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1

譯者的兩難:

形式平等或實質平等?
多元語言背景

• 荷蘭據台
傳教士(新港語)、北方三語、南方三語(原住民語)
• 明、清
• 日據時期

• 民國
大量在台外籍人士

• 2022 年,來台觀旅客亦達 371,940 人次

• 截至 111 年 9 月底,持有效居留證之在臺居留人數 78.4 萬人

• 移工以印尼籍最多, 110 年底為 21 萬 525 人,越南籍 19 萬 791 人次之,菲律賓籍 13 萬


8,565 人居第 3

• 2022 年)全年外籍人士在臺犯罪的案件共有 2673 件


關於通譯 / 被告的權利

• 刑事訴訟法第 99 條規定:「被告為聽覺或語言障礙或語言不通者,應由通譯傳譯之;必要
時,並得以文字訊問或命以文字陳述。」

• 有指派通譯,就能讓受訊問者擁有平等的權利嗎?
• 2015 年的印尼漁工案,屏東地檢署請的印尼通譯不懂中爪哇語,故未能如實翻譯影片內容
研究問題

• 法律賦予的權利
• 被告為聽覺或語言障礙或語言不通者,應由通譯傳譯之;必要時,並得以文字訊問
或命以文字陳述。
(修法理由: 108 年版修法理由指出,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十四條第三項第六款規
定:「審判被控刑事罪時,被告一律有權平等享受下列最低限度之保障:…如不通曉或不能
使用法院所用之語言,應免費為備通譯協助之 )

• 刑事訴訟法第 99 條, 192 條證人準用之


平等的定義

• 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
律平等」
• 法律上的平等,平等的定義誠如司法院釋字第 485 號所述:憲法第七條平等原則並非指絕對、
機械之形式上平等,而係保障人民在法律上地位之實質平等。
• Merriam-Webster 字典定義,形式平等( equality )表示平等的狀態,實質平等( equity )則
是形式平等再加上正義( justice )或公平( fairness )的元素
Equality means the state of being equal, and equity adds the element of justice or
fairness; it’s possible that “equal” treatment does not produce “equity” when
conditions and circumstances are very different.
實際狀況

• 規定:
• 法院:通譯倫理規範的第五條:「通譯執行職務時,應忠實傳譯當事人、證人、鑑定人及
其他關係人之陳述內容,不得有擅自增減、潤飾、修改、曲解原意或隱匿欺罔之行為」
• 檢察機關通譯倫理規範第六條:「通譯執行職務時,應忠實傳譯被告、告訴人、告發人、證
人、鑑定人或其他關係人(以下簡稱當事人或關係人)之陳述內容,不得匿、飾、增、減」
專家研究:很多狀況下,無法達到實質平等

• 許雪桂、王良能( 2004 )兩種文字間缺乏等效字詞

• Hijazo-Gascón ( 2019 )通譯必須在時間的限制與壓力下做出困難的抉擇

• Ng (2016) 提到通譯聽不見內容的情形
因應新科技,未來通譯的可能

• 美國案例:警方透過 Google Translate 告知搜索事項獲被搜索者同意的案例,後法院質疑同


意的效力而裁決此證據無效( Grosdidier, 2019 )
• 機器翻譯的指南,當中說明未經編輯的機器翻譯內容不可擔任要角,如作為法庭記錄或證據
( Chavez, 2008 )

• Vieira, L. N., O’Hagan, M., 與 O’Sullivan, C. (2021) 指出機器翻譯並非全無優點,若用在證


據開示( discovery )階段風險不大
文獻回顧
定義司法通譯

• 司法通譯(人)
González, R. D., Vásquez, V. F., 與 Mikkelson (1991) 的看法,司法通譯為具有雙語能力者,
負責擔任法院與不諳英語者間的溝通管道,必須將聽到的源語意義轉換成為目標語而不加修
改、摘錄、增刪其意義。司法通譯必需精確將訊息轉換成為其它的語言而盡量接近原意。

• 司法通譯(活動)
De Jongh (1992) 指出司法通譯是「使不通曉語言雙方或多方互相溝通的活動」
國際法源

• 聯合國大會於一九四入年十二月十日,第 217A 號決議通過並宣佈的「世界人權宣言」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 。該宣言第七徐規定聞述了人權的要義:「法律之前
人人平等,並有權享受法律的平等保護,不受任何歧視。」第十條也指出:「人人完全平等
地有權由一個獨立而無偏倚的法庭進行公正和公開的審訊,以確定他的權利和義務並判定對
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國際法源

