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5

分类号: 学校代码:10079 密级: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题 目: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分析及机电系统仿真

英 文 题 目:TORSIONAL VIBRATION ANALYSIS OF TURBINE GENETATOR

SHAFTS AND MECHANICAL-ELECTRICAL SYSTEM SIMULATION

研 究 生:郭慧东

专 业:热能工程

研 究 方 向:热力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指 导 教 师:顾煜炯 职称: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2005-3-6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分析及机电系
统仿真》,是本人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本人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北电力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北电力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①学校有权保管、
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③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④学校可以学术交流为
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⑤同意学校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涉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 期: 日 期: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本文结合张家口发电厂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的特点,分析了扭振故障原因识别


的方法,在介绍扭振故障数据采集,故障特征量的获取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电网
短路、发电机误并列、失磁异步运行、电力系统振荡、及机组甩负荷等诱发扭振故
障的原因的辨识方法。建立了轴系扭振固有特性计算和扰动响应计算的 Newmark-β
法和 Riccati 传递矩阵法结合的计算方法,确定了轴系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的计算方
法。根据张家口发电厂 7#300MW 汽轮发电机组的特性参数,模拟了几种电气故障,
进行了故障辨识、响应分析和寿命计算。
最后,本文建立了机网协调下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仿真模型,此模型可以
同时分析机械侧扰动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和电网侧扰动对轴系的影响。创造性的提
出将电力市场交易运作仿真模型与机电暂态仿真模型结合,分析电力市场不稳定扰
动(如违约、价格波动等)与电力系统动态过程的相互影响。

关 键 词 : 轴系扭振,故障辨识,Riccati 传递矩阵法,多轴疲劳,仿真

ABSTRACT

A systematic study is made on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of the mechanical-electrical system


when certain electrical faults occurr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contribution include:
1.Analysised the faults inducing torsional vibration, excitation current losing especially,
and made a diagnostic program.
2. Establishe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cal-electrical system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turbine-generator shaft using Riccati transfer matrix method and Newmark- β
equation.
3.A digital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stress and fatigue monitoring system is created,
which can predict the shaft life reduced by electrical and thermal disturbance and provide
basic information for 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
4.All the model and method established have been applied on the 300MW turbine
generator shafts in Zhang Jia Kou power plant and acquired acceptable results.
5.Presented a mechanical-electrical simulation madol.

Guo Hui Dong(Thermal power engineering)


Directed by prof. Gu Yu Jiong

KEY WORDS: steam turbine shafts, torsional vibration, faults detect, transfer matrix
method, multi-axial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simulation

I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 论 ................................................. 1

1.1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问题研究的背景 ....................... 1

1.2 扭振研究的意义 .............................................. 2


1.3 国内外扭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
1.3.1 扭振研究综述 ................................................ 3
1.3.2 扭振故障原因识别 ............................................ 4
1.3.3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模型 ........................................ 6
1.3.4 模型参数辨识 ................................................ 7
1.3.5 扭振的非线性特性研究 ........................................ 7
1.3.6 基于扭振监测的轴系寿命计算 .................................. 8
1.3.7 扭振监测系统的研究 .......................................... 8
1.3.8 预防和抑制轴系扭振的措施和对策 ............................. 10

1.4 本论文所进行的工作及主要内容 ............................... 12

第二章 扭振故障原因识别 ...................................... 13

2.1 故障数据采集 .................................................. 13


2.1.1 扭振监测系统需要采集的参数 ................................. 13
2.1.2 信号调理 ................................................... 14
2.1.3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 ..................................... 15

2.2 故障特征量的获取 ............................................. 15


2.2.1 采集信号的抗干扰处理 ....................................... 15
2.2.2 电流电压信号的序分量计算 ................................... 15
2.2.3 计算电气量有效值 ........................................... 16

2.3 各种故障的判据 ................................................ 17


2.3.1 电网短路故障监测及类型、相别判定及故障测距 ................. 17
2.3.2 发电机误并列 ............................................... 19
2.3.3 发电机失磁异步运行 ......................................... 20
2.3.4 电力系统振荡 ................................................ 24
2.3.5 机组甩负荷 ................................................. 24
2.3.6 故障判别程序的实现 ......................................... 26

2.4 小 结 .......................................................... 27

第三章 轴系扭振响应计算 ...................................... 28


II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1 轴系结构模型 .................................................. 28


3.1.1 轴系扭振的质量模型 ......................................... 28
3.1.2 叶轮系统和分支系统与轴系耦合的扭振模型 ..................... 29

3.2 扭振固有频率的计算 ........................................... 30


3.2.1 固有频率计算的方法 ......................................... 30
2.2.2 轴系固有频率的实测方法 ..................................... 31

3.3 轴系扭振响应计算模型 ......................................... 31


3.3.1 发电机电磁力矩 ............................................. 31
3.3.2 蒸汽力矩计算 ............................................... 33
3.3.3 轴系的响应计算 ............................................. 34

3.4 扭振响应计算实例 ............................................. 38


3.4.1 响应模型在 300MW 机组上的应用 ............................... 39
3.4.2 轴系扭振基本特性 ........................................... 39
3.4.3 故障时轴系扭振响应 ......................................... 40

3.5 小 结 .......................................................... 42

第四章 轴系疲劳损耗统计及寿命预测 ............................ 43

4.1 疲劳破坏的原理及疲劳寿命的研究方法 ........................ 43


4.1.1 扭振疲劳破坏的特点 ......................................... 43
4.1.2 疲劳损伤理论 ............................................... 44

4.2 局部应力应变法计算疲劳寿命 .................................. 44


4.2.1 计算步骤 ................................................... 44
4.2.2 确定构件的名义应力-时间历程 ................................ 45
4.2.3 疲劳临界值计算 ............................................. 45
4.2.4 计算局部应力、应变—时间历程 ............................... 47
4.2.5 雨流法计算转子的疲劳寿命 ................................... 48
4.2.6 影响因素修正 ............................................... 50
4.2.7 多轴损伤计算模型 ........................................... 51
4.2.8 寿命损耗计算 ............................................... 52

4.3 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程序设计及应用 ............................. 52


4.3.1 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程序设计 ................................... 53
4.3.2 疲劳计算程序的应用 ......................................... 53

4.4 小 结 .......................................................... 54
4.4.1 主要内容 ................................................... 54
4.4.2 有待开展的工作 ............................................. 54

III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仿真分析 ........................ 55

5.1 机电暂态分析用发电机组数学模型 ............................. 56


5.1.1 发电机电磁过程数学模型――派克方程 ......................... 56
5.1.2 励磁调节系统模型 ........................................... 57
5.1.3 调速系统及汽轮机转矩模型 ................................... 59

5.2 机电暂态分析用电网模型 ...................................... 60


5.2.1 输电线模型 ................................................. 60
5.2.2 变压器模型 ................................................. 61
5.2.3 电容及电抗器等集中参数模型 ................................. 62
5.2.4 负荷动态模型 ............................................... 63
5.2.5 故障/操作模型 ............................................. 63

5.3 发电机-电网接口模型 .......................................... 65

5.4 电力市场因素对系统动态的影响 ............................... 66

5.5 机网协调下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仿真程序及计算方法...... 66

5.6 展望 ........................................................... 68
5.6.1 时域仿真法的进一步发展 ..................................... 68
5.6.2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机电暂态研究展望 ........................... 69

5.7 小 结 .......................................................... 69

第六章 结 论 ................................................. 70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 70

6.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70

致 谢 ..................................................... 72

参考文献 ..................................................... 73

附录 1 张家口发电厂 300MW 机组轴系模化数据 .................... 77

IV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1.1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问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电力工业已进入发展大电网和大机组的阶段,大量的大功率机组投产运
行,这些机组的轴系多具有轻质柔性多支承大跨距高功率密度的特征,发电机材料
利用系数提高,轴系截面功率密度相对增大,轴系的加长使扭转刚度下降,轴系固
有频率谱相对较密,诱发振动的能量较低;同时电网也在朝着超高压大区域的方向
发展,电力系统结构的复杂化、电力负荷的多样化、新的电网稳定控制技术以及新
型输配电和控制技术的应用,所有这些都使诱发机组振动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加,使
机组轴系扭振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扭振也会激发电网的振荡,造成线路跳闸或机
组解裂,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大量用户的经济利益。因此,电力工业的发
展对机组和电网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从目前获得的文献资料 [1]中统计,国内外在 1969~1988 年间因扭振引起的机组
轴系损坏事故高达 30 多起,这些事故涉及的机组包括单机容量为 50MW 以上的火电
机组以及 900MW 的核电机组,其中汽轮机大轴、叶片事故占总事故的 75%,且大轴
事故仅次于叶片事故。1969 年和 1970 年,美国 Cleco-Coughlin 电站有西屋制造的
6 号机组,其低压缸叶片曾先后两次连续发生大量叶根断裂事故。1970 年,位于美
国加州南部的 Mohave 电站由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 790MW 汽轮发电机组,发电机与
励磁机之间轴段也先后两次发生断裂事故。1973 年,西德一台 600MW 机组,由于发
电机误并列,使得汽轮机与发电机间的联轴器变形、螺栓出现裂纹。1984 年,我国
神头电厂苏制三号机组在做完汽门快控试验后,发现高中压转子联轴器十二条螺栓
断裂七条,其余五根全被打弯。1985 年,我国大同电厂一台国产 200MW 机组在加负
荷过程中发生低励失步,机组严重超速,至使大轴断裂成五段,大量汽机叶片折断
并甩出汽缸。1988 年,我国秦岭电厂一台 200MW 机组在发电机与电网脱离的情况下
做汽轮机超速试验时,发生了大轴断裂成 13 段、大量轴系部件甩出的特大事故,
事后调研表明,上述事故均与轴系扭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以 IEEE 的 SSR 工作
小组为代表的许多机构、学者开展了对轴系扭振问题的研究。
由于扭振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因此,对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的机理进行深入
研究,寻找故障预防、诊断方法的课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大电网和大机组所
急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对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工程实用价值。为此,
我国曾将其纳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扭振研究的意义

扭振会对机组本身和系统造成极大危害,具体的分为以下六种:
1、幅值过大的扭振,会在轴系中产生很大的瞬态扭矩,从而导致汽轮发电机
组发生严重的设备损坏,包括主轴断裂,联轴器螺栓被剪断等。一般的扭振即使不
会立即造成轴系损坏,也会通过疲劳累积作用在应力集中等特殊部位产生疲劳裂
纹,缩短轴系疲劳寿命。
2、轴系的扭振通过耦合作用还可能诱使低压缸末级叶片发生颤振,致使叶片
断裂或造成累积疲劳损伤。断裂的叶片会对轴系产生很大的不平衡力,以致事故扩
大甚至毁坏整个机组。导致叶片断裂的一般为两倍工频的扭振。
3、扭振本身或通过弯扭耦合作用可能造成轴承失稳,动静摩碰,产生非正常
的振动。
4、扭振会对发电机定子端部绕组造成损坏。
5、轴系扭振是一种剧烈的能量交换现象,由于材料的阻尼会使轴段发热,严
重时会使某些部位烧熔(如发电机转子槽楔、护环等)。
6、扭振还会对电网有反作用,诱发或加重电网的振荡等不稳定工况。而电网
的扰动通过电气耦合作用可能会导致多台发电机组同时受到损伤。
故障跳闸或重合闸等引起轴系扭振的电气侧扰动,从整个电力系统的角度上
说,目的是以牺牲轴系一部分寿命为代价,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这在系统
运行中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种运行方式必须以保证发电机组安全可靠为前提。研
究表明发电侧的扰动会影响电网的稳定运行(如电网的低频振荡),因为电力系统动
态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机组的旋转轴系,机组运行正常与否,不仅对机组本身的安
全和正常运行有用,对系统的稳定、安全分析和控制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
我国目前实行厂网分开,推行电力市场化运营的背景,研究机电耦合作用下的故障
模式、准确区分故障原因,不但可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机组的可靠性,而且为事
后经济责任的承担提供基础数据,促进电力市场的稳定运营。
所以开展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研究,进行扭振原因识别、响应计算、扭转
疲劳寿命统计,可以为发电厂全面实施状态检修制度奠定技术基础,为电力市场化
运营提供事故责任分析;进行机网协调下的电力系统仿真,深入研究电力系统稳定
问题,为电力系统调度运行、规划设计提供指导。

1.3 国内外扭振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1 扭振研究综述

汽轮机工作在负荷稳定时,轴系受到三种力矩:从锅炉来的新蒸汽和再热蒸汽
通过对汽轮机叶轮作功所产生的力矩,发电机定子负荷对转子的电磁力矩,以及由
于摩擦、蒸汽的粘性阻尼等产生的阻尼力矩,这三种力矩相互平衡。尽管此时汽轮
发电机的轴系也处于一定的扭转变形状态,但此扭转角是传递扭矩所产生的结果,
是一个稳定的常量。当机组发生机电扰动时,上述的力矩平衡被破坏,轴系会发生
扭振。扰动包括两方面:机械扰动和电气扰动,实际的机组可能会同时受到来自这
两个方面的干扰。机械扰动主要指不适当的进汽方式、调速系统晃动、蒸汽参数脉
动、快控汽门等。电气扰动有两类:第一类是电气振荡,包括由串联补偿电容所引
起的次同步谐振(SSR)及有源电力设备及其控制系统(HVDC,PSS,SVC 等)引起
的次同步振荡(SSO)。第二类是指各种扭矩冲击,如短路、自动重合闸、误并列、
甩负荷等。不同类型的机电系统扰动,对机组轴系扭振有着不同的影响,通常包括
以下三种扭振类型:
1、次同步振荡 是机电系统的一种自激振荡状态,其振荡频率低于系统的同
步频率。输电线路的串联补偿电容、直流输电,加装不当的电力系统稳定器,发电
机励磁系统、可控硅控制系统和电液调节系统的反馈作用等均有可能诱发次同步振
荡,此时轴系呈低周高应力的受力状态,可能导致机组跳闸,轴系损坏或疲劳损伤,
对机组安全运行的威胁最大。
2、超同步振荡 在电网三相负荷不平衡,各种不对称短路等情况下,发电机
定子绕组中除存在正序电流外,还会出现负序电流,在发电机转子上产生二倍转速
的逆向旋转磁场,产生的倍频电磁力矩作用到机组轴系上,如果这个频率同机组轴
系某一阶扭振固有频率相等或接近,就会激发共振,属于强迫扭振。汽轮机叶片、
大型发电机的风扇叶片对倍频共振最为敏感。
3、扭矩冲击造成的扭振 瞬时性对称与不对称短路、自动重合闸、非同期并
网、甩负荷、短时间快控汽门及线路开关切合操作等突发性机电扰动,将有可能产
生短时间性冲击扭矩,形成冲击性轴系扭振。
扭振研究的重点是扭振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法、扭振监测设备的研制和扭振的主
动抑制。其中扭振模型和算法是基础,因为确定扭振原因,进一步分析抑制扭振的
控制策略,都需要进行数值仿真,再现扭振过程。如图 1-1、1-2 所示,扭振模型
包括机、电、网三大部分,细分为五个模块:a.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包括汽轮机转
子、发电机和励磁机转子);b.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c.发电机及其励磁调节系统;
d.电力网络;e.机-网接口。汽轮机、调速系统、发电机以及励磁系统的模型已经
成熟,一些经典模型结构和数据可以在 IEEE 工作小组发表的文章中见到 [9]。

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1-1 机电协调下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系统

图 1-2 机电系统基本组成部分及相互联系示

1.3.2 扭振故障原因识别
故障识别是计算扭振响应,进行轴系疲劳寿命估计的前提,是实施扭振控制方
案必要条件,是实现发电机组状态预测进而开展状态维修工作的基础。例如,为了
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和减弱轴系扭振强度,对机组实施快控汽门操作的过程中,必
须考虑到快控过程同故障过程各种冲击的全部排列组合,以及故障发生的随机性,
也就是必须针对不同的故障模式采用相应的快关-闷缸-快开方式。
引起发电机组扭振的故障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 机电耦合引发轴系扭振
电力系统故障时会引起发电机的瞬变过程,这一过程虽然短暂,但由于冲击能
量很大,如果缺乏完善的预防措施,可能会对机组造成损坏。比如,三相短路时,
汽轮发电机组冲击电流的瞬时值可能达到额定值的 20 倍以上,发电机绕组的内部
在瞬变过程中可能产生极大的机械应力,还可能产生很大的电磁转矩,引起剧烈的
扭振及转速升高现象。同步发电机三相短路时的最大转矩可能达到额定值的 7 倍左
右,严重危及发电机主轴和联接螺栓等部件。同时瞬变过程中出现的单向转矩和脉
动转矩的频率,有时会与主轴的固有扭振频率接近,从而产生更严重的扭转切应力。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研究电网部分和轴系机械部分耦合作用的规律。文[4]利用弹
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连续体振动波动方程的解析方法,分析了典型电网故障下的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


的扭振响应特性。文[17]提出了用轴系暂态能量函数分析电力网络操作时刻对机组
轴系扭振的影响。文[5]对大扰动后发电机滑极运行过程中的轴系扭振疲劳损耗进
行了研究,指出当转差达到一个轴系固有频率时,发电机电磁转矩和机械转矩互相
共振,会发生由大干扰引起的次同步振荡现象,造成轴系损坏。文[6,7]的作者提
出了分析发电机组轴系 Hopf 分岔的非线性模态方法,得出了在固定参数下分岔解的
结果,文[8]针对高维非线性动力系统(包括奇数维),提出新的非线性模态构造方
法,并给出了机电耦合次同步振荡系统在辅助参数变化条件下分岔解的变化规律。
2、 热系统引发轴系扭振
文[10]对在汽轮机高压和中压调节阀快关动作后蒸汽沿轴向流动过程对轴系
扭振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仿真计算表明,蒸汽载荷变化对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
振的影响较大,在轴系安全评价中必须加以考虑。文[11]指出,目前,轴系扭振分
析都在轴系材料剪切模量恒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但实际情况是:①由于转子的
温度分布不均匀,材料剪切模量在轴系上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②随着机组运行条
件的不同,转子温度分布情况会有所改变,剪切模量也会随之变化;③随着轴系扭振
疲劳过程的积累,材料的剪切模量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转子温度场对扭振的固有频
率和响应有影响;文[12][49][50]运用气动弹性力学和振荡流体力学的知识,采用
参数多项式方法,研究指出由于扭振产生的振荡流场及流体与叶栅的交互作用是导
致轴系失稳乃至发生断轴等重大事故的可能原因;气动力做功的绝对值大小与振幅
有关,做功的正负只与频域有关。文[13]对内燃机的气缸阻尼系数问题进行了研究,
但有资料表明阻尼对扭振的影响可以忽略 [2];文[14]指出:当汽轮机主汽管道压力
脉动自然频率与转子某阶扭振固有频率相近时,压力脉动很容易激发转子不稳定扭
振。
3、控制系统诱发轴系扭振
控制系统引发轴系扭振的机理是:故障发生后轴系扭振信号以速度信号的形式
传入汽轮机调速系统中,调速系统动作造成主汽压和蒸汽力矩的波动,如果波动频
率比较特殊,就会发生扭振。文[15]对汽轮发电机组高周保护引起轴系扭振的现象
作了分析。高周保护作为汽轮发电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DEH)的外部保护,在汽
轮机转速失调时对高、中压缸进行高周减量控制;一般来说,当频率上升到 50.5Hz
时,高周保护才动作,比未安装高周保护的机组的超调时间减少 4-20%,减小机
组的寿命消耗。但是当频率在 50.5Hz 处振荡时,高周保护会造成汽门的频繁启闭,
该现象的出现,会造成轴系扭应力的来回振荡;特别的是,当启闭的时序和其它轴
系扰动的时序(如电气扰动引起的电磁转矩的变化时序)在特殊情况下,形成扭振
的正叠加时,会造成轴系更大的损伤。4、弯扭耦合振动引发轴系扭振

