者報告兩個視標融合成⼀個,此時旋轉稜鏡上的基底
朝內(Base In)總量記錄為#17B開散融像餘⼒的恢復點。

這個檢查步驟和#16B相對輻輳融像餘⼒⼀樣,包括兩個部分,記錄
⽅式也是相同的。例如:患者在24Δ基底朝內(Base In)時,報告
視標變成兩個(破裂點),於17Δ基底朝內(Base In)時,報告兩個

:
視標融合成⼀個(恢復點),則記錄為#17B 24/17,若是恢復點是在
2Δ基底朝外(Base Out)時,則記錄為#17B為24/-2。

若是患者報告視標反⽽變清楚了,或是移向某⼀⽅向,則表⽰患者
有⼀眼抑制。如果視標往患者右邊移動,則左眼抑制;如果視標往
患者左邊移動,則右眼抑制。

例如:12Δ基底朝內(Base In)時,患者報告視標往其左邊移動,則
記錄為#17B 12Δ右眼抑制。

負的相對性殘餘融像⼒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奈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1)沒有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7的發現值(2)
有老花的遠視或正視眼⽤#14B的淨值(3)近視者使⽤慣⽤的近
⽤度數
使⽤稜鏡:旋轉稜鏡基底朝內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24)#19調節幅度

使⽤標準短⽂閱讀視標0.62m鉛字體,距離為33公分,加上充⾜的照
明,驗光器上使⽤#7⾃覺式驗光的度數。

要求患者讀出視標上的短⽂,如果患者能夠讀出,驗光師此時漸次
的兩眼同時加入-0.25D或降低+0.25D的球⾯度數,直到患者報告“確
認性”的模糊,將此加於#7⾃覺式驗光上的“-”度數,再加入2.50D便
是兩眼的“總調節幅度”。

例如:#7⾃覺式驗光的度數假設為-1.00D檢查完成後,驗光器上的
度數為-5.00D,表⽰加入了-4.00D時,患者報告“確認性”的模糊,
則#19的總調節幅度為:4.00+2.50=6.50D

:
若是患者是老花眼,或其他因素,無法讀出近⽤視標上的短⽂。在
這個情況下,驗光師兩眼同時加入+0.25D的球⾯鏡片,直到患者可
以“可讀性”的讀出視標上的短⽂,此時這些加於#7⾃覺式驗光的度
數,從2.50D之中扣除成為此患者的#19總調節幅度。

例如:#7⾃覺式驗光的度數假設為-1.00D,檢查完成後,驗光器上
度數為+0.50D才能“不困難”的讀出視標上的短⽂,這表⽰要加入
+1.50D,於是#19的總調節幅度為:

2.50-1.50=1.00D

#19的檢查原理:

此檢查步驟是作為視⼒分析使⽤的調節幅度,所以和⼀般使⽤的
Push-Up或其他測量調節⼒的⽅式不同,所以不可以混為⼀談。

如果以單⼀眼來說明其看33公分視標時,⽔晶體需調節3.00D才能明
視視標,但是於#19雙眼檢查時其總調節量包括:晶體調節、輻輳性
調節、緊張性調節、收差性調節,⼜因加入“-”鏡片時會引起視標影
響縮⼩,所以把標準距離為40公分的近⽤視標距離縮短為33公分,
因此OEP依經驗將此晶體調節量定位2.50D。

OEP的期待值
檢查⽅法 期待值

遠點斜位 正位—0.5Δexo
近點斜位 6Δexo
遠點BO異向運動 模糊值:7Δ 破裂值:19Δ 回復值:10Δ
遠點B I異向運動 模糊值:9Δ 破裂值:5Δ 回復值:15Δ
近點BO異向運動 模糊值:15Δ 破裂值:21Δ 回復值:15Δ
近點B I異向運動 模糊值14Δ 破裂值:22Δ 回復值:18Δ
NRA +2.25D
PRA -2.25D
雙眼交叉圓柱鏡 +0.50D

:
欲測得患者的總調節⼒(分析性),只要在患者的兩眼加入“-”鏡
片,患者要看清並讀出視標短⽂,必須介入調節。因此只要⾜量的
“-”鏡片加入直到患者的調節⼒⽤盡,就可發現“確認性”的模糊。

由以上可知總分析性調節幅度為A+B即,2.50+4.00=6.50D(分析性
調節幅度)老花或調節⼒不⾜的患者雖然也使⽤調節⼒,但仍然無
法明視及讀出視標上的短⽂。

要明視視標上的短⽂,必須有2.50D的調節⼒,因此在眼前加入“+”
度數來補⾜患者所不夠的調節⼒。則患者的調節⼒加上眼前所補⾜
的度數等於2.50D。

若是D為+1.00D,則可以求得此患者的分析性調節⼒為:2.50-
1.00=1.50D

老花或調節⼒不⾜的患者,也可在檢查實施前,先加入+2.50D的球
⾯度數,若沒有其他特別的因素,患者應可以看清並讀出視標上的
短⽂。此時再減少“+”度數或增加“-”度數⾄患者報告“確認性”的模
糊,然後再以2.50D扣掉其和#7之間的差,就可得到#19分析性調節
幅度。

