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它可以是小说、诗歌、散文等

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比较的手法,
通过对比来突出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文学比较的意义
文学比较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
情感。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或情感,可以更清晰地展现出作品的意义。同时,文学比
较也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文学比较的种类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比较手法有对比、类比、隐喻等。对比是指通过对两个事物的
差异来突出它们的特点,如《红与黑》中的男主角朱利安与女主角玛蒂尔德的对比,展
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类比是指通过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来突出它们的共同
特点,如《小王子》中的玫瑰和小狐狸,都是作者对爱情的类比。隐喻则是通过比较两
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深层的含义,如《哈姆雷特》中的“生命之舞” 隐喻了人生的无常。
文学比较的作用
文学比较可以帮助作家更生动地表现出作品中的情感和主题,使作品更具有感
染力。同时,它也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
对比、类比和隐喻等比较手法,作家可以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
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文学比较的知识,推荐您访问HelpWriting.net。这是一个专业的
写作平台,提供各种写作指导和服务,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升写作能力。
不论是学生还是专业作家,都可以从中受益。快来加入我们吧!
黄飞鸿(1847年7月9日-1925年4月17日),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生于
南海县佛山镇。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黄飞鸿是清末民初有代表性的比较文
学在整个世界文学研究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显学。法国学派主张找出和论述所论
两个以上对象之间的联系与事实上的关系;美国学派主张打破事实上的联系,要求只
要所比对象之间有可比性,不论被比的两者之间有无关系,双方在时间空间上再有
差异,它们的长短大小文类甚至性质具有天壤之别,都可以在比较中找出二者的
异同。不过,比较文学学科囿于对不同民族或不同语种之间的文学作比较。那是因为
这一学科的创始者是西方人。欧洲本来面积不过同中国大小差不多,其中的一个国
家也不过同中国的一个省相似,甚至它们的面积(任何一个西欧国家也没有新疆
大)、人口(任何一个西欧国家也没有河南省人多)不一定就 赛得过中国的一个省。不
过欧洲自古以来是一个民族分裂成许许多多小国的地方,因此它们谈起比较文学来
自然就会超出国境,涉及国外的其他国家与民族。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中华民族向来是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主流。不然
的话,中华文化也会像其他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巴比伦等等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
消失。如果不是用统一的汉字,而是各省各地区都用拼音文字来书写各自的方言,那
齐国的话与越国的话,也是不可相通的语言。拿两地文学比较起来,不也是如欧洲国
与国之间的比较文学吗?于是,又有了文学比较一词,来定性同一民族同一语种之
间文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 《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 二、无所不在的比较:经济全球化与
文明多样化背景下的文学研究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5-2024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刊号:1006-6101 发表咨询:400-
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而接下来的第五部分“研究实例展示”,则可以说是该
教材的特色所在。在第十一章,作者用一整章分析了远藤周作的小说《深河》,首先介
绍该作品的情节梗概,接下来依次介绍了作品中的宗教和伦理含义,作品与印度教
及佛教的关系,此外进行引申,与格雷厄姆·格林的《权力与荣耀》进行异同比较。第十
二章则突破了日本文学的界限,比较了两位外国作家霍桑和朱利昂·格林。第十三章
比较了日本的“行动主义文学”和法国的“行动主义”作品的类似和异同。这三章,都是
作品文本的分析和比较实例的展示。作者从作品和文本出发,仔细研读文本,进而引
出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作的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探求,而不是像传统的讲授方式,首
先讲述理论概念。这种注重从文本出发的理念,正是我国教材编写者所缺乏的。从笔
者的阅读和学习经验来看,从文学文本出发,注重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无疑比一上
来就进行理论学习更加易于接受,同时,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的学习可以有真正
的“地基”,日后进行的比较文学实践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向空谈理论的歧
路。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2017-2018) 《比较文学研究导论》正如作者在后记中
所言,是一本面向比较文学初学者的教材。作者的编写目的非常明确。在本书的前
言中,作者写到,他初次讲授比较文学这门课程时,问课堂上的学生:“什么是比较文学
?”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但是都无法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答案。作者认为,造成这
种现象,既是因为比较文学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也是因为比
较文学的教材编写没有做到位。而他撰写本书的目的,正是“让更多的人正确把握‘ 比
较文学’的精髓”。具体方式,就是通过大量的比较文学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
