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評估 文言二‧中階篇

姓名: ( ) 班別: 日期: 成績:

評估練習
文言二 文言鑒賞﹝中階篇﹞(讀)

閱讀(40 分) 完成時限:35 分鐘

閱讀以下一篇文章,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1)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
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
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
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
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2)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
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
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
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3)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
足。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
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迹於後世矣。

韓愈《伯夷頌》

【注釋】  微子:名開,是商紂王的兄長,為紂王卿士(官員)。
 繇:即「由」。

©牛津大學出版社 1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評估 文言二‧中階篇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標有的字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12 分)
(1) 適於義而已。(第 1 段) 適:

(2) 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第 1 段) 篤:

(3) 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第 3 段) 譽:

(4) 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第 3 段) 則:

(5) 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第 3 段) 沮:

(6) 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第 3 段) 非: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3 分)
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3 試根據文章內容,說明「古豪傑之士」的特點,以及其三個層次。(6 分)
(1)特點:

(2)最低層次:

(3)中間層次:

(4)最高層次:

4 試根據文章內容,指出以下人物對待殷商 紂王暴政的反應或態度。(3 分)
人物 對待殷商 紂王暴政的反應或態度
微子 

周武王、周公 

伯夷、叔齊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評估 文言二‧中階篇

5 試指出文章以下段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可選多於一項)(4 分)
選項:
A 層遞
B 對偶
C 排比
D 設問
E 反問 A B C D E
(1)第 1 段     
(2)第 2 段     
(3)第 3 段     

6 承上題,試分別說明文章第 2 段及第 3 段運用的修辭手法能達到甚麼效果。(6 分)


(1)第 2 段:

(2)第 3 段:

7 作者在文中對以下哪些人持負面批評態度?(2 分)
 微子
 討伐殷商 紂王的諸侯
 殷商 紂王
 今世之士
A 、
B 、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8 作者在文中讚揚伯夷、叔齊二人對後世有甚麼貢獻?(2 分)
A 作為萬世的標準。
B 警惕後世的造反者。
C 警惕後世暴君。 A B C D
D 成就媲美聖人。    

9 試在文中摘錄四字概括作者對伯夷、叔齊的評價。(2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3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評估 文言二‧中階篇

姓名: ( ) 班別: 日期: 成績:

評估練習
文言二 文言鑒賞﹝中階篇﹞(讀)

閱讀(40 分) 完成時限:35 分鐘

閱讀以下一篇文章,然後回答所附問題。

(1)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
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
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
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
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2)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
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
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
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3)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
足。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
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迹於後世矣。

韓愈《伯夷頌》

【注釋】  微子:名開,是商紂王的兄長,為紂王卿士(官員)。
 繇:即「由」。
亙萬世:亙,連接。縱貫萬代。

©牛津大學出版社 4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評估 文言二‧中階篇

1 試解釋以下文句中標有的字詞,並把答案寫在橫線上。(12 分)【解釋】
(1) 適於義而已。(第 1 段) 適: 符合

(2) 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第 1 段) 篤: 堅定

(3) 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第 3 段) 譽: 稱讚 / 讚許

(4) 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第 3 段) 則: 就

(5) 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第 3 段) 沮: 詆毀 / 批評

(6) 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第 3 段) 非: 非議 / 否定

2 試根據文意,把以下句子譯為白話文。(3 分)【解釋】
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明亮得日月與他相比都稱不上光明了,(1 分)崇高得泰山與他相比都稱不上高大了,
(1 分)高大得天地與他相比都稱不上開闊了!(1 分)

3 試根據文章內容,說明「古豪傑之士」的特點,以及其三個層次。(6 分)【整合】
(1)特點:有獨特操守而不隨流俗,(1 分)只求堅持道義而不理會別人的毀譽,(1
分)堅信自己的理念,並且對自己了解深刻。(1 分)
(2)最低層次:被一個家族的人非議,仍然實行自己的原則信念而不疑惑動搖。(1
分)
(3)中間層次:被一個諸侯國或整個州郡家族的人非議,仍然實行自己的原則信念而
不疑惑動搖。(1 分)
(4)最高層次:被全世的人非議,仍然實行自己的原則信念而不疑惑動搖。(1 分)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19)


4 試根據文章內容,指出以下人物對待殷商 紂王暴政的反應或態度。(3 分)【整合】
人物 對待殷商 紂王暴政的反應或態度
微子  帶同祭器離去。(1 分)

