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8

轻烃录井技术及其指标体系剖析

林壬子
• 概述
轻烃组成的物理化学特征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 轻烃指标体系剖析

• 轻烃录井技术评述
来龙去脉
• 60 年代以来 , 我国的油气钻探就开始进行随钻气
测 , 以求在钻探过程中监测油气显示 , 检测钻井泥
浆吸附的气体成分和 C1—C4 轻烃组成 ;
• 80 年代初期 , 南海和渤海开始了国际合作勘探 ,
油公司要求井口地质组采集了三套岩屑样品 : 干
样、湿样和罐装样;其中,罐装样所做的分析项
目主要是 C1—C7 轻烃分析;
• 罐顶空间气体分析起源于食品工业中的质量检测
法 , 应用于轻烃分析时具有减低大气对于样品的
污染、提高分辨率、增大信息量的特点,显示了
极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效益。
研究范畴
• 通常,“轻烃”泛指
天然气和原油中的汽
油馏分,亦即 C1—C10
烃类,在正常原油中
约占 20- 60 % 。目前
人们对于 C8—C10 认
识程度较低
• 轻烃的组成包含有正
构烷烃、异构烷烃、
环烷烃和芳香烃。
研究范畴
轻烃组成的物理化学特征分述
正构烷烃
汽油馏分中的重要成分 , 主要来源于藻类、细菌
和植物蜡
• 沸 点:甲烷 -161℃ 壬烷 150.8℃
• 密 度 : 甲烷 0.424 壬烷 0.718
• 溶解度 : 无极性 , 不溶于水 , 但比较容易溶解于
重质烃中
• 碳原子之间均以 σ 键相连 ,C-H 键极性很小 , 都
是稳定化合物 .
• 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发生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
• 很容易发生微生物降解作用 , 形成代谢产物
轻烃组成的物理化学特征分述
异构烷烃
• 沸 点:均低于同碳数正构烷烃 , 例如 2,3- 二
甲基丁烷 58℃, 而正己烷为 69℃, 而且在同分异构
体中 , 分支程度越高的 , 其沸点越低 .
• 溶解度 : 非极性 , 不溶于水 , 易溶于重质烃中
• 在酸性介质中易发生异构化反应 , 产生多支链烷烃
• 热稳定性较差 , 受热时易产生侧链断裂 , 季碳原子
尤甚 , 因此而罕见
• 抗微生物降解能力略高于正构烷烃 , 但明显低于环
烷烃和芳香烃
轻烃组成的物理化学特征分述
环烷烃
主要成分为环戊烷系列和环己烷系列化合物,主要来源
于水生生物。
• 沸 点:环烷烃的沸点均比同碳数链烷烃高
• 密 度 : 二甲基环戊烷 0.745 2- 甲基己烷 0.7
69
• 溶解度 : 与正异构烷烃相似 , 难溶于水 , 易溶于重质烃
• 自由能较同碳数正异构烷烃高 , 因此其热力学稳定性低 .
容易发生开环或芳构化反应
• 不容易被氧化 , 但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 含季碳原子的环烷烃具有明显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抗生物降
解能力
轻烃组成的物理化学特征分述
芳香烃
• 沸 点:苯 80℃ 甲苯 110℃
• 密 度 : 苯 0.879 甲苯 0.867
• 溶解度 : 在水中的溶解度明显优于同碳数的正异
构烷烃和环烷烃
• 芳环碳原子之间均以共轭 π 键相连 , 具有很高的
热力学稳定性 .
• 不容易被氧化 , 但容易发生取代反应
• 具有明显的抗生物降解能力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成因概述
轻烃有两个来源 , 其一是
沉积岩中分散有机质在微生物
( 辅酶 ) 的化学降解、合成以
及热力降解作用下形成的;其
二是石油和煤的重质有机组分
在还原条件下热降解或热裂解
形成的。
从成因史来看,它经历了
三个阶段:
1 ,生物甲烷气 - 成岩阶段
2 ,深成阶段
3 ,热裂解甲烷气阶段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母质类型的影响
Laythaeuser 和 Schaefer 研究认为
• ⅠⅡ 型干酪根的 C2-C7 轻烃总产率比Ⅲ型增多几个数量级 ;