比较文学”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让他们掌握比较文学的基本的学理和方法,进而进
行初步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实践,那就完全达到了作者的目的。因此,在撰写本书的过
程中,作者注重引导学生在多元的总体文学格局中,解读作家的作品,进行文本的
分析。而对于其文学理论体系,本书作者只是作简要的说明,没有作过多的深究,以
免陷入长篇大论的理论分析和反复阐述之中,让学生望而生畏。比较文学以文明沟
通为己任,而翻译研究是其具体实践之一。如何将翻译研究作为一种变革与建构的
力量,有效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惠,是比较文学学者们仍然在思考和探索的一大
命题。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6-2007 ) 丛书: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 高
秀芹博士深情回忆道,第二次教材编写会时,她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刚牙牙
学语的幼女,女儿在会场地上爬走,学者们在会议桌前头脑风暴。20年过去了,《比较
文学概论》也像女儿一样成长、成熟,在她心目中,这部教材不啻于她精心抚育的另
一个孩子。当然,这部教材的出生与成长得益于一群充满学术激情的比较文学人共
同且无私的努力。高秀芹指出,一部理想教材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困难的要求就是“公共
性”。这部教材汇集了国内28所高校与1所科研机构先后34位学者参编,不同学者的观点立
场都各有差异,也有他们自己独属的知识积累偏向及修辞风格喜好;但是教材的编纂
目的并不是彰显个人的学术立论,而是系统地呈现该学科的核心问题、理论方法与
基础知识,因此,主编需要综合不同学者的诸多观点,把个性化表达整合为稳定的
共识,从而便于教师与学生清晰而全面地把握这个学科的总体框架,这实乃一种
挑战。而《比较文学概论》达成了这种公共性的诉求,使得这部教材的编写既群策
群力,最终成果又如出一人。定价: 35.00 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2008-2009)
作者: 马· 法· 基亚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
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
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
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
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今,《比较文学概论》仍然在成长和更新,在教材
的多次修订再版中,各位编者把自己所积累的科研与教学经验带入书写,使得教材
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着与当下国际及国内比较文学界接轨的前沿性和准确性。本次
会议期间,围绕教学实践及市场反馈,王柏华、刘佳林与曹洪洋等参会学者,还有李
松睿、张曦、陈军、于海冰与宋启立等编审同仁,均提出了有效的调整方案与补充
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教材更好地发挥专业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功能。总而言之,作为一
本面向初学者的教材,渡边洋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是非常优秀的。虽然对于高
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这本教材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但是它形象具体的讲述,定
可以给读者许多启发,此外,它精准的对象定位,注重文本分析的编写思路和生动的
讲述技巧,应该可以给我国教材编写者诸多借鉴。 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19世纪末20世
纪初兴起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尤为迅猛,用
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中国的比较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
开始复兴,比较文学教材的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84年卢康华和孙景尧两位
先生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问世,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比较文学教材,至
今为止,中国比较文学教材的建设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编撰和译介的比较文学教材
也已经初具规模。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21-2022 ) 武大RCCSE核心期刊(2020) 一、本书的指导
思想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2019-2020) 除此之外,杨洪承、林精华、梁丹丹、张
燕萍与黄晚等多位学者从比较文学的发展历史、学派特征与研究方法等不同角度
出发,全面勾勒出这一学科研究图景的同时,也具体而深入地呈现了比较文学研究
中所蕴藏的跨界意识与沟通精神。比较文学通常被认为是一门高要求、高门槛的
学科,因而也常常遭遇误解和冷遇,但实际上,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及开放精神是与
现实生活的理性交往密切相关的;比较文学致力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与开拓的
胸襟,而这恰然是世界主义者的精神。 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宁教
授强调,在世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也是我们应当承担的一项使命。随着当下全球
化进程的加速,我们正经历着国族与文化边界的不断消融与重建,随着中国在国际
环境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我们有责任思考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如何介入国际学术,
他详细介绍了中国学派能够大有作为的诸种研究方向,并且提议可以将《比较文学
概论》教材外译推广,增加本土思想的书写,使得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者与实践者
的声音走向世界。比较文学这门学科,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以来,已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尤为迅猛,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已经成为当
