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9

抗生素医学知识培训

CEFZON
茅露莹
U.S.A
Pfizer: 希舒美
优立新、先锋必、舒普深
Lilly: 希刻劳
凯复定、稳可信
MSD: 泰能(亚胺培南)
Squibb: 泛捷复(头孢拉定)
施复捷(头孢丙烯)
马斯平、君刻单、天坤
惠氏百宫: 特治星
Europe
GSK: 西力欣(头孢呋辛酯)
复达欣
Roche: 罗士芬(头孢曲松)
Bayer: 拜复乐(莫西沙星)
再普乐(环丙沙星)
Aventis: 凯福隆、罗力得
Japan
Astellas: CEFZON (全泽复)
世福素 ( 头孢克肟 ) ;娇莎
第一制药:可乐必妥(左氧氟沙星);泰利必妥
住友制药:美平
三共制药:博拿
明治制果:美爱克(头孢妥仑匹酯)
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

最早观测到微
生物的人
- 列文 . 虎克
列文虎克的原始显微镜

他于 1676 年用自磨的镜片 ,

造了一个放大 266 倍的原始
显微镜 , 第一次观测到了微生
物。
感染性疾病
 感染性疾病指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侵入人体
定植,其致病性和毒力造成宿主损害或器官功能
障碍的一种病理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性疾病;
 引起临床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以细菌和
病毒为主;
 非典型病原体:衣原体、支原体
 其他 : 真菌
革兰氏染色 (Gram Stain)

 革兰氏染色由丹麦细菌学家 Christian Gram 于己


于 1884 年发明 , 是细菌学中最经典的染色法 .
 用革兰氏染色可将所有细菌分为革兰阳性 (G+)
和革兰阴性 (G-) 二大类 .
引起人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
 G +:金葡菌 (MSSA,MRSA) ,凝固酶
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 ß -溶血性链
球菌 ( 化脓性链球菌 ) ,肺炎球菌
( SP/PSSP,PISP,PRSP ),肠球
菌;

 G- : 流感嗜血杆菌 (HI) ,克雷伯菌,


卡他莫拉菌 (MC) ,大肠埃希菌
(E,coli) ...
重要的革兰阳性致病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 G+)
Staphylococcus aureus
葡萄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
菌产生毒素和毒力最强 . 主
要导致化脓性疾病 , 如皮肤
软组织感染 , 内脏感染 , 尿
路感染 ,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
重要的革兰阳性致病菌
 肺炎链球菌 ( G+)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SP(PISP, PRSP, PSSP)

肺炎球菌在正常人的
口腔鼻咽部常存在,
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
炎、支气管炎、咽炎、
鼻窦炎等呼吸道感染
CARTIs 的常见致病
菌。
重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Klebsiella pneumoniae
重要的革兰阴性致病菌
大肠埃希菌 ( 大肠杆菌 ) G-
Escheriachia coli, E coli;

主要导致泌尿系
统感染和腹泻 .
细菌的结构 - 细胞壁
 功能 : 维持细菌固有外型 , 起到屏障作用 .
 细胞壁的主成份 : 肽聚糖 (peptidoglycan)

凡能破坏肽聚糖结构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质 , 都
能损伤细胞壁而杀伤细菌 .
抗菌素作用机制
 青霉素和头孢类抗菌素能和细菌竞争合成胞壁
的所需的转肽酶 (PBPs), 抑制四肽側链 D-Ala
与五肽桥的联结 , 阻碍细胞壁合成 , 导致细菌
死亡 .
 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少 , 而且有
外膜保护 , 故青霉素对其作用甚微弱 .
第三章 . 与抗菌治疗有关的实验室检查

 药敏试验
 药敏试验的方法
 药敏试验的结果和临床意义
药敏试验
(susceptibility Test)
药敏试验 :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的生
长有无抑制或杀灭作用称为药物的敏感性实验 ( 药
敏试验 ).

 MIC 值 ( 最低抑菌浓度 ):MIC90


 MBC 值 ( 最低杀菌浓度 ): 使活菌总数减少 99
% 以上的最低药物浓度 .
药敏试验的方法
 琼脂扩散法 ( 纸片法 ): 抑菌圈大小和 MIC 值成反比 ;
 肉汤稀释法 : 肉眼观察肉汤浊度判断最低抑菌浓度 ;
 琼脂稀释法 : 以琼脂平皿代替肉汤管进行药敏试验 ,
结果容易判断 , 重复性好 ;
 E 测定法 : 和其它方法重复性好,并可用于某些较
难培养的菌。
药敏试验的意义

 体外药敏试验和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关系 .
治疗葡萄球菌感染时 , 药敏试验敏感者 , 用药后
治愈率达 80%.
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可按 NCCLS 的标准判定
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S, I, R ; MIC 值同血
药浓度的关系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简介
1928 年 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
素, 1941 年正式作
为药物应用于临床,
标志抗生素时代的
开始

