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評估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評估

林彥男 1、林耀豐 1、林清和 2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1、中國文化大學 2

摘 要

目的:
目的:本研究主要在評估經由訓練兩年以上的韻律體操國小女童與一般
國小女童在平衡能力上是否有差異,方法
方法:
方法:實驗對象分為兩組:韻律體操組
包括 20 名國小韻律體操代表隊女選手(9±2 歲),訓練年齡至少 2 年以上;
非運動組包括 20 名一般生未曾經過運動訓練的學生(9±2 歲),透過
Lafayette 左右動態平衡儀做為檢測工具,並記錄實驗參與者站立於平衡儀
上 20 秒內在左、中、右搖晃次數,以不同組別(韻律體操組與一般組)及不
同位置(左、中、右)為自變項,搖晃次數為依變項,採用混合設計二因子變
異數分析(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進行考驗,若交互作用有顯著差
異,則進一步以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其差異性。結果
結果:不同組別與位置等二因
結果
子間有交互作用關係存在(F=3.93,p<.05),經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後發現,不
同組別在中間位置有顯著差異(F=8.53,p<.05),且韻律體操隊晃動次數低於
一般組;而韻律體操組在不同位置有顯著差異(F=7.20,p<.05)且在左側之晃
動次數低於右側並低於中間;一般組在不同位置一有顯著差異
(F=29.91,p<.05),且在右側之晃動次數低於左側並低於中間。結論
結論:
結論:不同
組別與不同位置之間有交互作用的關係存在,體操組在中間位置的平衡能力
明顯優於一般組,顯示出平衡能力對韻律體操選手的重要性。而不論體操組
或一般組,其在中間位置之平衡能力皆明顯優於左側與右側,顯示將重心留
在中間是保持平衡的最佳模式。

關鍵詞:平衡能力、動態平衡儀
關鍵詞:平衡能力、動態平衡儀、韻律體操
:平衡能力、動態平衡儀、韻律體操

主要聯絡者:林耀豐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電話:08-7226141轉33652

900屏東市民生路4-18號 E-mail:lyf@mail.npue.edu.tw

81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第六期(2010.08)

壹、緒 論

一、問題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走、跑、跳、運動…等各種複雜的動作在人們生活中都
需要平衡能力,在許多運動項目中,除了要有良好的肌耐力以外,若要保持
高水準的運動表現,平衡能力就是非常重要的運動能力了。平衡也是體適能
的項目之一,例如在韻律體操動作裡有許多動作都需要單腳支撐站立,如果
平衡能力不好也沒辦法完成動作且非常容易受傷。人體平衡包括靜態平衡
(static equilibrium)及動態平衡(drnamic equilibrium),靜態平衡是指
身體(主要是頭部)對重力之方向定位,動態平衡是指旋轉、加速或減速等突
然之運動而產生維持身體位置反應(許世昌,1992)。人類對於平衡的生理構
造有 1.小腦:對於平衡和姿勢的維持有極大的重要性,是間接透過網狀結
構,再經由下行徑的椎體外徑來控制。2.內耳前庭器(vestibular
apparatus):主要由兩個部位組成---三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 負
責偵測旋轉時產生的旋轉加速度,橢圓囊(utricle)和球狀囊(saccule)則分
別偵測水平和垂直行進的線性加速度 (麥麗敏等人,1994) 3.肌肉運動感覺
(kinesthesis):包括許多特殊物質,不論是靜態或動態的方向感、平衡感、
位置感等(Cratty & Hutton, 1969),是由末梢神經和中樞神經統合,對身
體在空間中的位置和平衡提供內在指引(Singer,1968)。4.視覺:對四周環
境會產生認知和反應能夠看到身體位置時,比看不到身體位置時,較能夠維
持平衡。5.體感覺(somatosense) 指的是對於自己四肢的位置、運動等相關
感覺,即使閉上眼睛,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四肢位置及肌肉收縮的狀況。6.
肌耐力 (muscular endurance):肌耐力變差,平衡能力就會下降,當運動
疲勞,也會因為肌肉控制的能力下降,而降低平衡能力表現(Lepers,1997)。
Aydin, Yildiz,Yildiz, Atesal & Kalyon (2002)發現競技體操選手之單腳站
力平衡能力較一般人佳。Kioumourtzoglou, Derri, Mertzanidou & Tzetzis
(1997)則以平衡板(stabilometer platform)紀錄受試者維持平衡不著地的
時間,結果發現韻律體操選手之動態及靜態平衡都較非運動員為佳。Perrin
等人(2002)是以一個小幅度轉動板子(4∘,5Hz)以及靜態測力板測驗柔道
選手、芭蕾舞者以及一般人在開眼與閉眼狀態下的動態及靜態平衡。結果發
現在開眼的平衡能力上,柔道選手以及芭蕾舞者比一般人來的好,而在閉眼
平衡能力方面,柔道選手則優於芭蕾舞者及一般人,研究者認為原因可能是