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同时存在于汽轮发电机组轴系上,由质量不平衡引起的弯
振在扭转方向上有一定分量;同时,扭转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也有一定分量,从而
耦合到弯振上。清华大学的黄典贵,张勇,华北电力大学的任福春老师,傅忠广老
师,何成兵老师等对弯扭耦合振动进行了研究,结论为:当轴系存在不平衡时,弯
振和扭振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其耦合是一种非线性的自激振动;某频率的弯
振可以激起频率为转动频率与弯振频率之和或之差的扭振,反之亦然。也就是说,
当转动频率接近扭振固有频率与弯振固有频率之和或之差时,可能会发生弯扭耦合
振动。
文[37]指出,在发生由质量偏心引起的弯扭耦合共振时,扭振幅值增长不很明
显;由弯振激励出的扭振成分幅值也不明显。这说明由于弯扭耦合引起的扭振对轴
系损伤的可能性很小,但可以对轴系故障诊断提供有益的信息,提高诊断准确率。
所以本文的扭振响应分析中忽略弯振的影响。
5、 叶轮振动和轴系扭转振动的相互作用引起轴系扭振。
文[18,23]的研究表明,汽轮机低压缸末级长叶片 A0 振型弯曲振动与轴系扭
振耦合对叶片安全性的影响。末级长叶片与轴系扭振耦合将使该叶片振动的实际频
率避开率低于计算值,当发生严重的俩相短路故障时在叶片根部的最大动弯矩远远
高出其额定值;如果电网频率偏离 50Hz,会对叶片安全性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目
前,研究转子-轮盘-叶片耦合系统的振动特性有两中方法,一种方法是将转子-叶
轮-叶片作为一个整体来计算其频率、振型和响应,这种方法是严格精确的,但因
其自由度太多计算规模太大而难以适应工程要求 [51, 52]。另外一种方法是将转子和轮
[47]
系分开处理,将轮系简化为一等效分支系统加到轴系模型上,这是一种近似方法 。
1.3.3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模型
进行机——网互作用下的扭振研究,轴系扭振模型和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理
论基础。不当的轴系扭振模型存在着计算方法复杂、计算量较大、固有频率和振型
保真度不够等缺点。
目前常用的轴系扭振模型可分为两类,即分布(连续)质量模型和集中质量模
型。分布质量模型是对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精确描述,它用偏微分方程形式表
示,一般用数值方法求解;其计算结果精确,但计算过程复杂,速度较慢。在实际
应用中,分布质量模型应进行离散,降阶处理。得到的降阶模型,由于其阶数低,
不同模态间相互解耦,既保证了低阶模态的高精度,又大大降低了计算量,是当前
值得应用的轴系扭振数学模型之一。分布质量模型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即可以准
确知道同一模型任意位置处的扭振参数,如转速、该截面处的扭矩和扭角等,能够
适时测出扭应力最大的危险截面位置。简单集中质量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轴系的低
阶扭振特性,方程阶数不高,计算量小,可方便地与电磁暂态仿真程序联结,但其
主要缺点是不能用来分析转子的任意截面上的受力情况,且难以计算较高阶扭振特
性。多段集中质量模型兼具另俩者的长处,既可以求取简单质量模型所无法确定的
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高阶扭振固有频率,又避免了采用连续质量模型计算时所需的庞大计算量,因此得
到了广泛的应用。归纳目前的轴系建模方法,主要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对于降阶
模型,难以确定合适的阶数以便定性或定量地进行分析;未能很好地考虑参数摄动
及阻尼系数对轴系模型的影响 [20]。
机网耦合下的扭振仿真主要使用时域仿真法。计算方法有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
数值解法、时域有限元以及振型叠加等法。由于求解扭振响应明显是一个刚性问题,
所以步长选择不能太大,同时需注意系统中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19] 。 文献[21]首次
提出了利用李雅普诺夫函数判定简单电力系统轴系扭振稳定性的方法:将轴系分解
成若干个子系统,分别构造各子系统的李氏函数,利用各子系统间的关联项得出整
个轴系的李氏函数,最后运用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得出轴系的静稳判据。该方法
思路清晰且简单易行,但对多机系统,存在系统难于分解的问题;且由于李氏分解法
给出的只是扭振稳定性的充分条件,使稳定域偏于保守,还需要根据实测数据,实
时修正能量函数模型,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函数值。
工程中的轴系扭振响应计算目前多用 riccati 传递矩阵法,它具有常规传递矩
阵法的所有优点,同时又提高了数值稳定性;但是多数传递矩阵仅限于求解微幅、
线性系统。实际工程中往往是大运动、非线性特征的多自由度系统,比如轴系扭振
•• •
方程 J ϕ + D ϕ + Kϕ = M 就是一个 n 自由度的非线性二阶微分方程,其中的 J , D, K , M
阵元素为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向量的函数。此类问题常用逐步积分法解决,思路是:
①列出转子离散单元的 t 时刻和 t + t 时刻的增量状态方程;②将 t + t 时刻的加速度
和速度的增量表示成该时刻位移增量的线性函数,具体的有多种查分格式(线性加
速度法、Newmark-β 法、Wilson-θ 法、Houblt 法等);③采用迭代等修正方法得
到提高精度的解 [65]。本文采用了 riccati 传递矩阵法与 Newmark-β 法结合的方法。
1.3.4 模型参数辨识
轴系阻尼对轴系扭振响应及动态稳定都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研究表明,是
否计及阻尼,同一故障过程对轴系产生的疲劳损伤相差近五倍。如果考虑阻尼的影
响,轴系扭振的特征参数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扭振的振型显著区别于无阻尼自由
扭振状态。轴系阻尼包括:机械摩擦阻尼、蒸汽阻尼、电气阻尼、和材料阻尼等;
一般来说阻尼系数随负荷增加明显增加,电气阻尼所占比重接近一半。但是阻尼问
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测都十分困难 [32]。文[34]给出了基于分布参数模型的模态
阻尼近似计算式,但是参数辨识是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可行的方法。文[24]、[42]提
出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辨识方法,但是在初始值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计算结
果可能不收敛。
1.3.5 扭振的非线性特性研究
目前国内外对发电机组的线性振动研究的很多,对非线性振动研究的较少。线
性振动是指系统中的恢复力、阻尼力、惯性力分别是位移、速度、加速度的线性函

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数,即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呈直线变化的形式,否则称为非线性振动。
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及混沌学等被认为是非线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们均创立于 20 世纪七十年代,这些非线性理论被誉为 20 世纪继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之后的第三次科学革命。它为研究复杂系统及其稳定控制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解
决方法。
大型火力发电系统是由锅炉、汽轮机、同步发电机、励磁机及电网五个子系统
构成的复杂大系统,各个分系统本身就有强非线性的特性 [28];各子系统协调一致工
作时,机电振荡、热系统物性参数的非线性变化、各子系统的时滞等因素更增加了
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必须用非线性理论解决这类问题 [3]。
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角度出发,非线性研究的主要方法有解析法、数值方法和
实验方法。研究具有确定性系数的弱非线性动力系统近似解的经典方法有:摄动法
(小参数法)、里兹-加辽金法、谐波平衡法、迭代法、多尺度法、渐进法等。
1.3.6 基于扭振监测的轴系寿命计算
构件的疲劳寿命包括裂纹萌生和扩展寿命俩部分。计算裂纹萌生疲劳寿命的常
用方法是基于应变的局部应变法,该法对高、低周疲劳构件都能取得较好效果。它
利用直接(实测法)或间接(有限元、Neuber 及修正 Neuber 法)获得构件应力集
中部位的应变时间历程,通过雨流计数法得到一系列等应变幅的循环数,结合材料
的ε- N 曲线(Manson-Coffin 公式),利用 Miner 线性累积准则计算出给定置信度
和可靠度下的疲劳寿命。实际构件发生的疲劳破坏多由多轴应力作用所致,需对多
轴应力、应变等效为单轴应力、应变。文[68]说明了一种用临界平面法计算多轴载
荷疲劳寿命的方法。
美国 GE 公司对轴材料的扭转疲劳寿命进行了基础性研究,有过 500 多次高周
和低周疲劳试验,其中包括 26 个 125 的大试件试验,得到材料扭转疲劳寿命与材
[48]
料常用的轴向疲劳寿命损耗之间的关系 。由轴系扭振造成的剪切疲劳寿命损耗的
计算和统计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需要涉及材料特性、加工条件、应力集中系
数、表面光洁度、缺口效应、尺寸效应等实际条件。对于复杂载荷历程,采用不同
的周期计算技术可以得到不同的估计寿命。而由美国、加拿大等研究出的雨流计数
法(Rain-flow Method)被认为是最有效并被普遍接受的方法。文[69]采用德国西门
子公司的 NETOMAC 仿真软件对外高桥 900MW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进行了故障情况下的
扭矩计算,用 SHAFT 软件进行相应的疲劳寿命计算。
1.3.7 扭振监测系统的研究
扭振监测系统按工作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轴系扭转动力特性监测,目的
是获取轴系的扭振动力参数,包括扭振固有频率、振型、阻尼系数等。其中最主要
的是固有频率,以此来判断此轴在工作载荷激励下是否会发生危及安全的扭振。另
一类称为扭振状态监测系统,目的是了解轴的实际扭振烈度,由此可以得到实际运
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中发生扭振的统计指标,进一步得出对轴疲劳寿命消耗的评估。扭振监测系统的
整体方案如图 1-3 所示。扭振监测仪的工作原理为:处于连续工作的下位机通过轴
系俩端的转速传感器接收扭振信号,经过限幅整形电路(信号调理电路),形成方
波脉冲,经高速数据采集卡采集,通过软件首先对输入信号进行叠加、去除横向振
动和径向跳动的干扰,再与稳态情况下的基准脉冲(基准转速)进行比较,以一定
的阀值作为判断扭振发生的条件,如果不超过阀值,则重新建立基准;如果超过阀
值则判断扭振发生,发出报警、启动快速傅立叶变换(FFT),进行频谱分析、通过
特定的通讯方式将故障数据上传给上位机,进行故障识别、响应计算和轴系寿命损
耗评价。
扭角的测量可分为模拟电路式和数字式测量俩种方法,而数字测量法应用较
多,其中时间脉冲法的应用又较为广泛。时间脉冲法的原理是,利用被测轴上安装
的等分结构(如测速齿轮等),获得携带扭振信号的脉冲串,确定每一对相邻脉冲
的间隔时间,并与无扭振时的脉冲间隔时间相比,就可获得转轴扭振的各种信息。
如果是不等分结构,转轴上应确定一个标志作为起始参考点,当该脉冲到来时,启
动计数,记录下每齿的时间长度。扭角监测原理如图 1-4 所示。

下位机(扭振监测仪):

机组模拟量数据采集 转速、扭角监测

上位机:
强度校核
故障识别 扭振响应计算 弯、扭振动耦合分析
寿命损耗估计

模型参数校正

图 1-3 扭振监测系统的整体思路

图 1-4 扭角测量系统原理
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时间脉冲法的计算公式为:
2π f r
θ i = −(ti − ti0 )2π f r = −(ni − ni0 ) (1-1)
fc

式中, f r 为轴的旋转频率, f c 为计数器的晶振频率, n 为计数器的值,上角标


为 0 的值为基准数据(即稳态情况下的值)。
许多发达国家在相当数量的发电设备上安装了扭振监测装置。原西德 KWU1977
年研制成功的扭应力分析仪(TSA)和美国 EPRI 1982 研制成功的扭振监测系统
(TVMS)具有代表性。TSA 使用传感器获得蒸汽压力、发电机电压、电流等信号,
这些信号进入 TSA 后形成各汽缸机械转矩和发电机电磁转矩信号;TSA 使用由多个
运算放大器组成的轴系模态舍阶模型求解方程,它的输入部分将实际量转化为模态
量,而输出部分将模态量转化为实际量(扭角、扭矩、电磁力矩、蒸汽力矩等参数);
然后利用实际转速信号应用参数辨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修正轴系模型的计算偏
差。最终输出的扭矩信号通过筛选,只有那些超出给定值的量才会进入计算疲劳寿
命损耗的计算机。计算机的主要工作是计算、统计每次事故形成的轴系疲劳寿命损
[9]
耗和累计疲劳寿命损耗 。
美国 GE 公司和电力研究所 EPRI 于 80 年代初建成轴系扭振监测系统 TVMS。它
与 TSA 的主要差别是其轴系扭振模型由数字计算机用一组扭振模态方程实现。并且
它是一种可同时对若干发电厂内若干机组的扭振进行监测的系统,由现场监测装置
和远方中心计算机两大部分组成。现场监测装置也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部分与扭振
监测仪相似,仅起数据采集作用,即将传感器输出的转速、发电机端电压和端电流
以及由之而得的电磁转矩数字量输入采集数据用的微型计算机。当转速、电流、电
磁转矩超过给定值时方进行采集和压缩存储。第二部分起数据通信作用。一方面向
远方中心计算机传递现场采集到的数据,另一方面又将远方计算机的计算结果打印
输出。远方中心计算机的主要作用是模拟轴系受到扰动后的扭振动态响应,参数辨
识,并计算疲劳寿命损耗。同时还有收集、积累数据,逐步形成扭振数据库的作用。
国内已研制成功的扭振仪有:东南大学的 NZ-I、NZ-II 型扭振仪,上海电力设
备成套研究所研制的 DTV-88、TV-85A 型扭振仪,清华大学的 DK-I、DK-II 型高精
度轴系扭转测量系统以及华北电力大学的扭振在线监测系统。
但是由于存在轴系仿真模型的误差,计算方法的误差,轴系模型参数的摄动(如轴
系阻尼系数受工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疲劳寿命评价方法的误差等因素,以上系统还
需不断完善。
1.3.8 预防和抑制轴系扭振的措施和对策
预防和抑制轴系扭振是扭振问题研究的目的之一。不同的扭振类型,有不同的
抑止措施:

1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次同步共振:为提高输电能力在电力系统中串联电容补偿是产生 SSR 的主
要原因。避免其发生的主要控制手段有以下几种 [25]:
a.增设滤波器
滤波器可以过滤信号中的扭振分量,降低它们在通道中的增益,从而避免激励
不稳定扭振。激励扭振的原因不同,滤波器的安装位置和形式都不一样:可以在补
偿电容器处、控制系统中、PSS 和励磁调节系统中增设滤波器。
该法的缺点是:①当扭振固有频率很低时,需避免滤波器对控制系统低频动态
特性的影响;同时对调速系统采用的转速信号的选取也需注意,因为受扭振的影响,
不同的轴向位置有不同的转速,对控制器的传递函数也不同。所以必须选择合理的
组合系数组合多个测点的转速,这样才可能使扭振分量极小化,同时保持良好的低
频性能。②安装一种滤波器只能防止一种原因激励的不稳定扭振,并且不可能防止
未知原因激励的不稳定扭振。
b.轴系调频与电网调度运行方式调整结合
次同步谐振发生条件为 f m = f N − f e ,即轴系固有频率与电气谐振频率的和等于周波
频率。在电网规划设计阶段选择合理的谐振频率范围,电力系统调度也要注意运行方式
改变引起系统谐振频率的改变,避免其落入共振频率范围。
c.加装监测和保护装置
鉴于一次 SSR 对轴系寿命的损耗几乎是 100%,加装保护装置能有效地防止机组出
现过大应力和疲劳损坏,是十分必要的。主要保护装置有:①扭振继电器。通过实时
监测轴端扭振信号并合成为扭矩,如果超过定值,则发信机组跳闸。②次同步电流
继电器。通过实时监测机端电流,感受次同步频率电流,如果超过定值,则延时切
机。③系统开关切合操作。在事先了解和可靠地检测出所有可能诱发 SSR 的系统结
构(运行方式)的基础上,预先对危险的运行方式进行机组切换或串补电容切合。
d.最优励磁控制技术。
国内外所做的大量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励磁系统的改进来抑制 SSR 的。方法有:
①用模态控制理论设计 PSS 为发电机提供负阻尼力矩,或用人工神经网络(ANN)
适应控制器增益来阻尼 SSR。②采用线性最优励磁控制(LOEC)来抑制多个不稳定
扭振模态。该技术原理是:通过窄带滤波器将不同频率的扭振信号分离开来,每个
信号经过单独的移相和放大,以便达到正的阻尼;然后,这些信号组合起来送入一个
响应速度很高的励磁系统的自动调压器中。这种控制系统可以降低扭振相互作用造
成的扭矩振荡。
e.灵活交流输电技术 FACTS
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ACTS)是用于控制交流输电的新技术,器件是由晶闸管
等可快速控制的器件组成的,使用良好的控制策略的 FACTS 器件可以抑制轴系扭振
[24]
。 目 前 能 阻 尼 扭 振 的 FACTS 器 件 有 : 静 止 无 功 补 偿 器 ( SVC-Static Var
1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ompensation),高压直流输电技术(HVDC)可控串联电容补偿(TCSC),超导储能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 , 静 态 移 相 器 (Stative Phase
Shifts)。对于直流输电的投运产生 SSR,可以改进换流器的控制或电流控制器增加
一个辅助次同步阻尼控制可消除此问题。还可利用 HVDC 的特性,使其成为抑制 SSR
的手段。
2、超同步共振:
目前防止和抑制超同步共振的对策有俩种:限制负序电流和轴系调频。考虑到
周波频率变化 0.5Hz,计算误差 3Hz,扭振固有频率计算值对于工频避开率为 ±3.5Hz ,
对 于 倍 频 避 开 率 为 +8/-7Hz ; 对 机 组 扭 振 固 有 频 率 实 测 值 来 说 , 工 频 避 开 率 为
±2.5Hz ,倍频避开率为 ±4Hz
[27]

3、扭矩冲击性扭振:
在冲击性扭振中,自动重合闸和非同期并网对轴系扭振的响应最为严重。目前
抑制此种扭振的措施主要是①限制重合闸技术的运行操作条件 [39] ,延长重合闸时
间,改用单相重合闸或不用重合闸。②汽轮机设计制造标准修改为:轴系材料的屈
服应力应大于机端两相短路时各轴段的扭应力。目前国内有关制造部门推荐采用:
τ max < τ s ,τ s = 0.57σ 0.2 ,其中, τ max ,τ s , σ 0.2 分别为最大扭应力,剪切屈服强度,拉伸屈
服强度。③快控汽门技术的应用。通过优化快控时序,直接利用汽门调节的速度和
有效性来抑制扭振。

1.4 本论文所进行的工作及主要内容

本论文针对张家口电厂 7#300MW 汽轮发电机组,建立了轴系扭振故障辨识及


寿命计算的详细模型,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和仿真结果。具体说来,由以下四部分
组成:
1、研究了扭振故障发生的原因,仔细分析了几种电气侧故障判据,编制了程序。
2、建立了 Riccati 传递矩阵法与 Newmark-β 法结合的扭振响应计算方法。采
用了更加精确的电磁力矩计算模型。
3、建立了详细的轴系危险截面强度较核和寿命损耗计算模型,为大型发电机组
的寿命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为发电企业制定合理的轴系检修计划,实施状态维修
提供了技术保障。
4、研究了机网协调下的系统仿真模型,并考虑了电力市场下的各种因素对电力
系统稳定和机组暂态的影响。

1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扭振故障原因识别

汽轮发电机组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扰动造成轴系力矩不平衡,从而诱
发轴系扭振的现象发生频繁。因此有必要对控制系统、热力系统、电气系统的各种
模拟量、开关量等进行实时检测和故障录波的工作。根据获得的故障数据,可以实
时判断扭振故障发生的原因。

2.1 故障数据采集

电力系统运行时,各运行变量如节点电压和线路电流都是时间的连续函数,都
是模拟量;我们进行故障分析需要的是离散化的数字量,数据采集部分的作用就是
实现模拟量向数字量的转换,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2.1.1 扭振监测系统需要采集的参数
1、模拟量
总计 14 路,包括机组的高、中、低压缸蒸汽压力、温度,发电机出口三相电
压、电流,励磁电压和电流。蒸汽压力分别取自高压缸调节级后压力,再热器出口
压力和中压缸排汽压力。高、中、低压缸蒸汽温度经温度传感器采集,由于现场的
K 型双支热电偶已接满负载,无法就地安装温度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所以与电厂
热工保护班商定高压缸进汽温度由 DEH 取来;中、低压缸蒸汽温度,则由主蒸汽管
道上的热电偶再经过温度变送器将标准的 4~20mA 的信号送到位于控制间的下位
机;该 WB 型温变采用 24DC 供电,有冷端补偿功能,将热电偶输出变换成 4-20mA
(标准二线)输出。发电机出口三相电流电压取自继电保护专用电流电压信号。由
于 CT 开路和 PT 短路不但会造成继电保护误动作,而且会对设备或人身造成严重伤
害,所以此项工作一定要与电厂继保专工仔细协商,明确信号的来源,电缆走线,
和电缆俩头接线的分工,保证接线工艺,明确投运后的设备维护分工,保证设备良
好的运行状况,仔细做好电气试验,定好送电时间,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安全考虑,我们的电流信号取自仪表 CT,由于该 CT 可以满足在 8 倍额定
电流的故障情况下不饱和,最严重的主变出口处金属性短路情况下的故障电流是额
定电流的 10 倍,考虑到电磁力矩模型本身的误差,该信号也可用。CT 变比为
15000/5,PT 变比为 20000/100。
分流器输出端已接满负载,励磁电流采集用的是变送器输出的 4-20mA 信号量。
2、脉冲量
共 4 路转速信号,来自机头、机尾安装的俩只测速齿轮,每只齿轮对置安装俩
只磁阻式的位移传感器。由每对传感器获得的脉冲串经过信号调理电路俩俩相加,

1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消除轴系横向振动的干扰后进入数据采集卡的高速开关量数据采集通道。
2.1.2 信号调理
电压互感器二次侧电压信号较高(100V),电流互感器的额定输出为 5A 或 10A,
而且正常时和故障时的数值变化范围差别很大(10-20 倍),这些信号都难以与模
数转换器要求的输入电平直接匹配。为了保证 A/D 转换的正常进行而且不被损坏,
需要进行电平转换,对电压信号进行降压处理;根据估计的最大故障电流选择电流
变换器的变比,再通过在电流变换器二次侧接入一个固定电阻将电流信号转换成电
压信号;电路中的稳压管起保护作用。
前置模拟低通滤波器的作用是为了阻止频率高于采样截止频率的信号进入模
数转换环节。因为根据采样定理,只要采样频率 f s 大于被采样信号的最高频率 f c 的
俩倍( f s > 2 f c ),就不会出现频率混叠现象。对于扭振信号,一般只考虑六阶(245Hz)
以下的固有频率,所以 f s >490Hz 即可,本文的扭振采样频率为 750Hz,即使考虑到
实际的轴系固有频率由于阻尼和刚度的变化会有波动,也满足采样定理的要求;对
于作故障判断的电气量,根据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的理论得知,故障后 5 次谐波以下
的谐波量比较明显,以上的高次谐波分量可以忽略不计,本文采用的采样频率为
600Hz,远远高于 50×5×2=500Hz 的要求。
采样方式的选择:根据模拟输入信号中的基波频率与采样频率之间的关系,采
样方式可分为异步采样方式和同步采样方式俩种。异步采样就是采样周期保持固定
不变,故障情况下基波偏离 50Hz 的可能性很大,此时,以固定的采样频率采到的 N
个值不再是模拟输入信号的一个完整的采样周期,同时,相邻采样时刻的电角度也
不再是 50Hz 时整定的值,这样会给故障判别所用的算法带来计算误差。同步采样,
也称为跟踪采样,即采用硬件测频设备或软件计算频率的方法,跟踪系统频率,保
证采样频率 f s 与系统频率 f1 的固定比例关系 f s / f1 = N 。本文采用锁相倍频的方法跟
踪系统频率,满足整周期采样的要求。
锁相电路原理如图 2-1 所示,采用摩托罗拉公司的 MCI4046 锁相环电路构成频
率合成器:以被测信号的实时频率 f1 为基准,作为锁相环的相位比较器的一个输入;
锁相环的压控振荡器 VCO 输出信号频率记为 f 0 ,将其通过可预置分频器 N 倍分频后
加到相位比较器的另一输入端,俩信号经相位比较器比较后,输出一个误差电压
Ve(t),此电压的大小取决于俩个输入信号的频率误差。如果 f1 = f 0 / N ,相位比较
器的输出误差电压 Ve(t)=0;如果 f1 ≠ f 0 / N ,误差电压或正或负。误差电压经过
低通滤波器进入压控振荡器,压控振荡器根据该误差电压的值调整输出频率 f0,直
到满足条件 f1 = f 0 / N 。通过改变 N 值,就可以得到需要的脉冲频率 f 0 = Nfi 。文中,
取 N=12,即每周波采样 12 个点。锁相电路的输出 f 0 = Nf1 作为采集板 DAQ9113 的外
部触发源,触发 A/D 转换。

1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2-1 锁相环电路原理图
2.1.3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结构

信号调理(限幅、
扭振信号 DAQ9810
整形)

过程参数 信号调理(滤波)
DAQ9113

信号调理(滤波、
电压信号 过零比较,整形 锁相倍频
为方波)