今世界的一门“显学”。中国的比较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兴,比较文学教材的建设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1984年卢康华和孙景尧两位先生合著的《比较文学导论》问
世,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比较文学教材,至今为止,中国比较文学教材的建
设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编撰和译介的比较文学教材也已经初具规模。 中国科技核
心期刊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跨世纪优秀人才,做出突出贡
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
教学评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中国
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主持教
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教
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及四川省政府社科一等奖。《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比
较文学》编委、《中外文化与文论》主编、英文刊物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主编。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等著作
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作者: 《比较文学概论》编写组 对照卢康华和孙景尧给
的比较文学体系框架,我们可以发现,该书对比较文学完整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大幅
度的融合和精简。例如第二章“影响研究” ,统合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三部分
内容。但是,作者增加了第三章“接受研究”。作者认为,“与产生‘影响’ 相比,日本文学
更多的是‘ 收受’,更确切地说是‘接受’,日本文学主要是‘ 接受研究’”,因此专门论述了
日本文学接受的外来文学影响,这样,通过增加对本国文学接受影响的研究,做到了
统合论述中有重点论述。接下来的第五章,作者也把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研究整
合为一章,但是也另辟第四章,重点论述了文学与艺术的关系,因为作者认为文学与
艺术是最为相近的,联系也是最多的。在第三部分“ 本科范围平行研究”,作者则相对
全面地论述了“翻译研究”、“类型研究”、“思潮研究”、“对比研究” 四方面的内容,基本
涵盖了平行研究的相关内容。而第十章“比较文学及其相关学科” ,则把论述范围扩大
到比较文学的外延,论述了“世界文学”、“一般文学”、“比较文化” 的相关内容。可以看
到,本书的融合与精简并没有略去重要的研究内容,而是做到了综合中有重点,既让
学生可以窥见比较文学体系的全貌,又突出了教材编写者自己的侧重点。 ( 一) 摘要篇
幅以50-300 字为宜,写成报道性摘要,内容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作者: 曹顺庆 / 杨一铎 此外,两本教材的篇幅都不是很大。渡边洋的《比较文学研究
导论》全书分为14章,每章的篇幅差不多相当于普通教材的一节,全书加上前言、后
记和附录只有217页。而张隆溪的《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全书五个部分相加亦只有
164页。两者精简的篇幅让初学者较为容易阅读,不至于产生对大部头著作的恐惧
心理。同时,精简的篇幅也可以让初学者更好地消化所学的内容。而要求低年级学生
在一个学期,短短三四十个学时内掌握四五百页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同时,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发现大多数论著和教材在举出研究实例时,大多选
择的是欧美的范例,对于美国或者法国的学生来说,也许是常识范围内的,但对于日
本的大学生,则多是陌生和隔膜的。因此,作者在撰写该教材时,特别注意有意识地、
尽可能地选取日本的事例取代国外的事例,使得论述平易好懂。 定价: 38.60 元 中文社
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2012-2013) 渡边洋先生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可以说是属于“讲
演体”一类的教材。在教材的“前言”部分,作者一上来就引用了日本畅销书筒井康隆
的《文学部唯野教授》开头的一节: 总而言之,作为一本面向初学者的教材,渡边洋先
生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是非常优秀的。虽然对于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来说,这本教
材的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但是它形象具体的讲述,定可以给读者许多启发,此外,它
精准的对象定位,注重文本分析的编写思路和生动的讲述技巧,应该可以给我国教
材编写者诸多借鉴。 近日,时值这部教材出版2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出版社《比较文
学概论》20周年纪念暨比较文学理论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文
系主办,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文学评
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汉学研究》协办。两天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着该教
材的编纂修订及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文社会科学引
文索引-来源(2004-2005)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丛书(共26册) , 这套丛书还有 《寻
求跨中西文化的共同文学规律:叶维廉比较文学论文选》《中西文学关系的里程碑》《
西方文艺思潮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化传递与文学
形象》 等 。 原书和中译本诞生的时代背景恐怕已经使这部研究著作的文献意义超越
了学术意义。概述性论说太浅,而例证又太深,只能用比较不文学的玩笑自我调侃。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本次会议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学者,正如傅勇林教授在
总结陈词中所言,学者们因《比较文学概论》而凝聚为学术共同体,它不仅推动了比
较文学学科的知识发展,也承载着学术与国家共同跋涉的历程。20年光阴倏忽而过,