周武王、周公  聯同天下有才德的人,與諸侯一起討伐紂王。(1 分)

伯夷、叔齊  反對周武王和周公伐紂,認為不可這樣做。(1 分)

©牛津大學出版社 5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評估 文言二‧中階篇

(參考 2012 年閱讀題 4)


5 試指出文章以下段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可選多於一項)(4 分)【整合】
選項:
A 層遞
B 對偶
C 排比
D 設問
E 反問 A B C D E
(1)第 1 段     
(2)第 2 段     
(3)第 3 段     
(1)第 1 段:A 層遞:「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
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C 排比:「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
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2)第 2 段:D 設問:「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3)第 3 段:B 對偶:「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

(參考 2012 年練習卷閱讀題 6)


6 承上題,試分別說明文章第 2 段及第 3 段運用的修辭手法能達到甚麼效果。(6 分)【評
價】
(1)第 2 段:運用設問,故意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能達到引起讀者注意、啟發思考的
效果,(1 分)使讀者思考伯夷、叔齊為甚麼跟天下的賢才持相反意見,堅持不食周粟
而餓死,(1 分)並信服作者所提出的理由:他們對自己了解深刻、信念堅定。(1 分)
(2)第 3 段:運用對偶,把兩個結構相同、意思相對的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1 分)指
出一般人在意別人毀譽,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易於記誦,(1 分)既使句子富整齊、
對稱的美感,也增加了文章的節奏感、音樂美。(1 分)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15)


7 作者在文中對以下哪些人持負面批評態度?(2 分)【整合】
 微子
 討伐殷商 紂王的諸侯
 殷商 紂王
 今世之士
A 、
B 、
C 只有 A B C D
D 只有  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6
《啟思新高中中國語文》第二版 評估 文言二‧中階篇

(參考 2014 年閱讀題 17)


8 作者在文中讚揚伯夷、叔齊二人對後世有甚麼貢獻?(2 分)【整合】
A 作為萬世的標準。
B 警惕後世的造反者。
C 警惕後世暴君。 A B C D
D 成就媲美聖人。    
B 文末指出「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迹於後世矣。」沒有他們二人,後代叛逆者會不斷出現。

(參考 2010 年閱讀題 4)


9 試在文中摘錄四字概括作者對伯夷、叔齊的評價。(2 分)【整合】
特 立 獨 行

語譯:韓愈《伯夷頌》
(1) 有獨特操守、不隨流俗的人,只(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正義,不理會別人對自己肯定或
非議;他們是人中的豪傑,堅信自己的理念和對自己了解深刻。被一個家族的人非議,仍然
努力實行(自己的原則)而毫不猶豫困惑的人,是很少有的。至於整個諸侯國或整個州郡的
人非議,仍然努力實行(自己的原則)而毫不猶豫困惑的人,大概天下就只有一個人罷了。
如果世上所有人都非議他,仍然能努力實行(自己的準則)而毫不猶豫困惑的人,千百年才
有一個。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窮盡天地之闊,縱貫萬代之久,也見不到的人啊!(相比起
來,)(他)明亮得日月與他相比都稱不上光明了,崇高得泰山與他相比都稱不上高大了,
高大得天地與他相比都稱不上開闊了!
(2) 在殷敗亡、周興起的時候,微子是德行高尚的人,(屢諫紂王不聽,)懷抱着祭器離去
了。武王與周公,都是聖明的人,使天下有德有才的人都隨從他們,並會同天下諸侯一起討
伐紂王,(我)不曾聽說過有人非議他們。那伯夷、叔齊,卻獨認為(武王、周公)不應這樣
做。殷滅亡之後,天下以周室為宗主,只有他們兩個人把吃周朝的糧食看作是可恥的事情,
直到餓死也不顧慮。由此可見,難道他們有個人欲求而這樣做嗎?(他們這樣做是因為)對
自己的信念堅定,對自己了解深刻。
(3) 現在社會所說的士人,大抵聽到有人稱讚他,就自以為才多德高;大抵聽到有人詆毀
他,就自以為不足,只有他們(伯夷、叔齊)敢於否定聖人(武王、周公)的所為而肯定自
己正確。聖人,是萬世人的的標準,我因此說:像伯夷這樣的人,特立獨行、極盡天地之闊、
延續萬代之久也見不到啊。雖然伯夷這類人萬代不能一見,但是沒有了他們二人,後代叛逆
者就會不斷出現了。

©牛津大學出版社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