图 2-2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结构

鉴于数据采集的技术趋于完善,市面上有多种数据采集卡可供选用,这些卡件
数据采集功能齐全,工作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而且价格适中;由于数据采集卡多
做成 PCI 接口形式,及其方便安装在工控机上,这样前置信号处理单元和下位机可
以集中在一个机柜中,给现场安装、调试、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本文采用台湾凌
华公司的 DAQ9113、DAQ9810 数据采集卡搭建了扭振监测系统,现场运行效果良好。

2.2 故障特征量的获取

2.2.1 采集信号的抗干扰处理
对电流电压信号进行求和校验,如果数据采集系统出现问题(PT 断线、采集电
路断路等),或存在干扰,则通不过校验。而在系统故障时,即使故障电流很大,
电流互感器也不会立即饱和,故障判别模块可以利用互感器饱和前采集到的数据判
断出故障的发生,而不会得出采集系统故障的结论。
2.2.2 电流电压信号的序分量计算
电量序分量的计算公式为:

1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1⎞
−1 1⎜
−1 ⎟
F012 = A ⋅ Fabc , A = ⎜1 a a2 ⎟ (2-1)
3⎜
⎝1 a
2
a ⎟⎠
0
式中 F1 , F2 , F0 分别为正序、负序、零序分量, a = e j120 = −1/ 2 + j 3 / 2 。
2.2.3 计算电气量有效值
数据采集装置提供的是系统电流电压的采样值,要想进行故障辨识,必需根据
特定算法计算出故障时电流、电压的有效值或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测量阻抗。算
法又分为正弦函数模型算法、周期函数模型算法以及计算测量阻抗的解微分方程算
法 [30]。
正弦函数模型算法中,假定电力系统故障电流和电压随时间按正弦函数规律变
化,利用采样值计算有效值的算法主要有:采样值乘积算法、导数算法、半周期积
分算法。俩点采样值乘积算法在电力系统运行频率偏离额定值时会出现计算误差,
可以用三点乘积算法避免;导数算法中电流电压导数的采样值是通过电流电压的差
分值得到的,算法本身就有误差;半周积分算法利用电气量的半周期采样值的绝对
值的积分值来计算电流电压的有效值,与前俩种算法比,所用的数据窗较长,同时
该法需用数字滤波器的输出数据作为采样数据,而且只对基波频率和基波奇数倍频
信号时算法才有效。
周期函数模型算法的基础是傅立叶算法,该法认为周期函数可以分解为直流、
基波和基波的整数倍频谐波分量之和。该法要求得到电气量的完整的周期采样值,
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所以应用该法必需保证采样频率能跟随系统频率的改变而改
变;而且该法所用的数据窗较长(一个周波的采样点);但是该法本身就有滤波的
性能,所以可以直接使用电流电压的采样数据计算所需谐波分量的有效值和相角。
当然,由于系统故障时短路电流中有衰减的非周期分量,实际使用时需考虑对其的
补偿问题。傅氏变换的基本公式:
N −1 ⎛ 2π ⎞
⎜− j kn ⎟
X ( n ) = ∑ x ( k )e⎝ N ⎠
(k=1,2,….N-1) (2-2)
n=0

式中 x ( k ) 为电流或电压的周期采样值,我们采用的数据采集卡的采样点数 N=12,
采样周期为 5/3ms,n 为谐波次数,n=1 时为基波。
用该式求解 X ( n ) 需要计算 N 个 X ( k ) 值,作 4N2 次实数乘法。当序列长度增长
时计算量急剧增加,占用大量存储空间。快速傅氏变换(FFT)是将一个长运算序列
变成若干短序列进行计算,大大减少了计算量。由于 FFT 的各种优点,在信号处理
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 FFT 获得电气量中基波分量的有效值。
解微分方程算法用来进行故障测距。

1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 各种故障的判据

引起机组轴系扭振的故障因素大致分为机械侧和电气侧,机械侧的扰动有:调
速系统反馈、主汽压力脉动、汽流激振、末级叶片耦合、材料物性参数变化等;电
气侧诱因有:发电机励磁系统故障(失磁、励磁电流谐波)、带励磁失步运行、电
力系统振荡(低频振荡、次同步谐振)、电网故障(输电线短路及故障重合闸、机
组误并列、系统负荷不平衡)、机组甩负荷等。本文给出了几种电气侧故障的判据。
2.3.1 电网短路故障监测及类型、相别判定及故障测距
短路故障诊断步骤:根据电流突变量元件启动故障判别,判断故障型式和相别,
进行故障测距计算。
1、 突变量启动
短路故障实际效果是线路阻抗突然变小,从而造成电流的突变和电功率的突
变,根据电流的突变量,可以对故障类型进行判别。与继电保护中的距离保护所用
的原理类似。
采用线电流的突变量作为故障启动判据,以 A,B 相为例:
∆iabk = iabk − iab ( k − N ) − iab ( k − N ) − iab ( k − 2 N ) (2-3)

式中 N 为每周波采样点数。 ∆iab , ∆ica 的计算方法类似。


该判据的好处:1、可以抵消一部分由于频率偏移产生的不平衡电流,2、可以
减弱由于系统暂态过程引起的不平衡电流 3、提高抗共模干扰能力。为了避免由于
测量误差等原因引起的突变量元件误动,只有突变量连续超出域值三次,才判定系
统故障。
采用突变量启动判据主要是为了保证采样中断程序(模拟量的采集、采样数据
自检、启动元件计算等)的正常进行。只有突变量启动元件动作时才执行故障处理
程序(故障类型和相别判断、故障测距、振荡判别等)。
2、变压器 Δ 侧电流、电压向 Y 侧变换
由于张家口发电厂提供的电流和电压测点都取自发电机出口,也就是 Δ/Y0-
11 变压器的低压侧,所以需将测得的电压、电流值经对称分量法分解后,变换到高
压侧,再进行测距计算。步骤如下:
F∆ 012 = A ⋅ F∆abc (2-4)
⎛1 1 1⎞
1⎜ ⎟ 0 0
式中 A = ⎜1 a a 2 ⎟ ,然后根据 FY 1 = F∆1 ⋅ e − i 30 , FY 2 = F∆ 2 ⋅ ei 30 得到高压侧的
3⎜
⎝1 a
2
a ⎟⎠

序分量,由 FYabc = A−1 ⋅ FY 012 得到高压侧故障三相值。

1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故障类型和相别判断
设 ∆i&Ma = I&Ma − I&Mafh ,∆i&Mb = I&Mb − I&Mbfh ,∆i&Mc = I&Mc − I&Mcfh (2-5)
式中 I&Ma 、 I&Mb 、 I&Mc 为故障后的各相电流向量, I&Mafh 、 I&Mbfh 、 I&Mcfh 为故障前各
相负荷电流向量。
判断步骤为:
① 据测量装置安装处各相电流采样值计算出故障分量 ∆i&Ma , ∆i&Mb , ∆i&Mc 和电流的
负序分量 ∆i&M 2 、零序分量 ∆i&M 0 。
② 如果负序电流 ∆i&M 2 = 0 ,故障类型为三相短路。
③ 如果负序电流 ∆i&M 2 ≠ 0 ,零序电流 ∆i&M 0 = 0 ,则为俩相短路故障;∆i&M 0 ≠ 0 则
为单相接地故障或俩相接地短路故障。
④ 接地故障时相别判断
如果 ∆i&Ma − ∆i&Mb = 0 , ∆i&Mc 为最大,发生 C 相单相接地故障;
如果 ∆i&Mb − ∆i&Mc = 0 , ∆i&Ma 为最大,发生 A 相单相接地故障;
如果 ∆i&Mc − ∆i&Ma = 0 , ∆i&Mb 为最大,发生 B 相单相接地故障;
如果在 ∆i&Ma 、 ∆i&Mb 、 ∆i&Mc 中, ∆i&Ma 为最小,则发生 BC 俩相接地故障;
如果在 ∆i&Ma 、 ∆i&Mb 、 ∆i&Mc 、中, ∆i&Mb 为最小,则发生 AC 俩相接地故障;
如果在 ∆i&Ma 、 ∆i&Mb 、 ∆i&Mc 中, ∆i&Mc 为最小,则发生 AB 俩相接地故障;
⑤ 俩相间短路时相别
如果 ∆i&Ma − ∆i&Mb = 0 , ∆i&Mc 为最大,发生 AB 相间短路;
如果 ∆i&Ma − ∆i&Mb = 0 , ∆i&Ma 为最大,发生 BC 相间短路;
如果 ∆i&Ma − ∆i&Mb = 0 , ∆i&Mb 为最大,发生 AC 相间短路;
4、 故障测距
故障测距算法是一种解微分方程算法,用该方法进行故障判别具有比半周傅氏
算法和 FFT 更快的计算速度,有利于快速判断电力系统故障,为以后实现机组轴系
的快速保护和主动控制提供前提和基础。
解微分方程算法计算的是故障点到设备安装处的阻抗值,所以可以近似进行故
障测距;该法需用数字滤波器输出数据,其中对电流的一阶导数采用差分近似代替;
算法对数据窗要求较短,可以快速判断故障。
a.基本原理为:
假设输电线路由电阻 R 和电感 L 串联组成,线路对地电容忽略不计。则故障时
电流电压满足关系:
u (t ) = Ri (t ) + L[di (t ) / dt ] (2-6)
其中 u (t ), i (t ) 分别为终端安装处的电压、电流瞬时值,具体故障时它们根据故障
类型选取:对于相间短路故障,电压 u (t ) 选择故障相电压差,电流 i (t ) 选择故障线电
流。例如 BC 相短路,上式为 ubc (t ) = Ribc (t ) + L[dibc (t ) / dt ] 。
1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相接地时电压选择为接地相的相电压,电流为接地相电流再加上零序补偿电
流。如果 A 相接地,微分方程为
ua (t ) = R(ia (t ) + K r ⋅ 3i0 ) + L ⋅ d (ia (t ) + K l ⋅ 3i0 ) / dt (2-7)
式中 K r = ( r0 − r1 ) / ( 3r1 ) , K l = ( l0 − l1 ) / ( 3l1 ) , r0 , r1 , l0 , l1 分别为输电线路每公里的零
序和正序电阻和电感。
b.金属性短路故障测距算法:
设故障后 t1 和 t2 时刻的电压电流值为 u1 , u2 , i1 , i2 ,则得到俩个独立方程:
⎧u1 = R ⋅ i1 + L ⋅ di1 / dt
⎨ (2-8)
⎩u2 = R ⋅ i2 + L ⋅ di2 / dt

式 中 u1 , u2 , i1 , i2 可 用 差 分 法 求 得 : u1 = ( un + un +1 ) / 2 , u2 = ( un +1 + un + 2 ) / 2 ,
i1 = ( in + in +1 ) / 2 , i2 = ( in +1 + in + 2 ) / 2 , di1 / dt = ( in +1 − in ) / Ts , di2 / dt = ( in + 2 − in +1 ) / Ts , Ts 为
采样间隔时间。解式 2-8 可得 R 和 L。
c.非金属性单相接地短路故障测距算法
对与非金属性短路,需要考虑过渡电阻的影响,式 2-7 成为
u (t ) = Ri(t ) + L[di (t ) / dt ] + Rg i f (2-9)
式中,Rg 为过渡电阻,if 为流经故障点的电流,方程解法同上。
d.总结解微分方程算法的特点:
1) 算法忽略了输电线路对地分布电容。因为分布电容产生的分量为高频分量可由
模拟低通滤波器或数字滤波器滤除。
2)由于衰减性的非周期分量也同样适用于该算法,所以不需对其进行补偿或滤除。
3)该算法时延较短,且不受系统运行频率的影响。
2.3.2 发电机误并列
发电机误并列的特征是:蒸汽力矩变化小,但是电磁力矩有一个由零到很大值
的突变过程。误并列的类型有俩种:1、未加励磁时误并列,转子中感应出的电流
使转子表面发热严重致使破坏;2、带磁场误并列,无论是断路器俩端电压存在相
角差还是存在频率差或二者同时存在,都会导致转子温升、轴系寿命损耗甚至对电
网稳定造成冲击,误并角为 1200 时的冲击电磁力矩最大。我们可以根据实测电气量
计算出电磁力矩,再根据电磁力矩的极值与误并角的关系得出误并角 δ。电磁力矩
计算公式见第三章。
1.误并列判据为:
a.并列前,定子电流为零;
b.并列时,定子电流突增;
∆H tl Dl ηoel
c.并列发生前后,蒸汽力矩实测值与额定值的比值 N el / N e = 小于 0.1。
∆H t D ηoe

1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d.断路器状态信号由开到合;
2. 假设误并列前发电机与系统电压幅值、频率相同。误并角近似计算公式为:
X d'' + X s
Tmax − sin δ − 2sin(δ / 2) = 0 (2-10)
Eq2

式中 X d'' 为同步电机的参数;X s 为发电机至电源母线的联系电抗(变压器与电网


阻抗之和); Eq 为同步发电机出口电压幅值; Tmax 为电磁力矩的极值; δ 为误并角。
2.3.3 发电机失磁异步运行[31]
据有关资料统计,汽轮机组运行过程中发电机失磁所占故障比例最大。不同于
低励情况下的进相同步运行方式,失磁故障时发电机转为异步运行;发电机失磁后,
转速上升,由向系统送出无功转变为从系统吸收无功,使系统电压下降。同时由于
定子电流增大,转子绕组及转子表面感生滑差频率电流,使发电机转子及定子过热。
尽管汽轮发电机失磁后,如果系统电压允许,可以迅速减小原动机出力,使其功率
降至发电机最大平均异步转矩相应的功率以下,使机组在较低的转差下稳定异步运
行一段时间,以便查找、消除失磁原因,转移有功功率,投入备用励磁,回复正常
运行。但是失磁后,发电机以异步功率形式送出的有功功率具有周期性的摆动,从
而使机组振动;同时,机组到达稳定失磁异步运行状态的过渡过程中,伴随着发电
机定子电流电压的波动,以及功角的摆动,必然会引起轴系扭振的发生,造成轴系
寿命损耗。
运行中的发电机组配置有失磁继电保护装置运行,失磁故障发生后,多数情况
下,保护会正确动作,如:发出失稳信号同时切换励磁或降低有功出力;若机端电
压低,表明由于失磁造成机端电压低有可能威胁厂用电安全,则发出切换厂用电命
令;若系统电压低与 80%额定值,表明由于失磁已威胁到系统稳定,则发出跳闸命
令。故扭振监测系统对失磁故障只作判断和发出告警信息。
由于发电机的电枢效应,失磁故障发生后,励磁电压和励磁电流都不会发生幅
值上的显著变化,所以故障的判别必须依据机端电流电压计算得出的机端测量阻
抗,采用定子判据和测量励磁电压的转子判据。定子判据的阻抗特性可选择为圆特
性或苹果圆特性,分别如图 2-3 和 2-4 所示 [40]。

jX jX
jXs

R R

-jXd

图 2-3 失磁判别的静稳边界特性 图 2-4 失磁判别的苹果圆特性

2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阻抗判据动作方程为:
( X m − X 0 )2 + (Rm ± R0 )2 ≤ R 2 (2-11)
式中 Xm、 Rm—测量电抗和测量电阻;
X0、 R0—圆心向量;
R—圆的半径。
为了防止在其它非失磁情况下的测量阻抗进入动作区内造成失磁判据误动,设
有相应的闭锁措施。如为躲过系统振荡的影响,设有 t 3 延时。计算阻抗用的电流取
自机端或中性点 TA,电压取自机端 TV,电压 Uab 和电流 Iab 为零度接线。
阻抗判据可以与转子电压判据结合,提高判断准确度。转子判据由等励磁电压
判据和变励磁电压判据组成。变励磁电压判据可根据发电机有功功率自动调整的励
磁电压动作门槛,该判据受系统运行方式的影响较小,在通常情况下该失磁判据大
约比静稳边界阻抗提前大于 1s,有预测失磁失步的功能。其动作方程为:
U f < K (P − Pt ) (2-12)
式中 Uf—发电机的励磁电压;
P—发电机有功功率;
Pt—发电机的凸极功率,汽轮发电机该值为 0;
K—变励磁电压判据系数。
为了保证在机组空载运行及 P<Pt 的轻载情况下全失磁时,依旧可以准确的判
断出故障的发生,可以采用固定的等励磁电压判据,其动作方程为:
U f < U fl (2-13)
式中 Ufl—发电机低励失磁的励磁电压整定值。
等励磁电压判据设置了延时 t4 用于防止干扰或异常工况下使励磁电压短时降
低而造成误判。等励磁电压判据和变励磁电压判据构成“或”门,它们在 Uf-P 平
面上的动作特性曲线如图 2-5 所示。

图 2-5 励磁电压判据 U f − P 平面图

为了防止在系统短路故障、强减励磁、振荡等异常工况下失磁故障判据误动,
2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必须在上述情况发生时闭锁变励磁电压判据。异常工况时的处理如下:
1)系统故障:由于系统发生不对称故障时必定有负序分量出现,而三相短路通
常是由不对称短路发展而成,短路一开始必有负序分量产生。因此,本文采用带
记忆的负序分量元件和 A 相电流元件检测系统故障。
2)机端 TV 断线:机端电压中有负序分量,而相电流无负序分量,经一定延时确认
为 TV 断线,闭锁阻抗元件。
3)励磁电压断线:如果励磁电流 I f ≥ 5 A 、励磁电压 U f = 0 ,则励磁电压断线。
整个发电机失磁异步运行判据逻辑框图为:

图 2-6 失磁异步判据逻辑框图
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被监测机组的相关参数,整定如下数据:
1) 低励判据的励磁电压定值 U fl ;
2) 低励判据的时间定值 Tfl;
3) 阻抗特性的圆心位置 X 定值-X0;
4) 阻抗特性的圆心位置 R 定值+R0;
5) 阻抗特性的圆半径定值 R ;
6) 阻抗判据失稳延时 t3;
7) 过电流定值 IGL;
8) 变励磁判据的变励磁比例系数 K;
以上数据可以用以下方法计算得出:
1) 低励判据的励磁电压定值 Ufl:视机组的实际情况整定,一般取(0.2~0.8)
Ufd0, Ufd0 为发电机空载励磁电压值;
2) 低励判据的时间定值 Tfl:一般取为(0.1~0.3)s;
3) 阻抗特性的整定方法如下:
汽轮发电机都是隐极机,按静稳边界整定时有:
R0=0 (2-14)
2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X0 =
1
( X d − X T − X S − X l ) × na (2-15)
2 nv

R =
1
( X d + X T + X S + X l ) × na (2-16)
2 nv
式中:
U e2
X T —折算到机端一次侧的变压器电抗值(Ω), X T = U k* × ,其中 U k * 为主变
Sm

短路电压(标么值), Ue 为发电机一次侧额定电压(有名值), Sm 为主变容量(有


名值);
U e2
Xl —折算到机端一次侧的线路电抗值(Ω), X l = X l '× L × ,其中, X l ' 为每
Ub
千米线路电抗值, l 为发变组到系统母线的距离(km), Ub 为系统母线电压;

U e2
XS—折算到机端一次侧的系统电抗值(Ω), X S = X s* × ,其中, X s* 为系统
Sb

电抗的标么值, Sb 为此系统电抗下的容量;

Ue
X d —发电机一次侧的直轴同步电抗值(Ω), X d = X d* × ,其中 X d * 为发电
3I e

机的直轴同步电抗标么值, Ie 为发电机一次侧额定电流(有名值)。

na、 nv 分别为机端 TA 和 TV 的变比。

苹果圆特性的左右边界通常按与静稳边界相一致考虑,由此再求出对应的圆参数
R0 、 − X 0 和 R 值。异步边界阻抗圆的整定一般为:

X d + X d ' 2 na
X0 = × (2-17)
2 nv
X d − X d ' 2 na
R = × (2-18)
2 nv

Ue
式中:X d ' —发电机一次侧的次瞬态同步电抗值(Ω),X d ' = X d * '× ,其中 X d * '
3I e

为发电机的次瞬态同步电抗标么值。
4) 变励磁电压判据整定方法如下:

Pt =
(
U e2 × X d − X q ) ×
1
(2-19)
(
2( X d + X st ) X q + X st ) n a ⋅ nv

(X d + X st ) ⋅ n a ⋅ nv
K= ×U f 0 (2-20)
U e ⋅ Ed 0
式中: Ed0—发电机一次侧空载直轴电势。

2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过电流定值 IGL:用于判断故障和振荡的 A 相电流元件,按躲过最大负荷电


流整定,一般取(1.2~1.5)Ifhmax;
2.3.4 电力系统振荡
根据继电保护原理,在系统振荡时,振荡中心附近的距离保护阻抗元件,可能
因系统振荡而启动,造成距离保护误动作。也就是说,电力系统发生振荡或短路故
障时,系统运行的电气量的特点有一些不同。
1、振荡时电气量的特点:
1)振荡时,线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的幅值均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电流和各节
点电压幅值的变化速度较慢。
2)系统振荡时,任意一线路上的电流与线路始端的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都随线
路俩侧电源的相角差δ的变化而变化,测量阻抗中的电阻分量(或电抗分量)随俩
侧电源的相角差δ的变化而缓慢变化。
3)系统振荡时,三相电压或三相电流是完全对称的,系统中不出现负序分量。
2、短路故障时的特点:
1)短路发生后,短路电流和各节点电压的幅值是不变的(在不计幅值随时间变
化衰减时);短路时,短路电流突然增大,电压突然降低。
2)短路故障发生后,电流与电压之间的相位差是不变的,但测量阻抗中的电阻
分量(或电抗分量)在故障发生时刻发生突变。
3)系统发生短路时,总要长期(不对称短路)或瞬间(在三相短路开始时)出
现负序分量。
根据以上区别,振荡判据主要有俩种:一种是利用负序分量是否出现的原理;
一种是利用电流、电压或测量阻抗的变化速度的不同实现。例如测量阻抗中电阻分
量突变量判据为:
⎛ ∆R ⎞
(R
m+ − Rm − ≥ ∆Rm 0 ) I ⎜ m + ≥ D ⎟ ( 2-21)
⎝ ∆T ⎠

式中 Rm + -故障发生后的测量阻抗中的电阻值;
Rm − -故障发生前的测量阻抗中的电阻值;
∆Rm 0 -测量电阻突变量的整定值;
∆Rm +
-故障后测量电阻的差分值;
∆T
D -测量电阻差分值的整定值。
满足上式时,表明系统发生了短路故障,而不是振荡。
2.3.5 机组甩负荷
甩负荷方式分为俩种:常规法甩负荷和测功法甩负荷。前者是在机组带 100%
或 50%负荷下突然跳开发电机出口主开关,同时向 DEH 送出一个硬接点信号,DEH
2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出硬 OSP 信号快关中压调速汽门,随后高压调速汽门联动。后者是在解除 OSP 功