• 陆生高等有机物质生成的轻烃明显趋向于气态端 , 海相
页岩所生成的乙烷是煤层的 1.3 倍、丙烷是煤层的 7.2 倍、
庚烷是煤层的 1080 倍 . 换言之 , 海相页岩倾向于生油 ;

• 有机质向油气的演化过程与原始有机质的活化能有密切关
系 ,Tissot 经实验认为Ⅲ型干酪根活化能低,成熟早但是
产率低,因此低熟油气往往与Ⅲ型干酪根有关 .
我们选择了我国陆相沉积盆地四种不同沉积环境、三种不同母
质类型所生成原油的轻烃组成进行比较,发现以下特点:
大庆油田(深水湖相Ⅰ)轻烃以高环烷烃无芳香烃为特征;
琼东南(滨海沼泽相Ⅲ)的轻烃以高芳低环为特征;
北部湾(内陆湖相Ⅱ)主要形成了丰富的正构和异构轻烃;
两个盐湖盆地均见到丰富的环烷烃;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成熟作用的影响
研究轻烃的热力学演化
方向时 , 关键是弄清楚反应中轻
烃类的自由能 , 因为在热力学作
用下 , 反应总是向着自由能低的
方向演化 .
Hunt 研究了 1atm 条件下,随
温度增加,轻烃的自由能变化:

1, 碳和氢非常稳定 , 自由能为零 ;
2, 同碳数烃类的自由能 , 烯烃 >
环烷烃 > 异构烷烃 > 正构烷烃 :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成熟作用的影响
3, 芳香烃属于另类
当温度 <250-300℃ 时 , 芳
香烃的自由能高于环烷烃与异
构烷烃、正构烷烃。因此,似
孚可以认为,在还原条件下,
储层中低碳轻烃类只能由芳香
烃向环烷烃和烷烃演化;
然而 , 高温条件下 , 芳香
烃的自由能却低于环烷烃与异
构烷烃、正构烷烃。甚至甲烷
可以完全裂解,而芳香烃却逐
步向稠环碳化发展,此乃原始
有机质“两极分化”的典型历

成熟作用的影响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轻烃的运移
轻烃运移的方式基本上有两大类,即溶解相态和独立相态。
1 ,溶解相态
包括水溶气相和油溶气相
水溶气相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 轻烃在水中的溶解度高于原油,且碳数越低溶解度越高
② 油层压力越大轻烃在水中的溶解度越高;
③ 当温度低于 80℃ 时,随温度之上升溶解度下降,当温度
高于 80℃ 时,随温度之上升溶解度上升;
④ 水溶液的含盐量越高,轻烃的水溶度越低;
⑤ 水溶液中的 CO2 对气态烃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轻烃的运移
油溶气相:轻烃中的天然气在液态烃中的溶解度极
大, 1m³ 原油可溶解数百甚至数千 m³ 天然气,
大量天然气的溶入促使石油的流动性和运移力增强。