• 聯合國在 1966 年決議通過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 中,將其視為刑事被告所應享有的最低限度保障。該公約第 14 條第三
項規定:「審判被控刑事罪時,被告一律有權平等享受下列最低限度之保障:(一)迅即以
其通曉之語言,詳細告知被控罪名及案由;(六)如不通曉或不能使用法院所用之語言,應
免費為備通譯協助之。因此各國皆有針對這點的相關規定。因此,在這條國際法的規範下,
各國紛紛保障了不諳語言者使用通譯的權利。例如我國法院組織法第 98 條規定:「訴訟當
事人、證人、 鑑定人及其他有關係之人,如有不通國語者,由通譯傳譯之,其為聾啞之人,
亦同。」瑞典的司法程序法典( Code of Judical Procedure )、行政法律程序法
(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行政程序法(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都保障無法
聽說瑞典語者獲得通譯的權利。
國際法源

• 因此,在這條國際法的規範下,各國紛紛保障了不諳語言者使用通譯的權利。例如我國法院
組織法第 98 條規定:「訴訟當事人、證人、 鑑定人及其他有關係之人,如有不通國語者,
由通譯傳譯之,其為聾啞之人,亦同。」瑞典的司法程序法典( Code of Judical Procedure )、
行政法律程序法(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行政程序法(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都保障無法聽說瑞典語者獲得通譯的權利。日本刑事訴訟法第 175 條也規定「不通曉
國語者陳述時須由通譯員進行通譯」
國際法源

• 《歐洲人權公約》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全名為《歐洲保障人權和基


本自由公約》(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第
6 條與《歐洲聯盟基本權利憲章》 (Charter of Fundamental Righ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第 47
條中規定了公平審判、第 48 條第 2 項所保障的辯護權,皆須應予尊重。雖然歐盟會員國都
是《歐洲人權公約》的締約國,但這不足以約束所有歐盟成員國,因此,歐盟是需要《刑事
程序通譯與翻譯指令》 (Directive 2010 / 64 / EU) 提到形式訴訟中使用通譯與文書翻譯的
權利( the right to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in criminal proceedings ), 參見: https://eur-
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OJ:L:2010:280:0001:0007:en:PDF
國際法源

• 1998 年生效的《歐洲區域與言語及少數語言憲章》( European Charter for Regional or


Minority Languages ),保障少數語言使用者的權利,其中第九條第一項 a 款規定,面對形
式訴訟時,必須以區域語言或少數語言使用者之語言進行(方冠婷, 2019 )
參見: https://unmik.unmissions.org/sites/default/files/regulations/02english/Eirs/
European_Charter_for_Regional_or_Minority_Languages.pdf
通譯史

• 西方正式使用口譯的時間為十五世紀西班牙人殖民美洲時,而十七世紀南非的口譯者常處於
移民者和當地居民之間。
• 1652 年為便於統治在台的漢人與原住民,並和定期原住民開會,由於雙方語言不通,因此
會有通事介入從事翻譯的工作 。此通譯制度延用至清末民初,通事屬於半官方性質,在需
要時才會被傳喚入衙門(王泰升等, 2006 ) 荷蘭人之後的臺灣應該還有歷史吧 ?
• 2006 年開始招募特約司法通譯,隨後政府在 2009 年簽訂人權兩公約,保障被告在審判時的
語言權。復又於 2013 年參考已制定通譯規範之英、美、澳等國,制定司法通譯倫理規範
通譯在法庭的其他角色

• 司法通譯在法庭上出了擔任通譯以外,還可能會因實際需求,被法官指定擔任其他的角色,
例如擔任專家證人,負責說明外文的意義。過去美國實務上曾經為了證據上的考量,將通譯
同時視為證人、專家證人、代理人、法院的公務員。以 State v. the Van Pham 案為例,法院
認為通譯相當於證人,甚至是專家證人(張立姍, 2010 )。
• 此外澳洲也有翻譯人員擔任專家證人的案例。在 R v Yang 的案例當中, 通譯在最高法院
當中擔任專家證人的範例,證實了法院不止採信通譯所翻譯的內容,亦承認其敘述內容的證
據力( Loiacono, 2022 ) 其他案例呢 ? 通譯多半都有多重身分 ? 還是只有少數案例如此 ?
司法通譯與規範