能的情况下,机组不与电网解列,模拟油开关信号动作触发软 OSP,关闭高中压调
门,由机端电流电压值得到从汽门动作到机组逆功率过程中的发电机有功功率变化
过程,经换算得到转速飞升曲线。目前甩负荷主要用于机组调试阶段,考核汽轮机
调节系统动态特性。文[70]表明甩负荷(即快关汽门)是提高系统稳定的有效措施:
特别是在由于高压输电线路保护拒动引起系统电压下降的情况下,启动 OSP 快速降
低机组有功负荷是控制发电机电流增加的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由于发电机过流
保护动作跳闸而加剧系统电压下降程度。

采样值输入

N
Ua+Ub+Uc=0 PT 断线告警

Y
发电机侧 U、I 变
电流突变量启动
换到主变高压侧

电流有效值计算 电流序分量计算 阻抗计算


断路器辅助
节点信号

Y
甩负荷 误并列 系统振荡发生? 输出故障类型 发电机失磁定子判

N
计算误并角 短路故障类型判别
失磁异步

甩负荷情况
单相 俩相 三相

相别判断

故障测距

结果输出

图 2-7 故障辨识流程图

2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俩种甩负荷故障特征是:①常规法甩负荷 电磁力矩(或电流)突变到零,蒸
汽力矩快速减小;②测功法甩负荷 电磁力矩(或电流)快速减小,蒸汽力矩也快
速减小。特别对于常规法甩负荷,轴系会出现严重的力矩不平衡,诱发扭振。蒸汽
力矩计算公式见第三章式 3-21。
2.3.6 故障判别程序的实现
本文采用上面介绍的故障判别模型,用 Delphi 语言编制了详细的故障识别程
序,流程图见图 2-7。采用由四方公司动模实验室得到的发电厂主变高压侧出口处
单相接地、三相短路、发电机失磁异步运行情况下的故障电流、电压波形(见图 2-8、
9、10)以及保护整定值,进行了故障识别,证明本文的故障判据是可靠的。

图 2-8 单相接地电流电压波形

图 2-9 三相短路电流电压波形
2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2-10 失磁故障电气量波形图

图 2-8 表示,单相接地时,故障相电压下降接近零值;相电流、零序电流显著
增加;图 2-9 表示,如图所示,三相短路后,相电压下降接近零值,相电流突增;
图 2-10 表示, U ta ,U tb ,U tc , I ta , I tb , I tc 为发电厂出口处三相电压电流值,NULL, Q 为发
电机有功、无功。失磁后 U ta ,U tb ,U tc , I ta , I tb , I tc 呈振荡波形;发电机输出的有功功率呈
振荡形式迅速下降,同时由为电网提供无功功率变为从电网吸收无功。

2.4 小 结

本节详细分析了引起扭振的几种电气侧故障的判别方法。首先给出了扭振故障数据
采集的方案,即所需的数据个数和种类、信号调理方法和硬件构成;接着介绍了故障特
征量的获取,即故障数据抗干扰处理、序分量计算和有效值计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
电厂主变高压侧出口以外线路短路故障、电力系统振荡、发电机组误同期、失磁异步运
行、机组甩负荷五种故障的判别方法,给出了判据公式和计算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故障识别方法的检验只是基于仿真故障数据或者简单的低压动
模试验,还有待现场应用的考验。发电机组的现场运行情况复杂,为了保证现场应用效
果,排除现场存在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急待开展扭振现场的故障录波系统的研究和开
发工作,只有仔细分析现场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发现故障的真实特征,提高故障判
别的准确率。
2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轴系扭振响应计算

电气干扰导致的轴系瞬态扭振是汽轮发电机组运行中不可避免的,有时是破坏性
的。由于危险截面的扭角不便直接测量,所以扭振瞬态过程的模拟响应计算是转子故障
诊断和疲劳计算的基础。本章在建立轴系仿真模型的基础上,用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
对轴系扭振的瞬态响应作了仿真分析。

3.1 轴系结构模型

目前为止,针对机网耦合下的轴系扭振研究课题,机电双方在各自的领域内分
别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俩类:一种是建立完整的汽轮发电机组-电
网的机电系统数学模型,针对假设的故障,进行机侧或电网侧的仿真研究。另一种
是针对 TSA 系统的工程应用,实测所需的热工、电气参数,合成出实时的故障力矩,
用有效算法计算出故障过程中整个轴系扭矩、扭应力变化历程。但俩者都是以建立
可靠的轴系模型为前提的。
3.1.1 轴系扭振的质量模型
轴系力学模型中的多段集中质量模型是多质量块的质量弹簧系统,它是连续质
量模型的近似,可较准确地反映低阶和高阶的扭振特性,尽管计算精度受质量分块
数的影响,但可以满足工程计算要求,目前被广泛采用。
对于多段集中质量模型,简化后的轴系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可写成矩阵形式:
•• •
J ϕ + D ϕ + Kϕ = M (3-1)
其中 J=diag(J1,J2,…Jn)为系统的转动惯量矩阵(Ji,i=1,2,…,n 为各个
质量块的转动惯量;n 为自由度数),D 为系统的阻尼矩阵,K 为系统的扭转刚度矩
阵;φ 为系统的扭振角位移列向量,阶数等于模化后的轴段数;M 为系统所受的外
加扭力矩向量。
对于连续质量模型,根据扭杆微单元的受力平衡条件和材料力学中的扭转虎克
定律,可以推出此轴的扭转微分方程 [12]:

∂ 2θ ( x, t ) ∂ ∂θ ( x, t )
ρ J p ( x) − [GJ p ( x) ] = q ( x, t ) (3-2)
∂t2
∂x ∂x

式中 θ ( x, t ) 为扭转角位移, ρ J p ( x) 为单位长度质量的转动惯量, GJ p ( x) 为截面


扭转刚度。设方程右边为零,轴系扭振固有频率的理论解:
kπ G
ω= (rad / s ) (3-3)
L ρ

2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式中:k 为固有频率的阶次,G 为材料的剪切弹性截面模量,ρ为材料的密度,


L 为轴长。
把轴系分成若干轴段,对分段轴系的某个扭杆单元 i 作受力分析,可得到连续
质量模型的传递矩阵

⎡ ω 1 ω ⎤
⎢ cos( Li ) sin( Li ) ⎥
a ω a
⎢ GJ pi ⎥
⎥ ,式中 a = G / ρ 为剪切弹性波沿轴的传递速度。
2
⎢ a
⎢ ω ω ω ⎥
⎢⎣ −GJ pi a sin( a Li ) cos( Li )
a ⎥⎦

由于连续质量模型有偏微分方程的形式,使得计算复杂、速度低,目前可以采
用模态舍阶降阶方法,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模型阶数。对于这
种模型也要解决好汽轮机和发电机的力矩输入问题,见文[33]。建立分布参数模态
降阶模型的步骤为:
①将轴系划分为细密的多质量块,进行模化计算,得到各段的质量和连接刚度,
形成质量矩阵 M 和刚度矩阵 K。
②查热力计算书,根据各级的轮周功可得到各个质量块的力矩分布特性,形成
各汽缸个发电机的力矩分布矩阵。
③计算轴系的固有扭振频率和振型,可以使用瑞利法、传递矩阵法等。
④计算各阶模态质量,并得到力矩对各模态的作用系数。
⑤确定需要仿真的扭振模态数,使用上面准备好的数据,形成状态空间形式的
轴系分布参数模态降阶模型。模型的输出可以是轴系各点的转速、转角或者扭矩。
3.1.2 叶轮系统和分支系统与轴系耦合的扭振模型
另外,在研究转子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轮盘与叶片的作用。研究转子-轮盘-叶
片耦合系统的振动特性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叶轮-叶片作为刚性质点加到相
应轴段上,计算其频率、振型和响应, 这是一种近似方法。但是由于叶轮-叶片本身
是一耦合的弹性系统,特别是末级叶片-叶轮系统中的某些模态会与转子扭振系统
耦合,此时俩者的耦合关系就不能忽视,因此,另外一种方法是将转子和轮系分开
处理,将轮系简化为一等效的质量-弹簧分支系统加到轴系模型上,这种方法是严
[27]
格精确的,但因其自由度太多计算规模太大而难以适应工程要求 。
轮系的振动特性是及其复杂的,但对于一节径以上的叶片振动,作用在叶轮轮
孔处的力和力矩相互抵消,不会和轴系扭振产生耦合;只有对于整个叶片都同相位
的 0 节径的振动才会和轴系的扭转振动产生耦合,这种叶片-叶轮的振动形式可能
被转子的扭振激发并反过来影响到轴系的扭振特性 [18][23[51]][23]。
计算步骤为:
1、根据有限元法计算特定叶片(如末级叶片)的静动频,选取可能与轴系扭

2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振耦合的低阶振动模态,等效为单自由度系统,获得该系统的模型参数(如等效惯
量、等效刚度、剩余惯量等),具体方法见文[27]。
2、然后根据轮系受到激励时的振动响应,计算叶片叶轮系统中任一质量元在
激励下的切向位移,据此算出整个叶片施加在转子上的力矩 T ,将此力矩带入轴系
扭振方程,即可求得轮系和轴系耦合振动的解 [47]。
⎡ m
ω ⎤
n ∑ k k ik
⎢ m r y 2 ( )2 ⎥
m
ωi
T = ⎢ −ω 2φ0 ∑ m j rj 2 − ω 2φ0 ∑ k =1 ⎥ × N sin ω t (3-4)
⎢ ω 2 ⎥ G
j =1 i =1
mii [1 − ( ) ]
⎢ ωi ⎥
⎣ ⎦
式中 ω 为转速, N G 为叶片组数, φ0 为叶片叶轮系统内孔处的扭角幅值, mii 为
轮系的转动惯量, m j , mk 为第 j 或 k 个轮系质量元的质量, ωi 为轮系的第 i 阶振动
频率, rj , rk 为第 j 或 k 个轮系质量元的半径, yik 为轮系第 i 个质点在第 k 阶正则振
型中的切向位移分量幅值,m 为所选的轮系振动模态阶数。

3.2 扭振固有频率的计算

3.2.1 固有频率计算的方法
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具有多个汽轮机转子及发电机转子,将各轴段离散化后形成
的多轮盘结构模型可采用传递矩阵法计算扭振固有频率。其基本思想是先试选某一
频率 P,从轴系的一端逐个轮盘计算到另一端,如果此频率符合于轴系扭转振动的
边界条件,则这一试选的 P 值就是固有扭振频率,如果不符合边界条件就另假定 P
值重新计算,利用插值方法可较快得出准确的固有扭振频率。此类方法有 Holzer
法和 prohl 法。对于具有附加集中惯量和考虑阻尼的轴系模型,可以采用 Riccati
传递矩阵法计算。
本文采用 Riccati 传递矩阵法,应用改进后的剩余量计算公式,计算轴系固有特
性.设 f = T , e = φ Ai = I iω 2 + Ciω , Bi = 1/ K i 则单元轴段传递矩阵可写为:
L L
⎧f⎫ ⎡U11 U12 ⎤ ⎧ f ⎫
⎨ ⎬ =⎢ ⎥⎨ ⎬ (3-5)
⎩ e ⎭i +1 ⎣U 21 U 22 ⎦ ⎩ e ⎭i
式中 U11 = 1,U12 = − Ai ,U 21 = Bi ,U 22 = 1 − Ai Bi ,
引入 Riccati 传递矩阵法,设 Riccati 变换为:
fi = Si ei (3-6)
带入 3-5 式,则得到 S i 和 fi 的递推公式及 ei 的递推公式
Si +1 = [U11 ⋅ Si + U12 ] ⋅ [U 21Si + U 22 ]i
−1
(3-7)
ei +1 = [U 21Si + U 22 ]i ei (3-8)

3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左端边界条件( fi = 0 , ei ≠ 0 且为任意值),可得 S1 = 0 , P1 = 0 ,利用式 3-7


可顺次得到 S 2 , S 3 ,……. S N +1 ,由右端边界条件:
N −1
f N +1 = S N +1 ∑ [U 21S1 + U 22 ]e1 = 0 (3-9)
i =1

N −1
剩余量公式为 | S N +1 | ∑ | [U 21S1 + U 22 ]e1 |= 0 ,使剩余量公式的值变号的相邻的俩个
i =1

频率的平均值为轴系的固有频率,根据该频率按照式(3-8)得到各阶振型。
采用本方法和霍尔兹法对张家口 300MW 机组的扭振固有频率的计算结果为:

表 3-1 张家口发电厂 300MW 机组轴系固有频率

2.2.2 轴系固有频率的实测方法
上节得到的固有特性是在常温,不考虑系统阻尼大小和分布情况下的结果,实
际工程中,需要利用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实机测试技术获得轴系扭振固有特性
(固有频率、阻尼),据此判断此轴系的固有频率是否能错开工频和机电谐振频率。
测试中采用的激振力矩产生方式有:盘车、机组并网、切合串补电容等冲击激励,
稳态不对称短路及励磁变频激励。
由扭角监测设备获得机端响应值,对其作频谱分析,即可获得轴系实际扭振固
有频率;由某一阶响应值的衰减率得到系统阻尼;但是主振型还需要仿真计算获得。

3.3 轴系扭振响应计算模型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分析可分为稳定性分析和动态响应分析俩种。稳定性分析的
方法有:特征根分析法、等值阻抗法、复力矩系数法和传递矩阵法。动态响应分析
主要使用时域仿真法,计算中必须考虑系统的强非线性,与数值积分法或逐步积分
法结合求解。本文采用 Newmark-β 法和 Riccati 传递矩阵法结合的算法。逐步积
分法解决扭振形态随时间变化情形,传递矩阵法解决扭振形态的空间变化情形。
3.3.1 发电机电磁力矩
由于大扰动下的电磁力矩需要考虑系统的强非线性,同步发电机模型用派克方

3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程描述的 5 阶微分方程表示,采用 Xad 基值系统,则同步电机电磁力矩瞬时值 Me 可


表示为:
M e = ψ d iq −ψ q id = (− xd id + xaf I f + xaD I D )iq − (− xq iq + xaQ I Q )id (3-10)

式中:xd-定子绕组 d 轴自感系数
xq-q 轴自感系数
xad-d 轴互感系数
xaq-q 轴互感系数
If-励磁电流
id、iq、ID、IQ 分别为定子绕组和阻尼绕组纵轴和横轴的电流
且 xaf = xaD = xad , xaQ = xaq ,对于汽轮发电机有 xd = xq 。
大型同步发电机绕组均是星形接法,零轴电流 i0=0,则根据派克变换有 dqo 基
本方程:
⎡ 2 2 ⎤
cos γ cos(γ − π ) cos(γ + π ) ⎥ ⎡ I a ⎤
⎡id ⎤ 2 ⎢ 3 3 ⎢ ⎥
⎢i ⎥ = ⎢ ⎥ Ib (3-11)
⎣ q ⎦ 3 ⎢ − sin γ 2 2 ⎥⎢ ⎥
− sin(γ − π ) − sin(γ + π ) ⎢⎣ I c ⎥⎦
⎢⎣ 3 3 ⎥⎦
离散化后有:
2 2 2 2 2
i dt = cos γ t ⋅ I at + cos(γ t − π ) ⋅ I bt + cos(γ t + π ) ⋅ I ct (3-12)
3 3 3 3 3
2 2 2 2 2
i qt = −[ sin γ t ⋅ I at + sin(γ t − π ) ⋅ I bt + sin(γ t + π ) ⋅ I ct ] (3-13)
3 3 3 3 3
式中:t=nΔt,Δt 为计算步长,Ita、Itb、Itc 为三相电流采样值,γ 为电机转
子 d 轴与定子 a 相绕组轴线的夹角,有:
t
γ t = ∫ ωdt + γ 0 (3-14)
0

ω 为每一时步的角速度, ω = ω s + ω n ,即同步角速度与扭转角速度之和。
对于 P 极电机,如果已知由响应计算求得的发电机轴段扭角 δ ,对应的电角度
会变化 Pδ 。式 3-14 变成下面形式:
t
γ t = ∫ ω s dt + γ 0 + Pδ (3-15)
0

因为 γ 0 为初始角,根据下式可求出初始角 γ 0 为:
I m ( xq cos ϕ − Ra sin ϕ )
tgγ 0 = (3-16)
U m + I m ( Ra cos ϕ + xq sin ϕ )

式中:Im-相电流幅值;
Um-相电压幅值;
Ra-定子绕组内电阻;
Φ-功率因数角,可由实测的 a 相电压和电流采样值求出。

3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此可计算出 id、iq,下面讨论一下如何求 I1d、I1q。


稳态时,阻尼绕组电流很小,可忽略,即认为 I1d、I1q 初始值为零。由于阻尼绕
组 D、和阻尼绕组 Q 的端电压恒为零,进入暂态时,有下式:

did dI dI
U1d = − xad + x1 fd f + x11d D + rD I D = 0 (3-17)
dt dt dt

did dI
U1q = − xaq + xQ Q + rQ I Q = 0 (3-18)
dt dt

( xd' − x1 ) 2
式中 xad = xd − x1 , x1 fd = xad , x11d = xD1 + xad = ' − xd' + x1 + xad
xd − xd "

( x D1 +1/( xd' − x1 )) 2
xad x
rD = , x = x − x , x = , rQ = Q "
ω BTd 0
" aq q 1 Q
xq − xq
"
ω BTq 0
为同步电机基本参数,
dI D I Dt +∆t − I Dt I t +∆t + I Dt
若设 = , ID = D ,可得:
dt ∆t 2

(2 x11d + ∆trD ) I Dt +∆t = 2 xad (idt +∆t − idt ) − 2 x1 fd ( I tf+∆t − I tf ) + (2 x11d − ∆trD ) I Dt (3-19)

(2 xQ + ∆trQ ) I Qt +∆t = 2 xaq (idt +∆t − idt ) + (2 xQ − ∆trQ ) I Qt (3-20)


通过上面两个式子可知,只需把求出的 id、iq 代入,并令 ID、IQ 初始值为零,即可
求解 ID、IQ。把以上的计算结果代入式 3-10 可求出电磁力矩瞬时值 Me。
文[42]指出,发电机通过电磁力矩实现电磁能量向机械能的转化,当扭振振型
在发电机转子部分存在节点时,即使电气干扰引起的电磁力矩频率与轴系的扭振固
有频率接近,由于节点俩侧故障电磁力矩互相抵消,也不会使轴系产生共振或较高
的扭振响应。本文认为,节点俩侧的电磁力矩不一定相等而且反向,因为电磁力矩
与派克变换角不是线性比例关系,所以振型节点俩侧的力矩也不一定抵消;不会产
生共振的原因是该阶振型与轴系所围的面积很小,通过气隙传递到转子上的能量也
比较小的原因。文[33]指出在对轴系寿命影响大的低阶扭振模态(如次同步扭振)
范围内,发电机对应的各阶振型形状都接近于水平直线,故可认为故障电磁力矩是
均匀施加在发电机轴段上的;本文应用这种观点,将式 3-10 计算出的电磁力矩平
均施加到张家口发电厂 7#机模化后的 10 个发电机轴段上。
3.3.2 蒸汽力矩计算
1.变工况时蒸汽力矩的计算
则工况变化不大时,汽轮机的机械功率输出为:

3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H tl Dl η oel
N el = N e (3-21)
∆H t D η oe

式中,Ne 为机组额定功率;∆H t 、∆H tl 分为机组额定工况和实际的工况下的理想焓降;


D 、 Dl 分为机组额定和实际的蒸汽流量; η oe 、 η oel 分为额定和实际的内效率。
根据弗留格尔公式,当机组的通流面积不变时,高压缸蒸汽流量变化为:
Dl PH2 01 − PH2 21 TH 0 (3-22)
=
D PH2 0 − PH2 2 TH 01

式中 PH 0 、 PH 01 为相应缸的额定和实测进汽压力, PH 2 、 PH 21 为相应气缸的额
定和实测排气压力, TH 0 、 TH 01 为相应缸的额定和实测进汽温度。
对于低压缸,由于凝汽器压力较低, PH 2 、 PH 21 相对可以忽略,低压缸蒸汽流
量变化为:
DLl PL 01 TL 0
= (3-23)
D PL 0 TL 01

当蒸汽喷嘴叶栅中的流动为等熵过程时,由能量方程可得:
R −1
P21
T01[1 − ( ) R ]
(3-24)
∆H t1 P01
= R −1
∆H t
T0 [1 − ( P2 ) R ]
P0

式中 P0 、T0 、 P01 、T01 分别为相应汽缸的额定和实测蒸汽压力和温度;R 为蒸


汽的绝热指数。相对内效率在变工况时变化不大,文中假设为常数。
N el
机械扭矩为 Tm = 。
ωe

2.稳态蒸汽力矩
稳态时机械扭矩与电磁扭矩平衡,所以可由电磁扭矩求出蒸汽力矩:
1
Tm = [(ua 0ia 0 + ub 0ib 0 + uc 0ic 0 ) + r (ia20 + ib20 + ic20 )] (3-25)
ωe

式中 r 为电枢电阻,ω e 为稳态电角速度, ua 0 , ub 0 , uc 0 , ia 0 , ib 0 , ic 0 为扰动前机端电

压、电流测量值。 Tm 乘以各缸的转矩份额就得到各缸输入的机械转矩。
3.3.3 轴系的响应计算
分析轴系的扭振动力特性,一般有三种方法,即有限元法、模态叠加法和传递
矩阵法。传递矩阵法避免了振型叠加法求解矩阵特征值的问题,因而不必进行繁琐
的求解固有频率、主振型、模态刚度矩阵和模态质量矩阵过程;而且传递矩阵的维
数不随系统自由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不会出现维数灾的困难。应用该法需将轴系

3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模化为若干集中质量段,每一轴段由刚性薄圆盘和无质量弹性轴段组成。一般轴系
将被模化为 100 多个轴段。
为了提高计算的精度和速度,同时考虑系统非线性,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
应用传递矩阵法时常辅以时域逐步积分法。现有的数值方法中常用的有 Newmark-β
法、Wilson-θ 法、中心查分法、龙格-库塔法等。其中的 Newmark-β 法具有仿真
精度高,数值稳定性强、适于非线性的优点,在地震、建筑、构件等的动力响应分
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 Newmark-β 法和 riccati 传递矩阵法结合的方法
计算转子的瞬态响应。
转子系统按一定的力学等效原则离散化,如图 3-1:

I1 I2 I3 IN-1 IN
K1 K2 KN-1
●●●●●●

图 3-1 离散后的发电机轴段模型

假设系统作频率为 ω 的扭转振动,从离散后的轴系中取出一个典型单元(一
个刚性圆盘和一个弹性轴段),如图 3-2 所示,对其作受力分析:

图 3-2 典型轴段的受力分析

1、刚性薄圆盘
圆盘所受的扭矩有惯性力矩、弯振变形产生的扭矩、阻力矩、左右截面扭矩差
以及外力矩,由扭矩所满足的条件,可得:
I iφ&&i = −Ctφ&i + TLi (t ) + Ti R − Ti L (3-26)

Ti R = Ti L + I iφ&&i + Ct ⋅ φ&i − TLi (t ) (3-27)

改写成增量形式为:
∆Ti R = ∆Ti L + I i ∆φ&&i + Ci ∆φ&i − ∆TL (3-28)

根据 Newmark-β 法,有:

3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 1 ⎞
2 ( t +∆t
q&&t +∆t = q − qt ) − q&t − ⎜ − 1⎟ q&&t (3-29)
β∆t β∆t ⎝ 2β ⎠

r r ⎛ r ⎞
q&t +∆t = q&t + ( qt +∆t − qt ) − q&t −⎜ − 1⎟ q&&t ∆t (3-30)
β∆t β ⎝ 2β ⎠

式中 γ,β 是 Newmark-β 法的参数,q 为转子广义坐标


将式 3-29、30 带入式 3-28 得
∆Ti R = ∆Ti L + Ai ⋅ ∆φ + Bi (3-31)

Ii C ⋅γ
Ai = + it (3-32)
β∆t 2
β∆t

1 & 1 && ⎡γ γ ⎤ (3-33)


Bi = − I i ( φi + ⋅ φi )t − Ct ⎢ φ&i + ( − 1)φ&&i ∆t ⎥ − ∆TLit
β∆t 2β ⎣β 2β ⎦t

式中 I i 为转动惯量, Ci 为阻尼系数, φ 为该微元段的扭角


同时有:
φ iR = φ iL (3-34)
其增量表达式为:
∆φ iR = ∆φ iL (3-35)
2、无质量等截面的弹性轴段
由于无质量等截面弹性轴段的转动惯量忽略不计,它满足下述关系
⎧Ti +L1 = Ti R

⎨ L Ti R (3-36)
φ
⎪ i +1 = φi
R
+
⎩ K i ,i +1
其增量表达式为:
⎧∆Ti +L1 = ∆Ti R

⎨ L ∆Ti R (3-37)
⎪∆φi +1 = ∆φi + K
R

⎩ i ,i +1

式中 K i ,i +1 为连接刚度。
3、单元轴段传递矩阵
设 f = ∆T , e = ∆φ ,则单元轴段传递矩阵可写为:
L L
⎧f⎫ ⎡U11 U12 ⎤ ⎧ f ⎫ ⎧ Ff ⎫
⎨ ⎬ =⎢ ⎥⎨ ⎬ +⎨ ⎬ (3-38)
⎩ e ⎭i +1 ⎣U 21 U 22 ⎦ ⎩ e ⎭i ⎩ Fe ⎭i
式中 U11 = 1,U12 = Ai ,U 21 = 1/ K i ,i +1 ,U 22 = 1 + Ai / K i ,i +1 , Ff = Bi , Fe = Bi / K i ,i +1
4、应用 Riccati 法求解轴系响应

3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入 Riccati 传递矩阵法,设 Riccati 变换为:


f i = S i ei + Pi (3-39)
带入式(3-38),则得到 S i 和 Pi 的递推公式及 ei 的递推公式
Si +1 = [U11 ⋅ Si + U12 ] ⋅ [U 21Si + U 22 ]i
−1
(3-40)
Pi +1 = ⎡⎣U11 ⋅ P + Ff ⎤⎦ − Si +1 [U 21 ⋅ P + Fe ]i (3-41)
i

ei = [U 21 ⋅ S + U 22 ]i−1 ⋅ ei +1 − [U 21 ⋅ S + U 22 ]−1 [U 21 ⋅ P + Fe ]i (3-42)


由边界条件( fi = 0 , ei ≠ 0 且为任意值),可得 S1 = 0 , P1 = 0 ,利用式(3-40)
(3-41)则可顺次得到 S 2 , P2 , S 3 , P3 ……, S N +1 , PN +1 。
对于右端截面 N + 1 ,有
f N +1 = S N +1 ⋅ eN +1 + PN +1 (3-43)
且 f N +1 = 0 (边界条件),故
eN +1 = − S N−1+1 PN +1 (3-44)
然后利用式(3-42),可从右到左算出各 ei (i = N , N − 1, N − 2,......,1) ,相应也可算
出各截面 f i ,所求结果即为各截面在 t + ∆t 时刻各状态矢量增量。也就是说,从起始
时刻 t 0 的初始条件 φ10 开始(由轴端扭角传感器测量、计算得到),在已知轴系各物
理参数 I1 , I 2 ...I N , C1 , C2 ...CN , K1,2 , K 2,3 ...K N −1, N 和外力矩 TL1 , TL 2 ...TLN 条件下,应用上述
Riccati 法,求出 t 0 + ∆t 瞬时各轴段的扭角增量(需要注意,外力矩施加的轴段位
置),然后用 Newmark − β 法,可求出 t 0 + ∆t 瞬时各轴段的扭转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进而求得 t 0 + 2∆t 瞬时各结点的扭角等,如此反复,可得到各个瞬时轴系上各个结点
的扭角、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响应。程序流程见图 3-3。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在 ∆t 时段内,认为系统是线性的,故计算结果一般不能使
系统运动方程式保持平衡,此时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对求解的结果进行迭代
修正,直到满足一定精度要求。该方法每次迭代时,都将完全重复一遍全部计算过
程,计算时间耗费较多。据此,提出了第二种方法: ∆q&& 并不由 Newmark − β 法求出,
而是将由 Newmark − β 法求出的 ∆q& 以及 ∆q 代入方程式中,由系统运动方程解出 ∆q&& ,
此时方程式中只有 ∆q&& 是未知数,该代数方程是很容易求解的。
5、系统刚度变化对扭振的影响
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温度和阻尼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由于转动惯量有较为精确
的解析式计算,且不随运行状态发生变化,假设为常数;刚度是运行温度和扭转变
形程度的函数;阻尼随着扭振幅值以及汽轮发电机组运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通过
参数辨识的方法可以得到较精确的阻尼系数。本文响应计算中应用现场测得的温度
对轴系刚度做了修正。
转子材料的剪切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通常每升高 100℃,模量会降低
3%~5%。根据 30C r 1M oV (高中压转子)及 30C r 2 N i 4M oV (低压转子)钢的具体数据
可以提出如下近似关系:
3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Gt = Gt 0 (1 − c(t − t 0 ) / 100) (3-45)


式中 Gt 为温度 t 时的剪切模量 t 0 为 25℃(常温),c 为温度升高 100℃时模量
降低的幅度。
更精确一些的公式为:
⎧G = (−6t + 21700) /[2(1 + γ )] 00 C < t ≤ 3000 C
⎨ (3-46)
⎩G = (−9.5t + 22750) /[2(1 + γ )] 3000 C < t ≤ 5400 C

γ 为材料的泊松比,弹性模量的单位为 Kg/mm2
研究表明,当考虑了温度分布影响后,轴系扭振的各阶固有频率会有所降低,
若固有频率降低到共振区域,轴系将很危险。

根据公式 3-32、33、38 计算 Riccati 传递


矩阵的系数 U 11 , U 12 , U 21 , U 22 , F f , Fe

根据公式 3-40、41 计算 Riccati 变换式中


的系数 S i , Pi

由右边界条件和式 3-44、 42 计算 ei ,同
时由式 3-43 计算出 fi

N 全部轴段计算完

Y
结 束

图 3-3 Riccati 传递矩阵法响应计算流程图

3.4 扭振响应计算实例

本文采用上述模型用 Delphi 语言编制了扭振响应计算程序,程序流程见图 3-3。


由上节输入的模拟故障电流电压,应用本节的程序,得到轴系的在不同故障情况下
的扭振响应过程。由于轴系疲劳损耗主要发生在轴颈和联轴节处,所以本文只计算
了高中压转子间轴颈处(THI)、中低压轴之间(TIL)和低发之间联轴节(TLG)的扭力矩;

3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些部位不同故障下的最大值扭应力标么值见表 3-2,其中 Te 为故障电磁力矩。需


要注意的是,扭矩最大值所在截面有时并不是疲劳寿命损耗最大的截面。
3.4.1 响应模型在 300MW 机组上的应用
大唐张家口发电厂 7 号机组为东方汽轮机厂制造的亚临界中间再热、2 缸 2 排
汽、凝汽式汽轮机组,型号为 N300-16.7/537/537-5。数字电液控制系统设备采用美
国 Bailey 集团 ETSI 公司的 INFI-90,软件由东方汽轮机厂组态设计。发电机是静态
励磁,无主、辅励磁机,整个轴系包括高中压转子、低压转子和发电机转子,

图 3-4 模化后的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图

本文采用有效的模化方法 [62],对张家口电厂 7 号机 300MW 机组轴系进行了模


化(如图 3-4),数据见附录 2。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几种故障工况下的轴系扭转疲
劳寿命损耗。
3.4.2 轴系扭振基本特性
本文用 riccati 传递矩阵法计算得到的该机组轴系无阻尼扭转的前四阶固有
频率及振型,见图 3-5。

(a)第一阶,f=24.65Hz

(b)第二阶,f=41.52Hz

3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第三阶,f=171.1Hz

(d)第四阶,f=213.4Hz

图 3-5 张家口电厂 300MW 机组前四阶固有特性


3.4.3 故障时轴系扭振响应
由于可以实时监测发电机组机头和机尾的扭角,所以工程应用中不必象仿真计
算那样对整个故障过程仿真,而是根据故障过程中实测的一批机头扭角值,逐次计
算 t 0 + ∆t 时刻的轴系扭振响应,并与机尾的实测值较核。
1、电磁力矩计算:
在上节获得的故障仿真数据的基础上,三相短路故障电磁力矩用本节列出的计
算公式计算,所需发电机参数见表 3-3。
1200 误并列电磁力矩用近似计算公式
M ( x, t ) = M 0 ( M 1 (t ) M 2 (t ) + M 3 (t )) (3-47)
式中 M 1 (t ) = 2.796 × (0.2226e −7.5175t + 0.634e −0.876t + 0.7774) ,

3 × 1010
M 2 (t ) = e −9.1575t cos ω t , M 3 (t ) = 5.004sin ω t − 2.796e −3.981t cos ω t , M 0 =
2π n / 60
表 3-3 张家口发电厂 7#发电机电抗及时间参数

符号 含义 标么值
’’
Xd 次暂态电抗 0.1618

Xd 暂态电抗 0.2661
Xd 同步电抗 1.997
X1 电枢漏抗 0.102
X0 零序电抗 0.0737
X2 负序电抗 0.1974
Cosφ 功率因数 0.85

4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U 额定电压 20kv

T d0 开路暂态时间常数 8.51s

Td 短路暂态时间常数 1.13s
’’
Td 短路次暂态时间常数 0.1418s

2、蒸汽力矩
蒸汽力矩属于缓变量,除甩负荷故障外,在三相短路和误同期故障仿真中可以
假设蒸汽力矩固定不变。甩负荷故障时的蒸汽力矩按下式计算:
M ( x, t ) = M 0 e −0.1578t (3-47)

3、计算结果
表 3-2 故障时危险截面的最大扭应力

力矩
故障
Te THI TIL TLG
三相短路 4.3811 0.3016 1.6185 2.8125
120 误同期 5.1492 0.5041 2.0087 3.5794
0

可见故障过程中低发联轴节所受的扭应力最大。以下各图显示的都是低发联轴
节处的扭应力和扭应变时间历程。
a.三相短路

b. 1200 误同期

4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c.甩负荷

图 3-6 三种故障下的轴系响应
如图所示,三相短路故障发生后,继电保护装置迅速动作,跳开出口断路器,
DCS 中的顺序控制系统 SCS 联动关闭主汽门,由于机械阻尼的作用,扭振波形呈快
速衰减的趋势;发电机组误同期后,故障电磁力矩衰减较慢,在蒸汽力矩共同作用
下,扭振过程持续时间较长;甩负荷情况下,由于电磁力矩的突然消失,相当于给
轴系施加一个阶越扰动,扭振波形呈现冲击响应形式。

3.5 小 结

本章针对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基于俩种不同的轴系力学模型,分别建立了
轴系扭振模型;给出了故障电磁力矩和蒸汽力矩的详细计算公式。以张家口发电厂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为对象,用基于多段质量模型的增量传递矩阵法计算了它
的固有特性和故障情况下的扭振响应。
下一步工作是,寻找更加有效的参数辨识方法,充分考虑阻尼和轴系刚度变化的因
素,使计算结果更精确、更符合实际。

4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轴系疲劳损耗统计及寿命预测

轴系扭转疲劳寿命损耗估计及寿命检测管理,是汽轮发电机组机-电耦合扭振
研究中及其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金属材料疲劳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汽轮发电机轴
材料扭转疲劳试验数据的缺乏,国内目前的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可信
度和精确度还有欠缺。另外,尽管理论上分析认为低-发轴段和联轴节的扭矩最大,
但由于轴系是阶梯形的,各段直径不同,各轴段交界处的材料特性、加工条件、表
面光洁度、缺口效应、尺寸效应、应力集中系数也不同,故危险断面判定,疲劳损
伤累积还需仔细验证。汽轮机制造厂的轴系强度设计一般是按照发电机出口俩相短
0
路或 120 误同期产生的剪切应力不超过材料的屈服极限为准则的。但是研究表明,
电气故障中的三相短路及重合闸对高、中、低压转子的扭矩幅值影响最显著,而且
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一次重合闸产生的冲击与故障及切除的冲击同相叠加,会给轴
系带来永久性破坏。所以有必要对轴系在扭转作用下的寿命损耗进行计算,为机组
检修提供参考。

4.1 疲劳破坏的原理及疲劳寿命的研究方法

4.1.1 扭振疲劳破坏的特点
材料或零件在某一极限的应力幅之下工作时,可以经过长期振动而不发生疲劳
破坏。这种不引起疲劳破坏的最大振幅也叫做疲劳极限;而发生破坏(断裂或裂纹
萌生)时的应力循环次数或从开始受力到破坏经过的时间,叫做疲劳寿命。不同的
应力循环特性、应力幅、材料或构件,有不同的疲劳寿命。
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为实际零构件的疲劳强
度,不仅与材料的性质有关,还与零部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表面状态、应力
集中、加工工艺和使用环境密切相关。
扭振疲劳破坏与传统的静扭力破坏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静扭力破坏大多是一次最大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扭振疲劳破坏是多次反复
载荷作用下产生的破坏,它不是在短期内发生的,而是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作用,甚
至很长时间的累积才发生的。
(2)当静扭应力小于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时,不会发生静扭力破坏;而交变应
力在远小于静强度极限,甚至小于屈服极限的情况下,扭振疲劳破坏就可能发生。
(3)静扭力破坏通常有明显的塑性变形发生;扭振疲劳破坏通常没有外在的(宏
观的)、显著的塑性变形迹象,那怕是塑性良好的金属也这样,就象脆性破坏一样,
事先不易觉察出来。这表明疲劳破坏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4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在静扭力破坏的断口上,通常只呈现粗粒状或纤维状特征;而扭振疲劳破
坏的断口上,总是呈现两个明显的区域:一部分是平滑的,另一部分是粗粒状的。
(5)静扭力破坏的抗力,主要决定于材料一本身;扭振疲劳破坏,则对于材料
的组成,零件的形状、尺寸、表面状态、使用条件、外界环境等都十分敏感。
疲劳强度的大小,是用疲劳极限来衡量的。疲劳极限通常通过疲劳试验来测定,
即通过做疲劳实验得到疲劳曲线(或称 S-N 曲线),从而确定材料或零件的疲劳极限。
此外,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疲劳极限还可以近似地由其它机械性能推算出来。
4.1.2 疲劳损伤理论
累积损伤理论就是研究在疲劳载荷作用下,材料或结构件中损伤是怎样累积起
来,损伤到什么程度就会发生疲劳破坏的理论,它是疲劳的主要理论之一。到目前
为止,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已提出几十种,但是根据疲劳的实质可以把这几十种理论
归结为三大类,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修正线性累积损伤理论和其它理论。
结构件疲劳寿命的估算,是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一个构件
在设计阶段,就能把它的疲劳寿命估算出来。目前使用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实测或参考有关资料确定零件的载荷谱,然后借助成熟的静强度设计原
理,求出各零件的应力水平,将载荷谱转化为零件的应力谱,最后应用损伤理论及
零件的 S-N 曲线确定出零件的疲劳寿命。
(2)应用线性累积损伤理论把零件的全部载荷谱简化为单一载荷幅值,然后在此
基础上对结构进行试验,同时考虑环境的影响,确定结构件的疲劳寿命。
(3)由程序加载疲劳试验确定零件的疲劳寿命。
(4)用随机加载对结构进行试验,直接得出结构件的疲劳寿命。
(5)用局部应变法或局部应力一应变法确定零件的疲劳寿命。

4.2 局部应力应变法计算疲劳寿命

4.2.1 计算步骤
1、根据构件的载荷-时间历程确定其名义应力-时间历程;
2、根据滞回曲线和 Neuber 公式计算构件的局部应力、应变历程;
3、根据雨流法对局部应力-时间历程曲线进行循环周次统计,并记下每一循环的
均值和幅值;
4、根据求出的平均应力值和应力幅,用 Goodman 曲线或 Gerber 法则,求出每一
循环对应的疲劳极限,判断该次应力应变循环是否引起疲劳寿命损耗;
5、依据尺寸效应、表面加工系数、多轴应力因素等影响因子对 Manson-coffin
公式等疲劳-寿命损耗公式进行修正;

4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根据修正后的 Manson-coffin 公式和第三步统计出的循环周次依据线性损伤


理论 miner 法则计算寿命损伤;
4.2.2 确定构件的名义应力-时间历程
名义应力应变计算方法为:
1、稳态扭应力计算
汽轮机轴传递的扭矩来自蒸汽作用于叶轮动叶上的力产生的对轴的力矩。这个
力矩的大小是随着轮盘数目的增加而逐级增加的,在汽轮机末级后达到最大,所以
最大扭矩在靠近汽轮机和发电机之间的联轴节之间。由热力计算得出轴系传递的蒸
汽功率 P,角速度ω,转数 n,求断面扭矩 M:
⎧P = M ω
⎪ (4-1)
⎨ 2π n
⎪⎩ω = 60

已知扭矩可求得扭应力:
⎧ M
⎪τ max = W
⎪ p (4-2)

J p π D3 (1 − ( d / D ) )
4

W
⎪⎩ p R= =
16
式中 M 为扭矩,Wp 是抗扭断面模量;D 为轴段外径,d 为轴段内径。
2、交变应力计算
通过扭振响应计算或测量,可以获得轴系上各处的扭矩(载荷) 或扭角-时间历程,
根据扭转虎克定律(见式 4-1),求得扭矩沿轴系的连续分布,再由式 τ max = M / W p 求得
扭应力分布。
∂ϕ
M = GI pe (4-3)
∂x
3、联轴节螺栓应力 τ b 的计算
多缸汽轮机各转子间和汽轮机与发电机之间是用联轴节连接在一起的。联轴节
常用螺栓连接,扭振同样使联轴节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设联轴节螺栓数目为 n,
传递的扭矩为 Mn,螺栓节圆半径为 R,每个螺栓传递的力为 δF ,螺栓的直径为 d,
螺栓承受的剪切应力为 τ b ,则
⎧ M n = n ⋅ δF ⋅ R
⎪ (4-4)
⎨ πd 2
⎪⎩ δ F = τ b
4
所以
4δF 4M n
τb = = (4-5)
πd 2
nRπd 2

4.2.3 疲劳临界值计算
分析平均应力对疲劳极限的影响,先进行当量应力合成,然后用 Goodman 曲线
和 Gerber 曲线结合考虑 [63]。
4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4-1 不同温度下某种钢材疲劳极限与平均应力的关系

试验表明,扭转疲劳强度 τ R 与弯曲疲劳强度 σ R 的关系为 τ R = 0.55σ R 。如果每个


剪切应力循环的应力幅和平均应力已知,则可在上图中到一个点 P,连接点 P 和原
点的射线与 gerber 或 goodman 曲线的交点,该点的纵横坐标的和为与该应力循环
有相同的循环特征 R 的扭振疲劳极限 σ R 。如果 P 点在曲线的外侧,则需要进行疲劳
寿命计算和统计,反之则忽略该应力循环对轴系疲劳寿命的影响。
σ Rm 2
Gerber 规则 : σ Ra = σ −1[1 − ( ) ] (4-24)
σb

σ Rm
Goodman 规则: σ Ra = σ −1 (1 − ) (4-25)
σb

σ aP
σ Ra = σ (4-26)
σ mP Rm

(σ mP + σ aP )σ −1
由式 4-25、26 解得:σ Ra + σ Rm = σ
=σR (4-27)
σ aP + −1 σ mP
σb
对于扭振对称循环取: τ −1 = 0.60 × 0.27(δ s + δ b ) , τ b = 0.70δ b
式中 σ Ra , σ Rm , σ aP , σ mP , σ b , σ −1 分别为极限应力幅、极限平均应力、某个应
力循环 P 的应力幅和平均应力、强度极限、材料在对称循环下的疲劳极限。
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温度对疲劳极限的影响,总体上是疲劳极限随温度升高呈
下降趋势,如图 4-1 中的四条 Gerber 曲线所示,1、2、3、4 分别对应的温度为室
温、2200C、3500C、4500C。

4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2.4 计算局部应力、应变—时间历程
对于实际构件,特别是大型构件,例如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截面突变部位(轴
肩、弹性槽等)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应力应变相当复杂。为了在实际构件的疲劳寿
命计算中应用由光滑小试件寿命试验获得的结果,必须应用局部应力应变法进行分
析。该法着重于危险部位的载荷历程分析。
1、循环应力-应变曲线
由于材料的总应变等于弹性应变ε e 与塑性应变ε p 的和:
εa = εe + ε p (4-6)
应变与应力的关系为
⎧ σa
⎪⎪ε e = G
⎨ (4-7)
⎪ε = (σ a )1/ n′
⎪⎩ p k′
式中 k ′ ——扭转循环强度系数;n ′ ——扭转循环应变硬化指数,G 为剪切模量。
2、材料应力应变滞回特性曲线
由于不同交变载荷下的滞回特性曲线比较复杂,一般可以由材料的循环应力应
变曲线在横向和纵向放大一倍并移动坐标原点得到,即 Morrow 公式:
∆ε ∆σ ∆σ 1 / n ′ (4-8)
= +( )
2 2G 2k ′

