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1

一.

先秦文學
1.詩經 (春秋時代)
1. 最早的詩歌總集. 韻文之祖. 純文學之祖. 北方文學 (詩韻純北)
2. 現存的毛版詩經為古文經,已散失的齊魯韓三版則為今文經。

3. 風 : 民間歌謠
雅 : 朝廷宴享
頌 : 祭祀

2.楚辭 (戰國時代)
1. 西漢劉向 → 定名
東漢王逸 → 楚辭章句
南宋朱熹 → 楚辭集注

2. 南方文學. 辭賦之祖. 貴族文學


3. 四庫集部之首 (PS : 集部總集類之首 : 昭明文選)

3.春秋
1. 第一部有系統的編年史(據魯史)
2. 左傳 → 春秋內傳. 重史事 → 其失也巫
3. 公羊 → 重義例 → 其失也俗
4. 穀粱 → 重義例 → 其失也短

4.國語
1. 春秋外傳
2. 國別史之祖
3. 三國 吳韋昭 注
4. 列為史部 (左傳為經部)
5. 重倫理,有民本思想。

5.戰國策
1.春秋~楚漢
2.國別史
3.劉向定名,東漢高琇作注,曾鞏校訂重編
4.影響司馬遷著史記
5.三部說話經典之一 (戰國策.世說新語. 左傳)

6.尚書
1.最早的史書(記載:堯舜~秦穆公)
2.又稱作書經
3.散文之祖

7.論語
1.二十篇(學而~堯曰)
2.趙普: 半部論語治天下 (指上部而言)
3.篇幅短,每篇約百字以內。

8.孟子
1.由公孫丑.萬章的筆記而來(孟子有潤飾)
2.法先王
3.趙歧作注,南宋列入十三經。
4.孟子為語錄體。

9.荀子
1.戰國時代
2.法後王,隆禮
3.晚年遭讒,廢死蘭陵。

11.禮記
1.現今流傳的為小戴禮記(49篇 又稱作戴經)
2.原附在儀禮各篇末
3.三禮 : 儀禮. 周禮. 禮記
4.大學.中庸 原為禮記中的兩篇

二.漢代
(一) 辭賦

1. 名稱取自詩經,荀子賦篇 最早以賦為篇名。
2. 屈原的25篇離騷為最早的辭賦

3. 漢賦 (古賦.大賦):
a. 漢賦四大家 : 班固.揚雄.司馬相如(賦聖).張衡
b. 結構宏偉.用艱字,不抒情也不反映現實社會。
c. 少押韻.少用典

4. 魏晉 (小賦)
a. 篇幅短小,抒情,取材較廣。
b. 代表作家 : 曹植.王粲.陸機.左思

5. 南北朝 (駢賦)
a. 對偶.音律和諧
b. 陸機 文賦 即為駢賦
c. 代表作家 : ​庾信.鮑照.江淹

6. 唐宋
a. 律賦 : 限題限韻
b. 文賦.散賦 : 廢除限制 (ex:歐陽修 秋聲賦)

7. 明清 (股賦)
a. 律賦.散賦合成
b. 寓駢於散

(二) 樂府詩
1. 秦朝樂府掌管貴族之樂,漢武帝時才主司民間歌謠
2. 廣義的樂府包含宋詞.元曲
3. 偶數句需押韻,可入樂,敘事為主。
4. 東坡樂府是詞集,東籬樂府(馬致遠)及小山樂府(張可久)皆為曲集。

(三) 古詩
1. 源於兩漢,發於魏晉
2. 五言成熟於 班固 詠史詩(緹縈救父)
3. 七言成熟於 曹丕 燕歌行
4. 古詩十九首為東漢作品,影響了魏晉時的五言詩風。

(四) 史書
1.史記
1. 本名 太史公書,魏晉後才以史記專稱
2. 魯迅評史記為 :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2.漢書
1.著於東漢,記載西漢~王莽,為首部斷代史。
2.大致繼承史記,改書為志,世家併入列傳。
3.文字精煉,喜用古字。

三.魏晉南北朝
1. 建安詩歌
a. 繼承漢樂府的現實主義
b. 反映漢末動亂
c. 慷慨有餘哀
d. 三祖陳王 (陳王是指陳思王 -- 曹植)
e. 三曹父子兼擅樂府與詩歌,王粲長於五言古詩(ex:七哀詩三首)。