例如:#7 -4.00無法明視視標上的短⽂,加入+2.50,這是驗光器上
度數為-1.50D,慢慢加入-0.25⾄“確認性”模糊時,驗光器上
為-3.00D,故#19為 1.50-1.00=1.50D

確認性模糊:可以感覺出來的模糊,可以閱讀,但感覺比較困
難了,不是完全看不清楚的模糊,也就是說可以看的⾒,但不
是很舒服的看的⾒。
可讀性:不是完全清楚但是可以閱讀出來的程度。

因為#5、#14A、#14B的淨額計算,需要有#19的檢查結果,所以#19
步驟需在#13B近⽅誘發性斜位檢查完成後,接著實施檢查。

當#19雙眼檢查完成後,再使⽤相同⽅式檢查各個眼睛(右眼、左

:
眼)的調節幅度,來作為分析時的參考。

總調節⼒重點提⽰:

測試距離:33公分
視標:0.62視標
使⽤度數:#7發現值(a)老花患者加入正的球⾯度直⾄能閱讀
清楚為⽌。(b)沒老花者加入負度數直⾄無法閱讀為⽌
燈光:⼀般
近⽤瞳孔距離

(25)#20:實性相關性調節⼒

使⽤⼀整排近⽤史奈爾1.0視標,距離患者40公分,患者的使⽤度數
和#16A相對輻輳⼀樣。

非老花、遠視、正視者:使⽤#7⾃覺式驗光的度數
老花患者:使⽤#14B值的淨額
近視者:使⽤習慣性近⽤眼鏡,若看近時不戴眼鏡,則使⽤平

當患者固視近⽤視標時,雙眼同時漸次的加入-0.25D,直到患者報
告整排視標都模糊了(完全模糊),此時所加入的全部“-”鏡片量,
便是#20相對調節的值。

例如:#7⾃覺式驗光度數為+1.00D O.U.,患者報告完全模糊時,驗
光器上的度數為-2.50D,則所加入的“-”度數為-3.50D,因此#20正
的(實性)相對調節,記錄為#20 -3.50D。

正的(實性)相對性調節重點提⽰: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奈爾視標(或可⾒最⼩視標)
使⽤度數:(a)非老花、遠視、正視者:使⽤#7⾃覺式驗光的

:
度數(b)老花患者:使⽤#14B值的淨額(c)近視者:使⽤習
慣性近⽤眼鏡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26)#21:虛性相關性調節⼒

和#20正的(實性)相對調節相同的固視視標,距離和#20檢查步驟
不同的是此步驟在測定患者於固視40公分視標時,他能放鬆(抑
制)調節到何種程度。因此驗光師在患者兩眼前同時漸次加入
+0.25D,直到患者報告視標上所有的字體都完全模糊了,此時所加
入的“+”度數記錄為#21的發現值。

例如:加入+2.25D患者報告完全模糊了,則記錄為#21 +2.25D。

某些驗光師會利⽤#20.#21所得的結果來測定此時的斜位量,以便來
幫助診斷患者的視覺模式是否為“定型”或“未定型”(視⼒分析中會
說)。

要測定#20的誘發性斜位量時,於#20測定完成後兩眼同時加入
+0.25D或降低-0.25D,此時患者可以勉強讀出視標,使⽤這種狀態
來測定斜位量,就好像#13A.#13B……等步驟⼀樣來測量出斜位量。
記錄此時和#7⾃覺式驗光的差額及其斜位量。例如:#7 -1.00D
於-3.75D時測量所得斜位量為8Δ內斜位。則記錄為#20
-2.75D.8ΔEso。

要測定#21的誘發性斜位量時,在#21測定完成後,兩眼同時加
入-0.25D或降低+0.25D,此時患者都可以勉強讀出視標,測量出其
誘發斜位,然後記錄下來。

例如:#7 -1.00D於+1.00D時測量斜位量為6Δ外斜位,則記錄為#21
+2.00 6Exo。

負的相關性調節重點提⽰:

:
測試距離:40公分
視標:近⽤1.0史奈爾視標
使⽤度數:(a)非老花、遠視、正視者:使⽤#7⾃覺式驗光的
度數(b)老花患者:使⽤#14B值的淨額(c)近視者:使⽤習
慣性近⽤眼鏡
燈光:⼀般
瞳孔距離:近⽤瞳孔距離

以上就是步驟及順序,下篇⽂章內容為其他

發表者:hacker
我是個很喜歡健⾝,也很喜歡分享的⼈ 檢視更多⽂章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