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6

《绝

宋子蘅
作者简介
宋子衡

马华 70 年代著名的小说家

原名:宋金佑

1933 年出生于大山脚

因家庭问题,五年级就停学了。

后来, 他成为了一位从事纸扎工人的商人。
受的正规教育并不多,通过努力笔耕自
学,终于在马华文坛占据了重要的席位

用了不少的笔名在星槟日报和光华日报
的文艺副刊发表诗及散文
• 1963 年,开始使用宋子衡着笔名写小
说。
• 1972 《宋子衡短篇》出版了
• 多次获得文学奖
• 写于 1999 年 6 月的短篇小说。

• 小说的背景是在当时的大山脚这个市镇,故事发生在
建筑商顾国根的家里。

• 作者借此篇短文道出封建时代的富有家庭为了下一
代拼命赚钱为他们奠下根基,因而忽略了教育孩子,使
到个个不成材,生意上也没有了继承人。最终,为了谋
取财产,一个家搞到鸡犬不宁,如患上“绝症”一般。
写作意图
• 以北马一位建筑商的大家庭作为写作背景,以反
映华社当前所面对的种种弊端于困境。

• 作者观察到当时年轻的一代对华族传统的美德
渐渐不学一顾 ; 相反的他们变得好高骛远、
浮华虚荣、贪图享受、迷信贪婪和崇洋媚外。

• 作者认为这些陋习和问题,可能导致整个种族倒
退,因此必须加以揭露,让民族作出反思。
题解
• “ 绝症”是不治之症。

• 虽然只有万多字,却包含了长篇小说的素质,它要表
现的事物,是非常广阔的。
• 作者采用了很巧妙的象征手法,带着讽刺的语句,道
尽一个文化逐渐没落的心酸与悲凉。

• 小说题名的另一层意义,指的是我们的文化已患上
了无可救药的病,逐渐在没落,倘若不加理会,便只有
死路一条。作者应用这个病名来做为题目,是非常
有象征性的。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 顾国根出殡行列及灵车上冢山
的情形。
第二部分 “ 我”出现在顾国根的灵堂

第三部分 “ 我”在灵堂前的回忆。

第四部分 守灵的最后一夜。

第五部分 出殡前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部分:顾国根出殡行列及灵车上冢山的
情形。
(一支几达整里长的出殡队伍……即毅然的向准备
上冢山的包租巴士车走去。)
出殡的队伍已在喧闹中漫不成形,甚至到了无可
挽救的地步了。所以大家只好顾着自己。

在这一支很热闹出殡队伍显现得出顾国根在大
三脚建筑商的地位非常德高望重。

顾家的上下和持灯的人悲伤表情比不上一个瘸
了腿的丐帮。
为了让场面更悲壮,请来一队乐团以及扮演
《西游记》里的四位主角。除此之外,为了补
充场面也请来小顽童及年纪迈老的乞丐抬东
西。但他们为了吃个温饱。

大家漫不经心的送殡,并且还议论纷纷有关顾
国根的病患。就这样留下几位有心的人送到
终点。

忽然,有一位老先生——韦国章以最快的速度
走向灵车。而且,恳求顾家的孝子让他送顾国
根到冢山。
第二部分:“我”出现在顾国根的灵堂
(我赶抵伯父家的时候……但都不曾对过
一句话。)
 当“我”(文华)赶到时已经迟了一步,因为顾国根
(伯父)已入殓( liǎn )了。

 “ 我”看见伯母的额头上带有伤痕和红着眼眶,并
且走起路来带有蹒跚( pán shān )。

 伯母看见“我”时,很激动地说起几个不肖的儿
子。因为他们打伯母的那份养老金的主意,但伯
母坚决不让他们夺取那份养老金。
“ 我”一边劝着,一边见到厅中棺木周围不伦不类
的点缀。