2. 正始詩歌
a. 虛無玄想,多用象徵(隱晦難明)
b. 阮籍 詠懷詩(共82首,皆五言),嵇康四言詩
c. 五言詩妙絕詩人為劉楨 (劉公幹)。

3. 兩晉詩歌
a. 摹古.重辭采
b. 左思 詠史八首,陶淵明 田園詩。 (古詩)

4. 駢文
a. 起初稱作 今文.今體
b. 不押韻
c. 駢文一詞始於柳宗元 乞巧文。
d. 六朝時駢散並用,自李商隱起確立四六文。
e. 文心雕龍為文學批評專書之祖,全書以駢文寫成。
f. 宋代時衰弱,清朝曾一度復興。

5. 補充
a. 世說新語 (起於德行,終於仇隙),記載東漢至東晉。
b. 北朝文學雙璧: 水經注. 洛陽伽藍記
c. 昭明文選為詩文總集
四.唐代
1. 近體詩
a. 十句以上的律詩稱為排律

b. 絕句先於律詩,五言絕句源於漢魏五言古詩 (班固 詠史詩)


七言絕句源於南北朝樂府小詩 (曹丕 燕歌行)

c. 五律格律完成者(沈佺期.宋之問),七律則為杜審言。
d. 絕句不須對仗,律詩除首尾兩聯皆須對仗(含排律)。
e. 首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一三五不論. 二四六分明)
f. 近體詩多押平聲韻,律詩則是只能押平聲韻。
g. 初唐詩風靡麗
h. 盛唐浪漫派 吳中四士: 賀知章.張旭.包融.張若虛。

2. 新樂府運動
a. 背景為中唐國力衰退。
b. 元稹.白居易 → 元和體.長慶體
c. (但長恨歌和琵琶行不屬於新樂府運動,其並無關心現實)
d. 學習詩經傳統
e. 用新題,寫時事。
f. 不以入樂與否為標準。

3. 古文運動
a. 陳子昂開端(詩歌方面),韓愈.柳宗元發揚。
b. 影響宋代歐陽修的古文運動 (但歐陽脩擅長作艷詞)。

4. 唐傳奇 (短篇文言)
a. 小說至此始有完整情節
b. 元稹最早以傳奇作為小說名。
c. 影響後代作品 : 元稹 鶯鶯傳 →西廂記(明代雜劇)
d. 受到古文運動影響,故以文言寫成
e. 宋金傳奇又稱作諸宮調。
f. 明代傳奇為戲曲,和唐傳奇不同

5. 補充:
a. 唐代律賦平仄不通押,不可換韻 (宋代文賦不通押 可換)
b. 四大摹聲名篇 : 琵琶行.秋聲賦.赤壁賦.明湖居說書
c. 柳宗元的寓言已獨立成篇。

五.宋代
1. 宋詩 : 演變 : 西崑 → 歐蘇 → 江西詩派 → 南宋四家

2. 宋詞
a. 受外來音樂影響,改變唐詩風貌而成。
b. 別稱: 樂府(可入樂). 倚聲. 曲子詞
c. 可換韻,不須對仗。 (詞韻為配合歌唱,比詩韻更嚴格)
d. 興於唐,發於五代,盛於兩宋。
e. 花間鼻祖 : 溫庭筠 (晚唐人)
f. 五代 花間集 為最早的詞集。
g. 詞家正宗 : 周邦彥 (集宋詞之大成)
h. 開長調.慢詞之先河: 張先. 柳永
i. 南宋格律派重建者: ​姜​夔​ (ㄎㄨㄟˊ)
j. 元明時一度沒落,清朝復起。

3. 補充
a. 小說 大宋宣和遺事 為水滸傳的雛型。
b. 歐陽脩的新五代史雖為私修,仍被列入正史。
六.元明清
1. 散曲
a. 不可換韻,句首.中 可加襯字。
b. 前期有元曲四大家,後期有元曲雙壁(張可久.喬吉)
c. 張可久多作小令,被稱作 曲壇宗匠。
d. 沒有科白。(科 : 動作. 白 : 對白)

2. 戲曲
a. 北曲(雜劇)盛於元代,一韻到底。
b. 南曲(傳奇)盛於明代,可換韻。
c. 明代四大傳奇(荊釵記. 白兔記. 拜月亭. 殺狗記)