82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評估

因為柔道選手在訓練或在比賽中,必須面對對手在不同方向的攻擊,而芭蕾
舞者在練習的地方四周往往都是鏡子,因此在閉眼時沒有視覺的回饋情境
下,平衡能力才會不如柔道選手。
上述研究中,Kioumourtzoglou 等人(1997)主要是以平衡板測試韻律體
操選手維持平衡不著地的時間,而本研究試則圖將工作難度增加,並記錄其
在單位時間內重心移動之次數,以從不同方向探究平衡能力之現象。
二、研究目的
小學時期之孩童正值發育階段,平衡能力亦占重要一環。經由比較不同
層級兒童的平衡能力,可提供教練或家長在訓練或改善平衡能力之參考。因
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女童在不同組別(韻律體操組與一般兒童
組)及不同位置(左、中、右)等二因子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貳、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一、實驗參與對象
本研究以 20 位國小韻律體操隊女選手(9±2 歲) 及 20 位國小一般女性
學童(9±2 歲)為研究對象。受試者排除條件如下:(1)六個月有下肢、脊髓
或骨盆部位骨折者(2)兩個月內曾發生踝關節扭傷者。
二、研究地點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運動心理學實驗室。
三、研究工具
本次主要研究的器材為:左右動態平衡板,儀器之難度主要是以平衡板
離地面距離加以區隔,並區分為高、中、低三種,本研究是取高等難度,平
衡板離地面 40 公分,平衡板下方有三條拉力繩,分別可以用來固定上有顯
示數據的螢幕。左右動態平衡儀是由美商 Lafayette 公司製造型號為:Psym
Con Model 35500

83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第六期(2010.08)

圖1 動態平衡儀 圖2 平衡難度

圖3 平衡臺底部
四、研究架構

韻律體操組 一般學童組
組別(自變項)---
(N=20) (N=20)

左 中 右
晃動位置(自變項)--------

平衡測驗
(20 秒晃動次數)
秒晃動次數)
依變項-----------------------------

圖4 研究架構圖 統計數據

84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評估

五、實驗步驟
(一)先告知實驗參與者之測試動作為雙腳站立於動態平衡儀上且必須持續
45 秒,前 20 秒為熱身,中間休息 5 秒,後 20 秒為正式測驗。
(二)將平衡儀固定後,請實驗參與者站立在上面進行儀器校正,方法為先請
實驗參與者站立在平衡板上,實驗者先扶著平衡板讓平衡板達到水平狀
態,在聽到「嗶」後,將手放開開始測驗。
(三)請實驗參與者站立於動態平衡儀上,測驗總時間為 45 秒,前 20 秒為熱
身活動會出現「嗶」一聲短音,中間 5 秒休息後進行正式測驗 20 秒會
「嗶」一聲長音為信號,並登記正式測驗左、中、右之晃動次數。
(四)時間終了後,正式測驗之數據會出現在螢幕上,再將次數登記在表格上。
六、資料處理
以不同組別 (選手組、一般組)及不同位置(左、中、右)為自變項,20
秒左、中、右側晃動的次數之平衡能力數據為依變項,採用混合設計二因子
變異數分析(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進行考驗,以驗證其差異性。若
交互作用達顯著差異,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考驗,本研究顯著水準定為
α=.05。

