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20054789D Wong Yi Chun - Ways of Chinese Wisdom Essay

人類是否性本善?

人類是否生而性本善呢?這一直是令人爭論不休的哲學問題,性善論與性惡論都各有支持者。
但其實性本善或性本惡並不是完全對立的,他們只是對人性的理解有分別,二者的目標卻是一
致的。他們都倡導善的行為,都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性本善一論是由孟子提出,孟子認為,
人的本性是從善的,這就像水向低處流一樣自然。而人性之所以從善,是因 為人天生就有仁
義禮智的善端。他說:“惻隱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 (《孟子》<公孫丑上> 3.6 )另一方面,荀子卻認為,人的本性是向惡
的,而這基於人的生存本能和食色本欲;人可以有道德善行,但這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後天
養成的。他還把人需要道德禮法的約束作為人性惡的證據。他認為,人之所以追求善,就是因
為人的本性缺乏善;如果人的本性是善的,那麽道德禮法也就沒有存在之必要了。但針對人性
的理解,我還是較同意荀子性本惡的說法。

首先,我認同荀子所提出人類一出生就有慾望,並且是自私的,全因我們很自然的在出生的一
刻就擁有生存的本能。一個簡單易明的例子就能展現人性本惡,剛出生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什麼
是善惡,但他們餓了就哇哇叫想要喝奶,根本不會去考慮到母親的感受。他們不會考慮母親是
否疲憊,這就是一個自私的表現,惡的表現。但這一切都是源自小孩的求生本能,證明了人性
本惡,只要有了慾望就會變得自私。再者,荀子說:「目好色,耳好聾,口好味,心好利,骨
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荀子》<性惡>23.8 ) 固然,荀子所說「性惡」之
「惡」,包含著「粗惡」與「邪惡」兩方面的含義,他認為人生性好利多慾,而我們歷史的長
河便印證了這一點。在歷史上,不論時間、地域,一直推動時代的發展的就是戰爭。中國歷史
上朝代的變換、西方帝王易主、國家版圖的擴大都是源自於戰爭。而戰爭則是源自人們無窮無
盡的慾望。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所以導致此時此刻還是有戰爭在世界各地上發生。最
近的俄烏戰爭便是例子之一,這場戰爭的開端源自俄羅斯想要成為世界大國的慾望。俄羅斯因
為害怕烏克蘭加入北約後令西方勢力擴大,更會令俄羅斯在地理上失去優勢,因此向烏克蘭開
戰,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而所謂主張和平的西方大國目睹他們正式開戰卻都只是進行口頭上
的警告及經濟上的制裁。某些西方大國例如德國更是因為俄羅斯提供多於五成天然氣供應及其
他生意來往而只作出口頭上的勸喻。在人命之前,他們首先考慮的依然是自身的利益,害怕得
罪俄羅斯而沒有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拯救無辜的平民,這便證明了人性本惡並且人生性好
利多欲。荀子也認為不道德行為的根源在於情慾,在於天性,因此人們需要後天的道德教化並
需要道德禮法的約束。所以荀子便說:「故枸木必將待隱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然後利。
今天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2 (《荀子》 <性惡> 23.2 ) 荀子認為道德行
為是後天形成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人非生而性本善,並且需要道德的教化。

其次,若從科學角度探討這個問題,人性的相反是獸性。根據生物學中的進化論,人類是由動
物進化而成的。人性是由獸性,透過經歷漫長的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後一步一步逐漸建立出來
的價值觀而培養而成的,所以人非生而性本善,人性的善與惡會受到後天的影響,道德標準更
會隨著人類發展而發生通脹。因此我們現在閱讀各種歷史事件時總會覺得難以接受及不能理解。
就如販賣黑奴,在現代社會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把人類當成物件販賣必定被人唾棄和需要附
上刑事責任。可是,販賣黑奴在 16 – 19 世紀是一件平凡不過的事,非洲人把販賣人口當成貿
易生意,而歐洲人則大規模地幫忙運送 1000 – 1200 萬個非洲黑奴到世界各地,對於他們來說
這只是一場公平的交易。但隨著我們不同的經歷與感悟、文明程度的提高,道德標準只會逐漸
提高,或許 200 年後的人類回望現今這段歷史,也會覺得我們現在的行為有違道德,不合符禮。
而獸性則是透過遺傳和因環境影響而與生俱來的,就如動物一出生便能分辨自己的獵物和敵人,
以確保自己能在殘酷無情的大自然中生存。雖然動物之間也存在溫情,但也只限於他們有血緣
關係、同一個生活團體與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發生,有時甚至只是為了繁衍下一代才會展露出動
物的柔情。若此時並沒有充足的食物,同類之間你死我活的爭鬥必然會發生。為了生存,我們
都是自私的。在現今社會,獸性一詞偏向有貶義的含意,大多形容嚴重逾矩,偏離道德的行為。