• 司法通譯品質規範最早出現於 1970 年代晚期。瑞典是歐洲第一個對通譯行為規範的國家,


並採用國家檢定之考試。在美國, 1978 年聯邦法院通譯法要求聯邦法院之西語口譯員必須
通過語言檢定。隨後,紐約州、紐澤西州、加州、新墨西哥州及等亦仿效美國聯邦法院之規
範,於 1979 至 1987 年間,陸續規定州法院通譯人員須通過語言檢定。在此之後,美國國家
州法院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State Courts ) 於 1995 年另成立一組織,以統籌口譯人員訓
練及考試的資源。澳洲亦於 1978 年要求口譯人員通過
外國倫理規範

• 外國主要幾項針對通譯的倫理規範包括歐洲國際翻譯聯合會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ranslators Europe 《 FITEurope s )公布之法庭通譯專業倫理準則 ( Code of Professional
Ethics for Court Interpreters ) ( Mikkelson , 2016 )、美國各州則分別訂有「司法通譯專業
責任法」( Cod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for Interpreters in the Judiciary ),主要分為十
至十二個條目。日本則有實務家田中康郎訂定法庭通譯的四訓。此外,各國司法通譯相關之
協會,亦訂有各自之倫理規範,如美國司法口筆譯員協會 (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udicial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s, NAJIT) 的倫理及專業責任規範 (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ies )、奥地利專業認證法庭口譯員協會 (Austrian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Court
Interpreters, AACI) 的倫理規範 (Code of Ethics )、澳洲口筆譯協會 (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preters andTranslators, AUSIT) 的倫理規範 (Code of Ethics) 等等。
外國倫理規範

• 這些規範的核心,在於清楚說明通譯應具備的態度。以 Hale ( 2007 )抽樣的十六個國家通


譯倫理為例,出現最多次之前三個項目,依序為保密義務( 13 組)、準確度( 12 組)及中
立性 / 利益衝突原則 (Impartiality/conflict of interest ) ( 11 組)。由此可知,這些規範雖由
不同國家訂立,但核心價值卻具有高度相似性。
我國司法通譯規範

•我國於民國 102 年 10 月 25 日公布之法院通譯倫理規範及檢察機關通譯倫理規範,兩者內容近似,


立法理由並說明規範內容係参考美國聯邦法院特約通譯工作及職業責任標準、美國聯邦法院通譯專業
責任規範準則、加州法院規則,及我國法官倫理規範及法院調解委員倫理規範所訂。杜慧玲
( 2019 )指出,與前述具有高度共通性之倫理規範項目相較,我國司法通譯之倫理規範亦包含準確
性 ( 法院通譯倫理規範《下稱院》第 5 點、檢察機關通譯倫理規範《下稱檢》第 6 點)、中立性(院
第 4 、 7 、 9 、 10 、 16 點、檢第 5 、 8 、 10 、 11 點)、保密義務(院第 11 點、檢第 12 點)及專
業進修(院第 12 點、檢第 13 點)。換言之,我國司法單位對於法庭通譯倫理規範之項目內容與上開
各國通譯倫理規範,大致相同(杜慧玲, 2019 )。由此可見,我國訂定之通譯規範之時間雖較晚,
但參酌各國規範後研擬之條文與國際間的核心價值相近,可謂順應國際潮流。
通譯模式

• (一)逐步口譯:

• 同步口譯

• 摘要口譯

• 視譯
司法通譯語言特點

• 專門性
Tiersma ( 1999 )也提到「複雜的語言能讓內容精簡」

• 大量的拉丁文詞彙,

• 如 mutatis mutandis (準用)、 habeas corpus (提審法)等等

• 文言文詞彙,如失所附麗、矧等等
司法通譯語言特點

• 歧義性
宋雷、張紹全( 2010 )指出, civil 一詞在美國與加拿大原本都是「平民的」、「民法的」
意思,而在加拿大經過長期演變,逐漸變成「一般平民犯罪」的意思,在加拿大《國防法》
( National Defense Act )中為「一般刑事」的意思,也因此 civil prisoner 的意思為「一般刑
事法院」。
• 結構的歧義。 Chomsky 一個句子存在不止一個意思時,即為有歧義的句子。例如語言學家
Chomsky 在 Theory of Syntax 一書中提到 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司法通譯語言特點