参、結果

一、實驗結果
經由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所得數據由表格整理如下:平均數與標
準差摘要表(如表 1)、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如表 2)、單純主要效果摘
要表(如表 3)。
表1 20 秒晃動次數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不同位置
組別 左 中 右 合計
體操組 M 3.40 6.05 3.55 4.33
SD 2.52 4.96 2.63 3.70
一般組 M 6.35 11.50 6.15 8.00
SD 5.27 10.66 5.44 7.83
合 M 4.88 8.78 4.85 6.17
計 SD 4.35 8.66 4.42

85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第六期(2010.08)

由表 1 可知在體操組的左、中、右三個位置所晃動次數的平均數為
(4.33),一般組在左、中、右三個位置所晃動的次數平均數為(8.00)。
不同組別在平衡能力之測量的檢定結果如表 2 可知:
(一)不同組別在平衡測驗間 A*B 的交互作用效果達顯著差異
(F=3.93,p<.05)。
因此,進一步以單純主要效果加以考驗,如表 3。
(二)不同組別(A 因子)在平衡能力測驗上達顯著差異(F=4.37,p<.05),且體
操隊
的表現優於一般組。
(三)在不同位置(B 因子)的平衡能力的表現達顯著差異(F=33.18,p<.05),
且在
右側的表現優於左側,左側的表現優於中間。
表 2 不同組別平衡能力次數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ource SS df MS F P 事後比較
組別(A) 403.333 1 403.333 4.37* 0.0432 體操組<一般組
群內受試(S*A) 3503.33 38 92.19
位置(B) 408.22 2 204.11 33.18* <.0001 右<左<中
交互作用(A*B) 48.32 2 24.16 3.93* 0.0238
群內受試*位置 467.47 76 6.15
(S*A*B)
全體 4830.67 119
*p<.05
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可由表 3 得知:
(一)不同組別在平衡儀上晃動位置在中間的次數是達到顯著差異
(F=8.53,p<.05)且體操組的晃動次數明顯少於一般組;而在左邊與右邊是沒
有達到顯著差異(F=2.50,p>.05;F=1.94,p>.05)。
(二)不同的晃動位置在韻律體操隊的晃動次數有顯著差異
(F=7.20,p<0.5),且在左側的次數明顯少於右側,且低於中間的位置。而在
不同的晃動位置在一般兒童組的晃動次數亦有顯著差異(F=29.91,p<,05),
且右側的次數明顯少於左側,且低於中間位置。

86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評估

表 3 單純主要效果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SS df MS F P 事後比較
不同組別
在 b1(左) 87.03 1 87.03 2.50 0.1167
在 b2(中) 297.03 1 297.03 8.53* 0.0042 體操組<一般組
在 b3(右) 67.60 1 67.60 1.94 0.1663

不同位置
韻律體操隊(a1) 88.63 2 44.32 7.20* 0.0014 左<右<中
一般生(a2) 367.90 2 183.95 29.91* <.0001 右<左<中
*p<.05
本研究之實驗分析結果,可以發現在參與者 A 因子(體操隊組、一般學
童組)在進行平衡測驗時達顯著差異,而 B 因子(左、中、右)在平衡能力上
亦有顯著差異;「且 A*B 有交互作用存在,經由單純主要效果考驗得知:不
同組別(A 因子)在中間位置有達到顯著差異,不同位置(B 因子)在體操隊及
一般學童組也達顯著差異」。