2 ,独立相态
在观察轻烃的独立相态运移时,特别重要的是关于轻
烃的扩散运移。不同单体轻烃之间扩散系数的差异可以高
达 2-3 个数量级。为了观察扩散运移过程中轻烃组分的分
馏效应, Leythaeuser 提出了“消耗比”的概念,它是指
邻近两组岩层之间单体烃类由此及彼的浓度消耗的比值。
消耗比越高,扩散能力越低;消耗比越低,扩散能力越高;
值得注意的是苯和甲苯的消耗比非常低 , 这是一个
很重要的地球化学标志
轻烃的地球化学行为
水体冲刷的影响
油气成藏之后可能发生两次水体冲刷
过程,其一是来自盆地边缘或断层面的地下水的
渗流,其作用是长期缓慢的,经常伴生着微生物
降解过程。如若渗入地下水属于封闭型,轻烃组
成的变化比较微弱,如若渗入地下水属于开启型,
轻烃组成则可能产生较大的变化;其二是油气藏
开发过程发生的水体冲刷作用,往往是短期的然
而比较剧烈,其作用将引起轻烃族组成的明显变
化。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水体冲刷的影响
水体冲刷过程中,轻烃
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
是苯和烷基苯系列之含量
显著减少,因为其水溶性
远远优于其它组成。伴生
的油田水化学特征的变化
是水中溶解有机质(诸如
苯酚、呋喃和有机酸)的
明显增加。
轻烃组成的地球化学行为
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次生油气藏、水体活跃的油气藏或者正常油气藏的边水、底水
层段,可能发生烃类的微生物降解作用。
带季碳原子的环烷烃、苯和烷基苯系列具有较好的抗生物降解
能力,因此,其丰度高异常可能是轻烃存在微生物降解的行为特征。
• 概述

• 轻烃指标体系剖析

• 轻烃录井技术评述
轻烃指标体系剖析

• 储层含油气评价
• 原油类型的划分
• 煤成气与油型气的判断
• Mango 理论与成熟度研究
• 油气源对比研究
• 微生物降解程度研究
• 水体冲刷程度研究
储层含油气评价
油气显示监测 特征三角形▲为气显示、 ▼朝下为油显示。
▲ 面积越小气层湿度越大 ▼面积越小油层密度越大
ok 点落入希望椭圆形系工业性油气显示(统计效应)
原油类型的划分
在研究威利斯顿盆地的
原油类型划分时, Willia
ns 采用 C4-C7 轻烃(正
/ 异 / 环)三组成特征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原
油类型的划分往往是开展
油源研究的前提。
原油类型的划分
我们选择了两组轻烃指标,在塔里木盆地的原油类
型划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海相油的庚烷值 >30%;1,2 DMCC5/MCC6>-2; MCC6 较贫乏
陆相油的庚烷值
陆相油 <30%;1,2 DMCC5/MCC6<-2; MCC6 较丰富
煤成气与油型气的判断

异构烷烃主要源自高
等植物的木质素、纤维素
和醣类,大量存在于煤成
气轻烃中;环烷烃主要源
自水生生物,其大量出现
是油型气轻烃特点;正构
烷烃主要源自藻类和细菌,
是良好的成熟度标志。
Mango 理论与成熟度研究
F.D.Mango 在研究全球 2588
个轻烃样品中的四个异庚烷烃
浓度分布时发现:( 2-MH+2,
3-DMC5 )和 ( 3-MH+2,4-DMC
5 ) 的比值始终保持恒定。 K
值在北美为 1.08, 在塔里木
( 近 300 个样品 ) 为 1.09, 足
见其高度稳定 . 提出了轻烃生
成的新理论。 Mango 还指出
2,4-/2,3- 二甲基戊烷之比值
仅与成熟度有关 . Bement 进
一步建立了一套用轻烃指标
一步建立了一套用 反
映原油成熟度的校正曲线
映原油 ,这
就是 Mango 参数 .
Mango 理论与成熟度研究
在塔里木盆地研究中我们
发现 塔中 4 与塔中 6 区的曲
线偏离全区 , 启示该区的原油
已遭受轻微的生物降解 , 因为
2,3- 比 2,4-DMC5 优先降解 .

