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DOI :1

0.1
649
9/j.
cnki .
10
03-
53
97.
19
99.
01.
01
5
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1期( 总第29期)

从几个例子看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词义差别
[新加坡]周 烈 婷

Discrepancy in meanings of the same lexical items


between Singapore Mandarin and Putonghua:Several examples
Zhou L ieting
N ational U niversity of Singapore

Abstract Spoken in a multi-ethnic,multi-lingual society,Singapore M andarin has


been under constant influence from both Chinese Southern dialects and English,
thus de-
veloped many traits different from Putonghua spoken in M ainland China.T his paper
takes six w ords that are commonly used in both Singapore and China as examples,and
differentiates subtle discrepancies in their meanings and usage betw een the tw o variants
of M andarin.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社会,它作为一个语言社群,里面的情况既复杂又有意思。 新加
坡人的母语是本族语言,但只在生活中使用,这里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因此,新加坡人基本都是
会双语的。华人中年纪较大者生活语言多为方言,又因祖籍多为福建、广东等地,故他们的母语
是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等;年轻人因在学校学过华语,故多说华语,极少说方言。但新加坡
华语在这个多元语言的社会中,不但受方言的影响,受英语的影响也很大,使之在语音、词汇、
语法方面都具有不少与中国普通话不同的特征。 陈重瑜、林万菁、卢绍昌、汪惠迪、陆俭明等学
者在这些方面已有所研究。 笔者在《词库建设通讯》(1998年2月,香港) 发表的《新加坡华语和
普通话几个词语的比较》一文中,对“手段、面善、紧张、帮忙、美、烧”六个词语在新加坡华语和
普通话里的常用义项选择、语义蕴含和语法功能进行了比较。 但是,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里在
这两方面存在差异的词语远远不只这几个。 笔者随时观察,不断进行这方面的收集工作。 这里
想进一步探讨“作用、本事、还( huán) 、分别、幼、经验、了解/理解”这几个词在新加坡华语和普
通话这两个语言变体中的语义或用法的差别。 其中除了“作用”是在词义实现方面有所不同以
及“本事”是语法功能不同之外,它们的差别都在于词义的语义范围和用法在新加坡华语和普
通话里不同。 下边就分别进行讨论。
作用
“作用”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四个义项,在《辞海·语词分册》里有三个义项。分成三个义
项还是四个义项在这里对我们并不重要,我们主要看“作用”最常用的义项,即常见词典中摆在
1999年第1期 ·99·
第一的义项:“对事物产生影响或效果。”我们从词典的解释和例句都看不出“作用”附带的修辞
义,从字面上看,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可能,一是说话者认为是好的、积极的“效果”① ,一是说
话者认为是不好的、消极的“影响”② 。 “作用”所带的修辞义在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里有不同的
表现。在新加坡华语里,“作用”被用来指“对事物产生影响或效果”时,与上面所说的一致,它蕴
含的修辞意义有两种可能,到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它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有从上下文中
才能决定。 如“潜存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③ 这个话题,作者在文中谈的全是潜存知识如何
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阻碍他们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笔者又调查过几个新加坡人,他们都认为
该题目没有不妥之处。 要是换成中国大陆的人,一看这个题目,无疑会认为该作者要谈的应该
是“潜存知识”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这方面的情况。 所以,在普通话里,“作用”在没有限制词
修饰的情况下,指说话者认为是正面的“作用”,如果要是负面的,常用贬义词加以修饰,如“副
作用”“消极作用”等。 而在新加坡华语里,“作用”不加修饰词也经常可指“负作用”。 如果要强
调正面的“作用”,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都可以加修饰词,如“积极作用”等,二者在这点上是一
致的。 下表清楚表示“作用”这个词在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中语义蕴含的异同:
作用 新加坡华语 普通话
积极 ( +) ④

消极 ( +) -
强调积极 +修饰词 +修饰词

本事
“本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等于“本领”,而“本领”解释为“技能、能力”,用法有两项:一是
作宾语“有本领”,二是作主语“本领高强”。 在普通话里,“本事”比“本领”常用,也更通俗,它的
语法功能跟“本领”也相同,只能作主语和宾语。但是,在新加坡华语里,“本事”不但有跟普通话
“本事”一样的用法,而且还经常用作谓语,如“他很本事”“这个小孩子很本事,考试总是第一”
等,相当于普通话的“有本事”。 这可能是受广东话的影响,因为广东话的“本事”也经常用作谓
语,如“渠好本事”。
“本事”的语法功能 新加坡华语 普通话
主语、宾语 + +
谓语 + -