伯母很坚持要“我”穿上黑衣带孝。于是“我”战
战兢兢换上了孝服,但有所顾忌的看了一眼。

“ 我”看不见堂兄嫂的出现,知道事情已闹僵了。

在灵堂上,“我”回想起自己的身世和顾家续缘的
经过。
第三部分:“我 " 在灵堂前的回忆
(“文华,成绩不好有什么关系……但是失去了
任何作用。)
“ 我”回忆起伯父——顾国根一生的事迹。
顾国根是一个非 常 注重华文文化的维护
者。
伯父感到很遗憾因为建华不晓得写华文字。
他认为至少略懂几个方块字也满足了。
顾国根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忘掉自己。
更丢脸的是连孙子华文只考到 12 分而已。
顾国根是个喜欢穿唐装裤、爱拉二胡、能
写大楷等。
他非常望能把这些文化传承下去。
顾国根对自己的儿子——建华很失望。建
华偏爱西洋音乐,每次都把音响调到最高导
致顾国根所拉的二胡声被掩盖了。
排行最小的维华,整天吵着要到外国留学。
最后,不知何故,维华客死异乡。顾国根认为
这样很“丢尽我们的脸”。但还是立了坟给
维华。
“ 我”敬佩伯父是个不馁不气,毅力坚强又有
义气的人。
顾国根也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建筑承包商。
他就是国根建筑有限公司的创办人。
顾国根从来没有忘记过韦国章这位贵人。
韦伯曾经在工作上传授知识及指点顾国
根。
顾国根会设法帮忙失意后的韦国章。
伯父对他的四个儿子感到愤怒因为不理会
顾家的事业、迷信、崇洋等。
“ 我”开始被伯父雇佣在顾家的公司上班,同时
也升职为管理财政事务。
因为这职位让顾家的不肖子起了要分财产的
纠纷。
在顾国根六十岁生日当天,以另一种方式庆祝
——分财产给每位顾家的成员。
顾家的不肖子不甘愿“我”也得了一份。于是
把“我”赶出顾家。
顾国根对周期性肝病不以为意,就随便吃了止
痛药。最终得了末期肝癌。
患上了肝癌,顾国根的二胡也铺满了尘埃。
伯父还告诉“我”,自己本身已经没能力完成隔
邻的建楼计划。
第四部分:守灵的最后一夜
(今晚是守灵的最后一夜了。……也就只有这句话了。)

场面非常的热闹,大家都在忙着筹备各自的工
作。
“ 我”偶然看了隔邻刚动工不久的“国根大
厦” 。
伯母向“我”表达伯父的意愿。希望“我”能帮他
完成。
第五部分:出殡前所见、所闻、所感
(早上突然下了阵倾盆大雨。……这场趣剧为收场
了吧!)

出殡时间到了,亲朋戚友从四面八方出现了。
韦国章嘱咐“我”承担国根大厦的建筑工程。
但“我”婉拒了。
“ 我”很模糊,觉得很沉重及难受。
“ 我”认为伯父的一生事迹,以这场趣剧为收场
了吧!
注释
揩( kāi ) : 擦,抹。
旌( jīng ):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
旗子;表扬。
廿( niàn ):二十
梢( sào ) :树枝或条状物的末端; 末尾;古代
奏 乐时拿的竿子。
凜冽( lǐn liè ):形容极为寒冷
瘸( qué ) :腿脚有毛病,行步时身体不平衡:瘸
腿。一瘸一拐。
绋( fú ) :古代出殡时拉棺材用的大绳;绳索。
糜烂( mí làn ): 烂到不可收拾;腐烂。
佝偻( gōu lóu ) :驼背;弯曲。
轴( zhóu ) :穿在轮子中间的圆柱形物件。
悒气( yì qì ) :忧郁,愁闷; 积滞郁结。
蹒跚( pán shān ):行步缓慢貌; 行步摇晃跌撞
貌。
吆( yāo ):〔~喝〕(大声)喊叫。多用于大声叫
卖东西和大声驱赶牲畜,如大声喊号子
等。
焦灼( zhuó ):非 常 着急。
踽踽而行( jǔ jǔ ér xíng ):
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
匍匐( pú fú ) : 爬行;趴。
冢( zhǒng ):坟墓;山顶。
踉踉跄跄(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
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殁( mò ) :死(亦作“没”)。
躅( zhú ):足迹。
褴褛( lán lǚ ):指衣服破烂,不堪入目。
渣滓( zhā zǐ ):比喻对社会有危害的不法分子。
魁梧( kuí wú ):身体强壮高大魁;高大。
嶙峋( lín xún ):
i . 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i i .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突兀的样子。
i i i . 形容人刚正有骨气。
馔( zhuàn ):饮食,吃喝
吊唁( diào yàn ):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悲恸( bēi tòng ):非常悲哀或悲伤痛哭;悲伤。
中心思想
作者以顾国根一家的遭遇来揭
作者以顾国根一家的遭遇来揭
露当时华社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感
露当时华社存在的种种弊端的感
慨和对华人的没落。
慨和对华人的没落。
思想内容
1. 揭露人心之中黑暗的一面
 被贪财图利而蒙蔽的人心。
 顾家兄弟打自己母亲养老金的主意。
 建华为了讨钱,对父亲出言不逊,更出
手打父亲。
2. 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没落
 作者用一支热闹无秩序的出殡行列来刻
画现今社会的腐化现象及文化没落。
 铜乐队吹的“友谊万岁”和潮州大锣鼓
的“拜年”和“苏武放羊”都是在讽刺文化
的没落。
3. 反映现代人受到西洋文化的影

