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9

沈從文與他的湘西敘事

一、沈從文其人其事
二、〈夜〉
( 延伸閱讀:〈三個男子和一個女人〉 )
一、沈從文其人其事
• 沈從文 (1902-1988) ,原名沈岳煥,生於湖南省鳳凰縣 ( 今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他的內祖母是苗族人,母親是
土家族人,他的苗人血統於八 0 年代公開。為中國現代著
名的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和考古學專家。
• 沈從文於 1917 年高小 ( 一至四年級曰初小;五至六年級曰
高小 ) 畢業後,進入當地土著部隊辦理雜事,後任書
記。 1923 年進入北大旁聽,同時練習寫作。
• 1924 年開始發表作品,並結識郁達夫、徐志摩、林宰平
( 北大哲學系教授 ) 等人。
• 1925 年發表第一篇小說 • 到 1930 年任教於上海吳淞
〈福生〉, 1926 年出版第 中國公學 ( 無國小文憑,
一個創作文集《鴨子》。 卻受到胡適博士的禮遇 )
同年底,沈從文在上海與
胡也頻等自籌資金,創辦 ,擔任創作和文學課程,
《人間》、《紅黑》雜誌, 兼任《大公報》、《益事
終因資金不足而休刊。 報》等文藝副刊主編;後
• 沈從文 20 年代起蜚聲文壇, 曾先後在輔仁大學、國立
與詩人徐志摩、散文家周 青島大學(現中國海洋大
作人、雜文家魯迅齊名。
沈以其小說創作著稱。而 學魚山主校區)、武漢大
後,他改執教鞭, 1928 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
年 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 1948 年受到所謂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批判 ( 「一直是有
意識的作為反動派而活動著」 ) , 1948 年 12 月 31 日宣
佈封筆,中止文學創作,轉入歷史文物研究,主要研究中
國古代服飾。
• 1950 年到 1978 年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任文物研究員;
1978 年到 1988 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任研究員。
• 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期間遇上文化大革命。軍管會的軍
代表指著他工作室裡的圖書資料說︰「我幫你消毒,燒掉,
你服不服?」「沒有什麼不服」,沈從文回答,「要燒就
• 燒。」於是包括明代刊本《今古小說》在內的幾書架珍貴
書籍被搬到院子全都燒毀。
• 1949 年以後,沈從文沒有進行過小說創作。他的書在三十
多年間僅出版過一次。據說他如能多活數月,便極可能在
1988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或有另一種說法,美國學人金介甫 (Jeffrey C.Kinkley) 說
道,這固然是一種傳說,但也有可能不會是沈從文,因為
他自 1949 年之後幾乎就沒有再創作,這對他是否可以得
到評審的青睞還是一個問題。
• 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委員馬悅然 (Goran
Malmqvist)(1924-2019) 於高行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
在《明報月刊》中表示, 1987 、 1988 年諾貝爾文學獎最
後候選名單之中,沈從文入選了,而且馬悅然認為沈從文
是 1988 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 1988 年,馬悅然向
中華民眾共和國駐瑞典大使館文化處詢問沈從文是否仍然
在世,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其時,
沈從文剛剛離世數月。
• 文化界流傳, 1988 年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已經決定文學獎
得獎者是沈從文,但因為諾貝爾獎只會頒授給在世的人,
