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为什么要学习?

学习有什么意义?
学习时应该有
怎样的态度?
中五第九单元第二课

《劝
学》
摘自中五华文课本第 172

课文学习目标
①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
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②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
法。
荀子像 • 荀子(约公元前 313— 前 238 ),名
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
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 宣扬儒学和传授六经,批评子思、孟
子等其他儒者及墨家、道家等其他学
派,有韩非、李斯等弟子,著作后世
编为《荀子》一书。
• 《荀子》 20 卷,收文章 32 篇。
• 其中 26 篇是他的作品,末六篇或为其门人弟
子所记。
•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
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于用喻。这
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励/
学 劝勉

学习

8
video
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 已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停止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
的。
靛青 草名,制靛青的主要原料 冻结成
青 蓝 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
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
冷。
使…弯曲 ,“ 輮”通“煣
合乎拉直的墨线

中( zhòng ) 輮
木直中( zhòng )绳 ,輮( róu )以为

圆规 通

“又”
规 有槁暴
轮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 pù ) ,不复挺
这样 槁,枯。暴,通
“曝”,晒。

挺者,輮使之然也。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
(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
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
样的。
经墨线量过 金属制的刀剑等 广泛地学习
受绳 金就砺 博学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
靠近,接近,这里做磨 磨刀石

参 省 知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过
验,检查 省察 通“智”,智慧 过错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
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
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
遗言
问之大也。 犹古训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面临
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
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泛指中国古代四方边远的民族。
干、越、夷、貉
干、越、夷、貉 (mò) 之子,生而同声,
不同
教育
异 教
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干 (hán) 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啼
哭的声音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其风俗习性
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
的。
video
曾经 片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提起脚后跟 见得广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
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
得广阔。
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
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清楚

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
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
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借助,利用 脚步快 达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
车 指游水 渡 通“性”,资质
( jí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
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异也,善假于物也。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
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
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
于借助外物罢了。
video
从这里 深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
善行 指人的智慧 获得
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
通明的思想
心备焉。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
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
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
没有用来……的(办
古代的半步
法)
故不积跬 (kuĭ) 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骏马
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qí jì) 一跃,不能
劣马
十步;驽( nú )马十驾 ,功在不舍。
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
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
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
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刻 雕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
使用 专一
泉, 用心一也。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
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
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蟹的脚 蟹钳

蟹六跪而二螯 (áo)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浮躁,不专心
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
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
躁。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转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1. 根据标题 , 本
槁暴不复挺者,转糅使之然 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么?
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矣。故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
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不
中心论点 :
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学不可以已。
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
同声,长而异 俗:教使之然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分论点:
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
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转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不积蹞步,无以至千里; 一:
槁暴不复挺者,转糅使之然
顺风而呼,声非加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疾也,而
海。骐 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 :
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 二:
利。
也,而
驾,功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致千里。假舟楫者,
不舍。锲而舍之, 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矣。故
君子
三: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临深溪,不
强,上食埃 知地之厚也;不
土,下饮黄泉,
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
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和方法。
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
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同声,长而异
也。 俗:教使之然
课文结构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一 .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二 .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善假于
物)
积累
三 . 学习方法和态度 :用心
坚持
专一
各位同学,你们曾学过什么
论证手法?
比喻论证
论证手法
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 比喻
结论:
青出于蓝
喻)
学习的意义 ( 五

变化 提高 君子博学
冰寒于水 而日参省
变化
( 直木)輮以为 不可逆 乎己,则
轮 知明而行
木受绳则直
改变自己 无过矣
金就砺则利
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 , 改造人的品性 , 使人智慧明达 , 不犯
过错。 提高自己 , 改变自己 , 规范自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分论点 比喻

借助学习弥补不足
学 空
弥补不足。
喻)
学习的作用 ( 五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习 想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陆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要靠后天学习
分论点 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面
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比喻
学习

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结论:积善成德,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反面 比
的方 喻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比喻
法和
坚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态度 持 对比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十 四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喻) 喻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对比
积累 专
坚持 心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对比
专心 二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为什么荀子会在《劝学》中提到“青”、“冰”、“
木”和“金”等东西?
试就原因及说理技巧两方面说明之。

说明后天学习能夠改变本性,同时能改善自身缺点、
增长知识与道德素养。
说理技巧使用比喻论证的技巧,呼应前面“学不可以
已”的论点,透过大众所熟悉的事物说明后天学习的
意义與重要性,能达到前后呼应、加強论点与说服力
的效果。
• 在《劝学》中荀子对于学习的各方面都展开了深入的论述,
荀子如何说明学习时应有的态度?试配合原文內容加以阐
述。

• 荀子以骐骥和驽马为比喻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呼应前面两段
的主旨。
• 以朽木和金石作比喻,指出雕刻如果中断,就会变成朽木也
不会折断;若持之以恒,即便是金属石头也能加以雕饰,用
此说明学习是需要时间累积的,半途而废就难以看到学习成
果。
• 以蚯蚓和螃蟹做对比,指出蚯蚓能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先天条
件,而是后天专心致志带来的成果;螃蟹只能栖身于蛇鳝的
洞穴是因为它心浮气躁的关系,藉此说明学习需要用心专一
你认同“学习贵在勤奋”的说法吗?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君子 圣人
普通人
学习 学习
学习
人性恶 积善 成德 得神明 备圣心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