1
《孟子》<公孫丑上> ,無出版日期,https://ctext.org/mengzi/gong-sun-chou-i/zh
2
《荀子》 <性惡>,無出版日期,https://ctext.org/xunzi/xing-e/zh
20054789D Wong Yi Chun - Ways of Chinese Wisdom Essay

例如以虐殺他人為樂的殺人犯以及各類型的性罪犯等,他們的行為都會被訓斥為獸性的行為。
雖說人性的善與惡會受到後天的影響,但人性是由獸性發展而成,獸性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
性,因此人非生而向善,甚至向惡。

雖然性善論與性惡論並非完全對立,但人們總會用性善論作為性惡論的反駁。孟子為了論證自
己的性善論做了一個十分有名的思想實驗。實驗內容是要我們設想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將要掉
到井裡的小孩,孟子肯定我們在千鈞一髮之際一定會感到一陣不安。(《孟子》<公孫丑上>
3.6)而孟子稱這不安的感受為「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
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孟子》<公孫丑上> 3.6)孟子認為惻隱之心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而惻隱之心更是 一切道德
德性的源頭。仁是四種德性的中心,而惻隱則是仁之端,因此它應該被視為四善端的中心,擁
有四善端就如擁有四肢一樣正常。同時孟子亦曾指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
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3.6)最偉大的道德人格和最下流的人格的差別就是在
於會否「擴而充之」。即使我們擁有惻隱之心,也需要擴充才能擁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只有我
們把惻隱之心「擴而充之」並培養共情的能力,我們才能避免一己私慾去幫助不親近的人。但
若然人是生而性本善,那麼我們不是應該生來就擁有高尚的人格麼?為什麼還需要學習擴充我
們的人格和培養共情能力,把惻隱之心推廣到不親近的人身上呢?難道惻隱之心還有分親近與
否,並且有上下的人格之分嗎?而且,惻隱之心就如現代心理學所指的同理心,但同理心是需
要培養的,是需要透過人心與生活的感悟而得到的。就如我舉出的第一個例子,小孩剛出生時
只會在感到餓時哇哇大叫,並不會在乎母親會否因照顧小孩一整天而感到疲憊。這個例子便證
明了即使惻隱之心是人皆有之,但也並非生而有之。人性是否向善是需要透過後天的培養、學
習、經歷和感悟而獲得,因此人並非生而性本善。

此外,我們亦常常聽到一個比喻指人一出生是一張白紙,我們人身的經歷就是畫筆,為我們這
張白紙添加色彩,而這些畫筆有黑也有白。因此支持性善論的人會主張慾望是後天培養的,不
良的行為與習慣的培養也是因接受了錯誤的學習,誤入歧途。但這個主張便會與大部份宗教信
仰相違背。以天主教為例,他們主張人是生來帶著原罪,因此天主教徒在入教時都需要接受領
洗清洗他們的原罪。而原罪這個概念便印證了不只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在不同的宗教團體也有
類似的概念。

由此可見,人非生而性本善。人性的善惡是需要透過經歷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感悟而培養
而來的,因此人類生而性本善是不成立的。雖然人性的善惡是需要後天的培養,是好是壞需要
視乎他不同的經歷,但在科學的層面上更能證明人性本惡。由於我們是由動物進化而成,動物
的生存本能依然刻在我們的基因裡。這便印證了荀子所提出的性惡論,人性本惡是因我們與生
俱來的慾望,而生存的慾望也是慾望的一種。因此人並非生而向善,甚至向惡。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