肆、討論

經由研究結果發現不同組別在動態平衡儀上進行平衡測驗時在搖晃的
次數上體操隊明顯的少於一般學童,在不同位置上時只有中間的地方是達顯
著的水準(F=8.53,P<.05),對照表 1 在中間的次數體操隊明顯少於一般學
童,推論應當是韻律體操女童在平時專長訓練時無論是繩、環、球、棒、帶
這幾項道具在配合練習時有一些動作是需要高度平衡,如此可見規律練習韻
律體操的學童在平衡上是優於一般學童,本研究的結果與 Aydin 等(2002)
及 Kioumourtzoglou 等(1997)之研究相同。
Aydin(2002)發現競技體操選手之單腳站力平衡能力較一般人佳。
Kioumourtzoglou(1997)等人則以平衡板(stabilometer platform)紀錄受
試者維持平衡不著地的時間,結果發現韻律體操選手之動態及靜態平衡都較
非運動員為佳。Perrin 等人是以一個小幅度轉動板子(4∘,5Hz)以及靜態測
力板測驗柔道選手、芭蕾舞者以及一般人在開眼與閉眼狀態下的動態及靜態
平衡。結果發現在開眼時的平衡能力上,柔道選手以及芭蕾舞者比一般人來
的好,而在閉眼時平衡能力方面,柔道選手則比芭蕾舞者及一般人好,原因

87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第六期(2010.08)

可能是因為柔道選手在訓練或在比賽中,必須面對對手在不同方向的攻擊,
而芭蕾舞者在練習的地方四周往往都是鏡子,因此在閉眼時沒有視覺的回饋
下,所以平能能力才會不如柔道選手。
雖然沒有直接相關的文獻來評估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的相關文獻,但
還是有許多針對平衡能力比較的研究。江勁政(2004)指出大專體操選手在平
衡能力檢測上優於一般科系之學生。李文心(2007)指出在大專劍道選手的
動、靜態平衡測量上沒有優於一般科系之學生。吳貴琍(2004)指出接受規律
太極拳練習的中老年人在靜態平衡測試中優於未規律練習的中老年人,但在
動態測試中是無明顯的差異。胡名霞(2004)針對各五項運動(跆拳道、柔道、
軟網、桌球、游泳)來測試平衡能力。由以上文獻可知接觸不同的規律運動
對於平衡能力的影響是有不同的差異,所以在一開始想要增進平衡能力時就
因該隊此運動多加了解,日後加以練習才能提升所要達到的目的。
由本研究可知,一般組在動態平衡台上是難以達到平衡狀態,須經由左
右晃動來找尋平衡點,所以次數就會相對增加;而在韻律體操隊進行測驗時
在晃動幾次後,皆會找到平衡點且能平衡在中間而不會產生晃動現象。

伍、結論與建議
結論與建議

經由上述的結果分析與討論後,本研究可獲的以下結論:
一、結論
不同組別與不同位置之間有交互作用的關係存在,體操組在中間位置的
平衡能力明顯優於一般組,顯示出平衡能力對韻律體操選手的重要性。而不
論體操組或一般組,其在中間位置之平衡能力皆明顯優於左側與右側,顯示
出將重心留在中間是保持平衡的最佳模式。
二、建議
(一)增加受試對象的多元性:
未來的研究可增加需平衡能力的運動項目來加以探討,以增加應用的多
元性,如:競速溜冰選手在溜冰比當中衝刺、過彎,都是需要相當好的平衡
能力。
(二)增加平衡能力的測試難度或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平衡板可設計出不同難度,(如:高度及平衡板後張力調
整),未來可設計較困難的平衡測試或其它更精密的儀器,或許更能檢測出
韻律體操選手須要具備的特殊平衡能力。