当年参编者们如今都已成为了各大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代表人物,他们也殷切
盼望着,比较文学的新一代学子们,进一步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为比较文学的学科
建设及国家发展做出贡献,将世界主义精神代代传承。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
(2003)
[注]《司马迁与屈原和楚辞学》,吕培成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 主办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
中国比较文学杂志 第三类是面向研究生的教材。此类教材类似于学术性著作,有的干
脆就采用的是学科的经典学术著作,它们注重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内容,不必追求
体系的绝对规整,可以对学科内某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有所侧重。比如苏珊· 巴斯奈特
的《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介绍的侧重点主要放在学科研究的一些前沿阵地,诸如“区
域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旅行文学研究” 、“性别研究”以及作者非常重视的“翻译
研究”之上。而对传统的影响研究 “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乃至平行研究的一些
重要研究领域,作者都略去不谈。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读
了十三个星期,怎么评分这么拉啊?结构非常清楚而且作为入门又比较简单不装13,
第一遍读完。 渡边洋先生是日本富山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的教学、翻译和研
究,《比较文学研究导论》是他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成果之一,1996年该教材在日本
出版,得到了日本学界的高度评价。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译
本——由西北大学教师张青翻译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 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 国际
刊号:1006-6101 这本书宏观地把问题放置在先秦的南北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它们的溶汇
这一大的背景上来考察。众所周知,黄河与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在先秦时代,
产生在母亲河两流域的同质的中华文化,其形式、风格、心理是有差异的。《诗经》的
现实性与基本的四言诗格式,同《楚辞》的浪漫色彩与多言式句子,而且句中加“兮”,
是很不一样的。到汉代,南北文化渐次溶合,在这种溶合之中产生司马迁这个伟大的
人物。吕培成在这样的文化史详尽描述基础上,开展他所论述的主题,是很有气魄、
很有见解、很有创意的。 (一)摘要篇幅以50-300字为宜,写成报道性摘要,内容包括研
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但是,正如南开大学文学院王志耕教授所言,文
明的沟通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双向理解”的阶段,这乃是一种不彻底的汇通,对话的最
终目的是吸收不同文化的特点来促进本土文化的自我修正与更新,也就是“他山
之石,可以攻玉”。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交流的历史时汲取智慧,在实践中运用他者
能够理解、愿意接受的方式传递中国声音,是比较学者的责任与使命。在全球化
时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互塑已经是常态,与会学者都表达出一种共识:比较文
学学者将进一步致力于搭建学术的沟通桥梁,更多地关注与理解与所有中国文化的
域外传播者,怀揣着合作、包容、开放、共赢的世界主义精神,真诚地理解他者、反省
自身,共建文化交流平台,为世界和中国文化的双向沟通开拓渠道。出版社: 高等教
育出版社 作为一门不断锐意创新同时又总是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科,比较文学边界
开放、兼容并包,这种学科特性为其招来不少误解,认为比较文学既高冷又难以
把握。其实,比较文学并不神秘,从思维方式和精神指向而言,它为我们提供的是关
涉自身与他者的交流路径,推动对世界更包容、更深刻、也更具创造力的认知。
此外,两本教材的篇幅都不是很大。渡边洋的《比较文学研究导论》全书分为14章,每
章的篇幅差不多相当于普通教材的一节,全书加上前言、后记和附录只有217页。而
张隆溪的《比较文学研究入门》全书五个部分相加亦只有164页。两者精简的篇幅让初
学者较为容易阅读,不至于产生对大部头著作的恐惧心理。同时,精简的篇幅也可以
让初学者更好地消化所学的内容。而要求低年级学生在一个学期,短短三四十个学
时内掌握四五百页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比较文学跨界沟通的思维不仅
仅与文学及文化有关,也关系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世界中频繁遭遇的挑战。生活中每
个人的处境各不相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各有侧重;因此,人与人之间常有思想差异
与观念冲突。如何在同一事件中理解和沟通不同的立场,进而开展协商与合作?复
旦大学中文系郭西安副教授的发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路径。她从“视
角”(perspective)观念切入,指出观察事物的境遇往往决定了对象显现的样态,而这种
观测方位和主客关系必然是丰富多元的;类似地,认知也并非对既定事实的客观
显现,主体是在与事物的具体互动关系中形成理解与思考的。比较文学的思维是通
过考察具体视角产生的条件和效应,推进不同视角的转换、跨越与汇通,从而促进认
知和理解的更新,使得我们能够突破和重构现有话语的边界。的确,这种思维不仅有
助于每个人自我观审与反省,也有利于我们理解他者,与他者共处。 第二节 本书的
指导思想、结构与使用建议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2017-2018) 中文社会科学引
文索引-来源(2008-2009) 定价: 35.00 元 · · · · · · (更多)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
源(2010-2011)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
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
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
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