• 兼具精確性與模糊性
姚崇略( 2021 )指出,法律語言同時具有精確性與模糊性。精確性指的是使用眾多法律術
語達到內容的精確,但法律同時仍留有一些模糊的空間。陳雅齡( 2018 )提到造成模糊的
原因有兩種,一為立法者的疏失,另一則為立法者刻意為之,以便有更廣泛的參考。例如勞
基法中的「合理範疇」、「合理補償」即屬於此類。
司法通譯語言特點

• 語域轉換

• 如上所言,法律維持其正式性與權威,在法律程序當中會採用正式的語言,但仍有一些情
形例外,會出現語言的語域變化。例如在警詢過程當中,為了建立關係與信任會與對方閒聊
話家常(鄭瑞隆, 2017 )。此外,司法程序中的當事人若非熟悉法律者,往往不熟悉司法
的專有名詞。例如檢察官宣告緩起訴,被告不了解意思時,檢察官需要用較白話亦即語域較
低的用語說明。另一個例子是 Hale ( 2014 )的研究發現,說話者的發音與用字等留給他人
的印象,會讓他人藉此判斷其社會背景與教育程度,以至於通譯在講英文時會較正式,使用
較高的語域,講西文時則會降低語域。
司法通譯語言特點

• 規訓的語言

• 在司法場域中存在著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在刑事法庭中更是如此,因此有時會出現法官或檢
察官訓斥被告的情形,或口吻略帶輕蔑的語言。許華孚( 2011 )提到:「法庭運作正如父
權體制之體現,這種現象來自於法庭存有之『規 訓』,以壓制非司法人員來展現體制之威
與霸權。對於非司法人員如被告、證人、原告等,他們皆被視爲「他者」意象,並主動加以
控制或排除。」筆者本身亦曾在通譯過程中,因未將被告所述內容整理成精簡的摘要而遭到
訓斥。國外也有法官因為律師撤案而斥責律師的情形發生
第六節 文化因素在通譯時造成的影響

一、法庭制度文化對通譯過程的影響
1. 檢察官可能要求通譯擔任資訊過濾者的角色,僅摘譯重點
2. 通譯到一半被當事人打斷的狀況頻頻發生
文化因素在通譯時造成的影響

• 符號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的意義
非語言溝通的過程當中,必須經由傳送者與閱聽人製碼( encoding )與解碼( decoding )
(陳國明, 2003 )。在解碼的過程中,不同國家或文化者解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
「 OK 」手勢在南北美洲分別代表不同意義
文化因素在通譯時造成的影響

• 語境高低不同時造成的歧義與誤會

根據 Hall ( 1976 )的語境理論,一個人的文化背景會影響他理解複雜訊息的能力以及看待此


類訊息的方式。不同語境者的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一方所說的話很可能無法被對方理解,甚
至被誤解。 Gao ( 2019 )指出,高語境文化中的溝通深受語境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釐清環境
中的線索與背景資訊。相反地,(在低語境文化中),資訊的傳輸主要仰賴清楚直接的訊息,
因此我們應該用直接的方式表達意見。
文化因素在通譯時造成的影響

• 文化代表的身份認同

• 司法通譯在翻譯的過程當中,所做的事固然是將兩種語言互譯,但在選擇用語時,很可能
無意間透露通譯本身的身份認同。 Osman 與 Angelelli ( 2011 )的研究指出,說話者因為
對象不同,而將原本應回答的 Peace to you. 改成 How are you? ,
文化因素在通譯時造成的影響

• 語域轉換

• Hale ( 2014 )的範例指出,通譯在說英文時使用較高(較正式)的語域,說西文時則會


降低語域,原因是通譯根據對方的談吐判斷其文化教育程度。警詢過程當中,為了建立關係
與信任會與對方閒聊話家常(鄭瑞隆, 2017 )。
文化因素在通譯時造成的影響

• 不同文化的語言特性造成的信任度危機

• 在通譯時,如譯入司法人員不懂的語言時,長度與原文有明顯落差,即很可能造成司法
人員對通譯的信任度下降。筆者曾在同一庭與越南文通譯共事,分別服務不同對象。每次譯
入越南文時,語句明顯比中文長,因此越南通譯遭到警告,被要求不要過度解釋。但越南文
通譯的說法是越南文因為和中文結構不同,本來就會比較長。由於筆者不諳越南文,無從判
定是語言本身之故,或是通譯本身翻譯方式所致,但從此案例當中了解語言特性可能造成信
任度的問題。
(A) 法庭制度或文化不同