建华热爱西洋文化。

4.透露富家子弟的弊落行为
振华搞婚外情。
建华滥用公款、辜负妻儿。
5. 通过顾国根表现人性好的一面
热爱传统文化。
顾国华爱穿唐装
人物分析
顾国根 照顾国家文化根基

伟大的国家文章或
韦国章 文化

重华、振华 重新振顿

建华、民华 建设民生

维华、文华 维护文化
顾国根
1. 热爱中华文化
 例子:“伯父就是仍喜爱唐装裤,就是仍喜爱拉
二胡,……,能提起毛笔来给人写几个招牌大
字……”

2. 固执
 例子:得知自己患有轻微周期性肝痛后竟然
不以为然,只是吃止痛之类的药片,导致病情
恶化至肝癌最终赔上性命。
3. 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 韦国章生意失败,最失意的时候 , 顾国根雇用了过去
对他有恩的韦国章为管工。

 没有因为韦国章潦倒而看轻他。反而费了很多口舌
把他留在公司里做管工并处处给予帮助和关怀。

4. 严肃但关心他人
 虽然与孩子们的关系不密切,却非常清楚孩子们的消
息。

 非常关心韦国章(提醒他的腿子风湿应该去看医
生)。
5. 冷静,很有耐性
o 接到小儿子维华在美国意外逝世的消息时,仍
然很冷静,连眼皮都没有湿过一下。
o 当顾国根在拉二胡时,楼上传来三儿子建华播
放西洋音乐的吵杂声时,顿时脸色转变,但后来
却冷静下来,继续拉二胡。最后却抵不过越来
越吵得西洋乐而停止拉二胡,但他却没有对儿
子发脾气。
o 振华和妻子吵架大打出手时,冲动的把父亲心
爱的徐悲鸿的飞马图撕烂后,他依然保持冷
静。
6. 刻苦耐劳
 凭着一副铁架子,从挑水泥的散工做到包
工 , 后在韦国章的帮助下成立小型承包
商 , 一步一步往上爬 , 屹立不倒。
顾国根的妻子
1. 仁慈、不偏心
– 她把文华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待,从不把
他当成是外人。
2. 坚强,不屈服
– 虽然她的子不孝 , 想占有她那一份财产而
使她撞棺殉节 , 但她还是选择跟孩子周旋
到底 , 不给机会他们放肆。
韦国章
1. 热爱中国文化
热爱拉二胡和画画。顾国根是受他的影
响的。

2. 重情义
虽然行动不便,但他坚持送顾国根最后一
程,那是因为顾国根曾给予他帮助。
3. 乐于助人
曾在富贵时协助顾国根成立建筑公司,并把
一些建筑工程标到顾国根的公司名下。

把自己的经验都传授给顾国根。

4. 固执、不求名利
虽然顾国根劝他去看医生但他却拒绝。

顾国根费尽了口舌才把他接到公司里,挂个
名衔他还不肯,在顾国根三番四次劝说下才
肯留下,并坚持在工地做管工。
5. 勤劳
虽然得了风湿病及行动不方便,他仍然坚
守岗位,不停在四周工地上巡视。

6. 神秘、口风很紧、重面子
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心事,他当年突然报了
穷,怎么脱离家人变乞丐,但真正的原因始
终没说出来 .
重华
1. 顾国根的大儿子,四十多岁。
2. 迷信
经常沉迷于神坛,不务正业。

3. 懒散
不理公司之事物,常常不在公司。
振华
1. 顾国根的二儿子,已经成家的。
2. 规矩却花心
– 认真在公司帮忙,可是却在外头拈花惹草被
发现后还和妻子大闹一顿。

3. 脾气暴躁
– 为了婚外情和妻子大打出手,有一次还撕破
了父亲心爱的徐悲鸿的飞马图。
建华
顾国根的三儿子,已经成家还育有两个孩
子,住在外头。
不老实
• 挪用公款,过后就很少上班。

不负责任
• 曾经在任何家用都不给妻子下就抛弃妻
儿玩失踪。
 脾气暴躁、不孝
• 竟然为了两千块钱跟父亲起争执 , 最后
得不到钱还一个拳头打向父亲的胸部。
民华
顾国根的第四个儿子 , 蓄着八字须。
不务正业
理想是当个流浪客 , 整天只会吃喝玩
乐 , 连公司的职位都不愿担当 .
维华
顾国根的幼子。
崇洋媚外
整天嚷着要到外国留学,认为外国的月亮
比较圆。

在美国留学时,从国际快车上摔下来而去
世。
文华
顾国根的养子 , 出世后被指与父母相克就被
送走 , 三岁时父母便相继过世。
懦弱、很多顾虑
• 顾国根去世时,他回顾家。因为怕堂兄们不满
而不敢换上黑衣,在伯母的撑腰和劝说下才敢
换上。

