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文言文閱讀評估

淮 南 子 ‧ 道 應 訓 (節 錄 )

(西漢)劉安

1 楚 將 子 發 好 求 技 道 之 士 , 楚 有 善 為 偷 者 往 見 曰 :「 聞 君 求 技 道 之
士 。 臣 , 楚 市 偷 也 , 願 以 技 齎 [1] 一 卒 。 」 子 發 聞 之 , 衣 不 給 帶 , 冠
不 暇 正 , 出 見 而 禮 之 。 左 右 諫 曰 :「 偷 者 , 天 下 之 盜 也 。 何 為 之 禮 ! 」
君 曰 :「 此 非 左 右 之 所 得 與 。 」

2 後無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將師以當之,兵三卻。楚賢良大夫
皆 盡 其 計 而 悉 其 誠 , 齊 師 愈 強 。 於 是 市 偷 進 請 曰 :「 臣 有 薄 技 , 願 為
君 行 之 。 」 子 發 曰 :「 諾 。 」 不 問 其 辭 而 遣 之 。 偷 則 夜 解 齊 將 軍 之 幬
帳 [2]而 獻 之 。 子 發 因 使 人 歸 之 , 曰 :「 卒 有 出 薪 者 , 得 將 軍 之 帷 , 使
歸 之 於 執 事 。 」明 夕 復 往 取 其 枕 , 子 發 又 使 人 歸 之 。 明 夕 又 復 往 取 其
簪,子 發 又 使 歸 之。齊 師 聞 之,大 駭,將 軍 與 軍 吏 謀 曰:「 今 日 不 去 ,
楚 君 恐 取 吾 頭 。 」乃 還 師 而 去 。 故 曰 技 無 細 薄 , 在 人 君 用 之 耳 。 故 老
子 曰 :「 不 善 人 , 善 人 之 資 也 。 」

註釋:
[1] 齎:送贈。

[2] 幬帳:牀帳。

1 試判斷下列的陳述,選出正確的答案。
子發只重視才德兼備的人。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判斷

2 試判斷下列的陳述,選出正確的答案。
因為求見者是小偷,所以子發沒有穿戴整齊便接見他。
A 正確
B 錯誤

© 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第 1 頁,共 5 頁
文言文閱讀評估

A 形容詞
3 本文第 2 段「子發將師以當之」句中,「將」字的詞性是(B 動詞 )。
C 名詞
D 介詞

4 試判斷下列的陳述,選出正確的答案。
子發曾領兵三次擊退齊軍。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判斷

5 試語譯下列句子。
故曰技無細薄,在人君用之耳。(第 2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齊軍最後自動退兵的原因是:
A 楚軍在戰事上漸漸取得上風。
B 小偷使齊軍損失慘重。
C 子發歸還齊軍失物,齊軍感戴其德。
D 齊軍統帥恐怕自己被殺。

7 第 2 段引用了老子的話:「不善人,善人之資也」。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是:
A 不善人可供善人所用。
B 不善人是善人的資本。
C 不善人也可以成為君子。
D 善人可以引導不善人向善。

8 為甚麼子發歸還齊國將軍隨身物品的時候,訛稱是士兵打柴時拾得的呢?
A 因為子發想保護小偷。
B 因為子發害怕齊國知道真相後,會怪罪楚國。
C 因為子發想顧全齊國將軍的面子。
D 因為子發打算令齊軍上下疑神疑鬼。

© 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第 2 頁,共 5 頁
文言文閱讀評估

淮 南 子 ‧ 道 應 訓 (節 錄 )

(西漢)劉安

1 楚 將 子 發 好 求 技 道 之 士 , 楚 有 善 為 偷 者 往 見 曰 :「 聞 君 求 技 道 之
士 。 臣 , 楚 市 偷 也 , 願 以 技 齎 [1] 一 卒 。 」 子 發 聞 之 , 衣 不 給 帶 , 冠
不 暇 正 , 出 見 而 禮 之 。 左 右 諫 曰 :「 偷 者 , 天 下 之 盜 也 。 何 為 之 禮 ! 」
君 曰 :「 此 非 左 右 之 所 得 與 。 」