因此沈從文與諾貝爾文學獎可謂失之交臂。
• 金介甫( Jeffrey C.Kinkley
),男, 1948 年出生,美
國漢學家,美國紐約聖若
望大學歷史系教授。 1972
年開始研究沈從文, 1977
年以《沈從文筆下的中
國》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
位,被譽為海外沈從文研
究第一人。出版有《他從
鳳凰來:沈從文傳》。
• 沈從文於 1923 年尋至北京,欲入大學而不成,窘困中開
始用「休芸芸」這一筆名進行創作。至三十年代他開始用
小說構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
《邊城》、《長河》等。他以「鄉下人」的主體視角審視
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現代衣冠文物在進入中國的過
程中所顯露出的醜陋,其描寫湘西鄉土的敘事中明顯存在
著鄉村原始美德與都市腐敗衣冠文物對立的模式,如〈蕭
蕭〉中的蕭蕭與女學生的對照,花狗大敗德之後的逃亡城
市。再如〈丈夫〉中以接客為生的妻子,公然在有丈夫在
的船塢中坐生意,侮辱了從鄉下來探望他的丈夫。這種與
新文學主將們相悖反的理念 ( 啟蒙現代性 ) 大大豐富了現
代小說的表現範圍。
• 沈從文一生創作的結集約有 80 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成書
最多的一個。
• 在中國公學教書時,沈從文愛上她的女學生張兆和,寫了
不少情書追求她,並引發校長胡適的同情,施以援手。最
後,據說因沈從文的情書「寫得太好了」,張兆和終於同
意嫁給沈從文。
• 「我這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
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上過一個正當
最好年紀的人」。這則被後世人皆能吟誦的情書被世間的
人們以愛情的名義流傳著。
• 那是 1932 年盛夏的一天,一位身穿灰色長衫戴近視眼
鏡的年輕人,叩響了蘇州九如巷三號的張公館的大門,要
求見張家的三小姐。
• 張家有四個女兒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個個多才多
藝,在當時的蘇州城享有“蘇州城四朵奇葩”的稱謂。張家
時常有「四朵奇葩」的追求者慕名拜訪,絡繹不絕。三小
姐張兆和頑皮活躍,甚至為自己的追求者編了號,稱之為
「青蛙一號」、「青蛙二號」……沈從文當時為張家三小
姐的「青蛙十三號」。
• ( 補充:金安平《合肥四
姊妹》散文集。鄭至慧譯
。時報出版, 2005 年出版
。 ) ( Annping
Chin , 1950 年-),美
籍華人,美國歷史學家,
曾任教於衛斯理大學、耶
魯大學。她是另一位美國
歷史學家史景遷
( Jonathan D. Spence )的
妻子。
• 儘管沈從文在文壇上已小有名氣,但他依然是內向而
不善言辭,甚至是自卑的。沈從文在中國公學第一次給學
生主講大學部一年級現代文學選修課時,眾目睽睽之下,
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鐘。後來終於抬起頭來說道︰「你們
來了這麼多人,我要哭了。」也就是在這裡,他認識了來
旁聽他的課的張兆和,並在心裡有了別的情愫。從 1929
年 12 月開始,短短的半年時間內,沈從文給張兆和寫了
幾百封情書。

• 「我曾做過可笑的努力,
極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
,到別人崇拜我,願意做
我的奴隸,我才明白,我
不是一個首領,用不著別
的女人用奴隸的心服侍我
,卻願意自己做奴隸,獻
上自己的心,給我所愛的
人。我說我很愛你,這種
話到現下還不能用別的話
代替,就因為這是我的奴
性。」
• 「你不會像帝皇,一個月亮可不是這樣的, 一個月亮不
拘聽到任何人讚美,不拘這讚美如何不得體,如何不恰當,
它不拒絕這些從心中涌出的吶喊,你是我的月亮,你能聽
一個並不十分聰明的人,用各樣聲音,各樣言語,向你說
出各樣的感想,而這感想卻因為你的存在,如一個光明,
照耀到我的生活裡而起的。」

• 「我不僅愛你的靈魂,也愛你的肉體。」
• 有一次張兆和提著沈從文寫給她的幾百封情書趕到胡
適那的,原以為這個校長會為自己主持正義,誰知道他根
本不站在自己這邊,反而對張兆和說︰他非常頑固地愛你。
張兆和萬萬沒想到是這樣的結果,回胡適道︰我很頑固地