88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評估

參考文獻

江勁政、江勁彥、相子元(2004)體操選手與非運動員平衡能力之定量評估。
大專體育學刊,6(1),223-121。
吳貴琍、武為瓊。(2004)太極拳對中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響。運動生理學
暨體能學報,1,90-98。
李文心、柯以馨、李建志、胡名霞。(2007)劍道選手的平衡能力優於一般
大學生嗎。物理治療,32(5),245-254。
胡名霞、何浩君、王傑賢(2004)大專優秀運動選手平衡能力之比較研究。
物理治療。30(1),33-40。
麥麗敏、廖美華、鍾麗琴、戴瑄、祁業榮、黃玉琪、王錫崗(1994)。簡明
解剖生理學(二版)。台北:匯華。
許世昌(1992)。最新實用結剖生理學。台北市,永大書局。

Aydin, T., Yildiz, Y., Yildiz, C., Atesal, P.S., &Kalyon ,T. A.(2002).
Proprioception of the ankle: A comparison between female teenaged
gymnasts and controls. Foot AnkleInt, 23(12), 3-9.
Cratty,K.J.,&Hutton,R.S. (1969) .Motor ability-testing:Experiments in
movement behavior and motor learning. philadelphia: Lea&Febiger.
Kioumourtzoglou, E., Derri, V., Mertzanidou, O.,& Tzetzis, G. (1997).
Experience with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in rhythmic gymnastics.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84(13), 63-72.
Lepers, R., Bigard, A. X., Diard, J. P., Gouteyron, J. F., & Guezennce, C. Y.
(1997). Posture control after prolonged exercise .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and Occupational Physiology, 76 (1), 55-61.
Perrin, P., Deviterne, D., Hugel, F., & Perrot ,C.(2002). Judo, better than bance,
develops sensorimotor adaptabilities involved in balance control. Gait
Posture, 15(1), 87-94
Singer, R. N. (1968). Motor learning and human performance. New York :
Macmillan.

89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第六期(2010.08)

The Assessment of Balancing Ability of


Elementary-school Rhythmic Gymnastics Athletes

Lin, Yen-nan 1, Lin, Yaw-feng 1, Lin, Ching-Ho 2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1,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2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whether there is difference on the balancing
Purpose:
ability between elementary-school rhythmic gymnastics girl athletes trained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and ordinary elementary-school girls. The method:the
experimental subjects are divided into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and ordinary
group. The former group includes 20 elementary-school rhythmic gymnastics
girl athletes (at the age of 9, plus or minus 2) trained for more than two years;the
other one includes 20 ordinary students(at the age of 9, plus or minus 2) never
trained, Using Lafayette dynamic balancing apparatus, with different
groups(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and ordinary group) as well as different
positions(left, middle, right)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imes of faltering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his study records faltering times in 20 seconds of objects
standing on the left, the middle, and the right of balancing apparatus,
distinctively, and then use mixed design two-way ANOVA to examine records.
Furthermore, single major effect is to be examined if there is apparent difference
:there is interaction effect existing between two
on the interaction effect. Result:
factors, group and position(F=3.93, p<.05). By single major effect examination,
there is apparent difference on the middle position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F=8.53, p<.05) with less times of faltering of rhythmic gymnastics
athletes than that of ordinary student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athletes,
apparent difference exists between different positions(F=7.20, p<.05) with
faltering times of the left less than that of the right and that of the middle; for
ordinary students, there is appare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positions with
faltering times of the right less than that of the left and that of the middle.
Conclusion: :There are interaction effects existing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and
between different positions. Rhythmic gymnastics athletes' balancing ability on
the middle position are better than ordinary students, which reveals the balancing
ability count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athletes. Furthermore, whether rhythmic

90
國小韻律體操選手平衡能力之評估

gymnastics athletes or ordinary students perform better balancing abilities on the


middle position than on the other two, which proves focusing on the middle
position is the best way to keep balance.

:balancing ability、
Key Words: 、dynamic balancing apparatus、
、rhythmic
gymnastics

91
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
第六期(2010.08)

9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