∆ε , ∆σ —局部剪切应变和剪切应力范围;
3、缺口剪切疲劳减弱系数计算
轴系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会受到很大的扭矩,此时构件表现为复杂的弹塑性
变形,相应的缺口疲劳减弱系数表示为:
K f = Cs Q( Kτ − 1) + 1 (4-9)
式中 Q 称为敏感性因子,是综合考虑构件形状、尺寸、材料特性的影响的系
数;Cs 为表面因子,一般为 0.9;Q 可由下式进一步得到:
Q = 1/(1 + a / r ) (4-10)
式中 r 为缺口底部的圆角半径;a 为材料参数,对于剪切应力
a = σ b / σ s [5.08(1 − σ s / σ b )(1 − 1.27 / d )] ( σ s , σ b 为材料的屈服极限和强度极限;d 为
构件最小截面直径)。
4、Neuber 法则:
实际构件的疲劳强度多用缺口疲劳减弱系数描述。缺口的弹塑性变形行为可以
用诺伯规则描述,即认为当塑性变形只在构件缺口的小范围发生时,缺口的弹塑性
变形行为可用 Neuber 关系式表示,方程为:
K 2f = Kγ Kτ (4-11)
式中 K f 为缺口剪切疲劳减弱系数; Kγ 和 Kτ 分别为缺口部位局部剪切有效应
4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变和应力集中系数,可由根据实际构件的材料、外形结构和截面尺寸查手册获得。
∆S
且 Kτ = ∆σ , Kr = ∆ε , ∆ε 0 = ,得:
∆S ∆ε 0 G

k 2f (∆S ) 2
∆σ ∆ε = = C ( ∆S ) (4-12)
G
式中:
k f —缺口疲劳减弱系数;
∆S —名义剪切应力幅度;
∆ε 0 —名义剪切应变幅值。
可见,Neuber law 描述的是局部应力、应变与名义应力的关系。
5、构件局部剪切应变计算
由(4-8)、(4-12)式可得:
1
C (∆S ) ⎛ C (∆S ) ⎞ n′ ∆ε
f (∆ε ) = +⎜ ⎟ − =0 (4-13)
2G∆ε ⎝ 2k ′∆ε ⎠ 2

求解上式,可由名义应力得到局部应变。该方程采用牛顿-拉斐森法
(Newton-Raphson)求解。一些材料物性参数如下表:
表 4-1 300/600MW 机组轴系连轴器部位缺口疲劳减弱系数 k f

大轴 螺栓
300MW 机组 600MW 机组 300MW 机组 600MW 机组
高-中 1.64 1.62 1.34 1.20
中-低 1.76 1.51 1.39 1.23
低-低 1.47 1.24
低-发 1.77 1.53 1.42 1.28

4.2.5 雨流法计算转子的疲劳寿命
汽轮机转子从启动-变负荷运行-停机过程,以及由于故障或人为操作引起的
扰动都可以诱发轴系扭振,扭振过程中,转子承受的剪切应力不是单调上升或下降,
而是随机波动的。在整个运行周期中,剪切应力应变的波形是由一些幅值不等,周
期不一的波形叠加成的。由于材料的记忆效应,闭合循环一旦形成,则影响其后载
荷应变响应的分析,如果忽略小应力应变循环的影响,则会使疲劳损伤计算的最后
结果由于误差过大而失去意义。
如果考虑全部循环历程,就必须判定闭合循环的形成、新载荷应变曲线起始点
的变化。雨流法就是通过在载荷历程中不断去除闭合的循环,使载荷历程变的越来
越简单。在去除每一闭合循环的同时,记录下该循环的局部应力和应变,同时作进
一步处理,如计算闭合循环的应变幅度、平均应变、疲劳损伤等;当所有的闭合循
环从载荷历程中去除后,剩余载荷为一种先扩散后收敛(或相反)的载荷历程,一

4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般按半循环处理;根据同样的方法,可确定半循环的应力应变幅值、平均应力,其
疲劳损伤为全循环的一半。
编程时,取应变-时间历程的前四个点,判断是否组成全循环;如果是,则去掉中
间俩点,同时根据这俩点的值计算应变幅、平均应变,统计该次循环造成的疲劳损耗,
再取随后俩点判断;如果不是,则后推一点,与前面三点一起判断。如此循环往复。去
掉所有全循环后,剩余的或扩散或收敛的应变历程按半循环计算,即从第二点起,每俩
点一组构成半循环,计算疲劳寿命。此时每个半循环的疲劳损耗为闭合全循环的一半。
流程如图 4-3 所示。
如图 4-2 所示,a 为原始的局部应变历程,b、c 为去除完整应变循环后的应变
历程,d 为最后所得的完整应变循环个数、应变幅等参数。
全循环判据:
⎧⎪| X i +3 − X i |≥| X i + 2 − X i +1 |
⎨ (4-14)
⎪⎩( X i +3 − X i ) • ( X i + 2 − X i +1 ) < 0

(a) (b)

(c) (d)
局部应力历程 雨流 雨流法得到的完整循环

图 4-2 雨流法计算轴系疲劳寿命损耗示意
4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个全循环的局部应力应变相关量计算公式为:
| σ i +1 − σ i + 2 |
应力幅值: σ a = (4-15)
2

| ε i +1 − ε i + 2 |
应变幅值:ε a = (4-16)
2

σ i +1 + σ i + 2
平均应力:σ m = (4-17)
2

ε i +1 + ε i + 2
平均应变:ε m = (4-18)
2

σa
弹性应变分量:ε e = (4-19)
G

塑性应变分量:ε p = ε a − ε e (4-20)

图 4-3 雨流法循环计数程序流程图

4.2.6 影响因素修正
轴系实际受力情况较为复杂,特别在联轴节部位,正常工况下需承受本身的预
紧力、传递功率的扭转应力、跨接转子的重力、不平衡的轴向推力接合面张口的交
变弯曲应力等,扭振发生时,增加了不等幅交变的扭转剪切应力,以及通过弯扭耦
合作用在轴表面及中心孔表面的交变拉压应力。所有作用力中前三种是恒定,其余
的都是交变的;局部应力应变法的基础是假定缺口部位的应力处于完全单轴状态,
实际结构受力状态一般为双轴或三轴状态,因此在进行强度较核和疲劳计算时,各
种应力的当量合成需要一个正确的强度准则。一般按公式 4-21、22、23 进行修正。
根据 Von mises 变形能密度法则(第四强度理论) [66],特别的双轴应力时,当量应
力为:
σ eq = σ a2 + 3τ a2 (4-21)
式中 σ a 为产生的拉压应力幅值,τ a 为扭转剪切应力幅值,俩者都为定常和交
变应力之和。
5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当量多轴应变公式为:
ε eq = (ε 3a − ε1a ) 2 + (ε 2 a − ε1a ) 2 + (ε 3a − ε 2 a ) 2 /[(1 + υ ) 2] (4-22)
对于纯扭转,泊松比ν假定为 0.5(假定塑性应变为主,体积不变),等效应力
应变公式如下:
σ eq = 3τ , ε eq = γ / 3 (4-23)
4.2.7 多轴损伤计算模型
对不同试验材料依据相关标准和试验条件,以控制应变和控制应力俩种不同方
式,通过施加等幅、对称循环的轴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由试验数据拟合得到特定材
料的单轴应力-寿命曲线或单轴应变-循环周次寿命曲线,工程上多用后者。实际
工程构件所承受的载荷往往是一些复杂的组合交变载荷,构件中某些几何不连续位
置的三个主应力可能处于非比例状态,或它们的方向随着时间而变化,这种应力下
的疲劳称为多轴疲劳。计算轴系扭转疲劳寿命损耗时必须考虑多轴应力修正。常用
的疲劳寿命计算公式有:
1、Manson-coffin 应变-寿命公式
⎛ τ 'f − τ m ⎞
( p e ) ⎜⎜ G ⎟⎟ • ( 2 N f ) + γ 'f • ( 2 N f )
b c
∆γ + ∆ γ / 2 = (4-28)
⎝ ⎠
式中:
∆γ p , ∆γ e -弹性剪应变和塑性剪应变;
N f ―为疲劳循环数;
τ ' f —剪切疲劳强度系数。
γ ' f —剪切疲劳塑性系数;可由式 B = ε 2f 估算, ε f 为材料的真实断裂应变;
τ m —平均剪切应力;
b —剪切疲劳强度指数,该系数是考虑到前面所述的局部应力应变法是在低周
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基础上发展来的,而扭转疲劳属于高周疲劳分析,所以
引入了一些必要的修正系数:反映轴系表面状况的表面状态系数
β = β s β c β p ,即表面加工系数、腐蚀系数、表面硬化强化系数;尺寸系数
ε d;微动磨损系数α f,见文献[64]。计算公式为:
lg(σ Rε d β a f ) − lg(σ f − σ m )
b= ,式中 σ R 为疲劳极限。
lg σ −1 − lg(σ f − σ m )

c —剪切疲劳延性指数。
2、修正的 Manson-coffin 公式
此模型假定临界面为经历最大剪应变变幅的平面。由于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
的泊松比不一样,分别为 ν e ,ν p ,所以多轴应变状态下的修正 Manson-coffin 公
式为
5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τ 'f − τ m ⎞
⎟⎟ • ( 2 N f ) + (1 + ν p )γ f • ( 2 N f )
b c
ε eq = (1 + ν e ) ⎜⎜ '
(4-29)
⎝ G ⎠

式中 ε eq = [(ε 3a − ε1a ) 2 + (ε 2 a − ε1a ) 2 + (ε 3a − ε 2 a ) 2 ] / 2


3、Bannantine 公式
σ ′f 2
σ max ∆ε = (2 N ) 2b + σ ′f ε ′f (2 N )b + c (4-32)
G

式中 ∆ε , σ max 为最大正应变变幅平面上的正应变振幅和当前循环中的最大法
向应力。
4、Manson-Halford 模型
该模型引入多轴应力因子 M F ,将用该因子修正过的等效塑性应变范围代入
轴向塑性应变寿命方程,估计出扭转疲劳寿命。
∆ε p
MF ( )eq = C ( N f )c (4-33)
2

⎧ 1
⎪M F = TF ≤ 1
⎨ 2 − TF (4-34)
⎪M = T TF ≥ 1
⎩ F F

σ1 + σ 2 + σ 3 (4-35)
TF =
1
(σ 1 − σ 2 ) 2 + (σ 2 − σ 3 ) 2 + (σ 3 − σ 1 ) 2
2
5、基于剪切形式的预测模型 [67]

∆γ max 2τ ' f
(1 + kε n ) = (2 N f )b + γ 'f (2 N f )c (4-36)
2 G

式中 k 为材料常数, ε n 为最大剪切面上的法向正应变, ∆γ max 为最大剪应变


幅。该模型对 40CrNiMoA 联轴器钢的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有较高的精度。
4.2.8 寿命损耗计算
基于线性累积原理的 miner 法则:
k
ni
Lf = ∑ (4-37)
i =1 N ci

式中 k 为不同幅值应力应变循环的个数; 1/ N ci 为特定总应变或总应力下的一
个完整循环的疲劳寿命损耗率, N ci 就等于疲劳寿命公式中的 N f ; ni 为对应应力应
变特征的循环次数。

4.3 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程序设计及应用

5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3.1 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程序设计
本文用 Delphi 工具编制了疲劳损耗计算程序,流程图为:

局部应力应变分析
扭力矩响应
对最大扭应力
所在截面
雨流法应变时间历 根 据 Manson-coffin
程压缩 公式计算多轴应力
修正下的扭转疲劳
计算扭应力 寿命计算

多轴应力计算

图 4-4 轴系扭转疲劳寿命计算框图

4.3.2 疲劳计算程序的应用
张家口 300MW 汽轮机是东方汽轮机厂生产的,高中压缸一体的俩缸俩排汽汽轮
机,高中压转子所用的钢号是 30Cr1Mo1V,低压转子采用 25Cr2Ni4MoV,联轴器螺
栓为特制螺栓 M48×3,采用常用的 40CrNiMoA 钢。对上节计算出的几种故障下的轴
系最大扭应力所在截面进行寿命损耗计算。首先根据 Morrow 公式和 Neuber 准则求
出该截面处的局部剪切应变;考虑了多轴应力对疲劳极限的影响后,采用修正后的
mason-coffin 损伤公式,获得几种故障情况下的疲劳寿命损耗量。
计算所需的参数:
表 4-2 40CrNiMoA 钢的常温力学性能
σ b / MPa σ 0.2 / MPa ψ /% HB E / MPa
885 738 64.0 278 2.08 × 105

表 4-3 40CrNiMoA 钢的拉压疲劳参数


σ 'f / E b c ε 'f n' k ' / MPa
0.0052 −0.07767 −0.7320 0.8312 0.1031 1073.74

表 4-4 40CrNiMoA 钢的剪切疲劳参数


E / MPa C1 τ 'f / G b1 γ 'f n1' k1' / MPa
2.08 × 105 −0.5839 0.006512 −0.06092 0.4675 0.1032 558.73

由上节响应计算得知,轴系的危险截面位于低发连轴节处,此处的联接螺栓有
12 个,直径为 70mm。寿命损耗情况分析结果见表 4-5。

5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 4-5 疲劳寿命损耗 %
故障类型 HP-IP IP-LP LP-GEN
1200 误同期 0.0000 0.00531 0.51547
三相短路(0.10s 后切除) 0.0000 0.00042 0.25772
三相短路(0.12s 后切除) 0.0000 0.2735 0.3688

甩 100%负荷 0.0000 0.0000 0.00173

相位差为 1200 的误并列对轴系的伤害最严重;三相短路也会对轴系造成一定的


伤害,故障切除时间对轴系寿命影响有差别;如果是单纯甩负荷,对轴系寿命损耗
影响甚微。

4.4 小 结

4.4.1 主要内容
本节详细分析了轴系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的计算方法,编制了寿命评价程序,针
对张家口 7#机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获得了轴系的物性和结构参数,得到了误同
期、三相短路和甩负荷情况下的寿命损耗结果。
4.4.2 有待开展的工作
1、进行汽轮机组启停机及变工况下的热应力计算,分析热应力引起的低周疲劳寿
命损耗。
2、计算机组运行过程中转子所受各种应力合成的等效应力,据此估算转子由此应
力和响应的高温造成的蠕变寿命损耗。
3、以上方法计算的是裂纹萌生寿命,可以用断裂力学的方法计算裂纹扩展寿命,
为确定最佳检修周期提供参考。
4、开展汽轮发电机转子寿命的综合评价。由计算出的扭转疲劳、热疲劳和蠕变寿
命损耗,根据公式 4-38,计算转子的总寿命损耗。
m n'
m
ni m
λ
Lf = ∑ +∑ ' +∑ k
j
(4-38)
i =1 N ci j =1 N cj k =1 λBk

式中 1/ N 'cj 为一个完整的热应力循环下的热疲劳损耗率,1/ λBk 为在一定温度压力


下的蠕变寿命损耗率。
5、 本文建立模型中的系数(比如缺口疲劳减弱系数)获得方法还有待研究,以提
高寿命计算精度。

5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五章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仿真分析

扭振研究的基础是扭振机理的数学模型及其解法,因为确定扭振原因或电网振
荡原因,进一步分析抑制扭振的控制策略,都需要对机电耦联系统进行数值仿真,
再现扭振或电气振荡过程。研究涉及汽轮机轴系、发电机电磁部分、电网络和负荷
模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接口。
电力系统动态过程可以描述为:电力系统在受到扰动(短路故障、设备切除、
负荷变化)后,出现的电磁暂态过程引发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系统潮流和各发
电机输出功率随之变化,导致机组轴系力矩不平衡促使其加速或减速;一般情况下
电网中的各发电机输出功率变化并不相同,因此它们的转速变化各不相同,由此产
生的相对运动导致转子相对角度发生摆动,反过来又影响发电机输出功率的变化。
同时由于机端电压和定子电流的变化引起励磁调节系统的动作;轴系转速的变化引
起调速系统的调节过程和原动机功率的变化;电网各节点电压的变化又会引起负荷
吸收功率的变化。上述各种变化过程以轴系机械运动过程和电网电磁功率变化过程
为主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过程的发展可能诱发严重的系统功率不平衡,导致
系统失稳和设备的损伤。
可见电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一方面它必须时刻保证必要的电能质量
及数量;另一方面它又处于不断的扰动之中,扰动发生的时间、地点、类型、严重
性等均有随机性的特点,扰动发生后的系统动态过程中一旦发生稳定性的问题,系
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失稳,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特别是近期北美和
欧洲几次严重的电网大面积停电,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对大电网全局稳定性的研究热
[45]
潮 。我国电力系统本属于弱联系系统,但目前面临着大区域互联和电力市场改革
的严峻挑战,改革后的电力系统也潜伏着稳定性丧失的危险。引起系统失稳的扰动
既有电气侧的也有发电机组机械侧产生的扰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相互共同作用所
造成的:例如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的低频振荡,以及对发电机组轴系有致命威胁
的次同步振荡。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振荡或电力系统线路及元件故障引起的电力系
统保护动作后的连锁反映会造成整个电网的崩溃。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全面的电力
系统动态分析仿真模型,仔细研究电力系统动态行为的机理与规律,在此基础上提
出监控、预防和控制电力系统稳定性丧失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
另外,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前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厂网分开”变
成了独立发电公司、输配电公司以及可能出现的售电公司,新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
运行成为一个新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遵循电力市场管理规则运行下的电力系统建
立电力市场动态仿真模型,分析发电公司或配电公司违约情况下对电力系统安全稳
定的影响,分析价格波动对发电机组及电网暂态的影响。

5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可以分为俩种,一种是在大扰动下的暂态稳定性分析,此
时由于系统呈现强非线性的特点,因此系统各部分的数学模型需要用非线性微分方
程描述,常用的方法有时域仿真法和李雅普诺夫直接法(或暂态能量函数法);另
一种是研究系统在小扰动下的动态行为的方法,通常称为动态稳定分析法。此时可
将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非线性微分方程在运行工作点处线性化,化为线性微分方程
组,然后用线性系统的理论及相应的分析方法(如特征根分析、扫频分析等)进行
分析。该方法可以计及系统元件和调节系统的动态特性,所以是严格的小干扰稳定
分析。前者可以对系统进行定量的实时仿真研究;后者一般用与定性研究,其结果
常用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分析方法。

5.1 机电暂态分析用发电机组数学模型

5.1.1 发电机电磁过程数学模型――派克方程
对于大型同步发电机,大多采用 6 绕组模型(也称为 1dX2q 模型)进行分析,
即定子有三个绕组(a、b、c 三相),转子 d 轴(纵轴或直轴)有一个励磁绕组 f 和
一个阻尼绕组 D,q 轴(横轴或交轴)上的一个阻尼绕组 Q。park 变换解决了在静
止 abc 坐标下观察同步电机电磁现象时,由于转子的旋转和凸极效应,造成的相应
同步电机方程中存在大量变化参数的问题。同时采用归算到电机自身容量基值下的
标么值来代替有名值进行同步电机分析,克服了用有名值计算固有的俩个缺点:1、
不同容量的电机的同一参数用有名值表示时数值相差大。2、发电机定子电量与转
子电量用有名值表示时差别很大。本文采用基于 Xad 基值系统的 dq0 坐标下的发电机
标么值方程,计及励磁系统动态作用,采用同步发电机五阶模型。
a.电压方程:
⎡udq 0 ⎤ ⎡ψ dq 0 ⎤ ⎡ Sdq 0 ⎤ ⎛ rdq 0 ⎞ ⎡ −idq 0 ⎤
⎢ ⎥ = p⎢ ⎥+⎢ ⎥+⎜ ⎟⎢ ⎥ (5-1)
⎣⎢u fDQ ⎦⎥ ⎢⎣ψ fDQ ⎦⎥ ⎣0 ⎦ ⎝ rfDQ ⎠ ⎣⎢i fDQ ⎦⎥

⎡ −ωψ q ⎤
⎢ ⎥ d
式中 S dq 0 = ⎢ωψ d ⎥ , p = 是对时间的标么值求导,
⎢0 ⎥
ω B dt
⎣ ⎦
ω B = 2π f B ≈ 314.16rad / s 为电角速度基值。上式右边第一项通常称为变压器电动
势,是电磁感应效应引起的绕组电压;第二项称为速度电动势,此项物理意义是反
映了由于转子运动,使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而引起的电动势,它在定子、转子间的
能量交换中起主导作用,当转子静止时或在 abc 坐标下观察时,此项为零。第三项
是欧姆电压项,反映了相应绕组的电阻压降。
b.磁链方程

5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Xd 0 0 X ad X ad 0 ⎤ ⎡ −id ⎤
⎢ 0 X 0 0 0 X ⎥ ⎢ −i ⎥
⎢ q aq ⎥⎢ q⎥
⎡ψ dq 0 ⎤ ⎢ 0 0 X0 0 0 0 ⎥ ⎢ −i0 ⎥
⎢ ⎥ = ⎢ ⎥⎢ ⎥ (5-2)
⎢⎣ψ fDQ ⎥⎦ ⎢ X ad 0 0 X f L fD 0 ⎥ ⎢i f ⎥
⎢ X ad 0 0 L fD X D 0 ⎥ ⎢iD ⎥
⎢ ⎥⎢ ⎥
⎣⎢ 0 X aq 0 0 0 X Q ⎦ ⎥ ⎢⎣iQ ⎥⎦

c.电磁力矩方程
M e = ψ d iq −ψ q id = (− xd id + xad I f + xad I D )iq − (− xq iq + xad I Q )id (5-3)
其中 X d , X q , X ad 为电机实用参数,由厂家提供。
⎡id ⎤ ⎡ia ⎤
⎢ ⎥
以上各式中 ⎢iq ⎥ = [ p ] ⎢⎢ib ⎥⎥ (5-4)
⎢i ⎥ ⎢⎣ic ⎥⎦
⎣0⎦
⎡2 2 2π 2 2π ⎤
⎢ 3 cos γ 3
cos(γ − )
3 3
cos(γ + ) ⎥
3
⎢ ⎥
2 2 2π 2 2π ⎥
式中 [ p ] = ⎢ − sin γ − sin(γ − ) − sin(γ + ) (5-5)
⎢ 3 3 3 3 3 ⎥
⎢ ⎥
⎢ 1/ 3 1/ 3 1/ 3 ⎥
⎢⎣ ⎥⎦