文学》等40多种。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共25册), 这套丛书还有 《汉语
音韵学概论》《美学概论(第四版)》《新编简明东方文学(第二版)/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
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第二版)上下》《中国文学史(第三版)》等 。
全年订价:¥196.00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0-2002) ( 四) 文题:力求简明准确地
反映文章主题,一般不超过20个字,一般不使用缩略语和标点符号。 而接下来的第五
部分“研究实例展示”,则可以说是该教材的特色所在。在第十一章,作者用一整章分
析了远藤周作的小说《深河》,首先介绍该作品的情节梗概,接下来依次介绍了作品
中的宗教和伦理含义,作品与印度教及佛教的关系,此外进行引申,与格雷厄姆· 格林
的《权力与荣耀》进行异同比较。第十二章则突破了日本文学的界限,比较了两位外国
作家霍桑和朱利昂·格林。第十三章比较了日本的“行动主义文学”和法国的“行动
主义”作品的类似和异同。这三章,都是作品文本的分析和比较实例的展示。作者从作
品和文本出发,仔细研读文本,进而引出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作的是从具体到一般
的探求,而不是像传统的讲授方式,首先讲述理论概念。这种注重从文本出发的
理念,正是我国教材编写者所缺乏的。从笔者的阅读和学习经验来看,从文学文本
出发,注重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无疑比一上来就进行理论学习更加易于接受,
同时,从文学文本出发,我们的学习可以有真正的“ 地基”,日后进行的比较文学实践
才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向空谈理论的歧路。 出版年: 1983 作者: 《比较文学
概论》编写组 丛书: 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有8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04-2005 )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
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
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
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曹顺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
院院长、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
级教学名师,跨世纪优秀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
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
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论学会
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主持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点项目等多个项目,多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及四川省政
府社科一等奖。《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比较文学》编委、《中外文化与文论》主编、英文
刊物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 主编。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比较文论史》《
比较文学史》《中国文化与文论》等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第二类是面向大
学高年级的体系规范完整的教材。这类教材则更加注重理论和实例的均衡,研究实践
举例是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这个阶段,学生更加需要获得规范的理论知识
和对学科体系完整的了解,所以理论介绍务必求精求全。我国大多数教材遵循此一
编写原则,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是此类教材的典型代表。这本书
宏观地把问题放置在先秦的南北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它们的溶汇这一大的背景上来
考察。众所周知,黄河与长江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在先秦时代,产生在母亲河两流
域的同质的中华文化,其形式、风格、心理是有差异的。《诗经》的现实性与基本的四
言诗格式,同《楚辞》的浪漫色彩与多言式句子,而且句中加“兮”,是很不一样的。到汉
代,南北文化渐次溶合,在这种溶合之中产生司马迁这个伟大的人物。吕培成在这样
的文化史详尽描述基础上,开展他所论述的主题,是很有气魄、很有见解、很有创
意的。 显然,翻译问题不仅关乎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也关系到国族与世界的命运,西
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傅勇林教授在主题报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译介
何为》中,把翻译与学术研究置于当今国家发展这一历史大语境中进行反思。傅勇林
教授首先回溯了比较文学学科常常被追认的源头,即1827年歌德所提出的“世界
文学”理想,当时欧洲民族国家接连崛起,各自捍卫民族语言及国土尊严;在这样的历
史语境中,歌德把人类对世界和平与文明交流的渴望诉诸文学,因此歌德眼中的“世
界文学”乃是通过各个区域之间文学的互动与对话,能够生成新的文学样态和观念。
两百年间,无数学者重访“世界文学”这一观念,人们逐渐意识到,语言是民族身份的象
征,同时也是文明交流必须跨越的障碍,因而翻译就变得至关重要,而如今翻译研究
也成为了比较文学学科内部一个极为强劲的研究方向。但是,翻译并非仅仅是纯粹的
智识活动,它实际上与贸易流通相类:一本书从何种语言译来?又译向何种语言?一
部翻译而来的文学作品应当保留多少普适性和地方性?作为世界各民族自由精神贸
易的场域和根基,正是在翻译实践与流通中,世界文学得以获益。反观中国历史,在
上世纪国族忧患之时,翻译曾为民族复兴注入新的思想活力,当下我们正面临着诸多
现实冲突与问题,包括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趋势上升、世界经济衰退
动荡等等,现代译介理应肩负起新的使命。 装帧: 平装 页数: 119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
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 · 豆瓣广告 第一节 比较
文学的定义 译者: 颜保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