• 当建华向他吐口水并骂他 :“ 没种的狗”,他也
不敢反驳。
懂得关心他人
当养母在养父去世后难过之际,文华虽然
不太擅长说话却也说得出些贴心的话来
安慰她,这都是出自一番关心。

谨慎、认真
因为平时处事谨慎的态度让他工作没多
久就得到顾国根的赏识而被升职为财政
事务的掌管人。
有自知之名
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受到顾家兄弟的歧视所
以不会插手顾家之事。

孝顺、不计较
虽然他只是顾国根的养子,而且是被堂兄们
挥出顾家的。当顾国根去世时,他还那么乐
意回去守孝和探望养母。这证明了他对养父
母的孝心而且不计前言。
艺术特色
1. 运用了“冒头法”的开头方式
 是指不马上触主题,而是在开头先来一个发
端。
 运用曲笔入题而非开门见山。这种开头缓缓
道来,非常婉转,有一种迂回之美。
 例:一支几达整里长的出殡队伍……
 作者一开始先以一支热闹、隆重又无次序的
出殡队伍为开头,接着描写文华回想到顾家后
所见的情形与心情,再带出顾国根的生平及他
与孩子们的关系。
2. 开头与结尾互相呼应
全文描写出殡的情形,给人完整、紧凑、
集中的感觉。
 例:
开头写顾国根出殡的场面;结尾写文华祭
拜伯父并给予最后的敬礼,场面又回到了
丧礼中,形成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3. 倒叙手法
着重描写“顾家”的人物及事件,并以倒序
手法一幕一幕地以这个家庭的事物一一呈
现出来。
 例:
先写顾国根出殡的场面,文华回想到顾家
后所见的情景和心情,顾国根的生平及与
孩子们的关系,顾家的兴盛与衰败,文华祭
拜伯父并给予最后的敬礼。
4. 运用了第一人称
 整篇文章是用顾文华的视野来看清文章
的,而这篇文章使用“我”字来说明文
章。
 使用“我”字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
文章的感情。
5. 人物性格鲜明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主要事件,从生活中
提取富有特征的细节,加以生动描绘来发
展人物性格。
例:
顾国根——讲义气、知恩图报

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韦国章,他不但不因为
他的潦倒而轻视他,反而知恩图报,费了不
少唇舌把他留在公司帮忙。
顾文华——孝顺

虽然他只是顾国根的养子,但当顾国根去世
时,他还那么乐意回去顾家戴孝同时探望义
母,这证明他对顾国根夫妇的一片孝心。

顾建华——不孝顺

他既然为了区区的两千元与父亲起争执 ,
续而举起拳头向父亲的胸部挥过去。
6. 运用浅白易懂的语言
文章所采用的语言文字极为普通化,尤其
是在人物的对话里,其语言的表达是那么
的简单明白。

善于运用个性的语言,愤怒、憎恨的词句;
讽刺时用辛辣的语句,让读者深受其感。
 例:
1. 愤怒、憎恨的词句
“ 两千块你都不肯给,难道你真的这
么狠心,看着我们饿死,…老头子,我看
你这钱能带进棺材里去。”

2. 讽刺时用辛辣的语句
如顾国根讽刺建华的话 :
“ 你这种人饿不死的,…有些人死了
还活着,你呢?活着死了,你知不知道?
我就没发觉你有活过,你只是一片在
河水中漂浮的渣潭。”
7. 双关手法
• 运用含蓄的语言表达,语义双关,即言在此而
意在彼,词语表达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意
思。

• 例:小病不医,已成大祸
– 表面上是指顾国根患病时不及时医治而
导致肝癌死亡,实际上是暗指他不及时教
育孩子,最后导致个个不成材。
8. 语言生动具体
• 作者把故事里的人物的为人和遭遇描写得
栩栩如生。
• 出殡队伍的情景描写得很细致逼真,仿佛
就出现在眼前。
• 例:
一支几达整里长的出殡队伍,在喧闹烦
扰的序,蠕蠕的移动着,几个穿白色背心
和短裤,手举着白纸旗的督像,正在左右
前后穿梭着……
9. 修辞手法
a) 对比
• 运用对比手法来区别两个时代的个别
爱好。
• 例:
顾国根爱中华文化、爱拉二胡及唐装裤;
他的孩子建华却喜爱疯狂的西洋曲及崇
洋。
b) 借代
• 例:
“ 后厅里挤满了密密麻麻的黑衣人。”
(黑衣人是指顾国根的家属)

“ 伯父他是一个负了一肚子旧书乘船南
来的。”
(传统守旧的思想)
报告完毕!
谢谢大家聆听。
王素芬
江桂莲
徐慧琳
赖慧莉
翁巧莉
( J9 )吴伟康

You might also like