在柯克亚油藏研究中 , 利用
Mango 参数证实了该区凝析
油的成熟度只相当于 R0 0.7-
0.9%, 并非高熟油 , 对于油源
的确定极为重要 .
油气源对比研究
油气源对比研究的指标选择
陆家堡坳陷轻烃配对成分对比研究表明:其母
源主要来自侏罗系九佛堂组下部(而非上部)层
段的烃源岩
• 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当考虑到能反映母质特征、成
熟程度
• 配对成分的两端应当是同碳数的单体烃或者具有
相近似沸点的单体烃
• 配对成分的选择应当尽量避开水体冲刷和微生物
降解的敏感成分
轻烃微生物降解程度研究
К 氏采用了四种异构己烷的浓度变化作为观察轻烃微生物降
解程度的指标体系 , 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 , 最值得
一提的是 2,2 DMC4, 它拥有季碳原子,相对而言具有最稳
定的抗生物降解能力。
就宏观的微生物降解程度而言,只是原油轻微降解的表现。
水体冲刷程度研究
Halpem 研究了 17 种 C7 轻烃化合物群的地球化学
行为,它们各具有不同的沸点、水溶性及对于微生
物降解的敏感性,确立了 8 个地球化学参数,并依
此编绘原油变异星状图( C7OTSD )用于辨别水洗、
微生物降解或热蒸发蚀变作用
水体冲刷程度研究

应用多变量星状图观察
复杂多变的塔中原油 : 显
然 , 几口井 Tr1 发生了巨
大的变化 , 足见水体冲刷
和生物降解之存在 ; 然而
降解或蚀变的化合物范围
仅在于正庚烷和单支链庚
烷 (Tr2-Tr5) 上 , 多支链
庚烷及环戊烷尚未遭受降
解。
关于油田水淹程度评价
关于油田水淹程度评价
• 这是一项有关轻烃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综合性应
用研究,思路清晰,采用的技术是可行的;
• 它的思路:纵向上采用轻烃指标、热解色谱和荧
光扫描来评价各油层段的水淹程度;横向上则应
用全烃色谱指纹相关分析技术、轻烃指标来判断
混层开采过程中各单层的油水贡献率;
• 技术路线应当是利用已知模块或者辅助标志建立
判别模式或者理论曲线,再逐步修正;
• 水的常规分析和离子色谱分析是反验水淹程度的
指标系统,它与前者具有互为参证的作用。
• 概述

• 轻烃指标体系剖析

• 轻烃录井技术评述
轻烃分析属于岩石吸附烃分析 , 通常可以采用
以下三种方法:气体抽提法、热蒸发气体吹脱法
和酸溶解法。
23 年前我们建立的罐屑轻烃分析是将钻井过程
中泥浆携带出井口的岩屑,在刚出井口未经振动
筛分离时就装入铁罐内,罐顶予留 3 cm 空间,立
即加盖密封。在常温或适当加热的条件下取其顶
部空间气体进行分析。它具有井口气测以及前述
吸附烃分析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特点是降低
了大气干扰、提高了灵敏度、增加信息量。可以
有效地研究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
重要问题。
但是 , 突出的问题是 : 实验分析流程很长 , 未
曾想象到建立直接服务于现场轻烃录井技术问题。
轻烃组分分析技术简介
现场取样装瓶 仪器的设计解决了常规轻烃
分析无法保证样品前处理及
分析条件一致性等难题。

置样品盘加热

机械手臂取样

自动进样分析

分析数据处理
元的缺失。
C6 以后组分罕见,检
从轻烃的原始谱图

全 , 且丰度值高,油

束缚油藏一般轻组分端
测组分数量很少,残余
相对较低。水层或干层
组份分布稀疏,峰值也
度较强,显示出其较重
尤其对较重组份改造程
油层者出峰组分相对较
性判别储集层含油性。
特征上也可以直观地定

水同层者组分个数较少 ,
0
3
6
9

-3

0
12
15
18
21
24
27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mV

-10
mV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mV

-10
2

2
2

(
1
)n
C
H4 (
2
)n
C
2H
6
(1) nC H4 (2) nC 2H 6 (
3)n
C
3
H8
(2)
(1) nC
nC2H
H46
(3) nC 3H 8 (3) nC 3H 8 (
4
)i
C
4H1
0
(4) iC4H 10 (4) iC4H 10 (
5
)n
C
4H1
0
(5) nC 4H 10 (5) nC 4H 10

