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3

国际关系学

中国古代翻译、外交特点及其成因猜想
翻译学班 梁力乔 徐瑞璇
定义:

中国古代史:( long, long ago... )——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


发,传统的封闭小农经济格局被洋枪洋炮打破)

现代外交学: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古代外交定义:国家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统治机关及单
位、部门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促成了翻译的产生

翻译最早随语言而诞生于传统部落之中,用于交战部落解除敌对状态的媾和行为,从
一开始就具有外交属性。

翻译官最早出现于周朝。

“ 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交趾之南有越裳国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
曰‘道路遥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翻译目的及方法)
——《后汉书 · 南蛮传》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
鞮,北方曰译。” ——《礼记·王制》
•“周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
——南朝梁沈约《均圣论》
因为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是最大的威胁,所以统治者重视北方高于其他三个方向。所
以“翻译”一词流行。而“寄、象、狄”明显比不上“译”。
秦汉:
• “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
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汉书 · 百官公
卿表》

大行令(大鸿胪)在汉时是三公九卿的九卿之一,地位很高。
秦朝:典客 译者地位提升
汉景帝:大行令
汉武帝:大鸿胪
翻译在外交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唐代在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中的均设有译语人

中央机构中书省的重要的职务之一是“四夷来朝,受其表疏”,负责唐王朝授予周边少数民族政
权部落和藩属国的诏令、文书的撰写工作,反之,它们呈递唐中央王朝的表疏也由中书省负责接
收。

中书省译语人的工作主要以翻译文书即笔译为主,这与鸿胪寺的译语人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鸿
胪寺主要以处理周边少数民族部落及藩属国,外国的首领、使节的朝见为主要工作,以及与此相
关的接见,受命出使,外交事务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工作需要翻译人员在场。类似今天中
央政治局常委直属翻译和外交部翻译人员的区别。

译语人也从没有官品,到立军功升官,到学校专门培养,地位不断攀升,作
用也越来越被朝廷所重视。同时,还出台了相关翻译质量监管的法则,翻译
不准者将受罚。
战争和外交密不可分:

• 战时外交是服务于战争的一个工具

• 商人贸易都是找些边境的汉人或受汉化的胡人来充当翻译 , 汉唐时
期边境城市就是贸易市场 , 懂得各族语言的人大有人在两国交战 , 多
是由使臣 ( 外交官 ) 充当翻译 , 这些人常年出使国外 , 不仅了解外国
语言 , 更重要的是了解地形 , 便于作战。还有就是找些胡人军官当翻
译 , 比如安禄山打仗时就兼任翻译 , 有时和尚都会临时当翻译 , 古代
的和尚知识很渊博 , 因为佛经都是外文 , 所以精通多国语言是必修课。
大汉 Green Beret—— 翻译
甘夫
本名:甘夫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 Green Beret)
的重要训练课程之一便包含“敌语训
别名:堂邑父 练( Language Training )”和政治
颠覆训练( Liberation Training ),
民族族群:匈奴人 从目的上看,堂邑父—张骞组合出使
西域,已经具备远程渗透 / 颠覆的军
事外交属性。
职业:翻译官
主要成就:
公元前 138 年,汉武帝任命甘
夫为张骞出使大月氏国的向导
翻译。
身份:俘虏→翻译
郑和下西洋中的翻译活动:
马欢

郑和舰队中的翻译,他的职务是通事和教
谕。通事是外事翻译,通晓外国语言文字,
进行不同语种的语言、文字的翻译;教谕
负责教化番人,传播中华文化。因为他是
穆斯林,所以精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他
把下西洋的事迹写成一本书《瀛涯胜览》。
费信

自学通阿拉伯文。永乐、宣德年间曾任翻
译官,随郑和下西洋,担任郑和使团中通
事和教谕之职。
翻译与宗教
• 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主动求学的过程
东汉末年:安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集体翻译”译场
“的出现
两晋南北朝:道安、鸠摩罗什、译场的成熟
唐宋时期:玄奘
• 《圣经》的中译——殖民主义扩张的附加品
传教士
宋元

(1) 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
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宋元时,
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2) 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
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明朝(开设四夷馆等)
明朝对外政策:

1 、明初严禁政策

朱元璋确立的对外政策有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努力营造以“厚往薄来”为特征的朝贡
贸易体制下的睦邻友好关系,二是严禁中外商民自由贸易。

2 、永乐短暂对外开放时期

永、宣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建立南洋及印度洋地区的和平秩序,以吸引更多的国家前
来朝贡(名)。(实:寻找建文帝)

