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初中与高中华文现代文理解回答技巧

问:文章开头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第一段 ① 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总领全文;
② 内容上来说,是开门见山,为下文做铺垫和衬托,为…描写埋下伏
笔。
中间某段 ① 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② 内容上,呼应前文,启示下文;
最后一段 ① 结构上:总结全文,篇末点题;
② 内容上:深化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
相照应。

问: 使用哪种修辞手法与其作用(需根据文中内容配合叙写)?

比喻 把 A 比作 B,形象的写出(事物)的…… 特点(情态),表达
(人物)的…… 情感。
拟人/拟物 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情状,表现了(人物)对(事
物)的…… 感情。
排比 使句式更加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 (特
点),突出了(人物)……情感。
夸张 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大小(或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
了(事物)的…… 特点,表达了(人物)的…… 情感。
反问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 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 ……
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 1.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为引起读者对…… 问题的
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 1.引用古诗文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
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
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吸引读者”。
对偶 使文章节奏分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Prepared : Teacher Ivy


013-8626470
初中与高中华文现代文理解回答技巧

问: 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中心事件)

➢ 谁+为了(因为)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概括文章主旨/主题/中心思想(记叙文=道理/领悟)/中心论点(议论文)

➢ 可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 …… 表达
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的深刻道理。”
➢ 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
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
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 举例:《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
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本文的标题有何作用?

① 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 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③ 形式新颖,吸引读者;
④ 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
(答题时根据需要,不必四个方面全写)

分析文章标题的深层含义

➢ 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
➢ 联系文章的主旨,说出这个词语的寓意,使可得出其深层含义。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人物描写 表现了人物ⅹⅹ的特点,突出人物的ⅹⅹ性格(心理、品
质)
环境描写 烘托了一种ⅹⅹ的气氛,表达了ⅹⅹ人物怎样的思想感
情(心理)
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Prepared : Teacher Ivy


013-8626470
初中与高中华文现代文理解回答技巧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
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所写内容
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文章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文章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间接描写、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联想、想像、设置悬念等。

伏笔和铺垫: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设置悬念(记叙文):
主要是利用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心理,从中设置悬而
未决的矛盾现象。
通过让读者在悬念的发生、发展、加强、解除过程中产生猜疑、紧张、渴望、
揣测、担忧、期待、欢快等种种复杂的心理感受,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急
切期待解决的后果,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
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的突出
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
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
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照应:
指作品中下文与上文相呼应,即“回应上文”。
作用:可以使前后呼应,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
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
人。
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Prepared : Teacher Ivy


013-8626470
初中与高中华文现代文理解回答技巧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
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
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
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序、倒叙、插叙

顺序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
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词行吗?为什么?

➢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 副词(如 都,大都,非常,只有…… ): 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
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换了后就
成……,与事实不符。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①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
致;
②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Prepared : Teacher Ivy


013-8626470
初中与高中华文现代文理解回答技巧

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ⅹⅹ特点。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ⅹⅹ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
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ⅹⅹ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等特点,使说明更有说
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ⅹⅹ特点(地位、影响等),给读者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

下定义:用严密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
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ⅹⅹ特点。

文中画线句(某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议论)方法,有何作用?

1)引用/道理论证→权威有力

2)举例论证→具体有力

3)比喻论证→形象有力

4)对比论证→鲜明有力

5)象征论证:用物体象征来证明论点。

6)归纳论证法:归纳论证法是通过综合若干个别事例,概括它们的共通点,从
而推断出一个反映普遍规律的论点的方法。

7)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
法。

8)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Prepared : Teacher Ivy


013-8626470
初中与高中华文现代文理解回答技巧

试说你对文中画线句/字词含义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答法:

① 将句子/字词原意解释出来,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
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② 解释这个句子/字词这么说原因是什么/同时要说明什么
③ 整体分析句子/字词包含的作者情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Prepared : Teacher Ivy


013-862647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