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三讲《中国传统思想》附件 2

中国传统思想简略:
 先秦:形成与繁荣
o 春秋:老、孔、墨
o 战国:孟、荀、庄
o 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
 汉:统一与活跃
o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o 经学(许慎、郑玄)
o 谶纬之学
 晚东-魏晋:魏晋风度
o 玄学
o 佛教
o 道教
 唐:推陈出新
o 禅宗
 宋明理学:儒的再创造
o 理学:二程兄弟、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o 心学:陆九渊:“心即理”
 清初三大家:
o 黄宗羲:天下之法
o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o 王夫之:“器外无道”

●孔子思想
《论语》
– 礼: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原则:等级关系)
•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礼之用,和为贵”
• “齐之以礼”

– 仁
• 何谓仁?
• “仁者爱人”
•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 恭,宽,信,敏,惠
• 如何达到仁?
• “克己复礼为仁”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中庸
• “中,正也”,“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

– 天命观: 模棱两可的态度
•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 “五十而知天命”
• 敬而远之: “子不语怪、力、乱、神”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学习态度:
• “我非生而知之者”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习方法: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方法:
• “因材施教”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举一反三”

学习和教育精神: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孟子思想
《孟子》
“仁政”说:
• “王道”,“孝悌忠信”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者无敌”

“性善”论: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四端说”

●荀子的思想
《荀子》
荀子的政治哲学:
• “隆礼重法”
• “国无礼而不正”

“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说
“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 “生而好利焉”
• “生而有耳目之欲,好声色焉”
•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

●老子思想
《老子》(《道德经》)
“道”是什么?
“万物之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道可道,非常道”
• “道”的原则: 自然无为、顺其自然

“无为而治”
•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
• “不敢为天下先”
• 理想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超越名利,以生命为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者常乐”

谦虚处下,自知之明
- 水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不争之德”,“不言之教”

以柔弱胜刚强
-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辩证

●庄子思想
庄周《庄子》
• “道齐物”、“齐是非”、“齐生死”
•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
•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 “无用之用,有用之害”

● 法家思想
李悝、商鞅、申不害、韩非、李斯
《韩非子》
·势
·术
·法

● 墨家思想
墨子《墨子》
·“兼爱”
·“兼相爱交相利”
·“非攻”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兵家思想
孙武 《孙子兵法》
战争的普遍规律与“道”
知兵要“达于道”
知“道”即可知胜
思想核心: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
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
·“兵者,国之大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先计后战”、“远交近攻”
第二课:中国历史基本提纲
一、 中国古代史
中国原始社会
“四大区域”说:黄河流域文化区、长江流域文化区、珠江流域文化
区、北方和东北文化区
原始社会的研究方法(劳动工具、火、婚姻、生产力)
原始群前期(旧石器)与原始群后期的劳动工具、火、婚姻、生产力
的变化)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新石器)与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文化代
表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原因
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的始祖
原始社会的解体,阶级社会的产生的主要特点
概括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在劳动工具、火、婚姻、生产
力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精神生活
禅让制
中国奴隶社会:夏朝、商朝、西周
夏朝:夏代社会的特点(生产力、私有制、奴隶制、统治系统较完
备、“世袭制”)
商朝:商代社会的特点(贵族政体、财产保护制、精神风貌、酒、甲
骨文、青铜文化)
西周:西周社会的特点(奴隶社会的特点、周礼、礼乐刑罚、金文、
青铜文明、没有宗教、分封制、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与巩固、发展和鼎盛、继续发展、衰落
东周(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特点、 春秋五霸、战国
七雄、“百家争鸣”、孔子、时代的文化和特征
秦朝:(创始人、衔头变化的意义、创始人的贡献和罪恶、使用的政
治流派思想、政策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朝代长达时间、起义与文化)
汉朝:(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第一个有意识对外交流和开放的王
朝、创始人、政治经济的特点、政策的意义、“文景之治”、“光武中
兴”、“汉承秦制”、“反秦之弊”、“郡国并行制”、“休养生息”、
“无为而治”、“重农抑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文化和特
征;起义
科学技术(造纸术、地动仪)、医学(华佗)等。
衰败的原因
三国、西晋、东晋、16 国、南北朝
“三国鼎立”;三国人物: 刘备、孙权、曹操等;“八王之乱”;朝
代都城、特点、创始人;朝代文化特征等。
隋、唐
创始人、都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特点;贡献;社会特
征;对外关系;时代人物:杨坚、李渊、李世民、李隆基、武则天、唐僧
等;
“开明专制”;“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哲学、文学:唐诗(诗仙、诗圣、诗魔、诗佛、诗鬼、诗囚等)、完
善科举制度进一步与发展、科学技术、艺术、绘画、书法等。
灭亡的原因
宋朝
创始人、都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特点;社会特征;对外
关系;时代人物:王安石、岳飞、秦桧、赵构、司马光等
科学成就、文学:词(代表:苏东波、李清照)、史学
全社会的开拓进取与创造精神减退、商业与城市的发展,纸币的流通
理学
唐朝与宋朝文化之比较
元朝
忽必烈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大都(今北京)
奠定中国疆域 、“扩张战争”、“行省制”、民族矛盾突出
元朝的科学技术与元曲
明朝
创始人、都城、政治特征;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郑和七次下西洋; 内忧外患
农民起义; 明朝灭亡
清朝
创始人、都城;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政策:对内、对外
清朝走到末路
1840 年-〉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911 年彻底被推翻
二、 中国近代史
主要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百日维新、义和团
运动、辛亥革命等)
中国初次跟西方国家摸扎与冲突
中国近代史与越南近代史之比
三、 中国现代史
主要事件(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等)
中国近现代时期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与越南现代史之比
四、 中国当代史
1949-1957 年时期; 1957-1966 年时期;1966-1976 年时期:文化大
革命;1978 年——现在 :改革开放,全面发展
中国当代史与越南当代史之比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