3 、明朝中后期稍微放松时期

明中叶后,东南沿海居民生存压力不断增大,违禁甚至武装下海者日趋增多,在此压
力和朝贡贸易越来越难以维持的情况下,明廷不得不在隆庆时有限度地允许东南沿海
人民出海贸易。
清朝
“ 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清朝前期,英文,拉丁文都请传教士帮忙,比如俄罗斯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采用拉丁文作为谈
判语言,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推荐张诚、徐日升二人来京任职。张诚是法国人,徐日升则是葡
萄牙传教士。 1689 年,康熙皇帝派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佟国纲任钦差大臣,率领使团前
往尼布楚,与沙俄谈判。在中俄商定谈判阶段,南怀仁就和沙俄秘密通信,他建议俄方使用拉
丁语作为谈判语言。因为中国无一人能通拉丁语,康熙只好命徐日升和张诚两人担任翻译。

清廷自己可用的翻译人才极为稀缺,多为皇室重要成员或高官,且高官职位不足以专攻外交职
务。
和珅

和珅于乾隆四十五年出任理藩院尚书,总理清政府的外交,先后接见了
来朝的各国使臣,其中尤其是与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斗智斗勇最为出色。
和砷的不亢不卑维护了天朝形象也给使节留下很好的印象,马戛尔尼离
华之后,就说了一个人的好话——和珅。马戛尔尼称赞他是“中国的首
相”!
清政府举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据恭亲王报告,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

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

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

并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因此,开办

京师同文馆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目的。
传教士在外交、翻译中的作用:
传教士的传教目的接受度低,却带来了西方的科技成果。

• 地理视界的拓展:《山海舆地全图》→《山海舆地图经解》
• 文化眼界的拓展 :“ 中国与四夷天下秩序”→万国并存的世界
意识
• 科学著作的译述:
徐光启 & 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
晚清: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
王奕訢和文祥于 1861 年 1 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
请开办,并于 1862 年 8 月 24 号正式开办,初以培
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
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
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
德文、俄文、日文。同治六年又添设算学馆,教授天
文、算学。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总管校务近三十年。
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概括

1. 历史悠久,颇有地位(从中央下地方,逐级深入基层)

2. 意识超前,思想先进(对翻译的利用比较超前)

3. 规模较小(中央政府直属为主),边、夷为主(见前)

4. 兵、御、学、贡、商
对外关系的理想目标——君臣关系
• 中国对外关系理论的渊源 , 可以上溯到周代 , 乃至更远。然而 , 作为统一王朝
构建国际关系体系的实践 , 则应始于秦汉。秦朝匆匆灭亡 , 汉初则因社会凋敝
而力不从心 , 所以 , 汉武帝时代是国际关系体系成型的重要时期。

• 这个国际关系体系 , 目标在于建立中国王朝的中心领导地位 , 确定周边各国


同中国的尊卑秩序 , 以及各国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和礼仪规范。其理想目标是
建立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君臣关系 , 不但在国际政治上获得最高的权威 , 而且获
得伦理道德上的巨大支持 , 成为国际正义的象征。这是把国内政治体制运用于
国际关系之上。
中国古代外交的成因猜想:经济封闭性的小农心态

1. 发达的农业文明带来的高度自给性

— 在物质上对外没有刚需

2. 统治者维护政权存续的心态

— 封闭的环境有利于维护政权(生产力限制 / 民众眼界)
中国古代外交带来的影响

1. 外交始终未能得到现代般的重要地位(从属于军事 / 学术)

2. 外交未能给中国发展带来应有的帮助

3. 经济基础未能得到最大效率的应用(无意义的积累)
留美“幼童”

中国日益深入地卷入国际事务,迫切需要一批掌握
外国的语言,了解外国情形的人才,虽然于京师、
上海、广州开办了同文馆或广方言馆,但远不能适
应复杂的外交事务之需。随着 19 世纪 60 年代中
期洋务派主持的军事、民用企业的陆续创办,又急
需一批掌握国外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科技人员。
洋务派认为选派聪颖幼童赴外国学习各种科学技术,
业成归来,在国内分科传授,中国便可以掌握西人
之长技。

“ 师夷长技以制夷”
感谢聆听!
参考文献
[1] 韩昇 . 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J]. 学术研究 ,2008(08):93-
107.
[2] 谢天振 . 中西翻译简史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9.
[3] 徐世康 . 两宋时期的翻译活动 [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4] 《古代是怎样翻译的》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460093992/answer/1892404262
[5] 《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
多》 https://xw.qq.com/cmsid/20200424A0PIZZ00
[6]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http://www.coozhi.com/kepu/
shenghuobaike/135024.htm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