还( huán) 归~
在 这里笔者只讨论“还( huán) ”几个义项中“归还”这个义项。 所谓“归还”定是有“借”或
“欠”在先,后才有“归”,把所欠之物“还”原主。在普通话里,这个用法没有变异,常用“还钱”“还
书”等。 而在新加坡华语里,“还”在“归还”这个义项上,使用范围比普通话扩大了许多,不但
“ 欠”或“借”需要“还”,要交所有未交付的款项也都用“还”⑤ 。 在新加坡的巴刹( 市场) 和商店
里,随处可听到“到那边还钱”“还钱没有”等等,初到新加坡的大陆人听到这样的说法,心里即
生疑惑:“我没欠你钱,又何来还钱?”“还”在新加坡华语中的这个用法是受福建话的影响所致。
新加坡华语“还( 归还) ” 福建话里的“还”有这样的用法,而新加坡的华人大部
分祖籍是福建,会讲福建方言。 左图表示“还归~ ”在
普通话“还( 归还) ” 普通话“付”或“交”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语义蕴含关系:
分别
“分别”有很多义项,大多数义项在新加坡华语和

·100· 语言文字应用
普通话里的用法都是一致的,只有在意为“不同”的这个义项的用法上出现差异。 “分别不同”在
普通话里只用作状语,如《现代汉语词典》上举的例子有“分别对待”“分别处理”;而在新加坡华
语里,“分别不同”除了有这个状语的用法以外,还可以用作宾语,如“这两种情况有什么分别?”
“没有分别”。 这个用法可能是受台湾国语影响。 在台湾国语里,“分别”这样用是很普遍的。 但
是,普通话里,作宾语一般只用“区别”“差别”“不同”。其实“分别不同”这个义项是从“分别分开”
这个本义延伸得来的,因为“分开”才引出“不同”,故“不同”这个义项的用法与“分开”一致,“分
别对待”“分别处理”就是“分开对待”“分开处理”。 而“区别”的本义就含有“不同”,故“区别”作
宾语的用法与“不同”一致。 所以,新加坡华语的“有什么分别?”在普通话里说“有什么区别/不
同?”下图清楚显示了“分别”在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里的关系:
幼 华语“分别”

“幼”在词典或辞书上都指“年纪小、未长大”,
普通话“分别( 不同) ” 普通话“区别( 不同) ”
而不指体积小或者形状小。普通话里的“幼”常用的
就是这个义项,如“幼儿”“幼苗”“幼稚”等。但是,在
新加坡华语里,“幼”的语义范围却有所扩大,除了
有跟普通话一样的用法以外,还有相当于普通话里“细”的一部分用法,如用在“幼面”“幼盐”
“幼线”“幼沙”“幼纱”“幼粮( 区别于粗粮) ”等表示线状或粒状物体的词里。 新加坡华语的“幼”
有相当于普通话里“细”的某些用法是受新加坡人常说的一些方言影响。 客家话、广州话、厦门
话、 潮州话和福建话里的“幼”都有这种用法。 下图表示新加坡华语的“幼”和普通话的“幼”
“细”之间的关系。
新加坡华语“幼” 经验
“ 经验”在《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语词》有
普通话“幼” 普通话“细”
两个共同的义项:1.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常
2.经历。 如
用的例子有“丰富~”“总结~和教训”;
“这样的事,我从来没有~过”。从字面上可看出,第
一个义项是褒义的,它和“教训”构成一对反义词,第二个义项是中性的,包含好的经历和不好
的经历。 词典上的解释反映汉语的“经验”原本就有两个义项。 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两个义项的
词性和语法功能并不相同,第一个义项的“经验”是抽象名词,只能做主语和定中结构中的中心
语,第二个义项的“经验”是动词,做谓语。 普通话里的“经验”通常只取第一个义项,说“这个人
很有经验”“他的教学经验丰富”“我还年轻,没有经验”时,这些句子里的“经验”都是第一个义
项的意思。 如果说到经过的具体的事情,就用“经历”。 在新加坡华语里,“经验”的使用范围很
广,大体上相当于普通话的“经验、经历、感受”等。 除了有跟普通话“丰富经验”这样的例子以
外,还有相当于普通话“经历”的例子如:“他有很多这方面的工作经验”⑥ “不应该强调孩子错
误经验”⑦ ,还有相当于普通话的“经历和感受”如:“可以说那次学脚踏车摔跤的经验我还记
得”“我在美国经验过很多我以前没有经验过的事情”“你有没有在雨中等德士等一个钟头的经
验”等等。 这样的用法跟台湾国语基本相同,大概是受福建方言和英语的影响,因为在福建话
里,普遍用“经验”,而英语里的 experience 就相当于汉语的“经历”和“经验”。 用图表示如下:
了解/理解
《辞海》没有列这两个词条,《现代汉语词典》的“了解”有两个义项“知道得清楚”和“打听、
调 查”,“理解”有一个义项“懂、了解”;《辞源》的“了解”只列“明白理解”这个义项,“理解”释为
1999年第1期 ·101·
“从道理上了解”。 由于这两本词典的“了解”和“理 华语“经验”

