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第一课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作者简介
• 朱自清( 1898~1948 ),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
佩弦。
•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中国东海县平明镇),
后随父定居扬州。
• 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
• 1948 年 8 月 12 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 50 岁。
•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写作背景
•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中国正值内战,中国国民
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
• 1924 至 1927 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
党领导下进行一系列革命活动,并于 1925 年成立国民政府。
• 国民政府反对当时的北洋政府,为推翻北洋政府统治,发动北伐
战争。
• 1927 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发动清理共产党党员的事件,第一次国共
合作破裂。
• 1928 年,北洋政府覆灭,国民政府成为唯一代表中国的政权,统
一中国。
散文简析
•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
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全文可划分四个部分:
a) 第一部分 ( 第 1 段 ) :点明题旨,同时制造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
b) 第二部分 ( 第 2 ~ 3 段 ) :写在荷塘的小径漫步。
c) 第三部分 ( 第 4 ~ 6 段 ) :先写荷塘,继写月色,再写月下荷塘周围的景色。

d) 第四部分 ( 第 7 ~ 8 段 ) :偏重于抒情,抒发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动的乡思
• 《荷塘月色》描绘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
赏识和欣喜。
• 作者在文中也流露着一些淡淡的思乡之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
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第一部分(第 1 段)
•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
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
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
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第一部分(第 1 段)
• 全文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
策”的“片言”,是文章的“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紧接着作者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 ...... 总该另有一番样子
吧”,紧扣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
• 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
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
• 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时间、地点、缘由的清楚交代,行文极为
自然。
第二部分(第 2 ~ 3 段)
•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
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
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
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
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
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
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
塘月色好了。
第二部分(第 2 ~ 3 段)
• 文中幽僻的路、蓊蓊郁郁的树、淡淡的月光,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
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 “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
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荷塘景象特有的魅力。
•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
个“自由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 “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
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
• 这淡淡的喜悦和上文流露出来的淡淡哀愁,笼罩在下文那诗情画意
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 4 ~ 6 段)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
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
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
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
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第三部分(第 4 ~ 6 段)
• 第 4 段里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
出玲珑、晶洁。
• 再写荷香,以“歌声”比况“荷香”,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
味。
• 作者接着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
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这动态与上面的静态
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 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
由它那脉脉流动的点染,的确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
更富有神韵了。
第三部分(第 4 ~ 6 段)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
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
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
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
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
上奏着的名曲。
• 第 5 段写月色,首先直写“如流水般”的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给画面涂上一层底色,素淡、恬静、柔和;“薄薄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又使画面上呈现出迷茫空蒙的景象。
• 句中两个动词“泻”和“浮”把静态事物作动态的描绘,足见作者
观察之细,体物之工和语言锤炼的精心。
• 后边两句中的两个比喻,又那样贴切传神,满贮诗意。接下去再写
阴影。
• 由月光隔了树木造成的阴影,自然成为对月光的一种衬托:“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宛如一
幅清淡的水墨画。
• 最后又合写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联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
• 作者借助于联想、比喻,使这幅荷塘月色图更加的形神兼备。
第三部分(第 4 ~ 6 段)
•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
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
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
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
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
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
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第 6 段写月下荷塘周围的树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这是总写四周。
• “ 阴阴”的树色,“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
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是写近处。
• 然后写了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的远山。而树缝里漏着的一两
点“没精打采的”、像“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 ...... 依然是
一片静悄、幽寂的景象。
• “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种“热
闹”喧噪,是一种反衬,使得那静悄、幽寂的氛围更浓郁了。
以上第三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这里有勾勒,
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吸引着读者如身
临其境,和作者共同领会那美好的感受。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
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于是又记起,《西洲
曲》里的句子: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
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
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 年 7 月,北京清华园
第四部分(第 7~8 段)
• 最后部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
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
• 顺此,文章放了开去,追溯了古人采莲的盛况,又援引《西洲
曲》里的诗句,表现出对采莲盛事的向往。
• 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
得‘过人头了’”,同前文相呼应,并且进一步将今昔相比照,
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极自然
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 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放巧收,最见出疏朗又曲
折的工夫。
写作特点

1. 结构严谨自然

2. 描写精细传神

3. 语言精美准确

4. 情景回环婉曲
1. 结构严谨自然
•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
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道来,十分自然。
• 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
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
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
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
• 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
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
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
2. 描写精细传神
• 作者善于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抓住形象的特点,加强描写对象
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 精细传神的描写必须以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为基础,单靠美丽词
藻的堆砌不行。作者十分注意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他以为只有
借此才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 “ 舞女的裙”比喻荷叶,“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
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
• 对于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借助
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
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情景交融
• 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上有独到之处。
• 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
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自由的向往。
• 在重压下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
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
• 这个基调给优美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恬静的轻纱。作者的
感情和景物的色彩融合无间,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 语言精美准确
• 《荷塘月色》语言精美准确,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
二是叠词的运用。
•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泻”字虽然平常,
但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准确生动地写出月光既像流水一
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 “ 脉脉的流水”,“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达情意,
这里用来写流水,流水无声而又好像有情意,极有表现力。
• 文中写“荷花”用“袅娜”、“羞涩”,写荷叶用“挨”,写灯
光用“漏”等都用得极其贴切,足见作者对动词的选择上一丝不
苟,煞费苦心。
二、叠词的运用

远远近近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
高高低低 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阴阴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隐隐约约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
树 ,” 阴森森”的小路 , 读起来节奏鲜明 , 富有
音乐美。
4. 情景回环婉曲
• 名曰“荷塘月色”,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
是先说“心里颇不宁静”。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
有欣然前往之意。
• 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
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
的烦闷。
• 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自由的人”的议
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
• 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
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
•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
写到“我什么也没有”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
• 不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
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
者心驰神往的。
• 思绪突然中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终于回到
现实中来。
• 最后“轻轻地推门进去”,与开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
出去”形成呼应。
• 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轻轻的”
和“悄悄的”情境中进行,与“荷塘月色”幽静、朦胧的气氛是
和谐一致的。
文章结构

求宁静

小径
不 得
宁 淡淡的哀愁 宁
静 家 淡淡的喜悦 静

小径
出宁静 明线:游踪 ( 外结
构)
暗线:情感(内结
构)
• 《荷塘月色》一文不用浓墨重彩,画的是淡墨水彩。
• 作者适当地运用一些有色彩的词语,但更多的是运用比喻,启发
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
• 如写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
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 ;“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
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 ;“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
尘的美质。
• 这些比喻,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中,却有着特殊
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作者为何不宁静?
• 1927 年,中国国民党正式与中国共产党决裂,大规模逮捕、杀戮
中共党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 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
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
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
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
• “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
白。”(《一封信》)
•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于国民党跟共产党——中国两大政
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在进退失据的两难之间,陷入了不知
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