不愛他。當時的胡適是可愛的,明明知道人家女孩是來找
他告狀的,卻偏偏還這樣說。可是,誰讓男 人大多都講義
氣呢,胡適當時可是和沈從文私交甚好,再說民間不是有
老話「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寧拆十座廟,不破
一樁婚」嗎?胡適又怎能不成人之 美?所以,胡適又接著
說「你的父親跟我是同鄉,我也認得他,你要不要我去跟
你的父親講一講。」引得張兆和抗議︰老師不應該這樣。
• 也許是對他為人以及性格的了解,二姐張允和決定幫
沈從文成就這段姻緣。張兆和在張允和的勸說下,去旅館
回訪了沈從文。
• 沈從文打開房門,見張兆和站在門外,大喜,拿出送給
張兆和的禮物──一大包外文文學書籍,其中有兩部英譯
精裝本俄國小說,以及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和屠格
涅夫的作品集。據說這是沈從文途經上海時,巴金提的建
議,並由巴金代他選購的。
• 沈從文在蘇州停留了一周,每天一早就去張家,直到
深夜才離開,在這期間,因為張允和是個喜歡成人之美的
好姐姐,在張允和的撮合下,張兆和對沈從文的感情漸漸
有了一些變化。

• 因此,沈從文返回青島後,寫信給張允和,托她徵詢她父
親對這件婚事的意見。同時寫信給張兆和說︰「如爸爸同
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在
得到父親明確意見後,張允和與張兆和姐妹倆,一同去郵
電亭,分別給沈從文各發了一個電報,張允和的電報上,
只從自己名字上取了一個字︰「允。」張兆和的電報則
說︰「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長達三年的情書追求終於
有了一個美滿的結果。
• 1933 年 9 月 9 日 沈從文與張兆和在北平的中央公園舉
行了婚禮。

• 沈從文是西南聯大的教授之一,當時他在西南聯大開
設了三門課程︰各體文習作、創作實習和中國小說史。他
上課如其他大師一樣,很有特色,他不贊成命題作文, 任
由學生天馬行空,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偶爾出一兩個題目
便會很具體,卻比不命題更有趣。譬如他有一次給學生出
過兩道題為「我們的小庭院有什麼」和「記一間屋子裡的
空氣」。
• 他的學生汪曾祺先生形容他的講課時說「非常謙抑,非常
自製的。他不用手勢,沒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調,沒有
一點嘩眾取寵的江湖氣。他講得很誠懇,甚至很天真。但
是你要是真正聽『懂』了他的話,──聽『懂』了他的話
裡並未發揮罄盡的餘意,你是會受益匪淺,而且會終生受
用的。聽沈先生的課,要能舉一反三…」
• 沈從文鼓勵學生創作的方法也很實在,他經常將他學
生寫得較好的習作,做主寄到一些相熟的報刊上發表。而
且很多年都一直做這樣的事,給別人的作品不厭其煩地找
「婆家」,而且都是他自己掏腰包貼郵票親自郵寄,他一
輩子為他人郵寄稿件所花費的郵資,是相當可觀的。
• 在西南聯大時,物質匱乏,為了節省郵資,沈從文也常
會打些小算盤,──把學生寫好的原稿的空白紙邊裁去,
只剩下寫有文字的紙芯再郵寄。一次又一次,不知道寄了
多少封,為了給學生多提供一些方便,他從不怕自己麻煩,
甚是讓人敬佩。
二、〈夜〉
• 故事梗概:
• 敘事者在做了司書生二十多天後,因一個營裡造的表冊不
對,必須親自去抄寫一份,所以作者就與四名年輕人一同
揹著槍支、彈藥準備到目的地。
• 路上因溪流湍急而被阻斷原先路線,而此時天色已晚,趕
快轉向往山頂上爬尋找出路,但一路上並無任何居民。
• 在放棄之際遇到一個老人,老人給予很多的幫助,很熱情
的對待作者一群人,而後也與老人聊了一整夜,也很開心
地聽著作者一群人說故事,但老人卻不曾聊自己的事。
• 在作者一群人準備休息之時,老人對作者說了他的故事─
─老人剛死了他的老伴,他似乎已經看淡人生,老人給他
們的感受是平靜,而非絕望,此刻的作者是驚訝是害怕。
• 清鄉
• 是指對佔領區之村莊、鎮落居民所在,敵人或反對者或盜
匪容易躲藏之處加以掃蕩。
• 國共內戰及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佔領區之日軍與淪陷區政
府亦曾進行清鄉行動。淪陷區政府對共產黨及反日份子的
清鄉。
• 此外, 1947 年台灣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由於台灣省行政