(B) 符號 / 手勢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的意義不同

(C) 語境( context )高低不同造成的誤會

(D) 身分認同問題

(E) 語域轉換

(F) 語言問題(語言字數落差大、同音字她 / 他難以區分等)


(A) 法庭制度或文化不同 [ 委婉語 ] 原文:就是…那個。譯文: It is…
that.

[ 文化中沒有對應的詞彙 ] 原文:我昨天買了一些東山鴨頭。那

個豆乾特別好吃。譯文: I bought
some Dongshan Duck Head and the
bead curd was very delicious.

[ 通譯若清楚對方說話對象是自己 ] 被告對通譯說: Can you say the

question again? 通譯直接覆述一次問

題。

[ 法官斥責原告 ] 法官:你這麼做真是浪費社會資源!

通譯: What you did is a waste of


social resources.

[ 被告一直站起來要發言 ] 被告一直舉手說: you honor, if I


may…

通譯跟著說:「不好意思,法官…」
(B) 符號 / 手勢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的意義不同 [ 非語言溝通 ] 檢察官問被告當時是否在場。被告用顫抖又猶豫的聲音

說沒有。通譯也用一樣的語調翻譯。

[OK 手勢 ] 被告:我當時就對他比這個手勢(手比 OK )

通譯: I just showed him the gesture.( 沒有比動作 )

(C) 語境( context )高低不同造成的誤會 [ 動作型態改變 ]

[ 嫌犯說好幾個他 ] 嫌犯:「他說他不在他的旁邊。」

通譯: He or she said he or she was not next to he or she.

[ 通譯是否應主動澄清檢警法官含糊的說詞 ] 法官:「所以,你也是嗎?」通譯: So, you did, too?


(D) 身分認同問題 [ 通譯迴避問題 ] 通譯翻譯到一半,發現對方原來欠自己親戚不少錢。

通譯基於公正問題決定立刻停止翻譯。

[ 通譯對象因不信任通譯 ] 通譯服務對象覺得通譯是法院派的,代表法院,因

此不能信任。每次回答都要先和律師討論,才要跟

通譯說,而且說得很保守,訊息常常不清楚。通譯

透過不斷詢問希望能夠獲得足夠的訊息才能通譯。

[ 通譯對象因過於信任 ] 服務對象直接拉著通譯說很多事,說個不停。通譯

以程序為由婉拒。
(E) 語域轉換 [ 看到對方是不識字的老人家 ] 通譯主動把內容改為淺顯的白話

(F) 語言問題(語言字數落差大、同音字她 [ 施事者改變 ] - 原文:茶被他打翻了。翻成: He tipped over the

/ 他難以區分等) tea.

[ 訊息佚失或增加 ] 原文: He is tall. 翻成:他「很」高。

[ 助動詞的改變 ] I could have helped you. 翻譯成我可以幫你的。

[ 用廣義詞代替精確的字 ] 原文:冰塊裡面大腸桿菌太多了。

通譯: There’s too many bacteria in the ice cubes.

[ 通譯聽不清楚 ] 通譯向法官報告後才請服務對象再講一次。
• (二)預試與專家審查

• 本問卷將在初稿完成後,由不同語言之通義進行預測,之後再交由專家審查,並根據專
家意見再次修訂上述題目。


(一)回溯訪談
在訪談的過程中,針對受試者進行回溯訪談,請受試者在隱去當事個案足以辨識之個資後,單就文化差異造成的例子進行說明,並回溯當初
採取特定策略的原因。

• (二)錄音資料整理

• 將錄音資料謄打成逐字稿後再予以編碼。用 Nvivo 編碼之後進行初步資料分析。

• (三)初步透過紮根理論建構理論
根據訪談結果初步建構理論。

• (四)驗證理論

• 根據理論結果,比對紮根理論建構的新理論與原有理論,以進行驗證。

• (五)修正理論,使理論更為完善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