解”有互为解释的现象,我们从中看不出这两个词 普通话“经验” 普通话“经历”


“感受”
的区别。实际上,二者的意义和用法都有差异,而新
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了解”“理解”又有不同。普通
话“了解”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词典》里陈述
的一致,新加坡华语的“了解”意义和用法都更广,除了有跟普通话“了解”一样的用法之外,还
用来指那些内心感受有关的方面,如:“你并不了解我现在的感受”“我需要别人的了解和支
持”。 这些句子里的“了解”在普通话里要用“理解”,而在新加坡华语里却不能用。 所以,新加坡
华语的“理解”使用范围相对狭窄了许多,只相当于普通话的“明白书面文字”这个意义的用法,
如“阅读理解”。 用英文来说明的话,普通话的“了解”相当于 know ( clearly) ,“理解”相当于 un-
derstand 和 comprehend;新加坡华语的“了解”相当于 know ( clearly) 和 understand,“理解”相
当于 comprehend。 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华语“了解”-

普通话“了解” 普通话“理解”
附 注
①“效果”一词在没有其他词语修饰时,含义多为正面的。
②“影响”在没有其他成分修饰时,含义偏向负面。
③该句子为1998年新加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发表文章的题目之一。
④( +) 表示可实现也可不实现。
⑤在普通话里,用“付钱”或“交钱”。
⑥“工作经验”在普通话里只是指在工作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是正面的,在新加坡华语里就不管正面的
还是负面的东西,总之,是做过这方面的工作。
⑦新加坡1998年6月25日《联合早报》文章标题之一。

澳门举行“语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1998年12月17-18日,澳门语言学会举办“语文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这次
研讨会在澳门回归倒计时一周年的时候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讨会的研讨成果将会给
未来特区政府制定语文规划时提供参考意见。研讨会引起各方重视,开幕式有海岛市市政厅执
委会主席马家杰、新华社澳门分社新闻部部长王志根、宣教文体部业务顾问冼为铿、澳门特区
筹委何玉棠、澳门总督府顾问谭剑虹等出席。 冼为铿在致辞时说,研讨会在进行大量的调查研
究的基础上,会面对澳门现实的语言状况,进行严肃认真、广泛深入的探讨研究,按照基本法第
9条“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以使用葡文,葡
文也是正式语文”的精神,提出种种的建议和方案,为今后制定语文政策和语文规划,提供有理
有据的参考。
参加研讨会的学者来自北京、天津、广州、上海、长沙、香港以及在中国求学的日本学生和
新加坡学者。 在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有《语文规划研究述评》( 丁金国) 、《港澳报纸标题词语的
社会语言学研究》( 郑嘉彦/钱志安) 、《语言规划与澳门的社会语言调查》( 王培光) 、《一国两制
的 语言问题》( 戴庆厦) 、《基本法与语文规划》( 程祥徽) 、《字涯三千》( 廖国辉) 、《语文规划的回
顾与前瞻》( 谭汝为) 等等。 ( 澳门语言学会供稿)
·102· 语言文字应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