長官公署未有實力對台灣參與 228 事件之民眾進行鎮壓,
在國軍抵台鎮壓後,方進行針對參與「暴亂」者加以逮補
或殺害的命令,故行政長官陳儀於 3 月 26 日發布「為實
施清鄉告全省同胞書」,軍警在此一時期,以清查戶口、
追繳武器等模式將全台反政府之領導者加以逮捕。
• 〈夜〉在揭示主旨:「夜」,是對四位兵士走在迢迢山路
上的漫漫長夜裏的奇遇記而言。
• ( 一 ) 先鋪陳四位兵士摸黑走在沒有燈火的夜裏,一路經
過夾谷、樹林、廢油坊、溪流、水車等等,一路經過之處
全是沒有人煙的地方。
• ( 二 ) 唯一到了有燈火的小屋裏,其實也只有老頭一人,
和他甫逝去的妻。然而老頭又行將入木,所以文本整個呼
透而出的氣息是一個沒有生命力 (“ 夜”的象徵 ) 、缺乏白
天的氣息。
• ( 三 ) 所以當做為敘事者的兵士尚未知道老頭妻子的死去
時,其實他和其他三位兵士所說的故事,也是過「夜」時
所想到的故事:殺長毛、鬧假妖、遇虎、偷腥而被夫刺死
的苗女的故事,這些對老者而言都是小意思,他只微微笑
笑。作為第一個講故事的兵士:敘事者兵士沒想到這個漫
漫長夜裏所聽到的最恐怕的一個故事即是老者所言的:故
事我是沒有,但我身邊就有這些事… . 。結果說完,帶他
去看了屍體,然後就去後院挖坑。
• 如果要說這個長夜裡的故
事哪一個最精彩,莫過於
老者了。然而他卻不覺得
那是故事,而是生活裡的
事。可見苗疆裡處處充滿
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野蠻
的、殘酷的、乃至恐怖的
人事,但對當地人而言,
那只不過是生活之一罷了,
沒有啥麼可言的。
• 京派小說 • 主要成員:周作人、沈從
• https://www.newton.com.tw/ 文、李健吾、朱光潛
wiki/%E4%BA%AC
%E6%B4%BE%E5%B0%8F
• 京派第一人:沈從文
%E8%AA%AA • 基本特徵:關注人生,但
• 在 20 世紀 20 年代末期到 和政治鬥爭保持距離,強
30 年代,文學的重心南移 調藝術的獨特品格。他們
到上海,繼續留在京、津 的思想是講求「純正的文
地區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 學趣味」所體現出的文學
個自由的作家群,當時也 本體觀。
稱「北方作家」派。 • 藝術特徵:夢幻鄉土‧ 悲
憫人生‧ 詩意抒寫
• 夢幻鄉土 • 悲憫人生
• 對鄉土的夢幻般的描摹是京 • 京派小說多表現出對人類
派小說的一大特點。京派作 的悲憫情懷。京派作家在
家是在視藝術即夢、情感即 歷史文化的觀照中既由衷
真,也就是在朱光潛所謂“ 地讚美那未蒙教化的原始
理想界”與“現實界”二元 文明的淳厚樸實,又看到
對立的觀念中建構著他們的 了禮教、宗法制的野蠻和
鄉土夢幻的。他們對宗法制 人生不幸的一面。同時,
鄉風民俗多取寧靜認同的態 京派濃厚的學院背景又使
度,努力從中開掘純樸的人 作家們在理論上對社會對
情美、道德美,奇特的風俗
人類有一種悲劇意識。
美,靜穆的自然美。
• 京派作家以表現「鄉村中 • 處於文化邊緣的北京,遠
國」為主要內容,作品富 離時代的中心,加上這裡
有文化意蘊。京派作家多 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學的
數是現實主義派,對現實 校園裡,較少沾染上商業
主義有所發展變化,發展 和黨別的味道,所以,比
了抒情小說和諷刺小說。 較容易形成一種平和、恬
使小說詩化、散文化,現 靜的創作心態。有意識地
實主義而又帶有浪漫主義 與各種流行文學保持一定
氣息。 的距離。
• 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學者教授,
大多擁有雍容高貴的氣質,喜尚紮
實穩健的文風,因此,在對時代和
社會的態度上也大多趨於保守。
文本意象敘述
• 佳句啟示:
• (p.540 第八行 )
• 不過時間與空間放到那地方那種情形下面,使我們各人皆
有理由為這寂靜的沉悶攻襲,心上感到冰冷,幾幾乎要放
聲長嗥。

• (p.548 倒數第二行 )
• 我還相信他試我的最後,他縱不開口,雖一定對世界抱一
種悲觀,而對我總可以獨把親切的友誼建設到一個無言的
啟示中。
議題思考
• 1. 文章 p.533 第二行寫道:「吃人並不算是稀奇事,雖然
這些事到現在一同到城市中人說及時,總好像很容易生出
一種野蠻民族的聯想,城市中人就那樣容易感動,而且那
樣可憐的淺陋,以及對中國情形的疎忽。其實那不過是吃
的方法不同罷了。」請問城市中人「吃人的方法」可能是
如何?