(
6
)i
C
5H
1
2
(6) iC5H 12 (6) iC5H 12
(
7
)n
C
5H
1
2

4
4
(7) nC 5H 12 (7) nC 5H 12

(
8
)2
2
DM
C
4
4

(8) 22D MC4


(8) 22D MC4

(
9
)2
3
DM
C
4
(
1
0
)2
MC
5
(9) 23D MC4
(10) 2MC5 (9) 23D MC4
(10) 2MC5
(
1
1
)3
MC
5

6
(11) 3MC5
6

(11) 3MC5
(
1
2
)n
C6
H
1
4
(12) nC6H14
(12) nC6H14
6

(
1
3
)2
2D
M
C
5
(
1
4
)M
CY
C
5
(13) MC YC5 (
1
5
)2
4D
M
C
5
(13) 22DMC5
(14) 24DMC5 (14) MC YC5

8
(
1
6
)2
23
T
M
C4
(15) 24DMC5
8

(
1
7
)B
Z
(15) BZ
(
1
8
)3
3D
M
C
5
(16) BZ
8

(
1
9
)C
YC
6
(16) C YC6 (17) 33DMC5
(18) C YC6
(
2
0
)2
MC
6

10
(17) 2MC6 (
2
1
)2
3D
M
C
5
(18) 23DMC5
10

(
2
2)1
1
D
MC
Y
C
5
(19) 11DMCY C5 (19) 2MC6
(20) 23DMC5
(20) 3MC6 (
2
3
)3
MC
6
(21) 11DMCY C5
(22) 3MC6
(21) c13D MCYC5 (
2
4)c
1
3
D
MC
Y
C5
(22) t13DMCY C5
(23) t12DMCY C5 (23) c13D MCYC5 (
2
5
)t
1
3D
MC
Y
C
5
(24) t13DMCY C5 (
2
6
)t
1
2D
MC
Y
C
5
(25) t12DMCY C5
10

12
(24) nC7H16
12

(26) nC7H16

(
2
7
)n
C7
H
1
6

(25) MC YC6
(26) 22DMC6

(27) MC YC6
(27) 25DMC6 (28) 22DMC6
(28) 24DMC6
14

(30) ctc124TMCY C5
(29) 33DMC6 (29) 24DMC6 (
2
8
)M
CY
C
6
12

(30) 25DMC6
(31) ctc123TMCY C5 (
2
9
)2
2D
M
C
6
14

(32) (31) ctc124TMCY C5


33DMC6
(32) T OL
(33) ctc123TMCY C5 (
3
0)E
C
Y
C5
(33)
(34) 23DMC6
112TMCYC5 (34) 234TMC5 (
3
1
)2
5D
M
C
6
2MC7 (35) T OL (
3
2
)24
D
M
C6
(36)
(35) 4MC7
(37) 34DMC6
(38) cct124TMCY C5 (36) 23DMC6 (
3
3
)c
t
c1
2
4
TM
C
Y
C5
(37) 112TMCYC5 (
3
4
)3
3D
M
C
6
(40) c13D MCYC6
(39) t14DMCY C6 (38) 2MC7
(39) 4MC7
(41) 11DMCY C6 (40) 34DMC6 (
3
5
)c
t
c1
2
3
TM
C
Y
C5
16

(42) t1E3MCYC 5 (42) (41)


3MC7cct124TMCY C5 (
3
6
)2
34
T
M
C5
(43)
(44) c1E 3MCY C5
t1E2MCYC 5 (43) c13D MCYC6
(45) 1E1MCY C5 (44) t14DMCY C6 (
3
7
)T
OL
(46) t12DMCY C6
(47) nC8H18 (45) 11DMCY C6
16