2 後無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將師以當之,兵三卻。楚賢良大夫
皆 盡 其 計 而 悉 其 誠 , 齊 師 愈 強 。 於 是 市 偷 進 請 曰 :「 臣 有 薄 技 , 願 為
君 行 之 。 」 子 發 曰 :「 諾 。 」 不 問 其 辭 而 遣 之 。 偷 則 夜 解 齊 將 軍 之 幬
帳 [2]而 獻 之 。 子 發 因 使 人 歸 之 , 曰 :「 卒 有 出 薪 者 , 得 將 軍 之 帷 , 使
歸 之 於 執 事 。 」明 夕 復 往 取 其 枕 , 子 發 又 使 人 歸 之 。 明 夕 又 復 往 取 其
簪,子 發 又 使 歸 之。齊 師 聞 之,大 駭,將 軍 與 軍 吏 謀 曰:「 今 日 不 去 ,
楚 君 恐 取 吾 頭 。 」乃 還 師 而 去 。 故 曰 技 無 細 薄 , 在 人 君 用 之 耳 。 故 老
子 曰 :「 不 善 人 , 善 人 之 資 也 。 」

註釋:
[1] 齎:送贈。

[2] 幬帳:牀帳。

1 試判斷下列的陳述,選出正確的答案。
子發只重視才德兼備的人。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判斷
答案:B
答案分析:小偷以偷竊為生,算不上是有德行的人,但子發仍然禮待小偷,可見
子發並非只重視才德兼備的人。

2 試判斷下列的陳述,選出正確的答案。
因為求見者是小偷,所以子發沒有穿戴整齊便接見他。
A 正確

© 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第 3 頁,共 5 頁
文言文閱讀評估

B 錯誤
答案:B
答案分析:子發聽說小偷可以獻技,為他所用,所以趕出來見他,因而顧不及穿
戴,並不是因為求見者是小偷而無禮對待。

A 形容詞
3 本文第 2 段「子發將師以當之」句中,「將」字的詞性是(B 動詞 )。
C 名詞
D 介詞
答案:B

4 試判斷下列的陳述,選出正確的答案。
子發曾領兵三次擊退齊軍。
A 正確
B 錯誤
C 無從判斷
答案:B
答案分析:本文第 2 段「子發將師以當之,兵三卻。」按句意及上下文推斷,
「三
卻」應為子發麾下的楚軍,在三次交戰中被齊軍擊退。

5 試語譯下列句子。
故曰技無細薄,在人君用之耳。(第 2 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以說,能力無分尊卑貴賤,在於君主如何善用而已。

6 齊軍最後自動退兵的原因是:
A 楚軍在戰事上漸漸取得上風。
B 小偷使齊軍損失慘重。
C 子發歸還齊軍失物,齊軍感戴其德。
D 齊軍統帥恐怕自己被殺。
答案:D

7 第 2 段引用了老子的話:「不善人,善人之資也」。這句話的正確意思是:
A 不善人可供善人所用。
B 不善人是善人的資本。

© 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第 4 頁,共 5 頁
文言文閱讀評估

C 不善人也可以成為君子。
D 善人可以引導不善人向善。
答案:A

8 為甚麼子發歸還齊國將軍隨身物品的時候,訛稱是士兵打柴時拾得的呢?
A 因為子發想保護小偷。
B 因為子發害怕齊國知道真相後,會怪罪楚國。
C 因為子發想顧全齊國將軍的面子。
D 因為子發打算令齊軍上下疑神疑鬼。
答案:C

語譯
1 楚國將領子發,喜歡徵求有特殊技能的人。楚國有一名擅長偷竊的人去見
他,說:「聽說您尋找有技能的人,我是楚國市集的一名小偷,希望以我的技能
謀取一官半職。」子發聽到後,衣服的帶子還沒有繫上,頭冠也未有戴正,便趕
出來以賓客之禮款待。隨從勸他說:「小偷是天下間最貪心的人,為甚麼要禮待
他呢?」子發說:「這可不是你們具備的才能啊。」

2 不久,齊國攻打楚國,子發率兵迎戰,三次交鋒,楚軍都節節敗退。楚國有
德行才能的大臣都已經想盡辦法,齊國的軍隊卻越戰越強。這時候小偷就晉見子
發,說:
「我有一點雕蟲小技,樂意為您施展。」子發說:「好吧!」沒有細問就
派遣他去了。到了晚上,小偷把齊軍主帥的牀帳偷了回來,獻給子發。子發就派
人把牀帳歸還,並留言說:「有打柴的士兵拾到主帥的牀帳,特來奉還。」第二
天晚上,又偷來齊軍主帥的枕頭,子發再派人送還。第三天晚上,小偷更取得主
帥頭上的簪子,子發又一次派人送還。齊軍上下聽到此事,都人心惶惶,主帥與
軍官商議說:「假若今天再不撤退,恐怕楚王要取我的人頭了。」於是齊軍不戰
而退。所以說,能力無分尊卑貴賤,只在乎君主如何善用。所以老子說:「儘管
是壞人,也可以為好人所用。」

© 培生教育出版亞洲有限公司 第 5 頁,共 5 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