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2

《为学一首示子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tRTUb-t19E
彭端淑(约 1699 -约 1779 年)
• 字 ___ 乐斋 ____ ,号 ____ 仪一 ____ ,四
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 _____ 文
学家 ______ ,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 ____
清代四川三才子 _______ 。他与其弟彭肇
zhào 诛、彭遵泅 qiú 曾共性于京师,俱以文
知名于当时,一时有“ ______ 丹棱三彭
_____” 之称。
天下事有难易乎?

天下间的事有困难 ( 或 ) 容易
吗?

乎:吗(语气词)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认真)对付它,即使困难的也会
(变得)容易了;

则:即使
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不(认真)对付,即使容易也会
(变成)困难了。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人们从事学习有困难(或)容易
吗?

为:从事
学:学问(名词)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

(认真)学了,那就困难的也会(变
得)容易了;

学:学习(动词)
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不(认真)学,那就容易的也会
(变得)困难了。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

我天资愚钝,比不上别人(聪
明);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别人
(有学问)。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

(但)天天(坚持)学
习,长期(都)不怠慢,
迄( qì )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
庸也。

直到成功,也就不觉得自己愚钝
和平庸了。
吾资之聪,倍人也,

我的资质聪慧,成倍地(超
过)别人啊,

聪:明慧。
倍:成倍。
吾材之敏,倍人也;

我的能力敏捷,成倍地
(超过)别人 啊;

材:能力
屏 (bǐng) 弃而不用,

(但)放弃而不使用,

屏 (bǐng) 弃:放弃。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那和愚钝与平庸没有分别啊。

异:差异、不同、分别。
圣人之道,卒 (zú) 于鲁也传之。

圣人的学说,最终被迟钝(的弟
子) 传播下来。
道:学说
卒( zú ):终于、最终
于:被
鲁:迟钝(曾参其人)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
有常哉?

那么愚钝平庸、聪明敏捷的
作用,难道有不变的吗?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蜀之鄙 (bǐ) ,有二僧:其一
贫,其一富。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
其中一个穷,另外一个富。

鄙 (bǐ) :边境。
吾欲之
南海,
何如?
穷的告诉富的说:“我想到南
海,怎么样?”
子何恃
而往?
富的说:“你凭什么
去?”
吾一瓶
一钵( 穷和尚:“我(凭)一个瓶
bō )足 一个钵就足够了。”
矣。

吾数年来欲
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 富的说:“我多年来想雇用
往?
条船南下,尚且没有能够
(实现)啊。你凭什么
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到了第二年,穷的从南海回来,

越:到了
还:回来
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把(情况)告诉富的,富的显出
羞愧的神色。
以:把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
几千里也,

西部四川距离南海,
不晓得几千里(远)
啊,
去:距离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
者至焉。

和尚中富的不能到,
而穷的到了。
至:达到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一个)人确立志向,反而比不
上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啊!
立志:立定志向
顾:反而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所以聪明与敏捷,可
以依赖却不可全依赖
呀;

恃:依赖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
败者也。

自身依赖自己的聪明与敏捷却不学习
的人, ( 是导致 ) 自己失败的人呀。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

愚钝与平庸,可能限制
但也不可能(完全)限
制呀;
限:限制
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
力者也。

不把自己限制在愚钝与平庸之中
而努力学习且不知疲倦的人,是
自强的人呀。

自力:自强
文题
• “ 一首”即是一篇。“为学一首”,意
即这是一篇谈进行学习的文章。
• “ 示子侄 ”,给子侄们看的。
• 从题目可知,作者写这篇文章,
是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对下辈进行
教育,鞭策他们努力学习的。
写作特点:

• 文中主要使用对比来说理:难与易、
聪敏与昏庸、贫僧与富僧的对比。
• 其中蜀僧的用例确切、生动、含蓄、
有说服力。
主题思想

学习成功与否,不
在天资的高下,而
在自身是否努力。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