(46) t1E3MCYC 5
14

(48) t13DMCY C6 (47) (


3
8
)2
3D
M
C
6
(48)c1E
t1E2MCYC
3MCY C5 5 (
3
9
)1
12
T
M
CY
C
5
(49) iC3CY C5 (49) 1E1MCY C5
(50) t12DMCY C6 (
4
0
)2
MC
7
(50) 235TMC6 (51) nC8H18 (
4
2
)3
4D
M
C
6 (
4
1
)4
MC
7
(52)
(53) t13DMCY
C 9N C6
(
4
3
)c
t1
2
4
TM
CY
C
5
(51) 22DMC7 (
4
4
)3
MC
7
(52) 24DMC7 (
4
5
)c
1
3D
M
C
Y
C6
(54) iC3CY C5 (
4
6)t
1
4
DMC
Y
C
6
(53)
(54) nC3CY C5
26DMC7 (55) 244TMC6
(56) 235TMC6 (
4
7)1
1
D
MC
Y
C
6
(55) 25DMC7 (57) c1E 2MCY C5
(56) 33DMC7 (
4
8
)2
25
T
MC
6(4
9
)t
1
E3
MC
Y
C
5
(58) 22DMC7
18

(59) 24DMC7 (
5
0
)c
1
E3
M
CY
C5(
5
1
)t
1
E2
MCY
C
5
(57) E TBZ (60) C5 (
52
)1
E
1
MC
Y
C
5
(58) 234TMC6 (61) nC3CY
26DMC7
(62) C 9N (
5
3
)t
1
2D
MC
Y
C
6
(59)
(60) MX YL
34DMC7(D ) (63) 25DMC7
(65)
(64) C 33DMC7
9N (
5
4
)n
C8
H
1
8
(61)
(62) 4MC8
2MC8 (66) 3M3EC6 (
5
5
)t
1
3D
MC
Y
C
6
18

(63) 3MC8
(64) O X YL (67) E TBZ
(65) 112TMCYC6 (68) 234TMC6 (5
6
)i
C
3CY
C
5
16

(66) t1E4MCYC 6 (69) MX YL (


5
7
)24
4T
MC
6
(67)
(68) C 9N
iC4CY C5 (70) 4EC7 (5
8
)23
5T
MC
6
(69) 226TMC7 (71)
(72) 4MC8
2MC8
(
59
) c
1
E
2MCY
C
5
(70) C 9N (73) 3MC8 (6
0
)22
D
MC
7
(74) O X YL (
61
)2
4
DM
C
(71) nC9H20 7( 6
2
)n
C
3
C
YC
5
(75) 112TMCYC6 (
6
3
)2M4
E
C6
(76) c1E 3MCY C6 (
6
4
)2
6D
M
C
7
(77) t1E4MCYC 6 (
65
)C
9N
(78) 9N
(79) C iC4CY C5
20

(80) 226TMC7 (
6
6
)2
5D
M
C
7
(81) C 9N (
68
)C
9N (6
7
)3
3
D
MC
7
(82) nC9H20 (
6
9
) 3
M3
EC
6
(
70
)E
T
B
Z
(
7
1
)2
34
T
M
C6
(
7
2)ct
1
35
TMC
Y
C6
20

(7
4
)34
DM
C7
(
D) (
7
3
)M
XY
L
(
7
5)4
E
C7
(
7
6
)4
MC
8(
7
7
)2
MC
8
储层油气丰度轻烃识别方法

(
78
)3
M
C8
18

(8
0)1
1
2T
MC
Y(
7
C
69
)O
XY
L
(
8
2)t
1
E4
MC
Y
C(
8
1
)c
61
E3M
C
Y
C
6
(
8
3
)C
9N (
8
4
)i
C
4C
Y
C5
(
8
6)C9
N( 8
5
)2
2
6T
MC
7
22