1944 年发现链霉素, 1952 年红霉素问世 ;60 ~ 70


年代后, β- 内酰胺及喹诺酮类开发和应用,抗
生素“大爆发”。目前投入市场超过 200 种,现在
内容
 常用抗菌药物的分类
 主要抗菌药物作用机理
 细菌的耐药
常见抗菌药物分类
 Beta -内酰胺类
 青霉素类
 头孢菌素类
 其他 beta -内酰胺类抗生素
 Beta -内酰胺酶抑制剂
 大环内酯类
 化学合成类
 磺胺药
 喹诺酮类
 氨基糖苷类
 糖肽类
 其他
β -内酰胺类作用机理
 β -内酰胺类
1. 青霉素类
2. 头孢菌素类
 细菌壁的合成
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
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口服制剂 头孢氨苄 ( 先锋四号 ) 头孢呋辛酯 ( 西力 头孢克肟 ( 世福素 )
头孢羟氨苄 欣) 头孢泊肟酯 ( 搏拿、世
头孢拉定 ( 先锋六号 , 泛捷 头孢丙烯 ( 施复捷 ) 博)
复) 头孢克洛 ( 希刻劳 ) 头孢妥伦匹酯 ( 美爱克 )
头孢他美酯(安素美)
头孢地尼 ( 全泽复 )
非口服制剂 头孢噻吩 头孢孟多 头孢氨噻肟
头孢匹林 头孢西丁 头孢哌酮
头孢唑啉 头孢呋辛 头孢唑肟
头孢拉定 头孢替坦 头孢曲松(罗氏芬)
头孢他啶
头孢匹肟
头孢米诺
头孢吡肟
头孢美他醇
头孢匹胺
头孢菌素各代特点
抗菌谱 对 Beta -内酰胺酶稳定性

第一代 常见对青霉素敏感的 G+ 菌及部分社  稳定性不如二,三代


区性 G- 菌

第二代  对 G+ 菌与一代相仿或略弱  对部分 Beta 内酰胺酶稳定


 对 G- 菌作用增强,尤其对产酶的流感  稳定性优于一代
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
第三代  对 G+ 菌,尤其是金葡菌不如二代  对多数 Beta 内酰胺酶稳定
 对 G- 菌,尤其是院内获得性致病菌作
用较二代强
第四代  抗菌谱与三代相仿  对多数 Beta 内酰胺酶稳定
 对 G+ 菌的作用,与二代相似,优于  对染色体介导的 AmpC 酶稳
三代 定
Beta 内酰胺酶抑制剂
 微弱的抗菌作用
 与 Beta 内酰胺酶不可逆结合
 种类
 克拉维酸
 舒巴坦
其他 Beta -内酰胺类抗生素
 复方制剂
 克拉维酸+阿莫西林( augmentin, 力百汀)
 克拉维酸+替卡西林( timentin, 特美汀)
 舒巴坦+氨苄西林( sultamicillin, Unasyn, 优立新)
 舒巴坦+头孢哌酮(舒普深)
 他唑巴坦+哌拉西林(他唑新)
 单环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
 氨曲南-窄谱,用于 G- 菌
 头霉素
 头孢西丁,头孢替坦
 氧头孢烯类(接近三代头孢)
 拉氧头孢
 碳青霉烯类( Carbapenem )
 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喹诺酮类
 作用机理
 抑制 DNA 复制
 分类标准
 临床抗菌活性
喹诺酮类作用机制

 主要作用:

DNA 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
IV ,从而抑制细菌 DNA
的合成
喹诺酮类分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口服制剂 萘啶酸 诺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 曲伐沙星
恶喹酸 环丙沙星 司帕沙星 莫西沙星
新恶酸 依诺沙星 加替沙星
洛美沙星 格帕沙星
氧氟沙星
非口服制剂 环丙沙星 左氧氟沙星 曲伐沙星
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喹诺酮类特点
G- G+ 厌氧菌 半衰期 副作用

第一代 ++++ - - - ++++

第二代 ++++ + + /- + ++

第三代 ++++ ++ + ++ +

第四代 ++++ +++ ++ +++ +


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

 禁止用于儿童、孕妇及哺乳母亲;影响软骨
发育( arthropathy,cartilage
damage) ;
 心脏毒性(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torsades de pointes)
 极易发生交叉耐药;
大环内酯类
 作用机理
 抑制蛋白质合成
 代表药物
 红霉素
 罗红霉素

 阿奇霉素
大环内酯类特点
药代动力学 抗菌谱 副作用

红霉素  胃肠道吸收差 G+ 菌;抗菌  胃肠道反应大


谱窄

罗红霉素  胃肠道吸收优于红  对 G+ 菌作用 胃肠道反应明


霉素 与红霉素相仿或 显小与红霉素
 半衰期长于红霉素 略差
 支原体,衣原
体作用优于红霉

阿奇霉素 / 克  半衰期明显延长 非典型病原体,  少
拉霉素 覆盖 G+ ,还包
括部分 G-
细菌耐药机理
恰当抗菌素治疗的重要性

Adequate
antibiotic therapy

细菌学根除 :

• 彻底解决临床感染的
细菌学成功 !! 症状

• 防止耐药发生

Susceptible bacterium (敏感菌株)

Resistant bacterium (耐药菌株)


Bacteriological efficacy correlates
with clinical efficacy

97% clinical success


Bacteriological
(临床成功)
success
Faster resolution of
( 细菌学成功 )
signs and symptoms

63% clinical success


Bacteriological
Slower resolution of
Failure
signs and symptoms
( 细菌学失败 )

Dagan et al. Pediatr Infect Dis J 1998;17:776–782


Q&A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