3. 明代文學流派
a. 明初三大家 : 宋濂. 劉基. 方孝儒
b. 前後七子 :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c. 唐宋派 : 推崇唐宋古文,反對文必秦漢。 ex: 歸有光
d. 公安派 : 獨抒性靈,重視小說.戲曲.民歌。
e. 竟陵派 : 贊成公安派,文風幽暗孤峭。
f. 明代小品文集大成者 : 張岱
g. 金瓶梅跟西遊記是明代小說

4. 清代文學流派
a. 桐城派 : 標榜義法,效仿先秦散文.唐宋古文。
b. 陽湖派 : 桐城派別支,主張駢散並用,為文放縱不若桐城雅正。
c. 湘鄉派 : 承繼姚鼐,駢散並用。在桐城(詞章.義理.考據)之外加上
經濟(經世濟民)。 ex : 曾國藩
文言 白話

章回 三國演義 紅樓夢. 水滸傳. 老殘遊記

短篇 聊齋 三言二拍

國學常識
一.九流十家

源起 備註

儒家 司徒之官(教育)

墨家 清廟之官(伺典)

道家 史官 ex:楊朱

法家 理官(刑法)

名家 禮制之官

雜家 議官 ex:呂不韋

農家 ex:許行

陰陽家 羲和之官

縱橫家 行人之官(朝聘)

小說家 稗官 不入流
1. 孟子批評縱橫家搬弄口舌,為妾婦之道。
2. 孟子批評農家野老帶領天下一起忙碌 (率天下而路)。
3.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是儒家思想,強調社會分工。
4.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為法家思想,強調社會關係絕對化。
5. 墨家右鬼非命,即肯定鬼神的存在並承認天有意志,但否定宿命論。

二.韓愈 VS 柳宗元

韓愈 柳宗元

個人思想 獨尊儒家 儒釋道皆涉獵

傳道理念 抗顏為師 提攜後進而不為人師


文學主張 文以載道 文以明道,抒發情思

寫作風格 文出於經,擅議論 文風陰柔,擅山水遊


文學成就 中唐 奇險派 中唐 山水詩派

稱譽 文起八代之衰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
實美

1.兩人皆是古文八大家,皆參與古文運動。
2.柳宗元和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唐代山水詩四大家。
三. 四庫全書常考之分類

經 爾雅.說文解字.廣韻

史 天下郡國利病書. 水經注. 徐霞客遊記

子 本草綱目 .藥經. 太平御覽

集 楚辭為集部之首,昭明文選則為總集類之首
1. 四庫全書將小說列於子部,但不收錄明清以後的章回小說。

補充訂正:

書籍類
1. 天下三大行書
a. 王羲之 蘭亭集序
b. 顏真卿 祭侄文稿
c. 蘇軾 寒食帖

2. 戰國策被歸在史部。
3. 韓非子一書,有使用大量寓言。
4. 史記跨越的年代約2000~3000年,多於資治通鑑 (1362年)。
5. 燭之武退秦師 是春秋時期,故資治通鑑不會收錄此事。
6. 貞觀政要 為私修雜史。
7. 麗人行.悲陳陶.哀江頭 接為杜甫作品。
8. 唐玄宗曾親注孝經 (十三經中字數最少的經書)。
9. 昭明文選雖收錄先秦至南朝詩文,但未收先秦諸子思想。
10. 水經注記人文較多,其文學價值甚於地理價值。
11. 太平廣記 收錄在子部。
12. 儒林外傳成書於清朝,背景設定則是明朝的士子。(為第一篇長篇諷刺小說)
13. 西遊記 及 金瓶梅,為明代書籍。
14. 幽夢影評論: 水滸是怒書,西遊是悟書,金瓶梅為哀書。
15. 大學 和 中庸 原本是禮記中的單篇,故在朱熹編纂四書前便已可見於十三經。
16. 尚書又稱作書經。
17. 秦本紀亦屬史記破格 (贏政前的秦諸侯王皆列入,不合本紀體例)
18. 典論論文並非駢文
19. 二十五史中,新元史最晚列入,清史則不在二十五史中,為非正史。
20. 長恨歌傳為陳鴻所作,不同於白居易的長恨歌。
21. 四庫不收聊齋 (紀曉嵐認為體例不純)