• 2. 如果你是主角,在得知老人妻子剛過世,而他卻冷靜、
不聲張的陪一行人聊了整夜的閒話之後,會有什麼想法或
採取什麼行動?
補充: 「說故事的人」
• 可參考:
• http://
www3.nccu.edu.tw/
~yfko/page2-2003-2-
11.htm
• 班雅明主要指的是進行說
故事行為的、存於口說語
境中的人。他可以是一位
職業的說書人,或偶而客
串此角色的你、我。
• 故事的流傳與寫故事的人
• 寫故事的人不能背離說故事的人的口語風格,又,說故事
的人可分為二個族群,兩者在歷史上又不斷相互滲透(透
過手工業旅行伙計制):
• 一. 見多識廣者 ( 萬國性 ) :水手、商人
• 二. 熟識家鄉掌故、傳統者 ( 本土性 ) :定居農民
• 三. 手工業旅行伙計制:定居老板 ( 可能也環法或外地定
居過 ) 和環法旅行的伙計在固家場所中交流
• 提供人性思考的觀察:
• 本篇小說雖然說的是由三位男性的愛慾所組合而成的一個
怪誕離奇的鄉野故事, ( 為何要說是三位男性,因為那位
女性自始至終都沒講過話。 ) 但處處透露出作者對人性的
觀察:
• 比如兩位兵士為了看仰慕的少女,不惜天天去豆腐店幫忙
喝豆漿、幫忙做豆腐,與老闆成為好友,更賄賂少女家的
狗。
• 瘸腳號兵在部隊裏受到的待遇的改變,人們一開始視他為
弱者,處處照顧與體恤他,等待他已經能夠自立自在生活
了,便開始不在意他內心的痛苦了,還喚他為「瘸子」,
不想,他的瘸腳是為軍隊服務所造成的。
• 兩位兵士起初只為了接近少女而接近她的狗,後來倒與狗
玩成一片,變成好友,然而他們自始至終還是沒和少女說
過一句話。經過半年,他們認為自己和少女之間也就是如
此了,他們認份自己只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無論如何他
們都不可能得到少女的。但他們依舊去喝豆漿做豆腐逗小
狗。人家是得魚而忘筌,他們倆是魚得不到,得到筌也開
心得很。足見兩兵士的善良純樸的人性,而這種人性是與
他們成天在軍隊中老是參與殺人工作,與看執行殺人,已
經看得沒感覺的他們,遇見女孩,居然激發出他們內心的
那股無私的高貴 ( 單純、光明、對於美好理想人事物的想
像 ) 的人格,而這高貴的人格恰恰是與血腥、暴力、不仁、
殘忍的殺人性格做一反差對照,這是作者很高明的地方。
• 而這高貴人格襯托著豆腐店老闆的微笑、傻笑、無語、沉
默、耐勞、勤快等等善良的美德,於是這三人成了良善美
德的形象描繪。然而遇見少女的死亡,他們三人,或無心
做生意,或生病,或憂鬱及興起盜墓之心。
• 此時敘事安排號兵與老闆兩人之間的人性起了變化,後來
號兵終於守住他的良善本質,而老闆卻為情欲而拋棄豆腐
店、朋友、鄉里,獨自品嘗與少女死屍的溫存之後逃之夭
夭了。
• 開差︰
• 部隊由駐地或休息地出發。 清‧ 陳天華 《猛回頭》︰“
平時操練一點沒有,到開差的時候,婦啼子哭,恐怕就不
生還。” 葉紫 《夜哨線》一︰“大約是快要開差了的原
故呢,晚飯後班長和副班長都不知道跑到那裡去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