(
8
7
)n
C9
H
2
0
22
20

24
24
油水层
油层

水层或干层

26
22

m in

m in
24
** 井: 2122.0-2132.0m
92 号 和9井轻烃录井综合图

80

80
 轻烃解释:本层现场未评价。
层 自然伽马 深侧向 轻烃丰度 C6-C9 环烷烃 BZ/CYC6 1e-005
轻中烃
2

2060
50 250 1 1000 0 1e+007 0 1e+007 0 100000 0 0.5

81

81 82
从轻烃特征看,显示段轻烃丰度相对较 深度 岩屑 轻重烃 测






82
(m) 剖面 1e-008 2
低,重中烃比率明显变小,指示储层含油 自然电位 浅侧向 岩心 C1-C5 芳香烃 TOL/MCYC6








重中烃
气性较差;水中溶解度较大的芳烃含量很 100 200 1 1000 0 1e+007 0 1e+007 0 10000 0 0.5 1000 1e+007

低或检测不到,与上层差异较大,说明储
层原油被水改造的作用较强。在解释报告

83

83
中分析了该井油水界面在 2100 左右,下

2080

84

84
部储层普遍含水。

85

85
BZ/CYC6
0 0.2 0.4 0.6 0.8 1
1500

1600

1700 岩心芳

86

86
1800

1900
烃含量

2100
油水界面 很小,

87 88

87 88
2000
井深

2100
与层下
2200 重中烃
差异较
2300
比率明

89

89

89
2400

2500 显变小
2600

90

90

90
2700

2800

2120

91

91

91
 测井解释: 水层
视电阻率 10.9Ωm
声波时差 82μs/m

92

92
92
密 度 2.33g/cm3
2140

孔隙度 18.9%
渗透率 11.55×10-3μm2

 录井解释: 水层
气测峰值: 4.76 %
2160

气测基值: 0.32 % 显示段


轻烃丰

93

93
度较低
 测试结果:压后抽汲 水层
油:油花
水: 3.32m3/d
2
海拉尔地区已试油井
轻烃录井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轻烃录井技术在海拉尔地区
已试油井的应用效果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测井 录井 轻烃

从目前四口试油井共 16 层的油气水层评价效果看,轻烃录井的符合率达到了 8
7.5% ,单项资料应用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设 计
• 设计依据 :设计者应当事先掌握本区域的基础地质资料、
邻井或邻区钻井地质资料,特别是油气水层的分布情况。
• 设计内容:设计者应当根据已占有的资料阐明试验设计的
基本宗旨,指出该井轻烃试验研究所针对的目的层系,需
要解决的地质 - 地球化学问题是什么。
• 合理布样:
未知探区的表层可布设稀疏控制样品,已知探区一般不
必布设表层样品。
预测的目的层段取样间隔约 1-2m, 预测的重要层段甚或
随机布样。(分析时可采用间隔做样)
样品采集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泥浆

泥浆岩屑混合

清洗后岩屑
实 验
• 坚持每日用混合标样检查仪器的稳定性,
严格执行统一的操作程序;
• 为了减少不同异构体脱吸附能力差异的影
响,应当事先用恒温水浴锅预热样品罐( 8
0 或 100℃ )而后采集顶空气体进样;
• 确定并力争排除钻井过程中发生的油基污
染的影响 ;
• 难于绝对定量 , 但一定要严格定性 , 当前在
国内有关辛烷以后单体烃的可靠定性尚存
在争议 , 慎用 .
建立地球化学指标体系的思路与原则
• 善于观察与分析相关化合物(尤其是同系列化合物以及同
质异构体)的共性与个性,判别不同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
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盯住其中的特殊化合物的相对变化;
• 当我们把精力集中研究单井轻烃特征的纵向变化时,还应
当把视野扩大到区域性的横向变化,从大量资料的统计中
寻找化合物之间的地质 - 地球化学关系;
• 从正演到反演:用已知区域的样品资料建立标准图版,用
未知区域的样品进行验证;
• 用已知样品建立化学模型→数学模型→地质模型 , 善于援
引相关领域的资料进行验证或旁证 . 归根结底要善于用客
观地质体对于你的认识进行反复验证。
谢 谢

欢 迎 指 正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