人物類
1. 孔門四配
a. 復聖 : 顏回
b. 述聖 : 曾參
c. 宗聖 : 孔伋
d. 亞聖 : 孟子

2. 孔丘 → 孔鯉 → ​孔伋(孟子的老師)
3. 惠施 為名家。
4. 許由辭讓天下之後,洗耳於穎水之濱。
5. 老子為楚國人,莊子則為宋國人。
6. 司馬遷字子長。
7. 文風汪洋澹泊 → 蘇轍(穎濱遺老. 欒城.文定), 汪洋宏肆 → 蘇軾(諡號為文忠)。
8. 杜甫任左拾遺時,曾因廷爭而遭君王疏遠。
9. 詩狂是指賀知章 (四明狂客)。
10. 白居易又稱作詩魔.醉吟先生。
11. 樊川指杜牧,輞川則是王維。
12. 司馬光20歲中進士,世稱涑水先生 (以家鄉為稱號)。
13. 南豐先生是指曾鞏。
14. 王安石又稱王荊公。
15. 范仲淹曾被時人推崇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16. 馮延巳為南唐中主李璟的老師,開北宋一代詞風。
17. 黃宗羲承繼陽明心學。
18. 方孝儒師承宋濂,文風接近韓愈,故被稱為小韓子。
19. 海東文獻初祖 為 沈光文。
20. 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是​吶喊
21. 四大譴責小說是由魯迅定名的。
22. 新月派的掛名領袖為胡適
23. 梁實秋曾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24. 賴和被譽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台灣魯迅,雖然同為醫生,但並沒有棄醫從文。
25. 簡媜作品皆為散文,沒有小說集。
26. 第一個得諾貝爾獎的東方人為泰戈爾,第二個則為川端康成。
27. 三島由紀夫又被稱作 日本的海明威 。

詞句類
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指的是榮辱自取 (芻狗是草紮的狗,用完即丟)
2.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指的是求學之道當自行領悟並努力實踐。
3.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並非指春天,而是描寫北方8月雪景。
4.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綿綿有雙關意味,而無情感對景物投射。
5.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是指邊疆將士思鄉。
6. 墨家的"右鬼非命",指的是肯定並辨明鬼的存在,但否定宿命論。
7. 綠肥紅瘦,指的是晚春景象。
8. 荼​蘼​(ㄇ一ˇ) 是春末出現的花。
9. 同寅 為同事之意。
10. 綠雲 可借指頭髮。
11. 脊令 為水鳥,可借指兄弟,因水鳥多並行.團體行動。
12. 進學 指的是中秀才。
13. 觚 是指書寫之木簡,而非酒器。
14. 鴻門宴中,張良送給亞父的玉斗,是一對玉製酒杯。
15. 有一詞牌名為蘭陵王,但和描寫蘭陵王無關。
16. 蘇軾以詩為詞,辛棄疾則以文為詞。
17. 連橫舉郢書燕說以說明歷史的重要性。
18. 元代對朝官會戲稱為老先生。
19. 時間維度: 世(30年) > 紀(12年) > 秩(10年) > 稔(1年)

其他
1. 湘鄉派在桐城派(義理.詞章.考據)之外,再加上經濟(經世濟民)
2. 一紀是指12年
3. 小篆仍符合六書造字,自隸書開始則不符合。
4. 法家結合老子的無為而治於治術。
5. 雄黃酒及蒲觴為端午節時所飲用

禮制
1. 書信只有名字可側寫,且若側寫,其須置於稱謂之下。
2. 禮鑒用於弔唁。
3. 棘人是居父母喪者的自稱。
4. 母死父在 → 自稱 哀子
5. 父死母在 → 自稱 孤子
6. 雙親皆亡 → 自稱 孤哀子
7. 小殮是指穿壽衣,大殮則是將亡者放入棺木。
8. 成服 是指穿孝服戴孝。
9. 陳母王太夫人 → 夫家: 陳 , 娘家:王
10. 壽終正寢用於男性,女性須用壽終內寢。
11. 高風亮節用於指男喪
12. 函丈 用於對師長。
13. 鈞安 崇安 拜上 用於一般長輩,不可用於直系血親。
14. 謹白 用於平輩。
15. 順問近好 用於對晚輩
16. 緘封詞不可用敬啟,結尾敬詞則可。
17. 30歲以下死亡用 得年,30~60用 享年,30以上則用 享壽。
18. 喜帖上的 謹詹,是指謹慎地占卜決定。
19. 敬備湯餅,用於小兒滿周歲或滿月。
20. 敬備桃觴,用於祝壽。
21. 世兄 用來稱呼晚輩。
22. 對聯須上仄下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