设 δ 为发电机转子的扭转角度,如果是 P 极电机,对应的电角度会变化 Pδ 。式
5-5 中的 γ 可用下式求出:
t
γ = ∫ ω s dt + γ 0 + Pδ (5-6)
0

因为 γ 0 为初始角,根据下式可求出初始角 γ 0 为:
I m ( xq cos ϕ − Ra sin ϕ )
tgγ 0 = (5-7)
U m + I m ( Ra cos ϕ + xq sin ϕ )

式中:Im-相电流幅值;
Um-相电压幅值;
Ra-定子绕组内电阻;
Φ-功率因数角。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电磁力矩的计算模型成立的前提是:忽略定子绕组暂态并
假定无零轴分量( pψ d = pψ q = pψ 0 = 0 ),假定转子转速变化不大( ω ≈ ω s , ω s 为稳
态转速)。
5.1.2 励磁调节系统模型
用于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系统具有多种形式,励磁系统向发电机提供励磁功率,
起着调节电压、保持发电机端电压或枢纽点电压恒定的作用,并客控制并列运行发

5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电机的无功功率分配。随着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如可控硅调节器、大规模集
成电路及微机技术的应用,),使快速响应、高放大倍数的励磁系统得以实现,极大
的提高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例如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可以增强系统的电气
阻尼。随着各种线性、非线性及智能化控制策略等现代控制理论在励磁调节系统中
的应用,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必将获得极大的改善。
本文以一种典型的可控硅励磁调节器的励磁系统为例,介绍励磁系统的结构、
传递函数框图、相应的基本方程及其状态空间模型。

图 5-1 励磁调节系统原理图

图 5-2 励磁调节系统简化的传递函数框图

如果忽略测量环节的时间常数和电压调节器的超前滞后环节,则励磁系统的基
本方程式为:
⎧ dV1 dE f
T
⎪ dt
F = K F − V1
⎪ dt
⎪ dV2
⎨TA = K A (U ref − U t − U F − U S ) − V2 (5-8)
⎪ dt
⎪ dE f
⎪TL = U T 0 −V2 − E f
⎩ dt

由该方程可得到差分方程。
式中 TA , K A , TF , K F , TL 为励磁系统参数,U ref , U t ,U F ,U S , E f ,U T 0 ,V1 ,V2 分别为参考电
压、机端电压、反馈电压、电力系统稳定器输出、发电机励磁电压、励磁饱和作用
环节及中间输出参数。

5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1.3 调速系统及汽轮机转矩模型
从调速器动作到轴系感受到这一变化通常需要 200ms 左右 [9],分析短时间的电
力系统瞬态扰动时,调速系统及汽轮机转矩相当稳定,可不考虑其影响;对较长的
轴系扭振暂态过程,就不能把施加在轴系上的驱动转矩看作定值,调速系统的作用
直接关系到作用在轴系上的输入机械转矩的大小和变化特性。研究表明,汽轮发电
机组轴系在电气扰动激励下,所受的机械扭矩将发生大的波动,最大扭矩和相应的
轴系疲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调速系统的运行方式。因此,在仿真过程中计及调速
系统及汽轮机转矩的作用是必要的。汽轮机调速系统与发电机励磁调节系统相同,
模型的确定取决于具体控制系统的结构。
图 5.3 所示为调速器的简化传递函数框图

图 5-3 汽轮机调速器简化的传递函数框图

式中 σ , µ 分别为错油门和油动机滑阀位移。
下面是再热式单轴汽轮机调速系统及转矩的状态方程,其中 TCH , TRH , TCO 分别表
示从锅炉到高压缸入口处管道引起的延时、再热器引起的延时及中压缸至低压缸间
管 道 引 起 的 延 时 时 间 常 数 , 一 般 的 TCH = 0.1 ~ 0.4s, TRH = 4 ~ 11s, TCO = 0.3 ~ 0.5s 。
FHP , FIP , FLP1 , FLP 2 分别为高压、中压、低压 1、低压 2 转子输出转矩的比例系数,
FHP + FIP + FLP1 + FLP 2 = 1 , 一 般 的 FHP : FIP : ( FLP1 + FLP 2 ) = 0.3 : 0.4 : 0.3 。
M HP , M IP , M LP1 , M LP 2 分别代表高压、中压、低压 1、低压 2 转子输出的机械驱动转
矩。状态方程为:

⎡ ⋅ ⎤
⎢ σ ⎥ ⎡ −1 T 0 0 0 0 ⎤⎡ σ ⎤
⎢ ⋅ ⎥ ⎢ SR

⎢ µ ⎥ 1 TSM −1 TSM 0 0 0 ⎥⎥ ⎢⎢ µ ⎥⎥
⎢ ⋅ ⎥ ⎢⎢
⎢ M HP ⎥ = ⎢ 0 FHP TCH −1 TCH 0 0 ⎥ ⎢ M HP ⎥ +
⎢ ⋅ ⎥ ⎢ 0 ⎥⎢ ⎥
0 FIP ( FHPTRH ) −1 TRH 0 ⎥ ⎢ M IP ⎥
⎢ M IP ⎥ ⎢
⎢ ⋅ ⎥ ⎣ 0 0 0 FLP1 ( FIPTCO ) −1 TCO ⎥⎦ ⎢⎣ M LP1 ⎥⎦
⎢⎣ M LP1 ⎥⎦

5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K g TSR − K g TSR ⎤
⎢ 0 0 ⎥
⎢ ⎥ ⎡ω ⎤
⎢ 0 0 ⎥⎢ g ⎥ (5-9)
⎢ ⎥⎣ ω ⎦
⎢ 0 0 ⎥
⎢⎣ 0 0 ⎥⎦

FLP 2
另外 M LP 2 = M LP1 。
FLP1

5.2 机电暂态分析用电网模型

电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的研究包括几个部分:电力网络模型、故障以及开关模型
以及机网间接口算法等。
5.2.1 输电线模型
输电线路模型可分为行波模型和等值的集中参数元件模型俩大类。行波模型用
于精确描写输电线路电磁暂态过程,本文介绍的集中参数模型中的“多 π 节”线
路模型。由于发电机模型计及定子暂态,采用派克方程描写,而且故障情况下的冲
击电流和冲击力矩的分析需要考虑线路上的非周分量和高周分量,所以网络元件模
型也必须计及暂态电量,采用电磁暂态模型与之接口,而不能采用只计及工频电量
的准稳态模型。描述输电线路暂态模型的坐标有 abc 相坐标、dq 旋转坐标和 xy 同
步旋转坐标,abc 坐标面向物理元件,容易理解,但由于线路各相电量的相互耦合,
计算工作量大,一般仅在参数不对称时使用;dq 坐标易于与发电机接口计算,在分
析单机无穷大系统时优先使用,但在多机系统中由于各机组的 d 轴转速 ω 各不相
同,对应的 dq 坐标也不相同,有些不便;xy 同步坐标则可以克服以上不足,在本
文中得到应用,方法是,先在 abc 坐标下建立直观的模型,再通过 Clarke 变换得
到 xy 坐标下的模型。输电线路的 π 节单元等值电路如图 5-4:

图 5-4 输电线路 π 节单元等值电路图

各电量瞬时值之间的关系为:

6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u& L = [rs + ( p + j ) X ]i&L


⎨C (5-10)
⎪⎩i& = ( p + j )Cu&
C

d
式中 u& L = u x + ju y , i&L = ix + ji y , p = 为时间导数算子,j 反映了 x、y 轴矢量的
dt
合成关系, rs 为线路电阻, X = X s − X m 为工频下线路正序阻抗标么值, X s , X m 为线

路自电抗和互电抗的标么值。
阻抗支路独立的零轴分量方程为:
u0 L = (rs + pX 0 )i0L (5-11)
式中 X 0 = X s + 2 X m 为工频下线路零序电抗标么值。
电容支路的零轴分量方程为:
i&0C = pC0u0C (5-12)
式中 C0 = Cg 为线路零序电容标么值。
说明:1、数值计算时可将上式的实部和虚部分开,化为代数方程进行计算。
2、实测的 abc 坐标下的瞬时值电量可以经过 Clarke 变换得到 xy 坐标下的
电量。即:
⎡2 / 3 −1/ 3 −1/ 3 ⎤
⎢ ⎥
y xy = [C ] yabc =⎢ 0 3 / 3 − 3 / 3⎥ yabc (5-13)
⎢ 1/ 3 1/ 3 1/ 3 ⎥⎦

式中 C 矩阵即为 Clarke 变换矩阵。
5.2.2 变压器模型
大型同步发电机的升压变压器一般为 Y0/△-11 接线。为简化模型便于分析,本
文忽略变压器的励磁支路,并将变压器看作由一个理想变压器和归算至高压侧的三
相 LT-RT 支路以及接地 L0-R0 支路三部分组成,如图 5.5 所示。

图 5-5 变压器等值电路图

设变压器边比为 K,则理想变压器俩侧的线电流、相电压之间关系分别为:
6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a ⎤ ⎡ 1 −1 0 ⎤ ⎡iaY ⎤
⎢i ⎥ = k ⎢ 0 1 −1⎥ ⎢i ⎥ (5-14)
⎢b ⎥ 3⎢ ⎥ ⎢ bY ⎥
⎣⎢ic ⎦⎥ ⎢⎣ −1 0 1 ⎥⎦ ⎣⎢icY ⎦⎥

⎡uaY − u N ⎤ ⎡ 1 0 −1⎤ ⎡ua ⎤


⎢ u − u ⎥ = k ⎢ −1 1 0 ⎥ ⎢ u ⎥ (5-15)
⎢ bY N⎥
3⎢ ⎥⎢ b ⎥
⎢⎣ucY − u N ⎥⎦ ⎢⎣ 0 −1 1 ⎥⎦ ⎢⎣uc ⎥⎦
接地 L0-R0 支路方程为
u N = − R0 (iaY + ibY + icY ) − L0 (iaY + ibY + icY ) (5-16)

三相 LT-RT 支路方程为
⎡uaH − uaY ⎤ ⎡ RT ⎤ ⎡iaY ⎤ ⎡ LT ⎤ ⎡iaY ⎤
⎢u − u ⎥ = ⎢ RT ⎥ ⎢i ⎥ + ⎢ LT ⎥ ⎢i ⎥ (5-17)
⎢ bH bY ⎥ ⎢ ⎥ ⎢ bY ⎥ ⎢ ⎥ ⎢ bY ⎥
⎢⎣ucH − ucY ⎥⎦ ⎢⎣ RT ⎥⎦ ⎢⎣icY ⎥⎦ ⎢⎣ LT ⎥⎦ ⎢⎣icY ⎥⎦
将式变换至α-β-0 坐标系统,作适当处理得
⎡ 3 1 ⎤
⎡iα Y ⎤ 1 ⎢ 2 ⎥
2 ⎥ ⎡iα ⎤
⎢i ⎥ = ⎢ ⎢ ⎥ (5-18)
⎣ βY ⎦ k ⎢ 1 3 ⎥ ⎣iβ ⎦
⎢− ⎥
⎣ 2 2 ⎦

⎡ 3 1⎤
− ⎥ u
⎡uα ⎤ 1 ⎢ 2 2 ⎥ ⎡ αY ⎤
⎢u ⎥ = ⎢ ⎢ ⎥ (5-19)
⎣ β ⎦ k⎢ 1 3 ⎥ ⎣u β Y ⎦
⎢ ⎥
⎣ 2 2 ⎦

i0 = 0, u0 = 0, u0Y = −3R0i0Y − 3L0i0Y (5-20)

⎡uα Y − uα H ⎤ ⎡ RT ⎤ ⎡iαY ⎤ ⎡ LT ⎤ ⎡iα Y ⎤


⎢ ⎥ ⎢ ⎥⎢ ⎥ ⎢ ⎥⎢ ⎥
⎢u β Y − u β H ⎥ = ⎢ RT ⎥ ⎢iβ Y ⎥ + ⎢ LT ⎥ ⎢iβ Y ⎥ (5-21)
⎢u − u ⎥ ⎢⎣ RT ⎥⎦ ⎢⎣i0Y ⎥⎦ ⎢⎣ LT ⎥⎦ ⎢⎣i0Y ⎥⎦
⎣ 0Y 0H ⎦

式 5-18、19、20、21 构成了变压器α-β-0 坐标系统表示得数学模型。


5.2.3 电容及电抗器等集中参数模型
输电网络中的串(并)联电容器和并联电抗器通常可看作是线性的集中参数元
件。三相对称时,其等值电路以 a-b-c 坐标表示,与 x-y-0 坐标表示在形式上完全
一致,如图:

6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6 串联电容器 xy0 等值电路 图 5-7 并联电抗器 xy0 等值电路

以 x-y-0 坐标表示时,串联电容器的等值电路方程为
Cxy 0 (u xy 0 j − u xy 0 k ) = ixy 0 + Cxy 0 Rxy 0ixy 0 (5-22)
式中 u xy 0 j = [u xj , u yj , u0 j ] , u xy 0 k = [u xk , u yk , u0 k ] , ixy 0 = [ix , i y , i0 ]
T T T

Cxy 0 = diag[C , C , C ] , Rxy 0 = diag[ R, R, R] ,C 和 R 分别为电容器电容和电阻。


X-y-0 坐标下的并联电抗器电路方程为:
u xy 0 = Lxy 0ixy 0 k + Rxy 0ixy 0 (5-23)
式中 u xy 0 = [u x , u y , u0 ] , ixy 0 = [ix , i y , i0 ] , Lxy 0 = diag[ L, L, L] , Rxy 0 = diag[ R, R, R] ,L
T T

和 R 分别为电抗器电感和电阻。
5.2.4 负荷动态模型
电网侧发生引发机组扭振的故障时,一定会出现系统电压和频率的快速变化,
此时应考虑负荷的动态特性,并用微分方程描写,称为负荷动态模型。由于电力系
统的动态负荷主要成分是感应电动机,因此通常就用感应电动机模型作为负荷动态
模型。负荷的等值感应电动机参数可采用经验参数,也可进行实测得到,或进行参
数辨识获得。以α-β-0 坐标表示得异步电动机模型具有如下形式
⎡ . ⎤
i
⎡ xs 0 xm 0 0 ⎤ ⎢ α s ⎥ ⎡ − Rs 0 0 0 0 ⎤ ⎡iα s ⎤ ⎡1 0 0⎤
⎢ . ⎥ ⎢
⎢0 xs 0 xm 0 ⎥⎥ ⎢iβ s ⎥ ⎢ 0 − Rs 0 0 0 ⎥⎥ ⎢iβ s ⎥ ⎢0 1 0 ⎥⎥ ⎡uα s ⎤
⎢ ⎢ ⎥ ⎢ ⎢ ⎥
⎢ xm 0 xr 0 0 ⎥⎢ . ⎥ = ⎢ 0 −ω xm − Rr −ω xr 0 ⎥ ⎢iα r ⎥ + ⎢0 0 0 ⎥ ⎢u β s ⎥
⎢ ⎥ ⎢iα r ⎥ ⎢ ⎥⎢ ⎥ ⎢ ⎥
⎢0 xm 0 xr 0 ⎥ ⎢ . ⎥ ⎢ ω xm 0 ω xr − Rr 0 ⎥ ⎢iβ r ⎥ ⎢0 0 0 ⎥ ⎢⎣α k ⎥⎦
⎢⎣ 0 0 0 0 TJM ⎥⎦ ⎢iβ r ⎥ ⎢⎣ − xmiβ r xmiβ r 0 0 am ⎥⎦ ⎢⎣ ω ⎥⎦ ⎢⎣0 0 −1⎥⎦
⎢ ⎥
⎣ ω& ⎦
(5-24)
式中 α m = − k (1 − α )ω β −1
;下标 s 表示定子量,r 表示转子量;k 为负载率;α为
负载中与转速无关部分所占比例;β为与负载特性有关的指数。
5.2.5 故障/操作模型
1、短路故障
输电网络中不论发生何种形式的短路故障,均可由图 5-8 所示等值电路表示。

6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 a-b-c 坐标表示时的电压、电流关系为
s
Rabc iabc = uabc (5-25)

⎡ Ra + Rg Rg Rg ⎤
⎢ ⎥
式中 iabc = [ ia , ib , ic ] , uabc = [u a , ub , uc ] , Rabc
T T s
= ⎢ Rg Rb + Rg Rg ⎥
⎢ Rg Rg Rc + Rg ⎥⎦

将上式变换至α-β-0 坐标系统可得
Rxys 0ixy 0 = u xy 0 (5-26)

式中 Rxys 0 = CRabc
s
C −1 ,这里的 C 为 Clarke 变换矩阵。

图 5-8 短路故障等值电路图 图 5-9 断线或操作等值电路图


2、断线和开关操作
各种类型断线或开关操作可由图 5-9 所示等值电路描述。以 a-b-c 坐标表示时
的电压、电流关系为:
c
Rabc iabc = uabcm − uabck (5-27)

式中 iabc = [ ia , ib , ic ] , uabcm = [u am , ubm , ucm ] ,


T T

uabck = [u ak , ubk , uck ] , Rabc = diag { Ra , Rb , Rc } 。


T c T

将上式变换至α-β-0 坐标系统可得
Rxyc 0ixy 0 = u xy 0 m − u xy 0 k (5-28)

式中 Rxys 0 = CRabc
s
C −1 ,这里的 C 为 Clarke 变换矩阵。

至此,电力网络中各主要元件的模型已全部建立。

6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3 发电机-电网接口模型

机网接口模型的选择比较关键,它决定了机网联解过程的复杂程度,也是形成
数值仿真累积误差的重要因素。目前,用于仿真发电机与电网相互作用过程的机网
接口方法主要有四种:等值电阻法、补偿法、等值电导法和改进等值电阻法 [17]。补
偿法是基于线性网络叠加原理的一种方法,其求解过程复杂,没有考虑发电机与变
压器的具体连接方式,对发电机零轴电量的处理不清;等值电阻法是 EMTP 首先采
用的方法 [18],它可运用于计算中需对发电机定子电流预报;等值电导法把发电机通
过变压器原、副边电量关系式等值到电网端口,相当于电网增加了一个电流源到变
压器高压边的过程中,采用了 x-y 坐标系统作为中间过渡,增加了复杂性;改进
等值电阻法是在等值电阻法的基础上,从发电机与变压器的基本关系式出发导出的
一种新方法,它简化了机网联解过程。
由于发电机模型采用 dq0 坐标描述,而电网模型方程采用 xy0 坐标表示,这俩
类模型除了在不同的坐标系统描述外,它们之间还存在变压器的移相作用,为了使
发电机方程与电网方程能够联立求解,必须经过机-网接口模型,实现 dq0 和 xy0
坐标的变换以及反映 Y0/Δ-11 型理想变压器的移相作用。
对 Y0/Δ-11 型理想变压器,Δ侧不存在零序分量。因此,同步发电机模型与
电力网络模型的零序分量相互解耦,仅有 d,q 分量与 x,y 分量之间存在耦合。
dq 和 xy 坐标关系为
⎡ f x ⎤ ⎡ cos γ − sin γ ⎤ ⎡ f d ⎤
⎢f ⎥=⎢ ⎢ ⎥ (5-29)
⎣ y ⎦ ⎣ sin γ cos γ ⎥⎦ ⎣ f q ⎦
式中,γ为 d 轴与 x 坐标(或 a 相绕组)间的夹角。
⎡ π π ⎤
cos(γ − ) − sin(γ − ) ⎥ i
⎡ixY ⎤ ⎢ 6 6 ⎡ d⎤
⎢i ⎥ = ⎢ ⎥⎢ ⎥ (5-30)
⎣ yY ⎦ ⎢ sin(γ − π ) cos(γ − π ) ⎥ ⎣iq ⎦
⎣⎢ 6 6 ⎦⎥

⎡ π π ⎤
⎢ cos(γ − ) − sin(γ − )
⎡ ud ⎤ 6 6 ⎥ ⎡u xY ⎤
⎢u ⎥ = ⎢ ⎥⎢ ⎥ (5-31)
⎣ q ⎦ ⎢ sin(γ − π ) cos(γ − π ) ⎥ ⎣u yY ⎦
⎢⎣ 6 6 ⎥⎦

式 5-30、31 反映了同步发电机模型与电力网络模型的关联作用,即机-网接口
数学模型。坐标变换要用到的角度γ是时间的函数,在仿真计算中,电力系统变量
尚未求得之前,γ属于未知量,计算中可以采用预测-校正方法解决 [27]。

6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4 电力市场因素对系统动态的影响

电力市场成员的运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电力市场的每个成员都独
立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运作,电力市场依靠电价与
供求数量等信号来协调市场各个成员的运动,推动电力系统向着社会效益最优的方
向运动,实现电力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最终实现电力市场的社会效益最优。
由此可见电力市场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而电力市场动态分析就是研究电力市
场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过渡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即通过分析电力市场各成员的
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来研究电力市场的运动规律 [41]。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公司在确保系统安全的条件下,以购买者购电总费用最
小为目标,确定各时段的交易计划。一个成熟的电力市场,供(发电量)需(负荷)
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电价的波动;各发电公司和配电公司作
为电力市场的参与者会根据自身发电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实时调整自己的竞价
策略,这样又会反过来影响电网公司的购、售电计划,相应的会改变以前的线路潮
流、联络线潮流和机组的爬坡速度等约束条件 [55],而这又直接影响电网的动态响应
过程。特别是在发电公司、配电公司违约或价格大幅波动等突发事件下,以及各种
不相关小概率事件叠加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健全的约束机制,会诱发大的机电暂态
响应,表现为电压、频率的波动和电网潮流的改变。因此有必要研究电力市场环境
下的机电暂态对机组轴系及电网安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的
制定提供参考。

5.5 机网协调下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仿真程序及计算方法

针对机网耦合下的电力系统仿真,国内多家单位做了很多研究,发展了不少数
值仿真程序,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 BPA1975 年扩展后的电磁暂态程序 EMTP 和西
德 KWU1972 年改编的机网程序 NETOMAC。美国西屋公司在轴系抗扭振设计、计算及
测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已进行多次现场实测;该公司的 N.H.PH0975 汽轮发电机
组轴系扭振及动力响应计算程序已趋成熟。日本三菱公司从精密模型入手,开发了
MH1-Precise Mark1、Mark2 轴系扭振设计、计算方法,并于 1977 年进行了首次在
[20]
线监测 。这些仿真程序算法程序流程见图 5-10。电力部电科院等单位应用引进的
EMTP 修改版本对某些国产机组轴系受力问题作过分析。上海成套所曾引进美国西屋
公司的程序用于计算国产机组轴系的扭振频率、振型,以及在给定发电机短路激振
力矩函数方程时转子的动力响应,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印证。

6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5-10 机电耦合下的轴系扭振仿真程序流程图

6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6 展望

机网协调下的系统仿真模型及算法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数字电力系统
(Digital Power System)” [60] 。数字电力系统的定义为:它是针对某一实际运行
电力系统的各方面(如:物理结构、物理特性、技术性能、经济管理、环保指标、
人员状况、科教活动等),通过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软硬件设计,对该系统形象化地、
实时地描述与再现。数字电力系统有助于实现电力系统的科学化管理和决策、系统
状态实时评估与改善系统安全稳定性,制定和实行经济运行策略,对电力系统实施
紧急控制和反事故控制等。
5.6.1 时域仿真法的进一步发展
时域仿真法的优点是:1、直观、信息丰富、可获得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可适应各种元件模型(如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SVC,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HVDC 等新
技术)和保护控制装置模型,可适应各种元件非线性及离散操作,满足同时仿真几
百台机、几千条线路、几千条母线的大规模电力系统的要求。3、可采用数值稳定
性好,并有良好工程计算精度的计算方法(如隐式梯形法,后退欧拉法和 riccati
传递矩阵法等)。4、可采用节点编号优化、稀疏矩阵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先进的
计算数学的方法,以节省内存和机时。5、可作为各种物理问题及其控制对策的时
域分析和校验手段,结合柔性 SCADA 系统的建立和 EMS 系统功能的完善和扩充,可
以为电力系统调度人员提供对弈式的安全预演仿真 [38],对慢过程实施实时决策和控
制,对快过程实施在线决策,实时控制;而且还可实现事故仿真再现,以及在仿真
系统中进行事故扩大研究。
当然时域仿真法也有缺点,所以今后需要对仿真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主要研
究动向及新进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暂态稳定程序中加入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和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
由于 SVC 和 HVDC 系统中的电力电子器件的通断造成很强的非线性,近似采用平
均值模型有一定误差,特别是难以正确计及 HVDC 发生故障对系统暂态稳定的影
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建立直流系统的电磁暂态模型及其与交流网络准稳
态模型的接口。
2、 探讨新的快速进行时域暂态稳定分析的方法(如高阶泰勒级数法)。
3、 研究并行计算技术在时域仿真中的应用,加快计算速度,力求达到暂态稳定分
析的实时仿真。
4、 进行模型参数的实际系统测定,以便用可信的参数分析,得到更加准确可信的
结果。并将计算得到的暂态过程同实际系统的录波比较,研究模型及参数的正确
性。北美 8.14 大停电过后,用现有的仿真模型和系统参数根本无法仿真再现系

6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统失稳的全部历程,这也促使人们对仿真理论的深入研究。
5、 研究实时仿真结果与性能良好的数据库接口的问题,便于数据管理、修改、打
印、存储及系统扩展,并有良好的人机对话和输出作图、制表等功能。
6、 研究利用暂态稳定分析的结果,结合同步相量测量装置 PMU(phase measurement
unit)获得的系统同步信息,用李雅普诺夫函数直接法给出系统的暂态稳定度、
稳定极限等。
7、 在暂态稳定中考虑概率因素(如各种故障发生地点、类型、严重度、切除时间
等的概率),结合概率分析的相关方法(如蒙特卡洛法等),分析相应的考虑概率
因素的系统暂态稳定性。
8、 将人工智能及专家系统引入暂态稳定分析,实现自动地对系统进行全面地暂态
稳定分析,并给出全系统暂态分析报告,减少调度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5.6.2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机电暂态研究展望
1、考虑概率因素(如电力市场各种不正常交易事件的类型、地点、严重度、发生
和持续时间等),结合概率分析的相关方法(如蒙特卡洛法等),分析相应的考虑
概率因素的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系统机电暂态稳定性。
3、 研究发电侧和配电侧的市场参与者的竞价策略,建立全面的电力市场交易运行
仿真模型,研究其动态过程中的电力市场稳定性和机电暂态过程稳定性的相互影
响规律。

5.7 小 结

汽轮发电机组扭振现象的发生不是孤立的轴系问题,而是机-电-网相互作用
的结果。本节仔细研究了轴系扭振所涉及的机、电、网三大部分所有的元件模型。
根据目前电力市场化运行环境,考虑了市场动态对机电系统的影响。展望了机网耦
合下电力系统仿真研究的趋势。
本文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再现系统的各种运动过程,其主要用途为:①给电力
系统设计规划提供依据。②为电力系统运行人员提供故障情况下的操作指导,避免
系统失稳;③详细分析系统动态对其中特定元件的影响,特别是在某些元件参数不
便测量时,可以通过仿真得到。

6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六章 结 论

6.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本文系统研究了汽轮发电机组轴系的扭振问题,从机网协调的角度对扭振故障
原因识别、轴系扭振响应、轴系疲劳寿命损耗计算、机电系统仿真模型四个问题做
了详细的研究。针对张家口发电厂 7#机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应用建立的模型和
算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证明本文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归纳如
下:
1、详细分析了引起扭振的几种电气侧故障的判别方法。给出了扭振故障数据采集
的方案,即所需数据的个数和种类、信号调理方法以及系统的硬件构成;介绍了故障特
征量的获取,即故障数据抗干扰处理、序分量计算、有效值和距离阻抗计算的方法;在
此基础上分析了发电厂主变高压侧出口以外线路短路故障、电力系统振荡、发电机组误
同期、失磁异步运行、机组甩负荷五种故障的判别方法,给出了判据公式和计算方法。
仿真结果表明判据是正确的。
2、基于俩种不同的轴系力学模型,分别建立了轴系扭振模型;给出了故障电磁
力矩和蒸汽力矩的详细计算公式。针对张家口发电厂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采用基
于多段质量模型的增量传递矩阵法计算了它的固有特性,以及三相短路、1200 误并
列、机组甩负荷三种故障情况下的扭振响应。表明低发联轴节处受到的扭应力最大,
是影响轴系寿命的关键部位。
3、详细分析了轴系扭振疲劳寿命损耗的计算方法,编制了寿命评价程序;针对
张家口 7#机 300MW 汽轮发电机组,获得了轴系的物性和结构参数,得到了误同期、
三相短路和甩负荷情况下的寿命损耗结果。表明相位差为 1200 的误并列对轴系的伤
害最严重;三相短路也会对轴系造成一定的伤害,不同的故障切除时间对轴系寿命
影响有差别;如果是单纯甩负荷,对轴系寿命损耗影响甚微。
4、建立了详细的轴系扭振机电仿真模型,考虑了电力市场影响。模型涉及机、
电、网三大部分的所有模型,具体包括机组调节控制系统模型、轴系模型、发电机
电磁暂态模型、变压器电磁暂态模型、电网元件、负荷、故障操作以及机网接口模
型等。阐述了在当前电力市场化运行的大环境下,市场的动态行为对电力系统稳定
性的影响。

6.2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7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证明,对轴系影响最大截面是低发联轴节部位,所以如果现场允许,可以
在该部位加装应变片,这样就不必对轴系仿真,直接得到故障情况下轴系扭振响应
的幅值、频谱等信息。
为了应用快关汽门等主动抑制措施减弱扭振对轴系的损伤,提高故障情况下轴
系和系统的稳定性,则需要快速监测或计算出危险截面处的扭振相位、发电机功角
的摆开角度,以及快关汽门引起的蒸汽力矩变化对减小危险截面处扭转振幅的贡
献。由于目前的响应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的速度还达不到要求,所以可以考虑在危
险截面(低发联轴节处)加装测速齿轮或激光测速装置,直接获得危险截面的扭振
相位、频率、幅值信息,提高快控的效率。
防止机组轴系发生破坏性扭振的另一种方法是对机组出口断路器实施智能操
作,该法对于避免由于单相或三相自动重合闸引起的扭振最有效。目前对高压断路
器实行智能操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设计出了电气故障硬件监测电路,在故
障后很短时间内即可感知到系统故障的发生,然后启动高速、高精度数据采集程序,
实时监测故障电流相位;结合断路器实际动作时间常数,提前发出合闸或分闸命令,
既可以减小短路电流对断路器灭弧触头的冲击,又能减小操作对电网和机组轴系的
冲击,提高系统稳定性。
汽轮机组扭振是一个复杂的机电系统耦合非线性动力学问题,也是大机组发展
过程中和大电网区域互联及电力市场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所做
的工作只是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还有许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作
者认为,本课题的圆满完成,还需就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开发功能齐全的监测设备,开展机组运行数据的全面录波工作,翔实记录
机组运行数据,检验现有的模型算法的正确性和精确度,发现诱发扭振和电网不稳
定的潜在因素。
2、深化时域仿真法暂态稳定分析方法的研究,完善 EMS 功能,促进电力系统
调度自动化的发展,提高大电网互联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3、完善弯扭耦合振动的数学模型,建立更接近实际的弯扭耦合振动微分方程,
结合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详细研究各种典型故障在弯扭耦合情况下的振动特征,
为诊断相应的故障(如转子裂纹、摩碰、不对中等)提供可靠的故障特征量。
4、在电力市场改革的国家宏观发展环境下,建立电力市场仿真环境,与发电
机组轴系扭振模型及电力系统动态响应模型结合,研究新环境下的电力系统安全稳
定性,尽力满足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指导电力产业投资决策,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

7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本论文是在导师顾煜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三年的求学过程中,顾老
师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都给予了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导
师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严谨的工作作风、高瞻远瞩的学术思想,是学生永远
的典范。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文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何成兵博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何青教授,付忠广教授对学生的指导。
感谢故障诊断实验室的肖官和、薛淑香、李哓波、李鹏飞等同学的热情帮助和
支持。四方公司张光谱工程师提供了电气故障数据,张家口发电厂热工专工李涛和
继保专工张秀萍为本文提供了所需的机组图纸、数据等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7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温广瑞.柔性转子的扭振监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交通大学,2001
[2]倪以信.动态电力系统的理论及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李士勇.基于非线性科学的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智能控制.计算机自动测量
和控制,2000,8(5)
[4]郝志勇,张俊红,付鲁华,丁华利.300MW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机电耦合冲击响应的
模拟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1,37(9):105-109
[5]张益,黄家裕,周群.QFSN600MW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对电网大扰动和机组滑极承受能力
的研究.电网技术,1998,22(5):14-17
[6]傅卫平,徐健学,张新华.应用非线性模态方法分析机电耦合次同步扭振系统的 Hopf 分
岔.中国电机工程学报,1997,17
[7]IravaniM.R,Semlyen.A.HopfBifurcationinTorsionalDynamics,IEEETransactionso
nPowerSystems,1992,7
[8]傅卫平,徐健学,张新华,蒋耀林.非线性模态构造方法与机电耦合系统 Hopf 分岔.
应用力学学报,1997,14(4):7-14
[9]鲍文,王西田,于达仁等.轴系扭振研究综述.汽轮机技术,1998,40(4)
[10]黄树红,刘峻华,高伟,晏水平.蒸汽轴向流动对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响应的影响.
动力工程,2000,20(4)
[11]晏水平,黄树红.汽轮发电机组转子温度分布对其扭转振动的影响.中国电机工程学
报,2000,20(11)
[12]索沂生,段远源,陈佐一.轴系扭振条件下叶栅振荡流场研究和非定常气动力的确定.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 第 4 期第 76~78 页
[13]王义,宋天相,李渤仲.单位气缸阻尼系数问题的研究(二)-阻尼系数变化的实验
分析.内燃机学报,1996,14(3)
[14]于达仁,鲍文,徐基豫.防止主汽压力脉动激发转子不稳定扭振的措施.动力工程,
1995,15(4)
[15]段献忠,戴芳文,何仰赞,王凌,张榕林,王大光.大型汽轮发电机组高周保护控制
规律研究.电网技术,1997,21(10)
[16]杨昆,任福春,戴克键.大型机组轴系快控过程的暂态扭振响应分析.中国电机工程
学报,1995,15(1)
[17]李开文.电力网络操作时刻对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影响的研究:[硕士学位论
文].西安交通大学,2000
[18]B.O.Al-Bedoor.Reduced-order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of Coupled

7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haft-Torsional and Blade-Bending Vibrations in Rotor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2001,JANUARY,Vol.123
[19]任福春,韩中合等.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固有特性计算方法分析.电力情报,No.3,
1994,55-60
[20]余颖辉,张保会.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研究的发展与展望.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年
5月,23(10)
[21]吴俊勇,程时杰,陈德树.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法判定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稳定性.
电力系统自动化,1997,21(7):42-44
[22]王铁强.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共振机理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01
[23]鲍文,王西田,于达仁,周鸿儒,申秀兰.300MW汽轮机低压缸末级长叶片与轴系扭
振的耦合振动.汽轮机技术,2000年4月,42(2)
[24]杨昆.快控汽门过程中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及热暂态特性研究.[博士学位论
文].华北电力大学,1992
[25]A.S.Alsuwaiyan,Steven W.Shaw.Steady-State Responses in Systems of
Nearly-Identical Torsional Vibration Absorbers.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JANUARY 2003
[26]徐灏.疲劳强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7]刘英哲,傅行军.汽轮发电机组扭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7,43-52
[28] Juan Carlos A. Escobar Mtz.Shaft Torsional Vibration due to Non-linear Loads
in low Capacity Turbine Units.IEEE member, 2001
[29]顾煜炯,何成兵,杨昆.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监测与分析系统.仪器仪表学报,
2001.6.22(3)
[30]张宇辉.电力系统微型计算机继电保护.中国电力出版社,2000
[31]史世文.大机组继电保护.水利电力出版社,1987
[32]沈善德.电力系统辨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
[33]鲍文,王西田,于达仁.基于分布参数轴系模型的汽轮发电机扭振仿真模型.哈尔滨
工业大学
[34]于达仁,王西田等.轴系扭振分布参数模型模态阻尼的解析表达.哈尔滨工业大学
[35] Yuan Mao Huang, Chin-Ming Wang. Combined Methodology for Analysis of Rotary
System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Transactiions of the ASME,2001,10
[36]邱进.汽轮发电机组的轴系扭振-元宝山600MW机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
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92
[37]何成兵.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弯扭耦合振动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
2003
7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8] Livio Susnjic, IEEE member.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Torque In A Synchronous Generator Under the Case of Different
Sudden Short-Circuits.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ljanik-Tesu
Electric Machines Company, 2003
[39]张保会.加强继电保护与紧急控制系统的研究提高互联电网安全防御能力.中国电机
工程学报,2004.7
[40]CSG-300A数字式发电机变压器组保护装置说明书.四方继保自动化有限公司
[41]李正.大区互联电网AGC控制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
[42]朱萍.大型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在线监测仿真计算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北
电力大学,1990
[43] Povilas Zizliauskas. Subsynchronous torque interaction for HVDC.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Lund University
[44] Mitchell S. Lebold,Kenneth Maynard,Karl Reichard.Using Torsional Vibration
Analysis as a Synergistic Method for Crack Detection in Rotating Equipment,
Applied Research Laboratory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4,IEEE
membership
[45]杨以涵,张东英,马骞,刘文颖.大电网安全防御体系的基础研究.电网技术,2004.5
[46]江全元,程时杰,曹一家,罗 成.基于Lyapunov分解聚合法的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
稳定性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Vol.26,No.13,July 10,2002
[47] Chun-Ping Zou .Torsional Vibration Analysis of Complicated Multi-Branched
Shafting Systems by Modal Synthesis Method.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2003 ASME
[48] 盛 颂 恩 , 孟 庆 集 . 汽 轮 发 电 机 扭 转 疲 劳 寿 命 估 计 方 法 及 程 序 . 汽 轮 机 技 术 ,
1989.6,31(3),1-4
[49] D. Ingman, J. Suzdalnitsky.Application of Dynamic Fractional
Differentiation to the Study of Oscillating Viscoelastic Medium With
Cylindrical Cavity.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OCTOBER 2002
[50]Jin O. Kim, Han Yong Chu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of
a Circular Rod and an Adjacent Viscous Fluid.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Acoustics, JANUARY 2003.
[51]Sokołowski Jacek, Rządkowksi Romuald, Kwapisz Leszek.Frequencies and Modes
of Rotating Flexible Shrouded Bladed Discs-Shaft Assemblies. Department of
Dynamics of Machines, Institute of Fluid Flow Machinery, Poland Academy of
7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ciences.
[52]B. O. Al-Bedoor.Reduced-Order Nonlinear Dynamic Model of Coupled
Shaft-Torsional and Blade-Bending Vibrations in Rotor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2001
[53] D. Jelaska1,S. Glodez2, S. Podrug.CLOSED FORM EXPRESSION FOR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AT COMBINED HCF/LCF LOADING. Mechanics Automatic Control and
Robotics, 2003
[54] B. ZHANG, D.R. POIRIER, and W. CHEN. Microstructural Effects on High-Cycle
Fatigue-Crack Initiation in A356.2 Casting Alloy. 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VOLUME 30, OCTOBER 26, 1999
[55]邵滨,武亚光,张锐,周京阳,郎燕生,王功涛,张扬.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一体化结
构的研究与实现.电网技术,Vol.28,No.1,Jan.2004
[56]汤玉东.电力市场下输电服务、市场稳定性的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理工大学,
2002
[57]闻邦椿,顾家柳,夏松波,王正.高等转子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8]陈琰.互联电力系统频率控制及仿真:[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1
[59]仲建中.实荷电价理论与动态电力市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0
[60]卢强.数字电力系统(DPS). 新世纪电力系统科技发展方向报告.清华大学电力系统国
家重点实验室
[61]夏道止.电力系统分析.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62]王秉仁,杨昆,何青,王树东,阎冰.元宝山电厂3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固有
频率的计算分析和实例.东北电力技术,1992年11期
[63]杨晓华,马晋生,李年.汽轮机叶片材料的疲劳板限与疲劳寿命估算.机械强度,1998
年12月,247-249
[64]赵少汴.抗疲劳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114-120
[65]黄葆华,杨建刚,高伟,张延教.求解非线性链式结构瞬态响应的传递矩阵法.振动
工程学报,1999,12(1),47-54
[66]梁治明,丘侃.材料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40-241,320-324。
[67]蒲泽林,杨 昆,刘宗德,毛雪平,安江英.汽轮机联轴器螺栓疲劳特性及寿命预测模
型的研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2,22(7),90-94.
[68]王雷,王德俊.一种随机多轴疲劳的寿命预测方法. 机械强度, 2003,25(2):204~206
[69]杨秀,王西田,陈陈,杨天海,袁伯英.9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的研究. 华东电
力,2003,7(0144),7-9.
[70]张志勇,田云峰.结合测功法甩负荷试验进行机组快关试验的研究.华北电力技术,
2002,4,9-13
7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1 张家口发电厂300MW机组轴系模化数据

轴段号 内径(mm) 外径(mm) 长度(mm) 附加转动惯量(kg.m) 备注

1 120 360 409 0.0000


2 120 420 104 0.0000 1#轴承
3 120 498 439 0.0000
4 120 636 259 0.0000
5 120 861 78 22.5467 高压转子第 10 级叶轮(H10)
6 120 636 114 0.0000
7 120 861 66 21.0345 H9
8 120 636 114 0.0000
9 120 861 66 20.0235 H8
10 120 636 120 0.0000
11 120 861 66 19.1543 H7
12 120 636 108 0.0000
13 120 861 66 18.2781 H6
14 120 636 108 0.0000
15 120 861 66 17.7563 H5
16 120 636 120 0.0000
17 120 861 48 15.8767 H4
18 120 636 126 0.0000
19 120 861 45 15.7623 H3
20 120 636 128 0.0000
21 120 861 45 15.3452 H2
22 120 636 180 0.0000
23 120 1002 260 63.0523 H1
24 120 619 708 0.0000 2#轴承
25 120 1086 126 88.0213 中压缸第一级叶轮(I1)
26 120 682 198 0.0000
27 120 1089 96 87.8879 I2
28 120 690 102 0.0000
29 120 1093 102 94.6758 I3
30 120 690 102 0.0000
31 120 1094 99 96.4325 I4
32 120 690 102 0.0000
33 120 1090 102 110.8796 I5
34 120 690 108 0.0000
35 120 1090 132 147.5434 I6
36 120 606 582 0.0000
37 120 504 115 0.0000
38 120 360 580 0.0000 3#轴承
39 120 580 102 0.0000

7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0 120 360 254 25.3464 联轴器


41 120 492 350 23.3458 联轴器
42 120 910 225 0.0000
43 160 910 221 0.0000
44 160 470 254 0.0000 4#轴承
45 160 480 451 0.0000
46 160 547 130 0.0000
47 160 665 408 0.0000
48 160 1653 533 585.3410 低压缸第六级叶轮(L6)
49 160 955 208 0.0000
50 160 1627 202 512.4389 L5
51 160 955 179 0.0000
52 160 1627 130 423.5648 L4
53 160 955 125 0.0000
54 160 1617 115 325.5478 L3
55 160 955 80 0.0000
56 160 1627 101 284.5693 L2
57 160 950 58 0.0000
58 160 1620 101 251.3476 L1
59 160 988 304 0.0000
60 160 1620 101 251.3476 L1
61 160 950 58 0.0000
62 160 1627 101 284.5693 L2
63 160 955 80 0.0000
64 160 1617 115 325.5478 L3
65 160 955 125 0.0000
66 160 1627 130 423.5648 L4
67 160 955 179 0.0000
68 160 1627 202 512.4389 L5
69 160 955 208 0.0000
70 160 1653 533 585.3410 L6
71 160 667 372 0.0000
72 160 547 131 23.8647 联轴器
73 160 480 710 25.3476 联轴器
74 160 667 62 0.0000
75 160 480 562 0.0000 5#轴承
76 160 910 106 0.0000
77 160 1008 144 0.0000
78 160 880 155 0.0000 发电机
79 160 650 445 0.0000
80 160 506 400 0.0000
81 160 450 600 0.0000
82 160 520 179 0.0000
83 160 958 171 0.0000

7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4 160 650 220 0.0000


85 160 1208 685 0.0000
86 160 1135 479 0.0000
87 160 1135 479 0.0000
88 160 1135 479 0.0000
89 160 1135 479 0.0000
90 160 1135 479 0.0000
91 160 1135 479 0.0000
92 160 1135 479 0.0000
93 160 1135 479 0.0000
94 160 1135 479 0.0000
95 160 1135 479 0.0000
96 160 1208 685 0.0000
97 160 650 220 0.0000
98 160 958 171 0.0000
99 160 520 179 0.0000
100 160 450 600 0.0000 6#轴承
101 160 510 150 0.0000
102 160 450 80 0.0000
103 160 287 110 0.0000
104 160 409 160 0.0000
105 160 317 98 0.0000

7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